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种植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4: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农业种植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农业种植的认识

篇1

关键词:义务教育后;中等职业教育;人力分流

中图分类号:G71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99-03

农村义务教育后是指农村地区已经完成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后的青少年,在我国其平均年龄大致在15~16岁。义务教育后人力分流是指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学生个人意愿及家庭条件,把完成了义务教育的青少年有计划、分层次、按比例地引导并配置到不同的渠道,其目的是使每个义务教育后的青少年获得最佳的学习环境,得到最佳的发展机会。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国家财力有限,教育能力整体较弱,义务教育后特别是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后优质教育资源依旧稀缺,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后人力分流十分必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急需大量不同结构层次的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娴熟劳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显然难以满足这一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农村青少年文化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缓解社会劳动力结构性矛盾。

一、农村义务教育后人力分流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50.32%生活在农村,全国有95.1%的小学、87.3%的初中、71.5%的高中设置在县镇和农村。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得农村城市二者经济包括教育呈非均衡发展,而中小学重点学校教育制度使得农村基础教育雪上加霜,农村学生义务教育后升入高中并顺利升入大学的渠道近年来越来越狭窄,农村青少年在义务教育后面临一次大的人力分流,而且这种分流正在日益异变为一种强制性分流。第一,这种人力资源分流更多的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与现实安排为导向,具有社会性的特征。第二,这种人力资源分流以家长和社会为主导,以学生成绩和家庭条件而非学生的兴趣与能力为标准,具有替代性特征。第三,这种分流当下有四种渠道:升入普通高中、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在家务农、外出打工。据有关统计,2008年全国约2000万初中毕业生中约有825万能够升入普通高中,有560多万人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两者的比例接近6∶4。此外还有700万左右的初中生未接受任何培训进入社会。整体而言,近年来升入高中与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比例起伏不大,外出打工比例剧增在家务农比例剧减,呈明显非均衡化态势。

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农村义务教育后人力资源分流的平衡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传统产业改造、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等挑战,农村经济发展也呈现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趋势,既需要一批高、精、尖的能起引领作用的高端技术人才,也需要大批有良好职业道德、娴熟职业技能和强劲就业创业能力的普通应用型专业人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处于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农村现代化技术性人才的摇篮,也是农村义务教育后人力资源分流的平衡器。

(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可以增加农村学生受教育机会,缓解普通高中教育的压力

近几年来,农村的义务教育得到了基本普及,但由于历史等原因,义务教育后教育资源依旧稀缺,农村学生义务教育后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明显低于城市学生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当前教育需求和教育资源供给之问的矛盾尚不能完全缓解的形势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以就业创业为目标、培养学生基本职业技能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既可实现农村教育多元化,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也可以破除农家子弟独挤高考独木桥的局面。

(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发展农村教育的现实选择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始终未能跳出以高考为重心与终极目标的窠臼,近年来高考偏袒城市、大学里寒门学子身影渐少的批评声日渐高涨,改革呼声日趋强烈。2001年启动的基础课程改革被寄以厚望,但实施十年来其隐含的城市取向依然存在并招致批评,教育无望论在一些农村盛行。相对来说,职业教育具有周期短、见效快、成本低等优点而适合解决当今农村实际问题。在教育人力分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普通应用型专业人才,提高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可以促进农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基以此,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虽不是农村教育最理想的措施,却是最现实的选择。

(三)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我国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石。破除城乡教育二元分割的格局,就必须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和机制,使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和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城乡教育现代化。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不仅面向农村,更是面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探索农村基础教育向现代化与乡村特色共存的农村基础教育的演进和蝶变的路径之一。

三、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堪忧

改革开放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城市中颇具规模,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实用技术人才,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功不可没。当下,随着社会教育需求在质上的提升、普通高等教育的扩招等影响,城市中等职业教育不再辉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更是惨淡经营,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目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二大类,一是“以升学为本”,就是以学生升学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并最终沦落为高考指挥棒的附庸。二是“以工商为主”,学校为城市中的第二、第三产业培养大量技术性和服务性应用型人才,以学校的就业率为落脚点。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其职业性、区域性、多样性、灵活性。“以升学为本”的目标定位错误在于把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相等同起来,使中等职业学校成为普通高中学校的仿制品。“以工商为主”的定位则混淆了中等职业教育在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差异性,把农村变为了城市的人才基地,城市的吸附作用导致农村人才流失,影响农村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也必然导致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

(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式陈旧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方式陈旧,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与环境的变化。其表现有三:一是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很多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沿用普通高中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上强调专业理论知识忽视职业技能的操练,课堂教学理论多,实践操作课程少。娴熟的职业技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最终获得,实践教学时数不够或是流于形式必将影响学生日后的就业、创业。二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备陈旧。很多农村职业中等学校依旧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缺少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三是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传统的专业没有及时淘汰而新型专业未能及时申办。

(三)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短缺

目前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中,公立学校教育经费基本上来源于上级主管部门划拨经费,私立学校基本上靠学费维持正常运转。地方政府部门由于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历史传统、政绩考虑等等原因,在教育经费投放上又往往整体向高等教育倾斜,而在中等教育中又向普通教育倾斜。经费渠道来源单一和教育经费投放的不合理导致中等职业教育投资比例过低、经费短缺,而处于底端和弱势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首当其冲,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

(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师资水平整体不高

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统计,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分科专任教师共有61万人左右,在校学生数约为5100万人,中等职业教师紧缺可见一斑。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中教师待遇普遍低于普通学校,且少了高考升学率可量化的比较更容易形成职业倦怠,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中教师的流失。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紧缺的同时,其整体素质不高也相当突出,教师的专业知识缺乏必要的广度和深度,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实践技能,缺少获取新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五)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部分学生进入学校后感到沮丧、烦躁、自卑,甚至产生一定程度的厌学心理。其原因,一是“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和我国目前片面追求高学历的社会氛围下,职业教育被看成了简单体力劳动的培训机构,是致仕无望的无奈选择。二是由于职业教育生源多是普通中学筛选后学生,本身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相对较低,对职业学习产生了一些畏难和抵触心理。三是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初次就业待遇偏低,待遇提升的幅度不大,影响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三、农村义务教育后人力分流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一)明确农村义务教育后人力分流下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农村、建设农村的功能和目标

