生命教育研究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教育研究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命教育研究现状

篇1

关键词:学校;生命教育;不足之处;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3-0008-04

近年来,各级学校的个别学生自杀、杀人、虐杀动物等无视生命的消息频传,并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引起了无数媒体的围观以及全社会人民的强烈重视。学生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存有偏差,映射出了学校“生命教育”的不足。生命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新潮流与新课题,学校教育应该尊重生命,提高生命价值,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为了强化学生的生命观教育,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学校生命教育的深入开展已经刻不容缓,亟待改进。

一、学校生命教育的现状

(一)学校对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首先,学校的角色定位不够明确。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主体,学校在生命教育领域中并无太大的发言权,一直难以引领生命教育的潮流。从各级学校频频传来的自杀、杀人等新闻可以发现,对生命教育较为重视的多为新闻媒体,而学校则往往为了掩盖事实、逃避责任对某些恶性事件避而不谈,丝毫没有反思之意,更难以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作为。其次,学校领导对于如何开展生命教育感到迷茫。尽管有个别学校对生命教育较为重视,但其开展形式却只停留于表面。如只成立所谓的研究所或举办研讨会,并未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因此导致生命教育成了部分教授们的专利,仅仅在学校狭小的区域中活跃。最后,学校老师未意识到自身应担负的生命教育的重要使命。生命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课程,是各学科老师(并非政治思想教育科目教师)的必修课程而非专业性课程。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并未深刻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使命,从而造成某些学校特别骋请“专业学者”来校进行生命教育讲座,暴露出学校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与做法的偏差。

(二)学校生命教育规划不太合理

对生命教育的开展,诸多学校都未组建统一规划的管理部门,相关制度也严重缺失,因而难以从权利和制度上对生命教育的开展施加压力,更缺乏必要的监督和保障机制。此外,学校在生命教育方面投放的精力不够,师资力量非常稀缺。生命教育课程安排较少甚至没有安排,相关实践活动严重缺失也是问题之一。诸多学校没有广泛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也未订购权威的课程教材,教师一般是在原有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参杂部分生命教育的内容。即便有相关教材,其内容形式也非常单一,指导性不清晰,也缺乏实效性,难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观。课堂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更无从谈起了。

(三)学校生命教育的相关制度不健全

第一,与生命教育部门相关联的其他部门的组建制度不够健全。学校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但当下很多学校负责生命教育的相关部门并未建立,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够。如,生命观问题与学生的心理问题紧密相连,但很多学校并未设立与生命教育密切关联的心理咨询部门。第二,有些部门形同虚设,两级分化严重。尽管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各大部门已经组建,但却没有真正起到实际性作用,如同虚设。另外,部门与部门之间也缺乏统筹性管理,各行其事,对其他部门不闻不问,两极分化日趋严重,这对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产生了较大的阻力。第三,生命教育多为临时行为。大多数学校的生命教育,与其说是顺应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如说是对学生戕害生命恶性事件的应急处理。一般是哪个学校“出事”了,哪个学校就会开展生命教育,而不是将生命教育当作一项日常教育工作来抓。更别谈建立相关制度了。

二、学校生命教育现状成因分析

(一)受社会因素影响,学校角色不明确

由于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文化转型的特殊阶段,市场经济的浪潮对传统文化理念造成了剧烈的冲击,导致很多学生在教育认知中出现了文化断层,未能深入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的精髓被摒弃,但新的文化理念并未形成,新旧之间因为缺乏核心文化而导致文化失控。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不在了,这不免让学生感到无助与迷茫。另外,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大,学生的利己主义较严重,个人主义及拜金主义普遍存在等。这些丑恶的现象,让学生的思想、理念、心灵都倍受打击,使他们感到生存的强大压力,所具有的生命观也令人甚是担忧,因此,学生容易做出对自身或他人有危害的行为。再者,社会环境作为教育活动的外部环境,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命观。一些期刊杂志、新闻媒体对自杀、杀人等戕害生命的恶性事件的细节描述,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生命观与生命意识,甚至让学生误以为生命就是自己的,自己有权利决定是生是死,因此,当其遭受挫折或倍感压力时,就极易产生轻生的念想。学校夹杂在社会与家庭之间,对生命教育的无所适从,归根结底就是学校本身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对受社会大环境影响之下的学生的生命观如何产生积极的影响,对自身能够发挥的作用程度等缺乏深入理解,于是在生命教育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人文教育不深入,学校教育理念滞后

学校本应是对学生开展全面教育的专业机构,对学生生命观的养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在如今学校的教育中,专业技能教育更得到重视,而引导学生提升生命价值观的人文教育被慢慢淡化,导致学生渐渐缺少了对生命、自由、和平、真善美等人文价值的崇高追求。于是,部分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时,难以用平和的心态去客观评价,喜欢用激进的方式处理事情,最后慢慢走向极端。另外,在我国各级学校中,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打得很响亮,但却一直没能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因为面临着考试与升学的压力,学生若想“出人头地”,就唯有埋首于题海中。于是,机械化的学习方式便成了学生生活的全部,使其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考虑生命价值等问题。还有一点,学生计划性地、系统性地接受教育,一般都是在学校中完成的。因此,要求学校要不断引进新的教育理念,深刻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但目前,很多学校的教育方式还较为单一,丝毫不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对生命价值的感悟,来源于道德教育,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学生对未来生命质量与生命价值的提升。

(三)生命教育投入少,师资队伍严重缺乏

拥有一支健全的师资队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前提、要素。生命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必须具备一支品学兼优、道德高尚的专业教师队伍。但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的生命教育中,对师资队伍的投入呈现出明显的缺乏之态:在师资队伍的来源层面上,兼职老师明显偏多,甚至有些老师一人承担多门课程的授课任务;在师资队伍的能力培养层面上,多采用短促、集中的进修模式,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学习。教师是学生生命教育的真正实施者,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老师有什么样的生命观,学生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命观,这就要求老师要具备积极、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但由于目前很多学校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和道德修养并不很高,生命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不足,导致其自身对生命价值的感悟不够深入,因而也就难以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

另外,学校的教育评价制度不合理,大多以学生的升学比例为核心,考核方式一般以量化考核为主。但事实上,德育无法量化,生命更不能量化。老师的教学能力是有差别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差别,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但往往这些基本的常识会被人忽视,在学校一贯坚持的“一刀切”的教育评价制度下,老师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知识人”,而非 “智慧人”、“德性人”。

