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篇1

20世纪世界经济虽然经历了多次萧条、景气、危机、复苏的反复,但是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达国家经济继续发展,许多新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呈持续快速发展势头。21世纪的世界经济,特别是未来的20—25年中世界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发展。

在未来经济的发展中,人类将面临有限的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在今后25年内,世界人口可能达到100亿,需要满足如此大量人口的食物和必要的物资。同时,需要供应相应能源、交通、住房、学校以及各种机器等需求。呈指数增长的需求和有限的资源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回顾20世纪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正是烃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主要资源来自于化石资源(煤、石油和天燃气),许多国家都认为化石资源是保证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的基础。从20年代以来的靠其提供经济发展的需要,以至于达到今日的生活水准。据统计,生物基资源所占份额很小,在能源方面低于1%,在原材料方面也不到5%。尽管烃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呈强劲势头,但是有限的资源令人担忧,而各种化工产品带来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全球共识,并且已被广泛接受和推行。

在可持续发展的施行中,要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持平衡,经济持续增长、生活健康标准不断提高、国家安全与稳定,保证资源供应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国家政府的产业界都呼吁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来补充和取代目前过于依赖的非再生并日益减少的化石燃料资源。

早在1996年,美国政府就组织有关行业协会、学术团体、产业界和教育科研部门专家讲座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并于1998年后提出题为《2020植物/农作物为基础的可再生资源——通过可再生植物/农作物资源利用加强美国经济安全性的设想》(以下简称“设想”)。该设想公开发表后,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支持全国玉米种植者协会组织跨产业部门研究讲座设想的实施问题。经过长时间讲座产业界、深信界和政府部门对设想目标的实现、存在问题和实施步骤取得共识,并提出了题为《实施植物/农作物为基础的可再生资源2020年设想的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技术指南”)。这两份报告内容详实、焦点明确、逻辑性强、实施步骤清晰,许多观点和技术课题及措施具有启迪性。从该两份报告中,不仅可以弄清可再生资源和内涵、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对如何开展和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实施途径。对目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技术状况、存在的障碍和误区也都作了明确的阐述。虽然两份报告都是针对美国情况提出的,但是其科学性和前瞻性以及许多技术内涵对我们仍不乏借鉴参考价值。

“设想”是有关于发展以植物/农作物为基础的可再生资源产业的战略,是由美国农业、林业和化学工业部门(其中有各类美国公司企业)、非盈利组织、商贸协会和学术部门、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共63人经过讲座研究,首先提出对此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设想。

1996年12月美国全国玉米种植者协会组织战略设想研讨会,目的是草拟一个产业设想,使植物/农作物为基础的的可再生物质可以作为当前惯用的原料的补充来源以满足人们对化学品、材料和其他产品不断增长的需要。

本“设想”广泛地规划了此产业如何从目前家庭式的产业走向全国规模的核心制造产业的道路。公开此“设想”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读者关注,出谋划策,共同开发,使其能成为现实的技术实施方案。

对于世界资源能否足够支持当前已经发生的急剧经济膨胀,社会上历来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悲观的认为,世界资源难以满足呈指数的经济增长。如果现有技术不能进一步发展,而非再生资源又有限,这种悲观看法确实是现实的评价;另一方面,当前的技术正在突破,并有无限潜力,因此对未来产生乐观看法。

历史教育人们,只有通过协调提出明确设想,才能引导人们去解决关于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

过去一直谈如何解决未来25年世界超过100亿人口的食品问题。获得食物只是人类生存的一种需要,其他还有呈指数增长的对能源、运输、住宅、学校、机械以及计算机等的需要,而满足这些需求的资源从何而来是应当考虑的问题。

钻探更多、更深的油气井可以供应更多的烃类原料,但是油气储量毕竟有限。对现有烃类的有效利用率将会不断提高,但是效果不大。纳米技术可能会促进小型化从而节省材料,但是有些物件不能缩小。问题是资源正在耗尽,何时耗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探求一种新的资源模式,使之逐步转化。

“设想”序言称,不论适用性技术应用如何,凡将现有资源转化为可再生资源,都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适应环境和生态要求。因此,应用植物/农作物资源的设想是乐观的。

随着适用性研究和开发的进展,人们可以发现许多经济上可行的方案来满足整个地球的需求。该"设想"确定了方向和相应的规划,采取措施建立利用植物系统中能源和碳源的可再生资源基础。面临的挑战是严重的,但机遇也是难以衡量的。人类可以适应变化,但必须接受所面临的挑战。序言中从两方面进一步阐明“设想”提出的背景:

1、界定植物/农作物基资源

植物/农作物基(有时用生物基bio-based)资源是指来自于一定范围的植物系统,主要是农作物、林产品和食品、饲料和纤维工业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它们可以通过一年生的作物和树种,多年生植物和短期轮作树种等途径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再生。石油化学品原本也是以植物为基础,其基本分子为烃类。植物/农作物基可再生资源当前所用的大量基本分子是碳水化合物、木质素和植物油。也有一些量少高值的分子是来自二级植物新陈代谢。另一个主要区别是烃类及其提取系统已经开发并加工处理其所需要的原料型产品,而植物基可再生资源在某些程度上虽然也被认定,但某种植物会含有某种资源,加工后会留下什么,尚未完全搞清。

