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油画教学改革范文

时间:2023-04-04 14:5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油画教学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油画教学改革

篇1

    1.基础课与创作课无法同步协调发展

    基础课以练习性习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创作课不等同于创作,不排斥探索性习作练习,它与基础课有着内在的联系。①创作作为提高艺术技能、探索艺术技巧、掌握艺术规律的重要手段,在油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拒绝任何形式的模仿,因为它的价值就在于独创。在高校油画教学中,教师多重视以讲解、教授方式为主的油画基础理论教学,对于创作课的教学却缺少探索和创新。在以往的高校油画创作课上,教师通常会带领学生去郊外、农村、街道、工厂等地去搜集素材、寻找灵感,之后就开始勾画样稿、草图,修改几次之后就可定稿。这种传统创作课的模式和套路固然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更多的则是给人一种教条化、单一化的感觉,这很容易使学生在进行油画创作的时候陷入重视内容和题材、轻视形式风格的误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免受到教师的影响,从教师的角度去看待那些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模仿那些已存在的程式化东西,这样的作品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幅缺乏独创和自我精神的复制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作品也粗糙陈旧,对于艺术和时代的敏感度自然也不够强。尽管近年来许多高校已意识到这种创作课模式的滞后和单一,并且作出相关的调整和协调,注重基础课与创作课的和谐发展,但学生作品风格、题材缺乏独创精神的问题却依然存在。

    2.高校油画创作缺乏民族文化特色

    艺术若想实现其价值,寻求其发展就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之上,油画艺术亦是如此,用油画语言来描绘祖国丰富的文化和事物,以油画艺术特有的艺术魅力来展现中国五千年的宝贵财富,是我国油画创作者的优势,同时也是我国油画创作者的责任。但长期以来,在高校的油画教学中总是过多地学习甚至是照搬西方模式,学习西方的创作手法、色彩选用、构图比例及材料选择等,创作内容也多为描绘西方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对中国的民族文化却很少表现,缺乏本土创作意识,这不仅限制了我国油画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而且也不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因此,我国高校的油画教学在适度地学习西方的同时应注意探寻新的油画语言来展现中国元素。

    3.教学思路单一缺乏创新精神

    在当今的高校油画教育中,许多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时大多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这种现象在各大美院和师范院校都普遍存在,所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如出一辙,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油画艺术只能沿着单一的线性道路发展,没有多元发展空间。此外,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油画教育也从人数较少质量较高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了大班教学的“普及教育”。这使许多学生对待油画学习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精英教育”下的学子多将油画艺术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和毕生追求,而在“普及教育”下的油画界这种学生已是凤毛麟角。高校学生在油画方面的艺术修养并没有随着学生人数的增长而提高,单一的教条化教学思路降低了学生的兴趣,也限制了师生的创造力。

    4.缺乏有效的油画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主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教学评价给予足够的重视。②在现行的高校油画教学评价中过于重视学生油画技能的考核,对其他方面的素质却缺乏应有的重视和评价,这不免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单一的评价机制导致课程设置的单一化,这就使油画课堂缺少活力和动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此外,现行的油画教学评价机制过于重视油画的专业性,忽视了油画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不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由此看来,健全高校油画教学的评价机制也已成为当前高校油画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油画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我国高校油画教学中的问题,我们既要努力探索与实践,又要脚踏实地,注意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在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和应对油画教学中的各种挑战,积极实施改革,针对现阶段高校油画教学中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革策略: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基础创作教育与审美素质教育同步进行

    我国高校的油画教学受写实派教学模式的影响,课程设置相对单调,忽视了对学生兴趣和艺术热情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对油画教学的改革中要对传统教学模式有选择地吸收,扬长避短。我国高校的油画教学改革需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和造型语言,这些都是油画创新的基础,在教学观念和理论指导上,注意由单一化教学向多元化教学的转变,在引导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挖掘自己的个性和艺术潜力。随着人们对人文关怀意识的逐渐重视,高校各项教学活动也开始加强人文基础课程建设,油画教学也不例外。油画教学不再被视为一种单纯的技能传授和学习,而成为了一个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提高的过程。教师可以在油画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打破油画创作中的常规思维和正常逻辑,鼓励学生在色彩运用和创作手法上大胆改变和尝试,以此来弥补传统油画教学模式的不足,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2.实现民族文化与油画创作的有机结合

    油画艺术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特色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因此自油画从西方传入中国以来,我们也在一直探索如何可以使油画艺术民族化,以本土意识来创作。在高校油画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油画创作过程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意识到只有不断加深其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油画的创新。这首先需要在高校油画教学中努力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重视,虽然油画学习需要学生遵循西方油画传统,但若忽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也势必将限制学生在油画创作方面的宽度和广度,因此,在油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油画创作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慢慢渗透进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中,结合传统民族文化实现油画创作的创新。在培养学生重视民族文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将民族文化渗透进油画创作中。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寻找东西方油画的结合点,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将有民族特色的创作素材创造性地运用到油画创作中,让学生在培养创新性思维的同时,学会运用民族文化诠释油画艺术。

    3.发挥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油画基础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真正地重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并没有做到对基础教学的全面、多方位理解,导致高校油画基础教学始终徘徊在真正油画基础创作的边缘。因此,在油画教学过程中增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创造性思维即是指我们在处理事情、解决问题时需要打破常规思维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考虑,它挣脱了传统方法和已有认知的束缚,以一种开阔的视野来探寻答案。创新思维要求我们在打破常规的同时另辟蹊径,这对油画艺术而言是极为重要和珍贵的,也是高校油画教学传统模式所欠缺的。若想在油画教学和创作上取得长足发展,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就是要引导学生改变正常的创作逻辑,鼓励学生在油画创作中大胆改变描绘比例、事物色彩,甚至重新改造和组合事物形象等。其次是要指引学生最大限度地展开联想与想象,积极主动地去挖掘学生在油画艺术方面的潜力。联想与想象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油画创作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健全油画教学评价机制

篇2

[关键词]应用技术;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在教育部的推动下,由35所地方本科院校发起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于2013年6月在天津成立。重庆科技学院作为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的副理事长单位,将按照建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探索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体制,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分类办学和特色发展,促进学校更好地服务重庆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作为我校化工相关专业必修的实践课程之一,为适应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发展和建设,其改革的迫切性更加明显。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对原有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稳步改革和实践,对实验的教学内容、方法和目标作了相应调整,初步构建形成了新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2]。同时,由于某些条件限制,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中也遇到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不够

目前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通常的教学方法和顺序是由教师先行讲授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在讲解过程中配合演示相关仪器和反应装置的安装和使用方法,然后由学生按照既定步骤模仿实验,自行操作并重复实验过程。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规定的实验仪器设备,按照教师讲授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实验结束后再按照一定的格式完成并上交实验报告。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很少思考解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更不会主动分析遇到遇到的问题。这种“照方抓药”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定势,抑制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理论课程知识运用到相关实验中进行实际运用。学生往往把做实验当作完成任务,其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难以通过实验教学得以提高和发展。

1.2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不足

有机试剂和药品大多易挥发、有毒性。实验教学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废气、废渣、废液等污染物。针对有机化学实验的这一特殊性,必须在实验的全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治理与防护措施,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避免损害师生的身体健康。目前的教学模式下,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会强调注意某些有毒有害物质,但是对于如何处理这些物质、如何通过改进实验降低可能的污染等方面却涉及较少,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不足。部分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不按照标准的操作规范进行,导致产生不必要的副反应和污染物。有些学生做完实验后趁老师不注意将实验产品或者废液废渣等随意丢弃到普通垃圾桶,甚至排放到水槽流入下水道,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

