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保障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治保障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法官职业保障的含义与内容
(一)法官职业保障含义
法官职业保障似乎是个常说常新的概念,到目前为止,似乎没有一定确切的定义,比较典型的定义是"所谓法官职业保障,是指法院通过法官职业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法官的职业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全面落实法律赋予法官的职业权力和职业地位,从制度上确保法官依法独立公司地行使职权,维护司法公正;同时,依法保障法官的职业收入,保护法官的人身安全和其他合法利益,增强法官职业的尊荣,维护国家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 还有一种概括式的定义:法官职业保障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为了保障法官能够独立公正,不受任何干涉而依法裁判所制定的关于法官身份、地位、经济、教育、监督以及安全等保障的一系列保障措施的综合。
(二)法官职业保障内容
就法官职业保障的内容,现有观点莫衷一是,概括起来有如下观点:第一种观点王利明先生认为,身份保障和经济保障是法官职业保障的重点。所谓身份保障是指法官一经任命,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被弹劾、免职、撤职;所谓经济保障是指法官高薪制,在岗时给予高薪,退休时发放优厚的退休金。第二种观点主张法官职业保障除包括身份保障与经济保障外还应涵盖政治保障、职务行为保障,政治上的保障,即法官依法独立行驶审判权,只服从法律;职务行为上的保障,即法官在审判职能上从事的行为及发表的言论享有免遭指控和法律追究的权利。第三种观点认为,法官职业保障包括职务保障、物质待遇保障和特权保障,其中职务保障、物质待遇保障与前述身份保障、经济保障、职务行为保障内容相近。
(三)法官职业健康保障合理性、正当性与合法性
职业保障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词汇,让从业者劳有所得、劳有所获是其基本含义。"得" 与"获"中包含物质基础的基本供应与精神层面的高级满足。具体到法官职业保障其应指通过法官职业保障制度与体系的建立与健全使法官群体通过执业可以维持并提高自身的物质生活水平,可以从执业过程中体会、感知职业荣誉感,进一步由物质生活的供给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而提升做为法官的职业责任感,从而推动司法发展进程。而物质的保障也好,精神的满足也好其大前提都是应是以人为本,这里我们可以认为是以法官为本,以法官为本首要之事即法官职业健康保障。法官职业健康保障应当包含法官身体健康保障与法官心理健康保障两方面。身体健康保障是基础,心理健康是关键。
法官职业健康保障的合理性,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民众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加之经济发展进入活跃期,诉讼案件近年来一直呈爆炸式增长,据南方周末记者统计,全国一二线城市法院法官的年人均结案量普遍高于100件。以20__年为例,北京市法官人均结案157件,浙江省148件,深圳市348件,而到了基层法院,平均数更大:上海闵行区280件,深圳宝安区高达409件,为广东省的"结案冠军"。 而北京高院2013年工作报告显示,近五年来,北京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2085691件,比前五年上升23.8%。其中海淀、朝阳等法院,年受理案件数量都已经达到五六万件,诉讼爆炸的局面已经持续多年。 而笔者工作所在法院20__年受理各类案件6714件,法官人均审理案件300余起,由此可见法官的工作强度非同一般,没有健康的身体,何以定纷止争?!随着大量疑难、复杂、新类型的案件层出不穷及具体案件的审理难度的不断加大,大量法律法规应势而生,没有健康的身体,何以不断学习充电,提升理论水平,提高审判质量?!社会转型期泥沙俱下,法官每天面对形形的诱惑,没有健康的心理,何以不为外物所扰公正司法?!审理案件使法官常年穿梭于"罪"与"非罪"、"是"与"非"、合法与违法,法与理,法与情之间,终年缠绕于识别与判断之中,没有健康的心理,何以在信仰与现实之间自处?!将法官职业健康保障纳入法官职业保障制度体系下其合理性不言自明。
法官职业健康保障的正当性。法官职业健康保障的直接目的是保护法官身心健康,保护法官人身权,确保法官职业良性发展,但其最终目的却是维护司法公正。任何从业者不因职业而受到健康损害或承受巨大心理压力,是从业者选择职业的基本要求。法官职业亦然。"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官是法律照进现实的重要媒介。法官身体健康才能有体力完成一个个案件审慎的调查、繁琐的法律适用。法官心理健康、拥有正确的法律价值观与道德观才能使法律、法规如同螺丝般严丝合缝的嵌入千差万别的个案螺母中。法官不是司法公正的决定性环节,但却是关键性因素,而法官健康的身心是关键性因素的前提条件。
法官职业健康保障的合法性。我国将法官归入公务员序列。《公务员法》在公务员的条件、义务与权利条款中规定:公务员应当具备的条件之一即为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成为公务员的必要条件是具务可履职的正常身体,那么进入公务员队伍成为法官后,保证身心健康是该规定的合理外延。《法官法》第八条规定法官的人身、财产和住所安全受法律保护。这里的法官人身安全除了法官人身不受侵害外,其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也是该规定的应有之义。
二、我国法官职业健康保障现状。
我国法官职业健康保障制度尚未建立,而法官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1、法官身体健康状况堪忧。20__年6月安徽省凤阳县临淮法庭审判员赵家忠因过劳染病去世;20__年11月 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人民法院法官陈水根因工作劳累过度引发脑干出血去世;20__年4月湖南省安乡县法官彭顺安赶写法律文书时突发脑溢血去世;20__年6月 广东省英德市(县级市)法院
院长梁建平因过劳猝死; 20__年11月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孝陵卫法庭法官王辉在办公室因劳累去世。2、法官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20__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通过对全区政法干警进行问卷调、个别访谈,发现干警心理压力指数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偏低,有50%至60%的干警存在心理问题。2013年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法院对该院87名一线法官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22.3%的法官具有明显强迫症状,25.3%具有明显抑郁症状,20.7%具有明显焦虑症状;还有些法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疲劳、心理压抑、担忧、不安、情绪低落。20__年3月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法院法官刘立明写下"工作压力大,很累,不如死了算了"后自杀身亡;20__年9月 浙江省高院副院长童兆洪自杀身亡,经证实其长期患有抑郁和焦虑症;20__年11月 广东省江门市中院法官李步安留下遗书"对不起,我好累"后自杀身亡。
三、解决途径构想
(一)原因分析
上述一组组的数据让人心痛、一项项调查另人揪心。一名法科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法官,一名合格的法官进步为一名优秀的法官,其过程是漫长的,此间其个人、家庭、社会、司法系统都付出了巨大的时间与经济成本,然而,转瞬间被家庭与社会寄予了无限希望的人灰飞烟灭,原因何在?什么成为他的不能承受之重?"莲发藕生,必定有根",笔者认为法官健康情况堪忧是外因与内因两方面长期作用的结果。
就外因而言,一是法官健康保障工作未引起重视。以笔者工作单位为例,每隔一年组织一次法官身体检查,这样两年一次的身体常规检查有些法官因为审理案件时间上的安排仍不能按时参加。笔者的工作单个处在江浙经济发达地区,试想一下,如果是中西部偏远地区的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因经济、医疗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由法院组织法官常规体检情况又当如何?二是案件数量激增,法官加班常态化,导致法官身体被动性处于亚健康。案件数量的不断增加,使法官工作量加大,加之审限等有关程序方面的规定,要求案件在指定期间内完成,无疑倒逼法官占用休息时间阅卷宗、写文书。常年累劳亚健康再所难免。三是行政事务与审判业务不加区分,法官分身无术。笔者学生时代在某基础法院实习时曾听法官感叹过"如果法官只审案子就好了",当时不明其意,如今笔者工作于基层法院,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一名基层法官的日常工作概括起来林林总总竟可以罗列如下:收发证据、证据交换、接待当事人、案件评查、送达文书、调解息诉、政治学习、文明创建、宣传报道、调研报告、撰写论文、报送案例、保全执行、司法建议等。四是繁琐的绩效考核,平添法官心理压力。20__年3月最高院出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开展案件质量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案件质量评估指标包括11个审判公正指标、10个审判效率指标及10个审判效果指标。各地法院系统均比照此标准制订法官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分解为受理量、结案量、发改率、调解率、息诉率、投诉率、审理天数等在内的考核权重,进行打分,每月一报,每季一评,半年一汇总,一年一总结。案件审理既要注重"质"更要注重"效"还要兼顾"量"。
就内因而言,一是法官缺乏对自身身体健康的重视。或因工作繁忙或因生活习惯,部分法官对于身体健康不甚关注。二是心理调整能力差,面对司法环境渐为复杂,民众对司法期待与要求不断提升的局面,部分法官心理压力倍增,不能良好的调整下列关系:1、权力与利益的关系。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是社会趋利心理盛行,手握审判权在工作中每每面对利益诱惑,部分法官难以找到平衡点,心理会产生变化,容易"河边湿鞋"。2、责与权的关系。法官虽是行使审判权的主体,但维护司法公正亦是法官天然职责,所谓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权与责之间度的掌握在每一案件中都考验着法官的智慧与心理承担能力。3、法律与现实的关系。相信在绝大多数法官心中,法律是一种信仰,然而古往今来,信仰与现实从来都是有距离的,也正因如此信仰才美好,有时两者甚至相背离。如何守护信仰,努力拉近信仰与现实的距离,对于法官而言绝不是一朝之力,而是需要法官有着强大的内心。4、法与情的关系。千百年来,华夏以礼仪之邦著称,人情社会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温情的同时,有时也会产生巨大的内耗。法官在工作中,要处理与同事之间、与当事人之间、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法与情之间的选择会让法官劳神费力,疲于应对。三是克服自身局限性困难。公正司法要求做为感性与理性并存的有机体--法官,完全的从理性角度出发,是一件听起来很美但实践有相当难度的工作。这一过程法官要克服自身教育背景、性格习惯、价值观等一系列感性因素,以一颗"世外之心"处理"涉世之事"对于一名法官而言有时并不能凭自律得以解决。
(二)解决途径
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根本属性,外因推动发展。要想从根本上保障法官职业健康,有效维护司法公正,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
外因方面:1、加快司法改革步伐,一是完善审判组织运行机制,改变案多人少情况,缓解法官办案数量压力。二是去行政化,厘清行政与司法界线,正确理解与适用司法能动,将审判业务与行政事务区别对待,法官负责审判业务,法院内行政事务人员负责行政化事务处理。三是综合考量,建立有效合理考核标准,因地制宜、科学设置、适时调整。2、健全法官休假制度。以保证法院审判工作正常运行、案件正常审理为前提,建立法官休假制度。探索以案件审结数量、平均审限等指标衡量法官休假界点,当案件审结数量超过标准、平均审限低于标准时可考虑强行休假。3、完善法官定期体检制度。设立专项体检资金,保障体检制度可持续性。常规体检与特别项目体检相区分,常规体检常态化,针对法官易患疾病特别项目体检定期化。建立法官健康档案,对于体检中发现健康问题实行报备制,以便于法院及时对法官工作做出相应调整。
篇2
[关键词]《招标投标法》;法律问题;制度措施;保障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024
招标投标制度的设立,作为各国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种制度,其作用越来越重要。如很多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招标投标机构,并通过专项法律来进行规范和明确其法律地位。《招标投朔ā吩谖夜的实施,其作用推进了市场经济制度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特别是在工程建设、货物买卖、中介服务等领域,其应用越来越广。《招标投标法》在法律层面上对招标投标活动进行了规范,特别是在规则制定上,明确了招标投标双方的权益;在招标投标策略上,招投标各方应该遵循相应的规则,采取一些积极的行为来实现自我效用的最大化;在投标信息分析中,通过公布所有的潜在投标方,来有效披露招标信息,使得招标工作更加公平。然而,自《招标投标法》试行以来,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在实施过程中对招投标市场的运作情况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彭明龙等人通过博弈理论来探讨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度的问题,提出“投标人不能低于市场成本的报价竞标”;宋宗余等人提出从法律责任上应该明确投标、开标、评标、定标等重要环节;邓培林等人从集体利益与博弈模型的研究中得出,招投标过程中的行为与其在博弈中的相互关系有关,并从降低预期收益上来抑制非法收益。
