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发展与创新

城市规划档案在城市建设档案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城市规划档案应该具备良好的完整性规范性和系统性,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按照系统的要求进行规划和抗灾等工作。在城市规划档案管理中,很多模式已经不能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所以要想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就必须要对该项工作进行创新。

1 城市规划档案的含义及特点

城市规划是在一段时期之内为了更好的实现城市各项发展为主要的目标来对城市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规模及方向予以安排,比如土地的利用和城市空间的基本布置等,要想更好的提升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管理人员一定要对城市发展的基本历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城市规划档案就是对历史的一种非常详细的记录,它能够为规划部门的工作提供非常详细的依据。

城市规划档案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

(1)法律权威性。在建筑物产权证办理工作中,它主要的作用是其他的城建档案无法比拟的,在城市规划管理当中形成的工程一书两证的元件是按照相关的司法程序所形成的,它涵盖了很多部门所给出的建议和意见,它是土地开发和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的依据,所以在法律层面,城市规划档案具有较强的权威性。

(2)客观真实性。其直观的反映了建设工程的各方面情况,在批复书上有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名称、工程的性质、建筑的面积、功能、造价等等信息。

(3)内容广泛性。它包括了单位及个人建设工程的报建、建筑物的改造、功能变更、建设单位变更、建筑物招牌、装修等内容。

2 城市规划档案重要地位

规划档案的种类有很多,主要有城市总体、详细、分区、控制性和修建性多种档案,在城市建设当中占据了非常关键的地位。城市规划档案在法律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依据,如果站在城市规划审批权限的角度上来说,按照我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国家应该采取法律法规的方式来对城市规划和审批的权限进行全面的限定,主要的目的就是对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布局加以统一的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证规划中能够严格的按照规划的要求去实施,因此我们说城市规划档案有非常明显的权威性,它也成为了城建档案当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档案类型。

3 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3.1 意识不强

某些城市规划部门的档案工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并没有得到统一,同时也很难得到认同,很多人都认为档案管理没有实质上的作用,这样也就出现了重视使用,不重视管理的情况,这样一来也就使得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在某种角度上来说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进步和创新都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也没有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氛围,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档案并不重视,甚至将一些非常重要的档案资料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这样也就影响到了档案材料的合理利用。

3.2 信息化建设缓慢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从电子政务,无论是从流程还是技术标准方面都没有采取十分有效的应对措施,此外,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还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行业规范标准,很多档案内容只是对我国一些法律法规内容的引用,这样也就使其操作性受到了非常明显的影响。

3.3 档案人员素质较低

在当前的档案管理员在整体素质上偏低,知识结构单调、相关知识、理念没有更新、缺少专业知识、不具备档案管理从业的资质、专业知识老旧、仍按传统方式管理档案、分析鉴别的能力差等因素都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4 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

4.1 创新服务机制

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敢于创新,同时还要将城市规划档案的服务领域进行适当的拓展,在城市规划档案利用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在发展中应该坚持和时代步调一致的原则,不断的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冲破传统工作中的束缚,将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城市规划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从而提升整体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这对服务机制的建设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整个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也会明显改善。

4.2 实行科学的管理

一是实施综合管理。将各门类、各载体的相关规划档案都纳入到集中、统一的管理范围之内,以维护档案完整性与安全性,提升工作效率,为档案资源更深度的开发利用提供便利。对城市规划档案加强保护工作,改变以往在档案出现破损后才开始修复的工作模式,在资料档案入库前就对存放环境、资料破损的实际情况等多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以预防为主,防治相结合。与此同时,利用复印、扫描、微缩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实时的做好档案备份工作,以减少原件损耗,从一定程度上延长相关档案使用的寿命。二是实施目标管理。结合实际,将定性管理变为定量管理,层层分解目标并逐项进行落实。三是标准化管理。制定相关的管理标准,让各个步骤,各道工序,各个环节都做到有章可循。现代化管理。以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为指导,加强基础业务,加强保护技术,充分发挥已有设备的潜力,探索现代化管理新方法。

4.3 提高人员素质

首先档案部门必须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档管管理员进行定期培训、指导,采用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提升城市规划的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与水平,让他们有机会借鉴别人的工作经验,开拓管理新思路。其次相关档案部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档案管理人员的精神、物质各方面生活。依据部门与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相关激励方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第三管理人员结合本职岗位工作,提高个人业务水平,边学边实践,还要重视档案工作和其他专业渗透与融合,在提升业务水平的同时,重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能学习,让自身成为具有信息相关知识与网络技能的综合型、新型规划档案管理人员。

结束语

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发展和创新是当前城市档案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质量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要逐渐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创建一个更符合当今发展要求的模式,这样才能更好的为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白兴莉,高钧.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J].黑龙江档案,2007(6).

[2]魏少华.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浅析[J].黑龙江档案,2010(5).

篇2

城市建设规划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保密性和专业性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相对于其他管理工作来讲更加具有技术性,所要求具备的管理水平更高,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着种种弊端,严重制约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长远发展,对此,应该大力探索创新型的发展模式。

1.传统模式下城市规划档案管理的弊端

1.1规章制度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停滞阶段,城市化建设缓慢,因此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开展,政府部门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也没有进行重视,更没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但是一些传统思维和旧的模式还是根深蒂固,这就造成了旧思维和新形势之间的不可磨合的矛盾。规章制度的不健全直接导致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工作态度不端正,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有些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工作技能,难以对档案资料进行有效的归档、整理、分析等等。这种规章制度上的缺失是阻碍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的主要因素。

1.2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的理解存在偏差

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下,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单纯地将其工作范围限定在相关档案资料的保存和收藏,这种理解是非常片面的。其实,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作范围广泛,是相关政府部门开展城市建设规划工作的主要依据,它不但涉及到档案资料的归档和保存管理,而且还涉及到对相关文献资料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是各种建设项目具体情况的直接反映,而且还能够为以后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因此,各级政府部门都应该加强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的城市化发展中的特殊价值,以使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更为有效地进行。

2.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政府部门的体制和各项工作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在旧的发展模式下效率低下,管理落后,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必须对其进行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转变思维模式和工作态度,为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数据参考资料。同时,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发展创新还能够通过网络化的信息处理机制更加高效地开发利用在城市规划中产生的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复杂的档案资料,而这对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模式来说一般是难以胜任的。因此,发展创新是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长远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3.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创新发展的注意点

