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争议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时代的争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网络时代;思政课教学;语言艺术
高校思政教育是转播马哲思想的主要途径,如何将生硬的理论知识进行现代化语言的加工,怎样把传统的哲学教育转变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方式,是高校思政课的一门难题。分析当下高校网络文化特征,了解大学生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是把握获得改善教育主动权的最佳方式。如何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时刻握牢政治思想教育的话语权,是一门大学思政教育教师需要掌握的语言艺术。
一、 网络时代的特点
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快速的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其速度之快、影响之广令人目不暇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第 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显示:截止到 2011 年 12 月日,我们网民规模已经达到 5.13 亿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 2011 年已达 96.1% 。这以数据足以显示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时代带来的网络文化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领域都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了解大学生的思维变化,有助于教师掌握课堂引导的主动权,不至于被动接受导致不尴不尬的境界,导致不可挽回的局面。
探讨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语言艺术举要先了解网络时代的三大特征,再对症下药。第一,虚拟性。网络平台的虚拟形式和不要求上网者真实姓名于身份的特征,给了高校大学生一个自由自在毫无约束的虚幻世界。道德的约束力在虚拟的身份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即使是法律的影响力在互联网的平台上也相对薄弱。在这样的环境下,会给大学生健康思想的成长带来太多诱惑和不稳定因素。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也展示了出来。第二,隐蔽性。在现实生活中,高校大学生的沟通方式基本以面对面为主。在互联网的世界,距离和虚拟的身份将有用的信息都隐藏了起来。网络时代的隐藏性间也虚化了互联网道德观和世界观的限制作用,网民可以肆无忌惮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对于成长期的大学生极具诱惑性,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一种挑战和威胁。第三,开放性。网络时代的最大特点和网络普及的根本原因。开放性促进了信息共享,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让大学生足不出户的了解、接受和专递信息。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因此离不开互联网。信息共享的好处是可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但是负面信息中的极端思想与马哲教育的核心思想相冲突,也给大学思政教育带来不大不小的麻烦。
二、 思政教育语言艺术的转换
马克思说过:“我们的阐述自然取决于我们的阐述对象。”当阐述的对象发生转变时,马哲教育的方式也要跟着发生改变。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有着电子阅读快、信息接收广、互联网使用时间长的特点。根据这样的变化,教师在教导思政教育的时候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否则,就只有等着被时代被淘汰的结局。
(一)转换思政教育中的案例分析,
其实只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念,马哲教育并不是要求老师必须根据历史的事例来讲解课程。教师在阐述的时候,可以加入最近发生的大事件进行观点解剖、案例分析、立场阐述。从网络上找到近期最受关注的话题并不是难事,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思政教育的展开,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社会哲学科学。例如马加爵事件的分析,就可以从道德审判和法律制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再从中进行目的性的引导,潜移默化的灌输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适当引用网络用语,转变表达形式
讲课的过程中,适当成加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能让学生更加容易的接受思政教育。网络语言虽然稍显浮夸,但基本上也符合精简幽默的规律。实践表明,幽默的语言能使课堂的质量有效提高。恰当的使用网络语言,是课堂的点睛之笔,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 扩宽知识框架,丰富语言内容
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学生想要丰富现有的信息积累相对比较方便快捷。教师在授课过程要注意自己知识储备的积累,不能让学生产生不信任感。这样容易让学生怀疑已接受的知识,不利于思政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例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讲课过程中,不宜局限于课本的案例分析。应该将中国近代史的百年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对比理解,也可以加入近代史的发展对现代的影响,可以纵向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横向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见解。这样的授课方式丰富着理论知识的内容,还能促进学生了解近代史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这样的教学课堂,不仅能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也能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完善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加强大学生的马哲理论知识积累。还能引导学生在网络时代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使用互联网。通过教师授课过程语言的转换,就能将枯燥乏味的思政教育变得灵活有趣,不仅可以挽救网络时代带给马哲文化的冲击,还能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宁丽新,樊东霞. 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 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10:151-152.
[2]谭文华.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提升途径[J]. 河西学院学报,2012,06:109-113.
[3]伊文婷.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适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探讨[J].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05:31-34.
篇2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28-02
近年来网络发展迅速,在高校大学生中也愈发普及,为大学生带来学习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掌握网络的特点,关注网络的发展趋势及其对高校学生和教育的影响,据此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
一 互联网的特点
1.真实与虚拟相伴相生
网络是人类给自己创造的一个比虚幻稍真实的虚拟环境。它对真实世界进行重塑,改变世界、改变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给电脑发送各种指令,令其构建一个虚拟环境。这个世界里的网络空间、行为和行为主体是虚拟的。
2.开放性与多元化并存
网络的开放性是指网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超越时空的沟通在网络时代成为现实并且非常便捷。由于网络信息量大并且可以不断扩容,网络正在成为全球性的开放系统。多元化是网络的又一个特点。多元的网络令大学生更加自主地选择所需信息,也使得大学生接受思想、文化时更具个性,但随之而来的是消极甚至错误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侵入。
3.非面对面的交互性
网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特殊的空间。在网络世界里,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是以网络语言为媒介的、非面对面的接触。这种交互式的信息传输方式的优点在于更加平等、可互动,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更广阔的交流空间。
4.自主性与自由性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学习、生活及文娱信息,大学生可自主地选择,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并得到其他人的赞同或批评,特别是对于个性比较内向的学生,他们能够敞开心扉。因此,以自由为特点的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平台,鼓励其充分发展个性。
二 网络对当今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1.网络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带来的正面效应
第一,网络汇聚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对开拓学生视野有着特殊贡献。拥有开放便捷的网络和取之不尽的网络资源的当代大学生尽享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求知途径,相较于传统教育,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视野更加广阔,求知手段更加丰富,更利于自主的学习和发展;网络这种媒介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更加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培养创新思维;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存在许多新鲜事物,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受惠于网络,高校学生能够按需择取自己感兴趣的网络课程,甚至能够随时上网观看世界顶尖学府的公开课。网络和网络教育是对传统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扩宽了学生汲取知识的渠道,也开阔了眼界。
第二,充分利用网络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网络时代不同于传统教育,善于发挥主体意识,才能在广阔的信息海洋里择取自己所需的教育信息。网络教育环境下,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育过程也更加和谐,这有利于教学过程的互动、提高教学成果。网络能够形象化地呈现信息,创设现实环境,因此高校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对号入座,在相关领域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不断地自我完善,为日后步入社会奠定基础。网络的交互性为大学生个性和自主意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学习和生活中的任何疑问都可以通过上网检索自行解答,从而能够促进大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和参与意识的培养。
