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碳排放方式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减少碳排放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减少碳排放方式

篇1

2013年覆盖多地的雾霾天气给社会各界敲响警钟,绿色、低碳发展刻不容缓。麦肯锡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8%来源于建筑物排放。另有研究表明,我国碳排放总量中,房地产、建筑行业的碳排放达到40%。作为我国碳排放“大户”,房地产、建筑行业的减排对于我国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工作至关重要。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加大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投入,积极推进新建建筑节能”。

坐落于北京金融区内复兴门内大街上的凯晨世贸中心,毗邻西长安街,与金融街隔街相望,距离两条地铁线路步行路程均不到10分钟,与二环路西段仅相隔一个街区。目前西单大街以西、长安街南侧的规划基本确定,只有三块建设用地,而其中两块为企业自建、自用本部大楼,只有北京凯晨世贸中心可以提供较大规模的租售面积,由此担当起“长安街收官王座”重任。

从2011年起,凯晨世贸中心启动了节能改造工作,其中对租户冷却水系统做节能改造,一次性投入11.5万元,一年可以节省电费约26万元,当年收回投资。如按设备运行总周期5~8年计算,总计可节省电费132万~212万元。同时,北京凯晨世贸、中化大厦的综合系统节能诊断和改造获得政府539万元财政补贴。

方兴地产写字楼部副总张卫杰对记者表示:“绿色、低碳、环保……不仅成为近几年普通人生活中的热门词汇,也成为“十二五”时期各个地区的重要发展规划,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均将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重,作为提升和衡量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标准之一。因此,绿色建筑与绿色商务在写字楼分级中理应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2012年6月,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商业地产专业委员会联合国内外多位专家和企业起草的《写字楼综合评价标准》,在此标准进行的实地测评中,凯晨世贸中心在保利、陆家嘴、金隅、远洋等企业旗下项目中拔得头筹,赢得业内一致好评。专家认为,凯晨世贸中心之所以如此被看好,单从三个主要方面已真实成就该项目所体现出的整体尖端写字楼价值:其一,项目位居中华第一街长安街核心位置,坐拥我国政经交会之黄金点,呈现绝版与不可复制之特性。其二,世界顶级写字楼必须由全球顶级设计师来完成,凯晨世贸中心力邀世界知名建筑事务所SOM担纲设计。其三,在创新与环保方面在国内外写字楼中树立起顶级榜样。

目前,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位居全球首位的金融资讯公司——路透集团,以国家开发银行作为股东、总额高达50亿美元的基金公司——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中国加入WTO后首家获准成立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中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国改革发展中最早成立的新兴商业银行之——中信银行,丹麦在中国成立的第一家银行、国内首次批准从事外汇经纪业务的交易银行——丹麦盛宝银行等全球顶级机构皆入驻凯晨世贸中心。调查显示,目前凯晨世贸中心每平方米单位租金超过国贸,是北京写字楼中最高的,入驻率常年不减,从楼内人气可见一斑。

凯晨世贸中心是方兴地产实施绿色战略的一个缩影。2010年,方兴地产正式将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写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在强调项目品质的同时,更加关注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方兴地产持续探索和践行绿色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企业发展与社会履责并举的新路径。方兴地产旗下的另一商业项目中化大厦,于2013年5月与凯晨世贸中心一起参与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作为承担单位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并获得国家“办公建筑绿色化改造示范工程”荣誉称号外和10万元课题经费。“绿色战略不仅仅是建设绿色建筑,而且是一种理念。央企的社会责任以及我们对市场未来发展方向的预判,都决定了必须走绿色战略这条路。”方兴地产董事局主席何操说。

中外顶级绿建标准双双锁定

2013年4月19日,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执行总裁彼得-雷纳在国家住建部科技促进中心张小玲处长、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王晓涛博士、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凌跃部长等专家陪同下,走进方兴地产旗下凯晨世贸中心。彼得-雷纳此行的目的是凯晨世贸中心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凯晨世贸中心通过LEED-EB铂金绿色建筑认证的情况。

因为就在彼得-雷纳到访前一周,凯晨世贸中心获得了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颁发的绿色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奖既有建筑类最高级铂金级认证LEADERSHlP IN ENERGY ANDENVlRONMENTAL DESlGN For Existing Building(简称LEED-EB)。这也是中国大国大陆地区首个获此殊荣的写字楼项目。

据了解,凯晨世贸中心曾于2011年12月22日获得了该奖项的金级认证,相比其他项目正常认证十五个月的周期,凯晨世贸中心仅用七个月便顺利取得LEED-EB金级认证。在当时是国内所有获奖项目中体量最大的单体建筑。同时也是方兴地产第一个获得LEED认证的地产项目。

2012年,凯晨世贸中心顺利完成了5项系统节能改造,并对照LEED-EB铂金标准,完成了中水处理和冷却水自动排污系统的改造提升、降低灯具的汞含量、实施屋面折射率检测和能源计量工具检测,此外还对采购管理、装修现场管理、清洁用品和设备管理等工作方案做了进一步优化。最终,凯晨世贸中心在LEED-EB铂金标准的评审中获评88分,远高于铂金认证标准分值。

业内专家介绍,LEED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已成为世界各国建立各自建筑绿色及可持续性评估标准的范本。该体系六大类别中,Existing Building(简称EB)是面向既有建筑的评估体系,其理念是将建筑物的营运效率最大化,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LEED-EB体系认证内容包括可持续场地、建筑节水、能源与大气、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创新设计、因地制宜。铂金级是LEED-EB体系中的最高级别。据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对部分LEED-EB认证建筑的调查发现,采取有关节能措施的投资回报率平均为2.6年,每年成本节约超过17万美元。

彼得一雷纳高度评价凯晨世贸中心节能改造项目,认为其与美国帝国大厦节能改造项目在美国建筑节能领域的示范效果一样,具有很高的示范推广意义,他对凯晨世贸中心顺利获得LEED-EB铂金认证表示了祝贺。他表示,凯晨世贸中心的能耗监测系统能通过历史和现在数据的比较,为未来项目规划提供了参照依据,非常有价值。

此次国际高级别考察时隔半年,2013年底凯晨世贸中心又摘得国内最高级别绿色建筑认证——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该标准是我国住建部颁布的一套评价绿色建筑的体系。分为一星、二星、三星。获得绿色建筑三星认证的建筑是绿色建筑的最高等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和优先项。控制项为绿色建筑的必备条件,一般项为划分绿色建筑的可选条件,优选项是难度大、综合性强、绿色度较高的可选项。

负责凯晨世贸中心申请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工作的中国建筑研究院产品研发部绿色建筑经理张有为告诉记者,此次认证,凯晨世贸中心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等六个方面对绿色建筑标准进行了管理内容梳理和项目改造。从此项工作启动伊始,方兴地产总部、写字楼部和物业管理公司上上下下管理团队对于绿色节能工作的重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张有为指出:“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就把绿色、环保和节能融入工作之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凯晨世贸中心节能改造工程。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他们从2010年开始陆续开展了门头改造,冷冻机组变频,太阳能热水等绿色节能项目。尤其是2012年开展的五项节能改造工程,投入1796万元,开展了空调系统、暖通系统、照明用电系统、能耗平台和展示系统五部分的改造,预计年节能616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00吨以上。凯晨世贸中心能够获评绿色建筑运营三星项目,与这些节能改造项目是分不开的。”

张有为认为,凯晨世贸中心通过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充分体现了方兴地产对于国家绿色节能减排政策的积极响应,也体现了公司写字楼“环保、健康、人文”绿色商务品牌理念的深入落地实施。表明高端写字楼在保持高品质舒适性的前提下,通过适度可行的节能改造,能够更好地实现节能并提升项目品质。同时在节能改造及参与认证过程中积累的设计、改造经验,对于未来相同类别写字楼均具有较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节能改造正对入驻企业“胃口”

凯晨世贸中心于2004年4月开始施工,主体建筑工程于2006年12月竣工。该项目由三幢平行且互相连通的14层写字楼组成,分别为东座、中座及西座大楼,总建筑面积约为194530平方米。该大厦为约80至120家公司提供办公地点,可容纳5000名员工。

在绿建三星标识认证项目中,凯晨世贸中心需要增加新建项目,对于已运营七年,从各方面来说都已相对成熟的凯晨世贸中心来说,施工的难度和施工现场管理的配合复杂处理程度可想而知,如:太阳能热水的项目从工程立项、设计院审核设计方案、施工组织方案、施工现场管理、热水系统接入和试运行,每个工作界面都需要紧密配合,施工期间还要达到运营大厦的物业服务水平,此项工作在楼顶施工,需要协调施工方工序和租户工作时间的关系。如果某些租户有重要会议或重要面向客户的活动要召开,就需要适当调整施工时间。

为保证工作有序完成,凯晨世贸中心管理团队将具体的工作分成了三个等级:最高等级是影响到大楼主要设备运行的工作,安排在周六日或者节假日完成;次等级部分影响设备运行的工作改造,在夜间完成;最低等级几乎不影响设备运行的,而且不影响租户正常工作的,在日常完成。通过几个部门的协作,根据客户的活动变化建立联动机制,每周项目例会建立通报制度,工程管理上合理有序地安排改造工序,优化工作流程,做到不窝工,提高工作效率,并且还制定了多项应急预案和巡检机制,在租户上班前,完成改造部分设备的巡视和测试,防止因为改造工作引起的设备运行故障,保证了大厦运营服务。

经过节能改造后的凯晨世贸中心,绿色技术渗透到了大楼的每一处细节:外立面通过“LOW-E玻璃幕墙+外墙外保温+光控外遮阳窗帘”的三重防护,可以为大楼节省超过20%的空调能耗;先进的“精密空调水源热泵+新风热回收”空调系统,节能效果显著;楼顶设有约200平方米的太阳能集热板,将太阳能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生活热水;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在靠近幕墙的办公区域单独设置低照度的照明系统,加上大楼统一采用节能型灯具,较普通建筑节省约25%的电能;在打造宜人的绿化景观时,尽量选用低耗水的绿植,近3000平方米楼顶花园形成立体化绿化效果,并引进先进的灌溉技术,做到“美观与环保”两不误,加上节水型洁具的选用,较之美国国家标准,节水35%以上。

空调系统是这座建筑的“能耗大头”,凯晨大厦采用全新风、末端VAV空调系统,用几个字来概括它的优点,那就是“高效、灵活、稳定、节能”。通过它的直流变频技术,使办公室在短时间内迅速达到所需要的温度,且室温波动小、电能消耗少,舒适度大大提高。它在部分负荷时效率更高,加班时段的每小时空调费用,只有工作时段的—半还不到。仅这一点,就很对入驻企业的“胃口”。

