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的目的和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民健身的目的和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全民健身社会体育作用
1、前言
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伟大工程,它的实施重点是青少年儿童,实施目标在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学校是青少年的集中地,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它担负着培养造就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培养学校体育工作直接实施者(体育教师)的高师体育院系,在这项跨世纪工程实施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优势,配合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如何抓住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这一良好机遇来促进本专业的全面发展,均是高师体育院系面临的新课题。认真研究这一课题对保证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对促进高师体育院系面向21世纪求发展,均有十分重意义。
2高师体育院系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地位与作用
2.1为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提供科学保证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一项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联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要保障它的顺利实施,必须以系统的全民健身理论为基础,以科学的方法为先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摆脱全民健身实施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让国民在科学健身活动中享受到体育强身的实效,达到增强国民体质的目的。因此,建立全民健身的科学理论,研究全民健身的科学方法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首要任务。
2.2研究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是高师体育院系日常科研工作的一项任务。高师体育院系在研究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学科队伍中聚集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和各类专业人才,具有学科门类广,人才齐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为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提供科学保证,对全民健身具有重要意义。
2.3培养优秀体育教师,促进青少年健身活动开展是高师体育院系的基本工作。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责无旁贷地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技能与习惯的教育者和指导者。他们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终身健康教育、培养锻炼习惯、增强体质的多重任务。青少年是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他们的体育活动大部分集中在学校,学校体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这部分人的体育活动质量。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高低,工作质量的好坏无疑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从这一意义上讲,通过高师体育院系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能否胜此重任,将直接关系到全民健身计划在青少年儿童中的实施效果。因此,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开展好学校体育工作,保证全民健身计划在青少年中的实施效果,是高师体育院系在这项宏伟工程中应起的作用。
2.4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面向全社会和全体国民,社会群众体育活动与健身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群体健身活动的宣传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全社会推行全民健身计划,需要一大批具有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体育健身活动的方法和手段,并有较强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能力。要达到《制度》规定的标准,必须进行培训。作为高师体育院系在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与条件。充分利用教学人才优势与教学条件优势,培训一大批优秀的体育指导员,对保证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师体育院系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人才培训作用。
3把握机遇,利用优势促进高师体育院系的发展
3.1改变教学观念p加强学科建设,适应社会发展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掌握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促进体质增强是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的历史重任。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高师体育院系在培养目标上要主动适应学校体育的新观念,改变过去那种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健身能力的培养,增设群众体育课程(不同人群的生理、生化、保健、体育健身方法等有关课程),加强全民健身的责任感教育,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在专业方面,增设社会体育专业,扩大高师体育院系的办学面,增强适应社会的办学能力。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师体育院系虽是人才聚集,但因过去旧的教学观念,教师对体育健身和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手段了解和研究并不多。因此,要改变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健身为目的教学观,教师除在思想上更新观念外,教学中也应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的体育教师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3.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计划》亟需科研为先导。高师体育院系应将科研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全民健身,积极开展健身功能研究,加强对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性别和种族)的生理特点、健身方法与手段以及体质测定标准的研究。这不但是高师体育院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
3.4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
高师体育院系应发挥教学单位教学资源优势,把为社会培养体育指导员作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以《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为依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高效计划,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培训出一大批有热情、有能力、懂技术、懂理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4结束语
4.1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高师体育院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把握机遇,充分利用本专业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专业优势与人才优势,发展自己,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4.2改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模式,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应作为当前高师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篇2
摘 要 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迅速传播,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性对全民健身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民族传统在目前的发展中并未发挥其优势。本文在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的阻碍因素进行分析讨论,探究其未来发展路径,得出探寻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全民健身 发展路径
一、民族传统体育概述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具有民族的政治文化生活特点具有世代传承性,并是各民族人民在生活实践中用以健身、防身、娱乐的健身活动[1]。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特征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但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方面的认识大体上是一致的。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民族性、传承性、地域性、多样性、健身娱乐性,使其民族文化特征在一代又一代自我复制中得以保存。有些项目已成为民族成员喜闻乐见的活动,甚至成为该民族的一种象征。
(三)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与功能决定了其对全民健身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一、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较强的健身和保健作用,与西方体育更高、更强、超越自我的目标相比民族传统体育则更注重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等功能。第二、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较强的经济实用性,民族传统体育对场地的要求远远低于西方体育。第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条件的限制[2]。
二、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发展的阻碍因素
民族传统体育对全民健身的开展有着众多的积极作用,民族传统在目前的发展中并未发挥其本身优势,在全民健身的中发展的不尽如意,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发展存在一下几点阻碍因素。
(一)认识度不够
国民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国民心中的地位。民族传统文化信心的丧失,直接影响到民族传统体育在国民心中的位置。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创造的,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发展与提炼的,它历史悠久,充分反映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地域性等特点。不但具有不少宝贵的养生、健身、卫生知识外,更具有规范社会道德公众行为的价值和教育方面的意义。
(二)区域性因素,项目众多而导致发展不平衡
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高山大川阻隔了地域间体育运动的交流与融合,不同的地理环境必然形成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体育运动项目。正是由于项目众多,而且许多项目大同小异,更有许多项目的属性尚无法清楚界定,加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民族的种种原因。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间的发展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在项目发展和开展不平衡的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更是日益受到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流的世界现代体育的冲击。
(三)区域文化因素
民族传统体育是不同民族在独特的自然、经济、地理、政治、文化等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创造,民族性应是其主要特征。而部分传统体育受兵、墨文化和少数民族游牧、山地文化的影响,形成勇猛搏击、刚健有为的文化特性;部分传统体育受原始宗教和巫文化的影响,具有神灵敬祭、玄秘精深的文化特性。不同区域不同的文化的特征,赋予了民族传统体育一体多元的特性,文化内涵丰富本是好事,但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过于丰富,各自发展,各自向着自己的方向努力,不能力合一处,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严重阻碍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
(四)缺乏适应性
产生于天然经济时代、成熟于自然经济时代的民族传统体育,在整体上只能适应这两种经济形态居主体的社会,其变异、重组、扩充的自由度极小,而这样的特性也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难以在现代社会中更好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要发展,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就必须广泛的宣传与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民族传统体育,而民族传统体育的很多特性都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推广,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体育发展的规律。
三、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发展路径的探讨
(一)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融合点的探寻
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相辅相成,民族传统体育对全民健身具有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是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没有很好的结合发展,没有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不能相互促进。探寻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的融合点,促使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和谐快速的发展,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方向。
(二)多元文化的互溶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性,导致不能力合一处,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而且各地区少数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这些因素都使得传统体育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带来了困难。
(三)大力推广优势项目,培育潜在优势项目,扶植弱势项目
因为我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有较强的地域性,针对各地的情况不同,体育项目的发展前景也有优劣之分。根据各项目的特点以及项目的开展现状可分为优势项目,如武术、舞龙、舞狮、传统养生类项目;潜优势项目如龙舟、毽球等和弱势项目。并根据项目的分类区别对待,分别制定与项目想适应的发展对策。
(四)加强宣传推广,转变观念
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民族传统体育中,达到全民健身目的,使民族传统体育重新回到人民群众生活中去,宣传与推广是不可少的。体育宣传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民族体育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也关系到体育事业能否健康的发展[3]。
四、小结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在全面健身方面仍然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体育项目独具的特征和价值,使这些体育项目突破自身和外在的局限,走出一条适宜的发展道路,在我国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孟峰年.全球化时代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1):58-60.
