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4: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学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物;初中学习;中考;知识
这些年来各方面呼吁学生减负,初中的升学考试不再考生物这门学科,生物这门学科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心中地位下降,生物学科也没有足够的地位。各种考核绩效压的老师喘不过气,学生忙于升学,生物中考不算分数,家长和学生重视不够,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生物安排的时候不合理,这样很明显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制约,学生对生物没有兴趣可言。
生物学不管是对学生的生活还是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课的时候,我会跟学生讲解清楚什么是光合作用,它的原理是什么,作用是什么,还有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的原料以及光合作用的产物等等,这一部分的知识对初中生学习化学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学习酵母菌的时候,要让学生清楚酵母菌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可以拿生活中蒸馒头或者酿造甜面酱酝酿美酒来举例,课前让学生在家里亲自动手尝试下,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增添了生活乐趣;还有生物中有一个学生都想回避的课时――生理课,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大大方方地给学生传授,告诉学生不应该害羞,这是科学,这些内容对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学生来讲很重要,家长容易忘记或者不好意思告诉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就很重要,这样可以很好地避免学生青春期不注意卫生,影响成长中的健康。
多年从事生物教学,我认为学好生物知识很有作用,下面列举几条供大家参考:
一、生物学科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很好的作用
初中生物课堂以外所需要的科技活动,受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以开发科技成果作为目的,显然不实际,换个角度来说,就是课上去了解掌握一些生物知识,课下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或者休息中有兴趣地尝试一些生物方面的科学小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把压在学生心理上感觉科学活动遥不可及的心理抹掉,培养学生从小就树立研究科学的自信心,使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二、学生非智力因素可以发展学生智力
意志、情感、兴趣等方面都是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两方面非智力因素都起推动和调节的重要作用。在人才成长中非智力因素有更大的作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生物界的绚丽多彩都表现出很大的兴趣,男生偏爱动物,女生偏爱草花,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可调动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比如,饲养蚯蚓、种花赏花、帮助学校树木挂牌等活动吸引学生。开展这些活动,学生要付出劳动,教师要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失败和成功都经历后,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劳动观念,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更好、更高的学习品质也会形成。
三、生物学习可以加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篇2
关键词:问题情境;高中生物;教学实施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1.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更好的吸收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的引导是促进学生对新领域、新知识探索的最佳途径,没有问题情境的促进作用,也就没有学生更深层次对知识的内在追求。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强化记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加强知识的吸收作用,这也是创设问题情境最本质的作用。
2.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具有更高的效率,并且更有利于知识的接受和吸收。创设问题情境需要关注问题的吸引力,具有引导性作用的问题情境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1)能激发学生的兴趣;(2)是学生没有接触过,但是又可以利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推导而获得新的知识,将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根深蒂固地记在脑海里。前者是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后者是学生对新知识和新领域的实践和深入,让可望的知识变的可及。
3.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没有思考和怀疑的过程,就不会真正明白事物的本质。学习需要外因和内因的双重作用。外因是教师的引导、情境预设,内因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由于教师的步步引导、逐渐深入,从而让学生产生尝试性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想法,通过学习各种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展开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过程。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该遵循的原则
1.创设问题情境需要具有针对性原则
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下,针对某个特定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问题情境的创设,才能发挥出问题情境的最佳效果。针对性原则的意义,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了然于心,然后根据某个知识点,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抓住知识点的核心,避免跑偏课题,以比较自然的方式引出要讨论的问题,之后引导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课堂精彩并且能吸引学生眼球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但是如果教师利用现有的条件、视频、故事等等方式轮换着呈现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情境轰炸,那么效果就会适得其反,没有主次之分,就会偏离真正创设问题情境的轨道和方向。
2.创设问题情境需要具有积极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因为兴趣能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面对未知知识。而创设问题情境也需要具备积极性原则,积极性原则指的是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让知识点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发学生对新知识和新问题的认知冲突,从而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在解决问题之后,获得前所未有的愉悦感和轻松感。
