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命教育;体育课;教学内容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教育中广泛应用,其主要是应对美国社会中出现的很多危害生命的问题,如吸毒、酗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有关生命教育的定义很多,其中较为全面的是从构建生命教育体系的角度对其定义,生命教育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肉体的生命,是生命的载体;第二是在大自然环境中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第三是在社会交往中对生命价值的认可。
二、大学体育课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信息化社会不良信息的冲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近十年以来,全球迈进信息化社会,信息高速流通,各种信息冲击着整个社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的问题。其中教育领域内出现很多新的问题,例如学生受到不良社会价值观念的冲击接触到不良信息等都给成长带来压力和困扰。
2.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征。可塑性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特征。大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后期,也是他们的品德、人格正在形成的时期,各方面趋于成熟又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极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特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点,有利于生命教育的开展。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好好利用好这一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一切与生命有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在中长跑练习中,在跑前向学生讲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感受,鼓励学生努力克服“极点”,挑战“生命极点”,挑战成功后感受第二次呼吸带来的生命魅力;在足球、篮球课上,需要进行激烈的身体对抗,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教育学生既要有求胜的心向,敢于挑战困难,又要尊重别人,在合理范围内对抗,在此过程中体验到尊重生命和挑战困难的感觉。
3.体育教育的本质呼唤生命教育。体育教育的终极指向是人的生命,教育世界根本上来说是“精神的世界、生命的世界、文化的世界”。体育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身体的教育,而应是培育和谐生命的教育,是培育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意义的个体的教育。有学者指出,我国的教育指导思想也应该由现在的“健康第一”向“生命教育”提升。正是由于体育教育最本质的生命特征,要求生命教育回归体育课堂。在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下,设计体育课堂,增强体育课堂的“生命力”。
三、大学体育课中生命教育的几个误区
1.过分强调生命教育,认为生命教育就是体育课堂的全部。在体育课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并不是将体育课中所有的内容都牵强附会地赋予生命的意义,都引起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而是在原有体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设性地使之与生命教育发生关联,或者是在生命教育理念下设计与之相通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体育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也是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即学生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真实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并通过多元评价方式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成长快乐。
2.偏重生命教育理论,轻视身体素质的练习。有的体育教师由于认识不足,单纯在体育课中增添生命教育的理论知识,空谈生命意义,而学生却无法理解。在体育课中施行生命教育,并不是让教师给学生增加生命教育的说教,而是体育教师充分利用体育课中身体练习内容,结合生活常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珍惜生命,从而更好地享受生命。
3.体育课中生命教育内容较少且形式化严重。学校体育课中生命教育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体育教师缺乏创造性,习惯于原有的体育教学流程,很少主动地将体育教学内容与生命教育联系起来,不能站在生命教育的立场去组织体育教学,不能使体育知识生命化。体育教师缺乏将体育知识赋予生命的意识。体育课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有很多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使学生体验到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内容的形式化与体育教师缺乏创造性有关,体育教师对生命教育理解不深刻,体育课还是以运动技术教授的为中心,体育课中的生命教育教师只是一语带过,学生无法深刻体会、反思体育过程中的生命意义。
四、结论
我国的信息化社会过程带来的教育问题、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点、体育教育的本质等共同呼唤生命教育回归大学生的课堂,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感,提高学生爱护生命的意识。
参考文献:
篇2
无论是中文的“生命教育”还是英文的“Life Education”,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诠释。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都将生命教育纳入小学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当中,有的幼儿园还邀请家长到幼儿园与孩子们一起上“生命教育”课,指导家长与孩子如何善待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
我国幼儿园也进行过关于生命教育的探索,如新华实验幼托分园、杭州市胜利幼儿园、上海闵行区幼儿园等。上海市青浦三原色幼儿园开展的《幼儿园生命启蒙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通过开展“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关怀”等活动,增加了幼儿阶段生命启蒙教育这一学习内容,探索在幼儿园开展生命启蒙教育的策略。
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对如何开展生命教育进行了调查了解,以期为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提供帮助。
一、调查范围、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范围
幼儿园部分在园幼儿家长,共计237个家庭,其中大班106个家庭,中班85个家庭,小班46个家庭。教师共16人。
(二)调查内容
1.幼儿对生命的态度的现状调查。
2.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的现状调查。
3.幼儿家长对教育理念的认识的现状调查。
(三)调查方法
以问卷调查、访谈为主。幼儿园设计了家长调查问卷,以分层抽样的方法向237名幼儿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37份。对个别家长进行随机访谈,了解幼儿的情况以及家长对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的态度及建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对生命的态度的现状调查
1.幼儿对自我生命的尊重与珍爱现状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幼儿在对自我生命的尊重与珍爱态度方面,大班幼儿、中班幼儿、小班幼儿的差别不大。30%左右的幼儿能够肯定自己的价值,做到正确地认识和欣赏自己,但大部分幼儿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对自我生命的珍惜和对危险的回避意识方面,大部分幼儿的回答是有时能或不能,而这也是家长希望幼儿得到教师引导的一个方面。
2.幼儿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珍爱的现状调查。
从表2可以看出,在幼儿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珍爱方面,小班中的大部分幼儿能够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爱,并通过语言或行动进行表达,在家长身体感到不适的时候,有52.2%的幼儿能够主动表示关心。此外,有63%以上的幼儿能够尊重长辈与不同职业的劳动者,有51.8%的幼儿能够主动向他人问好。可是,在是否能够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分歧方面,有76.5%的幼儿表示有时候能或不能,这说明幼儿对他人的尊重与珍爱具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行动体现。
(二)家长的教育理念的现状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是大班106个家庭、中班85个家庭、小班46个家庭。
分析表3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家长比较重视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大部分家长的育儿观念比较新;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存在一些问题;绝大部分家长对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给予肯定并表示支持;幼儿家长整体素质比较高,为幼儿园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提供了基础;无关因子的分析。
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课题组假设家长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对幼儿教育的关注程度与家长从事的工作和学历有关。从调查结果来看,它们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有的家长学历高、工作忙,但是仍然能够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与教师进行沟通;有的家长学历不高或者工作比较轻松,而对孩子教育的问题过问甚少。因此,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态度与其从事的工作和学历无关,而与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关。
(三)教师对生命教育的了解与认识
本次问卷调查对大班6名教师、中班6名教师、小班4名教师进行了调查。
分析表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教师对生命教育缺乏了解。
第二,教师对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了解不够全面。
第三,部分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范畴理解存在偏颇。笔者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汇总梳理后认为,目前国内幼儿生命教育的大致情况是:①有关生与死的教育。②有关自身健康与安全防护的教育。③有利于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教育。④帮助幼儿建立优质生命信念的教育。第五,爱护生命与感恩的教育。
在笔者所在的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生命教育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
在表4中所列举出的项目均属于生命教育的范畴,但是有的教师对其中的某些项目并没有进行选择。这说明教师对幼儿生命教育还缺乏了解,如对生命教育的意义、内涵、范畴的概念不明确,对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缺乏整体规划与系统构架。
第四,无关因子的分析。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课题组假设教师对幼儿生命教育的了解程度与教师的学历、年龄、教龄无关。从调查结果来看,它们之间也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有的教师学历高、教龄长,但是对幼儿生命教育知之甚少,甚至一点儿都不了解。有的教师学历较低、教龄较短,但是却对幼儿生命教育具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对生命教育的了解与教师的学历、年龄、教龄无关,而与学习培训有关。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幼儿对生命的态度整体情况比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幼儿无法较好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有的幼儿在对自我生命的珍惜、对危险的回避意识方面还需要得到更多的引导;幼儿对他人的尊重与珍爱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行动体现上缺乏技巧。
