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影响俄罗斯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主要可以分为:动态-静态的,内部-外部的,粗放-精细的,消极-积极的因素。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一、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为静态的因素和动态的因素
所有的自然和地理因素都属于静态因素。这些因素是永恒的,不变的。人们应该使这些因素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使他们更便于利用。自然气候因素和地理因素,存在于美丽的丰富的自然,气候,地形,地下财富(矿物洞穴等)中。文化和历史因素(纪念物,历史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静态的因素。人口,社会经济,物质技术和政治因素都可以归结为动态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这些因素会产生不同的评估值。
二、影响旅游业的因素还可以分为外部(外生)和内部(内生)因素
(一)外部(外生)的因素由人口和社会的变化来影响旅游业的。
这其中包括:人口的年龄。劳动妇女数量的增加、每个家庭收入的变化、想要晚婚或者较晚组建家庭的单身人数的比例扩大的趋势、家庭中无子女夫妇的数量的增加、移入民限制的减少、有偿旅行的增加、更灵活的工作时间表,更早退休、旅游意识的增强,事实上,以上列举的几项指标在不同程度都会影响人们自由时间的分配,这种分配恰恰是发展旅游业所需的客观的社会人口条件。因此,在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时,一定要考虑到人口时间的分配情况和以及空闲时间的总小时数。国家对旅游开支补偿金额的增加或者降低,提高教育、文化、人们审美需求的水平,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人们渴望了解不同国家的自然风俗、历史文化、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这都属于审美需求的范畴。此外,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调整、技术的革新、交通基础设施和贸易发展、以及在旅游安全条件的改变,都属于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二)内部(内生)因素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直接因素
首先,属于内部因素的物质技术对旅游业的发展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这些措施包括了上述所有后勤因素是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此外,旅游业的发展主要还与是住宿条件、交通方式、餐饮设施、娱乐活动、零售商场等的发展有关。旅游市场的因素属于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内部因素。需求,供应和分销的流程;市场分化的作用越来越大;旅游活动的协调作用越来越大以及垄断化愈加明显;大众传媒以及PR(公共关系)在推广,宣传和销售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优秀人才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私人旅游业务的作用愈强。
三、影响旅游业发展的积极因素
积极因素是影响俄联邦入境旅游业发展前景的主要因素,积极因素包括:在世界范围内,有能力旅游人数的增加(其中包括物质财富和可支配自由时间的增加);在俄罗斯主要的旅游中心地带,旅游方案形式和项目的多样化的实现;俄罗斯本土与世界不同地区民族之间,文化和种族相关意义的扩大。贸易集约化和业务积极性的增加(不仅是在俄罗斯,全世界也是一样);电脑和信息技术的意义愈加重要;在俄罗斯联邦主要的旅游中心地带,高技能无业人才的储备; 在俄罗斯具有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的数量,并且在该地区可以建设满足游客对旅游市场不同部门需求的多样化的产品;在俄罗斯的主要旅游中心,尤其是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对活动进行大型投资的可能性。
四、影响旅游业发展的消极因素
篇2
1.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背景、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背景:随着科学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重。旅游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业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行业。旅游活动要顺利进行,交通是影响旅游活动的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没有交通的发展,旅游就无从谈起。便捷迅速的交通署旅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充要条件。旅游过程一般以景点为节点,以交通路线为连接而形成闭合系统,其中包含了食、宿、行、游、够、娱等各种活动。从旅游业的发展里程来看,交通始终起着支配作用,是旅游业发展和产生的先决条件,同时,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不管旅游活动是以什么为目的,达到什么样的等级水平,若要完成这样的闭合系统运转,骄傲同是充分必要条件;换言之,就是既要有交通路线通达、交通工具运输,又要有交通路线,交通活动将素有旅游内容串联起来,设计出一个较优化的旅游计划。可以说,没有交通就没有旅游。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发明、应用、和普及,可以看成是交通发展的标志,所以研究交通、交通工具与旅游业的关系的非常必要的。各种不同交通方式的出现,也带来了旅游方式的转变。
研究意义:旅游行业虽然兴起的时间不长,但是在这一课题的研究,国内国外都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经济学理论、旅游社会学、旅游中心地理论、旅游心理学等等众多理论成果和学科。虽然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众多成果,但是我认为,对这一课题的继续研究还是非常必要的。旅游行业毕竟是一个兴起不久的行业,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旅游需求的增加,旅游业也必定会快速的发展变化。各种各样新的问题,新的情况都需要我们去继续研究,继续应对,所以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一课题仍旧没有过时,仍旧有其研究意义。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它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影响关系。从理论上讲,旅游业并不直接增加和创造社会财富,它只是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消费使社会财富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再分配。如何让财富进行高效,合理的分配,交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高效的交通是合理高效分配的基础。旅游业是人民经济发展状况的标志。旅游消费不属于人们的基本生活消费,它是社会经济实力、人们收入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说,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的标志。同样一个地区的交通发展状况,也代表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使旅游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带薪假期的增加,旅游业将持续高速度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据预测,未来10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政府旅游消费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1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达到8%;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作为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行业,在我国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很多省区和重要城市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行业和重点行业来发展。如何处理发展机遇与其带来的交通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旅游交通的理论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的概念(保继刚、楚义芳,1999;关宏志等,2001;卞显红、王苏洁,2003;吴刚等,2003),普遍认为旅游交通是指游客所使用的交通基础设施、设备以及运输服务。孙有望、李云清(1999),指出交通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深刻地揭示交通在旅游中的作用和地位。另外,在旅游交通规划、旅游交通需求研究、旅游交通管理和政策效力分析研究等方面国内学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国外旅游交通的研究状况主要集中在交通与旅游目的地发展关系研究、旅游佳通安全性研究、旅游交通的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方面。
参考文献
Byung-WookWie,DexterJ.L.Choy,Trafficimpactanalysisoftourismdevelopment.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3.
