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前景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轨道交通前景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轨道交通前景分析

篇1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建议

引 言:轨道交通被称为“城市交通的主动脉”,在新一轮扩大内需投资中,轨道交通建设是一个突出的投资亮点.无论是建设规模,还是建设速度,我国的轨道交通发展目前都正在经历一个高速发展期。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市场。

1 轨道交通行业的优势

1.1 速度快

一般城市市区运行的公共汽车,时速仅为10公里左右,如果赶上高峰期,会造成路面更加拥挤,叫人寸步难行,而地下列车不受地面限制,能以最高时速80-120公里的速度快速前进,交通能力可见一斑。

1.2 运力强

对城市交通而言,公共汽车在普通路面行驶时只能运送5千人次左右,就算是使用了专用道路也仅为1-2万人次。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强大的运输能力,单向每小时最大运输能力就高达8万人次,可见其运力强大程度。

1.3 占地少

地面上有限的土地资源,随着城市扩充,已经无处开发利用了,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却是处于地下,不但非常节约土地资源,而且还不占用优质资源,可以说,地下交通建设与地上建设相比,只占地面土地交通方式的1/3-1/8左右,减少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1.4 安全好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可靠,在其发展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几率极少。据对交通工具死亡安全率的测算显示:地铁安全率100%,自行车为1.7%,市内摩托车0.5%,私人小汽车2%,市内公共汽车为8%,轨道交通安全性能对比便知。

1.5 单位能耗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能够有效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内需,促进城市经济向综合性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低耗能特征明显,据统计轨道交通单位能耗比公交车节约30千焦,比小汽车节约2131千焦,极大的节省了能源。

2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现状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末,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轨道交通进入了平稳的发展时期,直到进入21世纪,轨道交通才开始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根据相关资料,全国范围内共有轨道交通运营城市16个,总计轨道交通运营线路为68条,比去年增加了12条;运营里程为2060公里,同比增长了22.83%;运营的车站总数为1350个,比去年增加了23%。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交通状况令人堪忧,为了尽快的解决这一难题,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加快了建设速度,平均速度是每年约270公里,建设规模在世界上位居首位。

在国家新近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还明确了交通建设的重点,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要建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系统,建成天津、重庆、沈阳、长春、武汉、西安、杭州、福州、南昌、昆明等城市轨道交通主骨架,规划建设合肥、贵阳、石家庄、太原、济南、乌鲁木齐等城市轨道交通骨干线路。

3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前景分析

3.1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系统化

为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的发展,我国政府采取了项目立项审批政策,从政策上控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规划程序。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综合交通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前提,这不仅有利于交通发展的整合和综合利用,而且还可以充分挖掘城市轨道建设在城市国道中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一个地下与地上统一的城市规划交通发展模式。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与铁路、地面公交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关换乘的一系列问题,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乘客的旅行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上进行综合规划与设计,应该仔细考虑地上与地下、高速与低速、长途与短途旅车等一系列交通方式的换乘。在我国,乘客换乘不方便是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存在最为严重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形成统一规划和设计方案。

3.2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区域延伸化

城市轨道交通在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结构体系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市域城市轨道交通。市域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是站与站之间的间距相对很大,主要采用公交化运营模式。市域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多样化的线路敷设方式,其系统技术与设备标准相对较低。如今,我国国内的许多城市在建设中心区域城市轨道交通的时候,主要开展市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编制,还有一些城市已经开展了市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

4 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4.1 加快制定行业标准,全面推广技术成果

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大调研力度,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制度建设上与国际进行无缝接轨,加大推进城规工程和装备产品安全认证体系建设,把具有市场前景的自主知识产权成套技术和装备进行互联共享,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加大对城市轨道交通新兴产业企业境外营销推广,通过建立网络、培育科技创新能力、自主核心技术推广,把有实力的企业推向国际供给市场。

4.2 合理布局和规划线路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关系到国计民生,只有充分做好城市基础调研,在进行轨道线路规划考虑到全局性和战略性,才能把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进行合理衔接组合,形成城市交通系统。合理布局轨道交通线路,使各条线路均能够持续发展,形成一张城市交通网络格局,真正的方便百姓出行需要,不能不顾自身财力,盲目进行城规交通项目投入。特别是要来历查办那些未经国家审批、擅自开工的城规交通项目。

4.3 采取多样化的融资方式

融资问题是制约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投资主体的单一情况,造成了外资、设备和技术很难介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民营资本更是在体制上得不到认同,只在参与一些不重要的建设项目,而主要的依然由政府财政支持,政府财政资金紧张,造成资金链断裂,虽然部分国内建设项目允许国外贷款,但融资狭窄制约了轨道交通发展,各种原因导致了轨道交通融资途径的不畅通,制约了发展。只有相关部门不断创新,加大并拓宽融资渠道,采取特许经营、融资租赁、外国政府贷款、发行债券、信托、上市等方式多样化的融资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填补资金缺口,推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

4.4 全面加强科技人才和技术人才培训

不断强化各交通院校、科研机构和设计院所科研能力,加大对施工企业、运营单位技术提高和培训,把院所与企业有机整合起来,全面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总结的实践经验和最新成果进入院校,科学培养技术人才,在轨道交通开发上,要完善用人制度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目前来看,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最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依然还是在各交通院校、科研机构和设计院所集中,成熟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只有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才能有效把培养、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运营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5 结束语

总之,在轨道交通飞速发展的当今,既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又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只看到取得的成果,还必须要及时总结并且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进行解决,这样才能让轨道交通建有所用,改善道路的拥挤状况,让我国各大城市、地区的交通系统健康、顺利的运行下去。

参考文献:

[1]林世生.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衔接规划研究初探[J].地铁科技,2006(3).

