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行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种植行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种植行业现状

篇1

摘要在对泰兴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发展对策,以促进泰兴市设施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江苏泰兴

1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1领导力度进一步加大

多数乡镇都成立了设施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设施农业发展工作的领导。

1.2考核奖励力度进一步加大

各乡镇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设施农业的发展要求,结合本乡镇的工作实际和特点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出台多种形式的奖惩扶持政策。姚王镇在市政府奖励的基础上增加奖励额度,对连片3.33hm2以上的单个项目奖励1.25万元,6.67hm2以上的奖励2.5万元,33.33hm2以上的奖励7.5万元,对超过指标的部分奖励750元/hm2。

1.3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

部分乡镇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通过加强行政推动和市场引导,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刘陈、黄桥、七圩等乡镇组织镇村干部到山东、东台参观,多数乡镇组织基层干部到新街、姚王等乡镇参观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加快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

1.4运作机制更加完善

各乡镇坚持以招商引资为突破,以企业能人投入为主体,以项目开发为载体,以党员干部示范为带动,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设施农业运作机制的灵活性和实效性明显增强,涌现出公司化经营、合作社经营、协会牵头、订单销售等多种运作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规模面积偏小,设施效益得不到充分显现

泰兴市设施农业生产的总量虽然具有一定的面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种植面积都比较分散,形不成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从各地发展设施农业的情况看,大部分地区都是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生产,没有总体的发展规划,一些项目发展规模偏小,形不成规模优势,形成了小而全的发展格局。

2.2土地流转困难,设施农业项目形不成一定规模

在设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土地的正常流转已成为其规模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1]。一是现行的土地政策制约设施农业规模发展。农民有3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承包经营权,农民可以自主经营,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干预,致使部分设施农业项目因少部分农民不愿意租田而搁浅[2]。二是高额的土地租金阻碍设施农业规模的扩大。三是教条的土地管理政策限制规模农业的发展。

2.3农业投入不足,设施农业发展资金严重缺乏

设施农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种植新模式[3],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其前期投入成本较大,特别是设施栽培,简易的设施投入成本在6万元/hm2以上,钢架大棚投入在12万元/hm2以上,而农业上的投入不足造成设施农业发展资金缺乏,严重制约设施农业的规模发展。

2.4劳动力缺乏

近年来,各乡镇都掀起了打工热潮,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利用农闲进入城市务工,留在家中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造成务农劳力紧缺,不能适应设施农业的发展需求。

3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3.1合理制定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一镇一业”、“一区一品”的发展格局

设施农业的发展应结合区域农业资源与产业经济特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的原则,着力打造沿江、沿如皋、海安及古高线、如泰运河线为主的两纵两横特色产业带,形成一个以黄桥为中心的主导生猪产业区,重点发展生猪、银杏、设施园艺、优质稻麦、家禽、意杨、特色水产、特粮特经等产业,不断推进泰兴市设施农业发展的“2218”工程。各地区应积极选择技术成熟、适销对路的设施农业产业、品种、项目,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业产业,逐步形成“一镇一业”、“一区一品”的发展格局。

3.2加大政府投入和资金扶持力度,逐步做大做强设施农业

在国家惠农政策的调控下,粮食生产效益得到了恢复性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要从农民手中租用土地需要付出较高的费用,而当前处于设施农业发展的初期,要形成规模,投入的成本相对较高,这就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要像发展工业园区一样发展设施农业。

3.3研究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政策,不断改善发展设施农业的用地环境

根据泰兴市现有的农业用地现状,合理划分农业人口生活用田和经济用田,在确保农民生活用田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经济调控政策,使经济作物用田集中连片,便于土地集中流转。加强土地国有政策的宣传,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政策,切实改变农村土地流转难的问题,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重新规划农村的土地使用,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土地使用环境。在设施农业发展上,要积极探索农民土地的入股、合股经营新模式,降低设施农业的投入风险。在设施农业的土地使用上,市乡国土部门要积极配合,对发展规模生产确需生产辅助用房的要确定科学政策,支持设施农业生产,对发展规模养殖需要搭建生产用房的要在环保许可的条件下简化手续,切实改善发展设施农业的用地政策环境。

3.4强化设施农业适用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设施农业从业劳动力的科技应用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一是强化现有的农业推广服务队伍人员科技素质水平。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讲习班、研讨班,加强人才引进、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闯劲的设施农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二是强化设施农业基地负责人的技术培训。要组织村企负责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经纪人和种养大户参观考察设施农业典型,学习借鉴先进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学习新的农业生产适用新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三是强化设施农业务农劳动力的科技培训,提高务农劳动力的科技应用水平。通过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和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升设施农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4参考文献

[1] 乙从军.烈山区设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7):132-133.

[2] 于振洋,董林芳,韩玉福.密山市设施农业的发展建议[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9(6):6.

篇2

[关键词] 烟草病虫害 发生特点 防治现状 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133-01

前言:烟草是一年生的农作物,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产物,我国烟草种植者在长时间的研究中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就。现有的烟草品种是生物技术培育出的新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性,让烟草行业可以可续发展。烟草行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产业,病虫害预防一直是烟草行业的重要内容。

1 烟草病虫害发生特点

1.1 烟草病毒病

烟草病虫害出现病毒病主要分为三种情况,分别为普通花叶病、黄瓜花叶病、马铃薯Y病毒病。烟草植株在发生烟草病毒病后的叶片较为容易破碎,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烟草出现病毒病在初始发生阶段的时候叶脉表面的颜色将会褪色,如果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现象会越加明显。目前,烟草植物如果发生黄瓜花叶病毒的同时会伴随着马铃薯病毒病,这俩种病毒在刚刚开始的阶段,烟草叶脉颜色变淡甚至透明,叶片呈现出拉长现象,严重整个烟草植株都会出现萎缩情况。

1.2 黑胫病

在1896年发现第一例黑胫病后,到现在黑胫病已经成为烟草行业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烟草行业的经济建设。黑胫病主要伤害的是烟草的根部及茎基部,烟草生长后期最容易感染上黑胫病,如果长时间出现阴雨天气黑胫病传播的速度将会扩散。烟草植株出现黑胫病将会出现叶片白色絮状物质,这个烟草植株将出现干缩情况[1]。

2 烟草病虫害防治对策

2.1 建立烟草病虫害管理防治体系

烟草行业对于病虫害应该建立相对应的管理防治体系,这样可以对大面积种植的烟草病虫害进行管理检测,在最大程度上将烟草病虫害控制在可以预防的范围内,减低烟草病害对于种植者的经济损失。在烟草种植园内适应检测管理设备,对于烟草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向上级反馈,管理部门对于烟草出现病虫害的信息快速了解,帮助烟草管理部门对烟草病虫害发展趋势全面分析,制定出相对应的防治措施。烟草技术人员应该在发现烟草病虫害的情况下就向上级做出汇报,让烟草行业的专家对于烟草病虫害进行指导,定期对烟草种植人员普及烟草方面的知识,让烟草种植者在药物使用上及时并且科学,对于出现烟草病虫害的情况及时间等原始数据要详细记录,方便烟草专家对于烟草情况的了解。烟草种植应该在一个规定的种植区内进行,这样可以保证烟草生长出的质量及生长管理,将世界最先进的烟草种植技术及方法积极引进,保证对于烟草病虫害病情的防治。烟草病虫害检测管理体系在建设镇,应该让每一名烟草种植者都能够及时的将烟草情况向上级反馈,提升烟草行业的工作效率[3]。