最近生物技术进展可以改变植物成分和酶提取系统,这就为现在需要的化学产品和新型中间人体及产品制造提供了新的经济机遇。据统计,美国的森林、耕地、牧场等面积约22.46亿英亩(1英亩=0.405公顷,下同),其中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有4.24亿英亩,可以生产大量植物/农作物基资源。过去50年,这类资源的重点主要是面向食物、饲料和纤维生产。

2、烃类经济

20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发展很快,生产增长率有很大提高,尤其是各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不断增长。成功的增长和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烃类经济。自20年代以来,矿物化石燃料的采取和利用提供了人们当前所享受的经济效益和生活水准。许多国家都依靠这种资源来满足能源和原材料的需要。

在过去50年中,大量的研究开发在能源生产和基础产品制造方面创造了许多可以大量增值的工艺过程。市场经济明显地受人们提高生活水准的意愿所驱动,以创造各种产品。生物基资源的(主要是用植物基)用量很小。据统计,在能源方面少于1%,在原材料方面亦低于5%。美国1996年玉米、黄豆和小米等生产用作食品和饲料量约为6900亿磅(1磅=0.4536公斤,下同)。由此从经济角度看还不能赶上工业原料,而以烃类为基础的经济却繁荣昌盛。

烃类虽然将继续起到非常有效的经济发展平台作用,但是在其未来应用中却有若干问题有待解决。首先是对石油化学产品的应用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随着又产生了许多相关的问题。化石燃料是一类正在减少的原料资源。应用植物/农作物基资源作为一种补充,由于它们是可再生的,所以为经济有序地向可持续发展转变创造了机会。

通过对能源状态的审视就可看到可再生资源作为一种补充的必要性。烃类资源有限,许多专家提出世界可采和探明储量,如按现在消费水平计算只能提供50-100年,此处的一个重要假设是“现在消费水平”是保持不变,但是从全世界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准变化来考虑,此假设是不合理的。当前世界上按人口平均的能源消费水平差距很大,详见表1,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将增加能源消费。未来的能源供应问题是多方面的,因为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例如,中国按人口平均能源消费相当于美国水平的1/3,其需要增加的能量数量约相当于美国现在全年能源使用总量。

表1当前按人口平均能源消费水平 kwh/人 美国 法国 日本 巴西 泰国 中国

12200 7500 7000 1500 1200 900

篇2

关键词:校园内课程资源;生物教学;开发和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143-01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

一、校园内的课程资源

校园内的课程资源是指除教科书以外存在于学校内部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完成课程的重要保障,从生物学科来讲,可利用的校园课程资源有生物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绿化、校内医务室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建有生物园等课程资源。

二、校园内课程资源的开发

1、生物学科校园内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我们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并不陌生,因为有课程就一定有课程资源做前提,只不过,原来我们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十分有限的,人们对课程资源重视不够,导致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许多课程资源没能够得到开发利用。其实,我们过去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比如,我们简单的将生物教科书及生物标本模型和挂图等直观教具就理解为课程资源的全部,而忽略了校园内的自然资源(如小植物园、小池塘等);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等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迅速转变观念,加以研究解决。

2、校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应遵循的原则。(1)目标性原则。要明确生物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根据需要开发利用与之相适应的校园内课程资源,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能力的发展。(2)开放性原则。是指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校园课程资源。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径的开放性。(3)经济性原则。是指要与教材内容相配合,简便易行,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具体包括开支的经济性、时间的经济性、空间的经济性和学习的经济性。

3、开发利用校园内课程资源对生物教学的作用。(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生物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在各种资源中是占首位的。开发利用校园内教学资源,可以帮助我们超越狭隘的教材内容。校园内的各种信息资源,校园内的植物园等,这些课程资源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丰富了生物课的教学内容和情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中掌握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这是传统单一的课程资源所无法比拟的。(2)有利于学生参与生物学教学活动。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由于初中生物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不是成为培养生物学专家,所以降低课程难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显得至关重要。生物新教材的特点除增加了大量的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等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内容外,还增加了校园植物调查、校园动物调查等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除教科书外,学生还学会广泛搜集资料、利用其他有用的校园内课程资源。这样,无论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角度,还是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角度,都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使他们逐步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校园内课程资源。(3)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式”学习方式。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活生生的生物。校园中的生物或学校的生物园,这些重要的课程资源具有其它课程资源无法替代的价值。生物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参与学校生物园的栽培管理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会更丰富、更深刻。实际上,学校的生物园也是学生探究和实践的重要基地,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实践和相互合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合理利用校园课程资源

1、用好校园资源,培养探究精神。教师应积极参与并指导好生物园地和生物角建设,为生物教学提供实物标本,为学生进行生物探究实验提供基地。校园绿植、实验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第一课堂,开发校内资源,不但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实验材料,节约实验准备的时间和成本,还可以美化校园,提高学校硬件设施建设。让学生们觉得,实验材料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学有余力,且兴趣高的学生,便能自觉自主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探究活动,培养探究精神。

2、用活校园资源,培养实践能力。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有丰富的校园资源,这些资源可作为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课题的素材。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都可以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实物标本。组织校园动植物实地调查,考察校园内生态环境等活动,采取教室外实地教学或利用实物标本进行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形象的教学材料,增强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培养实践能力。