1当前我国《招标投标法》在法律层面上存在的一些问题(1)立法上规则间的不匹配问题。自《招标投标法》实施以来,为营造公平、公正、公开、诚实信用的经济环境奠定了法律基础,尤其是在招投标活动中,对具体招标程序、投标步骤等进行了明确。也就是说,对于《招标投标法》本身属于一个程序性规则,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同时,与《招标投标法》相适应的其他配套法律、法规,却不具备可操作性,导致两者存在掣肘之嫌。如从《招标投标法》第4条中的规定来看“任何单位及个人不能将依法进行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规避招标”。但对于《合同法》《建筑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则并未进行具体明确招标的数额,也对具体的实施细则未进行强制性约束,从而表现出立法间的不匹配性,影响了《招标投标法》在市场资源配置及发挥政府监督力的作用。
(2)《招标投标法》与《政府采购法》之间缺乏顺畅衔接问题。从法律规定的条文及内容来看,对于《招标投标法》中的公共采购及招投标行为,与《政府采购法》中的传统政府采购之间缺乏衔接,虽然两法都有公共采购的基本内容,但不存在法律之间的从属关系,尤其是在相关规定交叉的地方,容易带来执行上的模糊性。如在《政府采购法》中,对所有适用主体范围的明确,需要满足集中采购目录及采购限额等要求,而对于《招标投标法》来说,并未给予明确适用范围,也未对具体实施进行细节规定,导致两者之间缺乏明确的主体性。还有在采购方式、采购程序等方面,《政府采购法》明确了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等方式,还通过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来对采购方式进行监督。但对于《招标投标法》来说,仅仅提出公开招标、邀请招标两种方式,未能凸显采购方式的协同性。
(3)在招标投标实施中的串标、围标问题。《招标投标法》在法律层面对招投标领域中的相关活动进行了规范,也成为我国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但对于招投标中的串标问题、围标问题,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给《招标投标法》的实施带来影响。对于串标问题,多在政府采购中出现,由于政府项目投资规模大,利润高,一些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不惜违背《招标投标法》规定;围标行为表面上体现了竞争,但其抹杀了竞争的公平性,更是在利益驱使下,让招标投标工作陷入“围捕”状态,滋生腐败。
2完善招标投标法律制度及对策
(1)明确《招标投标法》的实施细则,提升法律适用性。根据《招标投标法》自身法律细则中的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迫切需要从细则完善上,对相关条款及内容进行修订和增补,特别是克服立法上的缺陷,提升其适用性。如对于《招标投标法》第43条,在适用条款上要明确必要前提,特别是对招标程序的规定与解释,要对不同招标步骤的范围及责任进行划定,对授标前后以授标谈判、暗示等行为进行限制。同时,结合《合同法》第30条、第31条相关规定,对定标的实质性内容及变更程序进行明确,如标的的数量、质量、价格、履行期限、违约责任等进行明确。另外,在《招标投标法》实施监督环节,要从法律体系上加强监督力度,对招标投标活动进行规范,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2)协同处理好《招标投标法》与《政府采购法》的一致性问题。从法律主体范围来看,对于《招标投标法》与《政府采购法》中的适用主体问题,需要加强两者的协同,特别是在基本标准上要保持一致性。如《政府采购法》中未将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的采购行为纳入财政资金的覆盖范围;但对于这些工程采购,同样适用于招标投标方式,也应该从《招标投标法》上进行调整。在相关责任及合同分包上进行明确,特别是《招标投标法》中对采购合同的分包与责任履约的规定,两者都存在适用法律上的难题。通常情况下,对于法律适用性,以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一般规则。《招标投标法》与《政府采购法》都对政府采购行为进行规定,但两者之间未进行适用范围的明确规定,因此,应该从条款调整上进行重新界定。
(3)立足《招标投标法》制定具体的责任体系。根据招标投标工作中的突出问题,需要从制度建设上来对招标投标行为进行限定。如实行招标负责人终身制,从明确招标责任上,对所有参与主体的责任进行限定,解决串标问题。如一些工程招标中,业主并非工程的所有者,加之分包现象,导致招标方为多个责任主体,而对于工程价款、工程质量等缺乏责任划分。因此,要杜绝此类问题,就需要从招标负责人的终身责任制上,强化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落实具体法律责任,打击腐败问题。
(4)加强网上招标、无标的招标制度建设。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平台来拓宽网络招投标管理。如建立中国招投标网、中国政府采购网等,对于商业性招标网站,如中国采购与招标网,从政府采购公示、供应商库、举报中心等功能上来对网络招标系统进行规范。当然,在推进网络招标系统建设上,还要结合具体实践来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注册会员问题,提升招标平台的开放性,增强招投标管理的科学性。对于无标的招标制度建设,根据《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第34条,“招标项目可以不设标的,进行无标的招标”,从完善无标的法律依据及招标法律制度上促进招投标工作有序进行。
3结论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对招投标活动的监管压力也越来越大。结合招投标实践中的突出法律问题,在推进制度公平的同时,更要从招投标监管体制建设上,加强对招投标制度、实施等环节违法行为的监督,促进我国招投标事业规范化、法制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宇飞招标人视角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中应重点关注的法律问题[J].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2012(6)
[2]吕汉阳,张笑寒也谈《招标投标法》与《政府采购法》的关系[J].招标与投标,2014(1)
篇3
摘 要 目的:探讨早期扩张法治疗小儿包茎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收治包茎患儿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行扩张分离术,对照组行包皮环切术,比较治疗效果。结果:120例患儿中有3例患儿因疼痛而退出。在观察期内,治疗组的治疗时间(2.0±1.2)分钟及术后疼痛持续时间(2.1±1.2)小时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小儿包茎 扩张法 包皮环切术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curative effect of the early di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himosis in children.Methods:120 cases with phimosis in our hospital,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treatment group underwent expansion separation,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ircumcision.The efficacy was compared.Results:Only 4 patients withdrew treatment.In the observation period,the treatment time(2.0±1.2)min and postoperative pain time(2.1±1.2h) were les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hildren with phimosis;Dilation;Circumcision
包茎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小儿有一定的危害。因此,及早治疗在预防婴幼儿尿路感染,成年后减少浸润性癌和性传播疾病,提高男性生殖健康等方面都有很大益处。包皮环切作为治疗包茎的经典方式一直应用至今,但创伤大,并发症多,还影响患儿生活和学习,因此许多患儿和家长不能接受。对于小儿包茎的治疗方法目前国内外有较大的争议,越来越多医生反对进行可避免的包皮环切术[1]。为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扩张法在治疗小儿包茎中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9月收治包茎患儿120例,年龄0~8岁,平均3.5岁,随机分为扩张组及对照组。扩张组平均年龄(3.62±2.73)岁,对照组平均年龄(3.78±2.86)岁,两组患儿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入组条件:患儿包皮口缩窄,包皮与粘连,包皮不能上翻外露,或强行上翻包皮,不能自行复位,易嵌顿者;或限于包皮口极小、排尿时出现包皮前端呈囊状膨大、排尿困难、排尿不适者或反复出现包皮炎症者。
治疗方法:①扩张组:用0.5%碘伏消毒液消毒,左手固定,绷紧包皮,在包皮口与之间滴1%丁卡因数滴进行表面麻醉,右手持蚊式血管钳扩张包皮口2~3分钟,上翻包皮显露尿道外口,采用凡士林纱布向上逆行滑动分离与包皮之间粘连,直至冠状沟,清除包皮垢,用0.02%呋喃西林溶液清洗头部及包皮口,涂红霉素眼膏于冠状沟1圈,将包皮复位,再反复上翻与复位,并交代家长给小儿涂消炎剂。②对照组:经典手术方法环形切除包皮,0号丝线间断缝合切口。
主要观测指标: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术后水肿发生率、术后瘢痕形成率、切口感染发生率及远期随访外观满意度等;随访6个月。本研究以包皮上翻自如、下翻能达冠状沟并且无包皮粘连、红肿、瘢痕形成等表现为满意标准。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或是秩合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结 果
本研究中有3例患儿(治疗组3例)因为疼痛原因退出。两组治疗后临床结果比较: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及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治疗组中有8例患者出现包皮水肿,4例患者出现瘢痕;而对照组中有19例患者出现包皮水肿,9例患者出现瘢痕形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小儿包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有研究表明,包茎对小儿有一定的危害:可导致发育延迟,引起包皮及头炎症,严重者还可引起尿路感染,可能发生疝及脱肛等合并症;包茎内积聚包皮垢,慢性刺激可诱发癌;日后结婚影响性生活,甚至发生包皮嵌顿;包皮垢的长期刺激还可诱发女方宫颈癌等[2~4]。因此,及早治疗在预防小儿尿路感染,成年后减少癌和性传播疾病,提高男性生殖健康等方面都有很大益处。因此,包茎的治疗要引起足够重视。
目前对于包茎的治疗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即通过各种方式扩张包皮口,使头外露;手术治疗主要为包皮环切术。但有研究表明小儿包茎或包皮与头之间的粘连有保护未成熟的头的作用,可避免尿液中氨对尿道口及头的刺激,从而避免溃疡形成[5]。且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的发育,包茎状态可慢慢消失[6]。如果在早期行包皮环切治疗,不仅破坏包皮的生理功能,还可产生过多的并发症,如出血、感染、包皮口狭窄、包皮过短、外观不满意、痛性等。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医生反对进行可避免的包皮环切术。另一方面,小儿对手术也存在恐惧心理,从人性化角度考虑,选择扩张治疗更易被患儿及家属接受。
目前有不少学者认为小儿包茎的治疗以包皮粘连分离及扩张术为宜,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的特点,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比较符合小儿的生理和自然规律[7],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中,无论在手术时间还是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方面,早期扩张治疗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合手术经验,我们认为应用早期扩张法治疗小儿包茎操作简便安全,避免了手术治疗的痛苦和麻醉的危险,易被患儿及家属接受。但应注意以下事项:①操作时应细心,各方向扩张力度及扩张程度应一致;②包皮有感染时,应治愈后再做;③对经本法治疗2次无效者或有明显疤痕狭窄环者应行包皮环切术;④教会家长掌握翻复包皮要领,且要坚持翻洗,及时复位,避免包皮嵌顿。
参考文献
1 Dewan PA,Tieu HC,Chieng BS.Phimosis:is circumcision necessary[J].J PaediatrChildHealth,1996,32:285-289.
2 Shaikh N,Morone NE,Lopez J,et al.Does this child have a urinary tract infection.JAMA,2007,298(24):2895-2904.
3 Schoen EJ,OehrliM,Colby C,et al.The highly protective effectofnewborn circumcision against invasivepenile cancer.Pediatrics,2000,105(3):36.