3.1转变工作态度,提高业务素质

相关档案管理部门要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该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上来,积极开展本部门员工培训工作,通过座谈会、业务交流会或者报告会等形式来促进工作人员之间的业务交流,使其增强责任心,转变工作态度,由过去被动消极的工作转变为现在积极主动地工作。工作态度的转变必将带动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极大提升。同时,还要努力培养工作人员对信息处理设备的操作能力,使得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办公环境下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3.2健全规章制度

科学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是一项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要求。各级城市规划档案管理部门要充分重视工作规则制度的完善工作。制定适合本地区具体情况的具体规章制度,设立严格的工作程序和责任归责机制,将具体工作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个人,促使工作人员产生压力感,进而端正工作态度,为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3.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部门应该重视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并采取具体的措施来支持该项工作的完善和发展,例如,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建设基金来加强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软硬件建设,为该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另外,城市规划档案管理部门还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引进既懂管理又懂专业计算机知识的人才队伍,优化本部门的人才结构,使大量的数据资料在信息设备的支持下可以得到高效地处理,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便于将有限的人力资源投放到要求更高的工作中去,提高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晓章.北京市公安局档案工作会议强调依法治档科技兴档素质保档.北京档案.2001(4).

[2]何嘉荪,叶鹰.文件连续体理论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档案学通讯.2003(5).

篇3

关键词:水利工程; 移民经济; 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45-002

经济发展规划是水利工程移民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移民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是移民得以妥善安置、生产生活水平得以恢复和逐步提高的基础。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基于特定环境,以特定任务为取向,涵盖自然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因此是一个包含诸多可控和不可控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从空间和世间维度上看,规划的对象和区域也会随着时间的递延而不断变化。这个特定的动态经济系统的研究,目前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对规划原则、规划内容、规划目标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

一、水利工程移民经济发展规划原则

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的原则是必须满足水利工程移民系统总体规划的原则与要求,力求反映移民系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

1.以开发利用当地资源为原则

人类生存与发展总是依赖于环境。虽然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以来的环境从形式到内容都在不停的演进过程中,但依靠自然环境生活是不可改变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觉地控制人类自己的活动和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依托。因为地理位置的差异,交通、信息、流通市场等条件的不同,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类型、开发潜力和生产价值等都有可能千差万别。同时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过程中,还必须具备一套相适应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等配套措施。因此必须科学地研究开发目的地各种资源的优劣,根据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因地制宜,确定开发的重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2.以农业为基础,适当发展二、三产业的原则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经济稳定、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离不开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以农业为基础,适当发展二、三产业的原则,这是因为:(1)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国家,现阶段还不可能走农村移民大批进入城市务工安置的道路,而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在乡村中发展工副业,搞多种经营,发展库区经济;(2)水利工程移民绝大多数是农业人口,移民的生产技能主要还是农业生产技能。移民劳动力素质、人才、信息、技术装备、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市场等,难以满足大批兴办工业企业的要求,相应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3)目前我国土地集约化经营不足,生产规模小而窄,经济效益低,农业还有发展潜力,可以走集约化经营之路;(4)立足于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可为发展二、三产业创造良好条件。适当发展二、三产业并使之成为移民致富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

3.移民经济系统发展与所在区域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

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的目标、水平、结构、途径、流通、市场等都离不开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要与所在区域规划协调一致,利用所处区域的市场、技术、信息等,发展其自身经济,加快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与提高。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

移民系统的经济发展必须综合考虑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注重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这是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先决条件。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一个互相适应又相互对立的整体,解决得当就可以促进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共同协调的整体发展;解决不得力,就会对安置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恶化,最终对移民的生存发展造成不可恢复的严重后果。因此,对于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的规划发展,一定要注重开发与保护并举,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储备,不断更新其储备恢复能力,使得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都能得到共同发展。

二、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1.农业生产发展规划

农业生产发展规划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规划,确定各产业结构、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生产发展规模与策略,主要生产项目的分析、论证和评价。

2.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规划

包括市场分析与预测,评价与选择移民企业的管理、组织模式等。

3.自然资源管理开发的综合规划

包括各类资源(水、水能、矿产、土地、土特产品等)合理开发方式、开发规模、开发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及其环境保护。

4.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主要确定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产业合理布局、社会经济的发展策略、资源的合理开发、配置与保护。

三、经济发展规划目标

1.水利工程移民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的设定

水利工程移民经济系统发展规划的目标,是确定水利工程移民经济系统发展的规模、模式、策略的依据。从理论与实践看,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的确定是一项困难的工作。目标定得低,移民群众无法接受,安置问题难以妥善解决;目标定得高,则不利于开发利用水资源,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整体效益的发挥。根据有关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的国家法律、法规与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要求,通过移民系统经济发展的真实案例,可以将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的基本目标概括为:(1)移民搬迁后的生产生活水平不低于安置区当地居民的平均水平,或搬迁移民在搬迁年份的前、后年份生产生活水平基本保持不降低;(2)移民生产生活发展的速度,与安置目的地当地居民的平均发展速度相当。其中第(1)条基本目标是防止移民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生产生活水平发生大幅度降低,保证移民安置区的安定。移民系统的发展最终总是要与所在区域经济系统融为一体。因此,第(2)条基本目标是保证移民系统纳入所在安置区目的地所在地区经济系统的发展,缩短移民系统消失的时间,防止移民与当地居民的差距越拉越大。

在具体实践中,测度水利工程移民经济发展规划基本目标的主要指标包括:(1)人均粮食占有量。它是水利工程移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移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的需要。(2)人均年纯收入。它是测度移民生活水平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它是反映移民经济发展规模与水平的一个重要统计指标。(4)移民经济发展增速。它是反映移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可以用以预测与评价移民经济发展的趋势。(5)其它指标。包括人均资源占有量,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卫生、教育、科技水平,环境质量,人口自然增长率等,这些也都是评价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经常使用的指标。

2.水利工程移民经济规划制定的影响因素

确定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的目标水平时,主要考虑的问题是:

(1)时间问题。目标与时间相对应才能动态地反映移民系统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的目标要尽量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这样利于解决水利工程移民问题。时间是各种指标的重要影响因素。水利工程移民系统应在国家财力、物力扶持的可能条件下,争取速度,尽可能缩短实现目标的时间。

(2)投资问题。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资金投入是前提条件。资金的运用须与国家政策、科技发展相统一,考虑资金投入的规模与效益,提高资金使用的周转速度,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用辩证的观点和动态的观点确定资金的投入规模。

(3)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是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也是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规划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规划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利益的相互协调。

基金资助: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一般项目(编号:2012RKB01182);山东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科技计划(编号:2011YK063)

参考文献:

[1]黎强.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企业技术开发,2011,30(9):43-44

篇4

【关键词】城市电力规划;城市发展定位;关系

引言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划问题也显得愈发重要。在实际规划中,结合城市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城市的发展优势,对城市发展进行良好定位,是关系城市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而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环节,电力规划不仅关系着城市居民的正常用电,还会直接影响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因此,正确理解城市电力规划与城市发展定位的相互关系,建立与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的城市电力规划,是目前电力企业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城市规划实例

某城市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处于沟通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交通枢纽,交通运输发达。在这样的优势条件下,城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的面貌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城市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中,确定了建设生态工贸城市的发展战略。而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其对于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部分新建区域缺乏可靠的电源支持。不仅如此,工业化的迅速发展,预计几年后城市对于电力的需求将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对此,基于城市发展定位,做好电力规划工作,,强化电力规划的可操作性,确保城市电力建设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是电力企业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城市电力规划与城市发展定位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发展中,城市定位主要是指为了实现最大化的利益,结合城市自身的经济基础、发展条件,消费需求以及外界的竞争环境等动态变化,科学地制定各方面的发展目标,明确土地、空间等资源的利用,明确城市的竞争位置和角色。对于该城市而言,在整体规划中,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将城市发展定位为生态工贸城市。考虑城市的长期发展战略以及土地空间的可选择性,确定城市规划用地主要是向南、向西发展,逐步实现城市中心的南向移动,利用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实现各个开发区的相互连接,形成整体发展的大格局。

城市电力规划是城市整体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以城市规划、地区电力系统规划的总体发展目标和相关标准为依据,在充分考虑本地区的资源能源条件,确保能源有效利用的前提下,对城市近期和远期的发展关系进行科学处理,进而提出城市发电、变电、输电、配电以及用电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的电力规划方案。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关键环节,在对城市电网进行规划建设时,需要确保其能够切实满足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迎合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

对于该城市而言,考虑其发展定位的目标要求,在进行城市电力规划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结合该城市的人口规划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空间用地布局等,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出发,将电力设施的具置落实到城市整体规划的布局图中,确保电力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应该充分考虑城市电力市场的发展情况,在对电网进行规划建设时,应该适度超前,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为城市未来的用电需求留出足够的富余,从而达到电网结构合理、安全、经济运行的要求。

(3)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推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贯彻落实分层分区原则,避免出现线路的重叠和交错情况,确保电力网络的规范和简洁明了。

(4)尽可能推广应用标准化设计,减少对于土地的占用,利用科学发展观,实现电力规划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5)对于工业区、居民聚集区等电力负荷相对较大,增长速度较快的区域,考虑到土地资源的紧缺问题,在进行电力规划建设时,应该推广和采用紧凑型大容量的输变电技术。

(6)加快对于现有城市中低电网的改造工作,严格按照城市的规划布局以及道路综合管线的设置,对预留出变电所、电力线路的位置,避免重复施工的现象。

城市发展定位与城市电力规划的基本关系主要表现在:城市发展定位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和前提,要想确保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必须保证规划方案可以服从和服务于城市发展定位。而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电力规划应该切实满足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确保城市电网能够适应城市的发展需求。因此,城市电力规划同样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城市发展定位目标。在城市电网规划中,主要内容是结合城市的实际需求,针对城市电网的供电电源,对城市电网的结构形式进行明确,对各级线路的走廊宽度、位置、方向以及地下管线的辐射位置和走向等进行确定。而从目前的实际发展情况看,考虑到城市迅速发展造成的土地资源紧缺问题,预留电力设施建设用地,是城市电力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

三、基于城市发展定位,构建城市电力规划

从该城市的具体情况可知,城市的发展目标定位包括生态目标和工贸目标,其中,生态城市是目标追求的前提,而工贸城市则是目标实现的支柱,立足城市的交通条件,促进目标的有效实现。在实际规划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科学分析电力发展环境

在对城市电力网络进行规划建设时,应该对规划区域内的电力发展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客观认识到城市电网的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发展战略,在投资和技术方面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应该集中解决电网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适应不同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电力的不同需求。

2.合理配置城市各级电网

首先,应该结合城市的电力需求,对电压等级序列进行合理选择,在同一电网层次中,应该尽量简化变压流程,避免出现重复降压的现象,减少电力线损。对于现有的城市电力网络中存在的非标准电压等级,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逐步改造。其次,结合本地负荷的构成以及负荷特性,对输配电容量进行合理配置,避免出现某个电压的等级窝电,形成供电瓶颈的情况。然后,应该坚持分层分区平衡,就地补偿的原则,避免出现无功穿越或无功倒送的情况,实现电网的经济运行。

3.实现市场、电源和电网的统一规划

一般情况下,城市的电力规划包括电力负荷预测、电源规划以及电网规划三个组成部分,在对城市电网进行规划建设时,应该切实做好电力负荷预测与分析,结合区域电力负荷的增长情况,明确区域的实际负荷,从而确保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结合。同时,要对电网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在满足城市规划要求的前提下,满足电网经济性、可靠性的要求,实现电力市场、供电电源以及电网的统一规划,确保电力规划的可操作性。

4.坚持生态和谐、科学发展

该城市发展定位的目标之一,是建设生产城市,针对该城市实际情况分析,自然环境比较优越,在城市规划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对这种优势进行保存,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并重的原则,避免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城市电力规划时,必须在充分考虑电力供应的条件下,推进环保技术和节能技术的应用,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城市电源结构进行优化重组,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保证电力与城市经济、生态环境等的共同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城市发展定位与城市电力规划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对城市电力网络进行规划建设时,应该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定位目标,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对能源进行合理利用,正确处理城市近期和远期发展的相互关系,适应城市发展定位的要求,进而推动城市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悌温.关于城市规划与电力前期规划之间的问题探究[J].河南科技,2013(12):223-224.

[2]黄志刚.探析城市建设规划中的电力规划[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1):160.

[3]黄冬燕.对城市电网规划需求及负荷预测的分析[J].科技资讯,2010(35):96-97.

[4]梁晓锋.城市规划中的电力规划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4):134.

