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再生能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可再生能源报告

篇1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枣庄市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newable energy work, to the region in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detailed assessments, grasps the area of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 types, distribution, reserves and other information, is the precondi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work and security, also be the basis of planning. According to the weather, hydrology geology, look, the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recogni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o look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solar energy, geothermal energy, sewage heat energy, shallow coal mine water heat and biomass energy and other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situation assessment.

Keywords: renewable; Energy; look

中图分类号:P75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概述

目前,能源紧张及环境污染是困扰世界的难题,寻找可再生、无污染的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利用、循环再生的一次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另外,矿井水和城市污水水量大、热容量大,冬暖夏凉,可以作为新型的可再生能源用于作热泵的冷热源为建筑供暖与制冷。

但是,可再生能源并非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如果未进行广泛深入的资源分布、储量等调查,就盲目地进行规模应用,可能会导致应用项目得不到足够的冷热源,效率低下,严重的会对自然环境的造成破坏,将可再生能源变成了不可再生能源。因此,对枣庄市范围内可再生能源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相关规范要求与计算方法,利用统计、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枣庄市范围内的太阳能、浅层地能、矿井水热能和污水热能等资源能源储量进行分析评估如下。

2 太阳能资源

2.1太阳能资源概况

太阳能一般是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浅层地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形式的可再生能源,都可归集到太阳能。太阳能的利用有被动式利用(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为了按照各地不同条件更好地利用太阳能,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科研人员根据各地接受太阳总辐射量的多少,将全国划分为4类地区:资源丰富区、资源较富区、资源一般区、资源贫乏区。

2.2太阳能资源评估结果

1.枣庄市属我国内陆城市,纬度为中国中纬度地区,全年日照时数达2345h, 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5233.6 MJ(m2.a),为太阳能资源一般的Ⅲ类地区,接近Ⅱ类太阳能资源较富地区。

2.枣庄市年日照辐射量受气候影响较大,同时还受其它因素影响如空气质量等。根据历年统计枣庄市可日照时数大于6h的天数为208天,其太阳能资源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

3.枣庄市的太阳能资源相对较稳定,长期统计显示只是在季节方面有明显的日照辐射量差异,在太阳能利用方面应考虑太阳能在少数年份不稳定性所产生的问题,对于使用要求严格的地方需要相应的解决措施,如加大蓄热量与贮电量、使用节能设备、预留辅助设施等采用合适方案解决。

2.3太阳能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建议

枣庄市太阳能利用现状与我国的太阳能利用有相似之处,户式太阳能热水器使用已比较广泛,目前枣庄市城区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达到90%以上。太阳能照明方面也有了良好的开端,目前枣庄市已在部分交通路口设置了太阳能照明和太阳能信号设施,安装庭院灯、草坪灯、指示牌等,与太阳能热水器比较用量要少的多,其利用存在广阔的空间。

3浅层地热能资源

3.1浅层地热能资源概况

浅层地热能是指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一般为恒温带至200m埋深),温度低于25℃,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具备开发利用价值的地球内部的热能资源。本次评估对枣庄地区内浅层地热能赋存的岩土体,进行调查研究、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查明区域内浅层地热能热储条件、分布及特点,对主要岩土体结构类型进行适宜性分类区划。并根据市内已有的浅层地热能利用深度情况,确定岩土体的调查深度为120.0m,采用体积法估算浅层岩土体中的地热容量,通过对浅层地热容量汇总分析,为枣庄市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利用及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3.2浅层地热能资源评估结果

枣庄市地理位置处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6℃,地下水温度16-17.8℃,多年平均降雨量815.8mm,地下水地热能可利用量为每年6.31×109kw•h,相当于77.46 万吨标准煤的总发热量,地热能储存量十分可观。岩土体全年温度相对比较稳定,波动小,一般为14.5~16.5℃,温度高于当地的平均气温3~5℃。为此,评估区域内采用浅层地热能进行冬天采暖,夏季空调制冷,非常适宜。

3.2.1地表水蕴含热能

地表水资源量一般是指河流、湖泊等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即天然河川径流量。枣庄市地表水属淮河流域,共分布有24条河流,全市地表水资源量10.49亿m3,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50~950mm之间,补给充足,是山东省降雨量最充沛的地区之一。该区域水温度适中,夏季水温一般不超过30℃,可以作为水源热泵的冷源,较深的河流、湖泊或水库冬季可以作为水源热泵的热源。

3.2.2地下水蕴含热能

枣庄市属于鲁西北平原松散岩类水文地质区冲积洪积平原淡水水文地亚区和鲁中南中低山丘陵碳酸盐岩类为主水文地质区邹城-枣庄单斜断陷水文地质亚区。枣庄市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7.68亿m3(含山前侧渗),山丘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4.81亿m3,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2.87亿m3。全市大部分区域单位涌水量大于500m3/(d.m),局部富水区域大于1000m3/(d.m),水质条件较好,比较适宜采用水源热泵系统。

3.2.3土壤及岩石中蕴含热能

枣庄市处于山东地台南缘,地层属华北陆台型,地质体条件较好,大部分地区第四系较厚,岩层以石灰岩为主,可钻性较强,成孔工艺简单,成本低,换热情况较好,大部分区域较适宜地埋管(垂直)换热形式。

3.3浅层地热能的合理利用

近几年枣庄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发展较迅速,先后完成了枣庄监狱、枣庄四十四中学、邹坞镇中学等一大批浅层地热能项目,到目前开发利用和在建的建设项目建筑面积近50万m2。但在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上存在盲目性,缺乏规范性和专项研究,对地下岩土体结构、热储条件缺乏地质技术方面的研究没有形成很好的合理开发利用方案,没有系统的浅层地热能利用的环境评价和经济评价。

4 矿井水资源

4.1矿井水资源概况

矿井水是矿井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地下涌水。为了保障矿井生产和安全,矿山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将矿井水排出地面,矿井水在开采过程中会受到粉尘和岩尘的污染,是煤矿和其他矿山具有行业特点的废水,这部分废水经过处理后,可作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4.2矿井水资源评估结果

1.水量稳定、温度适宜、水温在应用季节相对稳定,能够很好的满足水源热泵的使用要求,用作水源热泵的冷/热源是完全可行的。

2.目前,枣庄市境内煤矿年排放矿井水3040万吨,每天8.33万吨。每天矿井水中赋存的可利用冷量为1.08×106kw•h,可供冷面积为22.5万m2矿井水中赋存的可利用热量为1.75×106 kw•h,冬季可供暖面积27.65万m2。

3.枣庄市煤矿矿井水冬季热能利用总量约为9.0×107kw•h,即每年仅冬季利用就可节约标准煤1.1万吨以上,减少CO2的排放量2.5万吨以上,减少SO2的排放量70吨以上,减少NOx的排放量60吨以上,节能减排效益显著。

4.3矿井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矿井水资源,国内外均开始采用水源热泵系统开发地热资源,使矿井水循环利用。矿井水水温恒定,受外界环境变化幅度小,作为一种稳定的热源,矿井水的特性可以很好地满足水源热泵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的需要。矿井水水量稳定,流量大,可使水源热泵机组运行稳定,正常发挥机组的工作性能,有较好的节能效果。

5 城市污水资源

5.1城市污水资源概况

城市污水是排入城镇污水系统的污水的统称,在合流制排水系统中,还包括生产废水和截留的雨水。近年来,城市污水因一年四季温度变化较小、数量稳定,具有冬暖夏凉的温度特征,且赋存的热量较大、易于通过现有的城市污水管道进行收集,而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将水源热泵系统技术与城市污水结合起来回收污水中的热能,不仅是城市污水资源净化的新方法,更是改善我国供暖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和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

5.2城市污水资源评估结果

1.枣庄市城市污水水量稳定、温度适宜、水温在应用季节相对稳定,能够很好的满足水源热泵的使用要求,用作水源热泵的冷/热源是完全可行的。

2.目前,枣庄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量按33万吨/天计算,在夏季赋存的可利用冷量为3.27×106kW•h,可供冷面积为68.1万m2。在冬季,每天城市污水中赋存的可利用热量为3.67×106kW•h,可供热面积为57.99万m2。

