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学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学的作用

篇1

一、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他就会热心于接触、学习专业知识,并注意探索其奥秘。大部分专业课程重视知识体系的建立与传递,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欲望的培养。很多学生都认为生物学是一门枯燥、难学的课程,生物学史恰恰能通过多种多样鲜活的实例改变学生的看法,调动学生的情绪,唤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奋发向上的激情,引起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思考。如DNA双螺旋模型提出过程中,卡文迪许实验室与鲍林实验室等多个国际一流实验室的竞争使得学生了解到科学发现并不是一个平铺直叙的过程,充满着曲折与偶然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

生物学理论有其严密的逻辑体系,各专业课程的教材往往按这一逻辑体系编写,专业教师根据教材进行分章讲解。这很容易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来源和理论体系感到深奥莫测,也容易形成对知识僵化的绝对化的理解。而生物学史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按规律的形式和体系来理解、把握生物学知识,从而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实际上科学不是静止不动的,认识始终是一个生动的历史过程。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创造性学习是学生将已知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从而获得新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学习结果的过程。创造性学习需要多方面收集信息资料,并从现有资料中提出情景命题。大部分专业课程只涉及某一学科的相关知识,缺乏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而生物学史将生物学内各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便于学生可以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同时,学生可以假想面对各种历史情境,从各种线索中重新分析论证,甚至可以设计新的实验来确认重要结论,这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与创新性思维。如介绍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球菌转化实验时,可让学生假设自己面临当时的研究背景与前期实验结果,思考如何解释格里菲斯的实验结果,并考虑自行设计实验证明或,从而最终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结论,有的学生还能在历史背景的实验条件下设计同样有说服力的实验。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2

一、生物史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例如:分析DNA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的资料,可以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在此项研究中应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应用了化学方法(如,DNA组分分析)、物理方法(如,X射线衍射法)、数学方法(如,模型构建)及生物学方法。学习生物科学史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对生物技术发展涉及的社会伦理道德的关注。

二、生物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

例如: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萨姆纳历时九年,尝试了各种方法,历经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终于证明了脲酶是蛋白质。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坚持了17年之久,其中最闻名又最成功的豌豆杂交实验坚持了八年,才终于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这些史料,可以使学生受到很大的教育和激励,让学生在科学史的熏陶中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态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生物史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

例如:学生通过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史料特别是恩格尔曼、鲁宾、卡门、卡尔文等多位科学家的研究性实验的学习,能更好地深化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对光合作用过程和本质的理解和掌握。又如:学习“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的史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

从以上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利用生物科学史,既能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学习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同时更能培养学生形成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科学史,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自然走进探究境界,并使学生始终保持这种旺盛的求知状态,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动物实验、教学、作用

生物和医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中生不但要从书本上了解生物医学的知识,也要实际动手操作,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兴趣。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动物实验是学生认识和研究生物科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动物实验,可以加深对动物器官结构功能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观察、分析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加强动物实验内容对培养学生巩固、综合、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十分有益。

一、利用动物实验加强学生对动物的了解

高中生应该了解实验动物不同于家养或野生的动物。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动物试验是以实验动物为材料,采用各种方法在实验动物身上做试验,研究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的反应、表现及发生、发展规律和有关技术问题。实验动物作为人类的替身,可以用来验证一个又一个的生命科学真理,例如探索生命现象,开发新药等。高中生应该了解没有实验动物的巨大贡献,人类对于生命的理解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现在这一程度。目前发达国家都相继颁发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法规或规范,已实现了实验动物生产的标准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并且形成了完整的实验动物教育、科研、生产管理与应用体系。我国也出台了实验动物的管理法规。我们应该为实验动物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干净通风的饲养房间,柔软舒适的垫料,供给充足的专门配制的食物和清洁的水,控制动物的密度,提供动物玩耍的物品,正常的昼夜变化频率。按时打扫饲养动物的房间,更换笼中的垫料。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开展了以替代、减少、优化的运动。实验动物的福利还体现在在实验中减少动物的痛苦,进行有损伤的操作前要进行麻醉,处死实验动物时要快,减少其痛苦。

