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对孩子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时代对孩子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的表现
不可否认,由于先天的代际差异,传统社会中的亲子两代之间也存在着文化冲突。但在剧烈的社会与文化转型时期,亲子之间的文化冲突有着某些有别于传统的特别之处。以下三方面的描述,力图抓住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表现的重要方面。
第一,亲代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与子代浸染多元文化的冲突。在网络时代,亲代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子代习得的多元文化很容易发生冲突。在一定意义上,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带给人类社会的不仅仅是技术的革命,更是观念上的革命。美国社会学家、来来学家阿夫道·托夫勒认为,进入网络时代,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新价值观念时代,例如健康价值观、时间价值观、知识成长价值观、情绪价值观、财富价值观等。因而,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年老一代和年轻一代都在经历着思维的创新、价值观念的转化。相对而言,亲代成长于社会相对封闭、稳定的环境,承继了社会传统文化;而子代成长于社会日益开放、瞬息变化的转型时期和网络时代,更易接纳有别于传统文化的其他多元文化。与过去相比,亲子在文化价值方面存在着更大的鸿沟,也更容易发生文化冲突。
第二,亲代知识结构单一陈旧与子代新生知识多样速变的冲突。在网络时代,亲代已经相对成型的知识体系,也容易与子代成长过程中学习的文化知识发生冲突。在网络时代之前,知识的变化和更新相对缓慢,知识体系之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也比较单一稳定。亲代大多成长在这样的社会与文化知识背景之下,学到相应的知识和习得相应的文化,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固化。而子代的知识体系则还处在成长过程之中,他们对网络时代新鲜事物的感知和接受能力比亲代强。在这个过程中,子代迅速地接触、认同网络时代新产生的知识与价值是不足为奇的,而这些知识与价值,并不见得都可以与家长习惯的知识与价值很好地和谐相处。当亲代单一陈旧的知识结构与子代多样新生的知识发生碰撞的时候,如果亲子双方都缺乏足够的理智和正确的处理方法,那么这种形态的亲子文化冲突就会显现出来。
第三,亲代习惯权威专断管理与子代要求民主平等参与的冲突。在传统文化氛围相对浓厚的社会中成长的家长,习惯于权威、专断的管理,在他们的眼中,孩子永远都只是自己的附属品,残留着“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的封建传统观念,他们不愿意或不善于让孩子取得和自己的平等地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权利和人格。而他们的孩子生活在社会与文化的转型期,在学校、在社会广泛接受的是民主、平等、尊重、理解等一些现代观念,他们渴望父母尊重自己的兴趣和选择、与父母平等相处、拥有家庭建设的话语权和参与权。面对家长的权威和强权,孩子们不会自觉地、无条件地服从。这样一来,权威专断的亲代和要求民主平等的子代之间的文化冲突就会显现出来。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孩子观念的更新、知识的获取、眼界的开阔程度大大超过以往,他们比以往的孩子更要求民主、平等,比以往的孩子更不能忍受父母权威专断的管理,因而两者的文化冲突较之以往大大凸现。
二、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的特点
网络时代的亲子文化冲突,几乎包含以往亲子文化冲突的所有形式,还发展出一些新的冲突形式,使得亲子文化冲突更为多样、激烈、多变。这使得亲子文化冲突的具体原因和最终结果以及影响更加难以预料,呈现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景象。
第一,表现多样。在网络时代出现之前,亲子之间的文化冲突已经逐渐呈现多样化的趋向。网络时代的到来,更是加强了这种状态。在网络时代,亲子之间的文化冲突不仅包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化与儿童文化的冲突,也包括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还呈现信息文化与农业文化的冲突、信息文化与工业文化的冲突、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的冲突,等等。其中,亲子文化冲突中包含的信息文化与农业文化、工业文化的冲突,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的冲突,是网络时代社会背景下新鲜出炉的亲子文化冲突型式。
第二,因果复杂。网络时代的亲子文化冲突,不仅与外在社会与文化转型所带来的多元与混乱并存的文化格局有关,也与亲子间在某些方面不断加剧的代沟有密切关系,甚至学校中传递的文化价值和青少年群体亚文化在其中也发生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亲子文化冲突的发生,正是亲子知识、观念的差距和相互理解、沟通的困难达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因此,亲子文化冲突的发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和谐的亲子关系。并有可能加剧孩子的对抗情绪和叛逆行为,最终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尽管如此,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所具有的进步意义仍是其主要方面。具体来说,其积极作用至少有三个方面:首先,促进亲子双方认识各自和对方的文化;其次,推动亲子关系的改善;最后,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和品味。
第三,影响深远。亲子间在文化层面上的交往、接触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假如得不到正确的认识和采取得当的处理方法,那么很有可能造成亲子代沟的进一步扩大,进而造成家长代表的传统文化很难为青少年接受,使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也因为文化冲突而出现断裂。亲子文化冲突的发生,也可能造成家长更加难以认同青少年在网络时代形成的文化价值,进而使得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更为困难。这样,网络时代的亲子文化冲突对亲子双方的生活与学习都有长远的影响。从另一方面来看,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的发生,也对家庭文化中原有的秩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强烈的冲击,使那些传统的、不合理的家庭文化显露其不合时宜的一面,并且有可能打破传统家庭文化“一统家庭”的局面。所谓“不破则不立”,传统家庭文化的危机和失势,为新式家庭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空间。如此,亲子文化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催化新型家庭文化产生的作用。
三、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的成因
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其根源又是如何发生作用而形成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的?在这里,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点简单的分析。
第一,生物人与社会人或文化人的矛盾。网络时代的亲子文化冲突尽管有着明显的时代痕迹,但归根结底源于人成长过程中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矛盾。我们知道,从孩童到成人是一个人生理上成长的过程,也是文化上成熟的过程。而要把一个纯粹生物意义上的人转变成融入社会的一分子,这个转变工作的起始步骤就开始于家庭。但是,当我们的孩子来到这个家庭的时候,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因而,在个体社会化和文化化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少被强迫养成成人所要求的习惯的时候,难免有许多不自由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与承担社会文化传承的家长就会产生无可避免的矛盾,最终导致亲子文化冲突的产生。第二,西方理性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网络时代所拥有的技术条件,无疑为中西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尽管西方理性文化有着弊端,但其强调对个性的尊重,提倡个体自由和个体意识,为个体的独立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而,基于西方工业文明的理性文化,在很多方面更能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要,更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这对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独立意识,压抑个性。而以传统文化为自己生活准则的年长一辈,虽然在网络时代感受到了不同以往的文化准则,但一般还是会一如既往地用过去形成的价值观来衡量现在的文化。因为“人们既然接受了赖以生活的价值体系,就不可能同时在其生活的另一部分按照相反的价值体系来思考和行动,否则就势必陷于混乱和不便。他们将力求更加和谐一致。他们为自己准备了种种共同的理由和共同的动机。”这样,对于接受西方理性文化的青少年来说,容易对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年长一辈产生抵触情绪和反抗行为。
第三,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与转型。网络时代是一个社会与文化急剧变迁的时代,社会与文化的转型则会加剧亲子文化冲突。我们都知道亲子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文化差异,这种难以消解的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即便在文化缓慢发展的传统社会,亲子之间文化上的融洽相处仍然存在不少困难,更何况这样的社会基础在网络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难发现,民主、自由、平等、宽容等观念,已经渗入网络时代青少年的亚文化中,并借助发达的媒介不断地、大范围地发生着影响,从而影响年轻一代对父辈的态度。不过,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多的父辈,却在很多时候强调“长幼有序”等尊卑观念。这多多少少给网络时代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一些困扰。如此的社会现实,必然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亲子关系,甚至加剧了亲子之间的隔膜。在这种情况下,假如长辈坚持用社会赋予的权力把孩子培养成符合旧有标准的人,孩子又接受了一套与旧的文化格格不入的网络时代新价值,那么亲子文化冲突的发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网络时代亲子文化冲突的应对
