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行业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种植行业市场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种植行业市场分析

篇1

症结所在:产销信息不对称

为什么2010年大蒜涨到十几元一斤,而2011年只有3元钱一斤?为什么2010年白菜几元一斤,2011年最低5分钱还卖不出去?在缺少信息指导的情况下,农民盲目种植或扩大生产规模,丰收上市后改变了市场供求关系,价格一落千丈。“白菜种植面积有多少,库存量多少,产量多少,农民、经销商甚至政府部门都不知道,种菜只能‘跟着感觉走’。”这是大多数蔬菜种植户的经历和无奈。

内蒙古的土豆,通过商务部等政府部门的多方努力,进行对口销售,很好地缓解了销售难题。这与山东济南卷心菜“卖难”形成对比。分析近两年各地的蔬菜“卖难”和滞销事件,不难发现蔬菜种植和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是造成蔬菜难卖甚至滞销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商商业经济研究部主任孟黎加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蔬菜生产者多是分散的,不可能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而农产品加工企业或经纪人掌握的市场信息更多,可能会利用时间差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消费市场的需求信息也很难在第一时间有效地传递给生产者(菜农),通常情况是蔬菜生产出来要销售了才知道市场的需求。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也认为,引发农产品“卖难”和价格大幅波动的根源在于农产品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由于没有形成合理的信息公布平台和价格形成机制,致使市场化机制未能得到合理运用,农民种植粮食作物常出现盲目性和跟风行为,这使市场供需难以维持动态平衡,前期形成“菜贵伤民”,后期转而致使“菜贱伤农”。

孟黎加建议,我国可以学习日本――日本的农产品市场由政府投资,完全是服务型的。“在信息化建设及相关管理服务上,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监督,使信息系统成为政府了解市场的眼睛和耳朵。”

系统关键:信息准确,有预见性

“政府对生产和流通的投入,很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而且这种信息应该有前瞻性,预见性。”孟黎加认为,建立系统的目的是指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如果只是看当前的信息,永远是马后炮。

对此,农业部成立了蔬菜信息监测专家组,跟踪蔬菜产销形势,对月度、季度和年度蔬菜产销形势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并为考核监测工作提供依据等。

农业部李建伟解释说,农业部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建立专家会商制度,以提高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增强形势判断的可靠性,确保信息的权威性。“月报”的内容包含专家组分析后的预见性信息,指导性很强。

据第一份“月报”显示:2011年11月份,200个蔬菜重点县信息监测点蔬菜产量180多万吨,同比增长3.6%;200个蔬菜重点县信息监测点在田蔬菜面积130多万亩,同比增长2.2%;20类37种蔬菜产地市场平均批发价为1.97元/公斤,环比下降7.5%。“根据近10年蔬菜价格波动分析,预计2011年12月份价格稳中有升,但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值得注意的是,该系统每10天上报一次蔬菜价格,是否会和市场行情脱节,信息相对滞后?

“该系统主要是对生产信息的监测和分析,更侧重生产信息的趋势性和预警性,重点不在流通环节的市场价格。”上述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相对于蔬菜生产周期,10天上报一次的频率不算低,能够为生产者提供有效的参考。例如,叶菜如小白菜、菠菜等生产周期较短,一般在30-50天左右,根菜(含变态茎)和果菜类蔬菜生产周期在1-5个月不等。

据了解,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承担全国蔬菜生产信息监测具体业务工作,包括收集、审核和汇总蔬菜生产监测数据;会商蔬菜生产形势;撰写蔬菜生产形势分析报告;参与省级及基点县信息员业务培训等。

解题之匙:产销信息可监测

2011年12月8日,农业部首次蔬菜生产信息月报,年初开始建立的蔬菜生产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开始测试运转。通过这一系统,政府及时掌握蔬菜生产动态信息,指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

记者了解到,这个蔬菜生产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在全国200个重点县,监测20种蔬菜的播种面积、产量、上市档期及产地批发价等生产信息。与此同时,加大信息、预警及开发利用力度,在580个蔬菜产业重点县建立生产信息监测、双向通道,并将通过媒体按月,强化对菜农的生产信息引导。“这个平台刚建立,刚开始运转,要发挥作用还需要慢慢加以完善。”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经济作物处副处长李建伟告诉记者,“月报”目前正在测试阶段,由于一些技术原因,还没有正式对外,预计2012年初能完成所有工作。农业部下一步将建立一个专门的信息系统,届时“月报”同时会在中国农业信息网等媒体上。

据李建伟介绍,监测的20种蔬菜基本覆盖人们日常生活所有品种,全国200个重点县的乡镇蔬菜生产信息直报员,每10天上报一次蔬菜价格,并定期上报蔬菜在田面积、产量、预测下月产量等信息。

孟黎加认为,如果(监测系统)一直做下去,就能够形成(生产信息)数据库。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数据库做出来,那样就可以与正常年份需求的数据进行比较,政府部门和菜农都可以获取信息参考,从而决定此后的生产计划。不过,她强调:“蔬菜种植信息最终应该与需求信息对接,即产地与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的需求信息对接,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篇2

一、产业发展现状

2013年,大方县茶园面积9.41万亩,投产茶园面积1.2万亩,幼龄茶园8.21万亩。茶叶产量80吨,产值800万元。其中,名优茶叶产量15吨,产值240万元。茶树良种繁育基地3个,基地面积1000亩,可繁育良种茶苗20000万株。

目前,大方县茶叶产品主要以绿茶为主,生产的茶品牌有“九洞天仙茗”牌毛尖、“九洞天仙茗”翠片、“海马宫牌”毛尖、“海马宫”牌翠片、“海马宫”牌竹叶青、大方县香螺、“彝家女”牌绿茶、大定绿府茗绿茶系列名优茶,外形美观、回味悠长、栗香浓郁、耐冲泡,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在茶树品种上,除少部分茶区种植的茶树品种是地方群体品种,绝大部分茶区种植的都是福鼎大白茶、大白毫等优良品种。

大方县现有茶叶企业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4家企业取得了QS认证,两家企业获得了有机茶产地、产品认证,全县共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4个。

二、产业发展的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

大方地处黔中高原向黔中山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享有“天然空调”之美誉。地势较高处周年云雾缭绕,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年平均气温11.8℃,年日照时数1335.5小时,是全国少有的寡日照地区。天然的气候资源优势条件造就了茶树生长缓慢、新梢持嫩性强、茶叶有机成分相对含量较高,具有香高味醇、清心怡神、经久耐泡的独特品质。由于县内工矿企业少,环境污染少,空气清新,水质条件好,生态环境优良。

2.区位优势

大方县“于滇为咽喉,于蜀为门户”,县境内321国道、326国道纵横交错,毕节飞雄机场、杭瑞高速公路(遵义―毕节段)已开通运行,贵毕公路、大方至纳溪高等级公路是西南出海和北上长江的辅大通道;建设中的黔大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规划即将建设的成贵快速铁路、隆百铁路、昭吉铁路和毕水兴铁路在县境内交汇,将使大方成为川滇黔交界的结合部,彰显“大进大出、畅通无阻”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

3.品牌优势

大方县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造就了独具一格的茶叶品质和风格,是历史上生产朝廷贡茶的地方。近几年来,大方生产的“九洞天牌”毛尖、“九洞天牌”翠片、“海马宫牌”毛尖、“海马宫牌”翠片、“海马宫牌”竹叶青、大方香螺、“彝家女”牌绿茶、大定绿府茗绿茶系列名优茶,外形美观、回味悠久、粟香浓郁、耐冲泡。其得高山原始生态之灵气,品之神韵十足,为大方绿茶之精品。“九洞天牌”毛尖、“九洞天牌”翠片在2009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上分别获金奖、银奖,在2009年第八届和2011年第九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双获一等奖;“海马宫牌”毛尖、“海马宫牌”翠片、“海马宫牌”竹叶青、“彝家女”牌绿茶系列名优茶在国内、国际茶叶博览会和其他展销会、农展会上得到了专家和业内人士的好评。2013年,大方县猫场镇又被贵州省第二届“最美茶乡”组委会评选为贵州“最美茶乡”。

4.茶文化底蕴厚重优势

大方县产茶历史悠久,明代贵州著名彝族政治家、女土司奢香夫人以海马宫茶上贡,明太祖朱元璋品之,甚喜,厚赏之。夫人建就黔中驿道,海马宫茶绪为贡品,载入《中国茶经》。该茶具有茸毛显露、叶底匀整、汤色翠竹、栗香溢人、回味甘甜、耐冲泡等特点。逐步形成的奢香茶文化体现的核心和实质是民族团结文化、民族进步文化,且随着电视剧《奢香夫人》的热播而进入社会各界的视野,这为进一步宣传和推介大方县茶叶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技术优势

一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毕节市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长期为毕节市各县市区培养茶叶技术专业骨干人才。二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是大方县的院地合作项目单位,经常为大方县培训茶叶技术人才,为大方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大方县茶叶技术干部在省、市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狠抓《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技术运用与推广》、《无公害及有机茶生产技术普及推广》、《良种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技术运用》等茶叶课题的组织实施,在荣获两个贵州省农业丰收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茶叶生产实践经验。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茶园规模小,基础较差,建园标准不高,多为山地种植,水土流失严重,未按照生态茶园高标准建园,有机肥施入不足,缺乏灌溉设施。二是技术力量缺乏,社会化服务环节薄弱。缺少提供茶叶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的中介组织,茶叶产销信息闭塞。三是组织化程度低,缺少龙头企业带动。茶农产品分散销售,存在恶性竞争。茶叶销售价格低,销路不畅。产品未统一品牌,市场竞争力弱。四是茶叶品牌多,产量少,市场占有率低。五是茶叶加工设备及技术落后,难以满足全县茶叶生产加工的需要。相当部分茶叶仍沿用手工加工,全程技术无规程,生产加工无标准。茶叶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品质较差。六是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没有以短养长、管护费用,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

四、市场分析

1.国际茶叶市场分析

世界产茶国家(地区)多在亚洲,其产量在近40多年(1970~2013年)长期保持80%~90%,其次为非洲,同期保持10%~15%。长期以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尼西亚保持世界五大产茶国地位,从2008年起,土耳其、越南超过了印度尼西亚。

2012年,世界茶叶产量462.5万吨,出口177万吨,进口162万吨。2013年,除印度尼西亚与坦桑尼亚产量比2012年略低外,其余茶叶主产国的产量均有所上升,总体增产比例在10%左右,2013年世界茶叶总产量预计大于500万吨。进出口总量分别逼近200万吨。

