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 统计管理 规范化 思考
引言
交通运输业在我国是基础性产业,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加强对交通运输业统计管理的规范化很有必要,它是支撑整个交通运输业发展、为社会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有效提高交通运输业的管理统计效率,实现交通运输业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1、交通运输业现状分析
经济的发展使交通运输业面临着严峻的新形势,给交通运输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促使其发生变革。比如“费改税”就对运输市场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营业与非营业性车辆的运营成本相同就给非营业性车辆带来负担,造成对运输市场的冲击,还有就是因体制改革分流出来的各种车辆也对运输市场造成冲击,小型车辆的负担加重,也影响运输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交通管理结构的变革无疑对运输市场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交通运输企业的转制,开始实行战略性调整和改组,也必然使运输市场更加开放。
交通运输业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就必然要把握住自身需要变革的新方向,转变交通运输行业的管理,首先是要使自身机构设置合理化、效能化,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规划决策科学化,对交通运输业的行业管理法制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倡导经营主体多元化,运输市场有形化,运输信息产业化、组织网络化,要求经营行为规范化,以此来保障运输市场的有序发展。
基于以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加强对交通运输业统计管理的规范化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将以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作为参考,对加强交通运输业统计管理规范化提出几点建议。
2、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交通运输业统计管理工作需要适应时展,进一步使其规范化、科学化。交通运输统计工作作为交通运输管理业的一个分支,是管理好交通运输业的重要保障,然而要使交通运业规范化运行,还需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统计员的努力和对工作的责任感。领导要为员工创造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等,员工要具备主人翁意识,提升自身责任感,加强交通运输业的工作建设,提高交通运输业的管理水平,促使交通运输业统计管理规范化。
交通运输业自身机构的设置逐步合理化,交通运输业中的统计部门是运输行业的先行者,需要建立健全,不断完善。不健全的统计部门会使得统计信息的缺失,各个统计环节在得不到有效衔接,统计数据不完善,统计工作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在交通运输业中,完善的统计制度和核算体系是保证。没有先行的统计制度,统计工作没有依据,统计工作就会得不到重视,影响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以此,完善的统计制度对交通运输业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运输产业信息化,运输组织网络化,加强交通运输业统计管理的规范化,需要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建立健全畅通的统计信息网络体系,确保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及时纳入网络体系,为交通运输业提供全面可靠的保障。
交通运输业的统计工作要求数据的准确、精密,因此,对统计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很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文化素养也要达到一定标准,工作作风必须严谨、细致,思维缜密、全面。交通运输业统计管理面广泛,针对当前的公路统计而言,存在明显的缺陷,统计人员知识面较窄,而公路统计要求有相对较高,之间的矛盾冲突点不言而喻。
所以,必须重视在负责交通运输业统计中配备专业型人才,并且思想素养要好,同时,还得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统计人员的责任心;加强统计人员业务技术的培养,在岗培训是将统计人员培养成工作岗位需要人才的最佳途径,能够迅速建立以一直专业化、拥有很强凝聚力的统计人员队伍;对统计人员的职责分工要明确,明确的分工可以有效节约时间成本,及时高效完成分类统计任务,保证运输业的科学、合理运行。还能够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交通运输数据库,为交通运输业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数据服务,同时还能使交通运输业统计管理更加规范化。
3、交通运输业规范化管理的意义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在当前形势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交通运输业中统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交通运输业中统计工作的改革必须进行加强,要进一步改进交通运输系统中的统计工作,这对提高交通运输业统计管理规范化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交通运输业中,是推进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保证,只要科学的进行分类统计,强化统计管理规范化,加强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分工明确,职责分明,使交通运输业统计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才能为交通运输业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交通运输业统计管理规范化还能促使制度的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交通运输统计管理体系,为统计管理工作提供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交通运输业统一管理工作的尽善尽美。
结语
交通运输业如今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交通运输业的统计管理规范化要求也愈加显著,作为交通运输业正确发展道路上的数据保障,交通统计工作的精密性、准确性要到位,因此,交通统计方法对数据需要进一步研究,最好得出关于交通运输业的一般规律,然后进行科学指导数据信息统计,使交通运输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阳.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0.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开创交通运输法制工作新局面――高宏峰副部长在全国交通运输法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交通标准化,2009,16:8-16.
篇2
交通运输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也正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交通运输管理的市场化发展在规范交通运输工作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本文从交通运输管理中市场化的必要性出发,对加强交通运输管理工作市场化的相关举措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市场经济;交通运输;管理工作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而交通运输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其发展也势必受到市场经济各方面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探索与时代步伐相一致的发展方向是交通运输部门急需考虑的问题。
一、交通运输管理中市场化的必要性
1.交通运输管理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交通运输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对于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还是对于居民日常生活水平的改善,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因此,交通运输业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市场经济注重规则意识,强调创新开拓,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任何事物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都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交通运输业更是如此。因此,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也将朝着规范化、竞争化、法律化方向发展。
2.交通运输管理市场化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管理市场化使得交通运输业发展效率大为提升,交通运输工具的改革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交通运输方式的更新促进了多样化的市场竞争;而竞争则是市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渗透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可以说,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因此,交通运输管理市场化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赋予市场经济更加充足的活力。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顺利开展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举措
