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概论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民健身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全民健身概论

篇1

【关键词】 学校;体育改革;全民健身计划;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实现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并逐渐提出全民健身计划。本文就是在全民健身同学校体育教育二者协同的基础上,对全民计划实施与学校体育改革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二者存在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关系,下文进行详细的叙述。

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有明确的观点,要不断建立起同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相符的系统化、科学化的全面健身体系。同时在其中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指出了清晰的发展道路。[1]

1、体育教育观念转变,树立终身体育观

在《纲要》中明确提出在学校的体育教育中,要帮助学生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从而实现全面健身观念的培养,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术与知识。学生是否培养其良好的体育意识,对体育教学效果于终身体育观的建立有重要的意义。在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的教育教学中忽视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这也就使得大部分的学生体育观念比较薄弱。为了能够改变这一现象,就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能够激发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并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进行积极地探索与创新,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同时,学校还要发挥整体教育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喜爱潜移默化中受到体育教育的感染。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体育课程进行开发与创新,也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并逐渐培养其终身体育观。

2、培养目标和模式向社会化发展

同时,在《纲要》还提出了实现全民健身工作是未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资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将其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目标,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目标,从而对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学校的体育素质教育,不仅可以实现社会与个人的发展,也是体育学科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通过学校体育教学,会对个体的身体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一种目标性与针对性较强的改革,其所蕴含的社会价值也会越来越明显。随着近年来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能够使学生接受的体育教育能够同社会体育活动更好的衔接,就使得学校的体育教学逐渐呈现社会化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将教学同社会职业生活联系起来,也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应该明确在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并能注重将体育结果评价与体育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加强体育素质教育[2]。

3、体育教学内容与教材向生活化转变

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加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与独立的人格,并能逐渐培养其终身体育能力。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就要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更改与更新,使学生能够感受带体育教学中包含的乐趣,教学内容与教材的设计更加生活化。学校在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设计与健康有关的教学内容,并能够以大众的视角来进行编写,能够将健身性与体育文化结合,能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生活体育与全民健身的相关内容,从而能够形成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

二、学校体育改革对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促进

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都进行一定的改进与创新。学校体育是全面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会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1、学校体育改革与全民健身实践之间的关系

在《纲要》中关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对象有明确的指出,是全国人民,其中青少年和儿童时该计划实施的重点。在学校生活中,是比较典型的集体形式,且教育的整体性也使得在学校中实行全民健身更加有利。学生在学校解说教育的阶段,其身心皆处在逐渐成长与发展的阶段,也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间,学校就要充分的利用这一黄金时间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在学校体育改革的过程中,通过结合《纲要》中的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内容与相关理念,能够使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成果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体育锻炼意识与终身体育意识,这对逐渐实现全民建设计划也有积极地意义。且学校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如课外锻炼、体育技能训练、竞赛活动等都能培养和塑造体育人才,在该过程中也能实现健身。[3]学校可以在不影响学校的治安、秩序的情况下,可以将学校的体育场馆与设施进行开放, 从而能够方便周围的居民进行体育锻炼与健身。

2、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教育之间的关系

在《纲要》对学校体育教育与全民建设的关系有明确的界定,即:“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在学校的体育教育中,教师都受到过关于体育教学的专业教育,在教学中能够运用丰富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开展教学。他们不仅可以承担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还能对全民健身的实现进行一定的指导,在实现全民健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吸取全面健身的相关内容,能够使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能够通过在学校接受体育教育,培养良好的体育兴趣,在进入社会生活中,也可以使企业、事业单位的健身等活动更加灵活的开展[4]。

3、学校体育改革与全民健身研究之间的关系

《纲要》中关于全民健身的研究与理论化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就是要不断加快将群众的体育健身教育逐渐实现理论化、系统化。因此,要想使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不仅需要一些参与实践的工作人员,还需要一些人对理论知识进行研究。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就汇聚了大量的体育人才,且相关的资料与设施比较齐全。针对该现象,就可以使教育行政部门同体育行政部门之间互相交流与协调,从而能够形成综合性较强的全面健身、健康指导中心。可以举办具有针对性的全民健身、健康的先关咨询活动与相关知识讲座,从而能够解决一些理论研究的难题,能够使人们认识到加强体育教育、全民健身的重要性咨,从而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校体育教学活动是实现国民体育的基础,要想实现全面健身计划,首先就要加强学校的体育教育。学校教育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人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也可以衡量教育质量。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能够转变教学理念,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从而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全民健身计划也为发展学校的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内容,使其形式更加丰富。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就可以借鉴全面健身计划中的相关内容,同时也能促进全面健身计划的实现与深入。

【参考文献】

[1] 李要南,吴平,桂全安.《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推行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1.03.59-62.

[2] 王志平,杜江伟,孙荣艾.学校体育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对策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2011.05.96-99.

[3] 尹红,王贤.论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11.18-19.

篇2

先进体育文化一边承载着历史遗存,一边融合着现代文明,积淀出日益厚重的文化底蕴,提升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支撑。体育文化活动作为对外交流的新名片,更是展示城市人文面貌,展示城市形象的一个窗口,因此,广大体育工作者应紧跟时展步伐,加强社会体育工作理念创新,着力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体育产品与公共体育服务,维护和保障市民的基本体育文化权利,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现阶段,尽管相关政府部门在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上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措施,但由“管理”向“服务”的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服务在整个工作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

1概念界定

“公共体育服务”是指公共体育组织和公共体育服务人员,为社会公众的体育活动所提供的体育产品和体育劳务〔1〕。公共体育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下位概念,是政府公共服务政策在体育领域的体现,是一种相对的要求,一般是指公共组织考虑到公民的体育需求,能够按照全国一般和一致的标准,提供基本的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

2天津市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的现状

2􀆰1公共体育服务有形产品供应数量稳步增加

近年来,天津市公共体育服务有形产品供应数量不断增加,如群众体育场地数量、社会指导员审核培训人数的数量都逐年升高。天津市体育局突出“服务利民”,狠抓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见表1)。按照市政府20项民心工程的总体要求,大力加强了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建设,全市体育设施总面积超过2300万平方米、人均达到2􀆰23平方米,市民体质总体达标率为88􀆰6%〔2〕。一批更加具有现代气息、彰显人文关怀、高标准高档次的文化体育设施正在积极建设和筹建之中。

资料来源:天津市体育局

2010年以来,天津市在350个社区兴建了健身公园,为13个乡镇文体中心配建了室内外健身器材,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2011年天津市进一步加大改善全民健身设施力度,在新建、更新全民健身路径设施的同时,又建设30个体育公园;创建职工体育健身基地50个,更新、配建的1500个社区、行政村健身园已经完工。2011年初,天津市体育局还将全民健身户外器材的标准由过去4~6年的使用期,提升到8年。2012年,天津市致力把全民健身活动建成民心工程、健身工程、幸福工程,继续建设30个体育公园,更新、配建1500个社区乡村健身园。还在有条件的公园和区域建设塑胶健身步道,建设规模化的健身广场,提升健身设施水平。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我市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宝贵的人才资源。根据2010年天津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基础数据统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天津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达2􀆰9万多人(见表 2)。2010年以来对3100名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了培训,还新增了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13名。 2011年培训、审核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名,审核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000名。成立天津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天津市马球运动协会和天津市手扑运动球协会。自1996年至2012年,天津市范围获得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的指导员已经达到219人,他们绝大多数仍活跃在全民健身事业的第一线,在县级和市级以上区域开展志愿服务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与天津体育学院联合建立了天津市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通过培训,提高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业务水平,增强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力素质,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2体育法规制度不断完善

天津市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文件:《天津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对于落实国务院《2011-2015全民健身计划》和《天津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落实天津市“十二五规划”,建立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体系,为“2012大运会、2013东亚运动会和2017全运会”赛事成功举办提供支撑。明确规划内容:编制未来十年天津市在体育事业领域中以公共管理为主要手段,以公益性为主要特征,以满足公众需求为主要目的与大型竞技体育赛事相结合的体育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竞技体育设施和群众体育设施),重点落实主要体育设施的空间布局〔3〕。《天津市全民健身活动经费配比办法》针对存在的区县全民健身经费不足的实际问题,及时进行政策兑现,为基层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持〔4〕。《天津市中国体育彩票全民健身工程管理办法》规定了全民健身工程的选址应是已建立基层体育组织,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便于日常管理,方便群众参加体育健身锻炼的居民小区、行政村、公园、广场等室内、户外场所。2012年又出台新《办法》尤其强调了工程选址应“防止扰民”,可谓有关部门规划决策中“以人为本”的一种进步。明确全民健身工程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收取费用,明确的表述彻底断绝了有些地方或机构利用健身工程收取费用的可能。将对在全民健身工程的建设、投资、使用管理和开展活动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而对损害、侵占、故意破坏全民健身工程设施的单位和人员,日常管理单位责其照价赔偿或进行修复,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此外,新《办法》对有关单位和部门在全民健身工程管理过程中的责任也给予了明确。

2􀆰3公共体育服务意识已经形成,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

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已经得到天津市体育行政部门的认可,天津市政府政策已形成对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明确认识,天津市体育群众工作树立新思想,建立新机制,采取新办法,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形成理性惠民、普及便民、服务利民、组织乐民的新局面和新特色。天津市提出致力把全民健身活动建成民心工程、健身工程、幸福工程(见表3)。