农村义务教育后人力分流具有社会性,必须依据社会的发展需要,按一定的计划、层次、比例引导部分农村义务教育后学生继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使义务教育后的人力分流呈均衡化发展,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新的探索。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以及就业创业能力为主,是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培养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实际工作能力的普通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因此,将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定位于农村是其创办的初衷,更是其发展的根本。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立足于具有巨大潜力的农村市场,服务于“三农”,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当地独特物产、文化艺术以及风俗民情相结合,培育现代化农村的开拓者和建设者,走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道路。

(二)创新农村义务教育后人力分流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五位一体”互动的管理模式

随着义务教育后人力分流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人力分流的替代性将逐渐减少,强制性将向自主性转变。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应抓住机遇,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发展创新适应这一变化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笔者认为“政府为主导,学校为关键,学生为主体,行业为指导,社会为保障”五位一体互动的管理模式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选择。“政府为主导”就是在国家的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制定结合地方实际的具体可行的教育政策,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拓宽经费渠道、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学校是关键”就是学校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规律,力争在教学体系、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等领域实现质的提升。“学生为主体”要求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方向,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训练创新思维,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行业为指导”要求行业为学生实践提供平台,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知识、经验以及资金的外援。“社会为保障”就是社会要全力从舆论导向、政策宣传、价值观念上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民众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认知和认同度。

(三)建构科学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内容体系

教育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地方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的主要基地,其教育内容必须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前提、职业技能教育为基础、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并实现三者的融合。职业道德教育应在引导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规划未来,使他们成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一定职业道德的人。职业技能教育要改变传统的关注知识点、追求系统化的观念,根据未来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职业岗位需要,构建既注重基础理论又吸收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既能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又能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农村职业基础教育只有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才能办出特色、赢得市场。创业能力的培养要致力于培养中职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并善于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

(四)以整合教育资源为途径办出职业教育品牌特色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通病是过度注重“大而全”和“遍地开花”,导致每个学校办学理念、教学体系、管理模式、专业设置雷同,浪费了教育资源又不能保障教育质量。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顺应社会人才市场的需要,根据各校办学特色通过新建、迁建、扩建等形式,撤(合)并一批职业学校,使农村职业学校的布局合理,从而优化教学资源发挥教育资源的整体效应。对专业设置由“大而全”转向“小而精”,整合专业设置,实行专业“强强联合”,突出优势和特色专业,形成职业学校品牌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1).

[2]袁桂林.我国农村学校教育诸政策评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9,(02).

[3]陈冰.我国义务教育后分流政策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5,(13).

[4]李洪平.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7.

篇2

目前,我国水稻生产中耕作和收获机械化作业已有较大面积,但水稻种植环节的机械化发展较慢,水平还很低,仍然以人工栽插为主,已成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瓶颈。加快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水稻生产的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和收益,是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一项战略措施。

1 南方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化现状

现阶段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但是南方水稻的种植收获技术相对滞后,不能够满足人们对水稻的需求。南方大多数地区的水稻种植和收获水平,现阶段还停留在农耕时代,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在水稻的耕作和脱粒插秧方面,机械的运用率十分有限。由于我国南方水稻机械化作业的普及率较低,并且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丘陵地带,地势复杂,也对机械化的推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同时,大多数水稻种植和收获装备的分离状态,也使机械设备的使用受到了限制。南方水稻种植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我国虽然在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化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并加强了对先进技术的研究,但是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影响,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略有不足,尤其是在相对贫困的地区,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十分有限,使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化的发展收到了严重阻碍。现阶段,南方水稻的种植和收获机械设备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很多农户在种植时都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管理,很少会依据先进科学技术的指导使用机械设备,使先进的水稻种植、收获机械设备得不到实践运用,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发展。科学技术和水稻种植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但是由于农民的认识不足,技术宣传的不到位,使很多新技术、新设备得不到充分运用,同时也对机械化的推广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在南方水稻种植区,有一些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农民居住的比较分散,技术推广人员在进行新技术推广时,不能完全保证每一位农民都能充分了解,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化的服务频率无法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并且由于种植田地较为分散,在进行农业投资时,也难以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农民在种植水稻时遇到的机械技术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水稻种植的正常生产。

2 南方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化发展中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落后。现阶段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机耕道、农机具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排灌设施存在老化问题。水田规划平整也没有得到大范围的展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南方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化的发展。

2.2 种植机械化技术装备缺乏。南方水稻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是现阶段我国种植机械化研究中的主要内容,正在进行大范围推广,但是由于很多南方水稻种植区的经济水平较低,再加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使机械化的推广和运用受到了一定阻碍。而能够进行化肥深施和大苗插秧的复合型插秧装备、杂交稻精密育秧装备等也十分缺乏,需要相关人员不断研究创新,开发出能够适应南方地理环境和种植需求的机械设备。

2.3 收获机械化作业质量较低。我国水稻收获机械化发展较快,作业水平已达70%。南方水稻收获主要采用的机械设备是自南方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化的发展策略研究

3 南方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化的发展策略

3.1 提升认识水平。现阶段农民对机械化的认识不足,应加强南方农民对种植和收获机械化的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通过对各种种植技术和先进机械设备的实践运用,提升水稻产量。政府也应提升对机械化的认识程度,加大推广力度。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待遇,为工作人员提供保障。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热情,更好地进行农业机械化推广和指导工作。

