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生命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谈谈生命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青春 生命 人生观
人的一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然而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人,其中大学生自杀、青少年自杀现象屡见不鲜,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花季少年究竟怎么了?为何他们要用如此过激的手段应对人生的苦恼和挫折?他们自杀现象的背后说明了什么?我们的学校教育可以做些什么?
一、教师要巧妙地关注、教育青春期的中学生
新课程更加关注生命个体,营造自由发展空间。它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形式,从而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关注,还学生以自尊,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卫生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爱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要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力求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形成校本课程。学校应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目标中,并制订相应的教育政策加以推动。作为学校和各科教师,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响应者,要把生命教育和自己所从事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因势利导地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学生只是在学校接受生命教育是不够的,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的配合,共同参与。学校可以利用家长会,班会,家访、综合实践、家校联系等方式,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系,互通信息,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例如家访时教师要反复强调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使家长再也不能只双眼紧盯分数,还要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快乐教育和生命教育,增加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快乐,社会的温暖,生命的美丽。在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时,对他人的生命也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使孩子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
二、语文课堂是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最好阵地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文承载着延续民族文化精髓的使命。在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有关生命教育的经典作品,作品中人物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所以语文学科是先天的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以为语文教师更应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有意识地对将散落在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容进行提炼和挖掘并将之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对生命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如教材中的《生命与和平相爱》《享受生活》《我的叔叔于勒》《格列佛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都是生命教育的良好资源。
朗读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手段。在生命意识的渗透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吟诵方法,让学生在吟诵中感知生命形态。体会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如教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分析练习后,让学生反复诵读保尔的一段关于生命的名言,学生自然体会到生命的伟大。在课堂实践中,为了让生命意识更好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我们可以创设课堂音乐情境,让学生沉浸在音乐中感悟生命意义。我们可以创设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如教学《热爱生命》结束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明白无论发生什么,都要热爱自己的生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抒写生命体验,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
总之,教师要做生命教育的有心人,对教材具有敏感性,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随时捕捉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认识生命的伟大,感悟生命的顽强,明确生命的意义。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一切生命
热爱自己的生命,我们也逐渐会由己及人,一个不关心他人生命的社会,是可怕的。因为人们常常无意中制造出许多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命常常被歧视,甚至被践踏着。我看到许多杀人者都是因为恨,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恨社会,恨他人,恨那些缺乏生命关怀的社会制度。热爱他人生命,我们才会悲悯,才会互相帮助,社会才会真正的和谐。
我们敬畏生命,热爱一切生命。敬畏生命,生命存在本身具有原生的,不可替代的价值。生命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促进作用,让学生敬畏生命,激活与生成人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之情。热爱一切生命,尊重自然,从而达到整个宇宙人生的和谐。如教学《享受生活》,既要引导学生尊重像海伦·凯勒一样的残疾人,更要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
篇2