4 Sansom SL,Prabhu VS,Hutchinson AB,et al.Cost-effectiveness ofnewborn circumcision in reducing lifetimeHIV risk among U.S.males.PLoS One,2010,5(1):8723.
5 Elder JS.Congenital anomalies of the genita-
lia[M].Philadelphia:WB SaundersCo,1992:20-1938.
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四川法律制度
1979 年以来中国在环境资源保护立法方面已有19 部法律,30 余部行政法规,70 多部部门规章等等,这些法律法规中有不少与循环经济有关的内容。如今,我省经济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资源供给短缺、环境污染总量增大。为了改善我省的环境现状并逐步建设成一个生态大省,我们必须加快推荐循环经济的运行。
一、四川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和限制条件
“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省情,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初级阶段特征更为明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实际,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然是四川最大的问题。循环经济试点阶段和十一五实施至今,效果并不如预期的好,四川省循环经济点主要包括企业、园区、各大行业、领域,横跨农业和工业两大领域,如此大的范围仅仅依靠几项措施在短时间内实现其目标难度较大。循环经济的实施必将长期与传统经济模式进行博弈,经济模式的转变不仅在技术上存在难度,而且在法律保障的具体法规政策上的实施也是需要时间进行细化与有效实施。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我省受到了观念、资金、技术、市场等四方面的约束,要使循环经济有效的实施,必须突破这传统的四大约束,完善我省循环经济法律机制。
二、四川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和重点领域
按照我国《立法法》的规定,在《循环经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基础上,我省应制定细化的循环经济法规和规章,为我省的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下,生态立省、以人为本,加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新型生态农村,发展生态旅游业。十二五期间,加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建设“四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发展“六大产业”为重点,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建设“三中心”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优化调整农业结构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完成我省节能目标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大省。
三、四川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构想
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和保障。由于我省循环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障碍需要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方可克服。而法律手段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强制性、公开性和极大的权威性,是调控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高形式,其作用和力度是其他手段无法达到和替代的。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引导、规范和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
1.市场准入和经济激励制度。把握住市场准入条件是进行循环经济的第一个门槛,市场的准入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定:投资方的资本、节能技术、设备、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清洁生产过程控制、再生资源的利用、产品的生态性等等。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不断加强市场准入制度的建设,促进专业化和规模化企业介入循环经济产业,同时维护省内市场的绿色秩序。
循环经济的发展也需要经济激励制度的完善,它可作为对直接管理制度的补充。经济激励制度主要包括税费征收、可交易许可证、押金退款、绿色补贴、价格支持等。其中通过地方税费来进行市场调控的方式比较快速,通过征收排污费、资源使用税和生态消费税等经济方式促使企业寻求资源最大化利用,加大对有害环境的情况增加征税,使其丧失价格上的竞争优势,最终被市场淘汰,推进和落实企业的绿色化。
2.发挥地方政府在循环经济建设中的宏观调控功能。我省应当针对四川各区域的环境资源情况,对地区产业结构体系进行重新定位,计划循环经济整体战略,包括循环经济的方向、重点、阶段性目标、考核标准等重大事项及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循环经济监督机构,专门针对我省各大区域的实施情况作分析报告,提高环保部门的权威性和效率性,施行政绩考核标准,将循环经济的目标具体而有效的实施。借鉴国际经验,对无污染或少污染的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采用绿色GDP代替传统GDP,广泛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以及数量,增加社会对循环经济产业的需求量。
3.推进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利用四川已有的科技优势,以及有大量高等学府的研究基地,积极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和高校开发和应用环保技术。开发科学技术增加资源利用率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石,增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技术创新机制可以从高校与大型企业的联合开发入手,投入开发资金,制定目标,将实践与科学相融合,开发实用性较强的技术投入生产,通过该制度将推动四川省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的建设。
4.加强循环经济的公众参与制度。四川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市民的消费观念比较多样化,对循环经济的概念也不够理解,亟需建立可持续消费制度,规定循环经济的公共教育制度、消费信息公开制度,在宣传教育方面引导市民转变消费行为的文化水平,保障循环经济制度真正的深入社会并能有效实施。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在社区、学校进行进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活动,例如垃圾回收、废物再利用的生活引导,采取表扬、激励等方式进行鼓励。
5.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格执行循环经济法等法律法规,加强政府对资源保护和节约制度实施的监督力度,查处浪费资源等违法行为,发挥社会监督、新闻媒体监督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氛围。同时完善政府内部自身的监督体制,完善细化各项制度,制定各部门责任追究制度,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能够最终有效的运用到实践中。
参考文献:
[1]俞金香:《循环经济法制保障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王树义:《循环经济立法问题专题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篇5
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保障制度 制度完善
中图分类号:D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50-01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壁垒被打破,广大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普遍干着城市里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为国家经济的腾飞作出巨大贡献,却面临着社会保障缺失的困境,需要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顺利施行。
一、当前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困境
当前我国的农民工群体普遍存在社会保障薄弱的问题,以建筑工人为例,目前全国各地的建筑工地上80%的工作者是农民工,薄弱的社会保障在事故面前不堪一击。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让农民工群体就业稳定性差,缺乏相应的归属感和基本的安全感,亟待相关部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然而由于我国传统二元经济的局限性,加之目前农民工具有流动性大、收入偏低、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差异性较大等特点,完善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面临不小的困境。[1]
(1)流动性较大带来的困境。进入21世纪,在党和国家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全国各地农村建立起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代表的农村社会保障系统。然而,这一保障系统对长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而言,保障作用有限。农民工长年在外流动打工,就算在户籍所在地购买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几乎不太可能回到当地享受相应的保障。而购买城乡社保却又存在着同样的困境:不同于有固定工作和固定居所的城镇居民,多数农民工常年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城市之间流动,哪里工资较高流向哪里,由此给社会保障购买带来不小的困难。城镇社会保障系统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个人缴纳的费用,全部纳入个人账户基金中,企业缴纳的部分进入统筹账户,不能随着农民工城市间的迁移而流转,这直接影响了农民工城镇社保参保积极性。
(2)收入低导致农民工自身不愿购买社保。按照我国现行的城镇社保政策,职工需要拿出个人工资的8%左右纳入养老保险账户中。这超出了工资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民工群体的承受能力,对农民工群体来说,工资只够眼前的生存及孩子上学读书等必需开销,并不愿意花钱为将来的保障买单。面对不断上涨的城市生活水平,农民工们的工资用来应付日常开支已经捉襟见肘,不愿意再扣除8%的费用缴纳相关社会保障费用。
(3)工作的差异性让农民工社保需求各不相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农民工内部群体也在不断分化为不同的工作群体,进而影响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需求。一部分群体一直在各种非正规工作单位工作,例如小餐馆的服务员,因其工作单位本身的不稳定性,几乎不太可能给员工购买相关的社会保障;一部分群体在各种单位从事非正式的工作,如建筑行业中大量的建筑工人,是以小时或者季节结算工作,人员流动性非常大,企业一般不会主动给其购买社会保障;还有一小部分农民工稳定地在各个工厂企业中从事计件工作,工作场所较为稳定,愿意购买相关的社保。农民工自身群体的差异性,让其全面纳入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不小的障碍。[2]
二、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尽管当前中国社会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不少的困难,但让农民工这一群体能够公平享受国家公共资源与社会福利,保障农民工群体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是涉及数亿人的生存保障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与安全,需要社会采取相应措施,健全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1)有法可依。法律是完善制度的后盾和保障,国家应该出台相应健全完备的法律体系强制保证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做到不论农民工群体的流动性有多大,明确规定相关企业必须给其购买相关的社会保障。同时,法律中还应完整列出农民工社会保障参保必须购买的险种,特别是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必须作为强制投保内容,要求相关企事业单位购买。
(2)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城镇、农村的二元户籍制度是限制农民工在城市享有同等居民权利的主要原因。因此,国家应该从顶层设计入手,改革自计划经济以来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通过打破城乡壁垒、城市间的壁垒,最终实现全国不分省份、城市、农村,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居民,享有迁徙流动的自由,享有同等的居民权利,逐步缩小农村户口与城镇户口的差别待遇,真正促进社会公平。[3]
(3)建立灵活的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农民工工作的差异性,建立分层分级的保障体系,将有能力承担社会保障金额且工作居所稳定的农民工纳入现有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对于流动性较强、收入偏低、社会保障薄弱的群体,可以考虑建立综合保险制度,允许社保统筹账户中的钱随农民工流动,这需要打破各省、市、县之间的社保壁垒,做到全国一个账户无障碍流通。
参考文献:
[1]樊晓燕.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经济探讨,2015(2).
