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消费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促进消费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促进消费的措施

篇1

[关键词]消费力 经济发展方式消费需求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实现内需和外需有效互补;必须坚持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内在统一,更加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马克思说过,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机。消费为生产创造出动力,不同的消费力带来不同的消费需求,而不同的消费需求则产生不同的生产需求,从而创造出生产上的内在动机。可见,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必须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特别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提高居民消费力,对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高居民消费力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

消费力是消费者因自身欲望、收入,生理,知识、观念等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利用消费环境和消费资料并最终达成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但是目前这两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主要依靠投资的做法更不是长久之计,出口目前也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受国外贸易壁垒,出口退税等政策影响,出口难以持续扩大。可见,要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益,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结构层次低并严重趋同的粗放型模式,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我国正逐步认识到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并明确提出将消费作为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列于首位。长期以来,我国消费增长乏力的根本症结在于大多数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有限,缺乏一定的消费实力,因此要提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首先要增加居民的收入,增强购买力。

1 提高居民消费力,形成经济发展的最终可持续动力

消费力的提升,可以改变我国目前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方式,首先可以使由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使产品的价值充分实现,并减轻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减缓世界经济危机对经济的冲击:其次也可以通过消费力的提高而不断扩大消费需求,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新动力,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和最终动力,扩大国内市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2 提高居民消费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消费力的提升,可以改变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带来消费品生产结构和相关产业链上附属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会带来投资品领域的生产结构优化,最后一并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消费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扩大服务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消费服务需求,促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使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利用不合理,三大产业发展比例的不协调,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分工得不到发展:重复建设、重复生产、产品结构严重趋同:低科技含量、低文化含量的社会再生产方式随之改变。

3 提高居民消费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经济热点

消费力的提升,促使消费领域扩宽,刺激服务业的发展,壮大服务业的整体实力,改善服务业结构,运用现代经营方式、管理模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水平,解决服务行业内部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促使消费服务业向产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尽快把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达到由三大产业共同带动经济增长的目的。消费力的提升,会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消除消费领域尤其是精神文化消费里出现的“异化”现象,增添新的消费热点,扩大消费市场,促使新的经济增长热点产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 提升居民消费力,发展生态产业

提升消费力,会一并带来生态消费力的提高,减少生产中物质资源的消耗,改变我国过去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促使绿色消费产生,促进绿色消费品的开拓,发展循环消费。通过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力度,形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第三产业等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促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我国目前居民消费力的现状

消费力主要受收入水平和消费预期的影响。据统计,1979―2006年,我国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是呈正比的,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就促进消费增长1.72个百分点,消费增长1个百分点就拉动经济增长0.21个百分点。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幅度下降,原因在于消费不足削弱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虽然近几年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加,200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7年来首次超过投资,成为消费、投资、出口中贡献最大的一项;2008年消费延续了2007年的增势,2008年前11个月,我国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9%,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5.5个百分点;但是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也同时说明我国的消费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收入持续增长和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力随之提高,带来消费观念的日渐转变和消费预期的增强,促使消费支出增长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力存在以下的问题:

1 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消费结构出现断层

根据经济学理论分析,高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中低收入群体有着很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却没有购买能力。目前我国中低收入人群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城乡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在我国的消费结构中,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中等收入的消费阶层数量很少,消费结构出现断层。据统计,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69.6元,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366.4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9倍,到了2007年,虽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到了2008年首次突破了一万元,并有不断扩大

的趋势。2005年在总理主持的《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悬殊已十分突出,中国的基尼系数2000年为0.458,2004年接近0.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并以每年0.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提升,中国贫富差距未来10年还将继续拉大。基尼系数如此之高,势必影响享受资料、发展资料消费比重的提高。比如对于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这些家电耐用品的消费而言,农村居民不仅与发达国家无法比较,也比我国城镇居民拥有量低很多。这样看来,以农村居民为主要构成者的中等消费群体数量将会越来越少,消费结构断层现象严重。

2 城镇居民收入缓慢,整体消费力不高

收入的高低直接决定消费能力的强弱,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降低,消费需求严重不足。我国60%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领域,十多年来劳动者报酬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职工工资占GDP的比重由最高时1980年的17%不断下降到2007年的11%而政府和企业所得比重呈上升趋势,加之长期实行的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策略,使得过高的投资率造成了收入增加的减少,导致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落后于GDP的增长和经济发展速度,致使我国居民的整体消费力未能有效提高。

3 社会保障供给不足,民生问题严重

居民消费能力取决于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低。目前我国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较缓。以生存资料为代表的食品、衣着、家庭日常用品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很大而以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为代表的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所占比例不高。消费力的展现也与人的安全感和预期信心相关。我国民生的改善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居民现在都至少背负着“看病难、买房难、上学难”的三座大山,加之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的不健全,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后顾之忧始终抑制着消费力的提高。居民必须克制消费欲望,把大部分钱存进银行作为预备支出,以备日后生活所需,造成我国高储蓄、低消费的状况。一系列的民生问题严重制约了居民消费力提高,导致我国内需增长困难,难以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

4 消费信贷体系不完善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巨大的潜在消费力,而这一消费力绝大多数隐藏在消费信贷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消费信贷在整个信贷额度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高。目前消费信贷已占信贷余额的比重已达12.5%左右,不过这样的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美国这一比例达到60%),同时目前我国消费信贷业务数量少、品种单一,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主要集中于住房和汽车,一些新兴的消费信贷品种尚未开发。还有一点就是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使银行难以全面,及时地了解借款人的资信状况,缺乏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制度基础,它使消费信贷的投放决策和业务扩展缺乏有序的市场基础,制约了消费信贷的稳定发展,制约了居民消费力的提高,限制了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和消费领域的扩宽。

5 消费市场环境不规范

影响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消费环境的不规范。当前的消费环境现状不乐观,它的消极作用制约了居民需求扩大,造成了居民消费不安全和对消费环境的缺乏诚信以及消费品的质量问题的担忧,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购买勇气,抑制居民的消费欲望,影响居民消费力的提高。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消费者因害怕购买假冒伪劣商品而减少消费的例子随处可见。消费环境的不规范在我国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农村大多数地区的商品售后服务体系和维修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发展,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力的实现,给开拓农村市场带来困难。在城市的居民消费环境中的各种各样的收费项目和各种特点的假冒商品几乎充斥着居民的生活,抑制了城市居民的消费欲望,减缓了居民消费力提升程度,隐藏了部分的潜在消费力,限制了消费需求的扩大,难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提高居民消费力的对策

1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在中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农民,市场要靠农民来拉动。农民属于消费倾向高、消费潜力大的群体,一旦收入大幅增长,消费力必然快速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尽管农民消费力已呈快速增长的迹象,但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民低收入,低消费力的状况仍十分严重,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力。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契机;扩大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有效购买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扩展农民的消费能力;建立完善农村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素质,让农民可以及时有效地掌握市场的信息,把握市场动向,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

2 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消费力的强弱。我国大多数中低等收入水平的居民,购买力弱,难以有效拉动内需。同时在今年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指出了“挖掘消费增长潜力要再加把劲,扩大消费是长久之计,仍需出台更多更有力度的刺激政策消费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未来预期,因此有必要多措并举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由此提高居民消费力就要从根本上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收入分配中比重,适当提高政府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标准,改变近几年来工资增幅下降的状况;提高劳动报酬在企业利润分配中比重;还必须深化垄断行业改革,促进公平竞争。同时要加大再次分配的力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大力提高低收入者和外来务工人员收入,不断改善其生存生活环境,真正发挥两次分配对居民收入的调节作用,提高居民边际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据世界经合组织估算,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完税率只有50%左右,因而在个人税收制度建设方面,应提高个人所得税准入门槛,完善个人所得税法,并加强征缴力度,开征遗产税,将过高的收入调下来。通过增大对偷税漏税者的惩罚力度,充分发挥税收的再次分配作用。通过降低存款利率、征收利息所得税等手段刺激需求增长,提高消费力,尽快解决高积累、低消费的问题。