2.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第一,教师对生命教育的意义、内涵、方法缺乏了解。第二,幼儿园原有课程体系中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比较少。第三,实施生命教育缺乏整体规划与系统构架。第四,社会上有不少关于生命教育的教育资源,但是没有进行整合、开发。第五,家长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二)思考与建议
1.提高教师对幼儿生命教育的重视,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才能更好地开展生命教育,达到保护幼儿生命的目的,释放幼儿生命潜能,开启幼儿生命智慧。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生命教育理论的学习,形成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把对生命的理解作为开展幼儿生命 教育的基础,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引导幼儿建立美好的生命信念。
2.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家长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幼儿生命教育的目标不是通过幼儿在园的集体教育就能够达到的,教育的实施者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幼儿园在了解家长的愿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进行生命教育培训、开展户外亲子活动等,促进家长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生命教育活动中。
3.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不同的生命教育教学目标。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要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进行。对于幼儿来说,要理解“爱生命”有一定难度,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不同的生命教育目标,能够细化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4.寻找适合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采用多种方法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教师充分利用原有的教学资源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绘本故事开展幼儿生命教育,通过主题教学活动开展生命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生命教育,通过家园共育开展生命教育等。通过角色游戏开展幼儿生命教育,能够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模拟生活情境,以一种轻松的心态与人交往,并在游戏中解决问题,更好地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篇3
一、小学生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一)传统文化中避谈死亡的旧习惯而形成生命教育的缺失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将爱惜身体确立为孝的基础,这体现了对生命权的尊重,却隐含着对死亡的忌讳。由于这样其影响,尽管身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21世纪,人们依然认为谈论死亡是不吉利的,以致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死亡教育基本还是一片空白,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更多以“生”为主题。这种生命意识的教育过分强调物质身体的重要性,而对于“死亡”,则对学生缺乏正确、客观、积极的认知引导,教师更多的是回避、淡化甚至于异化“死亡”的概念。这使得多数小学生对“死亡”的概念缺乏科学的认识,从而导致小学生对生命认识的偏差,有的过于害怕死亡,有的过于轻视死亡,这都已经严重地影响甚至降低了生命教育开展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二)应试教育对生命教育的严重干扰
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咨询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必须要有一个轻松、宽裕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孩子才有可能自我发现、独立思考,才有可能得到丰富的社会生活的体验和自然生活的体验,从而培养创造能力。就生命教育的具体实施而言,虽然新课程改革也强调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仍旧以学生的成绩为标准,在这种“以分定教”的教育评价机制下,学校必然注重应试教育,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压力不断增加而在题海战术中疲于奔命,久而久之,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被逐渐淡化,生命教育被日益边缘化。这还何谈培养生命意识、提高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可见,应试教育也是干扰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不够科学准确
学校是小学生生命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依靠学校教育而展开的,学校应为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但长期以来,学校对生命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缺少必要的认识与理解,而普遍将安全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并没有真正地把握生命教育的内涵和要求。生命教育与生命安全、生命健康教育是不能等同的: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家长和老师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安全常识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及良好的应急心态;而生命教育更注重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引导、促使学生建立实现生命价值的意识并努力实现生命价值。可见,两者绝对不能混为一谈。就小学生群体而言,虽然他们已经对生命有了基本的认识,但是人生观、价值观、生命意志和行为等均处于模糊状态,此时,如果学校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再存在偏差,必将导致其人格无法获得完整发展,以致小学生有生命认识却无生命意志的现象普遍存在。
(四)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过于单调刻板
目前,的确有不少学校也开始重视生命教育了,但其仍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实施途径比较单一,甚至僵化、刻板。例如,当前小学的生命教育实施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借助科学课、思想品德课等显性课程教学来实施;二是在其他学科中渗透;三是生命教育专题活动。以上途径均将生命教育的实施局限于校内,很少请外界人士参与到学校生命教育中。与此相对的是,西方国家往往会邀请各类人士如银行家、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大学教授等走进小学,给小学生讲各种有关生命的见闻和真实体验,并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情境氛围,或模拟或实际感知、体验真正的生命教育,在实践中培养生命素质。二是生命教育的内容也多游离于学生的社会、家庭生活实际,缺乏实用性。这显然无法促进小学生对生命的深入了解,也不易激起小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内化,致使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存在认识和行为偏差。因此,生命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大多数学生只能分辨行为、思想等的正确与否,而当付诸实际行动的时候却往往意志不坚定。
二、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树立科学的生命教育观
生命的衰老和死亡是无可避免的自然发展规律,我们要剔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能盲目、迷信。我们应该站在科学和理性的角度,坦然面对,客观而科学地理解“生存”与“死亡”,树立正确、科学的生命教育观,并在此基础上,克服死亡给人带来的恐惧及其带给生命教育的消极影响。由于教师的生命价值观念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就更要以身作则,树立科学的生命价值观,才能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科学理性的生命教育。当然,由于长期形成的对于死亡的避讳等不良习惯的影响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但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逐渐转变人的生死观念,树立起科学的生命教育观。就学校而言,树立科学的生命教育观应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首先正确认识生命教育。即,认识到生命教育不仅是有关生命安全、生命健康的教育,更是促使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发展并逐步完善自身的生命价值,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的教育。
(二)重视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
为减少、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体现生命教育的以人为本,一方面,教育领导部门、学校、教师等应摒弃落后的教育思想,积极落实新课程改革,积极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另一方面,还应将生命教育真正纳入教育体系,注重为了学生生命完整发展的生命教育。
1.应丰富并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构建促进生命发展的评价制度。学校应尽快转变评价观念,改变以分定教的现状,在教育评价中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关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课堂上的即时表现、学习的努力程度、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以及诸如交往能力、处事应变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素质表现。对学生的评价应实行考试评价、活动表现评价以及学生档案袋评价三种方式相结合,还可以辅之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2.学校的管理制度应体现人文关怀。一是教育理念要体现生命关怀,尊重学生自身的个性、生命自由,关注他们的潜力发展,把学生生命的完整发展作为管理的出发点,而改变、废除权威性、强制性的管理方式;二是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应以学生为本,实施人性化的管理,依靠师生的共同参与来进行管理。
3.围绕生命教育相关的主题开展教育活动。例如,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的同时,还要开展各种各样的团体活动。例如,以生命为主题的演讲等学习活动和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以调动小学生参与生命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学校要利用校园内的每个角落,使学校充满生命的气息,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校内建设小型的种植、养殖基地,让小学生参与其中。学校还可以通过校内的墙壁、板报等媒介,彰显生命教育理念,制作并张贴科学家、劳动模范等杰出人物的格言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命情感。
(三)生命教育途径的多样化
有学者认为,小学的课程是以综合课程为主,没有必要专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否则会加重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与其他课程中的生命教育相关内容交叉、重复。我们认为,虽然很多课程中都可以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但这和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并不矛盾,而且可以实现生命教育途径的多样化。这是因为,不同学科中的生命教育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比如,自然科学课侧重于生命的生长发育方面的内容,语文则是侧重通过课文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启发。而生命教育课程则更侧重于生命的过程和实际,在模拟或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念、行为意志等,促进学生生命的完整健康发展。