纵观近几年世界茶叶市场的主要特点:一是茶叶市场消费保持稳中有升,价格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大起大落现象。世界人均年消费茶叶达500克,英国人均年消费2460克,日本1005克,爱尔兰3170克,中国330克,香港特别行政区1370克。可看出发展茶产业具有广阔前景。二是更趋向消费名特优新茶叶。从“物质”转向“感觉”的消费变化已逐渐显现。茶叶消费依据不同地区的饮用习惯而不同,但主要趋向消费名特优新茶。目前消费市场中,低档茶滞销,大宗粗茶积压,而价格昂贵的名优茶、名牌茶走俏,高档茶畅销不衰。名优茶的价格起码要高于一般茶叶50%以上。三是更加注重茶叶的安全。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以及进口国各种重金属及农药残留标准的不断提高,“绿色壁垒”高筑,茶叶生产今后必须更加重视无公害生产,建立优良的茶叶生产生态环境和严格的无污染加工流程,超标茶叶今后在市场将无立足之地。四是更加注重产品的包装。茶文化将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优质的茶叶包装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2.国内茶叶市场分析

2013年,我国茶园面积258万公顷,采摘面积194.5万公顷,总产量189万吨,比上年增长7.57%;其中红毛茶19.8万吨、绿毛茶124.9万吨、乌龙茶22.9万吨、紧压茶原料19.7万吨、其他茶1.7万吨。茶业产值1106.2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名优茶84.9万吨,产值791亿元,同比增长12.5%;出口金额12.47亿美元,同比增长19.67%。2013年,随着茶叶消费朝着品牌化、安全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国内茶叶市场的多元化趋势明显。

2013年国内茶叶市场的主要特点:一是茶叶品牌经营发展迅速,在市场的引导下,消费者的茶叶品牌意识逐步增强;二是红茶市场不再火爆,市场趋于理性化,价格较稳定;三是随着消费者对喝茶安全的重视,无公害茶、有机茶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

目前,我国的茶叶市场已进入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时代,开始由创名优茶发展到创名牌茶。如今的消费者不仅看重茶叶的质量,也注重茶叶的品牌、包装、对名牌茶的质量、历史、美感也越来越挑剔。从各茶类来看,绿茶依然会保持增长的势头,随着品牌建设的加强,名优茶的开发与生产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茶叶总产的快速上升;普洱茶已回归理性价格,产量有了一定幅度下降;红茶产量减少,花茶产量会有所回升,乌龙茶产量持续增加,紧压茶基本稳定。

在生产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出口茶叶的种植基地必须经检验检疫机构备案,国家质检总局规定自2008年1月1日起,所有出口茶叶的原料必须直接来自于检验检疫机构备案的种植基地,非备案基地的茶叶原料一律不得用于出口。二是加大生态茶园的建设力度,降低农药残留,提高茶叶品质。2007国际茶业大会暨博览会上发表的《全球茶产业宣言》中指出,全球茶产业高度重视食品安全、质量保证、茶与健康、环境保护与茶业可持续发展等四大问题。三是培育知名茶叶品牌,提高我国茶叶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大方县茶叶产品开发方案与市场定位

(1)产品开发方案。大方县茶叶开发将以名优绿茶为主,适当开发其他茶类;以开发绿色食品,有机茶为主,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在开发中,围绕“九洞天”、“海马宫”品牌,重点是提高毛尖、翠片、竹叶青、大定府绿茗系列名优茶的品质,开发相应配套茶叶产品,形成品牌系列茶叶,通过品牌茶占领市场。

(2)产品的市场定位。大方县茶叶的开发应注重品牌茶叶的开发,在档次上以高中档茶叶开发为主;一是满足大方县旅游开发的需要;二是满足礼品市场;三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市场定位,立足本地,以国内市场为主,短期以贵州、广东市场为主,长期以开拓北方市场为主,同时努力开拓有机茶国际市场。

五、大方县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的发展趋势

1.规模化、园区化

随着现代化农业进程的加快,一家一户的小面积,小作坊形式的茶叶加工产业将逐步淘汰,而规模化、园区化的农场型生态有机茶叶产业园区的建设才是大方县乃至中国茶叶产业将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园区建设后的集中连片种植不仅使茶园便于管理、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科学规划种植、降低生产投入、提高机械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有了科学的规划布局和相应的管理技术支持,更能够提高单位面积的使用效率,增加产量、提高茶叶品质、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在如今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茶叶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园区化不仅是使农民增收、企业创收、政府丰收的利民需要,更是解决土地资源不足,利用率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单位面积产值能力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迫切需求。

2.订单化、信息化

大方县如今的订单农业雏形已基本形成,以贵州海马宫茶业有限公司和贵州省大方县九洞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茶叶分公司为代表的大型加工企业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茶叶生产基地,制定茶叶的最低保障价格。这样的订单化农业不仅能保障农户的种植利益,将茶叶种植者的风险降到最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更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量在生产之前进行规划布局,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不必要投入,减少甚至消除产能过剩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在全球市场化的今天,市场信息获取能力更是衡量一个产业发展是否失衡的重要标志之一。完善的信息及网络系统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实时监控市场信息,掌握行业脉搏。在必要时更能够成为国家工具进行宏观市场调控。

3.科技化、知识化

随着产业的发展,生产的集中,规模的增大,过去粗放式的种植管理终将会被更加系统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取代。少量但知识水平较高的管理人员将替代大量粗放式管理人员;如今简陋的,科技水平含量较低的农用生产加工工具也将会被越来越多科技含量更高,更节省人力提高效率的新型农用机械所替代,而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又能投入到其他行业或生产环节知识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环节创造更多地价值。

4.产业化、系列化

茶叶的发展要与其配套的产业体系融合关联发展。从产业链来看,单一的茶叶种植,或者茶叶初加工不仅种植加工利润低,销售渠道和方式单一,更由于未形成产业化体系资源浪费严重。茶叶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产业体系的制约,产业体系的完善需要茶叶发展过程中联结生产、管理、收获、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集农、科、工、贸于一体,形成完整的全产业链发展。如今茶叶市场越来越趋于理性化、品牌化、安全化、多元化。单一品牌的茶叶销售或单一的茶叶产品销售将不再是主流。茶叶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品牌,更加专一而细致的分类,除了传统的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外多元化的茶制品,包括饮料、保健品、药品、食品、工业用品的开发利用更容易提高产品知名度创立民族特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效益,还使茶叶产业更加成熟。

5.绿色化、有机化

篇3

众所周知,麻竹是笋材两用的优良经济竹种,产量高,笋味鲜美脆嫩,易加工且加工种类多,效益好,逐步发展成一大新兴产业,前景十分可观。市场上,竹笋作为一种新型食品正在成为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畅销商品。就国内市场而言,全国13亿多人口,如每人食用1千克鲜笋,就需要培育几百万亩高产笋用林才能满足其需要,可见市场潜力大。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国际市场上笋片、笋干的消费量达500万吨以上,但市场远未饱和,其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农村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广东省麻竹的种植面积有了较大的扩展。有些地区,麻竹被当做优良的经济竹种,实行了基地化培育及集约经营,产量迅速提高。早在几年前,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粤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月友先生也洞察到了麻竹产业市场的这一广阔前景,并对麻竹种植及麻竹市场作了进一步的了解与分析。近日笔者走访了粤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麻竹种植基地。该基地位于东源县顺天镇的一个山村,属灯塔盆地腹地,东邻船塘、骆湖镇,南接灯塔镇,西连涧头镇,北与连平县忠信镇交界,属新丰江水库库边镇。早在清代,顺天属蔡庄约的一个小村,内有一个顺天湖,因水利条件差,望天田多,人们靠天吃饭,于是产生了“顺天”的思想,故名顺天。如今顺天镇充分利用了灯塔盆地及移民地区的优惠政策,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手段,大力发展生产,农村经济上了新的台阶,农业综合开发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投资办厂,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行业涉及方方面面如饮食、加工、建材等等。该镇已初步形成了枫木枇杷、二龙岗奇演布朗李、板栗品改、牛潭石元坝养猪与腐竹加工、朝东养羊、党演千亩种养、沿河两岸绿竹种植、横塘温氏养鸡、速生丰产林、豆角、蔬菜(萝卜)种植等“十大农业开发基地”。

东源县粤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利用本地山多、地肥、环境适宜的有利条件,经过深入的考察和调查研究,结合各方面条件,在该镇乡村的山岭等地建立了千亩麻竹生产基地。在工人们的精心护理下,基地麻竹今年获得很好的收成,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正值麻竹笋收获的季节,记者来到了粤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麻竹笋种植基地,恰逢农户收成竹笋,满载而归。基地负责人冯月友告诉笔者,今年基地收成好,竹笋又大又脆甜,种植基地共5000多亩,亩产量3000多斤,据统计,去年年产量100吨左右,今年丰收达300吨,明年计划超1000吨。

“麻竹相对来说易种易管,早生快发,经济价值较高,一次投入可长期受益,是我们农民增收的一个好项目。”冯月友先生如是说。麻竹种植的前期,前两年生长较慢,从第三年开始进入迅速生长期,产笋量和竹杆直径迅速提高,麻竹对自身生长环境要求不高,凡是具备一定的条件均可生长。据了解,在温度为-7℃至42℃,PH值在4.5~8的江河两岸、荒滩、荒坡、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等均能良好生长。“种植麻竹,采笋与留养母竹是重要的技术关键。”冯月友与笔者侃起种植经,竹林是异龄林,合理的年龄结构及每丛保留合理的立竹数量甚为关键,可以视为竹林产量形成的内因,竹苗栽植造林成活后,在首批出土的竹笋中,选留健壮的竹笋1~2株抚育成竹,此称“留母”。第二年在头年留的新竹上长出新笋,又各选留1~2株培育成新竹,这样每丛竹中就有新竹7~8株,第三、四、五年只割笋,不留母竹,第六年除割笋外,每丛选留新母竹3~4株,并在冬季砍除3~4株老的母竹,第七、八、九年同第三、四、五年,第十年同第六年,并将第一、二年留母的老竹蔸挖除,如此周而复始。

