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命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命教育;缺失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539-01

在如今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初中生显然是作为弱势群体而存在,当然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也是得到重要保护的群体。然而,越来越多属于这个群体的生命消失在宇宙中,这些还没完全开放就被中途折断的花朵,是我国生命教育的失败。生命是一次性的,失去了就不会再重新来过。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如此漠视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呢?生物课程应该怎样开展才能让中学生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呢?这些问题构成了初中生物生命教育的缺失,已经引起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探究。

1.初中生物生命教育中的缺失及原因

1.1 父母对孩子的忽略导致初中生缺少关爱自己和他人的能力。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生命教育理应也有父母的一份,但生活的快节奏让太多的父母忙于工作,忙于赚钱养家,本是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能过上更好的生活的心意,却没想到忽视了孩子的家庭教育。长期缺乏家庭关爱的初中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心里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存在感,慢慢失去了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能力,甚至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做出不可挽救的事情。

1.2 封建思想的残留、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和家庭结构的不稳定导致的家庭暴力,也是导致初中生漠视生命的重要原因。家庭暴力作为一种对生命极其不尊重的做法,不仅给孩子的心理、生理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还为孩子做出了错误的引导,导致孩子心理扭曲、形成了不正常的生命观,产生暴力倾向,易冲动,易采用极端方式解决问题,不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最后酿成大错。

1.3 学校的压力和老师的忽视让初中生忽视了生命的重要性。学校是知识的天堂,同时也是我们形成人格的地方。在中国的历史上,学校一直是一座神圣的殿堂,老师是我们最敬佩的人。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升学率成为众多学校之间竞争的标杆,学生作为主体,当然会被重点培养,只是教育不再是知识与素质的结合,它很"单纯"地变成了学生的考试成绩。生物课堂不再是美丽的生命的展现,而是一道道生物题目的讲解。沉重的压力使得学生走向了"自杀"的道路。

近年来,校园暴力频繁发生,还在如花一样年纪的初中生,剥夺了他人的生命,也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初中生正是生理和心理都开始成熟的阶段,学校是他们长期生活的地方,老师是他们的指路灯,周围的同学则构成了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初中生要开始学着处理各种关系,包括和老师、和同学以及和学习的关系。在各种关系处理不好,老师也没给出关心和引导,甚至还做出体罚等行为时,部分同学开始使用极端的方式来处理生命。这是悲哀的事情,却也是确确实实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情。

1.4 社会的冷漠让初中生的生命意识逐渐消失。社会风气和媒体文化给初中生带来的不良影响也不可忽视。网络信息的发展给了暴力信息大量传播的机会,这些信息侵蚀了未成年人的本真,引导他们做出出格的事情。媒体过度宣扬暴力凶杀事件,助长了校园暴力的滋生。网络游戏和视频,导致初中生过度迷失自我,沉浸在虚拟的凶杀世界中不能自已,最终在现实中伤害了他人的生命。

1.5 自身的软弱让初中生对未来失去信心。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和包容,容易使初中生产生过度的依赖心理。独生子女的增多,让他们自我意识过强,不懂得与他人交往,遇到挫折就心慌意乱,面对失败、被人嘲笑,他们害怕并且逃避,最终因压力过大结束生命。

2.初中生物生命教育的改革方案

2.1 提高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和理解。生命教育的具体含义是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积极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总之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让初中生学会尊重生命,并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因此,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并保护生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重视初中生的生命教育,从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等方面开启对初中生的引导,加大力度宣传生命的可贵和亵渎生命的危害。

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宣传校园暴力的危害,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引导他们敬畏生命、爱护生命,而不是一味地提高成绩。另外,采取不同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精彩,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教导他们如何珍爱生命。

2.2 创设生命教育的良好环境。初中生的生命教育关乎我国的未来发展,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父母应该放慢工作的脚步,给孩子更多的关爱会让他们对生命的产生爱的情怀。老师作为教育者,以身作则更有说服力,才能让生命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里。另外,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初中生的法律观念,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规范监督。同时,教导他们学会保护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我们应该全心全力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环境,让他们体验生活的意义,学会感恩,感谢生命带来的美好。

2.3 加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初中生的经历较少,没有足够的心理素质去解决发生在生活当中的各种矛盾。因此导致他们压力过大,产生逃避的心理。所以学校应该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开设心理咨询课堂,宣传健康向上的内容,及时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帮助,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失败,乐观面对生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宽容他人,理解他人,坚强地生活学习。

总结:生命是美好的事物,正是生命让我们体验到爱的力量,体验到大千世界的繁华,体验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初中生是一个青春的群体,是世界的活力,作为世界的未来,要爱护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学会宽容世界,学会坚强地面对未来。对于教育者,不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应该更多的关注孩子的成长,不要给他们增加过多的压力,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中吧。

参考文献:

[1] 孟繁军;《校园"生命教育"的缺失及对策》;教学与管理;2012年7月;

