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为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南京郊县,包括江宁、浦口、六合、栖霞、雨花台五区和高淳、溧水两县,面积6322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94%;共有镇街81个,村委会900个,村民小组1.3万个,农户67万,乡村人口214万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南京来说意义重大。首先,有利于改变郊县落后面貌,树立都市南京新形象。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南京城市相对繁荣、郊县农村相对落后,全市弱就弱在郊县、郊县差就差在镇村,特别是广大农村腹地,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落差明显,与省会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只有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不断提升农村城市化水平,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其次,有利于突破全面小康建设难点,确保实现历史发展新目标。南京实现“两个率先”,重点、难点都在郊县,特别是六合、溧水、高淳“一区两县”任务十分艰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有力地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第三,有利于拓展市域发展空间,开辟经济增长新源泉。南京经济总量目前还主要集中在主城,有限的主城空间难以支撑全市整体实力的持续提升,必须充分开发利用郊县广阔地域、丰富资源,吸纳城市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形成新的增长极,促进南京经济跨越发展。第四,有利于把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农民,实现城乡关系的新和谐。长期以来,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较少,在义客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弥合城乡界限,实现城乡和谐。
从南京郊县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出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机制,倾斜发展资源,转变增长方式,推进“三个集中”,通过工业化转移农民、产业化提升农业、城市化带动农村、市民回报农民,实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人与自然的友好共生,农村社会的民主和谐。关键是要抓住“四个一”:一个根本,必须坚持富民优先,以加快郊县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一个战略,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协调,以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为着力点;一个倾斜,必须坚持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带动,以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为突破点;一个抓手,必须坚持夯实村级工作,以推进“双培双带双创”为切入点。
一、提升郊县经济发展和富民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来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指物质文明,“乡村文明”是指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指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指政治文明,统筹这四个文明的核心是加快发展,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郊县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2005年1-9月份,郊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6.9亿元,可比价增长18.9%;实现财政收入114.2亿元,同比增长2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453.1亿元,同比增长29.3%,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955元,同比增长19%,比上年同期高出2.7个百分点。但值得注意的是,郊县发展中拆迁难、用地难、审批难、资金难等矛盾,导致发展的显性成本、隐性成本同时上升,招商引资势头受挫,财政运转出现一定困难。市委、市政府要求郊县在“十一五”发展中,力争实现经济总量四年翻番,确保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2010年达到10000元。围绕以上目标,我们要牢牢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突破节点,千方百计此解瓶颈制约。在用地指标偏紧、用地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多策并举,积极向上争取土地转用指标,用好现有政策,最大限度做好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这篇文章。探索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以土地r入股、参与工业园区建设。加快要素集聚,研究外资转移的新动态,加大专业化、市场化招商力度,系统化、集群化利用外资。同时充分挖掘民间资本、城市资本潜力,实施多元发展战略。
二是抓住要点,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南京与苏州、无锡相比,工业发展度明显不足。经济普查数据显示,苏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万多家,无锡8000多家,但南京只有2449家,差距非常大。今后,我们要提高工业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中的比重,不断扩大有效投人,提高郊县中小企业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聚,保持工业经济较快的增长速度。
三是瞄准重点,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尽管连续几年来农民收入逐年递增,但还未真正建立长效增收机制,2007年达小康必须保持年均13%的增速,困难不小。特别是部分低收入户增收艰难,2004年,10%的低收入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58元,与10%的高收人组收入之比为1:6.3,收入差距在一万元以上。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低收入户的增收问题,促进农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
二、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去年5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了统筹城乡发展千人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南京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和5个配套文件。当前,城乡统筹的各项工作正在加快向前推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创新。机关部门逐步打破了城乡分割发展的思维定势,改变了过去工作精力放在城市多、用在郊县少,考虑城市利益多、考虑郊县利益少,城市、农村“两张皮”的状况,初步建立了城市与农村互利性、市场化、内生型的互动发展机制。二是城乡产业布局更趋合理。以郊县现有开发区、工业区为载体,结合国有企业改制和规模扩张,加速推进城区工业向郊县搬迁,已初步形成江北医药、化工产业带,江南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带格局。三是乡村建设顺利推进。确立了“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组团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主城----新市区----新城----重点城镇----一般建制镇----中心村”梯度发展格局,“三城九镇”规划编制已经完成。按照“城区强力推进,近郊加快实施,远郊规划引导”的原则,全市计划建设1500个农村社区,并通过城镇社区集中、拆迁安置集中、中心村集中、特色居民点集中模式,在11个村先行试点。四是薄弱地区帮促力度加大。在前三年对全市8个经济薄弱镇帮促的基础上,组织动员了南京地区157家机关、城区、高校、科研院所、工商企业单位,对相对薄弱的六合、溧水、高淳开展全方位、大范围、多层次的挂钩帮促,市向每个区县派驻工作队。截至去年10月底,城乡开展对接活动117场次,敲定合作项目281个,落实帮促资金近12亿元。
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目前南京市委、市政府正在全力督促政策实施,各部门正在制定“十一五”行业发展规划,把郊县发展纳入全市大规划,把“三农”投人纳入财政大盘子,把农民增收纳入全市富民大工程,以确保有专门领导分管“三农”工作,有专门处室为“三农”服务,有专门经费扶持“三农”发展。
三、向农村倾斜公共产品和服务,为新农村建设填补弱部