资料来源:天津市体育局

为提高全民健身水平,天津市在全市范围内创建了200个健 身气功“和谐站点”。目前,我市有各种群众体育社团107个,这些社团在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承办天津市全民健身运动会比赛项目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5〕。天津市举行的全民健身运动会参加市级决赛的运动员达4万多人,各区县和有关单位开展运动会系列活动达950多场次,累计参加人员达400多万人次,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2012年,天津市把全民健身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社区乡村星级全民健身站点建设工作。各级体育组织把举办好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在项目设置上继续增加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比如健身秧歌、传统武术、钓鱼等;在报名组织上,坚持全免费办法,既可以单位报名,也可以个人网上、电话报名;在比赛安排上,增强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切实让广大市民“练起来、赛起来、乐起来”。各区县体育局分别组织开展本区县全民健身运动会,开展本区县全民健身特色活动,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成为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助推器。同时,各区县体育局、各行业体协和系统单位积极组织全民健身运动会的系列活动,让更多的市民、更多的群众参加到全民健身行列中来。市体育局和市教委联合组织好中小学阳光体育展示活动,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把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作为全民健身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继续抓好元旦登天塔、健身大拜年、全民健身日纪念活动、奥林匹克日长跑等大型活动,努力形成全民健身全民参与的新气象。元旦、春节和全民健身日期间,各区县、有关单位就组织群体活动达150多项〔6〕。

2􀆰4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的定位已明确,资金供给逐年上升

“以公众需求为中心”的服务价值已经从理念、政策向实践领域逐步推进,天津市提出要深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 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 突出“理性惠民”,着力打造天津群众体育工作新特色。

根据2010年天津市地(市)和县(区)两级政府“三纳入”落实情况统计,本省(区、市)所辖县(区)16个,已将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9个,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3个,列入2010年地方财政预算金额共12812􀆰1万元。2011年全市16个区县用于全民健身组织活动的专项经费达1600多万元,为基层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持。到2012年本省(区、市)所辖县(区)16个,已全部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政府财政经费,并全部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见表4)。各区县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大力兴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设施。东丽区先后投入资金3亿多元施工建设区体育中心,提升改造东丽区游泳中心;蓟县投资2􀆰6亿元建设蓟州体育馆。

4􀆰2制定完善的体育法规保障体系,使公共体育服务有法可依

加快体育法律制度建设步伐,不断完善体育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使各项公共体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日益法制化、规范化、系统化。制定颁布公共体育服务相关法规,完善依法行政服务体系,加紧制定体育产业、体育市场的管理、体育竞赛管理、全民健身设施管理等法规、规章。不断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明确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和公共体育服务中的权利义务,紧密结合体育改革发展实际和需要,加快地方体育法制建设,有利于维护体育市场秩序,有利于促进公共体育市场规范发展,使公共体育服务有法可依。同时,在立法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对有关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确保各项法律规定能够真正落到实处,有效执行。

4􀆰3打破“官本位”观念,树立“民本位”理念和服务

天津市政府和体育部门必须树立全新的、正确的公共体育服务观念,增强各级体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人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强化对其的培训,牢固树立“民本位”的理念,必须从公众真正的体育需求出发,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公民的身心协调发展,向公众平等地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更多地提供体育健身设施、体育健身指导和服务、体育竞赛表演等切合群众需求的体育公共产品,并促进全社会体育健身文化的形成,倡导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和观念,切实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体育权利。

4􀆰4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稳步增加政府公共体育服务支出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整和优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结构,加大财政监督管理力度,实施财政资金专项审计,确保公共体育服务资金切实落实到位,使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稳步增加,切实解决公共体育服务投入不足的问题。对财政支出进行统筹安排,有重点地、有步骤地开展和实施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避免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以满足社会公共体育需要而生产或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体育物品或服务。

4􀆰5深化体育体制改革,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和效率

实现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和效率,前提是要改革现行的体育体制和机制。以不断加强各级政府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基层体育组织、体育设施、体育活动的建设为方向,以努力构建便民、亲民、惠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重点,积极推进体育工作制度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和办公流程,加快行政审批制度及运行机制的建设,进一步深化政府体育部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提高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提高体育运行机制的效率,为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的全面履行奠定基础。改革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要在继续由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提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政府向社会公共体育组织等专业组织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或委托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模式,以不断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5结语

近年来,天津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为群众参与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精神生活、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创造了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但在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过程中,仍然存在公共体育服务资金不足、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定位不准确、竞争机制缺乏、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要想彻底解决这些 问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所以要正确定位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稳步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树立“民本位”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完善体育发展规划,继续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天津市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更高效地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

参考文献

〔1〕闵健,李万来,刘青􀆰公共体育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62.

〔2〕roll􀆰sohu􀆰com/20111218/n329404105􀆰shtml 天津市召开群众体育工作会议市领导出席并讲话.

〔3〕www􀆰sports􀆰cn/industry/equipt/gh/2013-02-20/2200292􀆰html天津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

〔4〕〔5〕〔6〕ent􀆰163􀆰com/11/1217/11/7LFJQDG000

032D GD􀆰html2011年天津市群众体育工作会议召开.

〔7〕赵汝梅,依惠琴􀆰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天津市2012年度培训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3,01:72-73.

〔8〕news􀆰enorth􀆰com􀆰cn/system/2011/01/05/0055 35324􀆰shtml天津市2011年20项民心工程.

〔9〕www􀆰enorth􀆰com􀆰cn天津市群众体育工作会议在东丽区体育中心召开.

〔10〕china􀆰findlaw􀆰cn/fagui/p_1/368801􀆰html转发市体育局拟定的天津市中国体育彩票全民健身工程管理办法的通知.

〔11〕曹闻民􀆰政府职能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2〕高红香􀆰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实现路径的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15-117.

资料来源:天津市体育局

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明确了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的定位,即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是重要的提供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其中,应当以成为服务者作为首要任务,而成为管理者和提供者则是为了更好地配合公共体育服务的实施,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体育需求。所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无论是有形产品,还是无形产品,都应当以社会公众的体育需求为前提,这样的供给才能真正实现体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3天津市公共体育服务履行中存在的问题

3􀆰1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供应总量相对于需求还不足

尽管天津市体育产品供应的数量不断地增加,天津市人均体育用地、人均体育消费在全国还有待提高;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体育发展不平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和活动质量仍有一定差距;公共体育设施和健身场地总量不足、标准较低,对群众体育的科学指导和服务,还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2003年第五次全国场地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体育场地达85万多个,每万人仅拥有6􀆰58个体育场地,与同时期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平均每万人拥有200多个体育场地的状况根本无法相比。而根据2011年的数据计算,天津市体育场地数量累计为1,623个,天津市常住总人口为1293􀆰82万人(天津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每万人占有公共体育场地数量1􀆰25个。比第五次全国场地普查结果还低。而且现有体育场地大多数设施不足,质量普遍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显著。

3􀆰2社会体育指导员整体发展不平衡,培训完成率较低

目前,天津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2􀆰9万,数量上在全国前列,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天津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在人均占有量上还比较小,各区县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不平衡依然存在(见表5),尤其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还没有形成规模,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我市全民健身的发展,影响到体育强市的建设。

2012年度天津市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合格率很高,参加考试且合格的比例能达到100%。但是从完成率来讲,区县间出现很大差异。本年度参加培训的以红桥、南开、河西、河东、河北、滨海、武术协会人数居多,宝坻、北辰较少,宁河没有参训学员。通过访谈调研发现,各推荐单位参训人数与如下因素相关:各区县经济发展状况;其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各区、县体育局群体工作管理队伍的稳定性等〔7〕。

3􀆰3天津市公共体育服务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已经得到天津市体育行政部门的认可,天津市政府政策已形成对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明确认识,公共体育服务意识已形成,但服务效率不高、质量还比较低、供给总量不足,投入多产出少。其原因一方面是长期以来,政府居高临下的指挥管理意识浓厚,受传统观念束缚,“主导”思想严重,往往将自己看成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总是命令指挥,并已形成了特有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是政府垄断地位未能完全打破,竞争机制缺乏。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中仍然占主要地位,但政府本身并不是生产单位,不能直接生产物质产品,所以公共体育服务产品首先是由政府在市场中作为买者购入的,然后再服务于社会公众。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将成为市场中众多生产单位的追逐者。由于政府处于垄断地位,具有强大的优势地位,在供给和需求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导致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缺乏竞争机制。

4提高天津市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的实现途径

篇3

[关键词]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DOI]10.13939/ki.zgsc.2016.35.112

1 引 言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行、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中国已经掀起了一股全民体育健身的热潮。

2009 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家体育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2009〕23号)的职责调整中提到要“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促进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全民健身的职责,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和体育体制改革”。

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46号),把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要求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调研的对象

以成都市5城区:青羊区、武侯区、金牛区、锦江区、成华区,及周边区市县社区的公共体育服务为研究对象,其中以成华区建设路街区为实地考察对象。

2.2 调研的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②访谈法。③实地考察法。调研期间笔者对成华区建设路街区进行了实地考察,搜集第一手实证材料。

3 “公共体育服务”的基本概念

部分学者认为公共体育服务是一种活动。闵健等认为公共体育服务是指公共体育组织和公共体育服务人员,为社会公众的体育活动所提供的体育产品和体育劳务。[ZW(]闵健,李万来,刘青.公共体育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62.[ZW)]肖林鹏等认为公共体育服务是公共组织为满足公共体育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ZW(]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97-101.[ZW)]

4 国外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状况

4.1 美国

1979 年,美国连续推出“健康公民”计划,“为大众提供较为充足的硬件设施是美国政府主要的体育管理职责”;[ZW(]周兰君.美国大众体育管理方式管窥[J].体育学刊,2010,17(9):45-49.[ZW)]在“健康公民 2000 年”计划中保障每个公民都能够享有公共体育设施;在“健康公民2020年”计划中体育活动是42个分项目之一,共有15个子项目,无疑会积极地推动美国国民健康计划的开展。

4.2 英国

1975年,英国的《体育和娱乐》白皮书确定了体育和娱乐在福利国家的合法地位;20世纪80 年代由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将公共体育服务从体育设施建设转移到提高公众的体育参与程度上。

4.3 日本

1961 年,日本即颁布了《体育振兴法》,推动了日本体育的发展;1968年,日本开始制订体育发展的中长期计划;1971年,保健知育审议会发表了《关于普及及振兴体育的基本策略》;2000年,在日本又颁布了《体育振兴基本计划》。