1.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是目前交通运输管理工作市场化最为深刻的体现,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已在许多发达国家得到实现,全面预算管理主要是指将各个单位的责任、权利相互结合,各个单位之间实行相互监督、相互激励的一种企业运营模式。全面预算管理主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实施,并渗透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对企业的经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交通运输部门可以结合其发展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交通运输部门在推行该模式时,具体需要注意一下几点[1]:第一,预算的控制应当将成本的控制作为根本,成本的控制主要考虑资金的投入是否合理、是否有效以及是否能够获得最大的效益;第二,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时,交通运输部门要将运输成本与运输目标相结合,在投入一定成本的同时对预期的建设目标有一定的把握。例如为建设某条铁路,铁路建设部门投入的成本包括铁路建设资金、铁路维护费用以及工人薪酬等多个方面,而此时交通运输部门则需要对未来的效益进行预测,将预测的效益与投入的成本进行对比。
2.加强道路综合管理道路作为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其管理也是十分重要。加强对道路的综合管理有利于从根本上保障市场经济下交通运输管理的规范化。首先,建立健全道路运输市场管理机构,各级主管部门和下级隶属部门层层嵌套,实施分级管理模式。中央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对道路运输市场进行宏观把握,负责道路市场的战略规划,而地方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则负责执行中央道路运输机构的方针,对日常道路运输进行监督和控制。因此,道路运输市场也划分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各个市场中的道路管理机构相互协调、相互沟通,使得道路管理的规范性大大增强,有利于交通运输管理的发展。
3.日常运输管理合同化市场经济十分强调法制化,因此,法制化也是交通运输管理市场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合同法则是交通运输业发展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法律。合同法为加强市场化管理、规范运输秩序提供了一套完善的制度准则,推行合同运输不仅是广大车主、货主的要求,也是合理解决交通运输矛盾纠纷的必然举措。在推行日常交通运输管理工作合同化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合同双方需要对交通运输过程可能产生的纠纷处理达成一致的意见;第二,交管所在与运输户签订运输货物合同之前,首先要对运输货物的性质进行了解。合同法全面地考虑了交通运输过程中的众多确定因素以及不确定因素,对于合同双方都是极大的法律保障。
4.综合运用现代技术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交通运输管理也逐渐向技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借助科技的力量,交通运输管理的市场化特征更加明显。综合运用现代技术支持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市场化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2]。首先,在交通运输部门内部,企业要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思想,掌握交通运输市场的最新发展动态,同时对市场信息进行灵敏快速地反应和分析。其次,在交通运输管理过程中,要注重使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例如电子信息技术、红外追踪技术以及先进的通讯手段等,以此提升交通运输管理的精度和效益。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市场经济下交通运输管理的效率,也大大节约了交通运输管理成本,符合市场经济下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根本原则。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市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交通运输部门需要从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实施道路综合管理、推行交通运输合同化以及综合运用现代技术等方面推动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开展。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更加要提高对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创建科学发展的现代交通运输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黄诚.论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J].科技经济市场,2014,(5):68,70.
篇3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社会科技得到进一步发展,汽车制造业在欧美国家迅猛发展,这导致了汽车运输方式开始进入社会,并向铁路运输产生冲击与挑战。同时,航空、管道运输也兴起。各种运输方式得到迅速发展。随着运输方式的多样化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力已经被人们重视。经济学家开始全面讨论包括铁路、水运、公路、航空、管道各种运输方式的经济问题。交通运输业也已经成为独立的新型产业受到人们的关注。二战以后,各种运输业的发展、变化和经济学理论在宏微观理论方面的进步,吸引了更多的经济学家逐渐加入运输经济研究。从二战前夕到50年代,运输经济理论开始形成,并得到一定的发展。
这一时期,交通运输业已经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由于世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世界经济发展迅速,虽然受到二战一定影响,但是在二战后欧美国家迅速复苏,推动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必然对作为国民经济的流动载体的交通运输业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国民经济的增长也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保障。各国铁路、公路建设里程大幅提升,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在竞争中开始出现一定合作机制,交通运输业形成了初步运输化模式。
这一时期,交通运输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增长所依赖的重要基础产业、基础结构、和条件设施之一。随着工业化发展,社会经济体系前进必然需要进行更频繁的人与物的空间位移,交通运输业为这些需求提供支持和保障,从最基础的方向确保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交通运输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时期的交通运输业主导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使得对运输经济理论研究变得尤为重要,促进了运输经济理论的系统形成与发展。
二、运输经济理论的繁荣期
6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各种运输规划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和环境影响研究,吸引很多工程专家参加工作,这使得运输经济学在投资和成本———效益分析方面取得了较快进展。这填补了运输经济理论研究的空白,运输经济理论研究进入繁荣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物流业的产生与发展,一体化运输的重视,城市交通与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进一步凸显。经济学家对运输经济理论的研究更加细致全面,产生了一体化运输、运输化理论、运输成本的阀值理论等。这一时期运输经济理论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国内外经济学家对运输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出各种运输经济理论。随着一体化运输、运输化、城市交通与区域经济理论等理论在这一时期产生。
但就我国而言,学者近年来对运输经济问题研究已经不断深入,产生了多种运输经济理论。这些学者对运输经济理论的观点可以从“2007年运输经济理论与政策暨产业经济学发展”学术论坛会议上的报告体现。北京交通大学荣朝和教授《重视基于交通运输资源的运输经济分析》的报告中指出,运输资源理论强调交通运输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运输业及社会经济运转体系的影响。运输资源理论与运输产品理论及网络经济理论一起,构成了运输经济分析框架的内源性基础内核。国家发改委郭晓培研究员在《综合运输发展政策》中指出,建设综合运输体系有利于减少字眼占用和节约消耗,提高运输效率、降低成本。强调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综合利用,运输技术的综合进步。从运输业的成本消耗及内部协调方面阐述运输经济问题。其他学者分别对运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区域运输经济等方面进行研究。
三、未来运输经济理论发展方向
篇4
关键词:营改增;现状;税收成本
中图分类号:F810.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2012年1月1日,上海市作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下简称“营改增”)改革试点的“先行者”和“试验田”,对试点范围内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试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2013年8月1日,河南省也加入“营改增”的改革大潮,据当时报道,河南省将涉及近4万纳税人。面对新生事物,部分纳税人担心核算方法的突变,会引起税负的上升,还在媒体上用数据列示了部分纳税人确实存在税负加重的情况。那么,河南省“营改增”施行一年来成果究竟如何?
