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R473.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9-0101-02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 improving quality of life and relieving bad mood for tinnitus patients.Method:338 tinnitus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regular care)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integrated care),169 cases in each group,compared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bad mood of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Result:After treatment,the SDS,SAS scores,eight quality of life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care; Tinnitus; Quality of life; Bad mood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in Yunnan Province,Kunming 650021,China
doi:10.14033/j.cnki.cfmr.2016.9.056
近年来有研究显示,听力障碍的患者占全世界人口的7%~10%,其中有1亿左右的患者因听力障碍而导致耳聋[1-2]。通常,当耳鸣逐渐加重时患者会出现精神焦虑、烦躁情绪,严重者还会出现恐惧心理。笔者对笔者所在医院耳科治疗的338例耳鸣患者进行护理研究,分析其对不良情绪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耳科2014年4月-2015年4月进行治疗的耳鸣患者338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169例,男85例,女84例,平均年龄(50.0±2.5)岁,平均病程(1.0±0.3)年,右侧耳鸣79例,左侧53例,双侧37例;试验组169例,男85例,女84例,平均年龄(50.0±2.5)岁,平均病程(1.0±0.3)年,右侧耳鸣79例,左侧53例,双侧37例;两组在住院当天均进行了耳鸣性质检查、声阻抗检查和纯音测听检查,已排除了其他疾病引起的耳鸣。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即生命体征的监测,给予饮食、大小便、病情观察等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 加强宣传教育 在患者入院当天,护士应该以温和耐心的态度对患者进行入院规范指导,普及耳鸣的相关知识,特别对患者进行耳鸣病因的详解,促进患者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增强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防止不良情绪对患者病情的加重。
1.2.2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医护人员要热情,主动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指导其舒缓不良情绪,为治疗耳鸣建立信心基础。让患者主动讲出心里的想法并且及时提供患者的合理需求。
1.2.3 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 主动为患者切断噪音,提供安静的病房,避免与患儿住同病房或同层。若条件不允许,为患者提供耳塞进行阻断噪声的传入。良好的住院环境可避免耳鸣的加重,同时避免让患者在噪音大的环境下长期停留。
1.2.4 心理干预 医护人员要耐心为患者讲解有关耳鸣的原因和诱发因素,采用针对性疏导的方法缓解其焦虑情绪,增强其依从性。鼓励部分孤僻患者多参加娱乐活动,改变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包袱。对于抑郁的患者可建议多听些优美的轻音乐,减缓抑郁。
1.2.5 指导患者做耳鸣保健操鸣天鼓 在练习时应该嘱咐患者利用双手将耳廓完全覆盖,以减弱声波。声音的主要传导方式为骨传导,将食指叩击枕骨使声音以骨传导的方式传播。骨传导的声音效果非常好。当练习时,依照中医的原理,运用医学气功的方法掩耳和叩击对内耳产生刺激,双耳与肾有密切的关系且肾开窍于双耳即鸣天鼓。鸣天鼓具有疏通人体经络和肾气,防治耳鸣的功效。在食指叩击时候首先左右叩击24次、右手24次、最后双手同时叩击48次,每天做4次轮回。
1.2.6 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嗜好 在住院期间患者保证睡眠,避免疲劳过度,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注意感冒的预防。饮食主要以清淡为主,避免过冷过硬过腻的饮食。忌烟忌酒、忌辛辣食物。避免长期使用手机和耳机。
1.3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SDS及SAS自评量表进行抑郁及焦虑程度评价,在评价前令患者充分了解量表中的填写方法和各项含义,作出自己的判断,其中SDS评分中53~62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重度抑郁,而SAS则为焦虑自量表,分值越低焦虑程度越低。另外采用生活质量作为评价护理工作的另一指标,采用患者填写表格的方式对其精神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等八项指标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SDS、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SDS、S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精神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认知功能、生理功能、总体健康八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研究表明,耳鸣的产生与环境污染、工作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噪音污染等均有一定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在没有任何干扰和刺激下患者具有耳内和颅内回声感。耳鸣对患者精神、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3-4]。
结合相关研究总结发现,可能导致耳鸣患者情绪低落的原因为:(1)患者因耳鸣而产生失衡、眩晕等状况,通常需要依赖别人,因此患者会自我感觉无能,拖累了别人导致心情抑郁、烦躁。(2)患者对耳鸣的诱因、治疗机制等不了解,缺乏对耳聋的防治知识,同时医护人员也忽略了综合护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耳鸣有效治疗的同时实施有效地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作用尤为显著[5-6]。
篇2
“哀吾生之须瘐,羡长江之无穷”。从诗人对生命之短的感喟中,我不由感到生命诚可贵。
“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在NBA赛场上拼搏的姚明对生命发出了拷问。经过5年的磨砺,姚明已成为NBA赛上屈指可数的当家球星,一场比赛可让他收益数百万元,然而面对他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愿意放弃物质上的价值,追求更令人赞许的精神价值——传递自己的骨髓延续另一个生命,他以一个巨人的行动,激起了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唤醒了我们对生命的良知。生命诚可贵,我们要让可贵的生命延续。
别问值不值,生命的价值不是以交换来体现的。感动中国人的孟祥斌,以自己的义举,阐释了对生命诚贵的理解。风萧萧,雨蒙蒙,壮士一去不复返,面对陌生的人落水挣扎,他心头的闪念是挽救诚贵的生命,他以人生仅有的一次纵跃辉煌告别告别美丽的世间,落水者幸运得救,勇士却慢慢下沉,冰冷的河水让人心寒,勇士的义举即给我们以温暖的启示。
篇3
关键词:生命教育;体育教育;价值拓展
1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关照人的生命、关怀人的本质与内核,作为重要的教育方式在人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生命教育所具有的内涵,可以从下面几个方向来进行理解:第一,要重视生命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让学生们学会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这是从重视生命这一角度来对生命的内涵进行理解的;第二,要让生命教育联系日常生活,使生命教育的内涵更好的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在日常生活实践过程中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怀,这是从生命实践这一方面来对生命的内涵进行理解的;第三,要关怀生命,对生命进行终极关怀,这是从批判过程理性化的角度来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进行理解。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知识型教育,更是一种体验式实践性教育。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们认识到生命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认识到生命存在所具有的意义,让学生们学会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使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能够更好的实现。
2生命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相通性
2.1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形式
生命教育以关怀生命为起点,教育应将生命教育作为出发点,完善生命存在的形式、实现生命价值是教育的目标。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在实践过程中尊重生命与赏识生命的过程。体育对生命的关照体现在身体的历练、社会规训的形成和精神生命的诉求上,体育蕴含深刻的生命内涵,有完整的生命信仰崇拜体系,是一种身体实践的仪式操演,生命象征性的隐喻意味深刻。学校开展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锻炼学生的体魄,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并且能够掌握各种各样的运动技能与技巧,不断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学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校进行体育教育主要的原因就是要增强学生的身心的不断发展,促使个性的不断完善。无论是从体育教育的过程还是体育教育的目的来看,体育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要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融入生命教育,体育教育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目标是不断促使生命本身意义与价值的实现。
2.2体育教育是生命教育实现价值的独特形式
人体的健康状况会对生命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可以说要想保证一个人具有长久的生命就必须要具有健康的身体。学校体育教育能够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与技巧,所以,学校体育教育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基础与前提,它能够促进生命教育的实现与发展。在生命教育当中,必须要注意的就是要认识到生命具有可塑性,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高生命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学校教育能够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与良好的心态,这对于自然生命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体育教育能够使学生不同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不断塑造自身的个性,在不断进步中实现生命的价值。所以,学校体育教育对于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实现,生命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校教育这个实践过程,能够促使学生塑造自然完美的生命,不断实现自身的生命的价值。所以,在生命教育过程当中,学校的体育教育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3体育教育中生命教育的不足