为了让农民真正享受到现代社会文明成果,近年来,南京市积极实施财政倾斜政策,先后投入20多亿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兴办农村各项实事,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差距。农村交通条件明显改善,水泥道路实现了村村通;农村低保水平得到提高,有2.5%农村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网络逐步健全,新建改建了576个村卫生室,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参保率达91%,村覆盖率100%;对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发放100多万元的助学券,解决了44.4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所在,下一步,我们要继续以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为核心,以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为突破口,逐步调整城乡分配格局。一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全面完成农村八件实事的基础上,市级财政计划再投入1.33亿元,用三年时间,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等五件实事,并鼓励和支持各郊县自行兴办标准更高、范围更广的实事工程。与此同时,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农村社区、农村私人以及社会民间组织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多元化。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对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就学实行“助学券”补助,不但对书费、杂费、学费进行全免,对住宿费、生活费也要进行减免。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培训工程,做到每个农村劳动力“想培训的都能参加,能培训的都有补助”。以完善网络、保护水源、净化水质为目标,推进农村“二次改水”,扩容和升级37个镇级水厂,对100个暂未列入撤并计划的村级水厂配齐消毒和净化设备,保证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积极整治农村环境,改造改建农村小型农桥和抗旱排水设施,加快建设农村标准卫生厕所,开展农村生产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试点,着力建设一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整洁卫生、设施完备的中心村。三是建立更加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低保标准由目前的人均120元/月,提高到2007年“一区两县”不低于180元/月,其他区县不低于220元/月。加强农村社区卫生和医疗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网络,增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筹资标准由目前的人均50元提高到2007年的100元。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尤其是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保险制度,保证被征地农民“失地不失利”。探索实施农保、镇保等符合农村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险方式,扩大参保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并逐步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过渡。
四、大力开展“双培、双带、双创”活动,为新农村建设典型引路
篇2
一、新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受投入不足、地方配套能力有限等因素制约,新疆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水源工程、调水工程数量有限,农业生产仍受水资源的时空限制和季节限制,保证率低下;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413,低于全国0.45的平均水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不容乐观,目前还有574万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不强,防疫体系不健全,禽流感、口蹄疫等突发性疫情对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农村生活燃料结构不合理,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比重还非常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已成为新疆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严重制约“瓶颈”。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加工业基础薄弱
2004年新疆三产比重为20.2:45.9:33.9,一产高于全国水平5个百分点,二产低于全国7.1个百分点,工业所占比重为33.8%,比全国低12.2个百分点,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新疆农村加工业基础薄弱,主要表现为“小、低、窄、少、乏”:农产品加工企业总量偏小,规模化水平不高;精深加工程度低,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加工链条短;融资渠道狭窄,企业贷款难的矛盾比较突出;特色农产品和知名品牌少、传统产品多,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少。同时,新疆区内市场狭小且远离国内大市场,运输成本较高,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充分,地缘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我区优势资源的转换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三)农村各项社会、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
新疆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均不同程度地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发达省区相距更远。文化、教育设施的落后直接阻碍了新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卫生设施的落后直接威胁到新疆农民的生命安全,由于基本医疗条件的简陋,农民的贫困,以及新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大部分农民有病无法及时医疗,基本上处于“小病抗、大病拖”的境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新疆基础教育设施落后,农民对初、中等教育投资回报的预期太低,以及农民收入低下导致的贫困与低教育水平之间的恶性循环等因素,使得新疆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下,综合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因循守旧,安于现状,加之语言、习俗、宗教等方面的差异,短期内提高农民素质难度极大,进而影响了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四)农民收入水平仍较低,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据统计,2005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7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最高的上海市的29.8%,在全国位居倒数第六。同时,低收入贫困人口数量达224万人,已成为影响新疆经济发展的深层因素。另一方面,我区农牧民消费水平较低,2004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1284元,加之农民思想保守、小农意识重,生产生活方式落后,拉动内需、启动和拓展农村消费市场难度较大。由于农村二三产业落后、城镇化水平滞后,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市场开发力度不足,农民市场信息不灵,增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粮棉等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增收途径单一,加之农资价格上涨致使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增收和稳定获得非农收入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五)财政收支缺口较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贫乏
2005年新疆自治区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80.32亿元,而地方财政支出达519.02亿元,财政收支缺口高达340亿元,财政自给率极低,由于地方财政困难,2005年,自治区级财政安排的基本建设预算内投资只有4亿元,仅相当于“八五”初期水平,仅占地方财政的1.8%,很多地州和绝大多数县级财政没有专项的预算内基建资金,大多数地州、县市基本建设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低。总体来看,新疆大部分乡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全区有2713个村无集体经营收益,占村总数的29.2%,有4849个村集体经营收益不足5万元,占52.2%;全区没有办公场所的村1237个,在危房和简易房中办公的村1788个。
二、对新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发挥规划的统筹作用
要结合组织实施自治区“十一五”规划,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要求,研究制订本地区未来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规划,明确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和政策措施,分阶段、有计划地逐步加以推进。特别要加强对县乡两级工作的指导,确保各项建设规划落到实处。编制规划要有前瞻性,既要适应未来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又要从现实物质条件出发,防止过分超前、脱离实际。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林、田、路、通信、文化、广播电视、村容村貌整治等多方面建设,要加强各有关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防止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作用,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通过规划整合建设项目,通过项目整合建设资金,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解决支农投资使用分散、交叉重复建设等问题;规范项目审批程序,对各项目管理办法进行整合,提出一个统一的管理办法,便于项目的操作,切实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
(二)稳定扩大投资规模,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从新疆实际出发,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严格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县以下的规定,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投人,从建设资金、财政支出、银行信贷等方面向农村倾斜,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进一步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中新疆所占的比重,研究建立中央农业投资的稳定增长机制,稳定加大对新疆的基建投入。结合新疆实际,取消或降低新疆基本建设配套资金比例,以保障建设项目的数量、质量和早日发挥效益。
