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生命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5: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谈谈对生命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谈谈对生命的意义

篇1

【关键词】保护;林业;生态文明

在近几十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积极倡导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大大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环境保护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目标。而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却是不可或缺的。

1 生态文明的内涵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以及冰山融化等各类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了各国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人们也更加关注自身所生活的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了世界人民最高的呼声。生态文明通常是指人们在生存的过程中,主动性的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优化与不断改善,从而构建一个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加和。从整体上来看,生态文明是至今为止最高的一种文明形态,而这一建设内容明确提出了人们对大自然所应持有的态度。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角度来讲,生态文明是我国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多种文明的结合与发展,而其文明程度也必然高于其他文明。

2 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林业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重要主体部分。林业肩负着以生产生态产品与物质产品为主要内容的任务,同时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施者之一。也正是因为林业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林业建设与林业保护等工作,从而进一步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速度是非常必要的。人们习惯将森林看做是地球的肺部,而将湿地看做是地球的肾部,由此可见,森林与湿地是林业发展的两大主要内容。众所周知,湿地与森林在地球上的占地面积是十分广泛的,充分利用起这一优势来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可行的。

3 实现现代林业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加强农民的培训工作

我国很大一部分林业都处在农村与山区,这就使得对农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培训显得非常必要了。对农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知识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人民全面素质的发展,从而为我国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发展严重落后问题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不仅如此,实施这一对策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增强农村人民的农林观念,扩大其相关技术理论的知识面,从而更加容易的接受新鲜事物。

3.2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

构建健全的林业生态体系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林业技术推广的已有规范,从而进一步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这样一来,相关政府部门在进行林业推广以及相关活动中便可以有“法”可依,从而为这一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规则基础。加大对平原绿化的发展与保护力度,对平原地区进行绿化的最主要的两大目的就是搞好生态环境和获取经济效益,而同时这两大目的也是其背负的任务,因此各个地区的政府部门也应充分认识到平原绿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将平原绿化提起应有的重视,并将其放在合适的高度。除此之外,将林业生态体系加以健全还可以有效的提高林业的工作质量,同时还能进一步增强其可靠性。

3.3农业的发展要结合实际

任何事物,不论是企业还是国家,要想实现发展就必须要结合实际,而林业的发展亦是如此。在现代社会中,建设绿色生态环境是人民和政府的共同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学科知识,需要各个方面的人们共同努力才能达成的目标。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其自身的发展现状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从自身发展现状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自身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第一时间内提出并实施针对性的改善策略,从而加快自身与我国林业的发展。在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将我们的居住环境同大自然进行融合,最大限度的做好林业建设工作,为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做出贡献。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林业不仅仅在我国林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除此之外,它还是连接国内林业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两者之间的重要桥梁。所以,我国中央政府部门与基层政府部门都要提起对林业的重视力度,并加大对这一方面的投入力度。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还要在林业发展中配置足够的工作人员,并不断对其进行培训,以此来提高其自身的全面素质,从而为林业的发展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玉奎.关于荣昌县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重庆林业科技,2013(1):38-43

[2]浦绍仁.城市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7):163

篇2

关键词:吴祖郊;绘画;牛;境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2-0092-01

吴祖郊先生1939年生于江西省泰和县,号笔架山人,是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江西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西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书画院、南昌画院、江西政协书画社、江西中山书画院、井冈山画院特聘画家。作品曾在《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书画报》《大公报》《美术报》《艺术与收藏》等报刊发表,并被中国画研究院、江西书画院、吉林省图书馆、武汉书画院、南昌美术馆、山人纪念馆、庐山博物馆等单位收藏。先生以画牛见长,笔下的牛各显风采,其为人作画皆体现了老黄牛、拓荒牛、孺子牛的精神追求与艺术旨趣。

一、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明朝高启《牧牛词》里的佳句反映了牧童与牛朝夕相处的深挚情感。这也是先生画坛生涯的真实写照:以牛为伴,以牛入画,以牛自勉。他出生在井冈山下的农村,任教的学校旁边就是一派田园风光,为他长期观察牛、接触牛、刻画牛提供了便利。得益于对牛的仔细观摩与深刻领悟,他创作了诸多充满田园情趣与农耕气息的牛画。从坚忍不拔的《拓荒牛》到勤恳朴实的《孺子牛》,从寓意深远的《三牛同行,必有师也》到活灵活现的《五牛图》,从勃勃生机的《春风绿遍川原草》到穰穰满家的《金色原野》,对牛的刻画无不栩栩如生,令人回味无穷。而多幅《牧牛图》中,既有晨牧时分孩童与牛共迎朝阳之和谐画面,又不乏日暮时刻牧童逐牛归家之融融情景。《拼搏图》中两牛相争互不相让,弓背顶角,四蹄紧扒大地,霸气外漏。《奋进图》中诸牛神态迥异,四肢矫健,眼眸坚定,牛角犀利,颇有蓄势待发之动感。无怪乎邹定华在《吴祖郊老先生画牛怀感》中称赞先生“动笔勾画出浩气,运墨浓淡留神韵;秋水有情性最趣,憨厚丹心墨畅尽”。

