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篇1

一、农业基本情况

泌阳县是农业大县,总人口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7万人,总耕地面积8.91万hm2,农民人均耕地面积0.12hm2。常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7万hm2,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0.7万hm2,粮食总产量60万t。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一)发展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

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需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有利于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业基础;通过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条件;通过推广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民

增收的需要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实现多环节增收。

(四)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包括价格、质量、品牌和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农业产业体系的综合竞争。

三、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机遇

农村,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渗透和扩散,带动了高新品种、生物农药、节水工程、农业信息等新型产业的兴起。随着人们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绿色食品、方便食品需求日益扩大,将极大地拉动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四、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措施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县域实际情况加强实践探索,采取多措并举的办法,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结合泌阳县实际情况,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农业区域化,从一定意义上就是“特色+专业+规模”,说到底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应通过农业项目、资金的整合,集中投入,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升农业规模效益和产业竞争能力。

(二)强化科技支撑和推动作用

一是发展高新技术。重点发展新品种及种子处理技术、安全生产与质量控制技术、节水技术、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技术、精深加工技术、信息技术等。二是搞好示范应用工作。按照“一乡一主业,一村一主品”的建设原则,大力发展和逐步开发各具特色的主导农产品。三是完善推广体系。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同时,放活经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活动。

(三)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生产,就是通过运用工业生产模式经营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推进标准化生产,需要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生产过程管理,加强质量安全监测。

(四)搞好农业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1.通过推广土地流转政策,培育一批种植大户,实行规模化生产,提高种植效益和劳动生产率。2.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发展一批辐射面广的中小型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业企业群体。3.积极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基地建设,以乡镇为主体,整建制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发挥集聚效应,实现规模效益。

(五)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一方面,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推广测、配、产、供、施一条龙服务。引导农民使用高效低毒农药,降低农药、化肥施用量,提高利用率,减少对土壤的污染;通过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努力控制和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另一方面,构建产业之间相互依存、产品和中间产品及废弃物交换利用的产业循环体系,并积极引导农业内部循环体系以及农户家庭循环体系。

(六)加强农业保障能力建设

篇2

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公共事业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我国经济增长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最大的内需在新农村建设。推进城镇化成为实现村镇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和农村人口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地实践证明,城镇化程度越高的地方,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作用越显著。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更有利于凸显农村地域多功能性,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科学发展。因此,要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和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支点,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并不仅仅是政策性统筹,更重要的是建设性统筹,重在创造一个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把城市和乡村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城乡交融,以此加快小城镇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优化,提高小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

一、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是两位一体的战略

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两个概念,城镇化是将农民变为市民,将农村变为城市,用工业和服务业取代农业,从而最终为实现我国的现代化服务;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不改变农村的性质,而是以现代农业取代传统农业。二者之间又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他们都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重要手段,是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农村孕育了城镇,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提供强大动力,城镇化加速发展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强化中心城镇对农村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有利于促进村镇联动发展,也符合农民需求愿望。处理好城镇化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必须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规划新农村建设,在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谋划新农村建设,在加快小城镇发展中带动新农村建设。就是以小城镇和中心社区建设为龙头,以产业培育和生产发展为支撑,以农村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力提高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组织、产业与空间“三整合”,促进人口向社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发挥中心镇和中心社区配套服务与市场辐射作用,促进城乡要素的有序流动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的一体化配置。

二、城镇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首先,城镇化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一方面直接吸纳农民转换身份,从事二三产业生产,使人口以及经济活动由农村向城镇集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和“转化器”;另一方面伴随着城镇基础设施、住宅、环保等建设,投资需求也会随之增长,有一部分转化为农民工资报酬性收入,直接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同时,城镇的发展能够带来农村人均占有资源的增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务农农民的收入有较快增长。尤为重要的是,城镇建设建立和完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商业服务等设施,有利于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更好地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创业热情,从根本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其次,城镇化具有聚合辐射功能,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将各种生产要素聚集起来,有利于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农村现代化,推进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改变农业弱质地位;有利于推动乡镇企业集约化经营,促进二三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形成规模效益,营造良好的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加速经济工业化进程。福建省长泰县岩溪镇在城镇化中突出招商引资,积极参展“9・8”投资洽谈会、“11・6”长泰投资说明会,强化网上平台推介,引进金钛包装制品、旺利来电子科技、齐创公共艺术工程等21个项目,总投资7.3亿元,注册资本3.5亿元;大力开展民营资本回归工程,锦岩旅游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开发牛角山生态园项目,泰龙集团参与江滨商业地产开发,岩溪镇不但工业得到大发展,而且二三产业也受到带动,形成规模效益,为岩溪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三、通过加快小城镇发展,带动农村公共社会事业发展,可以降低新农村建设成本

