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隐私保护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时代的隐私保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时代的隐私保护

篇1

关键词:隐私权;网络时代;发展;法律保护

隐私权是属于个人的秘密,在没有本人的同意下是不能被公开的。近年来网络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人们在享受着网络所带来的便捷性同时,也经常会被侵犯个人隐私权,将个人信息泄露。下面将对网络时代隐私权的发展和法律保护进行详细的讨论,希望能为提高公民隐私保护能力提供相应的建议。

一、网络时代隐私权被侵害的主要方式

1.非法盗取他人资料

很多网站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会要求用户进行相关信息登录,如果拒绝将不能使用该网站。而黑客们则会利用这样的网站来进行非授权登录,进而盗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在网络时代中隐私作为个人的信息,商业价值正在逐渐的提升。一些专业的用户信息调查公司会利用非法盗取的个人信息来作为盈利的手段,对用户造成了不良影响。

2.擅自公布他人隐私

由于网络有着公开性、开放性的特征,其传播的范围十分广泛,极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擅自将他人的隐私公布于网络中,不仅会给个人造成影响,同时也有可能会造成其他方面的损失。当前由于网络的技术性较强,导致网络安全守护的手段仍然处于不利的位置上,发生了用户隐私泄露的问题始终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3.发送垃圾邮件

一些网站为了能获取经济利益,将提供自己网站的免费邮件列表作为与其他网站合作的一种内容,使得其他网站能获取邮件用户的信息,将一些垃圾邮件进行发送。这种情况常常会造成用户的网络邮箱爆满,无法进行正常的使用,同时也对用户的正常私人事务处理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二、我国隐私权网络法律保护现状

我国由于历史发展的问题,一直以来并没有真正的重视起隐私权保护问题。在多年的网络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法律零散和手段脆弱等特点。主要表现为,对隐私权的保护条款一般都在刑法或者民法当中,并没有确切的网络隐私权条款。隐私权作为公民的民事权利,在民法通则中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有间接性的保护范围。这种不确定的隐私权保护方法中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根据我国司法解释,确定的对隐私权的保护方法只有擅自公布他人信息和恶意宣扬他人因素造成严重的名誉损失后果的情况下才能对其追究民事责任。而其他的侵犯隐私行为却无法追究民事责任。采取这种间接性的隐私权保护方式,既不严密同时也缺少完备性。对此,立法机关应积极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网络隐私权保护,适当的时候应用有效的方式对用户隐私进行保护,使公民能真正的得到隐私保护。

三、隐私权在网络时代的法律保护措施

1.加快网络隐私权立法

加快网络隐私权立法能有利于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使公民能在网络生活中更加的轻松、自由。同时,对于一些受到过信息泄露或者隐私泄露损害的居民来说也能得到心灵上的相应补偿。积极的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可以有效规范信息收集者的行为,让他们在安全并且合法的环境下来进行资料和信息的收集,最终促进网络行业的健康发展,使我国信息化建设速度得到提升。此外,加快网络隐私立法能有效的打击网络犯罪活动,对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强化网络隐私权的执法保护

在现代网络时代中,网络用户要想得到更加有效的隐私保护就一定要重视起相应的执法保护。我国应在法律保护方面建立起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专门管理部门,以此来对网络用户信息进行管理。作为司法部门应对用户调取个人信息给予批准并进行相应的帮助。当经济主体受到了隐私权的侵犯之后,要对受到损害的个人能够补偿,对侵害他人隐私权的人进行相应的调查,并采取严厉的处罚,真正的时间网络隐私执法保护。

3.加强网络隐私权的司法保护

当前积极的建立起个人信息保护法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中的必然。现代社会中侵害他人隐私权的案件层出不穷,我国需要一个有效的机制来对这类案件进行处理。司法保护有着较强的约束力和权威性,能让信息主体享受到救济权。同时应积极的建立起个人数据保护法,明确个人的数据权利。

4.采取“双轨制”进行保护

如果只依靠单纯的立法制度来对网络进行约束,那么有可能会造成技术妨碍,对相关产业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而采取行业自律的办法来进行控制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行业中始终缺少相应的保障措施。同时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公民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强,隐私观念比较淡薄。因此,在进行网络个人隐私的保护上可以采取“双轨制”的保护模式。利用这种模式不仅能让行业中有基础性的法律保障,同时也能将立法形式作为最低的隐私保护方式。将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

5.加强网民的防范意识

网民是个人隐私泄露的主体,作为最容易受到侵害的一方来说,网民们应当尽快的掌握相关的网络安全常识,同时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在进行上网的过程中,网民应注意不能轻易的将自己的个人信息资料发送给陌生人,保证自己的信息不会泄露。此外,很多的网站需要注册才能进行登录,在进行资料填写的过程中能回避的个人信息就尽量回避。与此同时要做到不浏览非法网站,对自己的电子邮箱进行妥善的管理,谨慎进行网上购物。只有网民真正的提高安全意识,才能实现个人信息的安全保障。

四、结语

在现代社会网络时代中,用户的个人信息泄露是一件常见的事,这种隐私的侵犯严重的影响着用户的正常生活。对此我国一定要积极的建立起法律保护及时,在法律的保护下来为用户的信息安全作出保障,使其信息不受到任何的侵犯。同时作为网民也应重视起个人信息保护,加强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上网之后应及时的清除信息痕迹,保护个人的隐私,如果遇到了个人隐私侵犯的案件,应及时的进行报警处理,寻求法律上的援助。

参考文献:

[1]刘炼.论网络时代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J].行政与法,2012,07(02):45―48.

篇2

关键词:互联网;个人信息;信息保护;信息安全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对经济、政治、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日益凸显,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也与日俱增,网民数量持续快速增长。根据CNNIC最新提供的数据了解到,中国网民规模已高达6.49亿,全年总计新增网民数量3117万。但是,就当数亿网民美美地享受着网络创造的便捷高效时,木马病毒的增加、黑客的入侵、网站的侵权以及个人信息的流失等个人信息安全威胁让人们不得不开始对网络信息安全环境忧虑起来。据CNNIC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网民信息的网络环境依然不容乐观,在其下半年中仅仅有25.9%的中国网民没有遇到过信息安全问题,高达74.1%的国内网民遇到过信息安全问题。如何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已经成为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1 网络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

1.1 法律保护现状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发展势头迅猛,而相关法律条例的制定却相对滞后,这也是很多个人信息侵权事件得不到有效解决的原因。其中大部分法律还停留在通过公民人格尊严或隐私的规定对个人信息进行的间接保护,如《宪法》中“保护公民人格尊严与隐私”,《民法通则》中也有“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的相关规定,《侵权责任法》中规定对公民的个人信息保密等等。只有小部分法律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直接的法律依据,如《刑法》中针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并触犯刑法的行为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与《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中也明文规定了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具体条款及对应的惩罚措施。

1.2 行业保护现状

为约束互联网企业的相关行为,推进互联网行业稳定有序较快的发展,营造一个高质量的网络环境,以中国互联网协会为龙头的互联网行业组织积极参加制定和实施了很多行业自律公约。大部分行业自律公约都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作出了相关的规定,如《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要求互联网企业自觉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网站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构成了整个互联网行业保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很多知名网站都制定了关于用户个人信息资料的隐私保护条款,但这些条款多数存在于用户注册时才可以看到的用户使用协议当中,只有少数网站在其首页上设有关于隐私保护的超链接,通过点击超链接用户可以阅读关于该网站的隐私保护政策。如淘宝网在其首页底部位置设有“法律声明”的超链接,在法律声明中制定了关于保护用户个人信息资料的隐私权政策,其信息范围主要包括在淘宝网或阿里其他平台注册的用户信息,利用合法渠道从其他商业伙伴获取的用户个人信息资料,IP地址,设备信息,网页浏览记录以及通过使用cookie获取的相关用户信息等。此外,淘宝网还规定了关于信息披露、使用、存储和交换及cookie使用等条款。

2 网络时代个人信息被侵犯的根源

2.1 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

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通常认为做人就应当光明磊落、心胸坦荡,不担心自己的个人信息被他人知晓,对个人信息被侵犯抱有一种听之任之、无所谓的态度,并且很多网民都没有按时修补漏洞和查杀病毒或恶意程序的习惯,这些不良的上网习惯也会给用户的个人信息带来安全威胁:加之,网民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法律观念十分淡薄,不知道如何使用法律武器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也不善于利用技术手段保护个人信息,这都可能导致用户的个人信息被侵犯。