篇2

关键词:地铁 光伏发电 节能 组件 施工方法

中图分类号:U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c)-0090-02

近年来,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猛,到2020年运营里程将达到998.5 km,已成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最佳选择和市民出行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环境保护方面意识逐渐增强,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节能减排、提高效益已势在必行。

1 说明

北京轨道交通燕房线起点为燕化产业基地内的燕化站,终点为阎村北站。线路全长16.6 km(含房山线西延伸段2.2 km),均为高架线,全线共设车站9座,在停车场设置光伏发电系统。

燕房线光伏发电系统光伏组件安装在北京轨道交通燕房线(主线)工程阎村北停车场停车列检库屋面上,选用JAP6 60-250/3BB型光伏组件共计2 400块,项目容量为600 kWp。

燕房线光伏发电系统采用400 V低压并网运行方式,光伏发电系统所发电能并入停车列检库内跟随所400 V母线侧。

2 光伏发电系统组成

燕房线停车场光伏发电系统容量为600 kWp,采用固定式太阳能电池方阵。600 kWp光伏发电系统共安装2 400块250 Wp太阳能电池组件,24台直流汇流箱,2台直流配电柜,6台100 kW并网逆变器,2台交流配电柜,1套综合监控系统,充分利用光伏发电系统电气原理。

3 光伏发电系统发电原理

光伏发电是指利用太阳能电池这种半导体电子器件的P-N结光生伏伏特效应原理有效地吸收太阳光辐射能,通过转换装置使之转变成电能的直接发电方式,是当今太阳光发电的主流,具有可再生、无污染等优势。

4 光伏发电系统施工方法

4.1 光伏组件支架安装

(1)钢支架安装过程中不应强行敲打,不应气割扩孔,热镀锌支架现场不宜打孔,安装过程中注意保护防腐层。(2)手动可调式支架调整动应灵活,高度角调节范围应满足设计要求。(3)光伏组件支架倾斜角度偏差不应大于±1°。(4)支架安装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规定。(5)支架与预埋件之间安装牢固、可靠。

4.2 光伏组件安装

(1)安装前准备:①支架安装验收合格。②光伏组件的外观和各部件应完好无损。

(2)安装符合下列要求:①光伏组件应按照设计图纸的型号、规格进行安装。②光伏组件固定螺栓的力矩值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③光伏组件安装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2规定。

(3)光伏组件间的接线要求:①光伏组件连接数量和路径符合设计要求。②光伏组件间插接件应连接牢固。③外接电缆同插接件连接处应搪锡。④光伏组件组串后对组件串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进行测试。⑤光伏组件间连接线固定整体美观。⑥同一组件或组件串正负极不得短接。

4.3 接地连接

(1)光伏系统电缆支架、线槽支架、光伏组件、钢梁、梯架、均应可靠接地。(2)光伏设备室接地主干线制作同变电所接地,过门处预埋接地扁钢,扁钢搭接长度为宽度的2倍,焊接连接时应3面搭焊,接地扁钢应与接地极可靠连接,表面刷黄绿双色漆。(3)光伏线槽支架应采用镀锌扁钢全部连通并接地,连接方法为螺栓连接,搭接长度为扁钢宽度的2倍,直线段隔50 m设置一处Ω型伸缩补偿弯。(4)电缆井内电缆梯架与夹层内电缆支架、屋顶线槽支架用扁钢连通接地,采用螺栓连接。(5)光伏组件应采用接地短连线串联并可靠连接至线槽支架接地扁钢。(6)钢梁采用直径φ10镀锌圆钢与屋顶防雷网连接,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双面施焊。

4.4 光伏设备基础制作

(1)光伏设备预埋件及预留孔的位置和尺寸符合设计要求,预埋件固定牢固。(2)光伏设备预埋件基础槽钢安装允许偏差符合下表3规定。(3)基础槽钢安装后,顶部应高出装修底面10 mm,基础槽钢应有明显的接地。

4.5 汇流箱安装

(1)汇流箱安装前应检查箱内元器件无损坏,连接线无松动,开关机及熔断器断开。(2)汇流箱进线端、出线端、接地端绝缘电阻不应小于20 MΩ。(3)汇流箱安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支架及固定螺栓采用防腐件。(4)汇流箱安装垂直偏差应小于1.5 mm。(5)汇流箱内光伏组件串的电缆接引前,必须确认光伏组件侧和逆变器侧均有明显断开点。(6)汇流箱柜门应采用接地线与箱体连接。

4.6 逆变器及低压配电柜安装

(1)设备安装方向符合设计规定,逆变器及基础槽钢固定牢固可靠。(2)逆变器应可靠接地,交流侧接口处应有绝缘保护。(3)配电柜安装标准参照变电所设备安装允许误差标准。

4.7 线槽安装

(1)光伏线槽连接螺栓应防腐处理。(2)线槽连接处应用裸编织软铜跨接地线连接。(3)线槽支架用扁钢连接并可靠接地,线槽支架与钢梁可靠焊接,焊点防腐处理。(4)电缆线槽直线段每30 m设置一处伸缩节,转弯处应满足电缆弯曲半径要求。

4.8 电缆敷设

(1)电缆标志牌齐全、正确、清晰。(2)电缆固定、弯曲半径、有关距离等应符合设计要求。(3)电缆防火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4)逆变器交流侧和直流侧电缆接线前应检查电缆绝缘,校对电缆相序和极性。(5)逆变器直流侧电缆接线前必须确认汇流箱侧有明显断开点。

5 燕房线光伏发电系统运行情况

目前燕房线停车场光伏发电系统已投入运行,设备运行良好,已发电45万kWh,年发电量50万kWh以上。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取得了优异的经济效果及节能效果。

6 光伏市场推广应用前景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光伏发电系统发电节能技术研究,作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一种节能技术措施,节能效果明显。目前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已经是社会的共识,轨道交通用电量大和环境污染已引起国内外轨道交通界的关注,在车辆段各单体建筑屋顶及高架线车站顶部设置光伏发电系统已成为现代轨道交通降低能耗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城市轨道交通向绿色环保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上,它减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电费的支出,也是城市轨道交通向经济合理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全国各大中城市城市轨道交通的普及和发展,光伏发电在轨道交通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篇3

关键词:低地板; 现代有轨电车; 利弊分析; 前景分析

中图分类号:U4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23603

1 低地板有轨电车概述

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是一种地板距轨面较低(小于40 cm)的有轨电车,它采用无弓受流、超级电容等尖端技术,车辆采用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并联混合动力,提供全线无触网方案,爬坡能力强,运量大,城市现有道路即可铺设线路,绿色环保、低噪音,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城市交通系统之一。