1.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事实上,生命教育作为大陆地区最近几年才兴起的教育内容,全国范围内尚未大规模地实施生命教育。要使生命教育真正进入课程并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政府应提供相应的政策导向和人力、财力支持,积极号召专家对生命教育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开发系统完善的生命教育课程,使之适应小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
2.在其他学科中融入生命教育。这是生命教育较为简单易行的一种形式,应当贯穿始终。生命教育涉及的知识范围十分广泛,远非单独的生命教育课程所能包括。像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中同样渗透着生命教育内容,教师应自觉树立生命教育观念,通过自己的学科教学来挖掘生命教育的丰富内涵,认真渗透生命教育。
3.将生命教育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例如,可以在课外实施生命教育的主题教学和角色扮演,并配合编写有关生命教育的教材供学生课外阅读与学习。学习国外的生命教育先进经验,例如,英国老师的做法:以角色替换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模拟父母因车祸身亡等情境,体验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从而帮助学生体验困境和生活突变时的复杂心情,学会保护自己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这种仿真方法,能够让生活经验不足的学生尽可能地体验生命,一定程度地弥补我国小学生实践时间和经验的不足。此外,有条件的学校或地区还应为小学不同阶段的学生量身定制生命教育教材,邀请一些儿童文学作家或有能力的教师编写有关生命教育的书籍,制作生命教育的小短片等,辅助生命教育的主题教学。编写有困难的学校也可以从现有的儿童文学作品当中筛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相关作品作为或补充生命教育教材。
篇4
关键词:生命教育 初中生物 生物教学
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对生命树立正确的认识,使学生热爱生命。同时生命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校、教师、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生命、热爱生命,并且能珍惜生命,从而达到适应社会的能力。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对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进行研究,旨在与广大同仁分享共勉。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推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新课标指出,初中生物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正确理解,这也成为了生物教育中一个新课题,许多相关研究人员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于生命教育,在生命教育的方法上也多有建述。生命教育旨在为学生对生命孕育以及发展过程有正确的理解,从而达到使学生珍惜生命、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目的。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与生命观。
生物学科以探讨生命及其发展规律为主。主要以动植物或人作为基本素材,对学生探索及理解自然起到引导意义。所以在初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学生可以再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体会生命的过程,在人类的进化知识中了解人作为生命的艰辛与不易,是学生重视生命。在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无时无刻不在渗透。
二、当前初中生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缺失
虽然经过长时间的推行,但是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推行程度却不尽人意。我们时常可以听说到有关于学生在对面社会影响、学习压力、情感因素时时而出现伤害他人以及虐待自己或动物的事件发生。而对于生物教学,校方环境往往会影响到物理教学的全过程,如课时安排较少,教师由于课时限制,无暇顾及其他,仅仅将课本知识交代清楚已经实属不易,对于生命教育更是无暇顾及。
三、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扩充课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课本进行充分挖掘,寻找到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的连接点,只有找到连接点,才能保证在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无论是植物或动物的成长,还是人类的进化,都可以从中感受到生命之美。比如我在讲植物分布时,我精心准备了多没课课件为同学展示哥哥地区不同的植物分布,并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到自然的奇特美景,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渺小与壮阔,感受到生命的奇妙之处,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在知识中感觉美,发现美,然后表达出来,让学生对生命有深一步的认识,从而对生命产生热爱或敬畏。
(二)巧妙设计教学内容
初中教学题材结构清晰,内容新颖,并且通多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完整内容,比较适合融入生命教育,但是这需要教师在工作中适当的添加教学内容,建构“生命教育”课堂体系。在“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为了使学生对植物的形态、作用、生长等各个方面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我运用了一些游戏环节,我将我准备好的一些描写植物的文学作品拿出来纷纷读给学生听,让他们说出对应的植物是什么,作者还表达了这些植物的那些特性,对植物哪方面的“品格”进行了赞美,例如:“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等,让学生在美丽的诗句中感受植物的美,感受植物的不同“品格”,我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耿是学生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三)通过校本讲座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情
初中生有着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的特点,这也决定了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需要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笔者认为,在课外开展校本知识的讲座或者通过引用名人作品的方式,通过多个角度向学生阐述生命的含义。
如在讲解“人的繁殖”一节时,可以向学生讲述人的生命的诞生过程以及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使学生懂得善待父母,感谢他们赋予自己生命。校本知识讲座是课堂知识的延伸,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使其掌握书本以外的知识。在讲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一章时,我将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一一介绍给学生,如:环境污染、水资源缺乏等,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从而学会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合理布置课后作业渗透生命教育
对比初中课程体系全部课程,生物并非“重点科目”,加上在应试教育影响颇深的当下,一些学校对该课程不予重视,学生自身也是得过且过,学生家长也认为该课程与中考关系不大,因此也不够重视。但是,生命教育是渗透到每个人的生命中、生活中的,即便学生因课业较为繁重而不能投入较多时间用于生物学方面的课外探索,但只要保持对生物科学的探知欲望,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够接受到各种形式的生命教育。例如给学生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促使其在生活中领悟生命的意义。教师要将有无渗透生命教育作为评价实践报告的标准之一,以此来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重视。
四、结论
初中生命关系生命科学与自然科学,在其中普及生命教育意义重大。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通过对中学生特点的分析,认为在初中生物课堂应该通多校本课程、实践活动以及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各个角度的生命渗透,使生命教育与初中生物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生命教育;体育教育;价值拓展
1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关照人的生命、关怀人的本质与内核,作为重要的教育方式在人的生存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生命教育所具有的内涵,可以从下面几个方向来进行理解:第一,要重视生命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让学生们学会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这是从重视生命这一角度来对生命的内涵进行理解的;第二,要让生命教育联系日常生活,使生命教育的内涵更好的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在日常生活实践过程中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怀,这是从生命实践这一方面来对生命的内涵进行理解的;第三,要关怀生命,对生命进行终极关怀,这是从批判过程理性化的角度来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进行理解。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知识型教育,更是一种体验式实践性教育。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们认识到生命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认识到生命存在所具有的意义,让学生们学会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使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能够更好的实现。
2生命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相通性
2.1生命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形式
生命教育以关怀生命为起点,教育应将生命教育作为出发点,完善生命存在的形式、实现生命价值是教育的目标。教育的过程就是不断在实践过程中尊重生命与赏识生命的过程。体育对生命的关照体现在身体的历练、社会规训的形成和精神生命的诉求上,体育蕴含深刻的生命内涵,有完整的生命信仰崇拜体系,是一种身体实践的仪式操演,生命象征性的隐喻意味深刻。学校开展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锻炼学生的体魄,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并且能够掌握各种各样的运动技能与技巧,不断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学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校进行体育教育主要的原因就是要增强学生的身心的不断发展,促使个性的不断完善。无论是从体育教育的过程还是体育教育的目的来看,体育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要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融入生命教育,体育教育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目标是不断促使生命本身意义与价值的实现。
2.2体育教育是生命教育实现价值的独特形式