3.创设问题情境需要具有启发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需要具备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具备一段时间思考之后,创设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现有的知识,促进学生通过了解、领会、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有关问题。要从学生的思维层面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想的方向,激发学生提升想的质量。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乐于思考、继续探索。启发性原则能够引导学生产生心里疑问,从而促进学生对心理悬念的解答。
三、不同形式问题情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1.阶梯式情境的作用
阶梯式问题情境,指的是将一个大型的复杂问题分解成一个个难度比较低的小问题,通过相互之间的联系或者逻辑深入,不断地将问题分解成几个相互关联的小过程。然后通过分析解决每个小阶段,从而总结出整个问题的解决方式和思维过程。一般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是由易到难,由部分到整体,这与人类的认知过程相符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出有层次、有阶段的问题情境,比将复杂的问题整体摆在学生面前更能让学生易于接受。
比如:在学习《细胞的增殖方式》时,不同类型的细胞有不同类型的增殖方式,在遇到某个问题时,可以先提问减数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各有什么特征,由小问题来思考整体大问题,再进行对号入座,得出问题的解答,既可以总结出不同分裂方式的区别,又可以将整体问题进行归纳。
2.开放式情境的作用
开放式问题情境指的是知识涉及范围、解题运用的知识、解题的方法和策略等具有不定性和开放性。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并进行加工,把握开放性问题情境创设的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思路的扩展、条件预设开放、结论的开放等等。
比如:可以设问,植物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吗?它们是哪些器官产生的呢?问题提出来,学生们可能一时回答不上来,如此,可以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答案。
3.悬念式情境的作用
人们往往对未知事物或者说悬念很感兴趣,悬而未决,从而让未知的念想充斥自己的头脑,让人们急不可耐的想去发现问题的答案。悬念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本质的求知欲,并且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高度的紧张感和旺盛的想象力、注意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度的创设悬念式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在下课之前和上课刚开始的时候,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快速进行思维运转。
比如: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光合作用都在叶绿体中进行,那么光合细菌和蓝藻没有叶绿体,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呢?如此,可以用悬念式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总结
当前教学方式的改革正逐步深入,教学方法也在不断调整。如何形成师生融洽的教学氛围,成了教师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本文讨论了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和应该遵循的原则,又分析了不同的问题情境对于高中生物教学的促进作用。高中生物教学要考虑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同时联系不同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不同,以探究、质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得生物课堂成为自主学习和高效学习的场所。
参考文献:
[1]赵峰.高中生物课堂问题情境创设初探[J].新课程学习,2012(1).
[2]曾晋洲.有关问题情境在高中生物中的研究[J].大观周刊,2012(22).
[3]黄华全.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浅析[J].读与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2).
篇3
关键词: 高三生物复习 概念教学 核心概念
在高三生物的复习中,为什么要进行概念的复习教学呢?首要原因之一是生物学概念是学生正确答题的重要知识。其次,概念的复习教学也是符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课程标准》关于“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这一理念有这样的描述:“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课程标准》关于“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有这样的描述:“《标准》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课程标准》中的这些要求无疑传递了这样一个重要信息:要求重视“核心概念”的教学,简而言之,为体现国际科学教育中“少而精”(lessismore)的原则。生物学教学应由追求对繁杂的生物学事实性知识的记忆,转向对“核心概念”的深层次理解。
什么叫“核心概念”呢?在词典中,“概念”一词的解释是:思维的基本特征形式之一,是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把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核心”指的是中心的,重要的部分,这样说来生物学“核心概念”指的就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比如,“细胞”“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免疫”“种群”“基因突变”“伴性遗传”“细胞全能性”“分化”“效应器”,这些核心概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认识和实践积累下来能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生物知识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生命科学的“细胞”,是学生终生必备的知识。
因为是反映事物的共同特点,所以概念是抽象思维的起点,是判断推理的基础,科学认识的成果首先是通过概念来概括和总结的,科学中的原理、规律等都是以概念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教学中的概念亦是如此。在生物教学中使学生正确、准确地理解生物学概念尤其是“核心概念”是学生学好生物学的基础,但是,要理解和应用这些“核心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总感觉很难,毕竟这些概念不像日常生活用语那么频繁,要让学生上完一节课后就能理解和使用这些概念,确实不易。在每次的作业和考试批改中,老师们都能发现学生因为对课本的重要概念没有理解透彻而造成选择题错选或简答时用错概念的现象。下面我们来看看学生因为“核心概念”没理解到位造成错误的实例:
【例1】(2011山东高考2)下列各项中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的生物学过程是
A.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
B.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
C.小麦花粉经离体培养形成愈伤组织
D.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
这道题,几乎每个答案都有学生选中,为什么呢?很显然,学生没有把握“体细胞”和“全能性”两个概念。首先“种子”不是体细胞;其次,“全能性”这个概念课本是这样描述的:“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对于概念中的“个体”二字,如果教师在复习教学中没有强调的话,学生出错也就不可避免了。