篇6
[摘要]民族村寨作为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载体,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突破点。其中,村民既是村寨的主人,也是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承人,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所要依托的关键。因此,村民对于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态度和参与度直接关系着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如何引导村民积极的参与到旅游业中去,这取决于能否建立一个有效保障村民利益的机制。目前,我国很多民族地区如一些民族村寨的旅游业发展在利益分配上都存在着问题,若农村的利益分配机制没有理顺,将直接制约着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村民;利益保障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6-0068-02
1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在利益分配机制上存在的问题
克什克腾旗(以下简称克旗)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地处大兴安岭西山脉、燕山山脉、浑善达克沙地三大地貌的结合部,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特色突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蒙、汉、回、满、壮、朝鲜、达斡尔等8个民族聚居的地区。近几年,克旗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主打草原生态旅游、世界地质公园及民族传统特色文化三大旅游品牌。总体上说,克旗旅游业的发展定位在生态观光和民俗体验旅游上。2011年全旗接待国内外游客232万人次,实现收入10.4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6%和22%[zw(]数据源自于新华网内蒙古频道,http://nmg.xinhuanet. com/nmgwq/2012-02/01/content_24622099.htm.[zw)]。
在发展的同时,克旗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一个问题就是克旗农牧民在旅游业中的受益问题,也就是村民的利益保障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牧)民人均收入普遍偏低
克旗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旗县,2010年,全旗农业人口197546人,占总人口的近79%,农(牧)民人均收入5090元,同年比全国农民人均收入低829元。可以说,如何解决克旗农牧民持续增收是一个当务之急的问题。
1.2从旅游业中受益的农(牧)民
到2011年,全旗有近15000名农牧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中[zw(]数据源自新农网,http://xinnong.com/zhifu/nmg/1315895944.html.[zw)],主要是一些成形的景区和周边的农牧民,通过创办“农家乐”、“牧家乐”、“林家乐”、“渔家乐”等特色民俗体验和餐饮服务,还有更多的农牧民利用农闲时间季节性从事牵马、摔跤等旅游服务项目,每年收入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收入水平较从前、较未参与旅游业的农牧民都有了明显提高。可见,小部分农牧民能从旅游业中获取较可观的收益。但对没有直接参与旅游业的农牧民来说,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和机会并未对他们产生任何影响。他们依旧从事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并且以农业种植或者放牧作为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其中也不乏出去务工的村民。这样,这部分村民的收入和直接从事旅游业的村民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1.3农(牧)民获取利益途径单一
克旗农牧民参与旅游业的形式主要是为游客提供直接性的食、宿,还有一些简单的购物,业态相对简单,基本是依靠直接参与旅游接待而获得。但直接参与接待的农牧民数量又不能过多,这样就造成了其他农牧民无法从旅游业中获益的现实。
因此,在克旗,农牧民的经济水平和他们对旅游业的态度各不相同,甚至形成了明显的分化,而造成这种分化的根源就在于对地区对全体村民的利益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2完善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村民的利益保障机制
民族地区中,整个社区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人和人的生活氛围、场景都是开展旅游业所要依托的重要资源,因此,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需要全民参与。而且,在文化旅游形式中,由于人是文化载体,所以地区的人是最大的卖方,或者说是投资方,他们卖的就是祖祖辈辈积淀形成的特色文化,因此他们理应成为旅游开发中最大的受益者。基于此,民族地区必须建立合理的利益保障机制,保证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的村民都能从旅游业发展中受益。就克旗而言,完善村民的利益保障机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规划、布局好线路及业态,合理引导村民直接参与旅游业
民族地区的旅游线路和业态很重要,线路直接带动着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和村民对旅游业的参与,而业态的布局则引导着游客在村寨中的消费行为以及村民直接参与旅游业的方式。克旗的旅游产品主要是草原风光及民俗风情,常规线路上还串联了世界地质公园等。但就其草原风光游和民俗风情游旅游产品、线路来说,各地雷同性较大,独特性挖掘尚浅,大多产品处于比较低级的观光旅游产品,效益低,带动性小。且旅游业态主要以“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等形式布局在成形景区及周边,主要解决游客在吃饭、住宿和购物方面的需求,而很多生态、文化保存完好的地区尚处于旅游业的空白地带,基本不具备什么业态,只有少数具有旅游住宿接待功能,满足少量自助游客的需求。在旅游规划与布局的同时,可以选择一些生态环境及人文特色突出的村寨,适当布局一些业态和项目,引导游客进入,并将这些村寨作为游客可以比较深入体验并融入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甚至可以发展乡村特色度假,并通过线路将其连接,这样就通过局部带动了整体,旅游产品体系也得到了丰富,从而盘活克旗的旅游业,可以让更多的村民直接受益。
2.2一三产业相互融合,延伸产业链
民族地区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联系十分紧密,二者同等重要。农(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对乡村景观环境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为游客及城市地区供应生态、特色的农(牧)产品,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农产品生态性好,在这个追求绿色、生态的社会有着良好的市场基础。而且全国各地的农业都在实现集约化发展,农业的规模效应、农民的身份转换优势将表现的更加突出,农民将不再是单纯的“自给自足”,借助旅游业,农产品的附加值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这将直接反馈在农民的利益上。而且近几年国家政府及政策对农业特别是家庭农场的模式计划试行,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为依靠第一产业为支柱的民族地区实现集约化生产带来机遇。同时,由农(牧)产品生产而引起的农(牧)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将使农业的产业链得到更好的延伸,农(牧)民也将从中获取更高的回报。将专业化、集约化的第一产业作为基础,通过旅游业提升其产业价值,可以对第一产业农产品形成“原料生产—设计—加工—(再加工)—销售”的一整条价值链,从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让更多村民通过旅游业受益。
2.3建立有效的农业补偿机制,鼓励村民积极从事第一产业
民族
地区除了要有绚丽的民族文化以外,村落生态和景观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吸引力,它构成了民族地区民族旅游的景观大背景和村民的生活环境。因此,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非但不能放弃第一产业,而且要鼓励村民积极的从事第一产业,对于他们的利益,也必须予以保障。为了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和参与旅游业的热情,必须建立有效的农(牧)业补偿机制,即对仍然从事第一产业的村民给予一定的农业补偿,特别是一些不能直接从事旅游业但又为当地民俗旅游的开展奠定背景和氛围的村民。这样,他们的收入一部分来源于农业生产,另一部分则来源于旅游业发展创造的农业补偿,一方面保证了乡村原生景观的维持,另一方面也保障了村民的经济收益,有利于实现民族民俗旅游的持续吸引力。
2.4保护、开发有效结合,实现开发商、政府和村民的利益最大化
克旗进行旅游开发的目的之一在于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就目前的观光市场而言,克旗每年接待的游客量已超过200百万人次,面对旅游者日趋成熟的度假需求,克旗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给克旗一个正确的定位。目前,克旗旅游产品以观光为主,产品类型比较单一,开发层次低,很多旅游资源条件优厚的地区尚未介入旅游业,因此其可开发的空间较大。但针对目前已开发的景区来说,发展已接近成熟,过度开发则不利于社区、村民的长远利益。可以说,旅游业发展之初,克旗这些地方的产品定位为观光旅游是比较合理的。在未来的发展中,克旗可凭借其已形成的品牌效应及已有知名度的景区,在成熟景区继续做民族文化观光旅游,而在景点周边各节点做休闲度假和较高端的深度旅游,通过引进投资商,布局较高端的休闲度假产业,并形成完整的休闲度假产业链。这样,一方面迎合了市场对度假及高端化产品的需求,形成了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大片区;另一方面,借助克旗草原风光和民俗风情的品牌效应,构成大本营式的度假地旅游发展格局也将使克旗的民族文化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护。而且,这种模式的发展更有利于实现多方利益的最大化,投资商、政府都将通过旅游业发展从中获益,而村民也将通过直接参与旅游业或者配合构建度假地氛围间接的参与旅游业,从而获得相应的利益或者相应的补偿。
3结论
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水平较为落后,且原生资源保存较好,发展旅游业不失为一个脱贫的重要手段。但村民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主体,也是弱势群体,必须对其利益进行维护和保障,以充分体现旅游业对居民、社区及社会的综合影响。
篇7
关键词:侵权法;安全保障义务;合理限度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132-02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我国治安形势日益变得复杂,涉及安全保障的案件迅速增多,并从开始的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发展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学者们开始关注并越来越重视。如引起社会较大影响的银河宾馆案,五月花案,李彬诉陆仙芹、陆选凤和朱海泉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等案件。当时,我国民事立法上对一般的安全保障义务没有正面规定,学者们在安全保障义务方面的理论研究也比较薄弱。在司法实践中,案件中但凡涉及安全保障义务的,法院一般是通过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关系解决。但问题在于关于安全保障义务的合理范围没有一个统一、原则性的标准,导致司法审判实践中对该类案件在处理上出现了同案不同判,裁判理由各式各样的现象。
二、安全保障义务的立法现状
为了保障司法权威性并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在司法审判实践中为法官提供处理涉及安全保障类案件的法律依据,最高院在考察国外的立法规定与司法判例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我国优秀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德国侵权法上的一般安全注意义务为蓝本,在2003年出台了《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为《解释》)。①该解释第一次在立法中明确对安全保障义务做出了规定,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只是对安全保障义务做了模糊的规定“合理限度范围内”。
在《解释》出台后将近七年的时间里,安全保障在我国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司法实践中也逐渐成熟起来。于是我国在2009年颁布的《侵权责任法》②中对安全保障义务做出了更加完善的规定。《侵权责任法》相比《解释》而言,其承担安全保障义务的主体范围有所扩大,承担责任的方式有所明确。但是并没有明确在什么情况下安全保障义务人负有保障他人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义务,他们所承担的安全保障义务的合理范围如何界定,判断的标准或者考虑的因素何在。此外,在第三人介入的情况下,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是否合理还需要深入探究。
三、侵权法上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认定的合理限度
(一)安全保障义务主体范围的合理限度
1.义务主体的范围
《侵权责任法》第37条规定的义务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共场所的管理人,如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另一类是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但是该列举且有概括性的规定方式仍不合理,例如有人提出公共汽车上的安全保障义务,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物业服务公司也应该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等。笔者认为,只要是某一危险源的开启者或者控制者,就应该负有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损害发生或者扩大的安全保障义务。
