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现状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民健身现状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全民健身现状分析

篇1

关键词 全民健身 社区居民 体育锻炼

一、研究对象

以郑州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锻炼现状为研究对象,选择郑州市金水区、惠济区、管城区、二七区等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需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以“全民健身”、“社区体育”等为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中收集相关信息,并查阅了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和文献。并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郑州市金水区、惠济区、管城区、二七区等社区居民进行走访并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8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779份,有效率为97.38%。对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体育锻炼社区居民基本情况分析

被调查的郑州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性别结构为:男性较女性多;社区居中民体育锻炼人中50岁以上的居民最多,占调查总体的38.06%;20―30岁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最少,占调查总体的8.17%。分析原因可能是,20―30岁的群众多为工作和事业忙碌,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而在其中还有一部分体育意识有点淡薄,体育参与不够积极,虽然有时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价值,但觉得自己很健康,没有必要参加锻炼。50岁以上的群众多为退休人员,再加上老年人处于人体各器官组织和功能逐渐衰退阶段,健身、防病的需要非常强烈,愿意通过能参加体育活动达到这一目的。同时,老年人和离退人员拥有大量的余暇时间,参加体育活动不但可以保持健康,而且也是消除孤独与寂寞的一个理想途径。

(二)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项目强度分析

郑州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在项目的选择上处于前五位的依次是:散步、跑步、健身操、太极拳、羽毛球。从这些项目可以看出,散步、跑步是比较容易进行的体育活动,相对其它体育项目练习起来比较方便,体力消耗小,而且受场所的限制小;而健身操、太极拳的项目特点是占用场地小、运动量可大可小易于控制。老年人喜欢散步、太极拳等运动量小且不受场地限制的项目;中青年人喜欢球类等刺激且对抗强的活动以及韵律性较强的健身操等项目。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也存在着差异,50岁以下的群众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度要明显高于21-40岁的群众,因为50岁以上的社区居民一般是离退休人员,其自由支配时间相对较多,又加上这一阶段居民的身体健康相对较强,参与体育锻炼的迫切性较强,他们深深的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因此,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也相对较大。从郑州市社区居民每次参与体育锻炼时间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34.12%的社区居民每次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大多数被调查的群众每次锻炼时间超过30分钟,达到了产生锻炼效果所需的最低的时间要求,其锻炼强度也是相当不错的,有56.23%的社区居民其体育锻炼强度在中等或中等强度以上,只有43.77%的社^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强度不能达到中等或中等强度以上。

(三)影响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影响郑州市社区居民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按重要程度排在前六位的是:缺乏场地器材,没时间,没兴趣,工作负担重,缺少专业指导,无经济条件。在被调查中发现,认为“缺乏场地器材”是造成他们不能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占到首位,其次是认为“没时间”,再者是认为“没兴趣”、“工作负担重”和“缺少专业指导”等影响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主观上“没有时间”“没有兴趣”,这说明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有待提高,体育意识还比较淡薄,不能科学的安排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客观上“缺乏场地器材”成为影响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场地器材是保障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现在郑州市的城市建设大都是向高层发展,社区居民空前增多,而社区空地和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是非常有限的,这就造成了“供不应求”的一种现象,而一些老式小区,在城市健身规划中缺少相应的健身设施的配套,所以,现有的体育设施场地难以满足群众体育锻炼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四、结论与建议

郑州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呈现老年居民体育锻炼现状较多,而中年群体锻炼较少。在对锻炼项目的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缺乏场地器材”、“没有时间”、“没有兴趣”和“工作负担重”成为影响社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建议政府体育主管部门在加大对体育设施、器材方面的投入,增加各种休闲、健身、娱乐保健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刘新华.我国群众体育由大到强的战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1):19-31.

[2] 骆秉全.我国群众体育工作评估问题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3.

篇2

摘 要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法对禄劝县中心广场内体育锻炼的参与全民健活动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 广场体育 全民健身 城区 体育活动

一、禄劝县中心广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

(一)中心广场全民健身者的情况分析

在中心广场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具有很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差异特征,女性更注重体育锻炼。在中心广场体育锻炼中有大部分是退休人员,在退休前紧张忙碌的工作为主的生活方式改变单调枯燥的家务为主的生活方式,这样很容易产生角色变更的失落感和自卑感,由于心理的需求,他们会选择体育锻炼构建新的活动和生活方式,与群体结交接触;再加上自身的机体机能在逐渐衰退,患病的概率增加,所以在中心广场参与体育锻炼者中中老年人对锻炼的需求最能体现。

(二)居民在中心广场参与体育锻炼者的锻炼时间和频率

禄劝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主要在傍晚,傍晚为锻炼者提供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和群体锻炼的气氛。选择早上锻炼的老年人居多,这也与老人早睡早起的习惯有关;傍晚中年人占大多数;年轻人大多选择在晚饭后运动,晚饭后舒适的运动环境和充足的闲暇时间,重要的是能聚集很多运动伙伴等因素。中心广场体育锻炼者大部分人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从心理学讲,体育习惯是特定的情景刺激和个人体育参与活动之间经练习和重复后形成的稳固联系。中心广场体育大多是为群体性项目,参与者容易凝聚为一个固定的集体,锻炼者特别是退休人群可以在此获得归属感,所以容易形成较为稳定的锻炼行为。

(三)居民在中心广场体育锻炼者的锻炼项目及负荷情况

选择在广场锻炼的人群大多不会选择激烈的运动项目,而是选择以轻松娱乐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来达到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等作用。一般女性和中老年人多选择运动强度偏低的项目,如健身操(舞)以及散步、慢跑等进行锻炼。广场健身操(舞)是一种舞蹈和音乐结合的运动项目,有较强的节奏感的同时舞蹈动作多为简单易学,老少皆适合的运动健身项目,所以被大多人所选用;禄劝县属于苗族彝族自治县,健身操(舞)中融入了一些具有当地少数特色的舞蹈和音乐,如跌脚舞;部分居民选择在中心广场及附近以散步和小跑的方式进行锻炼,散步或者小跑可消除疲劳、健脑益智,而且益于睡眠质量的提高。

(四)居民参与中心广场体育锻炼者参与锻炼的主要动机情况

禄劝县中心广场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呈多元化趋势,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和缓解压力,说明居民的生活质量在提高,在遇到健康问题时大多选择合适的体育运动来达到增强体质,居民也大多通过体育运动来释放压力和丰富生活,提高生活的趣味性及质量。不同年龄阶段和性别的人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于自己的体型要求和健康也越来越高,中心广场全民健身的开展无疑成为必然需求。