篇2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学生德育管理
当今社会,互联网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把新世纪的人类带进了“网络时代”,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与思维方式,尤其是冲击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个性心理和行为模式。因此,如何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管理,找准在网络条件下开展德育的最佳切人点,对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德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是有积极意义的。
1当今青少年学生利用网络的现状及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许多青少年学生上网是带着健康目的的,至少初衷是这样的。他们上网学习网络知识,他们查询各种信息和资料以增长学识,他们编辑程序,制作网页网站,开办网络公司,在网_卜开店,进行着许多有创意的健康的活动,甚至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可以说网络对于人的服务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许多青少年已经或正在从中受益。但是绝大部分青少年上网却是为了其他目的。网上聊天,交友,游戏,访问黄色网站,制造信息垃圾,甚至制造病毒,充当黑客等,给社会带来诸多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2德育管理工作如何应对网络时代
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不得不需要我们很好地对德育管理工作作出重新的科学的思考和研究,在网络时代,德育工作要有哪些新的适应性的策略,才能实现其实效性呢?我认为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积极承担责任并发挥作用。
2.1发挥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主阵地作用,增强针对性和超前性
(1)要加强思想的正确引导。我们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积极与消极的方面,自觉利用网络优势,积极上网学习,学习应是上硎的丰要目的。为配合网络教育,许多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上网。住平时的教育中,始终贯彻网络是我们学习的助手和教师的观点,鼓励学生为学习上网。由十把握住“学习”这个角度,就能起到既引导了学生,又不走极端,不引起学生逆反,同时消除了学生对上网的过于新奇,让学生队识上网上学习这对矛盾的辨证统一关系。
(2)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内容,设置校园网文化平台,积极开展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活动。如开展有关国情、法制等多媒体专题制作比赛;开设“网上论坛”,自由讨论热点问题、新人新事;建立电子刊物,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等。把学校网络资源利用起来,校园网要在课外活动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向青少年学生开放,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合理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是管理好孩子上网的一个好办法。只有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才能改变他们一上网不是聊天就是玩游戏的习惯。
(3)让网络成为学生成长道路的良师益友。利用网络开设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关注学生的心灵,让孩子们能够把自己的心思与同龄人沟通,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行的目的。此外,还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比如网页制作、动漫画设计比赛等,既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及锻炼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又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2建立家庭学校互动的德育模式
(1)家长要紧跟时代步伐,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学生家长如果不懂得基本的网络知识,不了解自己孩子的上网情况,那么家庭教育就会出现真空地带。我们的学校在这个时候可以为家长提供免费的网络知识培训,对家长如何指导孩子正确上网的方法进行指导,教家长如何全程跟踪孩子使用电脑的时间和内容,针对沉迷网络比较严重的孩子,家长如何通过向学校网络技术培训班的老师发电子邮件获得如何设置密码,限制其使用时间的技术及如何建立“防黄屏障”,避免孩子主动或被动地遭受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的技术。
(2)正确引导孩子上网,加强对孩子的网上监督与防范。由于青少年处于特殊的生理与生理发育时期,父母有责任参与孩子上网的过程。如: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向孩子提供一些适合孩子的网址,以减少孩子受不良网络影响的机会;让孩子搜集“法制网站”一些内容,特别是注意查阅对孩子行为有帮助的事例,让孩子学会进行自我教育;还可以与孩子一起赏阅“科技网站”的有关内容;或学一点“生活窍门”、“保健常识”等等。通过疏导,不仅使他们深深地意识到不健康内容的危害,更能借助网上优势,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由于青少年自制能力差,心理防线脆弱,易受客观因素左右,所以对于家庭入网者,家长应在电脑终端安装过滤软件,提取精华,剔除糟粕,为我所用。
2.3让社会共同来关注网络的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
(1)发挥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净化社会环境。舆论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共同的关注是人类自身的幸福。自网络问题发生以来,社会舆论就积极介入,媒体不断予以批露,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伤心甚至是血淋淋的真实故事,网络道德教育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但是我国启动网络道德教育毕竞是较迟的,社会上尚缺乏这种教育的相关文献、资料;缺乏群众性的关注,许多成人对网络道德问题缺乏认识和对应措施,更谈不上教育。所以,社会舆论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只有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认识网络中的道德问题,参与网络道德建设,体现整体合力作用,才能逐步净化网络社会环境。
篇3
【关键词】网络时代 网瘾 中学生 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51-02
当下由于中学生沉迷网络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刻影响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使得很多中学生迷失在网络,这些中学生为上网而逃学,离家出走,甚至盗窃、抢劫,猝死网吧等事件时有发生。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避免他们成为网瘾中学生,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亟须重视的问题。本文试图探索有效针对网络时代下网瘾中学生的教育方法,对青少年网瘾进行有效的干预,从而引导中学生走向正轨。
一、中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
导致中学生网瘾的原因有很多,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首先,中学生的心理和身体需求。中学生处于青春期阶段,意识开始倾向于成年人,加上身体的发展,致使他们产生很强烈的独立需求。但是,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自制力也不足以抵御诱惑,再加上现实社会无法满足他们心理发展的某些需要,而他们在得不到满足时又无法得到及时地开导,因此极易沉迷于虚拟网络中。其次,中学生很容易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例如,身边的同学都在交流网络游戏,而自己对此一无所有,他们就会觉得跟不上潮流,而且网游的吸引力很大,容易使他们沉迷于网络。最后,中学生可能存在的不良的性格。调查显示,上网容易成瘾的中学生很多都存在消极的性格特征,表现为不愿意与人交往,内向沉默又孤僻。这些性格的中学生往往更易产生矛盾、苦恼心理,并且无法进行自我排解,此时他们就会选择上网发泄。由于网络自身的特性,对于这些中学生而言网络可以充当他们所需要的倾诉对象,可以随心所欲地去说自己想说的,做自己想做的,所以中学生往往容易网络成瘾。
(二)家庭方面。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很多父母把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从而导致很多中学生利用网络来充实生活。中学生处在青春期的特殊发展阶段,他们的身心发展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当前我国家庭独生子女相对较多,由于兄弟姐妹较少,孩子从小就缺乏同伴和朋友,再加上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无法陪伴孩子,孩子长时间与人缺少交流沟通,导致他们感到孤独寂寞,一旦走进网络世界,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无法自拔。这时,如果父母不能及时对中学生进行有效地教育和引导,使得他们通过网络谈恋爱、交友、玩游戏等,时间长了就会对网络产生依赖性,也就成为所谓的网瘾。
(三)学校方面。学校是教育学生、改变学生的重要场所,中学生处在青春期的特殊发展阶段,他们的身心发展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中学比较特殊的时期,有的学校重视学生的成绩,并未注重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忽略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引导,致使很多中学生不能正确地利用网络。