3. 枣庄市城市污水在整个冬季可提供热能为1.888×108kW•h,即每年冬季利用就可节约标准煤2.3万吨,减少CO2的排放量5万吨以上,减少SO2的排放量200吨以上,减少NOx的排放量150吨以上,节能减排效益显著。

6 生物质能

6.1生物质能概况

生物质能,就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同时也是唯一的可再生的碳源。依据来源的不同,可以将适合于能源利用的生物质分为林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城市固体废物和畜禽粪便等五大类。

6.2生物质能评估结果

枣庄市可利用的生物质能资源主要为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和城市垃圾和废水等。枣庄市每年秸秆资源实物量约205万吨,充分利用后,可相当于标煤55万吨,可用于发展沼气;人畜粪便量可以供给约60万个沼气池,充分利用后每年可相当于标准煤 12万吨;污水排放总量为每年15000万吨。计算可产生的理论沼气量为4080万m3,折合标煤28560吨。

6.3生物质能利用

篇2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建筑能耗;潜力分析;情景分析法

1. 序言

根据2008年3月同志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分析,中国的人平均煤炭量只有世界平均煤炭量的32.8%,清楚展示了我国能源的紧张状态。再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建筑能耗在过去十年的剧增,中国的建筑能耗已经占据了中国主要能源消费总量的27.6%。尽管《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 2012》,我国城镇人口人均建筑能耗仅为美国全国人均建筑能耗的1/5,但由于人口基数大的原因,总建筑能耗量非常大。

2.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主要应用形式

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太阳能、水力能、风能、潮汐能、海浪能和地热能。目前的开发技术,能将建筑设计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结合起来的可再生能源有以下几种技术类型: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屋顶光伏发电、地源热泵、地下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生物质能沼气利用等。

2.1 太阳能

2.1.1 太阳能光热

太阳能光热技术作为当今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应用形式。由集热器来分,太阳能供热系统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平板型集热器,一种是真空管集热器。平板型集热器常常采用倾斜式的安装,从而更大限度地吸收太阳能。其加热的温度最高能达到35℃,能作为住宅热水器的热水预热。真空管集热器加热的温度比平板式集热器的高,可以不需要辅助加热,直接供应建筑热水系统或是连接到蓄热系统,用夏天的热量补充冬天的供热需求。太阳能光热技术主要应用于建筑的生活热水系统和采暖制冷系统,现今我国在农村和城镇大力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和太阳灶。

2.1.2 太阳能光电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也广泛应用。我国的光伏发电制造产业已具有相对的国际竞争力,大大缓解了这个人口基数较大的国家的用电紧张状况。光伏发电工程形式之一,在偏远的地区建设较大规模的太阳能热发电电站和太阳能光伏电站,或者是在公共设施配套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装置,储备好能量,供应于建筑需求。与独立发电站不同的是,屋顶光伏发电是建筑用电自供自给的体现,该光伏发电系统直接连入建筑的变电所,发电量优先自给,多余量还可以连入公共电网并网发电。有效利用屋顶,不需要占用宝贵的土壤资源。系统在阳光照射下发电,并储能起来用于舒缓建筑的用电高峰期。系统运作噪声少,无污染,是一种“绿色”发电项目。

2.2 浅层地热能

地热能的开发成本较低于其他可再生能源,同时也不受制约于日昼和季节的变化,其产能利用率更达90%,成熟的热泵技术使浅层地热能得以采取和利用。

地源热泵是一项相对成熟且广泛应用的技术,能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节能减排”的作用。大地像一个天然的“能源库”,通过热泵系统可以开发地热能对建筑物进行预热或预冷,对建筑物供热(冷)时,地下管循环水从大地抽取热(冷)量,大大减少了常规能源的消耗。夏季,地源埋管系统抽取得到的冷量供应冷却水,建筑用能高峰时加入辅助冷却塔共同供应;冬季,地源埋管运送的热能与太阳能系统共同承担建筑的生活热水热负荷。

其次,地下水源热泵也是很好地利用地下水的能量,为建筑物供能。夏季时,将室内的热量转移到地下水带走或者利用地下水预冷、冷却。冬季时,与锅炉供热比较,节能率达60%以上。再者,空气源热泵也变得越来越有效率。以空气作为室外能源资源,在制冷时,空气吸收建筑室内的热量,然后被吹送到有制冷剂蒸发的盘管中带走热量,得到凉爽的空气再次吹到建筑室内。在供暖时,室内的盘管相当于冷凝器;室外的是蒸发器,从室外的空气抽取热量。

2.3 生物质能

与建筑一体化的生物质能利用主要代表是以沼气供应燃气,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生成的一种可燃气体。为建筑物建设完善的沼气供气管网体系,以满足建筑物的生活、取暖、炊事的供能需求。特别在农村地区,充分利用农村秸秆、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废弃物等,发酵提炼沼气,沼气经处理后用于输气管网,推动沼气工程的件数。

3.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节能潜力预测分析

3.1 2010-2030年建筑能耗情景预测

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 2008》,了从2000年~2010年的建筑能源消耗量的具体数据,整理数据(如表1)。中国的建筑能耗逐年递增,按照已统计的数据,可以计算出从2001~2010年间中国建筑能耗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2.64%,这是近几年现实的建筑能耗增长状态。

《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 2012》提及到,按照我国能源的中长期规划,2020年全国总能耗量应控制在42亿tce以内,建筑能耗大约可维持在全国总能耗的20%~25%,也就是8~10亿。若按照2020年建筑能耗约达10亿吨标煤来计算2010~2030年间的建筑能耗年增长率,得出值为0.9%,这是一种理想的建筑能耗增长状态。

随着社会机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2010~2030年期间,国家开始越来越重视建筑节能工作,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经济激励机制;政府有关部门也加大力度控制公共建筑面积;科学技术的提高,使建筑设备的使用效率得以提高;社会上形成了成熟的节约型能源消费生活方式等因素,使得建筑能耗的增长速度有所缓慢,年平均增长率有所下降。综合考虑以上影响,设定年平均增长率为4.00%,预测到2010~2030年建筑能耗发展的情景(见表2)。

3.2 2010~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能耗中的可替代量计算(以此作为基准情景)

根据已的2010年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能耗中的可替代量,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2020年计划达到的开发利用主要指标,计算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能耗中的可替代量增长趋势,预测2010~2030年的可替代量数据。由于这个情景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得到的数据预测出来的,所以这个情景是与中国经济、政治、技术、社会等多方面匹配的,以此为基准情景是合理的。运用情景分析法,通过改变假设条件,得到不同因素影响下的情景,并与基准情景作比较分析。

3.2.1 2010年可替代量

在过去的“十一五”时期(2005~2010年),在《可再生能源法》的推动下,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体系不断完善,重大工程示范项目的快速建设起来,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应用中的得以规模化、快速发展。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现状分析,到2010年底,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使用总量达到16800万平方米,年替代化石能源约2000万吨标准煤;屋顶光伏发电项目达44亿千瓦时,折算为年替代量为142万吨标准煤;地源热泵供暖制冷建筑面积达到1.4亿平方米,地热等年替代能源量为460万吨标准煤;2010年沼气利用量约140亿立方米,年替代能源量为1114万吨标准煤。合计2010年可再生能源年替代量为3716万吨标准煤(如表3),占建筑能耗的4.44%。

3.2.2 2010~2030年可替代量预测

在2010年,太阳能热水器面积是16800万平方米,到2020年,计划面积为80000万平方米。参考2010~2020年间的可再生能源产量的增长速度,计算获得年平均增长率为16.89%,按照此增长率计算,从而预测到2015年和2030年太阳能热水器的年替代量。同理,按照此计算方法,分别对屋顶光伏发电、浅层地热能、沼气预测其在2010~2030年的可替代量,并将相关数据换算成统一单位:万吨标煤/年,计算结果如表4。由表可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发展规划进行,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可以节省达50289万吨标煤,是2010年的13.5倍,占当年建筑总能耗的22.18%。发展前景相当可观,减少常规能源在建筑中的消耗量,大大缓和了常规能源用能紧缺的状况,使常规能源用于更多的其他领域上,促进社会高速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3.3 2010~2030年不同情景下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可替代量分析