篇3
关键词: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4-0097-03
体育强国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除了包括竞技水平外,国民素质、体质,体育意识、参与体育的程度,也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的体育有多强的标准。体育强国视域下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该如何协调发展,不仅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体育界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寻求促进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的途径,利国利民,意义重大。
1 体育强国视域下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之间的关系
1.1 正确理解体育强国的概念
在体育强国的概念问题上,国内众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给予了不同的回答,但他们回答的共同点是:体育强国的概念应是一个动态的、综合性的、不可量化和数据化的概念,更不能以指数的形式来体现,是一个国家体育定性和定量的综合体现,只有基本特征并无统一标准[1]。由于“强”与“弱”是通过对比才能体现出来的,因此,我们不可能用固定、量化的指标评价体系作为界定体育强国的标准,只能通过跟其他国家的体育发展进行相应的比较而得出的定性化的评价。那么应该在体育发展的哪些领域进行比较才能体现一个国家是站在体育强国之列呢?我国的国家体育总局官员作出了回应,认为衡量体育强国要有8个标准:1.在奥运会上的体育成绩是否名列前茅2.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是否普及3.体育法律法规是否完善4.体育管理机制是否健全5.体育产业是否发达6.体育传播是否具有影响力7.体育科研成果是否先进8.体育国际交流是否丰富。[2]从以上标准我们可以看到,不能单凭在奥运会上获得最多的金牌就能成为体育强国,还要对其他的几个方面进行考量与评价。纵观那些属于体育强国的国家,我们均可以看到他们的大众体育都发展得很好。如,芬兰只有500多万人口,却有7 000多个体育俱乐部、丹麦约1/3的人都是各种体育俱乐部的成员[3]。可见,只有普及大众体育,点燃全民对体育的热情,那么竞技体育才能获得更优秀的后备力量,才可能得到持续发展;体育产业也会因为庞大的受众而发展迅速;国家也才会重视对体育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管理制度进行逐步完善。就我国现阶段的体育发展状况来看,提高国民的体育意识及整体身体素质、公共运动设施的普及程度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及促进其发展更能体现国家发展体育的初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而且这也和奥运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相吻合的。当体育得到国民的热爱,能认识到体育对强身健体的重要性而乐于参与其中,当体育人口不断增加时,当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时,我们就能自然而然地站立于体育强国之列。
1.2 正确看待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之间的关系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当初发展竞技体育是为了在赛场上为国争光。众所周知,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使我国的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发展迅猛。在国际赛场上,我们常常看到我国的顶级选手在很多项目中争金夺银,如奥运会上,如亚运会上。在2010年广州举办的16届亚运会上,中国国歌在单曲循环,足以证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良好势态。
在以前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需要凭着举国体制来追求竞技体育的辉煌,那时我们迫切地希望通过体育来证明自己的强大,因为当时的体育被赋予了太多各种各样的意义。正如郎平在自传中所追述的那样:“我扣球的形象都上了邮票,女排的集体照做在日历上,还有纪念币、纪念章,像民族英雄一样。逼着你只能上不能下,打球已经完全不是我们自己个人的事情、个人的行为,而是国家大事。”可见,竞技体育不可能是单纯的体育,而是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内涵。特别是在20年多前,我们是那么地需要用体育成就来激发民族自豪感。即使在今天,竞技体育依然背负太多的责任,它以在世界竞技体育比赛尤其是奥运会上夺取奖牌为目的。再看看全民健身的发展,它是以增强国民的体质、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为目的,相对于竞技体育而言,全民健身所体现的体育目的显得单纯多了。参加体育运动,只是因为个体需要健康与快乐。在1995年月20日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我国的群众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绩。特别是有了《体育法》和《纲要》对体育资金、体育物资、体育场地设施等的明确规定,开展全民健身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生活的小区,周围的公园里都有了配套的健身场地与器材;群众体育活动的项目越来越丰富多彩,健身热情和参与人群也比以前增加了;政策调控和管理机制更加完善;体育使得群众的寿命与生活质量逐年提高。《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十多年了,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已日益完善,大众体育事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发展势态良好。发展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不但促进了我国体育总体水平的进步和提高,而且两者的发展都是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都能体现和贯彻执行了国务院和体育总局的精神,是利国利民的体育发展计划。
篇4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是中国体育事业一跨世纪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宏伟工程,它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和国民体质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体育教育专业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在初步分析全民健身计划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体育系在计划实施中的任务,以及体育专业教学应如何适应计划实施等问题。
1、全民健身计划基本特点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明确2010年全民健身工作的奋斗目标与任务确定了实施对象、对策、措施和步骤。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1.1大众性
全民健身,顾名思义,就是全体人员的健身活动。政府制定计划实施全民健身,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下一个世纪的到来。
1.2重点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儿童是重点,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抓好学校体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把学校体育真正作为全民的基础来抓。
1.3科学性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充分发挥体育科技队伍的作用,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为重点,建立健身理论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挖掘整理我国传统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为群众提供大量的健身方法。
1.4标准性
制定体质测定标准并进行体质测试,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标准制定锻炼的原则,方法和过程。
1.5法规性
全民健身计划是政府颁发的具有法规性质的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的行为都不能与之违背。如:侵占场地步施或挪作它用;各种国有体育场所都要面向社会开放等,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的等级制度。
2、体育教育专业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任务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提出很多新问题,也提供了大的发展机遇。
2.1为全民健身培养优秀的体育师资
体育教育专业是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的教学机构,在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体育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必须抓好学校体育工作,以此带动全民健身活动。而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直接地与体育教师的素质相联。因此,体育教育专业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优秀的体育教师。
2.2为全民健身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
从现在的社会体育实践看,在全民健身活动中,需大量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管理人才。体育教育可以从学历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现阶段可在体育专业内设与社会体育有关的辅修方向或专业方向,进一步过渡到设置社会体育专业。如:门球裁判、健美操教员、体育舞蹈指导员也可以与社会的有关健身部门联合举办各种形式、项目的培训班。