3.1体育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意识淡薄
长久以来,人们几乎都习惯从社会这一方面来对教育进行认识与理解,进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促进人的发展,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种各样的人才。为了能够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型人才,这就使得教育培养的人才几乎都是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的。教育将培养人才当成了一种机械化的过程,只是一味的达到某一固定的标准,但是却忽略了对于受教育者本身的认识,使受教育者没有充分的理解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能够充分体会到生命的多姿多彩。
3.2体育教育教学各评价指标缺乏对生命关爱
在过去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的时候,主要注重的是学生是否听从体育教师的安排与指挥,学生是否遵守体育课堂上的纪律,是否能够按照老师的姿势与规范来进行体育活动等。这就使得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的时候缺少生动性与灵活性。在这个评价体系下,要求学生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体育活动,要严格遵守体育课堂上各种死板的纪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天性得不到发挥,致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对于体育课的兴趣,打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没有体现出对学生生命的人文关怀。
3.3体育教学忽略生命教育的内容
当前,我们国家的学校进行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为学生的升学提供便捷的途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学生的升学需求而服务的。为了能够加分而进行体育教育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一个主要的教育方向。所以,当前很多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的课程都是针对于考试而设置的,无论是体育课程的要求、项目还是体育课的时间都是将考试作为前提,没有关注学生个体的身体素质及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学生上体育课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接受某项体育技能,为了能够在考试当中得到比较理想的分数,却忽略了体育教育的本质,没有提高自身的生命素质。以得到更高分数为主要目的体育教育严重偏离了体育教育的本质要求,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及身体素质的发展,也达不到生命教育对于体育教育的要求。
4体育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措施与路径
4.1增强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意识
生命教育理念表现了对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它认为生命就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而且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也包含了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将生命教育加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要做到爱护学生,重视学生,尊重学生。学校体育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爱学生。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育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不同需求,考虑到学生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给予每一个学生相同的关爱,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体育教育给他们带来的关爱与尊重,建立轻松和谐,相互关爱的体育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
4.2构建体育生命教育内容体系
在生命教育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要承认生命是一个整体,生命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共同组成的整体。将生命教育融入到体育教育当中,学校体育教育就必须要注重学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增加学生的思想品质,促使学生身体与品德的共同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的生命的本质。生命教育的理念指出,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要充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生命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注重人对于现实生活的需求。所以,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更好的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以满足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作为体育教育的出发点,将学校体育教育更好的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促使学生积极的体验生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4.3探求体育生命教育模式
生命教育非常注重对于生命的体验的思想,强调主体应该充分体会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并且能够创造生命的价值,不断增强自身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学校在对体育教育进行设计的时候,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的观念,要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针对生命的价值来设计满足生命需求的体育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运动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体验多彩的生命。针对这些要求与目标,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体育教育,设计体育活动,让学生对生命的体验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第二,就是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体育教学,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并引导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第三,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调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能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享受体育活动,掌握体育活动的技巧与方式;第四,要注重在情感上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心灵感受能力,促进学生思想道题品质的提高。
4.4生命教育纳入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学生的生命不仅仅指的是肉体生命,还要包括精神生命,只有这样才能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以,在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不仅要评价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合作精神以及乐观的心态等。生命是一个不断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所以,在设计各种评价的内容与方式的时候,要针对个体的不同的成长的阶段,遵循学生的生命的天性,而且要关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的感受,要做到尊重学生,关怀学生,使评价指标真正能够满足学生生命的发展需求。
篇4
关键词:高中教学;生命教育;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9-0005-03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理念,其以对教育功能和价值深刻的、本源性的理解与揭示,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并正在从理论走向实践,贯穿于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实践中。
一、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
学者们对生命教育的内涵已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文献中有多样化的表述:
“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通过生命教育,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使学校变得更有吸引力、使个性变得丰富而舒展、使人格变得正直而强健”。[1]
“生命教育是对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是对应试教育、就业教育、技能教育等仅仅服务于学生的生存竞争的教育的扬弃和超越,是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享受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可以在三个层面进行:生存教育、发展生命的教育、死亡教育”。[2]
生命教育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 “是对可能更健全生命的成全、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3]
生命教育“基于对人的生命特性的理解,促进生命的发展”。即“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关照生命的完整性,把教学与学生的生命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不断增长的同时,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4]
尽管学者们对生命教育内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却有着共同点,即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多样性的尊重、对生命发展性的尊重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同时又必须是其落脚点。作为学校,应该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宽松、适宜的环境,同时还应有意识地创设条件、采取措施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把生命教育理念贯穿于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实践中。
二、学生生命成长的维度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该怎样实践生命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呢?
