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义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意义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命;生命教育;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开始探索有关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式兴起,成为教育的一门分支学科,之后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发展为“生死教育”(life-and-death-education),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效仿美国,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至20世纪末已基本普及。20 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引入我国,于是我国的生命教育起航,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研究成果方面也呈现出一定的本土化特色。生命教育的核心是体现身为“人”的本真的价值,就是对生命的关怀。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它强调人类自身内部动机的主导作用,注重对人的内在价值的研究,对生命教育有着启示与借鉴,是生命教育的直接理论基础。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本身的复杂性规定了生命教育丰富的内涵。因研究者所处社会环境、教育背景、价值观的不同,对于生命的理解也会不同,生命教育的定义与内涵尚未达成共识。
到底何为生命教育?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生命教育做出界定,大致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生存教育。包括生命意识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它着眼于从外在的、自然的向度来定义“生命”,把“生命”看成是人的生命存在,强调人要尊重生命,包括爱惜个体自身及他人的生命,甚至是整个大自然的生命。二是生命价值的教育。站在社会的立场上,关注社会生命与类生命,强调生命意义的升华,以寻求个体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境界。[1]
基于以上的观点笔者认为,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关爱生命,鼓励学生珍爱生命;引导学生发觉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价值,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生命,提高自身生命质量,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健全的人格的一种教育活动。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目的是使他们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和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既了解人类的生命价值,又了解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义;既关注自身生命,又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既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又自觉提升生命的价值。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主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通过对健康的整体人的潜能、价值的研究,以实现完满的人性;主张以对个人或社会有意义的问题为中心,呼吁社会对人的关注,以助于改善人际关系等有关社会问题,使人“才能有最好的生活”。主张把理性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把生命看作一个整体,而教育就是实现“在认知上,在情感和需要上的一种统一性质的学问。” [2] 代表性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主张有:
(一)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
马斯洛创建了自我实现心理学,以人性观(性善论或人性本善轮);价值观(潜能论或机体潜能论);动力观(动力论或需要层次论)作为自我实现心理学有三大理论基础。它的需要的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高峰体验论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性理论,也是生命教育的主要理论来源。
(二)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
罗杰斯建构了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实现倾向为动力,以成为充分发挥机能作用的人为目的的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他开创了“以人为中心治疗模式”或“来访者中心疗法”。
在教育上,罗杰斯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被誉为二战以来最有影响的三大教育学说之一。罗杰斯也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潜能,而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实现这种潜能。据此,他把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转移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把“以病为中心的心理疗法”运用到教育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或“非指导性教学”,并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模式。
除此外,奥尔波特倡导的以成熟的、健康人的动机作为核心的健康人格心理学;强调有机体、心与身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戈尔德斯坦的机体论心理学;强调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选择的重要性的罗洛?梅的存在心理学;布根塔尔的存在分析心理学;强调通过激发人的内在能量和意识极限促进人的发展的超个人心理学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都可借鉴并应用于学校课堂教学等领域,与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格,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生命环境等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生命教育的启发与借鉴
生命教育要求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指导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实现学生民主、自由、个性、创造性的发展。要建设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我们需要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中吸取营养。
人本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中小学生是长身体、积累知识的时代,又是探索未知、充满好奇的时代,因此在学习中他们会有极强的表现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思想得到老师的认同,自己的个性、自己的行为得到他人的赞赏,同时更加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可以围绕需要层次展开:
第一,加强学校安全建设,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例如,某小学就非常注重消防安全教育,自编了一套消防健身操,既强健了身体,又让学生时时具有消防安全意识;在每层的楼梯入口都会放置消防安全用品和工具,并展示模拟的消防安全人员的英勇形象,给学生以客观直接印象,认识生命的可贵,从而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第二,因地制宜地增设生命教育课程。改变以往以语数外等主课程为主而忽视生命教育的课程结构,因地制宜地增设生命教育课程。如重庆市上浩小学,充分利用和创设有效的学习资源开展生命课堂教学,在关于十二生肖的美术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创造了一件件优秀的十二生肖小动物作品,既突出了学生个性,获得了成就感,又激发了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关爱,从而不断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加强心理健康课程的普及和建设。心理学知识囊括了诸多生命内涵,可以在课堂上把有关生命的内容与学生分享,一起探讨最佳的生活方式。还可适当开设野外拓展的营地,定期对学生进行生命生存生活训练,提升学生对生命的把握能力。
第四,利用校本资源,认识生命历程。如果有条件可以创建一个生命体验室,让学生置身其中观摩并体验生命成长的历程,增强对生命的热爱,珍惜生命的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的生命价值感和培养对父母养育的感恩情怀。生命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要让学生在情感上而不仅仅是在认识上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体味到生命的价值。总之,人本主义视角下的生命教育要真正实现教育的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生命是富有整全美追求的,而教育在本质上是生命的,因此,生命教育的目标则在于改善人的生活、充实人的生命。生命教育对于指导师生去追求美好人生、实现美好人生、创造美好人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生命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是生命教育的最终追求。[3]它不仅需要从人本主义心理学方面汲取理论营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能认识生命,关怀生命,进而超越生命。
【参考文献】
[1]冯建军,武秀霞.生命教育:研究与评论[J].中国德育,2008(8).