篇2

    青少年轻生事件频发

    近年来,一些中小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以结束生命或残害他人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新闻屡见报端。今年9月初,上海一名8岁男孩因为起床晚被批评,从楼上纵身跳下,幸好小男孩只是鼻骨骨折,并无生命危险。几天后,四川广汉一名11岁女孩被一道数学题难住而服毒自杀,在家人和医生的极力抢救下,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而在一年多前,乌鲁木齐一则15岁女生梦梦自杀未遂的报道令很多人感叹。当时正读初三的梦梦,因成绩排名靠后一直受到老师和校方的关注,这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于是用最简单的“开窗一跳”来结束烦恼。事发后,当记者问她是否知道跳下去会是怎样的结果时,她说:“我不知道跳下去会这么疼,也没想这么多,就是头朝地,Gameover!”

    有调查显示,自杀在我国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

    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如花的生命继续生长?教育专家认为,这不仅反映出青少年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生命教育的缺失。

    生命教育发展滞后

    “现在的教育其实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很多家长[微博]和老师都只看重孩子的成绩,而忽略了培养孩子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南宁七田右脑教育桂林中心负责人鲁娜说。事实上,生命教育在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已经普及,但在大陆并未形成体系,在实际教学中也未付诸实施。南宁快乐潘哆啦绘本馆负责人卢丹映表示,如今的学校教育,大多是从灌输消防知识上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学校也会设立心理辅导员,帮助孩子疏导心理问题,在放假前,学校也会加开一些安全知识课程。虽然素质教育推广了二十多年,但目前中国的教育,还是只盯着学习和成绩,并没有真正转移到对孩子的德行、责任的培养上来。

    卢丹映说,现在的很多家长都意识到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会在交通行为、防拐防骗等方面对孩子进行引导,但往往是在碰到问题时才进行生命教育,没有系统地提前预防。因此直到现在,生命教育在家庭和社会中,还是个“生词”。而整个社会对生命教育的淡薄,几乎成了生命教育普及的最大障碍。

    卢丹映认为,中国的生命教育比较滞后,有其历史因素。“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人们比较讲奉献和付出,认为可以用生命来换取某些更重要的东西。受这样的价值观影响,很多人在潜意识中没把生命放在第一位,在遇到挫折时容易放弃生命。”

    让孩子1岁接触“危险”

    卢丹映表示,目前生命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是一些欧洲国家,比如英国有个《英国儿童十大宣言》,其中“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生命第一,财产第二”、“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等内容都涉及生命教育。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孩子很少有机会接触和认识刀具、电、火等危险的东西,当他们有一天碰到时,就会手足无措。事实上,孩子在1岁时,家长就可以开始对其进行引导,让孩子从身边的事开始接触‘危险’。”卢丹映说,当某个危险发生在大人身上时,例如不小心被刀划伤了手,家长可以把这些危险的结果展示给孩子看;当电视上播放有人溺水时,家长可以与孩子分析溺水的痛苦和危险性,让孩子今后有意识地去注意。

    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生命教育看似琐碎,但可以在意识层面让孩子明白生命的可贵,尊重生命,爱惜生命。

    同时,卢丹映建议,家长还可以与孩子共读一些关于生命起源和生命陨落的书籍、画册。如《爷爷没有穿西装》可以让孩子理解死亡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一粒种子的旅行》展现给孩子一粒种子从出生到凋零的全过程。

    ■ 他山之石

    如何进行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LifeEducation)一词原本是在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作为应对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的对策而出现的。通过生命教育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生命的威胁。下面我们来看看国外如何进行生命教育。

    在美国,孩子们会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把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微笑着目送患者告别人世。

    在英国,尊重生命是英国人眼中最基本的素养。英国的教育机构会开发出很多关于尊重生命的故事和教案供教育者选择。教育者会教导孩子尊重的对象不仅局限于家人和朋友,还应该对所有生命都有爱心和责任感。在幼儿园里,你就会听见孩子们煞有介事地讨论“尊重和敬畏生命”这样的大课题。

    在瑞典,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老师就会让他们摸着孕妇的肚子,然后给他们讲人是怎么出生的,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生命。此外,瑞典小学生还被允许到太平间与遗体接触,同时被告知一个人死亡对自己、对亲人意味着什么。

篇3

关键词:中学生;生命教育;缺失问题近年来,媒体关于中学生自杀、自残或伤害他人的报道屡见不鲜,从中反映出一些学生在认识自身生命意义和价值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陷,这也折射出中小学教育中对生命教育的缺失。中学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发展和智力发展还较为不足,且容易冲动、不理智,因此很容易出现思想上的偏差,特别是遭受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不足,他们往往采用偏激的手段解决问题,所以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珍惜生命、学会感恩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中学生生命教育缺失问题