I.B.F.Kormoss.FuturedevelopmentinNorth-WestEuropeantourism:Impactoftransporttrends.TourismManagement,1989.
PaulPeetere,EckhardSzimba,MarcoDuijnisveld,MajorenvironmentalimpactsofEuropeantouristtransport.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07.
崔利。旅游交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杜学。旅游交通概论。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来逢波。区域交通与旅游的关联性探析[J].交通企业管理,2007(11)。
李伟。旅游学通论。科学出版社,2006.
孙有望,李云清,论旅游交通与交通旅游。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9,(20)。
谭颖青。从罗定市旅游交通规划看区域旅游交通网络的规划原则。社会科学家,2007.
汪正元。论我国旅游交通的几个特性及其发展方向。旅游学刊,1989(03)。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
本论文深入探讨交通与旅游业的关系,分析交通工具的发展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对交通的反作用。通过对比、类比、以及数据分析,交通与旅游业的发展展开研究。根据以上思路,我的研究方法如下:
1)仔细研读相关着作、作品,使自己对课题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将个人心得记录下来。
2)大量查阅国内外关于交通与旅游业发展的专业文献,总结他人的观点,并与自己的观点相比较,从而得到新的看法,并改进自己的观点。
3)借助互联网了解中外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对于对于交通与旅游业的观点和看法,充实完善自己的观点。
4)和论文指导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寻求指导,为文章润色,力争出色。
3.预期成果形式。
4.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前期已开展工作。
重点:交通的发展对旅游业带来的积极意义,和应对消极影响应采取的策略难点:具体分析交通对旅游业都产生了那些影响,如何产生的。以开展工作:查阅相关资料,草列提纲。
5.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按周次填写)。
第七学期第7周:确定选题,与指导老师见面。
第七学期第8-9周:完成开题报告。
第七学期第10周-第八学期第9周:撰写毕业论文。
第七学期第14周:完成中期报告,参加中期检查;
第18周:完成一稿。第八学期第4周完成二稿。
篇3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作为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贵州,其地处西南腹地,集聚了岩溶、瀑布为主的天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区等旅游资源优势,并且它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但是其自然资源和人文风情的整合度较差,导致其旅游资源一直处于周边省份尤其是云南、广西等旅游热点的阴影之下,影响了其在全国的知名度。因此,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同时,还应科学开发旅游资源,使贵州省变为一个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竞相发展的大省。
一.贵州旅游资源特征
(一)多样和独特的自然资源
贵州省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的多民族内陆山区省,其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相当丰富,在世界目前已开发的15种主要自然旅游资源中,贵州省就占据了10种。由此可见,其旅游资源的丰富,在全国各省市范围内也是屈指可数的。
(二)贵州、云南、广西喀斯特资源比较
下面笔者通过对贵州、云南、广西喀斯特旅游资源比较,来分析探讨贵州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上表,将贵州、云南、广西等三处的喀斯特资源进行对比分析,由于贵州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却没有很好的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条件,致使其虽然具有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但它的旅游业发展却落后于云南、广西等省。
二.旅游资源开发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贵州省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以及管理,就应该根据自身资源特点,制定符合本地区旅游资源实际的旅游发展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及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合理有效地开发旅游资源。具体如下:
(一)突出喀斯特山水风光旅游资源特色
贵州国土面积1716万km2,73%的面积分布着可溶性的碳酸盐岩石,这是贵州的一大特色,其表现出来的形态是多样化的。如在这些自然景观上狠下功夫,精巧构思,赋予其更多的文化附加值,贵州旅游业是有广阔前途的。
(二)完善省内旅游交通和基础设施
由于地形复杂,山岭众多,造成贵州交通发展缓慢,从而进一步阻碍了贵州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交通是任何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贵州在与省外的铁路、公路、航运、河运交通关联上已基本完善,目前所要完善的是省内交通,尤其是以旅游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应加强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可以借鉴云南以专项资金投入发展旅游交通。在完善交通的同时,应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吸引游客的必要条件,能使游客在参观旅游享受到便利和满足。
(三)彰显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
贵州是少数民族族种排全国第二的省份,仅次于云南。丰富的少数民族风情自然也是当地的一大旅游特色。同时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许多古老的不同风格的民族文化现象在贵州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并形成若干文化孤岛,如“屯堡文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多种文化的积淀,使贵州形成了“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并成为天然的“民族文化博物馆”。因此贵州省应该抓住当地的这一文化特色,大力发展其别具一格的旅游特色—民族风情,势必会吸引许多中外游客的眼光,给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生机。
(四)强化旅游资源开发整合、提高管理水平
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对旅游资源开发和发展非常重要,应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同时,旅游资源开发企业和开发商应提高内部管理水平,采用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从而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
三.结束语
贵州旅游资源的开发所表现的问题应该有目的的进行解决,不仅要注重资源开发的有效性,更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贵州旅游资源开发应根据实际,制定科学可行的开发方案,同时做好规划,保证旅游和生态环境及人文文化的结合。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金融 旅游业 发展 推动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是保证我国市场资源得以合理配置的关键所在,无论在调整产业结构或推动经济发展运行等方面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产业结构与经济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也需通过金融的支持以保证自身产业空间得以提升,进一步扩大消费并吸收更多就业劳动力。因此,对旅游业发展中金融的推动作用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业发展中金融的推动作用分析