3.2 加大扶持和投入力度。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政策,使南方水稻种植更加适应机械化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对南方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设备实行大范围的补贴,并适当加强比较适用于山区地带的小型农机的补贴力度。对进行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化研究的部门予以适当的财政投入,并为购买先进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设备的组织和个人提供低息贷款,激发农民的购买欲望,促进机械化发展。积极进行农业生产机制创新,明确机械化发展方向,提升投资力度,并要求政府建立长期稳定的投资机制,以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3.3 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加大农机推广力度的同时,还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机售后服务工作。合理建设服务点,利用政府与市场的相互作用,在乡镇建立具有长期性的售后服务点。加强对农机大户、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培育,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农业服务组织、农业大户进行南方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设备采购补贴,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率。建立示范点,扶持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开展机械插秧社会作业服务。积极提升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科学合理的进行农机资源配置,提升南方水稻种植区的机械化水平。

3.4 鼓励支持农机企业发展。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农机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但是与外国先进技术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国的农机企业大部分都存在资金短缺、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政府应加强对农机企业的支持,重点扶持实力较强的农机企业,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要求银信部门为农机企业提供适当的金融支持,促进南方水稻种植和收获机械化的发展。

篇3

关键词:农业技术;组织创新;组织化;提高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就是通过实验、示范、培训、指导和咨询服务等种种方法,让大家认识到农作物的重要作用,了解农作物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并将优秀的、正确的种植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活动,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社会稳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些年的摸索,科技推广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1.推广制度不完善,经验不足。主要表现为科研、技术服务与生产一线三部门之间相互独立,缺乏有机的、紧密的联系。虽然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经常有,但往往因为种种原因,使得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进入农业生产一线。这些原因比如技术服务部门掌握和储备的实用技术少,没有有效的科技推广体系,缺乏科技推广经费,技术推广盲目等等,使生产者得不到急需得到的技术,只能靠自己摸索,但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无法在短时间内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得不到提高,群众增收幅度不大。

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意识认识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缺乏积极性,意识认识不足,这些都影响和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乡镇街道虽说有农业服务中心,但服务人员大都没有经过良好的培训,也谈不上是技术人员,对相关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所有对一些推广中的专业问题难以解决,造成了推广队伍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在推广过程中由于意识上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现了推广速度慢,取得效果不理想,服务意识不到位,服务质量差等诸多问题,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严重的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

3.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对农业技术推广接受程度较低。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对象是农民,文化程度较普遍较低,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种植手段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问题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难以理解,使农业技术推广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对推广工作造成非常大的阻力。

4.资金不足,对农业技术推广缺乏必要的支持。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和资金支持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足够的物质和资金上的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才能持续的进行下去,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实现预期的目标。乡镇虽然有农业部门,但由于整体经费有限,每年给农业推广的预算也很少,所有很难组织农民去先进的地区学习和观摩,再加上个别领导对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清晰的认识,不能给予积极的配合和必要的物质与资金上的支持,挫伤了推广工作的积极性;而在政策上的一系列措施,又影响了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热情。这两方面的原因,给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阻力。

二、对策与改革方向的探讨

1.完善推广机制,从上到下密切联系,有针对性进行推广。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加强联系,上到科研部门,下到农民朋友。推广要深入到农民中间去,要给农民创造条件。可以组织农民朋友去进行学习考察,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适时调整种植的方向和种类,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要尊重种植户的经验,长期在自己的作物上研究,往往能得到更多一首资料,十分了解种植的实际情况和所面临的问题,所积累的生产、生活经验都可供我们学习、借鉴,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推广。

2.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力度。利用多种方式加快人才培训,实行农业技术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一要利用各种渠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当地学校和相关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科普宣传;组织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之间的相互观摩、交流。二要从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中挑选一批经验丰富的人员,组织培训,使他们能成为“专家”,可以更好的解决推广工作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作用,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尽快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价值。三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开发农民智力,培养一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

3.加强对农业技g推广人员的培养。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顺利实现最终还是取决于推广人员,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乡镇基层农业技术人员都要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在充分认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价值的基础上,加强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他们都成为“专家”,可以更好的解决推广工作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作用,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尽快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价值。

4.发展和引导农业技术市场,规范农业技术推广市场行为。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政府及农业服务部门要掌握市场情况,同时要帮助和促进技术市场建设,促进农业技术转让。为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民营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及市场化提供便利条件和措施保障。

篇4

    2012年,我镇冬季农业计划种植面积为800hm2,蔬菜产量预计达2400万kg,可实现销售收入2400万元。为加快我镇冬季农业开发进程,要以“稳粮增收”为方针,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发展为方向,以科技为动力,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冬季农业生产是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冬季农业生产的领导和指导。一是要把冬季农业开发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效益工程来抓,当作广大农民群众实施增收致富的富民工程来抓,努力克服“三种倾向”,树立“三个观念”,即克服“重大季轻小季”倾向,树立“大小季并重”观念;克服“粗放耕作”倾向,树立“精耕细作”观念;克服“传统种植模式”倾向,树立“高产优质高效开发模式”观念。同时,要坚持“三个原则”,即坚持扩大秋冬季作物种植面积,提高秋冬季作物绿色覆盖面,不断减少冬闲田地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种植模式的原则;坚持加大科技含量,提高种植水平,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原则。二是按照“一套班子,一个目标,一套政策,一笔经费,一个考核办法”的要求,进一步健全镇级冬季农业开发项目挂钩责任制,逐级分解落实任务和工作措施,对项目建设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领导和督促检查,切实做到精力、人力、财力、物力、措施五到位,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密切配合的良好局面。

    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由于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农业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受特殊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农业基础设施仍显落后,制约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因此,要加强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对我镇冬季农业开发工作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二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冬季农业开发,吸引外地的先进技术和闲散资金投入到冬季农业开发中来。有效地利用各项资金,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步伐,巩固、改造水利设施,解决灌溉难题,确保冬季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大力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要强化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培训,积极引导农户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和生物农药,且尽量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次数,保障消费安全,千方百计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努力使产品更多地走出县门。