3 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改善民生

目前,我国住房,医疗、教育等费用涨速居然超过多数家庭收入增长速度,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必须大力发展和健全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失业保障“三大基本保险”为重点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居民的心理负担,提高居民对于未来的预期期望值,释放隐藏的潜在的消费力_使居民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鼓励消费,进而达到扩大需求,促进经济的可持续、稳定的增长,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的作用。我国正在不断加大就业促进政策力度,加强住房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力度。中央最近提出,要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说明我国政府认识到问题所在,也在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这样必将极大地减轻百姓负担,增强其消费能力。

4 完善消费信贷体系

消费信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场经济越发达,消费需求的导向和拉动作用越大,消费信贷的作用也就越大。消费信贷越完善,也就代表着居民的消费力越高。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消费信贷制度在居民的日常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消费信贷事业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说明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空间很大。我国目前要发展消费信贷,首先要发展对消费能起到较大带动作用相关产业,刺激消费热点的产生;其次,要加快建立消费信贷的信用体系,改善消费信贷的发展环境;再次,要鼓励各个金融机构推出更多,更新的消费信贷产品以供消费者选择。

5 规范消费市场,净化消费环境

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商品服务质量,是鼓励居民消费,释放消费欲望,提升隐藏的消费力,扩大消费的前提条件。我们必须整顿市场秩序,规范消费市场,净化消费环境,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要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力度,确保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还可以利用法律手段,建立和完善消费机制和消费者协会功能,充分发挥其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作用。并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保护消费的权益,要倡导建立诚实守信的商业准则,促使形成统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2]张剑:关于消费力构成要素的再认识[J],企业家天地,2009

[3]吉庆华张宁: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J],八方论坛,2009,(18)

[4][7]丁丽琼: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若干问题探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4)

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税收;环境税

中图分类号:FSl0.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1-0094-05

2009年,是完成我国“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关键性的一年,也是中国的循环经济“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循环经济促进法》),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标志着循环经济在中国正式走上法制化的轨道。税收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建立和完善“绿色税制”,利用税收等经济手段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推进我国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型社会的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绿色税收的概念和特征

绿色税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英国“福利经济学之父”阿瑟,庇古(Arthur Pigou)提出的“政府利用宏观税收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的环境税收思想。绿色税收又被称为环境税收,是指税收体系中与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各个税种和税目。具体来说,绿色税收不但包括环境税、自然资源税,还包括为实现特定环境目的而筹集资金的税收,以及政府为影响某些与环境相关经济活动的性质和规模而采用的税收手段。绿色税制亦称税制体系的绿化,是对原有税收制度的一种变迁,更凸现税制的绿色概念,强化了税制的环境资源保护功能。  绿色税收除具有固定性、无偿性、强制性等税收的一般特征之外,从理论上讲,绿色税收还具有其自身的如下特征: 第一,征收范围的广泛性。绿色税收包括税收体系中与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各个税种和税目,其征收对象不仅包括污染环境的行为和产品,还包括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行为;

第二,征收目的的特殊性。建立和完善绿色税制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促使自然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因此,对环境税的主要甄别应当是考虑它所带来的环境收益,而非税制改革本身,更非税收货币收入本身;  第三,较强的科学技术性。绿色税收直接而具体地反映着生态学基本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要求,无论是绿色税种的设立,还是具体税率、税基的确定,无一不与环境科学的发展水平和研究成果息息相关;

第四,历史使命的阶段性。绿色税收被引入税收制度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伴随着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物种多样性减少等环境资源问题的不断恶化而出现的。绿色税制的首要目的是通过税收手段的调节作用来影响经济当事人的行为以达到对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因而,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资源状况的不断改善,某些绿色税种或税目的设立目的会相继实现。随着整个绿色税收体系历史使命的顺利完成,绿色税收最终将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二、我国绿色税制的建设现状分析

以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为契机,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利用税费等经济手段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收费为主、征税为辅的环境资源税费制度。主要包括排污收费制度、自然资源税费制度以及其他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措施。在我国现行的税制框架内,虽然有很多与环境资源有关、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种及措施,但缺乏总体性、前瞻性的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税制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我国整个税制体系来看,尚缺乏系统的以促进资源综合、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目的的专门税种。我国目前的税制体系中与环境资源保护有关的税种主要是:资源税、消费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车辆购置税和车船使用税等。尽管这些税种的设置和税收的征收在促进我国环境污染的防治与自然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其设计初衷大都不是以环境保护和节能为目的。以我国目前税制框架内最具代表性的绿色税种――资源税为例,其主要目的并非在于促进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它仅仅被看作是一种级差调节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对级差租金的征管,即级差资源税――运用资源税对资源在开采条件、资源本身优劣和地理位置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导致的级差收入进行调节。这种单一的政策目标,不仅难以体现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而且不能将资源开采、利用的社会成本内部化,从而弱化了税收制度在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的调控功能。再以消费税为例,我国于1994年开始实行的消费税是建立在增值税普遍调节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特定的政策目的,再选择部分消费品或消费行为进行征税,其调控功能主要着重于聚财功能。2006年4月1日起,我国实施了新的消费税制度,对我国当时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了调整。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又实行了成品油税费改革,开征了燃油税,将价内征收的汽油、柴油以及其他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做了相应提高。尽管这一系列的改革和措施使消费税在促进环境与资源保护中的作用得到了加强。但我国目前的消费税制度在对绿色消费模式的塑造方面仍显不足。  其次,从具体税种来看,由于其本身的缺陷,致使在促进资源综合、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调控功能有限。再以我国的资源税为例,在促进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以及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方面就缺乏明显的调节作用。原因在于:一是适用对象范围过窄。根据1993年《资源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我国资源税制度的适用对象仅限于原油、天然气等六种矿产资源和盐。而对其它大部分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等并未涉及,不利于对资源利用全面调节。二是计税依据不合理。目前,我国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是以销售量或自用数量为课税依据。这使企业对开采而未销售或自用而积压的资源不需要付出任何税收代价,变相鼓励了企业对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三是单位税额过低。我国目前资源税制度中,单位税额只是部分地反映了资源的级差收入,确定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额主要依据的是资源的开采条件,而与该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该资源的开采所造成的环境影响无关。降低了资源税的实际税负,难以激励纳税人对资源的合理开

采和利用。再如,我国目前的消费税制度,还存在着没能体现节约性课征、限制性课征以及受益性课征原则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致使我国目前的消费税在抑制超前消费、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方面的调节功能也没有很好地体现。  再次,从其他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措施来看,对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仍存在不足,能耗产品进出口税收措施还比较薄弱。在鼓励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政策导向也不够鲜明,实际效果不明显。在我国现行税制框架中,与环境资源相关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措施内容比较分散,主要散见于《企业所得税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部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免征增值税的通知》等等法律法规、规章之中,这些措施之间缺乏协调和配合,在实践中很难发挥遏制并减少环境污染和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的合力作用。