一、河南省“营改增”实施现状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本次“营改增”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海市率先“试水”,结果显示9成以上纳税人实现了税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截止到目前河南省也已经开展了一年,据中原经济网2014年7月31日报道:从省国税局获悉,上半年,河南省铁路运输、邮政业、电信业“三大行业”营改增试点改革顺利实施。今年上半年,试点纳税人户数增长到 8.26万户,比移交的4万户增加4.26万户;同时,入库改征增值税规模增加,全省试点纳税人累计入库改征增值税25.6亿元;此外,减税效应明显,减税面达到97.4%,比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截至6月底,上半年整体减税22.52亿元。
河南省“营改增”改革整体运行平稳,但不排除少数企业在短期内出现了税负的加重,本文分析纳税人税收成本不降反增的原因,并为企业的运营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营改增”政策下税收成本变化分析
“营改增”后的纳税人根据账务核算和业务量的不同也分为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税率分别为3%和11%。二者应交增值税的核算方法不同,税收成本变动情况也存在差别。
1.小规模纳税人
“营改增”后施行小规模纳税人缴纳增值税的,征收率为3%,应纳税额=含税销售额/(1+3%)×3%,由于要把含税销售额换算成不含税销售额,实际税率=1/(1+3%)×3%×100%=2.91%。而改革前的营业税税率为3%和5%,因此小规模纳税人在施行“营改增”后税负必然下降。
2.一般纳税人
“营改增”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营业税在征收过程中存在重复征税的现象,改征增值税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环环抵扣,销项税额减去可抵扣进项税额为当期应纳增值税。不过,“营改增”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最主要的就是适用税率的上升,以交通运输业为例,税率从3%攀升至11%。虽然税收成本降低是这次改革的大方向,而部分纳税人在施行“营改增”后出现税收成本上升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进项税抵扣范围较窄,以下用数字说明问题。
进项税额占销项税额的比重用K表示。
一般纳税人应纳增值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
=不含税销售额×增值税率×(1-K)
营业税额=含税销售额×营业税率
要保证“营改增”后增值税征收额小于原来征收营业税时的税额,则需:
不含税销售额×增值税率×(1-K)含税销售额×营业税率
进一步计算,得出:K1-营业税率×(1+增值税率)/增值税率
以交通运输业为例,交通运输业在“营改增”之前税率为3%,“营改增”之后税率为11%,代入公式,K69.73%。即当某交通运输企业进项税额占销项税额的比率69.73时,“营改增”后该企业的税负会降低;否则,其税负成本将高于改革前。这就要求企业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达到一定的比例,而现实情况是,部分“营改增”纳税人在销项税税率提高的前提下,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却没有达到理想的幅度。
“营改增”的纳税人在缴纳营业税时没有抵扣项目,从管理意识上没有注重可以购进扣税的业务。一次性购进扣税金额较大的业务是购买固定资产,交通运输业和物流业的固定资产主要是运输设备,这些设备价值大、更新慢,而存量固定资产进项税又不能抵扣;现代服务业没有大型机器设备,固定资产购进扣税也没有太大意义。其他成本项目如当期发生的折旧费、汽车保险、人员工资及福利以及路桥收费等对交通运输业和物流业也占有较大比重,但这些支出均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仓储和装卸业务属于劳动密集型业务,主要支出为人工费用,同样难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以上都导致其成本可抵扣的项目比重过低,进一步导致税基过高,变相增加了税负。总之,和一直以来交纳增值税的工业企业相比,实行“营改增”的纳税人进项税抵扣范围相对较窄,造成了部分纳税人一定时期税收负担的加重。
三、推进河南省“营改增”的建议
河南省是经济大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郑州市朝着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国际性的综合物流区、高端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方向发展的主要载体,各行业纳税人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全国范围内“营改增”的大背景下,针对相关纳税人提出如下建议:
1.改革经营模式,加强会计核算
对纳税人来说,必须加强会计核算,对业务部门取得的发票按规定提出要求,争取在政策范围内多取得可抵扣的成本,降低企业的税负率。同时,积极学习增值税相关政策法规,按规定填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及时申报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另外,在资金量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以慎重考虑大型设备的更新换代。
2.进行纳税筹划,合理转嫁税收负担
身处新的税收法规下,建议纳税人合理进行纳税筹划。在营业税制下,交通运输业与装卸搬运等物流辅助服务都按照交通运输业税目,适用3%的税率计算纳税。但是“营改增”将交通运输与物流辅助服务分立为两个税目,并适用不同的税率,其中装卸搬运、货物运输、仓储、货运客运场站服务等物流辅助服务适用6%的税率,交通运输业则适用11%的税率。《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规定,试点纳税人兼有不同税率或者征收率的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或者应税服务的,应当分别核算适用不同税率或征收率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从高确定适用税率或者征收率。基于上述文件规定,建议纳税人将运输业务收入与装卸搬运、货运、仓储等物流辅助业务收入予以分别核算,并且在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将税率较高的运输业务收入,合理、合法地转换为低税率的物流辅助服务收入。与此同时,认真研读河南省相关政策,充分利用改革试点过渡期的财政补贴政策,认真做好“营改增”前后的税收测算比较,做好资料申报,争取获取财政补贴,尽量化解“营改增”试点所引发的税负增加的风险。
3.上下游企业沟通配合,共同推进“营改增”步伐
“营改增”的实施将有助于消除目前对货物和劳务分别征收增值税与营业税所产生的重复征税问题,同时打通了二三产业间的增值税抵扣链条,将整个经济链条上的商家都纳入到正规的纳税体系中来,形成链条式管理。仍以交通运输业为例,其上游企业有加油站,下游企业则覆盖面广泛。近年来部分加油站存在乱开发票现象,实施“营改增”后,增值税实行的是环环抵扣,交通运输业在购买燃油时必然要求开具正规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下游的一些生产制造企业在“营改增”前,外购运输服务仅可以按照7%进行进项税抵扣,基于外购运输服务的营业税负担问题,许多企业不愿意将运输服务分离出去,更倾向于自行运输,导致运输服务内部化,不利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和服务外包发展。施行“营改增”后,生产制造企业的外购运输服务以及外购的现代服务业负担的增值税都可以抵扣,其向外分离运输服务、外包专业化服务项目的意愿愈加强烈,促进了下游企业的分工细化。上下游企业沟通配合,深化社会专业化分工,促进三大产业融合,共同推进河南省“营改增”的平稳过渡。
综上,“营改增”在河南施行一年来,可能使得部分纳税人的税负暂时有所上升,但从长远来看不仅企业的税收成本下降,还可以将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物流辅助服务、鉴证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紧密的衔接起来,紧跟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深化产业分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中原经济区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通知.财税[2011]110号,2011.11.