    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冬季农产品的流通速度。加大市场建设投入,编制好市场建设标准、发展规划和整顿规范方案,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确保信息流、商品流畅通,通过市场的规模经营带动规模效益,带动我镇冬季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三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品牌是质量的标志,品牌价值一旦凸现,就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接受。应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创建更多农产品知名品牌,为农产品流通打下良好基础。引进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导生产、深加工、开拓市场、技术服务的综合功能,通过辐射带动,从而引导农户进行规模化种植,组织化经营,培育或种植优质高效冬季农产品。

篇5

1.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基本情况

二道甸子镇位于桦甸市东部山区,幅员面积841.43平方公里,二轮延包面积7279公顷,其中水田面积587公顷,旱田面积6692公顷。共有12个村,90个村民小组;农业户数5972户,农业人口21305人,农村劳动力10735个,人均耕地面积0.694公顷,户均2.47公顷土地。

截至2012年5月,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共为636户农户办理相关手续,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27公顷,占二轮延包面积的7.2%。

承包经营权流转具体情况是:转包38户,流转土地41公顷,占流转面积的7.8%;转让585户,流转土地479公顷,占流转面积的90.9%;出租13户,流转土地7公顷,占流转面积的1.3%。

2.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成效

2.1促进了土地的规模经营 随着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多数土地流转农户的土地向种粮大户、合作社集中,形成适度规模经济的同时,转移出一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既取得了规模效益,又有利于二、三产业的发展。据了解,全镇通过土地流转,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大了土地流转的速度。通过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2011年底统计,全镇共转移农村劳动力达2600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1980人。

2.2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全镇经营100亩以上的流转大户26家,超过50亩的流转大户有78家,达到100亩以上的流转大户有4家,涉及3个村。主要流转到食用菌、优质稻、瓜菜种植等优势行业,此举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如桦甸市家利瓜菜合作社采取集中连片搞瓜菜种植,合作社成员人均增收4500余元,受益农户 60余户。

2.3推进了专业化生产 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农村经济形势有了较大转变,土地集中流转到优势产业,专业生产相对集中,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格局。如暖木村食用菌协会,流转土地72亩,种植袋装木耳,发展特色产业,进行专业化生产,年种植木耳180万袋,实现销售收入700万元,协会成员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效益十分可观。

2.4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 土地流转为镇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搭建了很好的经济平台。不少种养大户和生产能手纷纷依托土地流转,组建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统一产前、产中、产后和技术指导服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农民组织化程度得到较快提高,实现了合作社与农民利益双赢。帽山村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优质水稻集中连片达100余公顷,进行集中经营,规模开发,标准化生产,实行统一播种、统一机插机收、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加工销售的产业化管理模式,每亩节省资金100元左右,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的规模化、机械化和产业化,年产稻谷600吨。实施订单220户,降低生产成本增效约10万元,合作社增加收入100多万元,成员增收5000元。

3.存在的问题

3.1对土地流转认识不高 全镇人均耕地面积0.694公顷,依靠耕种土地可以满足温饱,并有一定结余。针对自己的承包地,部分农民自行处置,进行私租、乱包承包土地。打工虽然可以赚钱,但是城市不能为农民工提供住房、医疗和教育等社会保障。因此,农民始终惦恋土地,依靠土地养老。

3.2对农业结构调整认识不足 个别村社干部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法规、方式方法、矛盾问题等认识不深,宣传不够,引导不力,服务措施跟不上,基层干部群众对土地流转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没有把它作为当前农业生产条件下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放在应有的高度认识。还有部分村社干部对土地流转工作有畏难发愁情绪,尽管能够认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意义,但是这项工作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大,因此操作起来存在着怕麻烦,怕出事的思想倾向。这说明,“三化统筹”中的农业现代化理念对于镇村干部群众来讲,仍然处在思想认识的层面,还不能很好地用于实践,农业产业化、农业规模化、农业集约化、农业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

3.3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 土地流转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比较明显。2009年以前,全镇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行为多为自发行为,流转程序、方式很不规范,土地流转的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比较大,已经转让的土地都没有经发包方批准,没有履行签约和登记手续。镇政府于2009年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对农户之间的流转行为指导签订流转合同,并予以鉴证,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对以前年度个别流转行为存在的矛盾问题,则因情况复杂,一时难以化解;市场中介组织匮乏。当前,土地流转的市场中介组织相当匮乏,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为数甚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村、委会的服务功能也发挥得不够,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4.做好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建议

篇6

我国要想发展绿色农业,就要全面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进而为农业事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相关工作人员要利用有效方式全面普及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这样能够使农业产品在安全性上有所保证,还能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建设,让农业从业者提高经济收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改革,让我国农业产品真正走向品牌之路。所以要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形式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实现绿色农业的全面发展。

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概述

对于有机物以及无机物来说,最主要的体现则是绿色农业,而且这也是生态面貌最本质的特点,能够满足生物实际发展规律。而绿色农业就是借助利用农业种植技术使农产品更加绿色、更加健康,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应用到经济作物和粮食种植中,能够使民众生活品质得到提高,而且能够为人们带来更加健康的农作物,还能够满足健康环保以及高效低耗的目标,这也是今后农业发展必经之路。在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就是安全性。在农业生产种植中引入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可以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能够有效改善有害物质残留等情况,能够满足农产品实际生长规律;其次,就是经济性。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更加关注绿色粮食作物,在市场和超市中能够看到很多带有绿色产品字样的农作物,而且销售量逐步攀升,人们越发认可绿色农产品,这也让农户在经济效益上得到了提高,对于农村经济建设有重要指导作用。