篇5

一、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冲突和矛盾

因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思考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单位性质不同带来的活动目标不同,导致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存在着明显的冲突和矛盾:

片面追求利润,脱离城市的总体规划。房地产企业在经济利益目标的驱动下,忽视了开发项目的环境效益,甚至脱离了城市规划控制,使得一些地块过度开发,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建筑间距能提则提、能压则压,开发行为的随意性较大,难以使规划控制作用真正落到实处。开发商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注重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微观效益,忽视了全局利益和地块的综合利用价值。

新区旧城的开发改造失衡。近年来,我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出现过两种情况:一方面是新区开发规模过大,商品房开工面积过大,造成供求失衡;另一方面是旧城更新改造零零散散,举步艰难。以上严重情况的出现,除了与某些政策失控、开发商投机行为以及新区开发成本低和旧城区拆迁安置难、投资成本高等原因有关外,也与未能强化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和综合指导作用有着直接关系。

公共设施开发明显不足。我国的房地产开发多为中小企业,在资金实力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开发商为了实现资金的滚动循环大多选择短平快的开发模式,迎合市场需求以写字楼和住宅为主要开发对象,而以市政设施、绿化、公共文娱活动为主的公共空间由于开发经济效益低下,甚至难以产生经济收入,导致开发投入不足。各住宅小区虽然配套建设了部分公共设施项目,但都被列入经营性资产而难以满足广大民众的有效需求。

各自为战,大搞“圈地运动”。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新背景下,“圈地运动”悄然抬头。常见的形式有:建设新城、新区,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建设大学城、科技园区。现在每个大中城市都利用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大做土地文章,每个大学城、科技园区占地少则几千亩,多则达到数万亩。以生态农业为名,大搞旅游度假设施。近年来,旅游度假和高档房地产的开发用地受到严格控制,开发商又借生态建设之名,暗渡陈仓,圈占了不少郊区的农业用地。

房地产开发缺乏总体规划,影响了城市景观。不少城市近年来通过大规模房地产开发,原有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一派现代化的城市景观特色。但是不能否认,由于缺乏城市规划,加上房地产开发商受自身利益驱动的弱点,也给城市景观带来了负面效果,产生了诸如在建筑高度和体量上不协调、色彩不搭配、原有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被破坏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城市的面貌,为城市良性发展带来负面因素。

二、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和谐发展的举措

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的协调。一方面,要“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编制好城市规划,正确引导和带动房地产开发;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要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进行合理开发、科学开发。前者要兼顾后者,后者要服从前者。既不宜过分强调长远利益,失去经济发展的机会,又不可过分强调短期效益,损害城市公众利益,影响城市未来发展,尽量在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上达成一致。

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的引导。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大多以终极的理性规划方式为主,难以面对现实中的冲突。规划只是政府部门的政绩与形式,在具体的实施管理中也缺乏相关的法制依据有效保障规划的实施。所以,我国需要以《城市规划法》为基本依据,建立健全的规划实施办法和监督办法以及区域性技术规范和地方法规,增强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适应性,提高城市规划的服务意识,调节房地产开发与城市规划的互动关系,以完整的责权约束机制和广泛的监督机制保障规划实施中的强制性,以超前意识指导和引导房地产开发的投资方向、策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保障规划实施中的持续效应。

发挥政府职能协调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的矛盾。城市规划要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经济的研究,注重土地经济性带来的开发动向,带动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以使规划设想付诸实施。而房地产开发项目也应该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通过项目规划立项审批和土地供应规划对土地供应量的调控,协调房地产市场经济利益目标与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间的供需。

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问题措施;可持续发展;思路框架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in the process of city construction, also showed a trend of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status and role of the city will be more prominent and important, at the same time, the role of city planning will b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city planning in China, discusses the existing city planning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an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ty,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way of thinking and framework of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is briefly discussed the realiz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ity planning; problem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

中图分类号:TU984

前言

现代社会已经是21世纪,世界经济开始向全球化发展,在世界范围之内,不同城市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但要和国内城市进行竞争,还有可能要和国外一些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城市进行竞争。利用城市规划来为其发展奠定基础,为城市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将城市效益及竞争力提高,使城市能够可持续发展,这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是将城市规划标准提高,对其严格要求新的因素。但是,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没有很好的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1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不仅人口多,而且很多资源不足,因此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是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重要因素。城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面临着建设与管理的繁重任务。因为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存在比较尖锐的矛盾,所以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推进生态城市规划尤为重要。目前,在通常的情况下,我国的城市规划重点在于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促进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规划的主要着眼点。而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中,尽管提出了要协调发展社会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但是由于没有有效的保证措施和实施手段,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常常容易被忽视,而专注于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

因为在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时间不是很长,现行的城市规划与速发展城市相比较而言,还客观地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因编制城市规划的目标不够准确,对约束资源和环境的考虑不足,导致部分城市的规划不完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因为现行体制的限制,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制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相关的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坚决摒弃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生态化城市规划,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当务之急。

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生态城市规划

2.1 规划的基本思路。

生态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前提,着力于城市生态承载力和社会承受能力的提高,努力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结合最佳效益。基于此,生态城市规划要切实负起未来、环境和社会责任,才可能实现其可持续的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建立和实施各种方法、体系和政策,保障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生态城市规划各个环节中得到充分的落实。

2.2具有对未来发展的导向性

在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城市发展目标尤其是长远目标给予充分预测。城市发展的远景目标一旦确定下来,它就会对城市未来的建设起到引导作用,以努力实现规划中确定的远景目标。要科学确定城市发展的远景目标,必须要在目标确定前,充分研究城市所在区域的资源水平、特点及承受能力,使城市各方面的利益得到综合平衡。同时,要保持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协调,在扎实完成近期目标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应对近期规划进行不断调整,使其能够更好地趋向于长远发展目标,从而保证城市的整体发展。

2.3具有对生态环境的导向性

所谓城市规划的环境导向性,即将城市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城市规划,注重对城市的环境与资源承载力进行研究,并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充分体现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保护,使城市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动态的平衡,从而实现可持续性地利用资源与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保证城市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的实现,就应该确保制定城市规划与实施战略环境评价同步运行,使二者有机结合、互为反馈。从而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专业规划设计人员能够积极主动对规划实施后所产生的不良环境后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预测。同时,如果专业规划设计人员欠缺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可以从环境专家那里获得最有价值的生态环境信息支持与帮助。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结合环境评价专家与规划设计者的知识,可以保证从源头上解决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从而找准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的最佳结合点,确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得以同步落实。

3 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生态城市规划的框架思路

要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中,不仅要包括促进城市发展的常规规划内容,还必须对城市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予以综合考量,在不同的政策方案下,充分预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不突破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这两个关键性指标的前提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此,必须进一步拓展城市规划的内涵,积极探索实现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制定的初步的城市规划方案,超出了城市环境的承载力及城市资源的供给力,就必须要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有效地控制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满足环境和资源指标的要求,重新制定新的城市规划方案,然后将其在此用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进行衡量,一直到合乎要求为止。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任何区域的任何城市,其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必须具有一定限度的,如果突破这个限度,那么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受到制约。一般情况下,生态城市规划的思路都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3.1 规划的内容具有全面性。

