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教育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篇1

关键词:研究生;困境;绿色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16-02

绿色德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树立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而更好地享用自然和生态系统的意识,形成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进而感悟到人与人之间的文明交往和协作,相互关爱的道德境界,使受教育者树立一种崭新的自然观、人生观和生存发展观。在绿色德育实施过程中,实现心理的和谐发展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心理素质的培养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中对研究生绿色生命教育更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绿色德育教育中的绿色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只有全面客观地分析研究生目前德育教育的困境,不断探索契合他们的思想、科研、学习、生活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载体与途径,才能切实提高研究生绿色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现行的研究生德育模式出现的困境

(一)研究生德育教育的价值取向重视理论,忽视现实人生的价值选择

目前,对研究生进行德育偏重教育理论、道德知识和政治伦理的系统灌输,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往往学校德育工作与政治混为一体,德育围着形势转,有的空洞地说教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至于动性德育,则为活动而活动,而且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中国传统德育模式并未充分发挥其德育效能,以致德育率与德育效益相对低下,面对此起彼伏越演越烈的研究生的种种生命危急显得束手无策。疏离社会、疏离自然、疏离生命己成为研究生的一大特质。长期以来,不论从德育的内容还是从德育的目标来讲,我们都把德育看作是一种改变失落人生观、世界观的政治性工具。试图通过道德教育把这种价值灌输给学生,借以改造他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让他们成为社会宏大价值的真实体现者。这种道德教育模式虽然关照了人的价值,但由于忽视了学生个体自身生命价值在道德教育价值体系中存在,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个体对自然生命的漠视和人生价值的忽视。

(二)研究生德育教育的方式忽视生命教育

从高校研究生德育的方式看,简单说教式居多。在我国传统的研究生德育模式经常采取灌输教育,关注普遍的道德原则、规范,忽视或无视学生的生命经历、感受和忽视个体生命所处的具体、现实的道德情景,以抽象、单一而绝对的“善”与“恶”、“正”与“错”为标准来要求和衡量个人的动机与行为。美国杜威批评这种从行为中抽象出来孤立讲述的道德学科,就像离开肉体的骷髅,也好似不要学生跳入水池而光给他讲游泳术样地迁腐可笑。我国朱小蔓教授也指出,这样的道德教育就必然将自己置于一个无视和贬视人的生物自然性和个体自然性的际遇,现实的德育变成了压抑人的正当自然性和个体性的加于人的枷锁,这就从根本上稀释和消弭了德育的内在魅力。

(三)高校的道德教育无法解决研究生的绿色生命教育的匮乏问题

目前,许多研究生沉溺于虚拟地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现代网络就像毒瘾一样,让缺乏自制力的研究生忘掉了真实的世界,不愿走进现实的生活,甚至丧失了实际生活的能力。人与人丰富的情感被网络割得支离破碎,亲情的淡薄,友情的冷漠,情感的变质已经成为现代研究生人际关系中突出的特点。不论是从遗传学的角度还是从个体的成长经历来讲,个体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存在。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却主要是作为一种教化的工具来发挥作用。学校中的德育体现为一系列统一的制度、刚性的规则,技术化、程式化的教学。其直接结果导致德育过程不再是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没有任何吸引力,更不用说对研究生的绿色生命知识的教育。

二、对研究生进行绿色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

生命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内涵,是一种融入学科的并且是持续性长久的教育。学校的“绿色生命教育”,与学生生命成长追求绿色的基点相吻合,以“适应、塑造、解惑、责任、理想、信念”六

大板块为依托,通过相关的活动,在研究生三个年级全面展开,具体为:研究生一年级以“适应教育、塑造教育”为重点的生命素质教育;研究生二年级:以“解惑教育、责任教育”为重点的生命素质教育;研究生三年级:以“理想教育、信念教育”为重点的生命素质教育。以下就是研究生中实行绿色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绿色生命

教育名称 绿色生命教育实施要点

研一 适应教育

塑造教育 1、校园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校情结。

2、文明礼仪教育,塑造健康的学生形象。

3、传统美德教育,陶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4、珍爱生命教育,完善学生的生命发展。

研二 解惑教育

责任教育 1、群我关系教育,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发展。

2、学力持续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的学习质量。

3、公民意识教育,促进学生对社会人内涵的理解。

4、环保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

研三 理想教育

信念教育 1、承受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在逆境中的抗压能力。

2、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科学的人生目标。

3、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和价值观。

高校的“绿色生命教育”旨在从生理、心理和伦理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和谐人格、人文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教育与熏陶,帮助学生适应与处理人生几个重要的关系:一是个人与自我的关系:认识自我、珍爱生命、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二是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心他人、同情弱者、尊重与珍爱他人的生命;三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适应社会、关注社会的变化、关心人类的危机。 生绿色生命教育的措施

面对这些绿色生命教育的内容,就需要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作用,发挥研究生非正式群体促进作用,同时积极开展加强研究生绿色生命教育的研究,营造尊重生命的氛围,发展学生的丰满人性,唤醒学生内在的心灵活力,培养学生真正珍爱自己、关爱他人、尊敬自然的生活态度,进而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

(一)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绿色生命教育的引导教育

研究生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导师就对他们的学业、生活等各个方面起着指导作用,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品修养对研究生的科研道德、治学态度、敬业精神、名利关系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起着直接的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导师与研究生的这种特殊关系形成了导师对研究生的一种特殊影响力和约束力。导师和研究生接触最多,最能及时了解研究生思想动态的发展和变化,而且研究生比较信任导师,这就使得导师育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与我们的调查结果与分析是不谋而合的。

问1:对于研究生培养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选择“导师”的占70%,选择“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占23%。

问2:大学学术重要内涵的特征是?选择“一流的导师”占68%,选择“一流实验室”占27%。

可见,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所以,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导师应多关注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部分研究生虽然可能有些阅历但偶尔也会产生许多困惑: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题,确实让人深思不己。为此导师应该给学生做一些人生的辅导,传达一种正确、正气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只有切实关注学生生命本体,把学生生命本身的发展全过程作为道德教育最直接的同时也是最重要内容,那么才可能真正的推动学生生命的扩展。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深刻指出:“所需的信仰不能硬灌输进去;所需的态度不能粘贴去。但是个人特定的生活条件引导他看到和感觉到一件东西,而不是另一件东西。”

