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命教育;儿童;社会问题
当代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和极度繁荣为人类的享受式生存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伴随着世界不同国家区域文化、传统、价值观等的融合交织,人们开始对生命问题产生了迷茫和困惑,特别是心智尚在发展时期的青少年。近年,大学生自杀、自残、伤人、残害动物等恶性事件不断发生,中小学生相约自杀事件,以及近期全国各地连续发生多起中小学生溺水身亡事件,都体现出我们传统教育体系中生命教育的缺失,这已成为严重的时代问题和社会问题,所以当下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且更应该从孩童时期抓起。
一、生命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生命教育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1968年,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最初提出。主要是针对当时美国吸毒、艾滋病、自杀和暴力等侵害生命现象而进行的教育。而后澳大利亚(1979年)和英国(1986年)相继开展生命教育研究,上述两国主要针对当时本国内出现的“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等社会问题而提出生命教育命题的。
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始于21世纪,短短几年内已由最初对西方和我国台湾生命教育的引介,相继到上海、湖南、辽宁、黑龙江等省市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我国生命教育提出的背景主要是针对当代中国社会急速发展、价值取向多元、人生选择多样、生活竞争激烈的情况,青少年生命的脆弱感和无助感日益严重等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从生命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可看出,生命教育都是针对本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社会问题而提出的。因此,生命教育具有时代特征和国家特征,而且它也在不断超越国界、国情,走向统一。如世界各国青少年日益严重的自杀问题、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水污染问题及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等。
二、实施儿童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儿童具有学习的天性和本能,是如饥似渴的学习者。教育就是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内在的自然天性,保护和促进儿童生命力的正常发展,并为之提供最为合适的学习条件和教育环境,使之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加有效地学习。因此,在儿童时期开展科学有效的生命教育,培养他们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能正确面对成长旅途中的挫折、困难和失败,树立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进而避免或缓解一些可能给家庭、社会造成巨大损失的社会问题。
其次,社会的多元化和新旧观念的冲突会对儿童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产生极大影响。当他们面对竞争激烈的学习考试、情感压力及社会物质方面的诱惑时,他们往往会思想状况不稳定,缺乏合理的判断和解决方式。另外,社会、学校和家庭对生命教育的忽视使儿童无法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教师要注重每个孩子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要关心那些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孩子,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给每个孩子一片阳光。因此,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三、儿童生命教育涉及的主要领域
人的生命分为三个层面:生物性生命、社会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简单来讲就是人的生命是人与自己、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自己、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日益复杂,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社会发展所需的能源问题、生活质量提高所需的物质资源问题及文化娱乐需求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不仅给每个独立的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迷茫,也给人类生存所需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压力,甚至是灾难。诸如青少年的价值观问题、社会暴力吸毒及频发的自杀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以及自然环境中的热带雨林的快速消失、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土地的荒漠化、水体污染、全球变暖问题等。所以,儿童生命教育内容根据生命的三层关系和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主要分为个体生命教育、社会性生命教育和自然环境生命教育这三大领域。
四、实施儿童生命教育的“生态环境”
1.构建祥和的“家庭”生命教育环境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孩子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更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如何直接关系到孩子身心发展的性质、方向、速度和水平,影响孩子的终身发展。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和“终身的老师”。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家庭对生命教育缺乏重视,许多父母对子女的生命教育意识淡薄,特别是知识文化水平低下的家庭,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往往是引起孩子自杀的重要因素。