篇5
关键词:交通运输科学管理低碳经济发展
通运输科学管理低碳经济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随着外部经济环境以及人们思想理念的转变,交通运输业原有的经济运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已经成为转变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低碳经济发展,成为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系统运行能力的关键措施。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理念,主要是指优化交通运输系统内部结构,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在降低能耗和减少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实现交通运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交通运输与低碳经济
交通运输管理下的低碳经济是一种高效能、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交通运输系统运行模式,低碳经济能够有效地提升交通运输系统的能源使用效率,改善交通运输系统内部的资源配置结构。低碳经济应用于交通运输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改变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公共运输系统中传统的高强度的能源消耗,实现交通运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进行的,低碳经济借助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开发利用新能源等手段,减少对传统高耗能能源、资源的使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同提高。低碳的交通运输模式最直接的表现是:大幅度缩减交通运行成本,改善交通运输环境,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交通运输管理下的低碳经济能够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使得低碳交通具有了低能耗、低污染的特征,因此而带来的社会效益是难以估量的。
二、在交通运输的科学管理下低碳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
在交通运输的科学管理下,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了新的特色:综合性与系统性。具体来说,交通运输系统中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借助于运输工具的节能减排来实现,也就是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量,用新型的、清洁的能源加以代替,这是交通运输系统不断低碳化的一个过程。实现交通运输全过程低碳化的过程相对较为复杂,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技术性减碳、结构性减碳和制度性减碳。低碳化的过程涉及到多种综合性的因素,除了交通运输工具自身的性能,还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交通运输系统的科学管理下,低碳经济发展具有综合性。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低碳经济发展,由三个部分组成:节能减排基础支撑系统、清洁能源优化利用系统以及公众出行社会引导系统。这三个部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决交通运输体系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建立与完善低碳经济体系。
三、在交通运输的科学管理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分析
交通运输业低碳经济的实现与发展是一项相对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交通运输各个部门以及监督管理机构的相互配合。虽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低碳经济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社会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促使交通运输行业必须要借助于科学的管理模式,才能顺利地实现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建立交通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制度
计算机管理软件的出现使得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成为可能,在交通运输行业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计算机管理软件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为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制度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建立交通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道路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提升交通管制质量,促进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很好地实现运输资源的多重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说,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交通运输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性保障措施。必须重视交通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管理制度的制定。
(二)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加强节能减排监督力度
交通运输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决定着整个交通运输业的运行效率,也影响着交通运输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所以,必须完善交通运输体系,特别是淘汰落后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交通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加快技术创新、理念创新,制定出满足人文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佳交通运输体系,从源头上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有些交通运输方式在能源利用效率和对环境的贡献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在运输体系中提高这种交通运输占有的比例,优化行业结构,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强对交通运输过程中节能减排的监督力度,严格按照相关部门制定出台的监测管理标准执行,建立燃料消耗量检测、车辆配置以及相关参数核查等完整的配套监督管理措施。另外,也可以在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节能减排设备及工艺,加快节能技术的更新速度。
(三)进一步完善法律政策支持,优化产业升级
随着我国政府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重视程度的提高,国内已经制定并出台了较为系统、明确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规划。交通运输系统应以该低碳经济发展政策规划为指导,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行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政策,明确分析在实际中遇到的节能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节能工作面临的形式和任务。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法律政策,为低碳经济发展制定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技术标准以及根本目标,将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具体化、实际化。实现低碳交通产业的优化升级需要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实行统一管理,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建立综合性的运输管理体制,协调和整合各种交通运输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交通运输产业中各种运输方式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张馨予.交通运输经济[J].公路运输文摘,2014
篇6
随着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公路交通规模在不断扩大,且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其它交通运输方式相比,公路交通运输更具明显优势,尤其是在内陆地区,铁路运输受到地理条件或气候的限制,水运内地河流较为缺乏,空运的成本过高,各种运输方式最后都要通过公路运输来达到最终目的。同时,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得公路运输成为地区间最为直接有效的运输方式,对促进区域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2.公路交通运输工程和区域经济的作用分析
公路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具有密切联系。区域交通运输系统运输能力、空间结构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生产布局的内在机制。