2.2 农业预防

使用农业预防方式对于烟草病虫害预防主要有三个内容,分别为选择烟草品种、种植管理、合理耕种。不同烟草品种在实际生长及发育中对于病虫害抵抗的能力存在一定差距,这样就需要烟草种植者在品种选择时选择适合自身地区种植的品种,最大程度降低烟草植株出现病虫害的机率。提升种植管理强度,在种植中科学使用化肥,提升化肥利用率,出现病虫害问题的植株将及时清理,研究培育五病害害的烟草幼苗,适当的时间对于烟草植株进行采收,积极对可能出现烟草病虫害时间进行控制及管理。合理耕种,一片土地不能长时间仅耕种一种植株,正常情况下烟草植株都是与谷类植株轮流耕种,这样可以保证土壤中的营养含量,降低烟草在种植中出现病虫害的可能性,合理耕种防治方式仅仅使用在耕地面积较大的地区,才能将合理耕种的效果体现[3]。

2.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就是养育烟草病虫害的天敌,使用生物农药等。最常使用的生物防治措施就是将烟草病虫害的天敌进行保护,让烟草病虫害的天敌可以在烟天将病虫害进行诱杀。烟草病虫害的数量应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样可能将烟天中的病虫害全部消灭,降低病虫害为烟草种植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生物防治方式是使用大自然有的生物体本身进行防治,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效果并没有化学防治效果那样迅速,但是对于生态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甚至为零,是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防治方法,更加关注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4 化学防治

保证烟草生产质量,降低烟草叶片中农药化学含量,使用低毒、高效、环保的杀菌剂是烟草行业的主要品种,这样可以促进烟草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烟草植株在移植栽培后,在化学药品选择上一定要选择药效较好、环境危害小、性价比高的药品,严重禁止使用已经被国家禁止使用的药品。杀菌剂对于烟草植株的表面具有一定保护,并且农药残留的时间较短。

结论:烟草行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产业,烟草病虫害将直接影响烟草植株的产量,降低烟草质量,因此对于烟草病害害防治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卢雨,徐楠楠,张汉千.龙岩市烟草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9:199-201.

[2]匡传富,李宏光,何斌.2013年郴州市烟草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4,11:132+134.

[3]黄帮全,贺晓辉,张芯丽.德宏冬春烤烟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基层农技推广,2016,03:88-90.

篇3

关键词 食用菌产业;现状;组织模式;发展前景;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325-01

传统农业生产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原料,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但二者循环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谷糠、林木枝桠、木屑、未利用的禽畜粪便等,造成环境污染,降低资源利用率,而食用菌生产正是利用这些废弃物,生产出深受消费者欢迎的高档真菌食品,因而食用菌生产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前景广阔[1-2]。

1 安徽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2011年5—12月,笔者通过参加省内行业会议、网上查阅资料、电话咨询、实地走访等方式调查了安徽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安徽省食用菌产业区域布局明显,平原地区及城郊结合部多以草腐菌为主,皖西、皖南山区多以木腐菌为主;品种丰富,人工种植品种多达20余种;但产值规模较小,2010年全省食用菌产值29亿元,仅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2 955.44亿元的1%;生产技术落后,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

2 国内食用菌种植模式案例分析

2.1 山东省莘县双孢蘑菇生产模式——公司加农户模式分析

山东省莘县双孢蘑菇生产是靠公司加农户模式发展起来的,即由公司投资建设菇房,免费为菇农提供菌种、技术、服务并负责产品回收,农户负责生产和管理。2010年,该县建成专业菇房4 000座以上,年产值逾4亿元。公司加农户模式相对于企业来说有3个方面优势:一是能充分发挥企业有一定资金、设备先进、技术水平高、会经营、联系市场能力强的优势。二是生产周期短,资金周转快,设备利用率高。三是可获得2次利润,即生产菌袋利润和回收产品后的销售利润。相对于农户来说有4个方面优势。一是农户不需购买全套生产设备,大大减少了投资费用和资金的占用,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二是投资可大可少,有利于更多的农民加入种菇队伍。三是农民只管发菌和出菇,技术要求低,风险小,提高农民种菇积极性。四是解决了农民最发愁的销路问题。

2.2 安徽省东至县食用菌种植模式——标准化种植模式分析

东至县采用标准化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即食用菌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制订有严格科学可操作性的标准规程。食用菌产品包括中间产品均有检测标准,且有一套管理体系,可将各标准落实到生产的各个环节。现在食用菌生产已成为东至县农村的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种植量达1.1亿袋,产值达4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0%。标准化种植模式优势具体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质量安全有保障。二是利于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发展。

2.3 浙江省常山县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发展模式——园区模式分析

园区模式即将食用菌生产的相关企业、服务单位集中到一个园区内。浙江省常山县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创建于2001年,现建有标准化菇房超过3万m2,智能化工厂栽培大棚1 050 m2,菌种生产车间1 000 m2,实验大楼逾1 600 m2,已有碧盛食品、绿尔康食品等5家龙头企业入户园区。在园区的带动引领下,全县已发展乡镇一级食用菌园区7个,2010年食用菌总栽培量达2.2亿瓶(袋),实现产值4.4亿元。园区模式优势在于:一是产业化集群,企业、信息、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二是用工业理念抓农业,示范带动效果好。三是专业化分工,利于食用菌生产规模的扩张。四是集中体现政府的倾斜政策。

2.4 山东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模式——工厂化生产模式分析

山东九发食用菌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由山东九发集团公司和中国乡镇企业总公司联合发起、以募集设立方式成立的国有股份制公司。1998年正式成立,1998年7月,“九发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现已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科研、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工厂化生产模式优势:一是有专业研发机构或研发人员。二是有规范的产品标准、统一的销售品牌。三是利于产业化经营。四是经济效益好。

3 安徽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组织模式分析

通过总结分析,发现现阶段国内食用菌发展组织的4种模式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而又各有侧重。公司+农户模式侧重于服务,在全省范围内有重点地培育5~10家,有利于安徽省食用菌产业的稳步发展和行业水平的整体提升,也有利于安徽省食用菌产业外向度的提高。标准化种植模式侧重于产品质量的提升,在食用菌发展行业已达一定规模,家家户户都在栽培食用菌的地区大力推广模式,有利于该地区食用菌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园区模式侧重于示范引导,将负责产品开发、品种引繁、技术培训、栽培生产、产品加工、质量检测的各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单位集中在一个园区,发挥集聚效应,扩大影响和带动作用。在食用菌生产新区,采用此模式能较好地体现地方政府抓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导向和态度,促进该地区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兴起。工厂化模式是欧美等先进国家食用菌生产的主流模式,也是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方向,其产品质量稳定,市场供应平稳,在安徽省工业化程度比较好的地区推广该模式,将农产品生产转化为工业品生产,对安徽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4 安徽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食用菌生产的原材料是以农林废弃物为主,其产值规模应与该地区农业产值规模成比例,据相关报道,2006年福建省古田县食用菌总产量达37.6万t(鲜品),产值达11.5亿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52.3%。2007年湖北省随州市食用菌总产量2.75万t,产值11.5亿元,食用菌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8%。安徽省2010年食用菌产值29亿元,仅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可见安徽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5 结语

安徽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地理气候、自然环境适合食用菌产业发展,安徽省属农业大省,食用菌生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全省各地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学习借鉴国内食用菌产业发展先进管理模式,通过5~10年的努力,使食用菌产业产值提高到当地年农业总产值的15%~25%,形成种植业、养殖业、食用菌业均衡发展的局面,这对提高安徽省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清洁农村环境、促进农业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作用[3-4]。

6 参考文献

[1] 朱西儒,陆辉,张相日,等.我国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展望[J].广东农业科学,2005,1(5):87-89.

[2] 胡永光,李萍萍,袁俊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606-2607.

