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规划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规划发展报告

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评价机制;探究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实施评价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城市更好更快的发展。所以,有关部门一定要做好城市规划实施评价。

一、城市规划实施评价机制的基本理念

城市规划实施评价不同于对城市规划成果或规划方案进行的评价,它是对规划在各个阶段实施后产生的效果和发挥的实际作用进行的评价。城市规划实施评价是指在城市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对该规划实施的效果和规划实施环境全过程的变化进行监测与评价。进行实施评价时,要把监测的结果和设计好的预想结果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的偏差对城市规划的方案进行调整,确保制定最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

二、城市规划实施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实施评价存在形式主义

对城市规划实施评价是为了使城市规划更加合理,但是目前有些地区只是把规划评价当做通过规划审查的手段,使规划评价流于一种形式,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有些地区过分注重城市规划的成果,只是为了使规划修编合法而进行规划实施评价。这样就会导致规划评价不科学,还可能误导规划评价的出发点。由于这种错误的观念,即使在规划调整编修后,城市规划还会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二)缺乏主动和程序性的规划评价

有些地区没有系统的城市规划实施评价机制,只是在问题出现后被动的采取应对的措施。这样缺乏主动性和程序性的规划评价,会使规划的调整容易受到主观因素和非正常环境因素的错误引导。这样不仅不能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反而会使城市原有的正常秩序被打乱,影响城市的正常发展。

三、如何进行城市规划实施评价

城市规划实施评价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要想做好城市规划的实施评价就要加强每一个阶段的规划评价,使评价贯穿城市规划编制到规划修订的全过程。

(一)编制城市规划阶段的实施评价

在城市规划编制阶段要实施评价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即制定实施评价的工作框架和编写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详细内容。

1.制定实施评价工作的框架

编制城市规划是城市规划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首先要制定实施评价的工作框架。在制定实施评价的工作框架时编制城市规划的单位一定要全面了解规划的目标和策略,根据目标和策略把规划实施细化到各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制定相应的实施目标和评价指标,为以后的实施评价打好基础。城市规划实施评价工作框架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城市规划的目标,还要需要与城市规划委托单位以及其他参与规划评价与监督的相关部门就实施评价的工作内容、工作阶段等事项达成一致。只有这样制定的评价工作框架才能在各个部门的协调下得到真正的实施。

2.编写详细的城市规划实施评价内容

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应该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同时,把有关规划实施评价的内容详细的编写出来。这个评价的详细内容应该包括对规划的目标和监测指标选取因素的详细解释,还有对规划实施评价的工作框架进行清晰说明。

(二)评审城市规划阶段的实施评价

在城市规划评审阶段实施评价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即:检查规划的目标是否符合要求,检查规划是否可行,对规划进行公开的审查。

1.检查规划目标是否符合要求

所谓的目标符合要求就是城市规划的目标要符合相关的政策规定以及要与上层次的目标一致。在这一阶段城市规划的审批部门一定要在了解上层次规划目标的前提下对城市规划的目标进行审核,如果不符合上层次规划的目标要求,就要对城市规划进行修改调整。还要考虑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否和已经通过审核的规划目标一致,不能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另外,审核人员要了解城市规划的相关政策,确保编制的城市规划符合相关的政策规定,使城市规划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得到实施。

2.检查规划是否可行

城市规划是否可行要看制定的城市规划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规定,还要对城市规划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规划审批部门按照城市规划的设计预测效果进行审批,如果确实能够达到需要的效果,就证明编制的规划可以实施。评价规划指标的可行性还要看规划的指标是否符合国家或省市相关的常用指标的规定,以及是否符合其他的相关领域常用指标的规定。一旦有不符合的现象就要重新考虑规划的编制,确保规划能够按要求实施。

3.对规划进行公开审查

在进行各项指标的审核后,审核主管部门就要把规划的目标以及监测的各项指标,以及规划实施评价的工作框架等相关的事项向公众公开,征求公众的意见。制定相应的公众监督方式,并且开辟公众监督和信息反馈的途径,让城市规划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实施。

(三)实施城市规划阶段的实施评价

在城市规划的实施阶段,规划实施评价管理人员既要做好每一阶段的实施评价,也要从整体上对规划的实施进行持续的监督评价,最后要认真的填写实施评价的报告

1.做好每一阶段的实施评价

在进行评价工作框架制定时,就已经把评价工作细分到各个阶段,所以实施规划时要注意加强对每一阶段的实施评价。规划的主管部门以及相关单位各自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评价工作,如果发现规划实施中存在问题就要及时的指出,并积极寻找对策解决问题。

2.对整体过程进行持续评价

城市规划实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该进行持续的监测评价。相关的监测评价机构要时刻注意规划实施的效果以及各方面信息的反馈,并且注意相关政策以及上层次规划的变化。对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总结经验,同时还可以向上级或相关的部门征求意见,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3.认真填写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是实施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经验总结,评价报告一定要记录详细,对每一个细节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并且分析规划实施阶段出现问题的原因,为以后的工作提供经验教训。填写好的评价报告要接受公众的评价,听取公众的意见,并对规划实施进行改进。

(四)修订城市规划阶段的实施评价

城市规划修订是城市规划实施后对评价报告进行修编的过程。这一阶段首先要审核规划实施的评价结果,然后对规划进行调整、编修。

1.审核规划实施评价结果

规划实施评价的结果需要报送相关的审批部门进行审查,审核部门来决定规划是否需要调整、编修,如何进行调整、编修等。

2.调整编修规划

如果规划实施评价的审核部门批复规划需要进行调整或编修,那么,规划的主管部门就要按照审核部门的规定对城市规划进行调整或编修。调整或编修后的规划草案要再一次进行公开的公众监督,征求公众意见后,确立最终的规划方案。

结束语:

我国城市规划实施评价刚起步不久,在规划评价中还面临着许多的难题,城市规划评价的主管部门要克服这些难题,科学的实施城市规划评价,使城市规划更加的合理,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卓,吴志华.城市规划与管理一体化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06).