1.3开设实验与生产科研实际的联系不够

学校建设初期对实验室的投入不够,导致开设的实验通常是相对简单和易于实施的。实验的工艺往往在实际生产或者科学研究中运用较少或过于陈旧。比如有机化合物熔点测定还依旧沿用的毛细管测定法,虽然仪器简单、成本低廉,但是该方法不够准确,操作也非常麻烦。目前的实际生产或者科学研究中一般都已采用熔点仪进行测定。随着实验室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实验条件已经大为改善。基于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思路,需要加强实验内容和生产实际的联系。

1.4实验成绩的考核不够合理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成绩基本上是由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两部分组成,考核办法过于简单、粗糙。有机化学实验的预习过程同样非常重要,但这一过程我们无法有效监督和评价,导致部分学生临时抱佛脚,甚至压根就没有预习。平时成绩主要是考勤和实验记录的查验,由于同时进行实验的学生较多,无法真正对每个学生的操作进行评判。学生对实验报告的书写往往也是大量照抄课本或者讲义,没有实事求是的记录真实的实验过程,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考核方式不能充分而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操作水平,考核的成绩与从实验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与能力往往不太一致,成绩评定存在不合理性。

2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思路

2.1强化学生自主实验过程

为了改变“照方抓药”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我们从预习监督、过程引导和课后补充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学院已引进实践课程预习监督系统,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课开始前完成相关的预习工作,合格之后才能开始实验。在网络系统中,学生可浏览观看相关实验教学的视频和教程,自主学习之后完成测试并提交预习报告。目前该系统正在调试中,根据实验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编排了相应单元的各种程序,试用取得了较好效果。预习监督系统的使用加深了学生对实验课程预习重要性的认知,保证了预习的质量和效率,强化了学生自主实验的意识。在实验课堂上,教师除了讲解相关的知识和演示操作外,还重点引导学生自我发现和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每堂实验课程至少由两名教师进行指导,加强对实验过程的监督,教师实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当某一学生的实验出现问题后,与其他同学及时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当某一学生高收率地得到性状良好的有机产品时也及时与其他同学分享成功的喜悦。这种过程引导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同时还可刺激学生相互竞争,使其更加认真地投入到实验之中。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结束后,为学生提供了课后补充实验,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再以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方式获得一定的经费支持并开展实验研究和操作训练。这一形式有效弥补了课堂实验时间不足、锻炼不够的问题。

2.2推行绿色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理念

结合绿色化学的基本原则[3],我们强调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有机化学实验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注重在实验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并对无法避免而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专业处理。首先,在有机化学实验项目的选择上尽量注重环保,降低整个实验过程可能出现的污染,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有些必做实验项目的方案进行合理改进,由教师以身作则地践行绿色环保的理念。以乙酸乙酯的合成为例,传统方法采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学生使用时比较危险,而且反应完后即被作为废液处理。我们改用固体酸催化的方法,以硫酸氢盐作催化剂,实现了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教师在课程中反复强调实验安全和环保意识,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行为,坚决制止学生对实验“三废”的不当处置。在对废弃物的收集和标记上单独给学生进行了培训。针对可以回收利用的较大量试剂,向学生讲解回收方法并要求进行集中回收。比如在做有机物萃取实验时会产生大量的乙醚萃取废液,通过蒸馏和精馏的方法可以对乙醚进行回收再利用。另外,实验室专门设置了实验废弃物的回收地点和容器,由专业机构对收集到的废弃物进行处理。

2.3增设有机化学品生产和科研实验项目

除了教学大纲要求的必做基础实验外,结合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实际以及学院教师的科研课题,我们尽可能地增设了一些与实际生产联系紧密或与科研课题自成一体的实验项目。比如学院建设完成了生产能力为1.5万吨/年的丙烯酸甲酯生产装置,本装置用丙烯酸和甲醇为原料经过离子交换树脂的催化作用连续转化生成丙烯酸甲酯,反应生成液经闪蒸、脱重、萃取、精制等步骤处理得到合格产品丙烯酸甲酯。学生可以利用开放实验或化工设计的机会到装置现场进行学习和操作,在中控台进行各个工段和单元过程的虚拟仿真生产,其过程和真实的工厂生产基本一致。另外,结合我院研究特色,我们还开设有机催化反应、油田有机化学品合成和有机药物制备等科研型实验项目,面向高年级学生开放,让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前熟悉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工作氛围。这些增设实验项目有力地提升了参与学生的有机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为学生毕业工作和考研升学提供了有效保障。

2.4优化实验成绩的考核方式为

了适应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的需要,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需转变为考核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为主。如前所述,预习监督系统的使用保证了预习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为预习成绩的准确量化提供了数据支撑。在平时成绩的考核上,我们改变了以往主要以产品收率衡量实验成败的方式,更注重对学生实验态度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判。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评分参考标准,在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实验指导和监督的同时打分,保证了平时成绩的客观性和实时性。另外,在整个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结束后增加了笔试考核,对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设计方案能力进行考核计分,弱化了实验报告的分值权重。通过实践证明,这样的考核方式更有利于保障实验教学效果,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

3结语

实验教学的改革是一个长期和不断完善的过程。采用上述改革措施和思路,我们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优化了课程体系。实际上,在其它方面如师资队伍的建设、规章制度的健全、安全保障措施的完善等方面我们也做了积极探索,但由于制度和经费的限制,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继续稳步推行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探索更加适用于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科学实验教学体系和管理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冯建,杨睿宇,熊伟,等.应用型化学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研究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183-183.

[2]刘德蓉,熊伟,邱会东,等.校企合作下的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信息,2012(33):55+79.

篇3

关键词: 高校计算机 教学优化 教学改革

1.引言

目前计算机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中,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至关重要的[1]-[2]。高校要重视学生的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加大计算机的教学力度,学生应该自觉学习和自己专业相对应的计算机技术,为毕业之后的公司应聘取得一份保障[3]。

2.目前高校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在现在的计算机教学方式中,高校开设了相关计算机应用的课程,老师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实施计算机教学,然而对于书本枯燥的文字叙述,不仅使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无法获取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还导致学生降低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同时书本上的一些基础知识,学生会通过自主学习、动手实践掌握。所以,要制定新的计算机教学措施,让学生真正提高计算机能力[4]-[5]。

3.在计算机应用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

3.1根据专业需要制定教学模式

学校通过对各个专业的计算机要求的了解分析之后,制定出每个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大纲,安排每个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专业的应用需求。比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要比其他专业高,学校要全方位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不同的专业特点相差很大,学校要根据专业特色,实施教学内容。另外,还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专业计算机技术的教学,还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制定一定数目的实践课程,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更好地巩固理论知识,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应用[6]。

3.2采用任务教学模式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点的同时,还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分析、研究,找出每个知识之间的关系,并且将每个知识形成一个大的整体,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另外,在实践课程中,应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研究过程中,增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确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存在一定的联系,提高运用能力,通过任务的完成,各个知识被综合使用,彼此结合,从而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7]-[8]。

3.3采用主动合作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应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增大了对外界信息的获取量。具备计算机技术,是当代大学生所要掌握的能力之一。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懂得与他人合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主动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形成独立思考的解决方式。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强化自我控制能力,不受外界因素影响,不断成长,成为学习中的主导力量。还有互相合作,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发挥团队的协作作用,让每个成员的思想融合起来,互相鼓励,吸取对方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共同实现学习目标。

4.结语

随着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高校要重视对学生计算机技术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的前提下,根据学生专业需求的不同,高校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开设相关实践课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懂得互相合作,共同发展,进而改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杜宗福.计算机应用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0).

[2]冯国华.VMware虚拟机在职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今日科苑,2010(14).

[3]李雪.浅谈混合学习模式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09).

[4]许莉.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探析[J].计算机教育,2008(01).