5 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1 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现状

成都市的体育服务组织构建相对完整,主要由组织管理网络以及人员管理网络组成。成都市体育局是成都市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职能部门,是整个公共体育网络的核心。

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成都市注重群众体育活动的发展,致力于向民众提供高水平的公共体育服务;“十一五”规划期间,实施“全民战略、金牌战略、品牌战略”,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二五”期间,相比于2009年成都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57平方米,现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01平方米,全省体育人口每年新增40万人,共新增逾200万人。同时,“十二五”期间建设社区全民健身广场300个,乡镇全民健身中心200个,30%的行政村有公共体育设施,21个市(州)分别建设一个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85%的市(州)具备承办省级综合运动会的能力。

5.2 成都市成华区建设路街区现状分析

5.2.1 成都市成华区建设路街区简介

建设路街区于1965年正式定名为建设路街道办事处。管辖电子科大、培华路、建设中路、圣灯寺4个社区,面积3.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2万人,流动人口6.4万人左右。其中建设路处于成华区的核心地段,全长近2000米,自猛追湾横跨一环路和沙河至二环路,是建设路辖区最主要的商业街道。

5.2.2 体育设施情况

经实地调查,得到如下结果。

游泳池(馆)7个;网球场1个;足球场1个;台球馆3个;健身房4个;羽毛球馆2个;公共健身设施15处。在建设路街区居民占总体育面积为336412平方米,人均体育面积约为33642/6.2w=0.543,低于全国人均体育面积1.46平方米。

5.2.3 建设路街区人均体育面积较低原因分析

整个成华区的体育人均面积是高于全国的,而建设路街区作为经济中心却低于全国水平,一方面是由于成华区的体育场馆分布不均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本次调查建设路街区人均体育面积仅以街区内的对外开放的场馆设施为对象,辖区内的中小学与高校内的场馆对外开放频率低均不在调查数据之内;但其主要原因仍然是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水平较低,对体育场馆设施的充分利用意识不高。

5.3 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快速发展,但仍有不足:一是相关政策体系不健全;二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数量和质量差距较大;三是城、乡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四是政府体育部门和体育社团没有充分发挥公共体育服务的作用;五是体育活动组织形式较为单调,缺乏吸引力。

6 建 议

6.1 确定科学的发展理念

根据成都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人为本”、以“诚信正义”为基础、以“凝聚团结”为目标、以“供求”为动力、以“公平效率”为平衡点;以“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的科学发展理念。

6.2 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数量与质量

①为方便广大居民就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在社区附近修建公共体育设施,对老旧设施及时维护,并为老年人、残疾人等提供特殊体育设施,鼓励高校将体育设施对外开放;②鼓励各高校和相关部门定期开展健身培训、讲座等活动,并向市民积极宣传体育的相关知识。

6.3 发挥社会体育团体对体育公共服务的积极作用

鼓励社会及高校体育团体积极参与,体育社团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是对成都市政府部门的有益补充,因此,我们应坚持以政府为导向,多种体育公共服务形式并存,鼓励和扶植各种非营利性组织提供多元化的体育公共服务形式,体育公共服务并不意味着完全由政府提供,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管理部门可以委托非营利性组织提供。

6.4 统筹资源,保障城乡居民享有基本体育服务

成都市郊区与中心城区相比,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专业指导人员相对缺乏,体育信息相对闭塞。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背景下,政府部门应努力保障城乡居民享有基本体育公共服务。

一是加大对乡村体育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根据各村镇的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应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信息沟通,以满足居民日益增强的公共体育需求;二是培养更多的体育专业指导人员;三是建立乡镇体育组织,积极引导各年龄段的市民参与体育锻炼;四是鼓励村镇地区各中小学校、各企业的体育设施对外开放。

参考文献:

[1]迟福林.公共需求变化与政府转型[N].光明日报,2005-07-19.

[2]范冬云.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2):6-12.

[3]张光亮.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现状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2.

[4]游俊,刘超,雷泽勇,等.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探析――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4):33-37.

[5]王才兴.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体育科研,2008(2):20-26.

[6]闵健,李万来,刘青.公共体育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62.

[7]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97-101.

[8]周兰君.美国大众体育管理方式管窥[J].体育学刊,2010,17(9):45-49.

篇4

摘 要 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已经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陀螺作为一项流行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其经济作用逐步显现,发展其产业不仅有着较为有利的环境因素,同时还要认真思考其发展的对策及模式。

关键字 发展要素 产业化 对策

陀螺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一直是单纯的作为我国一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而存在发展的,基本不包含经济要素,但在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后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陀螺逐渐被注入了经济发展要素,这就为陀螺在当今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推动力,也是陀螺自我适应的体现。

一、陀螺产业发展的要素

首先是需求要素。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的消费结构已经开始由衣、食和耐用消费品为主转向娱乐、旅游和体育锻炼等休闲消费。体育娱乐产业的消费收入的弹性极高,加之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与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以及对文化消费多元化需求的增加,为我国陀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其次是资源供给要素。资源是相关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就陀螺而言,其正处于待开发资源向已开发资源、正在利用的资源的过渡阶段。从陀螺产业发展的内部条件看,它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有着独特的运动特征和相对较好的分布条件,群众基础较为广泛,这就为陀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次,经济因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陀螺产业化的发展条件已经逐步成熟。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日益富裕,人们理财观念发生转变,不再满足于将钱放在银行“吃利息”,更乐意到社会上进行投资,获得丰厚回报。体育产业被誉为当今社会的朝阳产业,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更是以其独特的自身特点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这就为资金的进入奠定了基础。

二、陀螺产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要加大对陀螺的宣传力度。要发展陀螺产业,就必须先让更多的人知道陀螺、了解陀螺并对它产生兴趣,乐意花费时间和金钱参与其中。这就要求我们要利用各种渠道与手段,如现代传媒、竞技比赛和节日表演等,对陀螺历史文化内涵、运动特点、健身娱乐等功能价值进行大力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陀螺的价值所在并积极地进行参与。第二,建立和健全陀螺劳务市场。要首先建立和健全陀螺劳务市场。其一,建立服务市场,如场地、器材等的有偿服务,以及有偿地组织陀螺的比赛与表演,组织陀螺旅游项目等。其二,建立技术市场,如举办各种培训班,对陀螺项目实行有偿教学,对需求者提供有偿的技术、信息服务与咨询。其三,建立文化市场,通过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或其它场所,对陀螺爱好者讲解陀螺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相关的民族历史与文化,使陀螺爱好者在运动的同时接受文化的熏陶。第三,大力创办陀螺产业实体。要大力发展陀螺竞技实体,如体育用品公司、活动场馆、培训中心、手工艺品开发公司等经济实体的创办,并努力使其发展出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确保陀螺产业均衡协调地发展。

三、陀螺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模式

第一,竞技推广模式:陀螺运动有着较强的竞技性,可以通过举办陀螺竞技比赛,推动陀螺产业的发展。举办陀螺竞技比赛,可以促进场馆设施的建设、运动器材的销售、训练队伍的扩大等,还可以通过收拾转播权的转让,通过现代传媒手段,扩大陀螺运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激发人们的参与兴趣,可以为比赛佼佼者设置较为丰厚的奖励。第二,大众健身模式:陀螺具有作为全民健身手段的优势,非常符合现代健身运动所倡导的注重休闲性、观赏性、娱乐性、健身性、参与性和简单易学、适于推广的原则,如果宣传措施得当,能够较为容易地扩大消费市场。国际健身领域发展的潮流是普遍能从事的、连续性强的、规则简单的、能够根据自己力量调节运动强度并从中取得乐趣的、能男女同乐的体育项目。而从陀螺的运动特征可以看出,陀螺运动恰符合这一发展潮流,说明陀螺运动具有国际发展潜力。

四结束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陀螺的经济功能已经越发明显,并表现出了可观的产业开发前景。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综合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大力推动陀螺的产业化发展,使其达到一定的产业规模,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陀螺产业的开发,不仅能够促进、提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丛湖平.体育产业理论与实践[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柳伯力,李万来.体育产业概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赵立,杨铁黎著.中国体育产业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篇5

关键词: 九江市 社区体育 管理现况

1.九江市社区体育组织现况

组织作为专用名词解释,是一个实体。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1]城市社区体育组织是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最小载体,包括两大类:行政主导型和自主松散型。行政主导型是以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为依托,组织程度较高的组织形式,如街道各单项体协、社区体育俱乐部等。自主松散型是社区居民自发建立的比较松散的组织形式,如体育活动点、辅导站、社区单项(人群)体协等。目前九江市各社区都建立了体协,各体育活动点、辅导站、单项主要以各类健身舞、腰鼓、木兰系列、气功、太极拳(剑)、健身走、登山、放风筝、篮球、乒乓球等内容为主,除登山、篮球等协会外,其他组织都以自管形式为主。

对体育活动组织的管理方式主要是以挂靠所属单位为主,调查结果统计,截至2006年12月份,257个体育活动组织中,有102个组织无挂靠,约占总数的40.9%,有32个组织挂靠在辖区内单位处,有21个组织挂靠在社区物业管理处,其余100个组织分别挂靠在街道办事处或是社区居委会。其中有经费来源的组织只有53个单位,约占总数的20.52%,经费来源主要以自筹方式为主,其中仅有4个体育活动组织经费来源于赞助形式。

从调查中发现,政府对九江市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行为较少,虽然在晨晚练活动点配备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骨干,并对体育活动组织的健身场地进行协调,但每个组织结构简单,内部无明确的管理,规范性程度低,无规章制度;且存在着外部管理松散现象,体育部门对社区体育活动组织负责进行宏观管理,但一般不主动过问体育活动组织,基本上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2.九江市社区体育工作计划制定情况