(二)利用研究生中的非正式群体促进其对绿色生命教育价值的认识

研究生的特点决定研究生正式群体意识比较淡化,他们比较注重非正式群体的作用。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自发产生的,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成员之间的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都不确定的群体。而研究生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有学术研究型、爱好交流型、经济合作型等类型。随着网络的发展,又出现了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型群体。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学术研究型群体,即因导师和学科而形成的学研集体。这种群体以导师为核心,以相同的科研课题作为载体是研究生交流和工作最频繁的集体。必须利用这种学研集体积极引导研究生个体共同关

群体发展,促使他们形成敢于承担责任、互相关心帮助、与人为善、共同发展的集体主义观念。在对研究生开展德育工作时,应积极培养和引导这种非正式群体中的集体主义,帮助他们树立群体目标意识。如果非正式群体有明确的目标导向,那么对于研究生个体的激励及规范作用也是很显著的。他们通过群体目标的实现和集体的成功,来完成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对生命的认识。

(三)积极开展研究生绿色生命教育研究

目前,高校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很丰富,但是专门针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却很少,针对研究生生命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就更少,把生命教育作为专项的活动尚未开始,系统的理论研究尚未启动。应坚持课题先行指导的原则,大力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大力开展国内外高校间有关生命教育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借鉴生命教育活动开展得较为成功的我国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区的经验,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与生命教育研究,大力开展高校生命教育理论研究,努力寻求开展生命教育的规律,促进生命教育的深入发展。努力探索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模式,探寻有效的生命教育原则、途径、措施、方法等。以理论指导实践,一边抓科研,一边抓实践,以科研促实践,以实践发展理论。另外,高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成立“生命教育中心”。

总之,“绿色生命教育”是近年来国内德育工作者在理论探索与具体实践中创造的新型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绿色生命教育”的内容将更加充实,其结构与功能会继续完善,尤其是对研究生进行绿色生命教育,将会促进研究生德育教育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惠,刘旭东.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2930.

[2]尹发跃.研究生网络伦理道德现状及对策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2):4144.

篇2

关键词:生命教育;安全;健康;成长;目标层次;有效途径

生命教育就是教育者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在此教育实践中班主任的价值得到实现,学生的生命质量得以提升。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和生命教育的意义

1.1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1.2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1.2.1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青少年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增强他们在国际化开放性环境中的应对能力。

1.2.2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技术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提供了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负面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

1.2.3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指导,会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行为失控等现象。

二、在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2.1学生生命问题的日益凸显。

2.1.1生命安全问题的凸显。

青少年生命总面临许多不安全因素的威胁,出现众多安全问题。主要威胁有:

(1).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泥石流、洪水、台风等 ;

(2).事故灾难。如:火灾、溺水、触电、踩踏、交通事故等;

(3).公共卫生事件。如:非典、禽流感、水污染、食物中毒等;

(4).社会安全事件。如:敲诈、绑架、拐卖、性骚扰、校园暴力等

据《北京晚报》报道统计,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多名学生死于食物中毒、溺水、交通或安全事故。但这些死亡事故中,约有80%的非正常死亡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得到避免。

2.1.2生命健康问题的凸显。

身体是生命的载体,但现在的青少年身体出现了种种健康问题。如:近视、肥胖、体质虚弱、疾病等。据最新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小学31.67%;初中为58.07%;高中为76.02%;大学为82.68%;学生超重比率升高;同时,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等指标为近20年来最低。

2.1.3生命内心问题的凸显。

有数据显示,在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一些学生出现了伤害自己的生命、伤害他人生命、伤害异类生命的行为。据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提供的数据表明,15至34岁青少年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排名第一。

2008年10月4日,山西朔州学生李某把年仅23岁的教师郝旭东捅死在教室里。

2002年清华大学某学生“为了测试熊的嗅觉”将硫酸泼向北京动物园的5只熊;

2.2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

学生生命问题的凸显与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之间的矛盾要求学校必须实施生命教育。但与需求相矛盾的是,学校对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很严重:

2.2.1缺乏专门的课程;

我们的学校有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却没有重要的“生命”课。生命教育的内容、时间、人员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2.2.2缺乏系统的内容;

不少学校的生命教育动地听命于“行政指令”和“政府文件”,致使生命教育的缺乏系统性、阶段性与和谐性。

2.2.3缺乏实际的训练;

学校生命教育要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然而,绝大多数学校没有相关的训练,以致学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措手无策。

2.2.4缺乏深入的研究。

许多学校的生命教育缺乏对学生生命问题的深入研究;缺乏对生命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的深入研究;缺乏对生命教育时代特殊性和地方适应性的研究。

三、生命教育内容构架

3.1港、台、大陆的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内容的比较。

3.1.1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

台湾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由教师讲解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让学生了解迎接新生命、成长、生病、衰老、死亡等现象。二是学校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孤儿院等机构去参观、访问。培养学生对社会及他人的关心,使他们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教育设计了十二个主题,涉及到环境教育、伦理教育、价值观教育、信仰教育等,内容十分丰富。

3.1.2香港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

人与自己:包括认识自己,情绪、情感控制,自我管理等;

人与他人: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世情等;

人与环境:包括社会、政治、文化、传统、咨询、传媒、自然生态等;

人与宇宙:包括人生哲学、生死教育等;

3.1.3大连市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

小学阶段初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初中阶段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

高中阶段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形成文明的性道德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3.2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则。生命教育的内容十分宽泛,笔者认为,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可按以下几个原则来构架:

3.2.1系统性原则。

兼顾学生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

3.2.2阶段性原则。

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

3.2.3地方适应性原则。

体现地方的实际情况和独特需求。

我们每名班主任在生命研究的过程中都有着共同的体会: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意,带着信念去耕耘,带着希望去播种:用生命的温暖,光大人性的美好;用生命的活力,唤醒智慧的潜能在生命教育的园地里,谛听花开的声音。

参考文献:

[1]王晓红 生命教育论纲[M]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2)