凯晨世贸中心的智能化控制系统犹如“智慧的大脑”,该系统能对整个系统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实现了系统高效、舒适、节能的运转。它是一个“善解人意、灵活精明”的系统,租户不仅可以独立控制室温,甚至在换季时,也可以根据室内负荷情况进行调节。此外,还能通过主机间的热回收,将办公区域的热量进行再利用,有效降低系统能耗,空调系统的运行不受季节影响,室内“稳定舒适、四季如春”,它的运转静音且体型小巧,提供高品质新风的同时却不占空间,为业主和客户节省了能源费用的同时,还给带来很好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在凯晨世贸中心,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配套硬件都能让客户体会到绿建的成果。以公共照明设备为例,大厦内的公共照明采用的是LED灯、智能EIB光控窗帘系统和照明控制系统。LED灯比普通光源节能70%以上,使用寿命比普通光源长10倍以上,通过公共区域和会议室采用照明控制系统,控制照明的照度、时间和照明区域,为业主节省了大量能源费用,保证了客户的使用需求。大楼的智能ElB电动窗帘控制系统,利用计算机模拟数据分析结合日照光线强弱,通过调光达到最佳的防眩作用,确保客户区具备良好日照,达到室内照明的舒适感。

凯晨世贸中心还通过增加太阳能热水系统,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并转化成热水供给客户使用,在为业主提供了清洁能源的同时,也给业主节省了能源开支。24小时供应热水每年就可节约热能800多个吉焦。此外,凯晨世贸中心楼控系统中新增了二氧化碳监测设备,二氧化碳监测系统具有调节室内空气的环保性能,通过设定二氧化碳浓度值,保证楼内新风量,解决了租户提出的建筑物内温度不均,空气不流通的情况,提高了客户的环境舒适度。供热系统增加了温度热补偿机制,根据冬季室外气温变化而调节热水流量,从而达到节能目的。帮助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同时,也为广大租户提供一个更加舒适和高效的环境。

篇2

关键词: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方式;免费分配;拍卖法

一、引言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日趋严重,世界各地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了全球温度逐步上升,这引起了全球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的严重后果。为了解决此气候变化问题,联合国多次召开了全球气候会议,制定并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等条款。其中,采用政府强制性碳减排与市场激励相结合的碳交易是减少温室气体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总量控制与交易中,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方式对碳交易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也是有效控制温室气体的关键因素之一,从而使得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协调发展。中国在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量,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明确承诺到2020年中国要在其2005年的碳排放水平上减少40%-50%。因而,我国已在积极试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以达到低碳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碳排放权配额分配的理论依据

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首次提出了碳排污权交易的概念。 碳排放权,是在碳排放总量确定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及相关环境部门的分配,碳排放的企业取得的向大气排放碳污染物的排污许可证。同时在行使该权利时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并且在排污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产生碳排放权配额分配的理论基础包括产权理论和科斯定理等。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环境污染是一个典型的外部性问题。它不可能在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依靠价值规律来解决。庇古提出了征税的方法来促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在庇古理论的基础上,科斯提出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产权理论的一个主要作用是引导人们拥有将外部性内在化的激励,产权界定不清是产生“外部性”和“搭便车”的主要根源[1]。

三、碳排放权初始配额的分配基础

在碳排放权配额的分配当中,一个配额相当于一吨二氧化碳当量。配额分配的基础包括历史排放记录法(祖父式分配)、行业基准值法或两者相结合的方法。

历史排放记录法是基于历史水平的祖父式分配,是指划定行业或企业的历史排放基准。但祖父式分配使企业有维持现状的倾向,无形中奖励了污染严重的企业获得更多的免费许可。祖父式分配的优点有:第一,基于历史排放的分配不会让企业的持续性生产受到影响。第二,基于历史排放的分配可减少行业和企业的反对,增大了实行减排的可能性。第三,在基于历史排放的分配中政府会补偿受政府管制影响的企业。但是,政府存在着对企业过度补偿的可能。此外,在这种分配体制下,潜在的新进入企业可能面临不能获得排放许可证或排放权许可价格过高的门槛。

行业基准值法是基于行业标准排放率的分配方法,该方法的配额根据行业每单位产品的特定排放值(即基准值)进行计算分配,实际的配额数等于基准值乘以特定实施的过去或预测产品。使用行业基准值法有如下优点:第一,使用行业基准值法对于拥有老设施和新设施的企业都较为公平;第二,相对于历史排放记录法,相似设施使用行业基准值法的配额分配差异更小;第三,基准值法可以验证在市场结构等的改变下历史排放是否合适。

简单来说,历史排放记录法适合在碳排放权交易的第一阶段使用,因为它操作简单,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着鼓励落后的弊端。行业基准值法被认为是鼓励先进,更有利于行业进步,但实际操作时,工作量大。

四、我国碳排放权初始配额分配方式

国家对所分配的碳排放总量在每个排放主体之间的分配称为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美国在1990年颁布的《清洁大气法修改方案》中规定了几种可行的初始分配方案,分别是:无偿分配、配额拍卖以及两者混合分配的定价出售[2],而一般采用的方式为无偿分配和配额拍卖两种分配方式。

在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方式的选择上面,我们可以借鉴欧盟的经验,即在国家履约期的首阶段采用无偿分配。无偿分配指的是政府管理者以一定的规则来分配碳排放权配额,而企业并不需要为这些配额支付一定的费用。由于无偿分配不但没有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企业反而多了一笔可以在碳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的碳资产。因此无偿分配很容易被企业所接受,在实施过程中受到来自企业的阻力较少。欧盟的许多国家比如:意大利、英国和西班牙大多则采用第二类分配方式。

分配是指由政府设立碳交易市场,企业通过政府规定的交易机制和竞价方式取得所需要的碳配额。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其在定价、增加财政收入,保持市场运行效率、促进交易机制和制度创新等方面具有无偿分配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也是当前大多数国家选择的碳配额初始分配机制。在实践方面,欧盟的ETS规定对不同阶段的分配比例做了详细的规定[2]。一般情况下,在第一阶段用于拍卖分配的碳配额一般为总量的5%,这一比例在第二阶段将提升为10%,进入第三阶段,所有欧盟合约国在电力行业将100%采用拍卖分配进行初始分配。在实际中,虽然理论经济学家从效率和公平的角度,大力支持拍卖分配制度,但是碳交易市场的实际参与者对大规模的拍卖分配方式仍持怀疑态度。很多的大型工业排放主体,认为拍卖分配会提高交易成本和购买成本,从而提高产品总成本,并进一步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3]

五、结论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碳排放总量逐年递增。但是在碳排放权的引入上仍旧处于探索阶段,就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几个试点地区的运作情况来看,碳交易引起的企业成本增加从而增加企业承受压力;政府由于缺乏相关现行经验从而造成的管理水平低下;碳交易市场中不同的交易主体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不同交易中介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政府在环境保护的投入费用过少,都限制了拍卖分配在我国碳排放权初始分配中的作用。免费分配方式由于在碳排放权引入的初级阶段可以很大程度上刺激企业积极参与到强制性碳减排下的总量控制过程中来,因此在我国引入碳排放权的初期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和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国丰,刘全文等. 基于产权理论的低碳经济政策研究[J]. 中国煤炭. 2010.36(1): 7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交易;碳减排;法律问题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104-04

引言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共同生存的环境,国际社会已经开始采取共同行动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1997年,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东京共同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并建立了三种国际合作减排机制。2003年,美国成立了全球第一家碳排放权交易交易市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2005年,欧盟也推出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the EU Emission Trading Scheme,EU ETS )。之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相继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权交易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起来,特别是近年来碳排放交易额呈爆发式地增长。实践证明,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有效地促进了各国碳减排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激励企业自主地开展低碳生产和消费。中国是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国,但在碳排放交易的体系和市场的建设方面远远落后与前述发达国家。直到2008年9月25日,中国才成立天津排放权交易所,2009年11月17日才完成中国首笔碳排放交易。这标志着我们也已在着手建立碳排放交易机构并逐步开展碳排放交易。不过,尚属于试行阶段,并未全面铺开或较大规模地展开,相关法律制度仍属空白。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到2020年,在2005年的水平上减排40%~45%,减排压力和任务可谓相当繁重。建立和完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已经迫在眉睫。

一、碳排放权交易的含义

碳排放权交易也称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在全球减排的大背景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部门根据其环境容量制定逐年下降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然后将碳排放总量通过一定的方式分解为若干排放额度分配给各区域以及各区域内的企业,供其在一定的时期内使用。若该企业在该时期内的碳排放超出其分配的排放额度,它就必须接受严厉的法律制裁。对于这个碳排放配额,企业可以完全给自己使用,也可以通过减排技术的研发和运用等方式把碳排放配额节余下来。这种节余下来的配额,企业可以把它出售给那些需要超额排放的单位,从而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反过来,对于购买到排放配额的企业,他们通过支付若干费用而获得一定的排放权,从而避免法律的严厉制裁。这种碳排放权配额或指标的买卖即为碳排放交易。它可在某一个国家或区域内进行,也可以在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

在碳排放交易体制下,碳排放配额或指标成为了可以转让的一种法定权益。在减排政策执行下,这种配额逐渐减少,具有很大的稀缺性。由于从事低碳排放技术研发、运用和服务的企业能节余或换取碳排放配额继出让给其他企业而获得较好的收益,而那些碳排放大户却不得不花费较高的成本购买排放配额。这样在市场的调节下,高碳企业就会不断地向低碳领域转移,也会促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和运用。因此,碳排放交易体系可有效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碳减排总量的逐步减少。

作为一种减排机制,碳配额交易方式与单纯的行政手段相比,更具可操作性。企业有更多灵活空间,它们可以按照相对成本的比较,来自行决定是否进行节能改造,还是到市场上去购买所需的排放额度,从而实现以成本效益模式来管理企业碳排放问题。政府仅通过行业碳排放总量,制定基本的交易制度,以经济手段,让市场的力量来进行调节,来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企业,避免对单个企业的硬性管制和行政管理,从而实现降低排放量的目标。实践证明,这种调控手段比传统的行政手段,以及征收碳税或碳关税更为有效[1]。

二、碳排放配额初始分配中的公平问题

当一个国家根据碳减排目标确定好某一个时期的碳排放总量后,政府须再将其分配给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进而再分配给需要碳排放企业或个人。由于在碳排放权交易体制下,碳排放配额不再仅是一种减排义务,还是一种直接可转换为金钱的法定经济权益。这种权益不仅涉及地区和企业直接的经济利益,还会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和个体经济行为或活动的开展。同时,这种权益还会影响到区域环境保护和居民生活质量等问题。碳排放权分配的不公,除了部分企业的经济利益直接造成影响外,还导致地区和产业之间的不平衡,破坏市场中的公平竞争秩序。另外,这种不公还可能会导致企业和民众的强烈抵制情绪,从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影响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运行效率。因此,我们必须对分配过程中的公平和公正问题加以足够的重视。

如何在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分配碳排放权,如何在分配中保持公平性和公正性,将是一个备受关注和极具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做到的是程序公正。政府应注意加强排放权配额分配制度和程序的透明度和参与度。将碳排放指标分配的各个步骤、程序、环节和事项以及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则加以充分的公开,各地区、各企业和甚至民众都能充分参与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要充分听取各产业部门、各行业协会或经济组织的意见,对于重要问题应当组织专家、学者、经济实务界人士,以及民众代表进行充分论证。程序公正不仅可以尽量减少政府部门决策的独断性和盲目性,防止政府决策失误,还可以对政府的决策行为实行有效的监督,减少利益集团的不当游说和攻关,防止腐败行为或不当行为的发生。