2.2 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国内当前对个人信息提供直接保护方式的法律条例数量相对不多,间接保护多于直接保护,同时也缺少专门用来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条例。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大部分法律条例是通过保护个人隐私权或个人人格权的方式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这种间接保护方式不能为个人信息的保护提供充足的法律依据,无法真正有效地保障个人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

2.3 行业自律性较差

部分互联网企业利用自身便利条件和高端的网络技术非法搜集、泄露和使用用户的个人信息;网站针对用户个人信息资料制定的隐私保护条款存在单面性,虽制定了相关的条款,但并未与用户进行沟通和商议;网站的隐私保护条文存在一定的隐蔽性,大多数网站的隐私保护条款存在于用户使用协议中,只有在用户注册时才可以看到,但很多用户注册时并不关注这些。

2.4 技术水平有限

随着互联网应用程度的进一步加深,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安全技术却没有跟上互联网应用的前进步伐,导致在很大程度上无法针对网民的个人信息给予强有力的技术保障。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一般的杀毒软件并不能有效地杀死隐藏在用户网络设备上的全部木马病毒:部分网站因安全技术比较落后而对网民的相关个人信息无法提供有效的保护,这些网站无法应对黑客的攻击。2011年“黑客攻击CSDN网站”事件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3 网络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建议

3.1 强化自我保护

网络时代中的信息主体应强化自我保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树立正确的个人信息保护观念,摒弃之前对个人信息被侵犯所持有的无所谓态度,并充分理解其重要性;强化个人信息保护的观念,增加密码强度,不轻易对别人透露或者公开自己的个人信息。(2)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定时查杀病毒和修补漏洞,并及时处理网络设备中存留的cookie、浏览痕迹等信息。(3)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学会运用法律条例保障自己所拥有的个人信息权利。(4)学习相关的信息安全技术,学会利用技术手段保护个人信息,包括对个人信息存储、传输等过程的加密处理,以及运用网络防火墙技术等。

3.2 加强行业自律

行业保护作为个人信息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内容包括网站保护和行业组织保护。(1)自觉遵循信息主体参与原则,相关网站制定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声明之前需与信息主体进行沟通和商议,充分考虑信息主体的意愿,不应单方面制定,并且网站应将制定的隐私保护条款放于其首页较为醒目的位置以方便用户进行阅读和了解。(2)不私自搜集、泄露和应用用户的个人信息,如确实有应用需求,应获取信息主体的允许,并通知信息主体具体的应用目的及详细的应用情况。(3)相关网站有义务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并且未经信息主体同意,不得将其个人信息提供给第三方使用。(4)针对互联网企业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声明制定相应的指标测评体系,中国互联网协会等行业组织也要积极发挥对互联网企业的引导和监督作用,督促和鼓励其不断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措施,一旦发现存在侵犯其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应该及时有效地进行相关处理。

3.3 健全政府保障

(1)尽早颁布《个人信息保护法》,并且基于其颁布相应配套的法律条例,以进一步将其具体化,保证其具有真正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断地健全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制度。(2)完善其他相关保护制度。①完善社会诚信制度,给数亿网民独自建立一个诚信档案,将网民的侵犯他人个人信息的不良记录保存在诚信档案中,并对个人信息侵权者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以阻止其继续侵权,比如取消个人信息侵权者享有的部分网络权利。②实行网络实名制。采用网络实名制以后,执法部门便可通过侵权行为确认个人信息侵权者的真实身份,继而能够准确有力地处罚个人信息侵权者,从而强有力地保障网民个人信息的安全。③加强弘扬传统美德的力度,树立自觉保护别人个人信息的道德观念,除此之外,还需加强道德的舆论监督,使个人信息侵权者迫于广大网民的舆论压力不得不停止其侵权行为。④政府对行业监管实施鼓励政策,由于监管信息数量巨大,监管费用巨大,必要时可进行适当的财政支持。

3.4 提升技术水平

加大对信息安全技术研发的力度,确保网民的个人信息在技术保障方面能够得到真正有效的保护。(1)研发更为先进的杀毒软件,加强对木马病毒的检测能力,需达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有效清除的要求。(2)保障个人信息安全传输,特别是公共网络上的信息传输,可考虑运用信息加密技术,比如加密算法、数字签名等技术,并定期检查是否存在搭线窃听等侵害用户个人信息行为,用户针对比较重要的个人信息,可考虑应用VPN进行传输。(3)提高网站安全性,研发更为高端的网络安全技术来阻止黑客的攻击,保证网民安全上网。

3.5 增加国际交流和合作

欧盟在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相对欧盟主张的法律保护模式,美国则倡导对个人信息保护采用行业自律模式,并且在行业保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网络时代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研究课题,我国应该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增加国际交流和合作,认真学习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争取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少走弯路,不断完善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

篇3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1-031-02

信息技术带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个人隐私信息民法保护的措施得不到具体解决,一直困扰着众多的网民,严重阻碍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信息时代下隐私权民法保护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信息时代下的隐私权

(一)隐私权的定义

隐私权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传统的隐私权是指公民的个人生活和个人信息在法律的保护下,不受公开、利用以及侵扰的权利。隐私权也被定义为民事主体拥有支配、保密、利用、保护私人生活和信息的权利,该权利不允许任何人的非法干涉,但权利主体拥有权利决定权。在民事法律范畴中,隐私权指的是民事权利主体可以对合法的私人信息和领域进行自主支配,不受任何人的干涉和侵扰,并且当侵私权受到非法干涉损害时,民事权利主体可以寻求法律保护。

(二)网络隐私权的定义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推动下,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在上网的时候通常会用到私人信息,由于我国网络及网络法律建设尚未完善,人们在网络上的隐私得不到很好的保护,“网络隐私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网络隐私权”概念研究处于初级阶段,虽非法定术语,但也拥有其特定的涵义及内容。

网络媒体的发展虽然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实现对公众问题的监督,但随着人们的个人信息在网络上的暴露,隐私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从侵权主体的角度出发,网络隐私权主要可分为六类:一是国家政府侵犯公民的隐私;二是网络经营者侵犯用户的隐私;三是商业公司侵犯客户的隐私;四是硬件和软件供应商侵犯客户的隐私;五是黑客侵犯用户的隐私;六是其他方式侵犯人们的隐私。总之,只要权利主体个人生活和个人信息的公布对权利主体人权益、人格、尊严以及个人社会信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均可被认为侵权。

二、我国目前信息时代隐私权民法保护的现状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很多电子商务部门迅速发展起来,其共同特点主要有:使用起来方便快捷,有利于群众接受,样式多,种类丰富,并且成本低因此很受网民的青睐,网民在进行网络购物时需要填写很多有关个人的信息,像姓名、联系方式、家庭地址等,方便送货上门,但是由于系统收藏大量的个人信息,其中也没有设置可靠的安全措施,没有相关的安全保护的政策,从而导致网民的隐私信息被泄露,隐私权严重受到伤害。介于这一点电子商务部门随之推出来隐私权保护的政策,但也只是表面功夫,泛泛而谈,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不断地发展,信息技术水平也随之提高,因此网民隐私权得到保护的问题亟待解决,要不断的设计新技术,从而实现网民隐私权得到保护的目的。

除此之外,我国有关网民隐私权颁布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得到完善,虽然在《民法通则》中有所体现,但是对于网民隐私权保护的问题仍得不到根本上的保障,目前在网络上,个人隐私权被盗的现象越来越多,并且方法和手段也越来越高明,有关法律制度的不足也越来越凸显。

三、信息时代背景下隐私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部门侵犯隐私权的行为

目前有很多的商业机构部门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大量违法搜集网民的个人隐私、个人资料信息,导致公民的个人信息随时都会面临被盗的情况,这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将隐私权视为人格权,公众的个人信息就可以防止非法被盗,公众的人格尊严得到保护。根据隐私人格权理论,如果未经他人允许的情况下非法侵害他人隐私,通过责令的办法来遏制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行为。但是如只是单纯的将隐私权看作人格权,一旦个人隐私被违法获取,不仅严重的侵害了个人的隐私权,而且也只是让侵权人对个人提供精神赔偿的责任要求,这并不能对个人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应该让侵权人承担对他人财产损害的责任,侵权人如果没有财产赔偿将无法遏制住侵权行为的产生,因为侵权人获得的经济收益将大于精神损失,只是警示赔偿起不到遏制的作用。

