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的看法和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生命的看法和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生命的看法和意义

篇1

【关键词】预科教育;语文教学;生命意识

Abstract: Now on the national minority preparatory course students’ life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still have a large gap. This article tries from the sense of life meaning,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learning psychology and external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discuss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life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approach and method in preparatory Chinese teaching in, in order to make the students to form the self consciousness of life, teach students to love life, cherish life,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 so as to form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

Keywords: Preparatory course education; Chinese Teaching; Life consciousness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的特殊教育措施。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高校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享受民族政策降分录取的准大学生,进入预科接受的教育却是过渡性的,仍是知识为本,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模式。预科学生学习起点低,学习基础较差,又面临进入象牙塔后的美好憧憬和升科考试压力的双重冲击,再加上预科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特殊性,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笔者从多年来对预科学生的接触和分析中看到,不少学生因此表现出烦躁、焦虑、彷徨、消极等负面情绪,当这些压力不知如何缓解时,当他们看不到生命的意义而徘徊苦恼时,开始变得游戏人生,外在表现为对自己生命的浪费或否定,对他人生命的漠视,甚至伤害自己、伤害他人,这无疑反映了其生命意识的严重缺失。所谓生命意识指人对生命的存在、生命的价值及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认识,针对预科学生展开生命意识的培养是极其必要和紧迫的。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生命意识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大量生命意识教育的资源,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为一名预科的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渗透,借助教材的具有生命意识的经典篇章,引导学生关注、珍爱、善待生命,探寻生命意识和人生价值,培育健全人格。下面以笔者使用的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试用)《大学语文》(下文简称教材)为例,谈谈在预科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生命意识教育的构想。

一、探讨生死——反观生命存在的美好

孔子曾说:“不知死,焉知生?”海德格尔也认为“向死而生”。死亡是每一个生命必须面对的生存事实,对死亡的理解不同,对生命和生活意义的理解就不同,人们的生存状态也不同。死亡意味着人存在的有限,正是因为人生的有限,人们才倍加珍惜生命的存在和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文本渗透死亡意识,并不会加剧学生对死亡的焦虑和不安,相反,通过对生死的探讨,能帮助学生合理认知死亡,正确理解生命的有限,从而珍惜生命的存在,探索生命的真谛。

教材选编的《海子诗》(二首),是讨论生死话题的可用资源。海子的诗执着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充满田园情怀和浪漫精神。教材所选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意象——麦子,这是诗人对生命和死亡的双重思考,“麦子”作为粮食,暗示着生存,同时“代表着乡土、故乡,是对‘归去’的意愿的影射”。诗人本身也在用短暂的生命历程追寻生存的价值和美好,他一方面“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表达对在尘世生存的追求;另一方面,他又看到生命注定要遭受的阻力,于是他表现着生命的痛苦。在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的对抗中,学生能体会到一种超越自我的生命关怀,学会去积极地面对生命痛过后新生的美。

映照死亡的是生命,是对生命的留恋和不舍。“《古诗十九首》由强烈的‘死亡意识’而导致的对个体生命的诊视,对‘友谊’、‘ 爱情’、‘亲情’等一切体现生命美好的因素的珍爱,在讲究自我克制,视个人生命如草芥的中国传统社会显得更加可贵。”教材选择了《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从生命意识的角度观照这篇诗文,会看到其中流露出的对在世生存的思考,对生命存在的肯定。诗歌中有这样的句子,“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思妇美好的年华在等待中消失殆尽,细细品味会发现,作者在借用诗句感叹生命的孤独寂寥,时间流逝的无奈,在对命运虚幻、不可把握的认识中,流露出来的恰恰是对生命的挚爱和珍惜。这是一种对生命有限性的自觉,也是一种积极生活态度的呈现。在教学这段文字时,教师以哀婉无奈又充满希望的情绪进行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思妇的内心世界,感悟那份对人生、对生命的责任与尊重。

篇2

关键词:医学生 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54-02

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其目的有四个:一是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二是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生命教育的涵养后,能够树立崇高的生命价值观、科学的生命健康观和公平的医疗救助观,维护患者的生命权与健康权;三是有助于医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四是有助于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

在医学院校进行生命教育,就是要充分挖掘高校生命教育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价值,正确看待生与死的关系,构建成熟的心理健康观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而这对于一名即将面临救死扶伤职业的医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将有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热心的服务患者。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的定量方法来实现客观描述与宏观预测;同时,考虑到研究事实的丰富灵活性,辅之自由访谈,以实现对于社会事实的深入细致理解。

1.2 样本的抽取与资料的收集处理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10月进行的“齐齐哈尔医学院医学生生命观状况调查”。该调查的问卷发放采取问卷星网上问卷方式。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对题提交问卷的IP段做了限定,仅限齐齐哈尔医学院校区内部IP段,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由被调查人员自行网上填写,提交系统自动统计。

本次调查共发放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8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样本的基本情况

调查样本中,男生占40.38%,女生占50.62%;大一学生占25.69%,大二学生占22.6%,大三学生占42.97%,大四学生占8.2%,大五学生占0.64%。

2 当代医学生生命意识状况描述

2.1 对生命现象的认识

对“你对生死观的理解是?”调查显示,有44.99%的医学生认为“活着才有意义,死了就什么都没了”,有36.59%的医学生对生死观的理解是“人们对生与死的一种态度或看法”,甚至还有8.94%的医学生认为“肉体虽死,灵魂尚在”。

