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排放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消防防烟;办公楼;防排烟

中图分类号:TU998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房地产的日益发展,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办公写字楼的蓬勃发展。为了保证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办公楼的消防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要,防烟措施是消防安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保护人身安全时,防烟措施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一些特大火灾事故中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原因中,烟熏窒息死亡人数占总伤亡人数非常大的比重,火灾造成的严重人员伤亡不仅仅包括火灾的烧伤,更多的是因为可燃材料的燃烧并迅速蔓延,而且建筑中没有有效的通风排气措施而导致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和烟雾,使得火灾中人员窒息或中毒死亡。因此,防烟应成为消防安全中重要的环节,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提高。

2.办公楼中防烟的重要性

现代城市的办公楼中大量使用塑料装饰、办公桌等,这些材料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和烟雾,同时消耗大量的氧气。这些燃烧后产生的气体带有大量的热量,燃烧产物以及高的热量引起热对流或热辐射。当环境中的温度到达其他可燃物的着火点时,可能会引起新的燃火点,使可燃物迅速蔓延引起轰然火灾。火灾烟雾导致人员伤亡的三个主要原因为:烟雾的毒性、烟雾引起人员的恐惧心理以及烟雾对光的消弱作用,火灾给人员带来的恐惧心理是对人们的心理伤害,在火灾中人对环境的忍耐度是有限的,再加上烟雾使能见度严重下降,容易给人员带来心理恐慌,导致火灾现场出现混乱情况,给人员逃出火灾造成了困难。再者很低的能见度对消防人员的侦察和灭火工作带了困难。有毒的气体和烟雾对人员的眼睛造成很强的刺激,这会大大减慢人群疏散的进度。因此消防安全中防烟的措施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发生火灾时的烟雾可及时排除,以确保工作人员拥有很好的可视性,能够在短时间内疏散人群,并为消防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挽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把损失降低最低;第二,及时清除烟雾,防止烟雾层化,影响非着火层人员的心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提高建筑防排烟设计,对保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采取的一般建筑火灾防烟措施

在火灾中减少烟雾对人身的伤害,首先要从烟雾的产生,烟雾的蔓延,以及清除烟雾等方面考虑。以下将从四个方面介绍对防烟采取的措施:

3.1 控制烟雾的产生

控制火灾中烟雾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控制烟雾产生,从室内装饰装修材料的控制,尽量采用不燃和难燃材料,或者对家具材料进行防燃处理,防止烟雾的产生。尽量不使用产生有毒气体的建筑材料和家具,可燃性材料产生的有毒气体是引发人员死亡的最重要因素。另外一个有效的措施是降低窗口的高度,火灾的燃烧速度与窗口的宽度和高度有很大关系,因此较低的窗口高度能够有效的减缓燃烧的速度,控制烟雾的生成。

3.2 在办公楼内设置通风排气设施

设置通风排烟设施,及时消除烟雾的走廊、外墙和楼梯间可开启的窗户,不低于5 %的房间面积,过道的2 %,如果能够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烟雾自然会很好的排出。对于不具备自然排气条件的办公楼应采用有效的机械排气设施,增大楼梯和前室的气压,和走道形成明显的气压差,以防止烟雾在走道内蔓延,使火灾内人员能够最快的经楼梯逃向室外。

3.3 利用化学方法防烟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对消防安全和防烟措施的研究也有很大的突破。研究中发现,火灾中的烟雾本质上是一种气溶胶,具有一定的毒性和酸性,但可溶于水。因此一些研究机构,研究开发出能够中和烟雾的化学药剂。当火灾发生时,可以将化学药剂喷入空气中,消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提高了火灾环境的可视性,从而有利火灾中人员的逃生和消防人员展开灭火工作。

3.4减缓烟雾蔓延的速度,

控制烟雾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传播速度,延长烟气扩散时间。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控制烟气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合理流动,以防止火势蔓延和烟雾分层。在起火房间或起火房间所在的区域就近将烟雾排放,防止烟雾扩散到其他分区,确保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无烟。在建筑物的水平方向应设置防烟分区,防烟分区不能跨越防火分区,面积不超过500平方米,并采用梁、墙壁和其他封闭措施将烟气控制在一定区域内,阻止烟雾在水平方向迅速蔓延;在每个管口井,电缆井,和外幕墙的空隙防火封堵材料应封堵,使烟气不能自下而上的自然流动。

3.5 典型的防排烟系统

(1)通风系统和排烟系统分开设置和管理,在通风和排气系统中设置防烟阀,平常时处于打开状态。当发生火灾时,环境中的温度到达一定阀值时,通风排气系统关闭。同时在排烟的通道中设置排烟阀,平时处于关闭状态,当出现火灾时,排烟阀开启,配合系统排烟。

(2)通风和排烟系统共用,在通风和排烟系统共用的管道上设置排烟阀,平时此管道上的风机处于低速运行。当检测到发生火灾时,通风和排烟系统的风机加速运转,有利于烟雾的快速排出。

(3)通风系统和排烟系统共用一套排气通道,在通风系统上设置防烟阀,在排烟系统上设置排烟阀,在两系统的末端用“T”型管道连接,平时通风系统的防烟阀处于打开状态,用于室内的通风换气,当火灾发生时,防烟阀关闭,风机停止运转;而排烟系统的排烟阀在平时处于关闭状态,当火灾发生时,排烟阀打开,风机高速运转,有利于烟雾的快速排出。此两系统的排气管道共用,节省和降低了防烟成本。

4.办公楼的消防排烟措施

城市办公楼一般多为高层建筑,在高层建筑火灾疏散时间大致成正比建筑物的高度成正比,一般疏散时间较长,而烟雾在楼梯间和建筑内形成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因此,在发生火灾时撤离在建筑物内的所有人员是非常困难的。若人员停留在办公楼内,则需要消防系统快速的对火势和烟雾进行控制,从而使烟雾浓度在建筑物内的某些区域始终能保持工作人员可忍受的范围内。目前控制烟雾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4.1 控制火灾的烟雾

在办公楼内应设置有效的火灾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以便及早发现火灾,并采取措施快速的将火扑灭或将火势控制。同时,在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选择时,应尽量采用燃烧产生少量烟雾的材料,即使发生火灾时,产生的烟雾量小,给人员的逃生留下充足的时间,降低了人员的伤亡威胁。

4.2 有效的利用建筑结构进行排烟

有效的利用建筑结构自然风进行排烟,一般采用打开窗户,利用室内外空气对流进行排烟,这种排烟方式,成本低,操作简单。但也同时带来很多问题。(1)在办公楼的低层区发生着火,打开门窗时,烟气中带有大量的热量和未燃尽的气体,烟气排出后形成的火焰,可能会引燃高层的非起火区,扩大火灾的面积区域;(2)自然排气的方法很容易受到室外风力的影响。火势由于室外风向的大小和不确定性会变得难以控制。因此自然排烟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为了能够更好的控制火势和烟雾,使人员快速安全的逃生,在办公楼发生火灾时应尽量采用机械排风的方式清除烟雾。

5.总结

本文介绍了火灾中烟雾排放的中重要性,并提出了一般建筑的排烟方法,进一步介绍了针对城市办公楼等高层建筑的火灾放排烟方法。此外,要加强火灾防烟宣传,根据人们在火灾中的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根据火灾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疏散撤离计划也很重要。

参考文献

[1] 李保国,王建民,孟庆一.建筑防排烟系统在消防中的地位及影响因素[J].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

[2] 刘加恩. 防排烟的重要性及其技术措施[J]. 中国科技信息,2008.