2.3为全民健身培养体质监测员
在“一二一”运动工程中,具体倡导每人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每所学校保证每年进行一次身体检查。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借此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能力,使之逐步为体质监测人员。
2.4对全民健身进行研究和技术开发
体育教育专业,有较好的人才资源,可充分发挥这种资源优势。对全民健身基本理论,健身方法、健身用品等进行深入而广泛研究和技术开发,如创编不同职业的健美操和开发健身器械等,使之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研究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
2.5开放经营体育场馆
体育系各教研室可将专项场馆承包,在保证教学、训练、科研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实行有偿服务,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增加第二课堂以及提供教育实践的机会。
3、体育教学改革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相适应
体育系教学改革与发展,应顺应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要求,更新办学观念,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3.1转变教育思想
改变相对封闭的办学方式;改革以培养教师的单一目标,改变以竞技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与社会的联系,利用社会的力量联合办学,适应对人才的需求;在保证培养教师规格的前提下p着力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开发,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能力的培养。
3.2改革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体系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全盘否定,而是继承体育专业以前课程调整和改革的优点,注入新的社会信息,并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整,遵循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规律,实行主辅修课程体系。主修保证学生的质量规格,辅修扩充学生知识面,以增强社会适应性和竞争性。探讨、研制社会教育专业方向新的课程体系,创建社会体育专业。
3.2.1更新教学内容
可以从学科和术科两方面同时进行,为配合计划的实施,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调整,主要任务在于删除那陈旧的内容、避免相同基本理论和技术在不同课程中的重复、增添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方面的内容,尤其应增强适应全民健身计划要求的健身方法和手段等内容。术科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改过去同一教学内容分散为集中安排,这样能极大的发挥教学内容的整体作用,形成教学内容的优化效果,同时还增设健身方法指导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等内容。
3.2.2创新教学方法
体育系学、术科各门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提高,从理论上形成新的教法体系。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充分体现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新的教法时,应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同时在实践中筒便易行,实效性手段要加以总结,进行推广。
篇5
关键词:全民健身 晨练状况 调查研究
国务院1995年6月10日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表明我国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已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人类向前发展成为体育的主要任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辽阳市白塔区公园晨练者对体育健身的认识。对锻炼者的性别、年龄、项目、目的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提高全民健身的科学。
从表1中得知,大部分人都能认识到体育健身的重要意义,并且能够长时间坚持进行体育锻炼。
从表2中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了人们参加晨练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增强体质;同时我们也注意,有许多居民希望能过体育活动休闲娱乐、陶冶情操,这一特点说明现在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在工作生活中充满了压力,人们选择一些比较感兴趣的娱乐方式从而达到娱乐的效果。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晨练人群在性别差异不明显,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体育活动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体育活动已经成为男性和女性共同的强身健体手段。当今社会在物质生活上升的同时,人们追求精神文明的意识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人们希望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完美体型、延年益寿,体育意识得到逐步的提高;从参加晨练人群年龄分布结果充分说明老年人群有足够的余暇时间,社会压力较少,能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并把进行身体锻炼作为保健的主要手段。30-60人群应是参加健身最积极、人口最多的人群,这部分人是社会的脊梁、家庭的中坚。社会家庭不仅需要他们的知识体质和能力,更需要他们身心倍健,然而从调查中我们发现,这部分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他们在事业、家庭、养老、育小等方面忙于奔波,很少有时间进行晨练。30岁以下人群参加晨练的人数较少,这部分人群中学生占多数,他们在学校有统一组织的体育锻炼形式,所以参加晨练的人数较少。
改进公园晨练现状的对策
1、加强对公园晨练活动的指导工作,使人们的晨练活动科学化
2、改善人们工作和家庭负担过重的现状
改善这一现状就需要家庭和单位共同努力,让人们从繁重的家务中脱离出来,让越来越多的人们从事自己所喜欢的体育锻炼活动,让人们不因为工作和家务的原因影响到自身的健康水平,让人们通过体育锻炼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3、加强公园的设施建设,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
社会和政府应多建立俱乐部,如免费的体育场所。在公园内投放体育器械,建设体育活动场地,如门球场,太极俱乐部等。充分发挥体育组织的力量,营造群众体育健身氛围,提高居民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加体育人口。单纯靠政府拨款已不能适应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必建立起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大胆引进社会资金投入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4、加强对体育活动的宣传工作,让越来越多人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
通过发放传单和组织学习等活动,加强对体育健身的宣传工作,让人们了解到竞技体育和体育健身的区别,走出对体育理解的误区。让更多身体条件不好的居民通过体育活动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我们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建造良好的体育健身氛围,增强参与意识,使人们自觉地参与到全民健身氛围中来。在公园内配备社会体育专业指导员,经常组织一些集体性的比赛,给予技术动、作上的指导,使人们q向规范化、专业方向发展。把全民健身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作为一项系统的工作来抓。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改善市民的工作条件、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加大对全民健身经费的投入,提供健身技术服务指导,共同营造全民健身的氛围,改善市民健身环境和健身条件。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修订本)[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篇6
关键词:全民健身;问题;建议
一、体育健身的研究意义
为了响应全民健身的号召,促进商丘市体育事业的发展,我对商丘市睢阳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做了调查,并分析了在睢阳区开展全民健身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网上查阅这几年国内与该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为对商丘市睢阳区居民参与全民健身的研究提供更全面、更系统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2)问卷调查法。确定研究主题之后,编辑出问卷的各个题目。对商丘市睢阳区三个社区进行了随机调查,亲自发放500张问卷。①问卷的发放和回收(见表1)。②访问法。到选定的三个睢阳区社区里随机选择调查对象,并进行相关问题的访问,将答案如实地记录下来以便于统计分析。③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然后再对访问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1.商丘市睢阳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