【例2】(2011年福建高考题2)下图是夏季晴朗的白天,玉米和花生净光合速率(时间单位、单位叶面积吸收CO的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
A.在9:30~11:00之间,花生净光合率下降的原因是暗反应过程减缓
B.在11:00~12:30之间,花生的单位叶面积有机物积累量比玉米得多
C.在17:00时,玉米和花生的单位叶面积释放速率相同
D.在18:30时,玉米即能进行光反应,也能进行暗反应
这道题很多有同学选择了D答案,为什么?原因还是学生没有掌握“净光合速率”这个概念。虽然这个概念课本中并没有,但所有的高三生物老师肯定都不止一次地解释和强调它的重要性。关于“净光合速率”的概念,教师至少要让学生记住下列内容:“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一般可以用植物释放到空气中的氧气生成速率、或植物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的净消耗速率或有机物的积累速率表示,当净光合速率为0时,表明此时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等于光合作用速率。”如果教师在复习课中能经常强化这些知识,学生出错的概率自然就会降低了。
【例3】(2013年厦门市高三质检13)下图是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A.效应器5是指上肢的肌肉组织
B.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方向传递
C.3处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到大脑皮层控制
D.神经递质能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或上肢肌肉细胞
这道题是错误率很高的一道题,非常多的学生选择了D,显然是学生没有很好把握“效应器”的概念,课本是这样描述的:“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教师如果在复习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到括号内的内容,学生对“效应器”这一概念的理解就会更加准确,考试中也就不会出错了。
【例4】(2012上海卷8)下图为细胞内染色体状态示意图。这种染色体状态表示已发生(B)
A.染色体易位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倒位
D.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
这道题概念就有四个,完全是考查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情况,学生也常错,很多选择了D和A,原因当然是学生没有掌握好“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易位”“染色体倒位”“基因重组”这四个可遗传变异中的重要概念,而书中关于“基因重组”的描述是这样的:“基因重组的另一种类型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篇4
关键词:重要概念;构建;生物素养;归纳;探究
重要概念是指一个学习单元中以概念内涵的形式呈现的若干概念性知识。如果能深入地研究、探讨生物学概念教学,特别是重要概念的教学,对把握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推动和促进当前的生物学教学的发展,是有很大的益处的。下面我就如何形成生物学重要概念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一、通过事实性知识来形成重要概念
所谓事实性知识就是指事实,它是一种重要的知识类型。它是学生解决一个问题必须知道的基础性知识。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形成往往要基于很多的事实性知识。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在讲述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这个重要概念时,并没有直接提出,而是通过一个实验为什么白鼠会生下灰鼠这个实验,列举了很多事实性的知识,如灰鼠提供取出胚胎细胞的细胞核,黑鼠提供除去细胞核的受精卵,白鼠提供子宫等等,让学生通过对这些事实性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帮助他们形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的中心这个重要概念。
二、通过了解前概念形成重要概念
前概念是生物学概念建立的基础。包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概念都属于前概念的范畴。生物学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新知识取代学生原来的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也包括背景经验。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这个重要概念。学生对于种子的萌发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进而形成了一定的概念,但是,这个原来的概念是否正确还要与新的知识联系起来,相互作用由此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有的同学一直认为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会受到光的影响,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原来光不会影响种子的萌发,但他们之前认为水、空气、温度等会影响种子的萌发,这些原有的概念都是对的。
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形成重要概念
初中生物的很多重要概念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帮助形成。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提出的问题是否贴近生活,是否具有趣味性或者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地学习。研究表明:问题和概念只有全部被展示不是单独地被提出时,学生才能最投入地学习。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细胞分裂这个概念。学生要对细胞分裂的过程完全理解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做一个简单的算术题,一个人的体细胞含有23对染色体,这个细胞通过一次分裂以后形成新的细胞,每个细胞里面含有多少染色体?有的同学说还是23对,有的同学说23条。这道简单的算术题引起了学生认知的冲突,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探究细胞分裂过程的欲望,进而建立起这个概念。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血液的组成这个概念,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谈谈对血液的认识,根据这些生活经验让学生主动思索,进行探究,最终通过归纳,概括出血液的组成这个重要概念。
四、通过比较有关知识形成重要概念
比较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把一些易混淆的重要概念加以区分,进而掌握概念之间的共同属性和相关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细胞的结构这个重要概念。可以对比植物和动物细胞结构,找出两者相同的结构和不同的结构,加深对细胞结构的认识。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人的性别决定这节中染色体的类别这个重要概念,通过比较男、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的图,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进而归纳出染色体的类别。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重视生物学重要概念,紧紧围绕生物学重要概念进行教学活动。学生通过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形成,提高了生物学科学素养,这种科学素养将影响他们的一生。著名教育家先生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参考文献:
[1]伯海英.前概念转化策略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中学生物教学,2012(6).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6.