作为我国现行产业结构中的领先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已逐渐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应注意到旅游业之所以快速兴起并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旅游业发展中外界给予的金融支持,包括如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等。具体金融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从企业支持角度。企业方面对旅游业发展给予的金融支持主要表现在风险投资方面,以“如家”酒店以及携程集团等企业为典型代表,其近年来将旅游作为投资热点,一定程度也使旅游电子商务得到快速发展。第二,从政府财政支持角度。自2000年以来,国家整体投资计划中便将旅游产业纳入其中,通过大量的国债资金进行旅游景区名胜古迹的修复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等。据相关数据统计,在十一五期间,关于旅游业的发展政府给予的资金支持高达3000亿之多,成为旅游业发展有力的资金保障。另外,当前许多如红色旅游或乡村旅游等也逐渐作为政府投资的重要项目,通过给予资金与政策上的扶持确保以旅游业的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第三,从金融机构角度。旅游业的发展需依托于金融机构方面的信贷投资,许多如中国银行、商业银行等银行多采取相应的信贷业务,以现行旅游信用卡为典型代表,本身具有透支以及分期支付等特征,对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除此之外,当前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为旅游业带来金融方面的支持,如以旅游业为主的上市公司,其发型的企业债券都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加上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更多旅游金融产品不断发展起来,使用户可享受到旅游在线服务,能够推动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二、现行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尽管我国政府部门近年来对旅游业给予的财政金融支持逐年上升,但在基础设施方面仍难以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如典型的交通问题,很多中西部旅游景点多因交通问题而难以得以发展。同时在配套设施方面,从大部分旅游景点中都可发现,旅游季节的到来使许多如环保、体育或卫生等设施具有较高的使用率,无法满足旅客需求。另外,在安全体系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缺失,旅游管理部门很少与其他如通信、媒体、保险以及医疗机构等保持联动,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将呈现出无序的救援现状。
(二)金融机构信贷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旅游业发展中银行投资信贷发挥重要的作用,但相比许多发达国家,在信贷投资总额方面比例极低。许多银行多因旅游企业在管理体制、抵押担保、信用制度以及投资回收时间较长等因素,不愿意给予更多的投入以避免出现较大的风险问题。另外关于旅游企业融资方面的内容也是金融机构困惑的主要问题,在不了解融资需求、旅游经营管理与规划的基础上无法判断风险程度,难以做出适当的信贷投放。
(三)资源合理配置问题
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但我国当前市场环境下旅游企业在国际化水平上仍表现出较低的现状,如旅行社,仅局限在新产品开发与海外接待阶段,难以有效控制市场终端。再如饭店行业,很少在境外发现有中国特色的饭店企业。另外关于金融产品方面,以现阶段的旅游保险为例,主要体现在旅行社为旅行者提供的责任险以及旅游者自身的意外险,但在意外险方面往往以自愿购买的形式为主,使旅游保险销售很难快速发展起来。
三、旅游业发展中金融作用发挥的策略
(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旅游发展规划
基础设施建设中,重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对相关设施包括水电、处理污水设施以及保护自然环境设施等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同时政府部门还需结合现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未来发展规划,尤其应注重招商引资工作,通过获得更多的资金渠道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例如关于旅游产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可在规划中便由金融机构沟通参与,依据相关的信息进行发展情况的判断,可使旅游产业信息透明的得以提升。
(二)金融机构信贷投资力度的加强
针对当前旅游业发展中信贷方面的障碍,首先可从银行机构方面进行制度的完善,如贷款中涉及的贷款审批程序或信贷业务的创新等。同时应构建相应的联结机制,加强金融机构与旅游企业间的实时沟通,保证其中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得以改善,为银行提供有效的旅游发展信息。
(三)资源配置中市场作用的发挥
我国旅游上市企业目前从数量上较多,但真正具备国际化水平的公司少之又少,对此可利用市场方式对企业进行重组,使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为低成本扩张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加上国家当前致力于推动融资融券、创业板等市场的发展,实质也为旅游企业的发扎提供重要平台。
四、结束语
旅游业的发展需依托于金融方面的支持。在旅游业实际发展中,应正视金融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立足于现行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从政府、金融机构以及资本市场等角度采取相应的完善策略,这样才可使旅游业得到全面发展,更好的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徐勇.中国国内旅游业发展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2
篇5
关键词:旅游业;问题;对策
旅游业是投入少、效益好、创汇多、可带动一些关联产业的发展和增加就业,并促进国际经济交往的产业。我国虽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因对旅游业缺乏投资,设施落后,又因长期受国家高度保护,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以致我国旅游业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一、我国旅游业的问题
1.我国的旅游市场一直长期在受国家的高度保护,始终处于一种封闭的沪指哪个台,因为旅游业是一个投入少、利润高、创汇多的行业,国家对于旅游市场会实行垄断的手段进行保护,现在对于旅游业的龙头――旅行社,也不允许有外资的加入,对中外合资和外方独资的方式再中国一直都没有被允许实施过,导致旅游市场到现在为止还是处于一种很封闭的状态。众所周知,想要发展国际旅游业,客源是关键,也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但是客源是由旅行社去想办法进行组织。当前,在国际范围内,我国经营旅游业的国际旅行社不仅缺少网络,而且实力比较单薄,就是采用坐等的方法,办法也不多,以致统而不活。
2.在我国旅游设施和基础设施都很落后,国家在这方面的投资也比较少。因为财政困难,对于旅游设施的物质我国投入的都比较少,基本上一直都是旅游业自己发展旅游业,需要钱的项目上不去,只能采取没有好的设备,就从简。在我国中西部的一些旅游景点,设施不全,交通也不方便,民航不能直接到达,或者因为航班的限制,客运的能力就比较差;铁路的运营状态也经常是超载;还有邮电、信息通讯也都有待完善,这些都会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3.旅游设施不配套,服务的质量不好。衣食住行游娱购都是旅游业里所包含的要素。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设施只有一小部分有直接投资,但是在外资方面的利用,因为有的项目开放,有的项目不开放,之所以服务设施不配套。在总体上看,饭店宾馆是外资的主要方面,对于其他旅游配套设施项目的投资也会有,但是投资的比重较小,投资也十分有限。对于景点的建设,国家指定的度假区除外,外资不能插足,所以这些景点的内部设施都会比较落后,其中卫生条件是突出的差。
4.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市场缺乏竞争机制。我国国际旅游业在国家高度保护下,国有企业享有经营特权,缺乏引进和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且在体制上存在政企不分现象,旅游企业没有真正走入市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制约企业的自我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在财政制度上各地分灶吃饭,地区间在为数不多的旅游投资上各自为政,市场分割,重复建设,并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在这种情况下,更使旅游业分散竞争力,在国际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显得软弱无力。
二、我国旅游业的对策
(一)进一步认识国内旅游业的地位,树立“大旅游”观念
国内旅游业是整个旅游业的基础,我国发展国际旅游业必须以国内旅游业为基础。旅游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内旅游业的特点,从食宿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加以统筹规划,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步伐,满足国内旅游市场的需求。
(二)充分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
由于国内旅游业涉及到交通、饮食、娱乐、园林、商业、文化等部门,如果没有“一盘棋”的观念,就会使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步履艰难。为了使这些部门相互衔接,融为一体地为国内旅游业服务,国家必须加强宏观管理和协调。
1.经济上要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制定优质优价,特质特价,大众低价,竞争保护价的内容。一是调节淡旺季差价;二是对温冷线实行中档价格,对旅游服务配套优越的城市实行高档价;三是对于特殊吸引力,特种旅游项目及线路,有限的客源容量的资源,一律实行垄断价格。
2.利用法律手段,打击不法经营,对旅游者的正当权益进行维护。在法律指导下,旅游主管部门会和有关部门制定出旅游业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细则及配套措施,而且还不折不扣地贯彻。利用国家颁布的法规如《旅游法》、《保护消费者权益法》。对于国内旅游业管理有所加强,使国内旅游业的经营秩序更加完善,促使国内旅游业健康发展。
