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农村建设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农村建设的好处

篇1

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关系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应当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成为现代化战略布局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促进城乡统筹、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所谓的城镇化就是指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它既包括城乡人口的变动,人口观念的转变和质量的提高,也包括由此带来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动,劳动力向城镇聚集的过程,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城镇流动的过程;既包括乡村的城镇化,也包括城镇自身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即“城镇的城市化”。

新农村建设,它的内涵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途径,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作用下,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村物质和精神文明、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最终实现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者内涵的目标同向,任务一致,目的相同,要求一样。因此,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伴随于我国现代化全过程,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支点,二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二、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密不可分

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问题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农村落后是因为农村的资金、资源都被城市拿走了,城市利用农村的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了,而农村却落后了,因此,现在需要放慢甚至停止城镇化步伐,全力加快农村发展。对这一问题,专家们的普遍意见是,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并不冲突,相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新农村建设可以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经济学家茅于轼表示,要建设新农村,非得减少农民不可。所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减少农民,使富余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让大量农民进入城镇是一种必然。随着农村的进步,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富裕农民必然涌向城镇,推动城镇化进程。

(二)城镇化有助于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表示:“没有新城市,就没有新农村。”城镇化程度越高,城镇的第二、三产业越发达,城镇的功能越键全,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就越强。而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发展生产,主要解决农村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问题。而城镇化必然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业现代化,吸纳和转移更多农村人口,减少农民,富裕农村,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新世纪头20年的重大发展战略,它们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互动互促,相伴而行,谁也离不开谁。城镇化发展需要从农村大量吸纳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新农村建设需要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去。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推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之源,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反过来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三)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现代化建设必须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道路

对我国来说,非常重要的就是人口问题,这始终是我们今后改革和发展不可回避的大问题。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太大,若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峰值16亿人口,按有关学者提出的“合意城镇化率”为65%,则农村人口仍有5.6亿。按照现在能够利用的资源和生态承载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都转移到城镇就业,还会有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所以,我们要两条腿走路,一面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而且要给农民创造更好的进城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新农村建设,发展新农业,使农民可以获得不断增长的物质收入和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安居乐业。

(四)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重要性

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表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国家由工业化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由之路。事实上,新农村建设只有保持农村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新农村建设战略是在我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提出的,是城镇化发展趋势在农村的具体政策体现。所以,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和推进,应当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相互推动的合力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从我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来看,越是城镇化程度高的地方,新农村建设步伐越快;越是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得好的地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就越大。新农村建设只有与推进城镇化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取得互动互促、相得益彰的效果。

因此,城镇化应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否则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不可能达到,城镇化也不可能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三、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路径

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实践告诉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凸显城镇化的重要地位,加快城镇化步伐必须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使之相互促进、统筹协调、有机结合。要使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必须高度关注以下方面。

(一)加快产业拓展是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基础

产业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拓展产业是调整农村结构,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也是城镇化的基本条件。

城镇化的发展是以产业为支撑的,如果一个城镇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工作机会,大量的人集聚起来,这样的城镇化是不可持续的。同样,农民收入的提高,单靠种地也是不可能得到显著改善的,必须依靠发展第二、三产业。例如,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的小城镇之所以繁荣起来,都是专业镇的发展所带动的。因此,发展产业,从而以产业的支撑来带动城镇的发展和推动新农村建设,是最关键的问题。

(二)加强统筹规划是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前提

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二者要紧密结合,防止两张皮,务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发展,突出超前性,体现人文、产业特色,整体推进,使城乡统筹规划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的重要抓手。

(三)提高农民素质是二者紧密结合的必要条件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城镇化的主力,高素质的农民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尤为重要。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进程。农民素质的提高,除了强化培训外,务必实现两个转变,即由农村向城镇转变,由农民向居民转变,调整思维方式,改变生活习惯,增强谋生致富手段,从而达到在转变中改变,在改变中提高。

(四)突出中心村镇建设是二者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

篇2

今天,我和××、××同志,××××××县政府的领导,以及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来通河调研,先后到桦树村、三站乡、依山村,实地察看了新农村建设情况。刚才,通河县委、县政府介绍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情况,市直有关部门的同志也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很受启发。总的感觉是,通河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态度是坚决的、认识是到位的,工作起步早,规划有特点,工作抓得也比较实,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很值得学习。比如,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确定“通、改、延”工程;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注重“稳、调、服”思路;在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方面,加大“转、提、强”力度。这九个字都有具体内涵和量化指标,内容比较清晰,任务比较具体,对启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拓宽思路,具有积极意义。下面,就推进新农村建设,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国家、省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和部署,月日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确定了我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措施,即:以县(市)财政和农民“双增收”为核心,以壮大县域经济为根本途径,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构建新体制、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树立新风尚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加大投入力度,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抓,把传统村镇整治建设成规划科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环境优美、服务健全、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新农村。重点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动工程、产业化工程、科技化工程、公路通畅工程、饮水安全工程、康居工程、动力工程、信息化工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和生态村建设工程等“十大工程”。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我们必须迅速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国家、省、市的要求和部署上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务之急,要尽快把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建设新农村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完成这一历史任务,需要一定的物质投入,但关键是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思想保证。各级、各部门必须适应新形势,着眼新实践,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采取更加奋发有为的措施,以更加坚定的决心,付出更加艰苦的劳动,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筑牢基础。

二是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民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最终受益者,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键是看能否真正发动群众,调动起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因此,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要把各项政策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农民自立、自强、勤勉、自助的精神和意识,动员和吸引农民自觉投入到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伟大工程中去。要通过工作发动、政策引导、宣传教育、典型带动等多种办法,激发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信心,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同时,要花必要的时间,采取必要的形式,大规模、高质量地培训基层干部,让干部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上的明白人,带头人,组织人。