篇5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积极意义;重要性;论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73-01
一、生物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意义重大,也是很多专家、学者、教师毕生都在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在高中时期,正是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发展的高峰期,但是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较大,同时学习生活也比较单调,往往是在课本与学习资料之间徘徊,长此以往,也会使学生对于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对于课堂教学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佳,影响教学效果。实验教学则有着丰富多彩的实践素材,可以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这种研究型的课堂往往会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值得教师们的重视。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也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在进行实验学习的过程中的学习热情比单纯的课本学习要好的多,所以只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予以重视,并且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适当的进行穿插教学,就能够使学生对于生物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生物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生物意识
笔者认为,任何科目的教学都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而是要注重学生学习意识、学习效果的探究。特别是在理科的科目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我们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未来研究型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动手能力以及科目的学习意识,其实就是在帮助他们打好研究基础,而实验教学就刚好能够实现这个目的。生物科目的知识不仅仅是学生的文化课的教育,而且还有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往往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难。因此,生物实验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提问,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在平时生物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通过日常生活中现象的观察:在做菜馅时,加入盐就有水分渗出;对农作物施肥过多,就会造成“烧苗”的现象。通过现象观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同时让学生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在得出结论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继续发现问题,如植物细胞会由于过多吸水而涨破吗?植物细胞在高浓度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还能复原吗?让学生充分挖掘问题的实质,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与探索,能更好地理解知识,获取学问,而且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培养了科学研究方法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这对于学生的当前阶段的知识学习以及未来的深造发展都是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生物实验能够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思维方法的锻炼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中提到高中生物科目的教学目的: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大纲对于学生生物基础运用能力是十分重视的,因为高中时期的学习是为了帮助学生扎好根基,以便日后的学习研究,所以需要教师的严格要求,特别是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严格要求更能够实现学生生物基本能力以及思维方法的锻炼,因为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各项基本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做好的实验学习,其实很大程度上就实现学生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就要用到观察这种能力,要正确分辨土壤中有什么种类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有什么特点,它们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就必须细细观察;并且还涉及到取样方法的选择及物种数量的统计,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性和耐心,同时对于学生之前学习内容也能够进行很好的回顾、总结,另外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统计能力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这些锻炼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也必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四、生物实验能够实现对于学生科学研究态度的培养
前面我们提到过,理科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研究型人才,所以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以及科学的处理事件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因为在研究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干扰元素、外界影响条件的限制,如何突破这些限制、克服困难进行科学研究,对于研究人员的个人素质、研究态度要求较高。而通过实验学习,就能够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科学意识进行教育、培养,实现他们的健康发展。如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实验的难点是如何画又细又齐的滤液细线,很多学生得到的实验结果是:四条色素带比较模糊,不清晰。指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学生分析总结出了一些不错的方法,如:直接用尺子为界,用毛笔沿尺子画几次即可,又有人提出用两片的载玻片为界来画线,效果都不错。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分析实验结果比得出结论更重要。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和追求科学、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也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实验的艰辛、复杂,有利于学生在亲身经历实验过程中磨练出求实、探索、创新、协作的科学精神。研究的过程必须一丝不苟,对于研究人员的个人素养也有很高的要求,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对于这些知识进行讲解,在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对于研究领域的兴趣,这对于他们未来奋斗方向的选择、深造领域的规划也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章日泉.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意义.陕西教育,2003(9).