三、加强学校生命教育的对策

(一)明确生命教育理念,营造人文教育环境

首先,应该明确生命教育的新理念。生命教育是新时代的新课题,是学校人文教育改革的新契机。任何改革的开始,都必须先在理念上有新的突破。学校生命教育的全面普及与实施,需要以人文教育理念的变革为基点,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必须以生命教育理念为出发点。缺少生命教育理念的生命教育必然是虚而不实的,因此,学校生命教育的有效进行,需要先明确生命教育的理念。其次,应该营造人文教育环境。从某种层面上讲,教育的根本是人文性。人文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文教育一旦被忽视,学校也就形同虚设了。因此,学校应明确人文教育理念,加强人文关怀,营造人文教育环境,通过将生命教育引入人文教育中,以引导并提升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宣传生命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与文化气息,是以学生为表率的文化观念。学校应不断完善校园文化环境,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心灵的洗礼。这就要求学校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精神文化为重心,以行为文化为指导,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不断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校精神环境,优化校规校风。另外,学校各级领导要强化管理,通过校内的各种宣传栏目、广播媒体等途径传播生命教育,同时要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科研学术,为学生的人际交流提供广阔的平台,以舒缓其紧张的学习压力。还可以从校训、校风、党团活动等方面,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以让学生更多地享受生命的激扬,最终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对自身及他人生命的感恩与珍视之情。

(三)充实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教材是教育活动必备的物质基础,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枢纽,是教学活动的基本配置。因此,学校在进行生命教育过程中,应加强教材建设,组织校内、外专业队伍统一编写高水平的指导性教材。同时不断进行课程完善,在保证生命教育成为选修课的前提下,争取将其上升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并确保有充足的教学时程,让经验丰富的一线老师负责教学,以提升生命教育的质量。此外,要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学校生命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估一所学校对生命教育重视程度的基本点。所以,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在确保生命教育质量的同时,可以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并凭借心理教育、伦理教育、社会教育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教育,将生命教育提升到新的高度。

(四)生命教育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生命教育是一门具有体验性的教育活动,在教育方式上应该与大多数理论学科区分开来。生命教育需要直接将思想、观念渗透到学生的生命里,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因此,为了取得更显著的教学效果,必须有规划地进行教学,正确地处理好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的关联性,并注意二者在教学时程中的合理分配。正常情况下,单纯的理论教学并不可行,全部的案例分析也不切合实际,应该做到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的巧妙结合,以引导学生的认知,让生命教育更加深刻、深入。

(五)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真正的生命教育是深入人心的、触及灵魂的,因此,不能只停留于课堂教学,而是要在课堂之外,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走进社会,真正体验生命的真谛。学校可以选择多种方式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生存扩展训练,让学生体验生存的不易,从而更加珍视生命;组织无偿献血、社区义工、扶贫救济等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温情,从而提高对生命的责任感;组织学生参观监狱、戒毒所、殡仪馆等场所,以提升其生命意识。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相比,课堂教学是理性的,课堂之外的社会实践能为生命教育提供无限的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生命,感受生命。

(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增强学生承受困难、面对压力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搞好了,生命教育才能更有深度。生命观问题与心理问题是息息相关的,很多出现生命观缺失的学生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同时必须配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加大普查、测试、评估等心理干预的力度,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开展心理测试、心理讲座、个人辅导、心理治疗等活动,多管齐下,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全面的预防与诊治。

四、总结

社会复杂多变,学生脆弱的心理素质与淡薄的生命意识,导致了一幕幕悲剧的发生,因而映射出的学生生命观的变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生命教育也因此得到各级学校的重视。然而,纵观各级学校的生命教育,其教学成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与各级学校普遍存在的对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生命教育规划不合理、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有关。因此,为了解决学校生命教育存在的不足,确保生命教育顺利开展,必须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如明确生命教育理念,营造人文教育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宣传生命教育;充实生命教育内容与方式;加强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的结合;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指导作用等。当然,对生命教育的探索远不止如此,还需要继续深入探究才能将它带到坦途,这也是生命教育的后续课题。

参考文献:

[1]刘宏森.外滩踩踏:青少年生命教育警示[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34,(176):13~19.

篇2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如今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繁荣兴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列的社会问题。现代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也是充满着生存压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生命越来越被忽视而又越来越呼唤被尊重,当代大学生面临学业、情感、就业等很多方面的压力,在诸多的压力下部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开始变得消极,漠视生命、否定生命、摧残生命等问题日益严重,甚至导致暴力、自杀、杀人等现象。近年来,刘海洋事件、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以及屡见不鲜的大学生自杀报道引发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此类事件强烈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认识不够充分或存在误区

在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认识上,大学生学生家长对生命教育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生命教育,相当多的大学生也只是简单的把生命教育等同于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或是心理健康教育,部分高校的领导、老师也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认识还不十分到位,生命教育开展状况显得滞后,更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组织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大学生生命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机制问题,大部分高校的生命教育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没有把生命教育纳入到常规教学当中,没有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领导机构和研究机构。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组织管理人员来实施生命教育的管理与教育,生命教育的负责教师都是兼职的,这些教师是对生命教育领域有一定的了解,但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培训,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当然,生命教育也缺乏相应的研究课题和研究工作人员,无法了解最新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也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情况,无法进行针对性教育和研究,从而变得比较被动和缺乏实效性。大部分高校的生命教育只是停留在咨询、应对具体问题的层面,没有制度化和常规化。

(三)专业的生命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高校生命教育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严重制约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高校参与生命教育的教师和工作人员当中,很少一部分是生命教育相关课程的专职教师,其余全部为兼职人员,而这些兼职人员未接受过正规系统的的业务培训,专业素养欠缺,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由大量非专业的兼职教师从事生命教育工作,工作质量无法保证,队伍更缺乏相对的稳定性。高校对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没有为生命教育提供充足的场地、物资及资金保障,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培训和进修机会,给予相应的待遇和保障,对他们的工作给予足够的关注、肯定和支持,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队伍也能保持相对较高的稳定性

二、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更新大学生生命教育理念,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思想保障

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实施人性化教育,在各项工作中,关心、爱护大学生,尊重大学生个体的多样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他们生命中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校园生活中体验和感受生命的尊严和价值[2]。生命教育理念决定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方向和态势,对教育的其他方面要素也起着制约和引导的作用,正确的教育理念能有效地指导教育者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有层次、分阶段的教育目标、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内容,采用行之有效、多种方式结合的教育手段,利用各式各样的教育载体,进行准确有效的教育评估,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生命品质的目的。

(二)完善管理机制,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组织保障

高校应把生命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并纳入大学生的课程表中,教会大学生系统的生命知识,并从其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升到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性认识上,带领学生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和体验生命、珍惜生命,使大学生获得系统的生命知识,树立正确的生命观[3]。高校还应成立相应的机构来领导生命教育工作,并对其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可以由校领导牵头,组建生命教育中心,来负责筛选、培训生命教育的教师,并组织管理日常教学活动。

(三)建立生命教育研究机构,保持与时俱进

如今的时代社会变化很快,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需要保持与时俱进,以应对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建立相应的生命教育研究机构,至少应成立生命教育教研室,并鼓励教师积极进行生命教育研究。高校应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鼓励校内各机构呈报生命教育研究课题,坚持科研、实践两手抓,在对课题的研究中探索有效的生命教育途径、方法,力求形成完整的生命教育模式并付诸实践。高校生命教育机构还用根据学生的最新情况和要求,精心研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育形式,确保生命教育的效果和针对性。