第三,网络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传输的途径越来越多,各种社交软件的出现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更多平台;更多网络平台的推出,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培养开放平等、竞争合作与自主学习的观念;网络在缩短人际交往时空距离的同时,也开拓了交往的范围;而随网络伴生出的新型人际交往方式,也为大学生在真实世界中的社会交往储备了经验。网络构筑的平台令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了社会,借助这个平台,在校大学生可以亲身感知社会的存在,聆听来自社会的各种声音,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
2.网络造成的负面效应
第一,网络具有开放性和虚拟性并存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热衷网聊、痴迷游戏,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中一个棘手的问题,对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形成冲击。痴迷网络造成某些学生人际关系紧张,考试挂科,更有甚者会沉浸于网游,不断投入钱财购买游戏装备,有人甚至为此走上了偷窃抢劫的犯罪道路。
第二,虚拟的网络环境、网络中交互式的交流在提供了广阔交往平台的同时,也为现实交往带来了一些消极因素。由于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习惯于虚拟交往的大学生们赋予家人和朋友的沟通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淡漠,任其发展的话必将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造成新的人际交往障碍,以至于人际关系越来越紧张,甚至引发冲突。
第三,网络行为具有天然的隐蔽性,为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屏障。披上隐蔽的外衣,网络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信息传播的方式看,网络的数字化和虚拟化特点,使得监管难以进行。而部分缺乏诚信和责任意识的大学生在缺乏管束的情况下表现出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了,例如,网络诈骗、“黑客”攻击等。于此相对,有些天真单纯的大学生则可能落入不法之徒的圈套,遭受不法行为的侵害。
三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对当代高校教育管理者来说,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使用网络,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资源、摒弃负面效应,是一项新的课题。高校要结合网络特点和大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高效地利用网络。
1.教育工作者要做到提前预防、适时引导、及时更正
大部分高校学生把网络当做学习的必备工具,较之传统的图书馆和工具书,网络更便捷地提供知识,但是面对网络上纷繁芜杂、良莠不齐的信息,部分大学生缺乏辨识能力,遭受不文明、不健康的网络信息的冲击和腐蚀,甚至酿成了违法的苦果。为此教育工作者的提前预防、适时引导极为必要,在发现不良苗头时的及时劝阻更是意义重大。学校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展览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辨别信息的真伪、优劣,培养大学生去伪存真的能力。
2.强化信息网络的监管,净化网络环境
大部分时间,学生处于网络终端的末端,面对信息量浩大却又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只能去选择,很少可以改变。对于部分辨识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来说,网络信息直接影响着其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学校也很难控制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自主选择,特别是网络上充斥着一些虚假的甚至是违法的信息,学校也很难做到屏蔽隔绝。但即使监管难度很大,学校仍要有所作为。比如,对进入高校校园的网络信息进行严格而有效地过滤,净化网络空间;强制执行网络实名制,推行实名制发言制度。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自觉抵制不道德的行为,鼓励学生绿色上网。
3.加强网络法规宣传,增强学生法律意识
网络科技发展迅猛,信息更新快,短时间内正确把握网络道德观念发展的新趋势,对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者来说非常困难,只有依靠健全的法规,引导和约束大学生依法利用网络、做文明守法的网民。对学校来说,要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律意识,从思想根源上确保高校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为其学习和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熠珏.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J].青春岁月,2012(18)
篇3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 网络时代 创新体系
1 做好网络时代高档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这些时代的“热词”将“给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因此,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将对推进高校教育改革,规范高校办学行为,促进高校现代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档案作为高校发展记忆的基石和高校历史的原始记录,提供服务是其永恒的主题。高校档案的档案资料,经过收集、整理、有序地保管起来,再由使用者把贮存的信息散发而出,服务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它是客观形成的,是确凿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证件。“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由此,档案不只是一种历史的记录,还是高校未来发展的基础。
高校档案从产生到立卷、归纳到传播使用,记录了高校的教学、科研和党政管理活动,是目前工作中可提供查考、争辩和处理问题的依据,其情报价值的原始性、可靠性也是档案的独特之处。所以,高校档案不仅为高校制定一些方针政策、总结经验、研究问题等重大活动提供档案资料,还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起到重大作用。
2 加强网络时代高档档案管理创新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2.1 加强领导重视,理顺管理体制,是做好网络时代高档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
档案是高校各项活动的真实记录,没有这个记录,高校就会忘掉自己的历史,就会失去历史这面镜子和继续前进的根基。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档案资料作为信息资源之一,它的价值也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因此,作为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档案馆地、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制度保障、办公设备、网络技术等各方面予以支持。只有领导认识到位,重视网络时代的档案管理工作,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得以协调发展。
在高校领导重视的同时,作为档案管理工作者要认识到档案管理是一项科学化系统化的工程,要认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要改变和创新观念,接受和认可网络化管理,要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深入理解档案网络化,建立健全指挥灵活的信息网络,让档案管理工作与其它工作同步进行。
2.2 建设一支专业性的档案人才队伍,是做好网络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
原来的高校档案馆(室)由即将退休或退休的返聘人员,每天为档案使用者“拿钥匙开开门”即可,工作人员存在年龄老化、知识不足、管理落后等诸多问题。而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人们不再满足传统的纸质档案的查阅和检索,网络化管理成为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因此,建设一支专业化、年轻化、复合型人才的档案人才管理队伍尤为重要。
根据教育部第27号令《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人才兴档”、“人才强馆”成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理念和目标。在如今的网络化时代,要以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为方向,以不断提高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持续创新和整体能力为目标,以期建立与知识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因此,在人才建设方面要改善人员结构,从学历层次、专业结构、人员素质等方面造就一支既懂理论又能实践,既年轻化、专业化又知识化的档案工作团队。同时,要吸引和接纳档案人才,强化档案人员的培训,要改变思路,更新观念,在机制、理论、环境等方面予以创新,尊重人才的同时还要尊重知识,努力营造档案人才干好事业的工作环境。
2.3 抓好收集,强化管理与利用,是做好网络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 (下转第223页)(上接第197页)
收集、整理,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档案部门要改变“坐等待收、守摊待用”的传统作风,主动服务上门跟踪收集,辅以文字说明的记录,然后归档、保存,以高校今后的发展留下宝贵的资料。
现在高校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多,大到高校的发展规划、教育改革、干部选配,小到节假日举办书展、读书会等等,都应该派出专门人员收集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从中找出规律的资料和数据,整理好后,立卷、归档,以备他日为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和编史修志服务。
档案的收集工作需要坚持平时与经常结合,档案部门与各部分结合,随时收集与定期收集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收集相结合,这样才能拓宽档案收集的内容,扩大来源,丰富室藏,促进收集工作的开展。
2.4 坚持体系创新,是做好网络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生命线
随着信息革命的不断深入,网络化时代已经到来,为档案价值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目前,部分高校档案馆(室)虽属单位的机关科室,但许多都是挂靠党群、纪委部门之下,只有执行的职能而无决策的权力,这种上世纪的管理模式早已不能适应网络时代高校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深化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坚持模式创新、思路创新、手段创新和实践创新,让高档的档案管理事业呈现出生机与活力。
在模式上,应将档案馆从校办或其他部门分离出来,改变档案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思路上本着“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理念,更新思路,改变原来“小而全”、“大而全”,重视收藏忽视利用,“固步自封”、“闭关锁国”的状态,同时,必须调整和充实馆藏档案的内容,提高馆藏档案的质量。在手段上,实现档案信息化,解决文档一体化,实现档案工作与学校工作结合。在实践上,要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内引外联,改革创新,优化馆藏,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同时,强化信息技术利用和建立档案管理人才竞争机制。
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和开展各项活动的直接的、原始的记录。科学、正确地档案收集、管理与创新,是构建优质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原素。档案管理者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管理、与时俱进,才能促进网络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
参考文献
[1]何田.浅谈新时期学校档案管理的创新[j].出国与就业,2011(2).