湖南华诺星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超宽带雷达、智能天线、系统集成等高科技领域内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华诺电子始终坚持“发展科技 创造财富 服务社会 实现自我”的企业经营理念,依托自身的核心技术优势,用心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立志为国防、社会公共安全等领域作出贡献。目前,在国防、航天、航空、消防、地质等多个行业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在社会公共安全领域,立足自主研发,设计有“猎嗅”DN-II生命探测仪,“猫眼”CE-I穿墙雷达,“蛛网”SW-I手持定位仪等系列产品。
警用超宽带雷达式生命探测仪
这是由湖南省公安消防总队和湖南华诺星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警用超宽带雷达式生命探测仪”,并在长沙市通过科技成果鉴定。主持鉴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等专家认为,该成果性能良好,最大生命探测范围可达20米,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该成果采用新体制的超宽带雷达技术,先后攻克了高稳定度纳秒脉冲源、波形保真超宽带脉冲时域收发天线、超宽带脉冲时域波速扫描、合成成像算法、射频抑制与抗强噪声算法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充分利用超宽带脉冲电磁波所具有的强穿透性、高分辨率等特性,提出了在复杂环境下人体心肺运动等微弱信号检测算法,来实现对火场、建筑物废墟、地震救灾等高危场所强噪声背景下生命体的快速有效探测与定位。经测试,“警用超宽带雷达式生命探测仪”可有效检测20米范围内人体的肢体运动、心跳、呼吸等活动,为快速搜寻被困群众生命提供可靠数据。
“蛛网”SW—I手持定位仪
“蛛网”SW-I手持定位仪是一款应用超宽带通信组网技术研制而成的高科技定位与通信设备,专业为消防武警、刑侦警察、特种部队等特殊行业设计。
“蛛网”SW-I手持定位仪能对在烟雾、火灾、战场等危险环境下执行特殊任务的团队成员进行准确定位,并实时显示成员的运动轨迹和活动状态,它可以让每个成员的实时状况处于指挥员的完全掌控之中,有效提高指挥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协同性、降低人员伤亡风险。
由于超宽带信号具有很高的定位精度和很宽的通信带宽,“蛛网”SW-I手持定位仪采用超宽带信号,很容易将定位与通信合二为一,并且超宽带无线电具有极强的穿透能力,可在室内、地下等障碍物环境下继续工作。同时该系统支持实时三维成像功能,能够在超宽带信号覆盖范围内,提供每位成员的精确位置和活动状况,让指挥员实时观察判断成员的安全状况,并能通过内置语音呼叫系统与他们交流。当某个成员需要帮助时,指挥员可以命令附近的人员去援助,并给出搜救路线,实时引导他们快速找到需要支援的伙伴。除定位与语音呼叫功能外,“蛛网”SW-I手持定位仪还设计有极具人性化的多种辅助功能。首先,它能够智能地对成员受伤或窒息等不寻常状况进行分析,并向指挥员发出紧急告警。其次,“蛛网”SW-I手持定位仪除语音呼叫系统外,同时还支持短消息功能,适合于在特殊环境下使用。
“蛛网”SW-I手持定位仪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救援专用组网定位与通信装备,拥有多项核心技术专利。
“猎嗅”DN—III雷达式生命探测仪
“猎嗅”DN-III型雷达生命探测仪主要由雷达探测器和显示控制器(PDA)组成;超宽带雷达探测器主要由收发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以及主控处理板等部件组成。
雷达探测器利用超宽带传输技术发射雷达波,并经信号处理后以无线的方式发射给显示控制器;雷达探测器内嵌入数百种人类呼吸模式,能够区分人体的呼吸和一般的运动,正常人体的呼吸频率一般在0.1Hz~0.5Hz之间,相当于一分钟呼吸6次到30次之间;主控处理板进行信号分析、处理,获取数据、精确判读,有效区分人和牲畜。显示控制器将收到的信号进行杂波处理、波形比对后,直接给出有无生命迹象的标识。
1、强大的穿透能力:DN-III型雷达探测器具有8米实体废墟内全静止人体心肺运动探测能力;
2、灵活的使用方式:DN-III型雷达探测器在使用时,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可以灵活运用,可直接放置在废墟或用支架靠到墙壁上,也可悬挂起来,对各个方位进行探测;
3、无线连接:雷达探测器可以根据当时的地理条件放置在任何需要它的地方,后端操作人员只需要在远处控制手中的显示控制器即可,所有的数据都会显示在显示控制器上,两者之间采取的是无线连接方式,无线传输距离最远可达100米,保证了搜救过程中救援人员的安全;
4、灵敏度高:新颖的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技术,可探测到掩埋在废墟中的幸存者,特别是可探测脉搏微弱、呼吸轻微的伤员,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5、简单明了的控制界面:独创的仿生观察结果显示设计,使用者即学即会,雷达探测器与显示控制器的分离设计,减小操作危险;
6、可精确测距:独特的纳秒级脉冲雷达技术,使距离分辨率可达10cm(校正),从而方便地对目标定位,能准确测出幸存者人员的距离信息,非常有利于挖掘救护;
篇3
当代艺术:您的作品基本上是以红色为主色调,有时候作品中会有一些蓝色、黄色、绿
>> 北海新生代水彩艺术家的创作特点研究 多才多艺的视觉艺术家新生代 苍鑫 艺术家作为信息传达的导体 地王的狂欢 两代艺术家的昨日今朝 一代艺术家是怎样成长的? “自旋”的70年代艺术家 时代的禅意 《当代艺术》杂志访谈艺术家贺祖斌 艺术节,给艺术家们一个狂欢的机会 青铜艺术家王钦的痴情绝恋 王小慧:无边界的自由艺术家 王晓红 口腔艺术家的平衡术 “新生代”美籍华裔导演作品的生命激情 论批评家吴义勤教授对新生代小说的生命解读 “心”的修炼――艺术家邢罡访谈录 偏执的新生代 老去的新生代 谭平:记录生命轨迹的抽象艺术家 陈鹤良“状态是艺术家的生命” 艺术家的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生命的狂欢 新生代艺术家王鑫访谈 生命的狂欢 新生代艺术家王鑫访谈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生命的狂欢 新生代艺术家王鑫访谈
当代艺术:您的作品基本上是以红色为主色调,有时候作品中会有一些蓝色、黄色、绿色等更接近于原色的色彩,是什么原因,让你采用这种更接近于原色的色彩去表达?王鑫:因为我一开始对色彩就非常地敏感,喜欢用色彩去表达。我觉得这几个颜色,就是好像从我的感受里面提炼出来的一种色彩,最初的时候,还是黑色、白色比较多。这次展的作品,就是后来来北京画的。那个时候当时刚好也是一个转型,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工作室,阳光也挺好,那段时间特别开心,情感上就特别地热烈的感觉,所以叫《太阳之子》,大部分是偏橙色、橘红色。
当代艺术:就是在生活上的那种感觉,让你选择了这种颜色去表现?
王鑫:不仅仅是生活,那个时候主要是对感情上的一种东西,一种关于友情和爱情的东西。当代艺术:在你的人物造型当中,更能看到古埃及壁画的造型风格,这是为什么呢?是你可以选择的吗?
王鑫:无论是色彩还是造型都不是我选的,我画任何这种大的作品,都没有稿子,当时很奇怪,就是对原始的一种非常有生命的东西,有一种莫名的好奇,那段时间就不停地画。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画出这样,我奇怪,有时候会喝酒,喝完酒画画,也不知道会画出什么,好像在你的身体,感受,生活当中,就是你画的时候,就会有新的东西,让我自己都感觉惊讶,真的很奇怪,画完之后才感觉到怎么会有这样的东西出来。当时就是有一种原始浪漫的冲动,爆发式的生命力阐述现代或者是一直以来最纯洁的情感。
当代艺术:你做这个东西,你处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理念,有艺术理念吗?或者是直接凭直觉去做的?因为现在很多艺术家都会给自己灌输一个艺术方法论进去,你怎么认为的?
王鑫:我个人比较笨,没有那么多大脑,就是很简单、很直接地去做这个事情。理论方面,要是在做之前已经给自己创造一个理论基础的话,就等于是又把自己框起来了,是先把自己框起来,再在这个框里面画。
当代艺术:你作为一个新生代的艺术家,代表着中国未来当代艺术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说对艺术的一种期望,你希望这个艺术有什么样的发展?