1.1 低地板有轨电车的分类

按照低地板高度划分,70%低地板车辆和100%低地板车辆;按照车轮形式划分,分钢轮钢轨和胶轮导轨;按照车辆长度划分,分单节车和铰接车,其中,交接车又分四轴、六轴和八轴;如果采用模块化车辆,则两模块和多模块,最多可达八模块(受具体城市、线路条件、车辆技术以及车辆国产化等要求的影响)[1]。目前,世界上现代有轨电车主要有两种制式:即钢轮钢轨式和胶轮+导轨式 [2]。

1.2 南京低地板有轨电车的发展

南京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交通、通讯地位十分突出。目前南京拥有南京河西有轨电车和南京麒麟有轨电车两条100%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线路。

南京河西有轨电车线路起点位于南京地铁2号线奥体东站区域,主要沿江东路布局,终点位于河西南部的鱼嘴地区,全长约7.76 km,全部为地面线路,全线无接触网,车站充电;南京河西有轨电车全线共设车站13座,设置1个下沉式地下车辆基地,4个与地铁的换乘站 [3]。

南京麒麟有轨电车主要是从南京地铁2号线马群至王五庄段,长约8.95 km,沿线设置13个站,一个高架站,其余为地面站,高架桥长1.02 km,地面线路7.93 km,其中设有与其他轨道交通线换乘站5 座,以方便民众的换乘及出行。

2 发展低地板有轨电车的必要性及优缺点分析

2.1 发展低地板有轨电车的必要性

2.1.1 建设生态城市的需要

低地板有轨电车以电力推动,车辆不排放废气,因而环保无污染;小汽车、公交车等交通工具会排放大量尾气,特别是小汽车的快速发展,造成城市环境的严重恶化 [4]。经久不散的雾霾,超标的PM2.5,这些与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有着紧密联系。因此,为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发展无污染的低地板有轨电车势在必行。

2.1.2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促进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

低地板有轨电车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核心区换乘、市郊接驳等方面的问题,在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完善城市公交系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地铁一般建在人口多、密度大,人流集散量大的地方,在人口少、密度小、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城郊则可以发展低地板有轨电车,实现与地铁的有效衔接和换乘,加大了城中心和城郊的联系。南京河西和麒麟有轨电车与南京地铁2号线、10号线,相衔接,大大方便了民众的出行与换乘,既提升了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品质,又加大了市中心与边缘地区的交流。

2.2 低地板有轨电车的优点

2.2.1 建设成本低

对于大、中型城市来说,低地板有轨电车是实用廉宜的选择。据测算每公里有轨电车的造价仅为地下铁路的1/3~1/4,而且低地板有电车无需在地下挖掘隧道,只需在路面上铺着轨道,节省了很多成本。加之,低地板有轨电车车厢地板仅高出地面35~38 cm,与路肩石高度相当,乘客抬脚就能上车,因此省去了建专用站台的高昂费用。

2.2.2 载客量较大

低地板有轨电车比一般的公交车的载客量要大很多,南京河西有轨电车每辆车的最大载客量为382人,是一般公交车的5~7倍。根据交通流量情况,在高峰时期还可以增加挂车厢来增加运力。

2.2.3 事故率低

低地板有轨电车,有自己固定的轨道,不会随意变道行驶,相较其他路面交通工具而言,低地板有轨电车有较低的意外交通事故发生率。

2.2.4 噪音低、乘坐方便

由于低地板的缘故,噪音低于小汽车和公交车,轮毂中间加橡胶圈的弹性车轮还确保了乘车者的舒适平稳。而且低地板有轨电车的地板距地面较低,非常方便老人、小孩与残障人士的乘坐。

2.2.5 科学、绿色、节约、人文

河西有轨电车线路在绿化带上布置,节约了路面占地面积;车辆基地为下沉式建筑,地上用于城市公园和物业开发,且设有污水处理装置;采用车站充电车载储能技术,站台充电20 s,全线无接触网;站台设置盲道、坡道等无障碍通道。这些设计充分体现了“科学、绿色、节约、人文”的理念。

2.2.6 舒适度高

以南京河西有轨电车为例,车辆全长32.23m,车宽2.65m,室内乘客站立区高度大于1.9m,每侧4个门2个单开门,内部空间宽敞明亮,整洁舒适。

2.2.7 很好的展示了城市文明形象

低地板有轨电车不仅有时尚的外貌,靓丽的外表,运营服务更是一流。运营工作人员都是经过技术院校培训,并取得资质才可以上岗工作,他们热情的服务熟练的业务素质赢得了乘客的一致好评,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示了城市文明新形象。

2.3 低地板有轨电车的弊端

低地板有轨电车优点众多,但与其他交通工具比起来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与公交车相比,它的成本不及公共汽车低;与地铁相比,它的效率比地铁低,速度较地铁慢,载客量比地铁少;与新能源汽车相比,低地板有轨电车车辆引进周期较长;与BRT(Bus Rapid Transit)相比,低地板有轨电车车辆造价成本较高。表1为现代有轨电车以及其他车辆的指标参数。

3 低地板有轨电车发展前景

目前,虽然低地板有轨电车具有车辆成本较高,车辆引进周期较长的缺点,但其生态环保、事故率低以及良好的景观效果还是得到了很多大城市的青睐,发展前景广阔。

3.1 低地板有电车可以真正成为“走在铁轨上的大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多,不仅让许多城市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堵城”,还给城市环境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低地板有轨电车以清洁能源电能为动力,清洁无污染,而且它的载客量是公交的数倍,又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对于一些城市来讲它是一种非常值得推行的短途交通工具――“走在铁轨上的大巴”。

3.2 低地板有轨电车可以在商业街中得到较好的应用

低地板有轨电车载客量比较大,非常适合客流集散量大、人数多、密度高的商业街区。而且低地板有轨电车的噪音小、污染少,有利于商业街区环境的保护,加之其事故率低的优点,在商业街区这种人多客流量大的地方推行有轨电车是非常可行的。