[3] 张俐,浅谈烟气的化学物理特性、火灾危害性及防排烟技术措施[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论坛,2009.

篇2

本文对碳会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碳会计体系的构建策略,对于实现企业低碳发展,促进企业会计管理的升级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低碳经济;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在出台政策,减少碳排放,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的进一步恶化。低碳经济在这种背景下也开始受到世人的关注。我国作为新兴起国家,在社会转型期,也需要积极研究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碳排放问题,需要对企业碳会计进行进一步确认和计量,加强碳会计体系的构建,为我国发展碳会计规范提供建议,以实现我国低碳经济的更好发展。

一、对碳会计的认识

碳会计最初是由美国的StewartJones教授提出来的,是对有关碳排放、碳交易以计量方面的会计问题的统称。这种概念在现代已经有了新的发展,碳会计是指以货币为计量的单位,对企业碳交易过程进行有效认定,对碳交易过程进行计量和披露。通过碳会计能够帮助企业认识到节能减排,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性,从而实现有效减少碳排量,保护环境的目标。目前,实现节约优先、高能效、低能耗和低排放的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追求目标,也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碳会计与这种经济要求目标是一致的。碳会计有其产生的背景,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我国作为新兴国家,碳排放量超标,对环境做成了很大的损害,走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个体企业而言,也需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创建美丽中国作出努力,这也是个体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实施碳会计计算可以有效帮助企业评估潜在排放温室气体的风险,能够为企业制定有效方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供支持,能够有效的改善企业的财务运行状况。另外,碳会计从会计核算、信息披露等方面对企业的低碳经济有着很深影响,能够帮助企业构建自己内部的含碳产品及服务的成本核算制度,能够促进企业碳管理工作的发展,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碳会计能够帮助企业在产品和服务上实现低碳化,便于对企业的监督,能够促进企业提升能源的利用率,将低碳经济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策略

1、健全法律法规。

要构建碳会计体系,需要健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国家要能够从会计领域的最高法律《会计法》入手,完善碳会计的法律内容,确定碳会计的法律权威,这是企业落实碳会计管理的法律依据。另外,我国要积极制定完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关于低碳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法律.能够通过法律手段,落实碳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内容,以法律形式加强企业进行碳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为企业内部构建碳会计制度提供法律支持。

2、普及低碳经济及碳会计知识。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不是很好,原因之一是我国对低碳经济知识宣传的力度不足,很多人没有低碳经济意识,缺乏环保意识,国民对低碳经济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日常生产活动和生活中,不重视自己的低碳行为。对于企业而言,也缺乏碳会计意识,甚至有些企业对碳会计的就没什么概念,因此,国家加强对低碳经济及碳会计的知识的普及教育,使公众能够认识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才能促进企业积极构建碳会计体系。

3、构建碳会计理论体系加强其实务研究。

构建企业碳会计理论体系,是落实碳会计管理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借鉴国际上发表的权威报告《碳会计》并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构建企业碳会计理论体系,同时还需要加强碳会计的实务研究,能够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环境,在传统会计的指导下,完善我国碳会计实务体系,制定出有助于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会计管理策略,以有效实现我国的减排目标。

4、完善监督机制。

企业以追求利益为主,我国提倡低碳经济,对部分企业而言将会极大的损害他们的短期利益,一些企业会抵触我国的一些关于减排的政策,不一定会认真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因此,在构建碳会计体系的过程中,国家和社会需要对企业进行强有力的监督。要能够通过监督,促进企业进行低碳生产,进行碳会计管理。国家可以设置专门的碳排放监督机构,监督企业的行为。一些企业为了逐利,会通过各种手段粉饰财务报表动机,以逃避社会减排的责任,造成会计环境的不断恶化,国家要通过强有力的监督,杜绝企业的一些不良会计行为,能够对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发动社会力量,转变企业的不良会计行为,为碳会计体系的有效构建提供支持。

5、加强碳会计管理工作。

加强碳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对碳排放与交易事项在财务会计框架内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进行管理,对碳排放与交易的核算进行管理对于企业业务业绩及经营战略有着很大的影响。企业要加强碳会计管理工作,能够充分考虑企业环境影响等因素,对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优化企业财务决策,能够基于生命周期进行碳成本核算,通过对成本综合效益的比较,为企业低碳决策提供依据。

作者:毛以虎 单位:康奈可广州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碳汇;碳汇林业;内涵;重要性;有效路径

1.碳汇与碳汇林业

“碳汇”来源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议定书里对“碳汇”的定义为: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在《京都议定书》的基础上,国际上形成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来控制和监督各国的碳排放量,一齐通过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管理来提高全球固碳能力,应因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问题。与“碳汇”相对应的是“碳源”,指二氧化碳之源,在自然界中,海洋、生物体、岩石、土壤都是碳源,人类日常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也都是碳源。

森林碳汇指的是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的能力。森林碳汇是陆地系统中最重要的碳汇。森林碳汇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1年为测量期),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减掉森林呼吸作用和树木死亡等排放二氧化碳的量所得的森林吸收固定的纯碳量。碳汇林业就是人类通过各种措施加强森林植被的质量和覆盖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影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碳汇林业是增强森林碳汇功能的必要举措。

2.发展碳汇林业的意义

森林是地球的“肺”,影响着地球的呼吸,森林碳汇对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吸收和固定并释放氧气的作用是极其重大无可取代的。地球上,森林面积只占陆地面积的三成,但是陆地上碳库一般的都储存在了森林的植被中,直接影响着气候的变化。具体说来,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对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调节气候,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有无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增加森林面积、扩大森林覆盖率,发展碳汇林业是我国乃至全球各国不可回避的责任和使命。