(四)加强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大学生教育提供专业教育

在高校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需要专门从事教学的教师,而能否取得良好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生命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因此高校需要为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深造的机会,这些方式可以有,学校专门组织培训班,对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进行教育;邀请生命教育的专家对教师进行专题讲座;组织经验交流会,邀请校际之间或是校内不同院系之间的教师进行交流;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相关科研项目,由生命教育的教师负责研究、开发;提供必要的支持,鼓励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到外地或海外进修等。只有通过培训和深造,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得到提升,才能使他们的教学活动能够顺利保质保量的完成,从而获得高校所期待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梓南 .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和保障机制研究[D] .答辩单位所在地:重庆医科大学管理学院,2011年5月6日(答辩时间)

篇3

无论是中文的“生命教育”还是英文的“Life Education”,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诠释。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都将生命教育纳入小学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当中,有的幼儿园还邀请家长到幼儿园与孩子们一起上“生命教育”课,指导家长与孩子如何善待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

我国幼儿园也进行过关于生命教育的探索,如新华实验幼托分园、杭州市胜利幼儿园、上海闵行区幼儿园等。上海市青浦三原色幼儿园开展的《幼儿园生命启蒙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通过开展“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关怀”等活动,增加了幼儿阶段生命启蒙教育这一学习内容,探索在幼儿园开展生命启蒙教育的策略。

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对如何开展生命教育进行了调查了解,以期为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提供帮助。

一、调查范围、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范围

幼儿园部分在园幼儿家长,共计237个家庭,其中大班106个家庭,中班85个家庭,小班46个家庭。教师共16人。

(二)调查内容

1.幼儿对生命的态度的现状调查。

2.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的现状调查。

3.幼儿家长对教育理念的认识的现状调查。

(三)调查方法

以问卷调查、访谈为主。幼儿园设计了家长调查问卷,以分层抽样的方法向237名幼儿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37份。对个别家长进行随机访谈,了解幼儿的情况以及家长对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的态度及建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对生命的态度的现状调查

1.幼儿对自我生命的尊重与珍爱现状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幼儿在对自我生命的尊重与珍爱态度方面,大班幼儿、中班幼儿、小班幼儿的差别不大。30%左右的幼儿能够肯定自己的价值,做到正确地认识和欣赏自己,但大部分幼儿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对自我生命的珍惜和对危险的回避意识方面,大部分幼儿的回答是有时能或不能,而这也是家长希望幼儿得到教师引导的一个方面。

2.幼儿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珍爱的现状调查。

从表2可以看出,在幼儿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珍爱方面,小班中的大部分幼儿能够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爱,并通过语言或行动进行表达,在家长身体感到不适的时候,有52.2%的幼儿能够主动表示关心。此外,有63%以上的幼儿能够尊重长辈与不同职业的劳动者,有51.8%的幼儿能够主动向他人问好。可是,在是否能够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分歧方面,有76.5%的幼儿表示有时候能或不能,这说明幼儿对他人的尊重与珍爱具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行动体现。

(二)家长的教育理念的现状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是大班106个家庭、中班85个家庭、小班46个家庭。

分析表3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家长比较重视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大部分家长的育儿观念比较新;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存在一些问题;绝大部分家长对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给予肯定并表示支持;幼儿家长整体素质比较高,为幼儿园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提供了基础;无关因子的分析。

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课题组假设家长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对幼儿教育的关注程度与家长从事的工作和学历有关。从调查结果来看,它们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有的家长学历高、工作忙,但是仍然能够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与教师进行沟通;有的家长学历不高或者工作比较轻松,而对孩子教育的问题过问甚少。因此,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态度与其从事的工作和学历无关,而与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关。

(三)教师对生命教育的了解与认识

本次问卷调查对大班6名教师、中班6名教师、小班4名教师进行了调查。

分析表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教师对生命教育缺乏了解。

第二,教师对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了解不够全面。

第三,部分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范畴理解存在偏颇。笔者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汇总梳理后认为,目前国内幼儿生命教育的大致情况是:①有关生与死的教育。②有关自身健康与安全防护的教育。③有利于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教育。④帮助幼儿建立优质生命信念的教育。第五,爱护生命与感恩的教育。

在笔者所在的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生命教育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

在表4中所列举出的项目均属于生命教育的范畴,但是有的教师对其中的某些项目并没有进行选择。这说明教师对幼儿生命教育还缺乏了解,如对生命教育的意义、内涵、范畴的概念不明确,对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缺乏整体规划与系统构架。

第四,无关因子的分析。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课题组假设教师对幼儿生命教育的了解程度与教师的学历、年龄、教龄无关。从调查结果来看,它们之间也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有的教师学历高、教龄长,但是对幼儿生命教育知之甚少,甚至一点儿都不了解。有的教师学历较低、教龄较短,但是却对幼儿生命教育具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对生命教育的了解与教师的学历、年龄、教龄无关,而与学习培训有关。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幼儿对生命的态度整体情况比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幼儿无法较好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有的幼儿在对自我生命的珍惜、对危险的回避意识方面还需要得到更多的引导;幼儿对他人的尊重与珍爱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行动体现上缺乏技巧。

2.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第一,教师对生命教育的意义、内涵、方法缺乏了解。第二,幼儿园原有课程体系中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比较少。第三,实施生命教育缺乏整体规划与系统构架。第四,社会上有不少关于生命教育的教育资源,但是没有进行整合、开发。第五,家长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二)思考与建议

1.提高教师对幼儿生命教育的重视,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才能更好地开展生命教育,达到保护幼儿生命的目的,释放幼儿生命潜能,开启幼儿生命智慧。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生命教育理论的学习,形成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把对生命的理解作为开展幼儿生命 教育的基础,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引导幼儿建立美好的生命信念。

2.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家长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幼儿生命教育的目标不是通过幼儿在园的集体教育就能够达到的,教育的实施者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幼儿园在了解家长的愿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进行生命教育培训、开展户外亲子活动等,促进家长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生命教育活动中。

3.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不同的生命教育教学目标。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要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进行。对于幼儿来说,要理解“爱生命”有一定难度,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不同的生命教育目标,能够细化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4.寻找适合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采用多种方法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教师充分利用原有的教学资源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绘本故事开展幼儿生命教育,通过主题教学活动开展生命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生命教育,通过家园共育开展生命教育等。通过角色游戏开展幼儿生命教育,能够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模拟生活情境,以一种轻松的心态与人交往,并在游戏中解决问题,更好地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篇4

关键词:生命教育;实践体验式教学;多元化实践体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倡导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实践首先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教育界兴起,进而扩展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育之中。当前,我国许多高校也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近年来,笔者也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结合当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和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生命教育要取得实效,它更需要学生个性化、实践性的体验,多元化的实践体验式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切实有效的方式。

一、实践体验式教学是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基本方式

实践体验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者在模拟情境中进行虚拟体验,获得感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教学方式。生命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更需要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体验。