[2]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江苏教育, 2003,(10)

[3]王立科 生命美育: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J] 中国青年研究,2003,(9)

[4]肖川,《生命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人民教育》2007年第12期

[5]肖川,《生命教育在学校中的落实》,《江苏教育》2008年第3期

[6]赵冬俊,《生命的教育》,《班主任》2005年第7期

[7]冯建军,《生命教育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河南教育》2006年第12期

篇3

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礼貌教育,并持之以恒坚持下去,这对培养孩子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建成富强文明强国的需要,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对他们进行良好品德的养成是时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下面就根据自己从教多年的教育实际,谈谈自己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点滴做法:

一、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教育教学中,为了能真正抓好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使全班同学的素质都得到提高,打造良好的品学兼优的班集体,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各种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目的是促进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从小就拥有善良的品质,懂得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在成长道路上拥有一颗能礼貌对人而又明净如水的心。

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要做到,早上学生到校要问好,为了能坚持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我利用学生早上到学校的这一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要求学生彼此见面要相互问好,并互行队礼,见到老师要问好,老师也要对学生问好,彼此礼貌相待,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促进了都争相使用礼貌用语的热情,现在学生早上到校做到礼貌相待的随处可见,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课间或平时询问问题讲礼貌用语,“请您――”“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贯穿与在学校期间的始终,教师带头说,带头用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在学校形成了一个文明礼仪教育的良好氛围,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广泛应用文明礼貌用语,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确实达到了好的教育效果。

文明礼仪教育辐射到社会,学生能在任何时候都用礼貌用语,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二、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进行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学生见到老师或客人行要行鞠躬礼,我自己也要做到,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和表率作用。比如上课师生问好我始终坚持行45度鞠躬礼向学生问好,平时学生向我问好,尤其是每天早晨和下午上班都能看到学生,频频的向老师行礼问好,礼仪非常规范,每次我都点头或招手并向同学们问好。在上学的路上,见到学生我都主动和他们打招呼。每天放学,在门口看到家长我都热情的说:“您好!”或微笑着点头致意。这种教育的效果胜过千言万语,在教育教学中我注意仪表端庄,以身示范,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小学生在行为实践中的榜样影响,除教师外还有同学,学生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我根据他们爱表扬,具有向上心理这一心理特点,在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规范训练时,坚持正面教育,注意树立典型,让礼仪榜样去感染学生,为其他同学起带头和示范作用。

三、利用正常的活动渗透礼仪教育

1、利用班队会进行礼仪渗透教育

为了在礼仪教育中达到理性的效果,在教育过程中在班队会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我们通过学生自己编排文明礼仪方面的节目,然后集体演出,这样编排本身就是教育,集体演出也在一定程度规范了学生遵守文明礼仪并运用文明礼仪用语良好行为,此外,为了实现文明礼仪教育的更好效果,我们还利用班队会活动时机,进行专题性的活动,确定本次礼仪教育的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顺序达到了一定的教育目的。

2、共同学习文明守则加深理解教育

教育过程中,组织学生学习文明守则的目的,不但要背下来,还要灵活的运用到实际中去,形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良好的品德,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3、播放文明礼貌歌曲、组织墙壁画展中进行渗透

为了从方方面面来教育学生,达到耳濡目染的教育目的,我们在每天的晨会前在班级都播放文明礼貌歌曲,坚持经常化,还组织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班级墙报,教师确定文明礼仪方面的题目,让学生紧紧围绕文明礼仪方面的内容进行布置,评出等级,激发了竞争意识,也达到了一定的对文明礼仪教育的真正目的,有效地教育了孩子们,懂文明礼仪,用文明礼仪形成了良好的氛围,从而陶冶了孩子良好的心灵,为他们健康的成长奠定了思想基础。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内容,教师要做到文明礼仪教育的辐射作用,设计教育问题来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在实践在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现实意义

篇4

论文摘要:学生对名著的阅读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对“准教师”阅读的指导和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借鉴美国“青少年名著计划”经验,指导师范生阅读名著应注重培养专门教师队伍,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 

 

所谓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就是从名著的宝库中撷取一些著作,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共同的阅读、讨论和感悟,用这些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学生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指导师范生阅读教育名著,不仅是在培训学生,更是在培训未来的教师,不仅要让他们享受到阅读之醇美,感悟到教育之真谛,更要使他们喜欢上阅读、能有效地阅读、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笔者从美国“青少年名著计划”借鉴经验,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指导师范生阅读教育名著的方式和方法。 

一、名著阅读需要指导培训 

(一)阅读不能仅凭兴趣 

我国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名著阅读采用的是“添加模式”,即把名著指导添加到语文课程之中,并没有专门的人或机构来负责指导学生的名著阅读[1](陈巍2009)。大学阶段,师范生同样缺少专门的课程和教师来进行阅读培训,使得这些准教师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有娱乐化的倾向,阅读多以休闲为目的[2](李静2008)。笔者曾对所在的师范学院116名师范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7.1%的学生选择双休日和寒暑假自主阅读名著,8%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2%的学生和朋友、同学一起阅读;47%的学生从来不和其他同学讨论名著的内容,68%的学生遇到读不懂的名著就选择放弃;84%的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所读名著的内容。这种自发的、娱乐休闲式的、不求甚解的阅读方式,难以实现“用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学生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当这些准教师走向工作岗位时,将难以驾驭和指导学生的“名著阅读”,这将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 

(二)有效阅读需要培训 

推动青少年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从来不是一件简单轻易的事情,早在1944年,在赫钦斯(robert m. hutchins)和阿德勒(mortimer j. adler)等人的倡导下,美国开始出现以阅读古典名著和名著讨论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名著运动(great books movement),后来发展为享誉世界的“青少年名著计划”。该计划由“名著基金会”(great books foundation)推动,1992年美国教育部正式将它作为一项卓有成效的计划加以开展。阿德勒为推动计划开展,曾走遍全国,指导各地学生的“名著阅读研讨会”,并出版专著《如何阅读一本书》来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3]。近年来刘新武、于丹、易中天等老师在《百家讲坛》迅速走红,受到人们的追捧和热议,正折射出当今的中国国民其实对名著有很高的兴趣。目前的中国必须要有专门的人和组织来推动名著的阅读,这才能使中国不会与名著越走越远。 