1.生命教育没有受到充分重视

近年来,中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对自我及他人生命不尊重、不珍惜,有关中学生自杀及伤害他人生命的报道屡见不鲜。然而,目前除仅有辽宁、上海开始启动生命教育外,生命教育仍然发展缓慢,严重滞后于我国社会、时代的发展。作为教育行政当局,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发动者和引领者,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将之纳入学校教育目标中,并制订相应的教育政策加以推动。

2.生命教育研究没有积极开展

国内的生命教育研究多是学者自己展开,研究内容各有偏颇、系统性不够,同时研究内容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实践性不强,不能有效的指导学校生命教育实践。与大陆相比,台湾学校生命教育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与台湾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对生命教育的研究是分不开的。台湾教育当局倡导实施生命教育的同时,还经常组织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师等就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教材、实施状况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探讨。这些研究都有力地促进了台湾地区学校生命教育的发展。台湾生命教育取得的成绩值得大陆学校借鉴。

3.缺少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和教师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学均未把生命教育课纳入学科教学计划中,生命教育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生命教育能够顺利开展,必须设置专门科目、课时,编写教材,培训和配备专任教师,而当前极少数中学即使设置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也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所以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到相关的课程,使部分学生根本不了解生命教育这一教学内容。此外,绝大多数中学根本没有专业的生命教育教师,或者是别的科目的教师兼上这门课程,教师本身就缺乏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可想而知教学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

二、中学生生命教育对策

1.加强生命教育的针对性

在对全体学生进行普遍教育的基础上,我们应特别关注那些易冲动、易产生暴力与攻击行为的少数“问题孩子”及受欺侮者。对性格孤僻、家庭情况复杂、经济贫困、纪律观念淡薄、学习困难的同学要给予特别关注和帮助;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情绪表现,注意发现学生的消极情绪和受拒斥现象,要积极寻找原因,而不应让受欺侮者忽略、忍耐或者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

2.创新教育方法

生命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它在现实的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者理论,而大多是通过举动行为表现出来的。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特殊教育,以具体的行为或举动教育人,才能真正影响人,感化人,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影响人的成长。因此,生命教育必注重实践教育的作用。可以通过一些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如请交通管理员给我们作报告,讲讲交通事故对生命的无情吞噬;请消防员讲讲水火对生命的残酷毁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等,了解生命的起源,让学生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正确的生命意识。

3.实现教育的立体性

生命教育是一项学校、家庭、社会积极互动的系统工程。需要三方面密切配合,实现立体化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家庭、社会各方面应该全力配合,形成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氛围,共同担负起对学生生命教育的责任。为形成教育合力,我校通过举办“家长心理教育、生命教育学校”的方式来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帮助家长认识、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又教给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人的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命,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通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

三、结语

总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学生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在中学阶段有其特殊性,要把握学生的特点,导入恰当的生命教育内容,辅以有效的实施途径,不仅要有对生命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进行生命的体验,感受生命的意义。只要我们建立起对生命教育的充分重视与足够认识,身体力行,就能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生命教育体系,达成生命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蔚莉.中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及其影响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9,06:84+98.

[2]温静.当代中学生生命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171+173.

篇4

从生命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轨迹来看,它包含两个层次,分别是生命本体的层次和生命价值的层次。首先,生命本体的层次是指对待他人生命的教育、对待自然生命的教育、对待社会生命的教育以及对待自己生命的教育等内容。生命教育主要是针对教育中对生命意识的淡漠提出的,是对唯才教育中对生命完整性的肢解进行的反抗。其次,生命的价值不仅仅是生存、活着,更在于生命的意义,在于自主支配自己的生命,在于凸显生命的独特个性。所以,生命教育不仅限于尊重、呵护自然的生命,更在于关注生命的完整发展、灵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生命教育,即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既包括对生命本体的关注,又在于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学区的“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采用了文献研究、调查、个案研究、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同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实践研究。

■ 提高生命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十分重视在各学科领域实施生命教育。小学的自然、体育与健身、品德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例如,自然学科介绍了生命的起源和构成等;体育与健康学科通过各种活动锻炼身体,教给学生生命运动的常识、保健的方法,保证生命的物质基础;品德与生活学科则讲解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心理健康”疏导学生心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顺利、失败和成功。我们根据这些学科的特点,要求在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

不容置疑,学科教学首先要体现学科特点。我们所说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就是在体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凭借课堂教学渠道“有意识、无痕迹”地渗透生命教育。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也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比如,“语文”学科渗透人性的教育和人文意识,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意义的理解追求;“音乐”与“美术”学科教会学生欣赏生命之美。各学科的教师在现有的教材中搜索生命教育元素,挖掘生命教育题材,然后进行整理、排序,最终构建生命教育分年段的学科教学目标,每一个任课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命教育。学科渗透工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生命,更加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 围绕生命教育创生专题教育活动