由于笋用林每年要从林地里采笋,带走大量有机物质,因此,为了确保稳产高产,必须补充养分,要求每年每公顷追施有机肥37500千克,并配合施用化肥,以氮、磷肥为主,每年每公顷225千克,可分期施肥。冯月友说:“麻竹的栽培管理较粗放,病虫害极少,是一种经济植物,同时麻竹也是一种绿化河滩荒山,防止水土流失的理想植物,它对于防风固沙、绿化、美化环境,保持水土、防治水土流失,促进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只要种植得好,收益是很不错的”。经过这几年种植麻竹的实践经验,冯月友探索出了适宜本地发展的种植模式,将冬天清理林地,雨季植苗造林,打塘规范种植,间种抚育管理,除草松土和施肥的麻竹造植技术模式大面积推广和运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麻竹笋增产、自身增收奠定了基础。

篇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38-04

一、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2013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400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399万亩),其中新增以滴灌设施为主的马铃薯30万亩,马铃薯精品种植展示区20万亩。在正常年景的情况下,预计全市马铃薯总产量达到400多万吨,在全国地区级市排名第一,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占的近1/2,约占全国马铃薯年均种植面积和产量的6%。截至2012年,全市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127万亩,旱作覆膜种植面积100万亩,马铃薯种植已经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格局。

截至2012年底,全市马铃薯脱毒组培室达到2万平米,网室2800亩,原种生产田5万亩,合格种薯生产田50万亩。年可生产脱毒苗1.2亿株,脱毒微型薯4.5亿粒,原种10万吨,合格种薯100万吨。马铃薯良种繁育已形成从茎尖脱毒、组培快繁、温网室微型薯生产到原种一、二代繁育的完整体系。全市马铃薯总储存能力达190万吨,其中大中型储窖规模储存能力120万吨,农户小储窖储存能力70万吨,基本实现马铃薯错峰销售,均衡上市。

二、“钻石模型”理论下,建立产业集群应具备的条件

迈克尔·波特在其论著《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并用钻石模型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些产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创新和升级,获得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以下4个方面的条件:(1)生产要素条件;(2)需求条件;(3)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另外,在国家环境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上,还有“机会”和“政府”两个因素,这是“钻石模型”的附加要素。钻石体系内的各关键要素相互强化,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构成动态的激励创新的竞争环境,成为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源泉。而产业竞争力形成的过程,往往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因此,“钻石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某一地区建立产业集群是否具备了条件。

三、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集群建立的可行性分析

(一)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初级要素指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禀赋;高级要素指被创造出来的生产要素,包括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初级要素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高级要素对于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初级要素分析

(1)适宜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便利的交通

马铃薯最佳生长地区是北纬35°至50°之间,乌兰察布市地处中国正北方,中部,位于北纬39°37′~43°28′,东经109°16′~114°49′,是马铃薯天然优势生产区,主产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雨集中在7、8、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雨热同季,与马铃薯生长发育需求吻合,非常适合马铃薯生产。加之海拔高、气候冷凉干燥、传毒介体(主要是蚜虫)少等特点,是马铃薯种薯、食用鲜薯和加工原料薯最理想的生产基地。乌兰察布市东部与河北省接壤,东北部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相邻,南部与山西省相连,西南部与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毗连,西北部与包头市相接,北部与蒙古国交界,国境线长100多公里,交通便利。与东三省相比,在马铃薯营销方面,运输成本低;与宁夏、甘肃相比,乌兰察布市地势相对平坦,种植面积大,集中连片,适合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2)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和悠久的马铃薯种植历史

乌兰察布市总人口287万,其中农业人口214万,占总人口的75%。乌兰察布市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降水集中、土壤疏松多呈沙性,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干物质积累,因此这里有着悠久的马铃薯种植历史,这里的马铃薯也因独特的美味而闻名全国。早在1974年,国家科委、农业部、中科院等部门的专家经过考察,将乌兰察布市定位全国最优秀的马铃薯种植生产区域。在长期的马铃薯种植实践中,乌兰察布人积累了丰富的种植技术和经营,一些技术成果具有全国乃至全世界领先水平。全国第一个脱毒种薯组培室就建在乌兰察布市。乌兰察布农科所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脱毒种薯生产,多年来,在马铃薯遗传育种、专用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马铃薯模式化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同时还参加了“六五”、“七五”、“八五”三个五年计划的马铃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从1986-2000年主持并参加了国际马铃薯中心的合作研究项目,育成“蒙薯10号”和“蒙薯11号”等10多个优良品种。

2、高级要素分析

(1)基础设施建设

市政府先后投资1亿多元,帮助马铃薯种植基地的专业大村购置了大中型马铃薯淀粉加工设备5000多台(套)。目前,察右前旗富广全粉、集宁奈伦精淀粉厂、商都旭美精淀粉厂、凉城精淀粉厂、兴和飞马集团公司、丰镇市祥风精淀粉厂等大中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发展到70多家,粉皮、粉条、淀粉加工点4.2万多个,从业人员达到6万多人,每年转化马铃薯10亿公斤,占总产量的18%左右。建成各类储窖128万个,其中贮存能力在200吨以上的贮窖2700座,总储存能力达到20亿公斤。依托乌兰察布市北方马铃薯、乌兰哈达北方马铃薯、东八号等11处大型批发交易市场,成立营销协会20多个,贩运大户200多家,参与马铃薯营销人员高峰期达到10多万人。马铃薯除销往国内的山东、山西、江苏、云南、湖南、北京、天津、广东、东北等20多个省市外,还销往俄罗斯、蒙古、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交易量10多亿公斤。如今,马铃薯在乌兰察布市真正形成了大产业,成为乌兰察布农民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的支柱产业。

(2)人力资源优势

20世纪70年代,内蒙古的一大批科技人员在全国率先开展马铃薯茎尖脱毒等技术研究并获得成功。该技术已在区内外马铃薯生产上推广并广泛应用,获得了极为显著的经济效益。该技术可使马铃薯恢复原有种性,减少了病毒对其生理干扰,植株发育健康,生长旺盛,因而在同等条件下可增产30%-50%,如采用先进的配套栽培技术,增产幅度可达100%-200%。但是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单产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的日益旺盛,相关人才需求也日益凸显,我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着诸如后备人才不足、基础研究薄弱、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集成与推广差等问题,使得内蒙古马铃薯产业业在国内竞争力弱化。

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我市乌兰察布职业学院于2007年申请建立了马铃薯专业,该专业属全国首家设置,开创了全国高校马铃薯专业之先河。为我市乃至全国马铃薯专业人才的培养及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需求状况

1、国内需求状况

据统计,目前国内马铃薯淀粉年需求量为70多万吨。我国现有淀粉生产5000吨以上规模的厂家只10有家,达到一级品的产量仅5万多吨,约占国内需求总量的7%。通过各种渠道进口20多万吨,国内市场尚缺口40多万吨。目前,缺口部分主要由低档产品或其它产品替代。

从人均消费淀粉量上看,目前我国为2.5kg/人,而欧洲、日本为10kg/人,美国在50kg/人以上,我国人均水平还比较低,增长潜力较大。另一方面,从行业利用上看,发达国家80%的马铃薯淀粉用于医药、纺织、造纸及石油工业等领域,而我国目前90%的马铃薯淀粉是用于食品工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的推进,食品工业以外的行业对马铃薯淀粉的使用将不断增加。我国未来的马铃薯淀粉市场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国际需求状况

目前,国际马铃薯淀粉年产量600多万吨,欧共体国家的产量占85%。96年以前,欧共体国家每出口1吨马铃薯淀粉,补贴50美元,从98年起,欧共体国家随着一体化进程的深人,逐步取消了补贴政策,导致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减少,国际市场上的供应将趋紧。

亚洲是马铃薯淀粉国际市场的重要销售地区,据有关方面分析,中国目前进口马铃薯淀粉20多万吨,日本需要进口巧15-20万吨,韩国12-16万吨,台湾地区8-10万吨东盟国家20-30万吨,合计70-100万吨,产品市场需求巨大。

近年来我国马铃薯出口数量和国家不断增加,2000年以来出口增长明显,出口额从2000年的0.11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0.91亿美元,年均增长42%。随着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和中国-东盟早期收获等计划实施,中国马铃薯贸易逐步从逆差转变为顺差,2006年已有顺差0.18亿美元。

(三)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

波特指出:相关产业的支持是产业集群具备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马铃薯产业集群的发展与相关支持性产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首先,生产资料产业的发展对马铃薯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支持作用。其次,马铃薯保鲜贮藏、精选净化、分级包装、集中配送和订单运销等加工服务业发展也是马铃薯产业集群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条件。此外,中国马铃薯大会暨乌兰察布市第三届马铃薯文化节也为我市马铃薯产业科研、生产、加工和马铃薯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意见,对马铃薯的销售、种植和使用新品种、新技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生产组织战略、结构及竞争状况

马铃薯的生产组织结构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马铃薯的种植以农户小规模家庭式经营为主要模式,企业的生产基地规模在逐步扩大;二是专业批发市场和生产中介组织建立了农户与批发商之间的联系,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不对称性,保证了鲜薯的销售;三是通过加工企业、各种培训机构、示范园区和专业协会促进了技术的扩散和创新。

我市马铃薯产业存在着很多竞争优势,如自然资源优势(光照充足、气候温凉、热量差异大),土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规模优势,品种品质优势,储藏优势,技术优势及物流运输优势。这些使得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良好。另外,其他各省市的马铃薯产业也日渐发展,如甘肃定西,故近年来马铃薯的国内竞争也必将激烈。竞争会引导企业努力寻求提高生产与经营效率的途径,反过来促使产业的更好发展。

(五)机会

2008年至2015年的《国家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中,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沿麓、西部阴山沿麓马铃薯优势主产区,被分别规划为东北、华北种用、淀粉加工用和鲜食用马铃薯优势区。据统计,内蒙古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从“十五”的年均823.5万亩和784万吨,已增加到“十一五”的968.1万亩和837.3万吨,特别是到“十一五”末的2010年,种植面积已达到了1021.7万亩。

乌兰察布市已引进6个马铃薯产业重点项目,其中察右前旗博仓薯业、富广以及商都旭美等各个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投资16992万元。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新增加工能力26万吨。以富广、奈伦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2012年7月29日-7月31日,2012中国马铃薯大会暨乌兰察布市第三届马铃薯文化节在乌兰察布市隆重开幕。本届马铃薯大会的主题是“马铃薯产业与水资源高效利用”,会议就我国马铃薯科研、生产、加工和马铃薯在水资源高效利用、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学术交流。此次大会是展示内蒙古及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成果的窗口、深化交流合作的桥梁、加强产销对接的平台,对促进内蒙古乃至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六)政府作用