二、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里的诗句与“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的名言一直被很多人奉为座右铭。先生爱憎分明,砭庸针俗,又谦恭儒雅,笃实好学,尤其具有吃苦耐劳、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孺子牛精神。他出生于耕读世家,17岁跳出农门,考入吉安师范学校艺术科,毕业后献身杏坛。在当时的基础教育中,美术被视为副科,美术教师也不受待见,很多学校甚至由其他科任教师兼教美术。他一度是所在学校唯一的专业美术教师,但凭着对教育的热忱与对艺术的执着,他在基层一干就是几十年,在家乡传承艺术薪火。尤为可贵的是,20世纪90年代,先生已经声名鹊起,远走高飞并非难事,却依然甘为人梯,坚守最后一班岗。

先生也多次在画作中塑造孺子牛的形象。如2001年在江西省市文化名人重阳笔会上创作《孺子牛》,2004年为江苏省政协创作《孺子牛》。2011年,《俯首甘为孺子牛》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与江西文联主办的“中国当代花鸟画展”,并入编《中国当代花鸟画集》。

三、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唐朝张籍《牧童词》中的名句讴歌了牛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品性。先生广交画坛朋友,留下不少佳话。在乡镇工作时,他就与山外画家联系热络。调入县城后,经常与同行切磋技艺,堪称“西昌画会”的萌芽。机缘巧合,他先后得到吴冠中、吴作人、姚治华等名师的点拨,艺术创作渐入佳境。退休后移师省城,他积极参加画家群体的活动,结识众多丹青高手。2001年,他与黄本贵、胡敬修、黄天壁、汤教勉、廖维章共组“豫章六友”画会,联袂举办画展,共襄艺坛盛事。刘大为、刘勃舒、赵宗藻、徐庆平、董其中、陈世旭、蔡超、蔡群等名流或为他的画集题词,或为他的画作喝彩。

四、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臧克家《老黄牛》里的诗句颂扬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奋斗精神。先生的艺术之旅完美诠释了这种老黄牛精神。年过花甲后,他反而迎来创作的黄金时期,佳作屡次入选各类画展:2000年,《铁龙长啸》入选中国画精品展,《戏水图》入选江西省龙年书画展,《奋进图》入选世纪之光美术书法作品展;2001年,《春光》入选20世纪江西书画名家与新秀作品展,《铁龙长啸井冈晨》入选江西省优秀美术作品展;2002年,《春晨》入选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2003年,《三牛图》入选江西省首届艺术博览会书画展,《开拓图》入选“以科学战胜非典、用艺术振奋精神”全国著名画家捐赠作品展,《奋进图》入选庆祝中国人民建军75周年全国书画大展,《三牛行》入选江西省书画名家展,《故乡情》入选华东六省一市政协书画精品展。2013年初获聘为江西文史研究馆馆员,年中江西电视台制作《功夫深处渐天然――吴祖郊写牛艺术》的专题片,年底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吴祖郊》大型精美画册。2014年,他举办了“红土地上的拓荒牛――吴祖郊国画展”。

如今,吴祖郊先生依然笔耕不懈,砥砺前行,向艺术的殿堂进发。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女性文学 生命意识 觉醒 自觉 价值期待

回顾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历史,从五四时期对女性觉醒的描写到新时期女性文学对“人”的观念的探求,从新写实主义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描写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个人化写作,我们从中感悟到现当代女性文学对女性生存和命运的关注,体会到女性作为“人”的生命意识及其价值。正是这种对于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自觉和价值的执著追寻,使得女性文学的精神表达空间得到升华,使女性的生命意识和价值得到彰显。

一、“觉醒”于自由理想与爱情的“五四”女性

“五四”女性文学的崛起,结束女性被命名、被注释的历史悲哀状态,使她们开始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生活的抉择与追求。女性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开始对本我生命意识和价值的探寻。庐隐、冯沅君、丁玲等作家各自以自传式的女性形象向世间宣告自己对于人生与社会的思索,述说着女性的苦闷、彷徨和叹息。她们对旧模式下的生活进行否定,并尝试以新的方式和状态生存和生活。

冯沅君笔下的知识女性拥有一个极清晰明确的目标――(破)完成“爱的使命”。“爱情”成为她们全部的生命意义所在。在她们看来,“殉爱的使命”是“天下最光荣的事”。然而母爱与旧的道德观又束缚她们的精神,她们在极度痛苦中选择“中间道路”、“牺牲生命来殉爱”(《旅行》)。这似乎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实际上却是对现世、压力及心灵痛苦的逃避。她们在结束生命的同时,也结束对于生命意识和价值的追求和探寻。到了庐隐笔下,女性形象已经走出“爱情至上”的虚幻王国,她们深刻地认识到“爱情是靠不住的”,并从狭窄的唯爱世界抬起头来,从广袤世界看出去,思索爱情以外的个人价值。但局限的思想仍使她们不知所措,她们困惑于新目标的确定,终成为“不知归程的旅行者”,销声匿迹于灵魂的极度疲惫中。丁玲清醒地看到女性生存的现实,她以自强独立的声音在笔下不断否定“旧我”,重新塑造“新我”。从梦珂、莎菲到娜拉,丁玲探寻着以“无拘无束”的生命迎合“有拘有束”生活的原因,自问“真实的需要”,而后终于成功出走,赋予女性以那个时代的个性。