篇4
关键词:教师成长;生命意义;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1-0111-03
1993年,著名哲学家黄克剑先生和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对话时,提出了教育的三个相互贯通的价值向度: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与润泽生命。而“‘知识的授受,智慧的开启’最终都是为了‘点化与润泽生命’,亦即为了‘立人’和对人的生命的成全”。从此,一种以生命治学问,以生命统摄教育,以生命成全每一个具体、健全的生命为旨归的新的教育理念开始进入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领域。为此,当今教育诉求回归到关注人的生命的存在、追求生命的意义、敬畏生命的神圣的层面上来。而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是教育中的主体之一,其成长中的个体生命意义理应受到关怀,其生命的意义理应被珍视、被厚待。
一、教师生命的意蕴
生命是指具有活动能力的生物体。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人们对于生命内涵的理解有所不同,生物学视阈中界定的生命概念更多关注的是生命中自然的以及生理的本能生命,即自在的生命。哲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等人文学科视阈中更多关注的是非自然的精神生命、智慧生命、价值生命等不同称谓的自我创生的自为生命。人的自然生命是生命的基础和源泉,在自然生命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追求生命的意义,才是人存在的根本,因而自为的生命则是生命的升华,是超越生命的永恒追求。
教师生命是指教师的职业生命,它是在教育活动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它既不同于教师自然生命的成长,也不同于教师在其他活动中的生命呈现,是教师在教育生活以及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和谐发展中充分释放个体生命潜能、凸显生命智慧、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发展态势。因为“教育活动的独特性赋予了教师职业生命特有的内涵,教育活动的方式和质量决定了教师生命发展的方式和质量”。所以,教师因承担着“培养人”的特殊使命,其生命被赋予了特有的意义和价值,教师生命本身的内涵也由于教师这个更加强调追求精神生命的丰富与升华的特殊的职业特征而被赋予更多的精神层面的内容。教师在教育中生活,教师生命的意义是在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职业生活中实现的。
综上所述,教师生命的意义主要是指教师职业生命的意义,是指教师在教育中存在的目的和价值,体现了教师在教育生涯中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实现感,能使教师焕发出生命活力,从而提升和扩展生命的能量,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教师成长的生命意义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育生活中追求生命能量的释放,具有远大的教育理想、深刻的教育理念、健全的生活态度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具有成长的内在动力,能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建构、自我创造和自我超越,能够以认知、情感、意念等良好的综合表现显示人生境界的提升,诠释教师职业的内涵,享受职业所包含的幸福、快乐、价值和尊严,发展、更新、丰盈与优化生命的品质,使精神生命的品格以及整体生命的高度得以提升。
二、生命意义:教师成长的境界
1 “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教育对生命本质的召唤
“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又论:“教育是一项直观生命并以提高生命力价值为目的的神圣事业,予以生命独特的关照乃是教育问题之要义。”所以,从学理上来分析,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因生命而发生,生命发展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与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历程密不可分。人的生命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是精神的、社会的。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一个可能人向现实人转变的过程,是通过教育遂一有效途径来实现的。因此,教育是生命发展的需要。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激发人的旺盛的生命活力,促进人的生命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使命。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两个重要的因素。他们都生活在教育的“生命场”中。钱理群指出:“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以师生生命的共同发展为旨归的。”教育对生命的关注,不仅是对学生生命的关注,也包括对教师生命的关注。首先,教师作为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入到教育活动中的,他不仅有生存的需要,也有成就生命价值的需要,有实现自身的精神追求的需要,期望其有限的生命能富有意义和价值。教育活动对教师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的场域和背景,更是教师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呈现和彰显的。所以,教育作为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的活动”,理应将直面和珍视教师的生命、关注教师的生命意义作为自身的追求。其次,教师的生命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因为无论多么美好的教育理想,多么完美的教育理论,若没有教师的切身实践,都无法显现出来。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如果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较高的教育质量;如果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如果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如果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要实现美好的生命教育的理想,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关爱教师并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只有实现了个体自身的生命意义,才能促进其生命质量的提升和生命意识的增强,也才有学生生命教育理念的完满实现。
2 “实现生命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教师成长的价值诉求
按照狄尔泰的观点,教师所从事的是精神科学事业。因而“教师职业不仅具有外在的服务价值,而且具有内在的生命价值”。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不断进步和成长的过程。然而,“教师的成长过程不仅是一个专业化的过程,还记录了其作为一个事业者的生命历程”。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是一个具有个体生命意义和高级需要的人,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应仅是其专业知识更新和专业技能精进的过程,更应是其情感与精神的丰富与成长的过程,是其实现生命价值和提升人生境界的过程。即教师不断提高其专业发展水平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实现其职业的外在社会工具价值和内在个体生命意义相统一的发展过程。因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是教师生命双重内涵的协调发展,即作为“人”的教师和作为“教师”的人的统一、谐调地发展,是其在满足一个师之为人的需要的同时,体现其人之为师的特殊性。也就是说,要“把增进人的生命主体意识看作是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规定,要让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成为彰显其生命价值的过程”。教师应在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中,体验到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同时使