我们在原有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将“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红十字教育、法制教育”专题,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生命教育的需要,进行了统整与创新;将校园文化与生命教育整合;将社会实践与生命教育整合;将民族精神教育与生命教育整合。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社会、学校和学生的特点,整合相关内容,形成校本课程。我们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探究体现“生命”内涵的专题教育的新形式。

■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感受生命意义

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各校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2009年,学区组织全体师生观看了残疾人杂技团的《生命之光》演出。残疾人的精湛表演和身残志坚的精神,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还有,大山子二小组织全体师生开展了“珍爱生命·顽强拼搏”的励志活动;酒仙桥中心小学开展了“小包裹大爱心”义卖会、“情系玉树·共同成长”等活动,通过这一些列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生命的可贵。

■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命价值

从学校和班级两个层面,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陶冶学生的心灵。

各校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小学生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在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社区绿地、敬老院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与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如酒仙桥教辅中心作为学区生命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发挥教辅功能优势,组织开展了“阳光少年”行动、“用知识守护生命”征文、“做快乐的自己”实践体验、“送艺术进校园——想飞的孩子”文艺演出等活动。此外,高园小学开展了“养花种花,扮靓校园”花卉养植活动,并在北京市园林研究所挂牌为“小学生科学实践基地”;北苑小学开展了“赋予落叶新的生命”、“园中有我家乡石”实践活动;花家地二小开展的“阳光活动”、“寻找幸福”体验活动。通过活动教育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从学习、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环保等多角度,表达自己快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 家校合作生命教育进社区

通过家校合作,“小手拉大手”,让生命教育走进社区,共同提升家长和社区居民的生命意识,发挥生命教育的社会功能;同时,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丰富生命情感。一方面,我们鼓励家长共同参与活动设计,协助开展生命教育体验活动;另一方面,与社区等相关单位合作,开展各项生命教育体验活动。如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开展以“关爱生命、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走访儿童福利院、敬老院、酒仙桥残疾人康复中心,慰问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捐助贫困家庭。有的学生坐在轮椅上体验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一位坐在轮椅上体验的学生说:“我真的没有想到转动轮椅的轱辘是那么困难。”在春节前夕,孩子们冒着严寒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看望老人和孩子,给他们带去了歌声与微笑,更送去了温暖和爱心。孩子们还在社区草坪内树立标志牌警示人们爱护花草:“小草也是生命,请你脚下留情。”围绕生命教育主题,望欣园小学联合东湖街道办事处、北小河公园管理处举办“消防安全启动大会”和“低碳生活,快乐成长”游园活动,同学们把自己制作的“安全知识宣传卡”送到每一位社区居民的手中,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对社区的热爱;南湖中园小学开展了“追溯我生命的起源”、“和家长共画家谱”活动;望花路小学开展了“寻根百家姓,传承中华魂”活动;酒仙桥中心小学开展了“给长辈洗脚”活动。这些活动使得大人和孩子相互影响,生命意识共同得以提升。

■ 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

学生的生命意识加强了。通过学科渗透、专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家校合作等形式,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懂得了不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还要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对同学有礼貌,对老师、家长有礼貌。

教师富有了生命的情怀。在参与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把尊重生命作为师德的重要支柱,在教育教学中实践生命教育,着力于班级精神的涵养,着力于生命课堂的构建。在课堂上,在教育教学行为中,充盈着自己的生命情怀。

篇5

(一)开展生命教育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为以后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主要团体是现在的青少年,可以说现在青少年的质量奠定了以后国家和名族的未来和命运。在校园积极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生活技能和生命质量,促使他们拥有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成才的愿望;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他们在国际开放、复杂环境中的应对能力。

(二)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与变化的迫切需求

现代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便利,为青少年获取信息、扩展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但是由此产生的负面因素也同时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等消极的因素导致一部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性下滑。因此,迫切地需要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以抵御这些不良因素的侵蚀。

(三)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由于当今社会物质生活的日趋丰富多样、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使得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成熟期明显提前,因此较之从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道德的失衡现象。长此以往,由于生理成熟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不解不能得到及时的指导,对无法预测但常常发生的隐性伤害难以应对,就会导致部分青少年心理脆弱、产生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因此,青少年需要积极的引导、科学的认识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正确理解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

(四)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校园教育中,关于生命教育缺失太多。全校应该全方位的下通知,一定要加快开展校园教育的改革,从心理、生理、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校内校外的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的系统、有机整合,积极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快乐成长。

二、增强校园生命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一)拓宽生命教育渠道

生命教育是对人的认识,教育内容涉及科学、品德、艺术、劳动、体育等等各个领域。非常重要的生命的一种教育。所以,生命教育可以与多个学科的教学课堂、课外实践活动、专题报告、校园文化建设、道德与心理教育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来,充分利用与整合校园的各种优势资源,积极调动教育工作者的参与性,以达到有效增强生命教育实效性的效果。通过各种渠道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二)重视生命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增强生命教育实效性的又一重要保障。因此,要重视对教育工作者的培养。例如:定期集中培训教育、组织现场教学观摩、观看相关的视频教学资料、举办宣导生命教育观念的专家讲座、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方式。