社区体育工作计划是社区体育管理职能中最基本的一个职能,是根据辖区内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社区体育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社区体育工作计划制定是社区体育管理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的一部分,一般包括指导思想、目的要求、计划任务安排、具体措施、经费和物质保障五个方面。指导思想是根据国家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对社区体育发展的指导精神、方针政策,提出本社区体育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争取达到的总目标。计划目的要求是指根据计划指导思想和总目标,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计划任务安排包括社区体育管理工作中各项事务的安排及筹划。具体措施是为了完成各任务、活动落实计划安排,必须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

3.九江市社区体育资源管理现状

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3个方面。人力资源主要是指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骨干,是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杠杆力量。财力是指体育经费,是开展社区体育的物质保证,社区体育的资金除了政府支持外,还应采取各种形式,拓展资金筹集的途径。物力是指体育场馆、器械设施、场地等,它们是实施和开展社区体育的重要条件。

3.1指导员情况

九江市体育指导员的安排采用就近、就便指导原则,以方便健身的居民和指导员开展工作。我市采用对社区体育指导员进行简单登记的形式对指导员情况进行备案,主要的登记内容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级、指导项目、联系方式等方面。就整体而言,我市对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管理较为松散。九江市从2000年至2006年12月底,10个街道办事处中,社区体育指导员主要分为组织管理型和技术指导型,共有158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其中72.58%的指导员是属于健身技术指导型,有10.69%属于组织管理类,其余的指导员二者兼有。在164名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中,有32%的指导员属于组织管理型。有54%的指导员属于健身技术指导类,其余的指导员为二者兼有;22名一级指导员中,有13名为健身指导类型,7名为组织管理类,2名为二者兼有;国家级2人均为健身技术指导类。如表: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社区每个晨晚练习点和体育活动站所承载1-3个体育组织,且不同的活动内容,所涉及到的活动人员多达几百人,活动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活动的人群年龄特征也不一,单靠某一项目的指导员进行健身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多数指导员为兼职,在指导时间上只能以兼顾为主;指导内容主要是各类健身舞(操)、武术、太极拳(剑)、木兰系列、体育舞蹈、腰鼓、秧歌,从图1中可以看出,指导内容集中在各类健身舞(操)、体育舞蹈和太极三项内容上,因社区内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内容单一,必须限制社区体育活动的多样性发展。见图1:

经过调查统计,截至2006年12月,男、女性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比例分别为42.39%和57.61%。街道办事处对于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管理仅限于前期组织培训和简单登记备案,忽视对指导员进行系统的管理,在对后期缺少指导工作监督和评估管理。在登记管理中,对指导员的基本情况登记不全,指导员的居住地址、专业等信息不全。

3.2资金管理体制

社区体育资金管理的目的是广辟资金渠道,有效筹集和合理分配使用资金,以更好地保障社区体育的顺利开展和发展。据资料显示,九江市社区体育的资金主要来源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街道财政的预算,有关政府部门的补贴,通过体育赛事商业化运作筹措经费,辖区内单位的资助,体育有偿服务获取以及体育彩票基金等。主要用于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竞赛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外聘专业人员等方面。对于街道财政预算这一方面的管理上,各街道办事处主要采取统一由财务处管理,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辖区内支持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及外聘专业人员,有关部门的补贴一般用于体育竞赛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辖区内单位的资助只要体现在大型综合运动会方面。街道办事处组织的体育有偿服务及各类体育活动组织自行发起的有偿活动服务的收入一般用以支付体育组织活动开支。

3.3场地设施管理现状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主要目的是提高社会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各街道对于社区体育室内场地和经营性场地设施的使用都制定了管理规定和规章制度,指派专人负责体育场地的保养与维修,明确了开放性质并规定了开放时间;对于刚投入使用的全民健身路径,一般由所在地居委会或物业管理处指定专人管理并进行使用说明的解释。但这些指定的管理人员多以临时性为主,并付有报酬。全民健身路径是一种群众公共体育设施,是以若干体育器械组成的健身乐园,修建在体育馆周围、公园广场绿化带边沿地区以及生活小区,美观实用,趣味性大,老少皆宜[2],能随时吸引居民使用,使用高峰往往是在早晨和晚上,给健身路径的管理带来不少困难。为了给居民进行科学的指导,一个新投入使用的健身路径,在3个月内,根据时间段配备有1-2名管理人员,这就加大了街道办事处的管理任务和财务支出。社区内各单位和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丰富,室内场地是对外收费才能使用的,室外场地和资源一般是在不影响正常工作和教学的情况下对居民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也是没有限制的,居民可以随时进行健身和使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三亚 休闲体育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作为休闲活动方式之一的休闲体育,是人们在闲暇时间为了身体健康和心理愉悦等目的而参与的各种体育活动。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这种休闲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促使人们对休闲体育重新审视。本文通过对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的深入调查,概括三亚市休闲体育的现状,并提出其发展策略,以此为国际旅游岛的成功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

以三亚市城镇居民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三亚市河东区、河西区、海棠湾镇、吉阳镇、凤凰镇、崖城镇及育才镇400名居民为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查阅了大量有关休闲体育方面的文献、资料。(2)问卷调查法。本课题对三亚城镇居民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83份,回收率为95.7%,其中有效问卷371份,有效率为96.8%。(3)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了常规数理统计。(4)实地调查法。深入到三亚市休闲体育中,观察三亚市休闲体育开展的各项情况,实地了解和掌握三亚市居民的休闲体育现状。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的主要项目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十分丰富,居民休闲体育的项目种类繁多。在对城镇居民的调查中发现,三亚市居民最喜欢的休闲体育项目依次是体育舞蹈、太极拳、游泳、慢跑、网球、排球等。其中体育舞蹈、太极拳和游泳所占比例为57.1%、15.6%和10.5%。此外,三亚市体育局在大部分城镇的空闲地区放置了体育健身器械,城镇居民可以随时自由使用,有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采用全民健身器械进行锻炼,这成为三亚休闲体育发展的新思路。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三亚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项目众多,但民族体育项目所占比例较小。

3.2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时间

三亚是休闲之都、养生之都。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热情程度颇高。通过调查可知,三亚城镇居民每天休闲体育的活动时间在0.5小时以下的占调查人数的8.9%,每天活动时间在0.5小时到1小时的占25.3%,活动时间每天在1小时到2小时之间的占总调查人数的27.2%,活动时间每天在2小时到3小时之间的占20.8%,每天休闲体育活动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占17.8%。综上,三亚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时间每天在0.5小时以上的有91.1%,大多数已经达到体育人口判定的时间标准,这充分反映了三亚市居民对于参与休闲体育的兴趣浓厚,同时也为休闲体育在三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3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频率

三亚是中国日照时间最长的城市,全年有近300天艳阳高照,同时也是中国年均温度最适宜的城市,年平均气温25.4℃,又是中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负氧离子含量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基于这些独有的优势,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频率较大。通过调查数据可知,每周参与一次休闲体育的人数所占比例是10.0%,每周参与2次休闲体育活动的人数占23.5%,每周参与3次休闲体育活动人数占33.7%,每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3次以上的占32.8%,达到体育人口判断频率标准的比例为66.5%。

3.4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主要活动地点

三亚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和地理条件,群众自发地组织在河边、广场进行休闲体育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可知,三亚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地点主要在广场,占调查人数的60.1%,河边和公园也有较多份额,分别占15.9%和13.8%,但是在社区内进行体育活动的较少,这主要的原因是三亚市内及周边的环境和空气质量非常优异,促使人们走到户外来,投入到自然的怀抱中去。这种休闲体育的活动地点是非常理想的,相关研究表明,在户外进行体育锻炼的效果要比在社区或室内进行体育锻炼的效果好。

3.5 三亚市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

通过对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的问卷调查,可知城镇居民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动机是多元化的。数据表明,大部分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是为了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这部分大约占57.7%,也有一部分是为了塑型美体,占21.0%,为了缓解压力和娱乐享受的分别占14.6%和6.7%。总体来看,大多数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是为增强体质和促进健康,而对于缓解压力和娱乐享受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小。

3.6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参与的制约因素

通过调查可知,三亚市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制约因素有经济、时间、设施和培训等因素。培训是制约休闲体育发展的最大因素,约占32.1%;时间因素是制约休闲体育发展的另一大因素,大约占28.0%;其次是设施因素,大约占22.1%;最后是经济因素,约占17.8%。可见,大多数居民在经济条件上达到了参与休闲体育的要求,但时间不足、无足够培训等其它不利因素成为了三亚城镇居民休闲体育参与的制约动因。

4 结论与对策

4.1 结论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的项目丰富多样,三亚居民最喜欢的休闲体育项目依次是体育舞蹈、太极拳、游泳、慢跑、网球、排球等。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时间和频率较好,大体上达到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要求,但还需进一步加强。自然环境是三亚休闲体育锻炼依托的主要场所,也有少部分居民利用健身器械进行锻炼,但学校体育各项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三亚市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是促进身心健康,另一部分居民是为了塑型美体,为了减少压力和娱乐享受的所占比例较少。制约三亚居民休闲体育参与的因素主要是培训和时间因素,因经济条件和体育设施不足未参加休闲体育的所占比例较少。

4.2 对策

加大对三亚城镇居民体育培训的力度,促进居民转变健身观念,补充休闲体育锻炼的新信息和新知识,提高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的能力。政府部门应增加对休闲体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休闲体育的资金投入,改善休闲体育设施,优化休闲体育资源。学校应逐步向居民开放体育设施,提供休闲体育活动的场所,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支持。加强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以便使三亚更多的城镇居民参与到休闲体育中来,为全民健身的顺利实施铺平道路。与其他城市进行互动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完善自身休闲体育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适合自身休闲体育发展的最优道路。

基金项目:琼州学院2011年度科研项目(项目编号:QZQN201109)

参考文献

[1] 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8-61.