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生命的价值,感受到职业的乐趣,从而明确发展的方向。教师的成长应当是富有生命的个体的真正成长,而不是缺乏“个体生命的人”在职场中的专业发展。为此,应立足于教育的生命性看待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从关注技术性的发展与进步转向关注教师在此过程中生命的发展与成长,使生命发展成为教师成长支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让生命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生命的自为热情成为教师成长的有力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应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是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过程,是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还应在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成熟境界的同时,提升其专业发展的生命品性。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提升教师个体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不断挖掘个体生命潜能的过程,是不断闪烁个体生命热情和智慧的过程,是不断明确个体成长方向的过程。因此,教师生命意义的实现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3 “用生命点燃生命”――师生生命互动的应然需要
教师作为既有人之共性、又有其特殊职业性印迹的社会存在,其成长不但离不开世界,更离不开人。教师所从事的是为了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共同活动、对人产生积极影响的教育工作,是一种与人的精神密切相关的工作,也是一种精神的事业。课堂教学对学生来说,不应只是精深知识和积累技能的过程,还应是在教师尊重、关照和影响下的生命成长的过程。课堂教学对教师来说,不应只是精深认知活动和单向传授教学技能的过程,也应是舒展生命活力的过程。教师应当“用自己对人生的体验,用自己对事物的洞见,用自己饱满的激情,用自己活跃的灵魂去从事教育工作”,并体会从事“用生命点燃生命”事业的从容和美好。近年来,生命教育的兴起和繁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教育思考的新视角,作为一种教育理想或教育范式,生命教育倡导的是“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全面提升生命质量和品位。促进生命发展和优化生命过程”的理念。教师是生命教育的实施者,只有自身生命的丰盈和优化,才能更好地“点化与润泽”、“成全”与“优化”学生的生命,才能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和感悟生命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的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因此。生命教育中的“生命”应是教师生命和学生生命的共同体,生命教育的过程应是教师生命与学生生命的共同润泽、成全与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教师的生命与儿童、少年、青年的生命的共生与互动,而后者正是人的生命历程中最为纯真、最接近人的生命本原、最具有活力。也最具有多种可能性的一个阶段州”。只有充满生命活力、懂得生命的整体性并善于挖掘生命潜力的教师,才能塑造出富有生命活力、身心健康的学生。因此,教师的魅力在于为能够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能够以其强健的生命活力,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成长的生命意义的实现路径
1 唤醒教师的自我生命意识
所谓生命意识,“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它既包括对人的物质生命的满足,又包括对人的精神生命的提升;既包括对人的生命价值、信仰的理解和追求,又包括在生命活动实践中对人的能力的培养”。教师生命意识的唤醒与养成,能够使其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其生命发展拥有不竭的动力,使其养成丰富的生命情感、坚强的生命意志和乐观积极的天性。
教师的生命意识是建立在清醒的自我发展意识基础之上的,表现为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主动、积极的追求,教师只有具有了自我发展的意识,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形成尊重生命的态度,才能走出简单求“生存”的自在存在状态,并走向求“发展”的自觉自为状态。首先,教师要认识到教育工作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为此,教师应努力成为充满生命活力、自觉创造自身职业生命的主体,应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情感,产生积极要求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动机,从外在的“敬业”转向内在的“乐业”,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和奉献精神,把握机会并创造机会,实现自我超越,从而达到理想的境界。同时,要具有自我策划和自我更新的意识和能力,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的状态和高度的责任感,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在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建构中感受超越自我生命的快乐,在不断的主观努力和自我超越中反省、觉悟自身的生存状态和职业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
2 体验教师职业生活的意义
教师的生存状态应是一种“诗意地栖居”的生命本真状态,教师职业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活动视为一种幸福的体验,视为实现生命意义的历程。崇高、高尚应是来自于外在的评价,而幸福则是行为主体的内在体验,具有坚实的基础和永恒的活力。只有那些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专业服务的同时能够体验到幸福的教师,才能在工作中获得专业尊严感和专业成就感。
叶澜教授认为,教师是一种能够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美好的职业,是一个能够使每个从事并愿尽力做好这份工作的人,不断去充实和发展自身的职业;是一种不仅具有社会价值,而且具有内在尊严和欢乐的职业。因为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是自身的一种生存方式和一种生命活动,通过这种生命存在的美好形式,使教师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并获得生活的意义。教师要能够优雅而从容地感受生命存在的美好,积极投入到生命间交往和沟通的过程中,体悟充满人性和情感关怀的教育,从儿童的成长中获得幸福,从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中获得喜悦。为此,教师要学会在与儿童的对话与交流中,在无私而宽厚的师爱中,在自我的更新与发展中,在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中,体验生命的律动,获得生命成长的满足,感受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只有这样,教师作为生命的个体,才能体悟到教育过程既是一个育人的过程,也是一个成己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实现幸福事业的过程。
3 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境界
教师的成长应具有生命意义,这是教师内在的真正高贵的品性,而这种高贵的生命品性则体现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境界中。
篇5
关键词: 《再塑生命》 莎莉文老师 教育艺术
伟大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值得关注的人,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在一岁零七个月时,海伦・凯勒突患急性脑充血病,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成为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
心灵之窗被禁锢,造成她性格乖戾,脾气暴躁。直到7岁那一年,一位老师来到她的身边。这位老师在小时候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她用爱心和智慧引导海伦走出无尽的黑暗和孤寂。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了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和喉部学会了发音,到后来,“即使是莎士比亚剧本中扣人心弦的诗句也能表达自如”。海伦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五种文字,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慈善机构,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