按照“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打造中心乡镇,使其成为农村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中心,以此辐射和带动乡镇区域内的社会事业发展。这样既能降低新农村建设成本,又能最大化地发挥公共设施效益,而且还更加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福建省长泰县岩溪镇根据小城镇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配套水平,着力打造繁荣、生态、文明的岩溪。

一是打造繁荣岩溪。优化镇区中心布局,加快启动区建设,实施上宫片区改造,拆除建筑物面积26,768.6平方米,改扩建锦昌路上宫段,重建港陂桥,完善人行道、路灯等配套设施,镇区面貌明显改观;以地中海风情为主题、闽南文化为特色,规划一条商业街,建设顶宫安置小区100套联排房,启动泰龙芗江国际花园14幢欧式商品住宅小区项目,带动周边地块稳步增值,提高城镇档次水平;加快岩溪农贸批发市场、中心幼儿园等项目的推进步伐,提升中心镇区功能配套,为岩溪镇商贸经济繁荣打下基础。

二是打造生态岩溪。科学规划绿地系统,加强绿化升级改造,积极营造“水树相映、精品园林”的城市绿化特色。利用上宫村改造土地节余,建设上宫街心绿地公园,点缀道路街景,美化街区环境。以龙津溪山景、水景为依托,实施绿水工程,建设3.5万平方米江滨休闲公园,实施江滨路沿线绿化,为群众提供了一个集观光、健身、娱乐的绿色生态休闲场所,完成一片公共绿地建设和一条道路绿化提升改造任务,同时主打生态旅游,发展奎山公园、塔寨山公园、芦柑公园,挖掘“三公下水操”、追远堂等传统民俗文化,激活小城镇发展活力。

三是打造文明岩溪。加强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启动长泰二中教学楼、宿舍楼及中心小学宿舍楼建设工程,巩固岩溪镇教育资源整合成果;抓好霞美、后两所完小综合楼建设,规划设计上蔡、甘寨等完小综合楼,分批实施,不断改善办学环境。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完善两家医院防疫妇幼综合楼配套,引进CT、彩超等先进医疗器械;改扩建镇计生服务所,添置血液分析仪,医疗器械配备齐全,中心服务所被评为省一级优质服务所,并通过国家级服务所验收。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建好石铭村的幸福园,让五保户、孤寡老人安度晚年;升级镇区自来水管网,建立镇村互通的供水网络,日供水能力达1万吨,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得到有效保障。强化三农服务中心建设,整合涉农服务机构,优化人员配置,升级服务设施等,为农户开展定点技术支持。

四、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最佳选择

篇3

一、水利现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约因素

随着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政策的取消,农业税免征,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逐步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但是,从水利现状分析,依然存在着两大制约因素。

1、抗灾能力总体偏低。兴化是里下河腹部地某地的“锅底洼”,水旱灾害频繁。1991年,兴化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水位3.34米,是建国以来的最高值,全某80%以上面积被淹,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以上。时隔12年的2003年,兴化再次发生了较大洪涝灾害,最高水位仅比1991年低0.10米,经济损失却大大超过了1991年。2006年梅雨期间,兴化累计降雨只有331.8毫米,兴化站从6月30日至7月5日的5天时间内水位上涨了1.31米,最高水位达到2.98米,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4465亿元。1994年兴化遭受较为严重的干旱,相当一部分沟河断流干涸。全某182个行政村24.14万人饮用水源困难,经济损失2.17亿元。1997年再次出现旱情,抗旱费用达2170万元。从农村实际出发,抗灾能力不强,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引排通道不畅。洪涝时,四水投塘,下游顶托,外排缓慢,高水位滞留时间长,加大了防汛排涝的压力。2006年的梅雨成涝,充分反映了这一问题。