篇7

[论文摘要]:本文以南宁市为例,首先从运动服装等销售、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和休闲养身分析了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发展现状,基于此,对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发展展开了SWOT分析,最后提出了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市场培育相关策略。

一、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发展现状

休闲养身体育主要是指由人民群众在平时生活的节假日或者余暇时间中的休闲体育与养身消费行为而实现的商品价值总量。随着体育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的增多,人们对体育文化的需要日益加大。

1.运动服装、装备、器械的销售情况

由于假日期间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运动健身和出行,引起对运动服装,装备的更多需求量,同时,许多体育商场在假日推出减价销售、换季销售、有奖销售等多种促销手段。据调查2008年10月份南宁百货大楼、百盛、梦之岛等商店的销售量均不少。在消费人群中,年轻人以买运动鞋者居多,中老年以健身器材为主。人们以耐克、彪马、阿迪达斯、kappa等知名品牌为首选品牌,其中以耐克、阿迪达斯销量最大。表明人们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信誉、品牌,同时表明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还有很大差距。

2.体育竞赛表演

羽毛球、健身操、游泳、网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已成为南宁市民们周末或工作之余经常参与的活动。由于这些项目易学、易掌握,对场地、器材、服装要求不高,消费不必远行,符合了大多数市民的需求,在假日中便异常火爆。南宁市各大高校举办的各类体育竞赛,等,均在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又满足了人民群众在假日休闲中对体育的需求。

3.体育旅游和休闲养身

南宁市有利的地理环境及良好的气候特征,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随着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体育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国家旅游总局曾将1996年的主题定为“度假休闲年”,2001年又将主题定为“中国体育健身游”,并开展一系列全国及地方性的大型体育旅游活动,共推出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健身旅游活动11大类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路线,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旅游项目满足不同类型消费群体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体育旅游在我国已具备一定的市场规模。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在南宁市已展现出巨大的市场前景。许多户外项目像攀岩、徒步和漂流等项目因为市内较少,花费时间太长,均需等待假期。目前人们外出旅游更愿意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据调查南宁市周边地区拥有体育游乐设施的旅游景点游客众多。南宁市A级景区内涉及运动项目如摩托艇、水球、射击、温泉等都吸引了来自国内外数量众多的游客。然而到城市周边郊区参与的体育旅游,仅仅是兼有体育项目的常规旅游,离真正的体育旅游还很远。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旅游应该是那些路途较远、目标明确、过程艰苦,对体能和意志要求较高的活动,像登山、穿越、漂流、探险、自行车长途旅行等等。南宁市市民参与的人数比较少,这主要是目前人们对旅游的认识还停留在观光、购物、餐饮、休闲等层次上。

据调查,除此之外,南宁市体育的经营实体,以商品形式向消费者提供不同档次休闲养身体育健身娱乐服务,如温泉谷、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以及各种健身俱乐部等。另外,休闲养身体育健身技能的培训、辅导和咨询,为群众组织编排各类竞赛,提供竞赛服务的群众性体育竞赛表演,应用先进的测试设备和科学合理的检测手段,为社会大众提供体质测试和健康评估的有偿服务,为某些患有慢性疾病和身体局部组织损伤的病人,提供运动处方、医疗保健加传统体育医疗康复方法,为提高大众锻炼身体的时效性、趣味性而开展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等等均已经开始发展起来,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二、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1)从世界产业发展大趋势看,当前体育产业是一项具有无限生机的新兴朝阳行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贡献,在欧美国家,体育与经济发展已紧密联系在一起,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在促进社会就业、扩大和拉动下游产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当前休闲养身体育业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参与;(2)休闲养身体育消费市场潜力很大。南宁现有几多万人口,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合作的加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以及需求层次的改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休闲养身体育消费的需求也日益高涨,体育健身娱乐业逐渐兴起,南宁约有70%以上的人每年都会在运动上有所花费。

2.劣势分析

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直接决定该地区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发展水平和现状。南宁正处在发展加速时期,休闲养身体育消费还不是很活跃。目前大多数人们还处在过渡时期,休闲养身体育消费正处于增长时期。南宁市居民整体收入偏低,很少投资于有偿健身;会选择有偿健身的无偿替代产品;余暇时间也相对较少;对竞技表演业的需求不高。

另外,在调查中发现,人们对休闲养身体育认为管理最差的最多,占总被调查人数22.5%,接下来依次是接待19.2%,交通16.8%,场所品味和特色15.0%,人才匮乏14.0%,生态环境脆弱10.0%,其他2.5%。管理差主要表现在场所的秩序混乱,各种拉客宰客现象,接待差主要是硬件设施差和服务水平不高,交通主要是距离太远;场所品味与特色主要是场所自身的开发规划和吸引力;人才匮乏主要是从事专业休闲养身体育开发和管理的专业人才不够;最后是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

3.机遇分析

休闲养身体育面临发展的大好机遇。休闲养身体育是满足市民追求健康需求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持续增长,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关注日益提高,休闲养身的需求应运而生。同时,随着我国法定闲暇时间的增多和带薪度假的逐步实现,居民已不满足现有的大众运动方式,追求健康、康寿等与生态休闲养身相结合的高品味、高端的运动方式日趋为人们所青睐。因此,发展生态休闲养身体育是参与体育消费新潮流,细分南宁体育业市场,满足居民健康需求的需要。

4.威胁分析

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经营人才相对匮乏,这种人才的缺乏不仅体现在休闲养身体育系统内部,体育经营人才数量和质量也明显不足。市场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体育经营人才素质的竞争,而南宁在吸引和保留优秀休闲养身体育经营人方面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使得休闲养身体育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5.SWOT分析结论

根据前面对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现状分析以及结合SWOT分析表明,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前景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目前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总的消费量比较低,而且对中高档的需求量比较少;而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发展还是具备一定的市场发展基础,在广西地区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因此,要拓展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市场,就要及时抓住机遇,善于迎接挑战。从根本上来说,在南宁市的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过程中,对于外在因素,只能顺应它,利用它,而关键在于对休闲养身体育发展的重视和实际支持的力度,其中做好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的培育是关键中的关键。

三、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培育对策

在当前产品以及开发手段高度雷同化的今天,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要想取得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要在市场运作方面坚持运用市场培育策略。

1.市场培育原则

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市场培育首要的便是各方对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的高度的重视,在运用现代化的休闲养身体育发展与管理思维指导下,结合竞争力培育与市场基础,制定符合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场所市场培育策略,并站在全局性、前瞻性和对抗性的市场培育战略高度。当前,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应当抓住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机遇,做好迎接产业发展挑战和区域性品牌的市场竞争,从而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

2.加大各方对市场培育的支持力度

(1)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休闲养身体育业运行机制。必须改革长期以来束缚休闲养身体育业发展的管理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多元化主体投资,各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休闲养身体育业运行机制。

(2)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划和引导。各级政府应提高对发展休闲养身体育业重要性的认识,尽快将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全局。同时结合南宁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3)加快休闲养身体育设施的建设。一方面,面向市场盘活现有休闲养身体育场馆设施;另一方面,要通过整体式布局使用权的招商进行综合开发、运作和多种经营,以加快新休闲养身体育场地的建设。

另外,还应做好大力培育休闲养身体育消费市场,加大休闲养身体育人力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培养休闲养身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合理规划体育产业布局等工作。

3.转变观念,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项目

转换经营观念,引入市场机制。只有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才能推进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的社会化和产业化,缓解资源短缺的矛盾。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的经营者,要建立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社会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多渠道、多形式的发展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经营者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弥补资金不足的矛盾,加快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的发展。建立效益机制,围绕效益抓经营,围绕经营抓管理,管理要以效益为中心,在保证正常运作下,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积极探寻适应南宁市民需求的南宁市休闲养身体育业项目。首先,应选择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充分利用现有场馆和人才力量搞培训。其次,以“全民健身计划”为依托,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的全民健身器材、全民体质测量器材及运动竞赛器材等。充分利用高校人力、科技、场地、器材等资源,大力开展高校和社区健身活动,并建立相应机构,有目的地计划地开展区域性、小型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如健身操、形体训练、体育舞蹈、健身气功、武术等培训以及组织体育旅游等。这样,体育不但可有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如健身操、形体训练、体育舞蹈、健身气功、武术等培训以及组织体育旅游等。不但可有力地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而且将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丰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

[2]卢晓梅:我国体育产业投资墓金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0

[3]赵鲁南: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运作条件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3(4):64~66

篇8

关键词: 南京高校 体育场馆 资源利用 有偿开放

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最新结果(截止2006年底),江苏省13个城市中,体育场地总数和标准场地数位居前三位的依次是苏州市、南京市和常州市;数据还显示,苏州、南京在绝大部分指标中均位居全省前两位,两市的场地数字占了全省的四分之一强,标准场地数占全省的28.3%;全省共有体育场地40743个,以7400万人口为基数,人均场地面积为0.94平方米,低于全国人均体育场地1.03平方米;教育系统的场地数占全省总数的61%,但教育系统的场地绝大部分不向社会开放或很少向社会开放。[1]

南京是江苏省高等院校聚集区,现高校数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位居前列。南京目前有高等院校40多所,加上民办高校的数量,其数量大于50所。“将学校的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变学校的体育资源为全社会的公共资源,在满足学生体育教学和校内体育活动使用之外,能够有组织地向社区居民开放,无疑对缓解广大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加快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需要,以南京市20所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的发放采取现场的方法,问卷的填写者是南京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或管理人员。随机选取南京地区高校26所,共发放“南京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开发调查问卷”26份;调查时间为2006年10月-12月,回收23份,有效问卷20份。调查对象包括南京市区、江宁大学城、仙林大学城和浦口高校区的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高校,选取样本能够反映南京地区高校体育场馆的整体情况。此外还采用了专家访谈法、比较法和数理统计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南京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

