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意义

篇1

一、初中生道德法治思维的发展阶段

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分析,中学生的道德法治思维发展会经历几个固定的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

学生按照规则、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权威阶段

学生对外界的权威表现出绝对的尊重和服从,将规则、制度视为不可更改的、绝对的。

3.初步自律道德阶段

学生从道德的他律转为道德的自律,不再将规则看做一成不变的。

4.公正阶段

学生的道德法治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道德水平已然逐渐达到了初步自律道德阶段,甚至步入了公正阶段,在这一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W科课程对于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与法律思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足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的受关注程度不高,学生在课堂普遍呈现出一种“心不在焉”的状态。深入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初中生来说,在中考中,以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开卷考试的学科,因此学生认为该学科的学习无需付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将更多的时间分配给中考中闭卷考试的学科。

2.传统教育影响

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教师将知识一股脑倾倒给学生,很形象地被称为“填鸭式教育”。传统教育方式未能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新课改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探究式学习,为的是能够扩大学生在课堂中的影响,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然而,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使学生主动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有所困难。

3.课堂气氛枯燥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的魅力,在于其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增加其法制知识,为学生更好地进入社会奠定基础。然而,也因为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严谨、概念抽象,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感到课堂气氛枯燥,学习没有兴趣,从而更加被动地接受有关知识。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建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倘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能够更加轻松地教学。另外,新课改突出强调了探究式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的重要作用,要求一线工作的教师能够在课堂中有所运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学生编为多个学习小组,再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课堂多种教学形式的选择。

1.利用多媒体构建课堂环境

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学习环境对学生是否主动学习、是否有效学习均存在重要影响。利用多媒体可以在恰当时候为学生提供辅助教学的微课视频,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授学生与法律相关的内容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播放法制节目的节选内容。

2.利用有效提问促进学生思考

篇2

随着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完善,人民群众对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法律现象也开始逐渐习惯。因此,我国的法律院校逐渐增加,从事法律行业的人也逐渐增多。但是,要成为专业的法律从业者,仅仅了解法律知识是不够的,专业的从业者要在对法律有深刻理解的情况下,有较高的法律素质。

法律素质一般是指人们的守法和用法意识,法律素质一般被认为是道德素质的一部分,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的人,一般对于我国的法律法規都有一定的了解,且对于法律的正义性和守法的必要性深信不疑。对于生活之中的涉法行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人会选择以法律手段进行处理。因此,较高的法律素质是一个法律行业从业者的必备素质。

在一个完整的法律教育体系之中,法律素质教育的重要程度甚至要高于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有一个人的法律素质得到较好的培养,具有较高的法律道德素质,这个人才可以作为一个法律从业者,为人民和国家的法律完整作出贡献。法律素质教育作为法律教育之中的一个学科项目,主要面向的是将来要从事法律方面工作的学习者,对于法律从业者来说,较高的法律素质可以保证他在法律行业之中的工作不受到个人欲望的影响,在遇到困难时,以法律规定为先,并以法律思维方式检视与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这才是一个法律从业者应该具有的素质。

二、提高法律素质教育水平的措施

要在现代的社会之中推广法律教育的必要性,就要让民众看到法律教育对于个人生活的有益之处。对于法律从业者来说,法律素质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从而提高业务能力,因此,加强法律素质的培养可以加强法律教育的效果。

1、加强对社会法治环境的优化

在社会法治得到优化的环境之下,人民对于法律的信赖和使用度才会提高。法律的普及和法律意识的提高可以促进学生和社会居民学习法律的热情和提高自身法律素养的需求。因此,提高人民对于法律的诉求和法律的普及度,可以确保以法律素质为引导的法律教育高效顺利进行。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其目的是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民众的法治意识。民众法治意识提升的关键在于法律的实行度。优化社会法治环境可以促进人民对于法律的了解和学习,加强民众的生活安全感,增加法律对民众的有益度。要优化社会的法治环境,就要在社会的各方面加强法律体系的完备,对我国的法律进行全方位的完善和加强。

要优化社会的法治建设,就要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传递和宣传法治的重要性,改变人们的传统观点之中对于法律的过于敬畏和使用上的误区。同时,为了在社会生活之中改变人们对于法律的传统感官,要对于社会的执法和司法方面进行优化。加强社会生活之中的基础法制建设,加强人们对于国家法律法规的了解和完善基层法律体系的普及。在司法和执法的过程之中,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和人民对于法律的热情,工作的过程之中应该大力鼓励人民参与到社会执法的过程之中。通过对于法律武器的实践和使用,加强人民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和对于法律使用热情,激起人们学法热情,提高人民的法律素养,进一步促进社会人民学法过程的高效进行。

2、提高院校法律素质教育的力度

在法律从业者的教育之中,法律知识的指导培养在专业院校之中占据很大的比重。目前在我国的法律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中,法律专业的学生的基本教育是以法律知识的学习为主,而在非法律专业的院校内,普通大学生一般将法律知识点的学习作为基础课程进行学习。全面的法律知识培养对于我国青少年的法律意识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社会居民的法治意识较为薄弱,且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社会法治化的进展较慢,因此,法律教育应该以学校法律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对青少年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和法律素质的培养,进而提高社会群体的法律素养。法律素质教育的开展可以提高青少年敬法守法的意识,可以提高青少年对于法治社会的了解和法律对于社会生活的保证。将法律素质教育加入到基础教育之中,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效率,改变学校对于法律知识的教育模式,真正做到对法律知识和法律素质教育的重视。