2.权利主体的范围
侵权法中把安全保障权利主体统一称为“他人”。而“他人”的概括太广泛,以经营场所为例,这里的“他人”可能有四种情况:消费者、潜在的消费者、过路人、非法入侵者,是否场所经营者对所有的这些人都承担安全保障的义务。安全保障义务所保护的对象并非是所有人,应该借鉴英美法的相关规定,限于以合理方式进入义务人所管理或控制的范围内的人,对非法入侵者原则上不承担安全保障义务。同时根据进入场所“他人”的身份区别对待,对被邀请人的注意义务较高,对被许可人的注意义务一般,对非法入侵原则上不承担注意义务[1]。
这样的规定一方面很好地保护了义务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根据可预见性规制,经营管理者和活动组织者只对其可以预见的人承担安全保障义务,并根据不同的预见承担,区分不同的义务强度,这样不会给予安全保障义务人过于严格沉重的义务,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依据进入场所者的不同身份确定义务人不同承担的安全保障义务。对被邀请者负有善良管理人的安全保障义务;对于被许可人负有与处理自己事务相同安全保障义务;对于非法入侵者或者意图从事非法行为者无须承担安全保障的义务。
(二)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认定的标准
1.义务的来源
安全保障义务是一种不作为的义务,对不作为义务的违反势必是安全保障义务人有作为的义务,因此作为义务的来源非常重要。大多学者认为义务的来源有三种情况:一是法律直接规定;二是合同约定的主义务;三是附随义务[2]。
在规定保护义务的法律中均有规定,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物业管理条例》等。合同约定的义务如果高于法定的标准,则依据合同的约定标准[3]。附随义务是基础诚实信用原则产生的安全保障义务。
2.认定的标准
有学者认为作为侵权法上的一般注意义务,并且承担该安全保障义务的主体范围广泛导致安全保障义务的合理限度难以界定。但安全保障义务的范围并不是无限扩张的,其存在着一套合理的规则对义务的范围进行概括性描述,确定一个原则性的评价标准有助于保证司法统一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王利明教授认为安全保障义务合理限度范围应依据以下标准加以确定:“义务人是否获益;风险或损害行为的来源;预防与控制风险或损坏的成本;社会的一般观念。”[4]
杨立新教授认为安全保障义务的合理限度范围应据以下标准加以确定:“安全保障义务人是否获益;风险或损害行为的来源及强度;安全保障义务人控制、防范危险或损害的能力;受害人参加经营活动或者社会活动的具体情形。”[5]
笔者认为对于判断安全保障义务人是否适当履行了安全保障义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把握。
一是法定标准。法律、法规对安全保障的内容和当事人行为的标准有明确规定的,安全保障义务人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是行业标准。在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安全保障义务人要达到同类经营者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组织者所应达到的通常注意程度。
三是合理人标准。即一个合理的、谨慎人的行为标准。如果法律法规没有明文规定的标准、该行业或同类行业没有可参照的标准,则安全保障义务人应达到善良家父的注意程度,尽到谨慎保护消费者或其他社会活动参与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义务。
四是特殊标准。对于未成年人应该建立一个最高的注意义务标准。对于未成年来说,某些隐藏的危险仅仅提示、告知是不能防止危险的发生,这时安全保障义务人必须采取必要的手段消除危险源,或者使未成年人无法解除这个危险。也就是义务人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
(三)认定标准的类型化趋势
在实践中怎样判断义务人是否违反安全保障义务,需要有一个客观的、原则性的标准。但是,现实的生活千差万别,有时无法找到一个统一的、划一的标准,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具有原则性的认定标准基础上,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安全保障义务相对人,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不同程度的安全保障标准。同时根据不同行业制定各个行业特有的安全保障义务的认定标准,这样才能更为全面地保障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四、侵权法上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责任承担的合理限度
(一)直接责任
依据《侵权责任法》第37条的规定,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承担的是直接的侵权责任。只要损害后果的发生是由安全保障义务人能合理防范或制止的现实或潜在的危险所造成的,而没有第三人行为的介入,那么安全保障义务人就应承担直接责任,该责任也是不作为的后果。
但是如果受害人自身对损害的发生或扩大亦有过错或是原因力,则在责任范围的确定上,可以适用过失相抵原则,从而减轻加害人的赔偿责任。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相关案例都是安全保障义务人和受害人均有过错,均对损害的发生和扩大有原因力,这时,根据双方过错程度以及原因力大小来确定承担责任的比例。
(二)补充责任
侵权责任法中规定,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管理人或者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根据奚晓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理解与适用》一书中认为,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补充责任,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即直接实施加害行为的第三人可以确定的,加害人负有侵权赔偿责任;加害人无法确定或者没有能力承担赔偿责任的,安全保障义务人在其能够防止或制止损害的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即法定的义务不履行行为与他人的侵权行为发生竞合而产生的补充责任。另外,该补充责任,可以借鉴《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中的规定,即“安全保障义务人有过错的,应当在其能够防止和制止损害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
笔者认为上述对补充责任的规定及解释不合理,在有第三人行为介入的情况下,第三人也能确定或者有承担责任的能力的情形下,如果此时安全保障义务人也有过错,却不承担责任,似乎有违法理。因此,笔者认为因第三人侵权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安全保障义务人与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按各自过错大小或原因力的比例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参考文献:
[1]廖焕国.侵权法上注意义务比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3-30.
[2]杨立新.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行为及其责任[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3]奚晓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271.
篇8
关键词:中职生;顶岗实习;权益;法律保护
G922.5
一、中职学生顶岗实习现状分析
(一)合同签订问题
在中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多数中职学生并没有树立良好的合同维权意识。由于社会对中职生存在一定的偏见,所以对于中职生来说,毕业后能有一份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在毕业后和企业单位签订合同时,中职生对于合同的签订并没有特别关注,这就导致其自身利益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另外,根据相关规定,中职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企业要配合学校签订具有针对性的合同,而在中职生工作中遇到问题以及意外伤害的时候,都需要企业承担多数责任,这就导致企业不愿意和企业建立有效合同协议[1]。
(二)劳动报酬问题
目前,许多企业在聘用中职生过程中,打着实习的幌子,通常不发放补贴,这就导致中职生在实习顶岗过程中没有任何报酬,这对于实习单位来说,剩余劳动力价值达到了最高值,中职生为企业创收了利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甚至还会有一部分企业,向中职生收取一定的保证金,这对于中职生的自身利益影响就更大了[2]。
(三)劳动时间问题
在我国劳动就业市场中,一直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学生是最廉价的劳动力”,付出的劳动和所收获的薪资是不成正比例的,在国家要求的八小时工作时间内,中职生学生要完成制定的工作,甚至还有80%以上的中职生要面临加班的困扰,实习期间中职生做的通常都是公司内比较困难的工作,并且在加班过程中支付的也只是一般加班费用,甚至在法定节假日还有留守值班的情况出现。
(四)维权意识问题
在中职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前,学校对于学生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法律教育,对之后的工作情况也没有建立必要的监管措施。而中职生本身年龄比较小,对于法律的认知有限,就导致其对自身权益不能建立有效的认知,在自身权益受到伤害的时候,也并不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正当权益,这或许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企业就是针对这一点逐渐忽视对于中职生的权益尊重。
二、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权益受损原因
在分析中职生顶岗实习现状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问题的出现,都是具有一定背景的,首先,是理论层面的困惑,这就要追溯到大众对于顶岗实习法律性质确定上存在的争议,有人认为实习过程是劳动关系,但是有些人则认为顶岗实习其实是教育管理关系,这就对其法律维权造成一定困难。其次,就是针对顶岗实习项目的立法缺失,并没有建立对应保障职能的法律条款,也就导致企业和学生双方不能建立平等协商的合作协议[3]。最后,是企业、学校以及中职生自身对实习顶岗认知缺失,企业并没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校方没有建立必要的指导和规定,而中职生自身,缺乏根本的自我维权意识。
三、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法律保护措施
(一)优化法律保护机制
对于中职生存在的问题,首先政府要从监管法规入手,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从根本上确保中职生得到最优化的保护,政府要将中职生受到的法律权益问题集中纳入劳动法中,确定明文规定,将学生劳动权益设立在法律保护范围内,并且强化其保障措施和力度[4]。不仅要标注意外事件的直接负责人,也要对报销费用等项目进行集中监管,对各项意外事件进行明确陈列,从而促进企业和社会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
(二)优化权责归属机制
在中职生实习期间,权责归属问题是重中之重,不仅是企业一方,学校和学生自己也要建立优化的权责认知,对于可能存在的问题建立最优化处理机制,并且确保实际工作中对应问题能得到对应解决。在实习期这段时间,中职生要优化自身的维权意识,主动和学校、企业之间建立协议关系,以确保自身权益得到保障。在实习期,企业-学校-中职生三者要建立协议书,充分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在确保中职生权益和利益得到维护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自身的安全问题,在合同中,企业能通过聘用中职生为企业创收更大的利益,而中职生在实习顶岗过程中不仅自身的权利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也能在工作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双方受益的同时,学校作为两者之间的中介,由于生源工作情况良好,对于学校的下一次招生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在签订必要合同前,双方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信息交流,形成信息对称,确保合同中对权责项目标注清晰,才能推动整个顶岗实习工作顺利运行。
(三)优化校方法律意识
学校对于学生来说,是天然的保护所,特别是对中职生,由于中职生在教育过程中本来就是以实用型人才为培养基准的,因此,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都是以实践学习为主导,也就是说,学校就是推送学生到企业,和企业进行对接的第一责任人,这就需要学校建立优化的法律意识,从根本上保护学生的基本权益。第一,强化法律教育。学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化技术、专业理论以及实践教学,也要对法律法规设立专门的课程,要针对学生可能面对的问题建立必要的法律指导,强化中职生的法律意识和法规认知,在自身权益受到破坏时,学生能主动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第二,强化目标企业意识。中职生也能利用自身认知和途径寻找适合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帮助,并且将就业指导目标作为行为基本,鼓励学生对自身职业行为建立最优化的规划,从而确保获取更好地工作机会。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保障中职生顶岗实习期间法律权益的过程中,不仅要提升企业的法律认知和责任意识,也要加大校方的监管力度,优化教育机制和教学结构,同时,中职生自己也要增强维权意识,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社会要给予其足够的关注,出台相应法律保护各方权益,从根本上保证实习项目的顺利运行,并且促进社会-学校-中职生之间建立三边优化和谐的人才输送结构。
参考文献:
[1] 薛凌.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是有效促进中职学生职业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C].2013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440-446.
[2] 王艳梅.试论劳动合同法在中职学生实习就业指导中的完善[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5,18(05):132-132.