三是完善市直部门帮扶乡镇的工作机制。为强化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我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市委、市政府把市直党政部门帮扶试点村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具体措施,举全市之力,合力推进。各部门在帮扶工作中要防止形式主义,防止脱离实际,防止强迫命令。要及早介入,开展工作,让农民真正体会到全社会都在帮助他。要妥善处理好个关系,即:积极推进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全面规划和分期实施的关系、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的关系、先期试点和全面推进的关系、全面建设和突出重点的关系,使新农村建设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

四是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把壮大农村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努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工换位”。要把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产业来抓,搞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加快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五是用足用好资金,发挥投入的最大效能。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坚持财政资金存量向农村增加、增量向农村倾斜,保证新农村重点建设资金的投入。目前,市财政、金融信贷、市直有关部门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预计亿元,这些资金如何使用?第一要打捆使用,按照规划和农民意愿,依照轻重缓急按计划逐步实施,集中使用,集中投放,集中管理。第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以奖代补、以物抵资,既可以投入资金,也可以投入物资。第三坚决防止乡村举债,向农民集资筹劳要通过“一事一议”,坚决禁止向农民硬性摊派。第四坚决防止形象工程,要从农民最迫切、最直接、最切合实际的事情入手,利用好有限的资金和人力、物力。

二、搞好试点工作,实现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当前,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百乡千村”试点工程的总体要求,集中力量抓好试点乡镇和试点村建设,及时总结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通河作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农业经济不发达,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但他们不等不靠,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率先开展了新农村建设,他们的做法值得全市借鉴和学习。结合通河的经验,在推进新农村试点建设中,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目前,市政府正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各区、县(市)要根据本地实际,统筹搞好农村产业发展、城镇体系建设和村庄布局规划。要突出重点,在近期内完成重点试点村规划,由点到面,逐步推开。版权所有

二是从广大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针对不同村屯、不同情况、不同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通河县坚持把创新工作机制作为工作重点,把分散项目集中向重点村屯倾斜,把单纯依靠部分帮扶向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上转变,把单一资金向捆绑资金上转变,这些做法很值得在全市推广。版权所有

三是必须明确责任,创新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责任落实到各级领导,明确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层层签订责任状。要落实目标管理,对各乡(镇)、各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市直部门主要领导和县(市)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是重点倾斜,尽快制定新农村试点乡镇扶持政策。试点乡镇作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必须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促使其加快发展,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要结合实际,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完善新农村投融资机制和吸引人才等方面,尽快研究制定和出台我市试点乡镇扶持的相关政策,既要有可操作性,又要有普遍性,要做到边研究、边完善、边细化。

五是加强调查研究。各区、县(市)、各部门的领导同志,要经常深入到试点村,帮助农民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认真总结试点村的建设经验,不断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探索新办法,更好地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要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课题的研究,及时、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情况、新特点。要善于学习省内外其他地区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加以借鉴。

三、及时破解难题,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当前,我市的新农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仅通河县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就高达亿元,其他县(市)也同样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缺口,为推进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二是基础设施欠账多。我市还有万多公里农村公路需要建设,座桥梁需要改造,个乡(镇)、个行政村需要高等级路面贯通,个行政村需要修建公路,个屯没有吃上自来水,涉及农村人口万人。三是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破除。全市以城带乡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城乡分割的局面还没有打破,这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严重体制。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新农村政策制定、公共资源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布局,逐步克服和解决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阻力和障碍。版权所有

一是扭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随着形势的发展,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将不断加大,国家、省、市也会拿出更多的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给予支持。但是,有限的资金只能用在“刀刃”上,近期内还不可能关照到每一个村庄事业的发展。即便是争取到了上级财政支持,许多情况下分到手上的也只能是启动资金,杯水车薪。大量村务工作的开展及集体事业的发展,仍需要广大农村干部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何尊重民意、发挥民智、汇聚民力,自力更生干大事,农村干部的引导和模范带头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广大农村干部自觉增强时不我待、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起自主创业、开拓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在困难中找机遇,在发展中求突破,更好地带领群众自力更生干事、干成事、干大事。

二是引入市场机制,多方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要抓紧制定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外商资本、工商资本、城市资本等向农业和农村投入。同时,通过对扶持新农村建设的招商引资项目适当减免税费,对引资人给予物资和精神奖励等形式,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篇3

新农村建设为了谁?这是一个主人的问题,直接的答案十分明确,当然是农民,但深层次答案并不简单。通过十二天的考察学习,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新农村建设群众的思想工作必须做好,群众要有积极性,在我们考察的一些村当中,有经济实力强的,各种基础建设村里全包,如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非常强,建一个村部50多万元,不用群众拿一分钱。城县经济较落后,资源困乏,但新农村建设有声有色,有特点,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关键是思想工作做得好,农民参与积极性高。他们的做法是通过民间理事会解决新农村建设,做得很好。理事会成员由村中德高望重、奉献意识浓、组织能力强的“五老”、村干部、党员和致富能人组成。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因此,我认为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是教育群众,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要改变群众无政府状态,目前我市农民(包括我乡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有许多偏见,认为新农村建设,国家和政府要给群众多少好处,一切都由国家和政府掏腰包,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问题要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等活动,让农民真正认识到他们即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又是主体,通过建立理事会制度,使村屯很多事通过理事会来解决,坚持走群众路线,既要尊重群众意愿,又要有政府的主导作用,让农民群众无异议、满意。