二、利用动物实验培养学生对动物器官结构功能的认识

对于高中生来说,没有条件进行尸体解剖来了解人体的结构,用动物进行替代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例如,要了解人体或其它哺乳动物内部结构,我们可以用解剖大鼠来学习这些知识。用生理盐水和戊巴比妥钠粉剂配制成1%戊巴比妥钠,按4ml/kg对大鼠腹腔注射麻醉,麻药起效后将大鼠用橡皮筋和大头针固定在解剖台上,用解剖剪剪开大鼠的皮肤、肌肉和腹膜,进入腹腔,用棉签拨开观察胃肠肝胰脾等器官结构和位置。通过这样的解剖学习,学生们可以对人体器官结构和位置有更深刻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对生物学和医学的兴趣。在研究动物器官功能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蟾蜍来初步认识生物大脑和脊髓的作用。用大头针从蟾蜍头与身体的结合部向大脑方向插入,左右移动破坏大脑,发现蟾蜍肢体变得僵硬,对刺激无反应。然后用大头针向脊柱中插入,破坏脊髓,发现蟾蜍肢体变得瘫软。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蟾蜍观察心脏跳动,用剪刀剪开蟾蜍胸部和腹部的皮肤肌肉,进而剪开胸骨,观察蟾蜍心脏跳动情况,然后把心脏周围血管剪断,游离心脏,放入纯净水中,发现心脏跳动逐渐减弱。同样把一颗蟾蜍心脏放入自来水中,心脏跳动的时间明显延长。这些动物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考生物学现象背后的道理。另外,现在网络发达,学生可以通过上网学习在实验中感兴趣的问题。

三、开展综合实验加强学生的自主能力

篇4

关键词:生物实验;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当前,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普遍得到提高。但不可否认农村中学在教学设施,特别是实验的配置方面和城市中学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而实验在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物实验也不例外。因此,农村中学生物教师决不能因为班级大、学生人数多、学生动手能力差、学校实验器材配备不齐等原因而忽略生物实验课。本文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上好农村中学生物实验课,将实验的观察、分析、动手及传授新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以切实提高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一、分析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学校本身条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传授生物学知识和研究方法

通过学生对基本观点的理解,完成了生物课的思想教育功能后,教师的重点转移到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和对生物学研究方法的运用。这直接体现了新课改的意图和新课标的贯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是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农村的初中学生居住地分散,所接受的小学教育层次不一,理解接受能力差距较大,并且大都没有学过自然、地理等科目,对生物学的理解仅限于语文课本上的介绍。另外,农村中学的基础设施、办学条件、教学设备严重落后,如没有学生住宿楼,没有多媒体教室,连幻灯机都是破烂不堪等。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求学生每天走很长时间的路到校上课,没有足够的课外时间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对知识的理解将局限于理论……这一切为初中生物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难度。

但农村中学生也有自己的优势:居住于大自然中,每天都与各种生物打交道,对生物有熟悉感,对各种生物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也为乡村教师的生物学教学奠定了基础。作为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师怎样面对这些不利条件和有利因素,让新课程理念、新课标精神落到实处 ,笔者作了如下探索。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在生物学的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是探究式教学法。学生对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学习的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自然倾向的激发,因此采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可以很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将学生从单纯地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将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加者和导航员。按照这种师生组合,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探究的实例:如“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人的瞳孔大小的变化”、“测定反应速度”等。当然,除了探究式教学法外,还有其他教学方法:如例证法、类比法、角色扮演法等。