国家和自治区的相关政策,为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创造了绝佳机遇和有利条件。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将马铃薯产业列为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六大主导产业之一。2004年,内蒙古在全国率先启动对马铃薯脱毒种薯进行良种推广补贴,到2012年投入的补贴资金已过亿元。2007年,自治区党委1号文件又明确把马铃薯作为优先发展的优质高产高效粮食作物,进行重点扶持。2008年,自治区又安排5000万元产业化基金,转移支付专项扶持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发展。2009年,国家启动实施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补贴项目,截至2012年我区获得补贴资金近亿元。同年,农业部启动实施马铃薯高产创建活动,截至2012年,全区累计投入补贴资金近千万元,有力地推动了马铃薯生产高水平均衡发展。2012年,国家对内蒙古马铃薯储藏设施补贴5000万元。乌兰察布市2013年实施了马铃薯脱毒种薯补贴项目,这一举措使广大农民使用脱毒种薯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大大促进了脱毒种薯的推广普及,对于我市马铃薯种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我市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马铃薯产业(2011-2015年)发展规划》中,马铃薯产业化经营的总目标是:将内蒙古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马铃薯优质种薯、加工专用薯、鲜食薯生产基地和马铃薯加工基地、马铃薯加工产品和原料薯出口基地,使全区马铃薯生产结构布局合理,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生产水平和现代化程度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加工及深加工全面发展,马铃薯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村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四、结论

根据上述钻石模型分析可见,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产业集群的建立条件虽有部分条件如与其他省市有差距,如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等方面,但总体上条件已经成熟,应抓紧时机建立产业集群,为马铃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为地区经济乃至全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助推力。

参考文献:

[1]张策,郝伯为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马铃薯生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科技向导,2011(35).

[2]段跃.基于钻石模型的内蒙古马铃薯种薯业竞争力分析.中国种业.2011(7).

[3]北京中商产业科技研究院.2013-2018年中国马铃薯行业竞争状况及发展策略研究数据.2013(07).

[4]2012年马铃薯淀粉市场分析报告.

[5]正信嘉和.我国马铃薯产业化前景的市场分析.2008(05).

基金项目:教育厅项目,项目计划编号:NJZC13292。

作者简介:么秀杰(1977-),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人,讲师、主任助理,主要研究产业经济学。

篇5

关键词:延安市;农业现代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025-02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并已经初步形成了设施装备现代化,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农业发展局面。延安市r业现代化建设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即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以期找到有效解决措施,以减小这些问题对延安市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延安市农业现代化推进工作现状

我国开始推行农业现代化工作之后,延安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制定了《延安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2011―2015)》,并于2011年10月11日正式启动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以农业现代化园区和基地建设为平台,以实现标准化生产、组织化方式、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为目标,重点发展优势特色、高效设施、生态循环和旱作节水农业,逐步实现延安市农业的现代化升级转型。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延安市共建立了6个农业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平台、122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市级和9个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截至2015年年底,延安市粮食生产创造了十二年连续丰收的业绩,苹果种植面积位于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一位,省级优质苹果基地完成了整个延安市的全覆盖,洛川苹果批发市场(国家级)工程项目完成了一期建设,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已初具成效。

二、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积极性不高,专业技术水平较差

延安市农民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甚至认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任务,与农业生产无关。部分农民在农业现代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态度较为消极、被动,不积极、不配合,甚至有意阻挠农业现代化的实施。农民农业专业基础知识水平较低,农业种植技术传统、落后,农民一般依靠多年积累的农作物种植经营进行农业生产,不会操作和维护现代化农业生产设备,导致设备损坏较多、生产效率不高。

(二)资源环境问题影响较大

延安市农民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农村资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导致土壤、水等农业生产所必需的资源较为匮乏,农作物生存条件、生长环境较差。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的相关措施,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和缓解,但土壤肥力、水资源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农作物生长状况、产量、品质受环境影响较大。

(三)农业现代化管理方法落后

延安市农业生产管理方式传统、落后,虽在推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实施了部分管理方法的改进措施,但成效不十分明显。延安市的广大农民没有有效的途径去了解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方法和农副产品市场信息,对农业现代化管理方法的目的、意义不清楚、不了解,对管理方法的具体实施措施和效果就知之更少。延安市政府延安市大部分农村仍然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严重阻碍了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三、解决延安市农业现代化问题的措施

(一)加强农业现代化宣传教育

农业现代化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可以帮助延安市农民树立农业现代化理念,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提升农民专业技术水平,是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工作得以顺利推行的基础和保障。

1.延安市农民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因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打持久战的过程,农民在短期内无法见到很显著的成效,就逐步失去了建设之初所保持的积极性和热情。延安市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农业现代化宣传工作,坚定农民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心,才能始终保持主动性。延安市农业现代化的宣传工作不应只局限于张贴标语或宣传画等,过于单一、枯燥的宣传方式无法保持持久的效果。用农业现代化成功案例进行宣传教育可以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可以组织现场参观,或组织观看成功案例的介绍视频,让延安市广大农民认识到农业现代化不仅仅只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还是一项有利于提升农业产值和产量,且利国利民的有效措施,农民可以从中获得较大的收益。

2.延安市农民如果不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即使配备了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也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延安市各级政府部门应根据农民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教育培训,以提高农民的整体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教育培训内容应主要包括延安市农村使用的先进农业生产设备的使用、维修、保养技术、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方法等。面对延安市农民开展的专业技术教育培训应以提升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培训重点应以实操训练为主,理论知识培训为辅。培训结束时应开展实操考试以检验学习情况和培训效果。延安市农民只有自己具备了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生产技能,才能在日常的农业生产中落实农业现代化的各项措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

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受当地资源和环境问题影响较大,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围绕延安市的实际情况开展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设施,找到能够适合延安市农业生产环境的作物和优化生产环境、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方法。

1.延安市已形成了传统的特色农业,例如苹果、红枣、大豆等,特色农业之所以能成为特色,就说明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是能够适宜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延安市应以特色农业为开展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的平台,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遗传工程技术,对特色产品的适应性进行分析研究,找到能够适应延安市气候环境的原因,予以推广到其他农副产品上,以提升其他农作物应对气候环境的能力,达到提高产量、品质,降低农业生产投入的目的。同时,延安市还可以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一步改进特色农副产品的生物性能,以不断扩大特色农业的独特优势,使其产量更高、品质更好,为延安市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2.根据延安市的资源利用现状和环境污染问题,引进先进的农业设备设施和科学技术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农作物的生长、生存环境。以延安市水资源问题为例,目前,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已严重阻碍着延安市农业现代化的实施和推进。延安市各级政府应根据水资源储备状况和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引进先进的并且适宜当地农业生产使用的节水灌溉技术,例如农田滴灌技术、地膜保水技术和使用土壤抗旱保水剂等,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科技创新,找到更加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节水、保水措施和方案,进一步提高土壤的含水率和保水效果,全面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农业生产环境的优化,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果实品质,可以使更多的农作物适应延安市的气候环境,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具有延安市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是延安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改进农业现代化管理方法

魍场⒙浜蟮呐┮稻营管理方法会严重阻碍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工作的有效推进,妨碍延安市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采用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方法,才能满足延安市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

1.传统的农业生产以农民自己的需求为导向,农民一般选择自己喜欢的农作物进行种植,或者根据去年农作物售卖情况选择售卖价格较高的农产品进行种植,容易造成农产品生产的扎堆种植,或因种植较少而供不应求。延安市应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现代化经营模式,聘请行业专家、学者对农副产品市场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并及时将市场分析结果告知农民,指导农民选择具有较大市场前景的农副产品进行种植、养殖。延安市各级政府部门可以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建立各层级的农业现代化信息公布平台,及时公布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让农民根据市场情况进行产业调整和资源配备。信息公布平台还可以及时有关农业现代化的最新科学技术信息,为农民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方法提供技术支持。

2.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以单打独斗为主,农产品的种植、销售全由农民个人完成,产量、规模较小,风险抵御能力较弱,无法使用先进的产业化农业生产设备,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行困难。延安市农业生产只有以产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去运营,才能给先进的产业化农业生产技术的使用提供平台,促进农业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农业生产产业链。延安市可以以农村产业园建设为契机,以特色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农村产业链建设,形成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农业生产销售模式,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全面提高延安市农副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产业化农业经营管理方式是延安市推行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采取的管理方法,是实现产业化农业生产的前提和基础。

四、结语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我国农业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率、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延安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推行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效明显。但在延安市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农民积极性不高,专业技术水平较差;资源、环境问题对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产生较大影响;农业现代化管理方法落后。为减小这些问题对延安市农业发展的影响,可采取加强农业现代化宣传教育、加快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改进农业现代化管理方法等措施。

参考文献:

篇6

两个沉甸甸的数字

数字一:总产糖量减少100万吨

著名甘蔗专家、广西农业科学院院长李杨瑞对冻害寒害灾后广西的甘蔗生产情况作出了评估。他说,冻害寒害使2007-2008年榨季蔗糖业损失惨重,甘蔗产量损失5%~20%,甘蔗蔗糖分损失0.5%~1.5%,总产糖量减少100万吨左右。

分析认为,随着广西灾情的逐步明晰,2008年国内糖产量低于前期预计1350万吨左右,加上政府吸储,糖市场供求格局转变,由此前的供过于求转为供求平衡,甚至出现缺口。

2008年初,广西与南方其他一些省份一样,遭受了多年未遇的冻灾,糖蔗也未能幸免,不少糖蔗被冻伤冻死。节后随着气温的回暖,甘蔗在遭受“一冷一热”的煎熬之后,部分甘蔗出现枯萎、黑心和死亡现象,糖蔗主产区受灾减产成为支撑糖价走高的主推力。

此外,春节过后,国内不少企业纷纷备糖生产,消费渐旺,是拉动糖价上涨的另一个因素。

数字二:糖库存增加1000万吨

与国内市场相对应的是,目前全球食糖的空前过剩量。据有关资料介绍,2008年,国际食糖市场将迎来第三个供给过剩年份,全球食糖产量供给过剩量将由2006-2007年的910万吨上升到1080万吨。预计新榨季我国产糖量将达1350万吨左右,比上榨季增加150万吨,增幅12.5%。