(二)没有完善的隐私侵犯的法律救济

所谓隐私侵权的法律定义是,如果他人的个人隐私遭到违法侵害后,则他人可以使用任何保护个人隐私的手段,主张个人的隐私权得到保护。保护隐私侵权的法律救济意思是,两大国家的法系要求侵权人对自己的行为对受害人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赔偿受害人精神、经济的损失,通过给予一定的金钱,使得受害人精神状态能够恢复到没有被伤害之前。伤害赔偿以外的补救方法,意思是指根据我国法律的具体情况,采取颁发各种保护措施,强制规定,处理诉讼以外的其它救济的方法,更加注重诉讼前期的补救方法。因为预防侵权行为的产生以及以防受害人的伤害损失过大是保护他人隐私权最好的办法。通过这些预防的措施来逐步的降低或减少其安全行为的产生,以保护受害人的安全。我国制定的有关隐私侵权的救济方法有“停止侵害”,意思是侵权人在实施违法侵权行为的时候,受害人可以依法制止侵权人伤害其人身的权利,但是前提是侵权行为正在进行中。

(三)隐私权的抗辩事由不健全

互联网时代虽然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同时也使得我们的隐私受到严重的伤害。一旦互联网将他人的信息泄露,则其传播速度将不守人为控制,其带来的伤害也是无法挽回的。因此,网络平台对他人隐私的保护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另外隐私本身具备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可减性,个人隐私是受限制的。公众与不公众人物的区分主要是靠事件来衡量。但是我国的法律制度中并没有与抗辩事由有关的,这就需要在后期立定相关法律来得以完善。在侵权行为的惩罚上,我国的法律制度过于抽象,不够具体,这使得执行起来很难掌握。我国对他人隐私的保护研究起步比较晚,因此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无法起到保护他人隐私的目的。

(四)社会公民缺乏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意识

互联网时代他人隐私安全保护问题显得异常匮乏,而且在我国的公民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还相当薄弱,对日常生活中的隐私侵权的行为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人们不知怎样保护自己以及他人的隐私,甚至有的人会认为隐私受到侵害可能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没有得到惩处,所以就去侵害别人的隐私。另外公众也不知道怎样才能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不被侵害,当人民的隐私遭到侵害时还是不知怎样做才能制止,不能通过正规的法律渠道来保证自身的隐私不被侵害,这使得公众的个人隐私被窃取的现象频频发生,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人们对个人隐私保护意识薄弱的现象不仅不能促进我国的法律制度得到更好的完善,反而会促进侵权行为的进一步产生,人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

四、信息时代下有关隐私权民法保护的相关对策

(一)调整好商业机构的经济利益和隐私权之间的关系

商业部门要想获得发展,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合法的范围内获取个人的信息,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很多商业机构获取信息后对个人的信息进行二次的利用。所谓二次利用意思是通过自身已经了解到的信息,通过有序的整理之后,在其它的方面可以使用。这样的行为是在已经合法获取他人信息之后进行的,其主要就是为了提供更合适的、更优质的服务,使得商家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对于这样的行为国家需要进一步规范,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措施没有受到所有消费者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样的行为可使得商家为他们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所以我国应该合理的规定个人信息的二次使用,而不能制止。

(二)设立完善的有关隐私权的法律制度

随着网络时代的产生,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个人信息的价值也在不断的凸显出来,他人的信息被恶意窃取、买卖以及利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这种问题的产生一定要从辩证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的对待。首先,商家如果为了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对他人信息进行收集时,合情合理,但是必须考虑到所收集的信息是否会对他人带来伤害,信息是否安全。其次,个人信息的二次使用需进行合理的规范;最后,他人信息数据的交易很多情况下都是未经他人允许,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交易,根据这种现象必须制定合理的防范措施,由于公民很难找到信息被交易的证据,因此隐私保护难以实现,制定强制性的法律保护制度,完善诉讼的证据的种类,为公民辩护提供依据。

(三)完善相关的隐私权抗辩事由的法律制度

隐私权具有可见性的特点,个人隐私是受到限制的。假如我国相关部门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是新闻媒体通过舆论的办法对他人起到监督,对他人信息给予探知并且公开的情况下,这样的行为是正规的,并不属于违法行为,不是隐私权保护的范围之内的。我国法律中提出,如果未来社会的某种公共利益,行为人采取某种手段即使侵犯了他人的隐私,也有权不对他人承担赔偿的责任。给予行为人这样的特权,不仅保护了他人的利益,但更多的是起到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作用。抗辩事由是国家机关威力调查犯罪,保护社会安定,而侵犯他人信息的行为,因为是为了大众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安定,而伤害了个人利益,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但这些必须在正当理由下执行的。

(四)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网民的隐私保护意识

增强公众网络使用时个人隐私保护的意识,大力加强公民对隐私保护的观念,树立公民现代的隐私观念。做到尊重他人隐私,而且保护自己的隐私。通过加强宣传树立隐私权观念,了解有关网络隐私保护的法律制度,学会使用加密软件系统,使得个人隐私得到合理的保护。对待网络上的任何表格都不得轻易地填写,以防个人信息泄露。特别是当消费者遇到奖品以及折扣等的诱惑时,一定要慎重抉择,经常清理电脑的缓存,换取密码达到信息保护的目的,以防信息泄露造成严重的损失。

篇4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个人隐私

1、引言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网络应用内容进一步增加,用户体验不断提高,我国进入移动互联网的大时代。据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 占整体网民比例的85.8%。凭借其便捷性、移动性、私人性等特点, 移动互联网一方面能够利用搜集到的用户信息并进行数据挖掘以提供更具个性化、更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个人隐私存在着透过网络泄漏或者是被非法盗取使用的威胁,这可能对用户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我们必须努力解决移动互联网泄露隐私的问题,从而促进移动互联网更好的发展。

2、移动互联网上个人隐私泄露的途径

2.1 非法接触

手机,PAD等智能移动终端在被他人保管、遗失或被偷窃时都可能发生隐私数据泄露。终端锁屏密码的破译方法一般有:通过屏幕上留下的指痕或油污,在理想条件下可以完整破解68%的手势密码。

2.2 恶竟程序窃取

据CNNIC2014年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显示,2014年360互联网安全中心累计截获Android平台新增恶意程序样本高达326万个。伪装成系统软件是恶意程序常用的传播手法,近似模仿流行应用是恶意程序传播的一个显著特征,窃取用户个人隐私成为恶意程序的主要目标,欺诈短信、恶意链接和伪装应用为恶意程序传播的三种主要途径。

2.3 WIFI窃取

有无线热点的公共场所,只要一台Win7系统电脑、一套无线网络及一个网络包分析软件,设置一个无线热点AP,就能轻松搭建出一个WiFi,不设密码。用户很难察觉黑客搭建的伪造WiFi的真假,一旦连入,黑客15分钟就可以窃取手机上网用户的个人信息和密码,包括网银密码、炒股账号密码等。

3、移动互联网上个人隐私泄露的危害

个人隐私一旦被泄露,会使其精神和财产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垃圾短信源源不断,骚扰电话接二连三,垃圾邮件铺天盖地,坑蒙拐骗乘虚而入,个人名誉无端受毁等等。用个人的智能手机、PAD等处理工作事务的人,一旦个人隐私泄露,可能存在泄露企业单位秘密的安全风险, 而对于一些政府机关或者部门的工作人员而言,一旦其个人隐私被泄露,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安全。

4、移动互联网上个人隐私的保护策略

4.1 加快隐私权的保护立法

考察我国现行立法,有关隐私权的法律规定还比较少,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这显然不利于对公民隐私权全面充分的保护。应当尽快出台相关的隐私权保护立法,并在立法中明确以下问题:第一,各个掌握信息的行政部门不能保留不能为公众所知的个人信息;第二,为特定目的采集的个人信息,不能用于其他目的,除非征得本人的书面认可;第三,信息数据库以及信用机构必须保证该信息可靠地运用于既定目的,合理地预防该信息的滥用,第四,个人有个人信息知情权及个人信息修改权。

4.2 将个人信息区别管理

允许公开的个人信息:(1)个人基本信息:姓名、通信地址、电话号码等;(2)个人基本商业信息:现有的或以前的贷款或信用卡记录,所缴纳给公共事业单位的费用等;(3)公共信息记录:欠税记录、犯罪记录、破产记录等;(4)查询记录:公民个人查询及被查询的记录。禁止公开的个人信息:这类信息原则上不在个人信用信息中收录,除非因某种特殊需求经过本人书面请求,才可以收录在个人信息中并加以公开。包括:(1)个人储蓄帐户信息;(2)个人保险信息;(3)个人收入信息;(4)个人工作经历及表现;(5)个人医疗、民族、政治信息。