3.要利用行政手段,制定有关的产业政策,来对国内旅游业协调适度发展进行指导。在产业的布局上,热点要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业,适当兼顾国内旅游业;冷点要集中力量发展国内旅游业;温点努力促进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花一定力量抓好国内旅游业,引导投资的正确投向,使旅游设施高中档比例协调,物质设施和精神设施比例要适中。
(三)对与公费旅游要有正确的认识,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1.企事业单位的业务旅游,比如参加订货会、展销会、采购生产资料过程中的旅游以及对客户的旅游服务,符合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应该属于计入成本旅游。
2.职工干部的奖励旅游,疗养旅游,工会和党团组织为了丰富职工生活组织的观光旅游,这是合理的,应当提倡。富裕起来的农民利用集体公积金组织旅游活动,开拓农民眼界,增长见识,这都属于福利型旅游。
(四)对国内旅游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创造良好服务条件。
1.对交通要加强投资,解决瓶颈制约:多方筹集资金,吸引地方,部门、企业合资办交通;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基础设施,加强运输方式的管理,对服务的水平进行提高;把旅游交通与一般通区别开来,让旅游交通独立经营。
2.制定旅游景点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开发步骤和实施方案;做好旅游市场的信息预测,宣传广告及可行性研究的分析工作,以克服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的盲目性。
3.针对国内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要多样化,富于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吸引不同的旅游者,加快二三类旅行社的发展速度。
4.对国内旅游业的理论要加强研究,统一国内旅游业的有关的统计口径,加强预测工作。
三、结语
旅游业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通过旅游使人们在体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如推动商业、饮食服务业、旅馆业、民航、铁路、公路、邮电、日用轻工业、工艺美术业、园林等的发展,并促使这些部门不断改进和完善各种设施、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 (bestlw.co).
[2]试论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 ().
篇6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会选择旅游这种方式来放松心情,旅游产业在这种形式下发展起来。民族地方特色旅游将少数民族的文化作为基础,为游客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务,因此受到人们的青睐。如何有效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进一步发展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是旅游管理部门以及民族地方政府共同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发展研究的意义
民族地方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承载了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研究民族地方特色的旅游业发展,能够加强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进而激发旅游兴趣,这不仅能够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还会传递少数民族文化,扩大其影响力。从理论层面来说,这一研究能够贯彻党的民族发展政策,实现少数民族经济与文化的共同繁荣,促进民族间团结,实现社会稳定;从现实角度来说,研究这一课题能够带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化民族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1]。
二、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
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优化了当地的产业结构,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首先,当地居民不再完全依赖以往的生产方式,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历史,将自身的文化资源转变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条件,生产关系发生重大改变;其次,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人们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人们不再随意砍伐树木,不再盲目捕猎野生动物,提升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从业者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
(二) 对于民族产业的影响
少数民族具备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发展地方特色旅游业有利于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例如,少数民族服饰或者手工织锦等物品就会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一种产业,当地居民可以将生产这些特色物品作为自己的职业,形成一种规模效益,民族特色产业的产生不仅为少数民族居民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会产生一种文化效应,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2]。
(三) 对民族地区建设的影响
旅游产业的发展必定会带动民族地区的建设,首先,为了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需要建设基础交通设施,方便游客的出行,交通通畅会促进少数民族与外界的交流,进一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其次,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当地需要建设餐饮设施与住宿设施,为游客提供舒适的就餐环境与居住环境,可以说旅游产业促进了当地餐饮业与房地产业的发展;最后为了使游客更好的体验地方文化,必须要加强旅游设施的建设,例如骑马场、摔跤场等,使游客在娱乐活动中体验异域风情。
三、推动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发展的方法
(一)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政府要对民族特色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一方面,要根据当地的特点设计合理的旅游项目规划,加大对一些基础设施(例如交通以及通信设施等)建设的扶持力度,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水平以及技术水平,给予其财力以及人力上的支持。政府可以在当地设置专职管理机构,对当地的旅游产业进行规范管理,保证交通的畅通与安全、保证社会治安的稳定。对于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可以从多种渠道筹集,除了政府的专项资金以外,可以鼓励民间企业投资和开发新的旅游项目,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有了政府的支持,少数民族与当地企业才能够树立发展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的信心[3]。
(二) 分析经济市场需求
一个产业之所以能够产生,正是因为市场上有这种需求,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虽然在发展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的过程中一直强调发扬民族文化,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经济市场的需求,只有准确掌握市场需求,了解人们的实际需要,才能根据这些需要制定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或者服务,才能够吸引游客的注意,实现开发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的价值。如果在开发旅游项目以前没有分析经济市场的需求,就会增加该项目的风险性,如果吸引不到游客,即使项目再好也无法有效发挥其价值。
(三)建设民族旅游项目
建设民族特色旅游项目,就是将当地的民族文化作为依托,将当地的特色文化作为吸引游客的砝码,做到“唯我独有”,使游客在想到某个民族的文化习俗时首先想到这个旅游项目。民族旅游项目的建设不仅仅要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注重彰显文化内涵,人们在观看某个节目或者是看到某个工艺品时能够想到其中蕴含的价值。这就要求在建设旅游项目的过程中与当地居民积极沟通,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使每个项目既具特色,又不失内涵。
(四)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很多少数民族生活在山区,可以说依山傍水,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这里以四川省盐源县为例,其海拔从1200米至4000米不等,山谷高深、河流纵横,山水交相辉映,该地区最明显的就是气候特征,受到海拔以及水流的影响,每个地段都有每个地段的特征,人们通常这样描述该地区自然环境特点: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在开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利用这些气候特点,以此吸引游客的兴趣[4]。