篇4

11畜牧业快速发展

新疆的主要农业生产部门是畜牧业,其一般使用多种饲养方式并存。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科技水平提高,新疆的畜牧业由原来的草原游牧转向农区半农区养殖模式并且加快了新品种的培育;而且,新疆的畜牧业逐渐趋向于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大型养殖场养殖,实现工场化生产,有效地提升了牲畜地产量,提高行业产值,推动新疆畜牧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12种植业独具特色

纵观历史,新疆农业的发展对内地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譬如内地现在许多优良作物都是新疆推广而来的。目前,新疆的种植业种类繁多,其主要包括粮食种植、蔬菜和瓜果种植、棉花种植以及油料种植,由于新疆地广人稀,加之新疆地区属于干旱区,多采用非常节水的坎儿井灌溉系统,有些种植业的产量在全国产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甚至直接决定这些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13林果业蓬勃发展

新特的自然气候为瓜果种植提供了优势条件,形成了一大批品质优良且独具特色的品种,例如哈密瓜、葡萄、香梨和巴旦木。近几年新疆林果业的栽培面积不断地扩大,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形成了高度产业化的林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加之对林果产品的加工销售,使林果业蓬勃发展。

2新疆农业上市公司现状及特征

21新疆农业上市公司现状

文章按照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以及与农林牧渔密切相关的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行业以确定分类相关的新疆农业上市公司。截至2016年1月,新疆地区一共有43家上市公司,其中农业类上市公司一共有11家,占新疆地区上市公司数量的近25%;全国农林牧渔、农业服务、农产品加工及食品加工制造上市公司共120家,新疆的农业上市公司占比达10%。由此可见,新疆农业上市公司不仅在新疆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配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支柱之一,此外,新疆的农业上市公司对全国的农业产业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对于新疆地区的农业上市公司来说,由于新疆地区气候干燥、植被覆盖率低、水源少、自然生态非常脆弱等原因,以及农业本身的弱质性,发展农业有着众多不确定的风险,要承担的风险往往高于回报,因而新疆农业上市公司进行投资时必须对相应的风险进行评估,以为日后这些上市公司在进行投资时能够更快更好地管控风险、提升企业效益。

22新疆农业上市公司相关特征

221农业行业的弱质性

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服务是农业上市公司投资主要方向,农业自身所存在的生物学特征导致其容易受到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所以这些因素一旦发生某些变动,会导致相关投资项目所依赖的某些自然要素出现不确定性,对项目的产出产生重大影响。新疆地区自然气候干燥,水源匮乏,加之沙尘暴、干旱甚至洪水,其自然因素多变,新疆农业上市公司在做投资项目时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222股权结构集中,关联交易规模较大

由于历史沿革的原因,新疆农业上市公司大多是通过剥?x兵团农牧团场资产后进行重组诞生,在管理中会存在一些旧体制痕迹,管理体制上难以理顺与续存企业的关系,再加之公司间业务联系紧密、易造成农业上市公司存在大量关联交易和运作不规范的现象。并且大多数新疆农业上市公司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新疆各地国资委高度控股所有,股权结构集中,民间资本对新疆农业上市公司的投入相对较少。

223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直接通过证券市场发行股票,新疆农业上市公司能够面向社会筹集资金,有效地拓宽了融资渠道,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新疆的农业上市公司不仅享受到“三农”政策所带来的红利,并且由于国家长期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新疆地区的上市公司长期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新疆农业上市公司可以说是具有两方面的政策红利,因而有利于其拓宽融资渠道。

3新疆农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因素分析

31宏观层面的投资风险分析

311宏观经济因素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宏观经济的主要指标。稳定的GDP增长率,加之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农业上市公司进行投资风险较低、回报较高的最佳状态。居民消费水平对农业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居民消费水平的持续稳定增长,不仅能有效缩短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回收期,并且可以提升农业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水平,改善资金状况,从而降低投资风险。

312行业特殊性因素

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主要在于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自然再生产是农业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首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自然因素是对农业生产影响的主要因素,新疆地区自然气候干旱缺水,并时常发生沙尘暴、干旱甚至洪水等自然灾害,对许多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项目影响巨大;②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若不能及时销售,长时间会腐烂或者增加储存成本,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种植业与养殖业是新疆农业上市公司大多从事的行业,并且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种植、养殖企业关系密切,都同样受到季节性影响;③土地依赖性。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壤肥力、土地经营权时限对公司投资项目的投资周期、投资收益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新疆的棉花、番茄等农产品的产量占有全国总产量较高的比重,棉花产量甚至决定国内棉花价格走势,而这些种植业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对土地的依赖性成为农业企业投资有关项目首要面临的问题。

313政策因素

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更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原料来源,因此对农业重视和扶持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我国农业能够取得快速发展也得益于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倾斜。尽管国家大力扶持农业发展,农业上市公司对于农业的投资风险居高不下,许多农业上市公司都进行与本行业不相关的背离投资。

国家在利率、税率、财政补贴等政策进行调整,宏观上利于农业发展,但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面临的具体投资风险不同,从而政策不可能对每个上市公司产生有利影响。农业上市公司也面临着体制风险,尤其对于新疆农业上市公司更为明显,新疆农业上市公司大部分前身是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脱离出去,兵团至今持有大部分股权,大到农业体制、小到公司管理制度,无论落后或是超过农业生产力、公司生产经营的实际状况,都会对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资产生较大的风险。

32微观层面的投资风险分析

321市场因素

农业生产周期长、季节性特征明显,加之市场供需不确定程度较高,准确预估市场和价格变化很困难,因而导致农产品市场和价格风险存在,加大市场价格波动。而且,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滞后性与不对称,会降低市场运转效率,使农业上市公司在投资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都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新疆地区地广人稀,新疆农业上市公司需要不断地向疆外拓展市场,而新疆地处我国的最西北,其产品的运输物流面临更高的成本,放大其市场风险。

322农业技术因素

提高农业发展质与量的关键因素是提升农业技术水平,随着农业生产、加工等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上市公司对相关技术的创新、应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经营效益和抵抗风险的能力,通过技术应用,有利于增强投资的风险抵抗能力,有利于农业上市公司降低投?Y风险取得预期收益。由于农业的生产对象受自然因素影响非常大,农业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不稳定性、区域性强的特点,这就会导致投资回报与预期收益不相符,从而又会对企业投资风险有所影响。而农业技术可以成为企业专利,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的地位。

323上市公司自身因素

篇5

关键词 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蔬菜产业;现状;成效;宁夏西吉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339-01

西吉县气候冷凉的特点适宜西红柿、西兰花的种植,县内海拔高、气候冷凉、病毒传媒少、天然隔离条件好,是建设绿色蔬菜示范基地最佳的生产区域之一。西吉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通过流转土地,在2010年高起点、高标准创建了宁夏地区西吉县华林露地及设施蔬菜出口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探索出西吉县特色冷凉蔬菜产业发展方式新途径,引领和推动了该县蔬菜产业的发展[1-4]。本文就西吉县通过招商引资,创建宁夏西吉华林露地及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建设推动西红柿、西兰花等冷凉蔬菜产业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探讨。

1 基地建设现状

1.1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截至2011年底,在西吉县兴隆镇、将台乡、硝河乡和吉强镇的部分村组,通过土地有偿流转的方式,流转耕地573.33 hm2,先后建立了7个66.67 hm2蔬菜生产基地和1个育苗基地。其中露地生产基地3个,面积为473.33 hm2;设施大棚生产基地3个,面积为100 hm2,累计建设设施大棚1 323座,其中塑料大棚1 318座,日光温室57座。

1.2 配套设施建设完善

7个生产基地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齐全。田间道路全部铺沙或硬化;农业用电设施配套到位;喷灌、滴灌等节水设施配套齐全,解决了水源短缺的困难;基地建设了分检大棚和装车大棚,满足基地物资存放及产品分检需要,使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完全适合标准化、集约化建设,达到了示范基地要求的标准。为确保蔬菜的生产销售,公司配套建设了8万t冷链保鲜库、日加工量为100 t制冰生产线及泡沫箱厂生产线,确保基地生产各种蔬菜的储藏、保鲜及销售。