(五)居民在中心广场参与体育锻炼的组织情况

有相当多的人因为自身的惰性和缺乏相应的组织和指导而不能经常参加中心广场全民健身活动,禄劝居民参与中心广场全民健身活动的形式多是与家人、朋友和同事结伴自发的形式为主,大多居民都愿意参与体育的活动,主要是没有人组织是最大阻碍居民参与度核心问题。

(六)居民在中心广场参与体育锻炼存在的制约因素

禄劝县中心广场全民健身活动逐渐成为居民茶余饭后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但还有很多问题,如大多居民没有意识到体育的健康、娱乐、休闲及培养人综合素质的价值所在,还不能自主、自发积极的投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影响居民参与体育锻炼因素是由他们需求决定的,调查发现,影响禄劝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有缺乏空闲时间,其次是场地设施因素、天气因素、缺乏组织管理、缺乏指导。体育场馆的不对外开放,广场体育健身器材的缺乏及部分场地被商家所占,公园健身器材遭到破坏等因素。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经过本次对禄劝县中心广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深入调查与分析,有了基本的了解,禄劝县中心广场全民健身发展的一定优势,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加大多方面的宣传、投入或引入一定的资金、完善场地的管理和组织科学丰富的体育活动。广场全民健身活动受到专业人士的短缺、群众的健康意识不足、广场活动空间不足、体育设施不足、没人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等多方面问题影响。

(二)改善禄劝县中心广场全民健身活动的建议

1.宣传体育健身的意识,通过网站、微信、微博及公共信息展板等广泛宣传、引导群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宣传体育健身在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意义。

2.加强广场体育设施建设及管理体系,为广场体育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根据禄劝县的经济状况要开展广场体育活动应该以政府为主体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营造一个方便、卫生文明、有序的体育健身环境。

3.发挥相关人才作用,鼓励民族舞蹈的学生、老师等带领及指导群众跳舞,并让其传承。当地的学校在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有不可缺少的地位,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来增进广场全民健身的发展。

4.加强体育活动比赛和相应的奖励制度,促进新的体育项目开展,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锻炼。

参考文献:

[1] 孙洁,赵东平.城市广场体育文化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2010.11(06):21-27.

篇3

关键词: 学校体育场地 全民健身场地 使用情况

1.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国家“十二五”规划

纲要(草案)的第四篇第十六章第四节指出:“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

1.2现状

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3.3亿平方米,学校现有体育场地558044个,占全国场地总数的65.65%。社会体育场地资源远远不能够满足全民健身需求,国家也无法在短期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体育场地,同时学校体育场地处于相对闲置的状态,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全民开放意义重大。

2006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在全国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如何有效地挖掘占全国场地一半之多的学校体育场地资源向全民开放?不管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不管是沿海城市还是西部地区,学校体育场地一般在校内,实施中大学体育场地对全民开放相对容易,而中小学体育场馆(包含学生在18岁左右的职业学校)因教学、安全、管理等诸多原因一定时间内对外开放,供全民体育运动无偿或有偿使用,确实很困难。全民体育健身的场所一般都是广场、街道边、社区、公园、收费的室内体育场,而公共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一般要收费。

1.3问题

高中(含18岁以下的各类职业学校)以下学校,学生都是未成年人,学校负有监护权,办学形式一般呈现封闭性。建在校内的体育场地,要免费向社会全民开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各个学校体育场馆各自为政,没有考虑社会的整体规划布局,更没有兼顾全民健身的需求。体育场所设施简陋得多,符合国内外体育比赛标准的场地少,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学生休息日、寒暑假参加体育运动不多,场所闲置多。

2.体育健身场地的调查

主要通过调查学校体育场地和全民健身体育场地的使用情况,来看一看体育健身场地的利用效率。

2.1运动时间

全民健身运动的时间两头多,既早上和晚上多,全民健身时间基本固定;学校学生使用体育场所时间为早操、上午和下午体育课、课外活动(阳光一小时),休息日、寒暑假空闲多。

2.2体育场地

全民健身用体育场一般早上、晚上和休息日用得多。运动场、广场、舞厅、公园活动多,但是白天上下午时间用于健身的人少。学校学生上下午用操场、球场等体育场地上早操、课间操,上体育课,进行阳光一小时课外活动。

2.3运动时间的比较

早上:6:30—9:00,中老年人打球、跑步较多;上午和下午9:30—16:30学生上体育课,下午:16:30左右阳光一小时,晚上19:00—21:30全民健身参与体育锻炼人多。

2.4分析

学校体育场所学生使用率最高、参加运动学生多;学校和全民健身的时间、运动场所冲突不大,能兼顾(见下表)。

学校与全民健身体育场地使用时间:

∨—表示场所用的时间多;×—表示场所用的时间少

3.改进与建议

3.1体育场所的建设重点应放在学校体育场所

学校体育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学校场所布局一般也靠近社区,靠近大众生活,所以体育场所的建设应以学校体育场所为主。同时制定较完善的场地开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规范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原则、保障条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争取做到学校与全民健身双赢。

3.2学校体育场所质量要提高

良好的场地设备和器材,能提高学生和民众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吸引人们参加运动;优质体育场也可以提供国内外体育比赛场地的需要,为发展体育产业做好场地准备;高水平体育比赛又能提高学生运动的兴趣,吸引更多学生投入体育运动中来,良好的场地为学校学生在课外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保证。

3.3学校体育场地布局争取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

新建学校体育场位置既要考虑有利于教学又便于独立对全民健身开放,把体育场最好从学校隔离出来,既和学校靠在一起,又分离,这样既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又能兼顾全民体育健身;学校在保证不影响学校体育教学等正常的体育运动前提下,根据现有的场地条件和人力资源,分类、分时段有序开放;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全民健身运动尽量充分利用一个体育场,以便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便于场地设备、资源共享共赢,减少体育场所的空置率,提高体育设备的使用率。

3.4优质的学校体育场为竞技体育提供优质的运动场

竞技体育学校学生利用学校的体育场地,进行体育锻炼,又可利用学校的师资来提高运动员文化理论水平;学校体育利用竞技体育的师资,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运动水平为竞技体育尽可能提供后备力量。

3.5学校体育场周边尽量建广场

学校体育场和体育馆周边最好考虑建广场,一来交通便利,接送学生停车方便;二来广场边上开发安全卫生的餐饮服务业满足学生、全民的生活需求,提供就业岗位又带动周边产业;三来为全民体育健身提供体育场,大众健身场面也是无形的广告,为学生树立运动健身的榜样。广场人多,间接也保障学校的安全。