但大学生,尤其是师范生的阅读训练必须跳出“名师解读名著”的圈子,有效的名著阅读,并不是在学生的脑海中复制名著的思想和内容,而是希望推动学生掌握提问、倾听、讨论的技巧,在与同学、教师、名著作者的思想对话过程中,学会自己去理解、感悟名著的内涵,培养他们“研讨”和批判思维的能力。要很好地组织学生“研讨”,要求教师或组织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掌握有效倾听的策略和提问的技巧,能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反应,使整个研讨会既生动活泼,又能紧密地围绕中心议题不跑题。 

(三)“名著资源”需要选择和开发 

世界文明源远流长,无论中国的《论语》、《老子》、《诗经》,还是欧洲的《荷马史诗》、《理想国》可被称为“经典”或是“名著”。在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少中外教育理论家、思想家也留下了许多名著。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全集或文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赞科夫、巴班斯基的著作,以及瑞士的皮亚杰、美国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布鲁姆、罗杰斯等教育家心理学家的著作,它们都是公认优秀的“教育名著”,阅读它们对我们有着“普遍的、永恒的”借鉴价值。看一个伟大的人是怎样面对问题,看一个伟大的心灵是怎样思考问题,必将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教育教学”这一职业、这一事业[4]。 

让师范生去阅读一个伟大心灵写下的伟大作品,这对于尚处于学习阶段的未来教师来说,是培训专业能力,形成专业情意的重要渠道。由此,在众多教育名著中,师范生选择阅读材料的标准应有三个:首先,阅读的材料必须能唤起“准教师”的职业情意,使他们能感悟到教育之真、善、美,使他们愿意在这项事业上坚持发展下去;其次,阅读材料应适合共同探究的学习方法,老师和学生都能提出一些真正的问题,可以起到锻炼思维的作用;最后阅读材料长度必须适中,适合学生在课堂或课余阅读。 

二、提升指导水平,需要一个教学团队 

笔者所在的师范学院,有多位教师开设了诸如《当代作家名篇赏析》、《西方经典作家作品赏析》、《儒学与中国社会》、《经典著作选读》等与阅读有关的课程。虽然这些课程有较浓厚的“解说”性质,注重教师对原著的讲解和阐释,而较少关注学生思考和参与。但诸位教师对原著内涵的把握却有独到之处,对学生思维和境界提升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与几位教师商议沟通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先行阅读有关文献,然后酝酿和选择问题,带着问题去旁听相关教师的课程。学生们开始还安于“旁听”的角色,逐渐就有大胆者敢于当堂向教师发问,甚至一度引起与原班学生的激烈冲突。任课教师向笔者抱怨“你的学生破坏了我原有的教学秩序,抢夺了我学生的话语权”,但同时也赞赏“你的学生确实胆子大,有想法,思路敏捷也很开阔”。 

在经历了几次不算成功的尝试之后,却也引发了教师和学生的共鸣——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应该有所改进!目前由笔者主持,几位教师共同参与的校级研究课题《指导师范生阅读名著的行动研究》,已获得立项。所有课题组成员还自发组织阅读研讨活动,其目的:一是真正作为一个阅读者来感悟阅读的真与美;二是在研讨中思考如何驾驭“研讨”。在这一课题背景之下,必能推动阅读指导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为师范生的阅读培训打下良好理论基础。 

三、推动名著阅读,需要学校支持 

面向全体师范生开设的名著指导课程,往往以全校公选课的形式开放,选课的学生动辄好几十人,甚至一百多人。而以“青少年名著计划”的经验来看,要很好地组织学生发言和交流,却以三十人为最宜。笔者正于学校积极沟通,期望将教学班的人数控制在20人至30人,视选课学生的数量分班教学。另外,本课程期望分设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班,由多名教师共同进行教学。考虑到每位教师都还承担着各自的专业教学,团队越强,教学效果越好,选课学生越多,教师负担就越重。若要在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教师负担三者之间取得一个最佳平衡,确实需要管理者和教师具有高超的智慧和很好的沟通。 

笔者的建议是: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减少专业课,增加综合实践、实验课。如师范生开设的《教育哲学》、《课堂管理》、《教师口语》等课程,完全可以与《名著阅读》结合起来,设为综合实践课。另一方面在教学上试行高级班指导初级班、中级班观摩高级班的方式,增加学生实践练习的机会,提高教师的劳动效率。这些想法和建议目前正处在实验论证阶段,期望在不远的将来能为师范生的阅读指导提供可借鉴的实践参考。 

不论是指导教师的阅读训练、师范生的阅读训练还是中小学生的阅读训练,它们是一脉相承的整个系统,是推动整个国家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动力。它需要所有人参与和倾力付出,它不仅是一个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考、交流和承上启下,不断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巍.略谈高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与出路[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3 

[2]李静. 美国青少年名著计划及其对我国借鉴意义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3 

篇5

关键词:生命教育;体育课;教学内容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教育中广泛应用,其主要是应对美国社会中出现的很多危害生命的问题,如吸毒、酗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有关生命教育的定义很多,其中较为全面的是从构建生命教育体系的角度对其定义,生命教育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肉体的生命,是生命的载体;第二是在大自然环境中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第三是在社会交往中对生命价值的认可。

二、大学体育课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信息化社会不良信息的冲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近十年以来,全球迈进信息化社会,信息高速流通,各种信息冲击着整个社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的问题。其中教育领域内出现很多新的问题,例如学生受到不良社会价值观念的冲击接触到不良信息等都给成长带来压力和困扰。

2.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征。可塑性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特征。大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后期,也是他们的品德、人格正在形成的时期,各方面趋于成熟又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极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特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点,有利于生命教育的开展。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好好利用好这一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一切与生命有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在中长跑练习中,在跑前向学生讲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感受,鼓励学生努力克服“极点”,挑战“生命极点”,挑战成功后感受第二次呼吸带来的生命魅力;在足球、篮球课上,需要进行激烈的身体对抗,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教育学生既要有求胜的心向,敢于挑战困难,又要尊重别人,在合理范围内对抗,在此过程中体验到尊重生命和挑战困难的感觉。