规划的内容不仅仅是考虑城市自身的发展,而是要在规划的过程中,把与城市自身发展有关的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社会等所有因素都纳入进来,在确保各个因素相互协调促进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城市发展、速度和方式。

3.2 规划的内容更加注重适应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的供给力。

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相比较而言,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不仅仅考虑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加关注城市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资源的供给能力,这也是生态城市规划适应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体现。

3.3 规划设计方案不是被动地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

城市规划方案具有一个非常重关键的控制点,那就是资源环境的基本承载能力,要求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时,决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一底线。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制定并不是被动地受这两个指标的约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与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会出现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不断加大定情形,同时城市系统的发展规模的上限也可能不断扩大。由此可见,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时,引入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两个控制指标,可以保证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从而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结束语

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必将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而且其地位和作用也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同时城市规划的作用也必将越发的重要。在城市规划中要做到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必须突出城市的生态化,重视资源和环境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作用,积极推进生态化城市建设,使城市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得到协调发展,这不仅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负面效应的覆辙。

参考文献:

[1]乌兰高娃,闫晓丹,刘启龙.浅谈生态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20).

[2]原亚东.浅谈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房地产业(理论版),2012(10).

[3]朱广黔.论我国城市管理创新的动因与模式研究田.理论与改革.2013(0l).

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erspective to see urban planning policy and management, not only can stand in the global perspective to see a problem, but also to find effective tactics, the urban planning policy and management can be in step with The Times. This paper will be from the Angle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policy anatomy of the present stage exists of the error,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与管理一直是城市建设实践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难题,随着公民的城市意识普遍提高,政府也越来越关心和重视我国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工作,普通市民也慢慢的意识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是密切相关的。同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之下,城市规划和管理能够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视角出发,可以有效的实施城市规划政策和管理政策。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视角剖析

在城市规划政策的制定以及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必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根本利益。

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满足当前需要,而且又不能影响子孙后代的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本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的原则,它不仅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而且还考虑到了城市将来的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

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让公民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是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二、城市规划和管理存在的三大误区

传统的城市管理规划和管理对策越来越难以实施。为了适应新的管理要求,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形式也亟待变革,以下总结了城市规划和管理中所存在的三个主要误区:

1、理念的误区

在城市规划的概念上仍存在着强烈的可参照执行和实施样板观念。再实施过程中,就会依照之前的样板进行呆板的临摹。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传统城市规划政策和管理理论已经无法应对我们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只有尽快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规律新概念,才能在建设过程中,对遇到问题得以有效的控制和处理。

2.主角的误区

传统的规划师经常被定格在城市建设以及规划管理方面可以包揽一切的角色,甚至可以决定一切,统筹一切。这种将规划的决策建立在“行政权威”和“专家权威”上,反而忽视了公众的力量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现实情况是,在重大项目的决策程序中,规划师往往只能参与“选址”决策,而在最初的决策制定中却没有发言权。而且这些重大项目经常是影响城市布局和实施建设的关键因素。

更需要强调的是,规划师经常将重点放在城市建设的“技术”问题之上,对于社会、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因素造的影响考虑有所欠缺。这其实也是规划和管理方案经常缺乏“可操作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规划师仅仅了解规划的技术程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更多地关心规划的政策程序勇于担当起“政策协调者”的角色。

3、实施方法的误区

传统城市规划项目一般需要经历的过程是:原始资料调查到提出问题,找到问题后,分析问题,然后制定具体方案,评审机构来评审方案,最后才编制成果。但是,对于之后所执行的情况往往无人过问。这样的一种实施体系是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的。

三、城市规划的政策和管理的形式走向

在中国,因为城市建设完全由政府包揽,因此,在财政这一方面,城市建设依靠的是比较单一的财政投资。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日益分散化,使得城市建设越来越依赖市场需求。

1、从技术型向管理型的转变

在以往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很多人重视的是技术层面上的具体策略和实施,但是忽略了管理的重要性,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后期建设过程中的进度,而且也不利于整个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走向。这不仅仅是便于管理操作,而且还可以为将来条件成熟时推进规划立法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技术的操作创造一个优良的基础环境。

2、从包揽型向控制型的转变

传统的城市规划政策和管理,包揽一切,面面俱到。从规划管理的角度看,“这样会造成管理方面的停滞不前。而集中控制,不仅可以分工明确,还可以把每一个小的部分都处理的很精细。

四、城市规划政策和管理的措施

结合可持续发展视角理念以及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和管理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分析来看,城市规划的政策化是必然趋势。建立全新的运行机制,促进规划行业的改革与进步,是保障城市规划的政策和管理措施有效执行的最有效办法。

1、强化执行体系

通过“合作制”的建立,可以强化执行体制的完善,不仅可以加强执行力度,而且还可以与民间实体进行合作建设,从而保证公共投资的导向与规划目标的紧密结合。从而有效地引导开发商的市场投资行为,促进城市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科学的决策机制建立

据了解,我国城市建设与管理在内部决策方面主要依赖于行政官员和专家的经验或者直觉,因此它缺乏公众以及其它专业部门的沟通和协调。采取决策分离,是一种现在管理学公认的原则,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3、完善法规体系

具体地说,可以对内实行依法行政,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在这个机制当中,应该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和办法,并且明确具体的操作规程,以便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外应该建立外部支撑体系,也就是通过地方政府的力量,用法律加强监督。

4、动态反馈模式的建立

将规划和管理日常监测工作,详细的进行总结归纳,并且纳入制度化程序,形成可循环修订的“动态反馈模式”,这样有利于在操作过程中能“有据可循”。只有这样,在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的同时,还保证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增长。

总而言之,在全面建设中国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城市规划政策和管理工作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前进,传统的城市规划政策和管理措施已经很难与可持续发展形成统一战线,因此,在城市建设方面,应该从全局考虑,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城市规划政策和管理办法,这样才有利于我国城市建设的健康、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小明.树立崭新的城市规划观 把握未来的发展主动权[J]城乡建设.2002

[2]李红继.可持续环境与自然资源发展核算[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 建筑设计, 项目改造,运营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urban expans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he process of the existing building to try to keep the original style should be, the reinforcement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perfect, and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keep integr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reasonable use of existing resources, can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of the resources, and through the reasonabl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dr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ject transforma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的发展应该呈现一种整体性。对于广州这种兼具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商业的大型城市,如何使具有文化沉淀的老建筑与现代城市发展的长期规划相融合体现一种无所不在的整体性,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考虑的重点,下面笔者结合工程实例展开说明。