二是圩堤、圩口闸防洪标准不足,挡不住的情况依然存在。尽管通过圩堤达标和无坝某建设,圩堤整体御涝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按照“四点五•四”式(堤顶高程4.5米,顶宽4米)的要求,全某仍有365公里堤顶高程低于4米,尤其是庄圩、场圩和的一个地方际结合部矛盾较为突出,一直是防汛排涝的隐患。圩堤上有531个口门需建闸控制,有415座病险涵闸需拆除重建。一旦出现高水位,往往因堵闭不及而倒灌成涝。

三是联圩内部排涝标准不高,圩里、圩南地某地相当一部分联圩存在排不出的问题。全某农业联圩按日雨200毫米雨后1日排出的要求,尚缺排涝流量938.4立方米/秒。排涝动力分布不平衡。在现有排涝站中,建站25年以上的有466座,占51.6%,设备老化,带病运行现象普遍存在,其中有250座已到报废年限。

2、各级河道淤积比较严重,削弱了河道的功能,导致水环境恶化。兴化属水网圩某地,境内河道纵横,共有各级河道14404条,总长12575公里。近年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两工”后,农民群众用于河道清淤疏浚的投劳数量明显减少,农村河道整治严重滞后,尤其是居住较为集中的村庄河道更为突出,有的淤积堵塞,水系破坏,严重削弱了引排和生产生活交通的功能;有的垃圾成堆,水草丛生,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有的河水污染,水体变黑发臭,造成饮用水源卫生条件越来越差,导致肠道疾病和其它传染病发病率提高,严重危害了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方面应承担的建设内容和和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物质条件。水利既要解决防洪除涝的问题,为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服务,又要解决水资源供给和水环境保护的问题,为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服务。从兴化现状分析,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在水利建设上必须切实抓好的工作主要包括:

1、整治骨干河道,提高引排能力。根据《里下河地某地水利规划》和《兴化某水利“十一五”规划报告》,要求对骨干河道进行整治,以扩大引排通道。工程项目主要包括:打通某境内骨干河道的入海卡口;实施里下河洼地治理工程,抓好车路河与川东港配套衔接;结合南水北调里下河水源调整项目卤汀河的实施,搞好高港水利枢纽引排水工程的配套衔接。

2、继续抓好圩堤、圩口闸建设,增强御涝能力。对未达标的圩堤按照“四点五•四”式以上标准抓好达标扫尾,对庄台、场头及的一个地方际、村际结合部的圩堤进行除险加固。对土口门进行建闸控制,对年久失修的病险老闸进行拆除重建或改造,计划新建圩口闸500座,大修改造圩口闸250座,使圩堤整体御涝能力有一个显著提高,确保历史最高水位挡得住。

3、加快排涝站建设,提高联圩排涝能力。按照科学规划、合理选型、相对集中、各有侧重的原则搞好排涝站建设。抓好老站的更新改造,适当新建部分高扬程的轴流泵站,作为高水位时排涝主力。抓好排涝动力的平衡发展,解决部分联圩排涝流量不足的矛盾,并新建部分大流量的骨干排涝站,以发挥排涝动力的支柱作用。全某计划新建排涝站300座,大修改造150座,新增排涝流量600立方米/秒。

4、抓好小型灌某地配套建设,提高灌溉水平。通过建设小型电灌站和硬质防渗渠道,搞好小型灌某地配套建设,逐步取代流动机船田头上水、串灌漫灌现象,做到浅水勤灌,提高灌溉水平,积极探索微滴灌等浅湿灌溉技术,推进节水型农业。计划建设小型电灌站500座,配套防渗渠道1000公里,扩大有效灌溉面积12.5万亩。

5、以村庄河道为重点,抓好圩内各级河道整治,为村容整洁创造条件。实施村庄河道综合整治,尤其是对居住较为集中、污染比较严重的村庄河道进行整治,就是要在三年左右时间内,把清除淤泥,清除水生植物,清理垃圾,建立长效管理制度,落实保洁措施作为主要任务来完成,改变河道脏、乱、差的现状,提供水安全保障,使村级河道引排能力明显提高,河道水质明显好转、农村水环境明显改善,从而达到村容整洁,进一步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同时,把河道整治与土地复垦、道路建设和植树造林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整治一条河道,复垦一块土地,增加一片林地,营造一村环境,努力展现水情、河畅、岸绿的农村自然风貌,保证农民安居乐业。