从中国糖业协会2月份简报中数字看,截至2月份末,本榨季已累计产糖951.62万吨,去年同期累计产糖831.4万吨,同比多产糖120.22万吨。

毫无疑问,甘蔗的供应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甘蔗收购价格,第二就是甘蔗款的支付时间。目前,国内销地最高糖价高达4000元/吨。

2009年甘蔗将大幅减产

在共同探讨灾后食糖发展形势时,糖业专家称,这次严重的冻害寒害将影响2008―2009年甘蔗和蔗糖产量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因此需要加强管理,尽可能促进甘蔗生长,才能在2008-2009年甘蔗和蔗糖生产不确定因素增加的情况下保证有好收成。

中国糖业协会希望,国家有关部委全力支持,尽快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解决甘蔗种子及种植问题,以防止今后制糖期食糖产量大幅下滑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和不利影响。

在国内供应量下降、2008年市场供求形势可能发生逆转的情况下,专家预计糖价将出现上涨,但政府的态度与行为具有重要的决定意义。如果政府不干涉,糖价完全可以上涨30%以上,达到4500元/吨甚至更高,可以通过期货、现货、股票来投资糖价上涨;如果糖价上涨超过国家的心理底线,国家完全可以大量进口糖在现货市场抛售,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无论如何,糖价至少是确立了短期上升的趋势,即便市场有中国将大量进口糖的预期,国际市场价格也将为国内糖价提供支撑。广西主产区现货价格已经高达4000元/吨,预计在上半年余下的时间里,糖价将运行在4000~4500元的区间。

甘蔗产业链影响各异

据了解,本次冰冻灾害直接造成2000万蔗农利益受损,1400万亩蔗田无法保证种植。

对于糖厂,天灾所造成的损失也是显而易见的。亚洲最大的制糖厂扶绥东门南华糖厂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灾害天气对糖厂也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他介绍说,持续的冰冻天气使很多甘蔗根部以上四五节都变质了,势必会影响到入榨甘蔗的含糖量和产糖率,而阴雨天气又使蔗农砍下的甘蔗无法运到糖厂,从而造成糖厂产能得不到全部释放,出现甘蔗原料断槽的情形。

“收蔗成本不变,而甘蔗的产糖率下降了,糖厂的利润自然就下降了,今年日子会有些不好过。”该厂副总凌超英坦言。而事实上,这还不是糖厂面临的最大问题。“我们更担心的是,冰冻灾害天气使留种甘蔗变质,影响下个榨季的种植。”凌超英的担心其实正在成为事实,甘蔗专家称,许多留种甘蔗的根部已经出现了腐烂、变质,并散发着酸腐的味道。这也意味着,下个榨季甘蔗种苗将会成为甘蔗种植的最大问题。

除了种苗,蔗农的种蔗积极性也正在淡化,许多蔗农对记者表示,由于成本飞涨,而利润不断降低,他们正在考虑改种苜蓿。

不过,与蔗农、糖厂饱尝的“酸涩”不同,因对天灾造成减产并预期糖价大幅上涨,糖类公司的股价和郑州白糖的期货不断飙升。不过,对于这种状况,分析人士称借题炒作的成分更大。

事实上,无论是南宁糖业还是贵糖股份,天灾其实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得益于糖价的上涨增加利润,而另外一方面,灾害天气也让其甘蔗来源更为紧缺,加上运输条件所限,其产能释放也受到制约。此外,冰冻天气造成留种甘蔗的大片腐烂变质,来年甘蔗的种植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奥运凸现食糖消费增长

与此同时,我国食糖消费量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近几年进入稳定略增状态:2003年1050万吨,2004年1040万吨,2005年1070万吨,2006年1087万吨,2007年在1250万吨左右。前三年消费量年均增长100万吨左右,随后三年进入稳步增长态势,这可能与同期的淀粉糖快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今年又大幅度增加,这与淀粉糖产量没有增加相关联,整体看,食糖消费增势较猛。

2008年是奥运年,按国际上的经验,凡是奥运年,举办国的国民经济可望增长3.5%左右,这有利于全国食糖消费继续增加。奥运会的举办有望带动饮料行业、乳制品行业的发展,从而拉动白糖消费3%至5%的增长。

据了解,目前不少的制糖企业已经提前接到订单,全年的销量已经完成30%以上。从历届奥运会来看,奥运经济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消费的进一步增加完全可以期待,陈亮认为,消费趋旺有望成为新一轮糖市行情的“发动机”。

国家将收储50万吨稳定糖价

国内市场上2007年食糖储备政策是市场上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

2007年3月初,在中国糖业协会举办的产销形势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通报了国家对食糖市场的宏观调控意见。由于认为食糖产销形势比较严峻,提出了要保持国内食糖市场基本平衡,避免价格过度下跌。第一项措施是收储,古巴糖全部入库;第二项是国产糖也部分收储,以广西价格3500元/吨为国家收储价;第三是进口从严;第四是糖精继续限产限销。一旦出现价格下跌,国家的收储就会启动。

篇7

关键词:天然橡胶;进口贸易;发展趋势

天然橡胶是国际重要林化产品,与石油、煤炭、铁矿石等战略资源并列为四大工业原料,属全球短缺资源。天然橡胶具有发展区域的局限性、资源的有限性和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同时又作为我国热带农业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对当地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及社会稳定有着深远的影响。加之我国在工业化发展,使得天然橡胶供需缺口逐年扩大,进口依存度不断攀升。

目前,我国橡胶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企业已走出逆境,成为全行业创建品牌、对国家贡献最大的生力军。我国橡胶工业面对资源不足,天然胶、合成胶等橡胶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困难局面,全行业齐心协力,在汽车工业持续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全行业发展势头良好。

一、我国天然橡胶的概况

(一)天然橡胶概况

天然橡胶具备优良的综合性能,表现为高弹性、高强度、高伸长率,耐磨、耐撕裂、耐冲击、耐油、耐酸碱、耐腐蚀,以及良好的绝缘性、密封性、柔韧性和黏合性。由于综合性能出众,天然橡胶被广泛运用到工业、农业、国防、交通、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国际上天然橡胶工业大规模发展超过100 年,目前有超过5 万种工业制品以天然橡胶为原料或与其相关。天然橡胶与石油、煤炭、钢铁并称为四大工业原料,天然橡胶消费量成为一国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传统理论认为,北纬15 度以北不适宜种植橡胶。上世纪50 年代起,中国农垦科技工作者通过科学实践,成功地在在海南、云南西双版纳等北纬18-24 度地区逐步建立了天然橡胶种植基地,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国际天然橡胶行业的发展。但受自然条件限制,我国宜胶地区面积非常有限,我国政府一直从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的角度,以多种产业支持政策来推动天然橡胶行业的发展。本世纪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

(二)我国天然橡胶的基本生产及供求情况

天然橡胶是橡胶树的乳液,作为热带雨林植物,是我国热带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是热带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始建于1952年,是在极端困难的历史背景下,天然胶产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历经两代人多年的艰苦创业,我国的天然橡胶产业半个世纪以来创造了世界奇迹并获得了辉煌成绩。据统计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天然橡胶生产国和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

1、天然橡胶的生产现状

天然橡胶种植受地域的限制,发展潜力受到土地资源、气候条件、生态保护等条件的约束。橡胶的主要种植区域是海南和云南省。海南省主要是集中于儋州、琼海、白沙、乐东、澄迈和海口,而云南省主要集中于西双版纳州。由于海南省四面环海受台风的影响比较大,其单位面积产量远远低于云南。根据中国天然橡胶协会的数据2012年我国胶园面积达到1500万亩生产天然橡胶75万吨,单位面积产量80公斤/亩。在北讳18到24度之间,我国适宜种植天然橡胶的国土面积现已基本开发完,天然橡胶供给的增长空间极其有限。

2、天然橡胶的消费及进口状况

天然橡胶的消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大幅度增加,国内天然橡胶消费需求的增长空间还很大,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天然橡胶进口、轮胎出口面临巨大挑战。为此,我国在天然橡胶进出口及相关消费政策等方面制定了积极的刺激政策,比如上调出口退税,降低天然橡胶进口从量计征税额标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利润,从而鼓励出口。2012年中国天然橡胶进口171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1.7%,其中天然胶乳进口30万吨,技术分类天然橡胶114.4万吨,烟片胶 23.1万吨,其它形状的天然橡胶3.5吨,中国复合橡胶进口 102万吨。目前,中国进口天然橡胶的主要来源国是东盟的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和缅甸,自上述五个国家合计进口量占当年我国天然橡胶进口总量的98.2 %,进口复合橡胶占我国复合橡胶总进口量的 95%以上。2001 年以使用中国和泰国天然橡胶为主,2007年至今基本上形成中国、泰国、马来西亚以及其他国家天然橡胶各占 1/4 的局面。中国天然橡胶自给率逐年下降,中国天然橡胶的供应越来越依赖于进口。例如:中国从泰国进口天然橡胶从2001年的50.56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72.98万吨,这些年数量增加了22.42万吨;从马来西亚进口天然橡胶由 2001年的7.9 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60.98万吨,这些年数量增加了53万吨;从印度尼西亚进口天然橡胶从2001年的14.8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35.8万吨,数量加了21万吨;从其他国家进口天然橡胶的数量情况变化不大。

3、天然橡胶的消费出口状况

中国天然橡胶存在少量出口,但出口量远小于进口量,历年我国天然橡胶出口均价和进口均价相差无几,表明出口天然橡胶附加值并不比进口天然橡胶具有优势,中国天然橡胶出口竞争力低的原因主要是受气候影响国内的宜胶地较少,自产天然橡胶量又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二、未来天然橡胶市场展望

(一)我国天然橡胶的需求展望

因为我国天然橡胶生产区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及广东",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全国适宜种植橡胶的面积有限,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增加产量的可能性很小,加上天然橡胶其生长对地理及气候条件都有特定的要求,自然灾害例如热带风暴、台风、持续雨天或干旱、霜冻及病虫害都会影响其产量。近年来,国内自然灾害不断,天然橡胶产量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不会再像上世纪初那样迅猛增长。但是我国政府对天然橡胶的生产一般不实行限产措施,资金投入有保证,国家也会有相应的扶持政策,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天然橡胶投产面积以及产量均会略有增加。近几年我国经济依然稳步增长,预计 2013 年我国橡胶需求量还将继续增加。