篇2
在讲授七年级上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组图片。播放一组图片后,即要求学生朗读书本24页――26页的内容。学生在这种情景下进行的自读,能实现有效的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觉悟的形成必经知、情、意、行这一过程。自读是“知”这一过程顺利完成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在情景中阅读,才能有效地让学生理解内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其矛盾的转化,才能达到《学业评价标准》中对《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课程内容表现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在情景创设,自读引入时,我认为要注意以下的三方面:一方面创设的情景对该节课的内容必有关键作用、必富有挑战性、必有深化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学习新课题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创设的情景必须体现《广州市思想品德课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的评价要求。这样才能启迪学生思维,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目标。第三方面:读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学生自行默读,自由朗读,可以全班大声朗读等等,也可以是根据提纲自读、给材料自读、呈现情景自读等方式,在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完成自读的环节。具体的方式应按内容及学生的状况确定。
第二环节:自由提问,生疑导思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吸收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敢于和善于质疑是学生个体创新性的显著特点。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注重的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但我们也清楚地知道:课堂不是讲坛,而应该是学堂,是学生的课堂。因此我在第一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寻找《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中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填写“课堂自主探究记录表”内“自由提问”这一栏的内容。课堂上通过这种有意识地创设质疑时空,激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质疑,引起学生析疑,培养其学科素养。在这一环节中,老师不能心急,一定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特别对于初一级的新生,一定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引导,尤其是在发掘身边的问题时,更需要老师的细心引导和耐心培养。这一环节的实施,我认为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学生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避免出现偷懒的不良现象。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填写情况,马上做出有效的反馈,把好的问题呈现出来,有必要时还要扩大问题的广度和加深问题的深度,这样给予学生模仿模板的同时,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提问的能力不断提高,并为第三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中问题只是手段,培养发现问题的习惯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学的终极价值,不是从问题开始,至于答案结束,而是由问题开始,又连接和通向新的问题。
第三环节:自主分析,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的过程为学生相互交流、启发,继而取长补短,提高自我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在课堂上,老师把有限的时间变成个个参与,人人思考的无限空间,引导学生细心聆听他人的建议,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在这一环节中,我认为应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处理好主动型学生与被动型学生的关系;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主动型的学生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被动型的学生却张口结舌、哑口无言,所以老师在这一环节应有针对性地到不同的小组观察、了解,并及时作出相应的提示。另一方面是处理好分析问题的普遍性与分析问题的难易程度的关系。给予学生分析的问题太简单,只停留在认知层面的,学生毫不费力就能找到答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学生懒惰的不良习惯,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也会抹杀学生学习的激情。相反给予学生分析的问题难度太大,学生则无从入手,不知所措,最后就只能等着老师讲答案了。在3分钟的自主分析后,同学们便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自主探究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下转第182页)(上接第56页)但这种学习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要素都是统一的,而不是孤立的,其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生的,要避免把自主探究理解为抛开教师,放任自流。学生行为上可以无拘无束,但思维一定要方向明确,有的放矢,才能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
篇3
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精确、形象地说出了数形结合的巧妙之处。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教学比赛,赛课内容是“认识小数”,下面说说数形结合在本课教学中的一些运用。
一、设置悬念,数形结合解冲突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我在课前做过调查,学生在购物时都见过小数,全班55个学生能认识并准确读出一位小数的有47人。教材例题从小朋友测量课桌长度说起,巩固题从商品价格引入,这是生活中要用到小数最常见的情况,但学生对“用小数表示价钱”的生活体验远比“用小数表示长度”的生活体验要深刻。从儿童的角度思考,应将“价钱间的转化”作为例题,将“长度间的转化”作为巩固题,但我发现这样教学学生不清楚小数的作用,不明白什么情况下要用小数,更别说体会运用小数的优越性了。后来有幸得到特级教师许卫兵指点迷津:“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只有经历‘直观——半抽象——抽象’的过程,认识小数才能水到渠成。”在许老师的指点下,我从射击比赛时选手的成绩入手设置悬念:“当选手射中的不是整环数时,怎么办呢?”学生从未系统学过小数,对整环之间的环数自然不会表示,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深入探究的兴趣。