首先,是学生的身心成长。学生成长的最基本和外显的是身体的成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体生长的特点不同,高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成熟的关键阶段,虽然第二性征的发育已基本结束,但各器官都还在发育,身高和体重还处于快速增长期,肌肉的力量迅速增大,这使得高中生从外观上迅速向成人转化。我们应该通过各种精心设计和安排的课内外身心活动,促进每一位学生身体的协调发展,使其健康成长。这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基础,做好这一点,学校才能算是“随顺了最基本的人的生命自然生长”。
其次,是学生的知识、技能增长。学生掌握知识总量的增多和知识结构的优化,是其生命成长的重要维度。由于高中课程内容都是经过课程专家从人类的知识宝库中精选、优化而确定的,但目前纸笔测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已掌握高中各科知识的记忆与应用,用考试成绩作为这一维度的外显标志指标虽是可行的和科学的,但不能是唯一指标。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很多情况下是各种考试难以考到,甚至是无法测量的。作为学校,不仅要重视高考科目、高考内容的教学,更要关注那些高考不考的,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视的但在生活实际中却极为重要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获得。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获得全面的生命成长。
第三,是学生人生观的健康发展和形成。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人生观包含了价值观、道德观、社会观三个方面,社会观又包括人际观、自我观、审美观、宗教观和幸福观等方面,且在18岁前后,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一个人的人生观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5]因此,为促进学生健康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学校至少应在下述三方面有所作为:一是每一位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用自身乐观、向上的人生目标、道德动机、人际观、自我观、幸福观和审美观影响学生,更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身边的各种社会现象,多用正面的事例、用负面现象中的正面观点引导学生;二是各班级要多借集体活动、典型事件、重要时节,组织学生通过讨论、体验等活动,结合优良校园行为文化的建设,促进学生积极、向上人生观的发展和形成;三是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学科的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将学科知识的学习融入对社会现象、人类发展成就、人类面临的重大生存问题等的认识、分析、解读和判断中。只有这样,才是对“健全生命的成全”,使学生的“人格变得正直而强健”,才能够“把人从自然状态引导到包含着更美好、更高尚的某种需求与祈向的应然状态”[6]。
第四,是学生科学思维方法运用水平的提升。知识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而知识产生的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则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对人的发展也更具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一个个的知识点,不能只是提供现成的结论,让学生快速记住已有的答案,更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选择、独立判断,历经知识的发现和产生过程,体会、体验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理解知识产生的学科背景和科学方法。要在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去体悟归纳、演绎、类比、概括、推理等科学方法,并加以实际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因果规律和概率统计规律这两种形式的科学规律。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运用技能的提升标志着其思维能力的提升,而思维能力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这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维度。
第五,是学生个性特长的生长与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有不同的智力特长,有相异的个性、爱好特征,更有各自独特的精神需求。生命教育就是要促进每一位学生在自己智力特长、爱好倾向、个性特征等方向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成长,就是要“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使个性变得丰富而舒展、使人格变得正直而强健”, 只有每一位学生能按照自己的独特个性和特长爱好获得尽可能的发展,那才“是对可能更健全生命的成全、是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但由于目前高考的统一要求,班级授课制这种工业化的教育形式,使其成为当前学校落实生命教育中最难的一点。为此,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和实施多种学生活动,包括个体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团队竞赛等形式,尽可能减少整齐划一要求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优势在活动中得到张扬和发展;学校还要建立多元评价的平台,让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能得到肯定与支持;同时,学校还要大力发展学生社团,用社团将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集聚到一起,让他们在一个个不同发展方向的共同体中相互切磋,相互促进,获得各自的发展。
第六,是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感。每个个体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一个人的生命既属于自己,更属于社会。学校教育要安排和设置专门的课程和活动促进学生对生命的珍贵价值的认识,养成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学校可以开发“生命教育”的校本课程,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认识生命的价值,学习呵护生命的方法、途径;每一位教师还要在学科教学中,结合相关素材、发生在学校内外和社会生活中的与生命有关的典型事件,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剖析,培养学生呵护生命的意识和对生命的敬畏。
第七,是发展学生社会性能力。人是在与他人的共处和交往中认识自我并获得发展的。因此,一个人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组织能力、执行能力等社会性能力的发展是其生命成长的重要维度。在学校中,学生可通过参与或主持社团活动、班级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锻炼和培养这些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通过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代表小组向全班展示小组的作品,或向全班师生陈述自己的观点,或与老师同学的争论来使这些能力得到发展。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彻底摒弃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摒弃以知识点学习为核心的课堂结构模式,采用主题式学习,把多个内容用一个主题穿起来,用一个统领性的问题引导若干个学习活动,形成“问题(或任务)——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概括提升”的任务学习行为链条,通过课堂的主渠道促进学生的社会性能力获得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至少以上七个维度是校园内全体教师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生命获得应有的发展的渠道,也是教师自己的生命价值获得实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肖 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253~254.
[2]肖 川.大学生生命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7.
[3]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和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辛继湘.教学价值的生命视界[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篇5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观;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098-02
随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社会竞争日益增大,因不能承受挫折,大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进一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状况,我校组织的实践小组专门对武汉部分高校大学生生命观状况进行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其中回收有效585份,回收率为97.5%,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区分不同性别、专业结构,使得本次抽样调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其中男生336份,女生249份,理工257份,文史185份,体艺105份,其他38份。
一、问卷结果分析
从统计结果分析,在对待你对生命的理解这一问题时,有52.14%的大学生认为生命是短暂美好的,应好好珍惜;42.88%的大学生认为生命是自然过程,应顺其自然;有3.43%的大学生认为生命是痛苦的,得过且过;而1.55%的大学生却从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这说明在生命理解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能形成对生命的正确理解,是一种积极的生命观,少数学生的认识存在偏差。而脑中经常有自杀念头的大学生,大部分都认为死亡是必然发生的事情,对死亡看得很坦然。调查显示,有45.78%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生命循环的自然现象;34.42%大学生由死想到应该珍惜生命;10.50%的大学生对死亡充满恐惧;9.30%的大学生没有考虑过死亡这个问题。一个人对死亡的认知最终会影响他对待生命的方式,所以加强大学生的死亡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利于帮助他树立健康的生命观。