二、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问题

农民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这是一个“谁来干”的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最担心的是自己会全部成为买单者。过去有不少类似“人民某某人民办”的口号,新农村建设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为此,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广泛参与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党委领导就是要解决各级干部的思想问题,思想和思路必须统一。政府主导,就是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着实、抓投入。农民主体就是农民自己的事自己办,不能指望政府包办一切。社会参与就是解决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人的出人,有智的出智,有钱的出钱。当然,发展生产必不可少,要千方百计让农民增加收入,凡是典型投入必须慎之又慎,避免政府投钱,个别人满意,而多数人不满意,虽然政府在主导上有“鸡”随“米”走的情况,但“米”必须是引导性的,投米是让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更好,调动农民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决不能什么事都由政府包办。

三、抓好新农村建设主导问题

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这是一个“怎么干”的问题。新农村建设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短期就可以完成的事,既等不得,又急不得。推动新农村建设,政府责无旁贷,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主导作用的前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首要的问题规划必须先行,根据各村屯情况的不同,经济发展不同,做出既适合于本村,又体现出本屯特点的规划,让村民理解和把握规划的科学性和超前性,不失时机地把握和利用好上级政策。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可能让群众早日享受到阳光普照,抓住中央的政策能解决一件就先解决一件,享受改革带来的好外,同时又不脱离实际,不改变群众好的传统生活习惯。

我们虽然没有像那样的经济基础,所有的事由村里全部包办,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按那样完全用农民腰包里的钱办自己的事,我们要多掌握国家政策,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政策,多渠道、多方面争取资金、物质和社会帮助,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积极行动起来。

中央在新农村建设中虽然有大量资金投入,但我们的国情地域广阔、农民人口众多,十里不同天,三里不同俗,平均到每个人头就不多了,积极引导农民参与,要切实把发展自还给农民,坚持既尽力又量力而行,引导、帮助和支持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自己的双手积极、稳妥、扎实地建设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防止一哄而起、大拆大建,真正把中央的惠民政策变为农民群众的福祉,切实把事情办好,让农民舒展疑虑的眉头,不让百姓吃亏。

结合实际,努力开创我村新农村

建设新局面

有幸随市委、市政府组织的新农村建设考察团对等四省进行了为期11天的考察,通过听取经验介绍,实地参观,走访农户和座谈讨论,提高了认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工作信心,学到了宝贵经验。同时,也感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所考察村屯,既有比较富裕的村,也有经济比较落后的村,但他们的新农村建设干得有声有色。

回来后,我们村党支部就考察情况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新农村建设必须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必须更新观念、主动迎上。作为市里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社,我们准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农民“钱袋子”。充分利用好现有耕地,进行科学种植,增加单产,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畜牧业,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展养牛、羊、猪等;搞毛皮动物养殖:狐狸、貉、獭兔、貂等;鼓励支持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创业,增加收入;利用现有的玉米皮资源搞艺术品加工(拖鞋、地毯、壁挂、兜、筐、各种垫件等),还能出口创汇,增加收入。要走一条在建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搞建设的新路子。

篇4

镇村自然村距镇政府约13公里,辖3个村民小组,34户160人。

二、工作目标

按照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整治农民居住环境、改善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充分发动农民群众,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帮助指导农民群众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将驻点村建设成产业旺、农民富、环境美、班子强的文明祥和新农村,真正实现“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组织增活力、发展见成效”的目标。

三、工作任务

1、抓好政策宣传

积极向驻点村农民宣传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好处,充分发挥农民主人翁意识,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2、培育特色产业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该村的毛竹、旅游和养殖等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我局的技术优势,拟在年内举办4期以上种植、养殖等方面的技术培训班,通过技术引导支持,提高群众种养技能,建设牛羊养殖小区、毛竹种植基地和旅游观光点,培育种养户,吸收更多农户参与进来,最终实现农民致富。

3、改善人居环境

帮助驻点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结合该村实际,硬化5条公路506米,实现公路全面硬化,房屋全部粉刷,100%农户用上安全卫生自来水和水冲式卫生厕所,100%农户普及电话,70%以上农户普及有线电视,农户住房院舍整洁,沟道畅通,栏舍人畜分离,杂物堆放整齐,垃圾定点处理,推广清洁能源,空地植树绿化。

4、发展社会事业

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落实农村困难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广泛开展“文明信用户”、“新农村建设示范户”等创评活动,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5、加强组织建设。建立重事项民主理事制度,重决策通过村民会或村民代表会讨论通过,组建好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充分发挥其作用,努力构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和监督的长效机制。

四、工作举措

1、明确人员。县农业局成立以林生群副局长为组长,邓罗生、叶桥平同志为成员的帮扶工作组,具体负责指导驻点村帮扶工作。

2、制订方案。按照各项工作情况,结合该村实际,制订切实可行,操作灵活的工作方案。

3、落实资金。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完成县委下达的1万元帮扶资金任务,用于驻点村发展生产和改善基础条件。

篇5

农村规划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效益后评。一个好的规划设计,应能够放眼全局,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生产生活、风土人情和群众意愿等相关内容,做到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方案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和民众满意化的最高价值取向。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收到如此效益呢?本文笔者就结合实际工作中了解的一些实际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关于新农村规划中的一些问题。

新农村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专业性和表达民意性的工作。要使其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从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倾向来看,实在不容乐观,新农村规划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而不是简单的建筑规划图纸的移植或“亮壳”工程。它需要规划师通过对规划区域现场踏勘,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确定该区域农村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统筹安排规划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景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做到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尽量不加重农民负担,才有可能顺利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新农村建设中的种种困惑

在当今这样一个工业、信息、科技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已经陷入了“城市色彩农村化,农村个性模糊化,政绩驱动功利化,亮点频出空壳化”的困惑中,农村特色的消失,各种弊端的凸现,制约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健康发展。