五四时期的知识女性率先觉醒,试图找到“打破铁屋子”的办法及冲出“铁屋子”后的归宿。尽管她们对于冲出樊笼后的方向很迷茫和困惑,但她们在探寻本真生命意识和价值之路上却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并始终没有停下脚步。

二、“自觉”于自我价值的新时期女性

从“人”的自觉到深层发现“人”的价值,新时期女性文学不断审视着女性心理,借助人文主义思潮,揭示人的尊严、价值和人的社会存在。从“人的发现”到“女人的发现”,女性恢复自觉,开始用女性眼光审视自己,追求女性首先作为“人”与男人的平等与自由。作家们通过对女情、事业、婚姻的描写,表现对于“人”的社会位置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在《爱是不能忘记的》中,张洁深情诉说了中年知识女性对于理想爱情的憧憬;在《北极光》中,张抗抗笔下的岑岑毅然离开结婚照的拍摄现场,向着美丽遥远的“北极光”般的爱情奔去;在陆星儿的《啊,青鸟》中,榕榕发掘自身价值,呼唤着“像刀像剑也像戟”的真正男子汉,并发出“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的心声,表达出女性对于独立人格、生存价值的追求;在张辛欣的《我在哪错过了你?》中,作家痛苦地诘问女性自我价值与女性性别之间的矛盾究竟在哪?而在《在同一地平线上》中,当女性的追求与男人的“要求”发生错位时,“同一地平线”发生倾斜,主人公的自我剖析的心灵悸动令人震颤不已。女主人公们一直试图寻找一个最佳的方式,以解决个人、家庭与社会的冲突。嵇伟在《永远的女人》中进行着一次次的生命选择,张洁在《方舟》中强调女性解放不仅要靠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更要靠“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自信和实现”。

新时期女性的探寻比“五四”时期的知识女性们多了一些审慎与冷静,尽管追寻中仍有困惑迷茫,但多了一些义无反顾的精神。作家力图塑造“大写的女人”,如谌容《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张洁《祖母绿》中的曾令儿,她们承担着人生的苦难,却从未放松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

三、“期待”于“女性意识”的当代女性

伴着社会转型,80年代中后期,女性意识从压抑中逐步复位、生发起来,女性从自觉的“人”转向自觉的“女人”。女性文学努力与时代同步,关注着女性的生存压力及其对理想与事业的追求,对爱的呼唤,对真、善、美的探寻。女人既是“人”又是“女”,还是人的存在与性别存在的统一。女作家们以“我在哪错过了你”(张辛欣)的沉痛告白,宣言“做一个女人”(张洁),开辟了女性期待“真我”的新时代。

对于失落的女性气质和女性美的寻找,是当代女性文学最早的共同审美倾向。女性文学更多地探寻女性身上封建文化的积淀,反思苟且生活的文化心态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根源。伊蕾说:“我落地生根,即被八方围困。”这是女性深刻而又真实的生命体验。她们渴望卸掉传统负累,渴望从“旧我”中脱胎换骨,重塑“新我”,获得“人”的自由。女性在寻找归宿、拥有归宿、拒绝归宿中探寻着“真我”的存在。80年代末期,以方方、池莉、范小青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以女性特有的敏感视角,描述了女性当下的现实生存状态。这些女作家笔下的女性,虽会为现实而琐碎的问题头痛,但她们面对现实,仍然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地铲脚下的“泥泞”,参悟百味人生。

进入90年代以来,陈染、林白等女作家呈现出女性个人化写作的倾向,更关注女性个体,建构女性话语空间,表现女性个人意识的觉醒。在《私人生活》、《一个人的战争》等作品中,传达出女性在探寻“本我”价值的过程中被商品化及物化挤压的感知,其生命意识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困惑跃然纸上。

当然,不管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问题、关注男女平等的大众化写作,还是注重描写私人生活的个人化写作,都表达着“人”的共同情感,探寻着“人”在当代社会中合适的生存状态和出路,召唤着女性自身的权利、本真的生命意识、实质的男女平等。女性从“觉醒的女性”到“自觉的人”,再到“自觉的女人”,无不体现出女性对于生命意识的感悟,对于个体价值的追求,对于男女平等和谐的期待。

参考文献:

[1]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A].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165-197.

[2]伊蕾.流浪的恒星[J].当代,1988(04):194-196.

[3]中国近二十年女性文学发展综述.新西部(下半月),2007(3).