6、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高农民健康水平。首先,建立水资源保护监测制度,加强对水体排污的控制管理,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对污染企业严格采取污水处理措施,杜绝超标排污。教育广大群众树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严禁将秸杆、死亡动物抛入水体,减少污染源。其次,实施管道延伸、管道更换等管网改造工程,加大供水联网力度,合理规划布局和调整水厂建设,逐步撤并水处理设施不配套、供水水质达不到要求的村级小水厂,在水源水质较好的骨干河道沿线建立一某一厂或多某一厂,严格源水处理工艺流程,推行某地域供水,形成规模供水,送水进村,供水到户,连续供水,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三、立足本职,强化职能,不断增强服务功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各行各业、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的合力,关键是要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由于的一个地方某和村级集体经济财力十分薄弱,靠村民议事制度筹集资金只能是杯水车薪,因此,必须从政策上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导的水利建设投资体系。如果不增加投入,这些目标任务是很难完成的。

水利部门是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也是直接为“三农”服务的职能部门。在农村水利建设中,担负着方案制订、施工组织、质量控制、竣工验收、工程管护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保护等职能。为不断增强服务功能,水利部门自身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必须抓好以下几项服务工作:

1、科学制定水利建设规划。在规划过程中,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全面贯彻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治水工作方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建设和治理的重点,认真制定河道整治规划,圩口闸、排涝站和小型电灌站配套建设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规划,并分别轻重缓急,制定分年实施计划。认真按计划实施,不断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努力增强水利建设工作的计划性和执行规划的严肃性。

2、规范农村水利的建设管理。为确保各项工程建设任务按期保质完成,水利部门必须规范和强化农村水利的建设管理。严格执行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程序,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等各项管理制度,真正形成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质监部门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工程标准质量保证体系。

3、抓好业务技术指导。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尤其是重点工程项目,水利部门应制定严格的施工规范,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划定责任某地实施全程跟踪监督,从规划设计的前期准备到实施过程中的施工管理,认真进行业务技术指导。搞好阶段性的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抓好施工记录,完善各项软件资料,为竣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创造条件。

篇4

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阐述了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并对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更好的促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业机械化;作用;对策

1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1农机化是农村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农机化科技发展是建立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的。近年来,农民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农村资源与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保护,究其原因离不开深入推进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及对机械化技术的综合利用,农民的生活质量在坚实的技术与装备支持下大大提高[1]。比如通过机械化综合利用既让废弃秸秆得到很好的再利用,使农民收入增加,也让污染源得到根本治理,使秸秆乱堆乱放的情况得到改善,让发生火灾的几率大大降低。农民借助机械化灌溉,也可大大减少因干旱带来的损失,进而达到稳粮增收的目的。通过大型机械对土壤进行改良,也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避免水土流失的发生;对于干旱地区的小麦、大米等作物而言,通过对膜侧沟播、全膜覆盖技术等技术的使用,作物产量增幅明显。这些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节能减排和增产增收,经济与生态效益巨大。

1.2农业机械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农业机械是先进生产力的另一种表现,因而若要实施农业科技就必须要发展农业机械化,其对现代农业而言,更是重要的物质保障[2]。在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多个方面与各个环节,渗透和贯穿农业机械化概念,不论是从战略地位,还是作用上来说都非常重要。首先,农业机械化是生产发展的基础。应用农业机械,可充分体现出农业的自然属性和弱质特征,大大增强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其次,农业机械有利于提升生活质量。农民通过经营农机,不仅收入增加,也使大量农业劳动力得到节约,推动了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让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更加广阔。最后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了乡风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农业机械将繁重的劳动力解放出来,让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同时,也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发展。