3.3 低地板有轨电车可以在景区旅游观光使用

在景区,特别是旅游高峰期,游客众多、集散量大,靠大巴车来输送人流是远远不够的,开通低地板有轨电车将是非常正确的选择,而且低地板有轨电车的污染小、噪音低有利于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3.4 低地板有轨电车可以成为城郊或城际接驳的“短途高档小火车”

低地板有轨电车已用于城郊接驳,实现了城市核心区域换乘,随着技术革新与进步,不断完善低地板有轨电车的内部设施,比如加入餐厅与卫生间等,未来人们乘坐有轨电车即可到周边城市出行,成为城际接驳的“短途高档小火车”,既增加了人们出行的舒适度,也可以增进地区的交流,互通有无、资源互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4 结语

新型的现代有轨电车优势非常突出,它由传统的有轨电车发展而来,经过了全面地技术改造,不仅在车体外观设计上更加美观,车辆性能也较传统有轨电车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它“舒适、科技、节能、环保、绿色、人文”的特点很适合城市发展的需求。低地板有轨电车作为城市新兴的先进公交方式,已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未来将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苗彦英.低地板有轨电车车辆技术特征[J].城市交通,2013(4): 39~43.

[2]南京河西新城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南京河西新城快速公交工程可行性研究[R].南京:南京河西新城区开发建设指挥部,2012:3~4.

[3]吴建成,赵子慧.河西有轨电车4站点与地铁无缝对接[N].南京日报,2013-01-04.

篇4

【关键词】光通信;传输网络;技术

现今社会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各行各业都取得很大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样的背景下也就促使了光通信传输网络技术得到相应发展。

1光通信传输网络中的不同技术

光传输通信中的主要网络技术有PDH、MSTP、OTN、SDH、ATM、RPR以及ASON等等。不同技术在优缺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以下将会对几种技术的环网能力、业务承载能力以及成熟度等进行比较。

1.1宽带利用率的不同

该项利用率的高低将会对用户正常使用网络产生较大影响,且对技术在社会中的接受度也会产生影响。经过研究发现,OTN技术所花费的成本很小,相比较其他传输技术来说,该项传输技术的利用率更高。SDH技术对带宽暴露,导致带宽使用得到不同情况的降低,进而对利用率产生影响。DWDN可有效增加网络容量,使得带宽资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可充分运用,促使网络资源的实际耗费得到降低。PRR技术对空间复用技术进行有效利用,使得带宽利用率在这个程度上也被提升。ASON所具备的宽带利用率较高,但ATN技术在宽带利用率上则不具备优势。

1.2环网能力比较

OTN技术的使用采用的是双环设计网络,其可实施自我保护,倒换时间较短,一般≤50ms。SDH以及MSTP的环网保护能力较为强大,且修复能力较强,不会对保护倒换时间进行耗费。DWDN技术是一种密集型光波复用技术,在对系统进行升级的时候,可有效保护其中的资源[2]。且在对网络进行扩充的时候,也只需要对光接机以及发射机进行更换,而不需要进行电路改造。

1.3QOS质量对比

由于SDH以及MSTP是通过对VLAN进行利用,进而划分隔离数据的,因此,这两项通信技术等级相较于其他技术来说较高,可有效保护用户的使用质量,并有效提升了用户的服务质量。OTN的设备实现了自由调度,不仅可使得业务质量得到提高,操作也较为便捷。ASON可有效提升网络的可靠性,同时还能保证使用质量。

1.4成熟度比较

PDH、SDH技术现今发展较为成熟,在市场中的发展前景广阔;MSTP的汇聚调度较高,且对承载力得以有效综合,生存性较高,对于宽带运营的实施性可有效保证,继而实现业务开展的便捷性以及技术更为方便建立,对于市场对城域传输网的需求可进行有效满足,因而在今后市场中的应用十分广泛[3]。DWDM技术是现今使用的一种主流长途运输技术,技术运用的成熟度较高,因而也具有较高的发展前景。

2光通信传输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光通信传输网络技术,既存在一定优势,也存在一定缺憾,该种传输技术在传输管道中运用十分广泛。在利用这种传输技术的时候,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以及实际情况来对其进行合理选择,实现优化配置。并选择与传输管道一致的网络技术,促使传输速度得到显著提升,控制技术成本。在使用油气田光通信传输网络时,既需要其可独立组网,也可以实现混合组网。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传输管道对光通信的具体要求合理选择网络通信的种类。

3光通信传输网络技术的应用前景分析

OTN技术在我国轨道交通中应用广泛,但在传输线路中应用还存在一定弊端,因而需要对其进行优化。由于该项技术属于西门子专利技术,因此在发展上已经较为成熟。ATM技术的机构组成在网络技术发展情况下,该种技术的难度也较大。SDH技术以及MSTP技术发展较为成熟,且其实际应用的基础较为稳定,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这种技术功能也会得到不断增加[4]。RPR技术属于新兴技术,现今还没有得到大规模使用,但通过测试发现,该种技术在未来发展前景中运用普遍。

4结语

现今,光通信传输网络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在社会生活中运用也十分普遍。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对通信传输网络各项技术进行详细探讨。通过这种方式,对各种光通信传输网络技术的优势进行发挥,发挥科技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楠.浅谈几种不同的光通信传输网络技术[J].信息化建设,2016,03:273.

[2]廉景山.光通信传输网络四种不同技术的对比分析[J].信息通信,2013,05:187.

[3]姜山峰.关于几种主要传输网络技术应用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4,15:62.