1.项目概述

1.1项目背景

原丁坑村小学占地约3000,建有3层建筑总面积约900,由于学校合并,现有空置状态。校址位于从化市鳌头镇丁坑村,在从化市的西部,距离广州市区60公里,从化市区20公里,原鳌头镇桥头小学丁坑分教点,计划将学校改造成为休闲教育基地,前期可作为公益文化教育、实践教育基地,并逐步向对外营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丁坑村是广州市的扶贫村,该村座落在从化的西南部山区,与花都东北部的山区接壤。本项目(丁坑村小学改建项目)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组织的从化北部山区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和谐幸福社会的需要而展开的帮扶工作。利用废弃校舍改造为集户外拓展、教育培训、露营体验等为一体的基地,改造后作为城投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学习、实践基地,可增强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更先进的社会工作者。且在后续的帮扶建设项目中,将丁坑村作为企业农产品定点采购点,用于饭堂日常消耗及设点对内部员工销售,以实际的使用彻实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达到很好的帮扶效果。

1.2项目定位

总体定位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将丁坑村打造成为城投集团企业文化建设重要的学习、实践基地;

第二部分:面向市场将丁坑村打造集户外拓展、教育培训、露营体验、农耕文化、乡村自行车体验营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景区。

1.3战策意义

1)帮扶丁坑村,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组织的从化北部山区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和谐幸福社会的需要;

(2)将农耕文化保留和对外展现,是对历史和文化的重视和传承,是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

(3)帮扶工作是全国人民关心的善举,可创建更良好的企业社会公众形象,有利企业良性发展;

(4)将丁坑村作为城投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学习、实践基地,可增强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更先进的社会工作者;

(5)通过对口的帮扶工作,可将丁坑村作为企业农产品定点采购点,用于饭堂日常消耗及设点对内部员工销售,以实际的使用彻实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2现状分析

2.1 自然条件

丁坑村村内水源不丰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现村内没有工业生产,污染源较少,生态环境保护得较好,主要以水田种植水稻、蔬菜,鱼塘养殖四大家鱼、塘基养殖瘦肉型猪等农业经济为主.

2.2 人文条件

在丁坑村小学学校旁边有一座客家的古四合院,此院落保留得相当完整,业主不在此居住,现托人看管。该四合院继承了传统的岭南地区客家古院的建筑风格,且院内存有传统农耕文化即农业器具的。

2.3项目建设优势:

2.3.1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完整,较少对外开放,对人们有一定的神秘感;结合当地生态发展旅游,带动经济。借助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打造“广东农耕文化、客家建筑文化体验之旅”主题;同时与周边的果园、水库构成了一个新的旅游风景线。

2.3.2 培训基地与青年旅舍运营模式为年轻背包客及团体旅行者提供了一个有点像酒店住宿,清洗,膳食的场所。然而酒店住客的关系疏离 - 住独立的房间,在独立的餐桌用餐,而青年旅舍则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它使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社会背景,持不同观点的年轻人聚到一起,相互交流。

2.3.3从化鳌头镇丁坑村自然环境保持良好,并且附近有广东地区特有的历史人文建筑(客家四合院)。改造成青年旅社后能够为当地的旅游文化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

2.3.4废弃校舍改造可以节约建筑施工成本,利用已有的建筑空地,水电等设施,进行改造完善。

2.3.5借助政府推广扶贫的机会,我们将对丁坑村提供经济上、战略上的帮助,以推动丁坑村旅游业、种植业的发展;同时,拉动经济,促进当地居民就业。

3. 设计思路

3.1 基本思路

利用废弃校舍改为休闲教育基地,主要作为公益教育文化建设的学习、实践教育基地,并逐步向对外营业发展

3.2设计基本原则

3.2.1设计融入周围环境

从用地的现状出发,结合地形、地貌、地物和周边环境,体现其特色与创新性。

3.2 .2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广场设计满足人们对优美环境与活动场所的追求,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空间,并与周围村庄景观相互联系、渗透,使广场景观与环境融为一体,以人的行为规律为设计空间尺度依据,满足群众要求。

3.2.3设计结合自然元素

因地制宜保留广场内的所有大树,只砍除杂树,调整林木和丰富天际线,增加林下低矮灌木群,改善绿化立体结构。出于生态和经济的考虑,本项目在植物上配置上重视发展乡土树种。

4 功能分区设置及改造

4.1区域现状

本项目学校占地约3000,建有3层建筑总面积约900,主楼总建筑面积588平方米,呈直线形布局,目前为有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一栋,每层有3间课室,每间课室大约52,原为桥头小学丁坑分教点,每层面积196平方米。

4.2功能分区

三层主楼均在上下楼梯右侧增加设置洗手间及淋浴间,

2、一层内部间隔为会议室、餐厅,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卫生间各一间;

3、二三层为客房,是在原有3间的基础上间隔为6套房间住宿,合计设单人间1套,双人标间2套,6人旅社套间9间,合计共有59个床位

4、利用现有主楼后的部分平房,改建为员工宿舍、布草间及工具房。

5、考虑管理需要,大堂需要设置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还应放置多个消防设备。

6、大堂及每个客房均配备上网端口及无线上网路由。

7、室外娱乐设施配置:将原有的篮球场经加固装饰整理,改建为2个篮球场,增设球场照明,并加建卫生间。

8、篮球场后围墙,保留并美化。

9、保留学校中间空地,改造成草坪,不修建其他建筑物,使园区内的其他建筑物都能得到良好的通风采光效果。

10、在各个建筑物间的空隙处设计花园,每个花园本身具有漂亮的形状,不仅是作为一块绿地,也可以作为一个装饰优雅的建筑,有自己的草坪、鲜花、树木,自身形成一个清新典雅的结构体系。

5组织经营与管理

5.1 基本策略

前期主要作为公益教育文化建设的学习、实践教育基地,后期逐步向对外营业发展

5.2 经营管理模式

公平的雇佣关系/雇员当家

义工 (Volunteering)

对青年人的辅导

环保意识的传播

青年旅舍的理念与公民教育的传播

与志同道合的有关机构合作

5.3经营拓展

5.3.1农耕文化(耕读文化)

在学校旁边有一座客家的古四合院,此院落保留得相当完整,业主不在此居住,现托人看管,建议可向其租用,将这古建筑打造成为一个农耕文化展示中心,部分房间可作为农家住宿体验点。

农耕文化即农业器具的展示、农业文明的体验、开耕仪式、六畜饲养、农作物展示等。

5.3.2户外拓展、教育培训、露营体验、乡村自行车体验营等

以乡村旅游为发展方向,利用丁坑村原有的自然资源,向城市现代人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

6 结语

篇9

关键词:规划理论;形式逻辑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ogic of city planning theory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that city planning theory in the general induction logic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but also have a few different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ctive logic. Points out that planning theory research to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rationality of formal logic. And with the strategic plan and the recent construction planning theory discussion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analysis the formal logic,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two theory in the contradiction in logic, not convincing.