具体的分配方式与碳排放权分配有着重要的关系。从欧盟的实践来看,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主要有无偿分配和拍卖两种方式。其在减排的第二阶段,无偿分配方式所占比例为90%,而拍卖占10%[2]。无偿分配的方式,往往让垄断行业获得巨额的不当利益,而对于竞争性很强的企业却是加大了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增加了企业负担。出现这种不公平情形的原因主要是,垄断企业往往因其实力而获得足够多的碳排放配额。一方面,它们可以轻松地从消费者那边收回减排成本,另一方面,它们还能转让其部分或全部配额而获得额外收益[2]。在这些垄断企业下游的竞争企业,例如金属行业,它们不但得不到免费的配额,还要承受诸如电价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这对于下游企业来说显然不公。欧盟电力等能源型企业通过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获得巨额利益足以证明这一点。①另一种不公是,对于这些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排放指标进行无偿分配,极容易导致腐败行为,进而产生分配上的不公平。因此,我们必须吸取欧盟的碳排放权分配中的经验教训,根据中国国情采取一些改进措施,以免在中国重新上演。

由于采取有偿且公开的方式进行,拍卖方式自然在企业之间容易达成公平,但是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可能出现新的不公平。碳排放权的拍卖实行有偿分配,显然与征收碳税相似。而政府通过拍卖的获得资金不一定被有效地用于碳减排领域,或者不一定公平地用到各地区、各产业、各企业上。同时,大多数企业因为没有能力将这种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或下游企业,而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进而影响甚至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通过拍卖方式进行初始配额,程序公开、价格透明,可让企业多次参与,灵活处理;同时也可以减少企业对政府有关部门的游说,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寻租”,避免腐败问题的产生[2]。

无偿分配和拍卖方式哪一个更公平呢?拍卖似乎占上风,但是这种方式带来的管理成本可能远高于无偿分配方式。笔者认为,欧盟将这种两种方式结合采用的做法是可取的,但采取何种比例组合得视各国具体情况而定。在法制比较健全且监管严格的国家,无偿分配的比例可以高一些;相反,无偿分配的比例就宜相应降低,而应提高拍卖的比例。结合中国国情,笔者建议50%左右以上的碳排放权应当采用拍卖的方式进行初始分配。

碳排放的初始分配还可能给提前自愿采取减排措施的企业带来不公。若在分配时,不考虑这些企业的利益,并根据其已经采取的减排措施和减排量给其分配若干排放配额,显然对该等企业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鼓励企业在自愿减排阶段实行自愿减排。初始分配还有可以在现有的企业和新设企业之间产生不公。若现有企业能无偿获得若干排放权,而新设企业却要必须有偿取得,这对新设企业来说无疑提高准入门槛,显然不公。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制定分配规制时也必须加以充分考量。

三、超额碳排放的处罚、执法和监督问题

在碳排放交易体制下,超出排放配额进行排放的企业,必须要受到法律的重罚,使违法成本远高于购买碳排放权的成本,否则这些企业宁愿接受处罚也不会花钱向别的企业购买碳排放配额,碳排放权交易也就难以开展。

中国现行排污收费标准远远低于污染治理所带来的成本,大多数只有治理设施运行成本的50%左右,甚至不足10%。这样,企业往往愿意超标排放,而不愿意购买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进行污染净化处理[3]。因此,在立法环节,我们必须制定严格的法律制度,对超额排放的企业应当规定较高的罚款金额和较重的处罚措施。在这些方面,我们可借鉴美国、新加坡等国的经验,对违法者实施“按日计罚”制度。如在美国,联邦环保局针对违法排污者向联邦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后,法院可下达禁止令,要求违法排污者立即停止违法。在禁而未止的阶段,每次违法罚款的幅度最高可达每个违法日25 000美元。也可制定一些加重处罚条款,如规定连续两年以上排放量不能达标的且未购买配额的企业,责令其停产,并处以碳排放配额总额双倍的罚款;或者对于那些排放超标的企业,限制其在金融市场的准入和融资,具体如采取吊销贷款证,限制上市融资或从银行取得贷款等处罚措施[4]。如只有通过这些严厉的制度设计,大幅提高企业超额排放的违法成本,才能保障和促进碳排放权交易顺利开展和进行。

当然,徒有严格的立法而没有严格的执法、司法和监督也是不行的。目前中国环境行政执法存在很多问题,不少地方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政非法干预和暴力抗法等情况还非常突出。为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完善和加强环境执法,健全环境执法监督机制,加大环境执法监督力度,并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建全公众参与制度,完善环境行政公开制度,保障监督主体的环境知情权等等[5]。

除此之外,我们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设立专门的环保法庭,大力推行环境公益诉讼,这样才能减少超额排放行为,促进碳排放权的正常交易。

四、交易中各方主体的创设、准入和法律规制问题

碳排放交易自然离不开作为交易平台的碳排放交易中心或交易所。2008年,中国成立了三家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后来,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武汉、杭州、昆明等环境能源交易所也相继成立。日前,由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深圳能源与环境技术促进中心及RESET(香港)在深圳联合共同设立的亚洲排放权交易所也注册成立。尽管国家发改委将全国能源机构限定在十家之内,但许多地方都在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环境交易所大有在全国遍地开花的势头。从法律层面来说,交易平台的创设绝对不能毫无制度和秩序,而应有一个明确的条件和程序,以确定一个合理的市场准入制度。面对各地地方政府或投资者的申请,发改委当然不能暗箱操作、随意决策。另外,当这些机构创设之后,如何规范这些机构的运作,保障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碳排放交易的有序发展,也是中国政府急需要考虑的问题。

碳排放交易的另一类重要主体就是交易的相对方,即碳排放权的卖方和买方。最为基本卖方是那些依法取得碳排放配额并且有富余的企业,而最为基本的买方是那些用完自身的碳排放配额且不得不继续实行碳排放的企业。但实际中,情况要复杂得多。从国际碳交易实践来看,碳排放权的买家主要有以下五类:(1)“合规”产业部门买家,主要是一些大型能源、电力产业部门,如国内外的一些火力发电公司等;(2)政府参与的采购基金和托管基金,如荷兰政府设立的专项基金,世界银行托管的各类碳基金等;(3)商业化运作的基金,由各方资本汇集且以盈利为目的的专项从事减排额开发,采购、交易、经济业务的投资机构。此类买家目前在国内CDM市场更为活跃;(4)银行类买家,为其旗下的一些中小型产业部门提供一种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以扩大的银行服务能力和竞争力;(5)其他类买家,包括个人、基金会等以缓和全球气候变暖为目的非商业性组织[6]。这些买家的身份很复杂,购买排放配额的目的也不一定是供自己超额排放使用,随时都可以从买家转换为卖家,故其交易的目的也变得复杂。目前,中国的碳排放交易主要是国外买家向国内企业购买,碳排放权的国内交易还很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国内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买家和卖家。复杂的交易主体和目的,大大提高了交易的投机性和风险性,进而产生影响碳排放权交易正常秩序的可能。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必须对碳排放权的购买者加以一定的法律限制,并对其交易行为加以规范。特别是对专门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各类专项基金和碳基金,以及专项从事减排额开发、采购、交易、经济业务的投资机构,很有必要对其作出专门立法,通过对市场准入法律制度和对碳排放交易活动的严格监控,以维护正常的碳排放交易秩序。

五、对碳排放市场的调控和监管问题

对于碳排放交易,政府不宜给予太多干预,其主要任务就是建立市场交易法律体系,完善交易环境和秩序,提高各方主体的交易效率。但这并不等于政府放弃对该交易市场的基本调控和管理,因为市场会存在失灵的情形,市场本身不一定能按照政府意志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进而提高交易效率。另外,碳排放权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权,它往往影响国家的环境安全和经济安全。因此,对之采取完全放任的态度显然是不妥的,对交易市场实行适度的宏观调控,以及对交易行为加以严格监管也是必要的。

政府对碳排放市场的调控主要在碳排放总量确定和交易价格的调控上。我们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好某个时期的碳减排总量,以及做好国际贸易中的碳平衡工作。若过多地确定碳排放总量,并将这些排放权过多地无偿分配给企业,可能导致碳排放交易价格过于低廉。碳排放权的交易价格理应由市场自由调节而成,但问题是,过低的价格可能导致从事减排技术投资、开发、真正购买减排设备采取切实减排措施的企业无法收回其成本,而没有采取任何实际减排措施的企业却可以通过购买低廉的排放权而获得继续排放的权利。故过低的交易价格难以刺激企业的温室气体的减排欲望和行动,进而导致国家确定减排目标和任务难以完成。另外,中国是碳减排大国 ① 而目前碳排放权配额主要是出卖给欧美国家。过低的交易价格不断会损害中国企业的利益,也会损害国家利益,将会迫使中国政府和民众将付出更多的碳减排成本。

目前中国企业出售给欧美国家的碳排放权单位价格普遍低廉,在国际碳排放市场充当了一个“卖炭翁”的角色。导致这些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国际上碳排放交易机构均为欧美等国家所设,它们主导了国家交易价格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另外,中国相关专业人员和专业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欠缺,致使企业在碳排放权交易时信息严重不对称,最后不得不将碳排放权低价出售。②导致交易价格低下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目前中国尚处于自愿碳减排阶段,碳排放权的取得似乎为无偿取得,它们在低价出售的情形下仍能获取一定的转让利润。为了实行一定的价格调控,建议政府在自愿减排阶段对碳排放额度实行有偿分配或拍卖,同时,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中国碳排放交易平台,争取碳排放国家贸易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当然,政府还可以建立各种碳基金,代表政府参与碳排放市场的交易,通过市场的逆向操作,以实现对碳排放交易价格的调控和平衡。例如,在遇到金融危机,企业碳排放需求下降,甚至出现大量剩余时,政府可以通过碳基金对市场碳排放权予以回购,以防止碳排放权的暴跌。

在加强调控的同时,政府的另一任务就是制定一个富有效率的交易程序和规范,对各类交易主体和服务主体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管,以增加碳排放交易的透明度,提高交易主体的履约率,从而提高碳排放交易的效率。

当然,无论是政府的宏观调控还是微观监管,都得依法进行,不能仅凭政府官员的意志随意作出。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完整法律制度,为政府的适度调控和严格监控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另外,也可规范政府自身行为,防止权利寻租和腐败行为的发生,减少政府行为对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不当干预和不良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交易程序、特别是审批程序的设计和规定上,应当注意交易的便捷性和审批的效率化。过长的审批过程将导致碳排放交易风险,降低企业间进行碳排放交易的积极性。

结语

本文讨论的上述问题均属于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过程中不能回避基本法律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存在较多的争议,且未能形成一致认可的结论,但在立法之前对之进行充分的探讨和交流却是非常必要的。欧美发达国家在碳排放交易体制的建立方面行动较早,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之它们在环境立法、司法和执法方面都比我们更为成熟和完善,因此,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当然,我们的国情存在着很多差异,在构建碳排放交易体制时应注意中国的特殊情况,使我们的碳排放交易法律制度更为公平和有效。

参考文献:

[1]戴承伟.应推行碳排放配额制度[EB/OL].21世纪网,.

[2]饶蕾,曾骋,张发林.欧盟碳排放交易配额分配方式对中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2009,(5):66-68.