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策略

2.1借鉴国外先进技术

目前,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上取得了领先地位,而且他们在农业中很早就引入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并且实现了规范经营。我国在这方面就稍显不足,因此可以将西方发达国家的良好经验引入到我国,很多国家都已经全面推广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我们可以学习经验,少走弯路,提高推广效果。例如日本就是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纳入了立法当中,以法律的形式进行推广,这样能够为其提供法律支持,并借助法律所具备的强制性属性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得到更好普及。而且在西方国家中还通过牲畜和禽类的粪便进行施肥,这样能够避免使用过多的化肥和农药,可以降低种植成本,能够让种植技术在我国实现更大面积的推广。总而言之,就是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并以我国现有的农业种植状况为基础,让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在我国实现更好发展。

2.2创建示范基地

现阶段我国并没有大范围普及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而且很多人对于绿色种植技术是什么都不清楚,为了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能够得到更好推广,就要让人们首先了解这项技术。通过创建示范基地使农户更加理解这项技术,还能够掌握具体使用方法,使农户能够适应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第一,要向农户传播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本质以及优点,使农户可以认可这项技术,这样在推广时就会更有信心。第二,在向农户讲解绿色种植技术相关理论知识后,可以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进行结合,这样能够让农户对如何使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有更好的掌握。

2.3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全新种植方法,通过这项技术能够为农户带来更加可观的经济收入,能够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多帮助。但不可否认,由于这项技术没有得到良好普及,很多人不敢贸然应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所以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福利政策,可以让农户不必承担过多的种植风险,而且还可以为农户提供必要的奖励以及补贴,这样在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时农户就会更加积极,还能够让他们对此项技术更有信心,可以让推广速度进一步加快。

2.4加大宣传力度

目前在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时之所以存在重重阻碍,最大的原因就是人们对于此项技术并不了解,而且对于如何使用这项技术也知之甚少。所以有关部门应该在宣传力度上进一步加强,可以借助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等来宣传报道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区政府可以定期组织农户培训,向他们讲解这项技术的好处以及推广意义。不仅如此,媒体也要全面宣传绿色农业产品的特点以及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绿色产品的实际需求,可以让农户深刻认识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就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具有巨大潜力。

2.5加强与绿色农业种植企业的合作

农户由于并没有完全接受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所以在经营和管理方面还稍显不足,这也造成推广时比较缓慢。所以国家应该让相关企业和农户进行合作,这样通过企业能够带领农户学习种植技术以及具体操作方法,通过合作能够让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实现大规模发展,能够在推广方面取得更好效果,还能够让农户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规避风险,使他们能够更加认可此项技术。

篇7

关键词:农业推广;农业种植业;农业新型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07

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咨询服务的工作,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培养农村新型技术,全面的促进农民更好的提升农产效率,因此,可以通过农业推广能够更好的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产业,从而实现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而在现阶段的农业种植业的发展进程中,农业推广人员更加应当通过一系列相关的方法来培养教育农民,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增加知识,提升技能,全面的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进而有效的培育新型农民,进而有效的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

1 农业推广的概念

在我国的不同地区由于其自身的差异,使得其农业发展的趋势也呈现各种状态,这样也使得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和内容方法都呈现不同的形式,而就农民自身而言,可以通过改变农民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各种技能的逐渐的转变来促进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在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农民的传统意识来提升农业技术的操作技术。

而在现实中的农业推广过程中,由于个人对社会影响的不同,农业推广人员应当充分的以达到个人的发展水平为目的。与此同时,农业推广人员应当积极的促进合作,以此来改善农村的整体情况,并且务求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性的有效成果。进而有效的建设新型农村。

2 农业推广与农业种植业的关系

在早期的农业推广中,其目的在于有效的促进农业发展的目标,而现阶段的农业推广工作已经出现了变化,现阶段的我国的大部分的农业推广工作包括了农村发展、农村教育以及咨询服务等,而现阶段的农业推广工作已经对农业、种植业以及农民有了一定的指导性的意义。

农业技术推广不仅是现代化农村发展与农业种植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重要结构,同时也是推动以教育为最终目的的农村发展的核心力量,由此可知,农业推广连同农村发展,以及农业种植业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相应的,由此可知,农业推广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极为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推广在农业种植业发展问题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进行水稻种植中,可以通过统一品种、统一育秧培育多产壮秧、统一密度、统一测土培肥等相关的农业技术手段以及规范化的程序来提升水稻的产量。

3 农业推广的主导作用

农业推广是农村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农业推广能够更好的实现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产业,从而更好的实现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在现阶段的农业种植业问题上,在进行农村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其最终的目标在于能够更好的实现普遍的社会福利,因此,这样需要整个农村发展工作达到一体化,其各项制度也应当保障一体化,使得每一位农民都能够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以此来全面的提升农民的认知能力,充分的认识到农村成果由他们制造,农村的成果由他们共享。而在某种程度上,农业推广工作正是促进农民获取创新的新型知识的机会,只要在农业推广之后,每一个人都充分真正的了解了农村发展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农村发展的普遍性的社会福利,农业推广工作在农村发展以及农业种植业发展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农业技术推广中,诸如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忙闲个半年”的情况,让农民在劳动强度降低的情况下,一年到头都有事可以做。

4 结 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推进,人们越发重视科学技术。正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则是生产力的第一位的要素,为了更好的发展农业,这就更加离不开农业技术推广,其是提升农业生产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所谓的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咨询服务的工作,更是农村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农业推广能够更好的实现农村建设的目标,并且能够更好的实现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为此,务必更好的解决农业推广如何更加有效的发挥作用。农业推广工作其本身在于传播知识,培养农民的团队以及组织能力,更好的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全面的推动农业技术,对推动农业种植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以此来达到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爱武.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及创新研究[J].农技服务,2015(12).