1. 实践体验式教学的认识局限

目前在教育界,对实践体验式教学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把实践体验式教学仅仅定位在社会实践体验上,局限了学生广泛参与的空间。生命教育与许多学科的教学内容一样,需要将有关的理论联系社会实际,特别是学生成长发展中面临的种种实际,以增强理论的时代感、现实感和针对性。正是从这一基本要求出发,许多学校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凭吊先贤遗迹,走访杰出人才等,努力使学生真切感受生命的珍贵与美好,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校外社会实践体验活动无疑是生命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方式,有助于增强生命教育的现实感和实效性。但如果把生命教育的理论联系实践仅仅定位在校外社会实践体验上,就大大缩小了实践体验教学的内涵并限制了其外延。这也是生命教育甚至是当前人文学科实践体验教学方式长时期停留在“走出去,请进来”模式的根本原因。

其次,把实践体验式教学仅仅局限于真实场景的方式上,限制了学生广泛参与的形式。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也在虚拟社会中得到延展和创新,虚拟体验也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信息社会这一特点也深深地影响了生命教育的方式。笔者认为,在生命教育中应该引进虚拟体验方式,使虚拟体验和现实体验和谐互补,才能顺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趋势,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如果将生命教育中的实践体验仅仅局限于真实场景的现实体验形式上,实际上就是脱离了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特点,未能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的作用,从而也限制了学生广泛参与实践体验的方式。

2. 大学生生命教育更需要多样化的实践性体验

生命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和生命哲学的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命哲学”一词来源于西方,指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在德、法等国流行的具有非理性主义特征的哲学思潮。它把揭示人的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1]。尽管各个生命哲学家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强调对人的生命的研究应该有别于自然科学。在这些哲学家中,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尤其具有代表性。狄尔泰一直对西方文明的危机有敏锐的洞察和体认,他认为,西方文明危机的基本症状是知识和生命的根本脱节[2]。为了化解这种危机,狄尔泰主张研究生命的精神科学不应该采取自然科学的那种依靠实验和理性思维的认识方式,而只能由人的精神活动本身内在地去领会、体验[3]。笔者认为生命教育不仅是传授生命知识与生存技能的教育,更是一种直接触及与提升人的心灵、洗涤人的灵魂的教育。它不能仅仅通过讲授的理性方式进行,而是更需要通过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生命的真谛并在领悟中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质。实践体验式教学应该成为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基本方式。

二、实践体验式教学在高校生命教育中的类型

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实践体验式教学方式,既包括校外的社会实践体验,也包括创新的多元的课堂实践体验。

1. 社会实践体验

社会实践体验是高校长期以来广泛施行的一种实践体验方式,往往在暑期进行。参观考察、课题研究是高校生命教育中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体验形式。

笔者认为生命教育中尤其应重视组织学生参观名人故居和遗迹,以先贤的精神激励大学生培养自己广阔的胸怀和坚强的个性。笔者在生命教育中十分重视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多次组织学生参观杭州市历代名儒遗迹,例如龚自珍故居、于谦墓地、章太炎纪念馆等。阅读他们的生平材料,诵读他们的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想象进入他们的年代,经历他们的生命历程,不断反问自己,如果遭遇先贤的境遇,自己该怎么办?经过这样的实践体验过程,能使学生的生命观发生一次飞跃。另外,以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就生命教育的有关主题开展课题研究,也是一种实际有效的社会实践体验形式。如笔者在生命教育中组织学生对“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杭州高教园区为例”的课题研究时,从选题、问卷调查到调查报告的撰写,整个研究过程都促使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生命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珍惜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

2. 岗位实践体验

篇5

关键词:生命教育;和谐社会;体系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建设者,而我国未来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创造群体将是今天的青年大学生,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审视大学生生命教育,使我们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生命教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而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才。[1]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谐的人,而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构成细胞也是和谐的人。生命教育与和谐社会这上看似完全属于不同范畴的概念,由于一个共同的联系对象:“和谐的人”的存在,实质上具有了相当紧密和必然的联系。

(一)生命教育的目标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一致

从根本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全面和谐的社会。[1]在这三对和谐关系中,人与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又是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产物。造就和谐的人,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大学生命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创造一种广泛的和谐,即让学生与自身生命和谐、与周围环境和谐、与大自然万物和谐。

(二)生命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自然要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公民进行生命意识教育、伦理意识、和谐意识和责任意识等方面的生命教育。当代大学生作为最有思想的青年群体,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承受着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极易出现身心发展不和谐的情况。因此,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生命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引导与创造功能

高校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同时,应积极主动地建立与家庭沟通的渠道,同时也要争取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从而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这对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建设起到积极的引导与促进作用。生命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与社会关怀精神,学会接纳他人、欣赏他人,与社会共融共存。[2]

二、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屡见报端的由于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对社会和教育的抗争等引发的一系列故意伤害他人、自杀等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折射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薄弱与无力。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现代社会的急功近利扭曲了教育的本真,限制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展开;其次是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严重,影响了高校生命教育效果的发挥,第三是中国传统生死观中“忌讳死亡、恐惧死亡”的消极因素在短时间内还很难根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因而,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下,如何能够更加有效地实施和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加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三、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生命教育体系

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的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3]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下,大学生生命教育要与时俱进,努力构建起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和谐体系。

(一)生命教育要构建和谐的目标体系

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应从生命本体尊严和生命实践价值两方面来定位,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的失落与痛苦,确认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维护自然的生命,创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这也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4]建构生命教育的目标体系,一要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通过多种教育形式,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二要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进而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三要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生命教育要建立和谐的内容体系

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生命价值与意义教育、人格教育、生死教育、生存教育、审美教育、成功与挫折教育等。通过开展生命教育,激活大学生对他人和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敬畏与热爱之情,培养大学生旺盛的生命力、坚强的意志力以及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生命的内涵。

(三)生命教育要建立和谐的保障体系

如何实施生命教育,是整个生命教育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要渗透到高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充分发挥专题教育、学科渗透、团队活动三大载体的保证作用。[5]为了加强大学生对人生生命的体验,可以借鉴台湾一些大学的做法,在高校开设必修“生命教育概论”、“生命发展与关怀”及“人生哲学”三门课程,以及宗教、伦理、生死教育、自我成长与人际互动和服务实践五大领域的选修课程。

四、结语

和谐是一种美,追求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实施生命教育,培养和谐的人,这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此,我们必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的规则,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构建和谐的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印伟光.围绕和谐目标创新学校德育[J] .思想理论教育,2005,(11):91-92.

[2]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吴荣顺,崔园萍.和谐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0-41.

[4]陈祥军,王金龙.新时期的和谐教育理念[J] .理论界,2006,(6):91-92.

[5]文锦.高教视野中的生命教育[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67-68.