1.3农机化是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农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在农机化发展过程中也占据着相同的位置。宽裕的收入是农民富裕生活的重要条件。发展农机化,一方面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第一,借助农机化作业水平的提高,可明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转移富裕劳动力,使之在二、三产业上发挥作用。第二,农机化发展让诸如农机维修、农机交易市场等新的就业途径衍生出来,让农民的就业途径大大增加。第三,借助农机技术培训活动的开展,将新技术、新知识及时传授给农民,促进其致富技能的增强。

2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对策

2.1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

近年来,购机补贴政策在各地均得到了有效落实,以强有力资金支持了农机化发展。所以,应将农机化发展的这一有利机会抓住,对各项配套法规予以完善,把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依法监管,进一步保障农业机械化的顺利发展,拓宽投入渠道,将补贴规模扩大,以更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农机化发展。

2.2抓好农机技术培训工作

加强培养农机化实用人才,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将新技术、新机具及时介绍给农民,让农民与农机大户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可以更好的融入市场。对农机培训机构的现有资源展开充分的利用,结合市场需求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让农民的增收能力更强,切实依靠科技进步与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业发展的增产增效,使新农村建设者不仅有文化,更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

2.3加强新机具和新技术推广

农机推广人员应大力推广新农机与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运用到各多的新技术。同时加大农机宣传力度,使新技术与新机械被老百姓所认可。针对农民在农机购买上存在的问题,技术推广人员应给予正确指导,对具备先进结构、高含金量、高收益的农机具应优先推广。另外,还要推进农作物的全程农机化,对经济作物的农机化予以积极发展,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朝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方向发展。通过对新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让农机化更好的服务新农村建设。

3结束语

农业机械性的普及与应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运用农业机械化,可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让过去农村的生产模式得以改变,统筹城乡发展,并对其它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巨大的动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山宝琴,刘亚锋.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581-5582.

篇5

摘 要:文章分析构建新型和谐农村所面临的现状以及关工委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并从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强化家庭教育,建立和谐氛围;针对殊人群,进行爱心帮扶;与基层班干部一道宣传政策,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等方面阐述如何充分发挥关工委在农村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关工委 新农村 留守儿童

当前,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发展势头较好,中央对各级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广大“五老” (老干部、老专家、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赋予很高的期望。我国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总共已5亿有余,而这个人群中农村又占去了大部分,在农村坚持老少共建、老少共进、老少共享、老少共赢,是构建和谐农村不可缺少的内容。实践证明,老同志是构建和谐农村的一支重要的积极力量,关心下一代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1.构建新型和谐农村所面临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以迅猛发展,以往实行的农业支持工业的策略已逐步被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格局所取代。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成为

篇6

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农村信息化也正面临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当前**市农村如何运用信息网络提高劳动者素质、用信息化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让农民自己去创造财富的问题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

一、**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

**市的农村信息化现状可以用“咫尺天涯”四个字来形容。一方面,**市农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乡镇企业蓬勃向上,农家乐、农村旅游方兴未艾,农村房屋租赁业欣欣向荣,**市大部分农村正在向城市化迈进,纯农业收入只占本市农村收入很小部分。以河姆渡江中村为例,村民65%以上的收入来自房屋租赁、外出打工以及经商,还有一部分收入来自村集体经济以及其他经营活动,而来自纯农业种植与养殖收入只占不到30%。一些经济相对发展较快的行政村如**镇小路下村、**镇**村已经在消费能力与消费水平上向城镇接轨。

但另一方面,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十分落后,而且城乡信息化水平差距日趋拉大。根据统计局数据,至20xx年底,**市互联网总用户数为170573户,其中农村互联网用户约占10%,涉及农用软件和农业类网站开发的企业数就更少;信息网络普及率为20.57%,其中农村普及率仅为3.6%,广播电视虽然入村入户,但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针对性较强的有效信息也是少而又少。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步伐的明显滞后,使得农民获取信息的方式较少,在迈向信息社会的过程中与主流社会的差距越来越大。即便是上网的农户,也以搜索新闻和玩游戏为主,很少使用互联网了解农业信息及进行电子商务。

二、**市农村信息化建设难点分析

就**市的农村来说,比城乡差别或者说是经济鸿沟差距更大的是数字鸿沟。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村的劳动力素质就不能切实地提高,农村的经济建设步伐就会减慢,城乡的经济鸿沟也会进一步拉大,甚至可能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主要存在着一下几方面难点:

一是农村信息化人才匮乏。由于农村有文化、高素质的年轻人大量外流,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这部分群体中文化程度达到高中以上的人员不到10%,因此推广使用计算机,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存在一定难度。

二是长期传统农业下形成的思维定势,使人们对农村信息化的保持着传统的低调心理。虽然农村市场的未来不可限量,但当前社会各界往往把目光放在信息化的重要行业如电信、金融行业和其它大客户。其次是大部分农民还没有自发形成对信息化的需求,目前农民最欢迎的仍然是能够言传身教的直接示范和交流方式。

三是许多乡镇政府部门推广力度不够,农民的思想观念仍在转变之中。从总体上来说,尽管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农村信息化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目前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农民的购买能力有限,市场前景短期内仍不明朗。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必要性分析

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时展的必然选择。

(1)农村信息化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途径。农村经济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人,农民素质的高低关键是信息的接触。因此,搭建一个覆盖广泛的农村信息平台,就地培养农村人才,使农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就能充分接触有用的信息,无疑是目前最适合**市市情、既经济又高效的手段。

(2)农村信息化是提升农村经济有效手段。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穷人不是穷在土地和资源上面,而是穷在信息闭塞和教育程度低下造成的劳动力素质的落后。发展滞后的地方往往是资源丰富的地区,其原因在于资源常处在“休眠”或“半休眠”的状态下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而激活这些社会资源的首要要素就是信息。有了先进的科技信息和准确的市场信息,农民就能取得发展的主动权,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打造农村优势产业集群。

(3)农村信息化是拉动内需的重要保障。当前**市农村人口占70%,但只占全社会消费的35%,落后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城乡信息的不对称是阻碍消费的最大障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造就的网络体系,不仅能扩大传统农产品的销售规模和交易范围,加快交易频率和速度,也能有效解决农村购物难、假货多的问题。越是为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信息保障,农民的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就越大,减负作用也越大。随着农村信息化如火如荼地大规模推进,信息化必将深深融入到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共同推进**市农村信息化建设

**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快地发展,下一步,推动和引导**市的农村信息化建设,还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同时入手,共同推进。

(一)宏观方面

(1)政府必须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提供公共信息服务作为政府的 重要职能,信息的生产、消费、分配是受政府扶持的,而农业又是弱势行业,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在推进农业信息化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今年6月份,按照宁波市委农办、宁波市信息产业局文件精神,**市农办、市科技和信息局牵头组织在**市16个乡镇(街道)进行了“农村信息化乡镇行”主题培训。实践表明,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是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把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公益性和经营性结合好。

(2)必须提高认识,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理论建设。建设农村信息化,人才是关键,同时,还要在广泛吸收人才的同时,加强培训,提高农村信息化队伍整体素质。要针对农村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和信息采集、加工、分析、共享、(服务)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制度,为农村信息工作的推进提供保障。

(3)因地制宜,信息的内容要本地化。无论是科学技术、经济、市场信息等信息内容还是信息传递方式都应该多样化、本地化,以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同时,标准与多样化之间要兼顾,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发展农村信息化。

(4)要合力打造“内容服务产业链”。农村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及其内容建设比网络建设更为重要,而这项巨大工程是运营商无法独自完成的,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及信息通信业的相关企业紧密合作,从信息的生成、收集、分析加工、传递,到接收、分发、应用、反馈,合力打造农村信息化“内容服务产业链”。

(二)微观方面

农村信息化在微观方面的关键是要根据农村的实际需要,做好资源数据库、网络平台以及几大基础工程的建设,并将这几方面有机结合,通过资源数据库为信息系统工程及网络平台提供数据服务,同时通过网络平台以及信息系统工程收集、更新数据,使农村信息化能够有效地落到实处。

(1)四大资源库建设。必须要作好农村人口资源数据库、农村土地管理数据库、农村农情数据库、农村卫生健康数据库等资料库的建设。为有效开展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资源保障。

篇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任务时强调指出,要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应如何理解这一论断和要求呢?