海伦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与这位年轻杰出的聋哑儿童教育家密不可分,她就是――安妮・莎莉文。可以说,是莎莉文唤醒了海伦的生命,点燃了她的生命,重塑了她的生命,改变了她的一生。海伦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深情地抒发她对莎莉文老师的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亲爱的老师。”
当然,海伦创造的奇迹与她自己的主观努力密不可分,但她能走出心灵障碍,却不能不归功于她伟大的老师莎莉文的教育艺术。
什么是教育艺术?
艺术是指“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有学者认为,教育艺术是“一种达到娴熟、精湛境界,能巧妙地获得创造性教育成效的技艺”,是优秀教师在反复的教育实践中,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并通过比较完美的教育双边活动,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稳定地综合地体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独特教育个性特点与审美风貌。
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是以情感人。情感是一切艺术之母。教育既然是一门艺术,当然也应该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或环节中灌注生动丰富的情感。
情感是艺术的灵魂。初次接触,莎莉文给了海伦一个洋娃娃,这个普普通通的洋娃娃,却化成了一座连接莎莉文和海伦的桥梁,让海伦感受到关爱;莎莉文借助这座桥梁,和海伦玩起了“手指游戏”,把洋娃娃的单词写在海伦手上,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单词的学习。这个娃娃,不仅是莎莉文对小海伦的爱心表达,更是启迪海伦智慧的钥匙。莎莉文灵活运用儿童心理,赢得了海伦的信任,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莎莉文老师真是用心良苦呀。
在海伦因分不清“杯”和“水”而撒气时,莎莉文既不是简单粗暴,更不是撒手放弃,而是换一种教育方式,寻找让海伦乐意接受的办法,领她到阳光中,让她从坏心情中解脱出来,从而产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获得最佳教育契机。当莎莉文把海伦的手放在喷水口下,清凉的水从她的手上流过时,再在她的手上写“水”这个单词,在触觉的刺激下,海伦恍然大悟,莎莉文的教育取得了神奇的效果,她用“水”开启了海伦智慧和情感的大门,激发了海伦炽热的求知欲,让海伦真切地享受到了“幸福”,觉得整个世界变得美不胜收。她竟然发出了这样的呼唤:“这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莎莉文不愧是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老师,能随机应变,敏捷、果断、恰当地处理问题;莎莉文不愧是具有高度智慧的老师,能巧妙、准确、发人深省地给人以引导、启示和教育;莎莉文不愧是具有高度责任心的老师,能倾力、深入、发自肺腑地思索、探究解决难题的途径。
教育情景千变万化,海伦的特殊性需要教师适宜地发挥教育机智,这也决定了莎莉文教育艺术的创造性。莎莉文善于引导海伦在大自然中接受教育,感受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莎莉文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到河边玩水。甚至,莎莉文帮助海伦坐到树上,在野外就餐。虽然,海伦体验到大自然严厉、暴躁的一面,受到了惊吓,很难说这是莎莉文的巧妙安排,但让海伦获得对大自然全面、深刻的体验,无疑符合莎莉文的初衷。
作为一个学生,海伦是具有丰富多彩个性和能动性的人,她不是被动地接受“塑造”,而是以主体身份参与发展自我的过程,由师生双方共同创造。教育艺术就是诞生于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之中。
如果说莎莉文教海伦认知具体事物还算顺利,那么对抽象事物有感知可谓是难上加难。如何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莎莉文确实能独辟蹊径。如:爱是什么?这个问题意会容易诠释难,更何况是海伦呢?莎莉文用拥抱、用文字向海伦传递爱的信息。当海伦好奇地追问什么是爱时,这正是莎莉文要引导海伦进行的探讨。她并没有直接回答。对于一个视听健全的人来说,要回答这个问题都不是一件易事。她要如何向海伦解释呢?她要引导海伦从“能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领悟到抽象的概念”。她不希望对爱理解得太具体,她想通过对爱的探讨,进一步开发海伦的思维、智慧和心灵世界。“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受到它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莎莉文对爱作了绝妙的解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深刻的内涵又与海伦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教育的技能、技巧、艺术都是以教育技术为基础的,但它的最高境界和最高追求是教育艺术。莎莉文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式方法艺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让海伦体验、模仿、顿悟、知觉。在海伦有所悟而又困惑不解时,给予解释和引导,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不愧为杰出的教育艺术家。这是她的教育策略与机智,富有个性、特殊规定性和灵活性,为教育提供具体的变通策略和技艺。
篇6
我打电话去他家,居然是他亲自接听电话,而且字字听得清、说得明,这真让我有些意外。
长寿与音乐
刘育毅出生在名门世家,他的父亲、伯父、叔叔被誉为“国乐三魂”――他的父亲是蜚声中外的著名国乐大师、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刘天华;伯父是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刘半农;叔叔是二胡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刘北茂。
出生在音乐世家的刘育毅没有“子承父业”,而是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建筑专家。这个非常理性的工作,与家庭非常感性的氛围,恰到好处地在他的身上融会贯通。
父亲的音乐天才毫无保留地遗传给了他,但刘育毅终身未从事艺术事业。他7岁开始跟随父亲的学生学习钢琴,钢琴弹得令人拍案叫绝。1998年底,刘育毅从报纸上看到青年宫举办“中老年钢琴联谊会”,他欣然前来参加,没想到居然成为联谊会中的最长者。那时虽然年事已高,但他身体非常健康,精神头好,每次参加钢琴联谊活动,都是自己坐公共汽车来。不论是小组活动还是全体活动,他从来不迟到,也从未因身体原因请过假。
参加联谊会活动后,刘育毅把搁置50多年的钢琴又捡了起来。短短几年中,他练出十几首曲目,在大会小会上演出几十次,次次掌声雷动。钢琴演奏出名了,邀请他参加活动的单位也多了,到处都闪现着他老当益壮的身影,回响着他极富激情的琴声。
刘育毅不仅自己琴弹得好,还非常热情地帮助琴友。他的热情感染着大家,激励着大家,凝聚着大家。2004年6月,青年宫和联谊会决定联合授予他“终身会员”荣誉称号,并对他为联谊会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刘育毅说:“荣誉很重要,音乐带给人的陶冶更重要。音乐给人以情操,给人以洗涤,给人以向往,人要爱音乐!”
弹钢琴活动手指。人的手指尖有着丰富的末梢神经,弹钢琴对身体有好处,不但提高大脑的灵活性,对不良情绪也有疏散作用,是其他运动无法比的。
长寿与工作
1941年7月,刘育毅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土木系,从此开始从事基础工程的研究。基础工程是建筑结构中最隐蔽的部位,是一项极不浪漫的、枯燥的、艰巨的创造,和音乐、钢琴毫不沾边。但是他一旦“择业既定”,如醉如痴,始终不二。
刘育毅主持过许多国家重大工程,为国家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人民大会堂的钢结构吊装,是当时国内跨度最大、工程最复杂的工程,年纪轻轻的刘育毅是负责钢结构吊装的主任工程师。在没有任何前辈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他大胆设计,几经挫折,保证了工程按期按质完成。1999年,曾有建设部专家对人民大会堂的安全提出质疑,提议将人民大会堂的屋顶拆除重建,理由是人民大会堂已经历40年,屋顶钢结构老化,不能满足9级抗震的要求。人民大会堂管理局为了慎重起见,请来冶金部技术检查组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钢结构没有一处裂纹,节点没有一处松动。
首都体育馆的顶架跨度112米,是当时亚洲第一,其设计、制造、施工在国内都是第一次。以往传统做法是搭设满堂脚手架,而这在上千平方米的体育馆内是不可能实现的。刘育毅凭着自己研发的“网状空间结构”理论,率领团队一起研究出一个丫型支撑系统,只有满堂脚手架的十分之一,既解决了施工难题,又节省工程资金。
那时候他被称为“刘大胆”,别人不敢想的他敢想,别人不敢干的他敢干,别人不敢承担的他敢承担。