作者简介:侯亚彬(1975-),男,河南商丘人,研究生(硕士),实验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篇6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一、生命教育的兴起与推进

1968 年, 华特士在美国加州创办了阿南达智慧生活学校 , 开始倡导并践行生命教育思想。1986 年, 他写作出版了《生命教育: 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 。该书拓展了学校教育的涵义, 认为教育是融书本学习和人生体验于一体的过程, 应该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元素。

生命教育于1974 年由澳大利亚的特德・诺夫斯牧师提出, 主要针对当时青少年吸毒并致死这一问题。1979 年, 悉尼成立了旨在“预防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生命教育中心。目前, 该组织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正式的国际性机构 , 属于联合国“非政府组”的一员。

1996 年, 香港天水围十八乡乡事委员会公益中学率先开展“生命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1999年, 香港“天主教教育委员会”推出“爱与生命教育系列”, 除了为家庭生活教育提供素材与方法之外, 也鼓励老师将这些内容融入相关科目的教学。2002年, 香港教育学院公民教育中心明确提出以生命教育整合公民教育及价值教育, 并在多所学校推广生命教育课程。

1997 年, 陈英豪在台湾率先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与愿景, 同年底, 台湾启动“生命教育实施计划”, 并设计生命教育课程, 推动办理研习、训练师资等。1998 年, 生命教育在台湾地区的中学全面展开, 2000 年, 台湾教育当局成立“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 并将2001 年定为“生命教育年”。此外, 许多高等院校和教育研究机构也主动参与, 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 对推进台湾地区生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提升作用。

在我国大陆, 叶澜教授最先开始关注“生命”及其与教育的内在关系, 她主张“从更高的层次―― 生命的层次, 用动态生成的观念, 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1] 。“生命教育”一词在中国大陆出现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 当时主要是将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视为一种生命教育。

自2003年以来发生北京音乐学院陈果自焚案、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同学案、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伤熊案等一系列令人痛心的大学生自杀、杀人、杀生案件,让更多的学者开始

关注大学生群体的生命教育,2003年4月8日,湖北省“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召开,这是全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以“预防大学生自杀”为主题的大型会议。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现状

从专著来看,我国大陆地区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专著较少,通过检索国家图书馆的馆藏发现,只有8 本这方面的专著。另外,还有部分专著是从安全教育角度来谈生命教育的,加上这部分,专著的总数也不超过20本。这其中梅萍等所著的《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2]有较大的影响力,其他的像欧巧云[3]、张旭东[4]、吴伟花[5]、李芳[6]等人的专著也有一定影响力。

从期刊来看,通过对中国知网中相关文献的搜索,我国大陆最早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文献见于2003年,是高锦泉在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7]随后,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学术研究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2003、2004年是生命教育研究发端阶段。2005年研究文献开始陡增。2007、2008年文献数量相对稳定,2009年起生命教育研究掀起。至2013年文献数量增长的同时,文献的质量也得到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进路、视角单一,范畴、学科定位未能最终确立,实效性研究不多等。

三、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内涵的研究

在查到的文献中,高锦泉是最早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界定的。他认为,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应从生命本体尊严和生命实践价值两方面来定位,即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思考生与死的生命课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失落与痛苦,确认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热爱自身生命,尊重他人生命,维护自然生命,创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8]

陈黎东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 珍惜生命的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教育学生把个人的生命融入到为社会、民族和人类的光明未来而奋斗的事业中去;生命价值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热爱生命的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找到无数生存的理由,学会欣赏生命的无限魅力,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生命安全的教育,就是教会学生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9]

欧巧云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有三点: 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进而重视、珍惜生命;二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死亡,培养健康的理性的死亡态度和有效行为;三是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最终培养人文关怀精神,陶冶健全的人格品质。[10]

叶华松认为,大学生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其生命存在于自然、精神和社会三个领域,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内涵应包括生命知识教育、生命关系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三方面。[11]

谢海均总结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一是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以及生命的价值。二是对生命责任的承载。三是大学生生命教育必须追求适当的实施形式,在实施中应强调受教育者个体的体验过程,通过生命教育唤醒受教育者的生命意识,提升受教育者的生命质量。[12]

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内容研究

篇7

关键词:生命教育;民族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035-02

一、生命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1.生命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生命教育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之后。在生命教育的发展历史当中,杰・唐纳・华特士1968年开始第一个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的思想[1]。在美国兴起之外,世界各地也开始注重生命教育。1979年,澳大利亚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LEC),主要针对艾滋病、吸毒等问题,而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1989年日本还为了解决国内逐年上升的自杀、杀人等社会问题,把传统文化结合到生命教育当中去,以人的精神和尊重自然为道德教育的目标。

国内发展较早的生命教育当属台湾和香港。台湾非常关注生命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末晓明女子高级中学对生命教育的探讨至今,生命教育已被列为中小学课程。香港在20世纪末开展了生命教育。笔者认为香港的生命教育更加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来解决社会问题。最近几年,大陆生命教育的研究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一,现实的角度,主要从当今的社会问题出发,着力解决社会的热点问题。二,理论的角度,从哲学领域、教育学领域出发。

2.生命教育的现状。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此生命教育主要面向学校的学生。学生面临的压力主要有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的压力;学生除了面对各式各样的压力之外,还要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例如、烟酒等侵袭。那么,怎么进行生命教育?在内容的组织上:采用学科渗透和独立设置;在生命教育课程中:以知识逻辑组织为主和以活动组织为主。有人主张渗透式教学,就是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1)渗透式教学存在着几种难点。一,并不是所有学科都有适合生命教育的内容。二,渗透式教学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各科教师对于生命教育的认识不一样,讲授水平也不一样,而且也可能存在为了完成主要学科的教学任务,而忽略生命教育。当然渗透式教学也有它的优点,就是不用另外开设课程,节约了学校的课程资源。相比于渗透式教学,我个人更加推崇课堂式教学,就是将生命教学设置为一门课程。

(2)渗透式教学的优点在于以下二点。一,目的性。将生命教育设置为一门课程之后,就会有相关的课程研究,这样促进了生命教育这门课程发展。二,系统性。成为一门课程之后,就需要教师,教材。这些都保证了生命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当然课程式教学也有它的缺点,就是投入较大,占用学校的课时资源,而且需要配备任课教师。生命教育课程的设置是以知识逻辑组织,还是以活动组织为主呢?我个人认为应该以知识逻辑为主,活动组织为辅。生命教育应该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包含多门学科。通过这门课程,应该达到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害生命安全的事件和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这是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学生们应该通过实践来强化自己的理论知识,这就是活动组织的作用。活动组织应该有所侧重,例如在城市生活的孩子,可能要面对的是火灾、、还有地震等突发事件。而在乡下的孩子,可能要面对的就是较多的自然灾害和来自动物的威胁。活动组织贴近学生们的生活,这样才能让理论知识学有所用。

二、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

随着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和世界的联系紧密增强。给人们带来的除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之外,还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文化入侵就是负面影响之一。当今的文化同政治、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政治大国,经济强国更利于将自己的文化推广到其他国家。回到我们身边的生活,国外的品牌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文化包含许多方面,饮食,服装,节日,语言,文字,风俗礼仪等,就笔者对于生活的观察来讲,民族文化在语言,节日和饮食方面受到的冲击较大。