3.发展碳汇林业的有效路径

3.1提高人们的碳汇意识

碳汇在我国很多国民眼中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词汇,甚至很多人没有听说过、不明白碳汇是什么,碳汇的运行机制怎样、有什么用,也不明白发展碳汇林业的重要性和意义,这极不利于我国碳汇林业的发展。我国和各省市区政府应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加强碳汇、碳汇林业的宣传和普及,通过培训、教育等将碳汇的评价机制、换算方法、增加碳汇的技术等教授给相关的从业人员,提高其处理碳汇相关事务的水平与技能。应加大宣传力度,使碳汇与二氧化碳吸收情况、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密切相关,影响重要的事实观念深入人心,培养大众的碳汇意识和碳汇观念,切实从思想和行动上支持或参与碳汇林业的发展,也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带动作用,营造良好的关注碳汇、碳汇林业的良好社会风气。

3.2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

增加森林储量和质量是发展碳汇林业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森林的覆盖率和总体质量直接影响森林碳储量,所以,应积极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提高森林总面积。同时,积极管理现有森林,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增加林分的总体质量和土壤质量。同时,保证森林植被的健康,加强病虫害的防治,调控林木的年龄结构、生长间隙,使其能充分地进行光合作用,加强固碳能力。不同省市区碳汇发展状况不一样,也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碳汇林业,最终促进我国碳汇林业的整体发展。

3.3加强资金、技术投入,采用先进管理,增强林地整体质量

森林碳汇不仅储存在林木本身,还储存于土壤中,所以加强林地的管理质量十分必要。我国森林面积不多,贫瘠土地不少,在这些地方进行林业恢复和林业生产时,就应该加强对土壤质量的分析,找出各影响因素,并通过一些技术首选改良土壤状况,改善林间设施,更新交通工具和相关工具等,改善林地的体情况,保障林木的正常生长和土壤最大限度地发挥固碳功能。林地的管理尤其是大面积经济林地的管理需要依托于资金和技术投入以及先进的管理方法,只有3种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碳汇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3.4响应国家号召,坚持退耕还林还草和天保工程

近年来,我国更加重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台了一些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加大了林业发展的扶植力度,对促进我国林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碳汇林业的发展离不开林业的整体发展,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持退耕还林还草等国家政策,继续落实天保工程,加强我国森林的总体碳汇能力。

3.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

发展碳汇林业,只靠保护林业资源治标不治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走科学、技术、集约型、现代工业化、农业化道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型向现代经济转变,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产业升级,走可持续、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在林业发展中,应积极推动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过渡和转变,从源头上解决破坏森林、滥砍滥伐、浪费植被的行为,保证碳汇林业发展的长远基础。

3.6加大碳汇的计量检测和监测

碳汇林业需要相对专业的技术的支持,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与国际社会接轨,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又与国际社会接近的碳汇计量、计算、和检测标准。另外,应该采用互联网、计算机系统建立多个碳汇监测网点和站点,及时发现和调整问题,促进我国碳汇林业的监督和有效管理。

3.7加强碳汇市场的监管,培养专业的碳汇相关从业人员

目前我国的碳汇市场发展比较缓慢,而且发展很不充分,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形势严峻。国家应尽.陕制定碳汇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加强碳汇市场的监管,保障公平竞争和诚信交易,营造合法、有序的碳汇环境。

人才是最重要的发展资源之一,优秀的碳汇交易、计量、检测、监测等相关人员能极大地推动碳汇林业的发展,人才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培养专业的碳汇产业相关人才必定能极大地推动我国碳汇林业的发展。

篇4

在当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尚未完全成熟的现状下,研究我国的碳排放会计分为两方面的内容,即怎样将各大企业碳成本实施内部化计量与碳排放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涉及碳排放权交易对会计要素影响计量、确认。碳排放权具有以下特征:①可分割性。碳排放权在数量上可以进行不同额度的分割,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购买一定额度的碳排放权;②排他性。政府所颁发的碳排放权仅仅只确保了主体可以享受到对特定碳排放额度的处分、收益、使用和占有的权力,而其他个体将不在享受的权力之内;③可交易性,从经济学上讲,资源的交换价值主要体现在资源的稀缺性上,然而碳排放权是一种独立的产权,他的可交易性在碳交易市场上很容易得到体现;④稀缺性。由于大自然环境的容量是有限的,从而导致了碳排放权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环境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一种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众消费品。然而部分企业和个人为了剥夺剩余价值,毫无节制的将二氧化碳等诸多温室气体排放到人类的共同家园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是治理环境的成本却有全体社会成员一起承担,造成了外部不经济性。在低碳经济的推动下,碳排放权市场得到了逐步完善,使得碳排放权成为了可以进行交易的特殊商品。

二、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的确认、计量与记录

会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它是用货币作为一种手段从而有效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连续的反映,根据企业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财务状况从而对企业的财务收支、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碳排放权会计是在全人类倡导低碳经济的条件下而诞生的,它与传统会计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作为一种商品,碳排放权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和流通,影响着企业的资产等诸多会计因素,当前尚未准确定义碳排放权会计。一直以来会计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就是传统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和有决策有用观是当前会计的主要目标。与传统的会计相比,碳会计的诞生具有与众不同的时代意义,从我国当前的碳排放交易会计的环境来看,二氧化碳等诸多温室气体的排放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是不可避免的。站在宏观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所承担的环境责任就要求对国内温室气体的排放予以有效的控制,该过程中会产生碳排放权的管理,企业碳排放核算会计能够通过行政手段,对市场上的碳权交易进行引导,以便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进行分析,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碳排放权会计信息对于外部使用者及企业管理者的投资与管理提供有用信息;另一方面,站在碳排放权交易会计自身的角度进行分析,其对于碳排放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的影响予以监督、核算,并能够将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经营状况等信息提供给使用者,对于其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参照作用。会计假设是会计环境中客观存在的,通过诸多分析、观察抽象出来的制约条件和基本前提,是对企业会计核算所处的手段、时间、空间等的合理假设,是会计报告、记录、计量和确认的基础。作为会计理论的一部分,碳排放权会计不仅应该具备会计的基本假设,在新型的会计领域内,还应该具备特殊性。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的主要前提就是会计主体假设,碳排放权会计只核算本企业主体内部的碳排放事项以及本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的碳排放事项,同时还要注重不同代际之间享有公平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三、碳排放成本的计量与确认