人体的健康状况会对生命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可以说要想保证一个人具有长久的生命就必须要具有健康的身体。学校体育教育能够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与技巧,所以,学校体育教育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基础与前提,它能够促进生命教育的实现与发展。在生命教育当中,必须要注意的就是要认识到生命具有可塑性,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高生命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学校教育能够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与良好的心态,这对于自然生命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体育教育能够使学生不同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不断塑造自身的个性,在不断进步中实现生命的价值。所以,学校体育教育对于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实现,生命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校教育这个实践过程,能够促使学生塑造自然完美的生命,不断实现自身的生命的价值。所以,在生命教育过程当中,学校的体育教育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3体育教育中生命教育的不足
3.1体育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意识淡薄
长久以来,人们几乎都习惯从社会这一方面来对教育进行认识与理解,进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促进人的发展,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种各样的人才。为了能够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型人才,这就使得教育培养的人才几乎都是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的。教育将培养人才当成了一种机械化的过程,只是一味的达到某一固定的标准,但是却忽略了对于受教育者本身的认识,使受教育者没有充分的理解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能够充分体会到生命的多姿多彩。
3.2体育教育教学各评价指标缺乏对生命关爱
在过去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的时候,主要注重的是学生是否听从体育教师的安排与指挥,学生是否遵守体育课堂上的纪律,是否能够按照老师的姿势与规范来进行体育活动等。这就使得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的时候缺少生动性与灵活性。在这个评价体系下,要求学生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体育活动,要严格遵守体育课堂上各种死板的纪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天性得不到发挥,致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对于体育课的兴趣,打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没有体现出对学生生命的人文关怀。
3.3体育教学忽略生命教育的内容
当前,我们国家的学校进行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为学生的升学提供便捷的途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学生的升学需求而服务的。为了能够加分而进行体育教育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一个主要的教育方向。所以,当前很多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的课程都是针对于考试而设置的,无论是体育课程的要求、项目还是体育课的时间都是将考试作为前提,没有关注学生个体的身体素质及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学生上体育课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接受某项体育技能,为了能够在考试当中得到比较理想的分数,却忽略了体育教育的本质,没有提高自身的生命素质。以得到更高分数为主要目的体育教育严重偏离了体育教育的本质要求,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及身体素质的发展,也达不到生命教育对于体育教育的要求。
4体育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措施与路径
4.1增强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意识
生命教育理念表现了对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它认为生命就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而且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也包含了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将生命教育加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要做到爱护学生,重视学生,尊重学生。学校体育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爱学生。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育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不同需求,考虑到学生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给予每一个学生相同的关爱,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体育教育给他们带来的关爱与尊重,建立轻松和谐,相互关爱的体育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
4.2构建体育生命教育内容体系
在生命教育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要承认生命是一个整体,生命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共同组成的整体。将生命教育融入到体育教育当中,学校体育教育就必须要注重学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增加学生的思想品质,促使学生身体与品德的共同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的生命的本质。生命教育的理念指出,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要充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生命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注重人对于现实生活的需求。所以,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更好的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以满足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作为体育教育的出发点,将学校体育教育更好的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促使学生积极的体验生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4.3探求体育生命教育模式
生命教育非常注重对于生命的体验的思想,强调主体应该充分体会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并且能够创造生命的价值,不断增强自身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学校在对体育教育进行设计的时候,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的观念,要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针对生命的价值来设计满足生命需求的体育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运动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体验多彩的生命。针对这些要求与目标,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体育教育,设计体育活动,让学生对生命的体验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第二,就是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体育教学,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并引导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第三,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调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且能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享受体育活动,掌握体育活动的技巧与方式;第四,要注重在情感上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心灵感受能力,促进学生思想道题品质的提高。
4.4生命教育纳入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学生的生命不仅仅指的是肉体生命,还要包括精神生命,只有这样才能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以,在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不仅要评价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合作精神以及乐观的心态等。生命是一个不断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所以,在设计各种评价的内容与方式的时候,要针对个体的不同的成长的阶段,遵循学生的生命的天性,而且要关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的感受,要做到尊重学生,关怀学生,使评价指标真正能够满足学生生命的发展需求。
篇6
关键词:语文教材;生命诠释;实践内容;感恩教育;珍爱生命;生命模式
生命教育让学生能够热爱生命、认识生命以及尊重生命,为学生认识生命意义及价值指引方向。教育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理解人的价值、理解人性的意义。
一、初中语文教材里对生命的诠释
在初中语文课文里,有很多课文和生命有着很大的联系,七年级的语文教材第一单元就是对人生的向往、思考与体会,指引你感悟人生。例如:《蝉》《第一次真好》《走一步,再走一步》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将语文阅读及生命教育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让学生更有逻辑性地进行感受,在阅读里,学生融入课文之中,经过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与态度去体味、去感受。学生在对生命概念进行理解时候,也提升了自身的阅读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里生命教育的实践内容
1.语文教学里有关感恩的生命教育
在《海伦・凯勒》一课,凯勒虽然身体不健全,她却可微笑着去面对,显示着生命的坚韧!初中语文教材里有很多有关友情、亲情的课文,教学时要掌握情感的核心,指引学生全面解读感受作品里的情感,因此,认识到自己对同学、家人以及朋友的意义。
感恩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运用课程里的一些素材,去诠释生命的概念,从而提升生命教育的深度。
2.学生对生命有了全新的感悟
在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的时候,也要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真谛,让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得到提升。
研究课文,体会其中的细节。教材里有许多与生命意义有关的课文,对这样的课文进行教学时,可以将写与读进行融合。
3.延伸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站在德育的现状角度去看,当前人生意义淡然,其境界付钱、自毁以及他毁生命的情况已变成常见的社会问题。十多岁少年轻生现象时常出现,我们需要实施热爱生命的教育。目前世界很多国家的少年自杀、杀人的暴力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周围这样的例子也发生过。生命是人的根本,那么,教育的进程就要根据人的生命模式去进行。
经过教学实践,围绕生命教育这一核心内容开展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生命责任感、生命意识和自然制衡意识的引导。
参考文献:
[1]莫小白.有效教学措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究.教学文集,2007(12).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生命教育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254-02