1.1 移植城市特色,乡村个性全然遗失

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盲目学习城市建筑设计是不可取的。农村建筑及布局与城市布局也存在有相似之处,但是对于使用功能分区、自然环境的和谐、生产生活的习惯、民风民俗的特点等等是不尽相同的。这些不同之处是众多农村个性和特点所决定的。如有的建筑物前后要有用于晾晒稻谷、茶叶之类的平整场地,是由使用分区和生产特点决定的;有的农村建筑物使用纸浆石灰墙面加民族特色的彩画(大理白族民居),它是继承发扬古朴建筑风格,体现和张扬个性的东西;猪厩、牛圈、鸡舍等是必不可少的设施;房屋周围的菜园也是农村生活的自给自足的重要角色;凡此种种都是农村生产特点和地方特色决定必要考虑的,绝不能一味的模仿城市建筑设计。那就使得新农村建筑规划断了胳膊少了腿——残缺不全,缺少了自己的乡土特色。

1.2 政绩驱动功利,乡村空壳亮点村频现

当今的世界是激励竞争的世界,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一些地方政府却认为“发展政绩才是硬道理”,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后,很多地方挖空心思打造新农村亮点,来铸就政绩,造成了中央、地方各级财政资金的浪费,却收不到良好效果。一是重投入,轻实效,创造空壳亮点。有的地方不注重对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和预算,着力打造亮点,高标准、重投入,甚至不惜以增加农民负担,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目标只是为了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当然,上级领导满意,政绩也就树起来了。可是建成后的新村庄,因为不切实际,农民得不到实惠或得到的实惠不多,也就成为了供各级领导参观的空壳亮点村。二是重包装,少内涵,着力造就面子工程。有的地方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做得不多,面子工程做得不少。他们充分利用各类项目资金,在农村打造“容貌”工程,给农村房屋穿新衣;给道路入口树招牌;让农村名字谱神话…… 到最后,得到上级肯定的也不少,就是得不到农民朋友的认可。三是规划缺失,配套不全,脱离了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与承受能力。水、电、通信线路、给排水、垃圾处理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文明农村建设的基本保证。但由于农村基础薄弱,村距相隔远,导致配套设施的建设一直成为建筑规划的鸡勒。很多乡村居民已习惯了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生活,在原来居住分散,人口不集中的情况下固然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规划成型成规模的居住区,则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当然这些方面也许广大官员是不一定考虑得到的,但作为新农村规划的专业人员是一定要考虑的。

综上所述,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规划工作尤为重要,它是做好新农村建设的龙头,正如有业内人士所说:“规划是龙头,是先导”。一个项目规划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和对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空间的控制与引导。因此,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抓好规划十分重要。

2 未来新农村规划建设路子

新农村建筑规划,不是规划师在电脑桌旁就能设计完成的,而是需要规划设计师对特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民族民风情况、生产生活状况等等一系列的综合性指标做调查研究,再对该区域农村未来发展战略做出总体部署评价的基础上,来安排近期建设和未来远景部署。在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要让农民兄弟实实在在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并对将来发展留有余地。也只有如此,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呈现更多的看点、亮点和特点。当然,在实际建筑规划过程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过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笔者通过自身的调查与调研,提出几点仅供参考的意见。

2.1 重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就目前农村规划情况看,存在规划缺失或规划不到位,主要是因为农村规划体制机制不健全。作为新农村规划工作,除了要了解农村实际,做好调查研究之外,还应该直接参与实施规划“决策”过程和间接渗透“规划理念”。

2.1.1 健全新农村规划体制机制 1993年5月17日,国家为加强村庄、集镇的规划建设管理,改善村庄、集镇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国务院第三次常务会议通过,以国务院第116号令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条例》;1996年7月17日,建设部颁布了《村镇建筑工匠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建设部第54号令)。但是,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好多地方也没有很好的落实政策法规,没有出台或虽然出台但没有很好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导致新农村规划体制机制的缺失。所以,目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新农村规划体制机制十分重要。

2.1.2 规划要参与“决策”和渗透“规划理念” 新农村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部分,笔者认为应该把新农村规划纳入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进行研究,使其进入法定框架,参与“决策”过程,让新农村规划最终体现到规划法律文本中,将会更有利于未来建设。新农村规划真正意义上是把对农村规划的研究成果渗透到规划理念中去。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农村特质在创新中延续发展,把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向前推进。

以笔者之见,尽快出台和完善新农村规划编制相关管理办法,从法规体系上保障整个农村规划编制,明确法定地位和主体,对未来农村发展必定是一个很好的机制保障。

2.2 政府扮演好新农村建设各个时期角色

要切实抓好农村规划工作政府就首先要明确自己各个时期需要扮演的角色。在新农村建设初期政府一定要做好规划编制,实施建设过程中控制和引导要着力承担推动建设的作用,后期则要达到农民主动,全民参与的局面。

在新 农村建设初期,规划不切实际,中看不中用,是无法做好新农村规划工作的毒瘤。不少“规划师”、“策划师”游走各地,移植他人做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诊断把脉”实际就是一群仅仅会画图的骗子。他们蒙骗政府,坑害百姓,坐在电脑桌旁,为新农村建设亮点做规划。怎么可能切合实际,又怎么能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呢?笔者认为作为政府一定要有独到眼光,为农村扮演规划、控制、引导的角色。当然新农村建设只依靠政府是不够的,只有广大农村全民参与发展大计,才能形成合力推动发展。因此,当政府从初期的规划编制到实施建设、控制和引导成型以后,最终还是要让新农村建设回归到农民主导上来。到这个时期,农民已经是自觉形成了共识,政府也随之转换角色,必须从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减少干预,保持农村规划的合理性和延续性,绝对不能搞换届换规划,一个领导一个思路,这是农村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2.3 尊重农村的自然和文脉,传承农村乡土命脉