篇6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环境保护意识;必要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069-02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瓶颈。虽然实践证明环境污染问题需要综合经济、科技、文化等手段加以解决,但无论采取何种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都必须以全社会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为基础。环境保护意识通常是指人对环境本身和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同时也是人类持续调整自身行为,使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自觉性表现。很显然,环境保护意识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对环境的认知水平,包含诸多主观因素,如感知、思维和情感等;另一方面是指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程度,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不可或缺。
1992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在《地理教育国际》 中指出,现代公民的环境教育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养,还应注重环境价值观的培养,它将直接影响人们在面对环境问题时的决策。2003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提出将环境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知,通过环境保护教育培养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是解决当前环境污染问题的必经之路。众所周知,中学阶段是科学知识、个性倾向、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笔者认为,在中学阶段进行环境教育,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进步与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中学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必要性
目前,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同,我国利用电视媒体、杂志、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了大量宣传,但在学校,对环境保护教育仍缺乏足够的重视。我国颁发的《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应使环境保护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加强中小学教材有关环保内容的研讨和讲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中学各类学科中,生物课程无疑是一门与环境相关内容联系最密切的学科,因此可以把环境保护教育融入生物教学之中。据统计,初中生物与环境相关的知识点超过40个。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主张,鉴于生物课程的知识内容,中学生物课程的教学适合且应当分担环境保护教育的重任,大力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对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尤为重要。
教育在不断发展,中学生物课程教学也应与时俱进,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学习”的层次上,还应将部分生物学知识与环境保护密切联系,对知识进行外延。即利用生物知识,引导学生去认识自然现象和环境变化规律,甚至分析环境污染问题,从而实现知识学与用的有效结合。
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方法
1. 深挖教材,利用课堂教学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中学生物教材涉及若干与环境有关的内容,但通常只是进行泛泛列举,没有进行深入阐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对相应的环境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并构建相关知识网络,以便于学生掌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务必找好环境教育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避免牵强附会,同时还应适当把握内容的比重和深度。比如,可利用教材,将初中生物的基础知识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等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正确的h境观,使他们逐步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自觉参与环境监督和宣传等实践活动,尝试解决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以下列举的是可与环境或环境问题建立密切关联的生物学知识点:①从全球环境的角度理解生物圈,保护生物圈对全人类而言意义非凡;②生态系统的类型、我国生态破坏现状及原因,生态破坏引发的后果;③植树造林利于稳定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避免水土流失,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④工业污染、乱砍滥伐、过度渔猎或放牧等人为因素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⑤物种侵袭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与启示,如凤眼莲对滇池的入侵、海洋爆发赤潮的原因等;⑥环境因素可造成生物的基因突变,如辐射导致畸形胎儿的产生频率增加;⑦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可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如对水中重金属的吸收;⑧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手段培育工程菌,利用工程菌的新陈代谢功能净化水中污染物,如利用基因工程菌净化海面上的石油或水中的农药;⑨结合土壤污染、水源污染和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的迁移污染等进行教学,使学生懂得基本的食物中毒预防方法,从而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上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重性,培养他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勇气和担当,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使之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习惯,从而利于将来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笔者认为,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教师是关键。为此,生物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增强生物课的实用性。
2. 教师环境素养的提高与考试内容渗透
通过生物教学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能否取得成效还取决于生物教师环保素质的高低。首先,教师自身应该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其次,教师要具有将相关生物知识与环境保护知识进行关联的业务能力。建议教育部门通过对生物学从教人员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相关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环境保护教育认识水平、环境保护素养和业务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从知识、技能、价值观3个层面结合实际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考试依然是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也可以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所以生物学考试内容若与环境污染问题相关,就一定可以引起学生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对此,笔者建议生物考试可要求学生应用生物学的基本知识来解释简单的环境污染问题。
3.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投身大自然,开展课外环保活动
课余,教师可组织郊游、夏令营等课外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认识生物、生态系统及自然环境,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在这些活动中,可引导学生了解当地土地、水资源等的污染、保护和利用现状、工厂排污情况等,针对开发与利用当地资源活动中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情况进行了解。通过这类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污染和生态破坏就在身边,保护环境势在必行。
4. 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节日开展环保宣传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环境保o意识,教师可利用与环保相关的节日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讲座及知识竞赛等,还可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或学校广播等宣传我国的环保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等。
我国历来重视环境保护,注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学阶段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是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一环,对改善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中学生物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相融合渗透,是生物课程综合改革的必然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在生物教学的实践中切实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和环境污染问题,从小培养起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成为环境保护的担当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需要,也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钟云华,邓睿.中学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施[J].云南环境科学,2004,23 (增刊1):93-95.
[2] 安雪丽.中学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80.
[3] 项德文,张萍.中学生物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109-112.
[4] 赵彬.生物教学中学生环境素养的培养[J].科技教育创新,2009,(13):255-256.
[5] 张书刚.浅谈中学生物学教学渗透环境意识教育[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5):429-430.