[2]姜立新.争议档案管理技术创新[j].科技传播,2011(2).
篇4
在如今的网络时代、电子商务时代,谁忽视了网络营销,谁就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率先出局,谁对网络营销长袖善舞,谁就可能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地挖金掘银。
张书乐的《实战网络营销》这本书没有用大篇幅去谈“看上去很美”的网络营销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的经典案例凸显了它较强的可读性,在经典案例的解析中,张书乐再现了作为当事人的思维逻辑过程和现实操作情况,为“盲从”的网络营销大军打开了“理性”的启迪之门,可以让网络营销新手迅速进入实战状态。
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不同之处在于,网络营销可能花了很多钱,但营销效果为零,也可能不花一分钱,却营销出一个“财富”世界。“爱网络,爱自由;爱晚起,爱夜间大排档;爱赛车,也爱29块的T-SHIRT;我不是什么旗手,不是谁的代言,我是韩寒,我只代表我自己。我和你一样,我是凡客”。没有丝毫文采一张粗糙广告,凡客的“无心插柳”在网络上掀起一场大范围的“病毒营销”,于是一种新的文体诞生了——凡客体,凡客诚品(VANCL)也几乎家喻户晓了。这说明什么?说明网络营销玩的就是创意,一个好的策划抵得千万广告费。
篇5
【论文摘要】 网络时代的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娱乐性以及传播的迅捷性使得中学师生获得更多教学资源,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在许多方面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消极影响,异化的网络语文的冲击使得学生难以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表达、庸俗化的网络语文使得学生丧失对格调高雅的语文的学习兴趣、未经正式确认语文作品干扰正常语文教学秩序等是主要表现。
网络时代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网络语文则是网络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网络语文不可避免的“外溢”到现实生活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人们说话及行文方式,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对语文教学产生着重大影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阶段,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承担着传授语言文字及其运用知识的重要功能,还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将在很大程度上奠定这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网络作为信息庞杂的载体,蕴含着大量对教学有促进意义的语文资源的同时,也夹杂着许多不利于语文教学的信息,本文将就网络对中学语文的影响做些初步探讨。
1 网络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
第一,资源丰富的网络,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互联网成为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语文便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学习语文,主要通过书籍、报刊等介质以及电视、收音机等传媒,囿于容量限制,这些资源使用起来十分不便,而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要查一个字的意义,查一个词才出处,查一首诗的作者,由于有了互联网,这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效率大大提高。
第二,开放性的网络,为开阔师生视野,更好运用语文提供了重要平台。在相对自由开放的网络世界中,老师和学生都可以接受到更为丰富的语文及其运用,这相对于局限在校园中、课本上学习语文来说,意义重大。网络平台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可以让语文更为鲜活起来,有利于启发教师的授课及学生的认知。
第三,网络有利于促进语文的审美、德育功能的实现。随着网络对民主、人文关怀的不断深化,网络在促进传统语文的审美教育、德育功能上具有传统媒介所不具有的优势。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和迅捷性将主流意识通过各种各类群体所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
2 网络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
事物具有两面性,包罗万有的网络在给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自取用的教学资源的同时,也正是由于其包容性、开放性的特征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众多消极影响。
首先,资源过于丰富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困惑。当下,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加大,有疑问就“百度”,是许多人的首选。网络百科便是其中的重要的查询方式,而从网络百科的编纂过程来看,严谨程度远远低于传统语文媒介的编辑出版过程。如百度百科,如果要发词条,只要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不长的时间内便可以在网上出现,如果其中的语文行文有误,便可广泛流传。如近期一则“高中生文章被当成古诗词入选中考试题”的新闻,正是明显例证,一高中生将习作发在百度“诗词赋吧”“请大家指点”,7年后被黑龙江省佳木斯列入大考模拟试卷中。今人习作都有可能被误认为故人作品,更遑论错别字众多的诗词版本谬种流传了。
其次,网络流行语冲击规范语文。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时代的重要特征,网络流行语具有浓重的网络和时代特征。网络流行语由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且依靠网络这一传播平台,不断外溢到实际生活中。由于中学生处于叛逆时期,对新鲜事物的追捧使网络流行语极易在这类人群中获得青睐,但是中学生心智处于成长时期,过分的“暴露”在网络流行语氛围下,将会导致中学生丧失对规范语文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影响到他们对规范语文的使用能力。有语言专家就认为,“在社会转型因素和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眼下我国正进入汉语创造力空前爆发、全民参与‘造词造句’的语言狂欢阶段,许多潮词潮语可能都是昙花一现、过眼浮云。”[1]与成年人不同,这些昙花一现的词句对中学生的影响可能不仅仅是过眼浮云,而会影响其日常的遣词造句,使得中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与“神马都是浮云”等网络流行语相对应的还有“淘宝体”(以“亲”开头以“哦”结尾,起源于购物平台淘宝网)和“咆哮体”(带许多感叹号的字、词或者句子,多以“有木有”结尾)以及各种网络文体的流行。这些网络流行句式大多有固定的模式,生存能力强者不多。如果中学生过分接受这些语句,将会极大影响其实用规范语文的能力。
第三,网络使得中学语文审美、德育功能退化。驳杂的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的同时,也是藏污纳垢之地。这一方面与网络文化中的市场运作有极大关系,在市场化条件下,凡是有利可图,凡是能满足吸引眼球,都是网络传播的重点内容,而不以美丑论之,网络世界中的各种“呕像”现象及网络中的各种“门”事件的热炒正是重要体现。“恶搞”流行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如对一些古诗的改编等等。另外,一些不文明的用语披上网络流行语的外衣加以横行,(如“尼玛”)这些都对规范中学生语文产生了负面影响。
从以上看来,网络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消极影响是值得引起足够重视的,而要应对网络对中学语文产生的消极影响,应该做到:科学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教师和家长在自身使用及引导学生使用语文网络资源时,应注意选择权威网站并保证其规范;日常学习生活中注意规范学生行文用语。
参考文献
[1] 潘衍习,赵展慧,任艳.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热词“转正”标准存争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07月21日
[2] 李祭友.不可忽视的媒介变革对乡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篇6
摘 要:《视听表演》的权利转让条款是该国际条约制定与实施的成败关键。在法理层面,该权利转让条款在主体、客体以及转让方式上具有理论创新,值得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借鉴。我国《著作权法》两次修订草案虽以该国际条款为鉴,但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应根据法理和我国国情加以完善。