由于医学生有了一定的生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自我意识强,并且处在特殊的学习成长阶段的这一事实,而面对当今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也使他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在某些危机状态下容易产生缺乏对生命的热爱的想法,一旦遇到挫折和委屈,就会做出极端行为,甚至走上人生的不归路。调查显示,“以下哪种情况出现或加剧会让你有自杀的念头?”1.08%的医学生“经济困难”时有自杀念头,“情感挫折”的占5.96%,“学习压力”的仅为4.61%;但当遇到“家庭变故”,10.84%的医学生轻生念头,“身患疾病”的占12.47%。

性别差异和自杀念头产生频率交互统计及检验表明,当遇“情感挫折”,有7.38%的男生自杀念头,女生为5%,略低于男生;当遇到“家庭变故”有9.4%男生的有自杀念头、女生为11.82%等。由此可以看出,性别差异和产生自杀念头频率并没有显著相关(见图1)。

调查显示,医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居首位的是“生理疾病”(12.47%),接下来依次为“家庭变故”(10.84%)、“学习压力”(4.61%)、“情感挫折”(5.96%)、“经济困难”(1.08%)。医学生处在成长、学习的关键时期,再加上医学前沿技术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他们承受巨大的困惑和压力。因此,他们必须完成学业,同时,还要面对所学知识能否适应未来需要的现实;他们必须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关注专业的发展和进步;他们必须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塑造面对将来纷繁复杂医患关系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巨大地学业压力和心理压力。

2.2 对生命价值的感知

生命价值,就是活着的意义,是指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创造出来的财富和社会的认同度。当然,作为社会中的人生命价值也体现在人际关系、个体的自信、对学习生活的评价和对自己的认同度等等。

(1)你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吗?

是否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可以说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自信的尺度,调查显示,58.31%的医学生在意别人的看法,14.25%的医学生不置可否,7.29%的医学生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我行我素。这其中,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男生55.28%,女生56.73%,可见,男生对别人的看法较为忽视。

(2)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你的态度是?

当挫折来临时,最能考验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自信。调查结果显示,61.21%的医学生的态度较为积极,认为“能够战胜挫折”,其中男生占58.86%,女生占38.84%;2.3%的医学生因此否定自己,觉得“放任自由”,其中男生占3.11%,女生占2.36%,性别差比较显著。年级比较来看,低年级态度更为积极,高年级则趋向消极对待挫折和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可能与高年级即将面临就业所带来的压力有关(见图2)。

2.3 对医学生职业意识、责任的理解

医学生首要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履职尽责,成为一名让人满意的医务工作者。

(1)面对社会媒体的所揭示的各种死亡现象,特别是医学生自杀,你的态度是?

调查发现,“为一条宝贵生命的逝去感到惋惜”和“不支持这样的做法”所占百分比最高,占91.87%,觉得“正常现象”及“事不关己”,仅占8.13%,说明医学生在医学教育环境下更能感知生命的可贵。

(2)你觉得医务人员对绝症晚期病人的处置态度应该是?

作为医务工作者对“增强病人临终生理、心理状态的适应能力,提高临终的生活质量”所作出的临终关怀应该是必要的素质,从调查当中也可见,77.78%的医学生持这种观点,6.78%的医学生认为“为了减轻其痛苦,对社会、家庭造成的负担给予一定药物加速其死亡”。由此可见,医学生所受到高校及临床医院实习的环境教育下,能较好具备医德,但也仍加强这方面教育的渗透和引导。

(3)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你对捐赠器官或遗体行为的看法是?

遗体捐赠是社会公益事业和文明行为,是促进医学事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在国外遗体捐献的程度高达60%以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人体结构的认识,因此祖国的医学事业是需要国民的支持和理解的;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遗体捐献能够帮助更多的危重患者重塑新生。46.88%的医学生觉得“为社会、为医学发展做最后的贡献”;33.6%的医学生认为“让自己的生命在别人的身体上延续”。由此可见,作为高校医学生,对于生命意识的认知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确实在医德教育下有显著的升华。

3 研究结论与对策

3.1 研究结论

(1)医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具备初步认识,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并持有积极的生命观。(2)医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面对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做好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心态。(3)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责任、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感,医学生终生的职业幸福感已有所体现,仍应以系统较深层面的专业性生命教育课程为切入作为强化。

3.2 对策

当前医学教育应该做好医学生生命教育这项工作,重视情感意识的培养,现身说法,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感悟生命,从珍惜自身的生命开始,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

(1)认识医学从认识生命开始。

正所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你选择了医学,也就选择了对生命健康的保护与陪伴。生命教育应贯穿医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让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提前接触患者,让他们在实实在在的接触和观察中形成对医学事业的认识,感触患者的痛苦、感悟生命的价值、认识生命的宝贵,诠释医务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从而认识生命,认识自己、认识职业。

(2)加强职业情感教育,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务人员的道德价值出现了多元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此产生各种观念的撞击与交替,所以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医学生的职业情感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技术要过硬,职业道德更要过硬,既要有医也要有德,在患者选择医生的机制下,没有职业道德、没有职业情感的医生就可能没有患者,就可能受到道德与舆论的谴责,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职业情感教育必须从医学生开始,要使他们认识到选择医学这一崇高神圣的事业,就要有献身医学事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3)塑造医学生健康人格。

作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应该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职业人,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和处理患者的疾苦,重塑患者的健康。

(4)强化生命教育,塑造医学生人文意识。

生命教育应贯穿于医学生教育的始终,特别是在二三年级学生的第二次集中的生命教育课程,安排在实习之前,主要进行的是较深层面的专业性生命教育课程,如探索生命法学、死亡伦理、临终关怀、器官捐献等问题都可成为重要内容。其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强化职业意识、理解职业责任、内化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感,为医学生终生的职业幸福感奠基。