三、国外绿色税制的借鉴

发达国家,特别是OECD成员国,环境税已经融入整个税收体系,整个税制出现了“绿色化”,并RE经产生了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应,对我国绿色税制的建设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这些国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绿化现行税制,即以是否符合环境资源保护以及环保优劣程度为衡量标准,以加大税率差异度为主要手段,对现行消费税、所得税以及机动车税进行相应调整。例如,丹麦在1996年对其税制进行了“绿色税收一揽子”(Green Tax Package)的改革和调整。再如,挪威1991年在引入碳税的同时,降低了所得税。

第二,开征新的绿色税种。许多发达国家根据各自的国情,对生产、消费和处理环节产生污染的行为及产品开征环境税。具体来说,各国开征的绿色税种主要包括:(1)污染排放税。即对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征税,包括对排放废气、废水、废渣、噪声等行为征收大气污染税、水污染税、固体废物污染税、噪音税、碳税以及硫税等。如丹麦的“绿色税收一揽子”就包括碳税、能源税和二氧化硫税,法国、德国和荷兰的水污染税等。(2)污染产品税。即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征税,这类产品主要包括:电池,塑料袋,饮料容器,化肥、农药等。如瑞典的氮氧化物排放税等。(3)能源税和资源税。即针对使用能源和资源的行为征税。如挪威1999年对其能源税制度进行了调整,对使用矿物油、汽油、煤、焦炭征收碳税,对在大陆架上开采石油征收附加碳税。

第三,协调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由于部分新税种的开征以及一些原有相关优惠措施被取消,为避免相关产业受到消极影响,很多国家对相关的政策措施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废除或调整对环境资源保护不利的补贴或税收措施。主要是指某些农业、工业、能源以及公路运输方面的补贴,如对农药、农膜的使用补贴等。(2)协调和完善环境资源保护优惠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直接税收减免、投资税收抵免或加速折旧等,如美国2005年的《能源政策法案》(the Energy Policy Act,以下简称:EPACT)针对选择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商行和个体规定了几种所得税抵免措施。德国1994年的《机动车辆税法》对排污量较少的个人汽车实行机动车辆税减免,荷兰对电、煤气用量小的温室园艺农户采取免税;对节能的区域集中供热和风力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免税等环保投资补偿和能源投资税额扣除等制度。  综上所述,国外绿色税制建设的过程不是单一的、非连续性的,而是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完备组合,每一组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和实施,都是环环相扣,各有所专,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这样,整个绿色税制建设所产生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应才能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缺少任何一项政策和措施的辅助和配合,都可能造成税制绿色化改革的不全面和不彻底,甚至对某个产业造成负面效果。

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税制设计

2009年1月1日,我国对成品油税费实行了改革,开征了燃油税。2009年5月25日,国务院批转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该意见第9条规定:加快理顺环境税费制度,研究开征环境税。这一系列的举措意味着我国对现行税制的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借鉴国外绿色税制建设的经验,立足于我国实际,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税制的设计如下:

1  依托“费改税”,开征独立型环境税

从环境税在整个税制体系中的地位看,环境税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即独立型环境税模式、融入型环境税模式和环境税费并存模式。独立型环境税就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专门针对污染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税种。本应在环境保护税收制度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此类税种,在我国的税收体系中却长期缺失。目前,我国主要依赖排污收费制度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规制,虽然排污费和环境税的理论基础都是污染者负担原则,而且排污费也具备了环境税的鼓励削减污染和筹措环境治理资金的作用,但二者的法律地位不可同日而语。同时,目前我国排污收费制度还存在收费标准偏低、征收范围过窄以及征收管理不规范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在构架我国绿色税制的具体设计上,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现状及社会各团体、各阶层的不同利益诉求,应依托“费改税”,在总结排污收费制度经验的基础上,一步到位开征独立型环境税。开征初期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但开征独立型环境税可以避免给社会、给企业带来税费的双重负担,保持社会的相对稳定。

在对环境税进行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税种。环境税的税种设计要反映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矛盾,具体来说,就是要有利于促进“十一TF'’规划确定的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S02、C02)排放总量减少10%约束性指标的实现。因此,我国环境税的税种设计既要依据污染者付费原则征收“污染排放税”,也要根据使用者付费原则征收“污染产品税”。其中,面向煤炭消费者征收的“硫税”、“碳税”,面向汽油消费者征收的“能源税”,以及面向水体污染者征收的“水污染税”等应成为主体税种。

第二,税率。按照环境保护税收原理,要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就要把环境税的税率确定在较高的水平上。然而税率太高,尤其是在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税率环境税的开征会增加企业的负担,由此对环境税税率的设计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减少对企业的冲击,开征初期可以先选择低税率,此后,随着治污技术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税率逐年增加,直到理想水平。例如,2010年一个排放当量征收l_2元,到2015年征收2元或更高。这样就暗含了一种长

期引导节能减排行为的信号,同时也保证了税收收入。  第三,税基。税基又被称为计税依据,是税法规定的据以计算税款的标准或依据。一般来说,环境税有三种计税依据可供选择:第一种,以污染物的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企业在产量不变或增加的情况下,只要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就可以减轻纳税负担。这样既能直接刺激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企业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的治污方式,或增加防治污染的设备,或改进生产工艺流程。缺点是,污染物排放量必须准确核定,相应的监测成本和技术要求较高。水污染税和硫税多采用此类税基。第二种,以排污企业的产量作为计税依据。主要理由是,污染物的排放与企业生产产品的总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优势是便于源泉征管,缺陷是企业只能通过降低其产品总量的方式减轻相关税负,难以激励企业对污染治理技术进行开发和研究。碳税和固体废物污染税一般采用此类税基。第三种,以生产要素或消费品中所包含的有害物质成分作为计税依据。选择这种税基的前提是,生产要素或消费品中所包含的有害物质成分与污染物排放量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这种税基可以鼓励纳税者减少对有害物质含量高的原材料的使用,寻找相应的替代品。缺点是不能激励企业进行污染治理。

第四,征管模式。我国现行的“纳税人自主申报、税务机关重点稽查”的税收征管模式,并不适应环境税的需求。排污企业很容易为逃避税收,瞒报、少报污染物的排放量,而税务部门事后稽查又很难获得可靠凭证。因此,环境税的征管应由税务部门和环保部门相互配合进行。由此,环境税征管人员的培训就需要联合环保部门、税务部门双方的实力和技术来共同完成。不同部门的利益目标也就需要新的协调,征收能力建设的成本要共同承担。

2 改革现行税制,对相关税种进行“绿化”

环境税不是万能药,环境税作用的有效发挥还有赖于对现行税种的“绿化”,即必须在已有税种里把环境资源因素考虑进去。这就意味着要对中国现行的税制进行改革,特别是现行资源税、消费税的改革。

首先,在资源税方面,要发挥资源税在优化资源配置、控制环境污染方面的功能,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绿色资源税:(1)扩大征税对象。课税对象过窄难以有效遏制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课税对象过宽,不仅在实践中难以操作,而且将影响企业的竞争力。科学的资源税制度,其适用对象可包括所有不可再生的资源,以及部分再生能力已受到严重损害的可再生资源,即在目前资源税制度适用对象的基础上,扩大其征收范围,将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等纳入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中,使其成为资源税的税目。(2)改进和完善计税依据。目前我国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是矿产品的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绿化后的资源税可以改为应税资源的实际开采数量或生产数量,这样可以使纳税人能够从自身利益或市场需求出发合理开采资源,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例如,针对水资源,可根据不同的用水环节,确定计税依据。在水资源开发环节,可以采用从量定额征收。在水资源的消费环节,可以采用从价定率征收。再如,针对森林资源,可以按照采伐木材的立方数从量计征。 (3)完善资源税税率(税额)有效调整机制。税率采用从量定额税率为主,从价定率税率为辅的方式,并使不可再生资源的税额高于可再生资源的税额,稀缺资源的税额高于普通资源的税额。