3.6学校体育场周围开展体育文化活动

学校体育场周围开展有益的体育文化活动,如:棋类、桌球、乐器等,学生放学早的话,很方便地参加喜欢的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以避免路途遥远来回跑动,提高学生安全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全民健身条例》、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一、研究背景

《全民健身条例》强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确保《全民健身条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另外,农村体育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清醒认识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各种问题,探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农村经济和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使得农村体育文化已见雏形,但还不完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较少,参加的人次也少,体育经费依然严重不足, 制约了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场地、设施相对较少,还无法满足众多农民对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的需求。

1、农村体育文化服务和经济投入明显落后于城市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从国家执行的财政分配体制来看,在城市社区建设资金方面给予很大的优惠,这促进了城市体育的发展,而对农村地区体育文化事业的投入却十分有限,不平衡的资金投入,造成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体育场地分布极不平衡。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表明,我国体育场地在农村地区仅占8.18%,这已成为制约广大农村村落体育事业发展的障碍。由于城市体育设施由国家拨款投资,而农村则由县、乡(镇)财政负责,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城乡居民享有体育资源的不平等、不均衡。城市居民可享用许多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而居住于广大农村的农民获得的福利性体育服务则远远落后于城市,市民与农民享受的体育服务也就不平等,城市和农村体育文化之间的差距还十分明显。

2、农村基层组织的体育职能明显淡化

我国县乡机构改革,给基层体育职能部门带来很大冲击,在很多地方,乡镇体育部门被撤销或合并,致使基层政府体育职能严重弱化。农村乡镇机构在“精简机构、压缩人员、节约开支、解决财政人员供养问题”的过程中,以前乡镇文体中心不复存在,只设立文化服务中心,属于社会服务性组织。再具体到村社,由于村庄合并,干部精简,村共青团、妇联、民兵组织的工作人员减少,身兼数职,监管体育的职能就明显淡化。

3、农民体育意识和健康观念明显落后

体育意识是一个人是否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原因。然而,由于农村生产力落后,我国农民体育意识尚不成熟,农民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仅在运动场上竞争表层的意识中,缺少自觉投身和参与的意识。在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影响下,各自从不同角度看待体育现象,以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解释体育现象。他们认为:一年四季、春耕夏管、秋收冬藏、体力劳动量较大,使得我们有着健康的体魄,劳动就是体育运动。“劳动可以替代体育”,“劳动即是体育”的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这种思想已经成为阻碍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之一。

三、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策略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丰富的指导意义。

1、增强农民的体育价值观念

农村人口的体育价值观念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发展生产,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者个体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着生产率和收入水平。因此在新形势下他们会逐渐认识到体育对自身健康和农业生产的积极作用,增强体育意识,促进农村体育和生产发展的协调一致。

2、多渠道融资改善农村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状况

首先国家农村资金的投入,将真正着眼于惠农,要重点用到村上去,去支持和农民息息相关的、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小项目,让农民直接得到实惠,在村里因地制宜地建设各类小型体育运动场地。

另外,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资金投入还远远不能保证农村体育文化的全面发展,所以结合我国的国情,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和自筹资金也是改善农村体育物质文化的必由之路。

3、完善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民主管理制度

民主管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随着农村体育的发展以及《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实施,农民体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纳入政府议事日程,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从制度上保证体育工作的落实。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将实施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乡镇和村委会的组织实施作用,调动和激发农民参与和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把农村体育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尽快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规体系,推动农村体育工作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普及化的方向良性发展。为了保证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正常开展,基层乡镇和行政村应当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努力建立健全农民体育协会组织,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定期进行检查考核。乡镇要有领导干部分管体育工作,村委会也要有村干部专人负责本村的体育工作,村级文体活动中心要配备兼职社会体育指导员。各级农民体育协会要牢牢把握时代进步的特征,紧密团结和依靠广大农村体育工作者和农民体育积极分子,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全民健身条例》为指导,推动农村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广斌.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建设问题研究[J].体育文化 导刊,2007(9).

篇5

摘 要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访谈等方法,对永川区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结构、消费方向、生活消费结构水平及其体育消费主要投入方向等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永川区城镇居民已拥有较好的体育消费观念,只是本地区居民的体育消费支出还处于较低水平;永川区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主要是以实物性消费为主;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经济收入水平低、公共体育活动场馆严重不足等。并针对以上现状为永川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健康发展提出有益建议。

关键词 永川区 城镇居民 体育消费

为了全面了解永川区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更好地推广全民近身活动,拉动本地区国民经济的增长,科研组对此科研做了专门的调查研究。此科研课题,不但可以了解永川区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及现状,也可以对体育产业在本地区的开发和体育市场经济在本地区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并且为永川区城镇居民的体育休闲活动、体育经济发展方向和全民健身运动在本地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文献资料。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对重庆市永川区不分城镇居民进行调查。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随机向永川区城镇居民发放200份问卷进行调查,回收问卷2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78份,问卷有效率为89%。

2.访谈法 针对本课题相关内容对永川区部分城镇居民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还涉及到体育消费的现状及未来走向。

3.文献资料法 运用网络、图书馆和校园数据库进行查阅和阅读有关体育产业、体育消费、体育市场的文献资料。

4.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资料、文献资料及访谈所获得的资料进项统计和整理,所获得的统计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永川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结构

经调查,自2008年以来,永川区城镇居民中所参加过体育消费的人数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科研组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被调查者中有参加过体育消费的占61%,在参加过体育消费的人员中,参加体育消费个人年均体育消费在500元以上的占47.54%,这一水平比2008年奥运会前的居民体育消费水平高出很多,这说明永川区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已有了一定的规模。这一调查结果也可以间接表明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已有不小的成果。

图1显示,从体育消费方式来看,由多到少依次为“购买体育服装”“观看体育比赛”“到收费场馆参加体育锻炼”“购买体育报刊杂志”“购买体育彩票”,表明本地区的体育消费是以物质性体育消费为主。

表1显示,永川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投入项目又高到低依次为“球类(足球、篮球、排球、兵乓球、羽毛球、网球、高尔夫)”“健身健美”“自行车”“游泳”“爬山”“棋类”,这表明体育器材的购买、租赁以及运动场地的收费是体育消费者参加体育运动项目时的主要投入。研究组调查结果还显示,选择跑步、爬山等项目进行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占总调查人数比例的80%以上,这说明永川区城镇居民在选择体育活动项目上还是以花钱少为目的进行选择。