篇5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 发展优劣势 前景分析

绪论

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全国城市化水平约为40.53%,按照国际经验,国家的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期,城市化水平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城市群战略将在城市竞争和经济竞争中越来越重要。在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及京津唐城市群等国家级城市群快速发展的同时,地区级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等以及地方级城市群正在迅速发展。这说明中国城市化正在进入一个城市群时代。

一、城市群内涵

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s)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各类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交通网络组成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载体,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可以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且具有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优劣势分析

1.历史回顾

20世纪50年代,有专家建议把长株潭三市连接成“城”。1982年12月长株潭经济整合的构想首次被提出,1984年长株潭经济区规划办公室成立,由于受到发展阶段和条件的限制,这项工作没能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1997年长株潭一体化专题会议召开,提出“把长株潭城市群建成湖南经济发展增长级”的重大战略。1998年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办公室在三市相继成立。2004年10月,《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通过评审,规划提出三市“交通同管、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共享、环保同治”,同年,湖南省政府从长沙市中心南迁,此举将使三市的经济格局和城市建设发生重大变化。2005年,长株潭城市群生产总值达到2414亿元,约占全省经济总量36%,首次超过中部最大的城市174亿元。

2.概况

湖南省是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的内陆省份,国土面积为21.18万平方公里,截止2006年末,全省总人口为6768.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19.93万人。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部,主要由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地级市组成,三市土地总面积2.8万平方公里,三市中心两两相距约30-50公里,且呈品字形分布在湘江的中下游。2006年,长株潭三市的城镇人口662.3万人,占全省城镇人口的25.3%。

3.优劣势分析

1.优势分析

长株潭城市群的优势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论述:

第一,区位优势。首先,长株潭城市群中的三个城市都是沿湘江城市,像太平洋沿岸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都是沿海或者沿江发展起来的。其次三市间相互距离很近。此外,长株潭城市群南靠珠江三角洲、北临长江,东眺长三角,西连巴蜀、云贵,可谓是承东启西、联结南北的过渡地带的“金三角”。

第二,交通优势。地处中南地区的长株潭城市群具备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京广、湘黔、长石三条铁路,京珠、长常、潭邵三条主要高速公路,106、107、319、320四条国道主干线,黄花国家机场以及湘江水运构成了城市对外交通网络。

第三,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率位居全省第一。2006年,长株潭三市城市化水平为51%,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为38.7%,全国城市化水平为43.9%。同期与湖南省城市化率和全国城市化率相比,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化率分别高出17.8个百分点、12.3个百分点。

第四,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最发达的核心地带。2006年,湖南省GDP为7493.17亿元,人均GDP为11830元,财政总收入891.16亿元;长株潭城市群GDP达2818亿元,所占全省的比例约为37.6%,人均GDP为21300万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8倍。

第五,产业优势。首先,三市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产保持对国民经济的有力支撑的同时,二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日益增大,一产占比逐年下降,见表1-1:

从表1-1可知,2006年长株潭城市群产业结构比例为9.2:45.8:45.0,同期全省为17.8:41.7:40.5。这说明长株潭城市群二、三产业相对全省而言比较发达,表明其工业基础较好,服务业发展较快。其次,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基础相对较好,并呈互补性发展。长沙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株洲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有色金属、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湘潭形成了以黑色冶金、机电及机械制造、化纤纺织工业、化学原料及精细化工为主体的产业体系。

第六,科技文化教育优势。长株潭城市群拥有全省80%的科技文化教育资源,其中全民所有制研究与开发机构有113个,大专院校59所,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个。另外,长沙的文化娱乐、报刊媒介在全国有一席之地。

2.劣势分析

第一,尽管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总量约占全省三分之一,但其经济基础较东部发达地区及中部城市仍有差距。2006年长株潭城市群GDP总量仅为杭州的52.3%,广州的46.6%,苏州的58.6%;从人均GDP看,长株潭城市群为2.13万元,分别为杭州、广州、苏州的41%、33.8%和34.6%。同中部的武汉、郑州相比,虽然在2006年长株潭三市的经济总量与武汉、郑州两个中部大城市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但是人均GDP方面,长株潭城市群并不占优势。

长株潭经济外向度相对较低,开放竞争力相对较弱。从进出口总额看,2006年,长株潭城市群实现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48.9亿美元,占全省66%,但进出口总额仅为杭州的12.6%、广州的7.6%、苏州的2.8%、武汉市的61%。

第二,第一、二、三产业的规模及档次不理想。传统型农业还占据较大比重,2006年三市一产总产值中,粮食和生猪占比高达59%,“粮猪型”农业的基本格局尚未改变;工业产业层次较低、新产品少,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新产品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少,特别是起龙头作用和打入国内国际市场的名牌产品更少;三产中餐饮业的增加值比重较高,2006年高达40%,而较高层次的为生产服务的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技术、风险投资、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还不够发达,比重偏低。这不仅会制约其三产的规模和实力,而且会成为一、二产业发展的“瓶颈”,最终从整体上阻碍其发展前景。

第三,环境污染问题愈加严重。三市之间的湘江水域是整个湘江污染最严重的。每年有近5亿吨城市生活污水和数千万吨工业污水直接排放至湘江水域。长沙的工业污染和污水处理情况虽然相对上游的城市较好,但是被迫接纳来自上游城市的污染。株洲市在清水塘地区布局了大量的冶炼、化工、农药等产业,而该区位于湘潭、长沙的上游。

三、长株潭发展目标分析及建议

上世纪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下,湖南的有关专家就提出长株潭三市经济整合的构想,以避免被南部、东部沿海城市的埋没的局面:以交通要道为依托,由点到线及面,逐步形成网络。利用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相互临近且呈“品”字型分布的地理优势和多年来不可分割的经济和社会联系,将三市整合,实行一体化发展,以此形成能够带动湖南省经济发展的综合经济中心,使城市的经济功能由分力转化为合力,由弱势转化为强势。20多年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和《“十一五”一体化规划》明确提出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发展的具体措施,要把长株潭建成湖南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中部崛起的引擎。长株潭发展模式由“1+1+1”模式(由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所组成的城市群)转变为“3+5”模式(即以长株潭为中心,带动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五个城市),从而成为在武汉、广州、上海、重庆之间可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战略支撑点。

综合长株潭城市群的实际情况,笔者有几方面思考:

第一,三市应以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为契机,推进长株潭城市群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服务、城乡空间、环境保护方面的全方位联合,充分发挥长株潭城市群在“3+5”模式中的核心作用,以其强大的辐射力带动影响周边城市。在交通方面,加快三市高速环线、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黄花机场、乡村公路的建设。在能源方面,整体改善能源结构,建设三市成品油及天然气输送管道,完善城乡电网改造。在信息流通方面,早日实现三市的信息共享。