情景设计:根据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的制约因素,本文设定了三个层面情景,包括认识层面,政策法规体系层面,技术体系层面。认识层面主要是考虑政府,建筑行业以及人民群众对可再生能源建筑本身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深入程度;政策法规体系层面主要是考虑有关可再生能源建筑的标准体系以及激励政策完善程度;技术体系层面主要是调查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基础制造业是否成熟,可再生能源建筑的施工成本是否过高以及可再生能源建筑的投资回收期是否过长等因素。

根据以上三个因素的影响,对于2010~2030年的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能耗中的年替代量进行3个步骤的分析:首先,分别考虑三个因素单独作用下的年替代量情景;其次,分别考虑三个因素两两作用下的年替代量情景;最后,综合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最佳情景(如表5)。

到2030年,当人们的认识深入,有关可再生能源建筑的标准体系以及激励政策较为完善,且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很成熟,使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在建筑中的普及利用,即最佳情景,其可替代量高达62861万吨标煤,占建筑能耗的27.72%,比基准情景的多12572万吨标煤。

2030年不同情景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可替代量

4.结论

本研究以2010年为基准年,预测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能耗中的潜力分析,并且使用了情景分析法,预测在不同情景下可再生能源的年替代量。从而使相关部门了解到今后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节能方向和重点领域,提高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结合的技术,完善一体化的设计规范,规模化地发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 2012[M].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M].北京: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北京出版社,2011

篇3

太阳能和风能在现有可再生能源格局中几可忽略不计,大概只占0.3%。目前绝大部分可再生能源来自生物,即木头和植物材料—人类最古老的能量源。生物能固然是可再生的,但它既不好,也不可持续。

前工业化时代,燃烧木料导致西欧森林大面积被毁,今天,大量发展中国家也在重蹈这一覆辙。生物能产生的室内空气污染每年要夺走300多万人的生命。类似地,现代能源作物恶化了毁林状况、挤出了农业、推高了食品价格。

世界上可再生能源最密集的地区正是最贫困的地区。非洲有近50%的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而经合组织国家只有8%。在欧洲经合组织国家,这一比例为11.8%,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事实是,几百年来人类越来越少地使用可再生能源。1880年,世界能源的94%来自可再生能源。这一比例此后一直在下降。

转向化石燃料的有力趋势带来了诸多好处。与250年前相比,今天平均每个英国人可以获得多50倍的电力、250倍的旅行距离、3.75万倍的光明。收入则增加了20倍。

转向化石燃料还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好处。煤油拯救了鲸鱼(从前,为了供应被认为“可再生”的鲸油用于照明,鲸鱼几乎被捕杀殆尽)。煤炭拯救了欧洲的森林。而电气化让比室外空气污染危险得多的室内污染在发达国家成为了历史。

还有一项常被忽视的环境好处:1910年,美国30%以上的农地被用于生产马匹和骡子所需要的饲料。拖拉机和汽车让农场不再有这项需求(也让城市免受肥料污染)。

当然,化石燃料也有其自身的环境问题。此外,尽管烟囱洗涤装置和汽车催化转换器极大地减少了本地空气污染,但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依然存在。事实上,这正是呼吁世界重回可再生能源的主要理由。

平心而论,风能和太阳能增长迅猛。自1990年以来,风能发电每年增长26%,太阳能更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48%。但这只是从无到有。1990年,风能占全世界能源之比为0.0038%;现在达到了0.29%。太阳能电力从几乎为零增长至0.04%。

是的,丹麦创出了34%的电力靠风能的纪录。但电力只占丹麦最终能源使用量的18%。

目前欧洲有1%的能源来自风能—比工业化前的水平还要低,当时转动舒缓的风车贡献了2%的能源(船帆也贡献了1%)。英国风能占比纪录出现在1804年,比重为2.5%,是今天水平的近3倍。

此外,在未来数十年中,太阳能和风能的贡献比例不会有太多变化。根据IEA描述的乐观情景—假设世界各国政府将充分兑现其绿色承诺—到2035年,风能将提供全球能源的1.34%,太阳能提供0.42%。203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比例有望增加1.5个百分点左右,达到14.5%。在不现实的乐观假设下,这一比例将增加5个百分点,至17.9%。

因此,我们远没有站在重归可再生能源的门槛上。在美国,1949年可再生能源占能源产量的9.3%。总统奥巴马的政府预计,到近一个世纪后的2040年,这一比例将略有上升,达到10.8%。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占能源产量的比例从1971年的40%降至今天的11%;到2035年,可能只有9%。

但我们为这些可再生能源投入得太多。在过去12年中,全世界清洁能源投资总量为1.6万亿美元。2020年,增加可再生能源依存度的措施,光是在欧盟每年就将耗费2500亿美元。

目前,西班牙将GDP的1%用于补贴可再生能源,比花在高等教育上的钱还要多。到本世纪末,西班牙的巨大投资将可以让全球变暖停止62小时。

当前绿色能源政策失败的原因很简单:可再生能源太贵了。时不时有人站出来说,可再生能源其实更便宜。但如果可再生能源更便宜的话,它们就不需要补贴,我们也不需要气候政策了。

前美国副总统戈尔的气候顾问汉森(Jim Hansen)直率地指出:“说可再生能源可以让我们迅速抑制美国、中国、印度或全世界化石燃料用量,和相信存在复活节兔子和牙仙是一样的。”

解决方案是用创新让可再生能源价格降下来。我们需要大量增加研发资金,让下一代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更便宜、更高效。

以中国为例。尽管中国大手笔投资风能和太阳能,但主要是以补贴价向西方国家出售太阳能面板。风能只占中国能源总量的0.2%,太阳能只占0.01%。

篇4

一、德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基本概况

德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和贸易大国之一,经济总能力居世界第三位,进出口贸易占世界第二位,GDP占欧盟的三分之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列。但德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生活中所需的大部分能源需要从国外进口。为了促进德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政府将节约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最优先考虑的目标之一。

1、风能

风能是可再生能源中发展最快的清洁能源,也是最具有大规模开发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它是德国大力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的先锋。目前德国的风力发电装机总容量居世界领先地位。2010年德国实现风力发电总量已超过300亿kW,占德国全年总发电量的5%左右。近期德国风力发电的新重点是离岸风力园,因为德国北海地区和波罗的海地区的风力条件非常好。为此,联邦环保部在联邦政府制定的“德国前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范围内,制定了一项旨在利用海上风能的战略,以此促进本国风能开发利用。

2、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同时也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碳源。它是一种有利于环境和气候的地区性能源原料,能够24小时全天候使用,对保障能源供给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诸如木柴发电、木柴供暖、沼气设备及生物能源原材料目前已占到德国整个能源供应的4%左右。2010年生物质所生产的能源占德国最终创造出的可再生能源的70%。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是“能源基础研究2020”新计划的重点课题之一。为了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德国政府十分注重生物质能的利用研究,联邦教研部还了一个资助项目“生物能源2021――关于生物质能的利用研究”。该项目计划资助规模为5000万欧元,资助时间为5年,其目标是:通过有选择地研究和开发来使现有的生物质利用技术更优化,使各种生产方法互相连接以及开发出新的方法,以使有限的可支配的生物质原料尽可能有效地利用。

3、地热能

地热能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地球内部的温度高达7000℃,而在128~160km的深度处,温度会降至650~1200℃。透过地下水的流动和熔岩涌至离地面1~5km的地壳,热力得以被转送至较接近地面的地方。高温的熔岩将附近的地下水加热,这些加热了的水最终会渗出地面。地热既能用于建筑取暖及周边暖气网络,又能被用来发电。早在2003年德国慕尼黑就建成了第一个地热发电站,德国政府也出资资助有关地热发电项目。此外,德国《可再生能源法》也规定了有关地热输电补贴。