多渠道增加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加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启动“沃土工程”,做好土地复垦和中低产田改造工作,加快“两河”流域水土开发步伐,拓展新疆农业发展新空间。抓好农业良种繁育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产品质量
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力度,在有条件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加速生态环境治理的步伐,继续实施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防护林、小流域治理等生态项目建设。加强荒漠植被的保护、恢复,遏制沙漠化、荒漠化趋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加大防病改水工程建设力度;加强无电地区电力建设,提高农村用电覆盖率;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推进农村改厨、改厕、改圈,加强村庄整治,努力改善村容村貌。加快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和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工作成果,提高农牧民的参合率和补偿率。继续实施“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加大乡镇文化站建设力度。加强农牧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农村健康文明新风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三)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要广泛听取民意,尊重农民意愿,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搞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通过以奖代补、以物抵资、项目补助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引导人才、智力和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开创各方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局面。
(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和劳务输出等多种形式,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引导和服务工作。以农村实用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提高劳动力素质,造就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拓宽就业渠道。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实行集中连片、整体式脱贫,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由帮扶到乡,下移直接帮扶到村。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建立优质、高效、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搭建农业产业化经营平台,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加工转化,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着重发展一批劳动密集型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小城镇发展,强化小城镇产业支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增强辐射功能,实现“兴建一座城镇、繁荣一方经济、转移一批劳力、致富一方百姓”。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名优特农产品,走依靠品牌促进产业发展的道路,把新疆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国家外向型农产品出口基地。
(六)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努力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和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把经济增长真正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加强各级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的研发能力。
(七)不断创新农村体制,保障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篇3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三农”工作、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不仅是宏伟的奋斗目标,更是生动的社会实践。一方面,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四个方面理解和把握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自治区、市会议和主要领导讲话精神。一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全局性。要全面理解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自觉克服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庄建设的片面认识。二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目前我国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县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城乡统筹,与经济转型战略相结合,努力实现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将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抓好抓实。四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实效性。要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使新农村建设能够给农民真正带来实惠。
另一方面,综合分析我县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可以概括为任务艰巨,机遇难得。
篇4
一、对全市农村形势的基本估价
通过视察,我们认为,我市农村的形势是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成效显著,态势良好。主要表现在:一是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不断加强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领导,农村的发展始终有着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农村得予持续发展、农民得予休养生息;三是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生活状况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四是农村发展的辉煌成就,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视察中,我们看到,我市农村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主要有: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从年的36·5:27·1:36·4,调整为年的31·6:31·7:36·7。二是农民生活不断改善,贫困人口逐年减少。年,农民人均有粮达365·7公斤,人均纯收入达1553元;贫困人口减少为100万人。三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有了改观。年,农业水利化程度达20·9%;已有890个村通了路、989个村通了水、939个村通了电、814个村通了电话、91·7%和93·8%的村分别通了广播、电视;建沼气池18万口,40·1万户农户有了永久住房。四是社会事业取得了进步,乡村文明水平有所提高,农民素质得到增强。年,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人均受教育年限达5·94年。五是农村基层组织健全,制度逐步完善,民主管理得到加强。
视察中,我们也看到,我市农村在发展中同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农业基础脆弱,综合生产能力仍然较弱;产业结构调整步子不大,经济发展仍很滞后;集体经济实力弱,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强;农村市场培育程度低,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二是农村贫困面大且贫困程度深,农民生活水平仍然较低。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面貌仍然较差。四是社会事业发展落后,乡村文明程度低,农民素质教育不够。五是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村组干部的待遇较低;农村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构建和谐农村任务艰巨。
二、全市新农村建设推进情况