(1)居民参与体育锻炼人数的调查。从表2中看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占38%,而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占62%。可以看出睢阳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并不积极,全民健身的普及程度有待提高。
(2)居民参与体育锻炼场所和体育项目的调查。在对居民参与体育锻炼场所满意度的调查中(见表3),33.1%的人认为有场所进行锻炼,能满足锻炼需求。有66.9%的人觉得锻炼场所不能满足其要求,认为锻炼场所过少。表4中参与锻炼的188人参与的体育项目主要有散步、跑步、广场舞、羽毛球、篮球这四个项目,因为这几个项目参与门槛较低,对场地的要求不高。选择篮球项目,主要因为篮球场地较多。而游泳、网球这些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无人选择,因为场地设施匮乏,居民放弃了这些项目。
(3)居民参与体育锻炼中指导状况的调查。在表5中可以看出35.6%的人有专业指导员,他们大多是学生,在学校有体育老师教课指导,部分是在健身房有专业教练作指导。其他居民在锻炼时几乎没有专业指导员作指导。
四、结论与建议
针对以上现象,我认为相关政府要尽可能地加强体育健身场所设施建设,为全民健身的实施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同时也要配专人经常检查、保养、维修,从而确保体育器材使用的安全性,降低锻炼受伤几率。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培训,使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每个社区,充分起到组织、发动、引导、帮助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瑞年.试论全民健身[J].体育科学,1998(5).
篇7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d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ass sports began to change,especially as the emergence of weekends and the purpose of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deepens,the needs of leisure,entertainment,communication and other spiritual needs will be increasingly strong. Aerobics exercise has the unique charm features of recreational activities,performing arts to attract families,and break into modern life,Aerobics is a new sport in China,which is a unique form integrating the music,sports and art to raise awareness of aesthetical enjoy and has the effect of losing weight and shaping body,it is popular among the majority of women and those who love beauty,and also have effect in life exte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erobics and developing aerobics in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have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o recognition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关键词:大众健美操;全面健身;作用;发展
Key words: popular aerobics;comprehensive fitness;function;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193-01
1大众健美操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优势
1.1 适合我国经济的发展。大众健美操是社会的个人投资较少的体育锻炼项目,有音乐的伴奏,可以个人或集体进行练习,具有投资少,收益大的特点,适合在广大地区开展。
1.2 适合我国居民在居住环境与体育设施条件的现状。由于人口、土地、城市规模、体育设施等多方面的制约,在城市绝大多数的居民点内,可供大众进行体育锻炼的设施状况,在现阶段内不可能有太大的改观。据此我们应积极主动创造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运动目来弥补不足。而大众健美操在这方面就体现出它的独特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体育场地的不足。
2大众健美操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作用
2.1 大众健美操的健身性。所谓的健身性,就是遵循人体发展的生物学规律,通过积极的,丰富多样的体育运动,达到促进人体正常生长,良好发展,和谐发展,延年益寿之目的。
2.2 大众健美操的全面性。全面性是大众健美操发展的内容特征之一。根据参与者的具体情况,从设计和选编动作内容的整体上考虑全面的锻炼身体;既有小关节动作,也要有大小肌肉群的练习。
2.3 大众健美操的科学性。大众健美操的动作设计和编排是科学合理的,她是严格遵循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生物力学等原理和要求的。
2.4 大众健美操的娱乐性。大众健美操自产生之日就有娱乐观赏的作用,由于它强烈的活动感、和谐音韵律、深韵的意境等都可以使人们获得身心情感上的满足,达到娱乐身心、陶冶情操之目的。
2.5 大众健美操的审美性。大众健美操主要是通过运动来改造体型,纠正姿态,树立良好的举止和形象,是外表更加和谐完美,更具青春魅力。大众健美操具有动作美,路线好半天产,韵律节奏美,音乐和环境美等。它不仅能使人体得到改善,得到审美享受;而且也使人们追求美的天性得以满足。因此,大众健美操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对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有着不可低估作用。
3推广大众健美操运动的措施和方法
各级领导重视:把健美操放在全民健身的重要位置上,通过大力提倡和电视媒体的传播,体育报纸,期刊杂志的宣传途径,为大众体育步入了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创造条件。
①增加体育经费,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全民健身,重在建设。要创造出有利于大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和条件,这就需要为体育增加必要的经费投入,尽快改变我国体育设施落后的现状,满足大众对体育基本设施要求的需要,保证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②加强体育指导人员的培养。政府和高校应共同担负起此任务,抓好健美操社会指导员的培养工作。开展内容丰富的小型健身竞赛活动,经常性有选择的组织以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基层体育组织等为单位,举办系列的比赛活动,形成传统,年年延续,促进健身活动深入开展,这对大众健美操进一步深入开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4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如何开展健美操运动
4.1 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开展健美操,首先要摸清摸准情况。开展健美操要满足社会需求,也就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求。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对体育活动的追求主要表现在:发展生产力的需求,提高人口素质的需求,社会文化的需求,以及社会健康的需求。
4.2 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开展健美操运动的具体措施有以下三点。①努力做好学校健美操的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对健美操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是青少年和儿童,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昌盛,要发动全社会关心他们的体质和健康。②充分发挥徒手健美操的优势,继续抓好青少年健美漕河中老年健美操的创编工作。全民健身的对象是全国人民,实施的对象是十分复杂的,并受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制约的,徒手健美操普及是快速增加我国体育人口数量的最佳途径。③应逐步增加轻器械健身健美操的练习。轻器械健身健美相对于徒手健美操来说,不但可以提高练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提高锻炼的质量。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发展,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民健康器械也将得到开发。因此,在高等体育院校的健美操教学中,应逐步增加轻器械健美操的教学内容。④为适应全民健身发展,健美操的锻炼应遵循主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适量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这五个原则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地构成了统一的原则体系。能否完整地掌握和综合运用这些原则,将决定着健美操锻炼的内容、手段、方法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周丛改.论大众健美操在全民健身中运动中的作用[J].体育师友,1999,6.