公路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且一方发生变化也会引起另一方跟着变化。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性作用,完善公路运输基础性的功能,有利于降低公路运输费用,提升区域间的来往的密切度,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同时,不断降低公路运输费图1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内在机制用,有利于扩大区域经济规模,使主导企业自身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促使公路运输系统的有效发展,可有效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公路交通运输行业具有规模经济和网络经济的特点,能够覆盖到范围更大的区域。在公路运输网络较为密集的区域,一般公路运输成本较低,这种情况,商品交易成本也在减少,可吸引更多的企业或个体到此发展或投资,使资本和技术相对集中起来,当集中到一定程度后,即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拉大地区和地区之间的距离。在公路及产业聚集效应的影响下,导致生产力要素也具备了一定的区域聚集能力,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以本地区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扩散,使相邻地区的资源和交通实现共享,从而促进区域间的共同发展和致富。
同时,公路交通运输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也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主要体现在公路运输对土地施工的基础性要求较高,车流量不断增多导致交通拥堵,加大了地区的环境承载压力,同时车辆的气体排放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利于保障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因此,在今后的公路运输交通建设中,应最大限度的减少其对地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3.公路交通运输工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3.1 经济总量
公路运输情况会对地区经济生产总值产生直接影响,公路运输会带动多个产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公路产品的货运总量及客运量,相应增加了地区的生产总值。另外,公路运输会对地区生产总值产生间接性影响,公路建设让多个行业的经济取得一定程度发展,比如物流行业是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随着当前物流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发展是离不开公路运输支持的。
3.2 区域产业结构
首先需要阐述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意义,在一个特定地区内,各种经济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产业结构的优化目的就是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公路交通运输设施的投入力度较大,导致区域的空间距离逐渐缩小、时间距离开始缩短,实现了区域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生产力和自由流动性,产业结构越来越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区域内的资源配置更加有效。在此基础上,区域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更加明显,从而使得区域经济的发展得到极大的提高。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是随着需求结构的优化而优化的,由于产业结构知识对经济的服务效用,使得产业具备了较高的附加价值。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还有利于资源流向高附加值的地区,缩短运输时间和运输距离,从而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3.3 区域间经济联系
提高区域间竞争力的基本要求就是增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程度,交通运输、通讯、动力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密切程度,这三个基础结构中最基础的就是实现了人和物位移的交通运输系统。公路交通运输设施的不断建设,可从降低运输成本和减少空间成本交易这两个方面来促进各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发展。①运输成本的增长是随着空间距离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若两个地区之间空间距离越短,这二者之间存在的经济联系性就越大,集中表现为:贸易量的不断增加和贸易种类的增多,促使贸易应选择距离较近的区域,但若发生区域贸易关系所产生的运输费用太大的话,无论空间距离长短,都会对区域贸易的运输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即这两个区域间不会发生贸易关系。若区域贸易关系所产生的运输成本逐渐下降,即两个经济联系密切地区之间的贸易需求量则会不断增加;②公路交通运输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灵活性,因此,和其它交通运输方式相比,公路交通运输方式可极大程度的促进区域间贸易的可达性,有利于降低区域间空间交易成本,从而扩大交易规模。
4.加强公路交通运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4.1 保证公路交通运输布局的合理性
现阶段,我国部分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整体公路网络布局不全,多道重要路段缺少必要的基础公路设施,且当前公路数量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量,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应严格保障公路交通运输布局的合理性。
4.2 提高公路交通现代信息的能力
目前,我国部分区域公路交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现代信息化不够完善,由于现代信息化具有一定的便捷性和准确性,从而将公路交通运输的基本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高了公路运输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区域货物的吞吐量,同时,有利于加快货物的流动速度,提高公路运输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4.3 扩大公路交通资金投资市场的规模
公路交通运输业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我国可结合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公路交通进行适当投资,积极引进免检资本的投入,实现公路交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让市场经济决定区域公路交通的发展方向,避免国有资本流失,从而促进公路交通运输的多样性发展,将经济市场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4.4 公路交通建设
要注重节约资源要素,提倡环境保护公路交通运输可借鉴国外土地资源节约的相关经验,将应保全、有必要开发的土地区域和已经开发的土地区域分开来。在公路运输建设中所投入的土地,应按照该区域所指定的目标进行合理开发。同时坚持以改造为主,实现现有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少占用土地资源,在施工中还应对水土流失和生态产生的影响进行考虑,加强景观设计,确保公路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以促进公路交通运输业的持续发展。
5.结语
篇7
【关键词】运输业;智能交通;规制缓和;可持续交通
一、我国运输业发展现状
到2013年12月底,我国铁路总里程超过了10万公里,高铁突破1万公里,在建规模为1.2万公里,公里总里程达到435.62万公里。然而,随着运输业的不断发展,也出现了许多难以忽视的问题,主要有四方面:
1.运输部门职责划分不清,交通运输部与发革委同时拥有政策制定权和执行权,导致职责不明,规制不清
2.运输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资源规划脱节,导致很多交通基础设施未能完全发挥作用
3.我国智能交通发展不足,主要是堵车问题
4.环境污染,碳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雾霾等环境问题
发达国家在运输业的发展历史较为悠久,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网络的铺设比我国更完善,故而,我国运输业发展碰到的种种社会、政策、环境和民生问题,可以借鉴国际经验,促进运输业发展。
二、美国运输业经验借鉴
(一)智能交通
从1990年开始,美国政府就鼓励智能运输系统的开发,比如智能车、GPS系统、GIS系统等等,至今,美国的智能运输系统已经发展的较为完善,结合GIS和实时天气系统甚至可以准确制定运输计划。
虽然我国的智能交通尚且处于初始阶段,但是,智能交通一定是我国运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当车流量达到一定限度,只有合理优化交通资源才能解决拥堵问题。
(二)统计核算
在我国统计核算方面,运输业不是独立的核算单位,而是与邮电一起核算,核算时也会有统计数据缺漏的情况。在会计科目里,也没有关于物流成本的相关核算科目,这对于研究我国的运输业发展现状以及控制物流成本都是极为不利的。
而美国从1992年开始,就开始构建运输卫星账户。该账户按两种不同的核算口径(全社会运输和营业性运输)分别核算。经过运输卫星账户核算,更加准确的反映出运输业发展如何影响整体经济发展。
三、日本运输业经验借鉴
很多国家都对运输业实行较严格的规制政策,形成政策性的进入壁垒和行政垄断。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完善,严格的管制政策已成为制约运输业发展的“瓶颈”,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运输产业规制开始缓和,收到了良好效果。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在运输规制缓和方面做出的努力,来解决我们现在碰到的“瓶颈”,促进我国运输业的发展。
日本国家铁路(Japan National Railway,JNR)在1906年实现了国有化,1985年日本政府实行民营化计划,将JNR进行区域化拆分,对民营化后的7家铁路企业进行价格规制,运用价格竞争方法促进地区间竞争,对铁路运行路线的管制也开始放松。
四、英国运输业经验借鉴