[2] 张萍.加强城市规划法规的程序性——对我国规划法规修订的思考[J].城市规划,2010(03).

[3] 张翼.和谐之道——城市规划公共传统的回归与复兴[A].和谐城市规划——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

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城市规划档案的含义及特点

城市规划是在某一时期里为实现城市各项发展为目标确定的城市性质、规模与发展方向,并为此做出具体的安排,如土地的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布局的协调、建筑物的综合性部署等。要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相关管理者就应该先熟悉该城市发展的历史,对城市现状及其发展相关的其他情况加以了解。城市的规划档案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相关历史记载,可为规划部门提供可靠的相关参考。

城市规划档案源自于城市规划管理的档材料。按规划管理工作的性质,其档材料大部分在以下环节中产生:建设用地。包含建设用地的申请报告、相关部门批准的基础建设计划、项目任务书或项目计划、指标、建设用地的审查记录、承办单、用地选址材料、用地许可证、征用地材料、相关图纸、规划图等等;工程管理。主要有工程申请报告、批复等相关档、土地证、开工报告、平面布置图纸、设计图、动迁协议、工程说明书、规划方案的审定材料等等;管线工程管理。有管线工程申请书、管线工程的设计方案、管线工程的施工图、工程材料、竣工图等。

1、法律权威性。在办理建筑物相关的产权、产藉证的过程中,它起到的法律凭证的作用是其余城建档案无法相比的。在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中所形成的工程一书两证的原件,是按相关法律及其他法规性档所规定的法规程序形成的,汇聚了诸多职能部门,如计划部、国土部、规划部等的相关审批意见,是土地的使用、工程的建设凭据,具备法律的权威性。

2、客观真实性。其直观的反映了建设工程的各方面情况,在批复书上有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名称、工程的性质、建筑的面积、功能、造价等等信息。

3、内容广泛性。它包括了单位及个人建设工程的报建、建筑物的改造、功能变更、建设单位变更、建筑物招牌、装修等内容。

二、城市规划档案重要地位

规划档案的种类众多,包含城市的总体、详细、分区、控制性、修建性、管线工程等众多规划档案,在城市的建设体系之中起到主导的作用。城市规划档案是重要的法律依据,从城市规划的审批权限而言,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城市规划审批的权限进行规定,目的在于强化合理布局、统一管理,确保其规划严格按照规划的方案实施。所以城市的规划档案具备权威性,是城建档案的第一档案。

三、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1、规章制度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停滞阶段,城市化建设缓慢,因此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难以进行实质性的开展,政府部门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也没有进行重视,更没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但是一些传统思维和旧的模式还是根深蒂固,这就造成了旧思维和新形势之间的不可磨合的矛盾。规章制度的不健全直接导致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工作态度不端正,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有些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工作技能,难以对档案资料进行有效的归档、整理、分析等等。这种规章制度上的缺失是阻碍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的主要因素。

2、意识不强

有一部分城市规划部门的档案工作地位与作用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许多人觉得档案管理没什么意义,从而产生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档案工作得不到重视,使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没有形成档案工作的良好氛围,一些部门与工作人员档案意识较差,甚至有将重要档资料据为已有的情况产生,严重影响了档案的收集与再利用。

3、信息化建设缓慢

对于实施电子政务,不管是从流程、相关技术标准或是人员的素质等方面都未有充分的应对准备,另外,档案信息化的建设目前并没有相关的行业规范标准,绝大部分只是引用了我国有关信息法律法规作为依据而展开工作,指导上受到限制,操作上有难度。

4、档案人员素质较低

在当前的档案管理员在整体素质上偏低,知识结构单调、相关知识、理念没有更新、缺少专业知识、不具备档案管理从业的资质、专业知识老旧、仍按传统方式管理档案、分析鉴别的能力差等因素都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四、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与创新

1、健全规章制度

科学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是一项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要求。各级城市规划档案管理部门要充分重视工作规则制度的完善工作。制定适合本地区具体情况的具体规章制度,设立严格的工作程序和责任归责机制,将具体工作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个人,促使工作人员产生压力感,进而端正工作态度,为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2、创新服务机制

首先要勇于创新,把城市规划档案的服务领域进行合理拓展。在城市规划档案开发利用中必须适应城市的发展,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开拓创新,做好其管理工作。打破阻碍城市规划档案发展的传统观念与方法,改进服务方式,探索新途径,对服务意识进行加强,以保证其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其次采用多样形式提供优质服务。相当档案工作者要从单纯的管理员变为主动的服务者,改变传统形式,为了城市规划档案的开发与利用营造良好环境。利用的手续进行简化,提升服务的质量,对服务的手段实施创新,实现手工和现代化检索并行的方法等,真正的做到全方位服务。

3、实行科学管理

一是实施综合管理。将各门类、各载体的相关规划档案都纳入到集中、统一的管理范围之内,以维护档案完整性与安全性,提升工作效率,为档案资源更深度的开发利用提供便利。对城市规划档案加强保护工作,改变以往在档案出现破损后才开始修复的工作模式,在资料档案入库前就对存放环境、资料破损的实际情况等多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以预防为主,防治相结合。与此同时,利用复印、扫描、微缩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实时的做好档案备份工作,以减少原件损耗,从一定程度上延长相关档案使用的寿命。二是实施目标管理。结合实际,将定性管理变为定量管理,层层分解目标并逐项进行落实。三是标准化管理。制定相关的管理标准,让各个步骤,各道工序,各个环节都做到有章可循。现代化管理。以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为指导,加强基础业务,加强保护技术,充分发挥已有设备的潜力,探索现代化管理新方法。

4、提高人员素质

首先档案部门必须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档管管理员进行定期培训、指导,采用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提升城市规划的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与水平,让他们有机会借鉴别人的工作经验,开拓管理新思路。其次相关档案部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档案管理人员的精神、物质各方面生活。依据部门与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相关激励方法,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第三管理人员结合本职岗位工作,提高个人业务水平,边学边实践,还要重视档案工作和其他专业渗透与融合,在提升业务水平的同时,重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能学习,让自身成为具有信息相关知识与网络技能的综合型、新型规划档案管理人员。