碳排放成本核算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内容有:①对碳排放成本予以确认,一旦企业中的经济业务涉及到碳排放,需要依据一定的流程将费用确认为碳排放成本;②依据企业碳排放流程予以分析,对碳排放成本的原因与相关环节予以分析;③对碳排放成本的计量方法予以确定;④对碳排放成本的相关数据予以计量,并在报表中进行披露。在碳排放成本的确认过程中,需要能够满足下列的几个条件:①相关交易与企业的碳排放有关;②相关事项涉及碳排放的交易是否会导致企业的经济利益流出;③相关事项导致的经济利益流出能够可靠的计量,同时需要考虑是否能够对该项支出予以资本化。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温室气体协议书》是由世界资源研究所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共同制定的,这是目前上国际公认的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计量标准,在该协议中,对碳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与计量标准予以了明确规定,如果能够对企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予以准确的计量,就能够对企业所要承担的碳排放成本予以换算。气压碳排放成本核算步骤为:①组织边界及运营边界的设定;②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③碳排放量的计算。在碳排放成本的计量过程中,常用的两种计量方法为:作业成本法与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成本法。

四、碳会计信息披露

在碳会计信息的披露过程中,应该坚持下列的基本原则:①可靠性。在编制碳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应该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将与企业碳气体排放相关的事项作为主要依据,保证会计信息的无偏与中立;②注重企业成本效益。在披露碳信息的过程中,应当对披露成本与信息的使用价值予以考虑,防止由于信息的盲目披露导致效率低下;③谨慎性。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事项与交易在性质及金额方面的重要性;④及时性。企业应该对已经发生的碳排放信息予以及时的收集与处理,保证其信息的时效性;⑤可比性。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所发生的类似的与碳排放事项应该相互可比;⑥可理解性,收集碳会计信息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应用,所以应该保证所有碳会计信息具有清晰明了的特点;⑦相关性,企业的碳会计信息应该与其使用者的决策相关。

五、结束语

篇5

关键词:碳信用;金融属性;碳减排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204-04

引言

在《京都议定书》的规则约束下,碳排放权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具有了商品属性。同时,由于全球范围内温室气体排放地和减排地具有可替代性,而碳减排需要成本,且不同国家的减排成本往往存在显著差异,所以碳排放权就具有了价值,因而也就有了以碳排放权交易为基础的碳信用市场(魏一鸣等,2008)。一个碳交易的成功完成背后必须有发达的金融体系,碳排放权已经具有鲜明的金融产品特性。以马赛尔·杰肯(Marcel Jeucken,2005)为代表的经济金融学家“开拓性地把环境和温室气体排放因素引入金融学中”,开始关注金融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正式生效后,碳信用交易市场快速发展,催生了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以“碳排放权”交易为标志的碳信用贸易体系。

碳信用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以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2005年的《京都议定书》,不仅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市场,并且以法规的形式有力地限制了相关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有了良好的法律基础,碳排放权随之而来,并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以其为核心的碳信用应运而生。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哥本哈根会议,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促进碳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碳信用交易将碳排放额度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具备商品属性进行公开交易,是实现碳减排的核心经济手段。

碳信用在国内外都应是一个比较前沿的学术领域。自2005年碳信用交易产生以来,国内外已有大量学者对其开展了研究。关于碳信用交易的经济理论,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最先提出了排污权交易理论。排污权交易就是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这种权利通常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Croker(2001)在对空气污染控制的研究中提出了产权手段在空气污染控制方面应用的可能性,奠定了碳信用交易的理论基础。Robert(1995)研究了存在交易成本时的排放权交易,如果交易成本不为零,则边际减排成本与排放权的市场价格不直接相等,从而市场均衡点就会发生改变;如果交易成本增加,那么排放权的市场交易与成交量都会降低。《京都议定书》生效以后,一些学者开始应用科斯定理对全球碳信用交易的市场架构和碳信用交易机制设计进行研究。Sven(2006)应用包括两个参与者的两期模型比较了基于历史排放量和基于基点的排放权配置,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具有不同的边际减排成本,而且个体遵守减排承诺的成本也会随时间而变化,所以参与者在不同时期会偏好于不同的排放权分配方案。Martin Cames和Anke Weidlich(2006)研究了不同的碳信用交易体系设计对德国电力行业减排技术创新进程的影响。他们认为不同的碳信用交易机制设计对该行业技术进步有重要影响,尤其影响发电使用燃料由高碳排放型燃料向天然气的转换。国内对碳信用交易体系机制设计问题的研究首见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9)。他们应用产权理论和外部性理论,建立了一个界定各国历史排放权和未来排放权的理论框架,并据此提出了一个将各国“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明晰化、将所有国家纳入全球减排行动的后京都时代解决方案。高天皎(2007)和郭升选(2009))等阐述了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运行现状及运行中的问题和成因,并且提出了相应对策。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术界均认可碳信用交易在促进全球碳减排中的积极作用。但是现有文献对碳信用市场机制的内在机理及其内在属性等问题尚没有清晰的解析。本文试图加以分析以理清相关理论问题。

一、碳信用减排激励机制

碳信用交易机制是延续几十年对产生温室气体的化石燃料进行补贴政策的一个逆转。全球每年对化石燃料工业补贴约2 350亿美元,现在一些国家和跨国企业已经认识到基于市场的温室气体控制机制的重要性,需要建立一个清晰、持续和长期的减排温室气体的经济激励机制,碳信用交易体系正是该机制的核心。

《京都议定书》创造性地设计了三大灵活性机制(JI,CDM和IET),为工业化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设定了具有法律强制约束力的温室气体减排和限排目标,国际排放交易下的AAU、联合履约下的ERU和清洁发展机制下的CER都具备了稀缺性,奠定了“碳信用”的法律基础和商品属性。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排放到大气中的每当量CO2为一个碳信用(所有其他温室气体CH4、N2O、HFCs、PFCs、SF6的减排量都要折算成CO2的减排量即CO2当量),AAU、ERU和CER都属于碳信用范畴。碳信用本身具有归属分配和实际使用在时间上异位的特点,因而具备了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的特性。三大灵活机制为碳信用真正成为在金融市场中可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创造了机制基础和市场条件。

篇6

关键字:碳排放,长三角机场,航空减排

1 研究背景

2016年4月22日,《巴黎协定》――继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签订。遥望近百年来的人类史,随着工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全球性的气候问题日益严峻。直到近二十年,人类才逐步意识到减排的重要性。至此,世界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减排活动,同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用于监督与约束污染物的排放。碳排放作为全球气候问题的“祸首”,在各国政策中都给予了明确的规定。

作为航空业所带来的附属品,航空碳排放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近几年,航空业高速发展,拥有5%的年增长率,制造了世界范围内碳排放量的2%-3%。对全球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航空业碳排放量数据是实施航空业碳排放管理的基础,如何高效准确地测算出具体的碳排放量数据成为了一大难题。