篇3

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是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这类矿产的产生最短也是以万年来计算的。从有机质的沉积、压实、埋藏、再经过一系列演化过程,这个时间短则上万年,长则以千万年甚至亿年计算。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

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叫不可再生资源这类资源是在地球长期演化历史过程中,在一定阶段、一定地区、一定条件下,经历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比,其形成非常缓慢,与其他资源相比,再生速度很慢,或几乎不能再生。人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会消耗,而不可能保持其原有储量或再生。其中,一些资源可重新利用,如金、银、铜、铁、铅、锌等金属资源,另一些是不能重复利用的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当它们作为能源利用而被燃烧后,尽管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但作为原有的物质形态已不复存在,其形式已发生变化。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等。这些自然资源按是否能够再生,可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天然气、石油、煤矿、铁矿等矿产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它们用一些就少一些,不可能再重新产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1.判断以下几项内容中,哪一项不是自然资源?( )

A.空气 B.鱼 C.水 D.书本

2.下列自然资源,全部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A.石油、森林、煤炭、太阳能

B.铁矿、天然气、铀矿、阳光

C.阳光、土地、水、草原

D.森林、水、天然气、铁矿

3.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是( )

A.生物资源 B.矿产资源

C.水资源 D.气候资源

4.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资源数量有限,难以大量增加

B.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用一点少一点

C.我国人口不断增加,数量众多

D.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

5.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总量越来越少,甚至有可能枯竭的自然资源是( )

A.土地资源 B.气候资源

C.生物资源 D.矿产资源

6.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有( )

A.土地 B.水 C.森林 D.矿产

7.世界上自然资源总量最丰富,但是人均不足的国家是( )

A.日本 B.美国 C.加拿大 D.中国

8.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资源总量丰富,可再生资源众多,人均占有量呈不断上升趋势

B.由于人口增长和资源增加相互抵消,人均占有量保持不变

C.由于我国某些资源短缺,而人口迅速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会大幅度下降

D.人均资源占有量继续减少,自然资源形势严峻

9.我国有一类自然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占有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五分之三,这类自然资源是指( )

A.土地面积 B.矿产资源储量

C.耕地面积D.河流年径流量

10.缓解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的办法是( )

A.大力减少我国目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

B.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探索新资源

C.使再生资源不断再生,不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

D.大力进口我国缺少的各种自然资源

二、读图综合题

11.读下表,分析回答:(9分)

我国人均资源与世界比较

中国世界中国在世界的位次

人均耕地0.1 公顷0.36公顷67位

人均林地0.12公顷0.9公顷80位

人均草地0.23公顷0.76公顷121位

人均河流径流量2600立方米11000立方米88位

(1)我国自然资源方面的基本特点是什么?(4分)

(2)怎样对待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的问题?(5分)

12. 在下列图片下的横线上填出相应所属或所利用的资源类型。(4分)

①瑶山鳄蜥 ②龙滩水电站

资源 资源

③锰矿 ④罗汉果

参考答案:

1、D 2、C 3、B 4、D 5、D

6、D 7、D 8、D 9、B 10、B

11、(1)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

篇5

关键词:采矿业;新模式;面对问题

1 当前中国采矿业的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矿产资源丰富,品种也十分齐全,矿藏资源总量在全球也排位前列,同时也是矿产资源大国之一,尽管如此,因为我国人口众多,所以人均矿产资源还是比较低的。伴随着的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也在飞速增长,不过,我国当前的采矿技术还处在相对落后的阶段,采矿时的安全事故也是频发。不但造成财产的大量流失,人员也有较大伤亡。虽然我们的矿产丰富,不过开发利用效率非常低,这也造成了极大浪费,这些不利因素都制约了我国采矿业的发展。根据当前的采矿工程状况来看,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来使采矿工程科学、合理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采矿工程科学的核心研究课题。再有就是怎样有效地利用现代采矿技术与先进的设备相结合来提高采矿工程的效率,也是如何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所以,当前采矿业的相关研究人员要不断研发先进的采矿技术与方法,这样才能提高采矿工程的效率以及推动其发展。采矿业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旷日持久的行业,很多行业中的人员都依靠自身经验判断和决定如何实施工程,而不是凭借精密的仪器来计算。跟随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各种精密仪器和先进的设备都逐步引入到采矿业中来,这给采矿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2 对采矿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1 采矿过程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

近几年虽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采矿业作业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落后状态。由于采矿技术落后,使得我国矿产资源有了很大的浪费。我国的矿产业,不但在理论上没有取得创新,在实际的采矿技术上也没有取得突破性的发展,依然还是利用传统的技术进行开采。我国的矿产开发现在处于粗放节段,对于矿物质的开采仍然是小规模的生产开采模式。

2.2 采矿过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

一提到采矿工程,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工程技术难度大,且复杂,同时其安全隐患也是人们所担心的。煤矿井是采矿工程中必须搭建的,并且是在地下进行开采工作,这一工作性质就决定了采矿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且自然条件对于采矿业具有十分强大的约束力。人们针对不同的矿产资源所处的地质条件决定采取不同的开采技术手段,但是依旧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自然灾害所发生,例如人们所熟知的矿井透水、矿井坍塌以及矿井内部火灾等等,这些自然灾害都会给矿业工作人员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2.3 国家关于采矿工业的政策问题