为在学习之中促进学生对于法律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在学校的考核之中加入对法律素质教育的问答和题目,检测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情况,并将学生在法律测试之中的得分情况作为学生成绩的加分项目。除此之外,在法律素质教育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主动程度的推动,让学生主动学习法律,认识法律,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推进学生的自觉性,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有很高的提升作用。

3、加强法治精神的教育

法治精神是社会法治建设的基础,人民群众只有具有相当程度的法律意识,才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守法敬法,并且以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生活不受到影响。在社会的法律素质教育的过程之中,对于法治精神的培养应该贯穿整个过程,其应用应该体现在整个课程的内容之中,课程的内容应该以介绍法律知识,弘扬法律精神,提高法律素质为课程的主要目标,促进法律素质的培养,提高法律教育的效率。

同时,为了提高人民的法律本文由收集整理学习热情,提高人民的法律情感也是教育行业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发挥法律情感在社会法律教育之中的作用,人民可以在教育之中感受法律对于自身生命和生活的保障作用,从而使学生的法律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在法律情感的推动之下,实现法律素质的提高和法律教育的高效进行。

篇3

关键词:薄弱 法律 教学观念

中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模仿能力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也是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时期,自身缺乏自制力也很容易受到不法行为的诱惑,走上违法的道路。所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打下良好的法律基础,对他们自身今后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

这个阶段错误或者产生误导,将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造成很大的隐患。另一个角度来看,普法、用法是法治社会的必须条件,学生懂法,社会的法律氛围和法律的威慑力都会逐渐提高。

但是中学生的优点也是他们的薄弱之处,初中生认识水平、能力都比较低,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其实问题的发生都是有长期隐患的,等待问题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后就为时已晚了。这与中学生法律意的培养没有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有着直接关系。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加强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使中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当前在课程中出现的法治意识问题

第一,时代性不强。我国中学教育中关于法律方面的知识都是穿插在《道德与法治》的课本当中的,由于升学压力没有专门的法治教育课,专职的法律老师也没有,学生、学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就决定着法律知识的传授效果。一系列因素导致中学生法治意识薄弱,学法氛围不够浓厚等现状,还好目前新更改的教材已经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改进,许多法律知识不仅明确而且实用。只是教师的教授方式还有待改进,目前来看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让学生感受对法律的需求,更没有了解什么样的形式才是当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这久要求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变化,跟进教材的变化,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才能让法治意识培育有明显的效果。

第二,过于单一的培育途径。传统的教育方式导致对于法律知识的传授还是停留在理论灌输为主,形式化的东西过多,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能只是简单的普法教育,不能停留在单纯的告诉学生有哪些法、哪种法,没有办法让学生参与或模拟参与到某种法的运用。真正的了解到法律的作用,法律的知识。学校的应试考试使得《道德与法治》中法律知识的传授比较零碎,缺乏实践的检验途径,学生单纯的背会某个法律条例,并不会在乎他有没有深入理解并且知道在哪可以运用的到。内心有没有形成对法律的信仰。

第三,应试化教育影响严重。新课程改革后,《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在教c学的关系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一切的理论知识要让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到,感受到。教学应当回归学生活,从学生身心发展出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当今学校教育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一味地关注升学率,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忽略了学生是否需要法律常识,忽略了学生是否需要掌握法律运用能力,忽略了中学生的法律修养。法治教育本身在应试教育中的地位不高,有些法律常识不是必考点就被忽略。许多学校不管这些内容是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多么的重要,完全毫无道理的放松了对学生法治观念方面的培养,认为学生当前在学校学习,法律的应用、法律意识的培养都是大学之后的事情,目前还顾不上这些知识的学习。

另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就是《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大部分不是法学专业出身。入职之前的专业把控不严格,没有特殊专业要求,许多初中教师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法学教育,只是凭借自己对法律的理解进行授课所以对中学生进行法律概念、原则、制度等基本知识的解读就会略显浅薄。这样有着很大的风险,如果教师本人法律知识丰富,那还可以弥补,如果教师自身就对初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没有重视起来,教学效果一定会很差。教育教学实践中就会发现虽然有些教师意识到了法治教育不容小觑,但自身水平有限,在进行法律案例分析教学时,品德课教师描述案件本身浪费太多时间,反而将违法者所承担的法律惩罚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损害一带而过,教师自己对法律知识却是一知半解,更无法对学生引起深刻的自我反省。

二、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建议

首先,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浪潮下,教师的责任也越来越重要,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应适当选择法学专业,一方面弥补法律人才的确实,另一方面可以培训之前不是法学专业的教师,一举两得。对于法律意识的培养,教师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承担者,是第一责任人和直接推动者。只有紧跟时代要求,对于在职教师进行法律教学进修,从教师内心重视法律的作用,让教师认识到法律意识对于中学生的重要性。提升师生共同的法治文化意识努力创造为校园中每位教职员工学习法律规章制度的机会并贯穿教师学习培训始终,帮助教师知法、懂法,树立高尚的师德与法治意识相结合。每年的新晋教师中一定要有法学专业方面的毕业生,使学校教师队伍更专业化。

再次,建设高素质的法治教师队伍。法治意识培育是一项集理论与实践以及必要的政治、法律学知识于一体的涵盖范围广且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工程。所以从教学承担者上下功夫是关键。第一,实行严格准入制度。在教师招聘入职环节就应当从源头上做好把关,适当加入一些有关法治意识考核的内容;第二,加强培训。不同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拥有一支规模相匹配的以法学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在能够教学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外界相应的法律规定变化和案例情况,对于其他教师和学生学习都有促进作用。第三,强化持续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不断学习法律知识,研究对初中生进行法治意识培育的有效策略,加强自身法学素养,从而更好地将已有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实际中去。

参考文献:

[1]左勇.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J].新西部(理论版),2014,(08).