(5)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塑造全面发展的医学生。

校园文化的熏陶和社会实践的践行,不仅能够提升医学生全面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而且能够促进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借以检验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篇3

一、在中职诗歌鉴赏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是我国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其中蕴含着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与生命的传承息息相关。与此同时,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意义也决定了中职诗歌鉴赏课程必须要渗透生命教育。在九年义务教学基础的引导下,中职生的思想素质已经有了全面的提高。语文课程又是人本知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尤其是诗歌内容渗透着丰富的含义,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义。它还可以通过对生命价值的渗透,帮助学生感悟人生调动对生活的热情,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在人格上获得发展。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生命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十分必要,是回归语文文字本身的关键。

二、在中职诗歌鉴赏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科学方法

最好的教育是不着痕迹的教学,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涵养的教育。在中职诗歌鉴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就是在逐步强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原则,开展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依托教材文本,唤醒学生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在中职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挖掘教材中的文本知识,依托生命教育资源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受到外界的影响,很容易造成学生对诗歌知识了解的差异性,教师必须要以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材内容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主题系列”,通过平时的教学,有意识地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这样,教学中以生命教育为话题的教学将变得更为系统,也能更深入地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生命价值。例如,《长歌行》一诗描绘了积极向上、努力奋发的进取思想,教师要在其中渗透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真正价值。

(二)提高教师素养,尊重学生生命价值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其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中职诗歌鉴赏教学的水平与教师的能力密切相关,教师一定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价值,能够挖掘学生内心深处对语文学科和生命的崇敬之情。对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的素质修为,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在教学中坚守真、善等美德,将教学与生命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心怀生命,对学生负责,将学生看做亲人,采用全新的理念鼓舞学生,在教学中孕育人文情怀,尊重学生的生命意义。

(三)深入课堂教育,引导学生尊重生命

中职生已经具有自身的价值观,对生命也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感知生命、体会生命,把教材内容与生命内涵集中在一起,运用诗歌中的积极精神彰显优美的语言,利用富有感情的教育,升华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体味生命的价值。例如,在讲解诗歌《兵车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诗歌中的语句入手,让他们体味到其中蕴含的生命价值,将“爷娘妻子走相送”“边庭流血成海水”包含的对生命的惋惜讲解出来,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蕴藏的生命内涵。

(四)拓展延伸阅读,开阔学生思想眼界

中国诗歌博大精深,蕴含的意境悠远而又富有内涵,中职诗歌鉴赏教学要从深层次内涵入手,抓住教学的关键点,不断扩充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有意识地补充加入新的知识点,将生命教育蕴含到生活之中。另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学习古代的诗歌,感受其中蕴含的生命价值,从而打开视野,开阔眼界,充实自我。

三、结语

篇4

无数的哲学家、思想家都曾为生命的意义作过解释,但却没有定论。人活在世上,究竟为了什么,是听从于直觉的良心、他人的需要、社会的期待,还是听从于上帝的安排?谁都对生命的意义有自己看法,可是谁都无法对此做出完美的解释。

《走出非洲》是部讲述一位丹麦女性在非洲殖民地生活的影片。它通过描写女主人翁在非洲曲折的生活经历,对人们生命的观念提出了疑问,并引起了观众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年轻的卡伦.布里克森,是丹麦一个富家女,她美丽、聪颖、性情深沉、感情丰富、但虚荣心较强。为了博得一个男爵夫人的称号,她不惜远离丹麦故乡而到东非肯尼亚去找在那里定居的表哥、瑞典男爵布罗. 布里克森,并和他结婚。

但是,卡伦对名分的追求,却付出了感情的代价,她并不爱布罗,在感情上她非常失落。有一次她在行猎中,卡伦遇到一头猛狮,险被吞噬,幸好得一位男子芬奇.哈顿的营救,寂寞、空虚的卡伦对他一见倾心,两人迸出了爱的火花。

卡伦在非洲以经营农场来生活,她感到那里的土人十分纯朴、尤其是她的仆人和种植园农工,和他们的感情日益亲密。不幸的是她惨淡经营的咖啡园遭到火灾,几乎烧成灰烬。因此经济拮据,使她不得不卖出农场。可为了当地的土人能继续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她不顾自己的名份,跪下来向总督求情。与此同时,她心爱得好友芬奇也因驾机失事坠入山谷而丧生。在经济和感情上的双重打击下,卡伦不得不告别度过了她青春岁月得非洲,满怀哀怨怅惘离开了她喜爱的非洲......

这样的结局是悲凉的,卡伦失去了他的爱人,失去了她的财产,失去了她的名份,失去了她留在非洲的权利。她在非洲这段生活,什么不复存在,唯有记忆残存。然而,这段生活确实改变了卡伦的一生,成了她的晚年重要的回忆,同时她也发现了这经历的重要意义。