首先,这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综合性措施,要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和农村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如期实现,就必须按照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切实尊重和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其次,这是发挥好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积极性的必然要求。经过29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的思想观念和就业方式、经营活动和生活方式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城乡交流的不断扩大,农民的视野不断扩展、民主法制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对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发展、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更加迫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满了期待。只有顺应农民的愿望和期待,进一步放宽有关政策,安排有关事项特别是涉及村里有关建设项目时,多与农民群众商量;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把诸如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宅基地使用、村干部报酬等村务及时向村民公开,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同时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不断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的内容,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把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才能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再次,这是确保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广大农民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较快发展,靠的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胆探索。现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仍然要靠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胆探索。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首创精神,鼓励他们围绕发展农村经济继续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并及时总结他们创造的新鲜经验。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自主创业的潜能,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为农民群众施展才华、创业致富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要大力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投向农业和农村,促进农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只有把亿万农民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持续稳步地向前推进。

当然,强调尊重和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并不是推卸或减轻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将比以前更多地承担起建设责任。中央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强调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就是这个本意。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在通过各种形式吸引和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并带动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从多方面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还要在全社会发动群众,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乡村和农户,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支援,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篇8

一、农村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内容,是精神文明组建工程的重要部分,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农村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部分:符合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要求;净化农村文化市场;为农村培养出更多可用性人才。

(一)符合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要求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就更需要得到农村经济的支持。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农村的经济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农村群众得到物质上的满足之后,其精神上也必定会有所需求,但是农村群众精神方面的需求是立足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对此,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便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必须要扎根在基层,这就需要在各级建立相应的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建设站,给文化树立提供可用平台。农村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得到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对知识、技术的渴望和要求,文化机制较为成熟的建立之后,就可以定期给乡村地区送去适当的文化表演,例如体操比赛、文化表演、演讲比赛等。在这些文化表演的熏陶之下,必定能够保障农村群众的精神层面得到稳固的提升。

(二)净化农村的文化市场

强化农村文化建设还能够有利于文化市场的精华,促进农村群众的精神层面走向健康发展的道理,农村群众文化市场的文化宣传主要体现为:科技文艺活动、网吧管理、文化出版物、宣传材料等,在这些方面有所建设之后便能够有效的净化文化市场,消除文化市场当中的弊端和杂质,保持农村文化市场的稳定秩序,发展农村文化市场,给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为农村培养出更多可用性人才

农村群众的文化建设离不开农村文化人才,农村也必然会存在许多的高智商、高技巧人才,并且这些群众传承了当地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土生土长的土地有着炽热的感情。所以,想要良好的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离不开这些人才的帮助。与此同时,在农村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还可以挖掘并培养更多的文化人才,给农村的后续文化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二、发展农村群众文化的主要措施

(一)举办形式多样化的文化活动

在发展农村群众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定期在各地各级举办富含农村特色文化的文化活动,在文化活动开展之前,需要征求当地群众的意愿,依据群众自愿参与的原则开展文化活动,并且文化活动的内容必须是正面的,有利于群众的身心得到有力的发展。除此之外,在文化活动举办时,时间需要选取于各个节假日或农闲时期,并且举办的文化活动需要是多形式,不得固定,例如体育活动、歌唱表演、文化汇演等,鼓励群众主动参与到活动当中,丰富农村群众的业余生活,从而有效的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

(二)完善农村文化站的建设

农村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保证机构、规划机构和反馈机构,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作用至关重要。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文化的建设,强化精神文明发展,同时也能够有效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农村文化站需要能够适应各种体制,积极有效的培养农村中的文化人才,建立符合当地特色的文化人才队伍,尤其是各级部门的文化管理人员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使用各种可行手段,将人才培养工作落实到实处,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面目。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文化的培养,必须要保证其各项能力合格之后才能上岗工作。

篇9

一、把改善生产条件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新农村的主要任务。改善生产条件,就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为农村生产发展打牢物质基础。农业综合开发要坚持不懈地以此项工作为己任,通过实施土地治理项目,增加对沟渠路、桥涵闸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行成片连块规版权所有模开发,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产效率。

二、把培植支柱产业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所在。培植支柱产业,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就是为生活宽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农业综合开发要把此项工作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贷款贴息、有偿无偿资金扶持相结合、投资参股等财政投入和补助的方式,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为载体,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农民受益群体,使广大农民收入稳定增加。版权所有