[3]程会强,李新.四个方面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J].中国科技投资,2009,(7):23-25.

[4]孙法柏,李晓芬.“双型社会”背景下的碳排放交易机制探讨[EB/OL].青岛法学会网站,,2010-04-22.

篇4

“零碳”排放一小时体验

2009年3月28日,家住北京通州区的刘先生用DVD看完了电影《机器人总动员》,正好是晚上八点。他拉掉了家中的总闸,与朋友一起在黑暗中度过。

这一刻的黑暗,让从农村出来的刘先生回忆起儿时家中经常停电的情景。然而,时过境迁,这一次的体验,是他身体力行参加了“地球一小时”减少“碳排放”的活动。用他的话说,是“为环保做了一次小贡献”。

根据现有的资料计算,刘先生所做的贡献有:少看电视一小时,减少排碳0.096公斤;少听音响一小时,减少排碳0.034公斤;少开节能灯一小时,减少排碳0.011公斤;少用笔记本电脑一小时,减少排碳0.013公斤;冰箱停用一小时,减少排碳至少0.65公斤。

仔细算下来,刘先生这一小时的贡献总计减少排碳0.804公斤;若刘先生在一年里坚持每天减少一小时用电,他减少的排碳量为293.46公斤;如果在接下来的40年内,刘先生每天都坚持如此,到他70岁的时候,他一生减少的排碳量为11738.4公斤。

在3月28日这一天,刘先生并不是孤独的。据统计,共有来自横跨各个时区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个城市超过10亿人参与了这项活动。这场全球上千个城市的“关灯接力”,从新西兰起,传递到悉尼、首尔、上海、北京、保定、香港、吉隆坡、马尼拉、新加坡、曼谷、雅加达、孟买和新德里。

在中国保定,这个城市在市长的带领下一起见证这个美丽的黑暗时刻。北京、上海的新世界商场、宜家、沃尔玛也关闭了景观照明灯,和它们的顾客一起,倡导绿色消费。大连、成都、武汉、深圳、佛山、顺德等地也纷纷掀起了关灯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加入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列。

这里,我们屡次提及的一个名字“碳排放”。“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或简称。温室气体中最主要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用碳(Carbon)一词作为代表。虽然并不准确,但作为让民众最快了解的方法就是简单地将“碳排放”理解为“二氧化碳排放”。

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来看,多数科学家和政府承认温室气体已经并将继续为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碳排放量,已经成为本世纪初最重要的环保话题之一。

2007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北京的《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提出,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已经居全球第二位。到2015年,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将达到5.2吨。预计到2025年前后,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到全球第一位。

“如果发展中国家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像加拿大人或者美国人一样的碳排放量,我们需要九个地球来吸收这些污染。而现实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联合国驻华系统协调代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说。

从报告里可以看到,到2020年,中国的平均气温将比1961年至1990年间高1.1到2摄氏度。如果目前的排放模式继续,中国三分之二的冰川,包括天山,将会在2060年前融化,而剩下的那三分之一也会在本世纪结束前消失。

据《关于我国碳排放问题的若干政策与建议》显示,1999-2002年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刘先生“零碳”排放一小时的体验,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但终究是一个开端。

“烧碳人”的忏悔

“烧碳人”这个称呼是他参加了社区“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后,自愿这么称呼的,现在回顾起来,有些惭愧。他直言自己以前是名副其实的破坏自然“败家子”。

这话还得从2005年家里拆迁入住通州后说起。自从入住通州以后,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原来乘坐公共汽车上班的他改自驾车前往国贸附近上班。从此,刘先生的生活再也离不开他的座驾。不光用水用电不节制,连去菜市场买菜都要开车。

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北京实行单双号限行,刘先生的“车奴”生活才开始有了改变。刘先生说,其实政府倡导单双号限行,一开始自己还有些抵触。但当刘先生在社区网站看到了“碳排放计算器”之后,让他深受震动。“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几年我每年的平均碳排放量达到7吨,竟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

一份报告的数据表明,截至2008年12月,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了1.68亿辆;汽车保有量达到了6289.3万辆。民盟中央副主席、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欧阳明预测,按目前的增长速度和油耗水平,我国汽车保有量到2020年将超过1.5亿辆,年耗油将突破2.5亿吨,如果不加以节制,碳排放量和空气污染将达到惊人的地步。

现在,刘先生每天能不开车的时候就不开车,“即使开车上下班,也会载上几个邻居,一路上有说有笑,聊得十分开心。”刘先生说,这么做其实还是受一个人的影响。刘先生介绍,他看到过一个报道,回龙观社区的王永已经坚持搭载邻居十年有余。粗略一算,十年的时间,如果按照每次搭3个人计算,王永已经搭载乘客近7000人。

“每次把邻居送回家,都会收到感谢的短信。其实环保没那么难,反而给我们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快乐,多载几个人,也能减少我的碳排放。”刘先生开起了玩笑。

努力做个“低碳人”

就在刘先生意识到践行“低碳”生活的前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08年6月了两份报告,为刘先生“消除碳依赖”提供了日常生活准则。报告指出,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的一半是我们可以人为控制的,例如我们的驾车方式、航空旅行方式、房屋的能源以及取暖方式。只要采用气候友好的生活方式,这不会对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太大改变,更不用做出什么大的牺牲!

《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提出,选择非电动牙刷将避免近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用烤面包机烤面包,而不是用15分钟的烤箱,这样可以少排放近170克的二氧化碳;将火车而不是汽车作为日常上下班的工具,仅仅8公里的路程,就可减少1.7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你的电脑和平板显示器,将使这些设备造成的排放减少1/3;购买使用节水型淋浴喷头,不但每分钟会节省10升的水,而且也将洗3分钟热水澡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削减到一半。

现在,刘先生正努力按照这个指南,就如同文章开头那一幕“零碳”排放一小时体验一样,做个“低碳人”。他的生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少开一天车:刘先生的家中已经没有待机状态的电器,吃午饭的时候自带筷子,电脑不用的时候总会随时关机。刘先生的“低碳”生活已经扩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有时候还是经常忘记,但我努力让低碳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刘先生说。

“碳补偿”的尝试

在现实生活中,不光是人们开车排放了二氧化碳,其实每个人都会留下了自己的碳足迹,每项日常活动所消耗的能源、资源,都可以算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我们当然完全没必要“因噎废食”,回到原始社会。公众都能承担个人行动对气候影响的责任,自愿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补偿,这就是“碳补偿”。“碳补偿”是伴随着“碳排放”而产生的一个概念。就是公众捐资给专门机构,以植树或其他减排项目,抵消自己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自愿行为。

根据专家测算,每亩人工林每年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每1辆奥迪A4汽车1年排放20.2吨二氧化碳,约需11亩人工林来吸收,按照1亩人工林造林管护及监测成本250元,总成本为2750元。

2008年7月,在北京八达岭碳汇造林暨中国绿色碳基金北京专项启动仪式上,北京市民罗福来从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手中接过一个绿黄色相间图案的车贴和一个购买5.6吨二氧化碳的凭证。他因此成为第一个使用“碳补偿”标志车贴的普通北京市民。

看着路边公交车站上李冰冰代言的“地球一小时”公益广告,刘先生说,他要和几个朋友进行“碳补偿”:在4月22日地球日那天去郊区种树,“坐公交车去”。

让我们一起回顾文章开头刘先生观看的动画片《机器人总动员》。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2700年,由于人类无度地破坏环境,地球此时已经成为漂浮在太空中的一个大垃圾球,人类不得已移居到太空船上。但愿那一天,人类不用住在太空船上……

链接:

二氧化碳计算器

二氧化碳计算器根据你的住房结构、你的个人能源消耗量、你的环保习惯,以及你的个人交通习惯, 对于控制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提供简单易行的指导。 二氧化碳排放量(简称碳排量)是代表一年里,家庭能源消耗,交通和废物处置的过程中排放到空气里的二氧化碳。

这个版本的二氧化碳计算器是根据家庭能源消耗的研究数据而制定的。它会告诉你可以怎样改变你在家中使用能源的方式。 你交通的选择也可能影响二氧化碳排放量。由于计算器不要求你具体地提供你消耗燃料或用电量的数据,所以,虽然它易于使用,但只可以作为一个大概的指南。

要使用二氧化碳计算器,请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你选择答案的时候,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会显示在上面。

“百度”一下“二氧化碳计算器”,就会出现不少网站,方便计算你的碳排放数量。

一个都市人的碳足迹:

少烫一次衣服0.02kg

少洗热水澡0.42kg

少搭电梯上下一层楼0.218kg

少开冷气机一个小时.0.621kg

少看电视一小时0.096kg

少听收音机一小时0.006kg

少听音响一小时0.034kg

少开节能灯一小时0.011kg

少开钨丝灯泡一小时0.041kg

少开电扇一小时0.045kg

少用笔记本电脑一小时0.013kg

少开车一公里0.22kg

少骑摩托车一公里0.055kg

少用一吨水0.194kg

少用一立方米天然气2.1kg

少搭高速列车一公里0.05kg

少搭公交车一公里0.08kg

少使用一公斤木炭3.7kg

少吃一个快餐0.48kg

篇5

关键词:碳交易市场;碳交易体系;温室效应;电力需求

一、引言

(一)概念介绍

碳排放权,是具有价值的资产,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减排困难的企业可以向减排容易的企业购买碳排放权,后者替前者完成减排任务,同时也获得收益。对于发电行业而言,有学者认为碳排放权是发电企业之间、国家与发电企业之间、国家之间等碳排放主体为了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所形成的一种碳排放配额。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指由相关经济主体根据法律规定依法买卖碳排放权指标的标准化市场。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碳排放主体从其自身利益出发自主决定其减排程度以及买入和卖出排放权的决策。它包括排放权配额交易市场、苑⒖刹生额外排放权的项目交易市场及排放权相关的各种衍生碳产品交易市场。

(二)碳交易市场的分类

按市场交易主体的意愿,碳交易市场可分为配额交易市场和自愿交易市场两类。其中,配额交易市场是指为那些有温室气体排放上限的国家或企业提供碳交易平台以满足减排目标的市场;自愿交易市场则是从其他目标出发如企业社会责任、品牌建设、社会效益等自愿进行碳交易以实现其目标的市场。具体而言,配额碳交易又可分为基于配额的交易和基于项目交易两类;自愿市场分为炭灰标准与无碳标准交易两种。

(三)问题的提出

据统计,2014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和CO2排放分别下降29.9%和33.8%,如期完成“十二五”期间的节能减排指标,成为世界上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大国。2015年,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总量43.0吨,占消费总量的64.0%,其中发电消费增加0.5%,发电消费总量居上。建立发电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仅有利于发电市场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降低发电市场减排成本,促进转变发电市场的经济增长方式。但在全球市场上,中国面临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就是在CDM项目上中国没有自己的定价权,整体处于被动地位,极大地降低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并且由于中国的碳交易市场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未形成完善的碳交易排放市场体系,严重制约了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因此,如何规划我国碳交易市场,建立符合国情和电力行业协调发展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是推动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关键。