鲁迅早在《随感录二十五》和《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两篇文中就提出了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责任,鲁迅指出在家庭教育中父亲要成为有资格做父亲的人,成为懂得并主动承担起对儿童生命的“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的责任,促进儿童生命的成长与发展。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构建良好的“校园”生命教育环境
学校是人生的重要驿站,担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自身素质将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传统的教育体制中,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模式基本是知识的单向灌输,学生的生命张力难免受到压抑,生命教育严重缺位,即使部分学校开展生命教育课程,但对儿童生命教育的理解比较浅薄,其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过于呆板,缺乏生动性和创新性,使得学校的生命教育形同虚设。
同时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活动,这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充分认识到生命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例如,在职教师可通过培训、进修、研讨班等提升实施儿童生命教育的能力;在校师范生应加强生命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使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尽快担负起儿童生命教育的重任。另外,学校要针对儿童的年龄及身心特点,开设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课程,可从与生命教育内容相近的教学主题入手,或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或课外活动来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生命教育,引发学生关于生命价值及意义相关问题的思考。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实施生命教育的载体,其活动内容开放,重视孩子的兴趣,强调孩子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选题合适,开展生命教育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构建和谐的“社会”生命教育环境
实施儿童生命教育除了强调营造良好的“家庭”和“校园”环境外,和谐的“社会”生命教育环境同样十分重要。首先学术界要重视儿童生命教育研究,政府和社会要加强对儿童生命教育的关注,并积极倡导生命教育理念,在制度上明确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此为儿童生命教育有效实施构建完善的社会大环境。在具体措施方面,学术界可建立儿童生命教育年会,定期开展学术研讨会,拓展生命教育的社会影响力;社会可通过媒体加强对生命教育的宣传普及,诸如可以从政府层面开发一些生动有趣的有关儿童生命教育的科教动画片,代替目前质量参差不齐的儿童动漫市场,政府还可以引导社会编写一批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儿童生命教育的科普读物,为孩子们的生命教育铺路搭桥。
总之,只有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生命教育环境的有力保障下,生命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理解生命的理念和目标,也为年轻的生命注入更多的激情和梦想,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勇,邓钰婷.对灾区儿童生命教育的反思[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8(01):55-58.
[2]朱超华.关注儿童生命激发学习自觉[J].基础教育论坛,2012(03).
[3]朱小红.关注生命教育促进儿童健康成长[J].好家长・新教育,2006(09).
篇2
关键词:生命教育;体验;生命意义感;受灾地区
日本生命教育的起步较早,发展较成熟,取得很大成效,特别是作为灾难多发国家,日本在中小学开展的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对于中小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显著、典型,而我国生命教育体验课程的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近来多个地区地震频发,对于这些受灾地区如何开展生命教育体验课程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通过研究日本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对受灾地区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总结一些启示,对我国受灾地区开展生命教育体验课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生命教育在日本的现状
在日本,生命教育虽是一朵迟开的小花,但它正在慢慢开花结果,生命因接受教育而精彩。1964年,日本学者谷口雅春在他的著作《生命的实相》中首次在世界上呼吁,要重视生命教育。围绕这样的目的,日本在2010年重新修订了文部科学白书,指出“活出生命力”以“健康的身体”“富有人性”“确实的学力”为三大支柱。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生命教育,虽然在日本教育体系中并不采用生命教育用语,但其生命教育政策却在全国环境营造中,展现其特色。特别是其生命教育以自然体验,社会体验活动的体验课程为主,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在所有课程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形式多元化。