农场的财富,男爵夫人的地位,与芬奇爱情,和土人的友谊,哪个 是卡伦所追求和渴望的,哪个是她所痛心失去的,哪个是她短暂的非洲生命的真正意义?这部电影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它所阐述的内涵是深刻的,因而只有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像卡伦早期一样追求名利和财富的人很多,也有非常多的人像她一样渴望甜蜜的爱情,这无可厚非,这些东西在人的生命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你没有钱,你就无法生活,如果你没有地位,你就得不到尊重,而如果你没有爱情,你就会感到孤独和寂寞。人虽然是拥有文明的动物,但其本能的欲望却不可能因此而丧失。动物们为了填饱肚子整天为捕食而奔波,他们也为了在种群中占领优势地位和的权利而互相争斗。这些都是本性。映射到人类社会来,人们拼命地赚钱,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好起来,同时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让别人尊敬自己,并且渴望找到自己的恋人,得到真正的爱情,这些都是同样的本能。所以把这些作为人生奋斗的一种目标也是理所应当的,因为没有人喜欢作乞丐。然而,完成了这些是否就实现了生命的意义呢?如果是这样的话人的生命似乎就过于简单了,我们只是为了这些而活着吗?我们拥有文明,这是我们与其他动物社会的不同,但如果我们都以那样简单的生命目标来度此一生,则原始的野蛮社会也就足够我们的发展了,自然不会有如此高级的文明。现在的我们已经可以完全证明人类存在的意义了,因为我们创造了地球事实上空前的财富,并可以对我们的未知世界开启探索的大门,但这只是宏观上的意义,它的组成基于个体存在的意义也就是个人的生命意义。所以如果人人都以追求金钱,名利,感情这些本性作为生命的意义,那人类社会与其他动物的社会也就没有多大差异了。因而这些绝非生命的真正意义。

卡伦在非洲的生活中,金钱,名利,感情这些东西都失去了,她不得不离开非洲,但她却留下了许多东西。在非洲生活的这段时间,她让在她农场生活的土人们可以有土地来居住,并为他们提供了工作,而且土人的孩子接受了教育。即使在她倾家荡产时,她还是在为土人们居住的土地而费尽周折。卡伦是以一个殖民者的身份进入非洲的,像其他殖民者一 样它的目的是追求金钱、名利、感情,但是在与土人的交往中,她渐渐明白自己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所以她竭尽全力使土人们拥有自己的土地。这是她的一个巨大转变,而这个转变也正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地方。她这么做对自己毫无意义,但这并不能表明事情本身是的没有意义的,因为土人们得到了继续在自己土地上生存的权利,而这对每一个土人都是有意义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卡伦放弃了金钱和名利。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居里夫人,同样也是这样的一位女性,在她与其丈夫皮埃尔一起寻找镭的过程中,他们付出的远比得到的多,但他们仍要继续下去,这不仅凭的是一种科学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件对人类有意义的事。居里夫人很伟大,而卡伦却更生动,她曾象平凡的人一样追求物欲,过着没有多大意义的生活,所以在她转变后的所作所为就给人们留下了更加深刻地印象,从而使生命意义的无与有变得明确,让人们在思考中得出了结论。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命教育 生命意识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是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意义。生命是短暂而宝贵的,在生活和学习中,每个人都必须把生命放在首位。作为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生命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抓好学校教育的同时必须先抓好生命意识教育。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这种统一的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们畅游在语文课程这个学习乐园之中,使学生们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尊重他人、自然与生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必然需求,也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的重要途径。”因此,生命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一定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阅读文本为例,教师在分析和讲解文本的过程中,要寻找恰当的突破口进行生命意识教育,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并积极地思考问题,提倡学生不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标准答案进行思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也就是说,学生应对文本进行大胆的个性解读,这是生命意识的体现。当前语文教育,正因为缺少人性的滋润而逐渐地生硬,逐渐消逝了应有的温情。面对当前生命异化和教育中生命意识缺乏的现状,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将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效地融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生命化”。

1.体验生命

阅读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平等对话。这种平等对话包括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双相互通的对话关系。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激扬自我,表达自我,在对话中实现生命精神的相遇相融。

教师应抓住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引导他们在无数或习以为常、或难得一见的生命动态中感受各种生命有声有色的勃发;抓住每一个事件,让学生尝到生命的酸甜苦辣,明确地认识到有着生命教育精神渗透的语文阅读才是一种生命的活动。

2.生命意识的培养

要更好的实现“生命”主题教育的渗透,就应该深挖文本,对教材中的生命资源进行巧妙利用。就拿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来说,如果只停留在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上,那么蕴涵其中的“诗仙”李白身上的那种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却仍不放弃自我,在山水间寻求人生快意的豪情就难以为学生体会感悟,也错失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机会。我认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孤独”等古诗中关键字眼的理解体味诗中李白的孤独,联系李白在不同时期所作的诗,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都该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同时也借李白消解不得志的消极情绪来告诉学生,我们面对沉重的打击时,可以让自然的景致帮助自己重新获得“战斗”的勇气,回复平和的生活心态。以此来完成一次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通过学习古人的精神,帮助学生从小培养生命的坚韧。

二、加强习作教学,努力渗透生命教育

“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的训练。”借着余秋雨先生的这句话,我们无疑应该在反思传统写作教学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入于写作教学中,重构“生命化”的写作教学。

那么何谓“生命化”的写作教学?具体地说,对于小学生而言,写作应该是用他们最鲜活、最富于激情和个性的生命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观念等的一种活动。因此,保证写作教学“生命化”的第一要务是教师必须明确写作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自由的抒写自己的生活,倾诉生命情感,表达生命意志,释放生命张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摈弃过去写作教学中对文章形式、章法、技巧等的过分要求和训练,尽量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生活和看法,并逐渐使在写作教学中激发出的对生命的关注与思索成为学生生命的一种习惯,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三、结合现实生活,延伸生命价值