(三)重视家庭与社会的力量,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参与。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要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子女的生命教育,通过亲子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与人际沟通的知识和技能,营造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鼓励民间组织参与青少年生命教育,充分利用这些组织的优势社会资源。我国的生命教育仍处于萌芽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力量,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共同推动我国生命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开展专题教育

学校可以从青少年的兴趣、生活经历、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出发,融合地域、校园、青少年的特点,借由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等各种专题教育,使生命教育活动多样化。力求将与生命教育有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校本课程。教师依照青少年心理的特征来开展相对应的专题教育,不断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家庭的教育,认识生命的宝贵、生活的意义以及学会自我保护等。

(五)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研究

在生命教育研究积极开展的时候,还可以经常组织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等围绕生命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教材、实施情况等主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并将有效、优秀的经验总结成册,让更多地教育者学习,尽快运用到实际教育工作当中。这样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生命教育的发展。

(六)结合校园实践活动

校园实践活动也是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阵地。特别要注意围绕青少年的实际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解决,以此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各类青少年培训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来开展生命教育,以此拓展青少年的生活技能训练和生命体验;还要充分利用附近社区的生命教育资源,配合社区给青少年提供居家生活、环境保护、人文艺术欣赏、传统文化欣赏、婚姻伦理等教育服务活动;学校的班团队会、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活动、社团活动等也可以在了解青少年需求的基础上,结合青少年的实际生活需求,组织生命教育活动,使他们在生动的场景式生命教育活动过程中受到启发,以此获得生命感悟。

(七)紧密结合日常生活

篇6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校体育教学;渗透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089

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关于生命安全的知识,生命安全教育主要是学校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学生了解生命安全,并对生命安全进行关注,做到敬爱和关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观。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中高学历和高知识层次的人群,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中进行生命教育,使高校学生了解并重视生命安全问题,关系高校人才能否为社会高校服务的问题。高校体育课作为学生基础课程之一,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体育课的特点决定了其易与生命教育相结合,在体育课中适当地渗透生命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提高其防御危机的能力。

1人类从事体育的最初动力即生命安全

在马斯洛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人的需求按层次划分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和自然的残酷,再加之种族之间的斗争,人们在迁徙和跑跳攀越中强健自己的体魄和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来保卫和延续自己的生命。这说明体育运动起源于人的原始诉求。

在体育课中教师主要是教给学生运动的理论和运动技巧,通过日常的锻炼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使学生形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自主锻炼意识。这就使得体育课程具有渗透生命教育的机会和优势。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和体育技巧的讲授时可以适当渗透生命安全教育,使学生在习得体育知识的同时受到生命安全教育,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强身健体的技巧,还能树立生命安全意识。

2生命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21生命教育关系个人的安全、家庭的幸福及民族的繁荣与国家的富强

生命教育对于个人而言,能使个人认识并重视个人的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并保护个人的安全,是保持人的健康的基础。对于家庭来说,家庭的稳定关系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也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每个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希望和未来,孩子的安全关系整个家庭的幸福,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青年大学生,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当代大学生投身建设。学生的生命安全是其投身社会建设的基础。只有让学生自己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并投身国家的建设之中。

22生命教育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与很好地适应社会

大学阶段对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有重要影响,是其形成的重要时期,并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影响。所以,应该在大学阶段注入生命教育,在这一阶段学生也能对生命问题进行客观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的发展,大学生们接受的信息渠道增多且信息量大,其所接触的信息也呈多元化的特点,再加之大学生没有多少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且其信息的分辨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对其生活甚至安全造成影响。再加之社会的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学生们的心理压力增大,有些学生容易走极端,这对学生的生命问题造成影响。高校体育课在锻炼学生的意志方面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在体育课中灌输生命教育的内容,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与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3生命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31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运动内容对学生渗透不同的生命教育

在高校中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要根据不同的运动内容来进行不同的生命教育。首先校教给学生自我保护的技能。例如在教学生练习武术或太极拳的时候,可以教学生一些易于掌握的男女防身术;在给学生上篮球课的时候除了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篮球规则及对抗技巧外还要教学生在打篮球的时候如何保护自己,防止受到伤害;在体操课程中,除了要让学生知道体操的基本动作还要让学生知道在身体失去平衡时应滚动圆滑的落地,防止身体与地面的正面冲击,对身体造成伤害等;在给学生传授田径技能时,在让学生学会最基本的起跑、跳等技能后还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田径姿势,减少不规范的运动对自己的伤害。其次还要丰富学生们的体育运动项目,增强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如将滑雪、攀岩等日常生活中常接触的运动项目搬到高校体育课中,这些运动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平衡能力和攀爬能力,让学生在增长运动技能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日常应对问题的能力。最后,在体育课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渗透危险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比如教师在讲某一运动项目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此运动容易发生的意外以及遇到意外的应对情况,让学生知道任何一种运动都是不安全的,都要有自我保护意识。