篇9
【关键词】开放大学 外延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
一、课题简介
《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研究》是河北电大2013年度课题,于2015年11月由河北电大批准立项、由唐山电大课题组承担,课题负责人王月华。课题编号:YB201513
《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研究》经省电大批准立项以来,唐山电大十分重视,校党委和科研负责人对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与领导。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由5人组成:王月华教授为课题负责人、第一主研人,成员有:马海阳教授、杜春梅讲师、邹前讲师、张启新、董小梅5名老师组成。课题组具有多年积累的远程教育模式改革方面的相关文献及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资料,研究所需电脑等硬件设备齐全,这是完成课题研究的物质资源保证。通过实地调查、网上查询、阅读相关文献专著的基础上,收集整理所需的各种资料,通过分工协作、系统规划保证按时圆满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研究与实践分工如下:
王月华:负责课题整体规划、主体资料的编写;课题阶段性成果的撰写、补充及修改;撰写课题主体论文及研究报告等工作。
杜春梅:负责设计、组织课题整体性调研、调查问卷的制作以及调查数据的分析,并撰写调研报告、相关论文等工作。
马海阳:负责课题调查问卷的收集、整理与汇总;协助撰写相关论文;课题阶段性成果的校验、补充及修改。
邹前:负责调研、搜集资料并进行分析。
张启新、董小梅:负责具体问卷的调查、整理、统计分析、校对等工作
二、课题主体部分
(一)课题选题意义、研究价值
最近10年是我国高等教育(也包括远程开放教育)大发展的10年,10年的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迈进大众化阶段。但这种发展主要是外延式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入学学生的数量、高等学校办学空间的延展上,与此同时办学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尤其是开放教育的办学质量遭到了社会的质疑,所以当前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已逐步从量的拓展转移到办学质量的提升。远程开放教育是迅速、高效、持续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学习化社会的排头兵,而质量和效益是其核心与保障。针对我国开放大学目前整体远程开放教育状况和国际成人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与规律,重塑远程开放教育全面质量观、优化自身结构、加强系统联合、确保运行保障、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已是我国21世纪初远程教育发展的制胜法宝。我国远程开放教育当前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本质,就是要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这对于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篇幅所限略)
(三)课题研究目标:
从理论上论证“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合理性,从实践中探索开放大学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路径,从而实现广播电视大学向真正开放大学的华丽转身。
(四)课题研究假设
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差异并不断变化;开放大学外延式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解决;目前远程在线教育有效性不足;课程教材内容体系滞后于实践;远程实践教学数量不足且质量低下。
(五)研究程序: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课题研究设计
⑴研究计划或实施方案
校党委对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与领导,课题组成员做了明确分工,制订了课题研究进度计划,明确了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完成的阶段研究成果。
(2)课题研究计划进度
准备阶段:2015.8-2015.10:完成课题论证、课题申报、开题、研究规划、成立课题实验小组于前期研究,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制定调查表,课题组成员查阅文献资料,做好文献资料记录,详细论证开放大学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
实施阶段:2015.12.11―2016.6:具体开展课题研究。通过对“唐山市开放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专项调查”,按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组织课题组成员围绕试验重点展开交流活动,边研究、边总结、边实践,通过对国内外开放大学教学管理模式的对比研究,比较在各方面上的欠缺与不足,努力探索出我国“开放大学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撰写并发表研究论文。
总结阶段:2016.7.―2016.10:对课题研究的各项成果进行分类、整理,总结课题研究经验,内部论证、同行评议、专家鉴定、撰写并发表课题结题报告、申请课题结题。
(3)文献研究或文献报告
为搞好《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研究》这一课题,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研究了《现代远程教育论》《中国远程教育》以及国内外学者对远程教育的研究理论,如王陆(2002)认为影响网络学习者特征的因素主要有:个性因素、性别因素和认知风格。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学习者自身还是网络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研究者进一步提出:教育者应对学习者给予更多的关心。西沃特认为,远程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应给予学习者更多的持续性的关心,要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如果远程教育缺乏这种对学生的持续的关心和支持,那么这种教育就会遇到许多困难,就会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会导致学生的流失。所以说,对远程教育学习者特征和学习者需求的关注一直是远程教育研究的热点。
⑷具体研究内容设计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边实践、边研究、边产出”,力求设计在先,实践校验,总结经验成果推广。坚持课题研究与试点工作相结合,试点人员与研究人员相结合,在试点中开展课题研究,用课题研究成果指导试点工作。
研究主要内容设计:通过调查研究,揭示开放大学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开放大学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在借鉴国外远程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开放大学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具体路径。
2.研究对象设计
在国开大学、河北电大的指导下,2015年11月,课题组成员以唐山广播电视大学为例,针对目前开放教育办学的各个环节,从招生录取、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服务、考务管理、学习环境等七个维度设计了“开放教育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153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课题组根据对学生的满意度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基本按时完成立项书确定的各项任务。
3.研究方法设计
我们的研究方法是:调查研究、教与学设计、教学实践、研究总结。本课题采取问卷法、访谈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4.研究技术路线设计
首先对学习者进行调查,设计《开放教育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并对调查问卷统计汇总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广播电视大学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中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其次,对开放大学外延式发展中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撰写并发表课题主体研究论文《开放大学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研究》;第三,通过对课题研究的各项成果进行分类、整理,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上报结题材料。
(六)课题研究计划执行情况
1、研究过程记录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我们搜集并认真学习了《现代远程教育论》、《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的通知》,反复学习借鉴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远程教育的经验,明确了课题研究的任务、指导思想。课题组成员多次深入到唐山电大直属班、乐亭、滦县、迁西等教学点进行专项调查,了解开放教育毕业生在各单位的工作情况,掌握社会对电大远程教育毕业生的实际需要,以便有的放矢地组织网上教学,改进教学支持服务,丰富教学资源,以改革教学方式。课题组多次深入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中南大学远程教育网上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及效果,能够有效借鉴并富有创新,为课题的顺利研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课题组多次开会讨论什么是“网络教学”,什么是“在线教育”?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什么是“自主学习”?如何将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等问题,对上述问题多次进行了讨论研究,反复论证,以确定网上在线教学、特色资源建设的模式及质量。
2、研究过程的信息处理
为了使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一个可靠的基点,我们做了一项调查:2015年11月,课题组成员以唐山广播电视大学为例,针对目前开放教育办学的各个环节,从招生录取、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服务、考务管理、学习环境等七个维度设计了“开放教育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153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课题组根据对学生的满意度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基本按时完成立项书确定的各项任务。
通过对96份有效调查问卷的分析,明确了学生的有关情况,他们受文化程度、硬件支持、从业待业影响,以致于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不同,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同,对教师辅导的内容要求不同,尤其是了解到了开放学员对网上教学资源的质量要求,我们看到了国开大学“内涵式发展”的难巨性,所以我们开展“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研究”课题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3、研究过程分析
课题组对学生的满意度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汇总分析,发现在开放教育办学中依旧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新生对入学时采用的交费方式意见不一,有相当一部分学员更倾向于POS机刷卡的方式;二是学生对每门课的面授课次数、实践课程及课程的实用性等方面不满意,多数学生认为每门课程只需安排一次面授课即可;三是学生对课程教学设计不满意,很多学生对国开大学学科的教学内容设计、授课方式、使用多媒体的灵活程度、师生互动、网络学习资源、课程的理论联系实际以及面授课课堂气氛都不是特别满意,特别对使用多媒体的灵活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是网络学习资源不充分,缺乏精准推送,集中反映在目前的期末复习范围与终结性考试内容相差甚远,复习范围大且对接度低,形成性考核内容涵盖终结性考试内容也太少,远不如人大网络教育网上期末复习资料的指导性强,网络学习资源不充分且有效性低下,因人而异的学习资源的精准推送严重缺乏,导致学习者的“信息迷航”,学习者兴趣不高,最终导致学习者学习效果不理想。开放教育学生希望在远教平台和手机平台上获得的主流资源类型是文本和视频。五是教学支持服务形式单一,很多学生对目前国开网所采取的“新闻讨论区”或“课程讨论区”的这种答疑方式表示质疑,学生普遍认为教师答疑通道单一,应该开辟多通道为学生答疑。随着微信的大众化,学生更倾向于微信群这种答疑通道。六是考前辅导资料缺乏,有效性不足。突出问题是考前辅导资料占考试试卷内容的比例太低,甚至少数统设课、省开课期末复习资料没有或上传不及时,导致学生“复习迷航”,对考试无所适从。为此,课题组提出了我国开放大学实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具体路径:一是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做到稳中有进;二是发展有质量的在线教育,科学构建在线教育的的质量保障;三是引进和开发慕课(MOOCs),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开放教育的深度融合;四是开展“智慧学习服务”,构建高水平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五是深化教学教务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第一,以学习者为本,大力开展基于“智慧信息推送”的个性化学习服务,第二重点抓好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改革和强化网上形考管理。第三丰富、优化国开网教学资源,提升资源的指导性和利用率;第四加强网上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与监控;第五借助公开课、教学评比活动,加大教师培训,提升远程教育教师整体素质。
三、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课题组经过一年的努力,以唐山广播电视大学及各分校为研究与实践的对象,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分析和总结,采用“边研究,边实践,边产出”的方法,我们撰写了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具体包括:
(一)研究报告
《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公开发表)
(二)论文
开放大学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研究(公开发表)
(三)调研报告
《广播电视大学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中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公开发表)
四、课题研究主要结论
课题组纵观我国开放大学远程开放教育的实际,借鉴美国等国外远程教育先进经验,提出了我国开放大学实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路径,具体建议如下:
(一)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概述
1.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外延式发展是指办学硬件的提升和规模的扩大,其核心在于学校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着重反映学校人、财、物在量上的增长变化,其构成要素可以直接地观察和测评。