篇7
一、舞蹈的编排是关键
舞蹈动作应简洁明快,在重复中求变化舞蹈特别是其表现力,与幼儿的天赋、父母亲的诱导及周围的环境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与舞蹈的编排有关。
编排幼儿舞蹈一定要符合幼儿的自身特点和他们的天性,符合他们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审美观的基本要求。选择好舞蹈音乐后,教师应根据音乐的特点选择几个与音乐相和谐的、能较好地表现舞蹈作品的较典型的舞蹈动作。有的教师在编排舞蹈时以为动作编得越多越好,其实不然,动作太多,显得整个舞蹈不能前后呼应,缺乏基本的舞蹈语汇,也不便于孩子们学习和掌握动作。我在编排幼儿舞蹈时,根据音乐只编几个动作,然后根据音乐的节奏再变化动作,同一个舞蹈动作只要变化一下动作的方向、动作的幅度、动作的频率、动作的速度、动作的路线就能在原有的动作基础上增添新意,并能变化出许多新动作来,小朋友也能较快的、较好的掌握动作。同时,小孩的动作编排也应讲究动作之间的对比,包括动作的松紧、起伏、开合、强弱、快慢的对比。
二、巧妙利用队形与画面的变换以增强趣味性
舞蹈的队形和画面在创作舞蹈的环节中称为构图。好的舞蹈作品,它的队形、画面的变化就象一幅活动的绘画,给人以高度的美感。作为学生舞蹈的构图,队形的变化不宜太复杂,力求简单明了,易学易记,但又不能单调、死板,而应该显得生动、形象。
由于经常在课后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我也从游戏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观察孩子们心态的机会。我们可以发现,孩子们的游戏中许多都是通过互助协作来完成的。例如孩童们玩的一种游戏叫做“救兵”由其中一个小朋友来“捉人”,其他的小朋友都是患难与共的“兵”,只要其中一个被“冰”住了,其他人就会想方设法地去救他,以使游戏不断地玩下去。学生喜欢以围圆圈(如“丢手绢”)、互相帮助(如“救兵”)等形式来做游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团结、友爱、集体感强的心态,由此也可以知道我们的这些小人儿们是多么地可爱了。
基于平日对孩子们的观察,我在为舞蹈队的学生编排的儿童舞蹈《童趣》中就用到了许多孩子们做游戏的动作和队形。其中一个画面是小朋友们玩着玩着不知不觉就围成了一个圈,跪坐在地上拍着手呢,突然发现每一个小伙伴都是一脸的泥巴,低头一看,自己也是一身脏兮兮的,于是互相指着对方哈哈大笑起来。由于围成一个圈,再加上动作的互动性,排练的时候学生都觉得非常的新鲜和好玩。
三、注重表情和肢体语言,讲究“神韵”,加强艺术表现力
在内心情感培养中,眼睛的表情非常重要。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它不仅仅是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媒介,更重要的是反映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所以要学会“眉目传情”。所谓“观其舞,看其功,察其色,鉴其貌。”舞者在舞蹈过程中,面部表情始终贯穿其中,是整个舞蹈艺术形象、动作美感的焦点,只有完全投入舞蹈中,理解动作要领,注意把握舞蹈的整体风格,仔细揣摩角色,把自己融入音乐的情感中,才能做到形神兼备。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舞蹈动作是为舞蹈主题服务的,而舞者的面部,则是为舞蹈的整个灵魂服务的。
我们知道,无论谈诗、论画、鉴赏音乐,都离不开神韵二字,在舞蹈中也是一样。“神”是舞蹈的内在韵味,我们批评舞蹈动作呆板僵硬,没有生气,说的是在做动作的“形”时,缺少了内在的“神韵”,没有很好领会舞蹈“形神合一”的境界。除了掌握动作要领外,还要细心揣磨每一动作的内在“神韵”,不可一味追求动作的难度而忽视对“神韵”的培养。把握了“神”,“形”才会有生命力。“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的、准确的解释了“形”与“神”的联系及关系,只有综合运用好这些舞蹈中“神韵”的技巧,才能使舞蹈更具有表现力。
在舞蹈教学中,放任型的舞蹈教师由于怕麻烦而直接跳过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专制型的舞蹈教师用规范的动作进行示范,用精确的语言讲述舞蹈动作的要领,并要求学生严格训练,学生却觉得乏味,失去练习的兴趣;而民主型的舞蹈教师重视设置课堂教学的情感基调,增强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幽默感,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练习舞蹈基本技能的同时,充满有趣的自娱性和游戏性。
在教授“波浪手的组合”这一基本练习的时候,我把一个画着一只海燕的风筝带到了我们的舞蹈教室,因为对于天真烂漫的儿童,为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在教学中有机地引入、穿插一些儿童所喜爱的形式,如模仿小动物、讲小故事、猜谜语等,就能使我们的教学充满童趣。我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说出海燕飞翔的姿势,学生们热情高涨,唧唧喳喳地讨论了一番,我又引导学生通过模仿海燕的翅膀来学习波浪手的动作,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学得比平常认真和仔细。
教学中还应看到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并正确对待。“个体的差异性不仅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而且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篇8
【关键词】生物教学 教学反思 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每一过程都是通过“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贯穿始终的就是教师的“反思”。对于高中生物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谈一谈自己肤浅的见解。
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很多,笔者认为对生物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设计、课后总结以及学生评价这四个方面的反思更为重要。
1.生物教学理念的反思
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当我们进行教育或教学反思的时候,不仅要对我们采取了哪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教育或教学行为的潜在的教育观念进行重新认识。从根本上说是对自己教育价值观的反思。只有反思,才能促使自己的观念不断更新与发展。
通过理念反思,让我们在每上一堂课前明确教学方向――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非仅仅掌握知识点。我们在教学中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已具备的科学知识、相关的技能,这样设计才有可能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教学过程的课堂效果才更有可预见性。
反思课堂设计模式就成为教学行为记录反思策略的主要线索。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对象分析:学生预备材料的掌握情况和对新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2)教材分析:应删减、调换、补充哪些内容?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3)教学顺序:包括环节、环节目标、使用材料、呈现方式与环节评价;(4)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5)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