[5]王玉锋,孔繁之.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07).

[6]程明.对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J].中国成人教育,2006(02).

篇4

论文关键词:有机化学 实验教学

论文摘要:通过改革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本科生有机化学实验技能的强化训练,开设综合性实验—有机化学大实验的实施与实践,对高等林业院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之一就是进一步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如何通过高等林业院校的化学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知识和能力,将“素质和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也是我们进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包括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七五”、“‘八五”期间,我们主要致力于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将立足点放在结合林业院校的特点,优化实验内容,淘汰某些验证性实验,增加操作实验和应用性较强的实验,开放实验室,强化学生实验技能,在此基础上适当开设综合性实验,从而为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1、改革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学内容

1.1实验指导书内容和实验方法的改革

(1)基本操作高等林业院校林学类专业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操作、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色谱技术和天然有机物的提取。基本操作部分对于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至关重要。编人我院有机化学实验指导书的绝大部分基本操作既有独立的实验,又结合在有机化合物制备和天然有机物提取分离这两部分内容之中,且涉及每项基本操作在生物学科特别是在林业上的应用,强化了学生把基本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林业科技工作紧密结合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水蒸气蒸馏属重要的基本操作之一,广泛用于植物中易挥发成分(香精油等)的提取,与植物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关系密切,而一般的有机化学实验指导书都是通过含杂质苯胺的提纯,使学生掌握这一基本操作。实验人员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选用含杂质的正丁醇作为苯胺的替代物,既解决了安全问题,又适于初学者掌握操作步骤。除此以外,实验指导书中还安排了供选做的水蒸气蒸馏的应用性实验:松脂含油量的测定。通过前一个实验内容,对于真正掌握水蒸气蒸馏这一基本操作的学生,完全能够借助实验指导书独立完成松脂含油量的测定。

(2)色谱技术色谱技术对于从植物资源中提取、分离和鉴定天然有机物,是必不可少的实验手段。其中薄层色谱既可直接用于天然有机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又可用于柱色谱选择洗脱剂和收集流分。而许多天然有机物对紫外光有吸收,所以在薄层色谱中常利用一定波长紫外光照射替代显色剂进行显色.。鉴于一般实验指导书上无此内容,任课教师选用蔡、a-茶酚作为试样,摸索出用硅胶板分离这两种化合物的展开剂,用紫外光(=254 nm)显色,检验分离效果。经过几年实践,表明该实验方法既简便又省时,效果十分明显。

(3)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属应用性较强的实验内容。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技能训练,所选实验项目应难度适中,而且要能够在3学时内完成。我院有机化学实验指导书中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部分共编人了7个实验,其中两个实验分别选自我院和兄弟院校教师科研项目的部分实验内容,但由于条件和实验学时所限,无法面对本科生开设二“七五”期间开设‘、油脂的提取”和、“茶叶中提取咖啡因”,这两个实验内容综合性不强,仪器、试剂的投人和消耗量过大,因此在“八五”期间逐渐被另一个实验“黄杨叶中色素的提取”所替代。该实验内容属有机化学大实验“黄杨叶中胡萝卜素的提取、分离和鉴定”内容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复习分液漏斗的使用、薄层色谱用薄板的制作及薄层色谱。柱色谱等实验技能以及初步掌握溶剂提取植物材料中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方法。该实验内容综合性较强,试剂、玻璃仪器的消耗量低,而且能够在3学时内完成。

1.2优化实验内容

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实验项目,我们除淘汰一定数目的验证实验外,尽可能优化实验内容。首先安排固体有机物的重结晶。第二次实验则包括熔点、沸点的测定两个实验内容,一方面便于用学生以已知标准物为对照,检验重结晶实验所得样品的纯度;另一方面通过常量法测沸点,又掌握了普通蒸馏这一最基本的操作技能。第三次实验则安排水蒸气蒸馏和折光率的测定,除用无水乙醇、蒸馏水为样品学习阿贝折光仪的使用外,还测定水蒸气蒸馏分离提纯后的正丁醇折光率,并用分析纯正丁醇作为对照,既掌握了折光仪的使用方法,也检验了水蒸气蒸馏分离提纯的效果。而分液漏斗的使用和液态有机物的干澡,则是通过水蒸气蒸馏、乙酸乙醋的制备,以及黄杨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三次实验,使学生得以掌握和巩固。另外,我们把柱色谱、薄层色谱和纸色谱三个实验内容集中在一次实验内完成,利用柱色谱洗脱样品的间隙,完成另两个实验内容。随后安排的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又为学生掌握色谱技术创造了条件。

2、本科生有机化学实验技能的强化训练

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仅依靠有限的基础有机化学实验学时,难以使学生的基本功更加扎实,对基本操作也不可能运用自如。因此,在院教务处的协调下,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对本科生的有机化学实验技能进行强化训练。把立足点放在操作要点的指导和掌握方面。例如,对蒸馏和合成实验,反复对学生进行实验装置的装卸和操作要点的训练。在此基础上、指定实验内容,对学生进行考核。让他们根据实验指导书独立列出所需仪器的名称和件数,自选仪器,完成装置的装卸,再由教师指出操作过程的不足,并针对实验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最后根据各个环节给出成绩。又如,对糖和蛋白质的性质实验,我们则模拟理论考试中的化合物性质鉴定,让学生拟定方案,自己动手鉴定未知物,并写出鉴定过程和结果。 以上是强化训练的第一个环节,接下来是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时间,各系部挑选出5名学生(优秀生1名,中等生2名,一般生2名),进行有机化学实验技能的抽测。由主讲教师担任主考,有关各系部主任担任监考,教务处处长担任巡考,学生持学生证进人实验室,以抽签的方式选定实验内容,在3学时内完成实验和实验报告,主考教师按实验考核办法当场评分。6个专业7个班级的36名学生参加考核,平均成绩87.7分、90分以上14人,8D一89分17人,7079分5人。其结果表明,强化实验技能训练获得了预期的效果。

第三个环节是开放实验室,利用晚自习和双休日,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操作薄弱环节,有目的的进行进一步强化训练。

经过以上三个环节的强化训练,使每个学生的基本技能达到合格标准,并对综合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循序渐进的作用。

3、开设综合性实验—有机化学大实验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实验技能、在我院林学系和教务处的支持下,以林学本科为试点,调整教学计划,并拨出专款,安排一周有机化学大实验的教学实习,从1988一1995年,我们连续8年承担了林学本科生的该项教学任务(表1)。并于1996年开始又推广到经济林专业。

篇5

【关键词】中国画 教学 思维模式

关于中国画教学改革的问题,在现行的高等专业美术院校或师范院校里的美术专业里,中国画的教学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或者是选修课,在不同的专业中起着别的科目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国画专业里不同的画科之间有不同的画科差异和有不同的专业基础要求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中国画教学内容看起来简单,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着很多困难及难点,这些困难涉及的面很宽,比如:教学大纲的制订、不同专业里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教学的态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所以在中国画教学改革中所要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师、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大纲的制订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笔者在高校从事中国画教学和中国山水画的创作,结合自身创作的实践并对中国画教学的改革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思考。本文重点从教师的角度来谈在具体的中国画教学中的一些具体改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自己的双重身份并要端正教学态度,改进教学方法