关键词:《视听表演》;表演者权;视听表演者权的转让;《著作权法》征求意见稿一、二
中图分类号:D9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11-0094-10
引 言
《视听表演》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制定的一个最新的国际条约,于2012年6月24日在北京举行的外交会议中通过。《视听表演》意义深远,确认了对视听表演者权利的国际保护,尤其是确认保护其精神权利并对视听表演的经济利用作出了国际规定。《视听表演》在其宣言部分指出“出于以尽可能有效和一致的方式发展和维护保护表演者对其视听表演的权利的愿望,承认有必要采用新的国际规则,以提供解决由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发展所提出的问题的适当方法,承认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交汇对视听表演的制作与使用的深刻影响,承认有必要保持表演者对其视听表演的权利与广大公众的利益,尤其是教育、研究和获得信息的利益之间的平衡”①。正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所言,它是国际著作权立法的又一里程碑,弥补国际版权机制对视听表演者保护的空白,并体现多边进程的合作本质。至此,世界版权框架对表演者的保护得以完整②。同时,《视听表演》对中国意义重大,它是知识产权领域在中国通过,并以中国城市命名的第一个国际条约。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该条约的成功通过,势必推动我国版权保护事业以及音像文化产业的发展更进一步。
《视听表演》在历时多年的制定过程中,其最大的争议点是其第12条权利转让条款,即如何处理视听表演者权利的转让,以协调表演者与制作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保护视听表演者权利的同时,提高权利转让的效率,促进视听表演国际贸易的畅通进行。由于权利的转让条款与版权的实施至关重要,而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意见相左,尤其表现为美国与欧盟的冲突,此外,各个成员国国情各异,利益需求纷繁,尽管目前权利转让条款一锤定音,但其合理性与可行性仍需研究。我国作为知识产权组织的成员国,在著作权领域已加入《保护文学与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简称《伯尔尼公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CT)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WPPT)(合称《因特网条约》)等重要协议,并在知识产权国际舞台愈发显示出大国地位。而且适逢我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已公布两稿,我国虽对此作出回应,但该草拟条款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因此,在我国《著作权法》全面修订之时,视听表演业乃至文化产业尚待蓬勃发展之际,我国有必要深入研究《视听表演》转让条款,一方面为我国对该条约的通过与实施提供理论支持,贡献应有之力;另一方面为我国《著作权法》视听表演者权利的修改和完善提供国际视野。
一、《视听表演》转让条款制定的时代背景
《视听表演》权利转让条款是在国际框架下确立利用视听表演的国际规则。随着视听表演国际贸易的不断繁荣,如何公平保护表演者权利,及时实施权利,将权利资本化,成为推动视听表演业发展的关键。该条约对权利转让条款的规定顺应时代背景和国际潮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制定背景
1.技术变革
著作权法的修订与完善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与创新。自1709年世界第一部著作权法《安妮女王法令》诞生以来,三百余年著作权法的发展史印证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具体应用在著作权法领域,则表现为著作权法因循技术创新而生,因应技术变革而变[注:参见吴汉东《国际化、现代化与法典化: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道路》,《法商研究》2004年第3期。],进而以制度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产业发展。纵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框架下著作权领域国际条约的发展史,1886年由国际文化艺术协会提议的《伯尔尼公约》诞生于印刷术时代,初步开启版权保护的国际体系;1961年10月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国世界劳工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起,在罗马缔结的《保护表演者、录音制品录制者与广播组织的国际公约》(简称《罗马公约》)因应唱片机,录制技术和广播技术的发展;而1996年制定的《因特网条约》则标志着国际条约对人类跨入因特网时代作出的回应。《视听表演》则诞生于信息爆炸与娱乐至死的数字时代。其一,视听技术普遍发展,音乐影视作品大量传播,从单一的听觉效果到视听多维,从粗糙的界面到高清播放效果,比如CD逐渐被DVD、蓝光碟所取代,3D、4D电影成为影院新宠。视听表演需要新技术的包装与传播,这便要求其与音像制作者合作,由专业团队投入大量技术、资金支持。于是,视听表演者与视听表演制作商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而权利许可和转让作为二者连接的纽带机制则愈发重要。其二,网络技术成为视听表演制品大量传播的输送带,也成为著作权侵权滋生蔓延的温床。例如,网络视频分享技术成为“旭日阳刚”组合一夜走红的推手,但与此同时他们也陷入与汪峰的著作权侵权纠纷之中。此外,诸如国外的Youtube,Myspace,我国的优酷网、土豆网等视频分享网站造成的著作权侵权逐年递增。以我国为例,2007年至2011年10月,海淀法院共审理视频网站为被告的著作权案件1989件,其中2007年,视频网站为被告的著作权案件只有17件,2011年仅前10个月便达到596件[注:参见吴园妹《视频网站侵权高发的现状和对策》,《经济参考报》2011年12月21日。]。网络时代的著作权侵权对视听表演者和音像制作商都有影响。其三,开放的网络时代使得视听表演者的付酬权难以实现,因其难以跟踪和控制未经授权的制作者以及网络对其表演的利用,其如何公平透明地获得报酬的解决机制亟待完善。与此同时,视听表演者权如何在数字时代合理高效地转让,是网络时代权利转让所面临的难题。因此数字时代科技的发展成为催生《视听表演》转让条款的动力之一。
2.利益冲突
篇7
作为医学院校,校园网络的发展为促进医德教育提供了易被学生接受的途径。若想使医学生通过校园网络文化这种途径受到医德教育,应采取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引导,以提高校园网络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将医德教育和网络建设结合起来,这样就会增强医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每个医学院校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建立自己学校的特色网站,形成时刻为病人着想和救死扶伤的网络文化,可以使学生受到教育。现在的大学生爱上网、经常上网,而网络文化有多种的表现形式,如图形、颜色、音乐等,在传播中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等,这些表现形式吸引学生有效地增强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尤其在精神生活方面,能够使他们精神更加充足,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能够使他们正确认识医患关系,树立良好医德。医学院校的大学生积极地利用校园网络文化获取自己医学方面的知识,充分地利用它、发展它,使自身全面提高。总之,医学院校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文化,不仅使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而且使其全面发展。
二、校园网络文化下医德教育开展所面临的挑战
1.医德教育者“权威”受到挑战。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单独地依靠教师的传授,没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获得更多与他们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很多问题学生通过网上解决,有些知识的更新学生比教师提前知晓,任课教师在讲课中讲到这些知识,会使学生们无兴趣,甚至反感。医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医学生形成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品格,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难以接受,更谈不上形成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品格。有些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在当今的网络时代网络文化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医德教育者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网络文化根本不知,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医德工作者必须在技术上能运用计算机,在思想上要重视网络文化。通过网络了解学生在网上做哪些,看哪些,想什么,针对这些对医学生进行有效的医德教育。在校园网络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不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机,了解最新的网络信息,接受网络文化,教育工作者就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将会被社会所淘汰,丧失其权威性。