4、太阳能

太阳能一般是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在现代一般用作发电。自古人类懂得以阳光晒干物件,并作为保存食物的方法,如制盐和晒咸鱼等。在化石燃料减少的条件下,才有意把太阳能进一步发展。太阳能的利用有被动式利用(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太阳能发电是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广义上的太阳能是地球上许多能量的来源,如风能、化学能、水的势能等等。德国的太阳能利用和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由于《可再生能源法》中的相关促进和扶持,德国太阳能技术方面的革新和市场的不断成长扩大,也使太阳能发电及相关设备的价格逐年下降。在过去10多年时间中,太阳能收集装置的价格下跌了一半,因此,太阳能收集装置也越来越受欢迎,目前在德国有近200万台太阳能设备在对传统用水和暖气用水进行加热。

二、德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随着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共识。太阳、风等自然资源看似用之不尽,但其高效利用面临诸多方面挑战。如何高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德国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1、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自2000年颁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再生能源法》以来,德国陆续修订和颁布了一批促进和规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规,如《生物质发电条例》、《能源供应电网接入法》、《能源投资补贴清单》、《太阳能电池政府补贴规则》、《能源行业法》、《促进可再生能源生产令》、《可再生能源取暖法》、《建筑节能法》等等。这些政策措施不仅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以优先以固定费率入网,降低了企业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风险,还通过各种政府补贴,激励民众广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竞争力。

2、确保法律法规落实到位

德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涵盖了许多领域,诸如交通、建筑、供电、采暖等,并且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目标和任务。如供电领域的法律法规中明确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至少达到35%,2050年将达到80%。同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最终能源消费从18%提高到60%。又如采暖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在各个阶段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到202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占全部供暖的14%。生物燃料配额法规定为实现交通领域的减排目标,必须利用生物燃料达到一定比例。同时根据新情况和新变化及时调整法律法规。在近年的立法或修订中,所有和能源相关的法律法规都设立了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条款。

3、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激励政策

德国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广泛运用各种政策措施,诸如财政补贴、投资补偿、政策支持等,以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首先,在财政补贴方面。政府对以各种方式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给予补贴,如对使用生物原料和发电――供热联合设备给予补贴,对采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取暖给予财政补贴等。为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同类型的补贴还可以累加,这样就充分调动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其次,在投资补偿方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新设备可获得政府的投资补偿,补偿幅度以设备投产的年度确定,期限为20年。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设备利用效率。降低 生产成本,补偿幅度每年降低1.5%。再次,在融资政策支持方面。一方面,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效果好的企业,政府给予担保贷款或低息优惠。另一方面,对矿物能源、天然气等征收生态税,对使用太阳能、风能、水力、地热、生物能源、垃圾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则免征生态税。

4、发挥民众和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

民众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主体,其开发利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容忽视。德国民众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和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德国政府组建了400多家专门的能源能效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确保社会参与制度化和规范化。政府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告知广大民众,在供电、供暖、食物、行走等方面如何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同时,政府还会把公众利益真正落到实处。家庭、农场如果采购相关设备,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得到政府相关奖励,以此调动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否能高效运用,关键在于技术上的突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幅推广应用的重要途径是减低成本,缩小其发电与普通电价的差距。德国十分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和创新。在德国,不仅企业可以从事新能源发电,每个大楼的每个家庭都有并网的地下电缆。凡是家庭利用新能源发电没有用完的,可以输入电网,并获得收入。

三、德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对我国的启示

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石油煤炭等传统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是21世纪国际社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能源危机而积极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受2008年全球能源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追求已提升至能源战略高度。德国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已成规模,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框架和配套扶持体系,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前提基础:搞好总体设计规划

我国近几年投巨资大力发展风电产业,我国已成风电大国,但还不是风电强国。风电技术的研究还不深入,还没有形成自主技术,风电技术存在的问题正在逐步大量的显现出来,发电效率低、投资成本大、并网稳定性差、故障率高等问题非常突出。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三分之一的风电装机容量没有并网发电,每年超过千万千瓦的新增风电装机需要输电规划。风电设备、多晶硅等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表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链发展并不健康。因此,有关部门应做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产能布局和产业链的规划工作,重点放在高精尖技术的突破上,尽量避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链盲目集中于技术含量不高的环节,以免造成局部产能过剩、全行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的局面。同时,要加强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的协调力度。国家能源主管部门作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的主体,协调地方政府和电网企业的相关规划,使之与国家的总体规划保持一致,避免地方政府在可再生能源对GDP的拉动下盲目上项目,引导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2、重要保障: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涉及多个部门。为加强部门协调,避免多头管理,应加强政府各部门的组织协调,明确各部门的任务和权责。在管理方式上,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形成有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如进一步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市场机制,提供充分公开的市场供需信息,使企业正确决策其市场进入或退出、产能增加或减少。同时,要坚持厂网分开,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网创造有利条件。加快电网的输配电分开,实行调度交易机构独立,为电网吸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供体制保障。另外,要完善电价形成机制,使之市场化和透明化。

3、基本原则:坚持强制和激励并举

(1)建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专项资金。

要通过补贴降低前期资金成本,通过投资退税或生产减税降低资金和运营成本,以及通过碳信用改善收益流。这些补贴或优惠要达到的效果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超过化石燃料的任何成本,最终都会得到合理分摊或到用户身上,或者通过化石燃料碳税、政府预算或捐赠的专项基金来充抵。

(2)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

要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考虑,发展措施既要适度又要适时,依靠政策扶持发展到具有自身竞争机制的成熟产业。如在行业幼稚期和成长期给予较大的优惠和补贴,进入成熟期可以逐步减少优惠和补贴。

(3)加快直接融资。

政府应鼓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善于利用资本市场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4)重视间接融资。

在间接融资上,既可以争取国际组织的支持与合作,如全球气候合作基金的支持,也可以争取国内金融机构的支持。国家应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开发项目。也可以设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产业基金,用于支持投资额较大的项目。

4、关键环节: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

首先,要制定研发计划。国家应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列入产业发展和科研攻关计划,增加资金投入,纳入政府预算。政府要对关键部件先进技术的自主创新研发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企业并购国外研发机构,或者入股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外企业,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其次,要建立创新联盟。创新联盟的设立可确保科研成果的应用前景和资金投入,将大大提高企业的投资安全感,保护其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政府要通过财政资金资助创新联盟的研发工作,动员和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增强企业的生产能力。再次,要建立产学研基地。国家的联合企业、新能源协会、可再生能源协会应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批有影响力的产学研基地,并根据基地研究成果,每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利用的研究报告,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篇5

这项研究评估了从前端到终端的投资成本、运行开支、容量因素和平准化发电成本(LCOE),其结果不代表电力供应的全成本,例如并网、可再生能源负载平衡成本和后备发电容量等。

LCOE分析显示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本状况。成熟的清洁能源技术,如水电和陆上风电在选址合理的情况下更接近于传统发电平价,而刚刚兴起的技术如潮汐能和波浪能则仍处于成本发现的早期阶段。

以波浪能为例。处在大西洋东侧的英国、西班牙、挪威、南非,太平洋东侧的美国、加拿大、智利,印度洋东侧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成为波浪能得天独厚的获益者,而且这些国家的定向风也常年保持稳定。这些区域是波浪能资源最好的地区,所以其发电成本也比较低,它们研究的主攻方向多为大规模并网发电,但仍处于成本发现的早期阶段。

从全球情况来看,煤炭仍然是发电主力,装机容量达1.8TW以上;化石能源发电占全球发电量的65%。当前化石能源是全球消耗的主要能源,而我国的比例甚至高达90%以上。

不过在2012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的净投资连续第二年超过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投资达到2280亿美元,而化石能源发电则为1480亿美元。

根据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的预测,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将占到30%以上,它们研究的主攻方向多为大规模并网发电,但仍处于成本发现的早期阶段。

从全球情况来看,煤炭仍然是发电主力,装机容量达1.8TW以上;化石能源发电占全球发电量的65%。当前化石能源是全球消耗的主要能源,而我国的比例甚至高达90%以上。

不过在2012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的净投资连续第二年超过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投资达到2280亿美元,而化石能源发电则为1480亿美元。

根据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的预测,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将占到3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的供应中将达到10%以上;204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总能耗5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总电力的20%以上。