教学片断:飞镖游戏
师:1号选手的成绩是7环和8环,另外两次成绩比7环多比8环少,怎么表示呢?
生:用分数表示。(学生动手操作,发现用分数表示的方法不行)
师:比赛中是怎么办的?(播放录音:射击比赛中选手每次成绩分为10环、9环、8环……以此类推,每环再细分为10个环值,最高成绩为10.9环)
师:我们把7环和8环之间放大看看,再细分为10个环值,现在怎么表示这两次成绩?(课件动态演示把7环和8环之间放大,平均分成10份,学生边分边数)
生:另两次成绩分别是7.2环、7.5环。
师:2号选手的成绩是0环和1环,另外两次成绩请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表示出来。(课件动态演示把0环和1环之间放大,平均分成10份,学生边分边数)
生:另两次成绩分别是0.3环、0.9环。
……
二、提炼模型,数形结合化疑难
学生只有以直观形象的感性认知为支撑,才能完善抽象数学知识的学习。为了搭建起小数和分数之间的桥梁,我让学生将长方形等分涂色,这个直观模型为学生后面学习两位、三位小数以及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打下基础。
教学片断:小画家
师: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你能把它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0.1吗?
生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0.1。(电脑动态演示长方形平均分成10格,涂其中的一格是0.1)
师:涂9格,涂了几个0.1?表示多少?
生2:涂了9个0.1,表示0.9。
师:涂10格,涂了几个0.1?表示多少?
生3:涂了10个0.1,表示1。
师(电脑适时出现相应图片):我们已经学过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10个一百是1000,现在又发现10个0.1是1,都是“满十进一”,真巧!
……
三、生长提升,数形结合促发展
课堂教学中,小数与十进制分数的关系、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十进制的关系不能停留在教师直接讲解和“告诉”上。由于学生初步认识小数,“数轴上的小数”数学化程度较高,在教学中成为学习的难点。如果从具体的1米尺开始,然后加长变成2米尺,再加长变成3米尺,采用动画效果将米尺渐变成带箭头的轴,学生对数轴的认识一下子就会清晰明了。
教学片断:神奇的尺子
师(课件演示):1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是——(1分米)写成分数是——(1/10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
师(动画演示尺延长到2米、3米……然后出现箭头,米尺渐变成数轴):这把尺正在慢慢延长,像小路一样。小松鼠沿着这条很长很长的路,去看望它的朋友。它走着走着,停下来看望第一位朋友,从出发到现在它走了多少千米?
生:0.3千米。
师:继续出发后停下来看望第二位朋友,从出发到现在它走了多少千米?
生:1.2千米。
师:然后又去看望第三位朋友,从出发到现在它走了多少千米?
生:1.9千米。
师:如果继续走下去,还会出现哪些小数?(生答略)
师:这些数会越来越大,还会出现零点几和一点几吗?
生:已经超过了2,不可能再出现零点几和一点几。
……
篇4
生命的气囊一刻都不能停!奶奶、爸爸、妈妈轮换值班,与死神展开了拔河赛。他们每天24个小时不停地捏着气囊,一捏就是整整383个昼夜,让这个奄奄一息的生命得到延续……
患病少年摔倒两年后不能自主呼吸,无钱二次手术父亲捏着呼吸气囊回家
今年14岁的王启萌是陕西省乾县王村镇上座村瓦匠王俊飞的儿子,一双大而亮的眼睛透出机灵,是个活泼可爱的少年。可是,灾难却无情地向他袭来。2006年5月5日下午,在南上座小学上四年级放假在家的王启萌一人坐在炕上做作业时,作业本掉在地上,他当即探下身子去捡,不料炕上的手没扶牢,他就势从炕上一头栽到地上,手脚突然僵硬使不上劲,无论怎么努力都再也爬不起来。而此时,爸爸在10里外帮人做瓦工,妈妈和奶奶都在麦田里拔草。直到天擦黑时,奶奶王彩莲先回来了,发现了这令人吃惊的一幕,费了很大劲把孙子扶上床,然后飞向田头喊儿媳。
母亲魏玉翠吓坏了,抱着儿子又喊又叫,拼命用力搓揉他的手脚。王启萌已说不出话,她赶紧用自行车将儿子推到村私人诊所救治。诊所的医生给王启萌拍了片,发现他的症状是因颈部脊髓损伤所致,建议送大医院诊治。
很快,王启萌被转至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经过拍片、做核磁共振等检查,结果发现王启萌患有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颈椎发育畸形,由于跌倒导致环枢关节脱位压迫脊髓,导致其四肢不能动、失语、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专家会诊后认为,如槊进行手术风险很大,先采取保守治疗,待观察一段时间再作决定。所谓保守治疗,就是采用牵引头骨的方法将环枢关节复位。
得知儿子病情原委后王俊飞夫妇惊呆了。
为防止躯体移动影响牵引效果,医生把王启萌从腰部到头部整个用石膏固定起来。王启萌如同上了夹板平躺在床上,脑袋下吊着一只秤砣样的金属块,其痛苦可想而知。25天后疗程结束,经拍片检查,王启萌的颈椎环枢关节基本复位,可以出院。
但王启萌身上的石膏不能拿掉,这样他的上半身像装在一个套子里,给生活带来诸多麻烦。大多数时间他必须躺在床上不可乱动,这对平常好动的男孩来说是残酷的,而在炎热的夏季,“套子”又变成了蒸笼,闷热难当,电风扇又用不得,疼爱孙子的奶奶只好不停地用扇子给他降温。就这样王启萌在屋里度过了100天,王彩莲扇坏了6把扇子。
100天后西安交大二附院医生为王启萌进行检查,医生微笑着说颈椎环枢关节终于复位,可以回家上学了。闻此佳音,王俊飞夫妇不禁喜泪涟涟,得到解脱的王启萌更是欢天喜地。
可回家后没过多少安生日子,王启萌的身体便每况愈下,即使别人怎么扶他也挪不动脚,呼吸也越来越吃力,2008年2月15日,父母再次把他送进了西安交大二附院。
专家会诊后认为王启萌呼吸衰竭,生命垂危,手术非做不可,而且由副院长、骨科专家贺西京教授亲自主刀。由于神经脊髓被畸形脱位的齿状环枢关节卡住,只有从颈部的前路和后路进行两次手术才有可能达到根治效果,但手术风险非常大。贺教授背负巨大压力给王启萌做了颈椎后路减压稳定手术。首次手术虽然成功,但王启萌的自主呼吸每分钟只有2~3次,几乎丧失了自主呼吸功能,必须依靠呼吸机来维持,命悬一线,医院接连下了好几次病危通知。
此时巨额治疗费像山一样横在王俊飞夫妇面前。前几次的治疗费已花光他家的全部积蓄,家里值钱的东西也被卖完了,这次2万元的手术费还是从亲友处借的,且缺口很大,仅呼吸机费用每天就达500元左右,欠账单不断飘来,王俊飞夫妇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鉴于患者本身病情复杂、危急,短期内难以承受二次手术,其家人又欠着巨额治疗费,在其家人要求下,院方只好先让王启萌回家。
贺教授心情异常沉重,临别时,他无奈地告诉王俊飞夫妇:“恢复神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孩子的呼吸需要呼吸机维持,一台呼吸机最便宜也要近20万元,除非你们家里买一台,否则回家就意味着死亡。”
魏玉翠悲伤地哭着问:“贺教授,难道就没有别的东西可替代呼吸机吗?”“有,那是一种简易呼吸机,就是不断地捏气囊给病人气管送气。”贺教授简单地作了介绍。
“贺教授,请您告诉我怎么用。呼吸机我们买不起,但我们可以捏气囊给儿子送气。”魏玉翠仿佛眼睛一亮,马上打定了主意。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贺教授让护士拿来简易呼吸机,手把手地教给魏玉翠夫妇捏气及应急处理方法。3月1日,贺教授给王启萌做了气管切口,装上简易呼吸机,让王俊飞不停地捏气囊给孩子送气。这天,王俊飞包了一辆车,神色车黯然地捏着气囊,将奄奄一息的儿子送回80公里外的家中。
只要捏着气囊的手不停就有希望,383个昼夜的亲情接力创造生命奇迹
连接在王启萌气管上的棕褐色呼吸气囊有柚子那么大,需双手摁捏,一捏一放,一般人捏20分钟就受不了了,按医生要求每分钟捏20下,王俊飞第一次连续捏了1个小时就吃不消了,不得不让妻子魏玉翠接替;魏玉翠咬着牙才捏了半个小时;75岁的王彩莲也只有15分钟。后来捏久了他们的耐力提高了。父母和奶奶3人轮换着捏,没日没夜,一刻也没停过,仿佛是一场特殊的接力赛。“噗、噗”,在有节奏的气囊声中,王启萌安静地呼吸着,送来的空气让他的生命得到延续。
但估计到和没估计到的问题难题层出不穷,仿佛老天在考验这个贫寒之家的信心、智慧和耐力。