[2]何丽丽.思想品德教科书的法制教育内容研究[D].西南大学,2013.

篇4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课程设置;职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94-01

近几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教育部在第五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口号的提出,对于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要、更好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态环境

有研究者提出“职业教育就是为了谋求一份职业而实施的教育”。由于社会上这种认识的存在,致使高职教育的育人环境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误区

人文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的分割是高职院校继续发展的一大障碍。实际上,企业到高职院校招聘,更希望能招聘到全面发展的、潜力巨大的员工。高职教育尽管可以归属于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教育,但在深层次意义上所表现的人类理性内容使它同样可以超越其实用价值。高职教育的真正成就在于它能使学生献身和追求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如果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主要目的只是致力于给学生一本学历证书或者帮助学生得到一个岗位的话,高职教育就会失去精神的内核。

(二)职能的错位

2003年,教育部门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四个方面分十八条规定高校发展要与毕业生就业情况挂钩,教育部还对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提出基本要求:负责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不得低于1:500,就业工作经费应确保不低于学校年度学费的1%。因此,就业率不仅决定了—个学校育人的大方向,同时也成为高校被重要考核的内容。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使命——人的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就业,促进就业只是职业教育的功能之一。除了就业功能外,它还具有育人功能、经济功能、先进文化传播的功能。黄炎培先生在《中华职教社章程》中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因此,要深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育人环境,有必要讨论教育的根本使命。

(一)教育的根本使命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发展的人应具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智、丰富的情感、深刻的体验、全面的知识,更需要他人的认同,教育要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这是现代人才智能结构的基本框架。现在的时代需要集人文素养、科技素养与伦理素养于一体的优秀人才,因而高等院校首先负有人格培养的责任。高等院校要培养有素养、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会的人,通过培养人才参与建设、改造和服务社会。

(二)高职教育的根本使命

职业教育要树立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观,同时更要树立人格本位的价值取向发展观。“以就业为导向”在政策层面上应是当今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选择。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但职业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就业教育。从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时间跨度、评价导向等方面对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内涵进行分析与比较,可以发现就业教育完全包含在职业教育概念之中,将职业教育完全等同于就业教育会导致理论上的以偏概全与实践上的误区。高职学院的真正使命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理智的选择——加强创业教育

在就业紧张的今天,适当强化就业没有什么不对,但不应走向极端。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他们没有应聘技巧和充分的就业信息,而是内在素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将高职院校精神注入大学生的灵魂之中是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应回归高职教育本位,以高职院校内在的魅力获得更大范围的社会认可。

(一)以个人职业需求为导向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研究起点,既可以是职业对人的需要,也可以是人对职业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考虑的是在各种类型的岗位上安置合适的劳动者,而并不是个人获得工作的具体方式。如果高职教育以个人职业需求为导向,就会首先尊重人对职业的需要,进而探寻满足需要的条件,直至研究宏观层面的制度因素,科学地进行高职院校的定位。

(二)加强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以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从事创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知识和心理品质等,使其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1999年4月在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上,国际劳工组织在归纳提高就业能力所需要的核心知识、技能与态度时,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创业和自谋职业的能力。

高职教育既要帮助学生在未来岗位上有所作为,更要指导学生自主创业。对广大高职学生来说,获得创业本领比仅仅获得一份职业要有用得多,高职院校应把培育创业精神提高到办学宗旨的高度。高职院校应把学生的创业活动作为一种鼓励成功的机制,对于有创业愿望和行动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引导学生将创业作为个人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高 严.建设高职教育的新使命[J].教育研究,2010(7).

篇5

自古以来,教育心理学家一直重视教学的迁移作用。孔子《学而》云:“吾尝终日而思之,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对学习的内容一定要经过思考,融会贯通,择善而循,由博反约,温故知新,闻一知十,举一反三。遵循迁移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实施迁移教学将会极大提高课堂45分钟的授课效率,同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科学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现行的外研版教材提供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迁移指导的可行性,教材内容来自生活,知识联系现实实际,适合当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使学生能由点带面,由抽象到实际层层深入,为实施迁移教学提供了现实的教材依据。

二、迁移指导的精神实质

(1)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创设一种愉快的心理氛围,是实施这种方法的必要的外部条件。学生只有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施展自己的才华。

(2)引导学生由模仿到联想、创新,是实施这种方法的基本策略。

(3)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是实施这种方法应达到的基本目标。

(4)运用迁移规律制定认知和思维操作方法,是这种方法的基本性质。

三、在课堂教学中迁移指导法的实施程序

学习迁移指导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程序分为:温故——联想——小结三个主要阶段。其中温故求同促理解是迁移指导法的前提和基础联想,求异促创新是迁移指导法的灵魂和特征,小结比较会择优是迁移指导法的宗旨和归宿。具体的方法是:

温故——通过启发学生自觉的进行新旧知识联系,引导学生学会由知识之间的相同、相似、相关、相通找到知识之间的连接点,从而达到温故求同促理解的目的。

由于学生对先前知识的掌握程度同以后学习的知识正相关,原先已学过的知识越熟练、越巩固对后来学习的相关知识也就越巩固,因此,在这一阶段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宜着重以旧知识带动新知识,以旧情景带动新情境,通过学生大量的操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知识,从而养成正确运用旧知识进行求同思维的良好习惯。该阶段在具体操作方法上有以下指导方法:直观演示法、情景设置法、先练后讲法、讨论辨析法、提问启示法等。

直观演示法就是教师可以通过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图片直观等方法,增强演示的直观性、实际性,逐步使学生由感知走向理解。如教学there is与there are的区别,可以通过该方法使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媒介,从而使学生由感知走向理解,由理解走向掌握。教师可进行以下演示:

演示媒体 a book, a box, two books, two boxes等,教师先拿出一本书然后说:a book,This is a book. 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用单数名词反复操练后再拿出复数事物进行there are…的操练,学生就很容易掌握 there are +复数名词的结构。

(二)联想——通过多角度变换思维方向训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灵活变通,寻找知识的发散点,从而达到联想求异促创新的目的。该阶段可采用以下创新方法:

1. 通过类比分析求创新(如相似联想法、横向联想法)

在英语情境教学中,通常可通过对旧情景的复习及引渡,诱导学生根据所学的情境,联系实际进行半实际的对话训练,使学生通过类比把新知识用于客观现实,增强他们运用对话进行模拟交际,举一反三的能力。

横向联想法是引导学生由某一知识点横向扩展,把某一英语听、说、读、写的规律迁移到各个具体的、特殊的事例中。如教学表示职业名词的构成如worker, teacher, driver, player, reader等比较常用的词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到killer, builder, winner, jumper, producer, leader等不太常用的词,还可以进一步横向引申如visitor, operator等词的不同结构,教学生自己学会联想、总结。又如:单词记忆法:

a. light—right—night—eight—sight

b. will—would shall—should can—could

2. 反问、异质联想(即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创造活动的全过程需要经过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科技、生产、艺术创作或课堂教学中,辐合思维只要求找到正确答案,而发散思维则包含想象、创造、启发、猜测诸方面,更有利于训练和培养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寻找课堂中适合求异思维的发散点,抓住时机促成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以进一步培养思维的多样性。

(三)小结(择优)——通过关于比较多种思维结果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找到知识的理解及其方法的最优点,从而达到小结,比较会择优的目的。

1. 同一单词不同记忆方法的选择。

一般来说,英语单词的记忆有以下一些方法:a. 机械记忆法;b. 音标记忆法;c. 拆项添项记忆法;d. 类比记忆法;e. 前缀后缀法等。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总是告诉学生要切实注意选择单词的记忆方法,要求他们选择最便捷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最高的记忆效果。如pen, desk, finish, health等完全可以用音标记忆法,这种方法适合于音标即与单词重合,或凭借发音可以推断字母组合的单词。再如parent一词,则可以用拆项法:p—aren’t parent。经过长时间对单词记忆方法的择优,学生能形成一套自己的记忆体系,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

2. 同一词汇不同意义的选择

篇6

按照县人大通知要求,我代表县人民政府,把我县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的情况,向县人大检查团作以简要汇报:

今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例”)已经正式实施。这“一法一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与民方便的原则,与每一个行人、驾驶员和家庭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给中国老百姓带来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对守法公民的尊重以及对交通执法人的惩戒。“一法一例”的颁布实施,对于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规范、制约和指导作用。

一、贯彻实施“一法一例”的基本情况

县政府十分重视“一法一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加大了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行政监督执法工作的力度,把这项工作纳入了重要日程,摆上了重要位置,做到了学习、宣传、落实有计划、有步骤、有行动。切实保证了“一法一例”在县域内的宣传普及和贯彻实施。

(一)加强领导,加大“一法一例”的学习宣传力度。

一是成立组织,加强对“一法一例”贯彻实施的领导。县政府及道路交通职能部门高度重视“一法一例”的贯彻实施工作。交通、公安、农机等部门都专门成立“一法一例”贯彻实施领导小组,由局长亲自挂帅,主管副局长具体组织实施,召开了专门会议进行详细的安排和部署,都把贯彻实施“一法一例”工作纳入了重要日程。

二是组织交通法规的理论学习,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一法一例”颁布之初,县政府就把“一法一例”的学习工作放在了首位,组织交通、公安、农机部门干部认真进行了学习,使每一位行政执法干部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熟知法律法规内容,深刻理解法律法规的真正内涵,提高应用法律法规的实际能力。交通、公安、农机等职能部门也都召开了专项会议和培训班,组织工作本系统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一法一例”,做到了全员参与,透彻领会,强化训练、提高应用。

三是举办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活动。为了使“一法一例”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所了解,更好地服务于群众和服务于社会,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宣传工作。采取出动宣传车、张贴标语、发宣传单、挂过街横幅、设咨询台、组织秧歌队、电视领导讲话和“一法一例”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多层面广泛宣传“一法一例”,扩大“一法一例”的宣传覆盖面,使之逐步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深入人心。全县共出动宣传车12台次,印发传单20000多份,悬挂过街横幅20多条,发表道路交通法律法规专题电视讲座5次,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学习宣传形式,极地大提高了广大群众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守法自觉性,更加明确了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意识。

(二)强化措施,切实抓好“一法一例”的贯彻执行。

半年来,县政府为了切实有效地贯彻执行好“一法一例”,主要加强了四项工作:

一是开展了集中整治交通秩序专项行动。为了深入落实“一法一例”,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重要作用,提高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按照“一法一例”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集中整治交通秩序专项行动,在开展集中整治交通秩序专项行动中,重点注重了“一法一例”在执法过程中的实际应用,通过实际执法来提高执法人员对“一法一例”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实际执法来提高群众的守法意识。

二是清理行政执法主体,加强执法队伍素质建设。“一法一例”颁布后,我们按“一法一例”的规定,对全县道路交通行政执法主体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对执法主体进行了重新登记。把原来由农机部门管理的农用运输车辆移交由公安交通部门管理。为正确贯彻实施“一法一例”,我们对道路交通行政执法队伍进行了整顿,要求各部门选调事业心强、素质高的人员从事道路道路交通执法工作,做到持证上岗。对执法人员进行了“一法一例”重点培训,对考试合格者发放了吉林省行政执法证,保证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工作人员都能按照“一法一例”规定依法行政。并经常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建立完善内外监督机制,举办各类培训班,加深对“一法一例”的学习理解,剖析典型案例,使执法队伍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注重发挥案审机构作用,杜绝了执法随意性,案件审理做到规范有序,程序合法,从而保证了公开执法、公正执法、公平执法。

三是强化路政管理和道路养护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道路交通标志。半年来,共投资20000多元,新增设路牌4个,做到了县内国、省干线、县、乡公路道路标志齐全,设置醒目。拆除公路控制区内围墙2处,木板房两所,马路工厂2个,清除路边柴草垛12处,制止公路打场晒粮5起、擅自开通路口3起,侵路经商18起,确保了道路畅通无阻。半年来,共投资60多万元,对道路进行了养护,补坑糟5071处,9400平方米,处理翻浆路段21处,385平方米,小修路段12处,1500平方米,清理路边垃圾8000立方米,平整平交道口13处,270平方米,基本达到了路路平坦,条条畅通,为交通运输提供了良好的通行环境。

四是加强道路运输管理。道路运输是一项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按照“一法一例”的要求,我们积极加强道路运输的管理工作,消除各类隐患,制止道路运输违章行为,保证运输安全。对营运车辆实行四不准:车辆达不到技术标准的不准参加营运;没有上岗证的司乘人员不准上车;超员超限车辆不准出站出场;易燃易爆物品不准进站上车;在客运站设立了“三品”检查站,配备了“三品”检查员,进行严格检查,较好地预防了爆炸事件的发生。对运送危险物品的车辆进行了严格管控,对手续不全和违章上路的车辆,坚决进行了查处。半年来,共查处5台次违章运送危险物品的车辆,纠正了违章运送,减少了恶性事故的发生。

二、工作中存在问题

半年来,我们在学习、宣传、贯彻实施“一法一例”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各职能部门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学习宣传方面仍存在死角死面;二是具体贯彻实施时,有个别执法人员对“一法一例”理解的还不够透彻,有时运用法律条文不够准确;三是对重大违法案件打击力度不够;四是部门之间配合不够默契等。上述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下步工作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抓好对“一法一例”的学习、贯彻实施工作,充分发挥交通、公安、农机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合力,加大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使“一法一例”得以正确的贯彻实施。

一是继续加大学习、宣传“一法一例”工作力度。要抓住有利时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采取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方法,重点发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作用,经常播放“一法一例”方面的知识讲座、新闻采访、重点案例跟踪调查等节目,努力扩大学习、宣传“一法一例”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全民道路交通安全意识,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交通、公安、农机等执法主体的作用,走部门联合办案的路子,形成合力,严厉打击道路交通违法行为,营造更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篇7

关键词:行为导向教学法;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22-02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从199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6%到2005年的21%,10年间年均递增1.5个百分点。这其中,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备直接在生产、技术和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高职毕业生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但是,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却有着让我们不得不深思的问题,那就是毕业生一般都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但是却偏重理论知识,缺乏职业技能,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职业教育还远远未能满足现实需求。

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还偏于传统,多数课程还处于“老师讲,学生听”的古老方式,再加上现行的专业课教材大多重视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教学内容大多以线性方式展开,以“管理学”课程的教材为例,从管理的概念到管理学的理论、管理的五大功能等等,分章编排,每一章的内容也是按线性方式展开。教师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章节讲授,其结果是教学枯燥无味,这不但难以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而且学生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不知道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巧。这样的教学结果使学生很难适应今后的工作。要改变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的这一现状,可以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本文正是就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中如何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探讨。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简述

“行为导向教学法”,也称行动引导型教学法,是近几年从德国引进的现代职业教育新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是以职业行为活动为导向,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教学活动的开展,通常是围绕某一课题、案例或项目展开。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动手能力。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主要模式有如下几项: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并将具体的项目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而教师只起到辅助设计、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深刻理解并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源自于20世纪初的哈佛大学。它是一种通过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掌握相关知识,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在要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与之相关的知识。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通常有下面三个步骤:一是案例的选择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接近实际,最好是实际发生的案例。二是案例的课堂组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又要让自己成为学生的伙伴,也就是既要充当设计者,也要成为激励者,认真去倾听他们的想法并适时给予启发。三是案例的讲评。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方式。还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总结,这样学生的体会可能更深,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来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除去学生自身的思考之外,教师也要总结整个案例分析的过程,指出讨论中的优点和缺点,结合自己在课堂上的所见所闻,告诉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在这种双向交流中实现集思广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技能的提高。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一种情景模拟活动,是根据被试者可能担任的角色,编制一套与该角色实际根据相似的测试项目,将被试者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环境中,要求被试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又体验到其他角色的心理状态,从而对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进行全方位锻炼的教学方法。