农村空间和固有的建筑艺术是有生命的、鲜活的历史艺术的载体,它们能够传承下来就有存在的价值。城市讲风貌,农村也有农村的风貌,它是历史、自然、民族、文化、习俗和生产生活传承下来的农村乡土命脉,我们必须在尊重、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也只有在保护传承历史命脉,农村才有文化之根,也才有自身独特的内涵和魅力。因此在处理关系到农村乡土命脉问题上,绝对不能持对立态度。例如丽江的发展,是对纳西东巴文化、乡土特色、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才成为云南具有代表的民族文化窗口,他们甚至成为一种独有的“元素”。另外,著名的中国石寨子——银都的大理鹤庆的新华村,它以本身固有的特点,民族文化、银器首饰加工业等等为发展基石,在不断创新发展旅游等产业成为云南独特的新农村。

2.4 依据各自特点塑造自身文化

农村文化也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传承农村社会文明,体现农村社会特质起到了一个综合媒介的作用。由农民组成的农村社会必然具有自身的特性。正如城市社会特质一样,有人说在北京生活可以感触到北京人的大气与实在;到成都就可以了解四川三星堆文化和麻将、休闲文化;在丽江可以认识到丽江人的慢板与休闲。同样到有特点的农村如中国石寨子村,你就知道子在哪里透射着中国银器艺术和白族民间文化。而这种特有的个性必然是当地特色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反应,并且是一种可为外界感受的个性。

因此,可以表现农村特质的个性文化,必将成为今后新农村规划建设的一个趋势。因为它与城市特色移居农村和生搬硬套亮点做法更有价值和生命力。

2.5 保护与创新并举合理开发农村

不同的农村有不同自然环境,气候特质,人文脉络。但是任何一个年数已久的农村建筑模式,都有它自身的形成理由,其包含了先人的智慧和积累的经验,例如南方和一些山区的建筑,由于气候潮湿,很多房子窗户都开的比较小。因而进行新农村建筑规划。同样要考虑当地气候、风向、日照、地形地貌、水文特征等。另外很重要的一点要尽量避开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尽量利用原有河流、树林、绿色等地理特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相互依存,筑成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如果在规划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自然因素和生态因素,该规划必然成为败笔。在充分考虑自认因素的影响和心态环境的和谐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乡村建筑规划和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在规划乡村建筑时,把原有传统乡风民俗、古典建筑、碑、坊、亭等体现乡村历史文化的元素纳入到规划保护中。如果失去了传统的历史文化的沉积,建筑再漂亮也只能算一个个形状各异乃至如出一辙的火柴盒。建筑规划则成了简单的住房设计。这些导致新农村乡村建筑规划在内涵上成为简单的村镇建造,新村只是改造面貌的村庄。因此,我们对待农村建设规划问题上,一定要保护与创新并行,适度合理地开发。

2.6 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群众广泛参与

要推动群众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有效参与,首先还得从依法依规运行,规范程序操作入手,然后在加以管理运作机构机构和人员的保障。做到有专门机构和必要人员对广大农村群众进行政策宣传,知识普及,行为规范,规划引导,建设监督等各个层面开展工作,最终达到新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政府指导,专家把脉,农民自主的格局。

2.6.1 依法推动农村规划建设工作

农村规划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一样具有自身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约束。但是,由于前几年中央和地方各级对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相对较小,许多地方对农村规划不重视,导致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规划的严重缺位。而近年来,随着资金的大量投入,为保证资金的有效投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资和浪费。农村规划编制与修编越来越必要,而在编制或修编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村庄集镇规划建设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认真落实程序,规范操作。规划一经批准,严格执行,不以个别领导意志而改变,才能更好的推进新农村全面建设。

2.6.2 完善机构,健全机制有序推进农村规划建设工作

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长期对农村建设投入资金存在不足的现象,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中央地方各级对农村建设投入已迅速增长。而随之带来的问题是资金项目分散在各系统,具体到乡镇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使资金和项目运行管理难度加大,发挥效果不明显。

为此,笔者建议在县乡两级设立一个执行农村规划建设管理职能的单位,并配置相关专业管理人员,对新农村各类项目的规划建设实施监督管理。从而使资金有计划按要求使用,发挥更好的项目效应。

2.6.3 加强对群众的科普、法制宣传,推动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目前,新农村规划建设除在法制上完善规划程序、规划公示、规划听证和规划监督等方面让群众参与外,还应该对群众进行科普、法制和规划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引导群众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来。

篇6

关键词 档案资源管理 新农村 民生

农村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支持。要认识到当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难得的发展机遇,抓住这个大好时机,积极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将档案工作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争取参加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和协调机构,使档案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积极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部署,探索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有效途径,明确目标,建立体系,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特别是通过建立各具特色的档案联系点,以点带面,深入指导,通过包村到人、上门服务等办法全力以赴地开展建档工作,使档案在稳定党的农村基本政策、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化解各种矛盾、密切党群关系、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和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让农民得到好处和实惠。

一、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要建立一个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档案资源体系。

一是要覆盖新农村建设中的各个方面,加强民生档案的管理和开发,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档案工作体系,加大对珍贵档案的抢救和保护,确保档案资源不流失、不毁损。将各项工作中形成的有价值的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归档管理。

二是要覆盖广大农民群众,也就是把涉及农民各个方面利益的文件收集齐全,归档管理。要按照以人为本的新思路,树立“人的档案最重要”的新观念,切实注意把涉及每个农民各方面利益的文件材料纳入归档范围,管好用好,从而真正建立覆盖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

三是要根据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把握重点,特别是关注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变化,把各种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新的工作领域产生的文件材料纳入归档范围;特别关注广大农民各方面的利益,把有关民生的土地、林权、就业、教育、医疗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文件材料纳入归档范围,并延长保管期限;特别关注地方特色,把反映和代表地方特色的、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和事件形成的文件材料纳入归档范围。在抓实抓好农村档案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与新农办、民政、林业、社保、卫生、小城镇建设等部门的紧密联系、协调配合,积极抓好集体林权改革、土地承包与流转、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村低保、医保、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档案管理工作,大力推进“三农”档案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档案管理利用体系建设