4.3 加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防范个人隐私的泄露

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凡是需要提供自己身份信息、位置信息、健康及医疗信息、金融信息等个人信息,应对提供的对象及方式进行深入的了解,确保安全可靠;在移动互联网上浏览时,应使用可靠的手机和PAD等终端设备;禁止使用智能手机存放敏感数据,重要人物的联系方式不要存放在手机通讯录中,并且将通讯录的信息尽可能的简化;严格审查将要安装的智能手机软件,仔细阅读智能手机软件的隐私政策,确认其安全可靠,不安装任何可疑软件;禁止通过微信和QQ等即时聊天软件传输敏感数据;不接入不确定安全的WIFI。

4.4 加强技术手段,保护个人隐私

移动互联网上的网站运营商应该加强外来嵌入代码的安全控制和审计,以确保用户的个人隐私安全;同时,网站运营商和移动广告运营商应该加强业务应用的安全,防范个人隐私数据的泄露,主要的方法是加强数据库及应用系统安全管理和审计,如采用数据库审计系统、运维安全风险控制系统、Web应用防火墙以及Web应用审计及风险控制系统来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

针对智能移动终端易遭受木马病毒攻击,易丢失数据包而导致隐私数据泄露的问题,对敏感数据加密存储是较好的解决方案,根据数据的重要程度分等级的进行加密保护;通过远程定位,远程锁定和远程清空数据等技术来减少移动终端设备丢失造成的损害;采用硬件或软件隔离技术为发生敏感隐私数据的应用程序营造安全独立的运行空间,保护应用程序及其数据不被其他程序侵扰。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都是安卓和IOS等国外操作系统,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我国人民使用习惯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对保障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安全,提升我国移动互联网竞争力至关重要。

结束语

手机、PAD等移动终端已成为人们须臾不离的日常工具,作为智能移动终端,它们时刻记录着个人的日常行为,保存了大量的个人数据。比较常见的如个人聊天记录、手机短消息、GPS地理位置信息、个人照片、视频、联系人列表、通话记录等。这些数据一旦泄露或被利用,小则暴露个人隐私,大则危害国家安全。我们只有掌握了隐私泄露的途径,了解各种隐私泄露的危害,同时加强个人的隐私保护意识,才能有效的保护个人隐私。同时,我国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制定个人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和规则,并加强个人隐私保护的技术手段,多管齐下保障个人隐私,促进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持续繁荣。

参考文献

[1]夏宁.网络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研究.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6(6):294-296.

[2]程燕.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络隐私保护问题研究.计算机科学,2014,41(10):73-78.

篇5

打电话、发短信、听音乐、拍照片、收发电子邮件……使用ios、黑莓和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然而,智能手机隐私泄露令人堪忧。近来,智能手机市场风波不断,安全与隐私问题将智能手机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隐私泄露令人堪忧

前不久,一条有关丢失iPhone4S的微博在网络上热传,一女生捡到iPhone4S之后,没有物归原主,反而兴致勃勃地玩起自拍,可没料到,此手机的iCloud云服务功能自动将照片同步到了云端的照片流里,然后又同步给了失主。于是,失主发现了此“捡拾者”用iPhoneAS自拍的照片,并将照片上传到了网上。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销量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各种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电池续航能力不足、手机病毒传播迅速、所耗流量过高……系列问题都成为智能手机发展的掣肘之处。而个人隐私安全性直都是智能手机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强大的功能和无处不在的云服务实际上也在悄悄地泄露着每个人的隐私,隐私问题已经成为智能手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前不久,互联网安全服务商TRUSTe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用户在使用智能手机时最担心隐私信息泄漏,其次是安全问题占26%。据媒体报道,超过半受调查的iPhone和Android手机程序会把用户年龄、性别、位置以至智能手机的独特装置卷标等数据转送给广告商,部分更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严重侵犯个人隐私。

应用程序是窃密高手

智能手机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在于安装各式各样的应用程序。这些程序是潜在的“窃密高手”,对机主个人隐私构成威胁。

2011年4月,两名电脑安全专家发现,苹果公司的iOS4版手机操作系统有安全漏洞。该漏洞允许iPhone4手机以秒为单位,收集用户所在地的经纬度数据和时间标记,并将其存储在个未加密保护的文件夹中。随着用户执行“同步”操作,这些信息被复制到个人电脑中。这意味着,只要拿到用户手机和电脑,任何第三方即可获得用户行踪隐私。

《华尔街日报》安全分析师也曾发现苹果iPhone手机可以“跟踪”用户,同时使用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也有同样“功能”。分析师还发现,即使关闭定位功能,iPhone手机仍在收集用户行踪信息。

另外,一些应用程序的使用需要获得用户手机隐私信息,包括浏览过的网页内容、通讯录、储存文档等。这些程序可能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泄露手机号码和手机特有的序列号以及手机中的其他信息。而信息分析商则可以把所有这些信息汇集成包括手机使用者的身份和兴趣爱好等在内的对推销商品颇有价值的个人消费档案。

广告驱使收集个人信息

网络时代广告业追求更强的针对性。智能手机机主的上网习惯、爱好和审美情趣等个人信息对广告业、搜索引擎、零售业等行业都颇具价值。

网络广告服务商尤其青睐这类信息。他们有专门的服务器,可以收集和整理手机应用程序发送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向消费者定向投放广告,或者为广告主和网络媒体充当中介,最终使企业在数以亿计的消费者中精确定位潜在客户。

美国英特尔公司实验室和杜克大学2010年10月联合调查发现,30款Android手机应用程序中有15款在机主不知情的情况下向一个远程广告服务器发送机主行踪信息,这15款中有7款自动发送识别手机的序列号。在特定情况下,这些应用程序还向其供应商发送手机号码和序列号。这意味着,除了应用程序供应商以外,其他公司也能够获悉智能手机机主隐私。

法律盲点难保机益

即使得知个人隐私被采集,手机机主恐怕也难有作为,因为相关法律存在“盲点”。

机主们不妨查看一下正在使用的手机应用程序,看看是否附有相应的隐私保护条款。如果有这类条款,那么进入手机“设置”选项,调出指定应用程序,点击“关于此程序”选项即可见隐私保护条款。有关隐私保护内容或链接也可能直接出现在屏幕下方。然而,很少有应用程序提供这类隐私保护条款。

网络隐私安全机构TRUSTeand HarrisInteractive最近研究适用Android和iOS系统的免费应用程序,结果发现,使用率最高的340款免费应用程序中,只有19%包括指向隐私保护条款的链接。网络安全专家特洛伊·H·万农特别警告,下载免费应用程序要格外谨慎。“不少程序开发商收集设备信息并将其存储于第三方服务器,以此构建广告或设备档案。”他说,“几乎所有免费程序都使用广告软件,这样提供免费应用的开发商才能有收入。到底有多少应用程序收集并转发这类‘个人’设备数据以构建广告档案?”

智能手机机主隐私遭侵犯的问题不容忽视。2011年夏天,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技术与隐私事务小组委员会就此举行听证会。该小组委员会主席艾尔-弗兰肯参议员呼吁,推出可能涉及使用者所在方位的应用程序时,苹果公司和谷歌公司应该附注隐私保护条款。

篇6

关键词:大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3-0009-03

Abstracts: Nowadays,global data resources rise sharply in a projectile and diversified way,which gives rise to big data.personal information security started by big data has broken out comprehensively. The threat, aggression and impact generated by it have gone far beyond our category.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privacy to divulge have brought us severeproblem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ecurity challenges brought by large data and critical methods confrontingprivacy protection, as well as points out that big data not only introduces safety problems, butit is also the effective mea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privacy, which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for the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Key words: bigdata; safety; privacy; protection

大数据这一现象引发了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1],而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已经不同程度地渗透到每个行业领域和部门,其深度应用有助于企业的经营活动。大数据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资产类别,就像货币和黄金一样,对数据的掌控直接关系到对市场机遇的把握和巨大的经济回报。大数据资源呈现爆发式和多样化的急剧增长,其蕴含的无限开发潜能和巨大商业价值正引领各行各业智慧经济的崛起。

大数据的发展使得监视变得更容易、成本更低廉也更有用处。当我们更多的个人信息被采集和存储下来,大数据的弊端也就显现出来了。大数据还会带来更多的威胁,毕竟,大数据的核心思想就是用规模剧增来改变现状。我们将分析它是如何加深对我们隐私的威胁的,同时还将面对一个新的挑战,即运用大数据预测来判断和惩罚人类的潜在行为,我们的隐私和倾向受到很不良的影响。