(五) 发扬少数民族文化
在发展民族地方特色旅游业的过程中,一定要谨记不仅要注重实现经济效益,还要注重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具体方式有很多,首先,可以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例如可以生产制作手工服饰,为游客讲解服饰中每件装饰品的意义;其次,可以为游客展示民族手工艺品,为其讲述这些工艺品中蕴含的文化;最后,可以为游客表演当地文艺节目,在节目中展示当地居民生活习惯以及这些习惯的由来。游客在旅行过程中就会无形中受到这些文化的熏陶,将这些文化记在心里,并转述给周围的人,这种方式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少数民族文化危机。
篇7
今年2月,遵义市入选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作为遵义“四大区域发展战略”中西部区域的重要节点和全省第十一届旅游发展大会的主会场所在地,仁怀如何牢固树立全域旅游的理念,推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既是省委、省政府给出的重大课题,更是自身实现经济转型、绿色发展的现实需要。
实施全域旅游,在遵义西部三县(市)中,仁怀具有明显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在文化上,仁怀是世界三大蒸馏酒之一茅台酒的原产地,以酱香白酒为代表的酒文化神秘奇特,与盐商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在区位上,仁怀地处赤水河流域,东临会址、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所在地遵义,北接“国故里”习水和素有“千瀑之市”“桫椤王国”“楠竹之乡”“丹霞世界”美誉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赤水,遵赤高速公路开通,仁怀机场即将建成使用,形成了连接周边市县的“一小时交通圈”。
立足自身实际,仁怀高标准、高起点规划了全域旅游发展的“路线图”,加快构建“一心两带三区四游”旅游体系,努力打造茅台工业旅游创新示范区和赤水河国际旅游精品线,把旅游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契合国家对贵州建设“文化旅游创新区”和贵州打造“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的定位和期待。
现在看来,仁怀所实施的全域旅游实践,至少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是全景域体验。仁怀按照景区标准统筹全域旅游规划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处处皆景点、随地可旅游。比如,实施“一城一心四线”绿化工程,加快林业生态的建设步伐,除了满足生态功能要求外,还有形成特色景观吸引和配套旅游服务的功能。各景区景点与居民生活区、产业园区之间打破规划壁垒,实现有效衔接,不仅满足居民居住和生产功能的需要,同时还注重特色和服务提升,大力开发休闲与观光、养生与度假、探险与赛事等旅游产品,推进全景域体验。
二是全过程消费。旅游业是贵州省推进现代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为迎合大众旅游时代游客的消费需求,仁怀着力构建方便、快捷、舒心的全过程消费旅游服务体系。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旅游交通便捷化、旅游环境景观化、旅游接待精细化,同时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环节进行整体设计,丰富完善旅游产业链条,构建多层次、特色化、中高端旅游产品体系,全力推进“快旅慢游”。
三是全产业融合。全域旅游提倡“旅游+”的发展思路,跳出旅游看旅游、抓旅游,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形成新的旅游业态。仁怀坚持红色传承、绿色发展、旅游破题,做好“酒+旅游”“农业+旅游”“城镇+旅游”“现代服务业+旅游”“园区+旅游”五篇文章,以旅游带动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做大,促进旅游“接二连三拉一”深度融合发展,使旅游发展从“围景建区、设门收票”向“区景一体、产业一体”转变,促进旅游产业全域辐射带动。
篇8
旅游业是以旅游市场为对象,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创造并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蔡敏华2006)。咸宁市依长江、靠京广,拥有大批人文、风光古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过去几年,咸宁旅游业依托地域和资源优势快速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此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业定位为支撑本地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性产业之一。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咸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其富足的资源禀赋并不相匹配,仍处于较为初级的产业化阶段,与旅游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国际经验证明,旅游的开发和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因此,必须切实把握咸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契机,根据当前咸宁市金融工作的总体思路,努力探索金融支持咸宁旅游业发展的新途径。
一、金融支持咸宁旅游业发展现状
咸宁处于武汉、长沙、南昌三省会城市的等腰三角形的中间地带,拥有京广铁路、武广高速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6和107国道等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同时,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多年的开发和探索,已经形成以“温泉”为中心,以“赤壁和通山”为重点,以“温泉商务疗养旅游区、陆水湖度假休闲旅游区、赤壁文物古迹旅游区、九宫山避暑旅游区、嘉鱼现代农业旅游区和青山水库体育健身旅游区”为框架的旅游格局。数据资料显示,近几年来,咸宁旅游业发展迅速,2010年4A级景区达7个,旅行社41家,星级酒店41家(其中五星级1家),共接待游客1157.08万人次(其中海外旅游者达1.1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9.41亿元,创汇522.65万美元,旅游总收入占咸宁当年GDP的11.42%,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表1。
尽管如此,咸宁市旅游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却已然显现,迄今为止,金融支持咸宁旅游业发展仅限于银行贷款,受我国资本市场体系不完善的影响,地方资本市场未能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咸宁旅游业投资规模继续不断扩大,资金来源于政府投资、招商引资、民间投资和金融机构贷款等四个主要渠道,但金融机构贷款在咸宁旅游业资金投入中所占比重甚小;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贷款主要提供给景区特色小商品经营户,对旅游项目的贷款仅占其中很小一部分。除此之外,2010年末全市贷款余额226.88亿元,旅游业贷款余额所占比例极低,与旅游业收入占当年当地GDP11.42%的比例不相匹配,金融对咸宁旅游业发展的支持严重不足。金融供给的不足使得旅游项目规模扩大化的后劲不足,从而影响了当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二、金融支持咸宁旅游业发展力度不够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制度缺位,政策保障程度低
作为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并非某一个部门或旅游企业力所能及的,有必要由地方政府统领全局,颁布实施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制定持续规范的金融支持策略,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然而,事实证明,迄今为止咸宁金融业支持旅游业发展在现实层面存在制度性缺陷,主要表现为:政府指导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思路不清晰、政策性金融步履艰难、商业性金融缺乏活力、合作性金融发展缓慢、非正规金融发育不规范。在咸宁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体系存在着的显著制度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与束缚了咸宁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后劲不足
一方面,在当前旅游形式从“慢旅快游”到“快旅慢游”的转变中,咸宁旅游业还没跟上节拍,其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旅游要素未能协调发展,产业链条不够健全。在整个旅游产业链中,观光游比例过大,休闲消费项目明显不足,现已开发的旅游产品不能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要。另一方面,咸宁旅游业发展方式粗放,支撑旅游业发展的动力主要依赖于资源开发与规模扩张,文化元素、科技支撑在提升旅游竞争力上的作用不明显。在上述诸多因素的共同制约下,咸宁旅游业在近几年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谋求持续快速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
(三)金融支持渠道单一,支持力度较小