三、利用学生熟悉生物的优势,强化其亲身体验,使其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避免了死记硬背。例如: 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时,学生先分别观察四个部分的外形及细胞特点,教师将课文讲授穿插于其中。当学生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后,教师再次要求进一步观察,以发现四部分之间的动态联系: 生长点既受根冠保护,又为伸长区和根冠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细胞; 伸长区的下部逐渐混同于生长点,其上部则趋向于根毛区。例如:学习“蝗虫”一节前,我布置给学生一个兴趣小实验,回家捉两只蝗虫,并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而将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请仔细观察哪只蝗虫先死,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印象深刻。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能够做的探究活动,放手让他们去做。比如“探究影响鼠妇生物的环境因素”,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制代用品,这样可以消除实验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并使他们逐步形成了环保和节约的意识。

篇5

【关键词】生物标本 植物学教学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06-02

生物标本是从事生物分类区系、形态解剖与系统进化研究的重要科学依据。标本收藏与诸多宏观、微观生物学科领域息息相关。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标本作为遗传基因的载体,也成为保存物种遗传多样性的基因库,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通过标本馆所收藏的标本情况,可以客观地反映一个区域或一个部门科研工作的历史沿革、科学进展与科学水平,以及当地生物物种资源的分布情况。就高校生物标本馆而言,在建馆宗旨、服务对象方面与其他标本室有所不同。它主要面向师生,服务于教学、科研,立足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以南京大学植物标本为例,就如何充分发挥标本室在植物学教学中的作用做一些探讨。

一、南京大学植物标本室简介

南京大学植物标本室建于1915年,迄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从建立之初到现在,它在教学科研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通过老师和学生的采集和国内外的交换或其它单位和个人的赠送,现有标本十多万份(不包括复份及尚未整理就绪的)。

标本馆的标本数量虽不多,但在国内综合性大学中名列前茅,且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特别是成绩卓越享誉国际的植物学家、禾本科分类学专家耿以礼教授1934年回国后,他一直在南京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近50年,他一生致力于禾本科的研究、标本采集和整理,为南京大学标本室做了极大的贡献,也为中国植物学界做了杰出的贡献。他在完成著作《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东亚的蓼科》,以及《中国植物志》九卷二分册)禾本科(竹亚科)期间,收集了大量江南、华南一带的禾本科、蓼科等的标本,并对这些标本做了整理和鉴定,极大地丰富了标本室的收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正因如此,南京大学植物标本室在国内外高校的标本室中独树一帜,并以禾本科和蓼科的标本丰富著名。此外,莎草科、葫芦科标本也有特色,数量也较多,还有其它科属标本,它们大多数均经过专家的研究鉴定,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二、标本室在植物学教学中的作用

1.标本室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桥梁

植物学的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单纯理论的学习不仅枯燥无味,而且不易理解,结合实践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标本室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场所,填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例如在讲授孢子植物时,由于采集地的限制,不可能取到较全的蕨类标本和苔藓标本,在讲授该部分知识时学生就会难以理解。标本室内丰富的收藏,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认识,从而加强记忆和理解。

2.作为永久保存的标本,可以保证教学的进行。

标本室应用于植物学的教学中,可使教学不再受时间、地点等外部条件的限制。植物学的教学密切联系实践,但因为教学进度的原因,总是有很多无法采到的材料,特别是干冷的冬季,很多实验材料都难以落实,标本室就可以保证我们材料的落实和教学的进行。在材料比较集中的时节,可以预先将材料收集好,保存在标本室内,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处理,就可以在植物学理论课和实验课中发挥重大的作用。标本室内历史悠久的标本,也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直观方便的捷径。

3.标本室的收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植物学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枯燥的理论课很难让学生印象深刻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但结合标本室的教学,效果就会大不同。特别是南京大学标本室的标本,很多都是历史悠久的收藏,像很多科的标本,多是解放前和解放初期采集的,标本保存的非常完好,采集信息非常齐全。学生看到这些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标本之后,都非常激动,不但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动手实践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再结合课堂教学的前提下,他们更乐于积极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动手处理好自己采集来的标本,包括完善采集信息、修整标本、做好标本记录等,极大地提高了授课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篇6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