高校从事中国画教学的教师具有双重的身份,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担当着教师的同时又具有艺术家的身份,所以教师要端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处理好教师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要明确自己是教师而不是艺术家,在处理教学中的任何问题都要从教师的角度来处理好教学中的各种教学环节。教学是讲艺术规律的,是教学习方法的,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己的艺术实践和成就是个人的经验,是属于思想上的东西,是不能传授给学生的。教育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外,更多的应该是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出现有的教师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来指导学生的艺术活动,以权威的身份要求学生如何去画,他们这样做是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的。今天的教育更多的是提倡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平等地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以自身的实践经验和专业修养对学生更多的是引导和启发,而不是强加给学生教师自己的意愿和自己的艺术理念,教师应传授给学生学习和创作的方法而不是替代学生思考问题和实践。一个好的艺术家在学习时要善于活学,一个好的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引导他们,让学生走自己的路。一个好的教师教10个学生是10个风格,而不应该像是车间里批量生产出来的一个个没有个性的产品。教师是中国画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对教学质量的好坏或者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思想上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身作则,端正教学态度。研究适合于中国画教学的方法作为中国画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不断地开展科学的教学研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要把中国画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和中国现代的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不断地总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确立教学的高标准,制订严格的适合于中国画特点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要相互结合,根据课程的需要,要灵活地安排时间进行示范教学,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经验,系统地把本课程的知识点灵活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要重在传授给学生一种画法而不是纯粹的技法。教师不但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美术理论著作的学习扩大知识面,以提高学生整体人文修养和艺术素养。

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文化素养及创造意识的培养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先进文化的表率,是一个有深厚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的领域。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对文化的要求是很高的。中国画是画家全部文化修养的积淀。我们在强调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应不断扩大学生文化知识面,不断加强和完善学生的对画外功夫。在以中国画教学为主的前提下,合理地增设一些跨专业的选修课,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力图在不同艺术专业知识互相渗透的条件下,培养学生艺术创造的综合能力。同时为学生毕业后很快地适应中国画教学和各项社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中国画创作之前所进行的所有学习都是为创作服务,之所以称为是创作,是画出来的作品要和前人和当代人要有所不同,要有创新点,而这些创新点和超前意识是在平时的学习中锻炼出来的,既然清楚是为以后的创作打基础,所以在平时中国画的每个教学环节中时时要注意到学生创造思维模式的培养,要对临摹的每一张作品进行解构,寻找其存在的共性,然后通过自己的审美样式把各个具有共性的部分重新组合起来。这时,这些共性的东西就变成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就具有了自己的审美烙印,同时也就具有了属于自己个性化的审美样式,有利于习画者在以后创作中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理想画面。

教师要采取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整个中国画的教学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评价中应建立导师组制度和作品定级标准。这样可以避免评价标准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对所评价的作品进行分级评价,所以师生如果能够在一种友好、和谐、平等的气氛中抱着一种纯粹的学术态度和正确的学习目的,通过经常化的学术探讨和对每一件作品在完成的各个环节中的观摩和把关,既能保证学生作品的质量,也使师生有了一个很好的互相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创作能力和自己的影响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对此教师要从“六个一”做起。这“六个一”概括起来为:要有一个相对长期集中的表现对象;要有一个个性化的造型样式和风格;要从传统的表现方法中解构出一个独特的表现方法;要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来阐述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艺术主张;要制订一个长期的创作计划;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宣传媒体,让自己的作品走向社会与人民,交流接受人民的检验并扩大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在教学改革中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目的是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让学生从心里服你,这样有利于以后教师自身的教学,不然的话,你的要求学生根本不听,反而要怀疑教师自身的能力,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堂出现在课堂上有的老师不敢给学生作示范,中国画的教学和别的教学还不一样,有它的特殊性,有的问题你给学生讲10遍、 20遍他还是听不懂,倒不如你给他示范一下,他就会一目了然,因为中国画有的内容太玄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教师要做到“三进、三出、三能”,并不断地完善教学大纲的制订和课程设置

篇6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教学;优化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229-02

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课程和教学的改革方兴未艾,许多高校根据学生的兴趣与教学的实际开设多种项目的体育选项课,而篮球选项课是最受大学生们欢迎的课程之一。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考核形式不断探索与改革的今天,篮球选项课如何完善与改进,在教学内容上满足大学生们的知识渴求,在教学形式上能为学生所接受,在教学方法上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使他们专项技能在较短时间里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并能终生受益,是篮球选项课面临的新课题。

一、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篮球选项课的目的与任务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出,教育模式正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并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高校体育教育也必须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放在首位。体育是手段,健康是目的。在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中,使学生对篮球有基本认识和积极态度,懂得健身的意义,树立终身健身的观念,要掌握健身的知识和方法,能运用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进行经常锻炼,还要具有独立进行健身的能力和习惯。同时,开展健康教育,使之与篮球运动中的道德品质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团队精神、意志品质的教育,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修养、自信心和抗挫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塑造健全人格,开发人体潜能,使学生行动自律、心态自控、情感自悦。篮球选项课要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进、巩固和提高原有的技战术水平,使学生掌握更多健康理论知识,养成锻炼的习惯,为今后进行有效的健身打下基础。

二、优选教学内容

(一)精简教学内容

当今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竞技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学习体育方法、建立良好体育动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积累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教学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持续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实用性,以利于培养体育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觉地参加体育学习,养成锻炼习惯的体育教学发展趋势。在普通高校篮球技术课程教学中,必须对庞杂烦琐的篮球技术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多年的教学实践也使我们认识到,专项技术教学应突出核心内容,学生在篮球的核心技术中传、投、运、突等方面能力的增强,可以直接反映出其专项技能水平的提高,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必须简化专项技术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利用有限教学时间,解决学生专项技术的主要问题,促使其专项技术水平迅速、有效地提高。例如,在传接球的教学中,重点学习双手胸前传球和单手肩上传球技术;在投篮的教学中,重点学习单手头上投篮和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在运球教学中,主要学习高、低运球,运球急停、疾起以及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在突破的教学中,重点学习顺步持球突破。紧紧围绕这一核心,在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练习时要以小组教学为单位,结成学习集体,在小组间的比赛中学习基础配合和传切、侧掩护、挤过、交换等技术。而传、投、运、突核心技术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多接触球,提高球感来实现的。在篮球技术教学中,球感的提高可以通过一系列游戏进行熟悉球性的练习来实现。在教学中,这些练习既可安排在准备活动中,也可以安排在练习强度较大的时间间歇里,经常反复练习,就可使学生对球的控制能力增强。

根据教学对象特点加以筛选的教学内容,有轻有重,轻重结合。在统一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各层次的学生今后在篮球运动、身体锻炼方面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对传、投、运、突技术教学进行优化组合

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相互的联系,找寻这种联系,并加以合理的组合,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效性。篮球组合技术训练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个技术动作组合起来而进行的训练,在组合技术训练中要注意两点:第一,组合技术训练应与基本技术训练相结合,在掌握一定数量基本技术的基础上,交叉安排组合技术与基本技术的内容进行训练,使之学与用紧密结合,增加学习者的信心与兴趣,提高练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二,组合技术训练要强调动作的合理性,动作结构要合理,动作与动作之间衔接要合理,使之在完成动作组合时,连贯、协调。如突破,通常与传接球,投篮结合起来,即传接球,顺步持球突破投篮,或投篮假动作,顺步持球突破投篮,借助启发诱导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既节约时间,又使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提高。

(三)加强篮球理论知识的学习

体育教学是有系统有步骤有计划的文化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中,除了运动技术技能的传授外,还必须进行多样化的体育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授。大学体育应向生活体育、愉快体育、文化性体育的方向发展,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有用的体育技能,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相关的体育知识和常识,了解运动生理,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还可以适时地结NBA、CBA、CUBA,甚至本校的篮球赛,与学生探讨攻防特点、战术运用、裁判判罚等,以此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发展。