篇8

关键词:农村;生物教学;发展经济

农村职业高中大多经济条件比较落后,没有大量资金用于生物学教学,一般相对缺乏教学材料和用具;加之教师业务水平较低、惰性较大等原因导致职高生物学教学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等水平。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各种能力等培养,影响学生学习生物学等兴趣,制约学生生物学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农村职高的生物教师应利用本校的现有条件,结合当地实际搞好职高生物的教学,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生物资源,开展有声有色的农村生物学教育;具体应在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好适合当地农村实际的教学方案;注重观察实际和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找出生物课堂与农村实用技术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加强实用技术的教育;注重生物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一、围绕生物学基本理论,注重生物实验

农职校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对于学习生物学他们比城镇学生存在着明显的优势。

第一,农村学生的生产实践的生活实践多因而其从实践中得到知识就多,而生物学知识本身就是来自实践,掌握后又可以知道实践的理论。

第二,农村学生对于动、植物知识的直观感很强。由于生活在农村,直接与许多动植物接触,所以农村学生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如生物学中有植物识别,只要把教师的实物在课堂上展示一下,农村学生就掌握得很好,在学习有关的植物概念中,如:直根系与须根系的概念与区别的内容时,只要一讲概念,农村学生就马上领会并能举例找出二者的区别。

第三,农村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动手能力较强,他们从父母那儿学到许多动手的本领,比如:蔬菜培植、动物的养殖等在家务活中都可有得到锻炼。

因此,我们生物教师就因该因势利导,注重生物实验教学,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努力达到教学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总目的。

1.面对农村实际,调查本地动植物资源,把许多课放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分类一课就可有安排在春夏季。在野外给植物挂牌,让学生采集并制作标本与辨认标本结合,使这部分知识和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再把实践于实验结合的时候,教师要注意的是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是说要有普及性。

2.开展丰富的多彩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调动学生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积极性,农村学生的感性认识很强,教师只要善于往这方面引导,学生的感性认识利于上升为理性认识,经常性的开展有趣的课外活动,对广大学生又是一个良性刺激。

总之,在农村生物实验与农业实践有益的结合,融实践知识与教学于实践中,使生物学教学的天地更加广阔。

二、立足服务于农村经济,渗透实用知识

近年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结合地农业经济实际传授课本理论知识,既注重教学的系统性,又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从而直接服务于农村经济。

如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节,教材只讲了生长素等激素具有的几种生理作用,没有说明具体的使用浓度和操作要领,这样很难在实践中应用。而这一接对农村农业生产的作用非常明显,同学们也很感兴趣。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作了具体补充,并做了有关实验。如:在大棚蔬菜在栽培中为雌花发育,用100―200PPM乙烯利水溶液在黄瓜1-4叶期喷洒。促进黄瓜雌花着生节位低,数量增多。在这些实验中学生了激素的有关作用,也学到了激素水溶的配制方法和PPM的含义。学生兴致很高,学习兴趣更浓,并且把学到的知识纷纷传授给当地农民或回家指导农业生产,当起了小农

技师。

三、围绕本地农业特色、搞好课外考察研究服务于当地特色经济

桥区是一个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区,要发展我区经济,必须充分发挥本地的突出优势。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我们紧紧围绕我区的特色农业,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考察与研究,深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造福当地百姓。如:我校生物教师将利用棉籽壳种植蘑菇的技术在桥区吕寺村,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桥区吕寺村人多地少,靠传统农业肯定不行,只有发展副业才能发家致富。但种蘑菇到底如何,当地农民心里没底,没干过的事不能让群众去试。我校教师自筹资金建起了400平方米的蘑菇大棚,当年收入40000多元,在全村引起轰动。教师们在村里连续多次举办蘑菇种植培训班,闲暇时间走村串户、手把手地传播蘑菇种植技术。在老师们的带动下,吕寺村的蘑菇种植逐步发展起来,全村蘑菇种植户占一半以上,户均增收50000元,全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全国绿色小康村”夏刘寨,在10年前却穷得出了名。“越穷越砍,越砍越穷,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山光头,水断流,路断头,人发愁”,1999年,新的村党支部成立。在吃尽砍光烧净、乱砍滥伐的苦头之后,他们开始慢慢认识到,建设好这块老祖宗留下的山场才是唯一的出路。那年冬天,村支部硬是带领全村的留守妇弱劳力在乱石堆、茅草荒里一锤一团火,一炮一堆渣,整地打穴1000多亩,栽植了2万多株石榴、桃、杏等干鲜果树木。2002年,夏刘寨村获得了国家退耕还林项目支持,村民们以更高的热情开始在满山遍野植树造林,不留一点空白。全村仅用3年时间就绿化荒山1.2万亩。

近几年来,夏刘寨村还精心打造绿色庭院建设,在房前屋后及村庄周围,新植各类树木2万多棵,开发了观花、观果、摘果、品果等不同的林业旅游项目。虽是10月上旬,那压满枝头红得发紫的“蒙阳红”,那绿得发青的怀远名品“大青皮”,那甜如蜜的冬枣,吸引着从周边来的游客。夏刘寨村的生态环境变好了,村庄变靓了,名声变响了,有效提升了该村的旅游休闲功能和品位。

通过学生大量的参与、考察与研究,学生得到了启发,能自觉运用生物学原理来分析思考当地特色生态农业应如何达到高产高效优质。他们也明白今后应该如何去更加努力地完善它充分认识到发展“双高一优”农业离不开生物科学知识,从而普遍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对这些特色农业的考察研究和参与是生物学教学为当地农业经济服务的重要环节。

四、开辟教学实践场所,做到学以致用,帮助家庭走勤劳致富之路

篇9

【关键词】农业经济作物;城市园林景观;应用

一、农业经济作物在城市园林景观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

1.美学价值

以前一提到农业经济作物,就会让人想到是人们为了获取食物而去大面积植物的东子,然而,现在农业经济作物的作用已经扩大化,其可以应用于城市园林景观中,发挥其美学价值,我们根据园景观的场地需求,再结合农业经济作物的生长习性和其特色,就可以选择一些适宜本地栽种且与园林景观要求相符的一些农业经济作用来进行种植,进而充分发挥出农业经济作物的自然美和特色性,为园林景观增添一份乡土气息,为园林景观增加一份新意。