3.体育教育的本质呼唤生命教育。体育教育的终极指向是人的生命,教育世界根本上来说是“精神的世界、生命的世界、文化的世界”。体育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身体的教育,而应是培育和谐生命的教育,是培育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意义的个体的教育。有学者指出,我国的教育指导思想也应该由现在的“健康第一”向“生命教育”提升。正是由于体育教育最本质的生命特征,要求生命教育回归体育课堂。在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下,设计体育课堂,增强体育课堂的“生命力”。

三、大学体育课中生命教育的几个误区

1.过分强调生命教育,认为生命教育就是体育课堂的全部。在体育课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并不是将体育课中所有的内容都牵强附会地赋予生命的意义,都引起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而是在原有体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设性地使之与生命教育发生关联,或者是在生命教育理念下设计与之相通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体育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也是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即学生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真实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并通过多元评价方式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成长快乐。

2.偏重生命教育理论,轻视身体素质的练习。有的体育教师由于认识不足,单纯在体育课中增添生命教育的理论知识,空谈生命意义,而学生却无法理解。在体育课中施行生命教育,并不是让教师给学生增加生命教育的说教,而是体育教师充分利用体育课中身体练习内容,结合生活常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珍惜生命,从而更好地享受生命。

3.体育课中生命教育内容较少且形式化严重。学校体育课中生命教育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体育教师缺乏创造性,习惯于原有的体育教学流程,很少主动地将体育教学内容与生命教育联系起来,不能站在生命教育的立场去组织体育教学,不能使体育知识生命化。体育教师缺乏将体育知识赋予生命的意识。体育课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有很多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使学生体验到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内容的形式化与体育教师缺乏创造性有关,体育教师对生命教育理解不深刻,体育课还是以运动技术教授的为中心,体育课中的生命教育教师只是一语带过,学生无法深刻体会、反思体育过程中的生命意义。

四、结论

我国的信息化社会过程带来的教育问题、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点、体育教育的本质等共同呼唤生命教育回归大学生的课堂,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感,提高学生爱护生命的意识。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命教育;方法途径;事实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1-0021-03[基金项目]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立项课题(CJF13007)。

[作者简介]木尔扯尔,男,彝族,硕士,川北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医学,大学教育教学。

[收稿日期]2015-10-29

一、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相关内容为主题的一种教育模式和方法,包括生理、心理和伦理三个层面的教育,引导人们通过体验生命、尊重生命、超越生命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最终实现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生命教育的宗旨是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质,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2]生命教育的两个主体,即人的生命特性与教育互相印证,互相依存,密不可分:认得生命特性是教育存在的理由和依据,教育是人生命存在的形式和需要,教育在展示生命存在的同时也完善了生命的发展。[3]

死亡是生命的归宿,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因此谈到生命教育,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指对各种死亡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探讨死亡的本质,促使人们反思自我与他人、社会、自然乃至宇宙的关系,追问生命的终极意义,最终使学习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并将这种态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4]可以看出,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最终目的一致,都是为了进一步促进生命的质量和意义,因此,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死亡教育是一种预防性的生命教育模式。

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自杀已成为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首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5年大学生自杀的人数已达150余人,而且这还是众高校大力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后的结果(据统计,大学生今年自杀人数已大幅下降)。[5]大学生频发的自杀、毒杀同学等事件震惊了全社会,也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这些事件的发生,一方面反映了青年学生对生命的轻视和漠视,应对挫折能力的缺失;另外一方面,也折射出了当前社会、家庭和学校生命教育的不足。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生命知识教育显得极其重要与紧迫。

此外,在我国高校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生命教育的开展也极具现实意义。素质教育指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努力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6]而健全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显然包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社会,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显然这也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如此看来,生命教育和素质教育是高度辩证统一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涵盖生命教育的内容。

三、当前我国生命教育的实施方法及特点

虽然我国引入生命教育的理念较晚,但引入后发展迅速,很多学者依托不同的学科、采取不同的模式进行了实践。总结起来,目前我国生命教育的实施方法主要有四种模式。

(一)把生命教育以课程教学的模式付诸实施

生命教育或者是单独成为一门课程,或者是依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心理教育课程、选修课程、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授课。[7]但在课程模式下,一般以一个教师对多个学生的形式进行,教师在课堂里面起关键作用,教学效果的好坏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环节的掌控,因此必须对教学环节进行保障和监控。有学者认为,在这种模式下,成立专门的实施生命教育的主管机构和配备专门的师资力量尤其重要。[8]此外,还必须针对生命教育教学内容进行特别的课程设计,以确定课程实施的目标和实施的方案可行,并对实施的具体效果进行评价,这样才能保证生命教育的教学效果。[9]

(二)结合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生命教育[10]

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活动的主要体现形式,其特点是目的性强、活动措施具体、方案可行。如可以通过体育比赛、歌咏比赛等使大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慰藉感和愉悦感,通过团日活动教育、恋爱婚姻家庭教育等增强大学生保护生命的意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10]需要注意的是,在活动过程中,由于组织者主要是学生,教师起辅助作用,因此如何在这些活动中实施生命教育,以及评价活动过程和活动效果是关键。

(三)在学生的生活化过程中实施生命教育[8]

这种生活化的生命教育实施理念和范敏等[11]将生命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寝室文化建设,以及薛恒等[12]提出的将生命教育融入“微环境”建设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即在学生的生活中进行生命教育。当然,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仅包括宿舍、班级、食堂、师生小范围交流,也包括课堂及社团组织活动,因此这种实施方法和方式虽然具有全方位,覆盖面广的特点,但可能存在策划和实施方案较难,实施效果难以监测的问题。

(四)个别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模式[7]