通过视察,我们认为,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围绕生产发展,突出村容村貌整治,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有力措施,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归结起来,成功的做法主要有:一是加强领导,提供保证。各县(区)成立了强有力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并组建了工作机构,抽调了得力的工作人员,负责处理新农村建设日常事务,指导和协调新农村建设,还划拨了一定的经费,做到了新农村建设有机构负责、有领导分管、有人员落实、有经费保障。二是积极试点,探索途径。各县(区)按照有关要求,结合实际,选择了一些有一定发展基础、建设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高的自然村进行试点,努力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为全面进行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视察中看到,试点村工作进展顺利,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三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县(区)通过会议、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单、标语等方式,积极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思路目标和任务措施,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各级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新农村建设的氛围在逐步形成。四是抓住机遇,稳步推进。各县(区)抓住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培植致富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认真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农村特别是试点村各项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村容村貌有了新的改观,农民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新的变化。
三、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通过视察,我们也看到,我市新农村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思想认识有差距。少数地方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到位、有误区,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足。二是宣传力度还不够。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发动还不够充分,对基层群众宣传的力度还不够,存在“上级热、下级冷,政府热、农民冷”的现象。三是规划编制较滞后。新农村建设规划均处在把握上情、分析下情的酝酿阶段,均未形成明确的规划,编制工作仍然较慢。四是建设中困难较多。新农村建设中需要与可能差距大,投入严重不足,争取发展项目、资金难度大,加之原已建设的基础设施缺口资金大、欠帐多,建设新农村任务十分艰巨。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教育和引导,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把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精神上来,使广大干部群众清楚明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从而增强各级干部的责任感,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
加强领导是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协调和指导,健全有关机构,充实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从目前的情况看,应当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督促检查,采取市负责县、县负责乡、乡负责村的办法,分别派出工作组,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进行指导和督查。督查的重点应当是组织机构的建立及经费保证情况、宣传发动情况、规划编制情况、试点推进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通过督查,确保新农村建设试点和整个建设稳步推进。
(二)加强培训,增强能力
加强培训、增强能力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应当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切实加强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的认识水平,增强组织实施者的工作能力,强化广大农民群众致富技能。应当继续将新农村建设的培训纳入各级党校、成技校的培训内容和培训计划,不断加大对各级干部、组织实施者和农民群众的培训。培训应当结合农村实际、当地产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的需要,突出针对性、实用性,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尽力满足干部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智力渴望和技能需求。
(三)因地制宜,加快规划编制
规划是对今后一定时期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设想。应当坚持规划先行,加快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规划编制应当坚持加快发展、突出整治、重在基础的原则,把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既做到目标宏伟、增强信心,又做到结合实际、切实可行。除市县(区)制定全面规划外,乡村组也应当制定出具体的规划或是打算,明确建设的思路、目标和任务,突出产业发展,一村一策,增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
(四)立足市情,分层次建设新农村
我市农村的发展条件不同,内地与边疆、坝区与山区、交通便利地区与偏僻闭塞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较大。应当根据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确定不同的发展层次,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台阶式梯次推进。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层次,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了按村、温饱村、贫困村三类推进。从视察的情况看,建议还可增加两个层次,把新农村建设分为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5000元)、温饱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924元——3000元)、贫困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67元——924元)、绝对贫困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67元以下)五个层次比较符合实际,更有利于整个农村的发展和进行具体的工作指导。根据我市贫困村、绝对贫困村所占比重大的实际,在制定一个时期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及进行工作指导时,应重点关注贫困村和绝对贫困村。分层次建设的目标及要求建议为:
1、村:高标准建设新农村,经济发展产业化,基础设施配套化,村容村貌特色化,乡风文化文明化,生存环境生态化,社会保障体系化。具体要求是:农民年人均有粮达450公斤以上,年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以上;基础设施完善,连村路通柏油路,村内道路通水泥路,住永久住房,饮用安全水,使用安全能源,普及电话、广播和电视,文化室、卫生室、活动场、公厕、垃圾场配套;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美观且具特色;文化生活丰富,乡风文明;农民生、育、老、病、养得到保障。
2、村:按标准建设新农村,经济发展走向产业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文化不断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具体要求是:农民年人均有粮达450公斤以上,年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基本普及电话、广播和电视,文化室、卫生室、活动场、公厕、垃圾场基本配套;生态环境较好,村容村貌美观且具特色;文化丰富,乡风文明,娱乐条件好;农民生、育、老、病、养初步得到保障。
3、温饱村:着力发展农村经济,抓好产业培植,继续完善基础设施,稳定解决温饱,重点进行村容村貌整治,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素质。具体要求是:农民年人均有粮达400公斤以上,年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基本解决通水、通电、通路、建住房、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问题,文化娱乐条件进一步改善,生存环境进一步好转。
4、贫困村:发展农村经济,逐步完善基础设施,着力培植脱贫致富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力摆脱贫困。具体要求是:农民年人均有粮达350公斤以上,年人均纯收入达元以上,逐步解决通水、通电、通路、建住房、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问题,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及致富技能。
5、绝对贫困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创造发展条件,重点解决温饱。具体要求是:农民年人均有粮达350公斤以上,年人均纯收入达1000元以上,着手解决通水、通电、通路、建住房、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等问题,努力改善居住条件和生存环境。
(五)建立投入机制,加快新农村建设
建立投入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机制保障。应当积极探索新的途径和办法,努力建立新农村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加快新农村建设。一是应当在制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同时,储备好农村发展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对新农村建设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多给予倾斜和照顾,加大投入,加快发展。二是各级财政应当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应以高于当年财政收入增长的比例预算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三是金融机构应当不断调整信贷政策,研究确定加大对农村资金投放的办法,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新农村建设。四是应当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产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搞活农村流通。五是应当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的原则,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动群众自己动手建设家园。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群众投工投料的折资比例应达投入的60%以上。其中,村和村不低于70%,温饱村不低于60%。
