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5: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排放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自从2003年全球范围内的碳交易正式启动,到目前为止全球的碳交易市场已经发展了六年。在这六年里,碳交易规模一直高歌猛进,并且在2008年的时候,全球碳排放权交易规模已经超过48亿吨,全球的碳交易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600亿美元,并且仍然保持着高速的增长趋势。而世界银行等相关权威机构估计2012年的时候该数据会超过1500亿,继而取代石油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同时,2006年一2008年三种机制下碳排放权交易状况是,配额交易规模增长最快,其次为CDM项目交易规模,而联合履行机制下的交易以及一些其他交易变化并不明显,并且全球的碳排放权交易是以配额交易和CDM项目交易为主。

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响到了世界的各方面,而碳交易市场也难逃此劫,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便是碳价格的变动十分剧烈。全球金融危机直接导致EUETS中的EUAs价格从接近30欧元/吨直降至如今10欧元/吨左右。致使全球范围内的碳交易受到一些消极影响,但是从长期观察,碳交易市场仍然是全球潜力最大的市场。

中国则在经济高速发展、能源消耗多的背景下成为全球最大的CDM项目交易市场。按照国际能源署的统计,自2007年起,世界新增排放的二氧化碳中有差不多一半是来自于中国,而中国也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虽然近几年全球碳金融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但是我国的CDM项目却发展迅速,迄今为止,大约共有600多个项目获得了注册。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从2006年到2008年,中国的CDM项目占全球CDM项目总量的比例分别为54%,73%和84%,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现在,我国的CDM项目注册数已经占了全球CDM项目注册数的34.77%,这些注册项目每年能够减排大约1.9亿吨温室气体,占全球交易市场的58.87%。

同时,我国也加快了国内碳交易市场方面的建设,在2005年国务院、发改委等部门制定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2007年,中国推出了首个碳基金“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2008年起至今分别在天津、北京、上海、长沙等地建立了碳交易所。

从中国开始参与碳交易起,国内的CDM项目交易一直发展得十分迅速,现在已经在全球CDM项目交易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仍然有许多潜力没有挖掘出来,能够想象得到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前景十分美好。

国内碳排放权融资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因为中国目前为止绝大部分碳交易为CDM项目交易,所以说国内的碳排放权融资主要以CDM项目融资为主,可以说融资方式单一。而国内现行的CDM项目融资方式主要有:直接融资,例如贵州三岔河水帘洞6.25MW小水电项目、贵州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废气利用发电项目等都是通过这种方式;银行贷款,例如2007年,江苏有13个项目获得首批“能源效率项目贷款”;基金,例如云南白水江梯级电站一个项目是通过世界银行的政府多变基金取得的融资。

目前,中国的CDM项目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CDM项目市场,遥遥领先其他国家,而CDM现在已经成为国内企业和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方式。据相关统计显示,截止到2009年10月,中国政府已经批准了2232个CDM项目,其中有663个已经在联合国注册,年减排量能到1.9亿吨,所以从任何方面来说,中国已经在CDM项目市场稳居世界第一。但是,随着《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年限即将到来,随着哥本哈根会议的“疲软”结果,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不利因素,导致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及融资存在诸多问题。

金融危机2008年底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更是重创了起步不久的碳交易市场。我们已经知道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碳价格的暴跌情况,价格的下降致使减排成本相对增高,继而直接影响到CERs的利润,对于我国CDM项目市场也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CERs购买方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不仅会影响到CDM项目的投资,而且已经投资的项目很可能都会因此而受到阻碍。

后京都时代的不确定性

CDM项目交易是建立在《京都议定书》以及《气候变化框架公共等具有法律效用的文件之上。虽说根据议定书内容,中国现在不用承担减排义务,但是议定书即将在2012年失效,而哥本哈根会议的结果也是没有任何法律效用的,所有相关的问题也只能推倒2011年底在墨西哥再讨论。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我们看到的不是人类为了家园努力的景象,而是一系列国家之问的政治经济博弈。虽然发展中国国家想要实现“双轨制”,但是实力更雄厚的发达国家却想要极力推行“单轨制”,这不仅使得以后的回忆会议谈判阻力巨大,更使得后京都时代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CDM本身的问题第一,市场对于CERs的需求态度已经发生变化,对CREs有需求的企业在下降。其次,CDM项目本身的问题也很多。(1)CDM项目注册过程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另一方面,CDM项目运行阶段也需要繁琐的检查,所以CDM项目不管是注册还是运行。都具有比较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2)CDM项目对于中国来说,首先并没有达到任何技术转移的目的,不仅不符合中国的国家战略,而且技术转移本身就是非常难实施的。第三,CDM项目在中国的运行过程当中不仅没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反而相对地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中国碳交易自身的问题,除了CDM本身的问题以外,中国自身仍然有许多问题是值得关注的。中国碳交易特有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市场方面:由于CDM下交易的特殊性,使得CDM被间接的包括在ET之内,也就是说,CDM项目市场是一个很被动的市场,虽然中国是全球CDM项目最大的市场,但是却处于碳交易的底层,缺少话语权以及议价权,被动性可想而知。其次,由于起步晚,所以与透明成熟的发达国家市场相比,国内的市场机制以及交易平台方面十分不成熟。(2)相关人才:我国从事碳交易方面的专家较少,致使研究乏力,相对比较缺乏创新性和执行力。(3)金融业:中国的金融业发展落后,现在发达国家已经将碳排放权变为真正的商品,并且拥有一系列完整的金融服务,比如金融衍生品等,但是由于国内金融业发展滞后,加之CDM的局限,使得中国碳金融发展十分落后。(4)人民币汇率:全球经济变化多端,美国极力要求人民币升值,使人民币升值压力很大,而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不仅直接影响到国内的经济形势,肯定会影响到中国碳交易的发展。

国内碳排放权融资方式应多元化发展

根据京都协议的要求,无论CDM是否存在下去,无论中国是否还将继续

CDM项目交易,中国都非常需要采用一些创新性的碳排放权融资方式。这对于中国意义非凡,在宏观方面上能够加快发展中国碳交易市场和金融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得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最后可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尤其是在碳交易的话语权以及定价权;企业也能够更灵活得获得资金等。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不仅拥有最大的市场,并且碳交易发展迅速,但是由于一些原因的限制,使得中国的碳交易仅限于CDM项目交易,中国应当避免过于依赖CDM。除国际流通的七种模式外,笔者认为在国内经济实行转型的关键时机,在中国的金融业发展比较落后的状况下,需要一些创新性的融资方式来促进碳排放权融资方式多元化的发展,现提出以下两种创新性的融资方式的设想。

碳排放权质押贷款质押贷款是指贷款人按《担保法》规定的质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动产或权利为质押物发放的贷款。其中,我国对权利质押中的权利有两个要求:一是该权利必须为财产权。二是该财产可以让与,具有可转让性。

由于核定的碳排放权不仅可以作为财产,而且可以转让,所以碳排放权是符合可质押贷款的权利,现在国际上已经拥有全力质押贷款的先例,我国也已经在进行权利质押贷款的研究,并且有了一些初步的进展。但是由于这是一种创新的融资方式,所以其自身特殊性以及国内缺乏完善的市场、缺乏相关法规等问题会成为这种创新性融资方式的阻碍。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我国碳排放权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CDM的不确定性,有关方面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这项创新贷款业务的全面发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不但能够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而且可以很好地促进我国碳交易以及金融业的发展。

碳排放权资产证券化证券化主要分为实体资产证券化、现金资产证券化和证券资产证券化以及信贷资产证券化。其中,实体资产证券化是指企业将它的实体资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能够产生的未来现金流作为支撑,通过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的过程。现金资产证券化则是以现金购买证券的投资行为。证券资产证券化是指证券投资基金,就是以基金所购买的证券所能带来的未来现金流作为支撑发行证券(即基金单位)。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把银行的贷款经过重组形成资产池,并以此作为基础发行证券。

篇2

伴随我国国民经济日益发展,环境保护、能源消耗、水土流失、大气变暖等问题日益重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到环保话题不能不说到碳排放问题。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3年的14年间,我国的能源消耗增长占世界的25%,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占世界的比重为34%。预计到2015年,我国CO2 排放量将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0%,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温室气体大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

目前低碳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抉择。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经把大幅降低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这对中国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已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研究低碳发展,必须要摸清碳排放的底数。

二、我国碳排放量

碳排放量是指燃烧化石能源释放出的热量所对应的碳量。其中,电力、 热能等二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均来自于其生产过程中化石能源的能量转换与能量损失。因此,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即为各类化石能源的终端消费(不包括作为原料的化石能源)、能源转换及能源损失所产生的相应碳排放量。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中国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的趋势[3]。1994—2002 年期间,碳排放量以 1.6%的速度呈缓

慢上升趋势,年均碳排放量 7.9 亿吨。2003 年以来,碳排放量增加迅速,年均碳排放量 13.9 亿吨,平均增长率为 11.1%。造成中国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中国经济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1994—2002 年 GDP 的年均增长率为 8.9%,2003—2009 年GDP 的年均增长率上升为 11.1%。1994—2009 年间,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71%,石油消费占 19%。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能源的支持,而能源消费的增长也得益于经济增长,最终导致近几年我国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

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压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污染问题日趋恶化。在众多的污染问题中,空气质量问题尤为突出:工厂生产废气、人们日常生活排放废气、汽车尾气的无限制排放,都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带来了沉重的负荷。另一方面,城市绿化面积不断减少,而玻璃建筑、空调等的增加,都使得我们生活环境的气温逐年升高,空气中有毒成分的含量明显超标。随着政府对环境问题认识程度的不断深入,逐渐加大了环境规制的强度,但由于环境规制与经济、技术、政治、文化等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各年环境规制力度的强弱往往是政府在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做出的决策[4]。