运输业具有特殊的产业特性,比如属于准公共物品,故而,英国政府从法律和政策上对交通运输企业实行准入限制,反垄断以及价格规制的措施,这些举措导致已经进行了大量基础设施投入的企业无法获得合理的回报,继而造成人们不愿对交通运输企业进行投资。对此,英国采取了两方面举措,一是增加对公共交通的投资,二是进行投资创新。
现今我国运输业发展也由于政府规制的问题,限制了运输业资金的投入,因此,我国也需要增加对于运输业的持续投资、优化运输业的投资结构、鼓励运输业投资创新。
五、德国运输业经验借鉴
(一)多式联运
在德国货物运输市场中,大多采用集装箱或集装化方式运输。标准化集装箱运输会减少运送过程中搬运的次数,降低运输成本,减少货损、货盗的事故发生率,为多式联运创造了条件。
我国运输业发展虽然也是多头发展,但由于我国地理分布的复杂和政府政策的不同,导致我国运输业发展不均衡――公路、铁路运输比较突出。但为了实现“门到门”的运输,必须实行多式联运,从节约成本到增加人们的便利性,从各个方面提高运输服务的质量,进而促进运输业的发展。
(二)可持续交通发展
德国政府将经济、社会、生态的三位一体看作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主要推动交通运输部门的协调发展、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德国还打算建立以居民为导向的运输系统,使公众参与交通运输规划的制定,发展公共交通和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同时,严格限制私人汽车,通过税收和道路收费的措施,严格限制燃料对运输工具安装净化尾气的装置。
我们同样可以借鉴德国政府的做法,引导国民的消费观念,推动环境友好型的运输方式的选择,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政策,最终实现可持续的、绿色环保的运输业的发展。
六、结论
我国运输业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我国需要在技术、投资、和政策这三个方面,通过借鉴国际经验做出相应的举措。技术方面的智能交通和多式联运;投资方面的投资创新和吸引民间资本;政策方面的运输系统部门的构建和规制缓和等。通过借鉴这些国际经验,解决运输业面临的相关问题,推进我国运输业健康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J].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徐飞,李彬,杨凤.日本运输产业规制缓和对我国运输业的启示[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3
篇8
交通量的持续增长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最根本原因,而传统的解决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资金、土地等稀缺资源的有限性又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道路基础设施是不可能无限扩展的;另一个就是限制交通流量,主要是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实现。这又分两个方面:一是控制车辆出行,如按车牌单、双号分别行驶,或是鼓励和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美国等西方国家早在很多年前已在一些交通繁忙路段实施鼓励两人以上的车辆优先行驶的规定;再就是控制汽车保有量,以高额的税、费甚至控制上牌等来限制汽车数量的发展。这些方法短期可以奏效,但有失公平、合理。如何更有效地使用现有交通运输网络就是人们试图寻找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人们希望通过增加技术含量的方法提高现有道路的利用率,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程度和道路使用的舒适性,智能运输系统因此应运而生。
所谓智能运输系统,就是集信息处理、通讯、控制、以及高科技的电子技术等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交通运输网络中。它与传统的交通管理系统一个最显著的区别是,将服务对象的重点由以往的管理者转向道路使用者,即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向道路用户提供必要的信息和便捷的服务,以减少交通堵塞,从而达到提高道路通过能力的目的。另外,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智能运输系统将道路管理者、用户、交通工具及设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纳于系统之中,提高了交通运输网络这个大系统的运行效率。
我国在智能运输系统方面的开发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进行了一些有成效的基础性工作。?
在系统的实际开发和应用方面,我国已有了不少实际成果,在局部地区形成了智能运输系统的雏形,或实现了智能运输系统的部分功能。其中最主要的是电子收费系统,全国已有不少省份或城市开始采用或试行这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如广东省的佛山市,从1996年开始在该市周围的23个收费站点推行电子收费系统,提高了道路的通过能力,降低了空气污染。同样,在一些高等级公路上也出现了类似的收费系统;结合交通工程在新建的高速公路旁一般都埋设了光纤等信号传输线路,有些还安装了车辆探测装置和可变式信息显示装置,便于其后的交通控制、管理和服务。此外,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同时,我国也开始与外国的厂商建立合资企业,生产智能运输系统的产品。
很显然,对于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的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讲,修建更多道路的潜力有限,且道路网络的扩展会很快被以更高速度增长的交通量所淹没。因此,提高现有道路的使用效率是今后应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而智能运输系统则是一个发展方向。
首先,要使有关方面在思想观念上对发展智能运输系统的重要性有所了解和认识,能够站在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其次,我国新一届政府已经提出希望用增加包括交通在内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来拉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可以说交通又一次面临着大发展的机遇。然而这一次的发展不能像以往那样,只是从量上进行简单的扩张,扩大交通运输网络的规模,而更重要的是要增加其质的发展。具体就是要提高科技含量,强化服务功能,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建立在比扩大数量和规模意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基础上。?
根据国内外发展的情况,可以预计交通运输业今后仍将是一个重要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无论从市场占有的角度,还是从保护民族工业的角度看,我们都必须及早采取行动,争取主动。
虽然我国智能运输系统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市场远未得到开发,但当我们在比较有把握地预测到交通运输管理、服务体系的发展前景时,就要进行战略上的考虑,借鉴国外智能运输系统发展过程中成功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工作。这包括在法律上明确和完善我国发展智能运输系统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制定智能运输系统体系的构架、发展的原则和对策;在技术上着手对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规范进行研究和规定;从运作上考虑资金的筹措、市场的开发以及“游戏规划”的制定(这主要是指如何对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加以一定的限制,以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篇9
[关键词]海洋产业结构 层次分析法 产业布局
一、引言
浙江省毗邻我国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陆地经济发达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2008年浙江海洋经济总产值占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40%。浙江的港口、渔业、海岛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排在全国第8位,与浙江经济发展质量不符,同时浙江海洋经济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时期,因此,依托陆地经济优势,优化海洋产业空间结构对于加快发展浙江海洋经济,推动浙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本文站在陆海联动的角度,结合浙江海洋功能区划,通过分析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现状及问题,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以期为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二、浙江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本文按照产业属性,结合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选取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船舶修造业、滨海旅游业及未来海洋产业为本文海洋产业优化调整的分析对象。
1.海洋渔业
浙江沿海渔业资源丰富,渔场优良,海洋渔业产量居全国前列。2007年浙江的海洋渔业产量达337.62万吨,海洋捕捞产量在全国遥遥领先。浙江台风多,江河入海位置污染比较严重,浅海养殖发展受阻,但是随着深水抗风浪网箱的研发成功,明显拓展了浅海养殖的范围,使得浙江海水养殖潜力巨大。
2.海洋交通运输业
浙江港口湾道资源丰富,港口客货吞吐量居全国前列。浙江沿海港口呈现以宁波一舟山港、温州港为省沿海主要港口,嘉兴港、台州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分层次布局。
3.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
浙江降水量多,不利于盐的生产,单产及产量在全国很低,企业规模小、散,多分布于象山港北部盐田区、舟山中南部岛屿盐田区、舟山中西部岛屿盐田区、台州南部盐田区。浙江盐业自有产品的品种比较齐全,保健食用盐和洗化类盐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产品系列,且国内领先。