篇5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战略;新农村;规划建设
引言
长期以来,由城乡分割体制和政策形成的城乡体制、机制及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巨大差距,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一系列矛盾的根本原因之一。无论推行刺激需求的短期政策,还是确保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都必须立足于调整城乡关系、消除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市场化、工业化,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矫正带有城市偏向的政策体制,构建城乡行统一大市场,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发展区县经济,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富强、农民富裕的必然道路,2010年以来,方城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要求,切实以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科学规划、扎实运作、强力推进,投入各类资金1.8亿元,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1个,共有1600户农民进行社区建房,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可实现500户农民入住。与全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关的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新农村建设,对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本县城镇、农村的联动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城乡一体化战略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1将乡村规划建设同城镇规划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城市基础公共设施和服务延伸至农村,有利于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机制。
1.2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农村传统陋习和封建迷信,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农民素质的综合提高。
1.3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公共设施条件,营造农村发展新环境,通过改路、改房、改水、改厕、改灶等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民出行难、饮水难、读书难等实际问题,也是进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的良好前提。
2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2.1 理清建设思路,科学决策部署
为推动新农村规划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要不断理清建设思路,进行科学决策部署,以建设社区化构想为方向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加快城镇新路子。立足方城县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建房需求,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统筹城乡型发展的重大决策,实施惠及全县农民、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统一规划,示范带动,逐步推进,力争不搞行政强迫命令和大拆大建,不做无实际效益、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不增加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确保农村建设社区化扎实稳步向前推进。我县计划在5~10年把全县557个行政村、3338个自然村规划后整合为270个中心社区,保留410个基层村,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初具规模。
2.2 以人为本,科学规划
坚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节约土地、以人为本”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重要原则,以规划统领和指导新农村建设科学推进。着眼于长远,立足于乡村本色,对每个社区进行认真、科学定位,保证适应农村长远发展需求,拟定平原区每一社区居住规模为3000~5000人、山区每一社区居住规模为2500人以上;并依靠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进行统一设计建筑样式和风格,以城镇化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的做好社区规划。在社区选址时,限定耕作半径不超过3km,便于农民劳作;在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规划设计不同造价的户型供群众选择,允许条件较好或急需建房的群众先入为住。据统计,方城县为数270个社区的编制规划已全面启动,至2010年底完成了全部规划编制任务。
2.3 示范带动,以点带面
从实际出发,通过政策引导、典型引路,逐步形成政府引领、群众自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推进局面。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合理整合各类支农资源,进行农业、林业、交通、卫生、教育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倾向于农村社区道路、绿化、卫生、文化、便民超市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各类资金资源的综合利用。我县财政首次投入启动资金450万,主要用于7个新型示范社区的先期开工建设,规划总户数11,000户,共37,000人,随着各路资金的到位,示范社区已投入资金9,800万元,完成了150户住宅主体工程建设,硬化区内道路6.5km,游园、文化广场6,500m²等。
2.4 强化政策领导,激发建设热情
强化“收集民意、征集民意、集中民生、维护民利”的规划工作理念,激发蕴藏在农民群众中的建设热情,调动群众主动性,共建美好家园。在社区规划中,严格执行“增减挂钩、零拆整建、占补平衡、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原则,引导农民向社区集中,保障和节约土地面积。新农村建设工作过程中,由县乡两级主要领导亲自上阵加强督促检查,保障项目落实情况和工程进展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文化建设;文化;农村;农民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82-01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灵魂的发展。同时,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要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就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中的方向定位问题
当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认识还不够明确。农民自身缺乏农村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大多数农民都感觉农村文化无关自己。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应是方向定位问题。主体地位的确立,决定着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为谁服务。文化农村就是以农民为主要参与者、以文化资源为主要生产对象,以文化产业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新农村形态,其突出特征是农村的文化资源与精神生产成为推动农村自身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核心机制。
(二)农村文化资源匮乏
“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落后地区农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农村文化设施落后,文体活动贫乏单调,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部分文艺作品脱离农村生活实际,不能较好地反映当代农村的精神风貌。
(三)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实现文化农村、提升文化“软实力”往往不能给农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得他们忽视文化建设,也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农村文化的繁荣是民族文化的繁荣,民族文化的繁荣是国家文化的繁荣和综合国力的强大。建设农村文化,实现文化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建设新农村,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放在首位是必要的,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相连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民可以学习到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技能和本领,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农村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范畴,主要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运用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而且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发挥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农民创造文化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既是文化农村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更是文化农村的受益者。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正是广大农村群众,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还是广大农村群众。没有广大农村群众的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活力。