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指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状态的综合表现。它是教师和学生集体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心理环境,它影响着课堂上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实践证明,消极、冷漠、沉闷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背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造成师生间的不融洽,同学间的不友好,学生往往会产生不满意、烦闷、厌恶、恐惧和紧张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相反,积极、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则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师生、同学之间关系和谐,学生就会产生满意、愉快、互谅互助的态度和体验,在这种积极的态度和体验的支配下,学生就能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开拓性。因此,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在教学中我们可采取如下策略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场所,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师生关系融洽,气氛活跃,学生就越主动。但是,生物教师所教的班级较多,往往是上课时来,下课时走,平时和学生交往的机会比较少,师生间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因此,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去和学生做心灵上的朋友,形成师生间的良好关系。

2.使教学富有情趣。热烈的情绪与浓厚的兴趣既是产生良好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原因,也是衡量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基础。生物界是一个纷繁复杂,多姿多彩而又充满神奇和奥秘的世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教学技能,并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3.教学的内容要难易适度。根据《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的规定,高中生物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生物学思想,树立起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从这一教学目的看,对教学的难度和深度要求都不是很高,而且目前生物学科已不再是高考学科,没有应付高考的任务,这样,教师就有了很大的自主权。因此,在教学安排上,我们应使教学内容难易适度,内容适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积极的努力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当学生有了成功体验后,他们就会有一种内心的幸福和喜悦,产生强烈的理智感,有利于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

二、构建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

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形成后,学生就会产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心向。此时,我们应始终把自己定位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这一角色上,采取多种策略使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包括感知、思考、概括、记忆、运用等诸环节在内的学习——认知的全过程,做到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教学程序。

1.学生自学。由于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认知能力,加之现行高中生物教材的浅显易懂特点,在每一专题的教学前,我们可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自学提纲,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2.师生展开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可就该课题的重点、难点内容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如在上述一节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讨论下面两个问题:①为什么同样是受精卵细胞,有的发育为雌性,有的发育为雄性?②为什么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总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3.启发引导,形成结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围绕教学主题,对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和认识的共性问题进行启发,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学习上的迁移。

4.适当练习。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提高学生的相应素质和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的最后,我们要布置具有典型性的练习,指导学生独立地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巩固和发展,以形成学生新的技能,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

篇7

【关键词】实验;生物;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是教师用演示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生物学实验,是一种直观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通过课堂演示实验,教师可以更为形象地讲解生物学概念、现象和规律等;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等。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是比较复杂和抽象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对于一些直观性的知识比较容易掌握。

因此,教师结合课堂演示实验来讲授新知识或复习旧知识,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有关知识。另外,通过演示实验,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各种实验仪器并能正确、规范地使用,在以后的学生实验中,能够独立、高质量地完成各个实验。所以,演示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直观教学手段之一。

一、中学生物演示实验教学的现状

生物学科主要研究是生物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几乎每节课都穿插了实验内容,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生物学知识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并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直观教学手段。一方面,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学,在实验室的设备配置和规范管理方面都比较落后,因此,在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限制,使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对这一极为有效的教学手段认识不够,从而忽略了演示实验的优越性。我校在这方面做的还是很到位的,花巨资添置各种必备的实验设备和实验用品,以满足教学要求;我校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上的每个演示实验(对于一些有条件限制的实验做了适当地改进)在课堂上都一一加以演示,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艺术性

在初中阶段所涉及到演示实验一般都比较简单,可塑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演示实验内容的特点不同,教学方式可做相应的改变。

1、验证式实验――先授课后实验。

例如,讲授“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教师可先列举一些生活实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食物中可能具有的某些成分。在学生思考、讨论并获得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再通过演示实验,一一加以验证。实验中,学生们发现加热干燥的小麦种子后在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挤压花生的一片子叶会在白纸上留下油渍,等等。通过这些现象,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同步式实验――边授课边实验。

在“显微镜构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显微镜实物,按照一定的顺序(从上至下或分光学系统和机械系统),对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和其功能一一进行讲解。这样,可使学生直观、形象和深刻地掌握显微镜各部分结构名称和作用。