4.滨海旅游业
浙江有世界闻名的旅游项目,例如钱江观潮节。舟山国际沙雕节是国家旅游局重点推介的旅游活动;象山滨海旅游、开渔节成为宁波象山一大特色,为旅游收入带了巨大贡献。
5.船舶修造业
浙江造船工业发展较快,竞争力正在逐步增强。舟山、台州、温州、宁波的船舶修造业发展迅猛。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资料,2007年,浙江省造船综合吨数在沿海各省市中排名第3位。区内的产能分布情况是:大型船舶主要在舟山、宁波建造,台州、温州、杭州主要建造中小型船舶。
三、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1.海洋渔业存在的问题
(1)渔业发展不平衡
根据2008年浙江统计年鉴,浙江海洋渔业产值主要分布在台州、舟山、宁波三地区,三地区总产值基本相同,且占全省总产值的67%左右。各县市海洋渔业产值前几名分别是是舟山、象山、温岭、岱山、杭州市区、玉环。这些地区海洋渔业产值占浙江海洋渔业渔业产值的47.3%。舟山远洋捕捞量为16.86万吨,宁波市为3万吨,其他地区极少。
(2)渔业发展的矛盾
浙江绝大部分海洋渔业都位于近海岸,各个行业在利用在使用海岸线、滩涂、浅海方面存在矛盾,海洋捕捞能力过剩和渔业资源不足也比较严重,如不解决这些矛盾,将会阻碍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损害渔民的经济利益。
(3)水产企业分布不集中,不利于形成集群效应。
水产加工企业大多规模小,大多粗加工,深加工不足,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并且加工企业总体山呈现产业集群不明显,产业链短的特点,水产品加工企业龙头企业少,还没有形成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不利于海洋水产品深加工及海水养殖发展。
2.海洋交通运输业问题
2008年宁波舟山港的吞吐量占全省吞吐量的75%左右,达到全省的四分之三,浙江港口发展不平衡,宁波舟山港竞争优势明显,加强港口合作,推进大中小港口互动联通平衡发展是浙江港口产业布局面临的重要任务。
浙江海运企业规模参差不齐,经营主体多。由于企业规模、行业特点等因素影响、企业融资困难、船舶更新缺乏资金、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海运高素质人才匮乏。
3.海洋盐业的问题
浙江海洋盐业企业工艺及技术设备落后,竞争力低,没有主体品牌。盐化工业规模小、产业链短、集中度低,盐化工尚处于初级阶段,并且缺乏发展规划缺乏产业发展规划。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空间狭小,大部分限于食用盐等附加值低的系列,缺乏高附加值的盐产品开发,从品种及质量上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4.滨海旅游存在的问题
根据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因素,浙江省海洋旅游区可以划分为甬舟、温台、和杭州湾三个地区。杭州湾宁波及舟山一带旅游经济较发达,温州台州发展相对不足。海洋旅游以传统的滨海旅游观光为主,没有形成观光、休闲度假、海上健身休闲等多层次的产品层。同时滨海旅游服务设施开发不到位,旅游开发硬件不到位会阻碍滨海旅游业的发展。
5.船舶修造业存在的问题
浙江造船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多数企业只能生产小型船舶,船舶产品的吨位和附加值低,企业综合实力不高,尤其是温州、台州地区的造船企业。船舶配套滞后,产业体系不全,特别是发动机等关键部件需要从外地购买或国外进口,本地配套率不高,船舶产业集聚度不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四、浙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方向
1.浙江海洋产业发展方向
通过分析浙江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发现海洋产业涉及范围大,影响因素多,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要多方面考虑,因此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要结合社会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经济持续增长等方面要综合考虑。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解决多目标、多准则、多时段等决策问题的数学方法,在方向选择方面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对浙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方向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发展方向。
列举浙江省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海洋产业,综合考虑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各项目标因素,结合浙江省海洋资源状况和各海洋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现状问题,按照层次分析方法的步骤构造判断矩阵进行综合比较并求解。
模型的层次结构如下图所示。以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的确定作为层次分析的总目标,浙江省海洋资源充分利用、海洋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效益与环境良好作为准则层,由这3方面具体考虑15个因素作为子准则层。在综合考虑了15个因素的情况下,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方向主要是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船舶修造业、海洋盐业及制盐、未来海洋产业。列举各层的判断矩阵后,利用yaahp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过检验后发现,各层次判断矩阵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符合理论要求。
根据yaahp软件计算出浙江省主要海洋产业的权重,据此确定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方向。具体求解结果如上表所示。
由计算的结果可以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的方向依次是未来海洋产业、滨海旅游、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及盐化工、海洋交通运输、船舶修造业。未来海洋产业占据很大权重,因此可以将未来海洋产业作为发展主要方向。同时由于浙江特殊地理位置,受上海港口及上海造船业的影响比较大,浙江可以考虑承接上海高校及科研单位实力,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未来海洋产业及海洋盐化工业,推进滨海旅游业这一绿色产业的发展。
2.海洋产业空间结构优化方向
结合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及浙江海洋功能区划,浙江海洋产业布局应该遵守以下原则:以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及浙江海洋功能区划规定为前提,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坚持发展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陆海一体发展原则,统筹陆海产业布局,促进近海开发和外海开发相结合,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利用民间资本,大力调整和改造传统海洋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海洋产业,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环保技术及设备、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新兴领域,在浙江开发潜力巨大,并且是浙江海洋产业首要发展方向。积极推进海洋产业多门类的发展,努力在原有优势产业逐步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新型海洋产业,努力在浙江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海洋产业新布局。
充分发挥杭州湾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的作用,依托上海教育科技优势,加大对海洋经济开发的科技、人才和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积极引进海洋化工先进项目,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提升海洋科技含量,为浙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继续完善特色鲜明的浙北旅游带,打造浙北旅游品牌,大力开发宣传钱塘潮等具有国际旅游潜力的旅游项目。
宁波―舟山海洋经济比较发达,应打造成海洋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增长极。大力培育沿海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大力发展海洋药物、海洋化工、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能开发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舟山船舶修造业,提升船舶修造水准,构建完整船舶修造产业链。积极构建舟山海洋旅游基地和浙东滨海旅游板块,大力发展特色休闲渔业,大力打造舟山佛教旅游及象山开渔节旅游品牌,推进旅游资源陆海联动,打造陆海共游的旅游模式,使之成长为浙江旅游新模式。
温台海洋经济区与其他几个区域的海洋经济规模相比发展程度不足。与其他海洋经济区的不同之处在于,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是温台海洋经济区的主要经济模式,该区域民营企业有很强的自主性,市场效率高,资金导向灵活,因此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开发海洋,这对开发海洋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浙江海洋产业空间结构的优化还要完善海洋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海洋开发投资环境,为发展海洋经济提供综合管理的制度保障。只有正确利用相应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注重改善产业布局,依托良好的政策环境,才能确保海洋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浙江统计局.2009年浙江统计年鉴[M].