开始捏气囊时轻重快慢很难把握,如果捏重或快了,送的气大或多了,王启萌的肺受不了,难受得直“咳嗽”;而气小或少了,会直喘粗气、咬牙,这两种情况都会让他犯迷糊甚至昏厥。一家人紧张得心都快蹦出来了。
为控制捏气囊次数,王俊飞买了一只闹钟,摆在面前,让自己和妻子及老母看着秒针,每听到3次“滴答”声就捏一次,这样每分钟捏20次准确无误。可轻重就难控制了,夫妻俩琢磨着办法,不久便有了窍门:根据孩子心情和当时状态灵活调节,假如孩子心情好、没睡觉可适当捏重点,相反就捏轻点;捏的频率也适当作了增减。
由于王启萌被切开的气管常有大量的痰液滞留,若不及时消除就会窒息,而取痰的难度较大且有点“残忍”,所以这项工作主要由王俊飞来做。在50厘米长的针管前头安上吸痰管,再将吸痰管从切口处插入王启萌的气管抽吸。因小孩管壁上的黏膜很
薄,开始时不论多谨慎吸管去黏膜都会被弄破,抽出来的全是血红的带血的痰,最多时有一茶缸;而抽痰时需暂停捏气囊半分钟,送不上气,王启萌的胸部一鼓一鼓吃力地吸气,憋得很难受,似乎要咽气,王彩莲吓得躲进另一间房里哭,辅助丈夫的魏玉翠赶紧闭眼,心都要碎了。每次吸完痰,她都喂儿子消炎药。久而久之,王启萌的管壁黏膜终于适应插管,只要小心点就不会出血了。后来魏玉翠也学会了吸痰技巧。
吸痰问题刚解决,又有了新麻烦。由于干燥的空气直接送入气道,不像常人那样气体经鼻腔得到湿润和净化,所以送入的空气中灰尘在气道上结成鼻屎状的黑色东西,而干燥的空气又会使气道里的痰结成硬痂,这两种脏物若不及时清理气管就会堵塞。王俊飞夫妇发现这两种东西后,遵照医嘱,每过四五个小时就往气管切口滴一次“沐舒坦”药水,用来化解凝固物,然后用软管子往外带,弄差不多后再往切口滴入生理盐水清理气道,整个过程少则半小时多则一小时,同时不能停止捏气囊送气,非常麻烦。遇到孩子吃喝拉撒,这时捏气囊又不能停,开始时需两人配合,一个捏着气囊,另一个喂饭,或处理大小便。可半个月后就不允许两人配合做了,因为3人轮班已很累,所以他们必须学会一人同时应付两件事的高难度的技巧。考虑到王彩莲岁数大,王俊飞夫妇就安排她白班。
人不是机器,总会有打盹儿的时候,尤其到后半夜更困得不行,即使开着电视也不顶事,夫妻俩常捏着捏着就睡着了,这时王启萌便发出“咳、咳”的憋气声,听见此声夫妻俩会一个激灵惊醒。为不让自己打盹儿发生意外,实在想睡的时候他们各有其法:王俊飞用针扎大腿,魏玉翠嚼辣椒干,王彩莲不停地哼着歌。
王俊飞家有10亩地,到了农忙时节,一家人忙得天昏地暗。没办法,白天的捏气任务都交给了王彩莲。王彩莲盘坐在床上不停地捏着气囊,她创下两项纪录:能连续捏上6个小时,按每分钟20次计,共连捏了7200下;睡觉时也不停手,她捏气囊都变成条件反射性的了。
看到王俊飞一家为了儿子的呼吸所付出的努力,乡亲们非常同情和感动,纷纷来帮王俊飞收割麦子、掰玉米并送到家中,却不喝口水吃餐饭。让王俊飞一家人感激不已。
两个月后的一天,奶奶坐在王启萌身旁边捏边自言自语:“俺可怜的孙儿啊,如果可以换的话,就让这该死的病缠上奶奶,只要孙子好,奶奶愿意……”
突然王启萌开口说话了:“奶奶,我的脖子好疼,我是不是快死了?”虽声音很轻又浑浊,但王彩莲听清了,对她来说,声音从已失语了数月的孙子口中发出,仿佛天籁之声,她不由激动万分。
原来失语后王启萌嗓子发不出声音,便尝试着用气道发音,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会发音并能说出完整的话。这一惊喜让王俊飞夫妇看到了希望,信心倍增,觉得自己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值。
由于家里为王启萌治病背上沉重债务,农忙结束后,王俊飞和妻子、母亲商量想出去打工挣钱还债。为能多挣点钱,王俊飞一人做两人的活,累得站着就想睡。晚上骑车回家后还要替下老母或妻子捏气囊。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但为了儿子,他还是硬挺过来了。
总不见自己好转,王启萌心情常常很郁闷。有次同学来问他什么时候能上学,同学走后他的情绪很糟,发脾气,赌气地对正在捏气囊的母亲说,别捏了,让我死吧。魏玉翠设法安慰他,还给他讲科学家霍金的故事。知道霍金只有3个指头会动,还不如自己,这时王启萌的情绪才好起来。
为让儿子多吃点饭,魏玉翠找故事书看,然后喂饭时讲给儿子听;为增加儿子肺活量,她教儿子唱歌;有时故意把历史人物讲错,以吸引王启萌的注意力,注意力转移了,痛苦也忘了。为不让儿子肌肉萎缩,魏玉翠坚持每天给他全身按摩。
在家人的倾力照顾下,王启萌竟奇迹般慢慢好转起来,他能进行短暂的自主呼吸,最长有10多分钟;他的手脚能活动了,魏玉翠就和儿子玩扑克,王俊飞把手机给儿子让他玩里面的游戏。但王启萌最想的还是看书、做作业,母亲在他面前支了块木板,王启萌就着木板做题,做完后就让高中毕业的妈妈检查。
“妈妈,我还要过多久才能做手术啊?我好久没上学了。”王启萌用渴望的眼睛看着母亲。魏玉翠突然想到一年前临别时贺教授“条件成熟时再考虑二次手术”的话,心里不禁一亮:送儿子去检查!
一家连续千万次的摁捏感动关中人,濒危少年的生命之花绽放在望
2009年3月14日早晨,王俊飞夫妇和老母揣着从好心的乡邻那儿借的2000元和自己打工、卖猪凑的3800元,雇了辆皮卡将王启萌送至西安交大二附院。突然见到这位老病号回医院,医护人员都惊奇不已,他们一路绿灯为这位大难不死的少年做各种检查,结果发现他的心脏、肺部都很正常,气管也没被感染,各项指标都符合做手术的条件!一个没有一点医学知识的农家居然通过摁捏气囊送气的办法,不仅让被判“死刑”的男孩的生命维持383天之久,而且身体条件“达标”,实属罕见,让医生们感到不可思议。
因公出差在外的贺西京副院长接到骨二科值班医生的电话,得知王启萌的事后,被深深感动,马上决定再次为他做检查。
一年前贺西京给王启萌做的第一次手术解除了其颈椎后方压力,但前方压力压迫着呼吸神经,此次仍然由他亲自主刀,为王启萌解除前方压力,手术难度和风险都非常大。
这次手术操作难、技术要求特别高,要在口腔内进行,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手术的部位是脑部和躯干连接的位置,稍有闪失就会引起呼吸和心脏骤停,在术中还可能出现大出血、伤口不愈合造成死亡;另外,长歪的骨头和硬脊膜贴在一起,手术是要将骨头取下来却要让硬脊膜完好无损,否则会造成脑积液流出使病人死亡。为确保手术成功,医院成立以贺西京为首的专家组,术前对手术方案进行了细致的制订,考虑得非常充分。
3月24日上午9点,被麻醉后的王启萌被推进了手术室。下午2点17分,经过贺教授等医疗组成员5个小时的激战,成功切除了压迫在脊髓的组织,而担心的各种危险都没有出现!
闻此佳讯,王俊飞夫妇及老母顿时喜泪纷飞。有人粗算了一下。如果按每分钟摁捏气囊20次计,383天,王俊飞一家3人共摁捏了11030400次,平均每人3676800次,简直是个天文数字,难怪他们3人的10根手指都长了厚厚的茧……
4月10日,王启萌已拿掉呼吸机,在医生鼓励和指导下正用力地进行自主呼吸。术后他的生命体征平稳,四肢力量比术前好转,但由于一年里没有自主呼吸,他的呼吸肌、膈肌都萎缩了,身体的指令下不来,所以需要对他进行呼吸肌肉锻炼。
篇5
珍妮・威利斯(Jeanne Willis):
英国最受欢迎的童书作家之一。威利斯出生在英国的圣奥尔班斯城,5岁开始写作,21岁出版第一本书,目前著作已达80余本。曾经荣获英国聪明豆图书奖银奖(Silver Medal in the Smarties Prize),也入围过惠特布雷奖(Whitbread)的决选名单。她曾从事广告传播业,有不少电视、电影广告作品,现在是全职作家及编剧,和家人一起住在英国伦敦。她的兴趣是园艺、读书、收集毛毛虫。
托尼・罗斯(Tony Ross):
英国最负盛名的插画家和绘本画家之一。1938年生于伦敦,在利物浦艺术学校接受绘画训练。他的作品达到800多种,包括为许多世界顶级作家的童书如罗尔德・达尔的作品画插画。罗斯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幽默感,带着很强的情感张力,以幽默的笔触与质朴的线条讲述故事,让人过目难忘
作者:[英] 珍妮威利斯(Jeanne Willis)著, [英] 托尼罗斯(Tony Ross)绘, 文不丁 译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3月
两位重量级、多次获奖的作者:珍妮・威利斯曾经荣获英国聪明豆图书奖银奖、红房子儿童图书奖,也入围过惠特布雷奖的决选名单;罗斯三度荣获“绘者银画笔刷奖”,还获得过德国儿童图书奖、英国聪明豆图书奖银奖以及凯特・格林纳威奖提名等众多奖项。
“托尼和威利斯的天才作品,不仅是以可能最好的方式呈现给孩子,而且也站在孩子的角度对大人说话。”
――《英国每日电讯》
“托尼・罗斯和珍妮・威利斯,一对作家和画家的梦幻组合!”
――《泰晤士报》
这本书是两位作者2015年的合作,是又一本轻松有趣、充满意外的经典绘本。它告诉我们,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唯有爱可以安慰受伤的心,唯有爱让我们明白如何接受生命的馈赠!