在过去两年内,太阳能电池板所生产能源的成本每年下降了60%,其他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成本也呈现同样的发展趋势。可再生能源生产成本的下降幅度较大,并且在未来几年内这种下降趋势仍会持续。与传统的煤炭技术相比,目前采用可再生能源技术进行的电力生产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篇6

不久前的《2007中国新能源产业年度报告》中指出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投资在去年为600亿元人民币。报告预测,2007年这一投资额可以增加160亿元左右,总额达到760亿元人民币。而这其中,风电占240亿元,小水电占240亿元,生物质发电占60亿元,沼气占100亿元,太阳能占100多亿元。

由此可见,新能源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油价高企下的机遇

不断飙升的国际油价在给我国石油供应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能源产业带来了发展机会。例如无锡尚德、天威英利等企业都在新能源的大好形势下蒸蒸日上。

上述报告预计,中国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风电市场之一,在未来5年间,东部沿海和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等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将建设30个左右100兆瓦等级的大型风电项目,并在江苏、河北、内蒙古等地形成百万千瓦风电基地,营造出风电场开发的广阔市场。

“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有望成为全球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之一,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也孕育着更多的投资机会。”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副局长顾杰近日指出。

江南证券的分析也指出,近期国际油价运行于140美元上方,给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压力,凸显新能源开发紧迫性,资本市场上作出了相应的反应。此时更多资金正在寻找新的石油替代能源,特别是当前油价高企,石油替代产品的开发自然成为当务之急,其中符合产业政策的石油替代品是甲醇、二甲醚等,是比较成熟和有前途的新兴清洁能源。

在这种情况下,汽车企业也逐渐与新能源对接。今年的北京车展上,国内汽车厂家推出大量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秘书处项目经理赵丰年认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将成为今后中国汽车产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首要门槛。

与此同时,各种民营资本、私募基金也开始投资国内这一领域,弥补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初期阶段资金的不足。

新能源风险犹存

除了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之外,新能源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惑和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2007中国新能源产业年度报告》显示,在拥有的丰富新能源资源中,中国的实际开发量却很小,并在技术、规模、发展速度上依然较大落后发达国家。如风力发电机兆瓦级以上的生产主要依赖生产许可证等技术转让或依赖进口,光伏电池生产的关键设备和原材料依赖进口,尚未掌握纤维素大规模生产生物液体燃料的关键技术等。

以风能为例,风能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如下特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地可取、不需运输;分布广泛、分散使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周而复始、可以再生。然而,在全世界风力发电装置迅速增加的同时,风力发电也面临许多难题。

在风力发电的发展初期,容量小,电量少,风能资源间歇性的特点,相对整个电网而言微乎其微,因此它不会引起电网的波动和不稳定。但是一旦风能发展到一定阶段,风力发电供应稳定性问题将逐步体现出来:规模越大,风险就随之加大。

不少业内专家指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尽快调整新能源公共政策、形成支持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实施细则、通过多渠道解决资金和技术障碍。

篇7

在惠普、戴尔、宏的业绩均表现平平的第三季度,联想业绩却出现了超过30%的强劲增长。

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全球PC出货量为8970万台,增长11%,低于预期的13.5%。IDC报告指出,惠普、宏和戴尔等几大制造商第三季度业绩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而联想和华硕在本季度表现强劲,增幅均超过30%:东芝销量增长约15%。

报告指出,惠普当季度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主要是美国消费者需求不足以及亚太地区销量下滑。惠普本季度个人电脑出货量基本与一年前持平,市场份额下降到17.6%。宏的市场占有率下滑至13%,戴尔市场份额则降至12.4%。

今年上半年,宏基董事长王振堂曾预计,今年商用PC将出现井喷,目前商用PC与消费类PC的出货比例是3:7,今年这一比例将达4:6。与消费类PC的更换周期不同,商用PC有固定的更换需求,这个需求在过去几年就应该展现在订单上,但正巧遇到金融风暴的冲击而往后顺延。不过,随着经济持续复苏,企业恢复资本支出,今年下半年商用PC换机潮能有效带动商用机种出货量。

02 2012年我国车用锂电池需求或超70亿瓦时

10月21日,国家863动力电池测试中心主任王子冬在上海表示,如果按照政府的新能源汽车计划推广量来算,预计到2012年新能源汽车所用的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超过70亿瓦时,品质合格的电池产量与需求有相当大的缺口。

王子冬介绍,以2012年目标来看,混合动力汽车保有量达到50万辆(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保有量达到15万辆),按照2-10kWh,辆车,平均5kwh/辆车计算,则需要动力电池25亿瓦时。纯电动车保有量达到10万辆,按照客车160kwh/辆车,小车30kwh/辆车,小车和大车的比例为5:1,则需要动力电池56亿kWh。

03 丰田全球再召回百万汽车国内13万余辆被召回

国家质检总局10月21日通报称,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决定自11月15日开始召回部分皇冠、锐志轿车,以上车辆数量共计134234辆。这些被召回的车辆包括2005年2月21日至2006年12月31日期间生产的71840辆皇冠轿车,以及2005年10月18日至2006年12月31日期间生产的62394辆锐志轿车。

本次召回范围内的车辆由于后轮制动钳的滑动导向销防尘罩内部进水,使得防尘罩的安装部位及滑动销生锈,影响制动钳的制动性能,进而影响行车安全。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将对召回范围内的车辆的后轮制动钳滑动销的防尘罩进行免费更换。如果制动钳滑动销锈蚀严重,则免费更换新的制动钳总成。

当天,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还宣布在全球范围召回大约150万辆汽车,以修复制动液泄漏故障。

这家汽车业巨头说,打算自愿在美国召回74万辆汽车,在日本召回60万辆汽车,在欧洲、澳大利亚、中国、亚洲其他地区各召回数万辆汽车。

04 十二五期间能源局拟推可再生能源十大工程

来自国家能源局的消息,我国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已形成初稿,并初步与科技部、海洋局等部门交换了意见,但尚未全面征求意见。规划将提出“十大可再生能源重点工程”,“十二五”期间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将重点围绕十大工程展开。

据透露,入选十大可再生能源重点工程的包括重大水电基地工程、千万千瓦级风电工程、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等。其中,重大水电基地工程将推动金沙江、怒江流域的水电开发:对于我国此前规划的七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工程,其中将有五大工程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对于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十二五”期间将从“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环保”两方面进行双重标准考核。

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初步确定了主要可再生能源行业“十二五”期末的发展目标,其中,光伏发电装机目标为5GW,风电装机目标为9000万千瓦。尽管如此,能源局人士预计光伏和风电产业“十二五”期末的发展超越目标的可能性很大。

能源局人士表示,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是,力促水电发挥可再生能源的主体作用,将风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新生力量,将太阳能作为后续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同时推动生物质能多元化发展。

05 我国完成统一税制外企将缴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10月21日,国务院了自2010年12月1日起,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内外统一的通知,这意味着中国终于完全实现了税收制度内外统一。中国政府在1985年和1986年先后出台了征收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暂行条例,为当时城市建设和扩大教育经费提供了有效来源。

此后,为了鼓励外商在中国投资,1994年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暂不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通知》(国税发[19941D38号),在通知中规定,在国务院没有明确之前,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暂不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这一优惠措施持续了16年。

近年,随着统一税制、公平税负,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的目标,中国政府先后对税收中存在的内外资企业和个人税负不平等现象一一进行改革。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年初就被列入财政部2010年工作要点中,终于在2010年最后一个月得以实施。

06 东航借航空联盟开拓国际市场

东航自加入天合航空联盟以来,不断加紧与联盟伙伴共同扩张国际市场。近日,东航现已通过增加航班和调整国际远程航班时刻,以及与联盟合作伙伴的网络合作,发力北美航线,实现每天都有航班飞往北美主要城市。

据东航介绍,东航携手联盟伙伴发力北美航线后,将大大增加国内主要城市经上海浦东枢纽至北美地区的城市互通,并逐步实现中美间上千个城市之间的“联程值机,行李直挂”,一票穿梭中美。