1.语言的冲击。现代生活中,每天都会出现一些新生词汇,词汇的更新率大大超越了以往的更新率。这些新兴的词语,有的是来源于时下热门的新闻事件;有的是来源于社交媒体;有的来自于影视媒体。以蒙语为例,蒙语也有许多词汇是直接用英语或者新生的词汇代替了本民族创造新的词汇,例如computer,很多人在使用蒙语的时候直接将其带入到原有的语言体系当中,这无疑是对原有语言体系的一种冲击。在以往的历史当中,地域之间较为封闭,一种民族语言往往是一个区域内使用的交流工具,具有实用性和实效性。而交通发达,网络发达的今天,已经打破了地域的限制,电话、网络使人们在千里之外可以进行交流,这就需要一种共用的语言,这种语言在中国便是汉语。那么在少数民族家庭中,也存在着用汉语代替本民族语言交流。目前在中国,汉语使用人数最多,而且少数民族地区也以汉语交流为主,这也造成了对民族文化中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

2.节日的冲击。近来年,外来节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冲淡了我国传统节日的氛围。反倒是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一些历史悠久的节日没有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和推广。依照地缘远近来讲,我们离西方国家的距离远远超过离我们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距离,那么为什么西方的节日漂洋过海得到了我们的认可,而我们自己民族的节日却没有推广呢?这值得我们深思。一些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一方面原因可能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没有得到大家认可,大家没有去发扬和继承。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我们接受西方节日文化的时候,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保持自己原有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吸收外来的文化,丰富我国民族文化。

3.饮食的冲击。走在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餐厅伫立在街道两旁。究其背后的原因,还是这些国家的文化被我们了解,被我们接受。这就看出了优秀文化对于他国的影响。

综上所述,是文化冲击所表现的几个方面。民族文化不应该是封闭的文化,狭隘的文化,我们应该敞开怀抱,和世界优秀的文化交流。在文化交流中找到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三、生命教育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1.生命教育提高民族文化传承质量。人是创造民族文化的主体,没有人这一因素,民族文化便无从谈起。人既是民族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2]。尽管关于教育价值的论争如此烦杂,人们仍然可以发现两条线索贯穿其中:一是对教育的价值与人的价值的讨论,二是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与教育的个体价值的讨论[3]。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生命教育也不例外。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在于生命的全面发展、生命的自由发展、生命的终身发展。只有健全的人,完整的人才能更好的去理解民族文化,才能在原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和创造。

2.生命教育拓宽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是什么?主要在于家庭、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至3岁的孩子主要是通过家庭受教育,还没有接触到学校。一个人的早期童年经验奠定人一生发展的基础。而民族文化传承,通过父母在生活中的引导,起到了榜样示范的作用,亲子教育的作用也是无法替代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向儿童传递民族文化。通过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则更为广阔,民族文化涵盖了方方面面,老师讲授民族文化,主要还是依靠渗透式,其中社科类课程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课堂。社会向大家传递的民族文化,主要依靠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

3.民族文化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生命教育如果只是用突发事件,用冷冰冰的数据讲授,那生命教育不免显得死板。生命教育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民族文化素材,例如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传统故事是我们生命教育可以借鉴的素材。通过故事来进行生命教育,学生们的代入感很强,随着故事的发展,进行移情思考,这样更利于接受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吴蓁蓁.科学发展观视域的生命教育缺位与构建[J].未来与发展,2008,(11).

篇8

关键词:护理专业 生命教育

近年来,国内外兴起一种现代教育理念―生命教育,这种新的教育理念逐渐为许多国家、教育机构和学者认同,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向。在护理专业人才人文教育中引入生命教育内容,对提高其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生命教育研究概况

生命教育源于人们对现代社会轻生自杀现象的反思,着眼于现代条件下人的生存危机感加剧、生命畏惧感丧失、精神上无家可归的困境,探讨如何回到生命之中,遵循生命之道,陶养生命智慧。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生命价值升华教育,教导学生感悟生命的可贵,培养人际调适、社会能力和道德良心,在奉献中实现生命价值的提升。

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研究,以学生的需求和关心的事物为基础,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相关连,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背景为依据,把社会需求的民族价值观等内容和个人发展的知识、技能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反映个体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政治观点和思想观念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生命教育立体、完整的内容。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生命教育的研究,一是侧重于探讨生命教育的体系,明确生命教育的特征、基础、主题和维度;二是侧重于探讨生命教育的内容,明确生命教育应包含的具体方面和层次;三是探讨生命教育的途径,从课程设置、学校管理、教学过程等方面提出一些可操作的方法。

二、护理专业生命教育的意义

护理工作的宗旨是帮助病人。与传统的“见病不见人”的生物医学观念不同,今天护理工作的对象已不再仅仅是生物的个体,而是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特性的整体的人,护理工作不仅要为病人提供各种躯体疾病的护理,还要提供精神和心理支持,提供健康指导、咨询和教育,护理人员的职责由原来的仅仅照顾生病的个体,扩展到贯穿于人由出生至死亡的生命全过程。这就要求护理专业人才不仅有良好的生物医学知识、护理专业技能,还要有关爱生命的人文素质。如果没有人文关爱,再完善的整体护理程序可能在实践中仅限于冰冷的形式,而无法达到优质护理效果。开展护理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必须把人文素质培养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教育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从而完成整体护理的任务。

生命教育的内涵,正是护理人文教育的最高目标。护理人员首先要豁达乐观,才能更好地帮助病人,而生命教育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通过生命教育,使护理学生掌握生命现象本质,领悟生命内涵,学会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成为身心健康、人格高尚、全面均衡发展的人,从而能够正确地处理学习压力、经济压力、情感挫折、工作压力等问题,积极地面对人生,投入护理工作。另一方面,生命教育是能够传递的。护理专业学生把生命的感悟、生命的关爱传递给病人,对病人实施生命教育,就掌握了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的能力,帮助他们克服对死亡的回避和恐惧心理,增强信心,更好地恢复身心健康。通过生命教育,能够让护理专业学生懂得如何在关爱他人生命、做好护理工作中创造生命价值。把生命教育贯穿到护理人文教育中,是护理教育的自然选择。

三、开展护理专业生命教育的几点建议

护理专业高、中级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工作者,应当以前人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为基础,从护理学专业特点和护理工作的实际出发,结合专业教育实践,探索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逐步为提高护理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积累经验,进而为护理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可选方向。

在教育的目标上,要把握现实社会对护理人才人文精神的需求,明确生命教育方向,找准生命教育内容与护理专业知识的结合点,设计生命教育内容,适应护理专业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实际接受能力,探索生命教育方法。

篇9

关键词:研究生;困境;绿色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16-02

绿色德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树立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而更好地享用自然和生态系统的意识,形成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进而感悟到人与人之间的文明交往和协作,相互关爱的道德境界,使受教育者树立一种崭新的自然观、人生观和生存发展观。在绿色德育实施过程中,实现心理的和谐发展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心理素质的培养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中对研究生绿色生命教育更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绿色德育教育中的绿色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只有全面客观地分析研究生目前德育教育的困境,不断探索契合他们的思想、科研、学习、生活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载体与途径,才能切实提高研究生绿色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现行的研究生德育模式出现的困境