结 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档案的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是目前城市档案管理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做好城市规划档案的管理工作对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借助于城市规划档案提供的可靠、准确的参考依据,城市才能科学、合理的稳步发展,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含义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人口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局面,城市面临的人口过分集中、交通显拥挤问题、空气质量问题、能源资源危机问题,归结为城市规划问题,城市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然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先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评价。城市规划是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而将环境影响评价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可以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进而推动城市建设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应用于城市规划的良好效果尤其体现在城市生态环境维护与资源环境维护方面,环境评价可以将城市规划执行时有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情况提前估测出来,是订立环境治理措施的重要依据,对城市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环境影响评价和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本文笔者重点研究在城市规划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发展,并提出一些环境评价的具体应用方法。

一、环评在城市规划中的发展概述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环境评价系统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究,例如我国在1985年公布的《开远市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及综合防治对策研究报告》详细分析了云南开远市开发项目的环境评价,这表明我国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具有建立环境评价系统的意识,还开积极开展了探究实践。继开远市开发项目环境评价报告发表后,全国各个城市积极响应,纷纷着手建立当地的环境影响评价系统,将环境评价应用于城市规划中,对当地的开发项目进行了环境评价,是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进入21世纪,国务院颁布了《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文件中指出,各地政府要将环境影响评价系统应用于城市规划发展中,对一切工程投标建设项目都要执行环境评价,对有可能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的工程项目予以坚决取缔。随着我国环境评价系统逐渐发展完善,环境评价系统将被应用到更广泛的产业领域中。

二、城市规划与环境评价影响评价的含义

1. 环境影响评价的含义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预估环境污染情况的评价系统,它可以通过相关数据和实际环境状况,对拟定的开发项目或工程建设计划进行详细分析,评估这些项目计划在实行后是否会对城市生态和资源环境造成污染,并且预计污染的严重程度。环境评价系统对开发项目的评价,是项目是否可以实行的重要参考依据,它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城市环境保护,筛除了许多会对城市环境造成重大危害的工程项目。

2. 城市规划的含义

城市在订立发展方向或某一发展目标后,针对目标设计具体的实施计划就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指导,因此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方针为实施纲要,不但要为广大人民创造兴旺发达的城市环境,还要兼顾城市生态环境与资源环境的维护,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和谐局面。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工业生产水平逐渐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演进,促使人口基数激增。随着人口饱和度上升,与工业生产的泛滥,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忽视的矛盾,即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但事实上,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对立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城市需要从环境中获取发展资源,另一方面,城市发展造成恶劣的环境污染又会限制城市发展的脚步。因此,我们必须将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既要推进城市化也绝不放松环境保护力度,只要这样才能将可持续发展方针落到实处。

三、城市规划环评的内容

城市规划环评是城市规划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进一步完善,一方面要对城市规划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是监测、识别、预测,并提出防治保障措施;另一方面,要识别规划布局基础上城市功能和目标的提升值,对规划区内的环境功能进行重新定位,为环境规划中的城市规划布局提供科学的依据。具体的城市规划环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规划地区城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背景调查分析

城市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自然环境为城市提供了物质基础,自然环境又决定了城市污染物的输送、稀释、扩散和净化能力。显然,自然环境背景对城市环境质量有显著的制约作用。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环评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自然环境背景进行调查。自然环境包括城市地区的水文、地理、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与此同时,城市是人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按照人们对城市发展的意志和愿望对自然环境进行强烈改造的人工环境单元。所以,进行城市规划环评必须对城市社会环境背景进行调查了解。

2. 现状污染源的调查和评价

环境污染源的调查是评价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是规划环评中关于环境质量评价的关键性工作。城市中各种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是城市环境质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规划环评调查阶段就应该查明现有的城市周围的工业企业以及产生的环境污染物的种类、性质和排放总量。

3. 规划布局基础上的环境预测评价

在规划布局方案基础上进行环境影响识别并建立评价的指标体系,对现存的和规划布局中即将出现的企业的污染物,结合规划区域的地理、气象等各种条件,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进行污染物浓度扩散的预测,并做出污染物浓度扩散曲线。进行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分析,为规划布局方案的调整和替代方案的确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基于环境影响评价对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意义,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做出如下方法总结。

1. 分析规划项目,制定环保措施

要通过环境评价系统对城市规划拟定的发展项目进行全面分析,对项目可能造成的污染总量和废物排放量进行合理估算,综合环境评价结果与项目内容来评定项目可执行性,并提前定制减少污染、降低排量的环境保护措施。

2. 引入专业技术,重点评价发展规划的建设性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将先进工程技术和掌握技术的专业人员投入到环境评价系统运作环节中,是环境评价系统发展健全的必然趋势。在对城市发展规划项目进行评定时,可以通过先进科学技术和专业技术知识对项目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分析,准确评估出开发项目的科学性与建设性。

3. 运用地理系统,模拟工程环境

在对工程项目进行评价时,可以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根据工程的相关数据和工程选址的地理情况,建立项目虚拟模型,通过模型可以更直观地对项目进行环境评价,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以便有关部门提前制定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

五、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也在逐渐完善,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是指导方针,环境影响评价是重要基础。因此,必须将城市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结合起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规划中的实际应用,加强环境、资源保护,推动我国城市建设事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自伟,黄海平.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要点探讨与分析[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06):12-15.

[2]韦正乐,黄碧纯.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探讨[J].广州环境科学,2008(01):54-56.

篇4

关键词:低碳;土地利用;城市规划;低碳城市

Abstract:

he advantage of Low carbon citie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urbanis toreduce carbon emissions.So the evaluation standard of carbon emissions shoud be part of thecity planning.This articleis from the necessity of carbon emissions assessment to calculate the city carbon emissions and discusses the targets land use patternto the city's lower carbon emissionsbased on calcul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urban planning accurately.