32在体育课堂游戏中对生命教育进行渗透

体育课中的课堂游戏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设置的,在游戏的过程中还能帮助学生预热身体,为其在体育课中打下基础。因此,在体育的课堂游戏中可以对生命教育进行渗透,通过课堂小游戏来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及紧急避险能力。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快走比赛,锻炼学生走的能力;可以通过设置两人互抓或常玩的丢手绢来锻炼学生跑的能力;组织扔沙包来锻炼学生的投掷能力,并练习投掷的准度和远度等。还可以找一些有难度且与日常生活非常贴近的游戏,锻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的应对能力和脱险能力。总之在体育课的课堂游戏中不仅要让学生锻炼最基本的体育技能,还要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生命知识,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

33结合体育课本来进行生命教育

高校体育课包括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两部分,虽然理论课程占比较小,但也要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来进行生命教育。在体育理论教学中,要注意体育发展史、体育的目的与体育精神等与生命教育进行结合。比如,在讲解体育发展史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体育发展之初就是因为原始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人们为躲避自然灾害和种族间的争斗等而不断地强身健体,所以,体育的出现就源于人们的生存。在对体育的目的和精神进行讲解时,要让学生理解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很需要耐心、毅力和自制力等,这些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常用到的,所以进行体育锻炼还能增强人们的生活能力,并在锻炼的时候能让人有健康的心态,并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体育理论课程讲解的过程中,老师要对某一意外进行细致的剖析,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发生的过程以及造成的结果,使学生充分了解意外所带来的伤害,以此来对学生形成警醒作用,端正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习惯,对于危险的运动要主动地规避,让体育真正成为健康、安全的活动。总之,在体育理论课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充分认识体育,还能要学生规避各种风险,最后达到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效果,使学生都能健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安永志体育教学设计的理念、原理及技能、技巧――评《中学体育教学设计》[J].当代教育科学,2015(20)

篇7

关键词:生命教育 初中生物 生物教学

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对生命树立正确的认识,使学生热爱生命。同时生命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校、教师、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生命、热爱生命,并且能珍惜生命,从而达到适应社会的能力。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对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进行研究,旨在与广大同仁分享共勉。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推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新课标指出,初中生物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正确理解,这也成为了生物教育中一个新课题,许多相关研究人员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于生命教育,在生命教育的方法上也多有建述。生命教育旨在为学生对生命孕育以及发展过程有正确的理解,从而达到使学生珍惜生命、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目的。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与生命观。

生物学科以探讨生命及其发展规律为主。主要以动植物或人作为基本素材,对学生探索及理解自然起到引导意义。所以在初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学生可以再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体会生命的过程,在人类的进化知识中了解人作为生命的艰辛与不易,是学生重视生命。在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无时无刻不在渗透。

二、当前初中生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缺失

虽然经过长时间的推行,但是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推行程度却不尽人意。我们时常可以听说到有关于学生在对面社会影响、学习压力、情感因素时时而出现伤害他人以及虐待自己或动物的事件发生。而对于生物教学,校方环境往往会影响到物理教学的全过程,如课时安排较少,教师由于课时限制,无暇顾及其他,仅仅将课本知识交代清楚已经实属不易,对于生命教育更是无暇顾及。

三、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扩充课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课本进行充分挖掘,寻找到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的连接点,只有找到连接点,才能保证在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无论是植物或动物的成长,还是人类的进化,都可以从中感受到生命之美。比如我在讲植物分布时,我精心准备了多没课课件为同学展示哥哥地区不同的植物分布,并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到自然的奇特美景,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渺小与壮阔,感受到生命的奇妙之处,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在知识中感觉美,发现美,然后表达出来,让学生对生命有深一步的认识,从而对生命产生热爱或敬畏。

(二)巧妙设计教学内容

初中教学题材结构清晰,内容新颖,并且通多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完整内容,比较适合融入生命教育,但是这需要教师在工作中适当的添加教学内容,建构“生命教育”课堂体系。在“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为了使学生对植物的形态、作用、生长等各个方面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我运用了一些游戏环节,我将我准备好的一些描写植物的文学作品拿出来纷纷读给学生听,让他们说出对应的植物是什么,作者还表达了这些植物的那些特性,对植物哪方面的“品格”进行了赞美,例如:“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等,让学生在美丽的诗句中感受植物的美,感受植物的不同“品格”,我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耿是学生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三)通过校本讲座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情

初中生有着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的特点,这也决定了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需要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笔者认为,在课外开展校本知识的讲座或者通过引用名人作品的方式,通过多个角度向学生阐述生命的含义。