(二)天然橡胶价格预测

天然橡胶价格主要受以因素影响:1.天然橡胶市场贸易行情影响;2.天然橡胶供求关系及其进出口贸易影响;3.天然橡胶主产国之间的协定政策影响;4.国内天然橡胶的进口政策及税率影响;5.国内天然橡胶生产库存耗费等情况;6.主要用胶行业的发展情况,如轮胎及相关的汽车工业;7.合成胶的生产及应用情况,包括合成胶的上游产品原油的市场情况;8.政治因素及政局变动对天然橡胶价格造成的影响;9.自然因素气候节季影响。据相关人士分析认为,由于2012 年全球天胶供应量增速低于需求增速的态势未发生变化,未来天然橡胶价格仍会保持比较低迷的总态势。

三、我国天然橡胶产业进出口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品牌意识

我国特种橡胶工业目前主要生产丙烯酸酷橡胶、氯化聚乙烯、氯磺化聚乙烯、氟橡胶、硅橡胶和氯醚橡胶等少数品种,这些胶种基本没有形成系列,品种单一、牌号少、产量小,许多产品尚未形成规模化,还有许多胶种处于试验阶段;产品质量不稳定,环保压力比较大;专用配合剂少,基本使用传统防促剂和加工助剂,对提高特种橡胶及其制品的质量十分不利。

(二)对进口依存度过高

目前我国天然胶年消费量为150万吨,是全球第一大消费国和进口国,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天然胶年消费量在迅速增长。

2002 年,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橡胶进口国,自此以后,我国一直保持第一大天然橡胶进口国的地位。2004 年~2011 年,我国天然橡胶进口量年均增速为 7.3%,进口额年均增幅达到 29.7%。2011 年,我国天然橡胶进口量突破 200 万吨,达到 210.1 万吨,比 2010 年增长12.9%;进口额为 93.8 亿美元,比 2010 年增长 65.5%。2004 年~2011 年,我国天然橡胶进口价格逐年大幅攀升。2011 年,我国天然橡胶进口价格涨至 4464.5 美元/吨,比 2010 年上涨 46.5%,比 2004 年价格上涨 2.8 倍。

(三)材料涨价使成本增加

天然橡胶价格高企,严重影响用胶行业的盈利状况。

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统计,2011 年协会统计企业平均利润率为 3.15%,预计 2012 年天然橡胶等主要原材料价格将延续高位震荡,用胶企业的盈利能力将再度经受严峻的考验。对于轮胎行业来说,天然橡胶价格大幅波动,使轮胎企业无法控制生产成本,产运行遇到极大的困难。2011年,轮胎企业效益严重下滑,行业利润比 2010 年下降 16.2%,亏损企业 11 家,亏损额比 2010 年度增长 92.25%,亏损面达 25.6%,比 2010 年度扩大 6.98 个百分点。

胶鞋行业受胶价上涨冲击较大,由于生产成本上升,而产品价格又难以上调,效益急剧下滑。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统计,去年胶鞋行业利润下降50%,产量也一路下滑。经历了几年增长,加之各种鞋类产品间的相互替代,胶鞋行业进入调整期也是一个因素。力车胎行业也受到胶价上涨的影响,产量增长不大,但行业集中度有了较大提高。橡胶价格上涨正在影响米其林(Miehelin&Cie.)等轮胎大厂。米其林说,天然橡胶价格2003年上涨41%,而同期其他原材料价格则上涨16%。欧洲最大的轮胎制造商米其林和全球最大的轮胎制造商Bridgestone正在提高产品价格来抵消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影响。

四、促进我国天然橡胶产业贸易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天然橡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和战略资源,政府对发展我国的天然橡胶事业十分重视。在制定进口政策时,按国际惯例, 一直把天然橡胶列为敏感产品,实施保护性措施,为推动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保障国家对天然橡胶的供给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天然橡胶生产属于环境约束型产业,产业一旦萎缩,不仅将长时间难以恢复,而且丧失市场话语权,甚至受制于人。对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应当继续坚持扶持。

(1)采取以工补农的办法,设立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基金,扩大良种补贴项目资金规模,把补贴范围扩大到低产胶园改造和老胶园更新、胶园非生产期抚管、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技术培训和新产品开发及加工工艺提高等领域,并按产出量向国内天然橡胶生产企业和胶农予以补贴。

(2)建立天然橡胶灾害补偿制度。种植天然橡胶需要承担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应尽快将天然橡胶统一纳入国家政策性保险,建立天然橡胶灾害补偿制度,增强产业抵御台风、寒害和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3)加强天然橡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国家投入力度,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坚持科学植胶原则

(1)在专家指导下,有序扩大种植规模,通过调整胶园布局和扩大良种面积,有效提高适宜植胶区土地利用率。

(2)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将现有全国天然橡胶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增强天然橡胶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调整学科布局与研究方向,突出重点,针对全局性、关键性的问题进行攻关。加大对橡胶树重要病虫害如死皮病、白粉病等的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二是深入开展包括橡胶种质资源收集、大田种植、鉴定、评价方面的研究;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新胶种的研发力度,要联合下游企业和科技部门,开发适销对路的胶种。

(3)实施天然橡胶良种苗木工程,保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加快天然橡胶良种苗木工程的配套完善,加大天然橡胶良种苗木的繁育力度,通过开展橡胶良种繁育技术培训,进一步规范种苗管理,保障良种供给,促进胶园尽快实现良种化。

(三)增强天然橡胶资源支配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天然橡胶的需求必将增加,而我国适宜植胶土地有限,单纯依靠国内资源很难满足需要。为此,认真贯彻"走出去"发展的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把我国特别是农垦橡胶产业的技术、管理、劳力、资金等优势与境外植胶资源优势结合起来,采取各类形式合作开发利用境外植胶土地资源,收购国外失管胶园和加工场地,建立境外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继续推动广东、云南、海南农垦在东南亚和我国周边地区的境外胶园和初产品加工厂建设。

五、结语

我国天然橡胶供需矛盾呈恶化趋势,进口依存度越来越高,进口市场集中率也呈上升趋势,一旦主要进口国天然橡胶遇天灾减产,对中国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短期内通过进口来缓解中国天然橡胶供需矛盾,但应积极地探寻更多进口渠道,降低进口国家过于集中的风险,要建立有效天然橡胶进口监测预警与储备调节机制,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及向纵深演变的背景下,天然橡胶储备更具有战略意义高级生产要素培育战略,技术和人才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及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证,从长远来看,中国必须大力发展天然橡胶产业,加大投入培育技术和人才等高级要素,提高中国天然橡胶产量、种植面积及自给率;期货市场战略,中国应加快推进进口标准胶的期货上市交易,增加上海期交所期货交易品种,吸引更多世界天然橡胶商及资金参与交易,活跃中国天然橡胶期货交易市场,争夺国际天然橡胶定价话语权,降低进口天然橡胶价格风险。

参考文献:

[1]一民.橡胶业要快却社会包袱[N].海南日报,2004-01-16(7).

[2]橡胶业高速增长结构调整成效显著[EB/OL].隆众石化商情网,2004-03-03(5).

[3]周文荣.聚丁二烯橡胶市场分析[J].中国化工信息,2003,(28):.

[4]范继宽.顺丁橡胶生产技术的发展[J].现代化工,2000,(8).

[5]杜亚光.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橡胶科技市场,2006, (10).

[6]王锋.中国天然橡胶可持续发展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3,(3).

[7]王冬生.中国天然橡胶进口现状及未来发展[J].橡胶科技市场,2006,(12).

[8]黄先明.从天然橡胶产业安全角度看中国与东盟的合作[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3).

[9]柯佑鹏,过建春.初探中国天然橡胶预警预报系统的建立[J].林业经济问题,2006,(5).

[10]柯佑鹏,过建春.对我国三大垦区天然橡胶的成本比较分析[J].中国农垦经济,2003,(4).

篇8

当前农村资金需求情况

近年来,人民银行不断增加支农再贷款,从政策上扶持引导农村信用社不断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到今年7月末,昌乐县农业贷款增加10118万元,其中农村信用社增加10265万元,较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近几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资金需求大幅度增长,资金缺口仍然较大。据调查测算,全年农村所需信贷资金在2.44亿元左右,比去年增加信贷需求近亿元,预计金融部门能够投放1.2亿元,资金缺口达1.24亿元。

特色、高效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村资金需求显著增加。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村资金需求呈现出反季节性特征。传统的农村种植业最基本特征是春种秋收,金融部门信贷投放也是春天贷秋天收。而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塑料大棚的兴起,农产品种植反季节特征明显。秋季以后,农民开始投资建设大棚,进入投资旺季,冬春两季,随着瓜菜陆续上市,农民收入增加,需求减少。从昌乐县情况看,大棚西瓜是全县最主要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8.5万亩,每年秋冬季节是其投资旺季,对资金的需求量增加,而春天4、5月份进入销售高峰期后,农民对资金需求减少。目前,全县瓜菜种植面积达3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3多。如尧沟自1994年开始大规模种植大棚西瓜,现发展种植3.5万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95%以上,西瓜收入占乡镇收入的70%以上,成为响当当的富民产业,尧沟镇被誉为“中国西瓜第一镇”。近几年尧沟镇西瓜的大发展,带动了附近乡镇的大量种植,南郝镇、朱刘镇、唐吾镇等乡镇种植大棚西瓜迅速发展。同时,其他乡镇也根据地理优势和经济特点,加快发展了地方特色经济,如崔家庄镇的芦笋、草莓,平原镇的生姜、芸豆,白塔镇的芋头也逐步形成规模,资金需求呈现逐年上升。

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1994年,乐港食品公司从英国引进了樱桃谷鸭优良品种,从发展肉鸭养殖基地入手,发动农民从事肉鸭养殖。为保证信贷资金安全,金融部门为养鸭户统一办理了财产保险,提高了养鸭户应对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能力。优惠的政策和优质的服务,带来了昌乐肉鸭养殖产业的大发展。白塔镇依靠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目前,全镇养殖奶牛1500多头,日产鲜奶15吨左右,每天收入2万多元,今年计划再扩大规模养殖500头。产品除供应当地的依山牧场加工使用外,还销往济南、淄博等地。奶牛养殖业逐步成为山区乡镇的一大支柱产业。