统计资料显示,咸宁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获得的金融支持渠道单一。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咸宁旅游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导致银行无法准确、客观地对信贷资产的风险进行量化判断,从而影响了银行对企业申请贷款的支持;同时,旅游相关企业的经营规模及盈利能力总体上处于低水平,无法通过上市进行股权融资或发行债券融资,更无法与大企业竞争有限的证券市场融资份额。二是银行风险意识增强,信贷准入门槛高。长期以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为了规避不良贷款的风险而对企业贷款慎之又慎。三是资本市场不完善,直接融资渠道少。直接融资渠道的缺乏,使得咸宁旅游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资金瓶颈。
三、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咸宁旅游业发展的策略
(一)政府方面:注重政策倾斜,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对于拉动第三产业、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拓展就业空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政策上要加大倾斜力度,在制度上要加大创新力度,强化地方政府主导,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一是改进银行信贷政策。地方政府应从可持续发展和加强环境保护的战略角度出发,制定专门针对地方旅游业开发的信贷政策,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对于市场前景好的新型旅游项目要放宽贷款限制条件。二是开拓多样化融资渠道。通过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广泛调动各方资金的投资积极性,鼓励民间资本依法开发旅游资源,投资建设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方金融机构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和项目的融资力度。三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通过将金融生态环境纳入对基层政府部门的考核内容,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进而加强地方政府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二)金融市场方面:合理细分市场,开展多元化融资支持模式
金融支持咸宁旅游业发展的力度与效果之所以不理想,一个重要根源就在于地方金融资源的分散化、无序化与非竞争性。为此,金融支持旅游业创新的首要选择应当根据市场需求与公平竞争原则,适应咸宁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特点,重新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开展多元化融资支持模式。首先,争取政策性金融的大力支持。咸宁旅游部门应与国家开发银行进行战略性合作,积极争取利用开发性金融来为地方旅游业的长期开发提供资金支持,较好地填补政府投资与市场投资存在的空白。其次,加大商业性银行信贷的支持力度。通过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建立银企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向金融机构推荐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投资领域,并让金融机构适当的参与到旅游项目的前期考察、总体规划与后期开发的全过程中,进而形成旅游信贷支持与金融风险控制方面的长效机制。再次,大力培育和推荐旅游上市资源。对于力求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旅游城市的咸宁而言,目前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类上市公司,为谋求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应大力培育和推荐旅游上市资源,构筑旅游龙头企业,发展大型旅游集团。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建设地方资本市场、努力争取旅游企业债券融资、积极探索将咸宁旅游业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模式等其他新型融资方式来增强金融支持咸宁旅游业发展的力度。
篇9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资源;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1.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除了重庆、西安、成都等部分城市外)的经济水平都比较落后,而旅游业是个投资少、见效快的行业,发展旅游业,可以获得大量的经济收入,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集聚资金。因此,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也应调整产业结构。而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最大的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投入产出率好等特点,它的发展,推动着商业、电讯、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改变国民经济的结构。同时,旅游业是个朝阳产业,其光明的发展前景,吸引着大量的资金投资于这个行业。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很强的经济行业,它的发展不仅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密切联系,而且它的发展对其它相关产业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可以看出,旅游业的发展对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
2.1原始性和神秘性
我国西部地处内陆,地域辽阔,地形起伏大,是我国高山的集中分布地、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白色冰川、峡谷地带,但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受外界的影响小,保持着大量的原始地貌。同时,西部地区又是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边疆线长、高原大漠风情、边寨风情,无不展示了西部旅游资源的丰富,这对东部及海外旅游者充满神秘色彩,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2丰富性、垄断性和独特性
西部地区拥有一批全球闻名的历史文化古迹,秦兵马俑、敦煌莫高窟、布达拉宫、乐山大佛、丽江古城、大足石刻等名胜古迹已列合国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单中,成为需要全人类共同保护的珍贵历史资源。西部地区是地球上自然结构与地貌最为壮观奇特的地区之一,雪域冰川、大漠风光、黄土高坡、高原牧场构成了西部特有的苍劲豪放、古朴壮美的自然风光;长江三峡、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九寨沟、黄果树瀑布、桂林山水、峨眉山、华山、天山、青海湖等自然景区闻名遐迩,令国内外游客向往。历史悠久的古代文化,奇特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使西部地区具有“世界历史文明博物馆”、“世界民族文化博物馆”、“世界天然博物馆”等多重美誉,西部旅游资源如果能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利用,一定会使西部发展成为吸引全球游客目光的世界级旅游热点区域。
2.3西部大开发政策带来的机遇
1999年7月,国家旅游局组织西部旅游考察研究,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要先行”,优先在西部地区建设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扶贫实验区和国家旅游度假区;在国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投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旅游建设资金投入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投资开发西部旅游;加强对西部旅游的宣传推介,支持帮助西部地区开发客源市场;加大对西部地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旅游教育培训、旅游规划、行业规范的指导、支持力度等。有利的政策成为西部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极大推动力。特别是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以及天然林保护,这些重大项目对西部地区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制约因素,
3.1交通落后,可进入性差
交通是旅游开发的命脉,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没有交通工具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没有交通线路的开辟,旅游业就难以生存和发展。作为“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行”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内容,能否快捷、安全、舒适地到达目的地,是旅游者在进行出游决策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3.2旅游接待设施滞后旅游开发资金匮乏