二、国内外碳交易碳交易体系

(一)国内体系

在2009年的第15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减少40%~50%。此后,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快速兴起。为推动实现减排目标,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负效应,加快了碳交易市场机制和中介组织的建设,解决我国作为卖方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中介服务严重制约碳交易业务的问题。通过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发展,落实绿色信贷政策,引进专业人才等具体举措的落实,不断强化我国市场对碳交易的认识,推动我国从“高碳”向“低碳”的能源消费结构转型。2012年之前,依据《京都议定书》,我国碳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市场进行的交易,即发达国家向我国提供资金和技术,对我国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履行《京都议定书》的承诺,获取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但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我国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明显的到了提高。2014年,中美签署《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元首首次正式中国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CO2排放峰值,并且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2015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了 《关于改善发电运行调节促进清洁能源多发满发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促进发电行业减排,让发电企业更积极地参与碳交易。

自2013年,我国已相继启动深圳、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广东、湖北等“两省五市”的碳排放交易试点,参与交易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化工等高耗能产业。按照发改委的规划,我国碳市场建设分为前期准备阶段(2014―2016年),运行完善阶段(2017―2020年),全面实施阶段(2020年以后)。所以,目前是从前期准备到运行完善阶段重要的转型过渡期。

截至2014年底,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深圳和湖北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均了地方碳交易管理办法,共纳入控排企业和单位1900多家,分配碳排放配额约12亿吨。

2016年,国家发改委召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系统总结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工作基础,并结合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提出了抓好落实的具体要求;中挪合作“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与自愿减排交易登记注册系统建立;国务院《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6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家能源局下发特急文件,督促各地方政府和企业放缓燃煤火电建设步伐,暂缓13 省份、缓建15 省份的一大批煤电项目。

(二)国外主要体系

1、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EU ETS),是世界上第一个多国参与的排放交易体系,也是欧盟为了实现《京都议定书》确立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而于2005年建立的气候政策体系。它是欧盟气候政策的核心部分,以限额交易为基础,提供了一种以最低经济成本实现减排的方式。这也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是欧盟气候政策的中心组成部分,以限额交易为基础,提供了一种以最低经济成本实现减排的方式,是世界上首个多国参与的排放交易体系;覆盖了11000个主要能源消费和排放行业的企业。经过多年的内部磋商谈判和苦心经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碳排放配额交易总额也位居全球首位,并且适时的结算方式提出无需与美元挂钩,交易直接以欧元标价结算。目前,世界碳排放交易市场主要由欧洲主导。作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已进入了实施的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

2、美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是一个以市场为基础、为减少温室气体而设立的区域强制性的减排计划,通过竞拍方式出售碳排放限额,以达到区域内碳总量减少10%的目标。美国的这种配额方式在市场主体间自由交易,截至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果。虽然目前RGGI仍处于发展期,但美国所提出的这种市场化的机制很适合中国学习和借鉴。

三、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碳排放问题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成果,在能源结构转型期,国内一部分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的理论分析方面上。为了建立“共同而有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正义准则,丁仲礼等人强调通过对历史数据的计算,以“人均累计排放指标”度量各国排放权,并针对应得配额、实际排放量、排放水平、排放增速四个客观指标具体对各国提出了公平合理的排放权方案。在全球碳排放权激烈的争夺战中,碳排放责任的认定和碳减排义务分配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博弈主体间争论的焦点。张为付在《调整》一书,研究分析了世界各国碳交易市场的博弈现状,分析中国竞争优势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低碳经济下我国国际分工在贸易战略、引资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方面的调整方案以及政府的职责。基于碳排放和政府初始分配的交易背景,宋瑶等人建立了优化制造商产品组合的三维模型,讨论政府分配、碳排放价格敏感因子和技术效率对最优产量的影响。另一部分的学者们将发电行业与碳排放权交易相结合进行研究。通过借鉴国外碳排放交易机制,结合我国发展现状,骆跃军等人对碳排放总量管理下发电排放所属问题和不同配额分配方案对发电生产企业的影响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使用“加权平均法”碳排放配额方式模拟并分析发电企业的碳排放交易,来实现各机组所得配额均相对公平合理,保证企业顺利履约,实现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控制目标。何崇恺等人以发电行业为例研究影响碳成本传递率的主要因素,认为影响发电行业碳成本传递率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碳排放权交易的配额分配方式以及发电市场结构。陈逸等人从碳排放交易价格和成交量变化趋势的角度进行理论研究,分析碳排放交易的发展趋势,认为人力资源培养和发展对我国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将企业的硬件实力和软性人才培养相结合,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此外,也有学者提出发展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需要借鉴欧盟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并且需要结合中国实际国情。

四、数据分析

从宏观角度而言,十二五期间,全国累计发电量、当期发电量呈稳步递增趋势。截止2015年12月,累计发电量大56183.7亿千瓦时,当期发电量最高时为2015年8月5155.3亿千瓦时。火力发电的同比增长幅度呈负增长的趋势较为明显,降幅最大时为-11.8%;而水力发电、核能发电、风力发电等低耗能的新能源发电同比增长整体呈现正增长的趋势。其中风力发电的当期发电量占比最多,当期同比增幅平均值为25.9%。如下图所示。

从微观角度而言,中国一共有5家大型发电企业: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随着碳市场的建立,各家陆续建立自己的碳资产公司,搭建碳资产运营管理框架,管理制定碳资产交易。制度。以中国华能集团为例,如下图所示。2011年―2015年,华电的装机总容量、供电总量的平均增幅分别为8.90%、6.25%,碳排放总量平均增幅3.09%。在保证电力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实现了碳排放量的增长率大幅低于装机电量、供电量的增长率。“十二五”期间,华电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政策,通过电源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等措施累计减排二氧化碳2 亿吨。其中,结构调整的碳减排贡献度最为显著,共计减 排二氧化碳1.5 亿吨,贡献度为 73%;节能降耗减排二氧化碳 5482 万吨,贡献度为 27%。预计在“十三五”期间,华电继续发展清洁能源和调整电力结构,持续节能低耗,以降低CO2的排放。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受传统工业结构的影响,中国能源结构目前仍然主要依赖于火力发电,并且火力量在总发电量中占比最多。但由于近几年工业的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国家对气候的逐步关注,总体而言,中国已积极投入到全球的节能减排行动中,参与碳交易并自愿在交易市场交易的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作为一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环境政策,碳排放权交易被证明在促进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提高,不但会大大减少CO2的排放量,减少温室气体的外部负效应,也会拉动经济的增长。

(二)政策建议

十三五期间,中国的新目标是进一步加强碳排放强度约束控制,实现大气资源的可持续、公平、有效的利用。但是,当前中国面临日益严峻的经济下行、能源结构改革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压力,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发电行业的未来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是从短期而言,目前中国的低碳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于规划时间短,工作量大,无法制定出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达到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的目的;许多发电企业正面临着高耗能、高污染、高碳排放的问题,如何有效的建设和管理好碳交易市场,无疑会大大增加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大量缺乏专业人才、企业减排意识不足等个问题导致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很迟缓。从长期而言,随着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短期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发电企业会更加注重对新能源发电的投资,减少火力发电,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为了保障建设和维持更安全、经济、清洁、可持续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发电企业应采取集约化的管理方式,提前做好发电规划,避免出现过度投资、重复建设的问题。同时,政府职能部门应该推进市场化建设,鼓励企业创新,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低碳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其他经济政策相协调,建立完善的日常监管和奖惩激励机制,促进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爽 碳市场的经济分析[J]- 中国能源 2007(9)

[2] 李布.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特征、绩效与启示[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3):1-5.

[3] 李布.借鉴欧盟碳排放交易经验构建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J].中国发展观察,2010,(1):55-58.

[4] 丁仲礼,段晓男,葛全胜,张志强.2050年大气CO2浓度控制:各国排放权计算[J]中国科学,2009,39(8)

[5] 杨辰晨,何伦志.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与政策[J].2015,09(002)

[6] 刘志彪.低碳:我国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新约束[J]南京社会科学.2016,03(022)

[7] 曾鸣,姚进,赵晓丽.碳排放权交易对电力行业的影响[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5)

篇6

当然,全球气候很复杂,任何长期性的解决方案都将需要全世界在能源生产方式上做出深刻的改变。与此同时,个人的某些日常行动也可以降低个人对全球变暖趋势的影响,这些是大家可以做到的。以下是国外专家对于你当下的生活方式选择将如何影响未来气候的解释。 吃进口蔬菜,胜过吃本地生产的红肉

之所以要作这样比较极端的对比,是因为有些人认为食品的运输也会影响碳排放。然而,专家们指出,大多数和食品有关的碳排放都不是来自运输环节―而是来自生产环节,而且生产红肉和奶制品的碳密集(指导致大量碳排放)程度高得令人难以置信。

红肉生产中排放的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于甲烷排放应该如何计入地球排放账目,专家们的意见还不统一,但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牛羊养殖业在气候变暖中起到的作用,比替代性蛋白质来源―比如鱼和鸡(后者还有生蛋的好处)―高出一个数量级,即高10倍以上。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在一个典型的家庭中,如果把食用红肉和奶制品提供的热量中的30%用鸡、鱼和鸡蛋来源替代,就会比这家人全年都吃当地食品减少更多的碳排放量。

是的,只吃当地种植的水果和蔬菜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你的碳足迹,因为进口食品毕竟要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碳排放。所谓碳足迹,也是当今的时髦名词,英文为Carbon Footprint,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它描述了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号召人们从自我做起。

但既然人们还不能完全拒绝进口食品,所以少吃肉比多吃本地食品更重要。 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

科学家已经确定,要想尽量避免一些重大问题的发生,比如沿海城市洪水泛滥,或者食品供应不上,我们排放的二氧化碳有一个安全总量。把这个全球碳排放总量分配给世界人口(并对未来排放做出一些假设),就得出了每人每年可以燃烧的平均量―年度“碳预算”。

目前美国人的人均排放量是这个数值的10倍左右,但由于这个国家相对较为富裕,长期以来又形成了强大的汽车文化。所以美国人的平均碳排放量不太可能很快下降到世界平均值附近。但美国专家认为,仍然可以试图降低碳排放。比如某人每天都开车去上班,仅仅是通勤一项就会超过他整年的碳预算标准。如果改坐公交车,或者骑自行车,就可以大大减少他的碳排放了。

在我国,轿车人均拥有量也在迅速上升,我们也应当思考如何少开车,多坐公交车,以减少碳排放量。 冰箱里的食品别浪费

美国科学家估计,美国人的食品浪费率可达40%―这相当于每人每天浪费了将近1400卡(1卡约等于4.18焦耳)热量。在垃圾填埋场里,浪费的食品所占的比例相当高,而且它们分解后产生的甲烷会排放到大气中。而更重要的是,食品浪费增加了需要生产的食品量,而它本来就已经是我们碳负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我国的情况还没有人作过统计,但以国人普遍比较重视节约的习惯来看,可能情况不会像美国那样严重,但也应当更加注意避免浪费。

怎样才能少浪费食品呢?在购买食品时,可以提前规划用餐量,拟定购物清单,避免冲动购物。买回家后,最好在食品腐烂之前把它们冷冻起来。 坐飞机不好,但开车可能更糟

还记得我们前面谈过的每人年度碳预算吗?只要在哈尔滨和广州之间来回飞一趟,这个预算就用完了。飞机乘客可以通过选择经济舱来减少自己的碳足迹。一等舱占用的空间比较多,这意味着运载同样多的人需要更多的航班。平均到每个座位来计算,一等舱对环境的危害是经济舱的两倍半。