(二)永川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态度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体育活动功能认识的进一步加深,体育活动已不单单成为人们用来体育健身的一种手段,大多数人是把体育活动作为一种休闲、娱乐和充裕自己闲暇时间的一种方式,更有甚者将体育健身、运动服装作为一种身份象征的符号。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到各种体育赛事现场观看精彩刺激的比赛的人们,仅仅是出于强身健体的目的,我们不能确定他们去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释放自己工作生活中的压抑;我们也无法确定那些活跃在公园等各种公共健身区域的人仅仅是为了自身健康长寿,却丝毫不是为了休闲娱乐之目的;我们更不能确定那些经常购买各种名牌体育用品、体育服装或是手持高档健身俱乐部健身卡的消费者完全是为了健身、娱乐而毫无显示身份的目的。所以,一个地区由消费者自身所选择的体育消费方式的不同,该地区体育消费的态度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从被调查的永川区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目的情况来看,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的体育消费态度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在强身健体的选择上,各阶层选择的人数比例普遍较高,占被调查人数的62.0%,这表明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体育消费依然是本地区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主要目的。随着本地区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作为健康投资方式的体育消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作为提升生活质量、充足闲暇时间、提高生活品味,最终达到休闲娱乐、结交朋友、交流感情目的的手段。

本研究组调查结果显示(表2),在体育消费与健康方面的问题上,有108人认为适度的花钱进行体育消费是值得的,占总被调查人数的54%;另有58认为体育健身还是选择免费的方式比较好,占29%;剩余的6%的人认为,为了健康花再多的人进行体育消费也是值得的;在被调查的200人中没有人认为花钱买健康不值。由此可见,进行适度的体育消费来参与体育活动还是被本地区的人们所接受的。

(三)永川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

一个地区的居民经济收入决定着本地区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研究组在本次调查中得出,永川区城镇居民的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水平逐步上升。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也在逐步增长。体育消费也是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一种途径,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的同时体育消费也在增长,并且体育消费的增长比其它消费增长要快,这是因为体育消费是一项有目的、有意识的消费活动,是人们可以通过体育消费来满足自身的运动健身、休闲娱乐、释放心情等,体育消费包括实物消费和精神消费两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成功举办以来,体育消费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已占据了一定位置。由表4可以看出,永川区城镇居民每年用于体育的消费金额在500元以上的只占23.5%,被调查者中占65.5%的人每年的体育消费金额都在500元以下。这说明永川区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状态。体育消费作为当今时代的新兴的产业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商机,体育消费在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必然起到积极的作用。

表5是针对永川区城镇居民所选择健身场所的调查结果所制定的,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被调者中,有122人在选择运动场所时是选择了免费场所,占总被调查人数的61%,选择收费较低场所的占37.5%,只有3位被调查者选择了收费较高的运动场所,占1.5%。这个调查结果进一步表明,永川区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还不高。图2为表5的饼状图,由饼状图可以更直观的展现出此结论。

(四)制约永川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

从统计调查问卷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影响永川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主要为:1无足够的空余时间;2经济因素;3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太少;4缺乏体育运动技术;5市面上体育运动服装和体育器材A货泛滥;6无高水平体育赛事缺乏观赏价值等。针对永川区城镇居民闲暇时间的安排情况,表6显示:占调查人数的60.8%的人的闲暇时间是在看电视,排第二位的是打麻将等娱乐项目,占调查人数的38.6%,第三位是个人及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占调查人数的26.3%,只有占调查人数的13.4%的人是将体育活动排在首位。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发现,目前在永川区体育活动还不是人们在闲暇时间参与的主要娱乐方式,所以如何吸引更多的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问题,还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首要解决的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永川区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是以物质性消费为主,而在体育健身活动及体育健康咨询等非物质性消费较少;2.永川区城镇居民具有较高的体育健身意识,但体育消费水平仍处于较低的层次;3.永川区城镇居民所选择的运动场所多为免费场所和收费较低的运动场所,选择高收费的运动场所的人很少;4.制约永川区城镇居民体育锻炼、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为时间因素、经济支付能力、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太少及缺乏体育运动的技术指导等。

(二)建议

1.各级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国家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在地区政策上应给予相应的支持和优惠,给予必要的政策措施和物质上保障,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全民健身运动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传播途径进行宣传,主要加强对非体育人口的宣传,是更多的人能够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育消费观念。2.本地区已有的体育场馆应全方位地向居民开放,并通过新建来增加本地区体育场馆的分布密度,采取各种适当的方法充分吸引本地区居民参与体育,这样既可以吸引更多的居民来参加体育锻炼,又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为本地区各个体育场馆、公共健身场所指派专业的体育技术指导员,为居民传授正确的健身技术,使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收入的个人及其家庭都能掌握一定的体育健身技术,进行参加体育活动。

基金项目:重庆文理学院学生科研课题,项目编号:Y2013078。

参考文献:

[1] 马渝,欧阳柳青.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03:10-11,15.

[2] 孔文清,陈卓源.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6:740-741,765.

[3] 王乔君,童莹娟.长三角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结构研究[J].体育科学.2013.10:52-62.

[4] 肖焕禹,申亮.上海市不同社会阶层居民体育消费趋向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02:45-50.

[5] 王爱丰,王正伦,陈勇军等.江苏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1.01:27-31.

[6] 欧阳柳青,赵高彩,封飞虎等.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指标体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06:10-14.

[7] 刘志强,金宝玉.影响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01:25-27.

[8] 孔文清,陈卓源.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结构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04:6-9.

[9] 吕顺田,柴九昌.河南省小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06:22-24.

[10] 杨爱华.重庆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1:13-14,25.

[11] 戴俭慧,罗时铭,顾季青等.江苏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现状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01:18-23.

[12] 王勇.河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02:81-84.

[13] 申亮,肖焕禹. 城市不同社会阶层居民体育消费决策探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02:43-47.