第二,在继续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扩大产业的规模提高各产业的层次,引导分工协作,合理配置资源,加大城市群开放力度。

第一产业:科学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农业经济环带,发展绿色农业。

第二产业:在省内,要以产业集群为核心,依托重点企业,打破地区限制,在城市之间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共享的基础上,按专业规划、整合各类工业园区,加强支柱产业、重点企业的经济辐射力和带动力,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使长株潭城市群形成全省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地,实现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级的目标。在全国,长株潭城市群要充分利用在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等行业的优势积极地融入到泛珠三角经济圈,这样可以使资源、资金在各个环节上得到合理配置,提高城市群的经济外向度,增强竞争实力,扩大招商引资的规模。

第三产业: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合理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将旅游资源转化为带动经济的领头军;二是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增强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提高长株潭城市群的“文化含量”;三是提高新兴服务业在三产中的比重:完善金融等服务体系,建设适应长株潭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要求的现化物流体系。

第三,治理环境污染,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群。制定长株潭城市群统一环保规划,以水资源治理为重点,倡导资源的循环利用;构建“一主两副环绿心”的大都市区生态型组团空间布局即以长株潭北、西南、东南三个功能区分别为主、次核心,三市结合部为绿心。

参考文献:

[1]姚士谋,等.中国城市群[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1.

[2]崔功豪,王兴平.当代区域规划导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4]张萍.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提出和决策[J].中部论坛,2002.

[5],史永铭.长株潭城市群在中部五省的地位与作用[J].沿江城市比较,2007.

[6]甘翔.关于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思考[J].工程设计与建设,2005.

篇6

关键词:“互联网+”;“制造2025”;湖南;路径

本文系湖南省委党校系统社科课题:“‘互联网+’助推‘湖南制造2025’的路径研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的实证分析”(课题编号:2016DX057)部分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25日

“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不可分割,中国制造必须向智能化的方向转型发展,“互联网+”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支撑。促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两大国家战略对接和深度融合,必将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和倍增效应,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

湖南制造业(特别是工业)发展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应积极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以“互联网+”全面推动“湖南制造2025”,促进湖南制造业智能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2015年,《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四大标志性工程建设规划、七大专项行动方案、十二大重点产业,启动了12个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全面打响制造业转型升级攻坚战。

一、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一)“互联网+制造业”理论探索。李毅中(2015)认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线是“两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互联网+”是重要行动路径。金友华(2015)认为,“制造业+互联网”是未来新型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中国制造企业要向高端发展、向提升效率、向智能自动化去发展。罗百辉(2015)认为,“互联网+”的“+”,不仅是技术上的“+”,也是思维、理念、模式上的“+”,“互联网+”从以上三个方向改造传统制造业。黄阳华、林智、李萌(2015)分析了“互联网+”给制造业带来的机遇与我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互网+”与制造业融合的政策建议。关(2015)认为,“互联网+制造业”的核心内涵是信息化和企业融合,推进生产设备的智能化,加快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新技术在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李欢欢、付程程(2015)认为,在《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出台的背景下,湖南制造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基于反梯度推移理论研究湖南制造业的优化升级,为湖南省从农业大省转变为制造强省提供一种可行性思路,利用优势制造业带动其他制造业发展、发展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推广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等。

(二)“互联网+制造业”实践行动。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指出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推进我国“互联网+”行动的总体思路,明确了11项重点行动(其中包括“互联网+”协同制造),提出了推进“互联网+”的七个方面保障措施。2015年,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利用互联网优势,加快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并通过融合发展培育新业态和新增长点。工信部2015年的主要任务是推动“互联网+”制造业发展,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推动互联网工具的应用。2015年1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全面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确立了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2015年以来,湖南快速对接《中国制造2025》,全面推进“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转变,大力建设智能工厂,40个项目入选“湖南制造2025”首批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达117亿元。

综上所述,大部分学者重点研究了“互联网+制造业”的内涵、战略机遇、主攻方向和政策保障,但很少有学者研究“互联网+”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方式、路经和战略重心,这恰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二、湖南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湖南制造业的辉煌成就

1、总体实力骤增

(1)总量上新台阶。2010~2015年湖南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规模工业总量迈上新台阶,工业发展对经济社会贡献稳步提高。2013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首破万亿元大关。2015年,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万亿元。2015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为11,090.8亿元,是2010年的1.76倍,占GDP比重的38.2%;2015年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为10,679亿元,是2010年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83倍,年均增速达12.7%;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9%,拉动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2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上新水平。“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全力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呈现出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集群化的良好态势,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2015年,全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4.7∶46.0∶39.3转变为11.5∶44.6∶43.9,呈现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二、三、一”产业格局。

(3)运行质量上新层次。工业经济运行质量2012~2014年连续3年居中部第一名,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3%,比2010年下降了4.6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3,335.3亿元,增长9.5%;生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7%。

(二)湖南制造业现存问题

1、整体实力还不强大

(1)产业总量偏小。目前,湖南制造业仍处于扩大规模、提升产能、完善产品种类、提升企业产业竞争力的阶段。产业整体所占全国比例较小,产业集群的规模和集聚效应也亟待提升。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湖南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为9,108.97亿元,仅占全国装备制造业的3.1%。

(2)区域竞争力不强。我们选取中部六省及江苏、山东、广东进行省际比较,从综合竞争力看,湖南落后江苏、山东、广东、河南、安徽和湖北,位列第7名。分各项指标来看,湖南装备制造业在规模实力、经济效益、国际化程度、创新能力四个指标方面分别位于第7位、第8位、第6位和第6位,均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与中部省份特别是与江苏、山东和广东等装备制造业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表1)

(3)产业结构仍不合理。目前,湖南省装备产业内部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地市之间产能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领域不多,除轨道交通装备和工程机械装备外,其他装备具有的竞争优势不突出。