(四)引导文教学法

引导文教学法是一个面向实践操作、全面整体的教学方法。常以引导问题的形式出现,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引导文教学法是指借助引导文,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行控制,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它有助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是项目教学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引导课文教学法的实施包括以下6个步骤: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计划和评价成果。

三、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根据行动导向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项目,师生面对共同的教学项目,要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游戏、确定角色、角色内容说明、了解游戏环境与流程、情景和场地、准备道具、确定游戏规则、进行知识测试等。而学生需完成下列任务:了解游戏过程、了解和体会角色任务、了解学习目标、准备道具、准备文献资料、进行知识测试、设计游戏情景和场地等。

(二)实施阶段

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因此在实施阶段要以学生为主导。在此阶段,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且控制游戏时间,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而作为这一阶段的主体,学生则要:1、根据角色任务要求,有质量地实施行动,并作出必要的决策;2、记录游戏中发生的事件、采取的行动、作出的决策以及得到的结果;3、在游戏中进行系统的角色交换。

(三)评价阶段

在此阶段,学生首先要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指导性评价。

学生进行评估时,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不同的工作场地对游戏流程进行评估;2、对获得的结果、观察到的事件出现的问题,不足之进行共同的讨论;3、共同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4、共同决定下一轮游戏中哪些方面需要改进;5、对整个游戏过程进行讨论;6、游戏和上一轮相比有所改变,对引入的改进措施所带来的效果进行评价;7、思考游戏对个人知识的提高: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工作活动,决策,怎样面对困难和问题,工作时间,对过程的理解等等。与此同时,教师要对反馈意见进行评价,能够使学生以下方面得到提高:增加了对预期、非预期结果的认识;增强了对游戏过程和知识的理解;对游戏中的行动方式和工作方式更加了解;增加对困难的认识;能力提高。

四、“行为导向教学法”实施实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沟通的方式;2、掌握有效沟通的方法;3、熟悉有效沟通的障碍。

(二)项目的实施过程

教师预先准备好一个模拟情景——公司业务人员与顾客的沟通。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为宜,每个小组有业务员两名、顾客一名、观察者一名、记录员一名。模拟两个公司的业务员在与顾客进行业务洽谈时的沟通情景,最终看顾客会选择哪家公司的服务。观察者主要起到观察业务员和顾客的交流,并由记录员对整个过程进行记录。

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咨询员、伙伴、朋友等角色出现在学生中,并要求学生在模拟情景时必须用到事先预习的一些沟通方法和技巧。学生做为行为主体来具体实施这一活动。通过这种真实有趣的学习,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了如指掌,并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把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的专业课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项目检查

教师根据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学习态度、记录完整等方面的情况综合打分。

(四)项目展示

各个小组将其完成的成果进行展示,由观察员向教师和同学介绍本组各个成员的表现情况。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学习主动性。

五、结论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学中,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让学生在联系实践中学习知识、在综合运用中学习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虽然目前还存在着譬如教学理念不适应、教学手段不够完善、教材无法完全与之配套等问题,阻碍了“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职课堂上的应用,但我们都应该转变观念,克服困难,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适合岗位和就业的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国际商法;教学改革;职业道德教育

一、职业道德修养的界定

根据百度百科对“职业道德修养”的解释,是指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人员,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活动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自律行为。这种修养是对自我进行锻炼和改造,要想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不仅要依靠社会的培养,还要依靠主观努力。国际贸易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精确的说就是国际贸易人员在进行国际贸易活动时,处理与政府、顾客、供应商等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职业亲情感、态度、观念、理想、技能和职业作风等几方面。

二、职业道德修养教育的意义

职业道德修养对国家和个人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从国家角度来讲,注重培养各行各业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是落实国家“以德治国”战略的重要表现,从国际贸易企业和国际贸易人员的角度来讲,企业国际贸易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国际贸易人员的工作也就是为企业创造收益,但是如果国际贸易人员失去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这些人有可能坐地起价,有可能对客户的服务态度极差,这都会给企业的信誉带来损失,间接给企业的成本带来损失。同时,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从事国际贸易业务过程中,通常是与国外客户进行交易,国际贸易人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不仅关系到坐在企业的声誉,甚至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形象和道德品质,所以必须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关系到企业和国家的利益,也关系着员工自身的个人发展。

三、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现状

国际贸易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包括诚实守信、敬业精神、竭诚服务、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和文明礼貌六个方面[1],然而目前我国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学生教育过于注重向学生传授国际贸易技巧,忽略了对学生六种素质的培养,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职业道德问题:

(一)职业道德意识缺失

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在培养学生时,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而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缺少引导,甚至有些教师都不知道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哪些方面,有些学校对老师进行考核评定时,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考核标准[2],致使教师更加忽略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造成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缺失。

(二)团队协作、奉献精神薄弱

当前的大学生多数为90后,都是被家长宠爱的独生子女,这样的成长背景使他们本身就缺少团队合作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在学校无法与同学和老师合作,缺乏团队感,将来走到工作岗位上又怎能更好的融入企业团队,为企业带来效益呢?