内容推荐
篇6
在教育学领域内,已有的生命意义研究主要体现在生命意义的内涵、生命意义失落的原因和追寻生命意义的对策三个方面。
1.生命意义的内涵
对于生命意义的界定,学者们的侧重点不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是站在普遍人类学的立场上,认为生命意义即是对“我是谁”问题的追问,需要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得以实现。Frank认为,在生命历程中,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特殊的天职或使命。生命意义是某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生活的特定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它展现在追寻和实现个体独特的生活使命之中,这种生活使命是对现实生活中随处所能预见的状况的回应,进而借此实现自我的终极意义。Fabry将生命意义分为终极意义和此刻意义,终极意义是指诸如“神”“道”“自然”等之类的超越人类且无法被验证的律则。对于终极意义,我们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能否达成;此刻意义指每个人生命的每一瞬间有待实现的使命。董喜才认为,只要人类存在着,就必然要求其存在状态更加完美、更符合人的生命发展需要。这种客观需要便赋予人生一种天然的使命,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承担起这一使命。他指出人生的意义包括三个部分,即个人对自身生命、对他人和对社会的意义。第二种是站在社会学的立场上,认为生命的意义即是价值,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得以体现。比如国外学者Crumbaugh将生命的意义界定为一种目标,它能给予个体存在以方向感和价值感,且通过目标的实现,个体可以获得一种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的认同感。Yalom认为,生命意义由两部分组成:
①宇宙生命的意义(cosmicmeaning),是指宇宙中有一种超越个人之上或之外的、非人类所能够理解的、不变的规律。
②世俗生命的意义(terrestrialmeaning),即个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生命是有目的、有价值的。唐晓鸣认为,有生命意义意味着个体能体验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或乐趣(意思),有了它就意味着个体找到了生命存在的理由和意义。高德胜指出,生命的意义不是解释和说明所能够建构的,生命意义需要创造,是人类永不停歇的价值追求。刘颖洁认为,生命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如何去创造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第三种是站在个体生存的立场上,认为生命的意义是活下去的理由,尤其是在个体遭遇困境时,认为生命意义便是使人面对不幸时的精神支撑。Hedlund认为,生命意义是个人存在的理由,当个人能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意义时,就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感到有力量。董文香、陈秋婷和马慧玲等同样把生命意义理解成个体生命存在的理由,它是用来回答“生命为什么而活”的问题。
2.生命意义失落的原因
对于学生生命意义失落的原因,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看法。万荣根从内外因两方面分析了学生生命意义失落的原因,从外因来看,物欲膨胀的社会大背景使得教育倾向于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缺乏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教育。从内因来看,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的诸多强制性要求和缺乏弹性的管理手段,压抑了学生的思想和个性;教师把教学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和职业,没有体认到教学是一种承载生命的事业,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少学生信奉“知识就是金钱”,难以从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不能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易元祥和陈金江也同样指出了教师和学生的传统的教学观和学习观是生命意义丢失的主要因素。杨先花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提出了学生生命意义缺失的几点原因。一是教学模式自身存在问题,比如理论水平不高,评价标准不当和概念界定的物化。二是人们对教学模式认识不当,将教学目标理解为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将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曲解为如何快速高效地促进学生成长。三是教学模式的实施存在问题。譬如功利性过强,流于外部形象的表演和照抄照搬现象严重。何孔潮和杨晓萍从课程实践方面阐述了生命意义丢失的原因,主要有课程目标的虚化,课程内容的窄化,课程实施的僵化以及课程评价的异化等。周守军从知识的视角,指出确定性的知识极大窒息了研究生知识创新的激情,使学生的生命意义不复存在。梁冠文提出生命意义在评价中消解,指出传统教育评价的五大弊端,即唯甄别独尊、唯功利是图、评价标准单一、量化统整、主体错位,使得教育的生命意义荡然无存。
3.追寻生命意义的对策
目前的研究认为,生命意义主要通过生命教育实现或者侧重于实现个体精神的提升。弗兰克尔认为,有三种途径可以获得生命的意义,创造和工作、体验某件事和通过我们对无法避免的苦难所采取的态度。韩小琼借鉴Frank所提出的追寻生命意义的途径,并结合我国大学生生命意义的现状,提出大学生要通过保持创造价值的恒心、增加爱的体验、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加强适应性教育和重视生命教育来实现生命意义。唐晓鸣指出,教育可以通过让学生有人的尊严感,培育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和生命责任感,增加学生的生活愉悦感以及指导学生乐观地直面缺憾来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温乾利从高校德育的视角对生命意义的建构提出了几点建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正确对待人生中的痛苦和死亡;引导大学生对生命意义自觉体认并在对生命的担当中实现生命意义;引导其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提升生命质量。梅萍提出了引导学生追寻生命的意义的几点措施:引导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在省察自我中、在良好的文化熏陶中、在挑战痛苦中以及在创造性劳动实践中开创生命的意义。部分学者也分别从教育的不同方面提出实现生命意义的策略。杨先花提出在教学模式的实施中体现对人的生命意义的追寻,并指出以下几点措施:树立超功利的教学态度;注重教学情感和体验式教学策略的运用;营造充满审美意境的教学氛围;提倡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何孔潮和杨晓萍指出,我们应当对课程实践从生命意义的视角进行再思考:确立基于自我实现的课程目标,倡导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选择,观照主体间性的教学体验,实施促进生命发展的评价变革。陈振华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提出通过建构理解型的师生关系,来丰盈教育的生命意义。周守军从知识的角度,认为首先要重塑教学知识价值观,将教学作为传播、应用和发展确定性知识和不确定性知识的活动,从知识增长的角度和人的生命意义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其次,研究生教学要体现知识的生活性,体现生命成长的意义;再次,不确定性知识观要求教师转换角色,成为学生生命意义体验的促进者。
二、结语
篇7
关键词: 生命意识 大学生 提升策略
1.问题的提出
生命意识指人对生命的存在、价值及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是个体主动认识和理解生命、热爱和珍惜生命、尊重和敬畏生命的意识,是创造和升华生命价值的意识,是追求生命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意识[1]。根据各种数据信息显示,在国外,生命意识教育很早就已经出现,而且已经融入学生的课程中,并且使生命意识教育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中国,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有社会宣传教育的不足,近年来频频出现大学生因人际矛盾、就业压力等问题自杀或他杀的非正常死亡社会现象。这些看似突发性的事件,折射出当前社会的复杂问题。
我项目团队成员通过对广东某高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在校学生的生命意识调查,了解当前学生对于生命意识的了解现状,并就其原因提出有效的建议或措施,旨在更好地提升和加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大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观念。
2.调查设计
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问卷》进行无记名抽样调查。问卷共包括生命意识的三方面内容,分别是生命认知、生命情感和生命意志。《生命教育导师》一书指出:生命教育,即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
在本次调查中,男生占24.62%,女生占75.38%;大一学生占23.37%,大二学生占35.3%,大三学生占38.94%,大四学生占2.39%。
3.结果分析
3.1生命意识的认知情况
为了解该校学生对生命意识认知的认同度,问卷以下几道题目涉及个体对生命意识的观念理解,选项采用5点计分法,5分代表“完全同意”,1分代表“完全不同意”,各题的得分平均值见表1。
根据表1可以看出,在各项对生命意识认知有关的题目中,该校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认知水平。大部分学生都有较端正的态度,能够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确认自己能明确生命的方向;同时明确生命中有自己值得在乎的人事物,也有其追求的梦想或目标;能认识到自杀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一种不负责任,不会轻易选择自杀、轻生等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3.2不同类别大学生面对挫折的态度比较
使用均值比较和非参数检验,比较男生与女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面对挫折时的态度差别。选项采用5点计分法,分数越高,态度越消极。
*在置信度(双侧)为0.05时,相关性是显著的;**在置信度(双侧)为0.01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从表2得知:男女生在如何面对和应对挫折时,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得分的均值看,女生的均分比男生的要高,分数越高表明态度相对消极。更进一步说明,男生比女生面对挫折时会更积极地面对,也可以说明男生的生命意识比女生强,男生会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各种挑战。