生命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近些年来很多高校所关注的重点教育内容之一。但是,纵观目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开展现状可知,很多高校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都存在内容不够系统、不够规范,且实施途径过于单一等问题,以至于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鉴于此,为了加深对于生命教育的理解,提高开展学生生命教育的成效,本文就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生命教育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1 生命教育的内涵分析
生命教育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的。生命教育被杰・唐纳・华特士提出之后,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并在美国的加州阿南达学校进行了具体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自此之后,到1976年,美国就有将近1500所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并得到了世界各地教育教学领域的认可和肯定,截止到20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就已经在美国的中小学实现了基本的普及。
生命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其包括从肯定和珍惜个人的自我生命价值,到他人、社会以及自然、宇宙生命的互动与伦理关系等大生命的反思,而且还涉及到了生死尊严和信仰的探讨等等。而高校的生命教育,简单来说,实际上就是高校师生针对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以及生命与关怀和生命与价值等内容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其旨在引导学生正确的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生存的技能,正确的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让他们理解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挖掘自我的生命价值,并最终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要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生命教育,还应注意生命教育的如下三个特征:首先,生命教育是将学生的生命个体作为教育的起点的;其次,生命教育是在教育的具体实践中,来体现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主体性的;最后,生命教育是按照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生命发展规律,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来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只有认识和理解了生命教育的以上三个特征,才能够真正的把握生命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2 生命教育的价值分析
生命教育的价值可以概括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生命教育的自然价值。生命教育的自然价值在于能够让学生正确、深刻的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并在此基础之上,尊重生命与自然、敬畏生命与自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与自然交往中的是非和善恶,从而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道德标准,让学生在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突破自身较为局限和短浅的视野,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来出发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动做出对待自然的正确的方式。
其次是生命教育的个体价值。生命教育的个体价值在于生命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协调发展。生命教育有助于唤醒学生的自我存在意识,解决高校学生常见的对自我价值迷茫的问题,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保持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让学生在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3 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分析
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点,是确保生命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的前提,也是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概括来说,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具体如下。
3.1 教育理念一致
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上的一致性,在于两者均以“以人为本”为教育理念。其中,生命教育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从学生出发,并让学生认识人的自然生命特征、生命价值以及生命意义为落脚点,来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把握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以及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生命个体提高生命质量、生存境界和生命价值的重要性,让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关爱、引导以及提升生命的教育实践中得以具体的体现。而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理念同样也是以人为本,从现实的人出发,旨在通过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全面提升人性的层次,并在人与社会的现实关系之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人的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引导学生去思索人存在的价值,追求人生的终极意义,实现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和优化。由此可见,生命教育和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两种教育虽然在实施路径上存在一定的不同,但是其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却都是学生的生命个体,最终都是回归到学生身上,都很好的遵循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因此,两者在教育理念上是一致的。
3.2 教育内容相容
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教育内容的相容,也是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之一。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教育内容的相容,具体指的是,生命教育中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反过来,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样包含了生命教育的内容,两者之间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关系。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生命教育不但能够从生理和伦理两个层面上,解决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以及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够从心理的层面上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由此可见,生命教育同样也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关注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反过来,高校针对学生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包含了生命教育的内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指的就是教育工作者利用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和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过程,这个教育过程是以学生个体的心理机能作为出发点,并通过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来感受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积极、良好的生命情感,同样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可知,生命教育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是相互包容,相辅相成的,具有明显的相容性,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两者之间的相容很好的彰显了生命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间的契合。
3.3 教育重点相同
生命教育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重点上相同,主要指的是两者对生命关怀意识的重视和关注。
在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命关怀意识。生命关怀,不单单是意味着对于个体自然生命的关怀,其中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对学生所进行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态度上的引导。而对于生命教育来说,生命关怀的基本理念则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的,其不但涉及了对生命的现实关怀,同时还涉及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在现实关怀中,生命教育肯定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强调生命在人的价值体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才能够成就自我。而在终极关怀中,生命教育则从个体生命体验中来引导学生去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其它的自然界中的生命,引导学生积极的去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自然生命的事情。由此可见,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都非常重视和推崇学生生命关怀意识的培养,两者具有相同的教育重点。
4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生命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生命教育,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借鉴生命教育,将学生个体作为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例如: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注意改变传统的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国家需求为重,学生自身现实生活的需求可有可无的观点,借鉴生命教育的内容,重视对学生个体生命意识的开发和提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个体的生命成长规律来开展教育活动,提高教育成效。
其次,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育中体验,在体验中受教育。例如:可以组织各种关于生命健康的专题讲座、文体活动,也可以以志愿者行动的方式来进行社会实践,据此来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实现教育的目标。
最后,要注意加强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共同构建关爱生命的立体网络。高校学生的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学校应积极的利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通过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来共同构建一个关爱高校学生生命发展的立体网络,三力合一,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文霞,陈黎明.对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01):1-4.