篇6

关键词:巢湖市,社区武术武术健身

 

1.前言

“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它包括人口、地域、各种设施、管理机构、文化现象和社区意识等要素,是一个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是以非农产业或二三产业为基础的,规模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社区。社区体育主要指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相当于街道(乡镇)、居(村)委会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情感为主要目的,就进就便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而我国的社区体育首先以“区域性单位横向体育联合体――街道社区体协”的形式出现。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强身健体的意识越来越主导着城市居民的思想观。而城市社区体育以其独特体育健身功能和区域性社区文化吸引着城市广大市民的参与,其组织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作为社区体育健身项目之一的中华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根源和渊源的群众根基,在社区体育健身项目中举足轻重地位。怎样使中华武术这一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族健身项目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应有的功能,是一个值得社会广泛重视和巫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本文对巢湖市城市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对弘扬武术精神、促进全民健身、建设社区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界定为:巢湖市市区亚父街道办事处、天河街道办事处、凤凰山街道办事处、卧牛山街道办事处所辖区范围内社区居民开展武术健身活动。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巢湖学院图书馆及网上数据资料库等处进行搜集、鉴别,并整理了国内外有关社区体育、社会体育、社区武术方面的相关书籍和论文,以全面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方法为个别发送法和当面访问法 ,从2000年10月至12月实施 ,对抽样体育活动点上参加健身的社区居民进行随机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600 份 ,回收 585 份 ,回收率为97.5% ,剔除10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575份 ,有效率为97.5%。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和EXCEL等应用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2.2.4 逻辑推理法

在研究过程中 ,采用类比、 归纳、 演绎、 综合分析法 ,对所有收集资料进行逻辑分析。

3.巢湖市城市社区武术健身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3 .1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的动机

调查显示:参加过武术健身活动的有 216 人 ,占总人数的36 %;没有参加过的有 384人 ,占总人数的64 %。巢湖市社区居民没有参加过武术健身的人明显多于参加过武术健身的人 ,这说明巢湖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的动机中,强身健体是绝大多数武术健身者的首要动机,占参加武术健身人数的86.3%;防身自卫占78.7,学习武术技术的占 67.7%;兴趣爱好的占58.8%;为了增加社会交往而参加武术健身的占28.6%。

从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的动机来看:人们参加武术健身的动机呈多样性,在这次调查中,为了强身健体而参加武术健身的居民占调查人数的86.3%,说明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已经认识到武术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功能价值,看到了武术在健身强身、 治疗疾病方面的独特作用,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健康身体的追求,使得武术的健身特点有了更大更多的发挥空间。而为了防身自卫和学习技术分别占78.7%和67.6%,位居调查人数第二、第三,这正也迎合了现代社会部分特性的需求,现代社会还未达到正真的完善,社会还很复杂,因此,寻找一种自我防身的有效手段已成为不少人的愿望,而武术的技击术恰恰能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求,这也促进了武术防身自卫功能的强化,成为人类或个体服务于某种特殊使命的重要手段。出于兴趣爱好而参加武术健身的占参加武术健身人数的 58.8%,这部分居民可以说是武术爱好者,是参加武术健身相对稳定的群体,对武术的发展和在社会中的传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为了增加社会交往而参加武术健身的占28.6%,这部分居民对构建和谐社区起到推波助澜的效应。

3 .2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项目

本次调查巢湖市城市居民参加武术健身项目内容:太极拳(械)、木兰拳(扇)、

传统套路项目、现代竞技套路项目和搏斗项目。从调查结果来看,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锻炼项目与居民的参与程度依次为:太极拳(械),占 86.4 %;木兰拳(扇) ,占66.1 %;传统套路武术项目 ,占 20.9 %;搏斗项目 ,占17.1 %;现代竞技套路项目 ,占6.4%。社区居民参加武术锻炼的最为主要内容是太极拳类 ,绝大部分参加武术健身者都参加了太极拳练习。。无论是在性别上还是在各个年龄阶段上 ,太极拳的练习者都是最多的 ,且远多于其他选项。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广大群众参与到武术健身中来 ,对武术的传播和推广功不可没。

3 .3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场所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巢湖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首选场所主要是以范围广、 容纳人数多的地方为主 ;如公园和广场两个地方进行锻炼分别占94.8%和86.7% ,这与公园的独特锻炼环境有关。但巢湖市的公园和广场数量有限 ,,因此,绝大多数健身者通常采用就近原则来选择健身地点,利用单位场地、共体住宅小区、 自家庭院进行锻炼。在这样的环境里参加武术锻炼,由于场地的简陋和人数上的不足 ,导致缺乏一个良好武术健身氛围 ,对居民们参加武术健身的热情和意愿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4 结论

4.1调查显示,不到半数的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喜欢武术,这表明武术在巢湖市城市社区要想较为广泛开展,需加大宣传力度。

4.2.人们参与武术健身的最直接的动机是:强身健体、增进健康。另外,学习技术、兴趣爱好、增进交往等也是他们武术健身直接或间接动机。

4.3.武术健身项目不再停留在简单的套路技术上,而是向更复杂、更高级的技术发展,健身内容多元化。

4.4政府加强对巢湖市市区公园、广场及公共体育场所的建设,为居民健身提供良好的场所。

参考文献:

【1】李瑞年.试论全民健身〔J〕.体育科学,1995,15(5):23。

【2】周沛.社区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社区 居民 健身活动;现状 调查 分析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5-0190-01

1.1选题依据 针对清水塘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现状调查分析,就合理进行资源配置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身意识,培养社区感情,强化社区意识,促进社会整合为推动株洲市全民健身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1.2文献综述 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社区居民对健身的渴望日渐递增,《2001-2010年体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的战略发展思路,这表明社区体育成为了国家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又一项重大举措。 借鉴 探讨存在问题为促社区文明建设推动全民健身提出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株洲市清水塘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综述法

2.2.2问卷调法

共发放问卷调查表200份,回收189份,回收率95 %其中有效问卷175份,有效率为88% 。在3天之后,在第一次发放调查问卷地点发送第二次问卷调查,使得居民第二次相同的问卷调查。采用重测信度系数的比较,所以,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2.2.3数理统计法

在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株洲市清水塘社区居民健身现状分析

3.1.1 居民健身活动的动机是增进身体健康,占70.7%,居民休闲娱乐参与人数占63%,对于大多数社区居民参与健身多数为中老年人,他们选择参与健身活动来增强体质和排除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导致的孤独感。

3.1.2参与健身活动居民的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1)年龄结构60岁以上占54.9 %。因60岁以上退休或未工作在家空闲时间多。据人口专家预测未来20年60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增加约13%,社区健身对人口老龄健康长寿意义深远。60岁以下占45.1%,因工作压力、家庭负担参与健身活动的人比60岁以上少。

(2)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显示,女性居民参加健身活动的人多于男性占60.4%,男性占33.1%。通过考察和访谈得知女性通常比男性注重保持身材,所以社区健身活动女性要多于男性。通过参加社区健身活动加强了人际关系又增强了体质,达到身体健康和减肥健美目的。