(三)投机取巧倾向性强

很多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临近考试时靠“突击”,或者是作弊,有的学生甚至会向老师行贿,这是相当多大学生都存在的问题,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如果不扼杀在摇篮里,将来走向国际贸易岗位,就有可能为取得业绩投机取巧,受贿行贿,这些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代表着国家贸易整体素质,所以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四、国际商法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国际商法》教学改革中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

首先,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中,要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修改中,将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其次,在《国际商法》课程教学设计和建设中,应当将职业道德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并驾齐驱。再次,在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案例的选取中,注重选择既能培养职业技能的,又能融入职业道德培养的相关案例、视频等教学材料。

(二)利用国际商事法律制度在职业道德方面的规定增强职业道德养成教育

法律与道德既相互独立,又可互相转换,法律以道德为基础,将道德规范转变为法律规范,把积极的道德标准规定为法律应遵循的准则,@样的规范也存在于国际商事法律制度,应抓住@样的法律规定适时进行职业道德养成教育。

如:诚实守信是国际贸易人员在职业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其应当以不损害客户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以及行业的声誉为从业基本原则。倘若打破了该原则,不仅影响个人职业生涯,而且也会损害企业、行业的发展。在合同相关法律规定中,诚实信用原则是国际贸易合同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如:我国《合同法》第6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德国民法典》专为合同设立了诚实信用原则等。在合同法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国际贸易学生诚实信用的职业道德,促使学生养成“重合同、诚实守信”的道德意识,在国际贸易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及至合同关系终止后,都遵循“讲诚实,守信用”基本准则,相互协作配合,不损害他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

又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要引导学生尊重消费者的权益,在向消费者介绍产品时,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不去打扰消费者的生活,这是作为一名国际贸易人员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当前的种种国际贸易行为为案例,进行案例式教学,将一些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贸易案例纳入教学中,教师加强引导、为了利益不惜违法、不顾道德评价的贸易行为进行评判,向学生讲述这些国际贸易人员的最终后果,帮助学生尊重消费者权益的观念。

(三)教师应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国际商法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而且要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肩负起自己教书育人的工作责任,教师要淡泊名利,对于向老师行贿以求通过考试的学生,教师要严格对其批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做事风格,发挥教师榜样的力量[3],发现社会中的真、善、美,防止学生片面看待社会中的问题,不要因为看到社会中的消极方面而放弃自己的职业操守,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未来的国际贸易工作。

参考文献:

[1] 黄娟.我国法律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2010(31):41-43.

[2] 胡秀锦.国外职业道德教育特征及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3):78-82.

[3] 刘美艳,那贵玲,张华民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5):146-148.

篇9

关键词:中职旅游;问题;就业导向;发展途径

旅游业具有全面先导、窗口、辐射及龙头的作用,它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更是对外开放的动力产业、支撑产业,是一个城市、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企业对从事旅游服务行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种庞大的旅游人才需求,为中职旅游专业的办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中职旅游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中职生数量不断增加,中职教育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全国旅游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到了由数量到质量、基础向特色提升的关键时期,其中,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市场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中职旅游教育的核心。然而,中职院校旅游职业教育中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正充当着落实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绊脚石,如:专业课程设置覆盖面较窄、教材与实践相脱节、中职旅游教育理论和教学培养模式滞后于当地旅游市场的发展,未能为旅游市场培养复合型市场急需人才等等。一方面是市场需求庞大,一方面却又是毕业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苛刻”要求,这给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造成就业难、就业后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等缺点。因此,如何面向市场,主动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成为今后旅游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张建国、陈春燕,2008)。

二、中职旅游教育的市场化发展途径

旅游专业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要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在因材施教的同时,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理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提高就业水平。

(一) 完善课程体系,夯实就业根基

中职旅游教育的根本是以旅游职业为导向,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旅游职业知识,掌握旅游职业技能。该专业课程体系只有具有“宽专多能”和“终身学习”的特征,才能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然而,大部分中职旅游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都比较单一和狭窄,课程设置内容陈旧,没有将旅游行业相关的前沿知识及时引入和更新,缺乏时代特色。职校与普高的培养目标不同,前者的主要目标是更好的就业。为了让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需求,旅游专业教材的选择不能完全由教师或学生决定,更应该顺应旅游业的需求(忻吉良,2011)。旅游管理人才是个杂家,因此,在旅游学科的课程设置中,地理学、植物学和建筑学等科目不应作为专业课程的延伸或附属,而应将它作为必修知识予以强化,以提高学生的旅游规划水平和导游服务层次。此外,旅游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特征的日益显现对旅游服务人员的外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外语作为旅游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日益成为旅游行业必备的职业技能,更应该在新课改中给以足够的重视。同时,旅游管理和服务是通过对游客的心理把握来满足游客多种需求的过程(何华美,2010),因此,与心理学基础知识相关的课程也应在所有课程中占有相应的地位。

在教学方法上,过去满堂灌或填鸭式教学已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中职旅游类专业应力当推行素质教育,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模式,拉近学生与就业岗位的距离,提高就业岗位适应能力胜任能力。

总之,中职旅游专业课程改革应力争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创新课程形式,不断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要体现以全面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发展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构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模式。