在对待你如何看待轻视生命这一问题时,有50.6%的大学生认为这是对家人及社会的不负责任,24.53%的大学生认为自我解脱可以理解,16.98%的大学生认为这是对生命的漠视,而7.8%的大学生则选择了说不清楚。在轻生方面,大多数学生对轻生行为有理性认识,但近三分之一学生表示轻生可以解脱或说不清。
大学生在面对遇到因车祸或其他原因受伤害的人,应该做出选择这一问题时,有55.61%的大学生选择救,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有24.83%的大学生也选择救,是因为担心受到良心和舆论的谴责;而8.84%的大学生选择救,是希望获得当事人家人的回报;另有0.69%的大学生选择不救,认为别人的生命与我无关;还有4.25%的大学生选择不救,认为怕被诬陷;最后有5.78%的大学生有其他方面原因。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整体上对生命充满了敬畏,认为生命在任何事情面前都是最重要的,但也有少数大学生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和尊重。
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有了一定的生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未成年人成熟、自我意识强。然而,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使他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有59.42%的大学生选择自我调节,参与健康的活动方式;有22.43%的大学生选择找亲朋好友或师长倾诉;而16.44%的大学生选择顺其自然;另有1.71%的大学生选择逃避现实,消极对待。这一部分消极对待压力和挫折的大学生,往往一旦遭遇到挫折,就很可能会做出极端行为,这就需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及高校的努力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原因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最初是以死亡教育的方式提出的。中国香港、台湾地区是生命教育发展相对较早的地区,生命教育已基本成熟,而我国大陆地区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对“生命”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发展也相对滞后。正视现状,现在的教育在对学生生命观教育上,存在缺失或存在教育力度不足的情况,当今的大学教育过多地注重授以学生生存于世的本领与技能,在教育观念上导致了工具主义的价值取向,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生命的关注与理解,因生命教育的缺失,极易出现大学生价值观、生命观偏差的情况[1]。
当心理危机发生后,学生会出现一系列身心的不适反应,表现为激烈的心理冲突、精神失常等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是自杀、他杀等。这些现象已经在大学校园中出现,且也不是个别现象。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学校生命教育缺失、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和生命价值缺失。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而且生存能力和自救技能也比较欠缺[2]。
生命观是对生命所持有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包括生命认识、生命态度、生命价值、生命信仰。大学生生命认识淡薄、生命观发展不完善已成为不争的事实[3]。大学生群体漠视生命的状况让人担忧,因此,我们要从源头上分析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千差万别,大致是受内因、外因共同起作用的。内因,即没有树立起牢固的生命观和人生观;外因,即受到人生中重大挫折的事,比如就业难、学习不理想、感情失意、家庭变故等。
(一)个人原因
生命认识,就是让个体认识到自己生命的存在,认识到他人生命的存在,认识到世界上一切生命的存在及生命间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生命认识是树立科学生命观的基础。要深刻认识生命,必然要对生命起源进行探讨。只有对生命有深刻的了解,知道生命的奥妙才能珍惜生命,这是生命认识的前提[3]。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宝贵,才会珍惜生命。而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生命教育一直比较缺乏,这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对“生”“死”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思考,缺乏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进入大学后,面临着爱情、学业等问题慢慢显现出来,一旦学生遇到挫折,各种压力突现,就会令其崩溃,易冲动选择自杀或他杀来解决问题。
(二)家庭原因
大多数学生的父母从小就很少会向孩子灌输生死观念,他们一般会采取回避或敷衍的态度,甚少告诉孩子死亡的知识,结果孩子对生命的认识出现了空缺。事实上,没有正确的生死观念,孩子就不能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容易产生不珍惜生命的思想和行为[4]。正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们才应倍加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作为孩子家庭教育中的施教者,家长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教育孩子养成正确生命观的责任。
(三)学校原因
在我国高校,对于生命观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一般出现了大学生伤人事件后,学校才会采取措施加强学生自律和提供相应的教育与咨询。另外高校也没有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等内容甚少。作为高校,生命观教育应该要加以重视,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形成基本认识,但对于死亡现象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偏差。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具有比较明晰的学习动机,对生命价值有所体验,但缺乏主动意识且层次较浅,这就需要高校加强生命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
三、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生命观的有效途径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人的生命本身为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及社会生命的融合体,其成长都需要教育加以塑造。具体而言,树立科学生命观应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在教育内容上需从珍惜自然生命、提升精神生命来进行;二是在教育路径上,要从完善当代大学教育理念,加强大学课堂中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三是充分发挥自我、家庭和学校在生命价值观教育中的共同作用。
(一)大学生个人自身努力
要树立科学的生命观,最重要的就是大学生要主动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部分大学生之所以漠视生命,就是对生命的认识有偏差。因此,大学生的第一任务就是要完善自我的人格,懂得自尊,学会对生命的敬畏;要学会爱自己、爱身边的朋友,学会宽容。大学生需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任何一种不负责任的伤害行为,都将以终身悔恨为代价。大学生应该提升文化、品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大学生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在生活中,时刻抓住能磨炼自己的机会;在学习中,注意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情绪状态。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学会找亲朋、老师及同学倾诉,进而平息焦虑的情绪。
(二)发挥家庭生命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摇篮。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使其从小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必然对其将来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奠定扎实基础。家庭和睦、父母的价值观、父母的行为方式等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应从小就向孩子讲述一些关于生与死的知识,以积极的心态告知孩子关于生与死的疑问,帮助孩子从小就树立健康的生命观。同时要不断地挖掘和提升我国传统文化中“生命观”的内在价值,发挥我国传统儒家和道家对“生命”问题的思考,也可借鉴西方对生命及死亡哲学方面有益的探索。
(三)多层面推进高校的生命教育
高校应开设生命观教育有关的课程,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识。高校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主渠道,创建生命化课堂,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增设有关生命教育内容,使生命教育课程化、常规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到该课程中,是当前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切实可行的现实路径[5]。同时,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存,提高生命意识,让校园文化凸显生命教育育人的功能,使学生从隐性课程中接受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学校应注重富有生命情怀的校园文化载体的建设,通过校园网、宣传橱窗等各种校园载体,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升生命质量。除此,高校还要大力开展有关死亡的教育,死亡教育本身就是生命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大学生个人、家庭及高校三方合力共同的作用,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
参考文献:
[1]钱思彤.透视大学生自杀现象浅析高校加强生命观教育的途径[J].商业经济,2013,(2).
[2]覃琴.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实施生命教育的路径[J].教书育人,2012,31(4).
[3]张加明.当代中国大学生生命观调查报告[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4).