除去交通落后外,西部地区的其它旅游接待设施如住宿接待设施、水电、通讯等设施也不能很好的适应旅游业的发展。西部地区由于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导致广播电视、邮电通讯、电子网络等现代化的通讯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旅游开发需要强大的资金做后盾,而在西部旅游开发中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资金不足已经成为西部旅游开发的一大障碍。
4.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对策
4.1更新思想观念,加大促销的力度
在观念更新的同时,必须还要有创新思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它也是西部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西部旅游业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提出新创意、营造新形象、拓宽新渠道、新市场,构建融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于一体的“西部旅游创新体系” 。
4.2发挥资源优势,开展特色旅游
西部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雄奇的自然景观、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为了更好地挖掘潜力,符合旅游产业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趋势,西部地区在特色旅游活动的规划和开发时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4.3加强西部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络与交通建设
在整个西部地区建立一个交通网络,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络。这里的交通设施主要包括公路、铁路、以及机场的建设。例如,在西南地区有一个环形的铁路交通网络,单单如此还是不够的,还要建立机场,以缩短各地区间的往来时间。增加航班、火车提速、高速公路网络建设等。
4.4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管理水平
当前,国内外旅游市场上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旅游人才的竞争,因此,在重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应注重对旅游队伍素质的建设和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西部地区可以向沿海发达地区或国外引进专业人才,提高管理水平。要对旅游在职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可以是企业自己组织对员工进行业务等方面的培训,也可以是地方的旅游的机构组织各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同时各个旅游企业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交流。
参考文献
[1] 萧雷明.刘春.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经济评价[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6).
篇10
【关键词】 两型社会 武汉城市圈 旅游业 发展路径
一、武汉城市圈与两型社会的构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北经济总体发展呈现相对滞后的局面,与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中国腹地中心身份不符。为了振兴湖北经济,使湖北率先在中部崛起,并为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2003年11月,湖北省政府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武汉“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km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综合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型社会”的申报获批,武汉将被推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最前端,既要有效节约资源、保护好环境,又要做到经济可持续发展。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正因为如此,武汉城市圈“综合改革试验区”,也就是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核心要素的改革试验区。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出地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全国来说显得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在中部的改革试验区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武汉“两型社会”试验区的获批,将成为“两型社会”的重要示范基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的突破口。
二、“两型社会”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1、旅游业发展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系
(1)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有利于形成节约型社会风气。资源的稀缺性,不仅是经济发展长期面对的问题,而且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突破的瓶颈。因而,平衡供求矛盾的必然选择是合理开发,而合理开发不是缩小开发的规模,而是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下,对旅游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结合特定的生态、地质、技术、文化与经济条件进行合理、有序、适度的开发。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有助于促进市场秩序走向良性运行,对于解决当前武汉城市圈旅游市场混乱局面有较好的治理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形成节约型社会风气。
(2)建立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旅游资源是在一定自然和文化积累基础上的稀缺资源,只有进行有效利用,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节约型社会恰恰是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它提倡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其核心是节约资源。旅游业发展只有在节约的基础上,才能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其他方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成本。
2、旅游业发展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系
(1)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两型社会”的建成,将使一个城市变成天堂般的“宜居城市”、“和谐城市”,它将拥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它时时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尽可能多的欢乐、祥和、幸福。旅游业的发展,依托于良好的旅游资源与怡人、怡景、怡情的旅游环境。旅游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完善自身生活环境的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美的阐释和对和谐生活的追求。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宜居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是人类不断完善自身生活环境的结果,旅游业的发展将会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
(2)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人本身出发,不是把人与自然绝对对立起来,而是将二者统一起来,通过生产和过程达到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协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对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就是注重合理开发的一种发展理念,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1、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现状