(3)社区健身活动的居民月收入以2000元以下为主,占74.3%;其中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占17.7%、1000-2000元的占56.6%。通过走访跟调查得知,这些参与健身锻炼活动的社区居民月收入都不高。以这样的收入,他们也不愿意去那些消费相对较高的专业健身俱乐部参与健身,基本上都在社区健身设施进行一些简单健身活动。但与过去相比物质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所以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逐渐增强,健身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经日益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

3.1.3 健身活动的时间和频率 社区健身活动的人群中周锻炼1-2次占8.6%,周锻炼3-4次占32.5%,而表示天天都会来锻炼的就占58.9%。时间段是在早和晚,部分人参加傍晚社区的广场舞。

3.1.4 参与健身活动的项目与场地

社区健身的活动形式主要有日常性活动和经常性体育竞赛两种[3]。主要的健身活动场地是社区的文化广场根据调查结果反映的主要项目活动,日常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活动包括:行走,广场舞,舞蹈,太极拳等;社区经常组织的体育竞赛项目有:羽毛球、乒乓球、广场舞表演、篮球等。通过访谈,在这些体育项目中,男女性别跟选择有一些差异,参与日常性活动项目中大多为女性,参与经常性体育竞赛项目中大多为男性。在调和访谈过程当中,大多数社区健身活动的场地为社区文化广场和社区附近的绿茵人行道。而居委会对社区文化广场和人行道这些可进行健身活动场所的管理和利用不够重视,这就导致大多数社区居民抱怨社区健身活动场地和设施的不够完善,对现有场地感到不满。

3.1.5 参与健身形式 倾向于与社区组织与家人分别占62.3%和18.8%。而独自一人去占10.2%,与朋友占8.5%。在调过程中很多居民都提到社区组织的广场舞很好,但是社区一年就只组织2-3次居民健身活动比赛,健身活动比赛的组织形式单一。节假日参与健身运动的居民多。

3.1.6 健身活动消费状况调查得知,株洲市清水塘社区居民用于健身的个人月消费是:不消费的占69.7%;月消费中10-50元以下占18.2 % 、清水塘社区居民的人均健身活动的消费较低。因为居民的健身意识不够;参与社区健身活动的居民中大多是退休人员,他们的月收入对他们在健身活动中的投入有很大的制约。还有大多数居民健身锻炼的方法比较局限、单一,其他的健身方式懂得少。

3.2影响株洲市清水塘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因素

3.1.1 体育设施 居民对场地设施的满意度调查表可以看出,参加健身活动的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健身满意程度,非常不满意的占64人,占总人数的36.5%;对场地设施不满意的占52人,占总人数的29.7%;比较满意的占31人,占总人数的17.7%;对场地设施满意的占28人,占总人数的16%。由表7可知,场地设施和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缺乏运动占41.1%。因此社区健身设施的发展直接影响社区居民的健身活动的开展,居民不来参加社区健身活动的并不是没有时间,也不是对健身没有兴趣,最有影响的是社区健身设施和居民不知道健身方法。

3.1.2 动机因素

健身动机因素旨居民参加健身活动直接原因和动力,它具有指导和选择行动方向,发动健身和终止健身行为的功能。健身动机多种多样,根据个体差异,居民健身活动的需要多种多样,健身行为目的相同。居民健身的动机是促进身体健康跟休闲体育娱乐体育为主,所以影响社区居民的重要因素是居民健身动机正确,全民健身广泛开展还需政府支持。

3.1.3 天气因素 天气影响居民的出行还会影响居民的心情,在晴天居民心情好,参加健身锻炼的兴趣浓,目前社区健身场地是室外露天如果遇到雨雪就没发实施。

3.1.4 组织与管理 社区组织管理者对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要,保证居民健身 场所和设施 。组织管理者是影响社区健身活动开展因素。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综上分析、归纳,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居民女性参与健身居多,女性一般选择日常性活动进行健身,男性一般多参加社区组织的竞赛性活动,每月的健身活动几乎不消费。

(2) 经株洲市清水塘社区参与健身活动的居民中,以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主,占被调人数的54.9%,其中,退休人员占比大。

(3) 健身活动场地设施少,体育场地设施缺乏,经费严重短缺。

(4) 社区居民对健身的重要性和内涵认识不足,长期以来人们的健身意识淡薄,对健身的重要性和内涵认识较模糊,社区居民自己不懂得健身的方法。

(5) 市政府、市体育局等相关部门与社区负责部门需加强配合。

(6) 天气因素对居民健身影响比较大。

4.2 建议

基于社区健身活动存在的问题

(1)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全民健身意识。引导健身消费,树立终生体育观,把健身融入生活之中。

篇8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guiding status and the problems of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in the process of farmer's fitness in Shaanxi Guanzhong area by questionnaire, literatur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rural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 is serious imbalance with the rural population. And it got the main factors that constraints the work of rural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关键词: 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

Key words: rural;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status

中图分类号:G8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320-02

0引言

发展农村体育,增强农民体质是建设和改善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构建和谐农村的具体体现。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支撑社会体育的三大条件之一,也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促进公民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质量,创建和谐社会的一项主要内容。在开展群众体育的工作中,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个生力军,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社会体育指导员又是一支重要力量。对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及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研究试图在理论的高度,以指导实践为目的,对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进行研究,以期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根据本课题的研究需要,分别对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渭南市、铜川市及杨凌示范区的10个县(区)20个乡(镇)的农民及体育指导员及运行模式为对象进行研究。

1.2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研究需要为依据,对调查问卷进行设计,采取二次调查法,检验问卷内容的效度,与课题要求相符;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6份,有效回收率89.3%。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关中地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的基本情况到此次调查完毕,关中地区共有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378人,其中有11人为一级,124人为二级,243人为三级,尽管有金字塔形式的等级结构,但是整体人数在1569.73万人的农村人口中只占0.04‰,人数极少,平均每41527人才有1名指导员,且一级社会指导员指导员队伍中的比例比较低(表1)。表明当前关中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没有深入到农村基层,还说明该人才结构将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完善整个队伍知识能力结构产生严重影响;女性主要集中在二级、三级,在高级别中几乎没有,男女比例失调。

2.2 关中地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学历、职业和指导年限现状分析关中地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呈两极分化的不合理结构,40岁以下的青年人占37%,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还没毕业的大学生,50岁以上的老年人 占51.9%,中年人仅占11.1%。关中地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知识结构完善的薄弱环节是学历层次偏低,专科以上学历占28.5%,中学(含中专)学历占49.6%,小学及以下文化占21.9%。