在我国国情的影响下,由于采矿工业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因此有很多企业都投身于采矿行业,而采矿工业也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已经就采矿业颁布了众多的政策和相关法规,但是由于我国采矿业还相对落后,在政策和法规方面仍有漏洞存在,一些企业就会利用政策和法规的不完善处进行谋私,取得更多的经济利润。这些企业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就很容易忽略采矿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问题。我国也针对此类现象进行过整改,但是此等事件却是频频发生。因此我国在采矿业方面的相关法规和政策还应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继续不断的完善和加强,从而确保每一个采矿企业都能够在确保采矿人员人身安全的情况下进行作业。

3 新模式应用于采矿工程中的探讨

3.1 新模式应用的必要性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扩大,全球所出现的问题,在我国也慢慢的显现出来。在全球经济不断提成的同时,资源的价格也在不断的上涨,不可再生资源的供给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人们的共同关注,人们开始对于不可再生资源进行担忧。让我们从实际出发,我国的政策是到202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要翻两番,根据我国目前资源使用量进行推算的话,在2020年资源的使用量将会增长一倍,从而致使我国的不可再生资源出现严重的紧缺现象,与此同时增加了全球不可再生资源的供给压力。也许在不久我们科技发展飞速,人们已经不在需要不可再生资源了,那么我们所担心的问题就不再重要,但是客观地看,我国的技术并未达到如此先进的地步,因此不可再生资源的紧张仍然是我们需要面对并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3.2 新模式应用在采矿工程中

由于人们生活的需要,我国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仍在不断的进行着,为了缓解不可再生资源的减少速度,我们需要采用何种采矿模式是人们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全世界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我国不可再生资源正在逐步的减少,为了控制其减少的速度我们只能靠控制其使用量来减慢其减少速度,但是对资源使用量减少的同时也会使得我国的发展速度减慢甚至会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如何做才能够一举两得是我们所需要思考的问题。现阶段我们可以采取的唯一办法就是针对能源的需求以及矿资源的不同特点,从采矿工业进行着手,针对类别和方法进行探讨研究。在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缓解此问题的同时,我们应该利用新的采矿模式来减缓可持续发展道路中遇到的困难。

现阶段针对我国开采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现象,我们可以停止一些采矿企业,使其进行改造,向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然后依据我国矿业的实际需求量进行开采,并限制每家开采企业的开采量。目前我国科技发展的状态,已经可以利用一些技术来替代矿产资源的损耗,例如我国可以利用太阳能来取代多种矿资源,从来而减少矿业的开采。

目前已经有很多国家利用风能和水能进行发电,从而减少了煤矿业的开采,并为后代争取了一定的时间,使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解决这个全球性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不是靠某一个国家就能够解决的,只有全球人们联合起来才能够有效的进行缓解,如果某些国家仍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开采的话,那么留给后代解决问题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不可再生资源也会越来越紧缺。

4 结束语

采用正确的采矿工作模式,对于采矿管理中所却在的缺陷不断的完善,研究出一条采矿模式的最好管理路径,建立起良好的管理体系,需找出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点,使得不可再生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是人们在日后工作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曹树刚.论我国采矿工程[J].重庆大学学报,2001,7(1).

篇6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源禀赋;资源诅咒;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1?0034?07

“资源诅咒”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经典命题,其涵义指丰富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抑制作用,资源丰裕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往往慢于资源贫乏的经济体。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都印证了这一假说。 1960―1990年间,资源缺乏国家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比资源丰富国家的快2~3倍[1];就我国来看,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但其经济发展水平却远不如资源相对匮乏的东部地区,这似乎也印证了中国范围内存在“资源诅咒”之现象。然而,直观上的认识并不能代替科学严谨的学术研究。本文拟以我国省际经济发展为考察对象,对“资源诅咒”现象及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作出分析。

一、文献回顾

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经济学理论基本上强调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而20世纪80年代之后,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越来越不明显,Auty[2]在研究产矿国经济发展问题时第一次提出“资源诅咒”的概念,引起了发展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Matsuyama[3]将经济体分为资源和制造业