一是抓住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的有利时机,加快档案馆库建设。从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把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摆到重要位置来考虑、来研究、来安排。认真规划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符合档案保管利用要求、具有多种功能的新型档案馆,从设计理念到建筑风格,从结构布局到设施设备,充分体现时展进步的要求,体现现代公共档案馆库的特点,把综合档案馆建设成为有文化品位、有地方特色、有现代气息,富于社会性、文化性、开放性、公益性的活动场所。大力加强现代化管理设备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推进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工作创造条件,积极实施数字化带动战略,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二是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切实为档案事业创新发展提供组织人才保障。尽快实现档案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现代化,既是发展趋势,更是迫切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机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做好档案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大对广大档案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努力培养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较高、专业技术水平较好、工作作风较强的档案干部队伍。鼓励和支持优秀人才到档案部门工作,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和爱护档案工作者。

三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提高档案工作管理水平。当前,应该围绕新时期农村民生档案工作的目标任务,完善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拓展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手段,着力构建有利于农村民生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服务。进一步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深入研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积极开展建言献策,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继续抓好涉农重点项目、农村公共卫生、教育、民政事务、土地林权、乡村住建等方面的建档工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发挥档案的展览教育作用,让档案工作更好地造福人民。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政策规定、法律法规的宣传解释工作,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围绕改善和保障民生,把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档案逐步纳入工作范围。牢固确立大档案大资源意识,增强档案资源的调控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共享。进一步拓展档案门类,扩大档案进馆范围,力争使应该接收的档案都接收进馆。正确处理档案收集管理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切实把档案资源这个重要宝藏开发好、利用好、发掘好,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社会价值。

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承包地;流转

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与承包地流转有着密切地联系,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利用好农村的土地资产和资源,以实现建设目标,首先要解决好土地流转问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承包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进行应对。

一、新农村建设中承包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的政策和法律中对农村承包地的流转有着相对明确地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明确指出了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但是,土地流转面积不大、比例不高。所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民观念落后,宁可抛荒土地也不愿意流转; 二是农村社会保障没有建立,不能解除农民流转土地后的后顾之忧; 三是土地流转不够规范,没有建立流转有形市场、合同不够规范、确权发证不到位等。在新农村建设中,承包土地流转成为政府主导的流转行为。从农村承包地流转的现状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政府部门强制农户进行承包地流转

在新农村建设刚刚开始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土地流转以农民自发为主,但是,流转的面积并不大,比例也不高。但近年来,大部分的农地流转主要是由县乡政府和村委会主导的农村承包地流转。政府和村委会主导的土地流转往往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地、操纵土地流转价格、截留流转费用。《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3条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必须遵循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第34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及流转的方式。农村土地的所有权虽然属于集体所有,但农户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起着限制集体所有权的作用,集体组织不得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对非法干涉有权对抗。政府和村委会主导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显然是违反法律规定的。政府和村委会主导以至代替权利人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是违法的,但是在尊重农户意愿的前提下,政府和村委会帮助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提高土地流转效益则是合法的,是农民所需要的。

(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强行改变土地用途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标的是农业土地,主要是耕地和基本农田。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设定于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上的用益物权是一种他物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只能在特定目的范围内直接支配土地,也就是在农业用地和经营农业的目的范围内支配土地,超越法定目的范围就没有支配权利,其支配不仅是无权支配,而且违反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强制性规定,因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不得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政府和村委会在主导承包地流转时,往往以经济利益和利润为目的实施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违法行为。

(三)耕地流转非粮化

耕地,特别是作为基本农田的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证。农地流转不得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危害国家的粮食安全。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农地流转的非粮化情况严重,所谓的规模经营,大部分变成了比较效益更高的蔬菜、水果、药材等经济作物或者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粮食种植面积大幅下滑。

二、建议与对策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结合具体工作实践,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和对策:

(一)正确定位承包地流转政策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流转政策,党的十七届三种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明确的阐述,其基本精神就是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因此,应当按照中央政策,稳定和完善承包经营,不得贬损家庭承包经营,不要夸大规模经营的好处,有条件的可以适度规模经营,而不得不顾条件地无度推进,要尊重农民的自愿,不得强制。

(二)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切实保障农民劳动权的实现

如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强制流转将承包地变为私人资本,就剥夺了农民的劳动条件,使农民丧失了劳动权。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中央政策规定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首先要解决转出土地的这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农民承包地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每亩多少租金,而是它是生活安定的基础和保障。在农民自愿流转的情况下,农民就业和生活保障应当没有问题,否则,农民不会流转土地。但在政府和村委会主导的承包地流转中,土地被转出后农民就往往失地失业。因此,要坚决制止政府和村委会主导的强制流转。

(三)应当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

违法强制流转农民承包地、强占土地的行为,是对农民财产的严重侵害,应当通过行政、刑事和民事责任予以追究。对政府违法流转土地应当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由上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土地管理和土地督察、行政监察部门严格地联合问责,追究其行政责任,具有问责权的任何一个部门都应当有首问职责,问责滞后与失职的应当追究各个问责部门的责任。

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筑规划;面貌改造;社区建设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central economic zone, the rising of central China and henan rejuvenat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as the important part in the construction, relates directly to the new rural two cross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even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cene of the transformation, the one with regional as a starting point, extraction of traditional art and the essence of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ing new rural residents.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armers, foster new type of farmers, enhance the cohesive affinity of the community,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ty.