二、生命教育体验课程与生命意义感
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在日本生命教育中作为主要的教育形式,对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从根源上了解生命的价值,建立对生命的真正认识。
生命教育也是一种生活教育,它在生活中发生,也需要在生活实践完成。生命教育的实施可分为两种,一为主题式;另一种为融入式。而本文便是以体验课程教学活动为主题来进行生命教育的研究,结合体验学习内涵,重视体验以产生心中的感动,能全面性及整体性落实在生活中具体实践,进而能够自我反省,达到生命教育的目标,从而提升学生个人的生命意义感。生命教育体验课程与生命意义感之生命的热诚、生活目标、自主感、死亡接纳、苦难接纳、未来期待相对应。
三、日本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对受灾地区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的影响
作为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不够完善,生命价值导向不够坚定,承受能力相对较低,生活阅历浅薄,因此在面对灾难所带来的困境时,很容易降低生命意义感,随之产生迷茫与堕落,甚至会用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可以发现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生命意义感的体现,而生命教育的教学方式将对生命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起重要作用,从而对生命意义感产生影响。作为日本,生命教育的最主要形式是通过体验教学课程的实施来开展的,因此探索日本的生命教育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研究生命教育中体验教学课程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
(一)生命教育体验课程提升受灾地区学生生活热诚
福岛教育厅在受灾后,对学生生命意义感之生活热诚调查的相关资料结果分析如下:在进行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学习后,学生学会用感恩的心看待别人,感恩生活,认可自我存在的价值,进而肯定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生因为因为受到打击,生命意义感降低了,对生活出现了迷茫。但是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反思,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情,甚至在灾难之中更加透彻地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善与美,更加感恩于生命的存在,从而更加懂得应该如何去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追求理想。因此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对于受灾地区学生生命意义感之生活热忱的影响是显著的。
(二)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引导受灾地区学生探索生活目标
福岛教育厅在受灾后,对学生生命意义感之生活目标调查的相关资料结果分析如下:学生有了明确的生活目标,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并且认识到应该珍惜自然生态,保护环境。在受灾之后,由于学生尚未稳固的人生价值观和较为脆弱的心里承受能力,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在对学生生命意义感之生活目标的正向影响并未彰显,但我们又可以看到学生对生活的自信心慢慢在建立,学会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爱护及尊重自然生态等方面逐渐产生教学效果,事实上,个人生命目标的追寻是要经过不断地思考与生活的磨炼,才会越来越清晰。所以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对受灾地区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之生活目标产生了延拓性影响。
(三)生命教育体验课程提高受灾地区学生对生命的自主感
福岛教育厅在受灾后,对学生生命意义感之生命的自主感调查的相关资料结果分析如下:学生的确认识到了人生规划的重要性,自己要有独立的思想。在受灾后,苦难的出现,生活境遇前后巨大的差异必定给学生带来疑问和价值观的短暂冲击,认为个人的努力“可能”成功,怀疑个人对生命的控制力,甚至要屈服于命运的安排。然而经过省思和生命教育体验课程持续实施的作用,学生生命意义感之自主性又得到有效提升,了解到无论何时人生规划都需要,努力去做,还是一样可以达到人生的理想的。因此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对受灾地区的学生生命意义感之自主性产生了延拓性影响,并不断内化。
(四)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引导受灾地区学生正确看待死亡
福岛教育厅在受灾后,对学生生命意义之正确待死亡的调查相关资料结果分析如下:学生的确认识到了死亡是人生必须面对的现实,生命有意义地活着,远比生命的长度重要。在受灾后,当真正面对死亡时,仍有恐惧,对身边人的离去,仍不能接受,但对死亡的接触比普通地区的学生更深刻。他们正处于青年中期的自我发展心理期,还在寻找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而且自我追寻与自我肯定还在统合当中。与死亡接触的经验,很容易使他们觉得生活缺乏目标,感到彷徨,造成消极的人生态度。对具有如此死亡文化背景经历的学生,更加迫切需要实施生命教育,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以面对未来人生的挑战。生命教育的继续推进,学生重新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坦然面对死亡,用开朗乐观的态度看待,不断思索人存在的意义,因此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对学生生命意义感之死亡接纳起到持续内化的效果。
(五)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培养受灾地区学生积极面对苦难的生活态度