如在讲解“人的繁殖”一节时,可以向学生讲述人的生命的诞生过程以及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使学生懂得善待父母,感谢他们赋予自己生命。校本知识讲座是课堂知识的延伸,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使其掌握书本以外的知识。在讲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一章时,我将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一一介绍给学生,如:环境污染、水资源缺乏等,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从而学会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合理布置课后作业渗透生命教育

对比初中课程体系全部课程,生物并非“重点科目”,加上在应试教育影响颇深的当下,一些学校对该课程不予重视,学生自身也是得过且过,学生家长也认为该课程与中考关系不大,因此也不够重视。但是,生命教育是渗透到每个人的生命中、生活中的,即便学生因课业较为繁重而不能投入较多时间用于生物学方面的课外探索,但只要保持对生物科学的探知欲望,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够接受到各种形式的生命教育。例如给学生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促使其在生活中领悟生命的意义。教师要将有无渗透生命教育作为评价实践报告的标准之一,以此来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重视。

四、结论

初中生命关系生命科学与自然科学,在其中普及生命教育意义重大。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通过对中学生特点的分析,认为在初中生物课堂应该通多校本课程、实践活动以及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各个角度的生命渗透,使生命教育与初中生物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参考文献:

篇8

参考文献:

[1]埃里克森.人生八个阶段.

[2]董秀华译.克林顿教育咨文.教育参考,1997.

[3]余文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四大支柱.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篇9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与创建和谐校园的教育目标下,落实感恩教育理念应成为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从探析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基础地位出发,推导其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

素质教育;小学德育;感恩教育

感恩指有感于获得的帮助与关爱并乐于回馈的倾向。它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修养。不懂知恩图报之人会被群体所谴责与排斥,而感恩之心的匮乏必将导致人情疏离、社会冷漠。鉴于此,人人都应学会感恩,甘于回报和奉献,并乐于收获感恩,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和谐社会氛围,并成就个人的品格升华。所谓感恩教育,就是通过情绪的感化与理性的教化,传递知恩的认同感与报恩的责任感,营造相互关爱与尊重的氛围,最终达成人格健全、价值观完善与精神升华的一种主题教育。当前,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与普遍存在的过分包揽与溺爱的养育模式,致使不少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式,不仅过度依赖别人的扶助与照顾,还将获得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知足、回报与付出的意识严重缺失。这是道德的失落,更是教育的缺位。学校有责任通过教育培养学生互敬互爱的意识与个人责任感,帮助其构建健康的人格与良好的品德。因此,在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唤下,在小学教育中推行感恩教育犹为迫切。

一、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基础地位与重要价值

德育即是对学生进行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与基本品德,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素质养成具有深远意义。社会人才评判标准的转变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教育从以往偏重智育的模式逐渐向全面素质教育的方向修正,并开始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随着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孝敬感恩、团结友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感恩教育与德育具有价值理念上的深度契合,应是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版块。

(一)感恩教育与责任感培养

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和公共意识。懂得感恩是回报与付出的前提,怀有感恩之心才会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奉献他人,进而学会对自己负责。在此意义上,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路径。开展感恩教育可引导学生更加体谅父母师长的艰辛,体会自身肩负的期望和收获的关爱,从而更加具有个人和社会责任感。而责任感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其形成和增强主要依靠道德教育。因此,在个人道德养成的重要阶段,小学德育中的责任感教育和感恩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二)感恩教育与人格塑造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当前,许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存在方向性误区,过多地包办和过分呵护让孩子丧失了自立自强的空间。没有经历人生的挫折、体味生活的不易,导致孩子只能接受正面教育,欠缺处理负面信息的能力,进而无法成功应对之后的社会历练与人际交往。感恩教育的路径之一就是引导孩子学会正视负面情境,从而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对给予自己帮助与关爱的他人与社会心存尊敬与感激,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康良好的性格。随着小学德育工作中人格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感恩教育的开展将与之起到互促互进的作用。

(三)感恩教育与生命教育

长期以来对生命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对生命和死亡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思考。现实的教训告诫我们,教育学生敬畏生命、善待人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当前德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开展生命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珍视生命的重要性,然后结合感恩教育,通过感识父母给予生命之恩,感激社会呵护生命之恩,可使孩子更易了解生命的内涵,领悟生命的宝贵。同时,感恩教育能帮助学生学会互敬互爱、和谐共存,而正确的生命观念只有在相互关爱的社会环境中才有可能形成。因此,感恩教育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必要前提,而生命教育的结果也会最终转化为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恩,从而实现感恩教育的深化。