这种模式是在“马加爵事件”和大学生自杀现象增多的情况下,全国高校普遍增加心理咨询机构,开展生命教育。该模式的特点是针对性特别强,重点突出,虽然覆盖面小,但效果明显,主要通过一对一的引导,加强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生命意识。这种模式在各高校的广泛使用使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自杀数量自2006年起有所下降。[5]但这个模式有效发挥作用需要两个前提条件:其一,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寻求咨询;其二,提供咨询的教师通过各种异常情况确定需要进行辅导的学生。但是,如果学生异常表现不突出、不易发现,又不愿主动咨询,这种模式的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因此可能需要采取前面几种模式来进行辅助教育,并采取一定的方法,如人格量表、精神疾病量表对学生进行筛查后,确定高危对象并对其进行重点关注。

四、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局限性

虽然目前学者们对如何实施生命教育,以及如何评估实施效果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效果,但综合分析国内相关研究,仍然存在以下局限。

第一,我国生命教育的理念滞后,实践不足。[13]由于生命教育理念的引进较晚,虽然相关文献很多,但很多文献都是泛泛而谈,缺乏真正的创新和具有可重复的、实战化的生命教育方法。包括先前总结的我国生命教育的四种模式,都面临过程和效果评价的硬伤。此外,笔者在高校内随机问了一些工作多年的教师和专家,发现很多教师和专家对生命教育的概念都极其陌生。由此可知,现在最需要的是在高校普及生命教育的理念,然后才是开展具体的生命教育实践。另外,如何使生命教育理论与我国具体国情相适应,还需要众多学者进行研究。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的当下,在学校大幅扩招、班级学生人数暴增的情况下进行生命教育并保证效果,面临现实的困难。

第二,生命教育的实施,到底是采取独立设置,还是学科渗透,因各有特点,目前尚无定论。[14]部分院校将生命教育进行了独立课程的设置,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完全将生命教育等同于学科教育,以学科教育的标准开展生命教育,以结业成绩和学分来衡量教育效果,这显然是极其错误的。[13]因为一般的学科教育是为了普及某些知识,但是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树立一种价值观,而价值观的建立不是通过普通的教学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然而,把生命教育课程渗透到其他学科的,往往又出现渗透不全面、不系统的特点。[14]有些渗透和融合牵强附会,导致渗透的学科内容没有讲清楚,生命教育也不突出,没有实现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

第三,目前的生命教育过度强调学校的教育责任,很少关注社会和家庭的教育责任。以“生命教育+学生”“生命教育+社会教育”“生命教育+家庭/家庭教育”为主题词在知网系统查阅文献,可以发现从学校层面研究生命教育的较多,而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研究生命教育的文献较少,这正是目前相关研究过度专注学校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忽视社会和家庭作用的表现。而众所周知,教育是一生的事情,在个人良好个性和习惯养成的过程中,社会风气和家庭教育对个人的塑造作用比学校教育影响更深远。生命教育就好比种植果树,社会风气和家庭教育好比果树生长的土壤和水分,学校教育则只是添加的肥料,要想果子长得好,固然需要添加肥料,但没有好的土壤和水分,肥料再好也没有用。况且,生命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对生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长期的一个过程,绝对不是学校单方面可以完成的。然而,学者过度专注于学校特别是大学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是因为“将要成熟的果子”出现了问题――大学生中自杀和他杀事件较多,更容易引起社会及学者关注。但显然这种关注过于片面,所幸的是,目前很多学者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已经逐渐探索社会和家庭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7,14-18]

参考文献:

[1]黄建春.论生命教育的背景及实施[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2]徐会艳.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71-73.

[3]李延平.生命本体观照下的教育[J].教育研究,2006(3):35-38.

[4]尧必文,蒋九愚,张有闻.死亡教育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0):76-78.

[5]李小红.近五年来大学生轻生现象分析及对生命教育的启示[J].学周刊,2015(16):236-237.

[6]王洁.论高校实施死亡教育的必要性[J].时代教育,2015(13):128-129.

[7]黄帅.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

[8]田丽.基于生活化的生命教育课程的立体式实施体系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0):25-27.

[9]唐鲁,周玲君,李玉香,等.死亡教育课程方案的设计及实施[J].中华护理杂志,2015(2):223-229.

[10]王永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2):64-65.

[11]范敏,廖全林.浅谈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文化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2):149-151.

[12]薛恒,黄小玲.生命敬重培育的校园微环境营建[J].思想理论教育,2015(1):92-96.

[13]符唯真.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途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5):56-57.

[14]冯建军.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0(1):35-38.

[15]王晓明.我国大学生生命对待问题透视与教育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庄正风,高艳玲.当代社会生命教育缺失成因探析[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4.

篇7

1.学生的需要本研究对辽宁省大连市两所高中280名学生就课程方式、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1)在对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必要性调查中,有76.4%的学生认为是有必要的,而95.0%的学生所在学校没有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在目前所学的课程内容中,有54.3%的学生表示其中渗透了相关的生命教育知识,他们认为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2)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在“你希望其实现怎样的目标”的回答中,“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回答占到了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激发生命潜能、解决生命困惑、提升生命价值”的回答也占到了总人数的40%以上。

(3)学校开展生命教育课,在“你最想要了解或学习哪些内容”一项中,可以看出选择“怎样和他人相处”答案的人数少占到了58.6%,还有“生命的起源、演变和进化、什么是死亡、遇到危险时的逃生技能、心理问题的解决、交通安全、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回答也占了很大的比重。

(4)对于高中生命教育课程设置的形式,58.6%的学生赞成生命教育课程要单独设置。对于单独设置的生命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67.5%的学生认为实践活动的方式最好。

2.社会的需求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伤亡事件时有发生、屡见不鲜,面对学校、家长等各种压力,高中生的生活变得单调而唯一,什么都不重要,唯一的目标就是分数,就是学习。同时,由于消费的攀比、心理压力、游戏网瘾等等带来的负面影响,高中生的生命处于灰色状态。因此,教育对于生命的关注成为必然的选择。

目标的选择

1.知识与技能生命教育课程开发的首要目标和基本目标即“知识和技能目标”,是高中生认识生命,掌握珍爱和保护生命的技能,是生命教育课程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其出发点。

2.过程与方法“生命”这一特殊的概念和定义,包括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而学习和面对各类生命时,高中生掌握的过程和方法显然是有差异的,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也要体现这一重要的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生命情感、生命态度、生命价值观是本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在高中生命教育课程开发和设置的三大目标,也是本研究珍爱生命、发展生命、超越生命目标的最终目标。