1 大数据的来源及分析应用

1.1大数据的来源

网络的应用发展、科学研究的需要、存储器价格的下降和容量的巨大提升、计算机仿真等,使得我们收集到前所未见的庞大数据集[2],大数据的来源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社交网络:随着社交网络不断发展,更多的数据以图作为基础模型进行表达更为自然,而且这些数据的是极其庞大的。大型和超大型社交网络的处理是手工分析方式无法完成的,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社交网络分析领域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升和各种数据挖掘方法的发展。

2)电子商务系统的数据:电子商务用户数量和交易数量随着物流的快速发展都相当惊人。淘宝为了处理这些大规模的数据,自行开发了海量数据库系统ocean base。

1.2大数据分析应用

为了及时了解数据相应的变化,不断优化和改进,不仅仅要治标而且要治本,使同类的问题不再出现;持续监控和反馈,不断寻找能从最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我们必做的就是深入的分析数据[3],使这些数据更好的被应用。

我们不仅需要通过数据了解现在发生了什么,更需要利用数据对将要发生什么进行预测,以便在行动上做出一些主动的准备(如图1)。例如,通过预测商品的销售量预先采取行动,对商品进行及时的调整。

1)大量的交易历史信息由商业组织积累而成,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希望从这些数据中分析出一些模式以便从中发现商业机会,通过趋势分析,甚至预先发现一些正在涌现出来的机会。比如,美国的一位父亲,女儿只有16岁,却收到了孕妇用品商场的促销券。愤怒的父亲找到商场讨公道,没想到女儿真的怀孕了。原因是这家商场建立了一个数据模型,选了25种典型商品的消费数据,构建了怀孕预测指数,能够在很小的误差范围内,预测到顾客的孕情,从而及早抢占市场。

2)图分析和网络分析可用于产品直销、组织和个体行为分析、潜在安全威胁分析等领域[4]。图分析和网络分析规模的增长,从几何角度看,图的节点和边都不断增长。此外,公安机关发现,犯罪分子还通过对获取信息的整合,提高其含金量卖出更高的价格。比如,A从电信服务商获得了一个人的姓名和手机号码,B通过4S店得到了同一个人的姓名和车牌号,C在医院获得了这个人的身份证号和家庭住址,那么通过信息交易或者交换,这个人的完整信息很可能就会彻底暴露给犯罪分子。而这一切,正是大数据所擅长的分析、整合、数据碰撞。

2大数据引发的安全挑战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被称为“大数据”的网络时代的收集和储存能力面前,未来的每一个人,在执意的搜索面前,都无所遁形,大数据所引发的安全问题同样引人注目。

大数据时代,外部数据商挖掘个人信息是不可能被屏蔽的。如今,用户所产生的实时数据均不同程度地被各社交网站开放,数据提供商很方便收集一些数据[5],涌现了一些专门从事监测数据的市场分析机构。市场分析机构之所以能以非常高的精度锁定个人,挖掘出个人信息体系,他们是通过人们在社交网站中写入的信息、智能手机显示的位置信息等多种数据组合得出的。据市场分析机构统计,他们可以识别出95%的用户,仅通过分析4个用户曾经到过的位置点。用户隐私安全问题堪忧,就如前CEO斯科特麦・克尼利(Scott McNealy)说:“你没有隐私,忘记这事吧……”。

全球最大的电子邮件营销公司艾司隆(Epsilon),曾在2011年4月初发生了史上最严重的黑客入侵事件,引发许多主要的企业客户名单以及电子邮件地址因此外泄,这些受害企业包括了摩根大通、第一资本集团、万豪饭店、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及电视购物网络等。

大数据对个人信息获取渠道拓宽需求引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安全、隐私和便利性之间的冲突。消费者受惠于海量数据:更低的价格、更符合消费者需要的商品、以及从改善健康状况到社会互动顺畅等生活质量的提高。“棱镜门”事件爆发后,尴尬的奥巴马辩解道:“你不能在拥有100%安全情况下,同时拥有100%隐私和100%便利。”。总统先生说出这样的话,说明目前我们对大数据引发的安全挑战还没有效的遏阻。

3 大数据的隐私保护方法

3.1隐私保护方法之一――个人许可到让数据使用都承担责任

未来的隐私保护法应当区分用途,包括不需要或者只需要适当标准化保护的用途。对于一些危险性较大的项目,管理者必须设立规章,规定数据使用者应如何评估风险、如何规避或者减轻潜在伤害。这将激发数据的创新性再利用[1],同时也确保个人免受无妄之灾。例如,一家公司出售了一项以驾驶员坐姿为特定识别符的汽车防盗技术。然后,它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了分析,预测驾驶员的注意力状态(如昏昏欲睡、醉酒以及生气),以此向周围其他驾驶员发出警报以防发生交通事故主。根据目前的隐私规范,他可能需要新一轮的告知与许可,因为这样使用信息是未经驾驶员授权的。但是如今,在数据使用者的责任承担体系下,他们就会评估预期用途的危险性。如果发现危害性很小,他们就可以着手实施预定计划并实现提高驾驶安全性的目标。

将责任从民众转移到数据使用者很有意义,也存在充分的理由,因为数据使用者比任何人都明白他们想要如何利用数据。他们的评估(或者由他们所雇用的专家制定的评估)避免了商业机密的泄露。也许更为重要的是,数据使用者是数据二级应用的最大受益者,所以理所当然应该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2隐私保护方法之二――个人动因和预测分析

大数据时代,关于公正的概念需要重新定义以维护个人动因的想法:人们选择自我行为的自由意志[7]。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可以并应该为他们的行为而非倾向负责。在大数据时代之前,这是明显而基本的自由权利。毕竟,我们的法律体系就是这样规定的:通过评判人们过去的行为使之为其行为承担责任。然而,有了大数据,我们就能预测人的行为,有时还能十分准确。这诱使我们依据预测的行为而非实际行为对人们进行评定。

通过保证个人动因,我们可以确保政府对我们行为的评判是基于真实行为而非单纯依靠大数据分析。从而,政府只能依法对我们过去的真实行为进行追究,而不可以追究大数据预测到的我们的未来行为;或者,在政府评判我们过去的行为时,也应该防止单纯依赖大数据的分析。例如,在对两家涉嫌操纵价格的公司进行调查时,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先作出大概判定,然后监管机构再以传统手段立案和进行调查。不过,当然不能只因为大数据分析预测它们可能犯罪,就判定其有罪。

大数据管理的基本支撑是保证我们依然是通过考虑他人的个人责任对其进行评判,而不是借助“客观”数据处理去决定他们是否违法。只有这样,我们才是把其当作人来对待――当作有行为选择自由和通过自主行为被评判的人。这是从大数据推论到今天的无罪推定原则。

3.3隐私保护方法之三――击碎黑盒子,大数据算法师倔起

日前,计算机系统做出决策的方式是基于程序明确设定所需遵循的规则。这样,如果它们的决策出错(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就可以回过头来找出计算机做出错误决策的原因。“为什么外部感应器遭遇空气湿度激增的情况时,智能飞行系统使飞机以5度的角度上升?”等。现在的计算机编码能被解码、检查,并且可以解读其决策依据――无论多么复杂,至少对于懂得如何解码的人不存在问题。

然而。有了大数据分析,这种追踪会变得愈发困难。对人们而言,进行预测分析的计算机系统往往过于复杂,根本无法理解。但当计算机按程序设置明确执行一系列指令时,情况就不一样了。例如1954年早期,在IBM将俄文译成英文的翻译程序中,人们就能轻松理解一个单词译成另一个单词的原因。但是,对于谷歌利用几十亿页的翻译数据开发出的翻译系统,当其将英文单词“light”译成“光”而不是“重量轻”时,就不可能清楚地解释如此选择的原因,毕竟这个预测分析是基于海量数据和庞大的统计计算之上的。在这些背景下,我们能看到大数据预测、运算法则和数据库有变为黑盒子不透明、不可解释、不可追踪,因而我们对其信心全无。为了防止这些情况的出现,大数据将需要被监测并保持透明度,当然还有使这两项得以实现的新型专业技术和机构。它们将为许多领域提供支持,在这些领域里社会需要检测预测结果并能够为被其错误引导的我们提供弥补方法。

大数据将要求一个新的人群来扮演这种角色,也许他们会被称作“算法师”。他们有两种形式:在机构外部工作的独立实体和机构内部的工作人员――正如公司有内部的会计人员和进行鉴证的外部审计师,即外部算法师和内部算法师!