2.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受到挑战。
外部环境对人的性格以及生活、工作等方面都有影响。围绕着网络生活,沉迷于网络,这样会形成孤僻的性格,人际关系淡漠,难以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尤其医护人员要接触很多病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医德,又不能与病人广泛的接触交流,这对其以后的工作相当不利,会在以后的工作竞争中被淘汰,这其实是网络文化负面影响的表现。每个人经常接触一事物会对其造成影响,当代的大学生经常上网,对其来说影响极大,大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网络上众多的不良信息,会使他们在无形中受到影响难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些医学生由于不能真正的理解医护职业道德内涵,再受一些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在怎么形成良好的医德方面迷失方向,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对医学生来说,形成良好的医德,树立良好的医德意识需要自己的学习、自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些医学生经常上网,自身的自律、监管意识比较淡化,判断鉴别能力差,这样会使网上的一些不良医德信息渗入他们的脑海,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医德意识。
3.教育组织者利用网络进行医德教育的力度不足受到挑战。
事物的发展需要外部的支持,利用校园网络文化进行医德教育需要教育组织者的全力支持。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们喜欢通过上网了解时事、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尤其是大学生,他们希望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生动、有趣地进行教学,因此,学校的教学离不开网络。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有很多不足,如硬件较差等。除此之外,有些高校对校园网监管不够,没有规范的管理体制,这样使教育工作者不能很好的利用网络文化进行教学。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条件下,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更需要利用网络文化,从而使医学生受到教育。大部分的医学院校更加重视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网络的并不多,对网络文化的医德教育不予重视,迫于各种压力只是应付。当今,一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对医学院校来说就是医德教育进网络,由于校园网络的监管不够和医德教育的组织保障体系不完善,使医德教育者没有利用校园网络文化进行医德教育的意识。
三、利用校园网络文化加强医德教育的途径
1.加强校园网站建设,渗透浓厚的文化氛围。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书本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在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网络,尤其是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更离不开网络。医学院校要加强网站的建设,加大投入,创建适合医德教育的特色网站。一个网站是否受欢迎,是否有吸引力,与它的信息量直接相关。网络的信息及时、丰富,才能吸引“网民”,作为医学院校的网站应及时地最新及学生最关心的网络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对一些医学生关心的医学信息进行讨论。中国是传统的文明古国,古代有许多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名医,如孙思邈、华佗、李时珍等,他们是当今医学生学习的榜样,在医学院校校园网站可以专门建立古代名医的教学平台,使医学生经常看这些内容受到教育,以前辈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在校园网医学院校可以在网站上专门建立一些宣传医学生高尚道德的平台,使学生们受到教育,向他们学习,如天津中医药大学建立的“天中情”、“我的师兄师姐”等平台。对医学生利用校园网络文化进行医德教育,要建立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网上教学,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交流互动,使教师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2.修订网络法规,完善网络监控管理制度。
网络时代,信息量极为丰富,不良的道德信息也特别多,且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这需要有相应的法律规范予以调整。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一些网络方面的法规,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域名争议解决办法》等。但随着网络的发展,这些法规不能有效的解决网络问题,尤其是不良信息的传播。新形势下大学生经常上网,要通过网上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应该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这需要对不良网络信息予以防范,如何防范、怎么防范需要相应的法规予以制约。因此,我国应加强网络方面的法律修订,来规范调整人们的网络行为。校园网能真正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应对其加强监控和管理,这就需要相应的监控机制和管理制度,由于当前校园网的监控机制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所以要完善它。要使医学院校学生的道德意识进一步提高,医学院校应把医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网络环境下应用校园网络文化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极其重要,医学院校网络上的内容要更新、形式要改进,网络文化要适合医德教育,医学院校在遵守国家关于网络方面的法规时,可以制定适用于医学院校的规章条例,且在校园网络上,督促学生合理合法利用网络,并对其网络行为进行监控和管理,使之受到教育。总之,网络环境下以网络文化教育大学生需要相应法律的修订和制度的完善。
3.医德教育主体和客体相互促进、提高。
篇8
【关键词】网络 电子产品 异化
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不少西方学者认为现代文明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所谓的“病态的、压抑的文明”,甚至现代社会亦是如此。具体的表现就在于“人的异化”,尽管这种“异化”在某种层面体现出科技文明与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也反映出了诸多弊端。在我国现阶段,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3G技术的兴起,与此相关的便携式的数码电子产品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欢迎。但由此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不少人对数码电子产品的定位从“通信工具”扩展到了“身份名片”。而这种消费心理的变化,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伴随着消费主义价值观念的滋生,形成了一种关于人的异化的新的典型表现形式。
电子产品对人的异化的表现形式:以现代人消费心理的异化为例
西格蒙·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人们肯定会产生这样的印象,即人们通常运用错误的衡量标准—他们为自己谋求权力、成功和财富,并且对其他人所拥有的这一切表示羡慕,而他们却忽视了生活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且,在作出任何这种普遍判断的时候,我们都会面临危险,可能忘记人类世界及其心理活动是多么的变化多端”。①