3、探索式实验――先实验后讲授。

例如,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中,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在水中的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通过这些直观现象使学生极为容易地掌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教师在加以讲解,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三、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意义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通过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象,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学习,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调动,接受知识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2、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科学研究表明,人们从语言形式获得的知识大约能够记忆15%,而同时运用视觉、听觉则可接受知识的65%左右。因此,通过课堂演示实验讲授生物学知识,能使学生的学习走近路,走直路,用较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3、传授学生生物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

篇8

关键词 概念图 新授课 复习课 知识网络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事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概念模型也即概念图,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其优越性越来越明显,让相对比较年轻的学科教学更具特色,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本文从多种课型“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出发,浅析概念图在新授课和复习课两种课型中的具体作用,希望能对教学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生物学核心概念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重点。

一、概念图概述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教授等人提出,它是根据奥苏贝尔意义学习和概念同化理论发展而来。

概念图的图表结构包括节点(又称结点)、连线和连接词三个部分。节点就是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连线表示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连接可以没有方向,也可以单向或双向。位于上层的概念通常可以引出好几个知识分支,不同知识领域或分支间概念的连线就是交叉连接。连接词是置于连线上的两个概念之间形成命题的联系词,如“是”、“包括’、“表示”等。

概念图的形式大致有两种,第一种可称为层次式概念图,诺瓦克和高文认为,概念图应该是具有层次性,上位概念在顶端;用适当的连接词做标注;有交叉连结,表明层次的子分支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这种形式在目前多数研究中较为常见。第二种可称为网络式概念图,为Stuart(1983)所提出,其方法是将关键概念置于图中央,将相关概念依一般至特殊逐渐以放射状绘出。

图1 诺瓦克和高文绘制的普通层级概念图

二、概念图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一)概念图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1.在新授课中构建知识结构

回顾我们传统的新授课教学,教师按照教材的顺序和学生一起研读,枯燥的讲解和抽象难懂的概念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另外,知识的“习得”靠的是记忆,掌握的知识也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概念图”可以有效改善高中生物学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的重心顺利地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迁移:概念图将课堂需要探究的每一个任务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关键点上给学生以提示,学生在概念图的引导下可以走向知识的彼岸,一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和探究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在授课时,学生初次接触概念图,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介绍概念图,让学生有初步印象。以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一章自我检测“细胞的概念图”(图2)为例:这是教材中出现的第一张概念图,学生必须掌握概念图的四个要素。

图2 细胞的概念图

节点:如“细胞”、“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等是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它是指感知到的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连线表示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连接可以没有方向,也可以单向或双向。连接词:“具有”是置于连线上的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词。层次:关键概念置于顶层“细胞”,一般概念“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位于其次,依此类推,显示等级关系。

利用概念图将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结构表示出来,这样二者的区别非常清晰。教师只有在教学中重视概念图,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并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

学生对概念图的掌握也是由浅人深的过程,教材在设计题时也是由完善概念图向学生自己构建概念图过渡。即在新授课中首先要让学生完善概念图,然后要让学生构建概念图。

2.在复习课中构建知识体系

复习不仅要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还要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拓展促进知识的迁移、形成知识网络。学生若以概念图形式进行有效复习,利用概念之间的同、异以及内在联系,进行整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归纳,能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概念图教学促进教师发展

生物学知识比较多而零散,每部分包含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原理、原则,而概念图的层次结构可使教学材料得到有效的组织,有利于课前教师备好课,做好教学设计。

教师在授课中应用概念图教学策略来构建知识结构,将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教”与“学”并举。在组织生物复习中重视学生的学,尽量让学生自己绘制各类概念图,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概念图是一种教学策略,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生物知识构建,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提高生物学习效率。

总之,教师应用概念图指导生物教学,既关注学生已有知识、注重学生知识建构,还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教育理念。概念图对于促进教学有着很显著的作用,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境,不能不加选择地盲目使用,而应该分析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课外实践活动生物教学