[2]国家统计局.2007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J].
[3]宋欣茹.庄河市海洋产业空间布局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6.
[4]张红智.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及其优化[J].海洋科技进展,2005(2).
[5]韩立民.海洋产业布局若干理论问题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
篇10
关键词:公路运输管理,发展运输市场,存在的问题,措施
由于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致使公路建设不断的发展,而公路安全管理问题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加强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合理地调节路、人、车之间的关系,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中国特色公路管理系统,积极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和安全的交通环境,促进我国公路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
一、公路运输的优点
我国运输行业有水路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以及飞机运输,而公路运输属于我国最主要最直接的运输方式。随着21世纪时代的到来,汽车行业的进步促成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构成了一张张密集而繁忙的公路交通网络,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命脉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之所以成为我国的主要运输方式,其具备多个方面的优点:(1)公路的直达性相较于水路、飞机和铁路属最佳,于中途周转、停留时间等方面较为便捷,并且运输速度于地面运输方式中也属较快,为众多运输方式中唯一一种门对门的运输服务。(2)汽车运输方式机动灵活,能满足个别客户的实际条件以及特殊需求,于“个性化”服务的时代中具有许多潜在优势和特点,针对环境较差的山区或者地方能直接深入其中,将货物和客人运到目的地。(3)公路运输的建设基本投资较少,同时回收期限短和资金周快,企业投资能极易进入运输市场,且经营管理机制较为灵活。
二、公路运输出现的弊端和不足
据研究发现,我国公路交通运输虽发展较快,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内容:(1)道路交通法落后。由于公路交通属于不断发展向前,而过往陈旧的道路交通法规已不能满足当代的需求,缺少科学有效的法规管理,造成了整个运输行业的行政执法力度不足。(2)运输场地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因各式各样的因素影响,货运和客运输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缓慢。据调查发现,于许多大中小城市、县城和农村,货运输场地的设施仍然存在设施简陋甚至缺乏的情况,该形成了公路交通运输的不足,直接关系着车辆运输的速度。(3)公路交通运输生产力水平较低。于盈利性货运和客运输汽车中,中高档客车尤其为较大吨位货车、高档客车和集装箱等汽车运输的占有比例较低,并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物质需求,制约了运输业的平衡发展。(4)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由于道路交流运输的管理工作属于“铁饭碗”行列,许多管理人员则缺乏竞争意识,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5)运输效率和运输结构组织水平偏低。部分地区或者区域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针对外来车辆存在着互相封锁、互相排斥的局面,于不同程度上导致车辆的空驶率提升,降低了公路交通运输的组织水平,不利于我国建设开放、统一、有序、竞争的公路运输市场。
三、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的措施
1.加强市场监管
良好的时常运营需要一个规范化的市场监制,才能创造一个有序的运输市场氛围。(1)严格的市场管理机制能加速市场的运作,整体清算以及规范运输业的收费制度和内容,加强实施运输专项治理。(2)根据“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基准,有计划地处理运力超过运量的主要因素。(3)实施多元经营管理机制,开展运输市场多种准入操作模式,研究科学的热线、主干线和客运线路经营权招投标,经过市场运作构建公开、良好的市场运输环境。
2.提升运输行业的生产力
实施多元化筹资的经营模式,积极鼓励各种结构组织以及个体经营商户投资建设客货运场地,完善运输场地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做出合理的客货运场地规划,明确选址以及建设工作,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促进运输市场生产力的进步。
3.调整运输市场构架
加强运输市场结构调整,扩大公路运输市场规模。于单位结构组织按照治理机制着手,将“精、专、新、特”作为全新的规划趋势,积极鼓励社会群体投身于运输行业,提高我们就业率。于运输结构组织需加大开展超长线路、高速快客推行集团化。危险货物、跨区线路、站场经营、现代物流实现公司化,而维修、检测、驾校、线路等管理经营鼓励其呈多元化发展。于运力结构中,国道主干线客运、高速公路需以高级客车为主要发展点;城乡客运以普通客车或者中级客车为主。
4.加强队伍建设
根据“设权应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的基准,健全行政执法检查制,保证执法人员于开展行政处罚、行政许可以及监督监测时,根据法定范围、权限、程序处理,建立良好的执法榜样。
四、公路运输的发展方向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成功举办世贸组织后,社会经济不断向前,物流行业也随之发展,公路于运输行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更需要方便、快捷、安全的运输目标,同时其有着较好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1.与物流结合更加紧密
物流行业属于现代化发展的一种全新模式,其经济运营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公路运输与物流相结合,不但满足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更加适应了现代化发展进程,同时也给予了我国运输行业更大的市场机遇以及挑战。因此,公路交通运输单位需加强物流水平服务,不断提升自我竞争力。
2.科学化和规模化发展
由于市场格局的不断变化,同时公路交通运输行业也出现了更为科学和良性的转变,由过往的运输模式“走得了”转变为“走得好”。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不断增加,公路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较大的投资,高速公路的发展以及管理的完善,有利于客运和货运的发展[7]。科学化和规模化的管理,将之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大环境,提高公路的通达作用以及改善运输条件,因此,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化经营已为当今我国公路交通运输的重要发展方向。
3.运输系统智能化
我国许多行业应该实现信息技术管理,而智能化运输管理系统将成为今后公路运输的发展趋势。智能化公路运输系统不但能提升公路交通运输安全服务,而且能降低交通堵塞。同时,提升公路交通网的通行作用,能减少汽车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进而提升汽车运输效率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8]。
- 上一篇:青少年死亡教育
- 下一篇:网络时代对青少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