调查指导年限的结果如表2所示:3年以内的为47%,3-5年的为39%,6-9年的仅为14%,10年以上为0。由表2还可知道, 无职业人员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主要职业结构,他占37.6%。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体育工作的年限都不长,指导的随意性很大,必要的教学能力、训练能力、科学系统地组织指导能力不足,因此指导内容单一问题、影响锻炼者的兴趣问题就会出现,这会影响到体育指导员专业素质的提高,影响指导质量均。

2.3 关中地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现状

2.3.1 参与指导的动机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指导工作时,指导动机是其内部动力起直接推动作用,同时也是一种主观因素影响其指导效率。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多种心理因素所构成的动力系统形成动机。关中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兴趣爱好(占61%)社会交往(占23.5%)、工作需要(占12%)及强身健体(3.5%)。由此可知,兴趣爱好与社会交往是关中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指导工作的主要要动机,而不是以创造经济效益为动机,这种需求是高等层次的比较稳定、持久的需求。

2.3.2 指导频率的现状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在农村中,平均每周进行1-2次指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最多,占44.3%,而出勤在5次以上的是退休教师和无职业人群,明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体具有出勤次数少。调查同时发现,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工作的次数和等级成反比,且指导的时间大部分也不固定,体育行政管理及其它文化管理是他们主要从事的工作。

2.3.3 指导时间段及场地分布的现状分析在一个地区中,开展的社会体育工作状况可以通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分布情况反映出来,农闲时的早晨(43.8%)与傍晚(42.7%),是关中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主要集中的时间段,也有人指导时间不固定(14.5%),农忙的时候很少指导;指导场地依次:选择村镇文化广场占33.3%,路边占28.9%、住宅前后占22.2%、学校占13.3%、其他占2.3%。说明指导场地选择上较为随意,以就近和方便为主。

2.3.4 指导的运动项目的现状分析社会体育指导员所指导的运动项目,能够反映出群众对这些项目健身价值的认可度及这些项目在该地区的普及度。调查显示:关中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指导的主要项目是大秧歌、健身跑、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掰手腕、摔跤等,传统武术-红拳,也是人们喜爱的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中约11%的人指导这个项目;与其他地区相比,关中是陕西省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地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71.53%,每个民族都有独有的体育健身活动,这些运动项目吸引了不少的外来人群,是陕西省宝贵的人文资源,有7%左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这方面的指导。总的来说,关中农民所参与的体育活动多以对技术要求、场地器材要求不严格的项目为主,而且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传统特点和乡土特点。

2.3.5 指导人群的现状分析关中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人群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老年、中年、青年、儿童与不固定人群。从比例来看,关中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的主要人群为占总人数的47.5%的不固定人群,说明大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群体还不固定,这跟受调查的人群大多兼职从事指导工作有关。

3影响关中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主要因素

对于影响关中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工作的因素的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制约指导员工作的首要因素就是“经费不足”。体育运动一定要和经济协调发展。不仅社会体育的发展水平受经济的直接制约,而且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程度、发展规模也受经济的制约。社会、政府职能部门没有能力给予农村体育支持,不能够提供物质基础给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用于农村体育上的资金寥寥。所以, 陕南、关中、陕北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迟缓是造成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非常少的主要因素。

第二要素就是“场地设施不全”。因为大部分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在非体育场所,如公园广场、马路空地、村头巷尾等,所以有些基本的要求在指导过程中难以被满足。还有就是在农村中,群众锻炼站点只有很少可用器材设备,除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庄、农民健身工程试点村庄,大部分站点器材缺乏,这就使得指导员的指导工作很难展开。

第三大因素是“感觉缺乏动力”。因为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所以农民无力支付指导工作的费用,加上计量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工作酬劳时,地方政府也没有给出适当标准,也不能明确度衡社会体育指导员劳动的多少,这使大部分指导员没有动力去参与指导工作,给予一定的报酬就是认可了劳动者的成果,同时也约束着劳动者劳动责任,一定的报酬也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工作能长期有效进行的基础条件之一,是不容忽视的。因而,发展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时,要更重视这一因素。

第四大影响因素是 “组织管理机构的不完善”,当前,群众自发组织与民间社团是关中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主要组织形式,政府组织为辅,在推进农村群众性体育工作时,这些组织的职权范围有限,并且在这些组织中,大多数指导员为兼职人员,属于公益性的,并多头管理,有很多不稳定含在里面,很容易被外界一些因素干扰,从而有流失现象出现;同时,“自身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不够”也是影响关中地区指导员队伍发展的一个重大原因。

4结论

在社会群体健身活动中,社会体育指导员充当着宣传、组织及执行者的身份,农民体育健身需要来源于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需要这些人员发挥他们的特长及专业才能,以满足居民在锻炼过程中的需求,达到科学锻炼的效果。

关中地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整体结构为高级别指导员年龄偏大、比例低、从业时间比较短、文化素质比较低,有重视数量增长而忽视质量提高倾向;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严重缺乏,质量较低, 缺乏指导的练习场地器材,与将农村作为主战场开展全民健身的总体战略相违背。所以,我们不但要培养一支能力好、素质高、责任心强、乐于奉献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而且还要有专门的科学的管理机制与管理机构去组织管理,这样队伍的工作才能高效、有序,才能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开展,才能推动我省社会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国等.社会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篇9

论文摘要: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身心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体育以其培育目标的多方位性与功能、内容、方法和手段的独特在将学生培育健康的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问题的提出 

当前世界各国对学校体育的目标追求概括起来有:健康、教育、教养、竞技、娱乐、发展个性和出金社会等目标,其中首要的是健身目标。可是当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之后,竟然与体育健身永别了。看来学校体育仅达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健身目标是不够的,学校体育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不仅使学生形成正确身体锻炼方法和基本活动技能,养成健身的好习惯。而且也为形成终身体育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健康的人才能与之相适应,因此现代化社会对教育和学校体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2、 我国学校体育的现状 

2.1 “升学率”和“尖子体育”思想 

长期以来,体育课一直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门副课,在大部分的升学考试中是不考体育的人们去追求升学率的教学中,自然就只抓智育而放松体育。 

“尖子体育”的表现是,一些领导认为学校运动队在比赛中得了名次,获了奖牌,就以为学校体育搞的不错,这是知道思想上的偏差,体育人意识的淡薄,缺乏应有的体育基础知识,学校体育应针对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 