在网络时代语境下的现代社会中,提到相关的信息技术及其产品对人的异化,多数人只会想到:在日常生活及学习工作中,现代人对互联网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等的过度依赖,甚至有人过度沉迷于网络虚拟社交活动等。但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我们应从价值观、心理等更多的层面上加以认识。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电子产品对人的消费心理产生的异化。
“现代人处于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向下,人类在物质、精神、制度三个方面受到自己创造的产品的限制和奴役。”②例如,美国苹果公司研发的各类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一系列高端电子产品,凭借其多功能、便携性、易操作性以及时尚个性的设计,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受到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青睐。无论是走在大街上,还是在校园里等公共场合,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拥有3G智能手机,他们渐渐成为此类商品的主导消费群体。对于某些人而言,购买此类产品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其使用价值,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包括个性化的追求,甚至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其实,早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之前,伴随着服饰、鞋包、化妆品等知名国际品牌的出现,消费主义观念就由此开始普及开来。不可否认,像苹果公司的电子产品在当今社会也承担起这样的“装饰品”之类的角色,就如衣饰鞋包不光可以满足人们基本需求,也足以让个人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和身份。从某种程度上,电子产品也已经被“符号化”了。
伴随着iPhone和iPad等产品在中国的热销,及其升级换代速度的加快,产品价格也越来越低,但是同美国本土相比,其价格对于许多中国消费者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同时,现在也出现一个这样的现象:有些非iPhone的使用者为了在自己的微博信息末尾显示“来自iPhone客户端”这区区几个字,会对自己的微博进行特别的修改与处理,目的是引起圈内好友对自己拥有高端电子产品的羡慕或是借此来彰显自己的个性。当然,这并不排除个人虚荣心等心理因素的“作祟”,从其侧面也可以看出现代人对这些高端电子产品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其强大的应用功能上,还根据其价格等因素自行赋予了其他一些所谓的“功能”与“意义”。这种新的人的异化形式也演变为一种社会现象,尤其是对于青少年而言,这对他们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无疑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对于整个社会层面来说,这只会助长西方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观念,从而对我国的社会风气产生消极影响。
网络时代电子产品对人的异化的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这些新型电子产品的出现,最初是为了适应人们对于信息的大量需求。所以,无论是3G手机还是平板电脑等,其根本功能是通讯和获得信息的便利性。而电子产品对现代人的异化,究其深层原因,是我们将自己陷入了一种困境。主要的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对我国造成的冲击与影响。消费主义文化诞生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已经成为资产阶级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他们认为,对商品的消费已经不只是满足自身最根本的物质需要,更是上升到了精神、文化等层面,甚至认为可以构建自己的身份与个性。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与国外在经济与文化上的交流日益增多,而且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消费主义价值观念也趁虚而入,不少人难免会受到这种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我们不能全面否定消费主义观念,但是它所起到的消极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在消费主义的语境下,电子产品从使用工具成为身份、个性的象征;而消费者,则从“使用者”沦为“追随者”,也是从“理性”到了“非理性”的消费心理异化。“消费主义在把消费行为转变成一种文化行为的同时,也把其自身铸造成了‘消费社会’的主流文化,具有了意识形态的功能。消费主义作为消费社会的主流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了人们评价一切的价值尺度。”③而这对于社会风气无疑具有消极作用。
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作用。关于这一层面,则主要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
第一,商业广告及相关的促销推广活动的宣传作用。消费主义价值观念之所以能够对社会大众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离不开大众传媒独特的宣传效果,尤其是商业广告。消费主义价值观念与商业广告一直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失去任何一方都不能将其作用效果发挥到最好,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当代社会,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始终是处于大量的、种类繁多的商家广告宣传之中,有来自报刊的、电视的、网络的等等,这也是信息爆炸时代一个典型特征。处于这样一种由大众传媒营造的大环境之中,社会大众难免会因鉴别能力相对缺乏而受到各种商业广告的影响,包括对他们的消费观念及行为的改变。在3G网络技术在我国出现之前,五花八门的相关电子产品的广告就铺天盖地般地出现,更不用说之后的各类手机的促销和推广活动。特别是在苹果公司产品登陆中国大陆市场以后,在消费者群体中更是掀起了一股追捧狂潮,本土化的“果粉”也随之出现。尽管这一现象是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所产生的一个必然现象,中国若想发展就不能将自己置身之外;但是,过度的、无节制的商业宣传活动也势必会造成人们消费观念的进一步异化,特别是针对其所引发的舆论关注等。
第二,影视作品的渗透引导作用。目前,大众传媒无不影响着社会大众的生活,影视作品在其中也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在大众文化兴起与繁荣的时期,观看与欣赏各类影视作品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的消遣娱乐的主要方式。如果说上一原因是一种直接的商业宣传的广告形式,那么影视作品,特别是其中的植入式广告,虽然使用的是相对间接的宣传模式,但是有时候其在社会大众中的引导作用也是能达到广告商所期望的效果的。近几年,引进的国外影视作品以及在网络上流行的相关影视剧也越来越多,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大片与美国各大电视台制作的电视剧更是植入式广告的云集之地。各类商家均想借助知名度高的影片和流行的美剧来宣传自己的商品,即通过由明星扮演的影视剧中的人物使用相关产品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购买欲望。美国苹果公司也不例外,如在中国目前最受欢迎的美剧之一《生活大爆炸》,几乎每一季、每一集都少不了iPhone等的苹果电子产品作为道具在剧中出现。甚至《生活大爆炸》第四季中还邀请苹果公司的一位创始人客串了一个角色。剧集收视率的提升,对苹果公司的戏剧化的宣传效果,必然会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影响:受众从认知,到了解,再到产生购买产品的欲望,这也是植入式广告一直备受社会争议的原因之一。