两部门,通过建立标准的经济模型来对“资源诅咒”问题进行研究,得出由于制造业向采掘业转变的力量削弱了制造业的成长,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率的下降。 Sachs和Warner[4]在Matsuyama[3]模型的基础之上构建了动态的“荷兰病”内生增长模型,同时在跨国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中,他们以初级产品出口占GDP的比重反映各国的资源禀赋,得出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从而“资源诅咒”在国家层面上成立。此后,Sachs和Warner[5?7]的大量实证研究都支持了“资源诅咒”这一命题,资源丰裕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往往小于资源贫乏国家。Aghion和Howitt[8]将不可再生资源因素引入其产品垂直创新模型,从理论上研究了不可再生资源对经济增长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Papyrakis和Gerlagh[9]将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将资源诅咒引入国内不同区域,并采用美国1986―2001年49个州的相关统计数据和相对收敛模型,研究得出美国州际层面存在“资源诅咒”现象。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沿用国外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对我国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分析,并得出了不同的结果。徐康宁和王 剑[10]采用我国1995―2003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采掘业投入水平代表各地区的资源禀赋状况,验证了“资源诅咒”存在于我国省际层面,在我国一些资源禀赋的省份,丰富的自然资源反而抑制区域的经济增长;韩亚芬等[11]采用我国省际数据,以各省三种矿产资源的基础储量占全国的相对比重来衡量各地区自然资源的贫富差异,对“资源诅咒”假说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多数省份丰裕的自然资源并未能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利条件,且“资源诅咒”效应是我国东西发展差距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胡援成和肖德勇[12]基于我国31个省1999―2004年面板数据,以采掘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来表示各地的自然资源,分析得出省际层面存在“资源诅咒”的结论;邵帅和齐中英[1]采用我国1991―2006年西部11个省的面板数据,发现我国西部地区的能源与经济增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胡宗义和刘亦文[13]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奇迹”的背后是以大量能源消耗和资源依赖为代价的,并通过系统的研究破解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矛盾关系。而丁菊红和邓可斌[14]采用我国21个城市1998―200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以资源开采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衡量指标,得出资源利用程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并没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方颖等[15]采用我国95个城市的横截面数据分析,得出我国市级层面不存在“资源诅咒”现象。

综合以上关于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二者关系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其一,由于资源丰裕度的指标选取不一、数据选择类型以及考察的区域层面不同,“资源诅咒”在我国是否成立,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其二,现有的大部分文献基本上聚焦于探讨不可再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鲜有文献研究产业结构对资源型地区和非资源型地区的经济拉动效应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其三,以上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实证角度对“资源诅咒”命题进行考察,缺乏理论框架的支持。

本文试图弥补以上研究的不足。首先,本文遵循大多数文献的做法,选取采掘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作为衡量资源丰裕度的指标,同时也利用其它常用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其次,本文除了研究不可再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外,还就产业结构对资源型地区和非资源型地区的经济拉动效应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本文是基于一个包含不可再生资源的内生增长模型框架下的研究,具备一定的理论支撑。

本文剩余部分的研究框架如下:第三部分构建了一个包含不可再生资源的内生增长模型;第四部分利用我国1997―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与稳健性检验;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理论框架

三、实证分析

篇7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初中科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160-01

一、案例描述

在演示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并检验二氧化碳的特性实验时,由于课前拿了一瓶浓盐酸,结果在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时,产生了与预期不同的现象: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学生议论纷纷,甚至有个别调皮的学生怪笑着准备看老师的笑话。本人并没有被这“意外”吓倒,也没有采用欺骗、搪塞等手段强行按预设施教,而是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的原因。

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生经过思考,提出实验失败的几种可能性;然后,按照学生的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了几种实验,分组实验后,各小组汇报小组实验现象及探究结果,综合实验结果;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浓盐酸有挥发性,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混有氯化氢一起带到澄清石灰水中,形成稀盐酸,而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或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实验失败是由于有氯化氢的缘故。

在评价和交流中,我们直面刚才实验失败这一事实,在一阵讨论中又由学生提出了对于这个实验的改进方案:将浓盐酸改为稀盐酸即可。接着由学生重新进行了实验,终于得到了正确的实验结论。

通过以上探究实验,学生真正明确了用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必须用稀盐酸。此时本人抛出了“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一定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吗”的问题。学生被这么一问,从“清晰”的思路又回到一头“雾水”之中,从而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解决这一拓展的问题,本人做了两点提示:

(1)使用浓度较高的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一定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吗?(2)使用浓度低的稀盐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长时间地通到澄清石灰水里,一定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吗?要求学生课后上网查询并互相交流。对问题进行拓展的目的是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案例反思

(一)正视“意外”―――有效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的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缺乏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惟恐打乱自己的教学设计,硬生生地把学生拉回到预定轨道进行教学,让稍纵即逝的“灵光一现”白白溜走。殊不知,这些与预设产生偏差的个性化表述无论正确与否,只要合理机智地加以开发和利用,往往能对文本解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创设无法预约的精彩。

(二)善待“意外”―――有效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的重点

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课堂上的“意外”并非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然而不少教师为了赶时髦,刻意追求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在课堂里,远离文本,任意生成的有之;旁逸斜出,无谓争辩的有之;陷于一点,纠缠不清的有之;更有甚者,置文本的价值取向于不顾。面对纷沓而至的”意外”,我们要学会善待它们,必须在正确的价值引导下以发展学生的素养为依托,及时捕捉住那些有价值的、生成性的话题,并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三)转化“意外”―――有效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的关键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地运用。”在科学实验课上,影响科学实验的因素是多元的,比如以上案例中由于某一环节的不到位(把浓盐酸当成稀盐酸),结果导致出现异常的现象。演示实验在课堂上失败的几率是很大的,而教师对情况的处理得当与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思想观念的新旧与应变能力的高下。设计问题拓展的目的是使学生对药品(稀盐酸)的选择有进一步的理解,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有亲身的体验,对实验规范操作要求有深刻的认识。并通过提示,使学生明确了探究问题的方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育。通过上网查询并互相交流,开阔了学生知识的视野。通过讨论、交流,培育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发散思维、表达交流、分析归纳等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在拓展中得到提升。