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才能热爱生活,才能追求我们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人生的价值究竟该如何体现?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关注和思索的问题。教师除了在课内挖掘生命教育的教材,课外通过广泛阅读,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外,还可以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拓展生命的宽度,锻造生命的厚度。发掘生命的深度,让语文进入每个学生的生命,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延伸他们的生命价值。

篇6

一、关注作者,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许多作者的事迹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们尽管饱受着各种挫折和种种打击,但依然以积极乐观、豁达开朗、达观超脱的态度面对现实,笑对人生,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绚丽夺目的光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文作者生平事迹及写作背景的介绍,渗透生命教育,借助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触动学生对生命、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从而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意识,促使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如学习《享受生活》时,教师可以结合作者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和启迪,让学生学习作者那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先后完成了14部著作,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的盲聋人,也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并获总统自由勋章。海伦幼时因一次高烧,导致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从此,丧失了视觉、听觉以及说话能力,生命世界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性情也开始大变。七岁时,导师安妮・莎莉文走进了海伦的生活,唤醒了她沉睡的生命意识,点燃了她的生命之灯。在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开始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凭着触觉,学会了读书和说话,与外人沟通。二十岁时,成功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希腊、拉丁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这样评价:“19世纪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人,一个拿破论,一个是海伦・凯勒。”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海伦作为一个盲聋人,能以惊人的爆发力、顽强的毅力成就非凡的事业,走完她的人生之路,而身体健全的我们,又有何理由不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不热爱美好的生活呢!

二、解读文本,领悟生命的意义和真谛

文本是一个载体,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志,是进行生命教育最天然的材料。语文教材的文本大多取自于名家名作,蕴涵着丰厚的精神底蕴,它蛰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往往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之弦,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感受到思想的碰撞,体验到心灵的愉悦,认识到生命的本真。因此,在初中语文渗透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文本,通过对文本的深层解读,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使学生与文本、作者达到生命的交流,从而领悟生命的意义和真谛。

如《紫藤萝瀑布》一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紫藤萝的盛开与凋零的命运为线索,赞美生命的顽强、美好和永恒。在学习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挖掘文本深层内涵。①世界上的花千万种,作者为什么却独独钟情于紫藤萝花?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眼前看到的紫藤萝花的?③作者看到这盛开的紫藤萝花,又想起十多年前家门外的紫藤萝,眼前的紫藤萝花和记忆中的紫藤萝花有何不同?作者是如何由紫藤萝花的盛衰变迁感悟到生命的永恒、人生的意义?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这句话,如何理解?这样,通过对文本的探究、咀嚼,学生明白了人生在世,我们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以“生”的喜悦和奋进的精神、豁达乐观的胸怀、积极向上的心态正视不幸,面对磨难。

三、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

生命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通过知识传授,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我体验生命的价值,促使学生将汲取的生命理念内化成自觉行为,从而提升生命质量。因此,在初中语文渗透生命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展实践体验活动,以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增加学生的实践感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谛。

篇7

关键词:研究生 生命观教育 必要性 应对策略

从3月8号马航MH370失联到如今的4月16号韩国沉船事件发生的海难,以及各种事故的发生,世界上每天会有很多人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这个世界。这不禁使人们再一次感受到生命的脆弱,然而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蔡某某在宿舍内自缢身亡的消息再一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复旦投毒案至今令人匪夷所思。近年来,研究生自杀的现象逐渐增多,研究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加强研究生生命观教育迫在眉睫。

一.生命观教育

所谓生命观即是对生命的看法和态度,是对待生命的一种价值取向。生命观教育则是有关生命方面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世界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观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生命观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关注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关注一切生命;广义的生命观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还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1]研究生的生命观教育主要是加强研究生对生命的认识,真正体悟到生命的价值,从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研究生的生命观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

1.认识生命的教育

对于生命的可贵,荀子作了论证:“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费尔巴哈说过:“生命本身就是幸福。”费尔巴哈眼中的幸福是简单的、纯粹的,他将生命提高到一个新的维度,只要生命存在,拥有生命就是幸福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也说过,“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认识生命的教育在于引导广大研究生认识到生命的本质,以及生命的不可逆转性,真正体会和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2.敬畏生命的教育

“所谓敬畏是指我们对事物的一种态度,它饱含了圣洁的景仰、尊重、敬爱,以及崇高的畏惧、悚然、惶恐。心之存畏是因为纯粹的敬畏,由此超越了狭隘的非理性束缚。”[2]敬畏生命的教育就是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态看待生命,对生命崇高的景仰、尊重、敬爱之情。《孝经开宗明义章》中提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人认为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顺的开始。古人对身体的爱护认为是孝的开始,怀着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去生活。敬畏生命的教育在于使研究生认识能够怀着崇高的心去看待生命,爱惜自己的身体,珍惜生命。我们不能随意伤害自己的身体,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权利这样做,生命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

3.生命价值的教育

“在具体价值物中,人居于最高层次,是目的价值。人的效用价值(作为客体的人对主体人需要的满足或肯定)必须以人自身发展为目的,才能称之为“价值。”[3]人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人的生命价值是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追问。研究生生命价值的教育在于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体会到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生命的存在是创造和实现一切价值的前提,人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生命的存在为前提,追求充实、奋斗、有意义的人生,生命才会有价值。人不是生来享乐的,生命的存在只有一次,在生命的过程中,求真,求善,求美。生命的存在也是一种责任,每个个体对于家庭和社会的意义都是不可替代的。