福岛教育厅在受灾后,对学生生命意义感之积极面对苦难的生活态度调查的相关资料结果分析如下:学生从中得到生命真谛的启示,身体的残缺并不重要,经过苦难的洗礼而不屈服,所展现出来的毅力,才令人敬佩。灾难之后,认为苦难中得到经验是重要的,懂得继续以坚强乐观的人为榜样作为鞭策自己不断坚持的动力。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对受灾地区学生生命意义感之苦难接纳的影响呈现出了显著的延拓性影响。
(六)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引导受灾地区学生建立乐观的未来期待
福岛教育厅在受灾后,对学生生命意义感之未来期待调查的相关资料结果分析如下:学生感受到了帮助他人是一种收获与幸福,因此会将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作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生命意义时,就已经是在美好而又正确的未来期待中探索的生命意义。受灾后或许有部分学生受到影响,对未来期待有所改变,但通过调查资料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帮助下,挥去灾难带来痛苦的阴霾,对将来的生活充满希望,期盼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困境。因此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下对学生生命意义感之生活期待的影响是积极而显著的。
四、日本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对受灾地区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探究对我国生命教育的启示
(一)对学校的建议
1、学校应成立生命教育推展小组,长期推动生命教育,设置生命教育体验日。
日本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对受灾地区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显著影响可以反映出平时的生命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国学校应成立生命推行小组,长期推动生命教育,方能达到成效。而且建议该小组应有专门的负责人,统筹学校整体生命教育之推展。其他教师为小组成员,共同推展、实施生命教育,主要以体验学习的方式开展生命教育教学。
2、鼓励教师进修,培养生命教育专业指导教师,定期举办教师生命教育研讨会。
目前我国的学校缺乏具备生命教育专业的教师,今后应该尽量鼓励学校教师到相关生命教育研究机构进行进修学习,或参加相关生命教育研讨会,以增进教师生命教育专业技能。
3、邀请相关生命教育专家或社会上成功人物以及相关典型生命教育的现实案例当事人,与全校师生共同分享生命经验。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学校可邀请相关生命教育专家或社会上成功人物以及相关典型生命教育的现实案例当事人,分享他们的生命经验,鼓励学生特别是遭受苦难的学生肯定自己,朝自己人生目标迈进。
4、不仅要注重学生价值层面的生命教育,也要教会学生如何科学地应对灾难的措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技术层面上和心里上对灾难的发生做出准备。
生命教育体验学习不仅要有生命意义层面的课程设计,还要有应对灾难的模拟体验,以及生存技能的训练,这不仅对灾难多发地区,而且对可能发生灾难的地区都是最有效和最根本的应对预案。
(二)对生命教育体验教学者的建议
1、实际从事生命教育体验课程时,教学者与学生之间会彼此产生影响,而这也会影响到教学成效。建议生命教育体验教学者,应陪同学生一起体验,减轻学生其他方面的心里顾虑。
2、教师在研究生命教育体验课程教案时,应该适当增加一些以困难前提为背景的活动。部分学生在面对受灾的情况时,对平时生命教育体验课程给予的生命意涵产生怀疑、不肯定,鉴于这样的情况,我们不仅要继续加强生命教育,而且要注意平时生命教育体验课程的设计。
五、对政府的建议
(一)政府在对受灾地区提供必要的物质救助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精神层面的治疗不容忽视,特别是对受灾地区的学生而言,心灵的创伤远比任何时候的苦难和肉体的伤害要难抚平。我国可以向日本学习提供“儿童生活专家”服务。对于孩子来说,一旦失去至亲的人,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儿童生活专家们要通过各种方法,比如帮孩子制作父母的相片作纪念,到家里和孩子一起弹琴等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消逝,正确接受亲人的离去,减少打击和痛苦,让孩子心情自然宣泄,重新鼓励孩子积极面对人生。
(二)政府联合社会各界,参加服务体验活动,为学生的生命教育课程提供安全、有效、多元的体验基地,完整设计学校内外各种服务活动、体验活动的推展体系。
参考文献:
[1] 黄雅文.日本現行之道德教育與生命教育之探究[J].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所.2006.
篇3
【关键词】改善环境;促进阅读
研究发现,3—6岁是人的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需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这种自主阅读能力的形成,将帮助幼儿适应以后的小学生活,并成为个人终身学习的重要条件。不容置疑,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是我们成人包括教师和家长可以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作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观察幼儿在园的阅读习惯,他们不尽人意的表现令人担忧,但我更思考如何改变现状从而让他们爱上阅读。
案例:班里的图书角,一直呈放着许多书籍,如《早期教育》(幼儿版)、《西游记》、《儿童时代》等。每天饭后,小朋友们习惯性地到图书角去找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然后坐在位置上看起来。看完了一本书,马上就去换另一本,似乎对书很感兴趣。但是我经过仔细观察幼儿翻阅图书的过程,却发现其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的幼儿看了一会就和其他小朋友讲话、玩耍;有的幼儿翻到哪一页就看哪一页;有的干脆把书当玩具;一段时间下来,图书架上的书的破损率较高,或书页脱落或被撕破的现象比比皆是。
问题分析:小朋友们对阅读兴趣不大,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象呢?我寻思着,随手翻阅图书角的书籍,结果发现有些图书的插图太少,字较多,毫无疑问,这对幼儿来说挑战较大;另外,图书角的书本没有及时更新,幼儿反复阅读,也必定缺乏新鲜感……于是我突然想到:阅读环境对幼儿的阅读是否也存在影响?