总之,教师要正视“意外”,要捕捉课堂出现有意义、有价值的“意外”,及时运用和激活自身的教学灵感和机智,巧妙地引导点拨,转化“意外”,从而使我们的课堂获得“意外”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艳.“意外”带来的“精彩”―――观《九色鹿》教学片断随感[J].基础教育研究,2007,(1)

篇8

关键词:不可再生资源;价格理论;供需均衡;公地悲剧

1经济学角度上认识水资源

在资源经济学分析框架里,经济学家们往往依赖于工程技术人员的计算,定义“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例如根据历史统计资料,建立所考虑的资源的“年获取量”与“总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如果获取量保持不变但总存量随时间逐渐递减,就说该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否则,就是“可再生”的。于是得到诸如水、空气、鱼群、森林这类资源,为“可再生资源”,而诸如矿产、能源、资本品此类为“不可再生资源”。然后,再根据资源的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提供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定价准则。

但是这样一种基于工程学的资源分类方法,不仅不符合经济学原则,而且不适应目前我们遇到的资源经济学问题。事实上,中国目前面临的水资源问题表明:水,正在从“可再生资源”转化为“不可再生资源”。说起来,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但是其中海水却占了97.2%,陆地淡水仅占2.8%,而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的江河、淡水湖和浅层地下水等淡水,又仅占淡水储量的0.34%。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数量极有限的淡水,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污染。据科学界估计,全世界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缺乏饮用水,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目前已有70%,即17亿人喝不上清洁水,世界已有将近80%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胁。我国人均淡水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属于缺水国家。

2水资源的稀缺性及特点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亿立方米,在世界上仅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尼而居第6位。绝对量虽算丰富,但由于人口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列世界第88位。而且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水资源每年在递减。从淡水资源看,世界人均占有量为12900立方米,我国仅2695立方米,还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

同时,我国的水资源污染也十分严重,并已成为世界上肝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农村被污染的水资源。目前,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已有29%的人正在饮用不良水,其中已有7000万人正在饮用高氟水。除了健康问题,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还让中国经济付出代价。来自政府的信息表明,水资源短缺每年给中国工业带来的损失达250亿美元,给农业造成的损失达190亿美元。中科院的一位教授计算过,若把污染的代价算在内,中国1980年到2000年的GDP年均增长率应该为6.8%,而不是官方公布的9.6%。

为何水资源变得如此岌岌可危?我国水资源有以下三个特点:①全国降水在空间和时间的分布上极不平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差别悬殊,历史上水旱灾害极为频繁,北方有的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相当于世界上最干旱的国家,水丰富的南方却常常发生季节性干旱;②缺乏科学的用水定额和管理,生产耗水量大,水的浪费相当普遍,全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有45%,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远远高于工业发达国家,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率一般只有25%至40%;③水资源的再生性不是永远都有保障的,特别是地下水,地下水的再生性是有条件的,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等,这些问题可能会使可再生的资源变为不可再生。我国目前污水排放量大,但处理率很低,全国年排污水363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严重污染,水质性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

3水资源危机的成因

在了解了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之后,我们用经济学理论从更深层次来思考产生水资源危机的成因。价格理论告诉我们,当某种资源的价格严重低于一般均衡水平时,便会发生资源的浪费。只要资源浪费的速率足够高,这种资源就会从“可再生的”转化为“不可再生的”。在农业时代,我们知道,“免费”程度最高的物品,典型如“空气”,价格长期保持为零。可是,在工业时代,当汽车和其他类型的污染达到足够高的速率之后,在任何都市地区,新鲜空气都不再是免费的了,它正在被耗尽。

另外,如果某种资源的产权是公有的,那么,只要维护公有产权的费用足够高并且私人在这一公共领域内“追租”的费用足够低,就总会发生类似“公地悲剧”的那种掠夺效应,最终,足以把该资源的经济价值完全耗尽。眼下正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种“公地悲剧”,是私人停车位对小区人行道和绿地的随意侵占,而只有极少数的小区管理者懂得把停车位的价格(即土地资源的“获取”价格)提高到足以抑制“公地悲剧”的水平。象现在的大专院校里,这样的“公地悲剧”就相当严重,由于不用按月交水费,很多学生在洗衣服、拖地时都长时间打开水笼头,浪费现象十分严重。4解决措施

综上所述,解决水资源的关键问题就在于怎样管理。从一个大的范围来看,是不会存在任何资源的危机问题的。因为按照经济学的道理,任何一种产品都是可替代的,水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可以用节水的技术、工艺以及各式各样的方法来代替水;而且,在经济学上讲,向来是物以稀为贵的,贵了以后就不缺了,所以经济学里不存在缺的问题,只有贵贱的问题。水不够就应该涨价,通过价格调节使其达到供需均衡,价格一涨,自然供应增加,需求减少,人们就会想办法节约用水。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什么就搞什么,缺水就修水坝,建引水工程,各式各样的办法,而不问其代价有多高,用同样的代价有没有其他更好、更便宜的解决办法,同样能达到目的。现在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的高明就在于它不是单纯地说缺什么就搞什么,因为这样往往导致不经济的做法。