四、制约推进低碳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一次能源消耗总量及其结构。深究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居高不下的原因,核心在于临港重化工业、能源基地特色定位等导致能源消耗总量过大和能源结构、发电结构比例失调问题,碳排放强度高的能源主要是原煤和石油产品,高排放领域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大型公共建筑能源消耗;居民生活中私家车出行的能源消耗所占比例呈现逐年增大趋势。

(一)工业能源消耗总量与碳排放结构比例。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是衡量工业企业创造价值过程中能耗水平和碳排放强度的主要考量指标。

(二)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总量与碳排放结构比例。

(三)建筑能源消耗总量与碳排放结构比例。调研显示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滞后,建筑围护结构隔热保温性能差,空调夏季制冷、冬季制热能耗大,成为电力负荷高峰的主要因素,也是夏季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居民建筑能耗相对较低,但宾馆、商场、医院、政府及大型企事业单位办公楼、写字楼等公共建筑能耗巨大,能耗水平大约是居民建筑的10—20倍。

(四)电力、热力行业燃料消耗总量与碳排放结构比例。要推进低碳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电行业的总量控制和发电结构的调整优化是一道绕不过去的槛,必须下大力予以化解。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日本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418克;德国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497克;美国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625克。根本原因是电力生产使用的一次能源化石燃料比例较高。

(五)居民生活能源消耗总量与碳排放结构比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生活用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居民生活用能消费总量持续增长,私家车增加导致的成品油增长幅度最大,电力、成品油消费在居民生活碳排放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五、实现低碳发展的路径与对策建议

(一)突出以第二产业结构优化为重点,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双重控制。

(二)狠抓节能降耗,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调整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强度。

(四)纵深推进环境整治,以大气污染减排带动低碳发展。

(五)发展生态种植业,着力增加农林碳汇

(六)加强政策创新,引导绿色低碳消费。

(七)培育低碳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六、结论和建议

鉴于此[6],我国在制定碳排放增长控制政策时应注重以下几点:第一,把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 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 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技术创新和引进,更新、 改造落后生产工具,提高能源密集部门的能源效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 新能源、 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三,通过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型两大类规制政策,有效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推进环保收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对低碳经济复杂系统中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进行调节,以达到保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目标。参考文献

[1]宋杰鲲,张宇.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我国碳排放情景预测

[2]王国印.环境规制与企业科技创新—— —低碳视角下波特假说在东部地区的检验性研究[J] . 科技与经济, 2010,(137): 70-74.

[3]刘晓,熊文,朱永彬等.经济平稳增长下的湖南省能源消费量及碳排放量预测[J] .热带地理, 2011,(3): 310-314.

[4]李程.环境管制: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J] .经济与管理,2011,(3) .

篇3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给水排水水质

一、建筑给排水技术几个具体方面的发展现状

(一)建筑给水。在我国城市供水中,一些城市供水能力不足,城市水厂发展滞后于住宅和公共建筑发展,加之管道老化、承压能力下降,不少城市不但高层建筑需升压供水,一半多层建筑也不能满足上层水压的要求,使我国两次加压设备广泛使用,增压设施成为建筑给水中比重最大、发展最快的一种装置。我国常用的增压设施是水泵、气压给水设备和变频调速给水设备,后二者技术的运用已日趋成熟。同时设于屋顶的调节贮水水箱是常用的储水装置,但由于其存在二次污染严重等缺点,现在水箱从材料和加工上已有很大改进,开始向多元化发展。新颖水箱从材质上有镀锌、搪瓷、复合钢板、涂塑、玻璃钢和不锈钢等水箱,其和水接触的内表面不易锈蚀,对水质无污染,并减轻结构重量,解决施工不便等问题。

在营造现代化生活的住宅环境和高质量的生活社区中,人们对饮用水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改善饮用水水质,我国最初是以小型家用净水器的方式来处理饮用水,其主要方式是用活性炭吸附过滤,但是它在使用时滤料更换不易控制。近年来,出现了优质饮用水这一概念。它是指能达到直接生饮水水质标准的水,其中有超纯水、纯水、蒸馏水、矿泉水和深度处理水等。优质饮用水的水源来自城市自来水或地下矿泉水,其处理工艺有离子交换、超滤、膜滤、蒸馏、消毒杀菌等。供水方式由桶装供应和管道分支供应。桶装供应是设置集中的优质水供应站,用桶装送至居民家中或自取,这种方式目前占大多数;管道分支供应系统在上海住宅小区已有建成,工艺采用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预涂膜精滤、微电解和紫外线杀菌等技术,可以去除对人体有害的有机物质,特别是致癌、致畸、致突变物,同时又保留了水中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优质饮用水经净化处理后送至每户厨房,采用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管道末端循环,以保证水质要求。

(二)建筑排水。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卫生洁具提出了新的要求,卫生器具更注重舒适、可靠、安静、节能。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卫生洁具有:水力按摩浴盆,用喷嘴产生大量回旋式气泡和冲击水流,可达到康健和休闲的效果;连体式低位冲洗水箱漩涡式大便器,冲洗时噪声低,冲洗效果好,可节省冲洗水量;高标准的全自动坐式大便器可实现正常使用、冲洗污物、清洗人体和吹干等全部过程自动化;休闲卫生器具,包括桑拿浴设备、蒸汽浴设备、热能震荡按摩设备和身体机能调理运动器等。国外很多知名厂家也进入我国生产各类新产品。

排水通气技术的应用。主要目的是提供排水中气体的散溢,达到透气的作用;防止排水系统中出现水封的负压虹吸及正压喷溅现象,确保空气的循环;保持排水迅速通畅、安静。在我国已建立了可适应不同建筑标准、不同要求的五级标准,即伸顶通气管、不伸顶通气管、专业通气管、环形通气管和器具通气管等。在通气系统基础上开发的是通气阀和特制配件单立管排水系统。通气阀是一种减少伸顶通气,替代专用通气管系的阀件,采用优质塑料和橡胶制作。单路进气阀可安装在室内立管顶部或横支管上,既可补气又可防止管道内部气体进入室内;双路通气阀可安装在室外立管顶部代替通气帽,使用时以单路进气阀为主。特制配件单立管排水系统已出台了设计规程,其立管的通水能力增大1/3,减少了立管的数量,但该产品现局限于铸铁制品。

二、我国建筑给排水技术在建筑施工方面仍有些问题尚需改进和加强

(一)针对地漏水封的设置。《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规定地漏的顶面标高应低于地面5-10mm。此规定目的就是防止水封被破坏后污水管道内的有害气体窜入室内污染室内环境,但是在给排水设计说明中很少有人提及。建设及施工单位为降低造价,往往使用市场上价格低廉的地漏,这种地漏水封一般不大于3厘米,满足不了水封深度要求。另外,居民装修房子时选用装修市场上的不锈钢地漏替代原来的塑料地漏,外表虽光亮美观,内部水封同样很浅。排水时地漏的水封由于正压(较低楼层)或负压(较高楼层)被破坏,臭气进入室内。好多居民反映家中有臭味,而且厨房排油烟机打开时更加严重,就是水封由于压力波动被破坏所致。有的厨房内设置了地漏,由于长时间没有补水,特别是冬季供暖时水封容易干涸。建议采用高水封或新型防返溢地漏。厨房内地面溅水很少,可以不设地漏。

(二)如何解决排水塑料管道噪音较大的问题。随着普通排水铸铁管道的淘汰,排水管道普遍使用塑料管道,但是普通UPVC管道的排水噪音要比铸铁管高约10分贝,若排水立管靠近卧室,加上现浇楼板的隔音效果较差,住户能明显听到排水管的噪音,降低了生活质量。卫生器具布置时要考虑使排水立管远离卧室和客厅,管材考虑新型降噪产品。芯层发泡UPVC管道和UPVC螺旋管则能明显降低噪音,市场上新出现了一种超级静音排水管则加入了特殊吸声材料,噪音低于铸铁管。各种(Ф110mm)排水管噪声水平比较:UPVC管58分贝;铁管46.5分贝;超级静音管45 分贝。(测试地点位于距离管道一米处,排水量为2.7L/S,环境噪声42 分贝。)

(三)排水支管户内检修。由于卫生间漏水引起上下层邻居间纠纷的现象越来越多,漏水主要原因在于排水横管敷设于楼板下,居民装修时破坏管道及防水层。因此,卫生间应设计成下沉式,下沉350-400毫米,将排水横管布置在本层内,防水层设在管道下方,发生堵塞及漏水均在本层解决。为了减少下沉空间,可以选用后排水坐便器及多通道地漏,卫生间吊顶后的高度能保证2.4米左右。

(四)确定坐便器排水口位置。目前坐便器的型号规格较多,下排水口的位置要求不同,设计施工中应选择合理的位置以便适应多数居民的要求,否则完工后很难改变。大多数居民抱怨坐便器排水口距墙面距离不够,选择便器时颇费周折。有的工程由于设计没有注明洁具间距,施工人员将排水口偏向中间甩口,导致住户无法安装淋浴房。综合多个厂家的产品样本,排水口距墙面的距离为305毫米,考虑装修前的墙面的距离宜为340毫米,住户反映较好。另外,施工图纸应有各种卫生洁具的定位尺寸。

篇4

[关键词]液态氢与液态氧 航天助燃抗暴添加剂 底火密集阵 欧V排放标准

中图分类号:[TE9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092-01

欲申报发明专利的“氢氧彻燃型汽车尾气消污除霾罐装置”是对我企业之前发明的“补氧助燃性复合活性炭罐式汽车尾气回燃罐”装置使用HOR2-4型“航天助燃抗暴添加剂”促使回燃尾气二次入缸复燃,在解决尾气入缸后总会造成“缸温骤降、熄火、复燃困难”国际难题时,发现这种航天助燃抗暴添加剂对气缸内成分复杂的油气混合汽的干净彻底燃烧净化方面有着一种无可替代的彻底性。因为它能促使各类新旧汽车达标欧VI欧标准(消除整车排放污染物的80-90%)欧V标准(消除污染物90-95%)甚至以上,发挥出难以想象的彻底性作用效果。迫使我思考采取由“补氧助燃”向“氢氧彻燃”方向转化,推动发动机燃油全面趋向零污染、零排放,竟获得一个颠覆性的重大理论、理念与方法论上的创新飞跃,转化成本新专利的实践论成果,成为本发明装置研制成功的关键。