3.4隐私保护方法之四――反数据垄断大享

数据之于信息社会就如燃料之于工业革命,是人们进行创新的力量源泉。没有大量鲜活的数据和健全的服务市场,这些创新就实现不了。随着我们管理上的转变[1],我们相信,大数据的不利影响将会得到控制。然则,随着尚未成熟的大数据产业的不断发展,另一个重要的挑战将会是如何保护极具竞争力的大数据市场。我们必须防止21世纪数据大享的崛起,它相当于19世纪强盗大享的现代翻版,那些强盗大享曾垄断了美国的铁路、钢铁生产和电报网络。

为了管理这些新兴行业,美国制定了适应性很强的反垄断条例。

最初是在19世纪为铁路行业制定的,后来又被应用到了掌管商业信息的其他公司,从20世纪最初十年的国家收银机公司(National Cash Register),到20世纪60年代的IBM、70年代的施乐公司、80年代的AT&T、90年代的微软和今天的谷歌。这些公司所开辟的技术成了经济结构中“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所以为了防止它们垄断,法律的支持必不可少。

反垄断法遏制了权力的滥用。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条例能从一个领域完美转移到另外一个领域,并且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网络产业。这种不带任何偏袒的强有力的规章非常实用,因为它提供的是一个平等的竞争平台,一开始便没有任何优劣之分。因此,为了促进大数据平台上的良性竞争,政府必须运用反垄断条例。而且,就像世界上一些大型的数据拥有者那样,政府也应该公布其数据。

4 结束语

大数据也和其他领域的新技术一样,给我们带来了的安全与隐私问题。另外,它们也不断对我们管理计算机的方法提出挑战。正如印刷机的发明引发了社会自我管理的变革,大数据也是如此。它迫使我们借助新方法来应对长期存在的安全与隐私挑战,并且通过借鉴基本原理对新的隐患进行应对。我们在不断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应确保我们自身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2]周傲英.数据密集型计算-数据管理技术面临的挑战[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9,5(7):50-53.

[3]覃雄派, 王会举, 杜小勇, 等.大数据分析――RDBMS与MapReduce的竟争与共生[J].软件学报,2012,23(1)32-45.

[4]林子雨,赖永炫,林琛,等. 云数据库研究[J].软件学报, 2012,23(5):1148-1166.

[5] 王意洁,孙伟东,周松,等.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关键技术[J].软件学报,2012,23(4):962-986.

篇7

人类不断地发展信息技术,是为了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然而我们现在的物理距离缩短了,心理距离却疏远了。

现在的地球,我们习惯于称为“地球村”。①“地球村”概念的提出者是加拿大的媒介批判学者麦克卢汉,他在20世纪60年代就预言了现今新媒体构成的环境。“它(信息技术)能使远隔千里的人相互接触,你们每个人都将出现在别人面前,你们将在一起谈笑、彼此接触,仿佛同处一室……你的伙伴所看和感受到的那个人常称为你的‘化身’即现实的你的一种象征。”②

其实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有了网络以后,我们会在每逢节假日的时候发送电子贺卡,这些电子贺卡大多数是网络运营商制作的,在千“信”一面的框架下,我们甚至懒得重写祝福语,就群发给别人。如果是短信的方式,那也是相同的短信大家转来转去。久而久之,本来是对等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真诚的关系,演变成了发信的人是一个人,但是发送的对象是多个,对接受的人来说成了一种“信息负担”。

生活中,整个世界尤其是年轻人,都盛行“宅”文化。或许我们已经开始习惯构建个人的世界,我们习惯于打开各种聊天工具,在上面寻找自己喜好的聊天伙伴,这样我们就活在了自己设计好的“交往圈”里,网络交往圈就是我们的“生活圈”。网络构建出来的虚拟世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不断拉大了。

自从进入了网络时代,人们接触媒体的门槛降低了,介入公共领域的方式增多了。网络是完全开放的,网络上存在诸多的交流沟通工具,比如微博,只要你申请了微博账号,就可以对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评论,及时了解公共事务的发展状况。

网络的使用成本是低廉的,门槛也不高。但是,网络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工具,是一种技术,显而易见,社会地位高、经济实力强的个体在网络和社会政治事务中代表的利益还是照样多很多。

信息技术不断地加剧人们间的不平等,而且现实世界中的不平等在网络世界中继续放大。“名人”微博的关注度和粉丝比普通人的微博要多。这充分说明了在互联网上不同人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如果不是加V的用户,其微博的转发数和转评数,经常都是很低的。但是名人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的几乎每一条微博会被千万个粉丝转发。我们也会感受到这样的现象,就是在传统媒体时期,专家学者和名人所能影响的范围,往往集中在自己的那个领域。现在在微博上,名人的影响力已经广泛多了。专家已经不单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名人也不再是某些方面的名人,他们都已是全方位的“全能”的人。在网络这个平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被一轮又一轮地放大了。

人类不断地发展信息技术,是为了提高媒体的个人化,然而,越是个人的就越是他人的,这其实还涉及到个人化和隐私保护的问题。我们开始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大众传播也变成新型的“个人传播”,我们每人都拥有自己的媒体、自己的空间。看新闻,我们不需要被动地接受报纸、广播、电视呈现给我们的议题,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浏览自己想要的新闻。然而一旦没保护好个人的隐私,越个人化的东西就越会变成社会的。2011年12月21日,国内最大的程序员社区CSDN上600万用户资料被公开,22日,疑似人人、开心等网站用户信息被黑客公布,涉及用户资料近5000万份。③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到底是自由,还是无法控制的混乱和危害,这一点我们现在也很难说清楚。

在传统媒体时代,能够广告的是那些能够提供大量资金的个人和团队,在网络时代,此种情形往往更甚。在网络上,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广告冲击的力量。我们登录各类门户网站,广告分布在页面的各个角落;当我们打开邮箱的时候,我们又能收到各种各样的分类广告,即便是没有点播,商家也能时时找到你。

信息技术的发展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然而,它只能解决人类某些方面的问题,实际上又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我们现在越来越依赖“虚拟世界”――网络所创造的一切,已经有学者发出了“网络至死”的呼声了。④

注释:

①地球村,意指人们在21世纪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村落的村民一样

②【美】迈克尔・德图佐斯:《未来的世界――新世界展望》,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330页

③省略/news/2012-01-06/1139167.shtml

篇8

【关键词】信息传播自由;隐私权;冲突;平衡

一、信息传播自由

信息传播自由,可以拆分为两个词,一个是“传播”,一个是“自由”。从本质上来看,传播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因而信息传播自由可视为与传播这一普遍存在的人类行为相对应的一项人类基本权利。

回溯历史,信息传播自由这一理论形成于近代的西方,是西方经济政治变革的需要,也是近代文明的产物。其最初的理论依据是“意见自由市场”论,这一理论的源头可追溯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但在随后的发展中,信息传播自由不再只是一个纯粹、抽象的“理想模型”,在具体现实的考察中,信息传播自由已经被许多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确认并保护。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第一条便写到:“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定宗教或禁止信仰自由;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自由;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政府请愿的权利。”是一种宪法赋予的政治权利,体现了一种法律自由。

信息传播自由在定义上有着较为宽泛的内涵,它应该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艺术表现自由、游行集会自由等多种传播方式。在大众媒介占主导地位的传播环境下,在一定程度上看,信息传播自由同新闻自由是重合的,甄树青给新闻自由下了一个定义:新闻自由是公民的基本自由之一,是通过传播媒介表现出来的言论、出版自由。

二、隐私权

隐私权,指个人人格上的利益不受不法僭用或侵害,个人与大众无合法关联的私事,亦不得妄予公开,而其私人活动,不得以可能造成一般人的精神痛苦或感觉羞辱之方式非法侵入的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一项基本权利。

隐私权作为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制的时间较晚。1890年Samuel War ren和Louis Brandeis第一次提出隐私权的概念。但直到1905年,才有法律认定普通法中存在隐私权的概念。

三、数字时代特性下的新发展与新矛盾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出现了社交网络等新的媒介形式,以及以智能手机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大大加强了民众对信息传播的参与度,信息传播自由前所未有的得到了扩大。互联网的传播具有几大特性:第一,信息极大丰富;第二,信息传播的时空范围扩大,传播迅速及时;第三,人们连入互联网和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便捷,参与者身份及参与行为具有广泛性。第四,“把关人”地位相对减弱。