但是经济学的方法往往离不开价格,可能大家会顾虑,水价上升以后低收入的人承受不起。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用别的办法来解决它。比如说,现在城市里有低保政策,有最低生活保障,那么就可以在水价提高的同时增加低保水平。因为水价的补贴是穷人富人一块儿受到好处,而富人没有必要补贴他,所以应该把水价提起来,另外单独通过其他政策保障来优惠穷人。

传统水经济,是主要是围绕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和资产属性而建立的经济系统,已经不适应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七个“强调”和七个“忽视”:强调由自然资源属性所体现的经济价值,忽视其环境和生态资源价值;强调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忽视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强调利用,忽视开发和节约;强调占用,忽视保值增值;强调自然资源产权,忽视环境资源产权;强调产品价值,忽视资源价值(产权价值);强调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忽视市场的作用。

面对“水荒”,我们的政府应当拓宽思路,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方式。下面针对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状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①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目前,必须转变治水思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向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水利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工程建设时就考虑环境治理保护问题,在水资源治理、开发和利用的同时,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问题.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实行水资源城乡一体化管理,保证水资源持续利用;②积极稳步推进工程管理单位改革.在事业费逐步削减的情况下,必须探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的管理运行机制,对水管单位分类改革,供水、水电等水管单位要逐步走向市场,当然,其前提条件是水价改革,使之能完全达到成本水价,从而使水管单位具有自我造血能力;③对水权改革进行探讨.在国家对水资源拥有所有权的前提下,可以逐步放开使用经营权,可以先进行试点,选择部分地区,允许进行水权交易,就如同现在推行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一样.

参考文献

篇9

一、税收与资源保护

税收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征税,在社会进行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从而调节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实现国家的各种目标。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下,要实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长远目标是不能完全靠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国家的适当干预必不可少,而税收这一重要的经济杠杆在资源保护中将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合理的资源税收政策,不仅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起到保护资源及宏观控制的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资源经济政策的总体目标就是促使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资源社会成本(外部成本)内在化,即有效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笔者认为税收调节手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之一:如通过对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行为进行税收减免优惠措施来鼓励再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增加不可再生资源的税赋比重来引导消费群体对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培育成熟的循环经济等税收调节手段,能有效防止不可再生资源(特别是希缺资源)的过早灭失。资源税收的价值在于为人类持续发展加注利益的燃料,所以资源税收制度是一种利导性制度。将资源保护纳入税收制度,利用税收杠杆保护自然资源,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税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资源税制建构的法理基础

1.法治理论

税收法定主义是指税收的征收和缴纳必须基于法律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依据,国家就不能征税,任何人也不得被要求纳税。税务机关不能在找不到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征收税款。这里所指的法律仅限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不包括行政法规。现代各国普遍把税收法定主义作为宪法原则加以规定:如美国宪法就规定征税的法律必须由众议院提出。法国宪法第34条规定“征税必须以法律规定”。日本宪法第84条规定“征收新税或改变现行税收,必须以法律定之”。等等2.我国也已明确规定了税收法定主义的原则,纳税人和征税机关都必须按照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力,征税机关并不具有自由裁决权,更没有法律规定之外的任何权力。基于现代法治社会的要求,资源的有偿使用应摒弃行政手段的不当干预,通过征收资源税,用法律来确保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顺利进行,以防行政部门利用行政手段收取资源费的随意和无序。

2.公平理论

公平一直都是法律所追求的基本价值。公平应属于正义的范畴,正如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述“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社会各种资源、利益以及负担之分配上的正义,可称为“实体正义”;二是社会利益冲突之解决上的正义,可称为“形式正义”或“程序正义”

3.资源税作为国家调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必要手段,应优先考虑公平,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平等的分配资源。资源税所追求的公平充实了传统的法律公平价值观念,并对后者造成了冲击,极大地拓宽了法的价值空间。有学者认为,“环境法则以现实的不平等为基础来建立公平体系,在承认市场主体资源禀赋差异的前提下,给每个主体以‘相对特权’,追求结果大体公平,即以不公平求公平,在这种公平观下,财产和收入差距太大是不公平的,因而应该适当遏制;牺牲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环境利益的单纯经济发展是不公平的,必须加以控制。

4.因此根据此观点,笔者认为资源税收制度所追求的公平应当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以及权利公平。从公平性角度出发,资源税是调节资源数量和质量差异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手段。

三、中国资源税制的完善

要建立完善的资源税制,有必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我国的资源税收体系进行综合重构。这无疑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任务。笔者认为,改革和完善资源税收管理体制的新举措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行资源税收调控的制度性手段和临时性手段相结合,以制度性手段为主,临时性手段为辅。

基于税制的稳定性、公平性、简化和便于管理的要求,资源税收调控手段的运用应尽可能地在税制设计时全面考虑政府调控的要求,将调控措施体现在规范的税制中,使其形成一种对自然资源有效运行的制度化调控。当然,市场经济的运行有许多不确定性,很多情况下需要采取一些临时性的税收调控手段。但应尽可能少地采取临时性的税收调控手段,其只能作为一种拾遗补缺,不能对其形成长期依赖,更不能动辄采取临时性的优惠措施。