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村个体私营经济,需求资金量大。近年来,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逐步发展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红河镇的花生加工业,目前已初具规模,常年加工工业大户200家,季节性加工户1000多家,每年10月至来年的5、6月份为收购加工旺季,年加工花生毛果3500万斤,每年信贷资金需求量达2600万元,其中,加工大户平均每户需30万~50万元,一般加工户需2万~3万元。花生加工从毛果收购到花生果卖出所需时间较短,且几乎全部使用现金结算,资金年平均周转可达4次~5次,资金需要量大,时间急、周转快、风险小。因此,金融部门应当把农村个体经济作为支持的重点给予信贷支持。今年1月~7月份仅红河镇信用社就对花生加工户发放贷款450万元,占其全部贷款增加额的一半以上,花生加工业已经发展成为影响红河镇经济收入的重要产业,带动了附近乡镇花生的大量种植,增加了农民收入。再如蔬菜加工业。近几年,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蔬菜品种、数量迅速增加。据统计,全县规模较大的蔬菜加工户有120多家,年加工蔬菜近2万吨。蔬菜加工资金周转快、需求量大,金融部门给予了重点支持,每年投入信贷资金2000多万元。

积极支持农村龙头企业的发展。龙头企业内联农户、外联国内外市场,是带动农业走向市场的“火车头”,并对农村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能够带动一方农村经济的发展,是金融部门重点支持的对象。近年来,昌乐县采取多种措施,兴建了一大批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龙头企业近200家。这些龙头企业较好地改变了农产品未经加工直接进入市场的状况,实现了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带动了主导农业的发展、壮大。据调查,全县龙头企业每年资金需求量约4.5亿元,缺口1.3亿元。乐港食品公司是亚洲规模最大的肉鸭加工企业,年宰杀能力1500万只,占到了全国肉鸭产品出口量的80%以上,是全国农业产业化500强龙头企业之一。到目前,带动全县从事肉鸭养殖的农民已达4000多户,辐射全县各个乡镇及周边县市区,年出栏成鸭1000多万只,仅此一项,可增加纯收入6000多万元。潍坊永昌食品有限公司是以肉食鸡加工出口为主的中澳合资企业,年供雏鸡2000万只,加工饲料10万吨,带动全县2000个农户从事肉鸡饲养,年加工成品鸡3万吨,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年流动资金需求量达6000万元,金融部门每年需投入信贷资金4000多万元。确保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资金需求,不仅有利于保证这些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种植业、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农村消费意识增强,信贷需求增加。随着农村收入的稳定增加,农民消费意识逐渐增强,购置高档耐用消费品、建房等明显增加。如尧沟镇由于大棚瓜菜发展较早,农民富裕程度高,大部分农民开始购置农用四轮车,条件好的农户开始建造楼房。据统计,在尧沟镇购置农用四轮车的农户在90%以上。全镇计划今年建造楼房的农户有200多户,按照每户10万元计算,需资金2000多万元。同时,镇政府决定在驻地尧东村建造生产资料市场,全部由农民自己投资,计划建造楼房400座,计划投资达6000多万元,现已动工的有20多户,资金需求量较大。

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无统一的组织领导,农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盲目性较大,农民抗风险能力不强。市场上什么东西价格高、销路好,农民便一窝风种植,一旦生产过剩,就容易谷贱伤农。部分头脑灵活、经营意识强的人往往能够把握市场机遇,而另外一部分农民由于信息闭塞,往往在盲目跟风中遭受损失。如今年红河镇的花生加工业,由于受国际市场影响,春节后花生价格大幅度下跌,花生果从年前的每斤1.90元跌至1.60元,全镇加工户目前库存花生果达3700吨,仅此一项加工户损失近250万元。再如朱汉、宅科等地的果树种植,由于当时对市场分析不够,过度的种植使产品价格低,销售难度大,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给农民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农村资金需求旺盛,信贷投放总量仍显不足。从昌乐县金融信贷投放情况看,一方面农村信用社信贷投入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对农村信贷投入呈下降趋势。今年7月末,全县农业贷款余额51519万元,仅占全部贷款总额的27.35%,农业贷款增加10118万元,其中,农村信用社增加10265万元,占101.45%,农业银行下降147万元。另外,由于农业发展银行信贷投入政策性太强、服务面太窄,除支持粮食、棉花等政策性农副产品收购外,信贷资金不能投向其他方面。而近年来各地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粮食棉花的种植面积、产量大幅度减少和下降,特别是收入相对较低的棉花,种植面积更是越来越少。如2001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到5000亩,比去年减少近5000亩。收购量的减少,造成了收购资金的逐年下降,农业发展银行收购贷款余额由1998年末的22305万元下降到今年7月末的17942万元。农业银行受行业政策因素的影响,从农村退出速度加快,实施“双优”战略,集中资金支持优质客户和优势行业,逐步放弃了对“三农”的资金支持,造成农业贷款占比大幅度下降。今年7月末,农业银行农业贷款余额2028万元,仅占其农业贷款余额的4.31%,比1998年下降了8.81个百分点。

农村信贷资金外流现象突出。一是邮政储蓄存款直接从农村转出资金。今年7月末,全县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30503万元,占全县储蓄余额的13.6%,当年新增5382万元,占全部储蓄增加额的25.4%。二是农行基层处所吸收存款投放农村的比例小,是抽减农村资金的另一重要方面。农业银行从讲效益的角度出发,虽然减少了农村营业网点,但在农村仍然是一只十分强大的力量。农行基层处所存款余额22563万元,占全行全部存款额的61.5%,造成有近亿元的存款流出农村。三是在县域经济中,农业、农民占有很高的比重,大部分人员分部在广大的农村。昌乐县60万人口,有50多万分布在农村,占80%以上。据调查,全县60%的储蓄实际上是农民储蓄,即农村资金,这块资金由于商业银行过度集中而被大量抽走。如有的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比例仅为34.5%,剩余资金上调后即流出农村。

农业贷款利率过高,严重影响信贷支农效果。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由于近年来实行的信贷支农政策有失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扶持农村信用社,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扭转信用社长期大面积亏损的局面,因而在实际操作中,不惜牺牲农民的利益。农业贷款利率40%~50%,比工商业贷款利率高出30%~40%。一方面直接加重了农民负担,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与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利率相差4.9875个百分点(以一年期利率计算),利差过大,易造成信用社消极组织存款而积极争取支农再贷款的现象发生。

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实践证明,要想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大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进行。因此,金融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支农观念,支持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人民银行要继续增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持力度。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和“三农”同呼吸、共命运,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其支持农村经济主力军作用。其次,农业发展银行要转变观念,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扩大信贷支持的范围,增加对农业信贷资金投入。再次,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支持,促进农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农村信贷资金外流,加大农村信贷资金收入。一是“邮储返贷”政策应尽快付诸实施,将当年吸收的农村储蓄资金通过当地信用社再投向农村。二是要进一步压缩农行在农村的营业机构,从源头上杜绝农村资金外流。三是增加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县级农业银行)信贷自,增加对农村的信贷投入,这是增加农业资金投入的重要途径。

篇9

关键词:重庆静观苗圃;花木市场;现状;调查;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5-3708-03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意识的加强和对休闲娱乐需求的提高,花卉苗木产业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使花卉苗木产业步入一个新的阶段,走出一条科学的发展道路,需要我们积极思索和探讨。重庆静观苗圃作为“全国重点花木市场”对重庆市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花木产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重庆静观苗圃的花木产业现状

1.1 静观苗圃的基本情况

重庆静观苗圃位于有“中国花木之乡”之称的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全区花卉种植有500多年历史。北碚区静观镇是川派中川东花木艺术的发源地,可谓全国花木盆景五大艺术流派之一。静观苗圃花木以其人工造型优美,园林艺术巧夺天工见长。几百年来,通过师从能工巧匠以及积极广揽人才,静观镇种植花木的名师高徒辈出,园林艺术发展迅速。其中的精品花木档次高、销路好。在国内,北至北京、东到上海、西至新疆、南及广东均有静观苗木的销售;在国外,西欧、日本、东南亚各地都能够看到静观花木的身影。全镇花卉已形成盆景桩头、庭园种植、绿化苗木培植、腊梅花规模化种植、精品一条线五大格局。自改革开放以来,静观花木通过大型花展在国内大展拳脚,荣获《中国’90花卉盆景》银质奖和《中国刘开渠根艺汇展》银质奖等殊荣。重庆市静观镇早在2000年7月就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花木协会联合授予“中国花木之乡”的荣誉称号。

静观镇花木种植面积从1998年的近200 hm2发展到现在的1 400 hm2,其中绿化花木66.7 hm2,腊梅花333.3 hm2,草坪333.3 hm2,桩头53.3 hm2(200余万盆),香(鲜)花13.3 hm2。花木品种900余个,花农6 500余户,花木从业人员16 000余人,花卉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和地区。整个花木产业由过去的单纯种植发展为融种植、营销、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花木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已经成为静观镇的富民产业[1]。

1.2 静观苗圃的优势

1.2.1 自然地理优势 重庆市静观镇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而造就了一个适于苗木生长的自然环境。重庆市气候湿润,雨水充沛,年均温适宜,土壤肥沃,适合高档鲜切花、盆花以及各种热带景观植物和园林绿化苗木的生长[2]。静观镇被评为“全国重点花木市场”,是西南地区吞吐量最大的花木集散地之一。

1.2.2 区位优势 静观苗圃所在的北碚区是重庆市发达经济圈和内陆经济开放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重要拓展区和增长极,区位条件优越,物流方便快捷,是重庆市主城区未来发展的经济高地。北碚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有4个国家A级以上景观集群,分别为缙云山(4A级)、北温泉(4A级)、金刀峡(3A级)、金果园(2A级),被誉为重庆市的“后花园”。城市发展为花卉苗木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1.2.3 交通优势 静观镇距离重庆市中心60 km、重庆江北机场32 km、北碚城区25 km。北碚区境内有嘉陵江水上运输,有襄渝、遂渝铁路两条运输动脉,还有国道110线、渝武高速公路、外环高速等快速干道。即将建设的中环线、轻轨线与之共同形成了水、陆、空综合联运的独特优势和快捷的物流体系。这些都为花卉苗木的销售提供了便利条件。

1.2.4 科技文化优势 北碚区是重庆科教文化中心之一,拥有西南大学等高等院校3所、中专和职业学校15所、市级重点中学4所。区域内还有各类科研机构43所、重点学科37个、部属研究所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研究人员近万人。这些都为北碚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1.2.5 市场优势 2008年7月20日,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提出将“五个重庆”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其中的“宜居重庆”、“森林重庆”更是对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积极培育和壮大该区的花卉苗木产业势在必行。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静观苗圃花木市场的消费特点