其次,在消费税方面,调整并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构建绿色消费税收体系。将过度耗费自然资源以及严重污染环境的消费品,列入消费税的课征范围,对奢侈品和奢侈消费行为征收重税。同时,对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以及获得能源效率标志的家电、汽车等产品采用有差别的低税率,以此引导人们环保消费。

篇3

一、总体要求和行动目标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结合实际,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导向,将发展壮大新型消费、提档升级传统消费作为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举措,深入开展“七大消费行动”,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不断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二)行动目标

实现消费回补。加快释放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全县消费总量恢复增长,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到2022年,服务消费在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占比提高到50%左右,信息消费规模超过2亿元,网络零售额突破1亿元。

到2022年,消费者满意度总指数提高到83以上。

二、实施文旅消费提振行动

(三)拓宽文旅消费领域

(四)打造智慧文旅环境

(五)实施文旅商深度融合

三、实施信息消费提速行动

(六)提升信息消费基础。

(七)拓展信息消费场景

四、实施健康消费提质行动

(八)推进新型养老服务。

(九)建设医养消费中心。

(十)大力发展康养服务。

(十一)培育新型体育消费。

五、实施夜间消费创新行动

(十二)推动夜间经济发展。

(十三)完善夜间消费配套服务。

六、实施新兴消费培育行动

(十四)推进教育产业发展。

(十五)推动电子商务发展。

七、实施传统消费升级行动

(十六)大力推进绿色消费。

(十七)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十八)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八、实施消费环境优化行动

(十九)发挥政府引领作用。

(二十)强化市场秩序监管。

(二十一)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九、强化组织保障

(二十二)加强统筹协调。建立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联动协作,制定促消费工作举措,及时协调解决新消费培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推进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篇4

【关键词】烟草行业;品牌战略管理;品牌特色

一、品牌与品牌战略

烟草企业要实施有效的品牌战略管理,首先要对品牌的概念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品牌是在消费者大脑中建立起清晰的、丰富的、个性化的品牌联想,是通过极具差异化的产品、企业、符号、个性等识别与营销及企业经营活动实观有效对接,传递出丰富而又具有方向性聚焦的品牌信息,为消费者带来所有心理体验的总和。品牌战略管理包括对品牌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品牌的战略管理,可以促进烟草行业更好,更加健康的发展,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和市场,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二、烟草行业面临的形势和现状

(1)整体消费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的变化。随着科学知识和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对烟草的危害有了一定的了解,烟草行业产品的需求正慢慢减弱。在未来我国烟草需求会不断下降。我国烟草行业现阶段由于市场需求减弱,烟草行业在未来时期内将面对销量下降,利润缩减、价格提升乏力等一系列难题。(2)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在加入WTO后,随着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烟草制品关税税率的降低等,国际社会对我国烟草行业的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国内烟草行业市场的竞争也将加剧。(3)将烟草品牌等同于标志符号。很多卷烟工业企业没有对产品建立完整清晰的品牌战略管理系统、没有丰富品牌内容和内涵,在对品牌的管理措施也缺乏一定的管理措施,没有进行对品牌进行整合营销和管理。(4)将投放烟草广告等于创造烟草品牌。创造烟草品牌的过程涉及到战略定位、品牌VI策划设计、市场调查、产品市场营销策略、品牌战略管理等多方面的协调和组织工作。烟草行业的广告宣传只是品牌建设的一个环节,中间还有很多其他很重要的环节和措施。(5)缺乏对烟草品牌的长期规划和风险预测机制。企业在烟草品牌管理上缺乏长期规划和风险预测机制,主要表现有:缺乏一个系统的行业风险预测和预防措施;缺乏品牌长期规划,没有对品牌进行很好的整合和内涵解释;没有统一的烟草品牌策略管理措施。

三、烟草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和建议

(1)设计个性化烟标和规划品牌识别系统。进行全面科学的品牌调研与市场诊断和分析,详细调查和分析目标消费者和竞争者。规划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并统帅企业的营销传播活动,使得每次市场营销策划都提现和表现行业的品牌特征和个性。以培育品牌为目标,创新发展协同营销。(2)规划品牌化战略,完善品牌架构体系。首先要在把握各种品牌化战略模式的规律,并在深入理解产品的特点、消费者心理等情况的基础上,选择品牌化战略模式。然后要规划好烟草企业品牌与各产品品牌之间的关系,建立完善科学的品牌架构体系。(3)运用“品牌原型理论”塑造品牌个性。“品牌原型”理论指某一品牌要打造的专属形象,并让这个形象成为满足目标受众内心渴望的符号。(4)消费者为根本,深度把握市场需求。在品牌的战略管理上要以消费者为根本,深度把握市场需求,品牌的制定和管理要以消费者为基础,并参考市场的需求,这样,烟草行业的品牌管理才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品牌的建立和完善管理,要以消费者为根本,不能偏离市场需求。(5)培育和提升品牌资产,增加核心价值。品牌资产主要由品牌知名度、品质认可度、品牌美誉度、品牌联想、品牌溢价能力等方面构成。培育和和提升品牌资产,要通过不断增加品牌的核心价值和品牌凝聚力、竞争力,并不断促进品牌的战略管理和品牌营销活动,为企业提供了核心竞争力。烟草行业可以通过有效的品牌战略管理来不断提升和培育品牌资产,增加核心价值。

烟草行业的品牌战略和管理,必须以市场的真实需求为依据,并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要建立有差异化的品牌识别系统,完善品牌架构体系,不断促进烟草品牌的战略管理,探索品牌管理的措施和途径。烟草行业品牌战略管理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全行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郑振超.中国卷烟品牌5大病症[J].江西食品工业.2003

[2]陈立鹏.中国烟草行业经营管理体制发展特征与趋势[J].学习与探索.2002(5)

[3]姚苏峰.中国烟草业应对入世挑战的对策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2

[4]刘钟祥.国际卷烟流行口味特点及其对我国消费者的影响[J].烟草科技.2001

[5]张国华.烟草行业的市场调研[J].市场研究.2005(2)

篇5

最终消费增势强劲成热点

一、最终消费继续保持强劲拉动力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的核算,2009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长中,投资和消费是主要的拉动力。其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4.8%,拉动GDP增长7.3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9%,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7%,下拉GDP增长3.6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继续保持强劲。(表一)

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一方面表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正由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从外贸拉动型向内需推动型转换。稳步攀升的新一轮消费增长,逐渐成为引领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显示出内需拉动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也表明,国内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外需不足的不良影响,对防止经济过快下滑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

二、实物消费继续高位攀升

2009年前11个月累计,反映实物消费增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1.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2%,比上年同期加快了近3个百分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超过17%的年度只有1985年。2009年前11个月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达到了17.2%,由此可见,在此次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的作用,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三、农村市场有所升温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前10个月,按销售区域统计的县城和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6.4%和15.6%,高出城市1.4和0.6个百分点,两者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均有所提升。农村市场发展快于城市,并呈加速增长趋势,这是多年来少有的现象,也是扩内需、促消费企盼的效果。主要原因一是近几年农民收入获得了较快增长;二是国家和有关部门大规模实施了多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了对农民生产和生活的补贴力度,大规模组织家电、农用汽车、摩托车等下乡,活跃了农村市场。