与前述“补氧助燃型复合活性炭罐式汽车尾气回燃罐”设计理念及装置内结构完全不同的是,两装置通过其结构对比展现出来的不同方法论对比是:前者是从国外以往七十多年来研制成功的三百余件种国际知名汽车尾气治理装置中,经国际专业内燃机学界、专家权威筛选出来,写进教科书中,其装置对整车排放污染物的治理效果在整车产生并排放全部污染物的10%以上、仅七件种最传统、最经典、治理效率最高的国际知名装置,以其治理手段划分成污染物“火焰燃烧驱尽型”与“化学催化反应消减型”两种主要方法。我们只取其中确有较高燃烧治理效果的4件套火焰驱尽燃烧型专利技术装置,对其设计结构,实施精简微缩,将其中三件套装置精简微缩到只保留其治理效果而不见其原型的地步,逐一设计安装进其中的活性炭罐(专业学术名称叫:燃油蒸发污染物控制排放装置)之中,形成了把四套专利装置整合成为一套汇总复合专利的整合体,命名为“复合活性炭罐式汽车尾气回燃罐”。又在回燃罐的顶底部,分别设计安装了两套我们独创发明的“三界悬空式油泥污水分离脱出装置”及渗入活性炭粒中的HOR2-4 “航天助燃抗暴添加剂”。在彻底解决了以往将尾废气输入汽缸二次回燃净化时,总会造成“缸温骤降、熄火、复燃困难”的国际难题后,达到新、旧车排放效果的基础上,研究反思,发现了对后者原理、理念与技术手段追踪探讨的创新。

其与前者完全不同的是,后者把前者装置内所有的、微缩创新内装置悉数摘除掉后。只把前装置中封固进活性炭粒中的HOR2-4 “航天助燃抗暴添加剂”,更换成更高效的HOF5-4“航天助燃抗暴添加剂”。使之在随发动机向汽缸中吸入压缩新鲜空气之际,靠不同发动机各有差异的强大的机械力,将其从活性炭粒中脱附出来,输入气缸。在随后喷射进气缸中的压缩油气混合气中,构架出一张刚从活性炭中按照精准调节剂量及各自发动机机械力脱附出来的、由航天助燃抗暴添加剂的主要成分液态氢与液态氧细微粒子团构建而成的一张呈散状、密集、浮游排列在汽缸内的压缩油气混合汽中的底火密集阵。它就是我们的在本发明装置中构成一张特别设计的、类似于枪炮弹药底火,用底火高强度爆炸膨胀扩张穿透力火焰,引燃黑色火药。达到极大缩短黑色火药瞬间燃烧干净时间上的时差功效比,反相大幅度提高其爆炸强度形成瞬间的聚合高能量。十倍八倍地提高弹头的投射距离,却不致炸裂枪炮弹仓。危害战斗人员的人身安全的方式那样,靠该发明装置在气缸内的压缩油气混合汽中建设构架成的一张,数量可观、极其细微的底火密集阵。在发动机点火之际,使用底火密集阵高速连锁微爆炸,引燃油气混合汽,使之快速彻底的燃烧干净。借用两种燃烧方式速度上的相对时间差,解决常规内燃机火焰在油气混合汽中火焰分层扩散燃烧速度慢,穿透力低下。加上内燃机转速高,油气混合汽留缸时间短,导致油气混合汽燃烧未尽与未然,衍生成尾废气污染物的温床得以最大限度的消剪铲除。这便是由使用本发明专利装置实施的、由“补氧助燃”向“氢氧彻燃”消污尾气污染物方式转化的方法论得的成功。而它恰好是对国家教育部863-125部颁教材编写进《内燃机学》书中内燃机燃油产生尾气污染物最科学的定义:“汽、柴油在烧杯里足氧燃烧,除了能产生CO2与H2O外什么污染物都不会产生。汽、柴油发动机燃油之所以产生尾气污染物,主要是由于发动机自身结构性缺陷造成的。它导致燃油在气缸里燃烧未尽与未燃,输入尾管后,在曲轴箱与排烟道高温缺氧的环境中造成的。”它成为我按图索骥、寻踪索源反向推论取得成功的关键。才造成去掉三元催化器后居然能达标欧VI排放标准(消除整车排放污染物的95-99%)的最佳治理效果。它不但能使得汽车制造成本大幅下降,最重要的是对实现内燃机交通工具机动车船燃油零排放、零污染迈出三大步。这对于消除我国及世界当前遍布蔓延接近于灾难性的严重雾霾危害的彻底铲除(其彻底铲除的拐点,只是消除机动车尾气整车排放污染物的90%。本装置的治理达标效果远高于它,最高为99.3%强。商业名称:雾霾清罐,所以)成为福音,意义重大!

总结:在三年研制中对全国各地超过1500余辆出厂新车与在路行驶的超标排放旧车,加装试验,除车况配备不全,严重串气、过量烧机油车辆外,大多装前装后尾气排放差异巨大。达标欧V欧VI以上的试验车辆不低于70%。因而对净化环境,消除雾霾意义重大。

2012年6月在科技部高科技成果转化协作委员会经专家检审验,会后交由央视科技创新频道,以“在我国能达标欧V排放标准的环保汽车装置被发现”报道的就是它。只是当时对安全加装,以避免长沙台商工厂与我们企业高层内外勾结盗取的前二代装置,操作失当,爆炸起火教训的、添加剂工艺方式的危险性没有被彻底排除,拖延至今。而今该难题已经被彻底解决,并得到最后完善后,方才发表此论文。是否确实有效,只需使用工况法或28工况法仪器一经检测,检测试验的科学数据,自会说明一切。

篇5

1.1碳排放权的确认

本文认为,从碳排放权本身来说,因其不具有实物形态,更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无形资产定义。另一方面,考虑到我国自身形势: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尚不成熟,碳排放权流通不灵活,在存在相当一部分企业未形成会计核算体系的情况下,碳排放权交易还需继续推广,以增值为目的的买卖交易还在少数。我国排污权交易体制下的企业为了最大程度上的避免超额排放所面临的处罚,往往将企业的碳排放量严格控制在政府分配的实际数量上。这样的现实情况下,碳排放权成为了需要进行排污的企业的必要资产,应最优考虑确认为无形资产。

1.2碳排放权的计量

碳排放权的计量尚无统一准则,本文的观点是依据碳排放权的确认方法的选取而选取相应的计量属性(。1)如果将碳排放权确认为存货,可以考虑按取得时的历史成本入账并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作后续计量(。2)如果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则需要在初始时选取历史成本,按每期实际发生的碳排放量进行摊销,将摊销额转入当期损益(。3)如果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计量属性应选择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时,需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1.3碳排放会计信息披露

本文认为,碳信息披露报告主体应主要分为三部分:碳核算、碳管理与碳审计。碳核算包括碳排放原始数据的记录与汇编并编制低碳报告。碳管理部分本着优化企业碳排放现状的目的具体列出企业的减排目标,为达成此目标所制定的计划与实施的步骤,最后将结果与目标进行对比。碳审计部分包括低碳报告的审核、企业碳排放实际数量的限额审核。碳信息披露报告这三部分循序渐进,详实准确的碳核算是进行有效的碳管理的必要基础,碳审计为碳管理提供了可靠地依据与框架,碳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则最终有助于企业真正实现低碳下的健康发展。在我国碳交易发展初期,碳信息报告应更加注重企业碳排放行为而不是碳交易行为,有的放矢。碳信息披露报告的具体编制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在原有传统会计报表中增加与低碳相关的具体项目,在附注中对其进行解释与说明。如:无形资产-碳含量、碳排放费用,附注中增加列报碳减排目标等。二是单独编制碳资产负债表、碳现金流量表等。

二、推进我国碳排放会计发展进程的若干对策

2.1建立健全的碳排放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

为了推进碳排放会计的发展进程,我们应该在准确分析我国目前低碳会计与碳排放权交易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导向、预测未来发展形势,批判地继承国外研究学者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低碳体系框架,循序渐进。首先,我国建立的碳排放会计应在大方向上与税法、会计准则保持一致,重点探讨碳排放权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确认、计量问题,使之适应于我国交易市场较之国际尚不成熟的现状。其次,在符合我国特点的同时,逐步实现与国际会计核算体系的趋同,促进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中以持有以待增值的投资行为的进程,形成高效、完善的市场环境。最后,从企业自身的碳管理、碳成本核算、碳审计监督等方面出发,制定具体可行的法规制度,从根本因素谋求发展。

2.2设置科学的评价指标,构建宏观调控体系

碳减排会计工作在实际落实时,可以制定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从而对企业考虑环境情况下的经济效益与减排成果作出衡量评级。从传统财务管理的一些评价指标与数据测算中得到启示,创建同样适用于碳排放会计的财务管理框架,并且从不同企业的不同生产经营特点出发寻求自身环境战略性发展,真正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在这方面,国家需要对不同行业区别的对待,指定有针对性的不同侧重、不同等级的碳排放会计评价指标体系。按强制性分出的等级标准可以根据国家考察逐一应用于地区、行业、企业等,充分发挥国家在碳减排上的宏观调控能力。

2.3开发新型清洁能源,发挥科技创新机制

篇6

【关键词】 碳排放权; 会计确认与计量; 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5-0008-04

一、引言

2015年6月,中国政府正式向联合国提交《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称: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20%左右。在2015年9月25日中美联合的《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我国也重申了这一目标,并表示将在2017年启动全国范围内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将覆盖钢铁、电力、化工、建材、造纸和有色金属等关键行业。党的十报告也提出要“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将“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视为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的重大举措,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