篇4

一、在中职诗歌鉴赏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是我国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其中蕴含着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与生命的传承息息相关。与此同时,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意义也决定了中职诗歌鉴赏课程必须要渗透生命教育。在九年义务教学基础的引导下,中职生的思想素质已经有了全面的提高。语文课程又是人本知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尤其是诗歌内容渗透着丰富的含义,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义。它还可以通过对生命价值的渗透,帮助学生感悟人生调动对生活的热情,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在人格上获得发展。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生命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十分必要,是回归语文文字本身的关键。

二、在中职诗歌鉴赏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科学方法

最好的教育是不着痕迹的教学,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涵养的教育。在中职诗歌鉴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就是在逐步强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原则,开展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依托教材文本,唤醒学生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在中职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挖掘教材中的文本知识,依托生命教育资源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受到外界的影响,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诗歌知识了解的差异性,教师必须要以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材内容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主题系列”,通过平时的教学,有意识地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这样,教学中以生命教育为话题的教学将变得更为系统,也能更深入地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生命价值。例如,《长歌行》一诗描绘了积极向上、努力奋发的进取思想,教师要在其中渗透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真正价值。

(二)提高教师素养,尊重学生生命价值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其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中职诗歌鉴赏教学的水平与教师的能力密切相关,教师一定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价值,能够挖掘学生内心深处对语文学科和生命的崇敬之情。对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的素质修为,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在教学中坚守真、善等美德,将教学与生命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心怀生命,对学生负责,将学生看做亲人,采用全新的理念鼓舞学生,在教学中孕育人文情怀,尊重学生的生命意义。

(三)深入课堂教育,引导学生尊重生命

中职生已经具有自身的价值观,对生命也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感知生命、体会生命,把教材内容与生命内涵集中在一起,运用诗歌中的积极精神彰显优美的语言,利用富有感情的教育,升华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体味生命的价值。例如,在讲解诗歌《兵车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诗歌中的语句入手,让他们体味到其中蕴含的生命价值,将“爷娘妻子走相送”“边庭流血成海水”包含的对生命的惋惜讲解出来,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蕴藏的生命内涵。

(四)拓展延伸阅读,开阔学生思想眼界

中国诗歌博大精深,蕴含的意境悠远而又富有内涵,中职诗歌鉴赏教学要从深层次内涵入手,抓住教学的关键点,不断扩充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有意识地补充加入新的知识点,将生命教育蕴含到生活之中。另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学习古代的诗歌,感受其中蕴含的生命价值,从而打开视野,开阔眼界,充实自我。

三、结语

篇5

大家下午好!我是市场部高斌,首先很感谢有这样的一次机会参加此次以“我学习,我成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我的演讲题目是《在学习中成长,用工作实现生命的价值》。想想来到盛唐公司四个年头了,回想在盛唐公司工作的四年旅程中感受太多,可以说这四年的学习、成长是人生中进步最快的四年,从一个初出牛犊的小青年来到盛唐公司,在公司领导的培养,公司同事的关爱下,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员工,能承担起自身的工作,并有出色的表现,我感到特别的荣幸,在这里我发至真心的感恩公司领导、公司同事们,谢谢你们。

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在学习中成长,用工作实现生命的价值”。关于这个题目我感受颇深,因为学习使我成长,成就现在的我,造就未来的我;下面我将从在学习中成长,用工作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第一方面:通过学习,重塑自己,找到生命的意义;

为什么说重塑自己呢?可以这样讲:以前我没有建立完整的价值体系,世界观系统,骨子里重复着“放羊—结婚—生子—放羊”的生命循环规律,最大的人生动力是不让父母失望,为他们争一口气,而现在全然的改变了。这三年通过公司组织《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认识到自身的很多很多缺点与错误,“正能量”这个词在我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做好人成为生活最基本的准则,很惭愧,这个最基本的准则我有很多时间没有做到,还需不断的修炼;重新认识父母与兄长,例行“百善孝为先”这个自然法则;理解生命中的苦难与快乐,用一颗感恩一切的心面对生活;有了这些似乎我一下轻松很多,人生不是全然迷茫了。

我有幸能够参加到公司领导层的“读书会”活动,向公司领导们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哲学思想,学习、吸收领导们身上的正能量、高能量,让我再次提高很多。通过学习“稻盛和夫”老前辈的人生经营哲学,让我对生命又有了崭新的理解。不但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而且热爱自己的生命,重新定义了人生目标。我确立了自己两个层次的人生目标:第一层次实现我的家庭幸福,以家族为对象的家庭幸福;第二层人生目标是让我身边的人(指的是社会大众)能够因为我的付出收获幸福,尽最大努力为社会做贡献。有了这样的人生目标,伴随着以作为人何为正确的准则,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第二方面:通过学习,让我懂得只有努力的工作才能实现美好人生。

这种认知,这种改变也源于公司举办的读书会,通过读书会的学习,使我的工作观发生彻底的变化,以前认为工作是因生活所迫,没有办法的事情,工作就是一个饭碗,为了工作而工作,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而现在我爱上了工作,我认为工作不只是一只“金饭碗”,而且是一个盛满成功的“金饭碗”,通过工作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其实可以用一句话形容我对工作的看法“工作是我的生命,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唯一途径”。

篇6

【关键词】 语文;生命教育;情感教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9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55-01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近几年来,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有关学生自杀和杀人的报道,一幕幕惨剧令人触目惊心,生命教育迫在眉睫。这是个严肃而现实的问题,俗话说“文以载道”,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讲究策略,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关注生命存在中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注生存危机,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使学生身心能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呢?