(四)社会方面。一方面,网络具有很强大的功能,能给中学生提供很大的虚拟空间,他们在网络中可以随心所欲,不受限制,这对中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再加上市场竞争问题,很多网吧不限制未成年人进入,相关部门对网吧管理力度不严,网吧成了中学生躲避学校、父母控制的最好场所,这也是导致中学生网瘾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对于社会上是非的辨别能力较弱,往往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惑,使得他们走向偏离的轨道。
二、网瘾中学生的教育方法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需要有针对性地对网瘾中学生进行教育,只有多管齐下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学生网瘾的发生。
(一)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成长过程。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在最易上网成瘾的阶段,他们在此阶段非常不稳定的心理最容易被网络虚拟环境所吸引。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重视与关爱,因此,家长应该对这一成长阶段的孩子给予特殊的关注与关爱,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事物和使用网络,这是预防网络成瘾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另外,父母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尤其是情感方面,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嘘寒问暖,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多注入耐心与细心,对于孩子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要时刻关注并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与教育,对孩子上网少制止多引导,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网络,用家庭的温暖将孩子从网络中吸引出来。因为中学时代的孩子还处在懵懂时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差,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同时既可以及时发现孩子思想的变化,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拓宽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也能防止孩子通过虚拟网络来填补内心的孤立。家长要注重合理监督与正确引导,一方面要控制(下转第53页)(上接第51页)中学生在家的上网时间,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和引导他们科学正确地使用互联网的能力。
(二)学校要正确引导中学生利用网络,加强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学校是管理中学生行为规范的重要场所,要重视学校的文化建设。学校的文化建设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文化建设应包括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等内容,这样能有效引导和教育中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利与弊。此外,学校应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杜绝学生逃课出去上网等现象的发生,积极关注教师的教育方式,有计划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让中学生对网络的利与弊有正确的认识,防止中学生对虚拟网络的依赖,沉迷网络。
(三)相关部门应加强网络的监管力度。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的网络监管制度与力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相关部门亟须加强对网络的监督和管理,出台对应管理网络的规章制度,规范网吧、网站等经营者的行为。对网上的信息应该严格限制,禁止不健康、有害的网络信息,为社会人员特别是中学生打造一个健康的网络服务平台。另外,对校园周边环境要格外重视,要把学校周边的网吧作为重点的监管对象,禁止未成年进入,严格规范中学生的上网时间,避免中学生长时间接触网络。
三、结语
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必然对中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力,许多中学生由于思想尚未成熟,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抱着猎奇的心态走进网络的世界。由于生活的压力,中学生父母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网络方面的教育。一些学校仅重视成绩,并未认识到对中学生进行网络教育的重要性。而由于监管不严,许多网吧违反规定接收未成年人上网,这些因素导致了一些中学生成群结队进入网吧,一些中学生玩一些有些许暴力倾向的游戏,在虚拟空间中找寻乐趣。固然,我们不能否认网络的良好价值,但为了预防青少年网瘾现象的发生,父母更应该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关心孩子的成长过程,从思想上引导孩子。学校应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网络的监督和管理,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中学生进出网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中学生正确利用网络,防止他们沉迷网络,变成网瘾中学生。
【参考文献】
[1]蔡琛.中学生网瘾与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与探索[J].科教文汇,2014(10)
[2]刘俊.中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几点做法[J].吉林教育,2010(3)
[3]徐伟,刘智莹.基于自我控制的团体辅导对中学生网瘾干预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6)
[4]胡珊,范会勇.中学生网络成瘾症状、归因及教育对策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5)
篇4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关注和认识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积极改进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佳选择,指出网络生存的常态化对人类自身遗传体质的潜在影响,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今天,上千万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和近千万接近成瘾者存在的事实,说明网络这一高科技产物在带给人类社会巨大财富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一挑战显然是信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网络的发现功能与网络成瘾的原因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网络游戏关系密切。而网络游戏是通过我们人性深处寻求交往与认同、刺激与娱乐、成就感以及追求自由与自尊的需求来实现的。网络之所以吸引人甚至令人上瘾,也正是因为它能带给人们变幻莫测的“崭新世界”。网络通过它全新的吸引力,使参与者的个性几近灭失。网络诱因中最大的动因也许是由于我们人自身是一个复杂的理性和欲望的集合体。而发现或追求它本身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快乐感,当网络游戏带给人们的兴奋感渐成习惯、甚至无法被有效取代时,即可能成为不能自拔的网络成瘾者。适度的娱乐本身并不一定是件坏事。青少年偶尔迷恋于网聊、或沉醉于网络游戏,本都属于正常人性之范围。真正值得担心的是那种过分的向往和迷恋,因为它将违背人类身体发育和智力成长的基本规律。
每一次新技术革命,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我们人类对自身的再发现。同时也是对人类集体智慧和理性的考验。网络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蒙昧的,成人可以不考虑孩子的愿望和需求、甚至让孩子们盲目服从的时代行将结束。对于东方文化而言、其意义和影响也许是深远的。因此,重新认识幼稚与少年,重新认识网络时代,重新认识成人社会的价值观以及我们的教育看来已不容迟缓。因此,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思考,其意义不仅体现于对“网络迷恋者”这一特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关注,发现其普遍的教育学、社会学意义也许更大。
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三说”:(1)“多因说”,指学校、社会、家庭、网吧,各自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负有不同程度的责任。(2)“产业责任说”,指的是作为新型产业的网络游戏开发商、运营商和终端经营者的网吧,应当承担起相应的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3)“三大缺失说”,则是由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高文斌博士提出,即:“父亲功能”的缺失,游戏缺失和同伴的缺失等,是青少年迷恋网络的重要原因。以上“三说”角度不同、各有道理。就青少年网络成瘾是“多因一果”这一判断来看,分歧较小。然而就青少年身体与心理成长的特点来看,应当说学校教育是诸多因素之中的重中之重。
诚然,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背后有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个关系密切的影响因素。然而,究竟什么是较有针对性的社会可控变量?究竟谁是管理边界更清晰、更易于把握的社会理性因素?值得深入探讨。