篇8
【关键词】生命观 生命教育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12-02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他杀、自闭、自残、网瘾等各类“生命困顿”问题的频频报道,如何“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根据资料估算,高校大学生自杀及自杀未遂行为发生率高达1/10万。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可以看出,生命教育居于一切教育的核心地位,其宗旨是为了帮助个体科学地认识生命、智慧地敬畏生命、理性地珍爱生命、实现生命的健康成长。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独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使生命教育成为富有成效、最有长效的教育。
1.大学新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的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新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的现状,笔者于2012年9月至10月对广西5所高校的大学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91份,回收率为98.501%,其中有效问卷590份,有效率为98.33%。采用自编问卷《大学新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分“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对生命价值的认知”、“生存技能与安全意识”、“对《生命教育》课程选取内容的看法”四个维度,共30题,笔者对调查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当前大学新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1.1对生命现象的理解。生命是人存在的物质载体,是人存在价值的基础,是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的表现,更是人履行个体权利和义务,实现生命价值的社会角色,因此对生命现在的理解程度体现了大学新生对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正确认知。调查显示,在“对于死亡现象,你接纳的观点是?”的选择中,选择“人在这个世界消失,到另一个世界中去了”、“人死了,生命就结束了,不会再活过来”、“人能死而复生”、“对于生死这么复杂的问题,目前我还参悟不透”的比例分别为19.75%、52.42%、2.66%、25.16%;在回答“遇到生命的挫折和委屈,陷入困境,你是否有过自杀的想法?”,选择“经常有”、“偶尔有”、“从来没有”的比例分别为1.43%、14.17%、84.37%;在回答“当遭遇别人的严重冒犯时,你是否有过杀死别人(让他消失)的念头?”,选择“经常有”、“偶尔有”、“从来没有”的比例分别为1.403%、11.75%、86.85%;在“你认为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是?”的问题中,选择比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学习就业压力大,看不到前途”、“生活压力大,经济太贫困”、“失恋受到打击想不开”,各占35.42%、20.77%、16.20%。从调查数据看,反映出大部分大学新生对生命现象的认知是积极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容易轻易处置和漠视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1.2对生命价值的认知。调查显示,在回答“你喜欢自己吗?”的问题上,选择“很喜欢”、“比较喜欢”、“一般”、“不太喜欢”、“非常不喜欢”的分别有47.49%、32.96%、17.30%、1.76%、0.36%;问及“当你把一件事情做得很糟糕,你会如何表现?”时,回答“相信自己的能力,下次会做得更好”、“无所谓”、“感到自己蠢笨无用,永远都做不好事情”的分别有92.17%、4.75%、3.04%;在回答“你了解自己吗?”时,选择“很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不太清楚”、“非常不清楚”的分别有26.18%、44.17%、23.37%、5.41%、0.87%;在“下列因素中,哪一个对你形成对生命的价值的看法影响最大?”中,回答“自己的性格”、“社会中的各类现象”、“学校教育和帮助”、“父母及家庭的影响”、“朋友和同学的影响”、“男女朋友的影响”分别有41.93%、25.54%、4.45%、23.28%、4.75%、1.02%;回答“你如何看待目前的生活状态”时,选择“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分别有16.86%、45.40%、31.98%、4.87%、0.90%;问及“你是否对人的生命和生命价值进行过思考?”,回答“经常思考”、“偶尔思考”、“一般”、“从不思考”的分别有47.57%、44.59%、7.17%、0.63%;问及“你对自杀的看法是?”时,选择“自杀是自我生命尊严的践踏”、“自杀是对亲人、朋友的背叛”、“当生命已经没有欢乐而言,自杀是可以理解的”分别有79.85%、15.06%、5.08%;问及“对于人的生命比动植物生命更重要,你的看法是”时,选择“非常正确”、“无所谓”、“不正确,生命应是平等的”的分别有15.12%、7.47%、77.41%。从调查数据看,反映出大学新生大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命观,自我成长和学校教育、家庭等因素对大学生的生命观形成过程起来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规范地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生命价值的理性认知有积极意义。
1.3生存技能与安全意识。调查显示,在回答“当遇到火灾、地震、溺水、车祸等天灾人祸时,你的状态是?”,选择“能很好地进行自救和他救”、“等待他人救援”、“无法自救和他救,只能等死。”的分别有84.55%、14.94%、0.48%;问及“你懂得通过饮食、锻炼等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吗?”时,回答“非常了解并常付诸与实践”、“比较了解”、“一般”、“不太清楚”、“非常不清楚”的分别有24.60%、30.19%、37.87%、6.69%、0.66%;问及“请评价自己的生存技能”时,回答“非常强”、“一般”、“非常差”的分别有29.92%、68.26%、1.82%;问及“请评价自己的安全意识”时,回答“非常强”、“一般”、“非常差”的分别有52.39%、47.01%、0.60%。从调查数据看,反映出仍有一部分大学新生应对挫折能力较弱,生活无价值感或无成就感,没有明确目标,也不愿意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1.4 对《生命教育》课程的看法。调查显示,在问及“你认为我校是否有必要对新生开设《生命教育》类课程?”时,回答“非常有必要”、“一般”、“完全没必要”的分别有83.28%、1.53%、0.14%。在问及对高校《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的选择中,按重要程度排序的结果分别是:溺水、逃生、用电等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发展与关怀教育;突发性伤害教育;交通、消防安全教育;生理卫生教育;生命教育概论;性与婚姻伦理教育。从调查数据看,反映出大学新生对开设《生命教育》学科课程有较高的需求,并对课程开设内容选择上倾向于关注生命安全、生命健康、尊重生命的部分。
2.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我国中小学已经普遍开设《生命教育》课程,高校仍是生命教育的“遗忘角落”:高校大多仍以讲座或者报告形式开展生命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在生命教育的内容、层次、形式等方面还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构架;其次,生命教育的实施只在公共基础课哲学中设计人生观的内容,过于抽象和理想化,对大学生没有真正起到实质作用。因此,重视生命关怀教育,通过独立设置《生命教育》学科课程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命,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的新课题,作者结合大学新生生命观的调查对《生命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了初步思考和探索。
2.1《生命教育》课程目标。以培养科学生命观为导向,完善课程目标。《生命教育》课程目标应倡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这是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科学生命观。生命教育的思想正是来自于对这样一种社会、人的心理状况的关注和反思的结果。因此,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宗旨和目标仍然要立足于生命本身,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积极心理学思潮导向下帮助大学生全面提升积极心理品质,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获得丰盈的生命质量,最终使学生享受幸福。
2.2《生命教育》课程内容。以生命为主线,科学选择教育内容。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在《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如何选择贴近学生心理需求又能解决学生生命问题的教育内容。当前的《生命教育》课程常常选择“死亡教育”、“自杀预防”等较为沉重的主题,但是忽视与学生生命意义更为相关的生命认知、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促进、获得幸福等主题。因此,《生命教育》课程应该以生命为主线,选择贴近学生的需要、又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紧密联系的教育内容,教给学生生命的知识、向学生展现生命的美好,使其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以此增强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实践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当学生意识到生命教育的内容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存在联系时,就会产生较强的对生命尊重的价值取向,从而引发有意义和积极的思考。
2.3《生命教育》教学方式。以互动体验为主,改革教学方式。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由于缺乏课堂互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生死意识等知识的理解上,忽视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受到良好的启迪。大学生都已基本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对生命的历程、生命意义等都有一定的认识,生命教育过程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每一次的生命教育实践中都是学生价值得到实现,生命质量得以提升的过程,在润物无声中促进学生心灵成长。因此,《生命教育》课程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情绪体验”的活动教学方式,在课上开展互动教学,强化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参考文献:
[1]庞秋月.大学的生命教育与课程设计探索[J].福建论坛,2008,(4).