.(二)加强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之间的交流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乡土文化与现代的城市文化交流,有助于建立农民所需要的现代乡村文化。城市文化也只有在与农村文化的碰撞中,吸收农村文化浓厚的民族特色,才能引领时代潮流。
(三)挖掘培育民间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农村建设
优秀的民间文化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正确认识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充分挖掘蕴藏在农村传统民间文化的精髓,激发农村文化活力,有利于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变,农民在我国人口中所占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变,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农村社会乃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变。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任务。农村社会要进步,中华民族要振兴,我们自当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励精图治,共同来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篇7
一、新农村建设宣传的总体要求。
新农村建设宣传的总体要求是:重点宣传报道各镇、各村、各职能部门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的举措;宣传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各项政策;宣传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发展新文化的典型;宣传各地解决农民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的新做法;报道各部门、各镇关注农村、关爱农民、关心农业的先进典型等,通过新闻舆论引导各级关注制约并着力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在建设新农村的宣传报道中,还要处理好重点与全局、典型与一般、当前与长远等几个关系,防止主观片面、盲目拔高等倾向,为农村发展、改革与稳定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新农村建设宣传的主要工作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
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新闻媒体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报道,较好地发挥了反映实践、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作用。今后,新农村的的宣传报道工作要更加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三贴近”,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
1、在市电台、电视台开设“新农村建设”专栏,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做法、新模式、好经验,以及好人好事等。
2、突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个核心,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服务农民增收的舆论氛围,将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宣传报道的重点工作。
3、紧扣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搞好报道,让他们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增强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力量。
4、围绕制定科学规划进行宣传引导,让各级领导干部和农民树立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循序渐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识。
5、大力宣传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先进事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和政治保障。
6、关注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典型做法,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发挥好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7、加大对青年致富典型的宣传,树立榜样,促进新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篇8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整理;新农村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提升,农民对宅基地的需求和依赖大大减少,使得农村宅基地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会使得农村的村容村貌村风发生更加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何科学有效地处理和应用农村宅基地问题,成为关乎农民利益、实现资源有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我国的农村宅基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村宅基地,是指在农村中,过去建设过房屋、现在建有房屋,或者经批准、决定用于建造房屋的土地。当前,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和迁移,产生了大量空置、废弃的农村宅基地,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宅基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农村宅基地面积超标现象比较严重
农村宅基地大多为农民自发自为修建房屋占用和遗留下来的。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约束和监督,使得一些农民在置产动机和“面子”心理、贪便宜心理的作用下,盲目地扩大住房面积和规模,完全不顾国家村镇规划标准,超标准占据了大量宅基地,有的为了显示其富庶和豪奢,还存在一人多宅、一户多宅的现象。
(二)宅基地房屋的居住环境不断恶化
由于农村房房屋大多为自发修建,缺乏统一的乡村规划和设计,造成与房屋相配套的饮水、道路、通讯、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落后和不合理,而且缺乏专门的管理维护人员和有效的管理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风霜雨雪的腐蚀、风化,使得一些农村房屋及基础设施更加老化和破败,造成老宅基地附近村庄的居住环境不断恶化。
(三)宅基地所在的村庄规划和管理比较落后
由于一些农户对旧村改造缺乏规划意识,存在比较严重的“见缝插针”式的建设和较严重的乱搭滥建现象;大多农户对现代建筑原理和科学知识了解不多,因而盲目地建设高层楼房,而对房屋的外观、式样、间距、层高、附属设施等缺乏规划和统一,从而为后期管理和维护留下了很大的难度和隐患。
(四)城镇化带来的“空心村”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农村房屋的自发式建设和盲目性发展,随着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和许多农村逐步实现就地城镇化,使得一些落后、古旧的农村宅基地被空置和荒芜,而宅基地的四周已经修起大量的新的现代化建筑,许多地方出现了周围新房包围的“空心村”现象。
(五)宅基地流转制度和法律缺失严重
由于当前宅基地在法律上仍处于农村集体所有的状态,按照现行法律和政策,农民对宅基地没有所有权和处置权,而对宅基地上的房屋农民是否有处置权和自由交易权,法律还未做明确规定。产权不清晰和缺乏法律依据,使得宅基地转让和流转只能够成为一种私下行为,不受法律的充分保护,因而宅基地纠纷案件时有发生。
二、加强农村宅基地整理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
(一)农村宅基地整理的含义
农村宅基地整理,是指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及农村土地产权调整政策,通过采取村庄归并、改造等,实现农村宅基地资源的再利用,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朝着集中、集约的方向发展,提从而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和强度,促进土地利用科学化、合理化,并实现改善现代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系列活动和行为。
(二)农村宅基地整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宅基地整理,是全面深化现代农村改革的必然趋势,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它可以大大节约耕地资源,对生态发展和环境保护,对建设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当前农村宅基地整理的几种主要模式