1.3 农业机械使用全覆盖

为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公司累计购置各种型号的旋耕机、起垄机、喷药机等农业机械逾120台(套)、冷藏车10辆、短途运输货车2辆、工具车2辆。提高了机械使用率,实现了机械化作业的全覆盖。

1.4 实施科技技术

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基地长期与福建省莆田市农科所、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宁夏农林科学院、西吉县农技中心等科研院所及单位展开技术合作,在专家团队及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采取机械化耕作、现代化管理、公司化运作的方式,积极推行地膜覆膜、垄沟栽培、测土配方、育苗移栽、病虫害绿色防控、检验检测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膜下灌、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使露地覆膜种植单产的合格率提高40%以上、拱棚单产的合格率提高60%以上,实现了科技技术的全面普及。

2 成效

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在取得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的同时,积极示范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并以订单农业的方式辐射带动周边3个乡(镇)13个行政村1 000户以上的农民种植西红柿、西兰花等蔬菜1 333.33 hm2以上。实现了当地农户与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市场方面的“高位嫁接”和“互动双赢”,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1 通过土地有效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进程

采取“公司+土地信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租赁耕地573.33 hm2,对进一步推行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2 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

在专家服务团队的协助下,依托相关技术单位,积极推行覆膜种植、垄沟种植、配方施肥、检验检测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实施新品种引进和示范项目35项,推广面积超过1 333.33 hm2。筛选出适合西吉县种植的蔬菜品种,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实现了农业生产由低投入、低产出、低效益向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发展。

2.3 提供良好务工平台,促进农民增收

当地农民从自家耕地解放出来,失地不失业,“既当地主又当工人”,实现了在家门口的转移就业,在创收的同时学到了先进的种植技术,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输入新鲜血液。解决当地劳动力3 000多人,农民在取得土地流转年收入7 500元/hm2的基础上,通过在示范基地务工每人每月可创收2 000元以上,使基地及辐射区域的人均纯收入增加1 000元以上,与基地区外农户相比,人均纯收入提高30个百分点,达到了农企双赢的目的。

2.4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当地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公司基地建设,积极实施和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新品种的选育,为当地蔬菜产业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为蔬菜种植户提供良好的技术和后勤服务,解决了蔬菜种植户的技术难题,并提供良好的销售平台,使当地的农副产品打开东南沿海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销售市场,在填补南方夏季蔬菜市场短缺的同时,又解决了限制当地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对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5 积极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提升当地整体经济实力

随着蔬菜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冷链业、运输业、服务业、建筑业、商贸流通业等行业的发展。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机遇和条件,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整体快速发展。

3 参考文献

[1] 付业春,赵维,谌忠,等.黔西北无公害特色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及发展前景[J].现代农业科技,2009(6):85-86.

[2] 黄志农,刘勇,卢仕平,等.浏阳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及主要技术措施[J].湖南农业科学,2003(3):18.

篇6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生产链;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研究背景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际民生的大事,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除此之外农业发展也会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我们应用长远的眼光,以促进农业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深远意义。农产品加工业立足于农业本身,同时又扩大了农业的范畴。农产品加工业解决了农产品的“产而不销”的困境,扩大了农产品的销量,同时也会为农业发展开拓出新的局面,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国内研究

何安华认为加快农产品加工差别化形成,体现产业优势,扶持重点地区和产业发展。通过财政、金融行业、各种政策及行业间协会的倾斜等途径,为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提供发展基础和优惠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发展,为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带来生机和繁荣。

高越认为本文利用系统GMM实证方法,通过GS指标构建、VC、GC指标构建分析各种因素对农产品加工的影响。认为教育资金投入短期内对加工业发展效果甚微,研发技术的提高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行业发展,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则会有效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且效果明显。

葛毅强认为主要从农产品加工本身着眼,对生产链进行全面的研究,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为目的。这也是我比较赞同的观点。

农产品加工作为一个永久发展的行业,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政策的出台来支持其发展,但要想农产品加工行业能够蓬勃发展下去,我们必须从自身着眼,从整个生产链开始,通过对每一环节的优化和提高,以增强我国在这一行业的竞争力,才能使农产品加工越来越好。

三、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产品加工是农产品生产链的延伸,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是农产品加工的基础和前提,要想做好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必须得到保障。

(一)优化农产品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

现在农产品的种植大多数是“家庭联产承包”种植方式,各户没有对农产品种植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土地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应该对我国现存的土地资源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估,根据土地状况和种植作物的特性进行合理的规划,做到因地制宜,让每一种农产品都生长在最适合的土地上。

(二)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

优良的品种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关键,一粒好种子才能长出好粮食。通过杂交培育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抗击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要提高农产品质量不仅应加大对农业科研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应该加大对农产品育种科研的投入,培育出适合我国土地的优良品种。

(三)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

在进行农产品种植的过程中,自然条件的变化也是影响农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以前农业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也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存在不可控性和风险。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推动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降低非人为因素对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例:运用恒温技术降低温度变化造成的影响、无土栽培技术、自动检测农产品生长状况等。

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一)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如今我国农产品加工处于发展阶段,很多企业纷纷进入农产品加工行业,但是企业规模小、缺少资金、技术不成熟等原因导致农产品加工品质量低、品种少。使加工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各地区应该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资金、政策上的支持,培养大规模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开拓市场、优化和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市场结构,以带动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

(二)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

现今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目前技术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生产上的优势不太明显,我国信息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较低,技术与加工业生产匹配程度不高,也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加工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加工业未来发展的潜力。具体措施:(1)农产品加工企业应该加大对加工技术的研究投入。可以通过与高校专业人才的合作或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发挥创新精神进行科研工作。(2)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农产品加工品种类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和完善质量检测标准

目前我国对食品行I已经加大管理力度,同时也应该制定相应的食品质量检测标准。通过对我国加工产品的检测,结合国外经验建立质量检测标准,根据行业发展和新产品的推出不断完善检测标准。例:增加对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种类等。较高的检测标准不仅保证我国食品安全也有利于我国加工农产品的出口。对于打开国际市场,让中国的加工农产品走向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提出的“三农问题”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它不单单是关乎农民自己生存的问题,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而农产品加工业的出现,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发展紧密相关,

农产品加工以农产品为原料,通过应用新技术创造出新的产品,为农产品增加更多的利用途径,进而增加了农产品的销量,为农产品开拓了新的市场。所以我们应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

[2]文学.我国农产品加工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1998,04:200-205.

[3]王化峰.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管理研究[J].农业经济,2011,03:35-36.

[4]孟宪军.国内外农产品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11:16-17.

[5]杨艳涛.我国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警源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S1:157-162.

[6]何春辉,周发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的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7,10:34-35.

[7]陈坤杰,李石.农产品加工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2,09:9-11.

[8]张雨,雪燕.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现状及其政策[J].中国农业信息,2004,11:6-8.