三、改革教学方法

(一)改革篮球技术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篮球技术教学中,其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练好基本功,掌握技术动作。在教学内容方面偏重于单个技术的教学,忽视攻防技术练习。在教学顺序方面,准备部分以一般性身体活动为主兼有少量的单个技术练习,基本部分则从学习或练习单个技术动作开始,进入由原地练习到移动练习,再到技术组合练习。在教学重点方面,过于注重技术细节的改进。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只注重实践,几乎完全忽略理论知识的传授。依据上述有关重新构建篮球技术教学原则的论述不难看出,传统的教学方法涉及技术组合的教学时数很少,对抗中运用技术、智能训练、竞争与合作、创新能力培养等关系到现代篮球运动基本特征以及现代社会对人基本需求的重要方面几乎不予涉及,因此,改革篮球技术的传统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其基本思路是:

1.在教学内容方面,突出技术组合练习。简单组合练习、较复杂组合练习和复杂组合练习分别占总课时20%、40%和40%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时数分别占总课时20%和80%

3.在教学顺序方面,准备部分大量采用以发展、提高与巩固基本功为主要目的的熟悉球性练习,基本部分则在控制适度内部与外部负荷的原则下,大量采用攻防技术组合的对抗性练习。

4.教学重点则应放在运用技术及其意识、智能训练竞争与合作、创新能力等培养上面。

5.在教学形式方面,应采用依据学生基础水平和心理相容性等基础条件,按均衡自愿的原则进行分组,并在竞争与合作的动态过程中实行重新分组。

6.在教学方式方面,在广泛运用游戏法、比赛法的前提下,通过大量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比赛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开展个性化教学

鉴于篮球选项课的教学对象身体素质、运动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需要在确定一个统一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具体确定练习量、练习方式、练习内容。对于技术、技能较高的学生提出较高要求,鼓励他们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任务,扩展新的学习内容;而对于技术、技能较差的学生,则应强调打好基础,帮助他们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如学习行进间运球时,可以提出几个不同层次的目标,所有学生都要达到第一层次的目标,行进间直线、曲线运球能将球控制在自己的范围内;第二层次的目标为、行进间简单技术组合运球急停疾起胯下运球的练习;第三层次的目标,在二人对抗中进行较复杂的技术组合转身变向运球练习;第四层次的目标,复杂的技术组合运传投的练习。后二层次的目标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自行选择,这样,就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各得其所,学有所得。

(三)创造健身性和娱乐性较强的教学氛围

篮球是一项集体游戏运动项目,其基本因素包含球、球场、对手、同伴、团队、竞争、规则等。在教学中,要围绕篮球运动的基本因素安排各种具有健身、娱乐性质的教学活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方面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突出健身,适当增加篮球游戏,如各种运球接力,投篮游戏,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竞争性,以此促进篮球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建立完善考核制度

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是对教学方法,手段,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评价方式。考核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对教学的指导有着重要的作用。对考核内容的设计与筛选应以本课程基本任务和要求为依据。从优化角度出发,力求做到成绩的考核与评定能较全面,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考核形式采取以学习过程评价为主,主要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学习进步快慢进行评价。通过过程评价更有利于实现篮球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助于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认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评能力,自锻能力,参与意识以及促进学生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性评价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朝着接受篮球教育的正确方向去努力,通过过程评价控制教学过程,从而达到督促和鼓励学生学习篮球文化,改进篮球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篮球教育目标。

总之,要摒弃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优选教学内容,改革篮球技术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过程,还学校篮球健身性与游戏性的教学特征,满足学生心理与生理同步发展的基本需求,充分发挥篮球运动最基本的教育功能,建立与完善以篮球健身、娱乐为主线的教学环境,创设突出健身性与娱乐性特征的教学模式。运用过程性评价的考核形式,充分调动教学主体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丰富篮球文化内涵,提高技能,强调意识、作风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促进篮球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学生自评能力和自锻能力的提高以及锻炼习惯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黄柯.论当代体育教学学科的时代特征及目标指向[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

[3] 王斌.论高校体育考评制度的改革走向[J].体育科研,2001,(2).

篇7

关键词:高师油画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第二课堂的构建

近百年来,中国油画得到空前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专业院校和高师院校油画教育教学发展的贡献。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师油画教学也出现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目标混淆不清、教学观念滞后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高师油画教学改革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创造条件,积极构建高师油画教学第二课堂,努力实现高师油画教学与中小学教育的有效对接。

一、高师油画教学及其第二课堂

1.高师油画教学的目标

油画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师油画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与专业院校强调“专业性”和油画“人才”培养不同,应突出其“师范性”和“教育”功能,也就是说,高等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师资。

2.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内涵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进行的与之相关的教学活动。它是指为了实现油画教学第一课堂的有效开展,在第一课堂之外通过有效的学习形式和训练方法,组织有效的学习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学习模式。

二、高师油画教学的现状及构建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意义

1.高师油画教学的现状

(1)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不浓,专业基础薄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国高校扩大招生,美术专业成为“热门专业”,不少学生因各方面原因“半路出家”,甚至出现文化不行就“改行”学习美术专业的思想误区,导致学生专业基础薄弱,专业素养普遍低浅,专业基础良莠不齐的现状。

(2)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不明确。

经检索和调研发现,高师美术教育油画课程与专业院校油画课程设置基本相同。在内容上都设置了油画静物、油画风景、油画人体和油画创作等科目。在课时分配上,也基本与专业院校相同,这就导致了教学目标混淆。同时,当代高等师范院校受前苏联美术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没有得到较好的改革和发展,一直以来偏重技法,忽视理论学习和人文素养的现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因此,高等师范院校油画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相脱节,不能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

(3)教学安排和教学场所不合理。

特殊专业教学有其独特的规律和要求,油画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其具备合理的教学安排和教学场所。因教学改革的滞后和全校教学安排的需要,高等师范院校普遍存在如前两节为油画专业课,后两节是公共课,以及专业训练场所拥挤等情况。这种过于分散的课时安排,不符合油画教学的规律;过于拥挤的油画教室也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训练的需要,从而制约了学习效果的提高。

(4)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式单一。

高师油画教学仍普遍局限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中,通常采用示范和口述相结合,过于强调教师的教法和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学法和教师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长期以来,这种缺乏个性引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导致学生思想平庸,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严重散失,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使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成为口头。

(5)学生闭关自守,远离生活和实践。

长期以来,高等师范院校学生闭关自守,盲目崇尚专业美院及相关热门画家,图片照搬,临摹复制,专业学习远离生活和实践,缺少生活体验,思维和情感枯萎,审美情趣肤浅低俗,艺术严重缺失了精神感悟和思想内涵。

(6)学生专业学习浮躁,缺乏良好的艺术学习价值观。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学生对当前就业情况和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未能很好地了解和分析,或缺乏准确定位,或过于乐观和盲从,专业学习浮躁,没有树立良好的艺术学习价值观。

2.构建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意义

(1)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

针对当前高师院校油画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同时,第二课堂与油画教学第一课堂是互为作用的。一方面,在油画教学第一课堂中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的诸如课时问题、课程设置问题、教学目标混淆问题等问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得到改善;另一方面,通过对油画教学第一课堂的有效促进,油画教学第一课堂会反作用于油画教学第二课堂,使其构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为弥补高师美术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不足提供了阵地和平台,促进了教学。

随着改革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师油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越来越凸显。面对高师院校油画教学与中小学教学相脱节等情况,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多次召开高师艺术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座谈会与研讨会,下发了关于美术专业学科课程方案的相关通知。如1994年12月,国家教委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高师艺术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座谈会等。但是,事实远非如此简单。高师油画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油画教学大多还停留在前苏联美术学院专业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高师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构建为弥补高师教育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不足提供了阵地和平台,促进了教学。

三、构建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方法和有效途径

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构建是复杂的,同时也是多元的,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第一课堂,促进“教”“学”发展,笔者拟通过如下方式来进行构建,并在实践教学中逐步融入:

1.创新教学思维

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构建,首先得创新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境界,为此,我们色彩教研室的油画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思考和研究教学,不断创新自我,利用参观学习、走访交流、考研提高、专业进修、出国深造等各种形式,设法给自己的教学和学生带来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不断创新和构建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积极推进油画教学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促进作用。

2.创新教学模式

针对扩大招生后美术专业学生过多的现实情况,可以在油画课程中大胆采取“分层递进”“普及式”和“精英化”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分层”主要是以学生的能力素质鉴定为主要依据,通过谈话、交流和考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用综合评定等方法客观地认定学生的专业水平,根据其专业能力及兴趣爱好提出不同的要求,即所谓的“分层递进”:另外我们采取“普及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和培养;对于专业基础较好,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学生,我们重在启发和引导,即所谓的“精英化”教学,实现优秀学生专业水平的可持续进步和有效突破。

3.创新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学的重要因素,是联系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重 要媒介,是知识传递的重要物质载体。通过构建油画教学第二课堂,改变过去只给学生布置作业,给成绩,不管学生学习和训练过程的弊病。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成立专门的油画研究工作室等有效教学手段,构建学生第二课堂,对广大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进行“普及式”教育和提高,并对较为优秀的学生进行专业强化训练,以一个带几个,以点带面,最终达到提高整个班、整个年级、整个学院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4.创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打破传统的技法、技能教学模式,并弥补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定位的不足,既注重技能技法的训练又注重“师范”教育取向的锻炼和培养,注重强化学生对油画史、油画作品欣赏、美术心理学及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并积极引导学生对美术史、风格、流派等进行研究和探讨,通过感悟大师作品、听取大师学术讲座、参观全国美展、访问画家和教授等形式来提高审美修养,同时也穿插一些最新、最前沿、最及时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探索性的学习和实践,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实现教学内容从单纯的技法、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艺术文化学习层面的创新和突破,有效提高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实现高师油画教学的教学目标。

5.创新教学评价

针对“高师”教育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教学评价,对于“分层递进”“精英化”的教学模式,采取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即实现教学评价“多层化”,做到教学目标与教学实际相吻合,实现教学评价创新。学生通过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学生的层次确定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变化,做出动态的调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不是单纯看考试成绩,而是通过交谈、演讲、习作、创作、参展和获奖情况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等形式对其产生一个最后的综合评价。

6.创新教学机制

针对目前油画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机制已不能适应当前油画教学的需要,而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有效构建需要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和有利条件,群策群力,统筹协调,齐抓共促,学校和学院要努力挖掘好的形式和做法不断实践、完善、深化和创新,通过构建油画教学第二课堂,形成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有效机制,发挥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高师院校油画教学是推动中国油画发展的重要力量。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与实践不断探讨、分析和研究,试图在油画教学第一课堂的基础上构建科学有效的油画教学第二课堂。实践证明,油画教学第二课堂的构建为促进高师院校油画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实现油画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对接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葛宇坤,论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中的油画课程设置[D]:硕士论文吉林:延边大学。2007,10

[2]刘建新,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师范油画教学,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01):96-98

[3]赵峰,对师范院校油画教学的若干思考,滁州学院学报,2005,(02):79-80

[4]金龙,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改革的思考,池州师专学报,2006,(02):115-117

篇8

【关键词】后现代课程观;高校美术教育;综合材料课程

后现代主义思潮滥觞于20世纪60年代,作为当代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和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在文学、艺术、哲学、教育等研究领域内被广泛运用,不断呈现新的理论和方法。后现代课程观是本世纪初从美国舶来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思潮。在艺术创作领域,笔者首次接触到“后现代”的概念,在此后的学习、创作和教学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后现代课程观所具有的怀疑精神和反思态度对现行实施的综合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所具有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后现代课程观对高校美术教育现有的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后现代课程观与现行的高校美术教育课程观的比较

所谓课程观,是对课程概念、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认识和看法的总称。后现代课程观以多元、开放为基本特征,认为教育与课程的内在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心灵成长。而现行的高校美术教育课程所秉持的工具论价值观,把课程当学生学习的教材知识内容,即先于教学过程编制好知识体系,教师以线性、单向、权威性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这两种课程观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动态、交互式的,后者是静态、单向、被动接受式的。动态、交互式的教学允许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挑战性,在探讨式的教学过程中更易于激发双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现行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观,从被广泛诟病的美术高考模式和硕博升学招考体系中可以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师生大都习惯于静态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没有思考和改变的压力,教与学双方的思想都被束缚在规定性的知识中,缺乏拓展想象的空间,按部就班的教学导致想象力和创造力丧失。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程中,美术创作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方法的变革往往走在时代前列,美术创作的发展必然与突破以往的观念和范式密切相关,而这种变革的思潮不可避免地波及到美术教育体系。当今西方高校的美术教育和课程呈完全开放的态势,没有绝对单一的专业,譬如油画、版画、水彩,教学内容大都根据社会需要而开设,也会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或需求设定深度与广度,突出为个体成长发展服务的宗旨。社会上也没有单纯的油画家、版画家、雕塑家,而是可以用多种语言阐释自己独特见解的艺术家,整个社会对美术的认知是大美术的概念,特别强调综合性、融通性。艺术创作以发散性思维方式为特点,美术教育学科拥有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快速感知和接受新生事物的优势。尤其是在当代艺术领域中,与架上绘画和后现代艺术形式紧密联系的综合材料艺术,作为新型课程进入到高校美术教学体系之中,其开放的课程观对传统美术课程的变革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助推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综合材料艺术多元的观念和方法对根深蒂固的精英艺术价值观的影响,综合材料课程进入静态的高校美术课程体系可能产生的干预作用。在综合材料课程实施之始,笔者把改变思想观念、建立新的课程观作为教学改革的优先战略,并将新的课程观努力贯彻到教学之中:立足综合材料艺术创作多元的特质,从突破单纯的技法媒介入手,用开放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综合材料课程各个内容单元的学习内容(坦培拉、材料、肌理、拼贴等)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互为穿插,每幅作品的实验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过程、阶段也是不可复制的。教学的整个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学双方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再是权威,因为谁也无法预料材料创作中下一步可能出现的状况,更多的是平等的讨论,即教师作为课堂中的“首席”,分享自身的创作经验。每个参与者都以不同的存在作为社会异质共存的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个体,教师要以多元的观点审视课程、教学方法和学习成果,对不同的价值取向予以尊重,在活动中帮助学生个体健全人格的形成,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后现代课程观对高校美术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启发

课程目标是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体现,是培养目标在特定课程门类或科目中的具体化、操作化表述。在21世纪初,教育部门针对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以“知识”和“学科”为本位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提出符合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课程改革,建立了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课程要以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最终目标,重视和关注非知识性的要求,使受教育者在学校的教育中,除了掌握基本科学知识、具有基本生存工作的能力之外,更要具有改善和发展自己以及能终身学习等方面的能力。课程目标从过去的“知识目标”的一维表述,发展成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体现素质教育三维呈现。国家新课标大量吸收了后现代课程观中的积极因素,促使高等教育各学科对课程目标进行反思。综合材料创作实践没有既定的形式、风格,创作思路、方法和表现形式也不存在唯一性。譬如在进行有色底的实验时,不同浓度和不同色相的颜料被泼洒在画布上四处流淌,相互冲撞、融合,谁也无法预料画面产生的结果,教师应利用这种材料在创作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偶发现象,引导学生在过程中不断总结、创新。同时,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讨论的发起者、反思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相互交流,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升华为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动力。