“新科技+大众媒体”的品牌营销策略。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地发展,各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相关企业只有加快研发新的电子产品,提升现有产品的品质与功能,才能迎合社会大众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另外,他们也会加大其产品的营销宣传力度,每当有新的突破和新的产品出现,便会通过大众媒体竭力推广。对于特定品牌的忠实用户或者“粉丝”来说,这种在“新科技+大众媒体”共同推动下诞生的电子产品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具有超乎想象的吸引力。就像2011年iPhone 4S刚推出不久,世界各地就出现了疯狂地连夜排队抢购的现象。实际上,iPhone 4S同之前的iPhone 4相比并无多少实质性的突破,而且“果粉”的狂热与拥护也为一般人所难以理解,但是由于苹果公司良好的品牌营销与公关宣传等因素,培养出了大批的拥有品牌忠实度的消费群体,乃至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果粉”的行列。这种做法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社会影响上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令人担忧的。“果粉”的购买心理与行为多少是一种非理性的消费方式:过度注重对品牌的消费,而忽略了自己的真正的物质所需,对自己的精神上的异化也由此开始。
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的心理层面的影响。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电子产品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在信息时代的基本生活需要,无需将其上升到个性化、身份或社会地位这种“高度”上。但是,人是“社会的动物”,我们时时刻刻都处在社会的影响之下,并且很难脱离这种影响。这不仅包括来自大众传媒的影响,也有来自人际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包括身边人对相关高端电子产品的羡慕与模仿等,这也是许多国际知名品牌得以成功的一大原因。“鲍德里亚认为,由于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现代社会的消费传播正在越来越体现出‘差异化’的特点,即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所谓‘风格传播’的特点越来越突出”。④在这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电子产品对人的异化也是一种必然:对于这些人而言,电子产品的便利性已退居其次,第一位的是满足他们对钟爱品牌的拥有或是以追求高端和时尚为主要目标。这无疑也成为一种精神压力与心理负担,确切地说,他们已被真正地“异化”了。
网络时代电子产品对人的异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消费主义的盛行不仅颠倒了消费生活,错误地将奢侈消费或炫耀消费视为善,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导致了现代消费文化的质变”。⑤而互联网这种新兴事物的出现,受到吸引和欢迎的主要还是年轻的一代。因而,对网络时代电子产品对人的异化所产生的影响,也以年轻人为主。的确,网络使用者的“低龄化”,在国内外都已是一股必然趋势,他们不可避免地成为网络时代电子产品所关注的主要消费目标群体。
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现在社会的年轻人比较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并对其产生兴趣;其次,他们崇尚个性,喜欢一切他们认为可以彰显自己个性的东西;再者,由于年龄等原因,他们之间总是喜欢相互比较或者模仿他人;最后,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之中,难免会受到消费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关注这种新型的异化形式对青少年群体所起到的消极影响:
对青少年心理层面上的影响。青少年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等形成时期,同时,也处于叛逆期。如果他们过度沉迷于在大众传媒包装下的消费主义文化,过度地关心物质生活,甚至试图以物质来代替精神,忽略真正有意义的精神生活。最终他们会变得更加颓废与消极,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对家庭层面的影响。青少年群体中的绝大多数成员还都是在校学生,没有自己的收入来源。各种日常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开销也都来自父母。而电子产品对青少年的异化也表现在攀比和跟风上,而且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新的产品也层出不穷地出现。鉴于种种情况,这些消费心理只会给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并让青少年养成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费观念与方式。
对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的颠覆作用。勤俭节约一向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社会传统主流价值观念的精髓所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消费主义的语境下,这一点似乎在一些人眼中显得“过时了”,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念也势必会影响到青少年群体,这种消极的影响也会使他们自己迷失自我。此外,也会造成他们对所谓“个性”的误解:电子产品及其商业化广告总是标榜自己商品的“个性化”色彩,青少年也容易信以为真,从而天真地认为拥有了高端的电子产品就足以向周围的人展示自己的个性。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真正的个性不是如此轻易体现出来的,终究会被“同质化”所取代。这也是大众传媒包装下的消费主义文化对“个性”的曲解。
当然,现实生活中,不只是青少年群体成为受害者,如何建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是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看到科技发展所起到的积极方面的作用,还应理智看待由异化产生的消极影响,才能让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
结语
科技的发明与使用是为了给我们创造一种更美好、更理想的生活,不是为了让我们成为科技及其相关产品的“奴隶”,不是为了让我们的价值观念被扭曲和变形,这有悖于科技发展与进步的初衷。但是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现实中,一方面人们不可避免地从电子产品“使用者”成为盲目的“追随者”,作茧自缚般地给自己套上了“枷锁”,另一方面,却又“忽视了生活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所以网络时代电子产品对现代人的异化问题也该引起我们全社会的反思。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注释】
①[奥]西格蒙·弗洛伊德:《一种幻想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严志军,张沫译,上海世纪集团出版社,第105页。
②彭晓兰,李萍:“信息社会下人的异化的新表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③何芸:“对消费主义的反思与超越—基于个人发展的维度”,《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④郭宏伟:“试析我国媒体的消费主义趋向”,《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年第4期。
篇9
讯:名人故里纷纷上网,城市品牌营销大战火爆升级。山东省滕州网友“捍卫墨子故里”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发出了“夺回墨子故里”的呼吁。作为“墨子鲁班,善国双圣”的家乡,“鲁班故里”的通用网址尚处于空闲状态,“墨子故里”的通用网址则早在2005年就已被人抢注。
对此,众多网友纷纷表示,除了在线下做好历史研究和对外宣传外,还应及早保护好网络品牌,控制网络舆论导向,以免出现更多的争议。“我觉得最起码应该注册一个通用网址吧,提升宣传先不说,我是怕我们城市的一些代名词被别的地方抢注,本来是来我们这里旅游、投资,结果在通用网址一点却进了别的地方的网站,这样会流失很多效益的。”一名网友的回复显得忧心忡忡。
网友“hine”建议邢台市政府在网上注册自己的城市名片,如“扁鹊故里”、“数字邢台”、“牛城”、“仙翁古洞”等。绍兴诸暨网友“keke345”更是积极,仅在通用网址这一品牌保护方式上,就提出包括“西施故里”、“桥乡”、“师爷之乡”等47个中文网址。网友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已经有一些城市的“名片”遭到了抢注,给这些城市造成了一些不可估量的损失。对于此类事件,城市营销专家、中国十大策划风云人物李锋表示惋惜:“在投入大量资金打造‘名人故里’的同时,更应注意互联网上的品牌保护,注册通用网址可以使相关品牌在网络空间中得到有效保护和展示,能够充分引导网民的认知倾向,这在网络时代是弥足珍贵的。除了城市品牌保护外,互联网也可以促进城市品牌的营销。”
李锋算了一笔细账:“相比较电视广告,地面活动,网络营销有着受众面广、互动性强、性价比高的优势,还是拿通用网址举例吧,平均下来每天仅需要一根中华烟的花费(2.7元),就可以实现网络营销与品牌保护的双赢。”网友“feiyongshan”也在给政府的提议中表示,应将一些新技术及时应用到城市推广工作中,通用网址是一种新兴的网络名称访问技术,符合国家关键词寻址标准,是目前唯一由国家机构提供支持的互联网服务。不但可以在各大主流网站展示自己,还具有指向唯一性的方式,能够让城市品牌的营销更为精准,也对城市品牌、城市名片形成最直接的保护。(经理日报)
篇10