(一)研究生德育教育的价值取向重视理论,忽视现实人生的价值选择

目前,对研究生进行德育偏重教育理论、道德知识和政治伦理的系统灌输,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往往学校德育工作与政治混为一体,德育围着形势转,有的空洞地说教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至于动性德育,则为活动而活动,而且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中国传统德育模式并未充分发挥其德育效能,以致德育率与德育效益相对低下,面对此起彼伏越演越烈的研究生的种种生命危急显得束手无策。疏离社会、疏离自然、疏离生命己成为研究生的一大特质。长期以来,不论从德育的内容还是从德育的目标来讲,我们都把德育看作是一种改变失落人生观、世界观的政治性工具。试图通过道德教育把这种价值灌输给学生,借以改造他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让他们成为社会宏大价值的真实体现者。这种道德教育模式虽然关照了人的价值,但由于忽视了学生个体自身生命价值在道德教育价值体系中存在,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个体对自然生命的漠视和人生价值的忽视。

(二)研究生德育教育的方式忽视生命教育

从高校研究生德育的方式看,简单说教式居多。在我国传统的研究生德育模式经常采取灌输教育,关注普遍的道德原则、规范,忽视或无视学生的生命经历、感受和忽视个体生命所处的具体、现实的道德情景,以抽象、单一而绝对的“善”与“恶”、“正”与“错”为标准来要求和衡量个人的动机与行为。美国杜威批评这种从行为中抽象出来孤立讲述的道德学科,就像离开肉体的骷髅,也好似不要学生跳入水池而光给他讲游泳术样地迁腐可笑。我国朱小蔓教授也指出,这样的道德教育就必然将自己置于一个无视和贬视人的生物自然性和个体自然性的际遇,现实的德育变成了压抑人的正当自然性和个体性的加于人的枷锁,这就从根本上稀释和消弭了德育的内在魅力。

(三)高校的道德教育无法解决研究生的绿色生命教育的匮乏问题

目前,许多研究生沉溺于虚拟地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现代网络就像毒瘾一样,让缺乏自制力的研究生忘掉了真实的世界,不愿走进现实的生活,甚至丧失了实际生活的能力。人与人丰富的情感被网络割得支离破碎,亲情的淡薄,友情的冷漠,情感的变质已经成为现代研究生人际关系中突出的特点。不论是从遗传学的角度还是从个体的成长经历来讲,个体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存在。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却主要是作为一种教化的工具来发挥作用。学校中的德育体现为一系列统一的制度、刚性的规则,技术化、程式化的教学。其直接结果导致德育过程不再是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没有任何吸引力,更不用说对研究生的绿色生命知识的教育。

二、对研究生进行绿色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

生命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内涵,是一种融入学科的并且是持续性长久的教育。学校的“绿色生命教育”,与学生生命成长追求绿色的基点相吻合,以“适应、塑造、解惑、责任、理想、信念”六

大板块为依托,通过相关的活动,在研究生三个年级全面展开,具体为:研究生一年级以“适应教育、塑造教育”为重点的生命素质教育;研究生二年级:以“解惑教育、责任教育”为重点的生命素质教育;研究生三年级:以“理想教育、信念教育”为重点的生命素质教育。以下就是研究生中实行绿色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绿色生命

教育名称 绿色生命教育实施要点

研一 适应教育

塑造教育 1、校园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校情结。

2、文明礼仪教育,塑造健康的学生形象。

3、传统美德教育,陶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4、珍爱生命教育,完善学生的生命发展。

研二 解惑教育

责任教育 1、群我关系教育,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发展。

2、学力持续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的学习质量。

3、公民意识教育,促进学生对社会人内涵的理解。

4、环保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

研三 理想教育

信念教育 1、承受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在逆境中的抗压能力。

2、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科学的人生目标。

3、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和价值观。

高校的“绿色生命教育”旨在从生理、心理和伦理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和谐人格、人文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教育与熏陶,帮助学生适应与处理人生几个重要的关系:一是个人与自我的关系:认识自我、珍爱生命、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二是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心他人、同情弱者、尊重与珍爱他人的生命;三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适应社会、关注社会的变化、关心人类的危机。 生绿色生命教育的措施

面对这些绿色生命教育的内容,就需要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作用,发挥研究生非正式群体促进作用,同时积极开展加强研究生绿色生命教育的研究,营造尊重生命的氛围,发展学生的丰满人性,唤醒学生内在的心灵活力,培养学生真正珍爱自己、关爱他人、尊敬自然的生活态度,进而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

(一)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绿色生命教育的引导教育

研究生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导师就对他们的学业、生活等各个方面起着指导作用,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品修养对研究生的科研道德、治学态度、敬业精神、名利关系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起着直接的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导师与研究生的这种特殊关系形成了导师对研究生的一种特殊影响力和约束力。导师和研究生接触最多,最能及时了解研究生思想动态的发展和变化,而且研究生比较信任导师,这就使得导师育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与我们的调查结果与分析是不谋而合的。

问1:对于研究生培养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选择“导师”的占70%,选择“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占23%。

问2:大学学术重要内涵的特征是?选择“一流的导师”占68%,选择“一流实验室”占27%。

可见,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所以,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导师应多关注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部分研究生虽然可能有些阅历但偶尔也会产生许多困惑: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题,确实让人深思不己。为此导师应该给学生做一些人生的辅导,传达一种正确、正气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只有切实关注学生生命本体,把学生生命本身的发展全过程作为道德教育最直接的同时也是最重要内容,那么才可能真正的推动学生生命的扩展。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深刻指出:“所需的信仰不能硬灌输进去;所需的态度不能粘贴去。但是个人特定的生活条件引导他看到和感觉到一件东西,而不是另一件东西。”

(二)利用研究生中的非正式群体促进其对绿色生命教育价值的认识

研究生的特点决定研究生正式群体意识比较淡化,他们比较注重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自发产生的,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成员之间的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都不确定的群体。而研究生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有学术研究型、爱好交流型、经济合作型等类型。随着网络的发展,又出现了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型群体。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学术研究型群体,即因导师和学科而形成的学研集体。这种群体以导师为核心,以相同的科研课题作为载体是研究生交流和工作最频繁的集体。必须利用这种学研集体积极引导研究生个体共同关

群体发展,促使他们形成敢于承担责任、互相关心帮助、与人为善、共同发展的集体主义观念。在对研究生开展德育工作时,应积极培养和引导这种非正式群体中的集体主义,帮助他们树立群体目标意识。如果非正式群体有明确的目标导向,那么对于研究生个体的激励及规范作用也是很显著的。他们通过群体目标的实现和集体的成功,来完成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对生命的认识。

(三)积极开展研究生绿色生命教育研究

目前,高校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很丰富,但是专门针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却很少,针对研究生生命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就更少,把生命教育作为专项的活动尚未开始,系统的理论研究尚未启动。应坚持课题先行指导的原则,大力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大力开展国内外高校间有关生命教育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借鉴生命教育活动开展得较为成功的我国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区的经验,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与生命教育研究,大力开展高校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努力寻求开展生命教育的规律,促进生命教育的深入发展。努力探索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模式,探寻有效的生命教育原则、途径、措施、方法等。以理论指导实践,一边抓科研,一边抓实践,以科研促实践,以实践发展理论。另外,高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成立“生命教育中心”。

总之,“绿色生命教育”是近年来国内德育工作者在理论探索与具体实践中创造的新型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绿色生命教育”的内容将更加充实,其结构与功能会继续完善,尤其是对研究生进行绿色生命教育,将会促进研究生德育教育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惠,刘旭东.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2930.