这些特性促进了信息传播自由发展,使传播更为平等自由。但同时也可能使信息传播自由遭到滥用,导致信息传播自由权同隐私权发生失衡。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民众参与信息与获取的准入门槛,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为公众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人人都是信息生产者。人们把自己的大量个人信息有意无意的在了网络上,同时也通过网络更轻易的去获取他人的信息。另一方面,网络本身具有匿名性。在这样低门槛、多途径的情况下,人人都可以连入网络同其他网民进行交流,由于这一开放性特点,当损害个人隐私权的行为发生时,技术人员难以追查到责任人。并且一旦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发生,其侵害的范围和后果严重性也随之扩大。任何一个小范围的隐私都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向全世界扩散,想要对其进行控制变得尤为困难。除此之外通过搜索引擎等技术手段,将散布在网络中的个人的基本资料拼凑起来变得更为容易。

四、信息传播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主要表现

(一)信息传播自由与信息安全

信息传播自由对信息安全的影响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个人层面上,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二是国家层面上,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伴随着搜索引擎、云技术、社交网络等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众为了获得相应的网络服务,将自己的个人信息传输到网络上。这些信息一旦到网上很容易被个人或者公私机构进行收集然后加以利用,有一些网站会跟踪用户信息,进行广告的推送等。比较极端的例子有人肉搜索,以及利用这些信息达到犯罪的目的。为了应对这一挑战,2012年初,欧盟出台了一项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改革方案,“被遗忘的权利”,即民众有权要求相关机构删除有关他们的个人数据。这一项权利的增设在相当大程度上达到了提升信息隐私保护的水平,但同时除了在其可操作性上存疑,更主要的是当个体有权利删除任何不利于自己的言论,这将会危害到信息传播自由。

(二)知情权与隐私的公开

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是一直存在的,一方面人们有权了解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人们也有不公开个人隐私的权利。问题便在于隐私和公共信息之间的界限具有模糊性。特别在网络环境下,强调信息的共享,例如很多人愿意在朋友圈、微博这类线上平台里,自己的生活信息,原意可能是想同朋友分享,但在转发等行为下,可能就会在网络中扩散开来。因而个人隐私和公共信息的界限在网络上变得更为难以辨认,这无疑成为了侵犯个人隐私的重大威胁。

特别是在针对一些如政治人物、娱乐明星等公众人物时,他们个人隐私与公开信息的界限又应该怎么划分,才可以在保护他们作为公民的权利的同时,又不损害民众的知情权,这也是二者冲突所要平衡的一个关键所在。

(三)信息传播自由与名誉伤害

一方面因为网络所具有的匿名性,人们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比在现实生活中少了许多顾虑。在表达真实自我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实言论,甚至公然诽谤他人。另一方面,通过网络非法获得个人隐私再在网络范围内进行,例如曾震惊娱乐界的艳照门事件,在短时间内就达到了三千多万人的浏览量,对当事人造成了名誉和精神上的伤害。

五、信息传播自由与隐私权的协调

隐私权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消极的隐私权,另一类则是积极的隐私权。在过往,传统的隐私权更加注重消极的隐私权利,即“不受侵扰的权利”转化为更适应网络的积极的隐私权,人们有控制自己信息传播的权利。因为人们也许是出于自愿或作为换取服务提供个人信息,但是一旦将这些信息交付给网络或媒体,他们就很难知道他的个人信息将被如何使用,且信息扩散的范围、程度如何,以及在传播过程中它是否还具有完整性,是否被歪曲已不得而知,这时则需强调积极的隐私权。如前述欧盟颁布的“被遗忘的权利”,就是一种积极的隐私权保护方式。

隐私权和信息传播自由之间的冲突与平衡,在司法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在欧洲大陆,法院会维持这两者的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更偏向于对隐私权的保护。但美国则不同,受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影响,人们更偏向于维护信息传播自由。

但无论是哪种法律体系都希望能为信息传播自由与[私权划出一条清晰可辨的界限,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一界限都是难以判定的。平衡信息传播自由与隐私权之间的冲突,一方面,在法律层面上的继续探索尤为重要,但同时它也需要从科技手段、社会准则、市场压力等方面入手,建立一个由多个角度切入的完善体系,来缓解二者之间的冲突,达到平衡。

参考文献:

[1]李伦,李军.隐私权:网络传播自由的道德限制[J].道德与文明,2007(5).

[2]杨磊.信息传播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和平衡[J].西部广播电视,2014(8).

[3]朱颖,陈小彪.论网络时代下的新闻自由及其边界[J].网络传播研究,2007(11).

[4]邵国松.“被遗忘的权利”:个人信息保护的新问题及对策[J].南京社会科学,2013(2).

篇9

由于中国网民突破2.4亿,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网上大国;由于在中国排名前20位的城市,网络人口数已经超过当地报纸传阅人口数量(即以报纸发行量乘以4倍的传阅率);也由于在校2700万大学生中98%以上每天上网,上网超过2小时;更由于80年代以后出生的“新人类”和“新新人类”中已经出现所谓的“零接触的一代”,也就是说,对于传统四大媒体(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完全不接触,只会“挂在网上”。

对于广告主而言,网络传播已经从两三年前的“补充性”媒介概念变成针对80年代后出生网民们的“主体性”媒介概念。在web2.0时代,消费者通过网络上的新闻、评论、贴吧、BBS、论坛、博客等各种平台,可以迅速搜索、、分享各种商品和品牌经验。由于电视的黄金时段也是网虫的黄金时段,如果广告主只选择电视黄金时段的“最大化传播”,将永远接触不到这些受众。而广告效果的分析也已经从“AIDA”模型(Attention-Interest-Desire-Action,即“引起注意-发生兴趣- 引起欲望- 购买行动”)转变成网络时代的“AISAS” 模型(Attention-Interest-Search-Action-Share,即“引起注意-发生兴趣-网上搜索-购买行动-分享经验”)。

广告主面对这种品牌传播的新形势和新格局,如果采取鸵鸟式的逃避心态,不愿或不敢正面回应各种新形式和新内容的传播挑战,那么散失的将是庞大的商机和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模式。例如企业网络品牌管理的崭新议题,通过web2.0新技术平台可以实现的各种传播新业态,尤其是网络口碑营销传播的新使命,将对某些只在传统媒体进行营销传播的企业迅速洗牌,淘汰出局。网络口碑力量巨大(大家可以从汶川地震后网络人民公审“万科-王石”和“10大跨国铁公鸡”以及捧红“王老吉”、批判“范跑跑”等威力可观)。

不少企业已经领教过网络病毒传播的威力,开始重视网络口碑管理,通过自身公关部门或外聘的公关传播公司提供网络舆论导向服务,凡是对企业品牌有利的讯息给予聚焦、放大、延伸;凡是对于企业品牌负面的讯息给予删除、消隐、稀释等。因此也导致某些大型网站出现“网络舆论保镖”的业务模式,例如跟企业签订所谓“战略合作伙伴框架协议”,具体收取年度保护费,保证本网站不会出现某企业品牌的负面消息、评论或其它讯息。在“网络舆论保镖”业务模式出现的同时,又有某些不肖企业指使某些不肖公关业者组织“网络暗战部队”,通过隐蔽发稿方式,在网络上攻击竞争对手,不利对手企业品牌的讯息。

取经美国式伦理准则

中国传媒大学IRI网络口碑研究所成立开始,就向美国口碑营销协会(WOMMA)取经,引进网络营销的伦理规范,鼓励消费者分享自己真实的品牌体验报告,反对不肖企业或其公关业者假借消费者立场散发有利于本品牌信息或恶意攻击竞争品牌的负面信息。美国口碑营销协会倡导的《口碑营销准则》如下:

准则一,保护和尊重消费者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尊重、认同并促进消费者而不是销售者从根本上掌握和控制消费者和销售者的关系这一理念的行为。我们充分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时刻受到保护。