3.3生命教育开展形式的兴趣度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若学校开展关于生命教育的活动提高学生对生命重要性的认识,学生更偏向于户外拓展活动,对于开设生命教育课、主题班会或者座谈会的形式兴趣度相对较低。除了调查问卷提及的三种方案,有学生提出一些其他的新形式,如关于自然灾害的安全逃生演练;采访身残志坚的顽强意志典型人物;亲近大自然的郊外素质拓展等。
4.提升策略
从本次调查可以发现,该校学生对生命意识只是停留在表层的认识并没有很深入地了解和探究。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社会、家庭、学校对其世界观、价值观、生命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为此,我项目团队成员提出以下观点,希望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提供有效的建议策略。
首先,大学生不要沉迷做“低头族”,要多外出走走、锻炼身体、增强体魄,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平常多与身边人沟通交流,遇到挫折或者困难时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疏导情绪。另外,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多积累生活经历,体验社会,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使心胸变宽广,多传递正能量给身边的人,改变自己不良的价值观,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其次,家庭是每名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每个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因此父母在子女的生命意识教育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生命教育意识,多与子女沟通,真正理解和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对子女不是以“分数是唯一目标”为成才要求。父母应该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引导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次,生命教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可以多开展各种专题讲座或者其他关于生命意识培养的活动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生命的意义和重要性,努力提升自身生命价值,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1]。由表3分析可知,学校可定期开展关于生命教育的户外拓展活动,能提高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对生命意识更深入的认识[4]。学生应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学校应当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尽快摆正不良心态,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
最后,社会媒体应该多传递、传播正能量,多倡导珍惜、珍爱生命的行为。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法规约束提醒人们关爱、重视生命,以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提升民众的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崔伟,陈娟.大学生生命意识异化的成因及其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2010(11):27-28.
[2]郝永贞,陈丽娜.90后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常州高校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9):130-131.
[3]钟乃良.桂西北地区高校学生生命意义感调查[J].河池学院学报,2015(01):56-61.
篇8
关键词 医学生 生命教育 意义 途径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看法。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①郑晓江教授认为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让人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好人生中生命与生活的关系,深刻地意识到自我生命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而正确地体会生命的宝贵,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追求人生的更大的价值与意义,最终提升生命的整体质量。②
借鉴各种对生命教育的探讨和阐述,我们可以将生命教育理解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一种全人教育。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不仅关注自然生命,更关注自身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是完善人格的至高教育。
生命教育的开展最初源自20世纪60 年代美国,随后在澳洲、台湾等地不断得到发展。③在我国现阶段生命教育的研究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直到2000年以后,随着在校学生自杀及伤人事件不断出现,才引起教育界的重视,开始有了生命意识和生命教育的探讨。但是研究和实践更多聚焦未成年人,在医学生群体中开展生命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
2 医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首先从对生命的理解来看,人的生命是神圣而宝贵的。追求生命的价值和尊严,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只有对生命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才会珍惜生命。作为今后救死扶伤的医学生,也只有真实地感知自己生命的存在及存在的意义,才会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今后更主动地救助生命。
其次从对医学本身的理解来看,医学关系全人类的健康,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心系人类健康,承担一定的社会道德责任。医学研究和医疗活动如果缺失对人的生命的关爱,那就丧失了医学本身的价值意义。因此在医学教育中,更应将生命意识纳入医学体系中,帮助医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培养其珍爱生命和敬畏生命的生命意识。
再次从医学生教育培养目标来看,我们培养的医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一定的临床技能,更应积累丰厚的人文知识,对生命个体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质量都有着深刻的思考,有良好的医德和愿意为提高医学事业不断努力的境界。生命教育就为此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
最后从推进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来看,生命教育本身就是人文教育中很重要的内容。在医学生专业知识教育中融合生命教育,可以扭转以往只看病不见人的机械化教学,帮助医学生更好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3 学校开展医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1)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途径。学校要高度重视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将生命教育纳入医学生必修课程,引起师生重视。教学部门编排生命教育课时,配备专门的教师,编写专门的生命教育教材及生命教育教师手册,让生命教育的内容更系统更完整。例如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可以包括生命历程、生活急救常识和操作、突发灾难危机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医学发展历史和社会学、法律、心理方面的内容。
(2)打造立体化的生命教育体系。生命教育应该是系统而全面的,生命教育应该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生命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学校课程传授方面,还应该贯彻到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例如临床五年制的医学本科生不止在本校学习基础知识中有生命教育内容的渗透,在后期临床医院见习实习期间都有生命教育的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这需要学校和临床医院的全面配合。
(3)开设生命教育第二课堂。医学生生命教育要采取多种形式,努力打造好生命教育第二课堂,在医学实践中去贯彻生命教育精神。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提高学生认识生命价值,体验生命意义。例如可以开设一系列生命教育专题讲座,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关注生命。还可以通过组织医学生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关注身边弱势群体,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关爱他人,奉献社会,从而增强生命的责任感。
(4)加强教师生命意识素养建设。教师是生命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主体。学校应该把教师培养纳入生命课程体系中,通过系列化的整合和培训,提升教师生命意识素养建设。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科学健康的生命教育意识和生命教育辅导教学技能,全方位地进行教学渗透,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实施人性化教学,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典范,在师生双方共同的互动中获得生命质量的提升。
(5)创设充满人文关怀和生命气息的文化氛围。学校要利用一切教育资源,积极主动创设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营造学生尊重真、善、美的环境氛围,促进医学生在更好的文化氛围中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党团班级组织的作用,发挥各种学生组织的作用,开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教育精神、制度理念、校园软硬环境营造建设等方面不断强化生命教育的氛围。例如学校利用创设“生命意义展室”,组织医学生每逢入学和毕业,都到生命意义展室来上第一课和最后一课。
篇9
【关键词】 生命意义感;生命意义感量表;心理健康;信度;效度;心理测量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6-0478-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6.021