二.加强研究生生命观教育的必要性

1.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研究生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研究生是具有高学历、高知识的人才,是国家的栋梁,祖国的未来,对于民族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马克思指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就是说,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产品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4]“完整的人”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完整”、“全面”不仅指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也指精神世界的全面发展。健康的人不仅指身体上的健康,而且指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即健康的精神面貌等。我们更要求的是心理的健康,一些研究生出现问题大多是心理问题,对待生命的意识淡薄,因此研究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社会的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研究生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研究生的心理问题。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十报告中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5]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研究生的生命观教育有助于研究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格的内涵,对于个人来讲,加强研究生的生命观教育使研究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体会人生的美好。对于国家来讲,加强研究生生命观教育,研究生自杀事件减少,伤害他人的事件减少,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贡献。

三.加强研究生生命观教育的策略

1.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命观教育

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进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中,加强对研究生看待生命的引导,培养其生命意识和生命责任感。在研究生生活中,开展适当的生命教育的活动,比如开展有关生命的学术沙龙、以及相关的话剧等等,将生命教育当作研究生的日常工作来抓,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深其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利用多种渠道和平台做好生命教育,尤其是网络的应用,微博、微信等平台都是传播生命观教育的良好渠道。

2.发挥导师的带领作用,做好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研究生生涯中拥有比本科生更多的自由时间,而导师在研究生生活和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虽然研究生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已经基本确立,但德高望重的导师依旧会对研究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导师应及时与学生沟通、联系,把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就业、学业上给予适当的帮助,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提高研究生的思想境界

党的十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6]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研究生的信仰教育,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思想境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研究生的内心,以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加强研究生感知生命的能力,体会生命的真谛,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4.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加强敬畏生命意识的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加强研究生的生命教育可以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励志的句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等等都表达了古人坚强的意志。以传统生命哲学为基础,在研究生学习和生活中开展传统生命哲学的讲座、选修课,让研究生在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领悟到古人对待生命坚强不屈的意志,深切体会生命的伟大,从而促使其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使研究生更加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参考文献

[1]马颖,余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生命观教育[J].滁州学院学报,2011(06):100.

[2]陈一平.生命观教育的核心:强化敬畏生命的意识[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20.

[3]郁建兴.关于马克思价值概念的商榷[J].哲学研究,1996(08):47.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篇8

1.学生需要加强对生命的认知。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身体和心理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有时却存在着偏激的思想,对问题的认知和生命的意义理解得还不够全面。此外,学生长期处于极大的学习压力之下,自卑、叛逆、自控能力差等消极思想不断发展,对生命价值正确思考的能力大大降低。根据调查数据分析,超过50%的学生都有过自杀计划,对家长、教师和同学的不满采用激烈言语、暴力等行为处理,对他人的生命安全关注程度也十分低。学生对生命的态度已经变得十分淡漠,对生命的认知需要进行引导。面对这样的情况,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渗透生命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值得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关注。

2.生命教育是丰富学生情感的基础。

生命教育并不是向学生直接讲解生命对父母、对自己多么重要,而是将珍爱生命的理念转变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标准和原则,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并不是单纯讲解生命层面,还需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从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园、教师、同学等多个方面入手,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精神追求,将主要的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奋斗的事情上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要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合理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

3.发挥政治课程的生命教育功能。

高中政治课程包括哲学、国政、道德、法律、生活等众多方面,每个章节都是以“人”为中心开展研究的,每个方面都与学生自身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政治权利义务中,需要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生命合法权益的思想;在文化对人的影响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关注精神需求;在追求人生价值中,需要让学生明白积极人生的价值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每个政治课程章节都具有生命教育功能,对学生品德和内心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 高中政治教育课程开展生命教育的具体措施

1.学习生命理念,帮助学生深层次认识政治教学作用。

高中政治教学内容并不单单具有提高学生意识形态的作用,还具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理念的作用。很多学生看不到政治课程的深层次含义,认识不到政治教学对“人”含义的讲解部分。教师应该从政治课堂的各个章节渗透生命理念。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解“自然与人”的内容时,向学生说明人类改造、利用世界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生活;保护、尊重自然的目的是为了其他动植物的生存发展。通过人对待自然、动植物的态度变化,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每个人的生命应该怎么度过;在“社会与人”内容的讲解中,向学生说明人类创造的文化文明、政治文明、经济体制都是维护每个生命的利益,给每个人力量,同时加以约束。这样,只有不断挖掘政治教材内涵,将生命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的点点滴滴,才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政治课程的力量,进而不断进步。

2.采用案例教学法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教师越强调尊重生命,就越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应根据生活阅历、教学实践等剖析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例如,教师选取学生“上课不注意听―作业不会做―成绩不佳―继续不好好听……”这样的学习实例,通过幽默的方式进行讲述,学生去体会自己真实的学习经过,并让学生积极发言进行补充。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将学生学习上的无奈、痛苦、矛盾、委屈全部讲出,达到学生认同、信服的程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没有直接向学生讲解生命的重要性,但却端正了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找到了解决困难的办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挑战自己,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篇9

赵振中(1966-),男(汉族),河南开封人

郝文静(1988-),女(汉族),山西晋中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诗歌与诗学

摘 要:如今,一部分人在对待生命、生存以及生活的态度上失去了正确的方向,主要表现在:对生命的轻视、对生存的把握不到位以及对生活的不满。生命是载体,为生存创造了条件;生存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在有了生命、生存的条件下,人们的一种追求。“三生”之要就是要立足生命之本,把握生存之道,绽放生活之花。