据悉,目前上海一纽约航班从每周五班已增加到每天一班,能够衔接的国内航点从16个增加到了20个,到达纽约后,通过合作伙伴达美航空公司在肯尼迪机场枢纽的网络支持,在当地可衔接的联程航班由原来的3个增加到38个,基本覆盖北美中东部和中南美部分主要城市。而从纽约起飞的回程航班可以接纳来自北美37个城市经浦东枢纽到达中国国内19个城市,由此形成了从广州、昆明、南昌、南京、武汉、青岛、大连、北京和香港等城市与北美、中南美38个城市间的超过1000个的衔接机会。

篇8

关键词:建筑节能;太阳能;热泵;生物质能

能源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整个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建筑能耗在能源消耗中占的比例为30%,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比例会呈现上涨的趋势,运用建筑节能技术是降低建筑能耗的重要手段,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1可再生能源建筑领域应用现状

可再生能源是指可以再生的能源总称,包括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光能、沼气等。生物质能源主要是指雅津甜高粱等,泛指多种取之不竭的能源,严格来说,是人类历史时期内都不会耗尽的能源。

为了实现建筑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功能,又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使用,减轻对能源的依赖和环境的污染,可以在有条件的改造区设计安装专门的系统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来取代传统能源。

1.1太阳能建筑应用

从目前来看,太阳能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主要有光热利用,光电利用两种形式,具体包括太阳能热水制备技术,太阳能供暖/供冷技术,太阳能绿色照明技术、与建筑一体化相关的太阳能发电技术,太阳能与其他能源组合供能技术等等。光-电技术所解决的是化石能源发电势必面临的世界动力源缺失问题。而光-热技术解决的是节能建筑中的能源消耗问题。这两个技术领域,所针对的两大问题是能源总体问题的不同层面,对传统能源的替代是根本性的战略选择,而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应是人类重要的责任。发展太阳能发电技术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太阳能发电能力的提升,包括太阳能电池的材料革新技术;其二是由实验室转化为现实应用的场域转换推进技术,如何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开发高效,低成本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将是开发光一电技术的基础与核心。而太阳能发电网络的基础框架整合技术,即区域性或全局性的太阳能发电网络建设技术,涉及到社会现实层面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必须引起广泛重视。

1.2热泵建筑应用

(1)由商住区域向生产生活过程推进,将来的地源热泵系统不仅用于一般住宅,办公用户的供热和制冷,更趋向于将供热的废弃能量(冷能)和制冷的废弃能量(热能)综合利用。

(2)采热与传热技术一体化趋势。随着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开发,将来的地源热泵系统可能将热泵的转换系统与地上散热系统一体化,使采热和传热的效率更高。

(3)基础设施化的趋势。在未来,充分利用建筑物的空间和周边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能源,因地制宜地设计,制造和配套安装相应的地源热泵系统,使地源热泵系统成为基础设施之一,也将成为一种趋势。

1.3生物质能建筑应用

虽然目前生物质能领域在研发和应用方面相对于热泵、太阳能领域较为薄弱,但具有很大发展空间和潜力。生物质能是以有机废弃物和利用边际土地种植的能源植物为主要原料生产出的一种新兴能源,而且是一种唯一可再生的碳源。按照其特点及转化方式可分为固体生物质燃料,液体生物质燃料、气体生物质燃料。生物质能分布广泛,在我国主要包括农业废弃物,薪柴、人畜粪便,城市生活有机废水及生活垃圾和农产品加工业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使用生物质能的显著优点是污染小,可利用气化和液化技术将生物质转化成高品位的燃料气和燃料液。目前世界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生物质能的开发,相继制定系列重大计划,实施重大工程项目,而我国对这一能源的利用也极为重视,已连续在四个五年计划中将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列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了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如户用沼气池,节柴炕灶,大中型沼气工程,生物质压块成型,气化与气化发电、生物质液体燃料等,取得了多项优秀成果。

2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改进和实施建议

建筑领域在有效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如何合理降低开发和转化利用的成本,摆脱低质低价的恶性循环,步入良性发展的健康轨道是当前可再生能源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国家应根据地方气候环境特点,分别制定和完善各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按规划分步实施,同时进一步加强财政、税收等经济激励政策方面的研究工作,适时出台一些鼓励性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在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国家应尽快完善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并强化从建设规划、设计、监理和工程竣工验收及运行效果各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尤其应重点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的能效考评工作,以逐步形成可再生能源建筑的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建设环境。

2.2应该打破目前各自为阵的行业分散格局,在加强行业或部门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可再生能源产品与建筑产品的集成化技术研究工作,使太阳能、风能等相关设施与建筑进行有机结合,做到与建筑融为一体、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满足与建筑主体围护结构的一体化同时设计、同步施工和相同寿命周期的要求,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有效解决建筑供暖、空调、照明和生活用热水等日常用能需要,使建筑产品在逐渐降低对常规能源消耗的同时,逐步实现绿色环保和低能耗的建设目标。

2.3在太阳能的转化技术方面应该突破太阳能低温利用的制约瓶颈,加快研究开发中高温的太阳能光热利用核心技术产品,尤其应在研究开发新型高效中高温太阳能集热器上狠下功夫,在提高太阳能装置转换效率的基础上拓宽太阳能技术产品的应用领域。

2.4为了充分利用和保护地热能这一宝贵的清洁能源,应加强基础资料的测试研究和统计分析工作,并学习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统一管理”的原则,严格地热资源开发审批制度,在统一规划指导下,逐步推动地热开发利用的规范化、规模化,、商业化发展,以避免造成地热资源的浪费或地下水质资源污染的现象发生,使我国的地源热泵应用技术早日步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

2.5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产品应用的宣传推广工作,在强化全民节能意识的同时,提高全社会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产品的意识,同时根据地区环境建设工程示范小区,待技术成熟后逐步扩大应用范围,同时还应注重对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的真正落实工作。

3结束语

建筑能耗位居行业之首,开源节流是降低能耗的关键。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对建筑节能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确保我国中长期能源供需平衡、减少环境污染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能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能源利用水平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何永清.现代住宅建筑节能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6.

[2]郭建.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技术与模式浅析[J].大众科技,2009,11:74-75.

篇9

关键词:能源立法;能源政策演变;能源战略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132-03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能源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亚太国家成为世界能源消费重心。国际供求关系总体偏紧。在新的经济和能源背景下,美国政府陆续颁布了《国家能源政策》、《能源政策法》、《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通过对几部法案的分析不难发现,美国能源政策在一贯稳定的基础上,随国内外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变化。总体来看,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实施能源供给和使用多元化战略,保障能源供给充分,逐渐减少对外依存度;推动能源技术进步、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节能及能源安全技术,逐步减少能源使用对经济、社会、环境的负面效应,最终过渡到清洁能源和绿色经济,逐步实现能源、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李岩,2007)。其能源政策的变化主要经历了由增加能源供给,到节能提效,再到发展新能源和环境保护三个重要阶段。

一、开源增产,保障供给

2001年,美国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以来最严重的能源短缺。供给短缺造成能源成本大幅上涨,电力供给频繁中断,减产和失业情况严重。油价上涨导致交通成本骤增,普通家庭能源平均支出同比增长了2~3倍。能源系统供给和需求的失衡,促使美国政府积极寻求制订新的全面而平衡的能源政策,并通过政策的实施,帮助私有部门及州和地方政府“促进未来可靠、经济、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能源生产和分配”(美国国家能源政策研究组,2011)。

在此背景下,布什政府于2001年5月公布了《国家能源政策》。政策包括105项建议,内容涵盖国内和国际能源战略两个主要部分,形成具体的战略举措包括:首先,就国内战略而言,加强国内石油勘探和开发,主要针对阿拉斯加国家石油储备区(NPR)和美国西部石油天然气资源。其次,大力发展核能,继续发挥煤电的主导作用,以解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第三,加强和改善能源基础设施,新建或修缮全国输油管道和输气管道,满足全国对油气的需求。增加政府战略石油储备,作为应对石油供给中断的重要工具。在国际能源战略方面,进一步加强同加拿大、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和墨西哥等主要石油出口国的贸易关系,加紧开发、争夺远东石油资源的同时,着力于实现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美国国家能源政策研究组,2011;江红,2001)。