[2]张淑云.健美操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开展[J].体育文化,1999,6.
篇8
人体是由几百万亿细胞构成的。由各类细胞组织,构成特殊形状和作用的器官和系统,充分发挥各自的质 量和功能。人类由爬行到直立行走,进行了巨大的生物改造工程。因此,健身,人体的建设工程,其难度和价 值不亚于建筑高楼大厦和卫星上天的系统工程。
健身这个命题意义是建设人的身体,确切地说是健全人体,增强人的体质。而人的头脑是身体的主要部分 ,健身应该包括健脑,不光是肢体,而是整个人体的各类建筑块料构成的整体性功能。因为人的体质是在遗传 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状况和特征,它受人体的细胞、 组织、器官、系统的质量和功能所制约。因此,一个人的健康长寿取决于体质的强弱和功能性的变化。人体的 遗传性状是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为身体发展提供可能性,而体质强弱的现实性,则赖于后天环境,物质生活 条件和身体锻炼。
人类的身体需要建设,中国人民的身体需要建设。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体委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全民 健身计划纲要》,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跨世纪的体育发展战略规划的组成部分 。《全民健身计划》的核心是动员和组织群众广泛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 身体系。健身工程,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工程,因为健身工程的对象是万物之中发展到高级程度的结构复杂的 人体,也就决定了健身工程的难度。人有自己“自生、自长、自衰、自主”的规律,跟建造一幢楼房的是不同 的。人的身体要根据自身的生长,发展的规律,去有意识地进行科学化的健身。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全面状态。这就是说只有将体育与卫生 保健相结合,发扬我国传统的《养生》方面的知识与健身方法,把丰富的优生、优育的健身知识与终身体育教 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使教育和以知识教学为中心升华到培养人和提高人的能力为主的 现代教育之中,用崭新的健身科学,提高全民健身工程质量。要使每个国民都要懂得科学的健身方法,必须首 先通过学校体育教育和各种现代化成人体育教育方法,接受《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卫生保健》知识的输入, 并联系实际进行科学的自我健身锻炼方法而输出,通过自我反馈过程,不断地改善和提高健康水平。确切地说 ,就是要使每个健身参加者,务必了解和掌握“用进废退”的变化规律与生命在于运动的辩证法;以及身体锻 炼过程的新陈代谢原理。这就是说运动不是随意性的,而是利用人体对运动适应性的刺激规律,即体育锻炼必 然引起能量物质的消耗,导致同化作用的加强,通过加速恢复过程,使机体内部得到更多的物质补充,提高机 体水平。根据青少年身体发展的需要,身体锻炼的运动负荷应运用《负荷价值阈原理》,选择健身效果最佳的 运动负荷区间;而对中青年身体基础的差异性较大的特点一般采用:
⒈以一般人的最大负荷180,或稍近似大负荷170减年龄,作为锻炼者每分钟的平均脉膊数,即控制在100— 110次/分左右为宜。
⒉以接近最大负荷160,减安静时的脉博次数,乘以50%,再加安静时脉搏次数。这一方法可因人制宜,把 负荷控制在110次/分。不论采用何种负荷的计量方法,都必须考虑到以最佳的最舒适的自我感觉和不影响正常 工作,学习与生活为准。
人体运动负荷的确定,应以健身为目标,以低能运动益于健康长寿的运动项目——步行(散步)慢跑,固 定自行车和有氧舞蹈等,以达到改善人体心肺功能,有价值的健身实效。日本某公司对8700人选项问卷调查发 现散步,慢跑和游泳三项健身方法人数最多,从20岁到高龄老人有1/4的人经常进行散步健身,30岁以上的中年 人做瑜家气功,太极拳在日本颇受欢迎。游泳是改善心肺功能的最好的健身手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的改善 ,我国也越来越多的人采用游泳进行健身活动。总之,科学选择负荷内容,必须遵循“低强度、实效性、简易 性、全面性和多项交替性”原则,以提高健身效果。
二、学校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教育
(一)学校体育必须与终身体育接轨
全民健身计划是以全体国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不同地区,不同 人群的健身活动。把两亿在校的青少儿作为全民健身实施对象的战略重点,是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8年通 过的《体育运动国际》第二条第一款指出的“必须由一项全球性的民主化的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体育运动 与运动实践贯彻到每个人的一生。”当终身教育思想出现的同时已经孕育了终身体育的思想,并把终身体育作 为终身教育组成部分进行研究,以提高终身教育的整体性社会效应。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与实施,应以青少年 、儿童为重点发展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系统工程的始发步骤。全国有两亿在校学生,是最集中的群体。学校 体育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基础,因而必须充分利用学校体育专门设置的体育课程所规定的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有 组织有计划的健身教育。同时学校体育还具有保障的群体锻炼的物质基础,这就决定了学校体育贯彻《全民健 身计划纲要》的战略地位,必须确保学校体育健身目标的实现,充分掌握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关系,明确学 校体育改革与终身体育教育战略目标的统一性,全力找出区别于国民、家庭、社区与学校实施“全民健身一二 一工程”的特殊要求(表一)根据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实施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的不同要求,它却显示了 对学校体育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标和特定齐步要求。
(附图 {图})
《纲要》对学生提出了终身体育教育的目标导向,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技能和健身锻炼的习惯,无论学 生开学或毕业后从事任何工作的国民,都要与全民健身计划——终身体育教育“接轨”,学会二种以上健身方 法,每天参加一次健身活动,并且提出了可具体测度的要求每人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以充分掌握终身体育 的体能性资料和信息的积累,使之逐步接近健身的长程目标,坚持以终身体育教育为指导思想改革学校体育, 正确地引入学生的体育目的论。根据21世纪对人才素质要求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必须以现代科学意识为学校提 供素质教育的体育新功能,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的实体。因此,当今学校体育应把培养 学生体育的基础能力和科学的自我锻炼能力,发展学生的身体,提高学生素质水平,作为培养现代人的社会导 向目标。
(二)学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基础
健身,也如同建造大厦,进行人体工程建设,更需要高质量的工程设计和构成人体工程高质量的基础。建 筑“块料”。学校体育教育就是“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
(附图 {图})