Key words:low carbon;Land Use;City planning;Low Carbon City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排放量评估应是城市规划的基础

低碳城市的终极目标就是减少碳排放。评估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影响,对城市的碳排放量进行有效合理的计算,研究城市在产业、建筑、交通、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碳排放水平,制定相应的减排策略,是发展低碳经济、是制定低碳城市发展目标的基础。

1.1 碳排放量评估应作为低碳城市规划设计的第一步

精确计算城市碳排放的水平应作为城市规划的起点加入到城市规划设计过程当中。只有正确的把握城市碳排放的情况,才能明确城市的低碳化发展方向,才能制定相应有效的减排措施。这种碳排放量的评估实质上是对城市规划方案的碳排放情境的预测分析。正式这种预测分析的提前完成是今后制定一系列减排政策的依据。

1.2 碳排放量评估有利于城市低碳减排目标的制定

近年来随着低碳城市理论的发展,碳排放量情境评估分析已经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和应用。IEA的《全球能源展望》、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的《中国能源报告(2008):碳排放研究》、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情境研究》,分别基于投入产出、IPAC模型等方法,对我国中长期的碳排放水平进行情境分析。《全球能源展望》基准情境下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05年的50亿吨增

长到2030年的110亿吨;《中国能源报告》的结论则认为2005年和2030年的碳排放量为25.19亿吨和31.47亿吨(折算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92亿吨和115亿吨),与IEA参考情境下的碳排放量相近;《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情境研究》得出中国碳排放总量于2040年达到最高值。

2 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计算及相互关系

2.1 城市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

在建设低碳化城市的过程中最基本的碳排放量指的是在城市和生产消费过程中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该量的基本公式为:

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二氧化碳吸收总量

其中,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能源消费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工业产品生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垃圾排放二氧化碳总量+农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其他。

二氧化碳吸收总量主要是指“林地吸收二氧化碳总量”

2.2 城市土地利用与碳排放量的相互关系

土地利用是指农田、森林、草地、湿地、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变化。通常来说,城市土地利用的碳排放量,一般计算林地、草地的碳吸收量及农业的碳排放量与碳吸收量,其他如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在能源排放总计算。对于城市来说农业用地有限,因此不是计算的重点。

森林每生长一立方米木材大约可以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而破坏和认为减少森林面积就会大大降低森林碳汇功能,从而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而森林被转变为农业用地后的十年,土壤的有机碳平均下降30.3%。

3 减少碳排放的土地利用规划策略

3.1 土地混合利用

土地混合利用实质上是指该地块在功能上的多样化布局和使用,不同功能的混合可以有效是缩短交通距离,降低城市的运行压力。土地混合使用应在控规编制阶段所确定的土地使用性质。应具有控规的法定效力。作为规划结果的土地混合使用,应在同一个地块有超过两类以上使用性质的建筑。因此在引导混合用地配置上提出一下几点。

3.2 通过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减少碳排放

可通过一下几种土地的直接利用来降低碳排放

(1)减少地面硬质铺地。地面土壤中的生态系统和通气透水可有效的吸收城市中的二氧化碳。大面积的硬质铺地隔绝了土壤与空气的接触从而降低了这种土壤的自然功能。

(2)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可在使用周期内最大程度上节约能源的消耗是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3)基础建设低碳化。城乡基础建设过程中,应改变小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模式,以运输量大,能源消耗低,方便快捷的交通系统为主导,如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以非机动车为辅助的交通模式来有效的降低碳排放。

3.3 增加碳汇直接减少碳排放

国内外研究早已证实成长中的树能从大气中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而砍伐树木后退化的土壤会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利用不同数据、卫星遥感数据、观测资料对1981-2000年间中国大陆植被分析结论包括:在此期间中国年均砍伐树木的总碳汇为0.096~0.106PgC/a(1P=10 15 ),其中森林年均碳汇最高为(0.075 PgC/a),其次为灌木丛(0.014~0.024 PgC/a),最低为草地(0.007 PgC/a)。而全球森林植被的碳储存量为每公顷71.5吨;因此增加森林面积,增加碳汇是最直接有效的减少碳排放的策略。

4 结语

低碳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而碳排放评估对城市的发展将起到长期结构性作用,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新一轮的空间结构调整期,应尽快确立碳评价标准体系和评估系统,并由此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坤明, 等. 低碳经济论[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27.

[2]丁宇.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中理性规划的发展脉络[J]. 规划师, 2005, 21( 1) : 104- 107.

[3]曹康, 王晖. 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内核与理论的变迁[J]. 城市规划, 2009, 33( 9) : 44 - 51.

[4]张文辉, 张 琳. 现代性转向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转变的哲学背景[J]. 城市规划, 2008, 22( 2) : 66 - 70.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设计;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环境质量对城市和谐发展有着直接性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优劣在魔种程度上也说明城市发展的水平。城市环境同城市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良好的具有艺术气质的城市环境不仅能够陶冶市民的情操,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人文面貌。为了能够给城市居民营造一个美观、宽松和谐的城市环境,加强对城市环境的艺术设计是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城市环境设计应以城市环境为依托

城市环境从广义角度分析,城市环境包含以下内容:城市所在地的地域空间、物质要素以及城市发展变迁过程中所承载的一切同城市发展相关的要素。城市环境不单单指的是物质层面的环境,还包括同城市文明相关的人文环境及文化环境等。总而言之城市环境包含的内容丰富,概念比较宽泛。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前有关的设计人员应认清城市环境的概念,明确设计的目标。进而以城市现有环境条件为依托和载体对城市环境进行艺术设计,使城市环境具有艺术风格和魅力,进而提升城市的艺术价值和品位。只有将城市环境作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载体和依托,以城市环境为设计的基础,才能设计出符合城市居民审美观及满足城市居民高品质生活环境的要求的城市环境艺术工程作品。如果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脱离城市环境为依托,完全采用脱离城市环境为依托和载体的设计理念,那么即使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完成,投入到城市环境规划及改造工程中也很难体现出其艺术价值。因此,作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应深刻滴认识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城市环境决定和主导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以城市环境为依托,在具体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应根据不同城市所在地的不同环境特征采取不同的设计思路,使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思路同城市环境艺术要求相统一、相协调。只有城市环境艺术设计者透彻地分析城市环境,才能通过艺术手段创作出高品质、高品位的城市环境艺术作品,使城市变得更加美丽。