会计体系首先是对企业经济业务的真实反映,可以从企业发生业务的源头予以控制,并经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一系列严谨处理和提炼,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已经不足以完全满足低碳经济的需求,有必要建立碳会计核算体系。碳会计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产物,也促进了低碳经济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同时,碳会计最根本的会计属性决定了其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将持续影响会计实践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

如今,各国相关政府和有关组织都在积极研究碳排放权的相关会计核算问题,虽未制定统一会计政策,但这些研究也为我国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在碳排放权的相关会计研究中,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研究算最全面系统的。2004年12月其下属委员会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IFRIC)颁布了《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公告第3号――碳排放权》。该公告解释道:碳排放权的会计属性确认为无形资产,取得碳排放权时按照其公允价值入账,在后续计量方面,采用当前市场价值进行环境负债的后续计量,用历史成本进行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企业每个会计期间的碳排放量按其公允价值确认为环境负债,处置碳排放权时同时核销环境负债和无形资产。后来,欧洲财务报告咨询组织(EFRAG)认为碳排放权负债和资产的计量属性不一致,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成果,IASB便撤销了此公告。IASB此举充分体现了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核算模式的建立是会计学者在探索会计前沿问题时的重大挑战,因此加快该问题的研究步伐是当前国际会计学者的首要任务。

由于我国2012年才正式承担减排任务,碳排放权交易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因此关于碳排放权交易会计核算方面的研究基本仍处于探索阶段,结论多样化。

在会计属性及计量方面,毛政珍(2015)基于成本视角认为为了加强对碳排放权核算的管理,不适宜将其列入其他会计要素中,而应单独设立一项资产要素,制定相应的核算准则。沈剑飞等(2015)则将碳交易分为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阶段和后京都时代阶段,前一阶段将碳排放权计入无形资产,后一阶段根据使用目的不同分别计入“碳经营资产”和“碳金融资产”。张凯文(2014)认为应根据碳排放权的不同用途做不同处理:若是持有以备增值出售,则确认为投资性碳排放权,以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若是持有用于日常经营,则初始计量时以公允价值计入碳排放权资产,后续计量以成本模式入账。卫志毅(2014)认为碳排放权应从有价证券、无形资产和存货三方面核算。彭敏(2010)认为碳排放权基本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在会计计量方面应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相结合的方式――即初始计量采用历史成本,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徐峰林和李晨晨(2011)认为碳排放权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以更直接地体现其价值属性,并认为应以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李端生和贾雨(2014)认为应将碳信息的披露提升到企业社会责任层面,要求企业在社会责任履行评价报告中详细披露相关碳排放权交易信息。陈华等(2013)通过构建碳信息披露指数,分析我国上市公司2011年度自愿性碳信息披露的现状,结果显示我国碳信息披露状况堪忧。张彩平和肖旭(2010)在结合国内外研究后认为碳信息披露框架应由三部分构成:碳排放核算、碳排放管理及碳减排审计。邹武平(2010)则认为可以把碳排放信息直接加入报表中,在报表附注内补充说明其基本文字信息。朱敏和李晓红(2010)认为碳排放权信息的披露应包含表内和表外两方面,表内信息可以列示出碳排放权的取得金额、出售时的递延税款等,而表外则披露企业减排方式、购入的方式、时间、持有目的、消耗情况和引进技术等信息。

可见目前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学者对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都各执己见,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这对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和开拓是不利的。

三、我国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的现状分析

(一)确认的现状及问题

参与CDM项目时,碳排放权的初始确认属性无法得到统一,在交易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计量,少数企业认为碳排放权是持有以待出售,符合存货的定义,故确认为存货。

(二)计量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了一些全国性和地方性的碳排放核算体系,例如,《上海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2012)、《江苏省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平台计算指南》(2013)、《基于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2010)等。但这些指南只是规范了如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计算、具体考核指标等,并未涉及、解决碳排放权会计的具体核算问题。

(三)披露的现状及问题

一是尚未建立碳信息披露的法规和制度。碳信息披露是一种自愿行动,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对碳披露项目缺乏具体的了解,心存疑虑,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许多管理者认为碳披露项目会让企业承担某种风险,如怕给竞争对手看到自己的关键数据等顾虑。企业没有认识到碳披露是一个企业通过做碳检测来摸清家底从而找到减排潜力的较好途径,不仅可以有效地管理和降低成本,企业还可以从中发现更多机遇,寻找新的发展源动力,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长远竞争力。

二是碳披露数据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度量口径,使得碳披露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企业大多没有设立专门部门对此进行相关核算管理,使得碳披露项目在我国反响不大。

三是碳排放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碳排放计量存在难题。碳信息披露内容单薄、缺乏量化管理和数据搜集是目前我国企业进行碳信息披露的主要短板之一。要实现碳信息的量化管理,就必须建立起一个权威的碳排放量化和碳信息披露标准。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的随意性较强,会计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缺乏可比性;对企业进行碳信息的披露方式和核算方法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缺乏统一的碳会计计量标准。

四、碳排放权会计的理论基础与核算体系的构建

(一)理论基础构建

碳会计碳排放权会计理论基础是指对构建会计理论体系起着指导或支撑作用的理论,也是构建碳会计体系的重要支撑。它需要明确三个问题:一是碳会计假设:将确立研究碳会计更为具体的理论问题的基础,并为研究会计技术与方法和分析实务操作提供前提条件;二是碳会计对象:明确碳会计核算中的客体,界定企业需要纳入碳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三是碳会计基本原则:以承接传统会计原则为主,探索碳会计是否需要满足新的会计基本原则。

1.碳排放权会计的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

碳排放权交易之所以能够在市场进行,主要因为碳排放权具有相当明确的产权归属,因此碳排放权会计的主体是个体企业,是拥有碳排放权使用权、交易权的个体企业;碳排放权会计的主体也是国家,因为国家也需要履行减排义务,承担社会责任。

(2)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是进行碳排放权会计确认、计量、披露的重要前提,是指企业在未来可预见的期间内仍会按照保持的发展水平不会倒闭、破产,只要国家仍有减排的需要,碳排放权交易便会持续存在,企业碳排放权会计的核算也不会停止。只有在此假设的基础上,财务报表披露的数据才会真实可靠。

(3)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是指企业在进行碳排放权交易一段时间后定期进行会计报告和披露,以便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会计分期是衡量企业一定期间减排效果的重要基础。

(4)双重计量假设

鉴于碳排放权会计的复杂性,单一的货币计量假设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碳排放权的取得及交易的会计确认和计量能够借助货币计量,而非货币计量(如吨、立方米、升等)更能直观地反映如碳排放强度等指标。

2.碳排放权会计的核算对象

会计的核算对象是指会计核算中的客体,界定企业需要纳入会计核算的经济业务。碳排放权会计的核算对象是运用会计理论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碳排放权。具体可以包括发生碳排放权交易时资产负债的变动、日后的减值变动及处置时的损益结转等。

3.碳排放权会计的基本原则

碳排放权会计首先也要遵守最基础的传统会计原则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等,除此之外还需遵守特殊的会计原则。

第一,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原则: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理论基础,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同时要注重环境的保护,注重环境效益不仅是为了社会公众的利益,也是企业能得以持续经营的前提保障。

第二,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原则: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排放到大气的碳气体直接危害着社会公众的利益和安全,但企业并未对此付出相应成本,这便是外部负经济。因此为准确确认、计量碳排放权会计,企业应将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为企业的成本,这也利于企业时刻考虑对社会的减排责任。

(二)核算体系构建

碳排放的会计核算体系是指碳排放与交易事项在财务会计框架内的确认、计量及披露。

1.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体系构建

(1)碳排放权的会计属性

碳排放权的会计属性应为资产。《企业会计准则》中指出,资产是企业在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中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在符合此定义的同时还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成本可以可靠计量。

首先,碳排放权符合《会计准则》中资产的基本定义:碳排放权是企业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形成的,企业主要是通过政府无偿授予或从市场购买来取得碳排放权,满足“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形成”这一点;碳排放权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无论是政府授予还是购买所得的碳排放权,企业都拥有对其的使用权和出售权,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可以自由支配,用于自身生产经营或出售获利。

其次,碳排放权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碳排放权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若企业将碳排放权用于自身生产,可以抵减因减排产生的成本;若企业超额完成减排指标,可以在市场中出售剩余碳排放指标获取利益。因此碳排放权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二是碳排放权成本可以可靠计量。政府无偿授予的碳排放权在初始确认时可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外购所得的碳排放权的成本以当时的交易价格为准。

(2)碳排放权的资产类别

碳排放权的资产类别应具体细分自用型碳排放权和出售型碳排放权,并分别确定。

自用型碳排放权资产应属于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首先自用型碳排放权是从政府无偿获取的,企业对其拥有使用权;其次碳排放权是企业拥有的排放碳气体的权利,不具有实物形态;另外碳排放权能从企业中分离出来用于出售、转移等,具有可辨认性;最后自用型碳排放权不同于出售型碳排放权,其带来的经济利益是间接的,不能用货币计量。

出售型碳排放权资产应属于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特点包括持有目的为短期获利及具有活跃市场。企业在满足自身生产的基础上,将剩余的碳排放权近期出售赚取差价,满易性金融资产的定义。另外碳排放权交易具有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在市场中获得,满易性金融资产的条件。

2.碳排放权的会计计量体系构建

(1)计量属性

对于外购的碳排放权的计量属性可以按历史成本模式计量,因为外购的碳排放权的购买价款和支出成本可以确定,且拥有合法的原始单据作为交易凭证,提高了信息的可靠性,所以可以采用历史成本模式计量。