在社会调控方面,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是通过提醒、明示、引导、供给、鼓励或禁止等政策措施来实现管理和调控的;家庭教育给予孩子的多限于以提供生存与情感支撑,传递诸如自保的、防范的、基本公德方面的常识等;而学校则是以传播认知理性(包括新知识)或价值理性,也即是通过启蒙与教化来实现管理和疏导的。就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言,学校教育所拥有的时空优势、专业技术优势和同步进行学生动员与教化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不难看出,在学校、社会与家庭三者之间,与学校及社会监管相关的资源,其公共理性、社会理性之边界更清晰,且可把握性更强。而在学校教育与社会引导(包括政府的发现与调控)两方面比较的话,学校教育是一线的、常态化、专门化的公共性资源,因此,其时效性、可行性也更强。相比之下家庭教育虽然也是常态的、责任伦理明确的单元,但其在社会理性方面的确定性较差。虽然,这一判断与传统的家庭理念有些出入,但就日益一体化、现代化的人类社会而言,做出这一宏观判断也许不无道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应当提及的是,2006年5月,由“团中央”、“少工委”、“中央文明办”等六部委牵头,有关研究机构、各大网络媒体以及著名专家学者参与的“中国未成年人网脉框架工程性方案”正式出台。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促进未成年人文明健康上网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也应该看到,如果没有学校教育的配合,其长效性是值得担心的。
二、改进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佳选择
网络迷恋如同其它形式的“路径依赖”一样,也是一种生命运动的惯性。要改变它非得生发新的吸引力或助推力不可,这个“力”可以是外界环境要素的改变,也可以是自身认识的改变。自身认识的改变则主要取决于教育。以陶宏开教授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且特别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界,尽管素质教育已倡导了多年,然而真正起作用的却仍然是“应试教育”为主的考试评价体系。教育理性、教育爱心与快乐教育的缺乏成为教育的“三大短板”。时下,教育的弊端与教育不快乐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究其原因,是因为应试教育和教育产业化风潮使得公共教育失去了公平、失去了大爱、失去了从容不迫与心平气和,也失去了教育应该有的担当。在今天的校园里,即便是一些兢兢业业的好老师也难免不被过分功利的环境所同化。我们的教育离开真诚与关爱已经很久了。娱乐的理性化是网络时代提出的特有的课题,如果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就难以得到缓解。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唯有正确的教育,才能为我们的问题和不幸,提供持久地解决方法。”
在有效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方面学校教育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主力。美国网络上瘾中心执行主任金伯利·杨博士提出“五招并施”治“网瘾”——“首先要让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了解青少年学生上网成瘾的危害,让他们在学校里更好地规范和管理学生的上网行为;其次,在健康教育计划中引入有关‘网络上瘾症’的内容,让学生能像防范酗酒危害一样预防网络上瘾;第三,一旦发现学生有网络上瘾的苗头,就应该多加疏导,并鼓励学生找专业的顾问解决问题;第四,鼓励学生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多参加校园团体和社会活动,避免与社会生活疏离;最后,应该围绕互联网这个主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让他们知道网络的益处和副作用”。以上“五招”的实施,无一不与学校教育的积极作为相关。也有的学者认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家庭”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情况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功能性边界,对于认识和预防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是非常必要的。
1.教育是理性选择之源。理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类理性的养成愈来愈依赖于教育。无论教育过程、还是教育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公共教育的内在理性。网络内容健康与否的识别,文明健康上网等均属于理性选择和理性行为,理当诉诸于教育。这里的教育所指的主要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带有更强的社会公共理性。学校教育是每个孩童都必须经历的阶段,它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勿须多言。青少年成长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小学或中学渡过的。这一阶段,他们遇到怎样的学校、怎样的教育、怎样的老师对他们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教育的大爱或教育工作者的爱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更是举足轻重。其实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目中,都有一个他们尊敬和爱戴的好老师。有相当多的例子可以证明,教育的激励或教师的关爱,在孩子成长中是多么重要。生在网络时代对网络没有兴趣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适度或过度使用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理性选择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成败,教育投入以及“教育产业化”的思潮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教育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理性,从容与爱心。关心孩子们的全面成长成了一种奢望。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更是使大多数受教育的孩子被抛在教育者的视野之外。部分痴迷于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这种不健全教育所遗弃的结果。因而反思当下的教育,改变办学思路应当是今后教育健康发展,使更多的孩子“回归”校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基础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是占据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它担负着文明启蒙和理性的承继功能。每一代人都无法选择他们所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他们首先要被动地适应一切先在的生存文化系统,当然也包括网络生存或娱乐方式。如果教育不介入的话,他们就只能听信传言或随大流。教育引导对于孩童来说,应当是完整的,个体的知识感,道德感,是非感是在群体(学校)教育中实现的。
但是,我们的教育在其功能和机制,特别是应试取向等方面无法适应一个民族全面的进步和全社会进化的要求。尽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职责,然而不是通过更为有效的途径培养人才,而是由牺牲一代或几代人的“海选”来培养所谓的人才,应当说是严重的失职或不理性行为。不仅违背人类社会进化的多数准则,也严重忽略了未成年人“快乐成长”的原则。罗素说:“除了一些罕见的英雄事例之外,不论你选择哪一种人生准则,它都不应该与快乐不相容。”看来、让教育和学习成为一件伴随孩子成长的快乐事情,也应提到日程上。而这可以大大增强学校教育对于大多数孩子的吸引力,使更多的孩子乐于校园生活,当然对当下的学校教育的改进也需要有耐心。但是我们期待教育能守望公平、播撒爱心、传承智慧、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应当不算过分。
2.家庭教育功能的局限性。家庭,一般说来是提供感情与生存支撑的。在传播知识与理性方面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处于弱势地位。这主要是由于每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知识文化结构与精力配置都不可能完全适应不断变革与发展的社会和成长中的青少年,这是其一。其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家庭,大多数是从赤贫中走过来的,生存的艰辛已经够负担了,我们无法在短期内改变其和谐状态与生存状况。其三,青少年从小学到中学约有70%以上的时间是在学校渡过的(除睡眠之外),高中更是达80%以上、甚至更多。其四,在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一些个案问题上,家庭教育难咎其职,比如家庭不和睦、教育不得法,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离心力,不出大的漏子已经是万幸的了。然而在青少年一味地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共性”问题上,大教育、大环境理当伴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家庭的理性与文明,快乐与和谐也会自然而然地提上日程。目前、对于大多数尚处于打理生计阶段的家庭,我们能指望它完成抚养、抚育、保持基本的和谐已经是较高的要求了。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家庭教育在大多数人的成长中,只能起到理性的补充作用。给社会提供健康合格的公民,应当更多的期待公共教育。应当说明的是:我们强调学校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极端重要性,并不等于说家庭教育可以无所作为。
家庭也应意识到,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提前,而青少年体力与智力成长的不平衡本身又明显地限制着他们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因而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理性地介入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真正使他们明白什么是健康、文明上网,特别是弄明白过度上网的不良预后等等,都可以使孩子的成长变得离我们的期望更近。
由以上讨论不难看出: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潜在的追随者步其后尘的最好方法,还是要指望教育这一公共产品的机制性变革与功能性改进。当然高质量的教育也必须置身于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背景之下。对此,政府也在不懈的努力之中。一个法制公平、社会正义、人们相对安居乐业的环境,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及其改进都是十分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前提。
三、网络生存状态的观察与启示