二、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因素的重要地位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城市工业化进程的迅速崛起,使之形成了大量的工业污染垃圾,而为了城市化发展的加速,使得更多的农民工被雇佣,城市的人口出现急剧膨胀,致使生活垃圾的规模数量越来越大,这些垃圾得不到有效、合理地安置与处理,那么必然给城市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让人们的生活空间不再温馨舒适,干净清洁,严重阻碍了城市的整体规划布局和设计,所以,在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中,必须把环境因素考虑进去,遵循生态自然规律,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严格控制环境污染,让城市规划设计中多一些“绿色”,使环境成为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因素,这才能使规划与环保和谐发展,否则将会给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

三、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因素的考虑方向

1.人工环境的设计考虑

无论是城市规划这种大项目的设计,还是个人房屋的布局安排,最终都需要人去落实实施,所以,城市规划设计中少不了人工环境因素的考虑,在其设计中应该利用美学原理,参考园林建设的方法,使用高超的技术手段对城市的平面、绿化、路网规划等设计进行仔细分析,合理布置,进而达到既推动社会良好地运转又创建出美好的生态环境的目的。

2.社会环境的设计考虑

除了要考虑人工环境之外,还要全面意识到社会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必定受到诸多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比如:政府部门的执行力度,行政机关的规定要求,区域规划的设计标准等都有可能对规划设计带来影响,因此,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必须加强对这些方面的考虑,尽量去满足适应这些要求与规定,协调有关部门的配合与管理,从而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具合理、实用化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

四、基于环境因素的城市规划设计的具体措施

1.做好城市辐射作用、增进城乡与地区之间协和发展

我们一定要落实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统筹规划城区和郊区发展,增进市政公用设备向周围农村发展。推动农村向前发展。优化农民进城就业的环境,对于农民工合法权益要进行有效的维护。强化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把握好资源的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方面,增进基础设施在城乡之间的协作发展。

2.对于规划目标与规模的把握上要结合实际

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人多、资源少、生态环境的压力很大,经济的增长方式很粗放,科学技术的含量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于城市的调整与经管方面的经验少。所以,对于城市建设节奏一定要把握好,对于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的制定也符合实际,结合城市人口数量,土地面积等等方面,对于城市规模的扩展要计划性,有目的性,对于土地资要合理的使用,对行政区的划分要有制度性的调整。

3.注重规划用地以及开发使用的合理性

对于城市规划我们一定要要审时度势的态度、符合规律、以发展为目标。城市的发展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是一个按照一定的计划一点一点完成的,不能急于求成,要想实现城市发展的整体目标,我们必须分阶段逐渐完成,这样才会使城市维持可持续发展状态。

4.落实评价制度规划

环境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伴随着整个城市规划的进程,由此可见规划环境评价的重点并不在于报告结果,而在于整个参与过程。城市规划过程中,环评单位会适时给予规划部门跟踪评价与环境监测的计划书,再由城市规划编制机关将其上交审批机关,如果发现问题存在,轻者改进,重者追究责任。目前,城市规划环评在制度上的落实情况存在多方面问题,想要提高城市规划环评质量,就必须落实评价制度,确立评价单位与审查单位的法律地位。通过加强环保部门对城市规划的监督工作,落实跟踪评价制度,从而使评价结果得到重视,评价工作得以展开。

5.辅助城市规划管理环保部门通过规划环评的报告

分析结果与环境保护、管理措施的提出,为规划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成为城市规划管理的辅助工具,从而提高城市规划的质量。例如,控制地下水开采,从而防止地面沉降;根据远景规模合理安排城市有线电视、供排水、环保、能源、电信、道路交通等的建设;适时更新城市供水系统的硬件设备;减少如高尔夫球场这类高耗水产业的建设。相关部门重视规划环评的实际作用,充分利用规划环评这一工具,为城市规划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议,以达到辅助城市规划管理的效果。

6.维护基础设施,增强规划执行力度

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基础设施的辅助与供应,因此,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设计当中,必须具备良好的城市配套基础设施,这样才能支撑城市中各生产企业的稳定运转,保证一定的经济效益,而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各种工业污染和废弃垃圾与日俱增,所以相应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安装构建显得尤为必要,它们是保障工业化不断发展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只有增强城市环境垃圾污染的处理能力,才能使环境基础设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环境的因素要进行综合的考量,这样才能保证城市规划设计更加合理,生态城市的建设才能更好的进行。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城镇化;城市发展;珍惜资源;生态文明