(4)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以装备制造业为例,截至2014年末,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一共3,049家,其中大型企业66家,中型企业449家,小型企业2,514家,微型企业20家,其中小微型企业数占到了全省装备制造业的83.1%。从生产规模来看,工业总产值在亿元以下的企业数为1,326家,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43.5%,接近一半;总产值在5亿元以上的企业数为321家,仅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10.5%;资产总额在亿元以下的企业数占到了全省装备制造业的76.8%。

2、发展基础还不坚实

(1)自主创新能力仍需增强。除轨道交通装备和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外,湖南省装备产业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偏高,技术创新仍依赖于“引进型技术发展模式”;“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自主创新意识薄弱,产业创新投入强度不高;实验验证技术开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等产业基础技术研究滞后。

(2)产业基础配套能力仍需提升。区域协作配套体系建设滞后,专业铸造、热处理、表面处理等直接影响装备产品质量的工艺协作服务基地建设进程缓慢;企业“大而全”、“小而全”传统制造理念和经营模式难以改变;装备产品本地配套率不高,目前50%以上密封件和轴承、30%以上高端液压件、高档数控系统、超高强钢板等仍主要依赖进口。

3、发展后势并不轻松

(1)经济效益水平亟待提升。通过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可以看出,湖南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指标与江苏、山东、广东以及中部省份相比,仅好于山西,经济效益水平亟待提高。从各项经济指标来看,2014年末,反映降本增效能力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资本利用水平的总资产贡献率,反映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程度的产品销售率,反映营运能力的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则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01个百分点,6.75个百分点、0.41个百分点和1.51个百分点。2014年数据显示,湖南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45.31亿元,同比下降6%,低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2.2个百分点。

(2)企业发展压力大。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湖南经济发展下行压力持续较大,工业发展整体环境景气度下降,市场需求比较疲软,湖南装备制造业企业生产和销售增幅下滑,经济效益明显下降,形势堪忧。2014年末,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53.09亿元,增速较2013年下降4.9个百分点。

三、“互联网+”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和方式

(一)“互联网+”引发制造业资源配置方式变革

1、以“互联网+”促进能源生产智慧化。一是通过互联网促进能源系统扁平化,推进能源生产模式变革,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加强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促进能源利用结构优化;三是加快发电设施、用电设施和电网智能化改造,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2、以“互联网+”促进能源消费智慧化。一是推进以智能电网为配送平台,以电子商务为交易平台,融合储能设施、物联网、智能用电设施等硬件以及碳交易、互联网金融等衍生服务于一体的绿色能源网络发展;二是基于分布式能源网络,发展用户端智能化用能、能源共享经济和能源自由交易,实现绿色电力的点到点交易及实时配送和补贴结算,完善能源消费智能体系。

(二)“互联网+”驱动制造业生产经营模式变革。在传统生产模式下,生产与消费之间隔着批发、分销、配送环节,生产者通过批量优惠、满额返点、减免运费等政策鼓励商、零售商一次性大批量订货,真实的产品销售信息传递缓慢而零散。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的广泛应用,实现了供给端与需求端之间数据搜集、统计、整理和分析的实时化,上下游企业纵向互联、区域内企业横向互联、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互联成为常态。企业可以根据用户意见进行订单式生产,并通过客户反馈信息不断改进设计,实现生产的个性化、柔性化与智能化,从而最大化地利用原材料、资金和产能,提高利润率,摆脱产能过剩的困局。

(三)“互联网+”促M制造业绿经营范式变革。传统制造业的经营模式下,产品收费天经地义。然而,在互联网经济中,社交工具、杀毒软件、电子邮箱、打车软件、新闻资讯等产品不仅不收费,甚至还花费大量补贴来吸引用户使用。一些互联网企业生产的硬件,如手机、电视,以零利润与传统企业竞争,通过近乎免费的方式获取巨大的用户群,迅速占领市场,形成知名品牌和粉丝经济,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广告、增值服务等其他方式来打造高附加值的价值链。

与此同时,“互联网+”也改变了劳动者的思维模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导向下,以创客为代表的受过良好专业教育的创业者不再满足于安逸的工作,而是以互联网思维进行大量的个性化创新,孵化出一批估值高达数十亿美元的新创互联网企业,促进了中关村创业大街、创新工场等创新服务平台的兴起,集聚了资金、人才、科研、网络、数据等知识要素和创新要素,营造出良好的创业生态,并反过来推动着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多渠道、多方式就业,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四、“互联网+”助推“湖南制造2025”的路径

(一)宏观上,创新发展理念,促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湖南制造2025”的发展路线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既充分凸显湖南省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产业的比较优势,也注重挖掘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潜力。这就要求,我们从宏观上,创新发展理念,致力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通过信息化的融合与渗透,实现生产方式由资源驱动变为信息驱动,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对传统制造业加强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湖南制造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

(二)中观上,明确战略取向,加强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无缝对接

1、加强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未来制造业中的作用愈发重要。湖南应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生产设备的智能化,促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新技术在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

2、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

(三)微观上,探索实现途径,利用制造技术和ICT技术相互渗透。ICT技术和制造技术的相互渗透既是“制造2025”的客观要求,也是智能制造的制高点。一是机械制造设备的智能化、网络化以及对神经元网络、云计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机械制造工厂智能化技术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二是智能化制造数控设备的关键技术。智能化制造数控设备的关键技术,除了机械主体以外,主要是由智能数控系统技术、智能感知技术、智能自适应技术、智能神经元网络技术、智能云计算技术和智能专家系统等主要技术构成;三是智能工业机器人。在智能化数控设备中,除了各种数控设备和相关数控配套设备以外,智能工业机器人在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制造系统和智能制造工厂中具有重要作用。

五、“互联网+”意蕴下“湖南制造2025”的战略重心

(一)完善“互联网+制造2025”的协同创新生态体系

1、“互联网+制造2025”在协同创新生态体系中的叠加效应。“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两大国家战略叠加,会在战略导向、创新文化、人才、政策、教育、资金等方面产生叠加效应,共同作用于协同创新生态体系,如图1所示。(图1)