通过课堂反思,让我学会了教学设计时如何让学生这个主体在课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生物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3.课后总结的反思
每节课结束后,其实有许多值得教师回味的地方,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常常从课堂的亮点和败笔两个角度去加以反思。
3.1 亮点反思。总结精彩发扬光大,教师每上一节课总有精彩之处。如:有时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有时教师信手拈来,成功地运用了某种十分称心的教学方法;有时开展“双边”活动取得意外的成功;有时某些教育思想得到了有效的渗透;有时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闪现出灵感的火花等等。这些都是授课者应该及时总结的内容。
3.2 失误反思。如果教师在每堂课后都能仔细查找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对课堂教学失败的原因认真地剖析,多积累“病例”,同时对症下药寻找“疗法”,就会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
通过教学反思,每个教学设计的优化方案在课后反思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实现了对教学设计的二次设计,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在下一轮教学的后续发展潜力。
4.学生评价反思
学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后,对活动成果或学习效果给予评定,给予一个认同,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及自信心。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发展性评价,即使用激励的方式,从多方面、多层次地让学生获得恰当的评价,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由于教师在主客观及凭自己的经验、阅历及喜好,在评定学生方面会有一些偏听偏差,那么我们反思时应从哪些方面去寻找自己的失误点,及时调整自己?
篇9
有机基础阶段:包括,自然界较简单的有机物——烃类化合物;生物体中重要的代谢中间物——醇、酚、醚、醛、酮、醌;重要的基本生物分子——羧酸及其衍生物;生物体内的高能化合物——含氮、含磷、含硫有机化合物等。以官能团教学为主线,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及反应等;以对生物体影响为纽带,掌握应用,加强基础学习。与药学专业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合物,生物次生物质——杂环、生物碱,萜类和甾体化合物等。体内有机物质反应的基础,酶、生命必需物质——维生素、生物氧化等。生物体内四大物质。供能者——糖类化合物;储能与供能者——脂类化合物;生命的表达者——蛋白质(氨基酸);生物遗传的决定者——核酸(核苷酸)从结构,性质,功能,代谢意义以及代谢异常与疾病关系。生物代谢调节及器官生化(水,电解质代谢;肝脏生化)从水,盐代谢方面理解、分析药物的作用机理及肝脏在药物代谢中的功能。以上整合加强了知识体系性,注重专业联系,突出实际应用。
实验教学的整合
遵循两个原则:(1)层次要合理;(2)满足岗位要求。①结合药学,拓宽基础实验:如:一般的有机合成实验可改为药物阿斯匹林——乙酰水杨酸的制备。②重组两门课程相关实验,形成综合性实验。如:酮体的结构性质实验与脂类代谢异常疾病的尿酮症实验合二为一:尿中酮体定性测定。既考察了结构性质,又掌握了疾病诊断方法。③结合学生就业方向以及职业技能等考试内容增设探究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创新思维。通过实验把药学中常用的两门课程的知识如:分离、提纯、识别、检测、合成方法与原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在药学工作岗位的实践技能。
整合优化过程注意的事项
两门课程的整合优化不是简单的叠加和重组,而是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体系《有机及生物化学》,所以应注意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完整性和实用性。(1)连贯性:通过有机化合物在体外与体内反应基础的对比,将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衔接起来。如有机化学(在体外)——化学催化剂,高温、高压的条件与氧化还原;生物化学(在体内)——酶,温和的条件,生物氧化。虽有差异,但反应原理相同。(2)完整性:通过四大物质代谢过程将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以揭示生命的本质规律。(3)实用性:运用有机化学知识解释代谢异常与疾病产生,为用药提供依据。
教学方法的优化
(1)结合临床巧设案例,提高学生兴趣,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会用有机化学解释生物现象的本质。如讲解脂类时,通过案例:长期过量饮酒导致脂肪肝,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乙醇会在肝脏内合成脂肪且堆积。从而总结出乙醇在体内代谢反应的过程,将有机与生化结合起来。(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整合后的课程教学注重实践,并且信息量大,所以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3],如采用超文本结构即按照人的联想思维方式和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实现了知识的横向联系。(3)依托咸阳步长医院(校医院)资源,以就业方向及岗位需求,设计开展多样性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满足就业岗位需求,故以就业方向和岗位把学生分组,遵循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督促学生进行分工合作,设计并完成实验。实验结论以实验报告形式汇报,报告内容以使用的化学结构,反应式,表格,图像等为主,探讨实验所遇的问题及实践意义。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加深知识的理解,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合作中独立完成工作。
建立综合考评体系
整合以后,通过平时作业、达标测试、实验报告、操作技能考核和考试等实行阶段性综合考评,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得到相应提高。
篇10
关键词:生物教学;实践教学;教育
生物是一门以细胞为基础,进而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一门自然科学,在细胞的基础上,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中学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应从实践中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然而,实践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是一块较薄弱环节,受上课时间的限制和认识观念的不同,实践教学一般都体现在大学层面以上,这在高中教学中是一个盲端。现在的高中生物教学主要侧重在理论知识的讲授和传导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和考核教师的唯一标准[1],对于课本中要求学生动手和观察部分知识,没有得到及时充电,高中教学多在理论,少在实践。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发展,培养国家复合型人才,为不让学生成为生活盲者,高中生物的实践教学更是势在必行。