目标过滤

1.生命哲学作为课程目标的过滤网“每一种学校课程都隐含着课程设计者的某些哲学思想与观念,只不过其表现形式有的明彰、有的隐晦罢了。”在开发、实施高中生命教育课程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受到生命哲学思想的导引。

2.社会学作为课程目标的过滤网随着社会上种种漠视生命存在的现象的不断增加,人们开始不断地关注生命,这也必然会为生命教育课程开发奠定社会基础。3.心理学作为课程目标的过滤网了解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和规律是开发高中生命教育课程的必备基础,否则,高中生命教育的课程开发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高中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遵循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组织模式,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相结合,横向组织“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逻辑顺序是按照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生命是有一定的逻辑发展顺序的,心理顺序是按照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

高中生命教育离不开课程实施环节的有力保障,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生命发展的不同需要,将课程实施作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促进其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课程评价

篇8

生命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人,中职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着重引导学生多阅读、多写作。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怀。

一、中职语文教学融入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中职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教导学生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有良好的公德心。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述生命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珍惜生命的人才是一个健康正常的人。然后举一些例子,例如大学生用硫酸泼熊、虐待动物、践踏草坪等恶习,有的甚至杀人碎尸,有部分青少年遇到困难时就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觉得这是小事,有的是因为学习压力大,有的是因为受到打击。这么多惨不忍睹的事件都是因为没有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语文老师在讲述这些实例时,应当语重心长地教导学生这是错误的,我们应当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包括小动物小草小花,要做有爱心、善良的人。老师在教学中也要深刻地反省自己,在教学时到底有没有落实生命教育。

二、中职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的融合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主要是由于:1.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与生命教育的内容息息相关。语文的本质是通过阅读和写作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崇高的人格。2.生活离不开语文,让学生体验语文的同时也在体验着生命。3.中职语文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有生命意识,将知识与生命融合,知识才有意义,生命才有价值。生命的美妙在语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学好语文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促进学生全方位健康发展。

(一)在阅读中融合生命教育

阅读的过程也是一种理解的过程,对作者表达出的情感的理解、对描述场景的理解,也是对自我的理解。阅读教学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生命境界,让学生树立崇高的人格。中职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古代文学作品占课本的很大一部分,学习这些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音韵美、音乐美,还能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和哲理。因此,语文老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带入感情的朗读,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还能让学生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语文老师在讲解苏轼的《前赤壁赋》一文时,这篇文章十分适合美读,老师应当指导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读,读出气势和节奏。

(二)进行对比研究,感悟生命教育

要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采用对比的方法是不可少的,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对比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准确地了解事物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欣赏能力。比如同样是以生命意义为中心思想的,不同的作者肯定有不同的诠释,正是因为这样,老师应当教育学生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来欣赏文章,这样可以更深层次理解文章,领悟作者的情感。例如中职语文老师在讲授雷抒雁的《小草在唱歌》这篇文章时,可以将其与谢翱的《登西台恸哭记》进行对比学习。两篇文章都表达出了作者沉痛悼念之情,高度赞扬了文章中人物的崇高人格,两者也有不同之处,前者音调铿锵有力,鼓舞人心,后者格调沉重忧伤。在对比中研究和欣赏文章,让学生体会到有为的生命是具有永恒的价值的,从而反思自己的生命意义,建立崇高的人格和人生观。

(三)教学注意事项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教育;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265-02

我们知道,教育以育人为根本,培养出的人不仅是为了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完整意义上的人。当下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也已经变得迫在眉睫了。值得注意的是,生命关怀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因此,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开展生命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同时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生命教育内涵解读

20世纪60年代美国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泛滥,在这一背景下生命教育思想被提出并付诸实践,它对于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对于生命的漠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首次提出生命教育思想的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他于1968年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生命教育的思想。几十年来,他倡导的生命教育理念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并得到了传播。将这一概念明确化的则是1979年在澳大利亚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目前,在我国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生命教育也悄然兴起了。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在学术界并没有统一认识,一般认为生命教育就是依据生命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生命关怀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生命价值和生命的真正意义,关注其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其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造智慧的过程。主要是教会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生命教育这种教育思潮,既是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其内涵应该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关注生命主体。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进而重视、珍惜生命;二是培养生存能力。生命主体要学会关心自然、社会和未来,培养生命主体的生存能力,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保护环境;三是提升生命主体价值。探讨生命意义,提升生命质量,形成健全人格,这也是生命教育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时下,大学生淡漠生命的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从每年出现的大学生自杀、吸毒、堕胎等现象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在面临挫折和压力的情况下,有的学生选择了这条不归路。因此,在高校迫切需要加强生命教育。当然,学生们无视生命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有的大学生表现出无所适从而显得焦虑和迷茫。再有就是面临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这些天之骄子抗压和抗挫能力较差很容易就出现了轻生的念头,尤其是大学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时,很多学生陷入了生命的困惑之中。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下,我们更应该教育学生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承担起这一神圣的职责和崇高的使命。

1.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这不但能够帮助教师转变教育理念,营建勃勃生机的课堂;也能够帮助大学生体悟生命与生活,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生命质量。可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是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但是,我国高校曾经一度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忽视这个充满生命力的“第一前提”而单纯追求政治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是为国家输送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要在进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里,把生命教育理念融入教学当中。为学生提供人文关怀,并帮助他们努力实现多方面的精神层面追求,引导他们为谋得长足发展而努力奋斗,从而实现人生价值。一方面,能够使大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并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懂得生命存在的价值和真谛,从而做到珍爱生命、关爱生命。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既懂得人类的生命价值,又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命存在的意义;既珍爱自身生命,又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另一方面,要在教育过程中加深同学对新时代思想道德素质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精神领域的追求,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化解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以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去战胜生活中面临的种种挫折与挑战。可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生命教育都是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的,都是以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全、完善的人格为宗旨。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成为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战场。