开放大学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主要是以学校的外部条件作为资源的一种发展模式,它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上的拓展,是适应外部需求表现出的外在扩张。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教育投资的多渠道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开放教育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迅速扩大了开放教育的发展规模。二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远程开放教育是开放大学目前开办的主要教育形式,其办学主体由企业、普通学校、学会、政府、社会力量包括社会团体、派、公民个人等构成,这就决定了其办学质量的参差不齐。三是招生数量增长,规模不断扩大。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开放大学系统不断壮大,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开放大学,但纵观其全系统教学质量,却是“胖而不壮”。四是招生空间拓展迅速。目前国开大学拥有 44所省级电大、933所市电大、1829个教学管理工作站,整个系统延伸到乡镇街道[1],空间拓展可谓惊人迅速。
2.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内涵式发展一般是指通过挖掘学校内部潜力来扩大教育的容量,是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等软实力的提升,质量和效益是其核心构成要素,旨在反映学校整体水平,是不可直接量化的无形资产,是在无形之中影响和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开放大学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是指开放大学要立足于质量与规模、开放与创新的核心基础,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各种教育资源,优化办学结构配置,重点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提高远程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开放大学的内涵式发展具有以下显著特征:一是将开放教育理念融入学校办学及学习者学习的全过程。从开放大学要服务于全民学习的角度看,全民学习是有质量需求的学习;作为承办开放教育的实体机构,开放大学提供的开放教育是有质量规范的教育,开放大学是有质量保障的大学。二是开放大学致力于为学生提供规范化和个性化的智慧学习服务,可满足学习者接受高质量、个性化的远程教育需求,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三是开放大学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整合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时空限制,能为不同区域、不同学历背景、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远程教育服务。四是开放大学在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协同发展的同时,视质量为学校生存、发展之根本,确立了开放大学的质量理念、质量标准和质量保障制度。区别于普通大学的“宽进严出”是开放大学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而“宽学严教”则是开放大学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3.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的关系
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是开放大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两种不同的发展取向、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外延式发展是以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张、办学层次的拓展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而内涵式发展则以提高升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非是相悖的发展模式,开放大学的发展需要外延式发展提供前提基础,同时又需要内涵式发展作为其发展的目标,两者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
(1)两者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外延式发展强调外在资源的补充、扩大与配置的增加,彰显“量”的变化;内涵式发展则强调质的变化,追求质的层次与水平的提高,侧重学校内在资源的挖掘、整合与优化配置。
(2)外延式发展是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内涵式发展是外延式发展的最终要求。内涵式发展建立于外延式发展基础之上,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在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包括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育质量、办学特色等方面的提升与独树一帜。开放大学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升需要人、财、物、技术等要素的支撑,同时,开放大学发展的根本是实现办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提升。
(3)两者需协调发展。没有内涵发展,教育质量不高,不仅不能满足求学者的需求,也难以实现学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外延发展,学校办学规模得不到应有的扩张,大众化的目标无从实现,求学者的需求也无法满足。所以绝不能把开放大学的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对立起来,而应协调发展。
(二)开放大学在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远程开放教育战线的延长,开放大学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中一些问题逐渐显现。2015年11月,唐山电大课题组针对目前开放教育全部教学环节,从招生录取、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服务、考务管理、学习环境等七个维度设计了“开放教育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问卷153份,其中96份有效问卷。课题组对学生的满意度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汇总分析,发现在开放教育办学中依旧存在如下问题:
1.新生对入学时采用的交费方式意见不一
目前唐山电大新生入学交费采用的是现金缴费方式,但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员更倾向于POS机刷卡的方式,认为POS机刷卡缴费比现金收费不仅操作便捷,而且携带更安全。
2.学生对每门课的面授课次数、实践课程及课程的实用性等方面不满意
课题组调查显示,学生对每门课的面授课次数、实践课程、课程的实用性等方面不满意。由于实践课程的操作性低,导致学生对实践课程不满意、缺乏兴趣,其根本原因在于所开课程不实用,教材滞后于实践,所学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再加上工学矛盾,开放教育的学生大多很难挤出更多时间参加面授课,故目前开放大学各教学点开放教育面授课学生到课率极低,所以多数学生认为每门课程只需安排一次面授课即可(目前唐山电大的面授课一般安排在3-5次)
3.学生对课程教学设计不满意
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国开大学学科的教学内容设计、授课方式、使用多媒体的灵活程度、师生互动、网络学习资源、课程的理论联系实际以及面授课课堂气氛都不是特别满意,特别对使用多媒体的灵活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基于知识点设计制作的小动画微课因其趣味性更受学生喜爱,然而目前开放大学基层教学点只有极少数教师能制作微课程,很大一部分教师使用多媒体上课只是实现了以多媒体文字替代了传统的板书文字,更有个别教师依旧照本宣科,一点也不会使用多媒体设备。
4.网络学习资源不充分,缺乏精准推送
课题组调查发现,学生对网络平台上提供的基础性文本资源(如课程说明、实施方案、章节重点)比较满意,但是对目前所使用的教材版本、国开网所提供的学科期末复习资料、音频资源、视频资源并不满意,集中反映在目前的期末复习范围与终结性考试内容相差甚远,复习范围大且对接度低,形成性考核内容涵盖终结性考试内容也太少,远不如人大网络教育网上期末复习资料的指导性强,网络学习资源不充分且有效性低下,因人而异的学习资源的精准推送严重缺乏,导致学习者的“信息迷航”,学习者兴趣不高,最终导致学习者学习效果不理想。
随着网络的全覆盖,学生越来越希望获得图文并茂的学习资源,以便更灵活的进行学习,开放教育学生希望在远教平台和手机平台上获得的主流资源类型是文本和视频,我校老师提供的文本资源基本满足需求,但视频资源远远不足,任重而道远。
5.教学支持服务形式单一
课题组调查可知,学生对教师面授导学提供的教学服务和平时班主任提供的通知提醒服务相对比较满意,但是针对目前国开网所采取的“新闻讨论区”或“课程讨论区”的这种答疑方式表示质疑,学生普遍认为教师答疑通道单一,应该开辟多通道为学生答疑。随着微信的大众化,学生更倾向于微信群这种答疑通道。
6.考前辅导资料缺乏,有效性不足
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考前辅导资料占考试试卷内容的比例太低,甚至少数统设课、省开课期末复习资料没有或上传不及时,导致学生“复习迷航”,对考试无所适从。另外试点课的上机考试也给学生造成了巨大困扰和报名障碍,已严重影响招生工作;相对而言,学生更适应于传统的笔试考试方式。
(三)开放大学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
1.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是开放大学的生存之基
目前,开放大学远程开放教育正在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迈进,但这种发展究其实质还是外延式发展,依旧主要是招生人数的增加、办学空间的拓展,同时办学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甚至遭到了社会的质疑,如现有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处于初级层次,其服务形式单一、服务内容准确度不够、服务质量低下、学生满意度不高、运营商服务能力不足,所实现的个性化是“局部个性化而非整体个性化”、“个别人个性化而非大众个性化”,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开放大学的社会声誉,所以,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型是开放大学的生存之基。
2.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是开放大学的发展之源
目前我国正值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之际,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所以,开放大学必须面向全体社会成员,要向一切有能力、愿意接受远程教育的人提供远程学习服务,要帮助求学者尽快实现其求学目标,与此同时,实现开放大学跨越性、健康发展。因此,推动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远程开放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是开放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3.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是开放大学的立校之本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国开大学增强办学实力和竞争力、有效服务社会的必经之路。但内涵发展不等于控制数量和规模,而是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数量和规模的适度扩张。换言之,内涵发展实现了,质量提升了,规模发展才有保障。所以,作为内涵发展的核心--远程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是开放大学的立校之本。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开放大学欲在终身教育构建中发挥更大作用,就必须置“教育质量”于“生命线”高度,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为求学者提供灵活便捷、独具个性化的高质量远程教育服务,努力探索提高远程教育质量的新路子、新办法,加快实现远程教育质量的新跨越。
(四)国外开放大学的经验借鉴
1.英国开放大学
英国开放大学的教学手段是非常多样化的,网络、电视、广播、论坛、邮件都有英国开放大学课程课件供给学生自学使用,甚至在广播和电视上会有开放大学的专属频道向全国播放,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资源的同时线下可通过网络或者通讯工具交流,参与分组形式的讨论,一些公共的课程和基础课程会通过电视和广播全天候的重复播放,学生随时都可以在开大的专属频道中看到。在英国开大里进修的学分可以和全日制大学积累和互换,甚至可以让开大的学生到本校来继续进修,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2.马来西亚开放大学
马来西亚开放大学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收听学校广播电台,在这个电台里满足众多学生的需求,指定热点学术话题讨论,学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参与其中与教授交流,发表一些个人的见解。学校里的网络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可供注册的学生们免费下载使用,并且学校会定时选取一些专业领域的学术文章发送到学生的个人网络平台中。
总之,无论是英国开放大学,还是马来西亚开放大学,它们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化教育模式创新,各环节教学的构建都是值得我国开放大学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借鉴的。
(五)我国开放大学实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1.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做到稳中有进
开放大学欲实现内涵发展,则必须秉持“质量兴校”的办学理念,必须立足于质量与规模、开放与创新的核心基础,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国开大学尽管面临招生的多种困难和压力,但必须坚持“一手抓招生、一手抓质量”,不断加强教务教学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多措并举引领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2、发展有质量的在线教育,科学构建在线教育的的质量保障
欲实现内涵式发展,开放大学必须开展有质量的在线教育,科学构建在线教育的的质量保障。有质量的在线教育是指学习者有合理的途径达成他们的学习目标,而在线教育的质量保障是指开放大学要帮助学习者成功的拓展和提升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其质量保障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为此,开放大学必须科学构建在线教育的的质量保障,从机构管理、课程设计、学生支持服务等环节设置质量评价标准,要用系统的方法保障质量,把质量保障作为持续改进的过程,将在线教育的产出作为检测质量的最重要方法。
3.引进和开发慕课(MOOCs),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开放教育的深度合融
促进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与开放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开放大学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研究证明, MOOCs、微课、翻转课堂作为新生事物虽不完善,却有很强的生命力,可以改变我们的远程开放教育。因此,开放大学必须引进和开发慕课(MOOCs),深入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实际操作,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为学习者提供宽敞的信息化空间和个性化智慧学习服务,实现传播与互动功能。
设置并通过MOOC课程讨论区,构建师生、生生学习共同体,促进其自主交流互动,并就资源取得、课程学习、形考提交、终结考试及情感等问题相互讨论、相互鼓励,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而要吸引更多求学者参与到MOOC课程讨论中,导学教师则必须精心设计讨论主题,采用专题讨论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以鼓励、肯定为主,增加情感讨论的话题,缩短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做到及时回复学习者的提问。