网络生存的视听状态、运动状态、人际虚拟状态,乃至生理特殊化状态及其未来潜在的对人类体质遗传的影响,可能是一个更为重要的话题。长期上网者身上出现的莫名其妙的病状已有报道,其影响也许不仅仅是当下的,极可能是长远的。网络化生存是未来不可逆转的一种选择(诸如:阅读、信息、娱乐等)。无数经验的和科学的证据告诉我们:运动不仅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必要条件,而且是长久进化的保证之一。值得担忧的是,如今的网络化生存是以指尖活动为特征的生存娱乐方式,一旦把握和引导不当,势必对人自身或其后代的身体素质产生某些不利的影响。未成年人长期沉溺于网络,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对于个人的体力、智力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长时间迷恋网络,生活和睡眠规律被破坏,对记忆与学习的影响是负面的;一些过分沉迷者会与他所在的社会及群体格格不入,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尤其未成年人不仅是身体与智力成长期,也是社会价值建构、走向社会、融入生活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缺课”会对其一生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互联网视听信息过多,一方面会使青少年产生信息接收疲劳——“认知疲劳”,从而加剧对简单游戏的迷恋,另一方面,还会使感觉处于懒散与麻木状态(嗅觉、触觉);对于少数极度沉迷的青少年而言,潜存着体质下降与体质遗传蜕化危险。所有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与关注。
四、网络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和专家们所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还只是端倪性的”。预期将会像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一样更大规模的进入千家万户,因而会有比现在更多的人使用网络,并且会依赖甚至喜欢网络,传统媒体将部分地被网络媒体所取代,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这个能即时、高效互动的媒体动态来看,网络成瘾的问题也许会更加普遍、甚至漫延至成年人,它将会带来一个更为普遍而深刻的社会变化;每一代人的成长都潜存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与不良嗜好成瘾问题的研究与跟踪,将是一个应当长期重视的事情。PC的电磁辐射,也应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从小上网、甚至有可能伴随其成长及至结婚生子,因此,更远的担忧也许是:常态化的网络生存会不会对人类的遗传基础发生实质性影响,进而对个体或民族的发展及进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应该提醒的是:已有的重度网络依赖者,实际造成的影响,可能不止是当下的、负面的病态及其相关治疗成本;他们作为一个新时代尝试者的亲身的体验或教训是否还应该给我们的政府与社会提示些其它的什么?这也有待于我们给予进一步的关注。
网络信息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的时代已经开始,今日的网络宽带为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提供了知识、信息与技术资源共享的平台,全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知识,信息与资源正在向我们聚拢而来,这将推动我们的学习与研究由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的开放;借助网络这一平台,人类的集体洞察力正在跨越千年。在我国,互联网的全部意义尚未充分显现出来,随着城乡差别、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及数字化鸿沟的缩小,互联网将会有更多人参与和使用,其“潜能”必将进一步得到释放。此刻,如果我们能有足够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的话,何愁网络信息时代的未来会不如我们所愿呢。
参考文献
1.伯特兰·罗素.罗素回忆录.希望出版社,2006
2.钟志贤,杨蕾.论网络时代的学习能力.河南教育网,2005.03.11
3.华商报.近四成孩子不爱运动.第114期华商调查,2006.07.1
篇5
【关键词】 网络;农村;中学生;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发展着、提高着,农村的生活水平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网络在农村的生产生活中日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农村中学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对农村中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
网络传播非地域性改变了农村中学生的以往的生活方式。比如通过网上新闻,开阔视野,丰富了知识,满足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了解世界、了解社会的需要,从而促进了他们成长的需要;网上购物的蓬勃发展对于广大农村中学生而言,可以超越地域的局限,实现自己与城市中学生一样的购物。再比如,在互联网上,孩子们可以走出传统意义课堂的围墙,加入到名校的远程教育网中来,享受优秀的教育资源。
网络的平等性为孩子们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平等性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虚拟条件下青少年网民的交往角色是虚拟的。与以往的垂直型关系不同,交往变得更加平面化,属典型的横式交往。它淡化了现实生活中的同学间种种横式的交往圈子的局限,使大家变得更加自由、平等,网上认识的朋友都称为“网友”。加之,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广泛、间接和安全性,这些网络交流特点刚好符合青少年渴望大放真情而又惧怕真情被骗的心理特征。
网络的自主性特征恰与青少年崇尚个性自由与解放的心理相吻合。网络世界中没有国界,没有政府,没有强权,显现出明显的无人管理和限制的自主性特征。互联网上以自我需要为中心,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意志自主表现显然在相当程度上利于青年个性的张扬。
总之,网络传播的这些特点有利于培养上网的农村中学生的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平权意识等现代观念。
二、正视网络影响,助推农村中学生健康成长
(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正视农村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网络的积极作用与负面影响。人类历史上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和实惠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影响。由农村中学生的认知能力,生理和心理成熟度都不高,网络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心理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影响积极和消极并存。
(二)对于网络的负面影响所应采取的积极措施
1. 政府与社会方面:多建立一些适合中学生的网站,并加强网站监管与不健康网站的治理。
建议政府加强网站监管与不健康网站的治理,并建议多建立一些适合中学生学习与教育的网站。这些网站不应该是说教式的,而应该是非常有趣味,能吸引住中学生,并能使中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应该调查中学生更喜欢什么样的网站,更喜欢什么内容的网站,并将这些有益的内容加到这些针对中学生的网站中,使它们能真正贴近中学生,把他们从网络游戏、聊天室中吸引过来。可以在这些网站中加入一些论坛,是中学生能在其中畅所欲言,发表对网站,对老师、家长、学校的看法和建议,倾诉自己的想法和苦恼,这样就能用许多中学生都喜欢的方式,不但是中学生远离不良网站,还能更实际的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改进网站的内容、效果。这样做往往是事半功倍。
2.学校与教师方面:提高自身素养,积极正面引导
学校方面:正视网络的两面性,加强指导与教育。通过网络信息的快捷性、交互性、共享性、多样性、开放性的特点优势,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道德法制的教育。通过各种培训教育,在学校由老师引导并监督孩子们在相关的心理健康网站上分享成长的苦恼,并由相关专业教师给予解答,加强引导。同时,鼓励支持学生建立德育网站,主动打开网络绿色通道,并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重点培养他们的判别是非的能力,增强道德判断能力,使中学生能自动远离网上的不良信息,并能熟练的使用网络来为自己服务。
教师方面:要提高自身素养,改进教育方法。在教学方面,教师应该以生动的讨论、演讲等方式改进课堂模式,让学生们在讨论中逐步找回自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逐步达到即使在没有家长的陪伴和老师的监督下,孩子们也能自觉屏蔽不良信息的侵害,达到从网络中获得健康有益信息的目的,让网络能够真正开拓农村孩子的知识面,助推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家长方面:多关注孩子的成长。
在上网的中学生中大部分是由于家长忙于赚钱而没时间照顾孩子而导致的,他们内心空虚便对网络产生一种依赖。可能的话,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上网,给孩子一个合适的空间,给孩子一个可以在家里上网的机会,这样既可以给孩子一个方便的上网空间使其消除对网络的神秘感,同时更是可以监督其上网,毕竟这是时代的要求。但是,也不能任由其为所欲为,要指导孩子,适度限制孩子,教导孩子,让孩子自觉安排学习同上网的时间。
(四)学生方面: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制力。
网络毕竟是一种工具,不要过分崇拜,不要太寄希望于网络,要实在过自己的现实生活。在遨游网络世界时,要学会正确分辨是非真假,不被虚假信息所迷惑,更不要被不健康思想入侵自己的头脑。而对于没有条件上网的学生,不要过分要求,毕竟网络的普及还需要一个过程。
总之,正视网络对农村中学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并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学生齐心协力,建立网络积极引导与防范机制,才能为农村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阳光的网络天空。
参考文献
[1]网络时代对农村中学生的影响,.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关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篇6
一、学校应该如何教育
1. 加强学校有关网络的知识教育力度。让学生真正的了解网络,知道网络不仅是玩游戏、聊天。更重要的是网络是一种工具,不能把网络当成洪水猛兽,不能简单粗暴禁止学生上网,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提出所有12岁儿童都要学会使用互联网。教育学生要以科学、理智的态度对待网络。