2、“互联网+制造2025”下协同创新生态体系的系统结构。“互联网+制造2025”协同创新生态体系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分生态环境和生态群落两大部分,生态环境包括:文化、资本、政策、制度、信息、网络等,生态群落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如图2所示。(图2)

(二)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1、搭建a业发展平台。一是构建服务平台,围绕构建“智能终端+内容分发渠道+应用软件与数字内容服务”的产业生态系统,加快智能终端及其操作系统软件的发展;二是开放信息资源。加快发展整合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和文化娱乐资源,推动政府和公共资源的开发,充分发展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三是加强产业链合作。推动业务重点领域互补、拥有客户资源和分销渠道的企业加强合作,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2、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一是要推进包括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应用开发环境等平台级软件和移动浏览器、应用服务、核心芯片等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发展智能电视、智能车载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二是要鼓励创新技术与移动内容的结合,探索地理位置服务、第三方移动支付等新业务的发展;三是以云计算服务和大数据服务为牵引,带动产业向高端化迁移。将发展云计算服务、大数据服务作为我国信息产业实施赶超战略的主要着力点。

3、完善良性产业体系。一是强化产业信息安全,建立安全检测体系,实施对智能终端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安全检测,加强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软件和信息服务的管理;二是加快信息基础网络建设,进一步强化网络基础和技术基础支撑,进一步提高网络速度、提升网络质量、降低网络使用价格;三是兼顾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和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发展的需求,打造支持信息技术持续创新的生态体系;四是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未雨绸缪、提前布局,抢占未来信息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促进关键性技术在各领域交叉融合、变革突破。

(三)进一步夯实湖南制造业发展优势

1、充分发挥既有优势。首先,要依托业已形成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技术,以特色优势产业链、工业产品为重点,筑牢湖南作为制造大省制造强省的坚实基础。同时,要加快既有优势重化工业与新型工业有机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无缝对接,鼓励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紧紧跟随全球制造发展趋势。要密切注意、跟踪全球制造前沿最新发展趋势,积极引进最新技术成果和尖端人才,并以适宜方式助推前沿技术在湖南留得住、长得大、叫得响。智能制造是当前工业制造前沿技术,也是工业组织发展趋势,谁在这个领域落后,就会在整个制造业发展中落后。湖南虽有泰富重工、长泰机器人等智能制造优秀企业,但较世界最先进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建议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加强联合,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区位优势、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之间的合力优势,集结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长沙超算中心等共同组建“国家智能制造信息协同创新网络中心”,快速抢攻智能制造的制高点。

3、推动“湖南制造”加强国际竞争。要大力促进湖南制造业与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有机对接,切实提高其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形成新的发展优势。鼓励企业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积极走出去,依托各种国际合作平台,拓展开放合作空间;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境外建立生产研发基地和技术中心、承包国际工程、成立销售公司、跨境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实施跨境并购等,将湖南制造的产品、技术、品牌和标准不断推向全球,提高湖南制造的国际市场影响力和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

(四)引进和培育高端科技人才。以“互联网+”推进“湖南制造2025”的关键在于人才,最主要是高端信息技术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因而,必须树立人才意识,制定高端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育规划,完善高端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政策,为高端科技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加快高端科技人才培养,优先保证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出国培训学习、科研课题研究和岗位集中培训等形式,构建人才发展高地。每年选拔出10名有突出贡献的高端科技人才,政府资助其参加继续教育、出国研修等;二是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加大培养投入力度。鼓励高端人才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形成人才聚集效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来株单独或与湖南企业联合设立分支机构、建立省级相应机构,除为其提供必要的实验室、实验设备等条件外,再给予50万~100万元的启动资金支持;研发人员超过50人,且高端科技人才占比达到60%以上的,可滚动支持,每年100万元;三是健全完善人才服务体系,配套完善相关服务措施,在人才的工作环境、科研经费、工资福利、继续教育、学术交流、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政策落实到位。建立人才服务平台的单位,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高端科技人才引进培养的,给予一次性20万元资助;对设立孵化器、加速器的单位,给予一次性30万元资助;对围绕制造业主导产业建立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核心单位,一次性补助50万元;四是对做出重大贡献的,将授予湖南省“领军人才”和“优秀专家”荣誉称号,并给予50万元奖励。对培养引进高端科技人才成绩突出的单位,按照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

(五)进一步完善产业扶持政策

1、供地优惠政策。加大对工业用地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工业用地成本平衡机制,对于引进来的好的、大的工业项目,土地指标要优先解决。对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土地成本,下同)2,000万元以上、投资强度在100万元/亩以上的新办工业企业用地实行“差别地价”,并一律免收应由市县两级收取的(含财政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的事业机构收取的服务性收费)相关费用。固定投资额2,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2亿元以上的,企业依法受让土地的土地纯收入通过奖励的方式分别按20%、50%、80%、100%返给企业。企业受让土地未动工开发满两年的,或未按土地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开发利用的,其受让的土地使用权由政府依法收回。

2、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一是通过税收等政策,鼓励工业企业推进自主创新。企业在一定期限内新产品所征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经市财政、税务部门审核,以财政奖励的办法予以部分返还;二是市财政预算安排1亿元,设立“湖南制造‘2025’专项资金”,以后按照财政收入新增部分的5%逐年增加,用于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等方面,支持方式采取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形式;三是加大奖励力度。对销售收入前20强企业、年缴税达1亿元以上新组建的企业集团、利税过5,000万元企业、新入规的工业企业、新认定的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新上市企业等企业法人和经营管理团队给予重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上市等。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湖南制造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成为驱动湖南制造业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我们应尽快落实《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和《湖南省实施“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更好地推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工业经济的转型与升级。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毅中.“互联网+”推进制造业升级[N].深圳商报,2015.6.10.

[2]黄阳华,林智,李萌.“互联网+”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7.

[3]蔡红星,凌骞.湖南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湖南省统计局决策咨询,2015.63.

[4]李伟锋.装备制造业成为湖南首个万亿产业[N].湖南日报,2016.3.2.

[5]杨胜刚,侯俊军,唐珍名等.“中国制造2025”与湖南产业发展[N].湖南日报,20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