[2]徐秉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6,(8).
[3]韦柳琴.论生命教育[J]高教探索,2007(2):126-125.
篇9
关键词:体验式 生命教育 实践模式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及“体验式”生命教育的提出
大学生生命困顿现象层出不穷,研究者在广泛查阅文献和访谈大学生的基础上,自编问卷,抽样调查了广州三所高校430名同学的生命意义观。问卷统计显示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6,同质信度较高,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著。根据内容分为生命存在的态度、对待死亡的态度、对待自杀行为的态度、对待人生目标的态度以及对待生命教育的态度五个方面,具体体现为: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对生命的敬畏;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历了高考失利,自我评价较低,缺乏价值感和成就感,人生目标不明确,得过且过。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深入探讨这些生命意义观形成的原因,开展有效的生命教育迫在眉睫。但当前生命教育的力度不足,很多学校只是把生命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小部分,或者只是在日常思政工作中略有体现。传统生命教育甚至在一般德育上,教师教育学生的思路主要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约之以法。
以上三种教育思路均有其存在价值及局限,但其共同点在于这三种教育思路都是以教育者自我为中心,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出发而不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现行的教育模式中教育的内容更多地体现为理论层面的东西,而属于真正操作层面的内容比较少。但在生命教育中,掌握生命知识不是目的,其目的是通过认识生命的知识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而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必须通过持续的实践经验才能实现。当代大学生普遍相信事实,大道理不容易打动他们,相比起“你说我听”的说教式教育方式,他们更喜欢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因此当前的生命教育已满足不了需要,需要新型的“体验式”生命教育模式的出现。
“体验式”生命教育跳出了教育者中心的窠臼,以活泼的形式引发学生全程参与、亲身感悟、交流辨析、价值澄清、选择内化,充分体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成为教育者促进学生自主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体验式生命教育的心理结构遵循“活动――体验――感悟”的心路历程,注重“外塑――内化――内生――外化”观念养成的过程,让学生在情感体验和情感认同后,形成一种自主、自觉、自动、自悟、自省的自我建构机制,通过活动体验营造合作、互动、有趣的课堂,既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经历、参与,又强调参与者共同生成的结果,用活动中的资源来教育学生。这样既体现出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也换来了活动参与者对体验式教育活动的高度认可,更为关注学生真实的成长需要,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也让其有了更好的存在发展空间。
二、“体验式”生命教育实践模式构建
1.“体验式”生命教育目标。
大学生体验式生命教育的目标因为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征以及接受教育能力的不同,而呈现出层次性和差异性。依据生命教育的四向度“己我、物我、天我、人我”,其目标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获得对生命存在的真实感受,形成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以及取得对生命危机的科学干预。
2.“体验式”生命教育基本内容选择。
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国内外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按照综合向度分为人与自己的教育、人与他人的教育、人与自然的教育、人与宇宙的教育。本研究依据“体验式”生命教育目标,结合大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特点,把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按生命不同的发展阶段分为以下五方面:
(1)认识、了解生命。认识生命就是要了解生命知识,包括生命常识和性教育两方面。生命常识包括生命的特征和发展过程,如人类的生理性孕育诞生过程,通过认识这一生命的自然性,使大学生体会到父母孕育、养育自己的艰辛和不易,对父母常怀感恩之情;并认识自身生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学会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在了解人类生老病死的情况下,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学会珍惜生命。而性教育也是生命教育中必须关注的重点内容,性教育要把性知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把生物学知识与性心理学知识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正确对待性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体验,正确处理两往,树立健康婚恋观。
(2)珍爱、敬畏生命。珍爱、敬畏生命有以下的几层涵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自身生命以及珍惜他人生命。尊重生命,是个人道德的基本义务,也是实施生命教育基本的目标。任何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力,尊重生命,就要善待自己生命,善待一切自然的生命。热爱生命,首先要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要学会正视自我生命,正确看待自我生命经历,宽容接纳生命中的瑕疵;最后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发展完善自我,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学习、工作、生活,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顽强拼搏。保护自我生命,要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和自卫能力,学会适应社会,学会与人交往,掌握应对各种危险状况时的自卫自救能力,确保自我人生安全。珍惜他人生命,要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爱人如己,并且学会珍惜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当我们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生命,给予它们关心、爱护和尊重,世界就会绽放无限生机。
(3)感恩、享受生命。知恩感恩,方懂得真善美、天地宽、心胸阔、悦祥和,这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谢上天赐予我们生命,人生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照看好,把灵魂安顿好,学会活在当下,才算真正的享受生命。什么是享受?吃喝玩乐是享受,精神追求也是享受,我们应该用眼、用心去体会万物的博大精深,才能认识到生命的真正价值。
(4)发展、超越生命。大学生群体是最富朝气、最具创造力和生命活力的群体,同时这一时期又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不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不积极发展自身生命,将会很容易在压力山大、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迷失自我。因此,大学生发展自我生命,需要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提高自身竞争力,学会规划自我人生。而超越生命就是一个从征服自然力到超越死亡、从追求永恒到实现自由的形象演变的过程。超越生命的核心在于超越死亡,实现生命的永恒与自由。只有正确认识死亡,并且学会超越死亡,在死亡到来之前,认认真真活好每一天,真真切切做好每件事,才能真正做到超越生命,真正无愧于自己仅有一次的宝贵的生命。
(5)幸福、圆满生命。研究表明,大学生选择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感受不到生存的幸福,缺乏感知幸福的能力。因此,生命教育要从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从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入手,明确大学生对于幸福感体验的现实需要,激活和提升学生的体验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的美好、体会人生的幸福,进而体悟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生命的最后,我们总希望能追求一个圆满的人生。圆满生命的含义,一是包括临终关怀;二是真正的圆满在于不圆满,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苦难往往使人思索、使人成熟、使人坚强、使人珍惜快乐,生命因苦难而更加璀璨夺目;三是开明乐观,与人为善,知足常乐,这便是圆满人生。
3.“体验式”生命教育程序与方法。
“体验式”生命教育程序包括“破冰热身――目标设定――亲历体验――分享回顾――实际应用”的过程,通过恰当的简单游戏破除“人际坚冰”,能让学员们沟通学生间的感情,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建立起相互信任关系;根据大学生在当前生命教育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创设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思考、感悟、体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进行体验活动。体验过程强调的是学生亲身参与体验,联想、体验、感悟,主动参与谈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通过让学生自由发言,谈经历、谈表现、谈心情、谈原因、谈感受、谈领悟、谈体会、谈收获等进行分享回顾,在七嘴八舌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产生心灵的共鸣。最后在体验活动后,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进行总结性评价,把体验得来的对事物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内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指导自己以后的行动。