一是选择原有的中心村为依托,先对中心村进行调整整理,再将零散的自然村庄进行缩并;二是因自然、交通、基础设施不便利等原因,对原址不适宜居住和建设的村庄进行整体搬迁和异地改造;三是将宅基地整理与农田土地整理相结合的模式,实现更好的整体开发和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村设施使用效率。
三、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宅基地整理和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农村宅基地的科学规划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积极树立统筹规划意识,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布局要求,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的规划和管理,加强对农村宅基地使用的规模控制和统筹规划。
(二)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
要按照新农村建设实际和需要,改变以往对老旧房屋宅基地放任自流的管理思想和态度,积极建立和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既依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又对一些随意空置、废弃宅基地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罚,加强对一户多宅现象的清查和整改,提高农村在基地的使用效率。
(三)积极探索宅基地流转和有偿使用制度
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积极改革农村宅基地相关政策和产权制度,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置换、农村宅基地有偿流转、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转让等现代管理模式,促进农村宅基地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农村宅基地是具有社会保障性和福利性的重要农村土地资源,农村宅基地整理的潜力非常巨大,对保护耕地、美化村容村貌、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促进新农村的稳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应高度重视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并不断探索新的模式,让农村宅基地重新“活”起来,充分彰显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作者:王锡政 单位:开江县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1]陈士银,周飞,吴明发.论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宅基地合理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14:4354-4356+4396.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就业 新农村建设
据政府公布的数字显示,2004年至今我国大学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70%左右,按照教育部对“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700万名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的预测,在此阶段将有近810万的大学生不能实现就业。此外,大学毕业生期望的就业区域集中在各省省会和东南沿海城市,在就业岗位上对外企、国企、政府公务员等性质的岗位期望值颇高。就业区域与就业领域的狭窄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近年来,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响亮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个论断科学地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十分令人鼓舞。同时,新农村建设给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一条广阔的路子。
一、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分析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但从当前情况看,农村由于受资金、人才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发展还相对缓慢。‘硬”项目的建设,而对于用于启迪智慧、开发潜能、教授技能的教育和培训等人才资源开发的‘软”项目则重视不够。建设新农村光靠农民本身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众多领域专门人才的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高级专门人才。如果每个自然村每年吸引2名高级专门人才,则全国农村每年需要上百万的高级专门人才。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战略任务。南此可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圈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作为与农业、农村、农民联系最为紧密的高等农业教育,必须树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积极努力地探索高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方法途径,这对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速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要政策有利、机制灵活、渠道畅通,每年上百万的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全能找到利益的均衡点和施展才华的平台,实现就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赢。
二、大学生扎根农村的现实意义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才、引智战略的策划与实施者的各级领导和部门,要从根本上转变和更新观念,充分认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理念,做到对于“知识”和“人才”的真正尊重。大学生基层就业担任村官,可为新农村建设更新思想观念、增强执政水平、提供技术支持,为新农村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带领农民走“科教兴农,人才强农”之路,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上来。
第一,大学生村官可带去新的思想观念。大学生村官年纪轻、有知识、有文化、思想解放、头脑灵活,充实到村级干部队伍后,可优化村级领导班子的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开拓农民视野,转变农民思想观念。
第二,大学生村官可提高村务工作水平,增强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当代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较高,民主法制意识较强,思想观念先进,文化知识丰富,可运用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处理农村事务,以崭新的视角,科学合理地制定村里的各项建设规划,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到村务管理的实践中,提升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增强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
第三,大学生村官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及二、三产业,关键是人才。大学生村官学有所长,能够在技术、信息、教育、卫生等方面为农村发展提供最现实的服务,可结合当地特色,引进或创办各类致富项目,带动本村农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第四,大学生村官是国家培养造就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基层就业担任村官,在复杂的基层环境中工作,零距离地接触普通群众,长期一起生活和工作,能够培养他们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血肉联系。从他们中选调干部进入党政机关,在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时候,就能够更了解实情,更符合实际。因此,大学生基层就业担任村官,是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据有关统计,2001年~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分别为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人。相应地,当年未就业人数分别为34万、37万、52万、69万、79万人,2006年超过100万人。另据资料统计,200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总就业率是73%左右。近几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重。而目前我国共有72.3万个行政村,按照2010年突破65万名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预计,加之岗位的合理流动,大学生村官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切入点和突破口。
参考文献:
[1]李占廷:关于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扩大就业途径的思考 2009(03)
[2]李庆波:对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担任村官的思考 2008(09)
篇10