三、后现代课程观对高校美术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启发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处理方式,它是学习的对象,源于社会文化,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由此可见,这一概念的描述参考了后现代课程观的积极思想,并综合了当下我国教育现状。后现代课程观对课程内容选择的观点具有多元性、综合性和不确定性,选择综合材料课程作为高校美术教学改革试验内容,正是该课程在教与学两方面具有多元性、综合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同时,综合材料课程的技能、策略、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等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是深化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材料课程内容宽泛,没有绝对的规定性,较之大部分成熟完善的高校美术专业所呈现的保守、僵化的课程内容更具新意。综合材料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广、因素多、层次丰富,各种材料与媒介的联系错综复杂,与多种边缘学科和科技交叉融通,具有跨学科的特征。综合材料课程内容在大方向上是确定的,但实践中的每一项内容又是不确定的。譬如“材料肌理”章节的内容,是让学习者体会、感悟、利用乃至创造材料肌理,而不是简单地挪用和抄袭,选择的材料也是没有限定性的,给每个人都留下了广阔的实践、探索和创作的空间。

四、后现代课程观对高校美术教育课程实施的影响

课程实施是一项复杂的教育活动。课程观贯彻的深度与广度、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高低、改革计划实施的成败都有赖于课程实施。例如,有人将课程实施当作一个课程方案执行,而有的人则将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看待。对课程实施的认识不同,必然会导致课程实施的策略选择、课程实施的取向以及实施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传统教育观的课程实施策略是以忠实为取向,即无论课程设计的合理与否,教师都会通过课堂忠实地将学习内容传递给接受者。 后现代课程观的课程实施是以动态过程为取向,将教师、学生和学校共同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找到适合于个体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强调多种因素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突出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导地位,赋予其更多的自实施变革。

五、后现代课程观对高校美术课程评价的启发

新课标借鉴了后现代课程观的思想,呈现出全新的格局,课程评价策略更加多元。课程评价包含多方面,除了对教学结果做出判断外,也可以运用评价的方法去考查课程实施的目标、内容和实施各阶段课程设计的合理性,从而整体把握课程的改革方向。课程的评价策略必须针对其特点建构评价机制。综合材料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注重过程性,实验成果形式就呈现出不确定性和丰富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评价者的判断。因此,综合材料课程学习活动价值和成果的评价,更适于采用动态、过程性的评价机制——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少数优秀学生,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强化、改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反馈。”而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有利于教学管理者和授课者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动态的评价信息可以使师生根据教学活动的具体情况及时采取适当措施,调整教学过程。

六、结语

以综合材料课程实践为契机,用后现代课程观考察高校美术教学的改革思路,旨在实现课程设计思想的反思。综合材料绘画是当代艺术的创作方法,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不是以学生掌握某些知识、技巧为目的,而是使学生通过对综合材料与技法创造性的运用,在表达自己独到见解和观点的同时,培养自身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这意味着课程变革从追求技术理性到追求实践理性,再到追求解放理性的跃进,体现出课程变革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郭世田.当代中国创新型人才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

篇9

关键词:美术专业;多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对传统的美术学专业的人才需求结构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即由原来的较为单一的师资型人才需求逐渐发展到多元化美术人才需求,而且更为注重美术人才的应用型能力,也就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美术教育处于始创阶段,研究型培养目标沿袭至今。在改革开放和学习西方教育思潮中,美术教育的思路和模式虽多经改进,可面对职业需求和市场考验,高校美术毕业生仍难以满足当下需求。大多美术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所学知识偏离技能应用,综合素质与能力不足,职业适应和胜任能力差。当前的高校相对独立的发展跟地方社会没有交合,而大学美术毕业生未来的职业流向也越多的走向地方基层单位,尤其是学生在学校未接触的新型行业和市场竞争。因此,地方高校要切实立足于地方文化和资源,挖掘和培养能够服务地方的多元应用型的美术人才,摒弃地方高校唯我权威的姿态,加强与地方文化机构相关产业等领域合体培养与发展,达成二者能量和资源的共享与互补,提升美术人才的未来职业驾驭能力和地方高校美术设置的社会价值。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拟以地方高校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应用性为研究重点,通过现状分析、培养模式完善等方面,系统阐述多元应用型美术专业的特征和构建策略。主张以传统教学为主体,推行一主多元体系建设,以提高地方高校美术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和地方高校的学科发展能力。

一、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的高校美术专业几乎呈现大一统的教育模式,地方类高校与211院校或者名校都差不多,虽然国家积极倡导高校教学改革,地方高校也逐渐被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但几十年的传统思想一时难以改变,美术教育仍走的是传统培养模式的路子。

1、美术人才培养的多元性和应用性不足

目前,虽然地方高校已经重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了,但还处于初创和摸索阶段,与地方文化和资源的互融多停留在表面成果的层面。美术属于传统专业,相比其他学科具有较强实践性,但长期以来因拘泥于绘画技能方面,适用空间和领域比较狭隘,导致当前美术人才培养缺乏多元性和应用性,而当前社会岗位呈现出基层化、多元化、实用化,传统教育模式所培养的美术毕业生很难适应社会不同职业要求,大学的教学环节与社会需求目标脱节,毕业生走向社会难以适应或胜任岗位职业需求,而单以考教师编制和考研为走向培养方案也消化不了几个学生,就业率低已经成为地方高校办学面临的普遍问题。究其因,显然是因为地方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单一或片面,适用范围窄,不能为地方经济服务。

2、课程体系缺乏实用性和科学性规划

当前地方高校的美术专业课程体系大都参照老牌或知名院校标准建立,基本沿用从基础课程到专业方向课程的体系与模式。基础课程无非是素描和色彩等课程,分方向的课程还是专业性较强的国画、油画、版画等课程,重课堂技法实践训练,轻课堂外相配套的实践项目,这就导致了地方高校教育目标与方式的错位,与地方经济与文化需要脱离关联、专业课程脱离关联,呈现出孤立式发展状态。最终导致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不具备实用性和科学性,培养体系缺乏相关联实践训练项目环节,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素养和能力不全面。这都是过于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模式造成的负面后果,这种传统思维与做法无形中遏制了美术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服务地方的能力也因此受损。

3、教学手段陈旧和单一

在应用技术型地方高校培养定位的精神指导下,美术专业教学应及时转型思维,沿用了几十年的专业教学手段迫切需要改革。因为,大部分院校美术教师的教学手段都是强调专业技能,走纯绘画的路子,单一地认为画的好就是好,忽视了人才培养的现代社会的未来走向。诚然,美术专业的学生画不好画也是不行的,但也没有必要以画家的标准要求他们,诸如“量变引起质变”、“画的好就是人才”、“文化课不用学”等观点。这种陈旧单一的教法容易导师学生思维僵化。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个社会,重新调整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就业为短期导向,以挖掘艺术潜力为长远目标,适时调整,推陈出新,培养既有专业基础能力,又有全面素养与综合能力的美术人才,这才是美术教育的价值之所在。

4、评价体系的片面性

高校美术教师在评阅学生作品时,大都以基础扎不扎实、处理到不到位为标准,其实这是传统的片面性思想,背离了艺术的本质和功能。作品的完成过程、形式和语言、文化因素、个性思想等都应该是教师考量的因素,如作品中融入了地方文化元素,尽管技术不是很成熟,也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对文化关注的表现,这是可贵的,切不可扼杀他们的个性与发展。教师首先要关注地方民俗文化和生活,鼓励学生走出去,拓宽视野,多做尝试,多思考,过程与结果并重,技能与实践同步,构建新型合理的评价体系。