篇6
关键词: 小学课堂 生命教育理念 探究措施
我国的新课改进程逐步深入,更加突出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生命教学的理念。生命关怀教育理念提倡:教师在教学时要把学生看成具有生命灵动性的个体,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活动。然而现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此理念相去甚远,甚至产生背离的现象。比如: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程序化、教学形式过于呆板、内容枯燥等。笔者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基础上,开展生命关怀教育理念的探究分析。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关怀教学理念的意义
小学教学的任务是一方面让学生增长知识,另一方面使其生命更有灵动性、懂得生命的真谛,在这个过程中使师生的生命价值凸显。然而假设小学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那么这样的教学其实就是失败的。语文作为基础教学最重要的学科,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精神教育和生命关怀,尤其对学生的个性生命特征应当认真塑造。而且,语文教学就借着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和认知能力,并借此培育学生的生命特质和个性特征。所以,开展语文教学要和生命教育紧密结合,在教学中让学生清晰领悟生命的真谛和意义,对生命产生崇高的敬畏之情,更加愿意探索生命的意义,进而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和发展前景,这样语文教学才算完成最根本的任务。其实,每一堂语文课中都有生命内涵的体现,都有生命智慧的彰显和对生命之美的注视。因此,小学语文这门课自身就有生命教育的关注,这既是现代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又是小学语文这门课的特性。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关怀生命教育的理念显得尤为必要。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关怀生命教育理念的开展措施
1.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和珍视生命的精神。
开展生命关怀教学理念就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使学生借助对生命的感知等活动产生一定的认知观点和见解。那么生命意识涵盖了生命存在的认知和生命逆境的认知,既有珍爱自身的生命,又有关爱别人的生命。激发孩子们的生命意识一方面使他们体验生命的意义,形成爱护生命的精神和尊重他人生命的精神。认识到现代社会是每个人、每个物都有自身的生命体征。生命不能重来,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同时,生命又极其弱小和短促。所以,对孩子们开展生命关怀教育,对他们产生珍爱生命的意识格外重要。然而,生命是独一无二、不得复制的,历史伟人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如谦虚礼让的孔融和机灵聪明的司马光,这些都是需要让学生慢慢体会生命个体的不同,进而学会理解包容他人,正视自己的生命的同时也珍视别人生命的存在。另外,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孩子们领悟生命意义。
在语文教学时当注重生命关怀理念,注重学生个体特性,在语文学习和阅读中激发和领悟生命的意识。笔者在讲解《司马光》一课时,就巧妙地融入生命关怀教学教育孩子们珍爱生命,远离危险地带,若遇到危险,则一定要冷静使自己或者帮助他人摆脱生命危险。另外,诸如《蒲公英》《小鹰学飞》等阅读课文教学中也借机渗入生命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热爱生命,自强不息。
2.注重教育学生学会欣赏生命之美。
除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精神外,还要注重教育学生学会欣赏生命之美,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观察发掘生命之美,感悟生命的魅力和价值,既有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又有对人类之美的认知,既能领悟人间真爱,又能觉察人性之光,发现人类的智慧之美和创造之魅。在这个过程中使孩子们感受了生命的存在,看见了生命的活力灵动,形成了对生命欣赏的视角和思想,进而更加珍爱生命和热爱生活。然而,生命固然美好,生活有时候却很残酷,每一个人在生命历程中都要面对诸多困难和艰险,但这正是生命的历练真谛,既要敢于接受生活中的挫折打击,又要坦然面对生命的荣耀之辉。没有重来的生命,珍视生命,从这一刻做起,无论生命前方的路是怎样,享受生命的旅程才能活出生命的价值。
3.师生对话互动,点燃生命火焰。
开展课堂上互动活动对调节课堂气氛有助推作用,语文课堂开展平等的对话互动有助于师生之间互相理解和尊重。互动活动要求师生平等,孩子们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细心听取,即使孩子们的见解是稚嫩空洞的,也不可以直接打断和批评,站在学生的主体地位上,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指导,不可以打击和泼冷水,这样会击退他们的参与热情。而且,学生发表见解有错误也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多理解包容,并借机委婉地指正错误之处,引导他们产生积极正确的认识和见解。这种纠错教学法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没有错误和片缪的衬托,那么会有真知和正确的体现,一味地追求统一口径的说法和见解,只能扼杀孩子们的天性,磨灭他们幼小的心灵,浇灭他们对生命探索的火焰。所以,师生之间开展平等的互动对话很关键,在平等的课堂气氛中使学生感悟生命个体的价值,认识和接受来自每一个个人的生命体悟和经验,教师或者是其他学生的。这样,学生得到的对生命的认知才是正确的、鲜活的、灵动的。
4.改进传统预设教学,采用动态化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于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内容的设定,导致教学的每一个步都是教案预设的,出现课堂枯燥乏味,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课,学生做“乖巧的孩子”听课,被动地吸收已经成型的知识和价值观。然而,正确的语文教学提倡注重学生的个体特性,倡导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轻松地学习知识,在课堂活动参与中形成个人生命观念,进而达到知识的构建和消化,逐步树立积极的生命意识形态和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关怀教学理念大有裨益,对学生的生命价值的形成和将来的生命质量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因材施教,积极探索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多关怀学生的生命个性,引导学生自重自爱,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参考文献:
篇7
当生命成为教育的原点,我们的教学就不能无视每一个教育对象的鲜活生命。大学语文作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更应遵循这样的教育规律。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已经自不待言。在培养基本的人文情怀、崇高的道德情操等方面,大学语文义不容辞。然而,人文性的培养又是以生命存在为基础的,我们所期求的人文精神其实是在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中,通过精神生命的实现以及社会生命的建构而达成的,因此,当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精神”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更多正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是否应该给予教学对象以更多的生命教育,通过这样的生命教育,让教育对象懂得,生命之真———生命的合规律性,生命之善———生命的合目的性以及生命之美———生命在知、情、意的完美统一中所实现的人格升华、价值呈现和生命超越。因此,作为一门人文性浓厚的课程,大学语文也应该将生命教育的使命提上日程。人文性和生命关怀,在其根本上,对于大学语文教学功能来说,并不存在理论和实践操作上的矛盾。“生命化的教育把知识归结为创造性的智慧,把智慧归结为时时处在价值抉择中的人的灵动的生命。”[3]因此,我们认为,大学语文生命教育使命的确立是在当下教育语境中对其人文教育使命的拓展。
二、语文的课程属性与生命教育的可能
大学语文何谓?早在1996年,当时的国家教委高教司就把大学语文界定为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并明确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学生一直都在学习语文,大学语文与此前三个学段的语文存在怎样的区别?大学语文教学界就此进行过充分论争和探讨。其中我们也看到这样一种比较折中或者说比较综合的理解:在工具层面,大学语文应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要重视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在人文素养层面,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经典作品,深入领会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起到情感陶冶的作用;在文化层面,大学语文承载着继承和传播传统和现代优秀文化的任务。然而这样的阐释对于大学语文而言其实大而无当,因为从小学到中学,我们的语文其实都承担着这样的使命。我们认为,大学语文首先得回到“语文”上。大学语文在其课程本质上,不是政治教育,不是人文概论,也不是思想史。大学语文应该是通过经典文章的赏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大学语文区别于中小学的语文,应该回归并深入到“文章”中。如果我们强调大学语文的文化功能,那么“,以文化人”的思想就应该是我们的借鉴。从字源学上看,最早的“文”在甲骨文中像一个正立的“人”,其胸部有纹饰。因此“,文”的最初意义大约是指人类对自身的装饰和美化。“文”中包含着秩序、节奏、规律之意,因而又引申为礼节仪文。当然,无论是“文字”之文,“文学”之文,还是“文化”之文,它们都同时具备形式创造的意味,正是因为这种包含着一定秩序、节奏、规律的形式能指,引领人们进入更为丰富的意义所指。所以“,文”的情感性、形式性和审美性就应该成为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标准。《大学语文》的教育体现为高度的融合,是多样中的统一,是在大学之前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整体教育。因此,大学语文从课程属性上具备了通过优美文章进行生命教育的可能性。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无不是作者情感的完美结晶和思想的审美化和艺术化,对这些优秀作品的欣赏,其实也就是与这些作者跨越了时空的生命对话,通过情感的激荡、灵魂的洗礼和思想的深化,学生理解了生命的真谛,懂得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从而形成了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追求生命超越的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同意孔庆东先生对大学语文的认识“: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学语文,首先要和整个人生挂起钩来……”