二、在小学德育中实践感恩教育的系统构想

(一)感恩氛围的营造:识恩

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现象比较普遍,其根源十分复杂,涉及到文化、舆论、经济等诸多因素。就青少年而言,家庭教育失范与学校教育缺位是感恩意识欠缺的重要成因。学校往往把工作重心置于应试教育和教学评估上,在德育方面存在长期的形式主义倾向。即便德育工作已被提上小学教改的重要日程,传统教师本位的教学模式仍然阻碍着德育工作的开展与深化。灌输式、注入式的道德规范传授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意愿与能动性,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感恩之心乃有感而发,感性的教育方法自然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渠道。为充分达成情感认同,首先需要营造感恩的情感氛围,将感恩的理念渗入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拒绝感恩教育的模式化与碎片化。学校可因地制宜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巧妙穿插各种教育素材,通过将感恩典故编入课外读本、制作名人轶事的宣传画报、在集体活动上做主题发言等途径,使学生对感恩有初步认识,为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感恩层次的深入:感恩

在具备感恩氛围的前提后,学校可全面推进感恩教育活动。主要途径为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种课外主题活动,如班会、阅读会等。在教师主持下引导学生进行小规模交流,讲述身边所见所闻,总结感悟。教师可有针对地对不同年龄段、家庭背景、认知水平的孩子进行特色化指导,达到个别点拨、普遍提高。在此需注意寓教于乐,不可功利性实施,更不能强制性传授,谨防学生产生抵触厌烦的情绪。同时,学校也应适时进一步提高整个感恩氛围的水平,通过举办写作竞赛、朗诵比赛、感恩节活动、电影展播等形式,在激励学生积极争取荣誉、表现自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感恩价值的升华:施恩

从感恩到施恩的转变是通过强化感恩实践达到感恩教育最终价值目标的过程,也是整个感恩教育关键环节。在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感恩意识和一定的情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开展施恩活动,以活动促进认识,以行为促成习惯。学校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向社会施恩的公益活动,如服务社区、帮助养老院孤老、向灾区捐赠等。此外,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在小范围内进行力所能及的感恩活动,如向父母、老师、长辈等进行情感表达和行为表示。对此,学校可进一步制定认定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充分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从而促成学生自觉习惯和优良品质的养成。为了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落实感恩教育,学校也可将评定结果计入学生成绩和档案,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考评依据。感恩教育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更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感恩教育需要社会、学校与家庭的长期协同合作,而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形成与健康全面人格的建立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因此,感恩教育是当前小学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必须切实落实,有效开展,以感恩教育带动德育,以德育促进感恩教育,从而实现教学工作与学生个人发展的共进共赢。

作者:王玲 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李杰臣.实施感恩教育,突出实践体验[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4(S1):92.

[2]陈永菊.德育更应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7):116.

篇10

一、令人震惊的事实,触目惊心的数据

福建省在对2383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情况自评中,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市。浙江省一项研究发现,70%的中小学生存在焦虑等问题,生活在农村或有兄弟姐妹的学生焦虑症状更加突出。哈尔滨医科大学今年对城乡中小学生的调查则发现,城市儿童抑郁检出率为19.23%,而农村的则高达32.5%。

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的下降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中专生群体尤其严重。就苏北目前的状况来看,到中专校求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无法踏入普通高中的大门才不得已“屈就”的。这类学生普遍存在自卑感,因而提升中专生的抗挫力不仅是家长的责任,还是学校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本文拟就中专校班主任如何提升学生抗挫力进行探讨。

二、提升学生抗挫力,班主任责无旁贷

提升中专生抵抗挫折的能力,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而作为中专校的班主任,在提升中专生抗挫力的工作中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提升中专生抗挫力的工作中班主任可以采取以下几个主要措施:

1.加强生命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班主任应该通过加强和重视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学会尊重并珍爱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应该试着让学生了解他们对家人的重要性,每一条生命的毁灭都与很多人息息相关,因此我们无权轻易结束它。只有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才会鼓起勇气去正视挫折,面对挫折,才有可能战胜挫折,提升抵抗挫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感恩,减少挫折感 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班主任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举办专题性讲座或主题班会,创设情景给予他们理论的和实践的辅导,以增强学生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从而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使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里能更正常地学习和生活,在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健康成长。

3.通过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自信心,减少挫折感产生的来源

班主任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中等专业技术人员特别短缺的背景下,学生要充分认清形势,努力钻研专业技能,力争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同时加强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能够较好地应付挫折。

4.引导学生正视挫折,对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及应对办法

班主任可以开展专题班会、讲演会、讨论会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挫折是经常出现的。如果条件许可,还要有意识地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以锻炼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磨炼他们的性格。

5.进行挫折教育,提高中专生的抗挫力

家长爱孩子、照顾孩子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家长的溺爱却会毁了孩子。加强挫折教育更是家长、学校、社会对孩子的一种大爱。学校可以组织一定的活动去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班主任可以用古今中外名人志士的百折不挠和英勇不屈的事迹来感染、熏陶学生,以此鼓励学生做生活的强者。

6.通过榜样教育,提高中专生抗挫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要适时向学生提供勇于战胜挫折的榜样,加深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其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战胜挫折的信心、勇气和动力。总之,只有当学生能自觉地用这类英雄模范人物的榜样作为测量自己的尺度时,挫折才会成为新的努力的起点和新的成功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