1 文章情境导入中渗透生命教育

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好的开头,直接影响到整篇课文的教学效果,它能够把学生带到文本的情境之中,然后顺理成章地完成教师预先设计的课程目标。此时,教师可以灵活机动地将资源中的生命教育对学生进行培养,让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升华。

例如在《我与地坛》一文中,史铁生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双腿残废的史铁生尚能在生与死的挣扎中重新唤起对生命的认识,我们四肢健全的学生们,何愁不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因此,通过精心设计的导入语,往往可以让学生在十分清醒良好的状态下进入生命的思索阶段。

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现代的课堂趋向于“声情并茂”。在课堂导入时教师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我们的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创设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达到语言所难以企及的效果。

2 深入挖掘文本中的生命情感

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所以语文教师要挖掘隐藏在语文课程和语文知识中巨大的精神财富,让学生感受到人类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接受生命教育熏陶,形成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精神品质。所有浸染在时间和时代的熔炉中成长的作家们,他们创作的作品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沉淀着历史漂泊后的生命悲壮感,学生每天沐浴在如此的氛围中,无疑不接受着人生的洗礼,并一次又一次从作品的字里行间读懂什么叫生命。

例如,在讲授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要求学生用布条蒙住了自己的双眼,在教室里静静地坐上三分钟,然后请他们谈谈这三分钟里自己的心理活动和感受。师生带着这种的感受,再去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能体会到对于作者来说,光明是多么让她渴望,也能够理解她虽然身体残疾,但是对生命仍然有着强烈的热爱。引导学生学习海伦・凯勒坚强地面对生命过程中的艰难坎坷,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让学生感悟人的生命历程总会遇到这样那样苦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每一个人要勇于面对、勇于接受挑战,怀着感恩的心学习和生活,生命才会更灿烂。

加强对古文名篇的诵读积累,传承中华文化中的生命精神。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体现人文精神的名篇,我们要指导学生去反复诵读,直至熟读成诵。在这样的积累过程中,学生会受到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自觉传承中华文化中的生命精神。比如《爱莲说》、《陋室铭》,两篇文章都寄托了作者的一种生命态度。洁身自好,君子安贫乐道,不追求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就活出了一个人的精气神,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格魅力远胜于物质,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应有自己的活法。

语文文本就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情感体验的很好载体。情景交融的诗歌,富含哲理的散文,主题鲜明的小说,哀婉动人的戏剧,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文本情感因素很浓,有情亲、友情、爱情的主旋律,有爱国、思乡、怀人的“乡土情结”,有智者的声音和仁者的呐喊。充分发掘并利用好文本中的生命情感,将在很大程度帮助学生产生并形成积极的心态和崇高的人格。

3 利用课外阅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阅读又应该是一种生命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手段辅助这种生命体验。文本仅仅以文字为载体,诉说生命的经历,传递生命的感动,体验能否深刻与每个学生的经历、阅读水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一些学生不熟悉的生活场景等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创设情境给学生进行生命体验提供一种适当的氛围。例如:讲授《石缝间的生命》一文,通过对生长在石缝间的野草、蒲公英、和松树这三种生命的描绘,揭示它们在生物学、哲学、美学上的意义,并把这种从自然现象中得到的启示扩展到人类生活,于是石缝间的生命就成了人类拼搏精神的象征。作者借此希望人们“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生存能力和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希望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在学习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体验生命的美好和尊严,在更高层次上理解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第三框《让生命之花绽放》,属于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部分,强调初中生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之上,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初中生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独立意识与逆反意识同步增强,往往对“自尊”很看重,却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因此,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2.说教学目标

针对当前初中生生命价值失落、生命教育缺失的现状,依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课程标准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悦纳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感悟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长短,更在于内涵。

(2)能力目标:提高紧急情况下自我保护的能力;学会悦纳自己的生命,并且尊重他人的生命。

(3)知识目标:知道珍爱生命的人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3、说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依据: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心态会导致学生对他人生命与价值的忽视,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他们在正确看待自我的基础上,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与价值,学会与人友好相处。

②难点:提升生命的价值

依据:由于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尚未完全形成,对于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和行为不能正确判断和处理,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缺少思考,对家庭、对社会缺少必要的责任感。因此,提升生命的价值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

为了唤醒学生的积极情绪,强化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实际,让学生通过知识学习增进认知理解,通过参与活动增强亲身体验,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①多元互动法

②情景体验法

③案例分析法

三、学法分析

结合学生实际,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①自主探究

②展示交流

③体验感悟

三、教学设计分析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生命如花般绚丽多姿,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踏上生命之旅,一起去探寻让生命之花绽放的奥秘。

第一站:品味生命之美

学生伴随音乐观看美丽的图片,欣赏不同场景下生命的美好,然后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感受。

优美的音乐、多彩的画面,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快速投入到课堂中来。通过用词语表达感受的方法,不仅营造了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还激发了学生探寻生命之花绽放原因的热情。

第二站:感悟生命之贵

活动一:读一读知重要。组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我很重要》节选。

让学生在阅读美文的过程中,细细品味文字的情感意蕴,感受自己的生命对父母的重要。文章中涉及的都是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为下一活动的开展作好铺垫。