关键词:生命之本;生存之道;生活之花

现代社会,人们精神的困惑越来越多,许多人往往沉迷于金钱、名利等东西,偏重于物质需求。社会上尤其是学校,学生由于考试没考好或者遇到感情挫折而不能自拔,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往往选择逃避,以致自残、轻生现象越来越多。很多人对生命、生存、生活没有清醒的认识。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认清生命的本质、提升生存的技能以及具有正确生活的态度。以敬畏的心对待生命、勇敢的态度对待生存、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一、立足生命之本

生命是人生阶段的第一个层次。对待生命,应该立足生命之本,对生命求真,并创造生命的价值。

1、立足生命之本,就要承认生命的客观性

韩国青少年政策研究院对韩国全境300多所中小学的8745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发现,有过自杀念头的青少年有2043人,占23.4%,其中294人有实际自杀的经验。对于为什么要自杀,36.7%学生称因为学业和前途所致,另有23.7%的学生称因家庭不和所致。这么多的孩子的轻生现象给人深深的震撼,并让人深思生命之本的重要性。

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惟一载体,是物质的,具有客观性。生命链条具有不可替代性,保持生命的存在是我们首要做的。杯子坏了可以换新的,但人的生命失去了却不能再来。正因为如此,才使生命更加重要。苏格拉底曾说:“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事,莫过于生命本身。”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也提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

生命是根本。只有拥有了生命,才有希望和奇迹,才能追求快乐和幸福,才会体味生活的美好,才可以生存和生活。我们应珍惜生命,就要学会抵御挫折,走出生命困惑;就要悦纳自己,善待别人;就要学会认识自我的重要性。我们应敬畏生命,以感恩的心情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正如汪国真在他的《热爱生命》中的诗句一样“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2、立足生命之本,就要创造生命的价值

一个人的生命不仅包括物质生命,还有精神生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它的内涵。生命是短暂的,在短暂的生命中,一方面要奋斗不息,而不是及时行乐,才能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感受生命的意义。另一方面,要对社会做出贡献。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看他取得什么。”裴多菲也提到:“生命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 生命价值的实现在于个体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平庸的人每一天都是平淡的,对于一个奉献的人来说,就会将每一天凝聚成为大,从而延伸生命的价值。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生命具有独特性,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们应该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不断健全人格,提升生命的质。并履行生命责任,释放生命的潜能,来回报家庭和社会,实现生命的价值。

二、把握生存之道

生存是人生阶段的第二个层次。生存不但指个体身心健康,还要在生活和交往中能够做到独立、自主、自理,面对各种危机和灾难,能够从容应对。生存不是简单的“活着”,人的生存是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那么,怎样把握生存之道呢?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递交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提到了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1、把握生存之道,就要学会认知

认知,是生存之道的第一要义。学会认知,主要指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认识。关键在于学会学习,获取理解的手段。在认知过程中,要掌握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法和工具,摆脱客观对象和活动对象对自己的思维束缚,通过评价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来进行分析和判断,使认知的生成具有个人独特性的意义。

一个人最大的困难就是学会认知,生命之深与浅、甘与苦、平凡与伟大,往往取决于我们自己。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用自己的生存经历证明自己的生命性,为自己的尊严和高贵作证明。认识自己,发现他人,了解社会。做到自信、自爱、自尊、自立、自强的生存品格,而不是自负、自私、自卑、自馁、自弃的消极态度。只有学会认知,树立正确的生存意识,形成良好的生存意志和生存人格,才能做学习、认识、实践的主人。

2、把握生存之道,就要学会做事

学会做事,就是要学会认真对待和处理各种事务,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力求完美,并做到善始善终,使之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正确的影响。学会做事,要从三个方面做起:从小事做起,用心做事,用诚信做事。通过做事,培养生活实践和克服困难的基本能力,提高生存技能。

3、把握生存之道,就要学会共同生活

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具有开放性、竞争性、多样性的特点,生存空间的拓展需要我们更好生存与发展,就应该学会共同生活,处理好各种关系。

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你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需要帮助,有所困惑时。他们能够伸出援助之手。如在遇到挫折时,可以向朋友倾诉,从朋友那里得到支持和安慰,来战胜困难。

作为社会的一员,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在交往中,相互了解、理解和谅解,学会关心他人,与人友好相处。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形成健全人格,达到人际关系和睦的效果。

如今,我国的生存教育相关政策支持不多,相关理论指导不足,社会重视程度不够,学校教育内容还未纳入。就需要我国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媒体应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学校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拓宽生存教育的渠道。但主要还是需要个人认识到生存的重要性,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培养自身人格,增强自身的自主性、判断力和责任感。通过以上四种生存之道的把握,树立科学的生命观、积极的生存观、正确的生活观,培养自我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

三、绽放生活之花

生活是人生阶段的第三个层次。“生活”不同于“活着”,生活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力量,是人获得生命意义的存在,是生存境界的提升。生活的意义在于“享受人生,并且帮助别人享受人生”,生活的真谛是过有价值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快乐的生活。绽放生活之花在于感受生活的意义和真谛。

1、学会去爱,体会被爱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认为自己缺少爱与快乐,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说“当一个孩子离家出走,在外饿坏了吃了陌生人煮的面,他会感激一辈子。他为何不能感激为自己煮了十几年面的父母?”其实,爱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不去发现。上海浦东中学的学生徐滢滢专门做了一项调查,希望了解90后青少年对财富本身及积累财富方式的态度和看法。结果显示,青少年认为家庭幸福程度是财富的最大象征。澳大利亚的尼克-沃尔齐克回味他的生活答案时说:

“爱自己,爱别人”。 在自己的人生中,要学会去爱,体会被爱的感觉。

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时间的长度,不在于自己的感受,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世界因为有爱而变得美丽,生活因为有爱变得精彩,用心去生活,全心去爱生活的点点滴滴,生活会让你天天快乐。爱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只有懂得爱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生活。

2、享受生活,感受幸福

我国在1991年参加一次国际调查,数据显示,当时我国国民的幸福指数达到73%左右。到了1996年,幸福指数却下降到了68%。中央电视台做个关于“你幸福吗?”的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是不幸福的。为什么我们的物质条件提高了,却感觉不到幸福了呢?这就需要我们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学会获得幸福。

幸福可以分为三类:物质幸福、人际幸福、精神幸福。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物质幸福是低级幸福,人际幸福是中级幸福,精神幸福是高级幸福。我们要追求的是精神的幸福。快乐是幸福的开始和目的,莱布尼茨也称“幸福就其最广泛范围而言,就是一种我们所能有的最大的快乐”。幸福是重大的人生快乐,是必定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快乐。

卢梭说:“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的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美国总统林肯也提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其实,幸福是一种自我的美好感觉,是我们物质、精神上的满足、愉悦和快乐。我们常常感觉不到幸福,是因为我们已经麻木。当我们尝试换换角色思想,便感觉到生命中的诗意。我们不要一味抱怨生活,人生的智慧有两种,一种是获得生活所需,另一种是享受生活所得。知足常乐,积极的面对生活、体验生活。

当一个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一位真正懂得从生活经验中找到人生乐趣的人,才不会觉得自己的日子充满压力及忧虑。我们一秒钟不开心,就失去了一秒钟的快乐。一分钟不开心,就失去了一分钟的快乐。要发现生活之美,并向更好超越,向未来超越,向可能超越,用生活之美来构建我们幸福的生活。

综上所述,通过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识,使我们对主体认知加深。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每个人都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积极主动的完善生命,提高生命意识,增强生存能力,扩大生活内容,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生命是宝贵的,生存是选择的,生活是幸福的。我们要懂得生命的价值,掌握生存之道,理解生活的意义,从而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美)查理・琼斯著,张玉娇等译.生命是一个奇迹[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2] (奥)弗兰克尔著,何忠强、杨凤池译.追寻生命的意义[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 黄全愈.生存教育在美国[M].广西:接力出版社,2002.

[4] 董华等.终身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 曹文编.生存教育――正确应对危机和灾难[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篇10

【摘要】随机选取天津市3所高校203名大学生,使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和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量表进行测试,探讨了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及相关因素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影响。结果显示,年级、专业、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5个变量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生命价值观;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消极生命意义;积极生命意义

[基金项目] 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200643):中国大学生情绪智力结构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中日跨文化比较研究。

生命价值观是个体对待生命及其价值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生命价值的存在直接决定了个人的社会价值、道德价值、理想价值实现的可能性[1]。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2]关注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在珍爱生命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创造生命价值,自觉提升生命价值[3]。本研究探讨了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及有关因素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影响。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被试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南开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大1~大4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1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03份,有效回收率为96.7﹪。其中男生62.6%,女生37.4%;医学类专业20.2%,文科专业35.5%,理工科专业44.3%;1~2年级43.3%,3~4年级56.7%;独生子女46.3%,非独生子女53.7%;来自农村者45.3%,来自城镇者54.7%;家庭经济状况富裕者5.4%,一般者83.3%,较贫困者11.3%;参加过志愿服务者43.8%,未参加过志愿服务者56.2%。被试平均年龄为20.91(SD=1.82)岁。

1.2 工具

1.2.1 生命价值观量表

本研究使用的生命价值观量表,由高健在李虹的生命愿景量表基础上修订而成[4]。根据原版38个题项203名被试的测试结果,经过题项筛选、因素抽取和维度命名后,形成包括消极生命意义(对人生得失、成败的消极看法和态度)、生命无归属感(对生命及其意义的来源产生怀疑,无方向感)、积极生命意义(对人生得失、成败的积极看法和态度)、追寻生命价值(注重对生命意义本身的思考,追求生命的意义与真谛)4个维度的正式量表,共32个题项。量表采用Likert自评式4点记分:从“很不同意”到“很同意”记为1~4分。各维度得分越高,表示在各维度所表示意义上的倾向越明显。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各项目在所属维度上的载荷在0.40~0.77之间,共同度均高于0.2;4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2.04%、11.31%、10.77%,9.93%均高于5%。累积方差贡献率达44.05 %。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在0.46~0.77之间,总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79;对107名被试间隔2周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再测信度在0.66~0.74之间, 各维度得分与所属项目间的相关系数在0.46~0.80之间,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1.2.2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mily Adap 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FACESⅡ-CV)

Olson等编制,费立鹏等翻译并修编,包括对自己家庭现状的实际感受和自己所希望的理想家庭状况2个分量表[5]。2个分量表的内容一致, 各30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制, 2个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4和0.54、内部一致性0.85和0.76。

本研究针对研究目的只选做了反映家庭现状的实际感受分量表, 包括亲密度和适应性2个维度,前者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后者指家庭体系随家庭处境和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而作相应改变的能力[6]。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75(亲密度维度:0.84,适应性维度:0.89),内部一致性系数(各维度得分与量表总分间的相关系数)为0.91(亲密度维度)和0.88(适应性维度:0.87),重测信度(两周后再测相关系数,n=86)为0.82(亲密度维度:0.76,适应性维度:0.90),说明量表有较好的信度。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7.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