2. 学校要设置专门的信息教育课程。以便于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的能力;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计算机和网络,为他们提供学习资源。
3.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完善教师引领机制。面对学生上网的问题, 我们教师要用正确的“路标”来引导学生, 完善引领机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对学生发展既有正面又有负面的影响。教师首先要了解网络,汲取网络知识,加强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应从两方面着手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一方面不断学习网络知识,提高网络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网络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
4. 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在现实生活中,考试不理想、人际关系困难、生活不适应等挫折,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当代学生大部分是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中长大,当遇到挑战时,往往不知所措。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坦然面对挫折,提高挫折承受力。
5. 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组织学生召开座谈会,相互讨论,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同时,要尽可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以分数为标准,对后进生多鼓励少批评,多引导少施加压力,鼓励所产生的积极动力远比压力引发的动力大得多。尽量改变学生不合理的想法,有些学生一旦成绩不好,就会表现出束手无策、失去信心。教师应及时分析原因,告诉他们如何面对这些问题,为他们提供解决办法。
二、家长应该如何管理孩子
1.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积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正确引导孩子运用网络学习和游戏,同时培养孩子其他兴趣。孩子遇到困难,要耐心地与孩子沟通,要多做正面引导。
2. 家长要学习网络知识,增强使用网络的能力,知道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当孩子上网时,家长能提出合理化建议,让孩子从多方面了解、熟知网络的各方面的应用。孩子学会使用网络也会有很多益处,把网络当成“大灰狼”加以封杀,这样处理问题就太简单了。家长要想办法去利用它,这才是上策。
3. 经常与学校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积极进行家校联系,努力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项调查表明, 在拥有电脑的家庭中, 有49%的父母不知道孩子玩的是什么游戏, 更没有指导孩子正确使用电脑的知识和能力。因此教育好下一代是一门极其深奥的学问,让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是每位老师的心愿,更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家长与教师建立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加强彼此之间的展示、交流、沟通,做到互通有无,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家校教育中的作用。
4. 家长要体贴孩子。发现孩子情绪不对,及时耐心指导,看到有关报道,及时告知孩子,要警钟常鸣。家长要负起责任,真正对学生上网进行监督。家长要密切注意孩子的网络行为,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上网方式,使孩子既能理性走进网络,又能自然回归现实。
三、社会为孩子成长应担负哪些责任
在社会因素方面,对学生上网影响最大的是网吧,网吧里面有很多不健康的游戏或网站。社会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 政府加大网吧的管理力度,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执行网络经营资格证的制度,对申请资格证的人进行严格的培训。
篇7
【关键词】互联网;特教学校;德育管理
据新华网北京5月17日报道,我国已成为全球信息通信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1.44亿,其中宽带上网用户9700万户。由此可见,互联网在我国各地、各领域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发展,各门学科争相占据这一互动交往平台。网络所涉及的内容除了科学技术外,人文科学领域的知识也逐步地丰富了起来,蕴涵于其中的价值思想也是多种多样。网络内容呈现出多样复杂性特征,对于普通的网络使用者来说,由于时间和地理的跨度,以及内容的信息符号化,网络交往的确是具有虚拟隐蔽性。而从网络使用者的年龄分布来看,18岁以下的用户2000年1月仅占2.4%,到2002年7月就达到了16.3%,到2006年学生用户已经达到了40%,这体现了互联网生力军年轻化的国际性趋势。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们由于生理上的缺陷而形成的特殊性格、心理往往使他们脱离集体,自我封闭,这使得他们更加愿意通过网络来倾诉自己的烦恼,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网络成为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最好渠道。但是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理性分辨是非的能力差,而信息量巨大,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网络使得特教学校对学生德育管理的难度与日俱增。特别是多样复杂的内容,多元的价值,虚拟隐蔽的交往将使特教学校的德育在网络时代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网络化时代,特教学校德育管理并非是一帆风顺的。网络时代的德育管理者必须对网络影响德育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不是一味简单地拒绝、抵制,而是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网络进行充分地开发利用。我们特教学校德育管理者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按照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适时地调整学校德育方法手段,发挥学校德育管理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应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一致的前提下,遵循导、督、防、诲四项原则。
一、因势利导原则
由于特教学校学生理性思维发展不成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较差,思想免疫力不强,学生主体行为容易失范。因此,要求教师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发挥德育管理的主导功能,优化网络环境利用网络开展多样的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实现自我教育和管理。而引导的关键所在是,使学生进行目的性学习、娱乐活动,提供有益的网络活动场所。为此,学校应给学生介绍一些有益学习的网站,并自觉建设形式灵活多样、轻松活泼的校园网站,满足学生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因势利导”,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放纵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流向非法网页或沉迷于游戏等,影响学生的学业和思想品德。也不是一味的禁止,导致学生的逆反,或落后于时展的步伐。
为此,网络时代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基础。首先要有网络德育意识。在网络时代,增强教师网络德育意识是搞好德育管理的关键。在网络多元文化的价值冲突中,我们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技术对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桥梁纽带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按照党和国家既定的教育方针政策进行德育管理,保证德育管理的方向的可靠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其次,是网络主体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互联网得以完整体现。为此,教师必须改变工作作风,认识到学生自主性对德育管理的意义,以“人本”关怀学生方能适应网络背景下的德育。第三,教师应有一定的网络资源意识。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只要能主动获得信息和利用信息,就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选择信息提供指导。
二、勤查严督原则
目前,学生的网络技术水平普遍比较高,教师除了过硬的思想素质外,同时,还必须具有娴熟的现代教育技术,因此,提高广大教师计算机技术和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已是当务之急。熟练地操纵网络、驾御网络能及时地处理网络中所产生的问题,比如说,制作网页,设置防火墙,服务器等等。不仅保证了德育的方向性,还使德育工作更加生动形象,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也只有在教师熟练地掌握了网络的技能和技巧后,教师才能真正在网络时代起到德育管理过程中的引导和监督作用。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随意性,互联网有使学生个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的一面,但是,残疾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往往会形成与健全孩子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他们把握道德认知能力较差、政治方向的能力和思想抵御能力不强,因此,在积极引导,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教师也应该对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勤查严督。经常性地检查浏览历史记录,对于合理的予以鼓励;对于非法地行为应及时地教育、制止。学校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使用网络的主动性也较强,易于操控。较难的是,社会中的“网吧”和家庭网络的使用控制。因此除了学校外,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对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负起责任来,加强德育网络的有机联系。这样才能对学生网络使用真正的“勤查严督”。