对于政府无偿授予的碳排放权若仍按历史成本模式计量,则初始计量便为零,当企业出售碳排放权时,取得的收入会与成本不相匹配,高估企业的利润,导致企业不能真实反映会计信息。公允价值无偿取得资产时的支付成本,是指资产负债日当天的市场价值,故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20 号――政府补助会计和对政府援助的揭示》的规定“企业应以公允价值对无形资产进行初始确认”,政府无偿授予的碳排放权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2)初始计量

对于外购的碳排放权,应采用历史成本模式按照购买当日的支付价格及相关税费确认其初始入账金额。

对于政府无偿授予的碳排放权,应以资产负债日当天的公允价值对其进行初始价值确认。当交易市场很活跃时,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是公开市场标价;当交易市场不够活跃时,可通过类似交易价格或国际惯用交易价格确定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

(3)后续计量

自用型碳排放权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时排放碳气体而不受罚的权利,因此自用型碳排放权是有具体使用年限的,超过使用年限则残值为零。故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在企业进行无形资产后续计量时,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采用合理方法进行摊销。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碳排放量逐渐增加,自用型碳排放权便随之减少,碳排放权的账面价值也会减少,因此可以采用企业实际碳排放权量占总持有量的比例进行摊销。每个会计期末,企业应重估碳排放权的可收回金额,若可收回金额低于碳排放权的账面价值,则碳排放权发生减值,要计提减值准备。

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型碳排放权应于资产负债日根据市场报价调整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若资产负债日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则调减碳排放权的账面价值,同时其公允价值变动调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反之则调增。

除此之外,还应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向大气层排放的碳气体征收生态税,以完善我国税收体制,同时能有效减少资源浪费、空气污染的现象。鉴于生态税是一种惩罚性税种,企业在预提生态税时应视作“营业外支出”的增多,以便期末结转时冲减“本年利润”。

3.碳排放权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构建

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社会公众等都是碳排放权会计信息使用者。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必须为其决策提供帮助,那么企业关于碳排放权的取得和使用成本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带来的经济效益等指标的披露必不可少。由于碳排放权不仅影响企业自身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还涉及企业的社会责任等,故应采用财务报表表内和表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披露,披露时,关于会计确认、计量、处置的结果披露于财务报告中,关于无法计量的信息则表外披露,方便企业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决策。

(1)表内披露

为了使信息使用者明确企业碳排放权相关信息,企业应在会计报表中增设“碳排放权”项目。

首先,应在资产负债表“交易性金融资产”下增设“碳排放权”,用于买入卖出碳排放权的核算;在“无形资产”下增设“碳排放权”,用于企业自用型碳排放权的增加和减值、摊销核算;企业所缴生态税则可以通过新增“应交税费――应交生态税”科目反映,根据账户的期末贷方余额进行填列,用以反映企业应交、未交或多交的生态税。

其次,在利润表“管理费用”下增设“碳排放权”,用于其减值核算;“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下增设“碳排放权”,用于计量资产负债日公允价值的变动;“投资收益”下增设“碳排放权”,用于处置时的核算;“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下增设“碳排放权”,用于每期分摊的递延收益的核算,企业缴纳的生态税亦在“营业外支出”科目下列示。

最后,在现金流量表中,碳排放权超额使用所支付的罚金和购买自用型碳排放权支付的现金计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出售碳排放权所收到的现金和购买出售型碳排放权支付的现金计入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2)表外披露

表外披露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解释和补充财务报表中的内容。对于碳排放权而言,应于表外披露的信息包括:企业取得碳排放权的方式、时间、数量,持有目的,计量属性的选择,所交生态税的情况,企业制定的减排战略,减排目标,等等。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进行不同的内容披露。企业可以编制单独的碳排放权报告书,详细披露企业碳排放权的战略和实施情况,列明会计核算相关文字说明,将这些非量化信息提供给包括审计人员在内的信息使用者。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近年来碳排放权交易日益兴起,在缓解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其带来的会计核算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本文就企业碳排放权会计核算问题展开一系列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碳排放权按照获取来源可以简单分为政府无偿授予与从市场购买获得,按照持有目的可分为自用型和出售型。获取碳排放权后按其持有目的不同确认为不同属性:企业自用的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用于出售获利的碳排放权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初始计量时从获取来源不同入手,外购的碳排放权以历史成本入账,而政府无偿授予的碳排放权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后续计量时从持有目的不同入手,自用型碳排放权属于无形资产,需进行摊销和减值测试,处置时转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同时结转“累计摊销”等账户;出售型碳排放权属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后续计量时应按资产负债日的公允价值调整其账面价值,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处置时将获利计入“投资收益”。

信息披露时为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应在表外披露相关文字信息,在表内披露相应会计数据,用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二)建议

首先,制定完善、强有力的碳排放权会计政策,明确规范碳排放权的会计计量属性、初始计量、后续处理及披露等内容,为企业会计工作人员提供统一的核算模式,便于会计信息的对比。

其次,碳排放权不同于其他,还需要加强法律基础的建设,为碳排放权交易行为提供约束和保障,明确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促进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稳步发展。

最后,碳排放权会计的监管亦必不可少,需要设立专门的监管审核机构和岗位。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内审小组对企业自身碳气体的排放情况进行监督;在企业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机构可以对企业的碳排放情况定期审计,加大监管力度,保证企业披露数据的真实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端生,贾雨.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确认、计量与信息披露[J].会计之友,2014(33):33-36.

[2] 毛政珍.成本视角下企业碳排放权会计要素的归类[J].财会月刊,2015(19):25-27.

[3] 彭敏.我国碳交易中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初探[J].财会研究,2010(8):48-49.

[4] 张凯文.碳排放权交易确认――基于深圳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探讨[J].财务与会计,2014(3):28-30.

[5] JANEK R,STEWART J,KASHI B.The Valuation and Reporting of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in Carbon Emissions Management[J]. Accounting Horizons,2011,25(1):127-147.

篇7

关键词:碳市场;碳交易;节能减排;对策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213-02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大国,是国际公认的最有潜力的减排市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统计显示,截止到2008年中国提供的CO2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①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将在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由于碳市场的体制不完善,中国现建好的排放交易所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基本业务主要是进行节能减排技术转让而非碳转让,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碳市场的发展优势,找出适合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的方向,建立起高效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

一、中国碳市场的发展

(一)中国碳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碳排放大国,而且是全球最具潜力的碳排放市场。但中国交目前仍未形成自己的碳排放交易机制。2007年中国各省相继设立了排污权交易平台,但交易主流物低端[1],主要是CO2和化学需氧量;2008年挂牌建立了中国最早的三家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2009年中国低碳经济迅速发展,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武汉、杭州、昆明等环境交易所相继成立。2009年底,北京环境交易所推出“熊猫标准”标志着中国在全球碳交易领域中争夺话语权继而争夺定价权的开始。2010年中国又公布了一批碳排放交易所名单。可见中国把碳市场的发展目标定位在国际碳市场。尽管中国碳市场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存在很多的弊端。

(二)中国碳市场发展的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未完全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碳排放峰值还未出现,工业能耗高、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使得发达国家纷纷意识到中国的减排能力巨大,将中国列为CDM项目的主要输出国。

(三)中国碳市场发展的挑战

虽然近几年中国的碳交易场所发展迅速,但整体上中国碳交易所呈现出多、小、散、弱的特点,缺乏核心竞争力。整体实力处于全球低端,仅能从事节能减排技术转让。

金融机构对碳市场的涉足很浅,使得中国在CDM项目的申请上都得依靠具有国际背景的碳基金或者开发商经过包装后再进行注册。[2]

中国政府一直主张加强技术转让,反对有附加条件的CDM项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倾向于政府间的CDM合作项目,使得中国虽为世界第二大排放大国,但是CDM项目数却不如印度。

二、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对策

(一)整合各区域碳市场体系,提高碳市场的竞争力

近几年中国陆续建立了不少碳交易所,现行发展的趋势将会是每个省都会发展自己的碳交易市场[3]。这种发展模式使得碳市场没有核心竞争力。中国碳市场要想在世界碳市场、碳金融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应该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碳市场发展战略的同时注重整体竞争力。

(二)提供针对

在目前国际市场情景下,中国可借鉴美国的经验,在国内不同地域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制定不同的法律和规则促进企业参与减排,同时,中国是世界上第二排放大国,CDM项目数也居世界第二[4],中国应抓住这两大特点大力发展基于排放量总量和CDM项目的碳市场交易赢得在国际碳市场中的市场份额。

(三)鼓励金融机构介入,促进碳金融的发展

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刚起步,国内的金融机构对碳交易的介入甚浅,目前仅有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为数不多的金融机构涉足,而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金融机构只能开展对减排项目的贷款融资等业务,政府应采取一些激励政策鼓励银行、基金公司还有民间金融实体参与碳市场,积极捕捉低碳情景下的商业机遇。

(四)坚持碳补偿的前提下发展碳配额分配制度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目前还未发展到对碳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的阶段,因而还未确立“碳配额”制度,而是通过“碳补偿”来实现中国境内企业的节能减排。为适应国际和中国碳市场的发展,中国可以采取“碳配额”这种足以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有效市场手段来发展本国的碳市场。

(五)完善法律机制,实现低碳发展

中国陆续颁布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促进了中国CDM碳市场的发展,但这些法律没有根据市场发展的情况逐步推进和完善,而且至今尚未出现对碳排放权的取得和排放交易的法律定位、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分配、定价机制相关的法律。此外,国外的先进技术拥有者在和中国进行碳交易时考虑到中国的知识产权在保护专利权方面的缺陷,而不愿以自己的先进技术来和中国做交易,使得大多企业都只能获取资金而不能获取国外先进技术。

三、结语

实现中国碳市场的发展需要行政政策的保驾护航也需要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鉴于德班会议后的新形势,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在碳市场发展道路上的宝贵经验来发展自己的碳市场,更应在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碳市场发展之路。

注释:

①碳交易市场建立迫在眉睫[N].中国企业报,2010-03-23.