Keywords: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planning; Face modificatio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 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总体上已达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客观要求。这对于贯彻落实河南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1.当前农村建筑规划的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建筑规划的意义

农村建筑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农村建筑规划,应因弄够放眼全局,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生产生活,人文风俗等状况,做到有的放矢,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具体从以下角度进一步分析:

从社会角度而言,专门的建筑规划能够细化社会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避免因任务书的失误而造成社会财富的损失。

从建筑师的角度而言,专门的建筑规划由于本身考虑了建筑策划,建筑设计等因素,对任务书制定进行反馈修正的同时,增加了设计本身的可操作性,使建筑师的设计由“被动”变“主动”。

从开发商的角度而言,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使开发商比较容易和建筑师交流,节省建筑时间。

1.2农村建筑的诸多问题

第一,以偏概全,把建筑规划定义为简单的住房设计,未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和谐及人文环境的融合。

第二,华而不实,附属功能不全面,配套设施不完善,以政绩为导向,脱离了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与承受能力。

第三,盲目的学习城市建筑设计,不重视农村生产的特点,失去了乡村特色和地域特色。

第四,对存在的大量蚕食土地,有房无人的空心村现象整治力度不大。

2.建筑风貌的整治改造

2.1整治改造的目标

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创造建筑与环境相互交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村民生活环境和居住环境,使居民的出行、生活、交往更为便捷;形成既体现当地新农村建设成效,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景观;引导村民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重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符合政府和农民的双重意愿,形成双赢局面,使农民真正享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成效。

2.2建筑风貌改造的原则

(1)建筑风格:改造建筑符合当地居民的传统风俗特征,体现乡土气息,结合传统结构建筑的构架形式,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民居建筑风格。

(2)建筑形式:结合传统的建筑风俗,提取建筑元素,符合当地居民及本土化建筑形式特色要求,避免出现非本地区建筑形式。

(3)外部空间改造:增加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原则,通过拆除功能利用性差,景观质量差的建筑,整合和调整土地使用功能,以增家村民公共活动和休憩场所。

2.3建筑风貌改造的措施

挖掘老建筑自身的空间特色,与新旧建筑结合以满足显得功能要求。历史建筑的扩建和改造是个复杂的问题,根据实际项目的不同而有着千差万别的特殊性,但总的来看包含着两个主要方面的问题:a“创新”的问题,即在保护原有建筑面貌的同时,采用创新的方法,设计出与原有建筑风格迥然不同的扩建部分,通过对比产生和谐。而对于那些历史和艺术建筑来说,更多地考虑如何维护原建筑的风格和面貌,也就是“整旧如旧”。b“和谐”的问题,即历史建筑与其扩建部分都要用一个周边的整体环境来衡量。新的建筑需要有自己的个性,但从另一个方面有需要于周边环境的环境对话,融入整体的环境之中,不能再新旧建筑的关系产生明显的裂痕。这种连续性或者有机行对于城市环境及保护建筑是至关重要的,缺少了这种有机性与整体性,剩下的就只是两个无关建筑的集合。

3.新农村的社区文化建设

3.1农村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发展农村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重要着力点。

(2)发展农村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助力器。

(3)发展农村文化是增强农村社区内在凝聚力的核心。

3.2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活动经费严重短缺。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未能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除了人头经费外,区、乡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导致文化建设滞后。乡镇文化不能依靠自身发展,依靠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生存困难。目前乡镇只能勉强发放人员工资,没有文化建设项目,没有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不能正常更新。

(2)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滞后。由于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又不愿意花钱投入,致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从事文化事业的同志心灰意冷,缺乏积极性,大多放弃主业改做乡镇中心工作。

(3)是文化管理体制不畅。由于广电与文化分属两个职能部门,对农村的传媒文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而且农村地域广、人口分散、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收益小,仅靠广电部门是无能力承当农村广电网络建设。虽然国家规定到2010年农村地区20户以上的村全部实现网络村村通,但愿有“村村通”的用户并未列入新的网络“村村通”工程计划,得不到上级补助资金,导致我区目前许多乡村原有接收设备无力更新。在卫星传播电视节目由模拟转为数字接受后,广大农村地区只收1—3太外地的电视,无法收看省、市、区电视节目。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寻找适合本区发展的思路。在空间布局上,要多方面,多因素的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使新农村在建筑规划过程中,成为其看点,亮点,特点,让村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建筑风貌的改造,要透过其地域性的特点把握传统文化的脉络,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建筑形象,实现人民生活,生态,经济和谐有序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强农村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提高农村的社区凝聚力,提升乡土认同感,促生合理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理想,从而保证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骆中钊《新农村建设规划与住宅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版。

[2]吴振凡《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论》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5期。

[3]唐洪刚,对乡土建筑与建筑文化趋同目的的一点思考[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2. 12 .24 。

[4]农业部课题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篇9

围绕中心――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建新房、修街道。它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要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总量基本平衡、品种多样化、安全放心和营养丰富的农产品生产格局。发展节约型农业,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通过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节约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要做好“三农”内部和外部两篇文章。既要在农业、农村挖掘潜力,更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寻找出路;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吹糠见米”显效快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突出重点――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应该是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农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存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我们说缩小城乡差距,不是简单地缩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总量上的差距,而是逐步使城乡居民享有公平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享受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和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短缺,恶化了农村发展环境,增加了农产品生产成本,削弱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了农村的收益水平。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四两拨千斤”、“一石三鸟”的政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走“政府拿钱、农民出工”的路子。要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民,应该是公平享受国民待遇的农民。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不分城乡都要由政府提供,因为农民有平等分享国家财政资源的权利。财政对农业、农村支出比例的提高,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这是由农业所具有的弱质性、公益性、生态性、基础性、战略性决定的。农业、农村发展了,全社会受益、全体国民受益,不能片面认为是对农民的恩赐和特殊照顾。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大对农村的投资,是欠账还债、欠情补偿。