2.人文价值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就算在农村,目前的年轻青年也都渐渐的远离了农业地,所以现在很多人对于粮食作物等都不是很熟悉,倍感陌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将农业经济作物应用到城市园林景观中,在为园林景观增添色彩的同时还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五谷和一些其他作物品种,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农耕文化,切实提高人们对农作物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于详图文化的认同度。

3.生态价值

农业经济作物之所以能在城市景观园林中得以应用,主要是其可以以其自身的自然美来达到绿化的效果,农业经济作物在不同的季节会展现出不同的美,可能在春天,其所呈现的姿态就是叶子或小芽或开出小花,而随着季节的变化,其形态也会变化,到夏天其可能就长成一棵小树或已开花或已开始结果,等到了秋天,其就可能已结出乐乐硕大的果实,正是农业经济作物的这个特点,可以使园林景观时刻发生变化,呈现出动态美,生态美,别有一番韵味。

二、农业经济作物在城市园林景观中的具体应用

1.农业经济作物应用于公园、休闲绿地中

目前,在一些公园和休闲绿地中,很多都会应用到农业经济作物,一般都是采取农业经济作物与其他的园林植物搭配零散种植的方式,也就是说将多种农业经济作物与相似形态的一些园林植物相间种植,进而达到完美结合,呈现出园林景观的另类美,有的还会单纯应用农作物经济物来起到绿化作用,如纯果园园林或油菜花海等,还有一些只种植草药的药草园,药草园近年来也很受大家欢迎,在观光的同时还能帮助其增长见识,近距离的接受真实的药草,加深对药草的认识。

2.农业经济作物应用与道路绿化中

在以前的道路绿化中,往往都会选择一些杨树、银杏等莆田的植物和树木来进行绿化,起到庇荫遮凉的作用,同时起到美化城市形象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认识的提高,道路绿化的形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农业经济作物慢慢被应用到道路绿化中来,有的地区在道路的两旁就种植了一些柿子树、芒果树等,这样在其丰收的季节,就给人们的视觉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为人们庇荫遮阳的同时,液位园林景观增添了积分趣味,甚至有时在路边的小绿地中也会发现农业经济作物的身影,由此可见,农业经济作物的应用汇逐渐增广。

3.农业经济作物在休闲观光农业中的应用

对于休闲观光农业来讲,其景观一般都是以能体现当地农业生产特色的一些植物景观为主,再搭配一些园林小品等来形成一个风景优美、乡土味十足的园林,供人们游玩观赏,然而要体现出当地的农业生产特色,就少不了当地的农业经济作物,这是最能体现当地特色的植物,所以在这些农园中,一般都是以农业经济作物为主,再结合着种植一些水果蔬菜和一些乡土味十足的小植物,以能够体现不同色彩不同特色的模式来进行搭配播种,更好的满足人们的审美观赏意愿。

4.农业经济作物在专项功能园中的应用

专项功能园就是指将农作物有机集中、搭配种植在园中,利用农作物的生物特性达到某些目的。如养老院、疗老院、温泉、科普园,农作物在此类园中的应用,集观赏、保健、疗养、科研、学习于一体。如用以蔬菜为主题的蔬菜园,不同叶形的蔬菜种植在花坛,茄果类、甘蓝类蔬菜组成花境,藤类蔬菜爬满廊架或具有造型的器皿,不但具有观赏效果,还具有科普的功能。

5.农业经济作物在屋顶绿化中的应用

屋顶绿化已经不再局限于书上的“屋顶花园”,它是建造田园城市的手段之一,是园林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种植的植物从单一的观赏植物,慢慢发展到具有一定功能的植物,再到现在具有经济效益的农作物成为屋顶绿化青睐的植物选择,不仅美化了环境,改善了生态效应,还能让市民在城市就能品味田园风光的旖旎。

6.农业经济作用的其它应用

利用藤蔓攀援型的农作物与支架结合,在公共地区搭建成服务O施,不仅成本低廉,还充满野趣,比如百香果的生长需要设立棚架,棚下的空间用来做停车位,既避免了车辆遭受暴晒,而且果实从初始的绿色到成熟的红色的变化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是对农业经济作物在城市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价值和其在城市园景观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希望能对同仁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篇10

一、*冬季农业发展现状

(一)冬早蔬菜发展取得新成绩

*冬早蔬菜起步较晚,20*年全县种植冬早蔬菜仅*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全县除*、*、*、*四个乡(镇)外均有种植,20*年全县种植面积已达*万亩,品种以瓜类(西瓜、西葫芦)、茄果类、豆类、甜玉米为主,总产量达1.82亿公斤(鲜菜),加之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上涨,销售收入达1.32亿元,种植区农户户均收入可达1200余元,涌现出了部分蔬菜生产乡、蔬菜专业村和种植大户,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区域布局取得新进展

*冬季农业开发,坚持布局区域化、发展规模化,不断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逐步压缩槽坝区蚕豆面积,扩大小春优质马铃薯、小春优质蔬菜种植面积;扩大两江流域和低热河谷区冬早蔬菜、冬早玉米种植面积,优化小春作物粮经比例。目前,已形成以*、*、*、*等两江流域和低热河谷乡(镇)为主的万亩冬早蔬菜生产基地;*、*、*等乡(镇)以“会—2号”为主的小春马铃薯生产基地;*、*、*为主的小春优质蔬菜生产基地。

(三)品牌创建实现新突破

全县牢固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的精品意识,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地方特色品牌创建实现新突破,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品牌,现已注册了“*”牌、“*”牌商标,且在周边地区具有较高知名度,为*农产品进入市场开辟了通道。