参考文献:

[1]江峰,刘伟明.中国碳交易市场的SWOT分析[J].环境保护,2009,(7).

[2]傅强,李涛.中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国际借鉴及路径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9).

篇8

关键词: 航运业 节能减排 低碳发展

引言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形态。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仍是全国能耗和碳排放规模较大的行业之一,约占总能耗的8%左右,而当前航运公司燃油成本占运营成本的比例一般在40%左右。因此,如何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已成为当前航运界普遍关注的问题[1][2]。

1.航运业能耗及碳排放现状

1.1国际航运业碳排放现状

相关资料统计,全球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电力行业和制造业,占总排放量的56.3%,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6%,而航运业碳排放量仅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30%。就全球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水平而言,公路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占据首位,为72.9%,航运业碳的碳排放量仅占交通运输行业的13.8%。

1.2我国航运业能耗、碳排放现状

我国交通运输业是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油品消费行业,油品消耗量约占全社会油品消耗总量的33%,其中水运行业每年消费的能源总量大约占交通运输业的1/4左右。虽然就排放比例而言,我国交通运输业(包括航运业)的碳排放总量较低,但其能耗和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却大大超过其他行业。

2.航运业节能减排现状

2.1国际航运业节能减排现状

1997年,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一项决议:规定2015到2019年间建造的船舶需改善能效达到10%,2020到2024年间建造的船舶能效增至20%,而2024年后建成的船舶能效需达到30%,营运船将建立改善能源效率机制,实施船舶能效管理计划。

2.2国内航运业的节能减排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实施,受国际大背景的影响,我国航运业节能减排虽然取得一定成效,如制定了节能减排措施,编制修订了相关部门规章等,但是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2.1节能管理机制不不健全

随着交通行业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原有交通节能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而行之有效的节能管理模式尚未形成,行业管理缺乏法律依据和抓手,使得国家、行业相关节能文件得不到充分的落实。

2.2.2运力结构调整缺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激励政策

实施运力结构调整是航运业节能降耗的一项重要举措,主要表现为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提高船舶吨位,从而大大降低燃油单耗,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激励政策和手段。

2.2.3节能基础工作薄弱

航运业能源消耗统计、节能标准制定及节能措施研究等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不仅造成政府的宏观节能决策缺少必要的数据支持,而且使节能监管缺少技术标准的支撑。目前,航运业虽然有能源消耗统计报告制度,但航运业能源标准制定工作相对滞后,能源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2.2.4能耗增长源头控制尚不完善

航运业尚未建立限制高耗能设备的准入机制,使行业能耗增长的源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如新建船舶及购置的二手船舶投入运营前没有经过必要的能效审查。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扭转,其结果必然是继续走“先浪费、后治理”之路。

3.航运业低碳发展的途径

航运业低碳发展、节能减排工作所涉及的环节多、任务艰巨。因此,明晰各项工作的关系有利于航运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持续、低碳发展。航运业低碳发展的途径具体建议如下:

3.1建立长效机制,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切实把节能减排作为航运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强化责任考核,完善政策机制,突出重点领域,加大资金投入,使航运节能减排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行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4]。

3.2完善体制和机制。

实现航运低碳发展,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一系列有利于航运低碳发展的激励政策,如可交易许可制度、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等。通过政府推进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有效促进航运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落实,形成节能减排工作有部门主抓、有相关部门协助抓、有业务部门具体抓、各方面共同协作并努力推进的工作机制[5]。

3.3建立健全统计监测考核体系。

在行业现有能源统计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航运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建立航运业能耗排放清单数据库,增强统计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4提升航运核心装备的能效水平。

通过制定新投入市场船舶的能效和排放限值准入标准,禁止不符合节能减排标准或要求的船舶投入船舶运输营运市场,从源头上控制航运船舶高耗能和高排放的问题,有效地实现航运低碳发展。我国已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如何分解和控制上述目标,市场机制是有效方式之一。这就需要尽可能地调动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性,将低碳市场机制建设与低碳政策机制建设有机结合[6]。

3.5加强航运企业能力建设。

进一步明确航运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航运企业要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组织管理体系,建立节能减排工作目标体系,加强节能减排专业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涉及航运全过程的节油技术和措施的应用,加强节能减排替代性技术的应用理论研究和技术推广。

结语

提高船舶能效,促进航运业低碳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必然会加快航运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有关管理体制的转变,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中国航运主管部门、航运企业及有关单位只有积极行动,及早应对,才能使中国航运业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不会在新一轮的“洗牌”中落后于发达国家。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迎接挑战,赶超世界航运、造船强国,在新的历史起点占据有利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李碧英.航运业节能减排现状及其低碳发展的途径[J].工程研究,2012,4(3):260-269.

[2]叶丹.低碳经济对我国航运业的影响[J].水运管理,2010,32(9):17-19.

[3]李建丽,真虹,徐凯.水路运输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比较优势[J].水运管理,2010。32(3):14-16.

[4]徐建豪,龚安祥.中国航运业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世界海运,2011,34(11):42-44.

[5]王清斌,杨华龙,杨增海等.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0,26(4):72-75.

篇9

关键词碳排放核算;时空特征;情景分析;低碳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6)07-0070-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7009

碳排放核算是认识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状况的数据基础,有利于城市碳排放核算体系的完善,是科学评价城市低碳发展所处阶段的重要指标,更是制定减排政策的重要依据。已有研究对于碳排放核算方法主要采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部门核算方法或排放系数法、基于IPAT方程测度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以及徐国泉提出的碳排放量分解模型等。在数据资料方面多结合我国能源统计系统的统计数据,即在一定时期内地区用于生产、生活所消费的各种能源总量,统计范围通常包括煤炭、焦炭、各类石油、天然气等实物消费量,数据多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等。排放因子的选择上有直接采用IPCC推荐的缺省值,也有采用不同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如DOE/EIA、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中国工程院、环保部温室气体控制项目等的排放因子值,还有学者选择经修正的排放因子进行计算,如取各类因子的平均值等不同做法[1-6]。

减排政策制定依赖于碳排放核算的数据基础和准备资料。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议》从国际社会层面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约束性的要求,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也设定了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在内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目标,从国际社会到国内实践,碳减排政策影响着排放峰值拐点出现时的发展状况。京津冀地区以北京、天津两大城市为核心,河北省在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中处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洼地,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环境治理改善的重点在于河北省大气污染治理,因此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举措将对区域整体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到推动作用。本文选择河北省全域作为研究区,按照基本现状、时空演变、未来预测的逻辑思路展开,以核算河北省能源活动碳排放为研究重点,旨在完善和发展河北省碳排放核算的数据基础,重点掌握其历史规律、现状水平和时空演进特征,结合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峰值拐点的基本预期,以及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资源环境约束,应用情景分析方法预测河北省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资源环境制约条件下区域减排的政策选择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为河北省开展生态环境调研、治理与改善提供数据基础和实践指导。

1河北省能源活动碳排放核算

1.1方法学及数据来源

对省级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主要采用国家发改委研究的《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试行)》,对能源生产和消费、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废弃物处理几方面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计算,以省级行政辖区作为核算边界,反映了省域作为一个单元整体的温室气体排放状况。以河北省下辖的11个地级市作为核算的地理边界,一方面了解全域能源消耗导致的碳排放状况,另一方面对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更加直观的分解。对城市温室气体核算的基本方法采用排放因子法,即通过不同能源种类的消费量活动水平数据乘以相应的排放因子参数来计算[7-8]。

E=∑Fi×EFi(1)

其中,E表示城市能源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总量,F为能源实物消费量,EF为不同能源消费种类相应各自的排放因子,i为能源消费种类。

活动水平数据主要包括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活动、废弃物处理活动水平数据,研究的时间尺度选择河北省11个地级市2005-2013年的数据资料,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能源消费等状况的数据收集采用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办法。其中,自上而下的数据收集主要来源于历年的《河北省统计年鉴》《河北省经济年鉴》、能源平衡表、各城市的统计年鉴、社会经济统计公报、能源统计年鉴及部分城市能源平衡表、行业协会的调研报告等,自下而上的数据则主要通过实地调研和专家估算数据等取得,少量缺失数据采用了回归分析的估算方式,涉及到的社会经济等数据按照2005年不变价格进行了调整。排放因子通常采用研究机构的指南或根据本地排放情况进行修正,本文计算时采用了世界资源研究所关于排放因子的研究以及《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试行)》和《能源消耗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工具指南(2.1版)》的排放因子数据[7]。

朱婧等:能源活动碳排放核算与减排政策选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7期1.2时间尺度上的排放值

能源活动的核算范围主要包括城市地理边界内的消费固体燃料(原煤、洗精煤、焦炭等)、液体燃料(汽油、柴油)和天然气等的排放量,即范围一排放,以及城市调入调出的电力和热力排放,即范围二排放。进行范围一核算时资料数据较为完整,对2005-2013年的排放核算结果发现:①从排放总量上来看,唐山市排放量始终最高,占比为河北省全域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这与其工业结构布局密切相关,钢铁、电力、水泥、造纸、选矿、陶瓷等生产皆为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尤其是唐山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的城市发展定位,导致碳排放总量较大。衡水市、承德市和秦皇岛市的排放相对最低,主要由于产业结构中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经济所致;②从碳排放量的整体变化上看,所有城市的排放均呈增长的趋势,2009年以后增幅更为明显,且城市之间的增速差异较大,如廊坊市年均增长最快约为17%左右,秦皇岛市年均增长最表1能源活动碳排放量(范围一)

慢约为3%左右(见图1);③范围二的核算受获取资料限制,只针对石家庄市、唐山市、邯郸市和秦皇岛市的范围二排放(其中唐山市缺少2012年和2013年的数据)进行核算,研究时段内唐山市的排放最高,始终保持增长的态势,其范围二的排放比其它城市范围一排放量还要高,石家庄市、邯郸市和秦皇岛市的范围二排放量则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城市调入调出的电力和热力总量变化不大(见表1)。