明确路径――城乡统筹,工农互动

从新阶段的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选择,应当走一条政府主导,城乡统筹、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路子。政府主导怎么导?要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两手导。一是运用行政调控手段,二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用这两手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要确立城乡统筹的新观念,把农村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制定重大经济政策时,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乡投入。实现城乡要素优化配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根本上赋予农业与工业平等的发展条件,赋予农村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机会,赋予农民与市民平等的国民待遇。以工补农,就是依靠工业提供的国民收入支持农业,反哺农业,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把工业反哺农业作为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投入和对基层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要逐步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包括财政对农民的直补机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以及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机制等。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促进城乡切、调、和谐发展。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就是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拓展农业、农村的发展空间。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农民共享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带来的好处。

篇10

关键词:保定; 农村体育; 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69-001

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可以增强农民健康体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保定市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保定市积极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围绕体育强市建设目标,以满足农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为主线,紧密结合“示范城市”的创建活动,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改变农村体育场地面貌,强力推进农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投资700多万元为全市596个村修建了不低于1000平米的健身活动中心,安装了健身路径,开展丰富多样的健身活动。这些为新农村建设中以体育文化建设引领农民积极融入新风尚,形成特色民间文化奠定了基础。

当然,保定的地理人文风貌造成了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平原与山区经济收入依然存在差距,“百县千乡万村”的全民健身引领作用目前还滞留在乡镇及区级、市级农村,自然村落的农民健身过程相对空白。通过对保定自然村落的农民体育进行调查,农民健身一般选择乡间小路、僻静闲地、自家庭院或村中空地进行锻炼,几乎没有专门的体育健身场地。贫困村落更是无从谈起体育投资,体育经费缺口很大。

随着整体经济的逐步向前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民健身的逐渐渗透,农村受教育学生的逐步影响,加上因病返贫现象的不断出现,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是非常认可健身观念的。调查发现,有88.57%的农民认为“体育锻炼能增进健康”,有73.68%的农民认为“体育活动能防病治病”。不过由于条件受限,其活动形式多为散步、慢跑、舒活腿脚等简单活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基本分布在市里及县镇一级,很少延伸到农村,体育工作在农村乡镇没有相应的支撑点,致使体育活动指导在这里成了盲点,农村体育骨干,尤其是经过正规培训的体育骨干很少,极大地制约了农村体育的有序发展。

农民进行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简单。通过对部分农村的农民进行调查,有27%的居民选择与朋友伙伴相约一起锻炼,特别是中老年人;有38.5%的农民选择个人锻炼;有9.5%的居民选择与家人一起锻炼;有15%的农民选择参加锻炼小组一起锻炼。其中,锻炼小组的锻炼具有组织性,如秧歌锻炼小组,每到锻炼时间,就会敲起锣鼓组织成员一起锻炼,但人数也是不固定,有空闲的才来。就场地而言,多为自家庭院、田间小径、村头及村中空地为主,除去乡镇县城及市中及市区村落,远离城郊镇的自然村落几乎没有专用场地。

总体而言,目前农民进行体育锻炼的随意性比较大,组织效率低,缺乏体育协会的宣传和管理,缺少体育指导员进行专业指导,更是缺乏专门的活动器材及场地。

二、保定市农村体育文化发展建议

1.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设计公共活动场所,缓解人口集中的精神压力

新农村建设应关注农民的体育活动场地建设,以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农村城市化建设移风易俗,为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有力帮助。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可以为农民各种文娱活动提供基础,引导农民积极融入新农村的生活方式,为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

2.政府因地制宜,积极宣传引导新农村体育发展机制

新农村体育要想多快好省地阔步前进,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长期以来城乡差距造成文化意识形态的体育认知差异一直是遏制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比如由于文化生活的空虚而参与赌博活动的乡村村民已不在少数。这样政府不仅要注重农村体育发展的硬件建设,更要关注体育思想软件的升级,在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同时,开展送健康、送活动、送表演等各种高层次的体育文化活动,宣传、引导农民的体育思想转变。

3.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要强调传承民俗项目,让民众找到心理归属感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长期沉淀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弘扬和发展民间优秀体育传统文化,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提升农村现代化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改变农民精神面貌,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民的新形象,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保定在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很多民俗民间体育项目,如武术、高跷、秧歌、跑旱船等体育娱乐项目,这些都应当在保定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予以传承发扬,满足农民对“根”的期盼和追索心理,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谐、有序前进。

4.注重节日体育开发

保定民间非常注重传统节假日的欢度,如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等,地域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节庆体育文化特色。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应充分考虑各地民俗传承,延续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经常参与的项目,并对广泛开展的武术、舞龙舞狮、拔河、踢毽子、跳绳、放风筝、抽陀螺等民间体育健身娱乐活动,通过组织比赛的形式,交流推广,在条件较好的乡镇,注重节日体育开发的同时,可以逐步推广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提高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

5.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体育

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要因地制宜开展,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山发展攀爬活动、傍水开展游泳活动,平原健身走跑、沙漠湿地多样探险。总之,充分挖掘自然条件,与体育产业开发有机结合,开展有组织的体育活动,满足百姓的健身需求。

6.搞好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逐步发展

农民体育是一个庞大工程,非一朝一夕之效,因此,农村体育发展应抓住关键核心点,形成以点带面的核心辐射扩散,最终达到全面普及。以示范为主导,坚持典型引路、自觉参与的原则。这是我们搞好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法宝。在目前农民群众的体育意识还不健全的条件下,要更新农民的观念,必须通过使部分爱好体育活动的农民群众受益,让农民看到体育锻炼给身体带来的好处,进而克服“劳动就是体育”的错误观念,不断扩大农村中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

本文为2012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0206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