四、汽车消费成为发力拳王

2009年中国汽车业产生了明显的“井喷”效应,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势头,对经济贡献有所加大,这是多年来所没有的。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9年1~11月累计,汽车产销双双突破1220万辆,年内将稳超1300万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前11个月,全国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的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5%,分别拉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增长13.7个百分点。汽车类零售额增速连续10个月攀升,其中10月增长43.6%,市场异常火爆。

多种因素共稳市场促消费

2009年消费需求继续快速增长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一是中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中国经济发展已上升到一个新台阶、新水平,产生了消费结构的重大变化和消费能力的大幅提升。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才使我国消费需求具备了一种爆发力和持续力。

一、政策是第一推动力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国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可分为四类:

一是直接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收入的政策,提升了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二是中央一系列惠民生、促消费的政策措施,有效激发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促进了家电、汽车、住房等行业的生产和结构调整;三是稳定和刺激大宗和热点商品的消费政策,如汽车、住房政策;四是提供消费便利性的政策,如促进流通政策等。

从各方面情况看,这些政策措施达到了预期效果,有效地提振了信心,对于促进消费需求、活跃商品市场发挥了积极效应,也是2009年消费品市场能够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居民的消费能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1~3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0.5%(上年同期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8.1%(上年同期10.3%)。居民收入增长没有受到经济下滑的明显影响。

二、居民财富积蓄是先决条件

一是居民手中已积聚了较强的结余购买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居民勤劳致富、勤俭节约,财富不断积累,目前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据央行统计,1979~2008年底全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的年底余额年均增长率高达26%。城市居民的储蓄率从1992年的17.5%上升到2008年的40%左右。据银行统计,截至2009年10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5.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8%,净增加4.6万亿元。(图一)

二是居民消费潜力已进入加快释放期。随着消费观念的逐渐改变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居民的积蓄目前已逐步进入释放期。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2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消费水平将得到明显提升,将步入消费的加速转型期,消费市场的总体空间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由原来简单的数量增长演变为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行,消费升级将通过衣食――耐用消费品――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和旅游等产业链不断演化,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化。(图二)

三是高储蓄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率一直在46%左右,较高的储蓄率不仅增强了居民的抗风险力,而且在当前外需萎缩的情况下,使国家扩消费、保增长有了很大的回旋余地。

充裕的居民储蓄无疑是巨大的潜在购买力。消费不仅和本期收入存在正相关关系,还与往年的收入和储蓄紧密相关;消费者购房买车及购买其他高值的耐用消费品,不一定完全取决于当期收入的增减,还要取决于多年来积蓄的多少。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居民储蓄的大量增加,一方面对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可谓功不可没;另一方面在目前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居民消费需求没有出现大幅度萎缩,主要得益于多年的高储蓄积累的资金,大大增强了居民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不会对消费需求形成大的冲击。

强劲消费继续拉动经济增长

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随着我国经

济的持续较快增长,最终消费仍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消费对经济的强劲拉动力仍将会进一步延续。主要依据是:

一、继续坚持促进消费政策

200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继续推动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国家将继续保持消费政策的连续性,进一步加强家电和汽车下乡、减免小排量车辆购置税和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等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力度,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二、经济结构转型势在必行

2009年前10个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达33.1%,成为经济的第一大推动力。2010年宏观政策的取向将从“稳增长”向“调结构”方向转变,由投资向消费方面转变。尽管目前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基本确立,但8%只是经济复苏的初级目标,与改革开放以来9.8%的平均增速尚有较大距离。种种迹象表明2010年经济增速比2009年将会有所加快,需要更多依靠消费拉动增长,培育和扩大消费,有助于消化过剩产能,且不会产生其他风险和副作用。

三、消费惯性与新增需求同步发力

长期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向企业和财政倾斜,居民收入增长相对较慢,直接制约了消费增长。目前,消费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约三分之一,远低于发达国家,其中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还在不断下降。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政府公共教育和医疗支出的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和推进,中西部消费潜力的释放,以及其它推动消费的政策和结构性改革等因素,都将对居民消费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从城乡居民消费趋势看,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目前仅有35%,远低于国际50~70%的一般水平,这个差距意味着巨大的潜力。今后几年城市消费将步入升级换代的黄金时代。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达到6000元,消费会追赶城市,步入10年前城市众多耐用品消费开始爆发性增长的阶段。未来数年内,农村的家用电脑、空调、照相机、电冰箱、手机、汽车等消费需求会有极大空间,而且提升速度可能比城市当初更快,由此形成的支柱效应都会对中国消费的长期增长提供显著动力。

四、汽车和住房消费再掀热浪

2010年汽车和住房消费仍将会成为带动消费升级的主导产品。回顾2009年二、三线城市汽车消费快速增长,房地产销售从低迷到快速回升,充分说明我国汽车和住房消费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的汽车拥有量还很低,发展空间巨大。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差距较大,消费结构升级呈现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梯度扩散的态势。发达国家汽车和住房消费持续增长延续了15~20年,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消费快速增长至少应在20年以上。

五、农村市场潜力逐渐释放

中国有近六成人口约8亿人生活在农村。如果8亿农村人口的大部分能达到一般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将对经济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据测算,目前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3个农民的消费;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12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3倍,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农民进城打工也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促进部分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推动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变化。

六、城镇化带来刚性需求

近几年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镇新增人口平均每年多达1900多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45.7%,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城镇人口比重已达80%以上。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每年因人口规模的扩大及结构的变化,刚性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大约在1个百分点以上。

在看到促进消费持续增长的同时,也要看到一些阻碍消费升温的不利因素。一是房价居高不下,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支出预期,使不少居民不敢放心大胆消费,甚至为买房而节衣缩食。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消费行为;另一方面,房价的持续攀升严重压抑了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使巨大的消费潜力不能得到释放,成为制约消费扩张的最大阻力;二是社会保障不足,看病难、子女教育费用高昂,使居民不得不省吃俭用,压抑其他消费支出。(图三)

深化改革提升消费贡献率

众所周知,我国有13亿人口,且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内部消费需求市场空间广阔,潜力无限。只要政策得当,着力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就能够使我国经济获得可持续的增长动力。当务之急是将经济增长的重点由投资拉动转为消费推动,努力使最终消费成为经济的第一驱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好中央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各项方针政策,采取稳定、长期、有效的办法,促进消费,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取得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率。

当前,迫切需要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财政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入手,出台刺激消费需求的综合政策措施,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提升消费的贡献率,使消费需求可持续增长。

一、深化收入分配改革

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刺激消费的关键是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长期以来,廉价劳动力降低了劳动者消费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造成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和不可持续等问题。必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不断提高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切实执行《劳动法》,提高劳动者待遇和各项保障,并保证劳动者工资随个人技能、贡献和企业发展、物价水平而合理增长。

二、尽快遏制房价上涨

目前,中国房价回归理性刻不容缓。合理的房价是政府调控的目标,房价有涨有跌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适当下调房价,有利于房地产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如何让房价与自住购买力保持均衡,以及加快保障房建设让低收入人群安居等,是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因此,中国房地产调控应坚持“稳”字优先,把改善供给和稳定需求作为政策调控的重中之重,既要防范由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市场出现过度调整,也要促进房价理性回归。

三、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能力

广大农民的消费力不足是制约内需和消费扩大的最大问题。如果农民的消费水平不能提高,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就不能真正实现。国家财政需要进一步实施反哺农村和农民的政策,加大对农村地区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增加财政对农村道路、水利、通讯、环境等基本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医疗设施,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继续扩大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购置的补贴品种范围,并适当提高补贴限额。