在我国,长三角地区作橹匾的经济命脉,航空业十分发达,大型机场的数量属全国之最。庞大的机场数量带来的是大量的航空碳排放量。因此本文中于长三角地区每个省市各选取一个运输量最大的机场作为样本(上海浦东机场、杭州萧山机场、南京禄口机场、合肥新桥机场),借助ICAO标准排放量模型来计算各机场的碳排放量。

2 碳排放估算

飞机在机场的活动可以由LTO(标准起飞着陆)循环描述。LTO循环是飞机从高空降落至机场又重新起飞至高空的一个封闭工作过程。ICAO(国际民航组织)规定,一个理想的LTO循环包括4个工作状态:进近、滑行、起飞和爬升。这4阶段的飞机活动时间和发动机推力等级及机型无关,分别为0.7分钟/起飞、2.2分钟/爬升、4分钟/进近着陆、26分钟/滑行。ICAO构建了机型排放数据库,采用LTO循环来计算在机场终端区混合层高度(1000米)以下飞机各个阶段的污染气体排放问题,这就是ICAO标准排放量模型。

式中E表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kg);n表示飞机发动机的台数;ti表示LTO循环第i飞行阶段的飞行时间(s);Fi是每阶段的单发燃油流量,Ii是每阶段的CO2排放因子。在0m海平面高度、15℃气温和标准的LTO循环下,飞机各阶段的CO2排放因子均为常数3.115。

为了计算我国长三角地区机场航空碳排放量,根据我国各类机型的平均座位数,大致把我国的各种机型分为以下四个大类,如表1所示:

从国际民航组织官网的发动机排放数据库中能够获得并计算出,各类飞机在LTO循环中各个阶段的发动机燃油流量的平均值。结合标准排放量模型,可以计算出一个标准LTO循环下各类飞机在机场的碳排放量,见表2。

此外通过登录各机场官方网站可以查询到每天的航班信息及对应的飞机机型。因为在航班时刻表里,民航班机起降具有周期性特征,因此,可以用机场一周内起飞的各类飞机机型比例,见表4,来估算出各类机型年起降次数的比例。

4 减排应对策略

由上文中的计算结果可见,各主要机场的碳排放量逐年增长较快,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理。本文围绕民航业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4.1 缩短飞机滑行时间

在标准的LTO循环下,飞机地面滑行时间长达26分钟,燃油消耗量约为整个LTO循环阶段的40%。因此,机场应合理规划机坪布局,改进滑行路线,有效地缩短飞机滑行时间,从而减少碳排放量。

4.2 增强空管管制能力

空管部门应建立合理的空域使用机制,提高管制能力,科学合理地使用机场终端区域,营造有序、便捷的空中交通环境,减少不必要的空中盘旋和地面等待时间。

4.3 开发生物燃料

利用生物燃料代替航空燃油是降低飞机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但我国尚没有成熟的生物燃料供应体系,并且生物燃料的研发和生产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我国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为生物燃料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我国民航运输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到生物燃料的开发和使用中,这样,才能最终实现航空飞行零排放。

5 结语

气候性问题已成为全球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在全球都在积极响应减排的同时,我国民航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适应这种趋势,实施节能减排创新,为我国和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中国民航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丁文杉,蔡良才,邵斌,丁飞.机场大气污染研究现状综述[J].环境工程,2014(6):69-72.

篇7

泥炭地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最为重要的碳库之一。它是由部分腐烂的植物物质组成的有机堆积物,在单位面积上可以比其他生态系统贮存更多的碳。在亚洲,泥炭地主要分布在沼泽森林较多的印尼和马来西亚。农业大范围挖沟排水、过度放牧和围垦、乱砍滥伐、火灾频发,降水减少和温度上升等,都会导致泥炭地退化。通常认为,泥炭地在其退化过程会将贮存的碳释放到大气中,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高,会加剧气候的变化。印尼政府近年致力于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其中按规划会将部分已退化的泥炭地转化为人工林。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全面和客观的了解,外界舆论曾一度指责印尼政府,认为将退化荒地转为人工林会加剧温室气体排放。

这一观点遭到了茂物农业大学知名泥炭地专家Basuki Sumawinata博士的驳斥。Basuki博士领导了本次为时半年(2010年9月〜2011年3月)的研究项目。他表示:“研究结果证明,在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人工林比退化荒地更有效。相应地,这也进一步凸显了可持续管理人工林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

温室气体减排是当前大势所趋,但在认知和实践上仍存在许多盲区。有相当数量的人认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上升来自于人工林管理行为本身,特别是建造沟渠,并想当然地认为人工林会造成土壤水位降低。Basuki博士指出“本次研究发现,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相对人工林管理因素,人工林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还是源于自然现象,如落叶等凋落物的分解等。”

鉴于项目的重要发现和借鉴意义,相关学者获颁“印尼绿色大奖”(Indonesian Green Awards),并得到印尼林业部的大力支持。具体来说,此项研究的目标区域覆盖了南苏门答腊约60万公顷土地,该区域在1997年至1998年期间曾因火灾遭受大面积破坏。之后受厄尔尼诺气候影响,这片地区的森林火灾现象一直间歇发生并持续至2000年年初,当时该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已减少了80%。之后APP浆纸木材供应商将这片区域开发成为浆纸人工林。

研究团队利用雷达技术,结合卫星图像与实地核查,评估了1995至2009年间不同时期内退化泥炭地的碳吸收情况。结果发现,退化泥炭地的浆纸人工林相较于相同区域的天然林能吸收更多碳排放。此外,该区域的人工林在收获后主要用于造纸,此举能够将碳元素以固定的形式保存下来,从而避免了再释放到空气中去。之后,持续的人工林营造促进林木再生,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并如此循环往复。

篇8

1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

林业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部分研究认为,林业减排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首先,通过抑制毁林、森林退化可以减少碳排放;其次,通过林产品替代其他原材料以及化石能源,可以减少生产其他原材料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减少燃烧化石能源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2]。

1.1毁林、森林退化与碳排放近年来,大部分的毁林活动都是由人类直接引发的,大片的林地转变成非林地,主要活动包括大面积商业采伐以及扩建居住区、农用地开垦、发展牧业、砍伐森林开采矿藏、修建水坝、道路、水库等[3]。在毁林过程中,部分木材被加工成了木制品,由于部分木制品是长期使用的,因此,可以长期保持碳贮存,但是,原本的森林中贮存了大量的森林生物量,由于毁林,这些森林生物量中的碳迅速的排放到大气中,另外,森林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土壤有机碳,毁林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也引起了这部分碳的大量释放。因此,毁林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源头。毁林已经成为能源部门之后的第二大来源,根据IPCC的估计,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全世界由于毁林引起的碳排放一直在增加,19世纪中期,碳排放是年均3亿t,在20世纪50年代初是年均10亿t,本世纪初,则是年均23亿t,大概占全球温室气体源排放总量的17%。因此,IPCC认为,减少毁林是短期内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