三、防微杜渐原则
“防微杜渐”原则,不是禁止学生使用互联网,而是针对学生个体多样性、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而作出必要且适当的反应。在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情形下,构建相关的监控机制,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控制,或运用行政、法律、技术等手段控制信息源也是必要的。
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这要更多地依赖于社会网络技术。特教学校德育工作者的网络技术是比较有限,而目前的特教学校学生的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有时也是有心无力,对学生的说教如“过耳之风”难见成效。有人说,新时代的文盲是不识电脑网络者。因此,不仅学校教师要普及网络应用知识,家长们也要对此问题加于重视。如今,不少家长还是“电脑盲”,对孩子的思想品德的管理乏力。
就如此情况而言,有关技术部门应承担起在思想价值等方面保护特教学校生的义务和责任。通过编写一定的程序限制学生登录不良网站浏览不良的信息,并为他们引入科学、健康的信息软件,搭建健康有益的网络信息平台。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借助行政手段加强对社会上网吧的监控和管理,取缔非法网吧。尽可能从源头上减少黑、黄、赌、毒等信息垃圾的传播。贯彻“防微杜渐”原则,真正做到德育内容上纯洁性,增强学校德育效果。
四、谆谆教诲原则
一些学生“道听途说”,或使用搜索引擎时获得的某些网站极具蛊惑性和诱惑性的信息,只要思想上稍微懈怠就容易误入歧途。为了特教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贯彻“谆谆教诲”原则。正如孔子所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1]在这里,贯彻“谆谆教诲”原则,应以鼓励先进为主,批评教育为辅,树立榜样模范积极引导,逐步规范网络德育。
首先,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积极抵制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吸收网络文化,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道德判断能力,这也确实是网络德育的任务之一。并且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杜绝不文明的网上行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自觉规范网上行为,杜绝网上破坏的发生。与此同时,还要对学生通过网络取得的成绩予与鼓励和表彰,以模范榜样典型促进学生健康使用网络。其次,学校也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咨询,及时地对非正常心理行为进行疏导、纠偏,以解决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隐患。长时间的上网,对学生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很容易患上网络成瘾综合症。建立网络心理咨询站,借助网络的匿名性,隐蔽性,在自身努力及老师的帮助下,可以使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求得心理平衡,达到医治心理疾病的效果。最后,还应提及的是,对学生的监督教育也绝不是学校一方的事情,也要求家长和社会共同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要给特教学校德育营建一个良好的小环境,而且还要给特教学校德育营建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网络时代德育管理已经引起了不少德育理论工作者和特教学校德育管理者的关注,网络德育管理是与网络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网络德育建设的滞后,将影响着特教学校德育效果的增强。由此,亟需特教学校的德育管理者以及社会各界在认清时展的形势,加强思想建设的同时,也积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与时俱进,全面认识“网络”特征,充分贯彻“导、督、防、诲”四项原则,加强德育网络联系,保障网络时代特教学校学生沿着正确的教育方向健康地成长发展。
篇8
近日,一份《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该报告称全国约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超六成10岁以前“触网”。同时,另一则新闻则让不少家长忧心忡忡:英国年龄最小的平板电脑成瘾症患者,仅仅4岁。
信息时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电子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也随之加快。随着无线通信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终端进行学习和娱乐。相较于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快捷简便,更易于操作,且具有隐蔽性,因而对广大中小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手机、平版电脑持有者日趋低龄化已成为不可遏止的趋势。而由于探索欲强、自控力相对较弱,不少中小学生一旦接触此类电子产品,就极易沉溺其中,“网瘾”“屏幕依赖”等副作用越来越明显。长时间沉迷于电子网络,再加上不注意坐姿,学生不仅视力受到损害,而且颈椎和脊柱的发育也受到很大影响。此外,学生一旦对电子产品形成依赖,社交活动大量减少,久而久之,容易自我封闭,产生社交障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面对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学校和老师应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学生告别“屏幕依赖”。 首先,学校教育应重视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然而,在应试指挥棒下,学生被湮没于繁重的学习任务中,无暇也无力求得精神的成长。学生沉迷于网络,其实是在有意无意间找寻一些精神补偿,而这又恰是其精神生活空虚的反映之一。学校教育应立足于培养真正的“人”,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一方面,学校应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传播深远的经典著作中汲取精髓,为学生创造丰富精神世界的良好氛围。网络时代阅读的快餐化,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品位,学校可通过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网络小说转移到经典名著中来,使学生通过研读经典,获得良好的文学熏陶,培养高雅的志趣。另一方面,学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结合学科教学,组建各种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创建自然真实、鲜活丰富的校园文化。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和兴趣小组的学习研究,学生能发掘自身的特长和潜力,形成真正具有内驱力的兴趣爱好,就会主动将精力投入到发展兴趣爱好上来,而无需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打发课余时间,反而会自觉利用电子产品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家庭应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风气既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说孩子是一颗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家庭心理氛围便是空气和水分。”家长应注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通过家庭习惯的养成熏陶孩子。第一,家长应保证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一些家长因工作繁忙,每天早出晚归,家庭生活被挤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有的父母甚至直接将手机、电脑当作“保姆”,由它们来充当安抚或陪伴孩子的角色。孩子的感情诉求得不到关注,只好通过上网,在虚拟世界寻求慰藉。因此,家长应注意平衡家庭与事业,尽量安排一定的时间照顾家庭,加强亲子沟通。第二,家长应重视丰富家庭生活。孩子之所以沉迷于电子网络,很大部分原因是受家庭氛围的影响。网络的普及使一部分家长自身也染上了“网瘾”,手机、平板电脑随身带,茶余饭后甚至睡前,都要“触屏”“触网”一番,这不仅使家庭成员生活单调,而且极易让孩子效仿。家长应注意自我约束,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多组织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家庭活动,如创设以纸质阅读为主的家庭阅读环境、家庭成员一起饲养动物或种植草木、参加以户外活动为主的体育锻炼等,充实家庭成员的休闲娱乐生活。“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孩子长期生活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自然而然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育教学手段的转变,同时也催生了新的学习方式。但青少年还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学校和家庭都应对其进行合理引导,使其告别“屏幕依赖”,科学利用网络和科技,使科技的发展真正促进人才的成长。
篇9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沟通艺术
班主任与家长真诚、有效地进行沟通,这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发展与快乐成长的保障。但是,由于家长受教育程度、职业性质、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常遇到班主任与家长因沟通不到位、不及时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最终受害的是学生。因此,笔者认为,加强班主任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是当前班主任培训的首要工作。