四、完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要继续完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管理,加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可以考虑加大对完善城市公共设施的投入,如更新供排水管道、门窗改造等,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也可考虑建立对低收入阶层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把补贴制度长期化、规范化。

五、稳定居民的财产增长预期

篇6

[关键词] 著作权法 竞争法 技术保护措施

相较于传统著作权时期,数字时代的著作权侵权问题更为严重。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彻底冲破了限制作品复制和传播的客观枷锁,信息互联的实现使得数字时代的著作权侵权更具隐蔽性和便捷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数字技术进一步凸显了著作权作品的潜在经济价值,作品由单一的书籍、图画到平面图像、音像再到3D模型,数字技术不仅丰富了作品种类,拓展了著作权作品的应用范围,更提升了著作权的使用和交易价值,使得侵权行为对著作权制度的影响更深远,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更为严重。因此,遏制日益高涨的盗版和著作权侵权行为对计算机软件等新兴产业的威胁,成为著作权人、相关产业从业者以及立法机关的首要任务。

基于数字时代著作权侵权的新特点,著作权人除了借助法律的公权力救济,还运用技术性保护措施来保护著作权。技术保护措施(Techn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一般是指著作权人对通过接触、复制等方式使用作品的行为进行限制的技术性保护方法,分为有效控制接触作品的技术措施[1]和有效保护著作权人权利的技术措施[2]两种。前者通过限制使用者在未授权的情形下使用作品或软件以促使使用者必须为使用作品获得授权;后者则通过规制非法复制、发行作品的侵权行为,实现保护著作权人专有权利的目的。

相较于传统著作权时期,数字时代的著作权侵权问题更为严重。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彻底冲破了限制作品复制和传播的客观枷锁,信息互联的实现使得数字时代的著作权侵权更具隐蔽性和便捷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数字技术进一步凸显了著作权作品的潜在经济价值,作品由单一的书籍、图画到平面图像、音像再到3D模型,数字技术不仅丰富了作品种类,拓展了著作权作品的应用范围,更提升了著作权的使用和交易价值,使得侵权行为对著作权制度的影响更深远,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更为严重。因此,遏制日益高涨的盗版和著作权侵权行为对计算机软件等新兴产业的威胁,成为著作权人、相关产业从业者以及立法机关的首要任务。

基于数字时代著作权侵权的新特点,著作权人除了借助法律的公权力救济,还运用技术性保护措施来保护著作权。技术保护措施(Techn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一般是指著作权人对通过接触、复制等方式使用作品的行为进行限制的技术性保护方法,分为有效控制接触作品的技术措施[1]和有效保护著作权人权利的技术措施[2]两种。前者通过限制使用者在未授权的情形下使用作品或软件以促使使用者必须为使用作品获得授权;后者则通过规制非法复制、发行作品的侵权行为,实现保护著作权人专有权利的目的。

竞争政策是指“市场经济国家为保护和促进市场竞争而实施的一项基本经济政策,其核心目标是通过保护和促进市场竞争,确保竞争机制在相关市场发挥作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增进消费者福利”[5]。随着著作权产业的发展以及产业竞争程度不断提高,技术保护措施与著作权制度的冲突也延伸到竞争法领域,实施技术保护措施所应适应的竞争政策也越发复杂。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著作权人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可能会采取一定的技术保护措施限制或排除竞争对手,实现对相关市场的控制乃至垄断,从而获取垄断利润。其典型表现是搭售,即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著作权人通过对作品进行技术处理使用户只能借助其生产或指定的设备来使用作品。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著作权人以“合法”方式规避传统著作权法的规制,不仅将自身风险和成本转嫁给使用者,更进一步攫取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近年来,现实中已经出现不少利用技术保护措施直接或间接控制产品销售的案例[6]。这种技术保护措施潜在地破坏市场结构,影响正常的竞争秩序。

在市场交易中,由于经济实力弱、识别商品能力不足以及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处于交易中较弱的位置。这种现象在网络时代更为明显[7]。一方面,有效控制接触的技术保护措施有可能使消费者无法提前获得足够的商品信息,用以判断、评估乃至做出决策。这不仅加剧了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且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例如在一些付费的网络数据库中,付费前该数据库仅提供相关数据资料的简要介绍甚至只是题目,消费者无法充分获知该数据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一旦支付了相应费用后有可能发现该数据资料毫无使用价值。网络数据提供者往往只设置技术保护措施,对于因过度保护而受到侵害的消费者并无救济程序。碍于自力救济的高额成本和繁琐过程,消费者往往只好放弃这一权利。另一方面,有效保护著作权人权利的技术措施可能阻碍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加消费者的使用成本。在上例中,一些付费网络数据库为了防止抄袭或学术不端行为的猖獗,对相关数据资料采取技术保护措施使其无法通过简单操作进行复制、粘贴。合法消费者虽然可以利用专业转换软件实现对该数据资料的复制、粘贴等操作,但这一技术保护措施无疑增加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不利于作品的传播和使用,属于技术保护措施的不当使用。

综上,我们既要借助技术保护措施来恢复著作权人对作品的控制,又要限制技术保护措施来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篇7

政府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最终消费需求,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与此同时,刺激消费的具体措施也不可忽视。

消费进入减速轨道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前,市场曾广泛预期,官方会出台直接增加民众收入的措施以促进消费。从会议结束后的公告中可以看到,除了常规的增加低收入群体补助和加强建设保障性住房,政策细节中并没有针对刺激消费力度更大的措施。2009 年开始的增值税转型、燃油税改革,以及营业税率降低等,都将给财政增收带来压力。与此同时,在个人所得税等可以更有力刺激消费的政策方面,还没有明显动作。

从中央政府来说,刺激消费是个大原则,但尚无具体政策,例如提高个税起征点、发货币补贴农民和派发消费券等直接增加民众收入的措施。或者说,其受重视程度要低于基建投资、救助国有企业这样的任务。然而,社会消费已开始步入了减速轨道――2008 年11 月,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放缓至20.8%,较7月最高的23.3%下降了2.5 个百分点。

稳定股市促进消费

保8、保增长、促消费,是未来的重中之重,难点中的难点。要解决好这个难题,股市的上涨和房地产消费的再次启动,是关键中的关键。这两项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对于保8,作用尤为重要。

又值岁末,各大券商例行公事,推出2009 年A 股策略报告。按往年的惯例,券商的下年度策略报告,往往会变成第二年的笑谈,市场中人很少认真待之,反倒经常视为反向指标。但这也是一种价值,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年末的流行心态。经过统计,如果某种观点明显占据上风,便值得高度重视,因为次年的市场多半反其道而行之。至于如何“反其道”,则不止一种方式。

笔者大致分析了已的十几家券商报告,发现了两个主流观点:

第一,2009 年前低后高,大机会在下半年,起动时间可早至五六月份。中信、银河、兴业、国信、上海、中原、江南等7 家表明了类似意见,5 家未就此表态。还有两家另类意见:长江证券认为,一季度末的恶劣数据公布时期,市场有望迎来一次中级反弹;西南证券认为,1664 点以来进入大B浪,2009 年上半年最高可见4000 点,然后是C 浪调整至3季度末。