2.大学生淡漠生命现象使得高校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生命教育理念是应对当前大学生生死观缺失的需要。在物欲极度膨胀的今天,大学生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经受着非比寻常的价值抉择和心理考验压力,这也就导致了日常生活中一些高校出现了大学生伤人伤己的极端例子。近年来,大学校园里频繁发生了一些自杀及杀人等暴力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无不向世人表明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问题已发展到很严重的程度。200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宗大学生自杀事件,2009年大学生自杀趋势有所上升,仅上半年,北京就有14名大学生自杀,还有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事件和中国政法大学的弑师事件。人们不禁要问:大学生怎么了?探讨这些沉痛的事件,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些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基于此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引导学生理性感受生命之珍贵,亲情友情之美好,让他们懂得珍爱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命。同时还应加强针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探讨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原因,一是大学生对关于生命知识的了解缺乏。具体表现为不懂得关于生命形态的知识,不懂得人的生理结构以及生活习性等,不懂得保持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因此,加强生命理论的教育,使大学生掌握生命理论的知识,学会冷静处理一些突发的威胁人身安全的事件,正确进行自我保护与防卫。显然,这些理论知识的掌握在生命教育中起着基石作用。二是一些大学生以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为出发点进行选择性学习。如对待课程学习重视专业课轻视人文基础课,择业方面关注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层面追求。在这种趋势之下教师更要把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努力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实现师生平等交往的自由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做到充分尊重、激励每个学生,用尊重和爱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理念的缺失要求渗透生命教育

教育是生命的教育,生命是教育的起点、载体和终极目标。教育的实现须通过人的生命,人的生命发展需要教育,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又是不断促进人生命发展并实现生命质量的提高。但传统的教育往往忽视这一原点,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中小学长期缺失生命教育,加之社会和家庭又没用给予生命教育足够的重视,进入高校后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一方面,高等教育以专业性闻名,为缓解当下就业压力,众多高校往往侧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培养忽视学生的生命教育。伴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国大多数高校越来越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场技能的培养,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顺利就业。高校虽然开设伦理学、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内容也涉及一些有关人生、生命的问题,但生命教育还没有形成一门系统的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与生命教育相一致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就理所应当的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那么,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渗透生命教育,切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生命教育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对生命教育理念重视不够。教育是一种人和人的交流,作为教育载体的教师更应该强化和学生进行情感的互动,真诚地尊重、理解学生,让生命与生命产生共鸣。可是一谈到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会使学生们心生反感,主要原因就是思政教师教学过程中偏重抽象的政治和道德说教,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和情感关怀。缺乏从生命本体出发探索生命和生命价值。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以学生为主导,不顾学生的感受和反馈,师生之间缺少沟通和交流;一些教师在处理学生违纪行为时,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以制服学生为目的,而对学生的一些正当合理的需要和一些实际问题缺乏必要的关爱和帮助。以这种方式传授理性知识,势必会遮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把内化在自己头脑当中的知识转释给学生,“一张嘴,一本教材,一讲半天”。即使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也只是乏味式地讲解,听者昏昏欲睡。学生作为生命个体,他们的情感、心灵和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其生命遭到严重的漠视。这种缺乏实效性的生命教育无法使学生领悟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当大学生处于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疏离的困境与焦虑中时,出现自杀轻生、伤害他人的事件时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于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人文关怀[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

[2]何仁富.生命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篇10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包含对生命的关注,同时也包含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它重视对人的心灵的熏陶,重视对人的完整精神世界的构建,重视对人的健全人格的养成,是一种有着浓重哲学根基、蕴涵人生大智慧的教育。而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要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感恩生命的美好,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高中生物学科

教学结合生命教育的优势生物学它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学科。在生物教学活动中,人既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又是客体。当人作为教学研究的客体时,我们将其放在了众多生物中,以此来探究其生命活动规律、生物演化关系以及它与地球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而与此同时生命教育本身就是以生命规律为基础,从生命的视角来探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来审视生命的整体性和人这一生物发展的主体性作用。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生命质量和提升其幸福指数,我们可以从人的生命成长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等方面来实施教育。同样,生物学科教学融入生命教育即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将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融入其中,通过生物学科课程的具体教学活动来实施生命教育。因此,结合两者的特点发现生命教育的目标可以在生物教学中实现。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1.结合教材内容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高中生物课程是一门将科学知识与生命教育融为一体的学科。仔细研究生物教,深入挖掘生命教育素材,就能将教授生物知识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受精作用和早期胚胎发育》教学中,教师可介绍形成受精卵的艰难历程,男子一次可排出2亿5千万个,可是进入输卵管的不到20个,经过精卵细胞识别、附着于卵膜,最终精卵细胞核融合完成受精的只有一个。让学生体会到生命形成的艰难,能够受精的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是最强壮的那个。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父母的第一,是父母的骄傲。从而增强自信,尊重自己。教师讲述受精卵发育需要经过母亲要经过十月怀胎,期间为新生命提供营养,保证新生命的安全等。至今在体外只能实现受精作用和早期胚胎体外培养,尚无从受精卵到新生儿的全体外培养技术。就是由于母体的环境实在难以模拟,无法替代。所谓试管婴儿也是在试管中发育至囊胚,必须移植入母体子宫。让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从而能孝敬父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2.结合实验课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前就要进行实验室安全守则教育,学会在实验室遇到突况时进行自救。进入实验室后,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在徒手切片花生子叶时小心刀片划伤,在使用本尼迪特试剂沸水浴加热小心烫伤,在使用双缩脲A液NaOH时,当心溅出腐蚀。在《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实验使用层析液乙醚时,要在试管上加塞子,防止乙醚挥发影响自己和他人。通过这些安全教育,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3.结合科学史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近200年来,生物学科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与科学家的不断实验,刻苦专研分不开的。通过介绍生物学科发展史中的经典案例,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的发展历程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众多科学工作者为生物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毕生的贡献。如: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在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默契配合,锲而不舍的研究DNA分子结构,最终在威尔金斯、卡加夫等人的研究成果和他人合作的前提下,最终获得了成功,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从达尔文父子对植物向光性研究,到温特发现植物向光弯曲是由于某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再到郭葛发现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经历了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科学家们为了自己喜爱的事业奋斗一生,这需要怎样的生命价值观?这些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进而领悟生命的更高层次。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