2013年7月16日,2013(第八届)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在广东珠海隆重召开。大会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倡导,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珠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会议主题是“生态城镇、智慧发展”。来自国内外城市和规划学界2000多位专家学者、公职人员,大视角、大跨越、大前瞻,深探究、广思考、细分析,为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大胆地建言献策。大会由开幕式暨综合论坛和18个分论坛组成,历时2天,收到论文323篇。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会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仇保兴在开幕式上作主旨报告,珠海市委书记李嘉、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出席开幕式;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王芃,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何宁卡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题为“共生理念与生态城市”主旨报告中首先开宗明义,提出了共生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即:共生城市是指能源和资源协同、服务功能与产业发展协同、自然气候与景观协同的城市,也是具有共生理念城市规划、引导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实现城市系统协调与自我演进的城市。他认为,中国人千百年来理想城市的梦想,就在持续不断的犹如桃花源记中和谐图景的反复呈现。报告对共生城市和机械城市进行了比较,认为共生城市珍惜资源、尊重生态,而机械城市只重经济、掠夺自然;共生城市包容、多样,而机械城市呆板、同质。报告指出,共生是任何物质能源都可以相互利用的高效循环,共生城市是向自然索求最小的城市发展模式,共生设计是生态城市规划的核心理念。如何实现“城市共生”?报告认为,生态城市的规划是为具有新陈代谢能力城市的空间结构自我演进奠定良好基础,在城市规划初期就应该重视城市各个系统的共生、重视城市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学会让城市系统自我演化,把自然生态引入到城市空间中去,同时,要特别注意通过政府规划,诱发市民由下而上的自发行动,共同推进城市多样化和城市的自我演进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作了题为“绿色产业发展可成新亮点”的学术演讲。他认为,生态城市有很多内涵与产业相关,包括循环经济类产业、环保类产业和智能类产业,也与水资源循环利用、交通智能管理、发展绿色建筑有关。绿色产业可以成为生态城市发展的新亮点。关于“遮山挡海”原则与城市发展需求有无冲突?报告认为,可以学习欧洲建立良好的空间秩序,保护海洋河流景观等核心资源,通过设计解决核心资源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报告指出,建筑设计应该充分考虑美学,城市建筑要从美学角度确定其空间布局、外在形式,乃至过渡细节。报告强调,城市要走减量化、低能耗的发展之路,形成绿色产业结构,建成绿色交通体系,最终实现城市生态文明。

中奥集团总裁兼蓝光奥的斯总经理滕逸博在题为“对建筑进行绿色设计为城市节能”的学术演讲中指出,要用“绿色”的思维武装城市人的头脑,为城市各方面发展进行节能设计。他认为,绿色设计成本和认证成本会较高,但其往后所发挥的节能效用,却可以将成本大幅度降低。他举例说,电梯通过下降可以创造能源,减少能耗。如果中国可以通过这样的能量再造,即未来10年安装这样的节能电梯,那么每年一台电梯将会减少约4000千瓦时的能耗。他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城市绿色建筑,可能会造成一些成本的增加,但这种建筑物在其生命周期内却可以带来更多的利益,包括省电、增加房产价值。从长远来看,如果一开始就对建筑进行绿色设计,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经济增效目标。

可持续发展政府间协会-城市议程主席Konrad Otto Zimmermann在题为“城市要提倡公共运输”的学术演讲中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产生着污染,而交通污染是这些污染中分量最重的一种。他认为,要转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必须努力减少能源消耗。未来将有65亿人居住在城市,为了实现人的交通目标,人们要用比自己本身重20倍的车来实现,这样的效能非常之低。而公交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同样可以实现人的运输目的,达到的效能要大得多。车载人的时候只用了5%的能量,其余95%是闲置的;时间也一样,一辆车的实际行驶速度仅为6公里/小时,在短距离交通中,耗时和耗能都非常大。因此,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应提倡步行、自行车等公共运输方式,减少大型交通工具的空载运输。城市的汽车可以用小排量、较质型、零排放的,或多人共乘,提高车的利用效率。他认为,城市需要以人为本的设计,而非以车为本的规划。对于城市而言,只有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科学合理和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才能把整个城市的生活成本降到最低。

篇7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

第三条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是: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订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与布局;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四条城镇体系规划一般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或自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包括直辖市、市和有中心城市依托的地区、自治州、盟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包括县、自治县、旗域)城镇体系规划四个基本层次。城镇体系规划区域范围一般按行政区划划定。根据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需要,可以编制跨行政地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第五条城镇体系规划应同相应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及上一层次的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

第六条城镇体系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二十年。

第七条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或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署、自治州、盟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由县或自治县、旗、自治旗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由有关地区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第八条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应具备区域城镇的历史、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资料以及必要的勘察测量资料。资料由承担编制任务的单位负责收集,有关城市和部门协助提供。

第九条承担编制城镇体系规划任务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的规定。

第十条城镇体系规划上报审批前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并征求有关单位的意见。

第十一条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或自治区人民政府报经国务院同意后,由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复。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纳入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驻地镇的总体规划,依据《城市规划法》实行分级审批。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报有关地区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二条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涉及的城镇应包括设市城市和重要的县城。省域(或自治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涉及的城镇应包括市、县城和其他重要的建制镇、独立工矿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涉及的城镇应包括建制镇和独立工矿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涉及的城镇应包括建制镇、独立工矿区和集镇。

第十三条城镇体系规划一般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开发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第十四条跨行政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深度,由组织编制机关参照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根据规划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五条城镇体系规划的成果包括城镇体系规划文件和主要图纸。

1城镇体系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提出规定性和指导性要求的文件。附件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包括综合规划报告、专题规划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2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图纸:

(1)城镇现状建设和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图;

(2)城镇体系规划图;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 设计思路发展

国内外经验证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1.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1994年我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此后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和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强调要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当前,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2.1如何确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

2.2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2.3如何体现“科教兴市”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4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城市规划新思路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在所示的比较环节处,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 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新思路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3.1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3.2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3.3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总之,上述规划思路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及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的能动作用,以之作为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将有助于从规划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的内涵型、集约式发展以及“科教兴市”战略的贯彻实施。

4小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化科学发展生态城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镇化建设速度越来越快,从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城市设计规划是一个城市建设的指向标,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的优劣决定着这个城市的发展空间,因次我们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设计。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化的关系

1.1城市化的概念城市规划指预测城市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注意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现代城市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

1.2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的动态过程,包括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1.3城市规划和城市化的关系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进程,具体的城市规划建设决定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因此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决定了城市的功能完善程度、效率便利程度、环境优美度和人与自然和谐程度,进而决定了城市形象,在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城市的新奇特等倾向,导致了阻碍城市化进程的城市病,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成为保障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不二选择。

二、城市规划所遇到的问题

城市规划对于城镇化的建设程度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建设一个生态和谐的现代化城市一定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模式,但是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由于种种问题城市规划方案有许多的弊端,比如:

2.1城市规划的管理部门的管理方式不合理。政府作为城市规划的执行部门和管理部门,政府就要使城市规划的作用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在管理方式上应该从城市发展的全局出发,逐步将城市规划具体落实到各个建设层面,并对开发建设行为进行管理监控,以对城市规划实施反馈调节。但实际上城市政府在具体操作中依然难以做到,出现政府战略与战术不分,以项目管理方式管理城市规划的问题。城市规划实施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是政府总是期望通过对单项目标和指标的管理来实施整体性的管理,从而失去对宏观事务的把握,陷入到具体事务的操作中,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城市中常出现的“书记工程”、“市长丁程”、“市长项目”等现象。政府对具体项目的过度关注必然会导致整体性的宏观调控的缺失,削弱甚至悬置了作为综合协调手段的城市规划的地位。

2.2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缺乏对于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观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速度不断地加快,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必然就会造成土地资源的开发,但是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规划的制作者常常忽视土地的生态安全,结果造成城镇土地资源的开发不合理,土地资源超强度开发等等,尤其是在建设房地产的时候,就会有规划滞后、用地结构松散等结果造成投资过高浪费严重的局面,尤其是现在一些设计者往往打着建设什么生态园区的旗号,来大量占地结果造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3城市规划的实施准则不完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还包括代表各种利益集团的开发商,这些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必然会反映到对空间资源的争夺上。因此,城市总体规划必须反映多元利益群体的需求,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来实现各种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总规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大多是停留在表面上,相关的利益集团对规划编制的有限参与,使得最终的城市总规实施结果与规划内容不一致。而且在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实施者很容易就把人本主义的元素省略掉。

2.4在城市规划中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现在大部分的城市规划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尤其是在对于保护原有建筑和保护历史文化古迹的问题上。目前不少城市以少占地和30年房龄就够本为由,兴起了大拆大迁之风,甚至许多建筑未使用几年就以各种理由被爆破重建,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对于文物保护,我国目前已经有法可依,但有历史价值又未被列为文物的历史街区和建筑尚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处于不断被拆迁的境地。

三、对于城市规划所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对于城市规划在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找出它的缺点之根本,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从而实现城市的适居功能。

3.1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建立一套完善灵活的监管机制。城市规划是一项公共政策管理体制系统,它要有效发挥作用需要借助有效的政治运作体制。因此,要建立适合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规划的政治运作体制,建立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社会基础,实现城市规划多元利益的协调与统一。同时要探索建立完善的规划制度,废除“关门规划”,推行规划公开,落实“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对城市规划及调整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让作为城市主人的广大群众对规划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范城市规划领域的“”。

3.2城市规划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建设条件,要尊重、研究、发扬自身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从一个或几个侧面,抓住优势,体现个性。制定实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方案。融“山水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田园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健康城市”、“绿色城市”等于一体。既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又给人们一个醒目的形象。

3.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合理搞好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是一个极复杂有系统的工程,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会涉及到许多的方面,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就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念来指导,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我们要把握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努力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生态的现代适居城市而作出指导。我们在设计城市规划时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并且把城市的经济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城市的舒适的功能。城市规划要依托城市建设的定位来制定,走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始终如一地贯彻“实用、经济、美观”的建设方针,一定能营造出让人感到亲切、自在的户外景观。

城市规划是城市的发展计划,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城市规划是一项科学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我们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并且始终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曹伟.城市生态安全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GIS技术;城市规划;应用

1 前言

在国外,GIS技术和城市规划相互结合的研究较为成熟和系统,其已经成为城市规划中重要的信息管理和分析工具。首先,英国等欧洲国家城市规划最先使用GIS技术,并且英国作为较早应用数字城市技术进行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的国家之一,已经初步建立了符合英国国情的国家层面的数字城市管理体系。根据不同区域和部门的需求,英国的数字城市管理体系形成了基于不同需求层面的各种信息管理框架[1]。在90年代中-20世纪末,美国地方政府城市规划、管理业务中的GIS基本普及物流、商业服务、医疗卫生、社会治安、防灾救灾也纷纷成为典型应用行业[2]。随着全球地理信息的快速发展,在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期,GIS技术已经应用到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中,到目前GIS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土地利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交通运输、地震灾害、医疗卫生、经济建设以及政府部门行政管理等方面,一些部门已经将它作为分析、决策、模拟甚至预测的工具,成为协助政府科学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虽然GIS技术自身已相当实用,但是它在国内规划行业中的应用还不够普及,需要GIS技术更深层次的应用。

2 GIS技术与城市规划

2.1 GIS技术适应现代城市规划的需求

随着观念的转变,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领域对规划与管理信息的处理有了新要求。传统城市规划工作基本是运用CAD软件技术辅助工作。CAD是通过点、线、面将矢量数据存储,但属性数据很少,没有空间数据库,不方便属性查询、浏览及使用只能作绘图软件。相对于CAD,GIS技术能把对象的空间位置和相关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弥补了原来城市规划纯图形、纯文字的缺陷,满足用户对空间信息、图形、空间分析功能、可视化表达等的更高规划需求。

2.2 GIS 技术有利于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方便性

做城市规划设计时,需要计算规划地块的开发强度、建筑密度、建筑面积、绿化率、人口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指标。GIS以数据库技术为支持首先保证海量数据的分类存储。其次,GIS能科学地管理和综合地分析具有空间特征的数据,保证数据现势性和准确性,科学、准确地反映城市的现状与发展。同时,GIS 软件可以方便快捷地生成各种规划用图、表格和报告,利用数据库管理数据,可以动态的更新、增补。更重要的是方便技术人员进行二次开发。另外,近些年内,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与卫星遥感技术相互结合应用,大大增加了数据的信息含量,可以进一步地促进城市规划工作的发展。另外,基础数据在连续更新的条件下可以长期持续使用,保证城市管理者可以直接拥有使用最新数据,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3 GIS在规划中的应用