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的基础工程,它必须通过学校教育计划,体育课程教学来实现健身的指向目标。只 有充分的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才能合理的运用它锻炼身体。这就要求我们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身体发 展的敏感期,科学地选择符合身体需要的健身内容、形式和相应的体育方法体系。体育健身过程的输入与输出 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用科学的健身内容与方法,向学生输出(图一)和反馈过程。但是,这里必须明确体育课 程首先要区别“健身”与“竞技”的关系。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健身,增强学生的体质,必须以人为主导地 位,根据学生身体的基础和需要,按照学校体育课程所获得锻炼身体的科学知识与健身方法,科学地自我选择 体育内容与方法,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其公式:“人体(学生身体基础)——自我锻炼(科学健身方法) ——人体(学生身体得到增强)”。通过不断地反馈过程,使学生身体得到改善和提高(图二)。而竞技运动 则以运动技术的竞争为主导,主要反映在充分发挥人体机能的最大潜能的较量上。其规律:运动技术(依托技 术与人的体力),通过运动训练对体能与技术上的强化,以达到争胜的目的。
(附图 {图})
因此,学校体育要正确处理健身与竞技的关系,首先要善于从本质上进行区别,全力找出学校体育矛盾的 主要方面。在于实施全民健身对象青少儿为重点,这就率先确定了健身为第一目标。从增强在校两亿学生的体 质出发,改革学校体育,提高体育课程质量。体育课要坚持以改善学生心肺功能的适能锻炼为主,传授体育的 基本知识与技能,教给学生自我锻炼常用的健身方法,每节课的准备部分要积极地走、跑,走跑交替,健身体 操和各种变速跑,定时、定距的跑,以及自然环境的自我调节性跑步锻炼,并系统地坚持课课炼,以改善学生 的心肺功能,提高学生身体适能性健康水平。同时,还需要针对性的,不失时机的发展学生一般性身体素质和 特殊的运动能力。同时还要加强运动技能教学方法的研究,以保证学生自我锻炼的需要,使学生顺利通过《体 育锻炼标准》,为终身体育教育打下结实的体质基础,以适应环境变换条件下的,科学地进行终身的健身锻炼 ,逐步提高全民族的体质水平。
三、终身体育与全民健身的理论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速发展和知识信息量的急剧增长,只限于学校教育的传统的教育方式远远 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受了终身教育的思想,并广泛的传播这一思想,20年来 终身教育得到飞跃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终身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必须对教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的体育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1968年,前苏联中央体育研究所所长A·V·克诺布柯夫就提出了“从0龄到 100岁为此锻炼身体”的终身体育教育的观点,我国体育理论学者王则珊明确提出:“终身体育是指终身进行的 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更明确地说:“一个人从受精时一瞬间开始,到不可避免的生命结束之前的人生 长河中必须伴随体育锻炼”。而日本学者则从社会体育的角度出发,认为:“社会体育如果不是终身持续进行 ,就会丧失意义。”这就充分反映了体育教育的自然与社会的本质属性。因此,“把社会体育作为终身体育译 解更加确切”的反映了其内涵,均能体现出教育与培养的社会学特性,无论人自幼到老所处的社会空间和时间 足以反映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之间的“链锁”性概念。
教育是一个终身过程,它包括了贯穿于人生不同阶段的含胎儿大学在内的学前教育和小学、中学、大学以 及成人教育;然而体育教育则必须根据教育工作规律和人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科学地安排体育 教育的顺序性,合理地组织体育教学与锻炼身体的全过程,使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二者成“纵向”将这些不同 阶段的教育过程相互连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链锁带。”教育又是一个正规的学校教育和现代多渠道多形 式的刊授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当然其中也包括体育知识教育和目前流行的健身、健美操、体育舞 蹈等运动技能信息传输教育;以及各运动项目的体育协会社团活动和社会,家庭所受到的非正规教育至使构成 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二者的“横向”结合。第三,教育具有普及性,提倡教育的平等化和民主化,使全民均有 享受教育与体育的权力。因此,终身教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就是造就全面发展的并具有实践能力的, 身体健全的人生工程,使一切可受教育的人们在整个一生中具有继续接受教育的动力和能力,不断地改善人们 的生活质量,以达到最理想的终身教育和终身体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体育是促进人体发展和增进健康,并且有积极影响的重要因素,“人一旦生活在世界上,绝对 的条件就是要身体健全。”如果仅限于在校的青少年时期的体育教育或身体锻炼,是不可能一劳永逸的。而体 育教育应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持之以恒的终身体育锻炼。同时还要发挥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结合机制,一 句话,只有实行体育的社会化,才能可望实现身体的终身健全。因此,终身体育对学龄前儿童、青少年、劳动 者、家庭妇女、高龄者或残疾人等没有机会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提供了机会,“它在世界上排除了人种的、政治 的和经济的差别”,在人生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中,根据需要,不管在什么时候也能够“为学习多种多样的 体育提供运动器材和环境保障”,使人们在自身的生活中选择与自身相适应的运动,并持之以恒,终身的锻炼 。因此,从终身体育和终身教育的特点和实施的实践意义,尽管它们有特定的各自的历史条件,造就了在基本 理论上具有较多共同领域的两个新事物——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而终身教育则为终身体育奠定了结实的理论 基础,使学校体育以高质量的健身锻炼去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一二一工程》。
参考文献
篇9
1.前言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探讨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一部纲要领性文件,贯穿着倡导和推广适合工作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突出群众体育运动和竞赛活动的群众性、健身性、民族性、趣味性和科学性:推广简便易行和适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特点等状况的体育健康方法,从而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目标,各项体育运动中,虽它们对健身作用均有其相似的特点,表现在对提高体质与健康水平;表现在锻炼者的锻炼意识上等。但由于它们又存有各自特定的运动方式和手段,为此对人体产生的效果就有所不同;沿着《纲要》倡导几个方面的思路,健美操运动在风靡全世界的同时,也已成为我国健身热的一曲主旋律,本文根据对健美操运动本质特征的研究及在实际推广中的经验总结,探讨健美操在实施《纲要》中的特殊作用。
2.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研究