《国家能源政策》报告作为一项长期的能源安全远景规划,一直指导着美国的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难发现,这一阶段其能源政策的重点仍是通过开辟多种渠道,以保障其能源安全及竞争力。尽管在报告中指出“能源安全并非仅是为了保障短期供应;获得可靠、经济、清洁和高效的能源服务对经济增长和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但其政策的核心仍是增加石油、天然气、煤和电的产量。这与当时美国所处的国内外能源形式是密切相关的。

从2002—2005年,国际原油需求强劲增长,国际价格居高不下(见下页图1)。高油价导致的成本上升给石油消费国保持供应带来了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如何扩大供应、提高石油使用效率,以及寻求替代能源成为各国面临的新问题。

美国作为第一大石油消费国,油价上涨不仅持续影响经济增长,同时带来了很高的风险溢价。在1992年能源政策法案基础上,美国于2005年8月通过了《2005年能源政策法》,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传统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及利用;能源效率;能源技术研发;能源管理及税收政策;能源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等政策和法规。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加快开发国内油气,增加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加快技术进步,寻找洁净、低廉、可靠的替代能源,力争在2025年前实现中东石油进口量减少75%(王北星,2010)。第二,制定新的节能和能效标准。如在联邦建筑执行标准中规定未来联邦建筑必须达到一定的能效指标,做到节能和节水方面的可循环和低成本;且将年度联邦建筑及其达到能效标准的情况写入年度政府报告中。为低收入家庭提供资金援助,以帮助其提高居民住所的能源利用效率。另外,法案还对高能耗工业产品和消费品制订新的强制性国家能耗标准。第三,增加能源科研投入。主要包括洁净煤技术、煤气化技术、洁净空气燃煤技术、火电设备的污染控制技术以及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及相关尖端科技研发等。总投资约为100亿美元左右。第四,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鼓励利用地热能、提高水电站发电效率、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太阳能热水系统、扩大生物质能发电规模。鼓励投资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规定政府每年购买一定比例的新能源,并逐年提高该比率,由2007年的3%,到2013年将达到7.5%。实施可再生燃料标准,要求炼油厂、进口商、零售商加大可再生燃料比重,如生物柴油或乙醇,从2006年的40亿加仑生物燃料,之后以每年17.5%的速度递增,2012年增加生物燃料达到75亿加仑。此后,可再生燃料增长速度不得低于同年汽油生产增长率。第五,为可再生燃料标准制定灵活的策略,如信用交易,当汽油供应商对可再生燃料使用量超过最低标准时,赋予供应商一定级数的信用。而对于难以达到标准的供应商,则通过购买信用,以使用少于标准规定最低限的可再生燃料(宋玉春,2006)。

《2005年能源政策法》标志着美国正式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长期能源政策,成为美国能源政策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樊瑛、樊慧,2008)。法案的核心是节约能源,加快能效技术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扩大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使用,以期缓减长期供给紧张和能源价格上行压力。该法案的基本目标仍是确保安全、稳定、清洁的能源供给。尽管该法案对美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能源供需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美国国内能源尤其是石油供需的方向。

二、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

2000年后世界原油价格的飙升带动了成品油和生物燃料价格的上涨。2007年美国总统布什签署《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拉开了美国能源改革的序幕。不同于《2005年能源政策法案》,该法案更加注重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推广,对美国国内的节能技术研发和生产投入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林文荣 & 杨京,2010)。法案共包括八个部分,节能减排是整个法案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一点从新出台的燃油标准和可再生燃料推广均可以得到体现。美国是世界上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国家,汽车节能是实现节能目标的关键环节。新法案出台的汽车能耗标准规定到2020年,美国汽车工业必须使汽车油耗比目前降低40%,这也是1975年以来美国国会首次通过立法提高汽车油耗标准(樊瑛 、樊慧,2008)。新法案的另一个核心内容是推广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法案提出了非常激进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目标“20in10”,既通过发展生物乙醇,用十年的时间将美国汽油消费降低20%。法案确定了可再生燃料标准(RFS),要求美国可再生燃料生产将从2008年90亿加仑/年增加到2022年360亿加仑/年。按照RFS要求,先进生物燃料的投资在四年内必须达到110亿美元,在十年内增加到460亿美元,在十五年内增加到1 050亿美元。预计到2012年,先进生物燃料将达到所生产的全部可再生燃料的13.2%,到2017年增加到37.5%,2022年达58.3%(钱伯章,2008)。

美国希望新能源法案有效提高国内能源效率并实现节能目标,并通过节能提效,以及可再生能源推广来保持美国能源独立性,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樊瑛、樊慧,2008)。在环境保护方面,新法案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加快“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研发,及推广清洁环保新能源,有利于实现“向社会提供安全、可靠、清洁能源”的战略目标。

三、推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

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并迅速从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率大幅放慢,石油价格大幅震荡。加之能源需求增长加快,石油价格波动频发,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等因素的推动,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再次成为各国能源战略考量的重点。面对保持经济增长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美国政府重新思考其能源发展战略。其中,发展新能源成为政府促进经济复苏和增加能源供给的重要举措。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ACESA)》提出了以发展新能源为核心,进一步推动节能和提高能效的能源战略框架(李刚,2009)。该法案明确阐述了其立法的目标,即“创造数百万新的就业机会来推动美国的经济复苏,减少对国外石油的依存度来实现美国的能源独立,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减缓全球变暖,最后过渡到清洁的能源经济”(周涛,2009)。

ACESA其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清洁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发电标准、碳捕获与碳封存、清洁交通、发展智能电网等内容。法案要求电力供应商每年必须按照一定比例供给可再生能源电力,到2020年电力供应中15%以上须来自可再生能源,5%以上来自节能。第二,能源效率。进一步提高了建筑能效标准、照明和电器能效标准、交通能效标准,及公共部门的能效等。建筑标准要求新建的商用和民用建筑能效提高30%。到2020年,电力零售商通过实施新的能效标准达到累计节能15%的目标。第三,减少全球变暖污染。建立温室气体排放限额和交易体系,逐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具体目标为:相对于2005年的排放水平,到2020年削减17%,到2050年削减83%。第四,向清洁能源经济转型。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规定,制定有约束力。主要措施包括:确保工业部门实现真正的减排,对消费者实施援助,出口清洁技术等(国家电监会研究室课题组,2009)。为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作出贡献。

过去的十年中,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美国通过能源立法顺利实现了能源战略转型,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其能源政策和能源战略的重心主要经历了三个方面的转变:首先,前期的能源政策着力于石油进口渠道的多样化和确保运输通道的顺畅,后期则把重心放在了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方面,从根本上降低对石化能源的过度依赖。第二,能源政策前期重视提高传统能源的能效,而后期主要通过推动技术进步实现全社会节能,同时也更加关注环境问题;第三,在对待气候变化问题上,从布什政府的消极应对,再到奥巴马政府积极承诺减排义务,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后期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倡导者,美国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

四、对中国的启示

1.加快推进能源法律体系建设,依法保障能源政策实施的信度和效度。完善的能源法律体系是推动国家能源政策合理高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是能源战略规划、能源结构调整等一些列能源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础。英国在2003年出台的《可持续能源》法案中指出建立该法的目的是发展和推动可持续能源政策。美国于2005年通过了《国家能源政策法案》,目前,虽然中国已颁布了《电力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等重要能源单行法,但相关法律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同法律之间关联性差,管理体制不匹配,相应的和监管关系不协调,互相掣肘等矛盾突出,政策实施效果和预定目标经常出现较大偏离。为了保障中国能源目标的实现,应加快完善作为综合性、基础性法律的《能源法》,规定能源单行法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相关能源法律的立法和修订工作。转变依靠政策性文件或临时批示实施的工作方式,从源头上解决能源工作“无法可依”及“行政干预过度”的问题,提高能源政策实施的信度和效度。