1.3空间尺度上的演化特征

将研究区域的能源活动碳排放总量进行空间尺度上的研究,比较2005年、2010年和2013年的排放状况,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河北省全域碳排放的空间变化特征:①2005年,按照城市碳排放量基本可以分为3类,唐山市排放量最高超过9 000万t,保定市、石家庄市、邢台市和邯郸市属于排放次高的3 000-5 000万t的范围,此外的其它6个城市排放量少于3 000万t,属于河北省排放较少的城市;②2010年,随着工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河北省排放的空间格局有了一定的变化,唐山市仍旧排放量最高,排放量显著增加的有石家庄市、邢台市、邯郸市和沧州市,排放均大于5 000万t;③由于经济增长、城镇化的高速推进,加之城市本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等原因,碳排放量进一步增加,2013年显著增加的是保定市和邯郸市,均超过了7 000万t。总体说来,若以北京市的地理位置为基准,则北京市以北的几个城市排放相对较小,以南的城市排放较大。近10年中各城市的碳排放都有所增长,唐山市始终是排放量最高的城市,承德市和秦皇岛市相对排放量最低,但通过对2013年排放情况的分析,发现承德市和秦皇岛市的排放量也有所增长,亟待探索区域低碳发展的新途径(见图2)。

1.4碳排放惯性增长预测

为了进一步判断河北省整体的能耗及碳排放发展趋势,假设延续当前的发展特点和以往的发展模式,就能耗强度指标而言,“十一五”期间年均下降了6.6%,“十二五”期间年均下降了3.2%,若到2030年以前仍能保持“十二五”期间年均能耗下降的水平,那么到2015年、2020年、2025年和2030年的能耗强度将分别为1.107、0.942、0.802和0.683。假设按照目前的惯性发展趋势,进一步对碳排放状况进行预估,选择Kaya模型表达式为基础估算2015-2030年河北省碳排放量[9-10]。式(2)为估算碳排放量采用的Kaya模型表达式。

CO2=P×(GDP/P)×(E/GDP)×(CO2/E)(2)

其中,P为年底人口数,GDP/P为人均GDP,E/GDP为能源强度,主要与技术水平相关,CO2/E为碳排放系数,

主要与能源利用结构有关。Kaya模型中对人口参数的预测以河北省卫生计生委的相关规划为依据,河北省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将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13‰以内,总人口控制在7 400万人以内。从“十三五”开始,人口增速将会快速下降,但人口总量仍将呈惯性增长态势,预计将保持4‰左右的增长率。到2020年,人口增长将达到7 500万人,2025年前后预计实现总人口峰值7 700万人左右,之后开始缓慢减少,预计将出现2‰左右的下降率,到2030年下降到7 600万人左右。

对人均GDP参数的预测考虑实际经济增速,2014年底河北省人均GDP为6 500美元左右,显示出处于工业化阶段中期的基本特征,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特点比较明显。就国家发改委对经济增长的趋势预测,分别按照“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年均GDP经济增速为7%、6%和5%的假设,结合《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其他相关经济预测数据,以2015年为基准年份,设置“十二五”期间保持8.5%的经济增速, “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则分别为7%、6%和5%,那么在此预测条件下河北省人均GDP的变化情况见图3。

基于Kaya模型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估算,碳排放的变化与能耗强度下降率直接相关。若考察人均碳排放量指标,则预估在2015年、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分别为11.7 t/人、13.7 t/人、15.3 t/人和16.8 t/人,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而言,2013年全国人均碳排放约7.2 t,显然依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不可取的。对比国家能源发展规划中对能耗强度的目标要求设置,2015年全国能耗强度目标定为0.68,并作为约束性指标执行,即保持政策环境不变、经济惯性增长路径为特征,则河北省要到2030年前后才有可能与全国2015年的能耗强度水平相当,能耗水平落后全国平均水平约15年。因此若按照碳排放的惯性增长趋势,河北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承受巨大压力,亟待寻找区域低碳发展的实施路径。

2.1方法学

情景分析法在低碳城市的政策制定和发展战略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发挥了重要的预测分析工具作用。以情景分析法为基础的研究多基于人为设定不同情景及相应参数的方式开展预测,根据经济、社会、能源利用等的历史发展规律及未来政策导向、发展走势等设定情景分析的相关条件,探讨低碳城市发展可能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状况,最后根据预测的多种可能给出相应的改善环境管理的计划行动。情景分析研究的实质是构建了一套中长期战略预测的框架,基于现实情况或可预见到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未来情形和发展过程的一系列方案,即通过模型模拟,分析不同低碳情景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11-13]。在设置发展情景参数时,由于要探讨的是能耗强度变化对于碳排放影响的不同情景,因此将人口和人均GDP参数设置为同一个变化趋势。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情景分析分为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在不同的未来发展情景下进行政策设计,探讨碳排放总量达峰及拐点出现的可能阶段,并集中在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2个指标的情景分析上。

2.2低碳情景下减排政策设计

低碳情景的设置以各项规划计划对能耗强度下降的约束性指标要求为指导,同时结合河北省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特征。假设河北省碳减排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晚5年实现,那么到2020年之前能耗强度年均下降至少得在9%左右才有可能达成,以河北省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发展特征而言,加之京津冀一体化后承接的京、津两地的产业转移状况,在“十三五”期间能耗强度保持此下降率存在一定的实际困难。因此低碳情景下假设河北省能耗强度较全国水平晚10年实现,则2020年、2025年和2030年的能耗强度分别为0.82、0.68和0.564。依据Kaya模型表达式进行估算,则碳排放量在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分别为89 919万t、99 819万t、105 680万t,较基准情景分别下降了13%、15%和17%左右;人均碳排放量分别为11.91 t/人、12.96 t/人、13.88 t/人(见表2)。尽管如此,2030年河北省的人均碳排放仍高于2015年前后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若从人均碳排放这个指标出发,河北省的低碳减排还需要更加严格的政策情景。

2.3强化低碳情景下减排政策设计

强化低碳情景下假设2030年碳排放回到2005年的排放水平上,此时人均碳排放与2010年全国平均水平相当。那么2020年、2025年和2030年的碳排放量分别为71 228万t、58 608万t、48 225万t,较低碳情景分别下降了

若按照该情景发展,此时2030年河北省的人均碳排放将与全国2012年前后的平均水平相当,碳排放量下降幅度较大,属于绝对减排的范畴,由于该情景对经济发展阶段、技术条件、能源利用水平等条件要求较高,是最难实现的情景。

本文以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低碳发展要求为导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依照经济增长新常态的基本特点,探讨了河北省的低碳发展路径。采用排放因子法核算了河北省2005-2013年能源活动碳排放量,分别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分析了历史排放特征,并基于情景分析法对减排路径进行了可选方案的设计,为河北省环境污染治理机制及改善途径提供了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2005年以来,河北省下辖的11个地级市能源活动碳排放量呈增长的趋势,且“十二五”期间增速要比“十一五”期间高,城市之间的碳排放增幅差异较大,最快的廊坊市年均增长约17%,最慢的秦皇岛市年均增长约3%。从空间变化特征上来看,各个城市都表现出增长的态势,研究期内唐山市排放量最高,承德市和秦皇岛市相对排放量最低。河北省的能源活动碳排放量主要来源于产业部门,尤其是冶金、电力、建材、石化、化工、煤炭等行业是区域主导产业,耗能高、排放大,造成了长期积累的环境负荷。

(2)情景分析结果表明惯性增长趋势下,河北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承受巨大压力,基准情景下的发展路径是不可取的。低碳情景下假设河北省能耗强度较全国水平晚10年实现,则到2030年河北省的人均碳排放仍高于2015年前后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低碳发展还需要更加严格的政策情景。强化低碳情景下假设2030年的碳排放回到2005年的排放水平上,则2030年河北省的人均碳排放将与全国2012年前后的平均水平相当,碳排放量下降幅度较大,属于绝对减排的范畴,同时也是最难实现的情景。

(3)核算区域碳排放量是全面了解整体排放水平和增长趋势的数据基础,同时也是预测未来能源需求及排放状况的依据,有助于激励政策制定者思考产业转型低碳发展的路径。实证研究表明,河北省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化石燃料污染物排放高的资源环境现状亟待改善,以能源消费源头总量控制的目标约束为导向,进一步探索促进技术进步、能耗水平降低的积极举措,以资源环境容量倒逼减排的思路指导河北省促进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同时也对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起到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曾贤刚,庞含霜.我国各省区CO2排放状况、趋势及其减排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9(S1):64-70.[ZENG Xiangang, PANG Hanshuang. The status, trend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in provincial level of China [J]. China soft science, 2009(S1): 64-70.]

[2]刘立涛,沈镭.中国能源分区情景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功能定位[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9):1484-1495.[LIU Litao, SHEN Lei. Scenario analysis of energy zoning and function orientat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1, 26(9): 1484-1495.]

[3]汪浩,陈操操,潘涛,等.京津冀区域生产和消费CO2排放的时空特点分析[J].环境科学,2014,35(9):3619-3631.[WANG Hao,CHEN Caocao,PAN Tao, et al. Spatial 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of productbased and consumptionbased CO2 emissions and balance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 economic inputoutput analysi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4, 35(9): 3619-3631.]

[4]舒娱琴.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特征[J].生态学报,2012,32(16):4950-4960.[SHU Yuqin.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2, 32(16): 4950-4960.]

[5]武红,谷树忠,周洪,等.河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资源科学,2011,33(10):1897-1905.[WU Hong, GU Shuzhong, ZHOU Hong, 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Hebei province [J]. Resources science, 2011, 33(10): 1897-1905.]

[6]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58-161.[XU Guoquan, LIU Zeyuan, JIANG Zhaohua. Decomposition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y of carbon emissions for China,1995-2004[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6, 16(6): 158-161.]