2.2 调查访问法
2.2.1问卷法
对学生、教师、机关企业干部、职员;个体企业各不同年龄、性别,共400人进行书面的问卷调查,已收回调查材料表389份。《你心目中的最佳健身锻炼方式》。
2.2 口头访问
同某一健美健身中心近350名会员进行交谈、讨论,听取他们对有关问题看法。
3.分析与讨论
3.1 关于“健美操”的概念及本质特征
健美操届体育的一个项目,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文化活动。它融体操、舞蹈、音乐于一体,通过徒手和使用健美器械的身体练习,达到健身、健美、健心目的一种新兴体育项目,有人称现代健美操为“节奏体操”、“有氧体操”、“韵律体操”、“迪斯科操”、“身体娱乐”、“有氧舞蹈”等等,名称虽有不同,却有共同的目标——增进健康,塑造形体、陶冶情操、实现健与美的追求,它具有下述四个本质特征:
(1)健身、健美和健心的一体性特征;
(2)运作的多变和协调性特征;
(3)运动负荷大小可调,有针对性特征;
(4)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性特征。
3.2 健美操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群众体育中的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民的整体素质提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是,全国健身工作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群众的健身意识还不够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广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还不够多,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在向社会开放,满足群众开展体育锻炼的需要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为了进一步增强人民体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群众体育,健美操运动以其本质特征,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3.2.1 对推行全民健身计划起着启动性作用
从表一我们可看出,在列出的多项运动锻炼方式中最受欢迎的是健身(美)操这一运动项目,占43.2%,群众性的健美操把初级舞蹈的美,体操动作的力和慢跑运动的韵混合在一起,随着柔和的音乐,借助体力的氧气来调节心脏和呼吸系统,达到健美、健身、健心的目的,许多练习者感慨地说:“过去我们为健康而锻炼,可练习的项目内容是那么枯燥无味,健美操非常有趣,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交,音乐和汗水的混合,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流汗健身、娱乐。”著名学者伊萨克牛顿自豪地说:“我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总是要做几套体操,这样使我能如此地完成我的事业。”在广泛的访问锻炼者中,人们说可以用“迷上”来形容他们对健身操的热爱,认为健美操运动在获得健身效果上回答是肯定的,而且是人们提高健身意识,步入健身行列的最佳锻炼方式。转贴于 你心目中最佳的锻炼方式 项目 健美操 太极拳 慢跑 游泳 羽毛球 乒乓球 篮球 网球 人数 168 62 13 38 48 11 20 19 % 43.2 16 3.3 9.8 12.3 2.8 7.7 4.9
3.2.2能全面有效地增强体质
身体锻炼是以增强体质为目标,按身体锻炼的原则与方法进行身体运动的过程。身体锻炼对于增强体质的主要机制:
(1)促进同化作用的加强。健美操动作丰富,变化多样,运动负荷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性别、身体条件和训练水平、锻炼的目的、任务和做操者的特点来全面或有针对性地安排整套动作的内容,并随时可自我调节运动量,也就是健美操运动能使身体适度地得到锻炼,这样就能合理地引起能量物质的暂时消耗,即刻引起异化过程占优势:但锻炼后,经过休息,能量物质的恢复会超过原有的水平,即异化诱导同化过程的加强。使同化过程占优势,这样导致机体细胞得到更多的物质补充,合成更多的新物质,使身体得到发展,体质得到加强。
(2)遵循生物学的“用进废退”规律,健美操的运动负荷,不仅对全身或某些关节。韧带、肌肉群等进行卓有成效的锻炼,而且每节操很少是单关节的局部活动,大多为多关节的同步运动,练习虽然以骨骼肌的运动为主,但人是个整体,各系统、器官需要互相密切配合与协调,这样新陈代谢加强,肌肉内的毛细血管要大量开放来提供物质来排除废物,从而使肌纤维增粗,促进了肌肉增大,提高了肌力,骨骼要承受重力负荷,促进了骨密度增密,骨骼更加坚硬,肺在为肌肉输送更多的氧气与排除二氧化碳,肺部的毛细血管与肪要大量开放,从而提高了肺功能:作为血液循环的发动机——心脏,在身体锻炼的过程中要为肌肉输送大量的血液,它的运动超了安静状态,从而使心脏的功能得到提高,促进体质增强。
(3)精神调节。健美操的音乐,不仅能使练习者在完成单个或成套运动时准确地把握每一拍节,更重要的是能激发练习者的精神,振奋练习者的精神,对人体的内环境有较良好的影响,不良的情绪会使人导致疾病,良好的情绪可以防止疾病或治病。身体锻炼时,是炼身又炼心,使人情绪舒畅,促进上进,陶冶情操,消除不良的情绪,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与应变能力,因此在富有律动感、旋律清晰的音乐伴奏下进行身体锻炼,可以获得良好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反过来又提高了机体的调节能力,增强体质。
4.结论
4.1 从问卷统计的结果及访问中的情况,表明健美操运动在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4.2 由于健美操运动自身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在执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4.3 参加健美操运动锻炼的核心是掌握其基本动作和练习方法,要求应选择先进、全面、适合自己情况的动作进行练习。
篇10
【关键词】昆明市 农民工 体育活动
目前城市体育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并未将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统筹,农民工作为城市边缘群体,他们参与了城市文明的创造,但却享受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全民健身的全民性特点决定了其应该关心和解决而不是忽视和回避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弱势群体的健身问题。从社会体育的角度看,农民工的体育活动问题一直制约着全民健身运动广泛深入地发展,也是社会体育的“盲点”,这必然影响现时期“全民健身体系”中“全民性”的体现。云南省位于我国西部,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工体育活动的开展程度在全国也处于下游。因此,本文对于云南省昆明市农民工体育活动现状展开研究和分析,对新时期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和普及、社会体育的全面发展以及“和谐体育”的构建有着积极意义。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农民工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指农民工包括其中男、女、老、幼、及伤残病弱者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养生、医疗、游戏为手段,达到健美健康康复娱乐和休闲之目的的体育活动。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昆明市企业单位、工地建筑业和服务性行业等的城市农民工。其中男性农民工占多数,约78%。18—35岁的农民工最多,占62%,其次为36—45岁的占22%,60岁以上的占1%。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最多。通过发放问卷和走访调查,对昆明市农民工的体育活动作出了解和分析。