(四)市场开拓出现新局面

通过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搞活流通,培育市场,冬早蔬菜销售市场已初步形成,在满足本县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主要销往昭通、曲靖等周边县市及四川、贵州、重庆、广州等市场,使蔬菜销售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年全县有冬早蔬菜龙头企业2家,营销大户和中介组织3个,发展各种订单蔬菜2210.8亩,其中,麒麟蔬菜有限责任公司与*镇*村、*乡*村和县良种场签订了开发种植410亩加工型甜脆玉米,产值达60万元;云南银健食品有限公司与*镇签订了发展1000亩日本丹波大豆,实现产值140万元;呈贡蔬菜批发商人与*镇*等村签订了发展青花、生菜、宝塔花、莲花白等夏秋山地反季蔬菜610.8亩,每年三茬亩产值高达3500元,为高寒冷凉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成功之路,带动了*反季山地蔬菜的迅猛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落后

*冬季农业生产区主要分布在两江流域的干热河谷区,这些地区水分蒸发量大,且水利基础设施落后,水利灌溉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冬季农业生产受天气影响较大。

(二)产业化程度低

近年来,*冬季农业具备了一定发展规模,但由于市场风险大和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协会、中介组织服务能力不强,龙头企业不多且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冬季农产品主要是以原料销售为主,缺乏深加工和贮藏、保鲜等配套技术及设施,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较短,市场空间相对狭窄。

(三)群众观念滞后于产业发展要求

长期以来,部分农民群众“重大季、轻小季”思想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秋冬季大面积田块依然丢荒;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随意种植,盲目生产,粗放管理的传统生产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种小规模、低水平生产状况与大市场对农产品的数量、质量等方面的需求存在差距。

三、加快冬季农业开发的对策

20*年,*冬季农业计划种植面积为*万亩,蔬菜产量预计达*亿公斤,可实现销售收入*亿元。为加快*冬季农业开发进程,要以“稳粮增收”为方针,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发展为方向,以科技为动力,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做到提认识、强领导,增投入、强基础,重特色、优布局,强龙头、带发展,活流通、拓市场,建体系、优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冬季农业生产是*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冬季农业生产的领导和指导。一是要把冬季农业开发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效益工程来抓,当作广大农民群众实施增收致富的富民工程来抓,努力克服“三种倾向”,树立“三个观念”,即克服“重大季轻小季”倾向,树立“大小季并重”观念;克服“粗放耕作”倾向,树立“精耕细作”观念;克服“传统种植模式”倾向,树立“高产优质高效开发模式”观念。同时,要坚持“三个原则”,即坚持扩大秋冬季作物种植面积,提高秋冬季作物绿色覆盖面,不断减少冬闲田地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种植模式的原则;坚持加大科技含量,提高种植水平,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原则。二是按照“一套班子,一个目标,一套政策,一笔经费,一个考核办法”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县级冬季农业开发项目挂钩责任制,逐级分解落实任务和工作措施,对项目建设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领导和督促检查,切实做到精力、人力、财力、物力、措施五到位,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密切配合的良好局面。

(二)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农业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受特殊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农业基础设施仍显落后,制约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因此,要加强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对*冬季农业开发工作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二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冬季农业开发,吸引外地的先进技术和闲散资金投入到冬季农业开发中来;三是充分整合和利用好现有财政支农资金,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解决灌溉难题,巩固、改造、提升冬早蔬菜生产基地,确保冬早蔬菜旱时保收,高产稳产,推动冬早蔬菜不断发展壮大。

(三)依托特色,优化布局

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是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是优化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效益的有效途径。*要依托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围绕优质粮食、马铃薯、蔬菜等主导产业,大力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冬季农业生产布局,在*、*、*等乡(镇)建立5万亩冬早马铃薯基地,在纸厂、迤车等乡(镇)建立万亩冬早蔬菜基地,在大井、者海等乡(镇)建立以西葫芦、冬早玉米、番茄为主要品种的特色蔬菜基地,在雨碌、老厂等乡(镇)建立小黄姜生产基地,在田坝、上村等乡(镇)建立优质软叶大蒜基地,在者海、待补等乡(镇)大力发展大棚蔬菜,逐步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不断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其经济效益。

(四)培育龙头,带动发展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其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要改变*农户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生产、加工、流通难以形成规模的有效途径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配套服务的综合功能,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的有效衔接、组合,引导基地、农户进行生产结构调整,培育或种植优质特色冬季农产品,引导产业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转移,带动延伸产业链,实现冬早蔬菜的规模生产、深度开发和转化增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发展蔬菜加工经营企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内容来抓,对从事蔬菜加工、经营的优势企业给予重点扶持,鼓励企业整合各种资源,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积极引进加工、包装、储运等先进技术和工艺设备,充分利用闲置场地和设备,努力提高加工技术水平,开发具有*特色的优质蔬菜产品。

(五)搞活流通,开拓市场

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及时地解决冬季农产品流通中的问题,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一是发展中介组织,培育营销大户。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发展,逐步规范”的方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培育农村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营销大户等中介组织,特别是要加快营销队伍的建设步伐,积极构建营销网络,支持和鼓励中介组织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内销与外销、签订单与跑市场等相结合的综合性措施开拓市场,尤其是大力发展“订单蔬菜”,引导菜农走进市场,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户与市场的对接。要加快推进“支部+协会(公司)”的发展模式,通过支部加协会、公司,协会、公司带农户,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二是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冬早蔬菜产品的流通速度。要加大市场建设投入,编制好市场建设标准、发展规划和整顿规范方案,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施,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重点抓好大井镇黄梨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等市场建设,确保信息流、商品流畅通,通过市场的规模经营带动规模效益,带动*冬早蔬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三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品牌是质量的标志,品牌价值一旦凸现,就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接受。*应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创建更多农产品知名品牌,为农产品流通打下良好基础。当前,应重点做强做大“牛栏江”牌、“黄梨树”牌等农产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