从南京高校分布的地理状况和集中程度看,主要有南京市区高校、仙林大学城高校、江宁大学城高校及浦口高校区四大板块,其主要体育场馆资源数情况见表1。

从统计情况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分析,南京20所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分布不均匀,其主要原因是:近10年来,南京城区高校由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创建新校区,并出现了大学城。仙林大学城高校、江宁大学城(现大学城高校数量接近30所)高校非常重视对体育场馆的建设,并对学生人均场地标准作出具体规定。统计结果:两个大学城生均场地面积达到4.16m2,但由于南京市区高校体育场馆资源老化和严重不足,南京高校生均场地面积约为3.04m2,低于西安市高校生均场地面积的3.3m2。[3]

2.2南京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情况

2.2.1南京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情况

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开发是高校在保证自身正常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的基础上,对内或对外实行体育场馆的经营开发,它不仅能为本校师生提供运动需求服务,而且从某种程度能弥补社会全民健身体育场地的严重短缺问题,走“以馆养馆、以场养场”的良性循环之路。通过对南京20所高校DE调查显示,共有12所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实行了不同程度的有偿经营(占60%),5所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尚未得到开发与利用,3所高校体育场馆资源进行无偿使用。

2.2.2经营管理方式

目前南京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方式基本有以下几种,即集体承包经营、个人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其中集体承包经营中包含后勤部门承包经营和体育部承包经营两种方式。在12所体育场馆经营开发的高校里,其中租赁经营占25%(3),集体承包经营占33.3%(4),个人承包经营的占41.7%(5),通过调查和对赢利情况的分析,采用集体承包经营的学校赢利状况最好,其次是租赁经营。

2.2.3经营对象

南京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对象以学生为主体,部分高校校外有常年包租其场馆进行体育活动和竞赛的企事业单位。学生对象主要以个人和学生体育社团或者体育俱乐部为主,高校团委和体育部对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的定期活动给予较高程度的重视,鼓励其积极开展校内各种体育活动,并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但大部分体育社团和俱乐部活动时存在场地问题,需要缴纳场租费。近几年,南京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不少企事业单位每年至少定期开展1-2次全员体育活动或体育竞赛,因此南京不少高校体育场馆就成了各企业、事业单位定期开展体育活动的场所。

2.2.4经营项目

2.2.4.1主营项目

问卷调查的20所南京高校中,共有12所高校的体育场馆资源不同程度得到开发。在不同体育项目市场化运作中,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散打)、网球和游泳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瑜伽和健身器材,而台球和旱冰最少(见表2)。

羽毛球、乒乓球是目前南京高校体育馆经营最多的运动项目,在高校里由于场地设施情况普遍较好,而且这两项运动在高校学生和社会体育消费群体中普及程度最高,所以受到欢迎。跆拳道(包括散打)、网球、瑜伽、塑形(运动健身器械)等项目也是目前社会上比较流行的健身体育运动,并且高校中有优良的专业师资力量作为保证,因此开发程度也较高。

南京高校游泳场馆的市场化运作程度比较高,凡有游泳池的高校几乎都能不同程度地对内、对外开放,但由于受季节和设施条件的影响,大部分的高校只能选择在夏季开放,而拥有温水泳池条件的高校只有一所。经营台球和旱冰的高校最少,其场地设施多为改建而成,设施比较简陋,规模较小。

2.2.4.2兼营项目

南京高校体育场馆除了经营体育健身项目以外,还兼营其它项目。排在第一位的是体育用品的经营;排在第二位的是餐饮服务;排在第三位的是专业指导(陪练)。兼营项目表见表3。

通过统计结果和实地调研情况分析,高校体育场馆经营体育用品和餐饮是主要的兼营项目,但总体规模较小、档次低,没能有效地通过健身的主体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也是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普遍存在的问题。

2.2.5经营时间

从总体看,南京高校体育场馆的平均每周开放时间偏短,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场馆开放经营的时间不能和正常的教学发生冲突;第二,部分体育项目由于种种原因大多安排在下午和晚间及双休日期间。

2.3南京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有偿开放的优势与不足

2.3.1具有比较充分、稳定的体育消费人群

随着群众健康意识的加强,“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对现代社会时尚和流行的体育健身能力较强,而且闲暇时间的增多使他们已经成为体育消费的主流群体中一员。然而,私营体育健身房价格不菲且项目集中在瑜珈、塑身等流行的体育项目上,通常令大学生望而止步;大多数的市民也愿意到文化气息浓厚、校园环境优美的附近高校进行体育活动和锻炼。

2.3.2具有较高水平的体育师资队伍和体育专长(业)的学生

体育锻炼与健身休闲需要活动的场所,更需要讲究锻炼的科学性和专业指导。在这方面高校具有优势,除了高学历、专业型的体育教师外,在体育场馆设施的先进和管理的规范上高校同社会上纯粹以赢利为目的健身房相比有天壤之别;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和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在体育场馆的管理和运动技术指导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既可以作为社会实践,也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必要的相关经验,并可能增加就业的机会。

2.3.3积极带动高校周边群众体育的发展

南京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偿开放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已经初具规模,为实施运作的高校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以南京仙林某高校体育中心为例:在体育中心对外有偿开放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体育设施和器材的利用率,为南京仙林新城群众社区体育的发展解决了体育设施和器材少的问题,减少了该地区社会体育财政投资。仙林大学城现有居民30万,包括在校大学生近9万人,共有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9所各级公办民办院校和大专、职业学校(截至2006年底),预计到2010年在校大学生将达到10万余人。因此,以该校为代表的南京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运作,应尽可能提高社会效益,这将是今后南京高校体育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2.3.4有利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高校体育场馆的市场化运作趋势,将导致高校体育管理模式局部的改变。还是以该校仙林校区为例:学生课外活动管理模式已发生组织形式上的改变。该校区现在采用课外活动体育俱乐部的模式,该模式已开展近5年,以学生自愿参加为原则,交纳较低的会员费用,保证俱乐部会员在自定的时间参加活动,保证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并给予一定的管理和指导。这种课外活动体育俱乐部的模式在南京高校尚属首创。在地处市区的南京某学院,因全国十运会武术比赛的需要而修建了一座多功能的体育馆,十运会后根据本校学生活动的特点和服务社区的宗旨,面向大众,以开展羽毛球俱乐部的管理组织形式进行有偿服务。

2.4南京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的不利因素及对策

《体育法》第三章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学校体育场地必须用于体育活动,不得挪作他用。”我国1995年颁布实施《体育法》,其中相关体育产业与体育经营的规定目前还是空白。

《南京市体育经营活动监督管理办法》(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259号,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根据南京市目前体育经营活动现状,并依法加强了监督管理,第四条明确了:“南京市体育局是本市体育经营活动监督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区、县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负责本辖区内体育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该办法第三条对体育经营活动解释是:“指以国家体育行政部门批准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为内容,以营利为目的,面向社会举办的体育健身、培训、竞赛等经营活动。”为保证高校体育经营活动健康有序的发展,促进体育市场的繁荣,对体育经营活动加强管理和监督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高校体育场馆走市场化之路过程中在收费问题上应做到“顺应市场价格规律,内外有别”。以南京某大学(城区本部)为例:对外开放的有网球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内设健身馆、瑜珈馆、跆拳道馆、乒乓房、温水游泳馆)、羽毛球馆。这些体育场馆除了对本校的师生开放外,还对社会开放。在收费上对学生(凭学生证)按市场定价的一半收取。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和田径场不收任何费用。

2.4.1缺乏长期的、系统的规划及管理制度、管理人员。

这是阻碍目前高校体育场馆向市场化运作的最大瓶颈。即使有最好的场地等硬件设施条件,而没有服务、管理人员的优质服务与市场开拓能力、管理水平,这样的经营管理也只能停留在低水平与低层次。

2.4.2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有偿经营的经济效益不能令人满意。

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分析认为,高校场馆条件及地理位置是决定赢利水平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即体育场馆硬件设施好,位置处于市区或接近市区赢利明显。仙林大学城高校、江宁大学城高校虽然场馆条件很好,但地理位置不理想,尤其是江宁大学城高校远离城郊结合部,有偿开发使用具有很大局限性。

南京高校场馆经济效益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还包括体育运动项目服务和相关的体育用品如体育服装、体育器材和饮料的销售还处在较低档次。对于体育设施硬件相对较好、交通便利的高校应扩大对外服务项目,如寻找需要长期租赁场馆的企业、事业单位,因为有些大型企业或事业单位非常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每年都需要办大型的体育活动;另外,对于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的利用、开发也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体育场馆的冠名权、广告牌租赁等都是可以采用的。

2.4.3对高校公益性质向有偿服务的观念尚不能完全扭转,甚至对立。

调查对象有25%的高校体育场馆未得到开发与利用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缺乏经营开发的理念或可能难以处理、协调经营开发所带来的利益关系。分析认为,这在现实中也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在高校普遍扩大办学规模的大背景下,学生人均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利益分配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带来场馆经营的负面影响。因此,首先要健全体育场馆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场馆的科学管理水平,增强后勤服务意识,以赢得广大师生与领导对此的支持。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南京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分布不均衡,设施及配套优良的体育场馆主要分布于仙林大学城高校、江宁大学城高校。

3.1.2南京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情况一般,60%高校能够利用自身场馆的设施和人力不同程度地对校内、校外体育消费者实行有偿开放,由于管理能力上的不足和缺乏系统、长期规划造成总体赢利能力不足。

3.1.3 60%的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在保证正常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同时,利用其余时间满足校内学生和校外体育消费人群的运动需求,但开放时间和空间相对有限;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尤其多功能体育中心开始注重投入管理,带动了周围社区的全民健身活动,有效弥补了南京地区社会体育健身活动场所不足的问题。

3.2建议

3.2.1体育产业被视为“朝阳产业”,开展体育经营活动、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效开展得到政府和百姓的支持。高校良好的人文环境和优质的体育资源、相对较低的价格使之有理由在市场上占有优势地位。体育资源优势突出的高校应积极转变观念,在保证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基础上,制定健全的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制度,根据本校体育场馆资源的特点和实际,开展有偿体育项目的经营。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可以优先考虑师生利益,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和宣传手段,多开发利用大众喜爱并赢利好的游泳场馆、羽毛球馆、乒乓球房、健身房和网球场等体育场馆。

3.2.2受体育场馆资源条件限制的高校,对现有的场地设施要尽可能无偿使用,提高使用效率,使更好地服务在校师生与社会;同时加强场馆设施的管理与维护,更好地保证学校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Z]..