2.2 体育课运动教学脱离学生实际 

体育教师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忙于各种运动教学,田径、篮球、足球、排球、武术、体操等几十种运动项目无所不教,教标内容以竞技项目为主,这是学生接受不了的,也不是健身所需要的。 

2.3 体育课的检查、评价缺乏一套与健身相关科学方法。 

传统的体育课评价以运动技评,达到为忽视了对学生身体锻炼效果的检查与评价。运动技评与达标只反映了学生的运动能力,并没有反映学生身体的效果和是否掌握了运动健身的方法和能力。 

3、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培养健身健康意识,达到培养健康人目的 

3.1 对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 

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学校体育文献及调查,对我国当前体育课程现状分析,围绕当代学校提于发展趋势及体育与育人相结合的终身健身思想,提出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3.1.1 在知道思想上,要使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线的运动教育向完善人的身体为目标的健身育人教育转变;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侧重培养学生健身意识,使学生养成将抗习惯,提高他们自我健康能力。 

3.1.2 在体育课内容的选择上应紧密结合身体锻炼。特别要加强身体锻炼知识,方法等内容的教学,运动处方原理,运动生理效果,运动健身效益等知识,应周密计划并安排在体育课中,以适应体育与健身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3.1.3 改革以运动技评和达标考试体育成绩的体制的做法,建立以增强体制实效为中心的成绩考核制度,在体育课程评价中,注意将体育过程评价与体育结果评价紧密结合起来。 

3.2 培养学生体育健身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在从事某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即使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他总是会想尽办法去克服它们。 

3.3 学校体育与健康的人 

学校体育目标的多维性,学校体育目标是生理的,社会的、心理的、多维目标构成。从学校体育的目标多维角度来看学生要从心理、社会、生理、各方面均衡地发展多维的结构网络决定了要运用载体实施教育手段。学校体育正是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多维教育空间。教育者经历过长期努力养成的校风和班风表现在集体中的情绪,言论和行动的共同倾向,也促使受教育者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逐渐成长为健康的人。 

4、 学校体育对培养健康的人重要的作用 

在学校这个多维教育空间中,渗透在学生群体这一载体上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起到了重要作用。 

4.1学校体育实践活动积极地促进了个人经验的发展和充实,学校体育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性活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在心智、情绪、动作经验,行为品行等方面,在以身体活动为中介的体育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和充实。 

4.2 学校体育活动中个体价值取向是发展体力,培养人格为主,所以能够在接受这个规范的成员间产生出共同的态度和行为倾向,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学校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机智,仁侠和勇敢的行为。 

4.3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正是教会人们去合理、有效地作用保护和促进身体发展,它是一种利用身体而又去完善身体的活动过程,文明社会的人在健身娱乐较其他的娱乐方式具有“双重功效”。适度的身体娱乐活动即健康,又悦心。 

5、学校体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健体人格有效途径 

多维学校体育目标中,是以增强体质为主导,心理的,社会的则是此革基础之上相应地发展。进行体育锻炼是改善心理缺陷,培养健全人格的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学校体育锻炼作为心理改善训练,必须有一定的强度,质量和时间要求,我们只有在不断进行自我身心完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才理解利于个体,社会健康地发展,学校体育为塑造健康的人创造了良好的身体条件,它必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6、 学校体育是培养健康人的基地 

青少年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其成年后进入社会,从事体育锻炼打下基础。这种基础一方面是良好的体制基础。另一方面是体育技能和体育一是基础。学校体育应该在锻炼学生一个好的体制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这是因为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技能是影响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而青少年时期则是培养这两方面因素的最好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能够从前面提到的项目出发,不贪大求全,让每个学生掌握一到三项体育锻炼的技能,也就是注重学生体育特长的培养,这样每个学生带着这几项锻炼技能出入社会后,就容易融入全民健身的行列。 

参考文献 

[1]李伟听、邹大化、潘视震、全民健身指导手册[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2]王剑生、张梯、李克等、全民健身体育指导[j]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王存、试论实施全民健身体育指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2)16-17 

篇10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一提法深刻表达了我国由经济起飞阶段转变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社会和民众加速增长的文化需求;注意到了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的大趋势,表现出一个执政党应有的全球视野和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注意到了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研究和制定十一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对于全面提升海盐的综合实力,推动我县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期间我县文化体育事业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海盐的文化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

城乡文体基础设施普遍改善。绮园文化区地块规划开始启动、镇海塔修复工程进入实质性阶段、张元济图书馆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体育中心田径场建设和外部环境的整治及县城全民健身苑点的建成等等,从总体上全面提升了我县文体基础设施的水平。

农村文体建设得到加强。县镇两级政府以创建“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和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为抓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了农村文体设施建设的步伐。先后有2个(镇)被命名为省级“东海文化明珠乡(镇)”,有3个镇被命名为市级“东海文化明珠乡(镇)”,有1个镇被命名为浙江省体育特色乡镇和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全县8个镇文化站中有省特级站2个、省一级站3个,五个镇建有健身路径,省三级站3个;镇文化活动阵地总面积7900余平方米,镇文化站图书室8个,藏书总量9.6万余册。

文艺精品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海盐滚灯、骚子书和海盐腔为代表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发掘和继承。海盐滚灯经过九次创编,已经成为海盐的文艺品牌产品,在参加省市各类演出中频频获奖。2003年作为嘉兴民间文化唯一代表登上央视《同一首歌》文艺舞台,并参加了第十二届中国电影百花、金鸡奖颁奖晚会和嘉兴首届江南文化艺术节的演出。在2004年中国第七届艺术节上,海盐滚灯又先后在《风从东海来》大型艺术表演舞台上和第十三届“群星奖”广场舞台上频频亮相并获奖。

群众文体丰富多彩。县乡两级群众文体单位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广泛开展以广场文艺和体育下乡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文体活动,5年来,先后举办全县性大型广场文艺演出150多场,参加演出的单位达1600多个(次),组织观众45万人次。组织国民体质测试活动4次,测试人数一千余人次;组织全县性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32次,参与全民健身活动达13万余人次。特别是2003年开展的广场文艺进社区、电影放映进社区、图书借阅进社区、摄影画展进社区活动,更是使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得到艺术的享受,获得了群众的一致称赞。2004年举办的首届农民文化体育节,以“享受文化、参与体育”为主题,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参与广泛、迭起,真正办成了文化体育的盛会、农民群众的节日。文化体育节坚持改革,创新机制,按照“统一安排、分工负责、上下联动、各方配合”的原则,促进了文体与农民、文体与时代的结合,是创新文体活动组织形式的一次有益探索,必将在海盐文化和体育发展史上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