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市和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城市,土地总面积为5.81万平方公里。武汉城市圈内旅游资源丰富、门类齐全,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旅游资源总量占踞湖北省半壁江山。从自然资源来看,圈内现有3个山地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11个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和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从人文资源来看,拥有1个世界文化遗产,1个历史文化名城和2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圈内有3个全国优秀旅游城市,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1个5A级旅游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对武汉城市圈发展一体化旅游市场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由于旅游资源拥有地缘优势和良好的互补性,武汉城市圈在旅游资源整合和区域合作取得了明显进展。2007年城市圈共接待国内旅游者5773万人次,同比增长23%,占湖北省的57%;接待入境旅游者57万人次,同比增长17%,占湖北省的43%,武汉城市圈为全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初,武汉城市圈开始推行旅游对接营销方案,在旅游规划、旅游品牌、旅游开发、旅游促销、旅游线路、旅游市场等方面实现一体化。由湖北省旅游局牵头,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建立了旅游局长联席会议制度,确立了“联手结对、联媒宣传、联合促销、联企开发”的思路,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武汉市发挥龙头作用,先后与孝感、咸宁等地签订了合作协议;城市圈内各城市开展了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和旅游资源调查等活动;一批重大旅游项目正在建设中,成为城市圈的新亮点;以科教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三国文化旅游、温泉度假旅游为特色的城市圈旅游产品体系初步形成。目前,湖北省旅游局已安排专项经费,由武汉市旅游局组织各城市共同编制城市圈旅游实施规划和行动计划,确定建设重点与建设时序。
2、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旅游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如东湖水质监测数据表明水中氮、磷、COD、BOD5等含量显著超标。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先进地区相比明显滞后,“食、住、行、游、购、娱”配套不够完善,尤其是城市至旅游景区之间道路等级较低,城市中的旅游设施建设滞后,景区环保设施和标识系统不完善。三是各城市的旅游资源开发总体上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缺乏对城市圈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如缺乏统一规划和统筹,圈内出现了部分低档次、低水平、近距离重复建设和项目同质化的现象。四是各城市对旅游营销没有形成合力和联动机制,因而缺乏整体推进氛围和武汉城市圈整体形象。五是各城市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健全,区域界限、体制障碍、利益分割等突出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具体的解决方案。六是旅游市场秩序混乱,商业网点建设未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景点建设项目规划混乱,景点重复建设严重,景区内部管理无序,城市圈旅游发展大环境尚未形成。综上所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武汉城市旅游圈的形成与发展,而且使各个城市之间的旅游资源难以整合,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举措,使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得到协调、有序的持续发展。
四、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加强政府主导作用,优化旅游资源配置
在“两型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只能通过供求矛盾互动在事后,因此这种调节是以资源浪费为代价的。资源环境问题存在外部性,完全依靠市场无法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状态,要将负外部性的社会成本和正外部性的社会收益内部化,降低污染排放和资源滥用,需要依靠政府的制度安排将旅游开发中的外部性内部化。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对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和统一规划,确立城市圈旅游总体布局与资源整合方案,确定建设重点与建设时序,并按总体规划计划安排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项目与区域。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加强项目招商与精品旅游景区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开发。
2、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强化旅游环境保护执法力度
在旅游企业经营过程中,应以“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为指导,向游客广泛宣传生态旅游知识,提高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倡导文明、和谐的旅游消费模式。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强化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建立以法律为主导的环境保护体制为。制度是推行资源和环境保护政策的保障,资源环境保护错综复杂,单纯依靠政府,难以应付众多分散、流动的管制对象。因此,要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并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
3、扩展与延伸旅游产业链,构建旅游循环经济系统
在旅游业发展中,促进城市圈二元经济结构(从传统生产部门向现代生产部门)的转化,如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推进产业转型,如观光农场、休闲牧场的出现以及乡村休闲游、工业旅游的开展;在传统第三产业中积极进行经营方式的创新,如产权酒店和分时度假型酒店,对房地产业销售方式的创新,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原有产业结构状态,促进新的产业生长,如会展业、休闲娱乐业、旅游房产业、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等。推动对武汉城市圈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商贸文化的挖掘,通过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创新,促进第三产业中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不断扩展与延伸产业链条,创新传统生产方式,构建循环旅游经济系统,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形成。
4、完善旅游集散功能,为旅游业良性运行奠定基础
武汉市素有“九省通衢”之称,但武汉市及城市圈中各城市的交通建设仍滞后于旅游业发展。因此,应完善水、陆、空等现代旅游交通体系,开通水上旅游运输专线、增设旅游专列、开展旅游包机业务,实现快捷集散的目标;充分利用城市圈内现有交通设施,完善旅游城市之间以及旅游景区之间的交通路网系统,使游客能方便迅捷到达旅游目的地,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为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五、结论
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社会文明,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建设“两型社会”涉及到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涉及发展战略选择、观念更新、制度变革等因素。它要求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并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战略,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式,引导可持续消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因而,建设“两型社会”,是解决当前武汉城市圈旅游业问题的有效理念,在这一科学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将会带来旅游业发展上的变革,促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林鸿、张忠美:经济法视野下“两型社会”与武汉城市圈的构建[J].长江论坛,2008(2).
[2] 朱俊成: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与战略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4(9).
[3] 贾晓娟: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两型社会”产业结构调整[J].理论与实践,2008(3).
[4] 李勤:关于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问题的思考[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8(6).
[5] 徐钰:武汉城市圈领跑湖北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8-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