二、昆明市农民工体育活动现状
(一)农民工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
动机是驱使人们去活动的内部原因,而目的则是人们通过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体育功能的多元化决定了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会有所不同。在被调查的城市农民工中,大多数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和休闲娱乐,分别占32%和45%,少部分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兴趣爱好或另有其因,分别占12%和10%,为了扩大社交的仅占1%。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城市农民工对体育功能的认识有所加深,在传统“强身健体”功能的基础上,城市农民工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和动机正在不断丰富,农民工群体把体育看作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体育交往的功能正引起他们的关注。总的看来这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的。虽然目前已经有相当多的农民工有参加体育健身的需要,但可能由于农民工自身经济状况的限制等客观原因,以及对全民健身认知的缺乏,将健身需要转化为体育健身动机和行为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二)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体育场地与设施状况
体育场地与设施是城市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的“硬件”保障。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大多数农民工认为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的体育场地与设施不能满足需要,其中,有34.5%的农民工认为有点缺乏,31.1%的农民工认为非常缺乏;仅有少数农民工认为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的体育场地与设施十分充裕,占调查总人数的2.8%。工地建筑业的农民工认为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的体育场地与设施“有点缺乏”和“非常缺乏”的人数比例在各行业中最高,认为“十分充裕”和“比较充裕”的人数比例在各行业中最低;企业单位农民工认为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的体育场地与设施“基本满足需要”和“比较充裕”的人数比例在各行业中最高;服务性行业农民工认为工作单位和居住地的体育场地与设施“基本满足需要”的人数比例仅高于工地建筑业。可见,企业单位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的场地设施均优于其余各行业,其次是服务性行业,最差的是工地建筑业。
(三)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消费情况
在被调查的农民工中,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没有参与体育消费,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0%。在参与体育消费的人群中,费用额不足月收入1%的占多数,每月的体育消费在10元以下的占30%,达到20元以上的仅占15%。据刘江南等人的研究,目前广州市民家庭月人均体育消费达35.78元,深圳市已达69.65元。相比之下,不难看出昆明市城市农民工的体育消费总额是相当低的。在消费内容上,参与购买运动服装、健身器材、健身书刊等实物性消费的比例远远低于购买体育彩票的比例。用于购买健身器材和到健身场馆消费的健身消费比例最小,合占被调查人数的38.1%。而用于购买体育彩票进行博弈性消费的比例却高达54.2%。这反映出农民工的竞彩和投机心理,把买彩票中奖当作其经济地位和社会阶层地位提升的较好途径。
(四)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和时间
业余时间对农民工来讲,是奢侈的事情。在有限的时间内,多数选择了“睡觉”和“闲聊”来打发。这两项内容占调查人数的50.6%。“选择睡觉、聊天来打发时间,一是因为工作太累,二是没钱去玩”,频繁的加班等让农民工一脸的疲惫。调查显示,47%的受访农民工说自己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只有不到10%的人表示每天工作“8小时以内”。“记件计酬”的工资分配方式,使更多的务工者选择宁可少休息来增加工资,对于休闲娱乐等是多数农民工心中的梦想。在被调查的城市农民工中,从不参与体育活动的农民工居多,占调查总人数的28.0%,其次为每周1~2次和每月1~3次的人群,均占调查总人数的24.0%,每周3次或3次以上的占13.5%,每年1~3次的占10.5%。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城市农民工中,参与散步、慢跑、爬山等活动的城市农民工最多,占38.1%,其次是参与球类活动(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足球等)的农民工,占35.7%,再次是参与体育欣赏(如通过电视转播或现场观看比赛、通过报纸阅览体育新闻等)和健美操、形体练习的人,分别占13.3%和9.8%,参与民族体育活动(如气功、太极拳、民族舞等)的人最少,仅占3.1%。可见,城市农民工参与全民健身大多选择符合农民工业余时间参与体育的特征,即不受场地限制、运动量小、带有娱乐性质的运动项目,健身内容比较单调。民族传统项目可能因其动作技术的复杂性以及缺乏必要的健身指导而不受农民工的青睐。在问及新兴项目时,多数人没有参与过,甚至不知道是什么项目,说明农村体育的发展仍十分落后,体育文化的传播还有待于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昆明市的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不够明确,虽然他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有所加深,但还是停留在“强身健体”功能的层面上,需要对体育的休闲娱乐功能再开发,对体育交往功能的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农民工进行体育活动的体育场地设施匮乏,体育健身指导和宣传工作很差,单位、社区和劳动保障部门的支持少、保障差。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决定了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消费水平很低,消费人数少,消费金额少,消费层次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农民工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的余暇时间不足以进行长时间的体育运动,从而导致运动兴趣的缺乏。要改变农民工体育活动的现状,政府就要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将城市农民工的体育健身纳入到整个社会支持网络中。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提高农民工对全民健身的认知水平,培养和激发他们参与全民健身的动机,使之适应于农民工体育的发展。建立“政府—社区、单位—农民工”一体化健身服务体系,为农民工提供优质的体育服务。完善相关法律,制定专门的确保每个公民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参与全民健身的相关法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