篇7

关键词 种业现状;发展策略;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 S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347-02

2000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实施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出台了相应的实施办法、管理条例,部门也配套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贵州省从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贵州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通过10多年的实践,种子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为贵州农业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产量“十连增”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国际、国内种子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民族种业,不仅是国内种子行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更是贵州中小型种子企业需要尽快解决的一大问题。

1 国内外种业发展趋势

一是竞争主体越来越集中,在激烈的竞争和发展过程中,大型种子公司加快了改革、兼并、重组的步伐,规模越来越大。二是产业延伸越来越完善,为提高行业利润和扩大企业影响力,大型种业公司业务已涉足农业生产全过程,以种子为载体,连带实现化肥、农药、农膜、农机具等农资产品销售和农产品的加工,从而形成种子与其他农业投入品、农产品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三是外来资金注入种子行业,资本运营已成为种业扩张壮大的重要方式,种子行业的并购改组规模还将继续扩大,未来种业市场的竞争将向规模化、集团化、跨行业、跨区域发展[1]。

2 贵州种业发展现状

2.1 企业数量多,竞争力弱

《种子法》实施前,贵州省内一定规模的“三杂”种子经营企业(主要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下属的国有种子公司)有90余家,《种子法》实施后,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出台后,这一数字降到65家(以民营公司为主、科研单位为辅),2011年农业部出台《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以来,已注册主要农作物种子经营许企业有16家,其中,国有公司6家,民营企业10家,另还有10家在积极筹办中,预计可达近30家,但无论是科研实力、资金实力、人员素质、自有品种数量、品牌实力、销售业绩都存在较大差距。此外,省级和县级办理的其他非主要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仍有16家。显然贵州种业企业数量依然众多,但能达到全国经营资质条件要求、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未注册1家。

2.2 科研育种力量薄弱

种业企业大多没有独立的科研育种体系,即使科研系统的企业也基本上是依托本单位的科研力量开展品种选育。民营企业尚未有系统的科研育种。但省内存在部分个体育种者(主要为玉米选育),主要为原农口部门离退休人员,这部分育种者已坚持多年的系统选育,通过企业或其他名义审定了多个品种,现行状况下极有可能成为贵州省科研体制改革和商业化育种的先驱者。

2.3 品种更新速度快,市场竞争激烈

科研单位、自由育种人广泛参与新品种选育,品种选育进度明显加快,有一定研发基础的种子企业积极开展引种,每年都有数量众多的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2012年,仅进入遵义市场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品种就分别有174、194个,平均每个品种推广面积不足800 hm2,而该市备案登记销售种子的经营网点有5 700多家,每个网点平均销售“两杂”种子不足1 t,经营户为占有市场扩大销量,片面夸大所售品种优点、回避或掩盖品种缺点,用种农户难辨品种良莠。

2.4 品种退出缓慢

较长时间以来,因未实行或极少实行品种退出,导致市场上国审、黔审(黔引)的合法品种很多。近年来,贵州虽然加大品种退出的力度,市(州、地)审定的品种已基本退出了市场,但由于过去积累的品种数量太大,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贵州种子市场上品种多、乱、杂的局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3 存在的问题

3.1 品种审定制度与市场需求不适应

贵州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海拔高差大,生态类型复杂,农民种植习惯差异较大。受多种条件限制,区试、生产试验点数量偏少,不能完全代表各种生态类型,再加上品种种植一定年限后抗逆性出现变化,如稻瘟病生理小种的变化,导致品种审定后在一些地方增产作用不明显,甚至减产。二是品种选育创新与推广脱节。以玉米为例,贵州西部种植密度较高,东部、南部、北部农民一般喜欢种植稀植大穗的玉米品种,而这样的品种参加区试,往往又因为不适宜较高密度,不容易通过审定,审定出来的品种虽然综合性能较好,但农民不喜欢种植,直接影响了良种的推广应用。三是参试品种门槛低,很多参试单位本身无品种选育能力,参试品种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四是试验结果受自然条件限制和个别承试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影响,品种审定相关数据的客观性有待提高。

3.2 种子生产成本高,管理不到位

贵州玉米制种多数在省外,即使本省制种,由于生产中受多种条件制约,管理很难全面到位,易造成种子质量低下,导致生产和流通环节出现假劣种子,主要原因还是没有控制好种子生产环节;种子生产基本无规划,无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自然条件对制种影响大,政府在种子生产上投入少,种粮补贴只针对用种农户,制种农户无专项补贴,种子收购价格与销售价格不合理,制种农户利益得不到体现,造成农户制种积极性不高,直接或间接影响制种产业的发展。

3.3 种子价格不合理,销售竞争无序化

虽然影响种子价格的因素很多,但种子销售价格最终是由种子经营企业确定的,市场上不乏价格虚高的品种,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助推种子价格略高。企业或商为增加种子销售量,一般会增加种子销售网点,留住客户最好的手段就是加大批零价差,销售终端唯利是图,只讲利润空间,谁的品种批零价差大、利润多,就重点推销,无视品种品质及适种性,造成农户选种难,严重干扰和影响优良品种的推广。建议政府物价部门介入种子价格制定;县级以下根据耕地或作物面积设置种子经营户数量,逐步探索在乡镇设立“种子超市”,减少经营户数量,规范种子经营行为,规定种子终端经营从业者应具有中等学校以上农学相关专业毕业,且通过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培训合格,方可持证经营。

3.4 主要农作物确定不合理

目前,高粱、茶叶在遵义种植面积均超过6.7万hm2,发展势头迅猛,按规划近几年将均超过13.3万hm2,贵州将达到33.3万、46.7万hm2,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上述2种作物是非主要农作物,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其经营许可证要求的条件相对较低,而种子、种苗生产许可证则实行自愿办理原则,即可以不办。在生产、销售过程中无法进行监管,种子质量也无法保证。一旦种子出现问题,无法对农户进行赔付。建议《种子法》修改时,对一些种植面积较大、产业影响较大的作物,各地可根据实际和产业发展目标确定主要农作物,并按主要农作物进行管理。

3.5 企业创新不够

贵州大多数种子企业科技人员少,品种研究基础弱,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创新能力,导致其不能构建自己的核心产品线,抵御风险的能力差。种子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形成优势,必须不断创新和加大科研投入,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优良品种,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种子科研、生产、营销人才,加大种子生产加工设备的投入,改进加工工艺流程,不断发掘新的营销模式,提高种子物化技术推广服务水平,实现企业产品、营销、服务的不断创新。应从政策层面考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育种人员带薪带职到企业帮助发展,加快种业企业“育繁推一体化”进程[2]。

3.6 技术服务不到位

种子是特殊的农业生产资料,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时效性,“良种配良法”,必须做好技术服务指导工作。种子企业仅重视种子流通过程中的销售服务,重点关注销售商的要求和农民的购买需求,忽视种子销售后的技术服务工作[3]。

4 发展对策

4.1 高度重视种业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种业是农业的基础。从远古农耕到现代农业没有不用种子的农业。没有种业就没有中国的粮食安全,只有种业安全发展,我国农业才可能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总量不断增加,良种的贡献是巨大的,不仅如此,种业发展,农产品质量才有可能保障,加工业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优质原材料。

4.2 扶持种业骨干企业形成

现行的种业政策总的来讲,有利于我国种业的发展,有利于粮食安全,但是仍有很多不适宜现代种业的地方。一是现行的政策不利于种业企业做大做强,主要原因是入行门槛低,导致目前种业企业规模小、没有竞争力。二是要明确扶持政策,种业是弱势产业,应该在政策方面进行扶持。三是必须强化品牌经营,当前种子行业中往往只注重产品经营,而忽视品牌经营,形成自己优势品牌的种子企业很少。

4.3 强化种业安全管理

目前,我国蔬菜种子市场和国外种子品牌占据优势,但是总的来讲,还没有直接影响到我国粮食安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传统农业大国而言,如果无法控制主要粮油作物种子,后果不堪设想。处于粮油产业链上游关键链条的种业,其稳定发展更应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要从政策层面保护民族种业在大田作物种子上的主导地位,要把基本口粮掌握在国人手里,且装的是中国粮[4]。对国外引进的品种一定要进行严格认真的审定、观察,确保引进来的质量,进一步强化种业安全管理是各级政府的长期目标。

4.4 合理规划制种基地,加大制种扶持力度

贵州正力求步入全国制种大省范畴。黔南州、黔东南州和铜仁市是该省主要的杂交水稻制种地,遵义更是杂交油菜、杂交玉米和酒用高粱、辣椒种子的传统制种地。相应地区应做好制种基地规划,并纳入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范畴,配套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研究制定扶持制种相关政策。

4.5 建立与种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保证种子管理人员和经费,建立相对稳定的品种试验示范基地,配齐种子质量监管仪器设备和开展种子生产检查、种子信息的设施。按照中央、国务院、省政府的有关文件将种子管理经费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保证种子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5 参考文献

[1] 刘九洋.种子产业化现状及我国种业发展趋势[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9.