二、构建多元应用型美术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多元化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行业的结构调整,也催生了很多需求美术专业人才的行业,如城市雕塑、墙体彩色手绘和喷绘、手工壁画、民俗绘画、装饰画、旅游艺术品等。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浮雕和圆雕、装饰绘画等方面的美术专业人才,家装、工装、旅游产业等更离不开美术的存在,可以说,美术或美术元素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美术专业本属于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涉及文化基础、绘画技能、意识形态、文化内涵、精神体验等,所以我们在制定美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时应考虑到美术本身在社会诸行业中的服务能力,要重视多元化行业需求和就业压力的现状,合理定位和规划,注重多元化、应用型美术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不同行业的需求。当然,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也不能杂而无主,应以传统培养模式为主,多元方向选择为辅,一来可以扩充知识面,使美术素养更全面,二来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可以积累经验和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在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考虑这一点。地方高校可以立足于地方民俗文化和新型美术行业上,给予有兴趣和特长的美术学生更多的专业方向的选择。这样不单可以给社会输送了更多优秀人才,也缓解了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问题。

2、优化和重构美术专业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均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除了为地方社会培养和储备优良师资,还要为各行业培养适合的美术人才。传统的美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有素描、色彩、书法、构图学、透视学、解剖学、中外美术史及作品鉴赏、艺术概论、美术教学论、美术教材教法、工笔花鸟画、写意花鸟画、山水画、工笔人物、写意人物画、油画静物、油画风景、油画肖像、油画人体等。这些课程均是为培养中小学师资而设立的,很少涉及地方民俗文化、民间美术、环境装饰美术等。综合现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以及以往教学经验来看,地方高校应该推行“一主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增设民俗文化相关课程、调整传统课程与新型课程的学时比例、针对地方稳定和有前景行业等来优化和调整现行美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多元化专业方向和课程模块,跨界发展,学科交叉,重视多元化、应用技术性发展,增强地方高校美术专业的发展和生存能力。如:对于地方重点“非遗”民间技艺,可以有选择性的融入应用美术课程中;了解家装和工装里的手绘行业对美术的要求,开设色彩手绘和喷绘课程等等,这些新型的和社会急需的美术人才应是我们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因为我们没有充分的实力同专业美术院校相比,我们要寻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设法在人才培养方向与模式上与之错位。

3、建立“导师制”和“工作室制”教学平台

本科阶段的课堂教学都是“上大课”,课堂训练辅导也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学习效果只能因人而异。“导师制”教学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导师,从学习愿望到学习效率上如同研究生教学,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了。而“实训工作室”是针对不同研究方向设置的实践性研究和教学处所,在导师制的建立下选择和进入不同的工作室学习,教师创作的环境好了,学生学习也就更深入和专业了。我们知道,校外实践基地固然能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能力,但往往碍于时间和环境的约束,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校内建立的工作室和导师制可以与校外基地形成互动和衔接,可以破解学校内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和体系的窘境。为此,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模式:一是继续和校外中小学实践基地合作,在“导师”的跟踪指导下,让学生进驻中小学进行顶岗和代岗实践,这是“小组化管理”和“导师负责制”教学模式,易于管理,也易于激发积极性。二是工作室制教学,每一个工作室都有其研究方向,可以培养出不同领域的美术人才,如民间艺术工作室,通过与地方政府、民间艺人、工作坊等的频繁互动与交流,可以培养具有传承和发展能力的专业人才;再如美术科研工作室,导师不单可以自己安心搞科研,还可以带动自己的学生了解和参与科研,进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总之,推行“导师制”教学和搭建“实训工作室”实践平台是完善美术专业教学的利好方法,打破了传统课堂内教学和唯书本知识论的限制,对于多元化人才的培养能起到非常有效的作用,而技能应用性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得到凸显。

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对于一张纯绘画作品,大部分专业教师都能给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但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体系后,评价体系也应随之改变,建立与之对应的具有完善框架的评价体系是推动多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可以通过校外实践单位评价反馈、民间艺人评价、作品参赛、科研申报、市场调研等优化和完善我们的评价体系,毕竟教师教学的活动主要在校内,接受的社会监督和评价偏少。因此,多元化应用型美术人才培养离不开跟课堂外因素打交道。无论采用何种模式均离不开多方因素的权衡,只有这样才能构架出合理的科学的美术专业教学评价体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有别于专业院校,由于软硬件的差距,再加上当代社会就业形势的压力,创新美术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因为,只有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评价体系,才能构筑整个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框架,才能体现人才培养在高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才能应对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挑战。面向市场量身定做的高校培养机制虽不是最佳的路径选择,但在某种意义上更能体现“因材施教”和“面向社会”教育理念的真正意义,因为顺应社会需求才是教育本身的现实职能和真正价值。

作者:邵士德 单位:宿迁学院艺术学院美术系

参考文献

[1]李晶.高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杨立勇.术学并重构建特色——美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途径的思考[J].邢台学院学报,2012(1)

[3]滕建河.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襄樊学院学报,2012(4).

[4]邓楠.论十报告的精髓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推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

篇10

        社会学研究

        (1)安徽省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现状和对策 翟年祥 曹增皊

        (9)我国淮河流域乡村庆生仪礼的调查研究——以淮南市四个村庄为例 汤夺先 高朋 慈艳艳 徐艳

        (16)高校受资助贫困生诚信问题及对策探究 许寅寅 方守志

        政治学法学研究

        (19)论在中国化过程中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张路

        (23)大学生被害预防体系构建研究 陈军

        经济学研究

        (26)论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掠夺——以淮南煤矿为例 陶立明

        (30)基于熵值法的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 潘桂荣

        (34)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应用研究 李刚 卓曼

        文学研究

        (37)抗战文学“大众化”的历史逻辑与实践理路 吴翔宇

        (43)论姜文电影的秩序性 李凤成 魏国彬

        (47)人道主义视域中的灾难叙事——浅析小说《余震》中的叙事艺术 杨萍

        (51)万红丛中数点绿——聊斋话男狐 冯明涛

        (55)世纪病患者的荒诞、反抗与幸福——“局外人”与“多余人”的比较 周先卿

        (59)“有罪的母亲”——蓓基·夏泼与曹七巧形象分析 程东霞

        语言学研究

        (63)论《说文·田部》与中国古代农业文化 李晓丹

        (66)现代语言学“联绵字”内涵及分类之商榷 马秀月

        (69)英语语篇会话含义及其语用推理模式构建研究 吴艳

        (74)基于语篇分析的英语商业广告翻译模式构建 孙绪凯 王宏应

        (77)英汉商务信函中高频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异同现象分析 李小鹏 司蓓蓓

        艺术研究

        (80)对音乐作品一度与二度创作的再思考 林苹

        (83)马可歌曲创作特征及其对歌曲写作教学的启示 李世军 冉才

        (87)咏叹调《月亮颂》的音乐语言分析及演唱版本比较 张晓炳

        (92)希曼诺夫斯基《第一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 孙天

        (95)油画语言之我见 袁伟

        高等教育研究

        (98)《公共关系学》课程实践性教学中教学手段的创新 秦元春

        (102)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从科学课程教学改革谈起 刘庆炬

        (106)以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构建合理的新疆双语教育激励机制 王小许 蔡文伯

        (109)关于加强物理实验、促进科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朱小萍

        (111)改进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 谭嵩 吴国强

        (114)论高师音乐教学法课中的“尝试教学” 夏雷英

&n

bsp;       (117)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综述 代桂兰

        (12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解读初探 朱友强 卜红兵

        (124)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群体凝聚力建设的实践探索——以淮南师范学院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建设为例 杨敏

        (128)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孟冰燕

        (131)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杨菁

        计算机研究

        (135)基于soa的高校数字化校园构建 王佐臣

        (138)premiere视频特效与关键帧的结合应用——以编辑“gpu特效”为例 施勇 朱永海

        (141)校园网信息安全策略——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为例 陈辉

        其他

        (144)洛河电厂#2机高压缸效率低原因分析 汪明旺

        (146)从2011年女排世界杯展望中国女排伦敦奥运前景 徐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