第二,预期2009 年高点集中于2600 ~ 3000 点区间,低点集中于上证指数1300 ~ 1600 点区间,或者说以1500点为轴上下震荡。

如果经济要稳定,股指必须先稳定。股指不稳定,想稳定经济,难度很大。股指要想稳定,得有两个前提:一是A 股不能随美股走。美股未来是长期走熊,本次反弹完毕,不排除还会再创新低,而且美股一旦中期下跌,时间就会长达6 个月。因此,如果本轮美股反弹完毕后再走熊,A 股再随美股走,将对市场构成极大的伤害。二是A 股如果要稳定,得有个稳定的区间。

中国目前有1 亿多股民,涉及到4 亿多城市人口,90%以上的中产和白领都进入了股市,他们是中国消费的主体,是城市最大和最具消费实力的群体。他们一个人的消费,抵得上10 个农村家庭。因此,通过股指的稳定和上涨,通过制造局部的财富效应,活跃市场,就可以促进中国消费。2009 年,这应当成为一项政策选择。

在国际上,大国的博弈中,股指的大跌是削弱对手力量的最好办法。看看美国如何通过国际原油期货打击俄罗斯股指,就明白2009 年,中国股指绝对不能跌到1000 点去。跌下去了,就是国际力量通过股指在消灭中国的财富,是他们的胜利,也是我们的失败。因此,对于2009 的中国而言,如何通过股市的稳定,保卫中国财富,将是对决策层极大的考验。

回到市场上,中央经济会议后,政策基本确定,但市场和周边的不确定性会增加。从炒作周期来讲,游资对前期个股的炒作开始趋于谨慎,而基于年报的2009 年政策主线的布局可能已经开始,重要的是机构的态度。操作上坚持中线持股,同时关注各种指数如何筑中期底,且它们未来会指向哪里。这是全部操作的关键。

刺激消费利在长期

目前最重要的经济任务是“保增长”,而保增长就是要保GDP 增速。加大基建投资、为企业投资减税等措施可能会立竿见影,但从长期来看,提升消费的措施,也不应被忽视。

政府和国企投资对经济刺激的确会有短期效果,但很可能是在以牺牲中长期的经济发展为代价来追求两三年内的短期“”――在外需不断萎缩的情况下,一旦政府和国企的当期投资在几年后转变为生产能力,并相应缺少内外消费能力的支撑,中国可能会陷入产能过剩的状况。如果真是这样,实际上是我们人为创造了一个经济周期。这种传导链条正是在1997 ~2002 年的上一轮经济紧缩期中所发生的情况。而促进消费增长则不一样,完善社保、医疗、教育制度同时增加居民收入等措施,在中国外需下降的时候将会在中长期培育一个强大的内需消费市场,从而在未来10 ~20 年为经济增长提供一个持久动力。

从根本上说,投资抑或消费,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篇8

扩大内需的现实障碍

“轻消费,重积累”是中国人长期以来一直引以自豪的价值观念。为什么中国人自己不消费,而美国人敢于借钱消费呢?除了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消费不足的确有现实的障碍。难上加难。而这样的人在中国并非少数,再加上城市的低收入群体,他们也几乎被消费市场挡在门外。如果不能让多数人具有消费能力,内需提高的可能性很低。

2、中国税赋比例偏重

中国税收从1994年开始计算,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连续13年税收增长速度几乎是GDP增长速度的2倍。2007年税收收入同比增长31.4%,GDP增长不过11.4%。2008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未扣减出口退税)稳定较快增长,累计完成325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5%,增收7606亿元。税收增长率大大高于GDP增长率和居民收入增长率,财富大量积聚在政府手里,不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

3、中国居民存在较大的后顾之忧

美国人敢于借钱消费,除了其借贷利率低、贷款条件宽外,主要是美国人社会保障系统比较完善,老百姓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后顾之忧不多。在中国,尤其是农村则不然,普通农民秋天卖粮手里赚到了几千元钱,他们不敢去买高档时装、名牌包,城市普通的退休职工,积攒了几万元钱他们不敢出国旅游,城市的白领阶层看似高薪阶层,可由于房贷、子女教育等压力,也必须节省消费。归根到底就是目前中国的养老、医疗、教育给居民的压力太大了,人们不是不愿消费,而是不敢消费。

扩大内需的新举措

扩大内需,短期可以靠投资,长期还是要靠消费。在当前较复杂和紧迫的形势下,扩大内需是促进中国经济向良性转变的必要举措。这些新举措也必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前景。

1、国家要加快基础建设和民生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

中国城乡、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仍比较大,一些地区和领域的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需要大量投资。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快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抓紧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住房、基础设施、城镇、产业和生态的重建构成了地震灾区重建的主要内容,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投资需求。

2、依靠财政政策,减少税收负担

首先要推进增值税转型,扩大中小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减轻企业税赋。企业税赋减轻后,既可以增加投资,也可以提高职工收入,而这些都有利于促进消费。但仅仅减免增值税和利息税力度还很有限。为了保障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中国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减税,比如再次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所得税等。在经济快速发展、国家逐步富裕的同时,让全体国民享受到应有的福祉。努力实现财税收入与GDP、财税收入与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财税收入与企业的平均利润的同步增长,这不仅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3、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

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且目前还担当着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任。从启动消费、拉动内需上说,农村潜力巨大。2007年,中国农民全年纯收入平均为4140元人民币,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的30%。如果农民全年纯收入平均增加1000元人民币,那么,农村8亿农民将净增加8千亿人民币收入,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拉动国内需求的作用和威力可想而知。同时,城乡差距很大,新农村建设有许多项目可做。农村一直处于投资不足的状态,农村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学校村镇建设以及各项服务设施等都有巨大的投资潜力,投资前景广阔。

4、全面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要扩大内需,单纯靠税收、利息优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全面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目前不到人口10%的富裕阶层其消费总额占到总消费额的60%以上,广大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严重不足。而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当高,也就是说普通居民增加的收入基本都变成新的消费了,而富裕阶层的新增收入只是账户上的一组数字而已,多半不会用于消费。

篇9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构调整目标、生态足迹

1引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 [1]。目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土地资源的环境问题更是尤为突出,因此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关系重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发展战略、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的实施可能对环境带来影响做出预测、分析和评价,并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本文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角度,利用生态足迹法对临湘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2生态足迹评价模型

2.1生态足迹法简介

生态足迹理论是由Rees和Wachernagel提出并完善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物理评价方法[2]。该方法通过测算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够提供的生态服务之前的差距,评价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并较准确地判定评价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和状况[3]。其基本思想就是把消费与支持消费需要的各类土地联系起来,把物质消费转换为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以此来度量人类消费对生态资源的占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冲击[4]。

2.2生态足迹法的基本假设

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主要基于以下假设:人类消费的大多数资源和产生废弃物的数量是可以确定的;这些资源和废物流可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面积;每单位土地面积转化为全球均衡面积,每单位全球均衡面积代表着相同的生物生产力;各类土地在空间上是互斥的,即一块土地只能有一种属性,这样就能对各类土地进行加总;自然系统能够提供的生态服务量也可以表达为标准化公顷为单位的生态生产面积;人类对土地面积的需求可以超越自然可提供的土地面积。

2.3生态足迹法的计算模型

4措施建议

综合以上的分析结果,本文认为临湘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结构调整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该市的生态承载力,改善其生态环境,但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使方案的实施更好地降低临湘市的土地生态压力。第一,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二,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耕地的产出率;第三,保护林地并适度开发利用林业资源;第四,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空间利用率,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参考文献

[1] 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2] 刘鎏,黄云,高德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乐山市峨边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348―2349

[3] 陈文波,赵小敏,武春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初探[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8(1):134―138