一、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1 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教师对生物的实践教学具有不同意见,通过调查,大多数教师认为,随着教育的发展,新课标的要求,教育体制的改变,教师应该从理论回到实践,现代化的学生是全面发展的学生,不再是像以前一样一切为了高考。教师通过实践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为生物课堂注入活力,创设愉快的环境,从而达到巩固专业知识的目的,俗话说:学生有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对于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带到实践中,升华专业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其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发散思维,学生通过实践,可以将实`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业余之余,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探究式实验[2]。由课堂到实践,再由实践转入课堂,在教学上起到一个双循环的作用,也成为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亮点,但实践教学应对安全问题进行优化评估。
2 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访谈,多数学生认为实践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每天在学校高压环境中学习理论知识,一切为了应对考试,学到的东西时间长了就忘记了,记不牢。实践可以加深巩固,而且还可以适当放松。
二、实践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笔者于2016年3月―5月对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高楼坪山地高效农业综合示范园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访谈。通过调查得出该示范园内共有生物种类213种,主要用于食用、药用、观赏和旅游于一体,包含各种新兴生物技术,在示范园内生物栽培技术和水培种植技术显著明显,将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的物体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对生物实践教学起到足够的支撑。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生物学中常用的生物分类方法、统计技术,从理论到实践,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提升,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实践教学与办学特色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施不断涌进校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变,而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在某些学科中占有主导地位,这就需要找出一个更好地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改变这一现象,才能得以让教育发展。在生物学科中,纯粹的理论教学加上偶尔的实验教学,让学生逐渐厌烦,产生厌学心里,让学校新技术、新设备处于睡眠状态。在今天,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不断在加大,相反的,得到的成果却不理想。结合本次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教学让高新技术进入校园,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加强教育制度“用之于民”政策。
为了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整合地方资源,教育部门可以将实践教学作为学校办学的特色,建立实践基地,优化考核方案,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教育发展新路。
2 实践教学与教学发展
教学的发展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实践中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行为表现,捕捉学生的寻常时刻,并加以正确的分析、判断,不断提高自身观察记录的能力;据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好各类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及时记录好反馈信息,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不断探索过程中,建立办学多元化、管理科学、开放有序、高效公平的教育体制机制体系,建立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标准体系,推进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法治化轨道。因此,实践教学对教学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如何重视实践教学
1 转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发展教育,培养优秀学生,很多学校认为实践教学投入的财力、物力、人力都很大,对家庭、学校和学生都是很大的损失。然而,不难看出,在其他一些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国内相对发达的省份的部分学校,同样开展了校外实践教学。因此,转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大投入,提升实践教学频率,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旧教育模式,一味地教师教、学生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围绕新课标要求实施实践教学,例如,在调查基地有水培种植技术和栽培技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从中学到新的知识,运用实践教学来巩固理论,这是发展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3 优化评价方式
国家及社会应该从用人角度优化对未来学生进入社会的评价方式,打破“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让学生变得更加有活力,有情感;高效招生应该从实践的角度招录全面发展的学生,对社会有用的学生。
在高中教学中,可以开设一门实践考核,检验学生在学期或年度的成绩,用在量化上,或者把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展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优化评价方式急需解决。
总之,实践教学在生物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巩固知识,整合资源,优化课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提高地方教育文化更是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开放式实验的实践[J].中学生物教学.2015(8)::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