3.1 GIS在信息采集及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

从城市规划的内容不难看出,城市规划首先要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包括城市的基础地形图数据、规划控制性数据,也有规划的现状数据和城市的属性数据等。GlS在这一环节与遥感相结合,可高效地完成影像的定位和地图校准工作,实现区域精确定位、有利于快速、高效的采集信息,如:可利用遥感影像在GIS软件中将其土地分类、专题特征的提取和面积测算等,了解城市的土地利用现状的基本情况进而形成城市规划现状的基础数据。

城市规划是以城市现状作为其设计与管理的基础,就城市管理本身而言,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进行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建设的首要工作就是建立城市规划数据库,动态地存储和管理城市空间信息及各种规划专题信息等基础数据,为城市规划提供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在城市规划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城市规划的空间分析模型,提供决策支持,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化与智能化。GlS在这一环节的重要作用既是运用GIS技术将大量的基础信息和专业信息进行数据建库建设,实现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一体化管理与可视化表现,提供方便的信息查询和统计工具。

3.2 GIS在模拟预测中的应用

城市规划的研究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在这一环节,采用数学模型对城市综合环境及发展进行预测, 为未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如区域城镇发展趋势和城市化水平预测城市用地和人口预测等,一般是利用回归分析、因素叠置分析的模式进行。先通过回归方程进行数据预测,然后利用GIS的空间叠置分析功能、缓冲区分析、拓扑分析等将所有的要素预测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相对合理的预测结果,关键在于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其与GIS的结合。同时可通过GIS相关功能模块的基础上,通过GIS的二次开发实现城市环境演变动态模拟与预测。

3.3 GIS在分析决策支持中的应用

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的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及其以后的规划工作等决策问题,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在这一环节,GIS在市政工程选址、布局等方面均有运用。如GIS在公共设施选址中的具体应用,利用GIS协助大型超市的选址工作,首先利用GIS对人口密度、出行分布、公交路线周围环境等进行数据建库, 其次对现状路网密度、出行距离和时间、交通可达性、公交服务半径进行合理性评价, 结合专业软件进行城市交通的规划预测、出行分布和流量分配决定选择超市的开设地点[3]。

3.4 GIS在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GIS和日常管理几乎是形影不离。在管理初期可以将所有信息录入数据库,建立城市环境数据信息数据库,可以实现对GIS数据管理、质量检验、查询、显示、统计、数据更新等方面功能;与影像相结合实现环境信息的叠加,实现对环境信息及时掌握,实现城市环境信息的统一管理,通过数据库及监测技术掌控环境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尤其在城市建设用地审批阶段,可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使审批人员可以很快地统计出所圈地块的面积及有关属性信息,了解周围的环境、工程布局、占用土地情况等等为规划管理提供高效服务。目前GIS结合遥感影像已经应用于执法监察工作中,利用遥感卫星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比对分析,重点发现土地利用的变化区域,结合现场勘察资料,可以较为客观、科学的进行执法。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电子地图的利用率越来越高,电子地图的方便组合、移动、缩放、携带、传送、编辑修改等特点更适合各行各业的需求,因此电子地图已经成为规划、土地、交通、水利等行业首选的工具。城市规划本身也包含的多种图,如现状图、区位图、规划图、评价图等。传统的线划地图不仅建立周期长,更新困难,而且比较抽象,已经从原始信息中筛去了很多环境成分。因此,利用GIS的专题制图功能,可将城市变化过程用直观的图件形式予以显示、制作更新。

4 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1 国内传统规划方式的约束。目前,在城市规划的实际工作领域,仍以传统的规划为主,对背景分析、趋势预测、论证、影响评价的要求不高,在规划编制的工作与成果中体现得并不多。

4.2 城市规划本身性质的限制。城市规划本身包含了社会和物质两方面因素的内容,有些问题存在着主观性、随机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在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政治体制下,人们规划的重点仍是解决形态、布局的问题, 方案的选择、政策的制定主观影响因素强。同时,城市规划工作的具体过程是不固定的,很多工作的内容不规范。而GIS的运行需要一个固定和绝对的环境,这也对GIS的应用提出了挑战使GIS处理比较困难。因此,城市规划的特性决定了GIS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局限。

4.3 人才问题是重要的制约因素。计算机技术引人到城市规划行业,往往是从非规划专业人员开始的,有些人从习惯的角度进行规划,往往懂计算机的不懂规划、懂规划的不懂计算机,这些都对GIS的应用带来很大影响。

4.4 GIS的应用软件的通用性,GIS的软件有多重,在规划人员做规划时往往发生今年用一套软件明年用另一套软件导致本来就不懂计算机的规划人员应用难度很大、并且数据的类型不统一甚至数据在相互转换间容易丢失内容等,建议各类规划或者数据尽量使用统一的数据格式。

4.5 数据利用率较低。各类数据资源不能共享使数据不能在不同的部门、机构、组织、集团之间共享交换使用,降低了数据的利用率,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平均费用,从而提高了社会的总费用。

5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综合发展,GIS 技术几乎应用到城市规划的每一环节中,明显的提高了城市规划的准确性、方便了城市规划、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要加大GIS在城市规划及各行业的应用,充分发挥其高效、便利、科学持续的巨大潜力,使之成为推动城市规划、管理、发展的新动力,使城市规划更加满足现代化城市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甲全,袁超,张国琴.国外数字城市建设应用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数字城市专题,2011,02:P32-P35.

[2]宋小冬,钮心毅.城市规划中GIS应用历程与趋势[J].规划研究.2011.10(34卷):P23-P29.

[3]韩笋生,彭震.GIS在国外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国外城市规划.2011.11.

[4]乔相飞,周宏伟,刘文新.城市规划中的GIS应用分析[J].测绘工程.2005年12月(14):P69-P70.

[5]赵景伟,顾凤霞,吕京庆.城市规划制图中的GIS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02(35):P211-P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