[2]江苏省体育局.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努力推动学校体育又好又快发展[Z].2006,12.

[3]张宝钰等.西安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与经营情况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8-51.

[4]雷厉.对北京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3),298-301.

[5]李燕秋.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6):143-144.

[6]潘国祥.叶亚云.高校体育场馆有偿营运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5,(4).

[7]赵树安.陈有财等.高校体育场馆使用效率与效益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5).

[8]师灿斌,葛超.普通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管理初探[J].惠州学院学报,2005,(4):24-26.

[9]卢元镇主编.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南京市体育经营活动监督管理办法.南京市人民政府令第259号[N].南京日报,2007,12,29.

篇9

摘 要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来宾市学校体育引入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为促进来宾市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学校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 教学 实践

来宾市地处广西桂中,有壮、汉、瑶等10多个民族,主要以壮族人口为主,少数民族人中占74.6%,农业人口占85.9%。在中国不断城镇化的今天,来宾市居民仍然保持着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抢花炮、高脚竞速、抛绣球、板鞋竞速、绣排球、长鼓舞、跳竹竿等。但是在来宾市学校体育开展过程中,随着西方体育项目的进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的比重并不大。而“民族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和体育教学中,具有传统体育的一些共同特征,即体现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团结合作等传统文化精神,可以从不同侧面较好地展现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下的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从而较好地继承民族体育运动,并为提高民族体育的现代健身、娱乐身心等作用奠定良好的认识基础[1]。”本文在调查其他地区学校体育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状况的基础上,对来宾市学校体育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实施措施,为促进来宾市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论文的研究思路

本论文以丰富来宾市学校体育内容,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基点,通过对来宾市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现状进行调研,摸清来宾市学校师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态度,同时对来宾市学校体育引入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来宾市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学校现状,研究相应的实践措施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来宾市学校的良性开展,在柳州师专和来宾市中小学试行,以促进来宾市学校体育改革,保护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归纳与演绎等研究方法。

二、研究的实施步骤

(一)进行前期的相关理论分析研究,开展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与整理、专家咨询。

(二)分析来宾市学校体育引入民族传统体育的法律政策、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来宾市学校师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态度、来宾市师生转变观念的可行性、来宾市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培养可行性,构建来宾市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实践的有效措施。

(三)在来宾市选择柳州师专以及3所中小学校作为实验试点,进行具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实践。

三、来宾市学校体育引入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分析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中华历史上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主要是指我国各民族传统的祛病、健身、习武和娱乐活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顾名思义,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体育的,二是民族的,三是传统的[2]。体育的是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体育项目,其具备体育的诸多特征与功能。民族的是指这类体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民族与地域逐渐发展而来的,具有民族性,内含着民族文化底蕴与风俗行为习惯等。传统的是指这种体育活动是祖辈相传的,具备传承性特征。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民间已经开展了相当长一段时期,很多项目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如太极拳、太极剑、少林功夫等。而在广西,因处于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是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来宾市作为广西新兴城市,政府关注体育发展,注重对外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宣传自身,下面就来宾市引入民族传统体育政策的可行性、转变师生观念的可行性、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培养的可行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革与创新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为在来宾市学校体育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提供理论依据。

(一)来宾市学校体育引入民族传统体育的政策支持分析

1995年开始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并在2001-2010年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进一步发挥少数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的指导方针。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中的工作措施指出要传承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重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传播推广工作,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优秀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传承和保护,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活动,举办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展示和竞赛活动,促进各民族、地区间交流,扩大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国际影响力。来宾市响应号召,教育局、体育局积极为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提供政策上的支持,2011年在来宾市举行的广西中小学体育交流活动中就有“舞草龙”这样的民族传统体育公开课。

(二)转变来宾市师生观念的可行性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中主要以西方体育项目作为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大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远离学校体育教学,被西方体育一步步挤压,来宾市也是如此。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相对于众多的西方和现代体育运动来说,也方便于广大中小学校和高校的开展,一些常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其本土性也易于在学校开展。如抢花炮、高脚竞速、抛绣球、板鞋竞速、绣排球、长鼓舞、跳竹竿等。经过对来宾市体育专家、教师、学生、社会人群的调研,得知广泛来讲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持乐观态度,但并不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会成为来宾市学校课堂的主要体育项目,而是广泛认为,西方体育项目与民族传统体育在开展过程中互相补充。学校师生也普遍认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该引入课堂,但是更多的学生参与西方体育项目。据访谈,来宾市师生普遍承认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性、娱乐性与民族性,这就为在学校中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打下了根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相结合也就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

(三)来宾市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培养可行性分析

来宾市体育师资主要来自广西区内,普遍接触过民族传统体育,具备接受民族传统体育的心理。而与学校体育相结合,体育教师在其中将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师资的培养非常重要。在培养师资方面,一方面我们可以安排现任的体育老师进行培训,参与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活动,并邀请相关专家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另一方面,可与柳州师专联合,在柳州师专培养一批熟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老师,开设专修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培养具有民族传统体育技能的学生。也可借助其他高校培养师资或者进行城际间的民族传统体育师资交流。

(四)来宾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革与创新的可行性分析

发掘新项目,走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的路子,开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优选适宜于我国学校体育的民族体育项目进入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个出路。来宾市曾举办广西第一届“绣排球”赛。“绣排球”恰是结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抛绣球和气排球特点而糅合成的一种创新型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种体育项目易于在来宾市开展,也易于在广西传播,说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革与创新具有可行性,同样也可以把“绣排球”这样的创新项目引入学校体育进行传承。

四、来宾市学校体育引入民族传统体育的路径勾勒

(一)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需要政策上引导,一要给予一定的经济政策激励,二要对一线的体育师资队伍及时奖励,三要利用信息传播进行政策宣传。对来宾市民间经常开展的项目优先发展,为学校与社会培养良好的民族传统体育开展氛围。我国民间体育的传承与弘扬,在现阶段必须对其加强宣传,要站在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高度,扩大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3]。宣传方式可以通过承办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提高民族传统体育在来宾学校与社会上的影响力,也可以通过张贴宣传、电视宣传、报纸宣传等手段吸引人们的眼球,了解我们身边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可在来宾市学校试引入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项目可根据学校现有场馆条件、师资水平、学生年龄特点等选择具有竞争性、趣味性较强的项目[4]。来宾市要抓住作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的契机,政策上倾斜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通过加强政策引导以及宣传力度,鼓励来宾市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二)体育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发扬来宾市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

因奥运会项目导向,来宾市各级学校开展的体育项目比较接近奥运项目,而民族传统体育近些年逐渐受到重视,提倡保护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开展,对学校体育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由于体育教育主管部门的特殊作用,其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与否,直接关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开展的程度。因此来宾市学校体育中真正引入民族传统体育的程度与体育教育主管部门休戚相关。在体育教育主管部门重视的情况下,体育教师要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发掘整合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编写出适合学校教学的教材[5]。根据来宾市的地域特征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鼓励开展本地熟知且易于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扬来宾市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

(三)转变来宾市学校师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态度

近年来,来宾市学校体育也受到西方体育的影响,学校开展的主要项目以西方体育项目为主。各个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向奥运体育项目靠拢,这就造成了很多民间开展的趣味性很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能进入学校体育课堂。根据调查以及一些学校的尝试开展,发现学生们喜爱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课往往能引起校园的回头率。据了解来宾市体育教师大部分对太极拳、抛绣球、竹竿舞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较熟悉,要改变奥运项目倾向、西方体育项目倾向的现状,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并不难。只要在学生中间逐渐介绍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教师中间定期开展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比赛,就可慢慢转变师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态度,最终认同民族传统体育。

(四)加强来宾市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培养

加强来宾市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进行观摩学习;可邀请国内民族传统体育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授艺,进行跨地区的广泛交流,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6]。在培养师资方面,一方面我们可以安排现任的体育老师进行培训,参与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活动,并邀请专家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另一方面,可与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培养一批熟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师,再让这些教师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带到各个学校。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每年可以在全市范围内,举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大赛,对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工作者进行嘉奖。

(五)促进来宾市学校体育中民族传统体育的改革与创新

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灵活运用,敢于改革与创新。如在课的进行当中,采用“抛绣球”(壮族)的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在“你抛我接”中完成了投掷的过度性练习[7]。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源于民间,其所需要的场地设施需要因地制宜,所用器材往往无法购买到,很多情况下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做器材,如草龙、高脚马、板鞋等,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出现创新,因为学生亲身制作器材,知道器材的性能,利于课堂学习,也利于项目的教学改革。另一种创新是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创新,如“绣排球”,这种创新可以增加项目的趣味性,也利于来宾市体育教学改革的进行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

基金项目:2010年度来宾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课题编号:LB2010A005)。

参考文献:

[1] 李鸿江.中国民族体育导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

[2] 民族传统体育.百度百科[EB/OL].baike.省略/view/539463.htm.

[3] 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7.

[4] 赵忠伟,栾桂芝.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农村学校体育的探析――以东北地区为个案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7.28(1):95-96.

[5] 孟峰年,钟全宏,陈青.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引入学校体育的对策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18(1):38-39.