[2] 孙强,严永峰,沈海波.国内外种业科技创新浅析[J].中国种业,2013(9):4-6.

篇8

关键词:祁阳;绿色农业;举措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164-02

一、祁阳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祁阳县位于湘江中上游永州市境内,东接常宁市,南临新田、宁远、双牌县和郴州市桂阳县,西抵芝山区,北连衡阳祁东县。土地面积2 53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66.7万亩,人口100.63万(2006年)。

祁阳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大县,优质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这主要得益于该地优越的地理环境。该县是一个山地居多,平原次之,部分岗丘的盆地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平均年日照时数1 613.1小时,年平均气温17.8℃~18.4℃,无霜期293天;雨量充沛,县内年均降雨量1 150毫米~1 350毫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全县林木蓄积量达200万立方米,经济林以油茶为主,2004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油茶之乡”殊荣[1]。建国以来,祁阳交通大为改善,湘桂铁路、322国道、三南公路、衡昆高速公路贯穿全境。

二、祁阳绿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绿色农业是广义的“大农业”,包括绿色动植物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菌类农业、设施农业、园艺农业、观光农业、环保农业、信息农业等。在具体应用上我们一般将“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称为绿色农业。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高品位、高质量、优品种和无毒无害无污染农产品的要求决定了我们必须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

近年来,祁阳县利用当地良好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制定了全县绿色农业区划和发展规划,将农业基地统一规范到322国道和文富市、黎家坪与白水、七里桥两大生态农业示范园发展。全县已形成高档优质稻、无公害蔬菜、优质瘦肉型生猪、“三黄鸡”养殖、油茶低改等十大“万字号”基地[2]。该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先后培育出“天龙”系列优质米、“金浩”植物油等十多个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名优农产品,先后有36个产品获得了国家级和省部级奖。

湖南省天龙米业有限公司现有八条现代化精米生产线,年加工能力50万吨,其中高档精米30万吨,还有米胚油生产线一条,米线生产线一条,经十余年艰苦创业,现总资产达2.5亿元。公司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ISO14001环境和HACCP食品安全三个管理体系认证,现为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已跻身湖南省私营企业百强、湖南省大米加工五强、全国大米加工十大企业排名榜。

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现已发展成为了国内最大的集生产、研发、销售茶籽系列高档植物油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拥有茶籽油预榨、浸出、精炼、灌装四条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精密化验设备;推出的“金浩茶油”系列高档食用植物油,深受大中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消费者的青睐,茶油产销量稳居全国第一,已成为同行业中的知名品牌。公司先后被评为湖南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经济林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3]。

三、祁阳发展绿色农业的基本经验

1.发挥资源与区位优势,是祁阳绿色农业发展壮大的基础

从资源优势看,祁阳现有稻田面积58.3万亩,年均产粮稳定在55万吨以上;油茶林达42.77万亩,年产茶油4 000吨,稻谷、茶油的商品率均在60%以上,生产的粮油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加工原料。以文明铺、肖家村、白水等镇为重点的30万亩优质稻,成为天龙、银利来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原料仓库;以观音滩、茅竹等镇为重点的10万亩优质高产油茶,成为金浩植物油有限公司的“第一生产车间”。从区位优势看,祁阳毗邻两广,粮油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及沿海其他地区,是沿海城市粮油供应的“大后方”。同时,衡昆高速公路、湘桂铁路贯穿县境,全县公路通村率达95%,交通运输十分便捷,企业原料购进和产品运出十分方便,大大降低了企业运输成本。

2.大力推行订单生产,是祁阳绿色农业发展壮大的前提

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带动、自愿加入、市场运作”的原则,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组建优质农产品订单种植协会,并采取免费提供优质种源、帮助解决农业生产贷款、优质优价收购、年底分派企业红利等优惠措施,激发农民积极入会,全县共组建了十大优质农产品订单种植协会,会员农户达42.5万人,其中种粮大户4 000余户。2006年全县优质稻订单种植面积达到71.09万亩,占水稻总播面积的61.9%,总产达到31万吨,其中高档优质稻订单种植面积达到37.4万亩,占优质稻总面积的52.6%。这既为企业加工提供了稳定、丰富的原料,同时,由于高档优质稻售价比普通稻高出30%左右,仅此一项,为农民直接增收8 000万元。

3.加快推进扩能提质,是祁阳绿色农业发展壮大的关键

祁阳的粮油加工龙头企业都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创办,创办之初均为家庭作坊式小加工厂。十余年来,企业采取“技改扩能、增产增效、原始积累、再技改扩能、再增产增效”的良性循环办法,注重打造优质品牌,不断做大做强。目前,全县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达到100个,占整个永州市总数的一半以上,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基地面积达到101.6万亩。2008年实现“三品”农产品产值9.1亿元,创利税9 85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1.1亿元。

4.增强协会服务功能,是祁阳绿色农业发展壮大的保证

全县十大优质农产品订单种植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上联企业、下联农户的纽带作用,积极为会员提供全程优质服务。在提供引种服务上,协会累计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在提供技术服务上,协会聘请农技人员,配备专车,走村串户,及时帮助订单户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提升产品品质,帮助企业打造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品牌;在提供订单服务上,协会确定专人搜集和整理市场行情,并及时反馈和调整种植规模,组织订单生产,企业按订单收购,让农民吃下“定心丸”。

四、祁阳发展绿色农业面临的困境

一是农户对订单的履约率不高。龙头企业在落实农产品订单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农户提供服务,但在农产品收购季节,一些农户受趋利思想影响,往往将收获的农产品以稍高于订单收购价的价格售给了一些未作任何前期投入的商贩,致使毁约现象比较普遍。

二是企业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企业大量的附产品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如谷糠、糠油、谷壳等附属产品都是被当做原料廉价出售,如将附属产品全部深加工,每年可为企业增效100万元以上。

三是协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十大优质农产品订单种植协会都是由粮油企业创办的,其一切开支都来自企业,这种主要为企业利益服务的行业协会对农民缺少足够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对农民利益也缺乏足够的保证。

四是银信部门放贷的积极性不高。龙头企业的贷款基本来自农发行,其他银行因农发行的介入,加之审批环节多,贷款发放操作难,对企业放贷的兴趣不大。同时,农发行只对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企业要扩张上新的项目,大多只能靠自身积累,制约了发展步伐。

五、建设绿色农业强县的举措

1.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拧紧产业链条

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进一步规范订单合同的形式和内容,包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履约方式、违约处理等有关条文和规定,大力发展订单。强化订单双方的法律意识,维护订单合同的严肃性,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快建立订单农业风险保障机制,降低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市场风险,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4]。

2.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粮油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把转变政府职能同加强行业协会自身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服务、行业自律、价格协商和纠纷调解等方面的作用。加强监督管理,使各类粮油中介组织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加快企业成熟适用技术的推广和运用,鼓励企业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改变产品初加工、低附加值的现状,不断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发展无害化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终端产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大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企业上档次、上水平。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努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

4.形成金融支撑合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农发行要尽快适应商业化贷款方式,改变贷款管理模式,根据农产品生产规律和企业需要及时满足收购资金。其他各金融机构必须改变过去独家支持观念,对有利于企业增效、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市场前景的项目,都要放低门槛,精简审批手续,积极发放项目贷款,共同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张新国,唐善理,张俊卿.“中国油茶之乡”40万亩油茶林成“摇钱树”[N].湖南日报,2005-04-15.