Keywords: planning theory; Form logic

前言

科学研究的历程,也就是借助形式逻辑逐步由因到果的确立过程,本文意图分析城市规划理论形式逻辑的基本特点,以探讨在规划理论研究中,如何避免因为逻辑错误而使研究结论失真。并以此对当前一些规划理论进行逻辑分析,以检验其逻辑合理性。

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特点

2.1以现实为基础

城市规划的研究对象是城市,这是规划理论的来源。对现有城市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其产生的内在动力机制,为问题的解决进行指导,是城市规划的根本任务。规划理论发展的历史,就是伴随城市演化进程而不断修正自身的过程。规划理论是对城市发展的抽象分析和总结。很多研究都是以现状调查、资料收集、数据整理为根据,进而寻找其中的内在规律与联系,如中心地理论、城市形态理论、城市化研究等等。现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结论的可靠性。城市规划不能以特定的孤例作为理论依据,而总是试图以多个覆盖面广,代表性强的实例作为研究对象,而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2.2不确定性

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是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做出判断和预控,这也是规划实际操作的主要内容。规划理论期望通过对现实的研究,掌握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以此对城市的发展做出预判。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城市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控的,正是由于研究对象是未来,因此研究成果就不可避免的具有不确定性。研究只能提供一种可能而非必然,无论理论是多么先进和动人,最终都必须面对现实的检验。然而很多理论的预言并不能真正实现,这在规划理论发展史上可谓司空见惯。例如英国按照“田园城市”理论建设的一些卫星城市,均因为规模过小而无法支撑,实际人口远低于预期,尽管这种近似于乌托邦的理想非常伟大。

2.3经验性

城市规划意图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进行预判,而这种判断的基础却是规划师对现实城市发展历程的一种掌握,因为未来并不在规划师的掌握之中。规划师根据来自现实的知识做出判断,因此这种判断而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一种经验性,即根据以有城市发展规律的总结和把握进行预测。例如中规院在广州2000年概念规划中提出的“临界速度”理论,认为城市增长速度(城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超过3%,经济增长率达到10%,维持大约25年的时间,城市增长模式就应当从“外溢式”转化为“跨越式”,由此提出建设南沙新城。其实这也是对已有城市发展历程的一种经验总结,然后应用到广州的城市实际当中。城市规划在认识论上类似于经验主义,即全部知识都是由经验得来,没有天生的观念和天赋的原则。

城市规划形式逻辑的基本形式

城市规划的形式逻辑属于归纳逻辑,而非演绎逻辑。

3.1城市规划的归纳逻辑属性

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是形式逻辑的两个基本形式。归纳逻辑是从个别性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该逻辑只能提供或然性(完全归纳推理除外)。而演绎逻辑是由一般性知识前提推出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的推理逻辑。其出发点必须是不证自明的公理,而结论也是必然的。演绎逻辑不符合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特点,规划属于归纳逻辑。

首先,城市规划也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导一般性知识。城市规划理论研究是以已有城市发展历程的分析作为出发点的,是从不同城市个例中获取的个别性知识,其研究基础并非不证自明的公理,个体城市现象的总和构成理论推导的根据。

其次,就理论推导的过程而言,城市规划理论也属于或然性推论,不属于必然性的结论。由于城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未来发展实际上是难以预测的,而且这种推理的有限性从理论基础就已确定。因为城市现象和问题的广度,来源于个体城市的个别性知识无法包括所有信息,并非“完备理性”,而只能做到“有限理性”。规划无法实现必然性推理,这与归纳逻辑相一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市规划属于归纳逻辑,而且如果要进一步细分,城市规划不属于完全归纳,而近似于不完全归纳中的简单枚举归纳和科学归纳。

3.2城市规划归纳逻辑推理的特点

3.2.1前提为描述性的分析而非判断性的结论

因为归纳法的前提条件是个别性知识的累加,从而判断出一般性知识,因而前提只是对现象的描述,结论才是对这种描述的判断,这一点在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中非常重要,规划理论研究的基础是对个体城市发展现象的总结和分析,由已知推理未知。若以判断推导判断,则陷于逻辑谬误,结论的真实性便会大打折扣。

3.2.2结论超出前提陈述的范围

即前提为真,结论不一定为真,这也是作为或然性推理的归纳逻辑的根本特点。归纳推理的结论不具备必然性,完全有可能是谬论。在规划理论研究中经常会出现结论失真的现象,就是误将或然性结论作为必然性结论。很多以国外城市发展的现象为依据来预测中国城市发展的理论研究,都发现其研究成果与中国城市发展的实际不符。例如中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一些大城市目前已经进入郊区化进程,但是并未产生西方国家经历过的中心区衰败的现象,相反的,中心区的繁荣程度进一步加剧。因为中外国情的巨大差异和城市实际发展约束条件的不同,都会使以往经验性的判断产生偏差,使结论失真,而且这种偏差永远存在。

城市规划形式逻辑与归纳逻辑的不同点

4.1非线性推理

归纳逻辑是一种线性推理,结论是对前提陈述的直接判断,由复合的前提推导出单一的结论。而规划结论的推导则是非线性的,综合的。首先,因为城市的发展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任何单一的因素都不足以涵盖其它,因此规划理论研究的结论都是对各种因素的一种综合与平衡,试图兼顾各种可能性。例如对我国小城镇城市化的研究,其结论就包括产业发展、户籍政策、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其次,正是由于城市的复杂性,理论推导中由于研究人员专业背景的差异,判断和取舍的不同,对同样的前提完全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结论。结论的多样化是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一大特征,而这正是对城市内在的复杂性的一种反映。单一的定向思维正是规划理论所应当摈弃的,规划主张复合与发散。这也正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特点。