准则二,ROI诚实原则,即关系、评价、身份诚实。其中,关系诚实原则的内容为:我们倡导公开的消费者、口碑传播者和营销者关系,我们鼓励口碑传播者在他们和其他消费者的交流中公开他们和营销者的关系,我们不特别告诉他们说什么,但是我们指导他们对于和销售者的关系以及他们收到的任何产品和激励采取公开和诚实的态度;我们反对“托”和秘密行销,在这类行销中,人们被雇佣来推荐产品但并不公开他们和销售者的关系;我们遵循联邦贸易委员会准则中的条款:“如果在转让人和广告的商品的卖家存在可能实际影响认可的分量和可信度的联系(比如:受众不会理所当然接受的联系),那么这样的联系应该被完全透露。评价诚实原则的内容为:我们从来不告诉消费者他们应该说什么,人们会自然形成自己的诚实的评价,并且决定对其他人说什么;我们提供信息,我们鼓励他们分享并且努力推动这一过程,但是基本的交流必须建立在消费者个人意愿的基础上;我们遵守联邦贸易委员会准则关于推荐和认可的条款,即认可必须时刻反映诚实的想法、发现、信仰或者认可者的实际体验。此外,如果是由广告者直接做出的陈述,其中不得包含欺骗性或者不能被证实的东西。”身份诚实原则的内容为:明确透露身份对建立信任体系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能使消费者对与其交流的、对其进行指导或者暗示的人的身份感到迷惑或则被误导;策略组织者应该对身份的透露实行监控和执行,透露的方式可以在交流内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坦诚的透露不对明显的虚构角色做要求,只是针对那些可能被误认为普通消费者的虚构身份或者代表团体;我们遵守联邦贸易委员会准则中关于推荐和认可的条款:直接或者暗示性地呈现的广告推行认可,作为所谓“实际消费者”应该利用实际消费者,通过口头或录像清晰明显地说明这类广告中的人不是本广告产品的真正消费者;策略组织者在被消费者或者媒体问询时应该透露他们在策略中的角色。我们会在要求下提供相关信息。

准则三,我们尊重管辖地的规则。我们尊重所有网络或非网络通信区域(比如一个网站、博客、论坛、传统媒体等等)的权利来形成和推行可行性规则。我们从不制定会冒犯或违背这些规则的战略或者鼓励这类行为。

准则四,我们负责地处理和未成年人的关系。我们深信我们在向未成年人推行口碑营销项目的过程中负有重要的义务和责任的同时需要高度的敏感性;我们反对将13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纳入口碑营销项目的对象范围;我们遵循所有关于未成年人和营销的适用法律。包括美国儿童网络隐私保护法(COPPA) 和涉及特殊产品年龄限制的相关规则;我们确保我们所有的营销策略遵循现存的关于儿童的媒体特殊规则,比如day-part限制。

准则五,我们促进诚实的对下交流。意识到我们无法控制人们说什么或者一个信息怎么在多轮的交流中传播,我们在对下交流中推行诚实ROI原则。在项目进行中,我们指导口碑传播者进行道德性传播,我们从来不指导或者暗示他们参与到任何违反这一准则的行为中。

准则六,我们保证隐私和许可权。我们时刻尊重消费者的隐私。所有的口碑营销项目都应该建立在使用最高隐私、决定参加和许可的标准之上。除非消费者自愿授予我们在其他方面使用通过消费者参与口碑营销项目而收集的他们的个人信息的权利,否则我们只能在那个特定项目的范围内使用这些信息。

篇10

垄断地位助长霸道气势

南京大学杜骏飞教授曾经指出:“2010年的腾讯以及2008年的百度,之所以能够对网络社会的公众予取予夺,是因为它们对市场的占有达到了超级垄断的高度:垄断者能在其市场上保持唯一卖家的地位。”网络霸权从来都是网络垄断的衍生品。腾讯QQ为什么敢于逼迫用户做出“:选一”的举动?其中就暗含着这样一个意思:杀毒软件有很多,腾讯QQ却只有一个。腾讯QQ的这一举动的确激起7很多网民的愤怒,甚至有人毅然选择了MSN、飞信等其他即时通信工具。如果说奇虎360贸然挑起了这场争斗的话,那么腾讯QQ的回应就显得过于急躁,甚至是弱智的。现在可以揣测腾讯高管当时的心态可能是:“既然你奇虎360这么折腾我,那么我们就让你玩完!”腾讯太过于自信,甚至低估了用户的智商。但奇虎360挑战腾讯qq的勇气来自哪里?腾讯QQ逼迫用户的勇气来自哪里?摊开了就是在市场上不可替代的“垄断”地位,正是这种垄断地位助长了它们的霸道气势,针对这场“3Q”大战,工信部批“360与QQ”只为追逐利益。时任工信部部长李毅中2010年11月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工信部对这一事件高度重视,将坚决维护市场秩序和网民利益。

不同模式引发难免的纷争

中国企业的发展模式在网络时代非但没有改变,相反得到了充分的发扬光大。在《品类策略》一书中,里斯伙伴公司论述7中国企业的发展模式,“这里面包涵两种不同的商业哲学,一种可以称之为A(Amenica)模式,即以美国企业为代表的美式品牌模式;另外一种可以被称之为J(Japan)模式,即以日本企业为代表的日式品牌模式。A模式就是美式品牌模式,是追求聚焦、狭窄而深入。J模式,也就是日式品牌模式,是追求分散、宽泛而全面。”A模式和J模式成了中国企业难以做出的选择。

在利益的驱使下,中国企业走进了一个“深渊”,多元化发展、品牌不断延伸,一个品牌下诞生了众多的子产品或副产品。而且,企业的发展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甚至以“短期盈利”为目的,于是中国企业就不约而同地走向了“横向”的发展轨迹。QQ显然是网络企业横向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QQ本身是“即时通信”的响亮品牌,但在QQ旗下分布着众多的子产品:QQ门户网站、QQ游戏、QQ影音、QQ拍拍、QQ播放器、Qq旋风、QQ电脑管家、QQ搜搜……今天是QQ与奇虎360的战争,明天不排除爆发与其他品类内强势品牌之间的纷争。而相对于QQ,奇虎360的整体发展基本都围绕在“安全卫士”这一产品或品牌定位上,从它的产品线360安全卫士、360杀毒、360网盾、360隐私保护器、360浏览器以及360手机卫士等,可以清晰看出奇虎360的企业模式应该属于美式品牌,它只是在企业既定的方向和范围内进行产品线的研发和推广,形成了比较健全和稳定的企业纵向发展体系。

免费假象掩盖背后伎俩

“免费”具有太大的诱惑,以至于受众为“蝇头小利”蜂拥而至。网络一切免费的特点也成就了它今日的奇迹,使得它成为有史以来人类知识、经验和表达方式的集大成者。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商业模式所基于的是庞大的消费群体,人气赚足了,名声响了,这就是盈利的基础。

QQ和奇虎360在这一点上具有同样的经历和模式。马化腾说:“腾讯的商业模式和很多企业不一样,主要思路是提供大量免费的服务,腾讯现有高达5亿活跃账户,覆盖了中国超过2.5亿的网民。通过免费的服务来开发出增值服务,是腾讯80%的收入来源。”虽然奇虎360要比QQ晚上足足10年,但是它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拥有了QQ一半的用户,这是一个足以令人着魔的数字。也正是这样的用户数量,给了QQ和奇虎360可以“免费”行天下的勇气。中国软件行业和互联网行业惯用的“免费”模式,其实更强化了网络企业的隐蔽伎俩――通过各种非正常的手段对用户的信息进行扫描和收集,用户在“免费”使用的同时将自己暴露给了它们,并成为它们进行交易、盈利的工具和手段。用户总在感叹QQ功能的强大。而且为这样一种免费的软件“感激涕零”,同样,在奇虎360杀毒软件免费提供时,用户产生的不但是一种欣喜若狂,更有一种对于付费杀毒软件的报复心理,但是,QQ和奇虎360靠什么盈利啊?QQ、奇虎360拿什么来开发高端软件、运营庞大的企业?

网络霸权警示网络道德

MSN今年突然提出要求用户转移博客内容的通知,并在没有征求用户意见的前提下撤出了中国大陆市场的博客服务,使得无数博主的博客内容被无情地删除或转移了,无异于现实生活中的“被强拆”。QQ的“一个艰难的决定”何尝不是在戏玩网络用户?一场原本是两个网络企业间的争斗,却偏偏要拿用户做“挡箭牌”,这种心态就是显而易见的霸权意识。因为“畏惧”这样的垄断和霸权,用户似乎真的没有别的选择,辛苦耕耘的博客空间,转眼间就会变成看不懂的“符号”。网络用户在这场网络纷争中受到了一次“再教育”。现代社会从来不缺乏竞争,缺少的永远是“竞争法则”。没有政府出面协调,奇虎360与QQ的争斗不知道要出现什么样的结局,是两败俱伤?还是一枝独秀?网络时代更加需要法律法规的及时出台,以规范和维护网络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