论文关键词 隐私权 网络环境 民法保护
就目前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在全球性信息媒体技术以及信息传输方面互联网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无法取代,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以及其他所有方面几乎都离不开网络,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已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无法分开。而从法律权利义务内容上来说,很多传统意义上的权利内容在网络时代被赋予了全新的内容和特征体现,在针对人们网络权利的保护方面,传统意义上的权利维护已经无法更好的满足新环境下所提出的新要求,就人们的隐私权而言,网络时代由于信息传播速度比现实社会要快得多,肆意的侵权信息以及侵权言论在几秒钟的时间就传遍世界的每个角度,这对于人们隐私权侵犯的严重程度不言而喻,因此讨论网络环境下所形成的全新网络隐私权在民法范畴内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隐私权相关理论概述
网络环境下所形成的隐私权和传统隐私权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也具备一定的不同,而如何更好的对网络隐私权实现深层次的了解,实现对其权利的保护,首先必须要明确网络隐私权所包含的内容:
首先是知悉权。知悉权是网络隐私权中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建立在网络隐私存在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具体而言就是隐私权拥有者有权知悉使用该个人信息的目的、用途以及主体性质等多方面的内容,有权依靠正常的手段了解对其信息进行使用的具体情况。简单而言就是有权知道谁要用其自身的个人信息,用这些信息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使用信息的具体内容和范围,还有使用形式等等。同时还包括该信息内容会不会被再次传播,以及相关信息所涉及到的权利内容等等。相对应就是信息使用者必须要承担告知义务,对信息所有人应该知悉的内容进行告知。
其次是选择权,就是说实际上在网络环境下用户可以对个人信息的收集情况以及收集内容和范围进行选择,可以禁止或者是许可网站或者是单位个人搜集其个人信息内容的权利,这一内容是可以分割的,也就是说用户可以选择让其使用个人信息的全部内容,也可以选择让其使用个人信息的部分内容。但是在如今的网络社会中,这部分的选择权实际上是最容易被剥夺的,很多网站要求用户对其个人信息进行登记,或者是对不完整的个人信息进行补充,依照选择权的规定实际上主动权应该在用户手中,但现实情况下用户只能无条件的输入它所要求的全部个人信息内容,否则不允许进入网站或者是不会提供某些服务,这样所造成的结果只有两种选择就是按照网站要求或者是拒绝进入,用户自身的选择权被剥夺,这对于用户隐私权的保护以及网络规范化是不利的。
第三是支配权,这是网络隐私权的核心内容,用户只有对个人信息享有绝对的支配权,才能更好的实现对其保护。支配权包括对个人信息在网络平台的合理查询、访问、点击、使用等,并有权对其不利信息、错误信息、遗漏信息等内容进行更正、修改、补充或者是要求删除,确保个人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实时性。还有一点就是未经用户的许可或者是授权,任何网站或者是个人都不能对其个人信息内容进行传播、使用和公开支配,这些权利内容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只有确保自身的支配权,在对已经存在的个人信息进行合理的补充修正和要求删除,确保自身信息使用权限上的合法性吗,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最后,安全请求权是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基础内容,从法律的角度来说,针对侵权所形成的必然结果就是请求权的产生,例如侵权行为中的请求权、合同不能履行中的请求权、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等等。在网络社会中,用户自身的个人信息虽然受到了较为严格的保护,但是侵害其个人隐私权的行为还是时常发生,在发展这一侵权结果之后,用户所要行使的就是请求权,一方面用户有权要求侵害器隐私权行为人停止其侵权行为,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赔偿用户自身所受到的损失,另一方面当侵权行为人继续侵权或者是拒绝赔偿的情况下,用户有权依靠提起诉讼等司法手段来实现对个人权利的保护,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要求侵权行为人履行其应该承担的义务内容。
二、我国网络隐私权民法保护的现状
我国长期以来在立法上并没有涉及到隐私权的保护范畴,没有对该权利的名称进行正式的确认,一直到《侵权责任法》颁布之后,在民法体系中才第一次正式提到了隐私权。由于出现的时间尚短,目前我国民法体系中针对侵犯隐私权所应该承担的相应法律后果并没有一个规范性、系统性的规定,在单行法或者是相关的司法解释中,其内容也不多。但是隐私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各类法律理论体系中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我国的民法体系还是有一定的涉及,在具体的案件审理过程中,依靠对其他民法通则内容规定上的推导和合理适用,还是可以实现对隐私权的保护,只是这种保护是间接保护而不是直接保护。我国最高院针对民法通则所作出的相关司法解释中,对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以侵害名誉权的内容进行了确定和保护,即将他人隐私内容未经许可进行披露或者是大肆宣扬的行为,这事实上也是将隐私权作为一个特别的名誉权来进行的立法保护。
另外,在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规定了当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时可以享有一定的请求权,实现了以上权利内容上的立法保护,而在目前网络社会中,我国针对隐私权的保护内容在很多方面都是和以上权利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合,也就是说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对隐私权的保护,但是很多对个人信息的侵权行为都可以归结为对以上四种权利的侵害,当发生侵权行为时,当事人完全有权利依照该法律内容来实现对自身隐私权内容的保护。
三、网络隐私权民法保护的完善措施
(一)明确其内容以及民法保护范围
目前我国民法针对网络隐私权保护工作的完善,首先需要明确隐私权在该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并明确其地位的独立性。将隐私权的概念单独提出,并和肖像权、姓名权、名誉权等权利内容在立法上区别开来,并且对其概念进行较为明确的规定,使其成为民法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利。这也充分体现出我国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从间接走向直接。而一旦形成这种直接保护,网络隐私权在分类保护上就有了较为明确的立法保护,对其内容也可以比较明确的进行规定。具体针对网络隐私权所应该包含的内容为个人的信息、活动以及空间,而在民法保护范围上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个人的身份信息、联系方式和健康状态等个人信息内容,其次是个人的经济状况、银行征信、信用卡使用、网上交易等方面的内容,第三应该是个人在网络上的专属空间,包括QQ空间、博客、微信内容、微博、网络硬盘、网络记事本等,最后就是个人的上网记录,包括网页浏览记录、登陆记录、IP地址等等,这些都应该是网络隐私所应该保护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对网络隐私权实现民法保护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依靠立法对其保护的内容以及范围进行明确,同时还要注意弹性条款的应用,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同时也是无法预知的,尽可能的在立法的过程中依靠弹性条款对其日后可能出现或者是未知的隐私权内容以及维权方式进行规定。
(二)明确其责任承担方式
这个需要提到两个概念,是美国在对网络隐私权保护方面所成功运用的先进经验,就是责任和辅助侵害责任,这两种责任方式实际上对直接责任承担的一种补充方式,首先责任是指虽然侵权行为并不是自己实施的,但是自己有能力有义务对该侵权行为进行控制而不作为的,并且直接因为侵权行为而获利的,无论该获利行为是故意还是过失,都应该承担责任。而辅助侵害责任就是虽然不是自己实施的侵权行为,但是对其行为进行了促成和辅助作用,而当事人本身知道或者是应该知道,都应该承担相应责任。鉴于这两种责任赔偿方式,因此当有网络隐私侵权发生时,受害人可以以侵权人、相关网站或网络服务商等为被告提起诉讼,请求赔偿损失。网站和网络服务商主观虽无恶意,客观上也无直接的侵权行为存在,但他们为侵权行为提供设备条件,使得侵权行为发生;从网络技术层面,网站和网络服务商通过设施进行信息传输也只有他们有能力有权利处理传输中的信息;有相当多付费网站可以自网络侵权中获利。综上,当这类网络隐私权侵权发生网络服务商应当承担责任或者辅助侵害责任。但网站、网络服务商承担责任后可以根据自己与相关直接责任人之间的约定向直接侵害人进行追偿。
- 上一篇:单细胞生物的共同特征
- 下一篇:常见重金属污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