活动二:说一说悟价值。学生列举自己给父母、他人和社会带来益处的一件事,或别人给予自己帮助的一件事,并谈谈这一做法给父母、他人、社会或自己带来了什么好处。

本环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回忆真实的生活经历,把学生平时并不在意的做法和行为重新纳入他们的视线,让学生从生命的角度重新去审视,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了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引发学生对自己给他人带来幸福的思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也通过回想他人帮助自己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他人生命的价值。这就实现了情感教育的目标:使学生悦纳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同时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第三站:体验生命之强

活动一:榜样传递正能量。结合“夹缝男孩”、“快递哥”的事例,学生讨论交流相关问题。

课程标准强调基于生活的道德教育,提倡引导学生利用资源扩展关切心、关爱心,发展社会性认知和公共精神。因此,本环节我选取了两个社会热点事例,真实、鲜明的人物行为,震撼学生心灵,传递给学生浓浓的正能量。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深刻体会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珍爱生命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尽力保全自己、延续生命;并在他人生命遭遇困境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伸出援手。这种案例分析的方法充分发挥了政治学科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很好解决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知道珍爱生命的人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

活动二:求生知识展示台。学生分组展示课前搜集的困境中的自救知识并组织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珍爱生命的做法。

课下布置搜集任务,可以促使学生通过询问他人、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成果的欲望,很好的锻炼了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由于求生知识是学生亲自收集的,所以学生对不同困境下的自救知识和技能会有更深刻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日常生活中珍爱生命的做法,就更具实效性。这一环节的设计坚持以生活为本源,将课程内容与现实的学生生活相融合,坚持通过生活学习生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解决了本节课的能力目标:提高紧急情况下自我保护的能力。

第四站:承担生命之责

活动一:结合感动中国人物何玥的事迹,感悟生命的意义。

这一环节同样从社会热点人物入手,引领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让学生从真实发生的事情中,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样就引出了本课教学难点:提升生命的价值。为下一活动的开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活动二:榜样故事会。寻找身边(普通人)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讲一讲他们通过哪些做法来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然后让学生说说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打算怎样做。

这一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榜样,从普通人的行为中感知为社会做贡献要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本环节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分享,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学生将外在认知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学生从自己熟知的榜样身上发现的良好行为,对学生更具说服力,更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切身体会社会的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这就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提升生命的价值。

四、板书设计

我利用板书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浓缩,引导学生解决了如何让生命之花绽放的问题。一朵花,形象、直观,既帮助学生形成了知识的总体框架,又呼应了让生命之花绽放这一主题,令学生印象深刻。

五、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 初中政治;案例教学法;生命教育;教法尝试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就是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用课文中的案例教学使其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对学生的生命关怀,贯彻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危机自救意识,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因此,我们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并其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从而使学生能积极地理解生命意义和价值。所谓的案例分析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能力,发展智力而以典型事例说明,解释教材内容,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方式。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适应新教材的变化,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达到帮助教师教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而案例分析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下面就结合初中政治课的案例教学法谈谈生命教育的尝试。

一、明确政治课中的生命教育意义

现在的中学生心智不够健全,对生命缺少敬畏之情,现状堪忧。在物质生活日渐宽裕的今天,家长不舍得再让孩子们吃自己过去所吃过的苦了。家长不仅尽可能地给学生宽裕的物质享受,而且对孩子舍不得打骂和教训、这成了一个社会普遍心理,说服教育和鼓励教育更是乘风而行,以至于连批评也都成了受到批判的教育方式。缺少批评和指正使孩子们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施为,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而且,顺风顺水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缺少面对挫折和打击的心理承受能力。受到打击后又不能理智地思考和分析,偶然负气就一时冲动走向自杀的边缘。中学生在内心深处,也迎来了一个寂寞的青春,他们开始觉得不被父母理解,开始觉得老师所说的高高在上脱离现实。青春不仅是躁动的,还是寂寞和孤独的。他们需要有人引导他们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生命。但是,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对学生们来说有隔靴搔痒之感。从社会到老师,都担任的是教知识以获得高分的职责,很少有人注意到对学生心理成长的教育,也很少有人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往往是某些问题难以得到合理解决的共同障碍。所以,对中学生通过政治课的教学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意义是重大的。

二、在政治课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措施

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在初中思想品德渗透生命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其次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关爱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爱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提升。还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创造一定的逆境,磨练学生的意志,从而更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比如在讲《珍爱生命》时,我用事例:事例:在非洲草原的旱季来临时,即将干涸的小河里有一条小鱼,为了求生,它努力挣扎希望到临近的水源中,对人而言这个距离虽然近在咫尺,但对小鱼而言却需费尽所有力气,并随时要经受蚂蚁的袭击。小鱼最终跳到了清凉的河水里。通过此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可贵,从而真爱生命,热爱生活。教学重点:通过对生命的感受,体会到我们应该真爱生命,因为生命是顽强的,同时也是脆弱的。