[2]尹发跃.研究生网络伦理道德现状及对策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2):4144.

篇10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这一思想最早是由美国人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的,他于1968年在加里佛尼亚创办了“阿南达村”学校,在学校里倡导和推行生命教育的思想。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综述

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不同领域的学者纷纷进行了探讨。以往研究主要着眼于生命教育的内涵界定、研究内容等几个角度。

(一)生命教育的定义

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赖雪芬从生命教育的实践展开、批判过度工具理性化的立场和轻视生命的事实三个角度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进行剖析。苗天宇[则侧重分析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他以“三理”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理卫生教育的简称)为视野,指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应该包括生理的认知、心理的实践和伦理的情意三个层次。此外,有学者认为,应从生命实践的角度来看生命教育的内涵,即强调生命教育的生活化,将生命教育的内涵体现于生活中,如重视生命的照料、人际调适和道德良心等情感的培养,通过实践培养关爱生命的情怀。或是从批判过度工具理性化的角度来看,强调生命的终极关怀,探索终极归依。还有学者从轻视生命的事实角度,强调生命的本体价值,教导学生学会珍爱生命力、尊重生命,形成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必要性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遗憾的是,高校至今仍缺乏对学生生命关怀的教育氛围,缺乏明晰的教会学生正确面对生命的教育。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的教育仍是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过多的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而学生的人格、人性、道德、心理承受能力等都没能被放置于一个合理的地位,这样,他们也就产生产生对生命的漠视。另一方面,受 “未知生,焉知死”这一传统文化影响,人们往往只注重对“生”的研究,而忽视对“死”的谈论。我国的生命教育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

教育是以培养真正的人为根本宗旨的,而不仅仅局限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等方面。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以及生命的价值。顺利推动生命教育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三)生命教育的内容

唐炜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的出发,从大学生生长的特殊环境考虑,认为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应主要强调生命认知教育、生命态度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生命情感教育、生命审美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六个方面的内容;

刘春元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包含生命意识教育,即珍惜生命之存在、欣赏生命之美好、尊重生命之个性和维护生命之权利;忧患意识教育,即责任教育、挫折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和死亡意识教育;和谐意识教育,即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石燕华认为,推动生命教育可以从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将生命教育融入课程内容、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实践活动中、培养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和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研究几个方面来进行。

王佳利、陶书中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坚持不懈,共同努力。一方面需要社会各界积极深化生命教育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要努力拓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如强化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家庭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从已有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探索,缺乏对教育媒介的重视。尤其是在当今网络新媒体迅猛发展,成为人与人、人与社会联系的重要媒介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成长呈现出新的特点。如何正确运用网络新媒体,是推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方面。

二、网络新媒体时代给大学生生命教育带来的变化与挑战

(一)网络新媒体的界定

网络新媒体是指继报纸期刊(纸制媒体)、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之后,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和卫星等传播渠道,以电脑、手机及其他数字接受设备为终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形态。

(二)网络新媒体的特征

李茂认为,网络新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传播的无所不在性。即人们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连接媒体获取所需要的各种内容和服务。手机正在成为个人媒体中心,手机的功能和广泛应用凸现网络新媒体无所不在的特性。

2. 传播主体去中心化。网络新媒体环境下,个体参与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升,成为互联网的“中心”,不仅大大缩短了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还使二者在传播中换位,从而淡化了传播者的中心地位。

3. 传播方式交互性强。包含用户角色的交互性和信息交流的双向化。

4. 传播信息迅捷。网络新媒体不受时空限制,每个参与者可以在任何时候、地点接受或信息;特别是基于智能手机为终端的新媒体出现,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甚至在悄无声息中就实现了信息的“零时间”传播。

5. 传播内容良莠不齐。

(三)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影响

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群体,在引领网络发展方向的同时,其学习方式、休闲模式和思想观念等受到网络新媒体的影响,呈现出新的特点。如学习方式多样化,休闲模式网络化,平等、自主与参与意识增强等。这些新特点的出现,对大学生生命教育产生相应的影响。

甘?、肖鹏认为,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正面影响包括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促进大学生的相互交流三个方面。负面影响则包括导致大学生学业荒废,交际能力弱化和容易引发学生心理问题三个方面。

在甘?、肖鹏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网络新媒体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具有以下影响:

1. 完善大学生生命教育知识结构。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迅速掌握生命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而自觉完善相关知识结构体系。

2. 拓宽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网络新媒体信息更新迅速、信息量大,对大学生的信息搜索和筛选能力提出了挑战,大学生的相关能力得到提升,也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探索生命、思考人生的能力,从而珍惜生命。

3. 在教育体系中,大学生的话语权可以得到充分的尊重。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下,由于网络匿名性的影响,人与人在交流沟通中均是平等的。这样,大学生可以更好的与同学、老师、社会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实现自己的话语权。通过沟通可以更好的实现学习、缓解情绪,减少对生命的不尊重。

4. 导致学生荒废学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进而可能引发自杀等现象。网络新时代对人的自制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不能有效、正确利用网络新媒体,而是一味沉溺其中,可能导致虚度光阴,浪费生命。大学生正处在迅速成长阶段,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很可能沉溺网络,尤其是一些网络游戏,从而荒废学业,继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和生命安全问题。

5. 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减弱,降低大学生群体归属感。网络属于虚拟世界,虚拟世界与我们生存的真实世界存在一些差异,如果一味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很可能影响大学生对真实世界的适应能力,导致群体归属感的欠缺,从而容易导致心理脆弱,进而引发生命安全问题。

三、网络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新途径

大学生生命教育任重道远,结合网络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发展的特点,我们应不断探索大学生生命教育新途径。

(一)提高对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网络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发展已经呈现出新的特点,这是我们务必要意识到的问题。以往的生命教育手段已经不能完全符合大学生发展的特点。应该与时俱进,正确利用网络新媒体。

(二)完善高校网络新媒体系统,营造沟通交流的平台

高校应建立健全、完善的网络新媒体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及时更新、推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信息,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通过新媒体将生命教育不知不觉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时动态跟踪、及时发现可能危害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信息,做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

(三)提高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工作人员的全面素质,提升相关师资力量

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信息素质,能全面、正确认识网络新媒体,并懂得如何运用,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崇高的信息道德以及最新信息技术,为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充分的技术和能力保障。同时,面对大学生“网民”,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重点提高“三性”:敏感性、预见性、坚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