近年来,由于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对个体幸福感相关变量的研究重新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兴趣,生命意义(meaning in life)就是其中一个概念。Frankl最早提出了生命意义的概念和理论,他认为“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类生活中的首要动机”,人类有在生命中寻找意义和价值的内在需求,意义和目的感的缺乏将使人深陷痛苦[1]。其后,学者们一致认为生命意义感对幸福生活的作用无可置疑,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其与主观幸福感、自尊等积极心理变量相关[2-4]。跨文化比较研究证实,集体主义文化下(日本),更高的意义感体验同样与更高的幸福感相关[5]。
西方文献中对生命意义感曾出现不同的概念界定,如生命的整合感[6]、生活目标感[2]等。通常,生命意义感被定义为自己的生命有某种目标、意义和价值的感觉[2]。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意义和目标适用于所有人的生活,所以每个人必须自己在生命中寻找和建构意义[6]。很多西方学者曾提出获得生命意义感的方式,如King等人的系列研究支持积极情绪能促使个体产生更高的生命意义感[7]。
常用的测量生命意义感的工具包括生活目的测验(the Purpose in Life Test,PIL)[8]、生命指数量表(the Life Regard Index,LRI)[6]和整合感量表(the Sense of Coherence Scale)[9]等。一些学者认为这些量表的内容与其他相关的变量,如情绪的测量相混淆,而且它们的因子结构也存在稳定性问题[10-12]。另外,先前的实证研究仅探讨了是否存在意义感,而几乎没有涉及是否在寻求意义感。因此,Steger等人编制了生命意义感量表(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MLQ)。本研究引入此量表并检验其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为国内生命意义感的研究提供测量工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方便取样,考虑文理工科等学科背景分布,在包括各专业学生的公共课上发放问卷350份,当场回收有效问卷307份。其中,女性137人,男性162人,其余2.6%性别资料缺失;年龄15~28岁,平均(22±2)岁;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有54人,城镇129人,大城市100人,其余7.8%信息缺失。
1.2 工具
1.2.1生命意义感量表(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MLQ)[13]
共10个条目,分为2个分量表:(1)生命意义感(the presence of meaning,MLQ-P),含5个条目,如“我明白自己生活的意义”;(2)寻求意义感(the search for meaning,MLQ-S),含5个条目,如“我总在尝试找寻自己生活的目的”。每个条目1~7点评分。Steger等原作者在大学生样本中验证了其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和结构效度,并通过多质多法矩阵验证了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 [13]。其后,生命意义感量表被用于多个研究[14-16]。
本研究采用Brislin推荐的“双翻”程序[17]。由北京大学心理系的两名研究生,两名本科生将英文版生命意义感量表独立翻译成中文,经汇总并讨论后确定初稿。随后由两名英文专业人士将中文初稿回译成英文,逐句比较中文译稿与英文原始问卷的符合程度。最后,经量表编制者的确认,作为施测工具。
1.2.2 未来取向应对量表 (The Future-oriented Coping Inventory,FCI)[18]
用来测量受试应对未来应激源的潜在态度和行为。包括预先应对和预防应对2个分量表,分别包含8个项目。量表采用1(完全不同意)-4(完全同意)点评定。在本研究中2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 0.82和0.80。
1.2.3正性负性情绪量表(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19]
包含20个条目的形容词,分为2个因素:正性情绪(如感兴趣的)和负性情绪(如愧疚的)。采用1(极之轻微或完全没有)-5(极之多)点评定。在本研究中2个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3和0.86。
1.2.4自评抑郁量表(The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20]
共20个项目,分数越高表示抑郁症状越严重。
1.2.5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SES)[21]
该表由10个项目组成,采用1(非常不符合) -4(非常符合) 点评分。在原量表中第8 项(我希望我能为自己赢得更多尊重)为反向计分。本研究依据已有研究[22-23]的建议采用正向计分。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
1.2.6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24]
共33个条目,在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
1.2.7Marlowe-Crowne社会期望量表(Marlowe-Crowne Social Desirablility Scale,MCSD)[25]
共29个条目,总分0~29分,高分表示较强的认可需求。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0。
1.3统计方法
用SPSS16.0和Lisrel 8.5.1进行数据录入及相关数据处理。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分别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用Cronbach α系数表示总量表和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量表的效标效度。
2 结 果
2.1项目分析
按总分分布,分别取高端和低端各27%的受试组成高分组和低分组,以两组受试得分平均数的差,除以评定量表的全距,作为项目的鉴别力指数D。结果所有项目的鉴别力指数在0.25~0.43之间。每个项目与对应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63 ~0.82之间,并且均达到0.01 的显著性水平。
2.2效度检验
2.2.1 探索性因素分析
将样本总量分半,随机抽取其中150份问卷做探索性因素分析。对初测问卷的10个项目进行Bartlett' s球形检验,χ2=819.617,P1的因素。结合特征值、方差解释率和碎石图直观分析,确定两因素模型的合理性。两因素共解释57.22%的总方差。
因素分析的原则是逐步删除载荷小于0.4的项目、双负载或者多负载情况严重的项目,以及维度归属与原先设想不一致,且无法解释的项目。每删除一个项目都重新进行因素分析。由于第10题(我总在追求一些能让生活显得重要的东西)双重负载(分别为0.582和0.410),故将其删除,最后保留9个项目。因素1被命名为生命意义感,即高分表明被试感觉自己的生命和存在富有意义、目的和理由。因素2被命名为寻求意义感,即高分代表被试正在努力寻找自己存在的理由或生命的意义。具体项目及其在各因素上的载荷见表1。
2.2.2验证性因素分析
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将剩余157份样本做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χ2=43.81,df=26,P=0.016,RMSEA=0.066,模型得到理想的拟合(图1)。表2是MLQ中文版各拟合指数及Steger等人在原始量表编制和验证中使用的3个独立的大学生样本[13]的拟合指数对照。
2.2.3效标效度
本文参考已有实证研究结果[2-4]及原始量表的效标变量[13],选取多个变量作为量表的外部效标,结果显示MLQ-P与自尊、主观幸福感、正性情绪、预先应对、预防应对和社会期望呈正相关,与抑郁和负性情绪呈负相关;MLQ-S与预先应对、预防应对和正性情绪正相关(表3)。
2.3信度检验
使用内部一致性系数考察MLQ中文版的信度,结果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71,生命意义感分量表和寻找意义感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1和0.72。
3 讨 论
本次修订后的生命意义感量表为9个项目,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双因素结构(生命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的稳定性。原量表的条目10没有达到测量学的要求,从对个别受试的访谈和讨论中推测,条目10的翻译版表述(我总在追求一些能让生活显得重要的东西)含义比较模糊,“让生活显得重要的东西”与生命意义这两个概念受试不一定会理解为相等,或者有的受试把追求重要东西的过程看作意义本身。所以此条目不适合直接从英文翻译。总量表及2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7以上,具有良好的信度。遗憾的是,由于数据是在暑期课堂上收集,到后期难以再次施测,因此本研究没能获取重测信度,这有待在后继研究中完善。
生命意义感量表中文版的2个分量表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与Steger等编制量表时的结果[13]一致。Steger等[13]对这种相对独立的关系作了探讨,一种较容易理解的现象是,一些人由于生活中缺乏意义感而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能的负相关关系),但这并不是唯一可能存在的现象。很多人已经拥有富于意义的生活,但仍继续在生命中寻找存在更深刻或终极的意义或理由。相反,也有人声称人生毫无意义但也不想努力去寻求(可能的正相关关系)。Steger等2008年的跨文化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二者的关系[5],结果显示,美国受试(N=1183)比日本受试(N=982)生命意义感水平更高,但寻求意义感水平更低。另一方面,美国受试的生命意义感与寻求意义感呈负相关,而日本受试中二者却是正相关。说明不同文化下寻求生命意义的状态对生命意义感水平有不同影响,提示生命意义感与寻求意义感在不同的群体中可能存在不同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本文对生命意义感2个分量表与多个效标因素的相关分析显示,生命意义感分量表与多数心理健康有关的变量呈正相关,如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等,而与抑郁和负性情绪等呈负相关。与原始量表结果不同的是,生命意义感分量表与社会期望相关有统计学意义,样本的社会期望均分为(13.6±4.5),说明问题可能不在取样合适性上,可能在中国文化下,个体认为生命有意义或者不倾向于认为生命无意义,这一点需要更深入的探讨。Frankl的生命意义理论认为缺乏存在的意义感会促使人在生活中寻找意义,这种寻求过程可能使人焦虑沮丧[1]。原始量表的结果表明寻求意义感与神经质,抑郁和负性情绪相关,这个结果与Frankl的理论相符。但在本研究中,寻求意义感分量表得分与抑郁和负性情绪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的相关,而与未来取向应对和正性情绪呈正相关。提示寻求意义感不一定会引发焦虑沮丧,也有可能与积极心理变量相关。生命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之间相关不显著,且与其他变量的关系模式也不同,说明已经获得意义感与在生活中找寻意义的状态之间是相对独立的,而二者间的关系及其与相关变量的关系模式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Frankl VE.Man' s search for meaning: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M].New York:Washington Square Press,1963.