坐飞机可能很不好,但开车可能更糟。一趟穿越整个国家的公路旅行产生的碳排放,多过坐飞机。尽管混合动力或电动车会节省油耗,但无论美国还是我国,大部分电还是用化石燃料来生产的。

所以,如果真在意自己的碳排放,坐火车或公交车是最好的,特别是短途出行。 养猫养狗不是问题

隔三岔五,我们就会听说:养宠物对气候变化不利。这些观点粗看起来似乎有些道理:猫猫狗狗要食肉,这类食物碳密集程度非常高,所以养它们一定会增加碳排放量。

但我们的宠物食用的一般都不是什么上等的部位;而是人类不想食用的剩余部分。一头牛被屠宰之后,几乎有50%都作为人类不需要或不适合人类食用的部分被剔除。那些最后化成宠物食品的肉类,是人类肉食消耗的副产品,所以不会增加这类消耗。

如果你真的养狗,也许会有益于气候变化,因为养狗有助于你养成散步的习惯,那样你就不会拒绝坐公交去上班,尽管需要步行1千米。 换掉你的油老虎汽车,但不要再买一辆车

你已经有一辆很费油的越野车,也许想再买一辆省油的汽车上下班。但在你开上新买的第二辆车之前,你就已经消耗了相当于自己年碳排放预算的3.5倍的量。为什么?因为你鼓励了所有原材料和金属制品厂商加大产量。

不过,这里存在一个损益平衡点,到达这个点,因驾驶一辆效率更高的新车而节省的碳排量,就会超过制造它的碳成本。比如,将一辆每100千米油耗15升的SUV,换成每100千米油耗7升的微型轿车,大概平均在两年内就可以抵消掉制造后者的碳成本。

你为节省油耗而做的任何事,都可以减少你的碳排量。据美国能源部统计,保持限速和形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可以让你的油耗降低30%。哪怕只是把轮胎气打足,对发动机进行及时养护,也能让车辆的油耗降低将近7%,这样平均每年减少的碳排放量,差不多相当于你全年只吃当地食物所减少的碳排量。

少买东西,减少浪费

并非只有汽车制造会增加碳排放。其他消费品也会对此产生巨大影响:制造一台新的苹果笔记本电脑释放的二氧化碳,相当于驱车从北京到上海打两个来回的碳排放量。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另一端,减少浪费也有助于减少碳排放。每循环利用一样东西,你就可以帮助减少生产一样新东西,同时还减少了垃圾填埋的量。不过循环利用过程本身也消耗能量,所以它可能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有帮助,这取决于你循环利用的是什么东西。每天回收利用一本杂志,坚持一整年下来减少的碳排量还不及你的冰箱运转四天所消耗的量。

从一开始就不浪费原材料是更好的选择,所以在买一样东西之前,你可以仔细考虑一下,是不是真的用得到它。

当然,这些个人选择都是细枝末节。

篇7

碳标签是指把商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信息以标签的形式标识出来,以告知消费者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也称为碳足迹。由于有了产品上的碳标签信息,利用商品上加注碳足迹标签的方式可以引导消费者选择更低碳排放的商品,从而达到减少碳排放、缓解气候变化的目的。目前,已有 12个国家及地区通过立法要求其企业实行碳标签制度,全球有一千多家著名企业将低碳作为其供应链的目标之一。如日本已于 2011 年 4 月开始实施农产品碳标签制度,要求摆放在商店的农产品通过碳标签向消费者显示其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 2008 年通过了2009 年碳标签法令,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碳标签制度;家乐福、IBM、宜家等均已要求其供应商提供碳标签。

为了能将碳标签体系推广到世界各国以降低全球碳排放,以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积极考虑将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着手要求发展中国家在出口商品时加注碳标签。在这样一个碳标签应用大背景下,碳标签已经成为部分国家,尤其是走完工业化进程的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等国贸易保护的一种手段,会给我国经济带来各种不利的冲击,比如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弱、国际市场进入门槛提高、市场份额减少以及多边贸易冲突加剧等。

这种情势意味着我国发展碳标签体系政策已迫在眉睫,基于此,我国一些学者已经开始等借鉴国际标准组织已经的标准和英国 Carbon Trust 的 PAS2050 标准,尝试搭建中国碳标签体系的框架。在具体的实施上,2009 年 6 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英国标准协会在北京共同主办了 PAS2050 中文版会,以推动建立碳标签制度在我国的试点工作。在现有的国内外关于碳标签的研究中,与本文相关的文献体现在碳标签对消费者的影响上。部分学者从碳标签对消费者及生产厂家行为影响上进行了研究,学者 Shane等认为碳标签的市场接受程度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碳标签的认知程度和标签公信力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帅传敏等通过实证方法发现碳标签会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对贴有碳标签的低碳产品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于学历层次和月收入水平等人口变量对消费者低碳标产品的支付意愿具有显著影响。

而且从产品替代性方面,与没有碳标签的同类产品相比,拥有更多产品信息的产品具有更高的替代弹性。据统计,67% 的顾客更倾向于购买低碳足迹产品,约 44% 的顾客愿意转向购买低碳足迹产品。本文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考虑产品贴上碳标签后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考虑低碳消费者、企业、政府(环保机构)之间的博弈行为,解决碳标签标准的设置问题 ;第二,碳排放标签政策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2 模型说明及相关假设

2.1 碳标签

当前市场上的碳标签主要有两种类型,分别为二氧化碳当量标签和分级标签,其特征见表 1。相对于具体的碳足迹数据标签,分级标签具有直观,更易于实施的特点。二氧化碳当量标签以英国碳标签为代表 ;而碳等级标签以美国的 Climate Conscious Carbon Label、香港地区的LCMP 标签为代表。而这两种标签关于低碳标准(碳等级)所对应的碳足迹高低的制定则是企业最为关注的。只有自身产品的碳排放能够达到标准,那么其所付出的努力才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否则减排努力就无法为企业创造收益。而碳标签划分级别的方式可以使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单位碳产出率有直观的了解,可以更清晰地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产品的消费,如家电行业的能效分级。本文将考虑碳标签达标标准如何设定才能使社会效益最大化。

2.2 消费者需求

碳标签可以直观地引导购买者和消费者选择更低碳排放的产品,从而达到低碳和节能的目的。碳标签只是标示了单位产品所产生的碳排放(环保程度),要真正发挥效果,一个重要的条件是消费者具有保护气候和环境的倾向,即拥有足够的环保意识,对于更加环保的产品拥有更高的支付意愿,这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对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对于消费者需求提出以下假设 :消费者需求与产品碳排放的负相关关系。碳标签将影响消费者的支付意愿,绿色程度更高的产品消费者支付意愿更高,绿色程度更低的产品消费者支付意愿更低。如电饭煲、电风扇等四类生活小家电在贴上新能效标识后,相比未贴新能效标识的产品增加 20% ~ 30%。

因此,我们假设产品的绿色程度与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呈正相关的关系,即某一产品的单位碳排放越低则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越大(与碳减排正相关)。本文中考虑的减排主要是通过技术投资减排,主要考虑企业技术投资减排,这是因为技术投资减排已经成为我国直接减少碳排放来的主要方式。2012 年 8 月,国务院印发了《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明确我国将有 2.366 万亿资金投向节能减排领域。洁净煤技术、火电行业中的脱碳技术和投资于可再生能源等碳减排的方式是从源头控制碳排放的主要方式。

3.结束语

篇8

关键词:低碳旅游业 湖北 对策 试点区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162-02

一、低碳旅游是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契机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以主要依靠燃烧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资源为能源,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高碳经济发展方式而言的。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新的经济模式。

低碳旅游是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契机。这是因为:首先,旅游业相对其他行业总的来看具备碳排放较少的优势。旅游业占用的资源很多可以永续利用,由此自然形成碳排放少的突出优势。旅游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而且会促进环境的改善,这就有助于承担我们的碳责任,减少碳债务。通过旅游发展,对其他产业产生良性替代,形成产业补偿,从而达到既节能减排、又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其次,旅游行业也需要降低碳排放。在旅游业的行、游、住、食、娱、购的几个方面都存在过多的碳排放。这也意味着,旅游业有很大的减碳潜力。

二、湖北省旅游业低碳发展的必要性

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快速发展的湖北旅游业,必然导致过多的碳排放。湖北旅游业存在减低碳排放的必要性,主要反映在:

1.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具体表现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而且许多森林植被遭到大规模的破坏,造成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

2.旅游企业经营方面。随着湖北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碳的排放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体现在:第一,旅游交通中,自驾游的方式带来更多的碳排放。在这几年,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汽车也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里,湖北省有车族的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己驾车出游。第二,旅游住宿中。旅游住宿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些生产经营者为求利益最大化,使用一系列非环保产品。例如,宾馆饭店为客人提供的六种常见的一次性用品,包括牙膏、牙刷、拖鞋、沐浴液、洗头液、梳子等通称“六小件”,它们在生产过程中要耗费大量能源,也就是要增大二氧化碳的排放。第三,旅游餐饮中。现在的旅游餐饮业中,生产经营者为追求最大的利益,在饮食结构中肉食多,素食较少,因而碳排放多。第四,旅游娱乐业中。随着湖北省旅游的快速发展,一些成本低廉获利丰厚的娱乐项目已在湖北省形成一哄而起之势。例如一些游乐场所需要耗费大量的电力来运行。第五,购物或者纪念品生产中。一些零售业中产品的销售,厂商为求吸引顾客眼球,在土特产、纪念品的包装上使用难以降解的材料,在浪费资源的同时对环境产生了污染,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

3.游客方面。由于湖北省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较差。风景区内游客乱扔的垃圾废渣、废物剧增。驰名世界的长江三峡、黄鹤楼垃圾随处可见,甚至连原始森林神农架景区,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而对这些垃圾的处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同时产生碳排放。

三、湖北旅游业低碳化发展一般性对策

为了进一步发展湖北省的低碳旅游,本文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加大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

尽管低碳经济对湖北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然而很多人依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在旅游中降低碳的排放。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宣传工作。

1.政府要制定宣传措施。省政府应该制定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出台相关政策,使低碳经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重视。

2.旅游企业应明确宣传的责任。旅游企业应加大关于低碳旅游的宣传,开发低碳旅游产品,让低碳旅游在普通游客中盛行。

3.大众媒体要尽宣传的义务。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使公众了解和认识低碳生活方式和旅游方式,增加环保心理,强化他们的低碳意识,从而更积极主动地进行低碳生活和低碳旅游。

4.旅游者也要参与到宣传的过程中来。旅游者是旅游全过程的参与主体,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他们对低碳生活方式和旅游方式的理解和实践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每个旅游者认识到低碳生活低碳旅游的重要性并积极实践,在旅游过程中自觉行动起来,影响并带动他人,才能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