[7]世界资源研究所.温室气体核算体系[EB/OL].[2013].http://.cn/xiangmu/wenshiqitihesuantixi.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Greenhouse gas accounting tool for Chinese cities[EB/OL]. [2013]. http://.cn/xiangmu/wenshiqitihesuantixi.].

[8]丛建辉,朱婧,陈楠,等.中国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方法比较及案例分析――基于“排放因子”与“活动水平数据”选取的视角[J].城市问题,2014(3):5-11.[CONG Jianghui,ZHU Jing,CHEN Nan,et parison of carbon emissions accounting methods and case studies of urban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mission factor’ and ‘active level data’. Urban problems, 2014(3): 5-11.]

[9]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上海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10):71-79.[CHEN Fei, ZHU Dajian. Theory ofresearch on lowcarbon cty and Shanghai empirical analysis [J]. Urban studies, 2009, 16(10): 71-79.]

[10]朱婧,汤争争,刘学敏,等.基于DPSIR模型的低碳城市发展评价――以济源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2(12):42-27.[ZHU Jing, TANG Zhengzheng, LIU Xuemin,et al. Evaluation of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 based on DPSIR model:a case of Jiyuan City[J]. Urban problems, 2012(12): 42-47.]

[11]曾忠禄,张冬梅.不确定环境下解读未来的方法:情景分析法[J].情报杂志,2005,(5):14-16.[ZENG Zhonglu, ZHANG Dongmei. Uncertainty snalysis of future method environment: scenario analysi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2005, (5): 14-16.]

篇10

根据2009年9月22日,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宣布中国将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到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将占一次能源的15%”2009年11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公布了中国碳减排目标—“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的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为研究背景,探索低碳的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和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速率,并为面向低碳经济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布局提供参考。

一、低碳城市指标体系

据低碳城市的内涵、特点,按照指标体系构建时遵循的系统性、实用性、简明性、独立性等各项原则,我们构建如下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一)经济低碳化指标:①经济高效集约化水平:经济高效集约化水平主要选取单位GDP能耗、人均GDP能耗、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单位、GDP水资源消耗和单位GDP建设用地占地5个指标予以评价。②产业结构合理度:产业结构合理度选取非农产值比重、第三产业比重、高技术产业比重和产业结构高度化4个指标予以评价。

(二)基础设施低碳化指标:①交通低碳化水平:乌鲁木齐市首条低碳节能环保型BRT线——SRT客车采用CNG(压缩天然气)作为燃料,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使者。②建筑低碳化水平:选取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比重和节能建筑开发比重两个指标共同体现城市建筑低碳化水平。

(三)生活方式低碳化指标:①低碳消费观:低碳消费观层面选取低碳生活了解度、节约消费赞同度和低碳生活知识普及度3个指标予以评价。②低碳消费水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人均家庭生活用水、人均生活燃气用量和人均生活用电量4个指标反映居民在居住、用水、用气和用电四个方面的低碳低碳消费水平。③低碳消费习惯:低碳消费习惯将选取节能住宅购买率、绿色出行方式使用率、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节能家用电器普及率、一次性物品使用率和初级食品消费比重6个指标予以评价。④低碳消费结构:消费结构低碳度将选取教育支出比重和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重2个指标反映居民在精神消费和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比重,体现居民的生活质量高低。

二、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现状以及现状碳排放量

(一)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现状

乌鲁木齐地处东经86°37′33″~88°58′24″,北纬42°45′32″~44°08′00″之间,国土面积14875.5km2,是亚欧大陆中心,天山山脉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气候类型为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气候干燥,冬季寒冷漫长。

乌鲁木齐三面环山,北部平原开阔地势起伏悬殊,山地面积广大。东北部高,中部、北部低。山地面积占总面积50%以上。北部冲积平原不及总面积的1/10,市区平均海拔800米。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378310.23公顷。土地利用现状结构据土地资源变更调查,截至2009年,按土地利用一级类三大类划分,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现状(图1)结构中农用地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比重最大,占78.05%,建设用地最小,仅占7.76%。

(二)乌鲁木齐市现状排碳放量

根据碳排放系数计算乌鲁木齐1996年至2008年碳排放总量。结果表明,如图2所示乌鲁木齐市COs排放总量逐年增加,排放总量在新疆15个地州市中居首位。万元GDP碳排放量逐年下降,但和全国水平(2008年万元GDP碳排放量为2.3t/104元1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和新疆其他地州相比,碳排放强度也处于较高水平,居新疆第四位,仅次于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和阿克苏地区。

乌鲁木齐属于典型的能源消费型城市。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已有研究表明,乌鲁木齐市以燃煤为主的能源消费呈上升趋势。2007年,全市原煤消费量为1472×104t,油品消费量181.08×104t,城市天然气消费量3.96×108 m3(不含石化、新化工业用气),风电消费量为6×108 kwh,其它可再生能源消费2.24×104 tce。煤炭在乌鲁木齐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最大,且趋于增加。

如果按人均来计算,乌鲁木齐市人均CO2排放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96年的人均C02排放量为17.5t/人,2008年达到28.2t/人,比新疆平均水平高出13—20t/人,如图3所示。

三、分析减碳排与增碳汇以及土地利用模式

(一)减少碳源

1.生态型低碳土地利用模式:①在绿洲,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通过提高科技的贡献率和比较效益,逐步优化大农业内部用地结构和作物布局,种植适宜品种,发展特色高效低碳生态农业,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农业集约化水平。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同时又增加土壤肥力和碳库量,减少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排放。②在农业集约化运作方面,可以考虑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以土地规模经营为导向,引入市场运作模式,规范土地流转,在有条件地区发展规模经营,促使斑块的完整,降低景观破碎度,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③对严重退化的劣质草地采取围栏封育的改良措施。大力增加植被覆盖率。这些举措不仅可以使的地表得到保护,同时也可以增加草地生物量和土壤碳储量,提高草地生产能力,充分发挥草地的碳汇功能。

2.集约节约型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充分考虑建设用地潜力资源,整治利用生产力低的土地和废弃土地,提高废弃土地再利用比例,尽量避免占用碳汇土地,加强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这两个碳排放强度较大的地类的调整与优化。①1)工矿用地上,注重发展生态型产业结构和循环经济,节约水土资源,提高系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产业和项目的生态准入门槛,限制高排放、低效率、低效益的“高碳”项目,引导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低碳产业和低碳项目的发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生态循环机制,回收可再利用资源,提高系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时机成熟时引入碳交易机制,控制碳排放总量。②在交通用地上,应树立土地利用立体观,鼓励和发展多模式交通体系和绿色交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推动新能源和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降低交通系统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从而有效控制该类用地的碳排放。③在城市景观设计和利用上,充分考虑土地的生态价值,高度重视对地面的非硬化铺设,尽量减少硬化材料的使用,保护地面的生态系统和通气透水的自然功能。因为减少地面硬化是保持土地碳汇功能,减低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必要选择。

(二)增加碳汇

1.生态保育型固碳土地利用模式:①构建自然生态保护区,实施土地用途管制,遏制地类的不合理转化。保护区域水生环境与水质,重点保护水源涵养区和地下水补给区,严格控制水源保护地的土地用途,确保水资源的供应以及水质的安全,维持和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②在保护生态资源和不破坏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可以对保护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挖掘其景观价值,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发展低碳旅游,借助旅游资源的开发来带动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尝试以旅游养生态,从而实现真正的经济生态双重发展。③对于矿产资源开发地区,要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注重开发区域的水土保持,防止其对土地资源造成进一步的破坏,加强对矿山资源开发中土地复垦的监管,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强化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

2.高效碳汇型固碳土地利用模式:加强林地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其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适应气候变化的功能。①对于自然林区建设,通过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等手段推进科学经营,提高森林资源总量,鼓励适当发展经济林特别是木本粮油包括生物质能源林,增加森林碳汇储量和经济效益。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适时进行封山育林,加强森林资源采伐管理,提高林地管理执法力度。保护和控制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减少林地征占用,减少碳排放。②对于农田防护林,应积极构建农田防护林网,发挥其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作用,积极发展农林复合经营,形成保障绿洲农业生态安全的点、线、面镶嵌的生态一经济林业体系骨架,确保景观生态廊道的连通性,提高碳积蓄。③在城乡林地建设方面,通过江河绿色廊道、城乡主次干道及铁路林带、绿色隔离带、完善绿楔等城乡森林绿地系统建设,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化、点线面结合的周边大环境绿地体系,发挥林地在低碳城乡建设中强大的碳汇功能,提升全疆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四、乌鲁木齐生态环境以及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一)生态环境脆弱,碳汇能力差

乌鲁木齐市天然森林、草地资源退化严重,城市绿地覆盖率低,生态用水不足,碳汇能力差。全市森林和草地碳汇能力仅仅可以抵消掉2008年能源消5期雷军等:中国干旱区特大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一以乌鲁木齐市为例823费产生的碳排放量的0.46%,碳汇能力严重不足。

(二)低碳理念认识不足,低碳实践未成系统

城市决策者、企业、金融机构及普通市民对“碳减排”背后的气候变化及能源安全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对低碳城市的内涵、建设路径、意义等认识不足,仅停留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层面。低碳实践具有零散性和尝试性,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同时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不完善,评价机制不全面,评价依据比较模糊等问题,有效管理和科学考核难度较大。

(三)土地资源浪费较严重,利用率低。

2009年乌鲁木齐土地利用率为85.82%,未利用用地面积195496.45公顷。由于对土地问题认识不足和缺乏长期用地规划,疏于管理,土地多占少用利用率低。近郊4个乡,有些耕地由于建房修路切断了灌水渠道等原因而撂荒,成了未利用地。

(四)建设用地所占比例较少,用地结构不平衡。

当前城市用地结构仍不合理,工业用地偏高,公共设施和绿化的比例偏低。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