篇9

关键词 蔬菜病虫害;防治现状;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147-01

Abstract Vegetable plant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nd vegetable products are important content in people′s diet,but the vegetables in the process of planting,it is inevitable to happen the damage of insect pests,which had a great negative impact to the yield of vegetables,and very easy to affect the quality of vegetables. In this paper,present situation of vegetable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was introduced,the plan of ″prevention first,comprehensive treatment″was put forw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vegetable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were summarized from physical control,agricultural control,biological control,etc. The practice showed that these methods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improving vegetable cultivation.

Key words vegetable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esent situation;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蔬菜种植过程的管控关系到食品安全,该过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是病虫害的侵害,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已经成为蔬菜种植领域必须要引起重视的内容[1],对于蔬菜病虫害已经通过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等进行人工干预,重视蔬菜病虫害的防治已经成为农业蔬菜生产的重要课题。

1 蔬菜病虫害现状分析

在已有的农业蔬菜生产过程中,对蔬菜大量使用了农药物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蔬菜的产量,保证了国内老百姓的消费市场。化学农药由于具有防治效果高效、速度快、经济便捷等特点被广泛使用,但是不科学地使用化学农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如我国的杀虫剂在蔬菜种植行业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土壤及水质的严重污染,对人体尤其是男性的生殖系统造成破坏。在蔬菜生产上农药的过度残留表现得非常明显,蔬菜复种的次数越多,病虫害的种类也越多,喷施的化学农药也越多,病虫害的耐药性也越强,如此反复喷施化学农药,使得蔬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且逐年加重,而对于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来说,往往无法达到国外欧美经济日韩等过的蔬菜农药残留标准,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近年来,全球农业发展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越来越重视,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追求绿色纯天然农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的消费需求。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加强种子内部抗性;二是控制病原菌滋生蔓延及虫卵的繁殖;三是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原则,综合多种防治技术,创造有利于蔬菜高效生长的生态环境[2],从而尽可能减少蔬菜受到病虫害滋生的因素。

2 蔬菜病虫害防治措施

2.1 物理防治

2.1.1 光电方法。利用灭虫灯光诱杀一些夜间活动的害虫,因这些害虫自身具有趋光性,可以根据这些特点采用灯管或者利用高压电网灯进行灭虫,但是这种防治方法效果较差。

2.1.2 土壤日晒处理。在蔬菜种植前,选择连续晴天、温度较高的时候,在地面覆盖地膜或黑膜,曝晒数天可以杀灭土壤中较多的细菌,达到消毒的目的。

2.1.3 温水育种。温水浸种可以杀死种子表面的一些病原菌,起到消毒的作用[3],如可以用40~45 ℃温水浸泡葱类鳞茎1.5 h后再进行播种,可以有效预防葱类紫斑病。不同的蔬菜品种其温水消毒的方法也不同,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

2.2 农业防治

2.2.1 培育壮苗。一是做好种子消毒工作,如温汤浸种、化学消毒、苗床消毒等;二是在育苗的过程中禁止苗棚内混栽;三是更新传统的育苗方法,采用育苗盘育苗,可以减少苗期病害的发生几率[4]。

2.2.2 苗期管理。苗期注意适当增加光照,做好保温通风工作,保证苗齐、苗匀、苗壮。经常观察苗的生长情况,一旦发现病虫害,要及时拔除病苗并做好相应的处理工作[5]。

2.2.3 田间管理。改善菜田所处气候,控制病害的发生与蔓延。例如茄子、番茄适当的稀植,可以使植株通风透光,减轻病虫害,且能提高品质。推广深沟窄畦、高畦,避免田间积水,可减轻病害发生等。

2.3 生物防治

有机蔬菜栽培中可利用害虫天敌来捕食和防治害虫,效果较好。如利用蓟马的天敌大陆螯蜂防治蓟马。

2.4 矿物质防治

种植有机蔬菜,可使用允许的矿物质原料药剂,如硫磺、石灰、波尔多液等防治病虫害。

2.5 植物性药物防治

自然界有些植物不受病菌侵染和危害,它们的生物碱中具有一定的抑制病菌生长的成分和有毒物质。提炼出这些植物的汁液,从而进行病虫害防治,有一定的效果。如鱼腥草、樟树等。可使用苦楝油300~500倍液防治白粉虱。

2.6 其他措施

常见的非常规措施包括防虫网、波杀虫方法等。防虫网的应用使得害虫等钻不进网内,从而在田间形成一个人工屏障[6],可以有效地阻止害虫侵人。微波产生的热能可杀死线虫及土壤害虫,它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但缺点是成本费用较高。

3 结语

通过对于农业蔬菜种植病虫害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领域等进行了详细阐述,总体状态,蔬菜种植的病虫害防治不仅需要借助以上技术进行保证,更需要对蔬菜种植的管理过程进行干预,蔬菜种植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领域的工作,更是一种管理工作,需要我国从事蔬菜种植研发、病虫害领域的专家对蔬菜种植管理方面的管理流程进行干预,通过全方位的管理,达到蔬菜种植病虫害的防治指标,提升我国蔬菜产品的在国内及国际市场竞争力[7]。

4 参考文献

[1] 陈志杰,张淑莲,梁银丽,等.设施蔬菜病虫绿色防治技术初探[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8):1452-1457.

[2] 叶蔚锋,赵兴荣.无锡市蔬菜病虫害防治现状与对策[J].上海蔬菜,2008(2):10-11.

[3] 赵其苍,尹纯军.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病虫害综合防治对策[J].湖北植保,2004(3):25-26.

[4] 魏雪涛.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7):154.

[5] 桑芝萍,张铁兵,张梅,等.如东县蔬菜病虫害防治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178-179.

篇10

关键词:温州;蔬菜;生产效益;影响因素

自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来,蔬菜产业因其见效快、效益高,得到迅猛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温州市蔬菜面积每年以5%~10%的速度递增[1]。近年来,随着粮食生产质量安全性日益受到重视,蔬菜产品从量的扩增转为质的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安全和品质为主,全市蔬菜面积基本维持在

66 667 hm2左右[2]。2009年,温州市蔬菜种植面积6.2万hm2,总产量166.73万t,总产值24.1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例极高。

由于温州市地形分山区、半山区、平原、沿海,蔬菜生产基地分为常年蔬菜基地和农区蔬菜基地,再加上品种区域特色优势,种植历史长短、栽培技术高低、基础设施好坏、抗灾能力强弱等因素的影响,各地蔬菜生产效益各不相同,差异较大。根据国家大宗蔬菜技术体系的相关要求以及体系所制定的调查方案,2009年在温州综合试验站的4个示范县市,各选择10~20户,总计60户的农户,进行入户调查劳动力素质、蔬菜种植面积、生产方式、栽培模式、成本支出、收入效益等,分析温州市蔬菜种植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了解影响温州蔬菜生产效益的因素,提出相应对策和合理化建议。

1 调查统计以及现状分析

1.1 不同地区蔬菜栽培的效益分析

各地区蔬菜生产效益因地形、地势、气候等自然条件及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不同。2008年调查结果显示[3](图1),浙江最南端的苍南每

667 m2的效益最高,约达13 134.03元,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瑞安为11 155.10元/667 m2,山区半山区的永嘉8 856.38元/667 m2,欠发达山区泰顺最低,每667 m2的效益只有5 598.71 元。