2.根据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行差别税率和税收优惠政策

为了使我国的税收制度向着与资源更友好的方向转化,今后应更充分地利用税收优惠和税收差别的手段来体现环境政策的要求。笔者认为首先应将资源税分成两大类即可再生资源税和不可再生资源税,分别确定其相应的基本税率,在这种“兜底税率”的基础上再考虑其相关的税额幅度和减免优惠措施。同时在对某类资源实行减免优惠措施时,必须遵照资源税收法律的有关规定和法定程序进行,没有法律规定的不得进行任意减免优惠,而且还应该有相应的年限设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资源税收法制化,也才能有效的避免税收职能部门的寻租行为。在基于以上规划的范围内,分别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不同的税收法律制度构建:一是在投资环节,鼓励企业进行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资源的开发与可再生资源的节能降耗环保的固定资产投资,对此类投资减免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调节税或允许此类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鼓励企业投资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等;二是在生产环节,鼓励企业进行高效、节能与清洁生产,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安装节能设备进行生产的企业以及综合回收利用废弃物进行生产的企业在增值税、所得税方面给予优惠,对生产中严重损害资源、浪费资源的企业加重税收。三是在消费环节,鼓励资源节约型消费行为,对利用可循环利用物资生产的产品、可再生能源以及废旧物资生产的产品等征收较低的消费税,对稀缺资源或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的消费品征收较高的消费税;四是在资源的研制和开发、技术的革新等领域给予所得税上的优惠等,以鼓励和促进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总之,通过税收的差别来引导人们选择对资源友好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保障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推行税费改革,绿色资源税制

目前,我国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多还是以收费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而以税收的手段特别是具生态效益的资源税在我国还处于十分幼稚的阶段。在我国当前资源被滥用而危及资源安全的严重局面下,实行税费改革(如水资源费改为税)、绿色资源税制是我们必须加以研究和强化的重要课题。

4.在进出口环节征收资源调节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交往日趋密切,外资企业如潮水般涌向我国这片资源富集的土地。为了吸引大量的外资,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当然也包括税收优惠等经济措施。在技术、资金短缺时期,这些方针措施无疑是正确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随着我国资源短缺压力的增加和对资源安全要求的提高,我国也有必要在进出口环节征收资源产品调节税。对进口的那些我国急需稀缺的资源产品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而对那些出口的消耗国内大量的自然资源,或者是进口具危险物质性的原材料、初级产品和成品征收进口或出口环节的资源调节税。

5.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提高征税标准,以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调控力度

首先,坚持有偿开采原则,实行等同纳税,普遍征收,使资源税成为对所有生产企业和用户都有监督作用的经济措施。可考虑将实行保护性开发的林业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草场资源等纳入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有效地控制人为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发生。其次,资源税的单位税额普遍较低,不足于影响纳税人的经济行为。在理顺资源价格体系的同时,适当提高资源税的征收标准是很有必要的。对污染程度较重的资源以及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特别稀缺的资源要课以重税。

6.资源税的征收应发展成为“预防性”行为。

篇10

如今,人们都提倡节约,节约用水、节约石油的标语随处可见,但是你知道吗?不管我们怎样节约,那些不可再生的资源也会有用尽的那一天。所以,如果我们要想永远都有资源供我们使用,就只能通过开发出另一种可再生资源来替代它们。而垃圾就是这样一种宝贵的可再生资源,只是人们一直没有去关注它。

举个例子来说吧:哈尔滨日产生活垃圾3000吨,这样丰富的资源如何利用?前的情况是,国内的城市生活垃圾往往不是集中焚烧就是一埋了之,焚烧垃圾越多,释放的有毒气体也就越多,同时还会产生有害炉渣和灰尘呢,这些都对我们的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垃圾填埋处理成本较低,但填埋占用空间大,如果防渗工作做不到位,渗出液容易污染地下水水质。如今即便像北京上海等垃圾处理较好的城市,回收再利用的也不到5%.为什么如此大量的"资源"不能被回收再利用?很多人说,回收处理垃圾的收益还不如处理费用多,然而对于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来说我们是应该算经济账还是算环保账?我们再来算算垃圾不分类会造成多大的资源浪费吧。

垃圾回收是个世界难题,就算发达国家,也不能做到100%回收利用。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00万吨废钢铁,600万吨废纸没得到利用。而我们经常随手丢弃的废干电池,每年就有60多亿只,里面总共含有7万多吨锌,10万吨二氧化锰呢。这些资源如果都能被重新利用,将会成为多大的社会财富啊!

而让我们来看看加拿大人是怎样开展垃圾回收这个项目的:加拿大人废物利用的观念很强,他们在扔垃圾时会将垃圾清清楚楚的分袋包装,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分别有自己的垃圾箱。而且在加拿大,很多人去超市购物时,随身携带布兜,不用超市的免费塑料袋。

我们调查后发现,很多人怕麻烦、环保意识不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街上和社区里方便分类垃圾箱特别少,让人们很难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但也不是说我国的垃圾就没有回收再利用,在国外,易拉罐、矿泉水瓶、旧书等都是垃圾,可是在国内,垃圾堆里很少有这样的东西,为什么?这样的废品很少能走出家门,往往被主人直接卖掉了。即便是丢进了垃圾箱,也被拾荒者拣走了。经过层层"过筛子",跟国外的垃圾相比,我国的垃圾堆里已经没有多少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