(二)引导企业建立低碳运营模式

1.创建绿色旅游饭店,推行低碳消费。在饭店规划设计上,突出绿色低碳理念,采用太阳能、生物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和绿色环保材料、节能新技术;在施工装修过程中,要抓好施工节能管理,节约原材料,科学合理编排施工流程,避免浪费和重复建设;已建成的旅游星级饭店,要开展节水、节电、节气工作,同时减少污染、减少资源消耗,把绿色理念融入饭店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制定节能减排指标,创建绿色旅游饭店。

2.创建低碳景区。景区是游客的目的地。在景区的规划设计上,要保护为先,提倡原生态,不做过度开发;景区设施上不追求奢华,提倡简便、实用、安全、满足消费功能;在施工上崇尚节约、不浪费,选用环保、节能、耐用建材;在景区标识上提倡简单明了,树立低碳消费标识牌;在交通上推行电瓶车、自行车,提倡步行,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的交通工具;在景区监管上推行数字化,运用低碳高科技,集视频监控、电子防控、高效应急处理于一体,降低景区管理的碳排放量。通过这些措施的推行,来打造低碳景区。

3.创建低碳旅行社。旅行社推出低碳旅游产品,减少高端豪华旅游产品。提倡组织专列、编排直达线路,减少中转。在旅游行程中,导游要引导游客尽量不使用酒店一次性易耗品和一次性餐具,减少随身携带物品量,减少使用空调,不购买过度包装的旅游产品,垃圾作分类堆放。

4.倡导低碳交通方式。首先,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从三个方面减碳,包括技术性减碳,结构性减碳,制度性减碳,消费者减碳。技术性减碳,主要是利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结构性减碳主要是加强网络的建设,大力发展水运,并且与公路连接成网,来提高运输效率;制度性减碳主要是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上下工夫,比如说制定了道路运营车辆燃油消耗的限制标准。其次,鼓励游客出行减碳,引导游客理性选择出行方式,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自驾车旅游等。

(三)加强省际间和国际间技术合作,共同推进相关产业低碳化发展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湖北省旅游业相关产业众多,旅游业在低碳发展进程中,要注重相关产业的低碳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奉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宗旨。旅游管理必须和国际现代化管理接轨,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低碳管理模式,采用连锁管理模式,实现各个环节持续管理,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提高湖北省旅游业在国内和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

四、选择神农架建立“低碳旅游”试点区的建议

湖北发展低碳旅游,可以先确立一个景区做试点。建议选择神农架景区。这是基于神农架的旅游地位提出来的。湖北以“一江两山”(长江,武当山、神农架)为主的自然风光,神农架是其中的主角,也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目前,神农架林区正处在腾飞前的准备期,神农架的生态保护功能逐步显现,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走上正轨,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服务环境逐步改善。

在湖北省选择神农架景区作为低碳试点示范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1)食的低碳模式。在神农架景区为客人准备“五低”(低热量、低脂肪、低动物蛋白、低盐、低糖)和“两高”(高维生素、高纤维)的食物,这种饮食方式真正体现了低碳的特色。(2)住的低碳模式。神农架低碳开发可以借鉴九寨沟的模式,在离神农架自然保护区较远的地方建设度假中心,采取集中住宿、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方式,既能使游客更好地体验神农架的美丽风景,又能将游客对神农架自然资源的影响降到最低,保护当地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3)行的低碳模式。在神农架景区限制自驾车通行,沿岸修建旅游专用通道,开通以石油液化气为燃料的绿色观光车,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鼓励和提供低碳旅游交通方式,比如徒步游、骑自行车游等。(4)游的低碳模式。实施“限量旅游”管理,把每日进景区游客限制在一定人数以内,减少对旅游景点的破坏。开发新的低碳旅游项目,比如岩洞探险、民族风情、宗教活动旅游等。(5)购物的低碳模式。旅游购物涉及到纪念品的生产和消费。第一,从纪念品的提供来看,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利用神农架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游客提供神农架当地的土特产、动植物标本等。减少运输环节。第二,从纪念品的生产过程来看,提倡并扶持手工制作、减少机器生产从而降低能耗。第三,从原料来看,鼓励废物再利用和旧物利用。旅游地居民生活过程中,有很多就地取材的生活家具或生活用品,具有地方特色,经加工处理,可变成灵巧、便携、精美的旅游商品,供游客自由选购。第四,从管理上来看,对于不符合碳排放标准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依法予以取缔,对于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较大的地方旅游商品,应积极组织技术攻关,降低该类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

参考文献:

[1]鲍健强,苗阳.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2]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3]高春艳.创建循环经济型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J].中国环境管理,2004,(4).

[4]姬振海.低碳经济与清洁发展机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

[5]万先进,吴南.湖北旅游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2007,(1).

篇9

低碳农业是指在保障社会需求的前提下,通过科技、政策、管理等措施节约资源、降低投入、减少排放、控制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转化效率、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碳捕获碳汇能力.实现生产全过程(产前、产中和产后)直接和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小化的农业生产系统从此定义可以看出.低碳农业的目的是使农业源温室气体净排放最小化其实现途径是改变以“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和高污染”为特征的“石油农业”、“机械农业”和“化学农业”等高碳农业形态.代之以“节能、降耗、减排、控制污染”为特征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从功能上看.一方面.低碳农业是通过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化肥过度使用。农业中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是氮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的氮肥.大约只有一半被作物吸收剩余的氮肥或渗人土壤,成为主要的水污染源;或以氮氧化物的形式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几乎是CO的300倍:二是畜禽粪便不当处理畜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是牛羊等家畜在反刍消化过程中排放的CH气体,以及动物粪便处理过程中产生的CI-I.、CO,等。联合国粮农组织2006年的报告指出.畜牧业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按等量二氧化碳测量占全球总量的18%.超过全球交通运输业排放量,位居第二;三是耕地源温室气体。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耕地释放的温室气体.已经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t的CO2;四是秸秆焚烧及森林减少秸秆燃烧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如能在上述四个方面采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就会大大降低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农业系统具有碳汇功能。所谓碳汇,就是通过采用免耕、植树、植草等方式将空气中的碳固定到土壤中。农业耕地和非耕地(如园地)上种植和养殖的农业系统,包括稻田、鱼塘等人工湿地.具有碳[功能。研究表明,水稻、甘蔗、木薯和果用瓜4种连作或高杆作物系统每年作物净生产力吸收二氧化碳量大于土壤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花生、大豆、花卉和蔬菜4种矮秆作物系统每年作物净生产力吸收二氧化碳量也大于于土壤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多数农作物在生育期间都具有碳汇功能。在撂荒期才体现碳源作用。

2美国发展低碳农业的经验

美国从市场机制和农业政策两方面入手来解决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美国以相对完善的技术体系、服务体系为支撑.构建标准的碳交易市场.用市场机制作为基础性力量来推动美国低碳农业的发展美国于2003年成立了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这是全球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基于国际规则的温室气体排放登记、减排和交易的平台。它试图用市场机制来解决温室效应这一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美国农户参与芝加哥碳交易市场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作为碳排放者加入.另一种是作为碳抵消额提供者加入美国政府主要是激励农户成为碳抵消提供者如果农户的碳排放并不显著.那么农户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来获得碳财务证券契据(CFI),并可以到芝加哥碳交易所交易。(1)保护性耕作。这是一个合同项目.要求农户在固定范围的土地上连续5年以上使用免耕方式.在此基础上.基于项目及地点的不同.按照标准比率给该农户发放碳抵消额.通常比率范围每英亩每年为0.12~0.15公t。另外.此类项目需要通过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认可的第三方组织来进行评估(2)草地保护项目。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给那些增加草地覆盖率的农户发放CFI契据但农户种植时间要求至少10时间。另外.此类项目也有一个具体基本碳储量标准要求.如果农户能够提供一个更高的碳储量证据.可以从芝加哥碳交易所获得更高的CFI契据。农户所得的CFI契据.有20%是应对自然灾害而准备的碳储备.灾情中所损失的土壤碳储量将从中扣除其余80%的CFI契据.可以拿到市场上交易。(3)农业沼气。对于用特定方法处理沼气甲烷的农户给予信用额的办法信用额的给定.从以下两者中取其少者一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措施.所排放的甲烷的理论值:二是实际处理的甲烷的量。通过建立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这一平台.就能把企业(或公司)和农户联系起来实际上是一种“企业——碳交易所——农户”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某些已达标的会员可以卖出超标减排量并获得额外利润而未完成减排目标的会员可以通过农业碳汇等手段去弥补.但其所购的碳汇量的比例不能超过其目标减排量的一半科研结果显示.采用免耕后每年每英亩可以减少0.17~0.35t碳排放.相当于每英亩0.5~ItCO,.而参与碳汇交易的农民每年每英亩可获得3.5美元的收益依阿华州的农业主管部门从2003年开始实施碳汇一举成功.现已将碳汇市场扩大到了全美。除了建立标准化的碳交易市场f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之外.美国政府还通过行政手段。推出了一系列农业政策、法规以解决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问题。

3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美国低碳农业及启示

农业作为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除了土地自身的碳释放外.化肥施用量、畜牧业与水稻种植业等也不同程度影响着农业源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经济学角度看.农业温室气体减排问题源于排放的负外部性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当一个行为主体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给第三方强加了非自愿的成本或利润时.外部性就产生了这种外部性的实质是使行为主体的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不一致.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负外部性是指行为主体将本应自己负担的一部成本转嫁给社会来承担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负外部性导致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生态环境恶化和大量温室气体的产生要根治这一外部性从经济学思想渊源看有两条路径:

①庇古的征税和补贴。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指出.某一经济主体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不需要付出代价的损失.那就是负外部性这时.其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依靠市场是解决不了这种损害的.即所谓“市场失灵”.必须通过政府的干预来解决这一问题。庇古指出,如果某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边际私人净收益和边际社会净收益相等.同时它在各生产用途的边际社会净收益都相等.这就意味着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在边际私人净收益与边际社会净收益相背离的情况下.单靠市场力量是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要消除这种背离.政府必须进行干预.对边际私人净收益对于边际社会净收益的部门征税.使对边际私人净收益小于边际社会净收益的部门实行奖励和补贴.使其二者相等。庇古认为,通过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实现外部性内部化。这种政策建议被后人称为“庇古税(PigouTax)”;

②科斯的明晰产权.通过市场自由交易权利使社会利益达到最大。196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科斯,在著名论文《社会成本问题》中表达了被后人称为“科斯定理”的思想:只要交易成本为零,无论把初始产权赋予谁.市场机制都会驱使人们自由谈判.最后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如果交易成本不为零.则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也就说.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在不同的产权制度下.交易成本不同.从而对资源配置的效率会有不同的影响。所以.在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制度对产权的初始安排和重新安排的选择是重要回过头来看美国低碳农业的做法首先.美国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碳权交易市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ox)碳交易遵循科斯定理.即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需要治理.而治理温室气体则会给企业(或农户)造成成本差异就像普通商品一样.各会员可以以碳排放权为标的进行自由的交易.其背后实际上体现出人们的一种权利(产权)的交易由此。借助碳权交易便成为市场经济框架下解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最有效率方式。这样,碳交易把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减少碳排放这一技术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一经济问密地结合起来.以市场机制来解决这个科学、技术、经济综合问题。需要指出,碳交易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活动.但与一般的金融活动相比.它更紧密地连接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一方面金融资本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项目与企业:另一方面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或农户)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金融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政府利用以产权交易制度为基础的碳权交易市场.发挥自由市场的成本激励机制.从而产生市场的供给行为和需求行为.最后实现市场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政府作为外部性市场成本的“创造者”.