有一次,由于工程需要,刘育毅指挥一辆40吨重型拖车经过载重仅8吨的木桥。在拖车过桥时,他站在桥底下观察情况,大有与桥共存亡之感。别人问他不怕死吗?其实他心里很明白,一切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在石化总厂安装油罐区拆塔时,只有一条坡度为5度的道路可以开下去,但塔吊说明书规定:只允许在1度坡上行走,他将平衡臂转到后面,为防止溜车,在塔后用推土机通过滑轮组拉住,随走随放。一切准备完毕,塔吊机长怕危险,不肯上机,他毅然爬进司机室,和助手一起将塔吊安全开下。由于工程需要,当时没有更大型号的吊车,只有挖掘潜力,用30吨履带,吊车超载65%,这又是他的大胆创举。他知道,自己是技术领导,又是验算者,出了问题是逃脱不了责任的,但他更相信,自己的验算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事实证明,刘育毅所承担的工程项目,从未发生过任何问题。这样一位看上去文质彬彬、书生气十足的男子,却是个外柔内刚、果敢坚毅的铮铮铁汉。
在对待工程问题上他坚毅果断,但对待工友则随和平近。他是工程师,工人弟兄对他毕恭毕敬,而他总是拍拍他们的肩膀,传递着一种友好的情谊。他和工人们一起攀高爬低,一起风餐露宿、同甘共苦,赢得了工人们的尊敬。
几十年的建筑生涯,锻炼了刘育毅强壮的筋骨。电视塔那么高,他也要攀登上去;地下工程曾经有过最深的深度是地下八层,他也和大家一起下到最下面。冬天寒风刺骨,夏季酷暑难耐,他都要盯在现场。他说:“那时候人家看我辛苦,现在羡慕我了,我这腿走路没问题,上楼下楼没问题。我每周到香山爬山,坐公共汽车去,都是我一个人。去医院检查身体,坐公共汽车,都是自己。我现在除了胃炎,浑身上下没毛病,你说我是不是该感谢那时的辛苦? ”
长寿与心胸
刘育毅的长寿还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恒”与“毅”,二是“豁”与“达”。
父亲对他的影响是与生俱来的。刘半农曾这样形容刘天华:“天华性情初不与音乐甚近,而其‘恒’与‘毅’,则非常人所能及,择业既定,便悉全力以赴之,往往练习一器,自黎明至深夜不肯歇,甚至连十数日不肯歇,其艺事之成功实由于此。”
父亲的“恒”与“毅”一辈子影响着刘育毅。从事工程建筑也好,业余弹钢琴也好,这两个字始终贯穿着他做事的标准和信仰。
而“豁”与“达”,我更是在采访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刘老说:“生活中的是非曲直,从来不需要去留意。我只一味沉湎于研究,其他的长长短短,流言蜚语,一概不进我的耳朵。自己情绪要好,千万别自己跟自己生气。谁见我都乐哈哈的,从来没有生气的时候。即便有人得罪我,我也一笑了之,心宽得很。”
这位与世无争的老人,命运之神也如此地关照他:不但经历两次战争而毫发无伤(日本侵占上海时,他带着弟弟从上海走到贵州,走了两个月;抗美援朝战场上,他在前线近乎一年,躲过了美军天天的轰炸),而且在三大运动中太平无事,谁也不去冲击他,而是尽力地保护他。
更令人羡慕的是,他有一位贤惠的妻子,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的妻子经丽英是位中学英语教师,1946年他和经丽英喜结连理,从此妻子用她瘦弱的双肩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把最广阔的空间留给了丈夫。
有了妻子的支持,69岁的刘育毅退休后又投入到“老兵新传”的行列,谢绝了众多单位的高薪聘请,寻找自己进行技术创新的机会。他选择和老搭档一起创业,一干就是14年。这14年中,刘老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还要主持工作;这14年中,他再创辉煌,获得9项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专利,担任若干学术团体的顾问、理事、委员,还当选了好几次先进工作者。直到2001年,84岁的他再次退休。退休后,仍是经常被各种单位邀请,但他都婉言谢绝了。
篇7
【摘要】螺旋霉素是由生二素链霉菌所产生的多组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综述了螺旋霉素的理化性质和生产工艺,并对螺旋霉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展望。
【主题词】抗生素 螺旋霉素 生产工艺
1928年秋,弗拉明发现在葡萄球菌的培养皿中落入了一个丝状真菌,而在其周围出现了一个透明的抑菌圈。他将其分离出来,命名为点青霉。而后弗罗里和查因等成功地从点青霉培养液中制得青霉素结晶,并证实了它的临床效果,世界上有真正临床价值的抗生素得以诞生。
一 抗生素的发展历程
抗生素是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具有高效的临床价值。20世纪60-70年代是抗生素发展的第2个,这时期以生物合成和半化学合成的方法研制了一系列药代动力学更佳、疗效更高的抗生素衍生物,特别是具有高效、低毒、广谱、抗耐药菌等特点的半合成青霉素和半合成头孢菌素。80年代以来,抗生素的研究按作用机制研究设计的理性筛选方法来取代过去随机的筛选方法,以寻找各种适应症更专一、作用力更强的新抗生素,研究成功了各种酶抑制剂的模型、肿瘤细胞分化逆转模型、耐药模型、超敏感菌模型、噬菌体模型,及化学筛选法、生化代谢模型和促进剂、增强剂筛选方法等。90年代从上市新抗生素来看,仍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发展为主[1]。
二 抗生素的应用
目前,临床上日常应用量最大的药物是抗感染类药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抗生素[2]。它用于治疗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原虫和较高级的寄生虫所引起的疾病以及癌症治疗等。此外,抗生素还大量应用于畜牧业和植物病害的防治;鱼、虾、肉等时鲜食物运输中的防腐以及发电机、电动机等电器设备、布匹等工业品的防腐,所以抗生素在国民经济上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 螺旋霉素
螺旋霉素(spiramycin)是由生二素链霉菌(S.ambofac-iens)所产生的多组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由于其抗菌作用低于红霉素,故一直未引起重视。近年来研究发现,其体内抗菌作用较强,组织内浓度较高,具较强抗生素后续作用(PAE),而不良反应低于红霉素,可用以治疗一些新发现的感染,于是重新引起了重视。国产螺旋霉素的产生菌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于1974年从甘肃水福县土壤中分离得到的链霉菌L799,它产生的抗生素与国外报道的螺旋霉素相同。
四 理化性质
螺旋霉素是多组分的抗生素,其主要成分包括螺旋霉素Ⅰ、Ⅱ、Ⅲ。其发酵液中组分Ⅰ含量最高,为60%;其次是组分Ⅱ含量,为24%;最后是组分Ⅲ含量,为13%。各组分活性相近。螺旋霉素是3种组分的复合物,复合物为奶油色、味苦的无定形碱性抗生素[3]。可溶于氯仿、醇类、己烷、苯、酮、醋酸酯,微溶于水。其硫酸盐溶于水和低级醇。熔点:组分Ⅰ为134~137 ℃;组分Ⅱ为130~133 ℃;组分Ⅲ为128~131 ℃。比旋度[a]D20(C=Ⅰ,甲醇):组分Ⅰ为-96°;组分Ⅱ为-86°;组分Ⅲ为-85°。在231~232 μm处有紫外吸收峰,本身带有发色基团。遇浓硫酸或盐酸呈紫色反应。麦芽酚反应、茚三酮反应、坂口反应、双缩反应、斐林反应均为阴性。
五 生产工艺
1 菌种 :螺旋霉素的产生菌是生二素链霉菌(S.azmbo-faeiensis),在合成培养基上气生菌丝生长快,白转灰色,基内菌丝为微黄色至微灰色,可溶色素淡黄褐色。孢子丝长,螺旋霉素形,松紧不一,孢子卵圆至球形。国产链霉菌新品种L799,其孢子长方形,孢子表面有疣状凸起并带有粗短小刺。在大多数培养基上产生菌丝淡紫灰,基内菌丝呈葡萄紫。其孢子形成慢且不易保藏,因此要选择适宜的保藏方法和条件,以保证孢子的存活率。
2 发酵 :采用二级发酵。发酵培养基成分为淀粉、鱼粉、玉米浆、碳酸钙、硝酸铵、氯化钠、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等。发酵条件研究发现:不同碳源中以淀粉最好,糊精次之,最差是蔗糖和乳糖;不同氢源中以鱼粉最好,辅加氢源中以硝酸铁最好。根据螺旋霉素产生菌的代谢情况,在发酵96 h或120 h,以1∶0.5比例补加营养物质提高发酵单位。
3 提炼 :利用游离碱或盐在不同的pH值下能溶在不同溶剂中的特性,以醋酸丁酯和酸性水溶液进行萃取,最后转入水相,调pH值至碱性,析出螺旋霉素游离碱,经洗涤干燥后即得成品。在缺少高速离心机的生产单位可采用薄膜浓缩法进行提取,此法可减少有机溶媒的用量及损耗。在提炼过程中严格控制pH值是很关键的,pH值过高或过低均能形成螺旋霉素的降解产物,导致抗菌活性的下降。在结晶前必须将水溶液残留去除尽,以免结晶时发生结胶的现象。结晶的后一阶段保温是必需的,因为螺旋霉素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有利于提高结晶收率。
六 研究进展
至目前为止,螺旋霉素的生产技术还不够成熟,科学家们对螺旋霉素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从菌种到发酵工艺都有了改进[4]。比如通过对螺旋霉素突变菌株的筛选可以明显提高诱变株的效价,前体物质以及NH4+捕捉剂FH12在螺旋霉素中有了很好的应用。在抗生素生产技术方面,国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改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在菌种选育方面,利用各种强烈因素与自然选育相结合的方法,选出了青霉素、链酶素、土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的优良菌株,由金霉素生产菌种的基因重组和灰黄霉素生产菌种的杂交育种等所得的新菌株产量比原来有一定提高,对发酵过程中各项参数的自动测定、自动记录及自动控制所做的研究有些已用于工业生产。由于提炼工艺的不断改进,大部分抗生素产品的质量在纯度、效价、毒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进。
参考文献
[1]陈长华.螺旋霉素发酵培养基的改进[J].生物工程学报,1991(11):295.