三、审美化的教学与大学语文生命教育的现实路径
篇8
孔子生命观幼师生生命道德教育
近年来,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冲击下,生命道德教育已成为各大高校极为关注的教育课题。所谓生命道德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进而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实现生命价值的道德教育。幼师生作为教育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教育祖国未来希望的重任,他们更应该懂得生命的价值及意义所在。孔子作为历史上为数不多能突破时代的局限,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家,他的思想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基础,其生命观对当今时代更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幼师生生命观现状
随着本科院校生源的不断加大,幼专院校逐渐失去往日的竞争力,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技能培养上,而忽视对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再加上现在的幼师生文化基础薄弱,思想意识淡薄,更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1.生活态度比较消极,表现出对自我生命的虚度
由于部分幼师生缺乏对生命的深层思考,对生活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只是一味追求时尚、沉迷网络、厌学早恋,有的甚至沾染不良嗜好。他们生命观存在较大的偏颇,并没有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2.心理承受能力不足,表现出对生命的否定
现在的幼师生多数为“90后”,他们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下,心智尚未成熟。当面临着来自就业、学业、家庭等诸多问题,又缺乏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时,部分学生选择消极面对,逃避甚至否定自己生命的错误做法。
3.生命意识淡薄,表现出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
由于幼师生的年龄偏小,他们对生命道德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出现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脱节现象。如崇尚暴力、行为偏激、漠视他人生命等。
二、孔子生命观对当代幼师生生命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中蕴涵丰富的生命意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有着自己独特而深邃的生命观,最终成就其无可取代的历史地位。今天,借鉴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他对生命的审视,对当今幼师生形成正确生命观具有积极意义。
1.借鉴孔子的“重生爱物”的伦理情怀,体悟生命的神圣
对幼师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天地间最伟大的道德就是爱护生命。既然生命是天地之大德,那就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对待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在孔子的生命观中,最基本的就是对生命的重视。他坚决反对战争、反对剥夺人的权力,主张教化,实施仁政。《论语·先进》中“未知生,焉知死”等贵人重生的主张,表达了生命至上的情怀。《论语·乡党》中提到:“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种养生的智慧也体现其对生命的重视。《论语·述而》“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又显示了孔子对自然万物的仁爱之心。可见,孔子的生命观不仅体现出对自己生命的重视,还包括对其他人和物的尊重和爱惜。
生命是一种责任,承担和履行这种责任的过程,就是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那种对生命漠视甚至轻言放弃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作为当代幼师生正是缺少生命意识教育,要想更好的感悟生命的真谛,就要深刻领会孔子“重生爱物”的思想。
2.借鉴孔子“立志仁德”的人生价值观,体会生命的价值
人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掌握生命的宽度。孔子爱惜生命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以保全生命为目的,更重要是关注生命的价值,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孔子一生学习、追求和实践都在于推行“仁”。他以“立志仁德”作为加强自身修养、实现生命价值的重要环节。《论语·子罕》曰:“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的生命观,能够超越生死,建功立业,使有限的生命拥有无限的价值,对当代的幼师生正确认识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借鉴孔子“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提升生命的境界
生命不仅是一个存在,更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复杂而多变的,人生的各种境遇都会碰到。如何在各种情况面前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孔子生命观的重要内容。孔子自己就过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生活(《论语·述而》)。这种乐并不在于贫贱本身,而是超越了贫贱和富贵,达到一种更为崇高的生命境界。
幼师生正处于生理发展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重要过渡期,此时会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勇敢与怯懦、高傲与自卑,这都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压力,导致恶性事件及心理疾病的高发。孔子“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会指导他们正确去面对各种生活困难,特别是身处恶劣环境时,更要泰然处之。
三、依托《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渗透生命道德教育
经典是人类千百年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代代传承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涵盖人类生存和生活所有领域和层面,是进行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的“全能”工具与“高效”手段。
1.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以生命道德教育为基础人文教育理念
教育是塑造灵魂、完善生命的事业,因此我们需要借助教育的力量,使学生接受生命教育,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力量,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及方法,有效开展诵读活动
经典作品需要多读,在读中感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参读、诵读、美读、比读等,增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如孔子的《论语》用君子之道和仁爱之心启迪众生,要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激荡在字里行间的大爱。也可利用网络,搭建学生互相交流的平台,有利于更好传承经典文化。
3.营造充满“生命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将本课堂教学与实践有效结合,借助校园文化为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学生自主进行文化建设,可以将生命意识和生命教育融入校园生活中。
四、结束语
总之,推进生命道德教育是幼专院校一项长期的教育任务,在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的条件下,认真探究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感受国学的巨大魅力,有助于更为深刻 认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利于促进幼师生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院林,焦霓.孔子的生命观教育与当代启示[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5).
篇9
关键词 现代教育 回归 大学生 生命教育 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06
Concerns and Return of Education to Life
――On the Content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Education
TANG Zhanying[1], LIU Xing[2]
([1] School of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unyi Normal College, Zunyi, Guizhou 563002;
[2] School of Primary Education, Zunyi Normal College, Zunyi, Guizhou 563002)
Abstract Changes i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too much emphasis on teaching the integrity and employment-oriented, while ignoring the man as man this is really education, ignoring the educational attention due to life, resulting in education and life severely alienated. The presence of people, human life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 education on the most important function is to guide people to respect life, perfect life, search for life meaning and value. Therefore, the content of modern education should achieve the return that is concern for life, improve life education.