1.2林木产品、林木生物质能源与碳减排①大部分研究认为,应将林产品碳储量纳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主要理由是林产品是一个碳库,伐后林产品是其中一个重要构成部分[4]。通过以下手段,可以减缓林产品中贮存的碳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使用林产品,提高木材利用率,扩大林产品碳储量,延长木质林产品使用寿命等。另外,也可以采用其他有效的手段来减缓碳的排放,降低林产品的碳排放速率,如合理填埋处置废弃木产品等方式,这样,甚至可以让部分废弃木产品实现长期固碳。在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碳平衡方面,林产品的异地储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②贾治邦认为,大量使用工业产品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如果用林业产品代替工业产品,如减少能源密集型材料的使用,大量使用的耐用木质林产品就可以减少碳排放。秦建华等也从碳循环的角度分析了林产品固碳的重要性,林产品减少了因生产钢材等原材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又延长了本身所固定的二氧化碳[5]。③以林产品替代化石能源,也可以减少因化石能源的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例如,木材可以作为燃料,木材加工和森林采伐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的木质剩余物,这些都可以收集起来用以替代化石燃料,从而减少碳的排放;另外,林木生物质能源也可以替代化石燃料,减少碳的排放。根据IPCC的预计,2000—2050年,全球用生物质能源代替的化石能源可达20~73GtC[6]。相震认为,虽然通过分解作用,部分林产品中所含的碳最终重新排放到大气中,但因为林业资源可以再生,在再生过程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而生产工业产品时,由于需要燃烧化石燃料,由此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使用林产品最终降低了工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石化燃料燃烧产生的净碳排放[7]。林产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降低碳排放量:一是异地碳储燃料,二是碳替代。这两方面可以保持、增加林产品碳贮存并可以长期固定二氧化碳,因此,起到了间接减排二氧化碳的作用。从以上分析可知,林业是碳源,因此在直接减排上将起到重大作用;林业可以起到碳贮存与碳替代的作用,可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因此,林业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有些研究认为林业在直接减排二氧化碳方面的作用不大。这是基于较长的时间跨度来考察的,认为林业并不是二氧化碳减排的最重要手段,工业减排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长久之计;但是从短时间尺度来考察,又由于CDM项目的实施,林业是目前中国碳减排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2森林碳汇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巨大

绝大部分的研究认为,林业是增加碳汇的主要手段。谢高地认为,中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人类生活水平都是以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和大量二氧化碳排放为基础。虽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单位GDP碳排放量有所差别,但都必须依赖碳排放以求发展。这种依赖是长期发展形成的,是不可避免的,我国现有的技术体系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在这之前要突破这种高度依赖性非常困难,实行减排政策势必会影响现有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产生相应的经济发展成本[8]。谢本山也认为,中国还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发展的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才能使这种以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的局面有所改变,而且需要很长的周期,目前的条件下,想要实现总体低碳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与工业减排相比,通过林业固碳,成本低、投资少、综合收益大,在经济上更具有可行性,在现实上也更具备选择性[9]。从碳循环的角度上讲,陶波,葛全胜,李克让,邵雪梅等认为,地球上主要有大气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岩石圈碳库四大碳库,其中,在研究碳循环时,可以将岩石圈碳库当做静止不动的,主要原因是,尽管岩石圈碳库是最大的碳库,但碳在其中周转一次需要百万年以上,周转时间极长。海洋碳库的周转周期也比较长,平均为千年尺度,是除岩石碳库以外最大的碳库,因此二者对于大气碳库的影响都比较小。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主要由植被和土壤两个分碳库组成,内部组成很复杂,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碳库[10]。从全球不同植被类型的碳蓄积情况来看,森林地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蓄积的主要发生地。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蓄积了陆地大概80%的碳,森林土地也贮藏了大概40%的碳,由此可见,林业是增加碳汇的主要手段。聂道平等在《全球碳循环与森林关系的研究》中指明,在自然状态下,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固定于林木生物量中,同时以根生物量和枯落物碎屑形式补充土壤的碳量[11]。在同化二氧化碳的同时,通过林木呼吸和枯落物分解,又将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同时,由于木质部分也会在一定的时间后腐烂或被烧掉,因此,其中固定的碳最终也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中。所以,从很长的时间尺度(约100年)来看,森林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作用,其影响是很小的。但是由于单位森林面积中的碳储量很大,林下土壤中的碳储量更大,所以从短时间尺度来看,主要是由人类干扰产生的森林变化就有可能引起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大的波动。根据国家发改委2007年的估算,从1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30.6亿t,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16.2亿t。李育材研究表明,2004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二氧化碳约5亿t,相当于当年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的8%。还有方精云等专家认为,在1981—2000年间,中国的陆地植被主要以森林为主体,森林碳汇大约抵消了中国同期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6%~16.1%。由此可见,林业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发展森林碳汇的难点

篇9

关键词:碳会计;碳排放权;信息披露

联合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阐明了全球气候变暖不仅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而且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今世界各国纷纷建立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以碳价对碳排放权值计量为主,关注碳排放的价值流核算,及其交易的会计确认与计量的研究。

一、碳会计核算体系内容

碳会计是以低碳经济为依存基础,以碳排放权为对象进行计算或者核算的会计工具。因为在当今社会碳要素无处不在,所以碳会计延伸到了各行各业。要建立起碳会计核算体系,核心就要对碳排放权加以确认,计量和记录。所谓碳排放权是具有价值的资产,它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减排困难的企业可以向减排容易的企业购买碳排放权,后者替前者完成减排任务,同时也获得收益,这就是碳交易的基本原理。

二、碳排放权的确认

碳会计的核心问题就是碳排放权的确认与计量。由于碳排放权是一种在将来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特殊资源,所以应该将其确认为一种资产毋庸置疑。但是究竟确认为何种资产,学者们各持己见:

1、将碳排放权视为存货。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的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根据会计准则的定义,碳排放权是被企业持有,以后也会可能会被出售,但是碳排放权与存货还是有差异的,因为它没有实物形态,不能作为在产品或者材料等。而且企业拥有的碳排放权不一定会出售,它存在的目的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即只有当本企业使用有剩余的时候才可能出售,这与以将来出售为目的的存货不一致,所以笔者认为将碳排放权视为存货是不恰当的。