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先明确其核心理念,即将传统课堂变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场所,在互动中使其碰撞思想,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创新性学习。为此,在翻转课堂上,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
4.开展“智慧学习服务”,构建高水平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
开放大学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大力开展“智慧学习服务”,加速构建高水平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所谓“智慧学习服务”是指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为学习者量身打造、致力于学习者长远利益的取得和目标的实现,旨在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智慧学习服务是数字化学习服务的全方位升级,是个性化学习服务的大幅度拓展,通过设备与学习资源、网络环境与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深度结合,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
开放大学开展“智慧学习服务”,首先要设立完备的学习者信息库、有效的学习资源库、学习者评价报告库,借助于各种软件和应用程序,向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常规服务(如在线答疑、学习服务、即时通讯、视频点播等)、个(如资源推荐、学习进程、评价测试)、智能服务(如学习活动方案推送、学习任务分配等)和特色服务(如兴趣激发、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其次,开放大学应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合作,整合、开发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和优质网络课程,重点培养精通教学设计、资源开发、擅长提供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专职教师和技术人员,组织知名专家教授编写实用型教材、录制网络精品课程,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管、技术人员担任实践课指导教师,全力做好“智慧学习服务”。
再次,开放大学要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开展“智慧学习服务”、提升远程教育质量的先导和培养目标。开放大学要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则必须积极开辟和充分利用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把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抓实抓好,确保毕业生岗位适用率的稳步增长。
5.深化教学教务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面对日益激烈的高校招生竞争,开放大学必须坚持基于网络的导学方式,从入学导学、自主学习、面授辅导、网上教学资源入手,完善教学全过程管理,切实做好网上教学工作,使其彰显远程教育特色。除强化常规过程监管外,尚需加强教学教务管理的改革和应用:
以学习者为本,大力开展基于“智慧信息推送”的个性化学习服务。
开放大学要始终秉持“以学习者为本”的理念,努力做好对学生的导学、助学、资源和信息服务。各班主任、导学教师要强化服务意识,一切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着想,在入学缴费方式、学习资源获取等方面,做好个性化的细致服务,多给学习者一些人文关怀,切实满足他们的不同学习需要,切实解决其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毋庸置疑,不同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需求存在差异性,故开放大学应大力开展“基于智慧信息推送的个性化学习服务”。所谓“智慧信息推送”是指借助于电子邮箱并依赖人工参与的信息推送服务,它可以系统地分析考量学习者的需求并进行整体化设计与推送,使推送的学习资源和支持服务更能提升学习者的体验和需求的满足度。导学教师必须正确分析学习者的需求,正确选择推送对象、推送内容、推送方式和推送时机,真正做到“个性化推送”,确保推送服务的的准确性、有效性,进而提升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效果。
(2)重点抓好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改革和强化网上形考管理。建议无论是统设课还是非统设课的形成性考核,一律实现在线完成;除试点课程外,每门课程行考作业布置为2-3次,内容尽量设置为客观题且数量为30道题,实现学生在线提交与自动出成绩;规定学生作业完成的最后期限,学生可不限次数提交作业,以最高成绩为学生的有效成绩,;规定行考成绩和终结性考核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学科终结性考试尽量扩大开卷考试的比例,适度增强考试难度,考试时间一般介于60-90分钟。
(3)丰富、优化国开网教学资源,提升资源的指导性和利用率。开放大学及各分部要将提高教学资源质量和应用效果作为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重点加强教学资源的整体设计,做到不同学科网上资源栏目设置清晰一致,期末复习题范围适中并提供参考答案,微课、多媒体课件制作短小、有趣,知识点明确、难点导清,资源更新及时,以确保学生的自主学习。开放大学必须追求网上资源建设的高针对性、高指导性和高利用率,千方百计确保网络资源的应用效果和建设质量。
(4)加强网上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与监控。国开大学要注重网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规范课程论坛、新闻讨论区的管理,明确课程责任教师、辅导教师的职责。讨论区名称的设置力求规范、统一,要明确各论坛、讨论区的职能及要求,避免学习者参与答疑时发生“使用迷航”。开放大学及各分部要加强对网上教学活动的有效督促,强化网上教学监控与系统通报机制。学科辅导教师除面授导学外,主要开展网上教学答疑,为学生提供良好教学支持服务。各级分校、教学点要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教学管理的指导功能,使教学工作的检查、督导经常化,进而使教学过程更加规范,管理水平、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5)借助公开课、教学评比活动,加大教师培训,提升远程教育教师整体素质。远程教育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开放大学实现内涵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开放大学的教学特色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开放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放大学的教师必须快速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占领理论前沿,才能不辱使命。开放大学要加强课程教师及教务管理人员培训,确保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要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公开课及各项教学评比活动,以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执教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如唐山电大为进一步探索开放教育导学模式,每学期均组织一次全系统开放教育公开研究课,该活动持续开展了五年,为全系统开放教育教师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有效推进了全系统开放教育教研水平的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升远程教育质量,关系到民族振兴与开放大学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开发大学必须强化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切实实施“宽学严教”的质量保障制度,努力为学习者提供宽敞的学习通道、便捷迅速的学习平台、宽容的学习文化,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严谨的教学行为、严格的教学规范,真正实现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转变,为我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和终身教育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杜春梅邹前张启新.广播电视大学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中的问题及成因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4):121.
[2]胡建华.立于实践精于理论:开放大学建设研究之力作[J] .中国远程教育,2016(3):76.
篇10
关键词:红景天 内生真菌 肺癌细胞 BHK细胞 MTT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b)-0249-02
肺癌是一种常见的癌症,肺癌一般指的是肺脏实质部分的癌变,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2014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我国肺癌死亡人数达到48.66万[1], 2012年,美国新增肺癌患者22.6万左右,因为肺癌死亡人数为16.0万左右,调查显示,肺癌也将成为我国肿瘤死亡主要原因之一[2]。目前治疗肺癌的医疗方法依然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早期肺癌肿瘤,通过放疗、化疗等手段进行治疗也是重要手段,但是放疗、化疗、外科手术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非常大,寻找新型的治疗肺癌的天然药物显得非常重要。虽然现在已经有许多关于肺癌治疗的天然药物、特效药物的研发报道,但是没有哪一种药物是非常有效且无不良反应的。对治疗肺癌的新型天然药物的探索依然有许多困难亟待人们去解决。
红景天是景天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红景天具有抗氧化、抗疲劳、抗缺氧、抗辐射的功效,中医里红景天被用来治疗多种疾病[1]。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红景天的有效成分具有保护心脑血管系统、调节免疫功能、治疗肿瘤等作用[3]。该研究初步研究红景天内生真菌菌株发酵产物对肺癌细胞(Huh7)增殖的抑制情况,以期为今后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红景天内生真菌菌株: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与制药实验室保藏。
(2)癌细胞(Huh7):西北民族大学实验中心保藏细胞。
(3)试剂:琼脂: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乙酸乙酯:烟台市双双化工有限公司;葡萄糖:天津市北辰方正试剂厂;胰酶:取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细胞培养液:取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胎牛血清:杭州四季清生物制品公司;MTT:Solarbio DMSO:VETEV。
1.2 方法
1.2.1 液体PDA培养基制作
新鲜去皮马铃薯200 g,切碎,加蒸馏水煮沸30 min,然后用8层纱布过滤两遍,留下过滤液备用,往过滤液里加入葡萄糖20 g,再用蒸馏水定容至1 000 mL,最后高温高压蒸汽灭菌30 min,冷却待用[2]。
1.2.2 内生真菌发酵产物提取
将活化的真菌菌株接种到PDA液体培养基中,于恒温摇床上150 r/min,28 ℃发酵7~14 d,终止发酵。用8层纱布过V发酵物,发酵液用乙酸乙酯萃取3次,混合提取液,冷冻真空干燥后得到发酵产物[3-6]。
1.2.3 细胞培养与MTT测试
细胞传代培养时用胰酶消化一定时间,加入培养液吹打混匀细胞,培养BHK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新生牛血清10%,培养肺癌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10%的胎牛血清,于CO2恒温培养箱培养,培养24 h观察1次。将浓度为1.0×104个/ mL细胞悬液,用微量加样器接种到96孔细胞培养板,每孔200 ?L,接种24孔,置CO2培养箱培养。从培养第24 h开始,每24 h分别于超净工作台上吸出3孔的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其平均值。以细胞浓度为纵坐标、细胞生长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生长曲线。
将红景天不同菌株的发酵产物用细胞培养液配置成浓度为5 ug/mL的实验组液待用。取对数生长期细胞,消化后,以1×105细胞密度加入96孔板中,每孔100 uL,培养10 h后,分别加入实验组用液100 uL,对照组加等量培养液,每组设置3个复孔,培养48 h后每孔加5 mg/mL的MTT 20 uL,继续培养4 h,弃上清,加入200 uL的DMSO,轻轻震荡,用酶标仪在570 nm波长处测每孔OD值,计算平均值,并且按以下公式计算抑制率:抑制率=(对照组OD值-实验组OD值)/对照组OD值×100%[5-10]结果取整数。
实验将得到的12株真菌菌株的发酵产物都对肺癌细胞进行MTT实验,筛选出对肺癌细胞有较大抑制作用的真菌菌株,再将这些真菌菌株的发酵产物对BHK细胞进行MTT实验,筛选出对肺癌细胞有较大抑制作用而对BHK细胞生长抑制作用较小的红景天内生真菌菌株。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菌株HJT-16-3、HJT-16-14、HJT-16-17、HJT-16-23的发酵产物对Huh7细胞的抑制活性均达到和超过50%;其余11株菌株的发酵产物对Huh7细胞都显示有抑制作用,但是其抑制率不超过5%,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在加入测试药液后因为培养液成分的突然改变引起细胞死亡,并不是因为药液对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菌株HJT-16-8、HJT-16-17、HJT-16-32的发酵产物对BHK细胞的抑制作用小,不超过10%,其余菌株发酵产物对BHK细胞的抑制率较大,在68%~84%之间;所有菌株中,HJT-16-17对肺癌细胞(Huh7)的抑制率为75%,而对BHK细胞的抑制率仅为9%,为该研究所要寻找的目标菌株。
3 讨论
肺癌严重影响人类生存质量,当今治疗肺癌的有效方法依然是外科手术切除或者化学治疗、物理放射治疗,这些治疗方法都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反应,而且不一定能够治愈。目前,寻找治疗癌症的靶向药物和天然新型药物为研究的热点。该研究采用液体发酵、液相萃取、冷冻真空干燥、MTT实验方法初步研究红景天内生真菌发酵产物对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情况并且筛选出能够发酵产生对肺癌细胞生长有较好抑制作用的物质的菌株,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对肺癌细胞有抑制作用的药用物质,同时考虑到药用物质应该对正常细胞无较大危害,所以该研究同时选取BHK细胞为代表,测试了发酵产物对正常BHK细胞生长的影响。该研究找到一株符合研究目标的菌株HJT-16-17,其发酵产物对肺癌细胞(Huh7)的抑制率为75%,而对BHK细胞的抑制率为9%。
该研究所用的红景天内生真菌保藏菌株是还没有进行过分子鉴定的菌株,而且该研究没有对所得到的发酵产物进行成分和结构分析,没有对所得到的发酵产物抑制Huh7增殖的机制进行研究,这些问题将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去完成。
参考文献
[1] 张立娟,张力.灵芝多糖联合顺铂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6,43(9):1670-1674.
[2] 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 张丽楠,李屹,刘永琦,等.红景天苷现代药理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11,26(21):1931.
[4] 吴晓民,任谓明,杨信东,等.高山红景天内生真菌的分离及产红景天苷菌株的筛选[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11):2769-2771.
[5] 徐佳,伍春莲,彭聪,等.雷公藤红素对人肺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4,35(1):51-56.
[6] 王梦亮,郭婷婷,张娜莎,等.2株长白红景天内生真菌的鉴定及抗氧化活性条件的优化[J].天然产物研究c开发,2015(27):667-677.
[7] 李勇,丛斌,董玫,等.东北红豆杉中紫衫烷类化合物抑制人类肺癌细胞增殖活性的研究[J].肿瘤,2010,30(8):656-660.
[8] 张亚男,王珂.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13,7(12):5459-5463.
- 上一篇:网络时代的特征
- 下一篇:可再生能源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