[2]汪国庆.应对螺旋霉素重新认识[J].中国药学杂志,1995(5):84-88.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122-02
生命意识即对生命的理解、反思和态度。罗曼·罗兰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关于生命,它的唯一、可贵、短暂、脆弱等,都无需赘言。每当提到它,相信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对自然造化肃然起敬,同时不免心生呵护生命之念。不过正如陈尚余老师所言,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与态度,“还必须有另外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维度,即对生命在审美意义上的真谛的理解”。[1]
1 直面现实,语文教学应给与生命意识以应有的关注
1.1 从生命物理特性的角度看:生命的唯一和可贵常常被忽略。请让我们用事实来说话:
2009年3月26日晚上8时许,盐城市第一中学高一男生宋某在四楼自家阳台跳下,结束了自己17岁的生命;2009年4月24日,浙江杭州市余杭区19岁少年阿伟用刀杀死18岁中学男生;2010年9月24日下午四点半左右怀集一中一学生从七楼跳下;2011年9月19日江西九江市庐山区赛阳中心小学三个小学生跳楼自杀事件:原因是作业未完成害怕受体罚;2012年1月5日,阜南小学生在学校教室里喝农药自杀,并写下遗言“死了怪数学老师”……
以上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例子。不禁要问,人有什么理由不尽心呵护生命呢?这些中小学生却漠视生命、践踏生命。可以说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如人们常说的,他们就像含苞欲放的花朵,本该茁壮成长的,可事实却那么让人触目惊心。这种现象的背后,正是他们生命意识的缺失。因此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帮助他们认识生命,探索生命,从而尊重生命,呵护生命。
1.2 从审美意义的角度看:影响青少年生命意识的因素有很多,家庭的,社会的等等,其中教育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1977)一书中写道:“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体验,生命对生命的关注,生命对生命的搀扶,因而教育的一个重要指向是对学生的生命教育。[2]这其中,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身的语文教育责任重大。正如孔庆东教授所说:“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3]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例,这个标准在论述课程目标的部分中强调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尤其是对于阅读教学而言,“阅读活动实际上是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阅读,从根本上说,就是这样一种生命运动。”[4]因此,语文教学不是单纯地向学生强调生命的唯一和可贵,更重要的和更有意义的是努力引导学生自觉地去感受生命的每一种状态和魅力,体会那样一种乐趣和幸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顽强和价值,自觉地去探寻生命的意义。
然而,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如人意。上海市第八中学的沈红旗老师在他的文章中从四个角度审视了语文教学中的怪现象,让我们从中看到了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日渐匮乏。而五月中旬笔者在东北师大附中语文学术节上听到的一位老师的一段发言,也是对这种缺乏生命意识现象的一种注解:“我看见诗歌在声音的漩涡里挣扎……‘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学生们很快就会说出这首诗的主题,但是我和他们说起野草花的孤独,说起夕阳的惆怅的时候,却少有人应和。是啊,他们眼里只有花盆里的玫瑰和花坛里的芍药,夕阳西下的时候肚子正饿或者正上着网……”
近年来国内已有地区和学校开始借鉴国外经验,进行生命教育的试验,纷纷出台各种指导纲要,制定工作方案。因此不管是从学生生命意识的现状出发,还是当前生命教育的现实去看,都要求我们对生命意识给予深刻思考,从理论和实践各个方面进行努力探索。而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并不一定非要特别开一门课程或者搞一次活动之类,我们可以把它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
2 文本解读凸显生命意识,在教学中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只有表现生命的本质内涵,才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5]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可以说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生命意识的投射,蕴含了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对读者而言,文学则是解答生命之谜和人生之谜的钥匙,是探索心灵奥秘、追寻人生意义的过程。教材中所选的文学作品堪称经典,那一个个饱含生命激情的个体,是生命对生命的细腻感受和召唤。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解读文学作品时挖掘那些深藏在作品中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感受生命,感受世界,感受生活,使语文教学植根于生命的沃土之中,散发出语文独有的魅力。
仔细看看语文教材,其中的生命意识或执着炽热、自由超然,或率性真挚、乐观豁达,当然也有感伤凄美或者凝重崇高……比如李白的作品,只有充满了生命活力的诗人才能写出那样的诗篇:《行路难》不见艰涩寒促,只有拔剑四顾的雄姿,《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讴歌自然,更是礼赞人生理想的奋斗不息;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作者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于是自然景观和主观情感“一拍即合”,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展现了紫藤萝的美,在深沉中感慨生命,歌颂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阅读这段文字,你是否感到时间静止了,只是由着作者带领你去用心感受一幅画,去到那破败萧索之中体味生命?蒙田的《热爱生命》则更直接,批评了虚无主义的“哲人”们,认为生命是值得称颂,富有乐趣的,“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有效”地享受生活,时光就能延长,而“打发、消磨”生活,光阴就会“匆匆流逝”。因而热爱生命,才能热爱生活。