2、将碳排放权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点:企业持有的目的是短期性的,即在初次确认时即确定其持有目的是为了短期获利;该资产具有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能够通过活跃市场获取。因为碳排放权具有自由交易市场,拥有具体产品的定价机制,欧美一些国家将其作为期权出售,可以将其确认为金融资产。但是笔者认为我国目前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制度不够完善,而且暂时碳排放权也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所以也无法准确及时的获取公允价值。所以,短期时间内将碳排放权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不恰当的。

3、将碳排放权视为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符合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1、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够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2、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对于碳排放权,首先它是没有实物形态的,是一种非货币性资产,可以出售,满足了无形资产的定义;其次,它具有可辨认性,碳排放权是国际上规定的对温室气体的排放的权利;最后,碳排放权作为企业拥有的为生产而排放温室气体的权利,在国际上有明确的界定和度量方法,可以从企业中分离出来,企业在完成减排的目标后,剩余的部分可以用于出售,转移。综上,笔者认为将碳排放权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更合理。

三、碳排放权会计的计量

1、计量属性的选择

(1)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Historical Cost)亦称原始成本,是指原始的交易价格,是经由真实交易取得资产所实际支付的代价,代表取得资产当时的公允价格。历史成本原则成为会计计量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属性,交易双方认可其可靠性较其它计量属性更高。但是,如果对碳排放权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话,当市场价格出现明显变动时,就可能因此被高估或低估,使会计信息失去可靠性,甚至会失去它作为决策依据的意义。

(2)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对碳排放权的计量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必须其能在市场上连续可靠的获得公允价值,并且能够反映出交易的经济实质。由于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广州、深圳等很多地区已经建立起了排放权交易所,所以碳交易的公允价值基本可以准确可靠地获得。

无论是采用哪种计量属性,都无法完全准确可靠地反映碳交易。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应该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以控制为主,兼顾经济效益,保证稳健性。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结合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计量,在以后市场逐步成熟,趋于完善时,便可以完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2、账务处理

(1)企业收到政府无偿分配发放的碳排放权时:

按照取得当时的公允价值,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贷记递延收入―政府环境补助

(2)企业购买碳排放权时:

按照购买的交易价格,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贷记银行存款等

(3)碳排放权的摊销:

根据第六号会计准则的规定,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无形资产,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因为碳排放权在使用期限内不攒在无形损耗,所以它的摊销应该以实际的污染排放量为基础,摊销方法应该采用直线法,残值为零。即摊销时借记管理费用―环境费用,贷记累计摊销―碳排放权,然后分摊递延收益借记递延收益―政府环境补助,贷记营业外收入―碳排放权补贴收益。

(4)当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对碳排放权价值重估,进行调整:

如果发生减值,对减少的部分应该借记营业外支出―碳排放权价值重估,贷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如果发生增值,则对增加的部分,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贷记资本公积―碳排放权价值重估。

(5)最后,出售碳排放权时:

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

四、碳会计信息披露

关于低碳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由于碳信息披露相关性不强并且没有一个公认的量化标准,导致我国目前的没有很好的掌握搜集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方法,并且大多数企业也缺乏碳排放信息披露标准。基于这种现状,我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完善有关碳排放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我国现在已经出台的 《环境信息公开和办法》、《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等文件内容不够全面,应该加紧出台相关法规。

其次,笔者认为应将低碳会计信息披露与传统会计信息披露相结合,以传统会计信息披露活动为基础延伸扩展,关注表内信息披露与表外信息披露,表内披露是将碳会计信息披露于现有传统会计报表中;表外碳会计信息披露于单独编制的低碳情况说明书。目前我国碳会计信息披露还处于发展初期,应采用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方式,对上市公司以独立报告模式强制披露低碳会计信息,同时对非上市企业采取自愿披露机制,以补充报告模式披露。

最后,我国政府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我国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的披露准则和鉴证准则,完善的碳会计信息鉴证审计制度,加强政府对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的监管。审计鉴证可以保证企业碳排放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法规政策的实施用来监管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情况。

五、总结

本文以我国低碳经济背景下碳排放会计的核算为基础,综合分析国内外对有关研究成果,提出了我国碳排放会计研究的切入点,指出碳排放会计存在的理论基础。虽然目前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处于萌芽阶段,但是各地相继建立的碳排放交易所为我国的碳排放会计核算奠定了现实基础,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我国的碳会计一定可以迅速发展,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 邹武平.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会计问题探讨.商业会计

[2] 王爱国.我的碳会计观 .会计研究

[3] 汪方军,朱莉欣,黄侃等.低碳经济下国家碳排放信息披露系统研究 .科学学研究

[4] ACCA and IETA,Accounting forCarbon[R],London.2010

篇10

摘要: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下供应链运营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了利用供应链的思想来管理碳足迹、探讨了运输环节的碳排放问题、考虑碳排放因素下的供应链结构优化、供应链低碳化的供应链选择以及供应链协调等诸多方面。在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新问题。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供应链运营

一、引言低碳时代的到来,已经在改变企业的生存环境、竞争规则、成本构成、盈利模式和运营方式等。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考虑节能减排因素的同时,优化企业运营决策,协调整个供应链系统已成为我国企业必须面对的重大战略选择问题,这一选择成功与否将会影响到企业的成功与发展。

二、供应链下的碳足迹研究Carbon trust(2006)指出任何产品的最终碳排放都是从原材料到产成品全过程的累积,应该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减少产品碳足迹。Sazvar(2014)也指出近年来消费者和法规都迫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将供应链的总成本与环境影响结合起来研究有关供应链方面的问题至关重要。使用供应链的思想管理产品碳足迹,发现供应链中产生碳排放的主要环节是如何有效控制碳排放,许多学者对供应链中碳排放的测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Cholette和Venkat (2009)对葡萄酒供应链中运输和库存环节的碳排放进行测量和研究。Keskin和Plambeck (2011)研究了当生产过程中出现多个产品时,如何将过程的碳排放分配到各个产品上。Lee(2011)利用现代汽车公司的数据,研究了如何将碳足迹因素考虑到供应链管理中,并且在研究中指出:识别和测量出直接和间接碳足迹对降低供应链风险来说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设置测量的边界,对下游产品的使用和上游的投入进行碳足迹的管理可以有效减低减排带来的风险。Lee(2012)以汽车工业作为案例,研究了如何改善碳排放管理和发展清洁生产的问题,量化了企业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为供应链的低碳化提供帮助。