[2]Ryff CD,Singer B.The contours of positive human health[J].Psychol Inquiry,1998(9):1-28.
[3]Scollon CN,King LA.Is the good life the easy life ?[J]Soc Indicat Res,2004,68:127-162.
[4]Zika S,Chamberlain K.On the relation between meaning in lif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J].Br J Psychol,1992,83:133-145.
[5]Steger MF,Kawabata Y,Shimai S,et al.The meaningful life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Levels and correlates of meaning in life[J].J Res Pers,2008,42:660-678.
[6]Battista J,Almond R.The development of meaning in life[J].Psychiatry,1973,36:409-427.
[7]King LA,Hicks JA,Krull JL,et al.Positive Affect and the experience of meaning in life[J].J Pers Soc Psychol,2006,90:179-196.
[8]Crumbaugh JC,Maholick LT.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existentialism:The psychometric approach to Frankl' s concept of noogenic neurosis[J].J Clin Psychol,1964,20:200-207.
[9]Antonovsky A.Unraveling the mystery of health:How people manage stress and stay well[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87.
[10]Steger MF.An illustration of issues in factor extra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dimensionality in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data[J].J Pers Assess,2006,86:263-272.
[11]Steger MF.Structural validity of the Life Regard Index[J].Meas Evaluat Counsel Dev,2007,40:97-109.
[12]McGregor I,Little BR.Personal projects,happiness,and meaning:On doing well and being yourself[J].J Pers Soc Psychol,1998,74:494-512.
[13]Steger MF,Frazier P,Oishi S,et al.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assessing the presence of and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J].J Counsel Psychol,2006,53:80-93.
[14]Steger MF,Kashdan TB,Sullivan BA,et al.Understanding the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Personality,cognitive style,and the dynamic between seeking and experiencing meaning[J].J Pers,2008,28:199-228.
[15]Steger MF,Kashdan TB.Stability and specificity of meaning in life and life satisfaction over one year[J].J Happiness Stud,2007(8):161-179.
[16]Dik BJ,Steger MF.Randomized trial of a calling-infused career workshop incorporating counselor self-disclosure[J].J Vocat Behav,2008,73:203-211.
[17]Brislin RW.Back-translation of cross-cultural research[J].J Crosscult Psychiatry,1970,( 1):185-216.
[18]Gan Yiqun,Yang Manshu,Zhou Yan,et al.The Two-Factor Structure of Future-Oriented Coping and its Mediating Role in Student Engagement[J].Pers Individ Differ,2007,43(4):851-863.
[19]黄丽,杨廷忠,季忠民.正性负性情绪量表的中国人群适用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54-56.
[20]舒良.自评抑郁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94-196.
[21]季益富,于欣.自尊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8-320.
[22]韩向前,江波,汤家彦,等.自尊量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8):763.
[23]田录梅.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中文版的美中不足[J].心理学探新,2006,26(2):88-91.
[24]范肖冬.总体幸福感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83-86.
篇10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激活生命意识
“生命”不仅是教学的内容,更是一种教育的形式。只有把“教生命”和“有生命力地教”结合起来,生命教育和语文阅读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作品,凸显生命的意义,进行生命意识的灌输,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如特级教师闫学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课例。
师:鲁迅病逝后,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著名的作家巴金当时还是一个青年,他曾经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生自由读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师:你看见谁来吊唁鲁迅先生了?
生1:我看见了一个秃顶的老人刚走进来,站了一下,忽然埋下头低声哭了。
生2:我看见……
师:当你看到这一切后,再来读读这一段文字,感受那万人同悲的场面。
从对话场景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生命已经在教师精心营造的教学情境中被唤醒、被激活,他们的心智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解放了出来。这样的场景中,展开着的是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交融;这样的场景中,实现着的是感悟与理解的整合,人心与文心的默契,观点与精神的对话。
二、“犹抱琵琶半遮面”――引导感悟生命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理解的多种可能性,提倡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有些文章的结尾常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就像乐章的余音一般,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它更能触动学生心灵深处对生命的哲思。
法国伟大作家雨果的《船长》一文,写了哈尔威船长在指挥救出遇险的60人之后,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文末以一句简短的议论结束:“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有的学生提出:哈尔威船长为何不逃命?是真的来不及逃命,还是除了与轮船共存亡之外别无选择,抑或是唯有如此才算英雄?又或者哈尔威船长根本就没有死,他是船长,水性一定很好……教学这一部分时,学生的创造性阅读灵感被激活了,文章在争论中被赋予了新意,作家的人道主义创作主题获得了成功,学生对生命的价值也有了新的、更为深刻的阐述。
学生在阅读中始终可以辨别、体验到生命的存在:牺牲是爱,放弃也是爱。文本的意义不是把爱模式化,而是把爱引向更丰富的体验中,这也是生命教育中最为核心的意义:理解生命,感悟生命,回馈生命。
三、“万紫千红总是春”――重视延伸生命
阅读只靠课堂,只限于课文是不够的,必须重视阅读的拓展延伸。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材料,把学生的读引向深入,整合课内外阅读知识,积极开展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的情感。
1.推荐与自选相结合
这是解决学生读什么书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问卷调查、查阅资料、亲临书店等方式向学生推荐阅读有关生命教育的课外书目。这些书目可分为必读和选读两种。教师开学初将书目印发给学生,鼓励他们认真阅读。
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推荐相关课外读物。与此同时,还可以发动家长、学生互相推荐好的作品。在这样的积累过程中,学生会受到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自觉传承中华文化中的生命精神。
2.教学与活动相结合
教师除在课堂上结合文本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外,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把生命意识渗透在生活实践中,为学生搭设展示才能的舞台。
每天课前举行一分钟关于生命教育的演讲,学生交流在课外阅读中所感悟到的生命见解,也可以介绍一本关于生命教育的好书,简述其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后感受,还可以补充谚语、歇后语等,感受生命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