篇10

关键词:建设发展;社会市场;健身指导;休闲保健;康复保健

一、专业基本情况

(一)历史沿革

1998年7月,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原专业目录“体育类”中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和“体育生物科学专业”依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调整合并为一个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4年12月,国务院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使用体育保健专业这个名称,专业代码为:660304;并在随后颁布的《本专科专业对应表》中规定体育保健专科专业对应本科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体育保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为全民健身运动、专业(职业)运动的个人、单位包括各种运动队、运动俱乐部和运动训练基地等提供保健指导和卫生服务以及为家庭、社区以及各种保健、康复行业机构(部门、企业)从事医疗、保健及相关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要求学生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并忠诚于民族和祖国,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民族光荣传统,发扬先辈进取精神;在德、智、美、体、劳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我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综合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自发地、自觉地服务于民族,服务于祖国,服务于社会。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包括体育生物科学与体育保健康复学等)的完整体系、民间传统医学(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以及体育运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理解“健康第一”这大众体育观念的基础上,能运用保健理论指导体育健身,运用保健方法服务于体育健身,能把体育运动作为有效简便的方法运用于保健和康复。熟悉保健的广泛领域,能综合医药卫生、体育运动等多学科知识应用于体育事业、保健事业。

二、专业建设发展与社会市场需求的情况

(一)社会市场对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要以人们更高的生活质量为基础,同时,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使大众健身和保健康复市场中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空前高涨,并逐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国家社会安定,文化教育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消费结构优化,体力活动减少,多种慢性病和亚健康体质越来越困扰着人们,健康教育和促进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人们迫切需要体育保健专业人员的专业服务和指导,进行科学健身与合理康复来提高健康水平。

竞技体育中,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是运动负荷越来越大,运动技术难度增大,运动疲劳和运动损伤已成为影响优秀运动员提高成绩的制约因素。因此,运动康复和运动营养在科学训练中越来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08年奥运会以来,我国各省市体育局相继建立或筹建体育医院(运动康复中心),专业运动队急需高水平的体育保健和运动康复专门人才,为运动员进行伤病康复和体能恢复,以保障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和身体健康。

按照卫生部的有关标准,康复治疗师人数应为康复医师人数的两倍。有关部门统计,现今我国康复治疗师人数不足万人,今后十年内相关人才缺口在几十万以上。目前,国内从事体育保健、养生康复、膳食营养指导等相关的职业者少之又少,竞技体育部门从事训练恢复的专业人才也十分缺乏,对于整个行业和市场而言,体育保健相关人才在就业市场上供不应求[1]。

(二)体育保健专业的开设情况

原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等6所体育高等学府和部分地方体育院校,设立体育康复保健专业(现为人体运动科学专业)都有10年以上的历史。随着《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颁布而规范了体育保健专业的名称后,各地体育院校、高职高专的体育系,甚至有些医学院校都纷纷开设了这一专业。但笔者所在的四川省,所有高校中只有阿坝师专开设有以“体育保健”为名称的专业,本科学校开设的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而其它高职高专均没有这一专业,个别学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有“体育保健、康复”这一培养方向。可见,社会市场对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的同时,而专业的开设与发展存在不平衡。

三、面临问题与解决方法的探讨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认可度不高

受民众对该专业的认识不足以及就业体制僵化的限制,体育保健专业毕业生招生就业渠道不够通畅。在体育院、系开设体育保健专业,其可行性是经过充分论证的。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多方位、多渠道和多层次的,大量培养体育保健专业的人才不但是医学院校的义务,也是体育院、系的责任,在体育院系开设体育保健专业会更具有专业特色。但自体育保健专业建立后,多数民众对它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有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专业的存在。在相当一些人的潜意识中,虽然知道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但一谈及保健康复,都认为是医疗卫生部门的事,培养该方面的专业人才也应该是医学院校的责任,体育院系设置体育保健专业似乎不合常理。这些错误观念无疑会对体育保健专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提高民众对本专业的认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2]。而高职教育的工作者往往喜欢盯住“保健”这个词,将其理解为“医疗保健” 并作为依据而把体育保健专业按医学专业模式培养,这样又无法得到社会市场的认同,使专业建设面临学生就业困境。

2.专业毕业生没有医疗卫生职业的资格认证

虽然现在许多部门和单位十分缺乏体育保健专业的专门人才,但真正具有这方面专长的人才却难以被录用。国家卫生部根本就不允许非医学专业学生取得如医师资格证、康复治疗师资格证等医疗卫生职业的认证。所以,由于没有准入通行证的限制,该专业毕业生较难进入医疗卫生部门,即使能够进入,也不能获得处方权;所以只能在医师、康复治疗师的监督、指导下进行一些相对简单的、辅的康复理疗操作,如:按摩、刮痧、拔罐和熏洗等,这给他们的印象是:一辈子都当徒弟。由于工作缺乏思想性、创新性以及可让工作者持续发展的职称制度保障,时间稍长便使人产生厌倦并对前途出现迷茫情绪,于是造成了体育保健专业学生毕业就业后从事康复保健工作却很快就转行的现象[3]。相当数量的医疗单位为了升级的需要而设立康复科室,却受重视程度往往不高,或限于编制原因而成为单位的“政协”,鲜有接收具备专业知识的康复专业毕业生,更何况是非医学性质的体育保健专业毕业生。[4]

(二)对策探讨

1.明确专业目标定位,构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体育保健中的“保健”是“保卫健康”之意,在医学中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而本身却包罗万象,环境、医药、营养、体育运动等等都与保健密切相关[5]。体育保健专业的培养方向包括康复保健、休闲保健与健身指导这三大方向。而这其中康复保健(或称康复理疗)方向不应作为专业发展的分支,除非这个专业在医学院校中开设并被卫生部门认可为医学专业,否则会让毕业生置于“无证上岗、非法行医”的尴尬与无奈中。社会市场对休闲保健与健身指导人才有极大需求量,没有必要让学生去挤医疗工作的路子,何况这不是体育保健专业学生强项。而且,休闲保健(含康乐服务)与健身指导工作给员工提供了更多的个人业务水平提高、职位上升的空间,使人在工作中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作为普通高等院校专业,会有一套比较成熟而完整的培养模式,其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相对固定,,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体系,而且有着可资比较的中外培养体系框架。但作为高职教育,并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属,而是高等教育的另外一种形式、类型。因此,体育保健专业必须要有自身特色的培养体系,不能做成本科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压缩饼干,或是仅仅将原有的学科课程简单重组。如果因学生“专升本”或筹划本专业“升本”的需要而套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培养体系,拚弃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宗旨,把体育保健专业当成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预科”或“简版”来办学,势必对学生就业带来极大负面影响[5]。

2.优化专业课程组合,人才培养切合社会市场的需要

阿坝师专体育保健专业课程大体上可分类为体育健身类、体育生物科学类(与基础医学科目整合)、医学类(含传统医学)、体育保健与康复综合类以及体育保健相关应用类(如体育营销、医药营销、体育管理、医疗保险等),这五大类课程构成了专业知识体系的框架,涵盖了专业培养的主要方面。优化课程组合,特别强调增加体育健身类与体育保健应用类选修课程的数量,让学生根据需要选择与自己人生规划更为相符的课程。如,体育健身类应开设与社会健身密切相关的《休闲体育学》、《太极运动》、《武术基础》、《健身操》、《健美运动》、《体育舞蹈》、《户外运动》、《网球运动》、《高尔夫球运动》和《轮滑运动》等课程;而与体育保健专业学生就业相关的应用类课程如《卫生经济学》、《体育经济学》、《医疗保险与工伤保险》、《医药商品与市场营销学》、《体育营销学》、《医药市场调查与卫生统计学》、《医药营销策划》、《医药广告学》、《商贸与物流》、《卫生管理学》、《体育管理学》《职业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老年卫生与护理》和《公共关系与社交礼仪》等也应开设为选修课。体育生物科学类(即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类)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也可以根据需要把基础医学中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临床营养学基础》和《医用物理学》等整合到上述的体育生物科学类课程中,减少课程科目数量,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实现资源共享[5]。

3.加强职业资格的培训,以岗位要求为标准

加强职业资格的培训,其指导思想就是更加注重以岗位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体系,使构建的课程体系所实施的技能更加接近企业的岗位标准,接近用人单位的标准[5]。我们学校把体育保健综合应用类主要分以下几个小模块:康复保健类、休闲保健类、营养健康类以及运动人体科学应用类。康复保健类的课程主要有《推拿学》、《反射疗法学》、《中医筋伤与康复疗法学》、《运动创伤学》和《全科医学》等;休闲保健类的课程主要有《芳香保健学》、《美容彩妆与美体护理》、《休闲保健学概论》和《康乐服务与经营管理学》等;营养健康类的课程主要有《营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学》、《中医养生学》和《预防医学》等;运动人体科学应用类的课程主要有《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训练与竞赛的生物学监控》、《生理机能评定》、《健美运动基本原理》、《传统体育养生学》和《康复体育与运动处方》等。这些课程特别加强了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相结合,为学生获取社会体育指导员、保健推拿师、足部按摩师、反射疗法师、保健刮痧师、营养师、健康管理师、芳香保健师和康乐服务师等相关职业技能资格提供了保障。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导,构建基础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体现技能和理论紧密结合,着眼于职业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社会体育大量需要懂得科学健身的专业人才,体育保健专业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这要求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在专业发展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体育保健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是不应仅局限于某些事业单位和升本,他应有自身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应摈弃传统的就业观念,要做到哪里能发挥个人才能就到哪里去。(作者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项目:阿坝师专校级青年课题(ASC09-09)

参考文献:

[1] 黄昀,李杰,蒋寅.关于体育高专体育保健专业教材特色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694(18).

[2] 王乃茹,黄辉.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保健专业课程设置及就业前景的调查分析[J].现代企业文化,2009,132(20):195-196.

[3] 覃荣周,王琪林.成都休闲保健服务行业的市场分析[J].商.2012,(1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