苍南地处浙江省最南端,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洋、地形、水系等自然因素影响,构成了春夏季“雨热同步”、秋冬季“光温互补”的气候特征,冬季气候温暖,年气温最低的1月,平均温度为7.8℃,适合冬季蔬菜大棚种植,加上当地农民发展大棚的热情,有效地促进了蔬菜生产的发展。2006年以来,全县大棚蔬菜面积每年保持约15%的速度增长,不少工商资本也投资发展大棚蔬菜,全县大棚番茄种植已形成规模化发展,到2009年,苍南每667 m2的效益跃居4个调查城市之首。

瑞安地形较为平整,靠近温州,交通较为发达,优越的地理优势为其农产品的销售带来极大方便。瑞安为沿海城市,海洋性较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弥补了冬季低温冻害的缺点,为冬季的蔬菜栽培提供了较理想的气候环境[4]。此外,在政府对农业的大力支持下,瑞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科技拓展面较广,科技支撑水平较高,农村专业合作社较其他城市发展快,形成合作社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但因菜农的素质偏低,蔬菜栽培技术不成熟,但只瑞安蔬菜效益较低。

永嘉以北部高耸连绵的群山为天然屏障,冬可阻挡西北冷空气侵袭,夏能拦截东南冷湿空气形成的降水,其丰富多样的小气候资源、广阔的山区土地,为蔬菜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条件。在当地政府鼓励下,菜民因地制宜,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龙头”的基地化、专业化、产业化格局,有效促进了永嘉蔬菜生产的发展。

泰顺虽山地面积较大,但土地不规则,不能连片种植,严重制约了蔬菜生产。同时农业综合实力不强,大多数一家一户种植,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尚未走上合作的发展轨道[5]。近年来,泰顺县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并出台一些扶持政策,但受体制因素、部门利益、地方财力等问题的制约,许多政策得不到落实,农户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加上设施大棚较简陋,蔬菜种类繁多,规模较小,肥料利用不合理,菜农劳动效率低,导致蔬菜生产效益偏低,与效益最高的苍南地区相比,每667 m2效益相差

7 535.32元。

1.2 劳动者的年龄与效益的关系

4个县(市)60户农户的文化程度和每667 m2的种植效益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40岁以下的劳动者每667 m2的种植效益最高,其次是40~49岁的,50~60岁与60岁以上的劳动者每667 m2效益差不多,即年龄越轻,文化程度越高,种植效益越高。调查结果说明年轻、新一代的农民由于文化程度高,对国内外的农业发展信息比较关注,善于运用各级政府的农业政策帮助与促进自己的农业生产,对新品种、新技术、新器具的认识、接受能力较强,能较快掌握、应用,并选择种植效益高的品种、敢于运用现代技术与装备,也证明了现代农业需要年轻、有文化的农民。

1.3 露地栽培与设施栽培的效益比较分析

近来,塑料大棚等蔬菜栽培设施,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档次上都有了极大地提高,如何在高投入的情况下获得高产出和高收益,一直是广大农民十分关心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露地栽培每667 m2平均效益不到设施栽培的1/5(表2)。在设施环境下,可以通过合理的茬口安排和栽培模式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严寒、炎热等不利气候影响,给蔬菜生长营造良好的栽培环境,形成全年种植,从而使产量成倍增长、品质大幅度提高。设施蔬菜种类繁多,除了种植普通的反季节蔬菜外,菜农们应注意顺应消费者求新求特的心理,适当种植一些特种、稀有蔬菜,这类蔬菜普遍受到欢迎,而且价格一般较高,效益十分可观。而露地栽培因为无法控制光、温、水等自然条件,在生产过程中受到自然灾害等不良气候的影响程度较大,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能力较弱,产量、效益明显不如设施栽培。

1.4 种植的蔬菜种类与效益分析

根据对60户农户种植的蔬菜种类来调查统计,仅以各种蔬菜的效益来比较,可以看到番茄(大棚越冬栽培)种植的效益最高,每667 m2的产值可达14 539.4元,其次为大棚黄瓜、茄子等瓜果类蔬菜;在叶菜类中,香菇菜(青梗小白菜)比大白菜和其他类蔬菜种植效益高,这是温州蔬菜消费市场的独特要求所决定(图2)。同时发现,同类型的蔬菜种类中,品种经济效益越高,种植面积越大,说明高产高效的示范辐射作用非常明显。

1.5 种植规模与效益分析

表3显示,在调查的60户中,种植面积3 333 m2以下的户数仅占13.3%,6 667~20 000 m2规模的最多,占38.3%,说明温州市蔬菜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另外,种植面积越大,投入成本分摊后就越少,但每667 m2收益反而逐渐降低,只有种植规模在3333~6 667 m2的667 m2均收益最高,达到13 154.6元,表明在目前我国一家一户搞生产的现状下,举全家劳力最适宜的种植规模为3333~6 667 m2。

2 提高温州蔬菜生产效益的对策

2.1 大力扶持和鼓励大学生投身农业

为从根本上带动和提升农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培养一批“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宣传力度,引导大学生对农业感兴趣,提高农业行业吸引力和大学生涉农积极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简化扶植手续,鼓励、扶植大学生投身农业。

2.2 加强土地规模流转,实现比较效益

通过在各镇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提供土地流转信息、政策咨询,开展土地流转委托、中介介绍、流转登记、流转储备、签订合同等服务,搭建一个土地流转双方联系的平台,从而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快推进全市农村土地流转进程。鼓励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科技组织等蔬菜生产经营主体,集中连片开发农户流转的土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作用,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统一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逐步实现温州市蔬菜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加快蔬菜产业从传统化转向高效生态化、现代化。

2.3 全面推进经营主体创新

配合政府继续实施强龙工程,按照农业发展抓重点的思路,选择培育一批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蔬菜生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理顺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关系,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充分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多渠道、多主体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设立登记、建章立制、财务管理、利益联结、统一服务,加强规范化建设,提升温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质量。

2.4 强化培训,提高菜农素质

进行蔬菜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除了资金等制约条件以外,菜农的素质至关重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有文化知识、有经营能力的农民,大多转移到非农产业,留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年龄老化,文化落后,习惯于传统的生产耕作方式,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较为淡薄,接受新品种、新技术能力差,很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这实际上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据调查,即使是在沿海相对较为发达的瑞安地区,70%的菜农只受过初中教育,很多只上过小学,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菜农只占20%。通过60户农户调查,我们还发现,菜农的小农意识比较强,较安于现状,对扩大蔬菜种植规模,采用新的蔬菜栽培技术方面普遍持观望态度,还有许多菜农对新技术和新品种虽给予肯定,但事实上在生产应用却十分保守,担心投入风险太大,不愿轻易接受新品种。

2.5 有效推进产业结构创新

坚持非均衡发展原则,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计划,集聚资源、技术力量、项目资金,培育蔬菜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既有资源优势与产业基础、又有市场潜力与发展前景的设施蔬菜,相应政府部门在税收,财政扶持,金融政策等方面,对重点培养的农产品品牌给予支持,保证温州蔬菜农产品品牌在发展环境上比其他区域的蔬菜农产品不会有劣势,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从而建立有特点的品牌产品市场,集中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档次,构建产业优势。同时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开拓新的业务关系,促进农产品的大流通。

参考文献

[1] 许方程,张士梁,孙继,等.温州近郊蔬菜种植户生产现状和优质增收策略[J].温州农业科技, 2004(3):29-32.

[2] 叶曙光,徐坚,宰文珊,等.温州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温州农业科技,2006(3):1-5.

[3] 卢中华.蔬菜生产效益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农 业大学,2008.

[4] 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浙江省瑞安市发改局.浙江省瑞安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EB/OL].[2006-11-21].省略/.

[5] 温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Research of Wenzhou Vegetable Productive Profit and Its Influencing Elements

WANG Yan, XU Jiawei, ZHU Longjing, WANG Kelei, XU Jian

( Institute of Vegetable Crops, Wen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enzhou, Zhejiang 325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