Key words modern education; return; college students; life education; content
泰戈尔说 :“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认为:“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培养认识生命、体验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和提升生命质量,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结合当前中国生命教育发展的实际,生命健康教育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1 关注生命,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
大学生对生命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对生命的理解、对自我身体的正确认识与理解,以激发自身的潜能,提升生命品质。具体内容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人的生命与生理构成的教育。包括生命起源、生命特征、生理发展等方面。第二个层次:生理卫生与健康方面的教育。包括包括生理健康的知识和保持身体健康的各种技能。如对大一新生进行性知识教育、了解避孕的方法,减少生理发展给学生带来的伤害;进行预防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的成瘾性、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巨大危害性,了解如何拒绝、远离,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方面的知识。
通过这些内容的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了解人类自身的生理构造及其发展特征,掌握保持生理健康的知识和技巧;深刻认识到人自身生命的基础性,生命对每一个人的唯一性的、不可替代的,生命一旦失去,不可再来。
2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捍卫生命的尊严
课题组①调查中,当问到如何看待生死时,33%的人认为“死是自然规律,能坦然面对”,37.9%的学生认为要“珍惜生命,珍惜生活,活着多做点有价值的事”,但也有8.7%的人“很忌讳谈死亡”,6.3%的学生认为“活着是一种痛苦,死是一种解脱”。
当谈到是否有过自杀念头时,大多数学生还是乐观对待生命的,67.3%的学生回答“从来没有”,有25%的学生认为“偶尔有”,5.8%的回答“有个多次”。对于大学生自杀的看法,43.7%的学生认为是“藐视生命,对生命的不尊重”,“是自身怯弱,不敢面对现实的表现”,同时有27.1%的人认为“是对父母的不负责”并“坚决反对这种做法”,有9.9%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生活本身就无奈何不公平的”,也有4.2%的学生认为“感到害怕,自己在烦恼的时候也想到死”。
在对“见义勇为导致死亡的事件”的看法调查中,问到2009年长江大学学生在长江边发现两名少年落水,不会游泳的10多名学生手挽手组成“人梯”下水救人,两名落水少年得救,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名年仅19岁的大学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一事件时。有69.2%的学生认为“要懂得保护自己,才能更好地救助他人”,说明当代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并且有13.5%的人回答“我或许能做得到”,但也有13.8%的人认为这件事值得“佩服、可歌可泣,但我做不到”,1.4%的人认为“这不是我们学生的职责所在”。
因此,生命教育还要求大学生不仅能够正确地看待生死、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懂得敬畏生命、主动维护生命存在的权利,防止对生命任意践踏的现象发生。教育大学生要能够悦纳自我,尊重他人。主要教育内容包括三个层面:(1)生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把对“生死”认识从生理正常现象提升到精神信念的高度,从而能更好地珍惜今天,活在当下。如开展“与哲学面对死亡”等方面的哲学知识教育。(2)珍惜、呵护生命的教育,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从维持自我生命存在方面看,大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自我保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防灾、防病、防骗、以及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安全常识与紧急处理技能等;从生命间的关系看,还包括对生命敬畏与关爱、必要时对他人生命威胁的救助以及救助的技巧方面的知识。在人类这个生命之河中,每个人都是构成这个生命之河的小溪,小溪有水才能保证大河长流;同时,每条小溪又需要大河的不断补给才能得到拓展。只有保持人类生命之河和个人生命小溪之间的生态互动与良性循环,才能保证个人生命的幸福和人类的美好。
3 欣赏生命,体验生命,感受生命的美好
内容主要包括:挫折教育、幸福教育、感恩教育等方面。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人的成长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正确地面对挫折,能够锻炼人的意志,提高人内在的精神素养。正如孟子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次, 让学生学会分享幸福,学会感恩,懂得奉献。幸福是在自我劳动基础上,通过“自我活动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的现实过程和愉悦的心理体验”,它与金钱、权力没有绝对的对等关系,要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败和极端个人主义。“这种幸福感不在于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在于责任的承担所带来的精神生命的升华”。第三,教育大学生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阳光的心态。一个人持有什么样心态将决定他看待问题的思想,而思想往往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感与幸福感。所以,生命教育中,教师应该向学生传递一种“正能量”,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失败与挫折,积极乐观地去拼搏、奋斗,实现人生价值,成就“幸福人生”。
4 体验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生命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要靠人们个体自觉地、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去追求去创造,从而获得人类生命历程的升华。课题组在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的趋向性做调查时,36.4%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的价值判断趋向于“实用化和功利化”,只有10.9%的认为当代大学的价值判断趋向于“崇美尚真”。而谈到对人生的看法时,38.2%的学生认为“人对自己的一生要有全面的规划,要发挥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短暂的生命焕发出光彩”,而41.8%的学生认为“人只要实实在在地过好每一天就可以了,不要想得太多”,20%的学生认为“人生要懂得享受,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再问到,2010年10月20日深夜,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伤农村人张妙,因其抄车牌号,故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后被法院判处死刑。你如何看待药家鑫事件时,45.7%的学生认为这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缺乏法律意识和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以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18.9%的认为是“家庭教育的缺陷”,17.3%的学生认为“药家鑫事件固然可悲,但社会大环境也得负一定的责任”,但同时也有18.1%的学生认为“这是一起无人性的杀人狂事件”。
而问到,你怎么看待汶川大地震时四川教师范美忠(被媒体称为“范跑跑”)危急时刻不管学生只顾自己逃命的行为的。42.9%的学生认为“不应该,因为他是教师,有社会职责和责任”,而37.5%的认为“情有可原,这是生命的本能”, 19.6%的认为“无可厚非,他有保护自己生命的权利”。
第一个层面,关于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教育,又包括两个方面,对生命存在本身的价值的教育以及处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的教育。“个体的人首先只有作为一个具体的生命存在才能够谈得上他的价值。人的生命存在本身即具有价值,每一个生命都应得到尊重和关爱,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是个人道德的基本义务。”爱惜自己也要爱惜他人,自己与他人是共在的。马克思认为,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是一个群体的动物,“人首先是类存在物”。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不可能脱离他人而能像“人”一样地生活。“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为基础的,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因此,生命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生理、心理上的教育,或者自杀、伤人的教育,而应该是教育学生探索与升华生命的价值,教育他们超越物质化和功利化的价值追求,提高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从而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
第二个层面,生命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教育。他要求人类超越人类个体的自然生命,超越人人外在的功利,实现人的精神生命的提升,使个体生命从追求个人价值上升到以实现社会价值为终极目标。如在我国当下社会价值体系下,就是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奋斗。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2FD Y031)阶段成果
注释
① 课题调查组,指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课题调查组,下同。调研报告已公开发表。见唐占应.基于“三维角度”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状况的调查[J].西江月,2014(12):65-67.
参考文献
[1] 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2] 康雯.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与回归.中国电力教育,2009(150):34.