今天召开的这次全市新农村建设推进会,是继月日市委农村工作暨新农村建设会议、月日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之后的第三次新农村建设专题会议了,之所以接二连三的召开这样的专题会议,就是要表明市委、市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做好此项工作的坚强决心。召开今天这次推进会,一方面是组织大家再次通过参观,进一步查找不足,分析原因,相互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就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措施,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确保圆满完成今年确定的目标任务。刚才,我们先后实地参观了社乡村、镇城底镇下雁门村、村和乡会立村四个村的建设情况;接着,我们又在这里召开会议,刚才副市长已经通报了前段全市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并安排部署了下阶段新农村建设工作,这些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按照刚才的安排部署加以推进;等一会儿,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就进一步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侧重讲三方面意见。
第一方面,肯定成绩,正视差距,坚定信心,切实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抓紧抓好。
刚才,副市长已经详细通报了前一段时间以来我市新农村建设情况,通过认真总结和分析,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效果明显,发展不均,态势良好。所谓“效果明显”,就是各乡镇、街道都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坚持把新农村建设摆到重要位置来抓,并通过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推进,使新农村建设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尤其个别乡镇还呈现出了点上有突破,整体有效果的态势。与此同时,各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也在市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共建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攻坚克难,扎实工作,狠抓落实,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特别是一开始我们实地参观的四个村,可以说是在全市新农村建设中搞得比较好的样板村、示范村,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树立了榜样,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所谓“发展不均”,就是乡镇、街道之间,村与村之间的进展不平衡,有的乡镇、街道、村搞得好一些,有的搞得差一些,比如大家参观的四个村就属于搞得好的村;另外,还有一些村仅仅是刚刚起步,几乎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这些直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效果。所谓“态势良好”,就是通过前一段全市上下的积极推进,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特别是广大农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不断增强,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而且通过前一阶段的建设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做法;加之市委、市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各帮扶单位和包联单位的不断支持,形成了全市上下共同推进的良好态势,这些都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面对这种形势,各乡镇、街道、各村尤其是搞得比较差的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一定要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特别是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机遇,认清差距,正视不足,抢抓机遇,坚定信心,积极应对,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今天会议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不折不扣地加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切实把新农村建设工作抓紧抓好。
第二方面,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刚才,副市长已经安排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讲得很详细很全面了。这里,我在副市长安排部署的基础上,再强调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努力营造全民参与支持的浓厚氛围。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营造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的社会氛围。宣传部门和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目的和各项惠农政策,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从而激发广大农民自觉主动参与的热情,消除群众的误解和认识误区。要及时挖掘、发现和报道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进事迹和人物,树立榜样和典型,做到学有榜样、典型引路。总之,要通过进一步宣传发动,切实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新农村建设,广大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社会各方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生产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贯穿新农村建设始终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始终把生产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挖掘农业增产增收的潜能,尤其要继续围绕发展六大特色产业基地,切实提升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要积极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煤补农的长效机制,尤其试点示范村和重点推进村,要充分借助这一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和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本村生产发展,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增收机会。同时,要继续实施劳动力转移,通过就地转移和回乡创业相结合,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刚才的实地参观,我们可以感觉到这四个村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所以说,其他的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要积极借鉴他们的经验和做法,按照《古交市2008年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想方设法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面貌。当然,这里我并不是要求所有的村都象这四个村一样,达到同样的标准,那也是不现实的,主要是要求大家能够紧密结合本乡镇、街道、本村实际,根据《方案》要求,在原来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推进以“四化四改”和“五个一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善这些基础设施,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此,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同时,要继续实施好城乡清洁工程,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清洁成果。
四是要继续加大包联帮扶力度,切实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合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整体的工作,而不是局部的工作。各部门要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找准着力点,选准突破口,切实在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信息等方面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和服务力度。尤其是各包联单位和帮扶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包联帮扶工作是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部署的重大举措,是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实际步骤,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包联帮扶的决策上来,增强做好包联帮扶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切实担负起建设新农村的历史重任,做到认识到位、力量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各包联单位和帮扶企业要切实发挥自身优势,履行包联帮扶职能,按照各自所包联和帮扶村的建设规划和今年要完成的任务目标,尽快落实各自所包联和帮扶的项目和资金,为所包联和帮扶的村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要切实加强引导扶持,扎扎实实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真正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助试点村完成建设任务。
第三方面,加强督查,狠抓落实,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市的一项重要任务。“两办”、新农办要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督促检查,督促各乡镇、街道、各村加快进度,促进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要建立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对积极性高、工作进展快、实施效果好的村,要加大扶持力度,使之切实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