2. 挖掘教材中的生命内涵。思想品德课作为一个重要的德育阵地,其教材中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包容了当今人类生命的观念体系、行为体系,如《自己的生命来自于父母》、《保持良好的心境》、《法律保护公民人身权益》、《崇尚社会文明》等等,具备了丰富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诸多素材。把这些充分挖掘出来,通过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给学生以熏陶感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新教材在编写上也有意识地选取了体现生命教育主题的内容,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行生命教育。可以说,生命教育已经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9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作家巴金写给家乡孩子们的信。这封信感情真挚,表达了巴金对孩子关心、热爱的感情,同时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道理。这是巴金在87岁高龄给家乡孩子的回信,此时的他已经是名扬四海的大作家。从他的信中让人感受不到一个功成名就的人的得意与沾沾自喜,也感受不到专横跋扈的嚣张与凌厉。他留给人们的则是翩翩君子般的谦逊与和善,是老当益壮的雄心壮志,是老而弥坚的锲而不舍。读他的信,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迪。他以深邃的思想之光,点亮了自己的人生,也为每个读者照亮了灵魂和前进的路。

【精彩片段实录】

教学“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片断实录

生:老师,我明白“我思索……而不在于享受”这句话的意思(欲言又止)。

师(鼓励):你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生:嗯,我理解,可是……

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

生:嗯(其他同学均有同感)。

师:那我们先来看看这句话,(出示:我思索,我追求,我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和原文一样吗?

生(齐答):少了“终于”!

师:那“终于”能省略吗?

生(不假思索地):不能。

师(追问):为什么?

生(陷入沉思,片刻后回答):没有“终于”二字就感受不到他的思索过程了。

生:这个深刻道理是巴金爷爷走过了87年的风风雨雨后悟到的人生哲理。

生:巴金爷爷是在用自己的人生历程告诉孩子们,要奉献而不要享受。

师:巴金爷爷有过苦闷和彷徨,有过思索和追求,才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你能念好这句话吗?

生:能(念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师: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吗?

生(立即举手):就是告诉我们要奉献而不要享受呗!

师:说得对!作为小学生,我们为别人奉献什么呢?

生陷入迷茫。

师:其实,下文就阐述了这句话的含义,文中是怎么解释的呢?

生迅速寻找答案。

生(片刻后小手如林):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比维持我们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

师:巴金爷爷说的“奉献”指奉献什么?

生:奉献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

师:一个词连续出现了四次,注意到了吗?

生:更多的。

师:你能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吗?

师:是的,奉献就意味着为别人奉献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

师:巴金爷爷奉献了什么呢?你知道吗?

生肃然起敬。

师出示:巴金没有领取过国家的工资,他一直靠稿费生活。

101岁的文学老人巴金两次托人以“上海作家李尧棠”的名义为印度洋海啸灾区共捐款6万元。

他不赞成设“巴金文学奖”,曾把获奖的500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上海作协基金会。

师(动情地):巴金爷爷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受用终身的精神财富,一座巍然屹立的民族丰碑……我们又怎能一言道尽呢?

师:作为小学生,我们又能奉献什么呢?请联系身边的事来说说。

生一时发言很踊跃,孩子们热情地畅谈心中对“奉献”的理解。

师:对,只有为别人、为社会奉献我们的爱,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结果。

生:老师,我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我只是路边一棵无人关注的小草,没有能力为别人做些什么,只能努力做好自己,这样的生命算不算开花结果了呢?

生一阵躁动,有的小声议论。

师:即使只是一棵小草,也用那一片碧绿点亮了一方原野,不是吗?

生点点头。

师:努力做好自己本身就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这样的生命当然也是开花结果了!只是开放的方式和别人不太一样!

生若有所悟。

师:看得出,同学们对这句话有了各自的理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从同学们动情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大家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教学分析】

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品的精神预约,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是读者经过思维,自我扬弃后的精神重建。真正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教师创设阅读的情境和氛围,指导学生与作品、与作者进行交流,彼此以心换心、以情激情。

《给家乡孩子的信》这篇课文看似语言朴实、浅显易懂,实则内涵丰富、语重心长。因此,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层层剥茧”式的阅读,使学生经历感性思维到理性思考再到精神洗礼是本课教学的核心。文中第三小节中几个重点句如何处理,一直是本课的难点,既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又要作适当的引领,不要让学生的思想跑得太远。既要让学生感悟到重点句的意思,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又要上出语文课的特色。经过反复琢磨,我选择了学生读悟在先,教师再引导抓重点词句品读、拓展,最后让学生把自己感悟到的用“美读”形式把它展现出来,把内在的意识转化为外部的行为表现。这样的学习过程是自我建构意义、熏陶感染的过程,也是自我建构阅读方法的过程。

篇10

【关键词】幼儿;生命教育;途径与方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就要求幼儿园从幼儿生命健康成长的需求出发实施教育,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关注生命,保护生命,充分发挥生命的价值成了近年来幼儿教育研究的重点。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幼儿教育也理所当然成了研究的重点。幼儿生命是幼儿教育研究的原点,而幼儿教育源于幼儿生命发展的需要,因此幼儿教育研究应关注幼儿的生命。