(二)注重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旅游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宽度与深度逐渐得以提高,然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碰壁的情况却仍然屡屡出现,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原因是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还不能适应相应岗位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操作型专业,主要是为旅游企业培养一线服务人员, 需要培养学生具备极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甘露、严红、李军、肖琴,2009)。任何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能否最终取得成效,就必须要依靠实践,依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旅游专业的教学中应格外注重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中职旅游课程中良好的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很显著的效果。情景模拟教学法能够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训练环境,使其在角色演练中体会到旅游服务过程中某些特定岗位的地位、作用、处境及工作要领。通过模拟旅游服务事件发生、发展的每个环节,发现自己的创新潜能,并找出自己能力上的不足,从而增强对实际问题的预测与处理能力。情景模拟教学法还能够帮助学生从模拟演练活动得出的结果或结论中领悟到事物的发展演变规律。

此外,加强学院与企业的合作, 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的学企合作模式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企业聘请专业教师为员工进行理论培训,同时由企业向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帮助学生进行市场需求与形势报告分析,可以最好的实现学校与企业相互各取所需,取长补短。

(三) 培养人文素质,提高就业软实力

中职旅游专业培养的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旅游单位一线的服务人员。一名毕业生在具备了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之后还不能完全算作一名优秀的旅游人才,这是因为很多旅游企业在选拔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时候,不仅重视他们的综合职业技能,更是把人文素养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

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他们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风度气质等(王振槐,2004)。旅游行业属于典型的服务行业,高质量的服务不仅体现在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上,更加与他们的工作态度与人文情怀、包括基本的心理品质和素质相关联。“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行业规范体现着导游员对自己职业方面的从业态度和信念追求。从一名导游员的人文修养上我们更可以看出导游员的自身修养和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感。一名优秀的导游或旅游行业服务人员能够视客人为家人,主动的对游人在出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心理需求感同身受,并能以较高的人文情怀与人文素质去帮助他们,这在当今的旅游服务行业中是普通毕业生亟需提高的要素。

在旅游专业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的人文教育,必将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对学生未来工作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进一步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旅游服务人才。在不久的将来,人文素质这项“软实力”必将成为中职旅游专业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必备的利器。

三、结语

旅游中等职业教育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面临新的转型和发展机遇。为保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根本,中职旅游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与旅游职业岗位之间零距离对接。只有真正顺应旅游业发展潮流的中职旅游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强的旅游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建国,陈春燕. 中职旅游专业改革对策研究_基于浙江的实证分析[J]. 调查报告,2008(6).

[2]忻吉良. 论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能力架构的搭建与深化[J]. 教研,2011(6).

[3]何华美. 对培养具有人文素质的中职旅游专业人才的几点思考[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

篇10

2012年6月14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其别提出,要建立布局调整规划论证、听证制度,中小学校撤销与合并要公开征求意见,严禁强行撤并。严格控制新建学校在校生规模,不搞超大规模学校。

综观各类大规模学校,虽各有各的特点,但还是可以将之归为四类,而每一类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优势以及管理难题。第一类:撤点并校。这是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大量农村原有的中小学被撤销,继而将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就读,这类学校通常是乡镇合并的附属产物,具有一定区域范围、政府强制而非自然消亡的特点。第二类:“一拖N”。这类学校是以一所名校为“主机”系统、周边N所学校为“辅机”的区域教育共同体,它的特点是不撤不并、分合有度,江苏南京地区的一些教育集团堪称典型。第三类:名校辅城。为推动城市建设,政府往往借助于名校效应,以名校为母体,在新城区建立子体学校(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分校),这类学校具有政府扶持、校区独立、整体联动的特点,海门市东洲教育集团就是一例。第四类:民间资本积聚。一部分民营企业瞄准教育市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兴办教育集团,这类学校的特点是跨区域,公办、民办校皆有但以民办学校为主体。

历史地看,大规模学校对教育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大规模学校往往由优质学校逐步发展壮大而成,覆盖区域广,校区组成多,借助优质学校品牌教育的影响力、辐射力、号召力,可以带动区域内学校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化与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与公平,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同时,大规模学校的创办还让更多的教师融入到优秀团队,为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贡献;并让更多的学校享受到优质资源,为面上改造薄弱学校积累了经验。所以这些学校的社会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学校的迅速扩张也带来了一系列学校内部管理问题与社会问题,甚至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发展大规模学校除了给学生教育、学校安全带来的影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效率降低。学校规模太大,校区太多,学校核心管理层的思想与实践操作指令,需要经过多层级才能传达到最基层的班级、教师,有时因学校领导班子人手有限,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在实际管理中出现“死角”“漏洞”,甚至“盲区”。二是资源配置不均衡。大规模学校往往校区较多,各校区建校时间不一、条件参差不齐,校区之间相互争资源,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加之集团没有行政功能,集团内部在配置校区资源时有难度。三是文化冲突。大规模学校在成立集团或组建办学联盟后,因本部与分校区的文化不相一致,校区发展如何定位,特色如何彰显,难以把准。另外,规模办学,基本是政府行为,是政府的推动与区域教育发展的需求导致了大规模学校的产生。在很多地区,学校的规模上去了,但是配套的机制、体制还没有得以明显的转变,对大规模学校与小规模学校依然是同样的标准和同样的机遇。这样的机制体制让学校有规模却没有自己的规则,束缚了教育集团通过大规模运作获得超越发展,影响了资源配置与运行效率,等等。

大规模学校该向何处去,如何解决当前大规模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现实而急迫的问题,也正是本期策划的初衷。我们试图找出解决当下大规模学校所遇难题的办法。因为从教育发展的规律来说,大规模甚至超大规模的学校其存在或许是暂时的,它应该只是教育均衡发展之路上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