2.从增加总量和优化结构两方面布局未来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美国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在能源大宗商品特别是石油价格高速增长的市场环境下,美国本着“开源节流”的思想,确立了改变传统能源使用方式、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新能源发展战略。近年来,美国能源对外依存度逐渐降低,能源结构显著改善。2011年能耗总量中石油、煤炭、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分别为:35.3%、19.9%、24.9%和9.1%。作为其主导能源的石油资源,供给渠道日趋多样化,21.7%来源于稳定的盟友加拿大,非洲的占比为19%,中东地区占比为14.9%,有效规避了地缘政治因素对能源供给的影响。目前,中国煤炭和石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超过90%,石油进口依存度持续升高,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作用日益显著。借鉴美国的能源政策实践经验,中国应积极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进一步增加天然气消费比重,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

3.坚持节约发展和绿色发展,增强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十年来,在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各国能源立法和能源政策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上,特别注意能源在开发、利用和储备各个环节的节约发展和绿色发展。美国在《2005年能源政策法》中明确指出保护环境的立法宗旨,在能源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重视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及发展新能源。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重转轨的重要历史时期,能源供求的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能源全球化竞争加剧,获取能源的成本提高。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愈加显著。未来的能源发展战略必须着力于解决能源瓶颈约束,破解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两难困局,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通过能源立法及合理规划能源战略,进一步增强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走节能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能源之路。

4.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美国对待气候变化的态度经历了由“消极”到“积极”再到“倡导者”的变化,不仅有效地化解了国际压力,维护了美国的大国形象,同时也增加了美国在国际气候环境谈判上的话语权。近年来,中国通过制定政策法规、调整产业结构、倡导节能环保等方式推动节能减排。尽管如此,在国际减排责任分配上,由于受能源消费大国形象影响,一直受到发达国家垢病,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与缺乏国际沟通合作不无关系。中国作为世界政治经济强国,在承担自身责任的同时,应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充分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参考文献:

[1] 李岩.美国确保能源安全的启示[J].瞭望,2007,(8-9):74-75.

[2] 美国国家能源政策研究组.美国国家能源政策[Z].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译.华盛顿特区,2011.

[3] 江红.小布什政府能源政策初探[J].国际石油经济,2001,(7):37-41.

[4] 王北星.美国的能源战略及其启示[J].中外能源,2010,(6):12-17.

[5] 宋玉春.2005 年美国能源政策法案分析[J].现代化工,2006,(3):63-66.

[6] 樊瑛,樊慧.美国2007 新能源法案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亚太经济,2008,(3).

[7] 林文荣,杨京.美国2007年《能源独立与安全法》对相关产业的影响[N].粮油市场报,2010-07-28.

[8] 钱伯章.美国EISA确定可再生燃料标准[J].炼油技术与工程,2008,(7):62.

[9] 李刚,栾鹏,刘亚改,等.浅析美国新能源政策及对中国的影响[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8):25-27.

篇10

人类终须面对能源危机吗?这个跨世纪的问题注定与世界发展的脚步如影随形。化石能源的利用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它的种种不确定因素逐渐凸显。不少环境方面的专家都把全球变暖和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矛头直指化石能源。无论化石能源是否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元凶,也许人们也开始发现:这个赌注,我们无法承受。

事实上,早在新世纪之前,世界各国已纷纷寻求对策,以缓解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潮汐能等等的新能源能否在未来代替化石能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核电,新能源之首

尽管1986年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在世界上引起轩然大波,但核能依旧是世界公认的最具实用性的能源,核电不仅成本相对低廉,二氧化碳排放量低,而且原料使用效率高,运行稳定性好。在缺少更好的替代品之前,它是除了煤、油、气、水以外,当前最成熟、最重要的一种能源。特别是在能源结构从石油转入非油能源的新时期里,核能被认为是解决世界能源短缺的一种重要途径。可开发的核燃料资源所提供的裂变能、聚变能,可供人类大规模长时间的利用。

美国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核能,随后核反应堆的数量迅速增加。核能在美国的新能源结构中位居首位,2010年美国的核能发电量占到了全美总发电量的19.59%。和美国相似的是,德国和法国的核电无论是能源配比程度还是核电技术都居世界前列。

韩国有21座在役的核反应堆,发电量占总需求量的14%,另有7座核电站在建。韩国政府计划到2040年把核电在总发电量中的比重提高到40%,以减少对油气进口的依赖。除此之外,越南、肯尼亚、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对发展核电均持积极的态度。加拿大、阿联酋、哈萨克斯坦等资源丰富的国家也坚持发展核电,以实现节能减排和能源供应的多元化。

福岛事件的冲击

尽管各国对于发展核能的初衷是好的,但一场灾难又再次把核能推到风口浪尖。日本曾是众多积极发展核能的国家之一,共有55座核电站运行,发电量达到全国电量的三分之一以上。2011年3月,大地震导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污染事故,至今污染仍在持续。这使日本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关于核能发展的方针,曾一度关停了所有核电站,尽管2012年又恢复运行了其中两座。2012年5月,日本政府将2030年核电在总发电量中占比50%的目标降至15%左右。

受事件影响,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在2011年5月宣布:德国将在2022年之前关闭现有的17座核电站。默克尔说:“日本把一切都改变了。”问卷调查显示,当地人们对政府的决定表示支持,因为59%的德国人认为,福岛的灾难有可能会在德国重演。

开发中的新能源

一方面是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世界各国对于减排的呼声愈高,另一方面是核能在世界范围内饱受争议。面对严峻的能源形势,能源需求大国只好早早开始扶持和鼓励以气象能源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试图探索出未来能源供应的新路。

欧洲太阳能的利用率相对较高,家庭的太阳能热水、太阳能光伏发电被欧洲人广泛应用,此外,秸秆发电以及用城市垃圾提取氢气和甲烷也较普遍。

在芬兰,“木基燃料”特别流行。人们利用特定技术焚烧木屑、树皮等林业残留物、造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木材废料以及生物淤泥等废弃物获取电能和热能。自1980年至今,丹麦GDP增加了近60%而能源消耗基本维持不变。丹麦政府明确提出,到2030年风能将占当地能源构成的50%,太阳能占15%,生物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占35%。

挪威是世界上第一个把风力发电和制造氢气结合起来的国家。人们把风力发电产生的剩余电力用于分解海水,然后把电解生成的氢气存储起来用于发电。

在瑞典,大大小小的沼气池遍布全国。大部分沼气池埋于地下,只能从池上的小装置才能知道地下是沼气设施,火车、城市公交和出租车大都使用沼气燃料。

气象能源被寄予厚望

德国和日本的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早在2000年,德国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规定新能源发电可无条件入网,传统能源和新能源采取非对等税收;对新能源进行电价补贴,推出促进太阳能开发的“十万屋顶计划”。2009年3月,德国通过《新取暖法》,政府提供5亿欧元补贴采用可再生能源取暖的家庭。

除了政府在政策和补贴上的大幅支持,发达国家的大企业也积极投身气象能源的研究和开发,希望能在化石能源枯竭的未来抢先获取通行证。

在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IHI)和东芝公司正着手利用黑潮的稳定能量进行海流发电系统的联合研发,并确定于2015年开发出关键技术,2020年使之产业化。如研发顺利,他们将在世界上率先完成海流发电实用化的壮举。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放缓,气象能源还成为经济危机后增加就业岗位的途径之一。欧洲风能联合会2012年4月的《绿色增长――风能对就业和经济的影响报告》显示,2007年至2010年,欧洲风能行业增加了30%的就业岗位,而同期欧盟的失业率上升至9.6%。预计到2020年,风能行业雇员可能达到52万。

新能源开发普遍受困

然而,每当遇到全球性的经济动荡,新能源普遍依赖资金和补贴的短板往往就会被突显出来。随着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一并到来的,可再生能源行业越来越少的政府补贴。2010年至2011年,德国的光伏上网电价补贴降低了约40%,2012年又再次下降了15%。德国太阳能行业约5000家公司随即倒闭。

一旦缺乏政策支持和政府补贴,新能源行业似乎“弱不禁风”。究其原因还在于除去核能以外的新能源行业并未真正得到市场的青睐。从资本角度看,新能源实际资本收益远低于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产业收益。效益低下则主要源于前期的巨大投入。太阳能、风能等气象能源缺乏稳定性,传统电网必须经过更新改造,才能具有更强的新能源接纳能力。同时,集中在偏远地区的可再生能源需要完整的传输线路才能连接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