篇10

论文摘要:为了扩大湖南消费需求,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建议制定湖南消费发展战略规划;增强居民消费增长的可持续动力;开发新的消费热点,挖掘消费潜力;加强湖南消费品工业发展,提升湖南消费品品牌竞争力。2009年湖南消费需求回升,消费热点持续热销,汽车销售再创新高,居民消费价格继续回升,升中有降。存在的问题:居民消费增长仍然缓慢乏力;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突出;消费增长更偏向于富人;农村居民消费购买力仍然不足。

2009年是湖南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实施“弯道超车”经济发展战略的一年。在投资的强力拉动下,200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2930.69亿元,居中部第2位,GDP增长13.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9个百分点,居中部第1位。湖南总的形势是消费市场活跃,消费经济保持稳健的增长态势。

一、2009年湖南消费市场发展现状

据湖南省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提供的初步数据,湖南省消费品市场保持了较快发展的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3.75亿元,同比增长19.3%,其中,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五百亿元,达501.02亿元,增长20.5%。2009年湖南消费市场发展特征是:

1.消费需求回升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1月至3月份下降,4月份随着扩内需政策效应的显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开始逐步回升,至12月份增幅为20.5%。2009年,批发业、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其他业分别实现零售额798.16亿元、3348.40亿元、706.37亿元、60.82亿元,分别增长17.8%、19.8%、18.7%、16.7%。限额以上、限额以下企业分别实现零售额129.78亿元、355.52亿元,分别增长22.8%、18.1%。

2.热点领域消费再创新高

在国家燃油税改革、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购置税减半等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刺激下,居民购车需求得到充分释放。2009年,湖南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中,汽车类零售额273.40亿元,增长45.3%,比2008年高22.2个百分点。

受惠于“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引导,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带动了建筑装潢材料快速增长。2009年,湖南省人均居住支出1033元,增长7.5%。其中人均住房装潢支出增长15.8%,物业管理费支出增长38.5%。

在家电以旧换新和“家电下乡”政策共同拉动下,2009年湖南省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783元,同比增长16%。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家用电器类零售额82.46亿元,增长30.3%,比2008年高15个百分点。

3.居民消费价格升中有降

2009年湖南省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下降0.7%,居民消费价格11月份同比涨幅由负转正,当月上涨0.6%,12月份上涨1.9%。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下降5.4%,12月份由负转正,当月上涨1.7%。1-11月,湖南省CPI同比下跌0.5%,比全国平均下跌0.9%的水平少0.4个百分点,价格指数在全国31个省市中列第13位,在中部六省中列第1位。PPI同比下降6.5%,比全国平均降幅多0.5个百分点,降幅在全国各省市中居第17位。

二、当前湖南消费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湖南居民消费虽然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居民消费增长仍然缓慢乏力

2009年,湖南省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3.75亿元,同比增长19.3%,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2930.69亿元,GDP增长13.6%。初看,消费增长速度还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实质上,这里的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速度并不能完全代表居民消费增长速度。2009年湖南全省居民消费实际增长率在12%左右,低于GDP增长。

2.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突出

近年湖南政府消费在最终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基本稳定在24-27%之间,居民消费近几年有一定的幅度下降。居民消费率走低,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政府消费在最终消费支出中的比重2000年为25.2%;2005年为24.3%;2008年为26.4%。政府消费越多,降低了居民消费,从这个角度看,政府消费挤占了居民消费。

3.消费的增长更偏向于富人

2009年1-10月份湖南消费增长速度排序如下:建筑装潢消费增长56.6%;金银珠宝消费增长42.9%;汽车消费增长38.2%;化妆品类消费增长37.4%;家电类消费增长27.8%;电子出版类消费增长27.7%;家具消费20.5%:住宿和餐饮消费增长19.6%。这说明了湖南消费市场的活跃更主要源于那些中产和富裕阶层的推动。

三、2010年湖南消费市场需求分析

我国当前,扩大消费需求既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存在现实可行性。湖南省GDP增长过去主要靠投资拉动,消费在其中作用还不明显,消费“马车”仍需加鞭。如何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有哪些消费需求可以着力发展的,都需要做初步分析。

1.汽车消费需求:将大幅增长

2010年湖南汽车消费市场环境呈现三大特征:一是国家鼓励汽车消费的系列措施将延续2009年的实施期限和扩大实施范围,扩大汽车消费的政策效应进一步发挥效果;二是各大汽车厂商促销让利措施和适应消费者需要的新车频出,大大调动消费者购买的积极性;三是高速公路建设不断发展,多条高速公路即将通车,贯通全省的高速公路主干网基本建成。国道、省道和乡村道路条件大幅改善。

我们预计湖南汽车消费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从长沙新车上牌量,可以清晰看出这个趋势。2009年长沙新车上牌总数为131049台,比2008年增长63%,月均上牌量突破了1万台。2010年长沙市1-2月份的总上牌量达到24355台,比2009年1-2月份的总上牌量多5861台。从2009-2010年2月湖南小排量汽车销售情况看,消费者将更多地致力于购买小排量、环境污染小的汽车。2010年2月份长沙市新车上牌总数为10286台,与1月份的8208台相比,增加2078台,增长25%。

2.住房消费需求:稳中有升

影响住房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是房价,要有效满足居民的住房消费需求,必须有效地抑制房价。近几年,湖南房地产市场在全国范围看,发展还是比较平稳。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趋缓的影响,湖南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高开低走,商品房屋施工面积、竣工面积等主要生产指标增速高位回落;商品房屋销售面积减少,空置面积增加,销售均价逐季走低,消费者持币观望态势明显,房地产市场供需矛盾显现。2009年湖南房价随着全国房价的上升而上升,但是上升幅度不大。2010年,预计湖南的房价会在稳中有升。

在商品房销售与供应方面,双双提升,但是供大于需矛盾依然突出。据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长沙商品房销售量达到1276.04万平方米,大大高于2007年的894.17万平方米。2009年新建商品房面积达到995.96万平方米,再加上2008年市场存量590万平方米,总体商品房供应量达到15885.96万平方米。

湖南省2010年1-2月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02469万元,同比增长37.9%,其中,完成经济适用房开发投资39981万元,同比增长246.5%,投资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商品房屋销售建筑面积2949438平方米,同比增长53.7%。但是,经济适用房销售建筑面积仅仅54839平方米,同比增长-7.1%。住宅商品房空置面积2460414平方米,同比增长35.2%,其中:经济适用房空置面积达到113044平方米。这说明商品房空置率仍然居高不下。

四、湖南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扩大湖南居民消费,必须解决好如下问题:

1.实施和完善鼓励消费的财税、金融等各项政策措施

主要包括:(1)继续对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实施减征优惠政策。2010年购置税从减按5%的税率征收调整为减按7.5%征收。(2)继续实施“家电下乡”政策。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增加品种和型号,扩大补贴范围,完善补贴标准和办法。湖南可根据本地实际增选1个品种纳入补贴范围。加强对中标企业的管理和考核,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3)延长“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将“汽车下乡”政策延长实施至2010年12月31日,已纳入汽车下乡补贴渠道的摩托车下乡政策执行到2013年1月31日。(4)完善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家电“以旧换新”政策2010年5月底试点结束后,应继续实施这项政策,并在具有拆解能力等条件的地区推广实施。汽车“以旧换新”政策2010年5月底终止后,应继续实施这项政策,提高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标准,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5)继续实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农民购买农机具,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6)继续实施促进节能产品消费的政策。包括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等,引导居民培养科学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消费模式。

2.增强居民消费增长的可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