三、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措施。推进科技进步,就是要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农民素质,就可以有力地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要始终把科学技术融合到各个项目建设之中,并且逐步增加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和其他项目科技措施资金的投入,一方面购置农业机械和科技设备,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一方面进行科技培训,增强科技意识和技能,同时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品种,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篇10

关键词: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建设;新农村;作用

1 前言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党和国家为了更好的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而设立的基层文化事业单位,对建设新农村至关重要,它能传达党的政策方针,普及科技常识,给农村输入最新的文化思想,弘扬先进文化,是联系上下左右的重要纽带,使党和人民的思想一致,使各个地方的百姓都正确的认识国家的发展策略,并对广大农民进行文化熏陶,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协调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2 乡镇综合文化站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阜康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应用的作用,它包括传播知识、传递信息、推广技术等等,并能相应的解决一些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2.1 提高农民精神文化追求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农民衣食无忧之后,肯定会产生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乡镇综合文化站就发挥了其作用,给农民送去丰富的业余生活。广播电视机 的普及,是人们唯一的精神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业余生活的要求也提高了,现在的文化站则会组织文化队伍下村进行巡回演出,编排贴近百姓生活的小戏、小品等,让其开怀一笑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文化熏陶,各地的文化站都有挖掘民间文化,在农村建立小曲子剧团,组织农民乐队,让百姓参与编排民间舞蹈等,体现农民的主人翁地位,通过对农民技艺的培养不仅能让其体验到文化的乐趣,还能创造出新的致富道路,农闲时节,人们的兴致都比较高,取得的效果也很明显,让农民真正体会到文化的内涵。

文化活动的创新,提高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思想素质,人们不再满足于平淡的农家生活,而是有了更高的追求。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其提供的节目以及组织的培训,能满足各年龄段农民的多层次文化需求,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2.2 宣传文化和思想

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宗旨就是要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和意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社会进步,所以才深入各种活动中进行公益宣传,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通过宣传也能带给人们正确的认知方式,准确的传达党的思想方针。在今天的农村,要想把大家都聚齐是很困难的,就算是选举之类的事情都有人完全不在乎,更不要说开会或者商量事情什么的了,很多人都习惯了冷眼旁观,抱着明哲保身的思想,但是如果说是看演出,搞活动,参加的人就会比较多了,在农村,人们并没有什么别的娱乐活动,所以表演节目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在开会之前,一些小节目不仅能吸引来观众,还能让他们投入其中,气氛活跃之后,人们的心情也会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会议的内容就能更好的转达,取得更好的会议效果。另外,通过演出,也可以传达很多用言语无法完整表达的内容,节目的表演让人们印象更深刻,理解也更到位,一些理论性很强的东西,人们难以理解,文化站就负责将其通俗化,确保百姓都能吸收,当所有人都有了统一的认识,有了一致的目标,发展也就更容易。

2.3 协调经济发展

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但并不是因为它没有文化内涵,农村蕴藏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广大农民群众中藏龙卧虎,土生土长的乡土艺术家更能和农民相通,他们的艺术才能和灵感都是来自农村,更容易得到理解和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发挥其培训和组织功能,通过发掘农村自身的文化和人才,培养出农民自己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通过他们来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并长期活跃于人民之中,保持人们的文化热情,形式多样并融合于农民生活中的演出,逐渐的发展能形成产业,发展至一定的规模,通过提高人们的情绪,带动经济的发展。我市各文化站还通过自身所在地的文化背景,探索出潜在的经济机会,如阜康市滋泥泉子镇,农村妇女通过文化站举办的农村妇女刺绣工艺培训班学到了技艺,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举办科技知识培训班,传播正确科学的经营或耕作方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

结束语

乡镇综合文化站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举办,宣传文化知识,丰富人们业余生活的同时,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传达政策思想和科技知识,引导农民用科学的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达到致富的目的。清除迷信赌博之风,提供健康的娱乐节目,重视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发掘农村自身文化魅力。在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纽带作用下,农村的乡土文化也能走上大舞台,农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新农村精神文明和经济文明的建设都将得到促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