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教学除课堂授课外,还要实验探究和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课外实践活动是初中学生不可缺少一部分,课外实践活动是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习,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实践活动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呢?关键在于: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当调整。

一、课外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课外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在国外早期是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论”,后来是杜威提出的“学校及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在国内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十分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学、做”三者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些都是教育先人们的课外实践活动教学的方法论,这些方法论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导。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好动与好奇心是进步的第一需要。”实践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课外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施

课外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有着一定的区别和共同点。区别在于环境,教学形式,教学要求等等的不同。共同点都是在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了解关注生物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同时也是教师在课室外的教学技能提升的一个锻炼的机会。

我县是林业生态县,也是我省的旅游强县,虽然经济不是很发达,但是蕴含的生物学教学资源却是十分丰富的。例如有大型菌类种植场、笋竹种植、乌鬃鹅、鸡、鸸鹋场,这些都是结合初中生物教学的内容,分别为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教学提供很好的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场所,很多场所都给我们课题小组的师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物课题《对本县初中生物教学资源调查与利用》的课题研究中,参加的学生都得到了课外实践活动教育。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从不同方位和不同深度进行的教学探究。由于安全、经费的原因,我们选了二十个自愿报名学生作为学生代表参与课题的研究。

三、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对学生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我们进行每一次活动时,首先对学生进行纪律、安全教育、团结合作、友好相处;还要讲文明礼貌、爱护公物等方面的教育。美国一位有名的教育学家统计过后提出: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因素中,其专业知识智商方面只占30%,而非智力因素情商方面却占了70%。由此可以看出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因此,对学生的要求我们是在成材之前,首先要成人,成人比成材更重要,课外实践活动更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科学、人文的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引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极大兴趣。在参观鸸鹋养殖场前,就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任务:制作鸸鹋的鸟巢模型,模型里有鸟卵和育雏的雄鸟,鸟巢的形状及结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在观赏太和洞的禾雀花时,让学生将采集回来的禾雀花分别制作成浸制标本和干制标本。把禾雀花的浸制标本与实验室鸟类浸制标本放在一起,虽然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植物,但是它们惊人的相似不得不让人们惊叹大自然的奇妙,也让学生们增加了对大自然的敬重和热爱。我们还要求学生将禾雀花每一部分解剖开来与课本上桃花的每一部分对应上,认识花的基本结构,将课本要求掌握知识得到扩充。

在调查本地的生态环境时,我们要求学生根据生物吃与被吃的关系,写出它们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还可以编成话剧,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他们分别扮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扮演人类的同学坐在中间,其它同学将他抬起来。人类破坏环境的某一因素如:排污,废弃物等引起了水污染,水污染会导致其它污染,当说到污染会使食物链的某一成分无法生存时,扮演这一成分的同学就离开,同学将一个一个地离开,被抬着的扮演人类的同学会越来越孤单,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非常担心自己会掉下来。通过这个话剧的表演,让同学亲自体会到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员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如果人类不遵循客观规律,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最终将受到环境的报复,人类自身的生存将受到威胁。因此为了让我们的生存环境,人类要保护好生态系统,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我们人类自己。

3、培养学生把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好习惯。生物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生物知识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每年春节前县城都有花市的设置,要求学生在春节前逛花市时,把所见所闻写成科普小记,看谁观察得多、观察得仔细,记录自己观察到的花卉的名称、学名、习性、结构及生理特点……甚至经济、实用、观赏价值等,以及一些寓于其中的故事和象征。遇到不懂的可以询问卖花者,在同学们上交的科普小记中学到很多课本没有的生物知识,例如“猪笼草”有吃蚊子的功能,也有“猪笼入水”的寓意。收集各学生观察到不同的知识,让他们共同学到更多的知识。

初中学生正是青春期的开始,从心理生理方面他(她)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太多的东西想知道、要交流、在师长的帮助下去学习有用的知识。例如:有学生讲到他们生理、甚至心理的困惑,直接影响了她们学习和生活。我就趁这个机会给他们讲解有关的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