三、运输环节的碳排放研究许多学者对运输环节的碳排放进行研究,试图发现减少运输环节碳排放的有效方法。Wahab(2011)在一个两级供应链中,假设存在固定和变动碳排放成本,将环境影响考虑到最优生产和配送方案的制定中,以单位时刻的总期望成本最小为目标,得到了问题的最优解。Dekker(2012)系统总结了关于绿色物流运营管理的文献,包括运输方式的选择、设施的布局、闭环供应链等,从中发现可以将环境因素考虑到物流运营方式选择中的领域。Pan(2013)利用企业真实的运输数据,计算了他们公路和铁路运输两种模式下的碳排放,发现采取运输方式合并的混合运输方式能使碳排放降低25%。Hoen(2014)研究了碳排放规制(排放成本和排放限制)对企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从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这些文献都是在供应链网络结构不发生变化下进行的研究,实际上供应链空间结构的再设计也是减少运输排放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考虑碳排放因素的供应链结构优化问题方面。Cholette和Venkat(2009)对葡萄酒供应链中运输和库存环节的碳排放进行测量和研究的同时,发现供应链结构会显著影响产品的碳排放。Cachon(2009)在研究碳排放因素对供应链运营决策的影响时,还研究了考虑碳排放因素的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Ramudhin(2010)考虑碳市场敏感性和利用绿色供应链设计思想,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了存在碳交易情景下的低碳化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Elhedhli和Merrick(2012)研究了在绿色供应链设计中考虑减少碳排放的问题,并且分析了碳排放和车辆负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考虑碳排放成本将改变原有的供应链最优架构,因此在供应链的最初设计阶段就应该加入这一因素。在供应链运营管理中考虑碳排放因素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不少学者们的关注。Nagurney和Yu(2011)以时装供应链为例,建立了一个垄断竞争模型,假设每个时装企业都是在追求利润同时也最小化他们的碳排放,求解模型得到了问题的均衡解,并利用数值算例说明了如和在总成本和总排放函数中考虑竞争机制。Plambeck(2012)通过大企业的实例,介绍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好处及如何通过运营管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Bouchery(2012)将可持续因素加入到经典的EOQ模型中,建立了一个多目标的库存模型,研究结果有助于分析不同规制的碳排放情况,帮助决策者做出快速的选择。Du(2013)在排放权交易机制下,研究了由一个排放依赖型的制造商和一个排放权供应商组成的供应链系统中供应链成员的运营决策问题,并分析了排放权因素对供应链成员决策结果和绩效的影响。Chaabane(2012)在可持续供应链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利用这种模型说明高效率的碳排放管理能够帮助管理者做出成本和效率兼顾的的决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Benjaafar(2013)用相对简单的模型,研究了如何将碳排放规制加入到企业的运营决策模型中,以便于企业可以兼顾成本和碳足迹两方面的影响。Ji(2014)基于三重底线原则,考虑减少排放和减少污染的双重规制,研究了如何在生产、配送和处理阶段减轻环境影响,从而构建一个可持续的供应链。还有许多学者研究了供应链低碳化中的供应商选择问题。Shaw(2012)指出供应链在环境持续方面的能力依赖于供应链成员的购买策略,但以往的研究多关注在成本、质量和提前期等方面,而没有给供应商的碳排放水平足够的关注,因此利用灰色AHP和灰色多目标线性规划方法,研究了供应商选择的问题,以使得供应链低碳化。Dou(2014)指出随着环境压力的逐渐增加,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已经认识到了通过绿色供应商参与绿色化整个供应链的重要性。Kuo(2014)同时研究了考虑碳足迹的库存、车辆路径和供应商选择问题。

四、供应链协调研究

一般情况下,供应链各参与方都是相互独立的经济主体,各自的目标都是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但各自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往往使其选择的策略与供应链总体利润最大化时的策略不一致,甚至相悖,从而产生双重边际化效应。而通过激励或约束机制的设计可以使各参与方的个体理与集体理趋于一致。因此,供应链协调在供应链管理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分担供应链成员的研发成本、努力成本等可以减轻投资方的资金压力,同时还可以解决供应链中常出现的搭便车效应,从而达到激励供应链成员的效果。在利用成本分担契约分担缺货成本已达到供应链协调方面,Leng和Parlar(2010)在多供应商和单制造商的供应链架构下,设计了回购和缺货成本供应链契约,研究了短生命周期产品供应链的协调问题。成本分担契约在激励供应链成员提高创新水平方面,薛君等(2010)建立了知识创新成本模型,分析发现成本分担契约有助于提升系统的集成质量。Kaya(2011)在一个努力水平影响需求的供应链中,研究了成本分担契约协调供应链的效果,并与其他契约进行了对比。此外,通过期权的购买也可以起到减轻投资方成本负担和减少供应链风险的作用。Zhao(2010)指出由于需求不确定性的存在,一方面零售商期望从制造商处订购产品时更具有柔性,另一方面,制造商又希望零售商能订购一个固定的量以便于安排生产,这样就产生了双重边际化效应,而通过期权的买卖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研究了期权契约协调供应链的情况,研究发现,相比批发价格契约,期权契约总是能使供应链达到协调。Liu(2014)进一步研究了当制造商和零售商存在风险偏好时,期权契约协调供应链的情况。合理的利润分配必然是供应链协调的必要条件。Shapley值解是一种基于期望边际收入进行利润分配的方法,自1853年由Shapley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Zheng(2011)在一个第三方参与回收的闭环供应链中应用Shapley值法研究了供应链成员间的利润分配问题。Ghadimi(2013)在由一个制造商和两个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值中,利用Shapley法研究了三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以达到供应链的协调。关于低碳因素相关的供应链协调方面,Yang和Zhang(2011)指出低碳经济的到来带来了低碳供应链的概念,为了顺应国际和国内形势的改变,企业需要采取低碳供应链管理的战略以提高自身竞争力,低碳供应链中成员之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了低碳供应链管理中提高合作绩效的问题。Caro(2011)建立了一个解决该问题的模型,并研究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时的供应链联合减排问题。Du(2013)在排放权交易机制下,研究了由一个排放依赖型的制造商和一个排放权供应商组成的供应链系统中供应链成员的运营决策问题,并分析了排放权因素对供应链成员决策结果和绩效的影响。

五、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下供应链运营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了利用供应链的思想来管理碳足迹、探讨了运输环节的碳排放问题、考虑碳排放因素下的供应链结构优化、供应链低碳化的供应链选择以及供应链协调等诸多方面。虽然也有文献考虑到将碳排放因素引入到供应链的运营管理中,但是还没有关注到当供应链中存在低碳和普通两种产品时的差别化定价问题、也没有关注到围绕供应链低碳化的减排和低碳宣传等问题、更没有通过供应链的协调机制设计研究如何提高产品减排率的问题。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13-19.

[2]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学动态 2011(1):132-136.

[3]庞晶,李文东.低碳消费偏好与低碳产品需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9):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