正是其不可或缺的成本激励手段形成了市场的成本级差效果.以“级差地租”的经济性引导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向。其次.政府介入.推出一系列农业政策。尽管这些政策大都以激励机制为主(主张农户自愿减排),如对农民的减排行为提供补贴和奖励.对农业碳减排方面的研究与技术推广给予公共财政支持。但同时政府也推出了强制性行政措施.如实施农业碳排放限额制度和征收碳税等原因在于.农业减排成本不容易被内部化,换言之,农民在做生产决策时,不会将这部分成本考虑进来。因此.美国通过制定农业碳排放限额和征收碳税等办法把这些成本内部化.借此对农民的生产决策实施影响农业是化石燃料的消费大户.一方面.天然气是生产化肥的重要原料,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也直接消费大量的能源在实施农业碳排放限额制度和碳税背景下.如果不能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效率.或者对化石能源实行绿色化替代.那么农业生产成本就将上升.进而会降低农民的收益.并通过价格对农产品消费者产生影响考虑到农产品是缺乏价格弹性的产品.碳税的负担绝大部分会由农产品消费者承担.但同时也会对农业内部资源重新配置产生重要影响那些使用较多化石燃料的农产品.其需求及利润可能会出现下降.这些农产品将在市场上处于价格劣势而被其他产品所代替碳税对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最终影响.取决于碳税收人的使用如果碳税收入被用来促进低碳产品的消费.或直接降低了碳消费.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减少如果碳税收入被用来促进其他高化石燃料的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则碳税的减排效果会被冲淡.碳税对资源重新配置的效果也将抵消相对价格变化过程中的替代效应因此.加大对低碳技术的发展和使用方面的投资.或改变消费方式而选择绿色消费.将会促进碳税对农业碳减排的作用综上分析.美国主要通过市场和行政手段两方面来推动美国低碳农业的发展。

借鉴美国经验,建议如下:

篇10

关键词:低碳旅游;碳排放;碳足迹;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12)01-0013-04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油气资源不断趋紧,气候变化问题也成为有史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如果全球温度继续升高,将带来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北冰洋和南极半岛冰雪融化,生物种群灭亡等严重后果。因此,为应对全球变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低碳旅游”已成为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低碳旅游与碳足迹的内涵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系统运行过程中,应用低碳经济理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原则,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与环境,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与对环境损害最小化的全新旅游发展方式。它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并要求通过旅游中的每一个环节来实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的旅游方式。

“碳足迹”来源于一个英语单词“CarbonFootprint”,指的是一种新开发的,用于测量机构或个人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指标,它能够衡量一个人的能源意识和行为对自然界产生的影响,简单的讲就是指个人或团体“碳耗用量”,并以二氧化碳作为等价物,以t(或kg)为单位计算温室气体的量。游客“碳足迹”主要是指旅行团或单个游客在旅游全程消费中碳耗用量。

2 丽江市旅游产业游客碳足迹分析评价

2.1 丽江旅游产业基本现状

丽江地处金沙江上游,历史悠久,风景秀美,自然环境雄伟,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是云南唯一、全国少有的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称号的旅游胜地。根据丽江市旅游局资料,2010年,丽江共接待海内外游客909.97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61.14万人次,国内游客848.83万人次。尽管丽江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地,但随着旅游人数逐年增长,丽江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旅游景区的污染情况日益严重,这使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2.2 丽江游客碳足迹分析

2.2.1 交通中的碳足迹

交通中的碳足迹主要表现为游客从自身所在地以飞机、轮船、火车等交通方式到达丽江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据全球徒步旅行家邹玉麟给出的关于交通运输中的碳足迹计算公式为:开车的CO2排放量(kg)=油耗公升数×0.785;乘坐飞机的CO2排放量(kg):200km以内短途旅行CO2排放量=km数×0.275;200~1000km以内中途旅行C02排放量=55+0.105×(km数-200);1000km以上长途旅行CO2排放量=km数×0.139。据法国环境与能源控制署所做的调查,如果一架飞机能把180名乘客送到目的地,所消耗相同燃油的情况下,一辆高速火车可以运送1720名乘客,一辆旅游客车可以运送910名乘客,一辆私人轿车可以运送390名乘客。如果每种交通工具送达丽江的旅游人数相同,旅游人数并不随着距离的变化而变化,那么,以2010年为例,到丽江旅游的国内外游客共909.97万人次,在旅行交通中所产生的碳足迹就为78.2953万t。各交通工具碳排放比例如图1所示。

2.2.2 住宿中的碳足迹

景区住宿碳排放因房型的不同、入住人数的多少、季节和时间等诸多因素而出现差异。一般情况下,景区不同类型的住宿设施,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住宿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公式为:

CO2排放量=∑βm×Nm×Rm

式中,m为住宿类型,βm为m型交通工具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Nm为m类型住宿的床位数,Rm为m型住宿的出租率。此可估算,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旅游中住宿所产生的碳足迹及其对环境的严重影响。假定2010年来丽江旅游的旅客每人在丽江住两晚,五种住宿设施住宿人数各占20%,那么由住宿所产生的“碳足迹”就约为28.2818万t。

2.2.3 饮食中的碳足迹

饮食中的碳排放主要体现在对食物的生产、存储、运输、加工、消费和消费后处理等六个方面。在肉类消费中,牛肉产生的温室气体是最多的,每生产1kg牛肉相当于向大气排放3.6~6.8kg二氧化碳。如果丽江游客每人食用1kg牛肉,不考虑未来气体暖化潜能值,按照牛肉的转换系数均值5.2计算,那么,909.97万人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为4.7318万t。

同时,在饮食中的碳足迹还表现为餐饮企业燃料消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如1千瓦电=0.997kg二氧化碳,1kg标准煤=2.493kg二氧化碳,一顿饭大概要烧10L水,每L水从0℃烧到100℃所需要的热量是42万J,而煤每kg可以产生3360万J,按煤的燃烧热量50%被吸收,从理论上来讲,1kg煤仅够一个人吃一顿饭。在饮食中按照每人每天使用1千瓦电,3kg煤的话,就相当于排放了7.7129万t二氧化碳。那么在饮食中所排放的碳总量就为12.4447万t。

2.2.4 游览中的碳足迹

游客在游览中的碳足迹主要表现在游览后留下的废纸、塑料、易拉罐、玻璃、电池等垃圾在堆放和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据资料显示,在垃圾的排放与处理过程中,30kg废纸=57kg二氧化碳;30kg废钢铁=51kg二氧化碳;30kg废塑料=122kg二氧化碳;30kg废玻璃=9kg二氧化碳;30kg废食物=9kg二氧化碳。在丽江,每天所产生的旅游垃圾可以根据垃圾车的数量来衡量,按照旅游城市每天产生旅游垃圾为20t计算,在各类型垃圾数量均等的情况下,丽江旅游一年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就为14.34万t。

2.2.5 娱乐中的碳足迹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除了一般的观光游览,通常还要展开一些娱乐活动,在这里以两方面来计算游客的碳足迹:一部分为购物产品的碳足迹,另一部分为每位游客在娱乐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在丽江购物场所主要集中在古城,销售物品大多为手工制品,碳足迹相对较小,在这里我们忽略不计。

对于游客在娱乐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根据Gossling等用过对大多数游客目的地抽样调查统计,研究得出平均每位游客在旅游中排放的二氧化

碳为40kg,游客呼吸排放的二氧化碳可根据每人每天排放量约0.9kg计算,所以景区旅游者活动的碳足迹计算公式为:

CO2排放量=∑(Pm×40+Pm×0.9)

式中,Pm为游客人天数,按照丽江2010年旅游人数为909.97万人次计算,那么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碳足迹就为31.218万t。

2.3 丽江游客碳足迹评价

通过对2011年的旅游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丽江在交通、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这五个方面所产生的碳排放量的比较,如图2所示。

综合分析,2011年丽江旅游碳足迹总量约为164.6191万t,其中旅游五大部门的碳排放依次为:交通碳足迹占总量的47.56%,娱乐碳足迹为18.96%,住宿碳足迹为17.18%,游览碳足迹为8.71%,饮食碳足迹为7.56%。由此可见,交通中的碳足迹是影响丽江发展低碳旅游的主要方面,因此我们应该致力于控制旅游业交通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特别是航空中的碳排放。同时,在娱乐和住宿总产生的碳足迹也相对较高值得人们关注。

3 丽江市发展低碳旅游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交通中碳减排所面临的问题

旅游交通是旅游业造成巨大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尤其表现于航空交通。随着航空交通的日益发展,相关预测认为到2035年航空运输的碳排放量还将大幅增加并上升至旅游业碳排放总量的53%。但由于丽江位于中国西南端,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游客往往受到路程和时间等约束性条件的限制,让人们选择乘坐火车或自行车相对碳排放量较低的出行方式还比较困难。

3.2 住宿中碳减排所面临的问题

住宿中的碳排放所面临的问题表现在酒店往往采用豪华的建造和内部装修来吸引顾客,但往往酒店越豪华,碳排放量也相对较高。到2007年6月末,丽江有星级酒店195家(五星级4家、四星级13家、三星级49家、二星级77家、一星级52家),如此多的星级酒店,势必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3.3 饮食中碳减排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讲求“民以食为天”,游客在旅游中更是将这句话展现的淋漓尽致。丽江主要的特色小吃包括丽江腊排骨火锅,野山药火腿鸡火锅,黑山羊火锅等等,均是高碳排放量的食物。大量肉食的食用,以及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都会造成温室气体的排放。

3.4 游览中碳减排所面临的问题

要在丽江实现低碳游览的技术门槛较高,丽江旅游景区以古镇为主要景点,如何解决在古镇使用生态能源和节能环保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能、有机能等清洁能源;建筑如采用节能环保、无污染的环保材料;服务如增加低碳导游,设置低碳通讯、垃圾废物的分类回收处理等这些技术难题,无疑又对人们提出了挑战。

3.5 娱乐中碳减排所面临的问题

要在丽江打造低碳娱乐景区,则需要高昂的成本支撑。从景区经营管理来说,景区的低碳转型需要付出的成本主要来自于技术更新、替换以及融资等方面。如自主创新技术不成熟所付出的设备购买成本;投资额大,融资渠道有限所造成的融资成本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景区在实施低碳转型期间的举步维艰。

4 丽江市发展低碳旅游的政策建议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包涵发展低碳技术、建立碳汇机制和提倡低碳生活方式等三方面的内容,见图3。

4.1 运用低碳技术

可以从简单,实用的方向人手,就低碳旅游吸引物来看,应构筑旅游地低碳利用系统。开发者要树立低碳经济的理念,采用节能降耗技术,合理利用资源、能源,从源头控制资源的消耗量,减少污染物,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水平。通过建设生态停车场,使用循环污水处理装置,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技术,使用低碳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

4.2 发展碳汇潜机制

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加增加绿化面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之中,既能有效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污染,更能美化旅游区环境减少碳足迹。

4.3 提倡低碳旅游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