答案是无容置疑的,我通过实践发现,从改变阅读环境入手,能较好地促进幼儿阅读。
一、营造阅读氛围,让阅读变得不可缺少
常到图书馆阅读的人们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只要走进图书馆,就会受到一种感染,于是不自觉间自己的行为语言也降到了最低限度。为什么图书馆能有这样一种磁场呢?很简单的,其实就是一种氛围。因此,我们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在、有趣、丰富的阅读情境,它是帮助幼儿热爱阅读的必要条件。
在教室里,我首先让小朋友来为班级图书角起名字,紧接着我引导他们在墙上贴上“小朋友正在阅读”的画面,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丰富阅读区的愿望,让他们体验到自己动手的乐趣。同时,通过家园配合,共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请家长在家中为幼儿准备一个伸手可及的抽屉或小书架放置书籍,选择一个光线充足,又相对安静的地方,供幼儿阅读使用;并请家长有意识地带幼儿到图书馆、书店等地方,了解更多的书籍,更充分地感受到浓厚的读书气氛。这样,小朋友们置身于阅读的情境之中,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活动。
二、丰富阅读材料,让阅读变得有声有色
现在我根据幼儿的阅读特点,选择了一些幼儿所喜爱的、画面生动的、内容科学的读物作为他们的阅读材料。其中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注意了题材的多样化和文体的多样化。从儿童生活到科学知识,从环境问题到生命教育、亲情、友谊、克服困难、经历奇险,各种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讨论话题,都试着让幼儿去接触。它包括以下几类:
(一)视觉类的:图书、图画、图片、影像以及根据幼儿近期热门话题用图文制作的画面。如以“保护地球”为主题,用文字或图画形式记录下来自己发现的内容:“地球的恶劣变化”、“破坏地球的行为”、“我知道的节约环保办法”等。
(二)听觉类的:配套的故事、儿歌、散文、轻柔的音乐磁带等。让幼儿自主地操作,把他们自编自讲的故事录下来,再互相交流。
(三)操作类的:提供图、文配对材料,让幼儿玩配对游戏,或看字做动作、看动作猜字等。
(四)表演类的:提供头饰、面具等具有形象特征的道具,以及不同场景的背景等,供幼儿表演。
幼儿在不同的阅读内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呈现方式中,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表现力和理解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建立互动体系,让阅读变得有情有味
除了书籍的本身和图书角的环境非常重要外,互动的阅读环境也是需要较好地创设。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因素,幼儿阅读兴趣的产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与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交往等的相互作用。老师可以和幼儿一起阅读书籍,虽然老师没有用语言表达应怎样看书,但是老师在看书时的正确示范,无形当中会对幼儿产生一定的影响,幼儿也会模仿老师看书的样子。
当然除此之外,家长的参与也十分重要。我们通过“亲子课堂”的形式,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了一种互动的阅读关系。几乎每个晚上,我们的家长会给自己的孩子朗读一两个小故事;能和孩子一起看看幼儿读物。有的家长还很善于引导自己的孩子,在讲完故事后一起交流感觉;提一些问题让孩子动动脑筋;或者一起扮演角色进行表演等。这样通过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长幼儿互动”的阅读体系,幼儿的语言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结语
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对于我来说还只是一个开始,我要做的还很多。培养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思考和策略研究,将会一直贯穿在我的教育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 上一篇:可再生能源存在的问题
- 下一篇:减少碳排放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