家庭也是生物知识应用较多的场所之一,在学习营养物质时,布置学生根据课本中国营养学会的《平衡膳食宝塔》的图示,自己设计一份营养食谱。通过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到科学合理的配餐,尤其是我们同学们正处在长身体时期,掌握科学合理的膳食是十分重要的。现在不少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但他们的家居环境是否对健康又影响,这也是一个生物学方面的问题。装修、绿化、家私等会带来污染吗?家居的污染有哪些呢?除了我们课本上讲的外,同学们还提到了室外的噪音、光污染、灰尘、有毒废气等等,并作相关的调查。这些无处不在的生物学知识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让学生培养随时学习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上网搜集资料等都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在活动中学习生物知识,在游戏中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兴趣。学生习惯了看到周边的事物开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养成学生的学习力,只有不断学习,才有不断的进步。

四、课外实践活动对教师有更高的提升

生物科的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是不同的,它打破课室局限的范围,延伸到大自然中,但如果教师组织不当,会出现只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课题研究刚开始的一、两次课外实践活动回来,有的学生忘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内容是写我们这次外出是如何好玩……,写成游记了,一点生物方面的内容都没有,完全忘记了外出前按老师要求完成的任务,这就忽视了我们课外实践活动的学习目的。如何在实践中收到效果,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就需要师生的配合默契,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起到主导的作用。开始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控制好的,虽然,我们选出的学生是自愿参加的,相对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但是彼此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如:基础知识、体力方面、对不同生物的兴趣不一样,是否都能按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完成,还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具体实施课外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及时调整活动方案和要求,及时、科学地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每次活动后,师生们都要总结,总结的核心是我们是否完成了这次实践任务?我们学到了那些生物知识,遇到哪些新的问题。教师还要给出一些有关的讨论题供学生讨论。教师通过活动后的总结讨论,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扩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这样的教学中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对于课外实践教学,教师普遍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资料,在教学活动中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有时深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严重不足,所以往往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搜集资料,不断学习相关的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在此过程中,老师也得到很大的进步,对于教育教学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

五、课外实践活动应该常态化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量开展多些实践活动,不但是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对老师的成长也是一种推动力。每年中学生都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生物课堂。有条件下,要充分利用,没条件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去参与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是让学生把书本知识应用到生活的一个重要体现。

这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同时也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主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既寓教于乐,在提高生物科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有多次的师生活动,师生关系更为融洽,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思想纪律教育。课外实践活动是现代青少年成长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是在学校课堂中无法替代的一个成长环节,实践活动是学生以后走进社会的一个过渡,从学生长远目标看,我们应该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恩山《生物学》七、八年级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 实验 生物教学 作用

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技能,更能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并能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生物实验在教学中包含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努力学习的强有力的内部驱动力。实验除了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和易于激发学生直接兴趣等特点之外,还具有一种目的性操作活动的特点,使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满足他们的操作愿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最后获得实验成功,此时由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兴趣和学习愿望,转化为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所以说,实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二、创设学生认知的学习情境。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过程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理解到应用。运用实验组织教学是提供学生认识材料和学习情境的有效途径。例如:初中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分组实验、观察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需要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并对各个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在此基础上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实质的理解就更深刻,掌握就更牢固,对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更自如。

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问题―假设―实验―结论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大多数中学生物学实验都体现了这个过程。教师应该结合每一个具体实验,帮助学生由了解到理解,最后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把这种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

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中学生来说,初步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指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已有经验的能力,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是培养发现未知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和解决的心理素质。探索性实验是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在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学生探索和设计能力培养。教师可以给出实验课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方法,自己选择实验材料、仪器、试剂等,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设计同一个实验课题。如七年级生物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我校七年级一班学生根据此实验课题用不同方法设计了同一个实验。在实验中进行了创新,把玻璃板换成了透明薄膜,这一创新不仅取得了相同的实验结果,而且使实验材料廉价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