一、幼儿生命教育的内涵

幼儿生命教育是指让幼儿认识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教育,从而使幼儿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生命教育的核心就是“全人教育”的概念,它是以“人”为中心,做横的延伸,纵的连贯,包括身、心、灵的健全成长以及德、智、体、美的平衡发展,帮助孩子将内化的价值理念统整于人格内,从观察与分享生、老、病、死的感受过程中,通过“知、情、意、行”的整合体会生命教育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最终达到“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目的。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对生命有着许多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生病。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为什么人会死掉,死是什么,当幼儿提出类似问题时,家长和老师大部分是一些模棱两可的回答,不但降低了幼儿的好奇心、探索欲,而且错失了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时机。

近几年,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教育行政部门已十分重视生命教育的开展,规划了从幼儿至高中阶段相应的生命教育教材,并对学前生命教育进行学术探讨。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借鉴港台地区的经验,充分认识到幼儿生命教育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而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儿童生命和民族教育兴衰成败的大事,积极制定生命教育各项政策法规,规划幼儿生命教育课程,探索中国特色幼儿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开发与幼儿生命教育有关的教材,以促进我国幼儿生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幼儿生命教育是终身生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只有幼儿园重视并实施、家长积极支持与参与、社区提供良好的环境,将促进幼儿生命教育的更好实现。

1.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方式

幼儿园应重视生命教育的育人功能,制定生命教育课程,积极探讨生命教育课程的衔接问题,保证生命教育贯穿儿童的生命发展教育全程。教师要积极配合与幼儿生命教育专家及心理学专家合作,共同探讨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进生命教育。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以下几种方式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

(1)讲授法。教师通过投影片的方式向幼儿说明、解释有关生命知识教育。如花开花落;生命的美丽;遇到危险怎么办等;我怎样长大。通过讲解,让幼儿感知生命、欣赏生命、保护生命。

(2)欣赏讨论法。包括团体讨论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前者以问答方式进行,后者以幼儿互相探讨方式进行。欣赏动物、植物、人的特征;欣赏生命的美丽, 培养幼儿热爱各类生命。

(3)随机教学活动。以生活中发生的有关出生与死亡的事件为教材,随机进行教学活动。如某小朋友家人突然身患绝症或病故,教师可以和小朋友共同探讨死亡的意义。帮助幼儿理解死亡的不可逆行及其给关爱的人带来的无限伤痛,使其初步明白生命意义和价值。

(4)模拟活动法。借助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想象以及故事主角模拟、绘画等活动进行生命教育。例如,利用过家家小游戏活动,培养儿童的角色意识,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体验生命的责任。

(5)阅读指导法。阅读有关生命的图书,讨论和分享心得。可以结合模拟活动法,让幼儿在阅读后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道理。

(6)专题教育法。一是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一个人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对生活寄予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二是对幼儿进行苦难教育,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体会到父母的艰辛,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这样,他们才会进一步认识生命、关爱生命,遇到挫折才会不退缩、不轻生,从而激发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品质,呈现生命的本色。

2.家庭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方式

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物质与精神双重支持系统。父母要信任和尊重幼儿,民主而平等地对待幼儿,鼓励幼儿的探索精神,使其树立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教育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在提出奖惩规则时,要加以说明,而且应随幼儿的反应加以调整,以此培养幼儿的道德感。注意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利于其自由意志的养成。在家庭中开展幼儿生命教育的具体做法:

(1)和孩子谈谈人生。作为父母,我们要经常和孩子文流,可以谈谈名人的人生故事,探讨“星”们炫目光环背后的艰辛,如邓亚萍、马拉多纳超越自身条件的拼搏。也可以谈谈自己的人生故事,让孩子熏染于父母营造的家庭文化中。孩子的人格倾向、思维方式、个性优势和人性弱点很可能类似于父母。以父母的人生为参照,孩子会从中悟出自身的优势和弱点,从而为自己设计更好的人生―这是一种从人生传续中“认识自我”的智慧。

(2)做孩子的榜样作。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和最信任的人,父母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能对孩子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加大“遇到危险怎么办”的预防性教育,提高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

(3)和孩子一起感受生命。一是应该让孩子充分了解自己。比如,自己的性别、身高、体重,自己的籍贯、家人、姓氏等,可以通过帮孩子记录、拍照、比较衣服的大小等方式,让他知道自己的成长,也可以让他通过长辈的照片了解生命成长的过程。二是尽可能多地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让孩子看到一年四季动植物的变化,从一棵草、一条鱼了解由生到死亡的过程。

3.社区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

幼儿在走出家庭,与社区的互动过程中扩大了交往范围,开阔了眼界,获得了身心的快速成长。因此社区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人际关系对培养幼儿的知、情、意、行起着重要作用。

(1)社区要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为儿童身心成长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同时要注重人文景观的建设。教师可定时组织儿童参观社区博物馆或烈士陵园等,为其讲解社区的历史由来和民族文化知识,以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道德和民族认同、民族自豪感。教师还可带幼儿去公共图书馆的幼儿阅览室,以多途径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2)社区应注重幼儿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幼儿公共活动场所是幼儿除幼儿园之外与同伴交往的重要地方,幼儿在这里能得到身心锻炼,分享与同伴交流的经验,发展人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