4.2假说的存在

就科学研究的角度而言,归纳法一个内在的缺点就是无法产生假说,无论是不完全归纳,还是完全归纳。因为归纳的出发点是现有的个别性知识,继而做出力图求真的判断,这就杜绝了以假设和猜想为主要特征的假说的存在空间。而假说对科学研究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现代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假说的推动。设立假说是科学中最难的部分,也是最高明的部分。

在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史中不乏假说的实例。柯布西耶的“阳光城”,赖特的“广亩城市”,“架空城市”,“行走城市”,以至今天的“世界城市”等等都属于假说性的规划理论。它们都留有当时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烙印,但都首先得益于研究者不拘一格的大胆猜想。假说性的规划理论并不一定要付诸实践,它们往往由于缺乏现实的支撑而流于“猜想”,但它们的产生开阔了城市规划研究的思维,对其他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篇10

关键词:雨水管理 城市排水 规划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c)-0119-02

随着城市发展,中国城市已经进入了“城市病”高发期,“水漫武汉,去北京看海”等城市内涝现象时常发生,城市内涝不仅影响城市正常运转,也为人们生命财产带来了隐患。城市规划是城市管理的第一步,对城市进行有效的排水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1 雨水管理理论概述

1.1 雨水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纵观我国城市发展中对“雨水”处理,经历了从单一排水到综合利用的转变。我国城市的排水系统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19世纪初期排涝蓄洪阶段,20世纪60年代点源污染治理阶段,20世纪90年代雨水可持续管理阶段。相对来说,国际社会对城市雨水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较为成熟,德、美、日等国早在80年代初就致力于雨水管理的研究,并建立起完善的技术以及保障体系。例如日本的“雨水贮留渗透计划”、澳大利亚的“水敏城市设计”(WSUD)、英国的可持续雨洪管理策略(SUDS)等,这些都是在雨水管理理论基础上对城市排水规划进行有效的实践。

1.2 雨水管理理论内涵

雨水管理理论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即――“源控制”与“下游控制”。“源控制”是指雨水进入城市管道之前的过程,而“下游控制”是指雨水进入管道后对雨量和污水水量调节处理的过程。现阶段对“源控制”与“下游控制”的控制,一般遵循雨水就近处理和植被性处理原则。

2 基于雨水理论的城市排水规划

城市雨水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雨水管理相关的决策及其规划策略需要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协商完成。这就不仅仅要求技术的支持,更需要法律、行政、经济等配套措施来保障雨水管理的执行。

2.1 城市排水规划中社会管理机制

城市雨水管理是一项跨行政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规划层面的努力,更需要社会管理层面的保障、经济层面的促进以及公众的广泛理解及参与。为了控制雨水径流,减少城市内涝发生的频率,政府部门应制定一系列雨水管理制度及措施,形成整体性政策框架:如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城市建设、城市雨水突况的行政管理;利用市场经济,加大对雨水管理的资金调控等。

2.2 城市排水规划中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城市突发的内涝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全城覆盖、可视性、及时性等来观察城市积水状况,从而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上海曾在2009年12月,选取了34处城市立交桥作为观察点,相应的在网上建立起“积水自动监测系统”,通过观察,实时对每个立交桥积水情况进行了监测,实时监测立交桥积水情况,得出的数据为相关部门提供了准确及时的城市内涝信息,进而为城市的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城市排水相息化建设中,提高信息的实时性和共享性对解决城市问题非常重要。

2.3 城市排水规划中预警系统

城市内涝产生原因复杂,我们无法完全避免,所以建立相应的预警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对突发内涝灾害进行预期告知,做好相关的准备,能有效减少暴雨带来损失。我国政府对城市内涝预计系统相当重视,国内把对暴雨的预警从轻到重划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种预警,并规定了相应的降雨标准与防御指南。东莞在2012年建设了以城市雨洪模型为核心的东莞市城区内涝监测预警系统,可实现城区暴雨监测与洪水模拟预报等多种功能。实践证明,预警系统在减轻内涝损失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2.4 城市排水规划中工程技术措施

2.4.1源控制措施

从城市规划到管理保障,最重要的是工程技术措施。源控制是指从雨水落入地面到进入市政管道或者雨水调蓄设备之间的过程控制。由于城市地表覆盖主要包括建筑物屋顶、铺地及绿地等,该文也着重从这3个方面具体介绍较为成熟的雨水收集、下渗、蓄留等措施。(1)屋面排水。建筑屋面可以看做雨水径流系数约为1的城市地表覆盖面,其特点是短时径流量大,污染少,是绿色建筑节能设计中极其重要的方面,我们可以采取建造蓄水池收集雨水,雨水经过简单的处理用来灌溉、冲厕、洗车等用水中。(2)道路及硬覆盖排水。道路与各种硬覆盖地表的径流系数较高,污染大,短时雨水径流量大,对市政排水系统压力大。透水路面建设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路面覆盖排水措施,透水路面既能满足人们对道路的硬度要求,又能保证路面的透水透气,大大改善了雨水自然循环过程。(3)绿地排水。城市绿地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地既是产生雨水径流的主体之一,更是吸纳雨水的重要承体。如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中,下凹草坪随处可见,对下凹草坪建设形式、标准与成效的研究也逐步深入。

2.4.2下游控制措施

该文所研究的下游控制措施,主要指对市政排水管道及其各类型的雨水蓄池等采取措施。雨水经过前期的源控制措施的减缓、蓄留甚至净化后,多余的水量进入市政管道最终排入自然水体,而当雨量超过市政管道阈值时,一定容量的雨水调蓄空间便十分重要。雨水调蓄池一般是雨水留蓄的末端环节,于各种拦截、入渗、留蓄措施均饱和的情况下启用。调蓄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截留市政管道雨污水的调蓄设施,主要针对收集初期污染较大的雨污水,在降雨过后再输送至污水厂进行处理,是控制合流溢流污染和初期雨水污染的重要手段;另一种是专门用于留蓄暴雨峰值雨水径流的雨水调蓄池。多功能雨水调蓄技术是在调蓄暴雨峰值流量的基础上,将防洪排涝、雨水利用与城市功能结合在一起,综合高效的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是更经济、更有效、更为可持续的雨水调蓄方法。

3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的排水规划不仅要从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行政管理手段、经济促进、信息技术等配套管理方面加以考虑,更应该注重技术层面的“源控制”与“下游控制”相结合的管理措施。城市雨水管理理念是从尊重自然规律出发,考虑到城市建设中现有和已有的实际排水情况而提出排水措施,它突出了人类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指导城市规划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思思.国外城市雨水利用进展[J].城市问题,2009(10):

78-84.

[2] 吴清平.暴雨内涝后城市排水规划的思考[J].给水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