总之,教材中各类文学作品都蕴含了丰富的感情,处处奔涌着生命意识,因此我们对于文本的解读当然不能放过这些美好的感情,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生命。新的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试图通过这三方面要素的整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样,“应用”“审美”“探究”成为语文教学的新的关键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活文学的生命律动。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等著.《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9 月第1版P195-196
[2] 徐曼宇.《本相 细节 深度——文学作品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文教资料,2009(25)
[3] 孔庆东著.《怎样学语文》摘自《四十不坏》.2004.8 P155
篇9
提起这部影片,一想到的除了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感人至深的爱、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露丝的眼神。那在生死边缘,却毫不绝望的眼神。
人在死亡面前如此渺小。于是,极度的恐慌,和因此而产生的种种丑恶的行为便全都表现得一览无遗:为了存活,有人在海面将别人的头往水里溺,自己靠此浮在海上;为了登上妇女、儿童优先的救生船,一个男人用钱买通船员;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可以乘坐70多人的救生船只承载了十几人,而船上的人因担心自己的性命,竟不愿去救客轮上众多患难的人,包括亲人在内。这些现象多么可恶而现实。然而,人性中的美好总是多于丑恶:大多数的男人们遵守着制度,将妻子、儿女送上希望之船后,自己留在泰坦尼克号上;沉着冷静的船员们作好殉职的准备,安排着乘客有序登上救生船;当船身倾斜,人们纷纷向后滑去时,有人紧抱着柱子,另一只手去拉别人的手;当影片的两位主角被席卷而来的海水追逐,却看见一个无人照看的孩子不知所措地大哭时,毅然抱起那个孩子,带他一起逃亡……这些,就是面对生死抉择时,崇高的精神与高尚的做法。
还有许多令人感动的细节,无不表现着对待死亡的从容与镇静:三等舱中年轻的母亲知道生存的希望渺茫得如同幻影,便讲着美丽的童话使孩子安然入睡;年老的夫妇流着泪轻轻相拥,安详地躺在床上等待死神降临;船上的演奏者们拉着一曲曲哀伤的乐曲,在生命的尾声最后一次合作;年迈的船长走进船长室,选择将生命的最后一刻交给这融入了他人生最大热情与辉煌的地方;女主角露丝不愿与杰克分离,在救生船往下放时,勇敢地跳上泰坦尼克号的窗口。对她来说,生命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对生命的留恋。
露丝曾有这么一段内心独白,大致如下:“我的生活永远被乏味的事所占据。无休止的聚餐、舞会、赛马、划艇,交往的就这几个人。没有人真正地关心我。我感到自己就像站在一座高高的悬崖边,无法回头。”露丝的父亲死后,露丝所拥有的家产不多了。母亲为使女儿嫁给富豪的儿子,逼她继续在相互奉承、崇拜金钱的乌烟瘴气的上流社交圈中过着淑女的生活。她就像坐在秋千上,高高地荡起,心却忽然空掉,很空很空。于是她选择了跳海,但被杰克解救了,杰克还解救了她的心。他在头等舱的晚宴上勇敢地谈论着自己的观点“享受每一天”。并带着露丝在无拘无束、真诚、热情的三等舱聚会上尽情地玩耍。他使露丝感受到了充实、快乐的平民生活,告诉了她生命的意义所在。
杰克是个顽强、乐观的人,他的这种精神感染了露丝。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后,露丝和杰克找到了一张竹筏。经过一场惊险、辛苦的逃亡,他们在海上被疲惫和寒冷折磨得精疲力竭。活下去的决心让他们不停地说话,只有不停地说话,才有生存的可能。满天星斗在夜空中闪闪烁烁,这本应是个浪漫的夜晚,却发生了历史上最惨重的一次沉船事件。除705人获救外,1515人患难。北大西洋的海面上漂浮着一群群穿着救生衣的尸体。只有一艘救生船回来救人。船员的探照灯灯光在海面上来回地寻找活着的人。冻得瑟瑟发抖的露丝看到了希望之光,她满心喜悦地想唤醒杰克。可是她的呼喊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杰克在沉睡中已无力醒来。露丝的热泪滑过冰凉的脸。救生船此时正往远方驶去。露丝眼中含着痛苦的神色将杰克的尸体放入海洋,哆嗦着爬下竹筏——她要履行她的诺言,她曾答应过杰克一定要活下去。“Come back, come back, come back……”露丝孱弱的呼唤伴随着坚定的眼神,那眼神透着无比的决心,蕴涵着对生命无限的渴求,她在绝望的边缘拼命挣扎,顽强地与死神搏斗。她必须登上救生船,否则她会被茫无涯际的黑暗与死的沉寂所吞噬,她的灵魂会在北大西洋刺骨的寒水中融化。她不要在刚领悟了生命的意义之后就失去了它,她不要违背她亲口答应的诺言。她颤抖着游向一个已死的船员,取过他挂着的口哨,用所有的力气吹响了它,吹响了她对生命的热爱,吹响了她对世间万物的留恋,吹响了她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念。上帝听见了她虔诚的祷告,救生船调转方向,朝哨声响起的地方驶来。探照灯明亮的灯光照在了露丝写满坚强的脸上,她终于在救生船上温暖的毯子里沉沉睡熟了。睁开双眼时,她看到了旭日柔和的光芒。黑暗过去了。
篇10
中国的作品如何在创作、创编上更加“有气韵、有血肉、有个性”如何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一席之地?阻碍中国合唱发展的瓶颈是什么?现如今,中国与国际合唱的接轨尚待时日,我们怎样才能够缩短时间,加快步伐跟紧国际合唱的脚步?
首先合唱编创的观念要更新、合唱的基础要打牢、具有我们国家独有的特色要明显。在音乐作品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个性。在合唱作品中要将民族性与现代性结合好,将现代性写作技术应用到中国合唱的创作中,并在现代作品中体现中国多元的民族元素。比如我们家喻户晓的作品《小河淌水》《一窝雀》,以少数民族母语、音调为基础的创作理念,并配以以人声器乐化、节奏化、音响化、音色化、行为化、交响化等当代前沿技术和艺术风格为参照进行合唱的创作,既保持了旋律横向的流畅优美,又呈现出和声纵向的丰富声效。另外,旋律核心音调的民族特色必须保留并强化、旋律线条中可以引入较自由的半音化处理、吸收非调性无调性的因素、双调性或多调性的布局和处理、和声上非传统和声的处理、运用微型复调节奏对位等现代对位手法、自由反复的处理等多种民族与现代性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其次合唱的创作者、表演者、欣赏着的审美需求存在着差异性,面对着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合唱作品的编创要保持个性,同时获得大众审美心理的认同,就必须把握时代主题,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 上一篇:公共交通的发展历程
- 下一篇:网络时代对孩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