一、尊重家长,让家长愿意和你沟通
尊重家长是班主任与家长有效沟通的前提。“尊重”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让家长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要像迎接贵客一样接待家长的来访。与家长交谈时,教师要注意言语和态度,多商量,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少以师道尊严自居;多征求意见,少夸夸其谈。对于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虚心接受,不要当面和家长争执。
1.对于气势汹汹的家长,教师要以理服人。遇到这种情况,要沉住气。最有效的做法就是面带微笑。在人际交往中,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微笑能让人轻易化解尴尬的场面,既能赢得别人的好感,还能体现自己的宽容大度,从而消除误解和矛盾。
2.对于溺爱型的家长,交谈时,首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良好的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再指出学生的不足。要充分尊重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使对方从心理上能接纳意见。同时恳切地指出溺爱对孩子的危害,耐心、热情地帮助和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子女,让家长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千万不能因溺爱而隐瞒孩子的过失。
3.对于放任不管型的家长,班主任要多报喜,少报忧,使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期望心理,改变放任不管的态度,吸引他们主动参与教育孩子的活动。同时要委婉地指出放任不管对孩子的影响,使家长明白,孩子生长在一个缺乏爱心的家庭中是很痛苦的,从而增强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移动通讯,让家长主动和你沟通
由于移动通讯具有便捷、快速、方便等特点,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以及人与人交流的必备工具之一。作为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资源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让它成为你与家长有效沟通的新平台,让它成为你和家长传递教育信息的窗口,让它成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的催化剂。遇到学生不完成作业,忘带学习用品,学生之间发生小矛盾、小误会等,教师不要批评、训斥、发火,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因为每个人都可能犯错。不妨给家长打个电话,把这些事情简单地向家长汇报。在与家长电话交流时,语气要和蔼,要亲切,只需要将学生的情况详细地说明,顺便把学生最近的学习情况简单地说一说。对于学生的近期表现,要多肯定,多鼓励,对于不足,要讲究艺术,委婉一点。这样,家长就会主动与你交流。
手机短信由于短小精悍、语言简练等特点,已成为现代人相互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交流手段。与一些经常沟通、比较熟悉的家长,遇到电话交流不方面的情况,学生的一些缺点需要提醒家长注意的,这时短信沟通就不失为上策。与家长短信沟通,要切中主题,简单明了,让家长既能了解学生的缺点又能认识其危害。当然,对于学生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班主任也不要吝啬自己的短信,要及时用短信向家长报喜。时间长了,家长认可了你,也会经常给你发个短信了解学生的情况,这样就实现了家长与老师的互动沟通。
篇10
网络时代将人类带入到了一个信息多元而爆炸的时代。在互联网平台上,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类型的信息,这与传统相对封闭的教学相比,内容更为多元。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全方位、多方面地接触信息。这样,学生的理解更深刻,更能促进学生这些心理品质的内化,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浏览相关的教育网站,观看一些心理健康师的讲座,以及国内外的心理健康活动等。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以往单纯而枯燥的语言描述与实例的简单列举,而是将学生带入一个丰富而动态的网络世界。第一,实现学生的全员参与。学生所接触的信息种类更为多样,如图片、视频、音频以及新闻报道等,多元的信息对于学生更有吸引力,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形成学生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第二,实现学生品质的内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闭塞,学生往往觉得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边而没有引起重视。而网络时代突破地区限制,缩短距离,让学生利用网络可以接触到更为宽广的空间,实现教育的开放化。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其真实性,这样自然就可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而只有将理论与行为结合起来,使学生主动思考与思维的教育,才能将理论转化为行为。这样,学生就不再是机械地记忆,遇到挫折时不要气馁,要再接再厉,能够真正地转化为行为,能够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成功。
二、利用网络相对的私密性,实现与学生的多向沟通
相对来说,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与社会经验,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但是他们也更为敏感。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明显地表现出心里不快,但是他们却不愿意与教师、与父母交流,而是选择网络这一相对的私密空间,如与网友交谈或是在一些互动网站来发表言论。这要引起教师的关注,要意识到这个阶段的学生更为敏感,会喜欢一种非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为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不要只采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而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如一些敏感话题如早恋,就不太适合直接交流,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的私密性来进行沟通与交流,如QQ、E-mail,微信、博客等,让学生将那些埋在心底而不太愿意让家人知道或是不愿意直接交流的话写下来,说出来。这样教师更能及早发现问题,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让学生能够放下心理包袱,做好情绪的自我调节,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当然,教师还要做好保密工作。学生是因为相信教师才把心里的话告诉教师。如果教师不替学生保守秘密,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形成阴影,甚至会让学生今后不再相信任何人,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还会加剧师生关系的恶化。学生不喜爱甚至会讨厌教师,不仅不会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还会处处与教师唱反调,故意做出一些不合常规的行为,这将会在学生之中产生不良的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为此,教师要高度重视,既然选择了运用私密性较强的网络交流方式,就要替学生保守秘密,这是对学生自尊心的一种保护,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利用网络较强的互动性,构建家校一体化教育平台
心理健康教育无小事,这不仅仅是教师与学校的责任,更是家长的重要职责。为此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也不要忽略家庭教育因素。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与即时性,与家长达成共识,建立家校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都比较娇惯孩子,这势必会让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与心理行为。如果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不重视,或是认识存在片面性,无法与家长达成共识,学生就会形成两面性,在家里与学校判若两人,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只有家校一体,家校一致,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第一,网络形势下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更便利、更即时。网络可以将家长与教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家长与教师沟通的即时性。即使家长远在异乡异国,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与学生沟通,与教师沟通,互通信息。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让教师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让家校无界限,从而可以及早发现问题,对症下药。第二,借助网络平台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认识不充分,这样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家庭这一主要场所功能的缺失。而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让家长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引起家长的重视。而家长通过网络平台也可以接触到更多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信息。此时,教师再介绍一些相关的网站,向家长讲解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发挥家庭教育功效,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死角。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