篇10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可行性
1.对生命教育的定义的简单阐述。
生命教育的思想,最早于1968年由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开始明确提出并倡导践行。1996年前后,我国台湾地区校园一再发生暴力与自戕案件,引起了台湾当局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香港对生命教育也予以极大关注。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生命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自杀、人生意义的缺失与环境保护提出的。[1]可见,开展生命教育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态势决定的,也是教育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的主动适应。
关于生命教育的定义,目前国内有不少学者有自己的阐述,我认为以下几种颇具代表性:
浙江大学的张云飞这样定义:“所谓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2]
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认为:“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命的质量和增强生命尊严的意识,使学生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3]
浙江大学的王东莉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要让生命的其他物种和谐地在同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4]
总之,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生命教育的主题。[5]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如此看来,生命教育与语文教育有共同的目标。
2.关怀生命:语文教育的基本旨归。
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6]因此,知识教育理应为完成这样的教育使命而努力。知识的终极价值是生命价值,知识教育理应成为生命化的教育,始终指向一个个永无重复、永难穷尽的生命个体,始终以关怀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为自己的基本旨归。[7]
以关怀生命为基本旨归,就是要以生命发展为价值追求,建立起适宜个体生命提升的知识教育体系。[8]教育只有融入个体生命并成为个体生命的有机组成,才可能获得其终极意义。知识教育的意义,只能在生命本身,而不可能在生命之外。当然,作为知识教育的重要一环的语文教育也理应以完成这样的教育使命而努力。
3.实施方法。
(1)激活文本,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光彩。
翻开语文教材,我们不乏看到讴歌生命的篇章,如:《谈生命》、《那树》、《我与地坛》、《热爱生命》、《紫藤萝瀑布》、《再塑生命》等,它们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绝好教材。语文教师应该激活这些文本,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光彩。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呼唤生命教育》和《老王》这两篇,它们恰恰可以概括为从呼唤珍惜自己的生命到呼唤关爱他人的生命。
《呼唤生命教育》一文,在对生命教育的理性认识的陈述中透露着对个体生命的人道关怀,表明了作者对待生命教育的急切的心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对高中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篇章。在讲授《呼唤生命教育》时,我这样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从而让学生从理智上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
①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生命教育”的内涵。
首先布置学生作预习,让学生或上网搜索或采访身边的此类现象,并调查这些现象给家人朋友乃至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学生更加具体和真切地了解这种现象带来的严重后果。通过预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讲述此类事件及其严重后果。接着学习正文――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和明确生命教育的定义。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这一点,我激活更多文本作阐述:
因为“生命是尊严的”,“它没有任何等价物,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它”,所以我们能听到李白虽彷徨在歧路,却勇于展望:“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虽困在黄州,却洒脱自得:“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朱自清虽受现实扰乱,心中苦闷,但却能够超然地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因为每个个体生命的宝贵和独特,即有价值,所以我们能看到这些充满感情、饱含人生智慧的文字。
在我们目之所及的世界中,不仅仅人有生命,动物、植物乃至大自然的一切也都有生命。《紫藤萝瀑布》包含着对花的生命的歌颂: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风筝》中,“我”践踏了弟弟的风筝梦,成年后那份深深的自责,不正体现了对生命的呵护吗?《邓稼先》一文中,邓稼先向我们展示的不正是生命的奋斗不息吗?这些不都能引领我们认识生命的价值吗?
这时,看到学生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望着我,我也备受感动,动情地说:“生命是有价值的,我们必须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这不仅是对我们自己而言,对他人我们也应该有关爱情怀,因为生命是平等的。”于是,引起对《老王》的链接学习。
②《老王》与《呼唤生命教育》的共同点:珍视生命,提倡关爱情怀。
《老王》一文中最感动人的一句话莫过于:“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我”出身名门望族,自小受传统文化熏陶,又经历了。在那场运动中,“我”应该是不幸者吧,但对比老王,“我”却认为自己是一个幸运者。这源于“我”对老王真心实意的关怀和牵挂,这份心意在字里行间自然流淌,请学生把这些句子找出来,体会作者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对他人人生的关爱。通过示范,学生能准确地把这些句子找出来。
接着进一步感受作者对老王的关爱。“我”作为一个有幸者,为什么会对老王这个不幸者感到“愧怍”呢?从原文关于“我”的心理描写中可以找到答案:“我”不认为老王对我一家的特殊照顾和给“我”送鸡蛋是应该的,因为“我”付了钱,因为“我”平日照顾他的生意;“我”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好意,“我”后悔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羞辱他。概括而言,那是因为“我”珍视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的人格,哪怕是老王这样的普通劳动者。“我”用平等观念去看待老王的艰辛生活,“我”认为社会对不幸者只有关爱的义务,而没有嘲笑的理由。老王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硬撑着僵硬的身躯来看“我”,给“我”送来了他不舍得吃的鸡蛋和香油,“我”的关爱在老王身上有了传递,关爱使老王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感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生之为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人,关爱地球上一切的生命。
通过对文本的激活学习,学生受到了很好的感情熏陶,在课后作业――《〈呼唤生命教育〉课后感》中,写出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刻且独特的见解。
(2)我手写我心,从作文练笔中加深对生命教育的感悟。
生命教育的内容有:重建生命的神圣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协调好生命与生活的关系,正确处理现实中的问题。通过文本学习,可布置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写成作文。许多作文题也正要求学生作这些感悟:如《生命的赞歌》、《生命的奇迹》、《生命・自然・美》等,都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树立自己的生命观。
(3)角色模拟。
角色模拟实际上也是属于增加学生体验性的一种教学方法,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模拟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找到合适的题材让学生编排课本剧,使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然后由学生表达角色模拟的感受,从而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事件的客观评价。
通过体验他人的生活,学生会主动思考自己的生活,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学习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节选)》,可安排淘金人、比尔、驯鹿、狼、病狼等角色,通过体会淘金人顽强的生存意识,学生会树立积极面对生命逆境,运用正确方法解决生活难题的人生观。
二、语文教学之于生命教育的有限性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促使其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9]生命教育与德育教育、美育教育和生物学教育关系密切,这是生命教育研究者们的共识。众所周知,语文教育者历来也都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与美育教育,但语文教育还有它自身要完成的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所以语文教育并不等于生命教育。
首先,从语文教学的主体的状况来看,在各类信息趋向爆炸的今天,学生对生命和人生的看法比之过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步伐难免跟不上学生心理的变化。今天的学生,追求平等和自由,他们服从真理,但不盲从压力。特别是高中生,他们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这些观念难免还有些稚嫩,有些偏颇,这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仅仅靠语文教学是不能完全解决的。
其次,从语文教学的目的目标来看,过高估计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生命观念的塑造,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语文教学,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简单明了的生活困难时,有时会显得苍白无力,难以言表。只有与其他学科取长补短,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教给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最后,从个体的生命发展历程来看,语文教学只是学生生命历程一个短暂的环节,而生命教育并非阶段性教育。学生未来的人生之路还很漫长,境遇也会有所不同,他们的生命观念还会不停变化和完善。现在我们能做的只是在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打下一个黄金般的底子,期望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生命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遗漏的一环,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未来公民的需要。教师要不断充实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将生命教育融入于教学中,与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情感和体会,使学生能充分地感受生命的价值与喜悦。只有每一个人都对生命有了崇高感和敬畏情怀,能在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可爱,我们的世界才能走向文明和和谐。
参考文献:
[1]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第一版.
[2]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4.
[3]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第一版.
[4]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第一版.
[5]郑晓江.生命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中国德育,2007,(3).
[6]叶澜.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而努力[J].教育研究,2004,(2).
[7]王帅.知识教育的生命特质及其有限性.教学与管理,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