具有代表性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包括情境体验法,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参与阅读、讨论、游戏和实际操作等,从而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境,感悟生活的教学方法;问题体验法,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其通过亲自解决问题,形成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从而实现生命教育的目的;阅读体验法,教师选择适当的关于生命感受和生命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使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引起心灵共鸣,获得生命的体悟;换位体验法,师生角色互换,由教师讲、学生听变成学生讲、师生评的方式,并通过换位体验经历不同的人生;对话体验法,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或受教育者之间共同就某个关心的典型社会问题进行平等讨论或有主有次的回答,以寻求双方在思想认识上的沟通或问题的妥善解决等。
参考文献
[1]胡成霞 生命教育课程探究[D],2007。
[2]谢文娟 大学生体验式生命教育模式的构建及运用[J],2011,(11)。
[3]沈丽丽 大学生体验式生命教育模式探析[D],2010。
篇10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生存意识的教育还相对薄弱,并且缺少如何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教学中的经验。现在的高职院校大部分以“”为核心的课程,在谈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抽象知识时只是匆匆带过,并没有详细解说,明显与现在的时代不相符。导致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不爱学习,由于“哲学”太过深奥,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其讲述的真正含义。学院在生命教育方面也相对重视,经常为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讲座,但是,所谓讲座也只是将某些道理讲述出来,并没有将生命价值体现出来,所以讲座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也是于事无补。而且,大部分学生对于生命教育的不确切性和不可触摸性,语文教学正好可以弥补生命教育的弊端。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再由语文将生命教育从生活中体现出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到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命的唯一性。语文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基础,是人文性的体现,因此,语文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自身品德和涵养,让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
2如何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2.1课程教学植入生命教育
语文是一门充满感情与生命的学科,语文是每个学生的启蒙课程,在生活中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语文能将生命教育转化成一系列有形的案例,让学生避免犯错误而导致其家长及朋友伤心。但是在目前的教育中,大部分教材还没能将生命教育完全融合进去,教育局也没有将生命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而体现在教科书里。因此,大部分教师不知道教材的哪些内容可以作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也不大清楚所谓生命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由此,学校必须认识到想要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首先是要将语文教材作为生命教育的载体,通过语文语言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每个学生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将有限的生命变成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若将一些生命教育的理念植入语文课程,如“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则会激发学生对生命磟尊重,让学生树立起生命是一切发展的基础的理念,同时对某些生命意识薄弱的学生做出的不正常举动的制止有一定作用。
2.2阅读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之所以能让误入歧途的学生悬崖勒马,是因为其内容具有丰富性以及感染力。所以增加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阅读非常重要。学生应该多阅读语文课程,这样不仅能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生命的价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以将自身带入其故事情节,去感受生命的珍贵。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中,一位父亲跪在废墟前,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抱着一定要找到儿子的坚定信念,在长达38个小时的努力之下,终于救出来儿子。从这篇文章中不仅看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更体现了生命的珍贵和生命信念的强大,如果父亲放弃挖掘,那么其儿子必死无疑。由此可见,生命的存在非常重要,生命的信念更可以支撑人类完成其不能完成的事。再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中,海伦用自身的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即使命运再坎坷,海伦依然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并克服了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由此可以看出海伦的生命意识非常强大,很值得学生的学习。同时,海伦也通过自己与命运作斗争的实例告诉了我们:不管有多艰难坎坷,只要不放弃,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只要生命还存在,一切都有可能实现。
2.3写作教学融入生命教育
学生也可以通过写作训练来表达生命教育。然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切身引导学生抒写生命话题,指导其自身对生命的感悟,进而培养出学生积极乐观的生命价值观和精神,这是语文教师应尽之职责所在。生命相关的问题是一个从古至今广受关注的话题,然而如今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写作训练应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有关生命的事件作为题材,引导学生更贴近生活的感受人生、体会生命的伟大和对生命的尊敬。所以语文教师通过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感悟人生、感受生命中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命哲理的思考,坚定自我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同时还拓宽了学生写作的作文题材。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寻找合适的时机,组织或提供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生命问题的探讨,用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价值观。如当代大学生为了救一个陌生人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值得吗?该不该报复曾经陷害自己的人?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学生不止能清楚的认知自己生命的可贵,同时还认识到他人,其它事物生命同样珍贵的道理。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每天写观察日记,关注自我周围的生命生活状态是语文教育中对生命意识渗透的有效途径。例如对蚂蚁(一种昆虫)搬起比自身体重重几十倍的食物的观察,有的学生能从这只小小的蚂蚁身上看到了人类“锲而不舍的精神”,从而坚定自我对待事物坚持不懈的生活态度;有的学生将自身遇到挫折的困境与蚂蚁比较,从而能认识到拥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就是解决挫折的方式;有的学生则从蚂蚁身上看出对生命的坚韧不拔,体会到一些平时忽略的生命哲理……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在平时的观察中认识到正确的生命价值以及生命的感悟。通过每天的写观察日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又增强了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从而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敬和生命的不易,这是对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成长道路不可或缺的关键。
3结语
- 上一篇:减少碳排放的办法
- 下一篇:降低碳排放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