2.1.1 人均消费水平低,主要以绿化工程为主 重庆市的花木消费与北京、上海等市相比,因其品种数量较少、可观赏性不强、产品等次不高,以致人均消费水平总体较低。近几年,由于经济的发展带动,人均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但长期以来形成的以集团消费为主导的消费形式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据调查,集团消费以及绿化工程中花木消费比重占了绝大部分,而真正走入消费者家庭中的花木数量还远远不够。

2.1.2 花木消费季节性明显 重庆市节日花木消费火爆,其中又以春节花木消费为主,形成了独特的年花市场。而平日的花木市场十分冷清,与年节期间形成显著的反差。这一现状使花农和销售者难以进行花木产业化、规模化生产。

2.1.3 切花占市场消费份额的比例逐年增加 鲜花切花市场份额随着消费者的青睐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逐年增加。除此之外,花木市场对月季、、香石竹、满天星、唐菖蒲等相应的配叶植物,还有球根类的小型盆景和干花的需求也在逐年增长。

2.2 静观苗圃花木市场存在的问题

2.2.1 生产规模盲目扩大,专业化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 重庆市花木市场发展起步较晚,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时间短,整体生产水平较低,产业生产组织形式落后。首先,花木产业布局分散,花木生产仍以个体小农经济为主,花农的文化素质偏低,信息渠道来源较少,加上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花木品种的选择大都盲目跟风,导致花木品种单一,种植结构不合理,重复盲目生产现象普遍存在。其次,专业化水平低,没有实现产业经营、商业化生产。近年来,静观苗圃的花木生产在数量上实现了扩增,而花木产品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新的优良种类也需要进一步研发。另外,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的配套政策不够完善,市场秩序尚需进一步规范[3]。除此以外,静观苗圃基础设施薄弱。由于花农经济条件的制约,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而且对花木的防护设施薄弱,使花木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4]。

2.2.2 销售方式单一,交易方式落后 在花木产业发展进程中,花木销售一直是制约静观苗圃发展的瓶颈,仅靠传统的市场交易方式很难将花木生产和花木消费顺畅的联系起来,即使是适销对路的产品,由于缺乏多样的流通渠道,花木也难以以满意的价格售出。除此之外,找寻市场、搜索销售渠道消耗了花农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规模较小的花木企业以及个体农户很难构建自己的销售渠道[5]。此外,交易方式落后,还一直沿用落后的面对面的议价交易方式。另外,很多农户不会使用网络销售的手段进行宣传和展示,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苗圃的发展。

2.2.3 科研与生产脱节,资金投入薄弱 虽然重庆市的花木科研所众多,但是用于转化的科技成果不多,与花农的交流机会少,导致生产技术的信息流通阻隔。资金投入薄弱使科研力度减弱,开发深度不够,如新品种引进、推广,新技术普及应用等方面都呈现出严重乏力现象[6]。

2.2.4 花木购买力较弱,人们购买欲望不强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顾客在花木市场的人均年消费额为300~1 000元,相对于收入占的比例很低。总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花木品种不够多样,各个品种特色不够明显,新品种更新较慢;二是人们对花木的养护知识了解的较少,花木养护管理不善,观赏效果大打折扣;三是人们对花木的功效、象征意义了解较少,购买欲望不强。

3 对策与措施

面对重庆市花木市场发展的优越条件,只有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正确定位花木产业发展方向,解决当前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重视花木市场信息管理,培养规范化的市场,加之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全力支持和配合才能走向特色化、可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

3.1 增强政府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优惠政策,加大对花木产业的资金投入

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管理是静观镇花木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必须充分认识花木产业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农村经济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切实加强对花木种植的组织领导,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持和保护花农的销售渠道,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和发展,对花木企业的用地、拆迁补偿等给予优惠。每年的财政拨款应该针对花木产业的发展增加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研发新品种、引进和推广新技术以及花木基地和市场的建设。

3.2 合理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市场特色

为了形成品牌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静观苗圃必须在产业化过程中合理确定骨干品种,优胜劣汰,建立花木集群生产优势。根据重庆静观苗圃的实际情况应重点发展精品小盆花、鲜切花。加强对兰花、观叶观花植物、川派盆景等特色品种的创新,在栽植和培育形式上也要进行创新,使这些特色品种和特色培育模式可以持续发展壮大,提高经济效益。

3.3 分析市场消费特点,制定吸引花木消费群体的措施

通过调查分析,消费者主要关注花木性能、外观、保存期等。消费者消费目标首先集中于观花观果良好的品种上,如金橘、蝴蝶兰、千层金等;其次,消费者注重其寓意,寓意良好的品种较受青睐,如发财树、富贵竹、幸福树、万年青等;除此之外,一些有特殊功用的植物销售情况也比较好,如可以吸附有害气体的吊兰、可以驱蚊的驱蚊草等。因此可以适当加大此类花木的种植,吸引消费者。

此外,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改善花木市场条件,从而吸引更多的花木消费者。首先,改善经营布局,增加配套设施。为销售市场兴建门脸房和大棚,通水通电,配备遮阳布等。其次,以超市的服务理念办花市,引进和招徕花鸟鱼虫经营者入驻,开辟花卉交易大厅和苗木交易市场。吸引与市场综合服务相配套的花盆、花具、花肥等销售厂家来延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效益。调整经营方向,力争把静观苗圃办成西南最大的花木交易集散地。再次,采用优惠租金,减免物业费、水电费等附加费用,以及让利租金等经济手段,切实可行地改善整体面貌,吸引消费者[7]。

3.4 建立健全市场流通体系、信息平台、售后服务体系

完善的市场信息和流通体系是花木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8],因此重庆市静观镇要扩大销售市场,加强花木流通体系的建设。通过电子商务渠道建立综合信息平台,及时公布有关的信息动态,如品种资源、销售渠道等。努力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为花农、经营者、管理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引导更多的单位、企业和个人通过网站或网页的运用增强信息沟通与交流,提高地区的信息化管理和网络营销水平[9]。建立售后服务体系,以满足个体消费者对花木不断扩大的需求量,减少消费者后顾之忧,提高营业额。

3.5 加强文化宣传,扩大消费市场

花木文化和知识的宣传离不开媒体、政府、教育部门以及民间社会组织。通过大力弘扬中国花木文化,将花木的欣赏理念、象征理念、审美理念及保健、食用、药用用途等多种功能进行广泛传播,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养生意识以及环保意识,引导和刺激消费。

整顿花木消费市场,策划好展示项目。在花木销售市场上,积极利用展示牌的方式,向消费者展示花木的相关知识,如学名、生物学特性、原产地、养护要点及主要功效等,方便消费者清清楚楚购买花木,明明白白学到知识。另外通过提供免费咨询电话来提高售后服务水平和质量。

3.6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生产与科研紧密结合

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花木产业的前提条件,是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充分发挥周边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强联合攻关,通过新良种选育增强花木生态适应性。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优势,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花木创新产业链条,并给予资金支持。研发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平台,给生产者与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可以相互交流的平台,生产与科研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10]。

3.7 凸显品牌效益,提高产业集群

花卉市场从以绿化苗木、传统盆花为主,逐步发展到观赏苗木、切花、盆花、阴生植物和草皮等多个品种。静观苗圃在苗木的品种引进和开发种植上必须下大力气,提高产业集群[11]。

4 结语

重庆静观苗圃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以及消费和市场基础。在认识了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后,本着科学发展的原则,积极发挥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出一条切实可行且可持续的长远发展道路,以期带动整个西南地区乃至全国花木产业的发展,并为其他地区花木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朱廷朴.成都花卉产业的现状与发展[A].成都市花卉协会.首届四川花木产业机遇与发展论坛[C].成都:成都市花卉协会,2009.11-15.

[2] 王桂珍,刘朝奎,陈道静.重庆市发展花卉产业的优势及市场分析[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08(1):61-63.

[3] 袁明儒,刘长发.重庆花木产业提速需破五大“瓶颈”[J].中国花卉园艺,2004(23):26.

[4] 刘建民,张启翔.完善花卉流通体系促进花卉产业发展[J].河北林业科技,2006(3):26-28.

[5] 曾端香,张东方,王莲英. 中国花卉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J].北方园艺,2007(4):190-193.

[6] 周 静. 成都花卉产业调查及发展研究[D].四川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8.

[7] 曾必荣,朱廷朴,张 兵,等.成都花卉产业发展的思考[J].四川农业科技,2010(3):7-9.

[8] 王 凯.花卉流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商业时代,2009(22):106-107.

[9] 徐孝勇,赖景生.西南地区花卉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5(9):87-90.

篇10

关键词:供求视角;陕西;花卉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159-03

近年来,花卉旅游已经成为广受国民青睐的一种休闲旅游方式。作为11个王朝的建都之地,陕西省花卉种植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且形成了特色的花卉文化。据考证,早在秦朝的首都咸阳,就曾出现过展销的盛大市场。随后,兰花、梅花、紫薇、牡丹、月季等花卉开始在皇家宫苑广泛栽植并逐渐向民间扩散。唐代诗人刘禹锡有“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名句,说明到了唐代牡丹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花卉,赏花游览也成为大众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此外,陕西地处内陆腹地,全省地形、地貌复杂,土壤类型多样,为花卉的生长和繁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其花卉品种资源十分丰富,中国传统 “十大名花”的梅花、牡丹、、兰花、杜鹃、山茶、荷花、桂花等均有分布和种植。人们爱花、种花、赏花、育花,以花传情,以花会友,以花为媒,以及以花为主要内容的名人轶事,在大量文人墨客的吟咏传颂下凝练成了独具特色的花卉文化。

另一方面,花卉旅游虽然极具观赏价值,但其本身具有的季节、周期性特点致使花卉旅游吸引难以持续,为其开发规划带来了一些难题。从总体上看,陕西花卉旅游的规模和质量在不断提升,但仍存在着花卉产业起步晚、花卉供给量不能满足消费增长量需求,对需求市场缺乏细分、花卉旅游产品开发层次较低,旅游综合配套设施不足、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区位布局不合理、同质化现象严重,以及对花卉文化挖掘深度不够等特点。下面本文将从花卉旅游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出发,分析陕西花卉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需求视角的花卉旅游开发分析

(一)以观赏怡情为目的

观赏怡情是花卉旅游文化最主要的构成。周武忠教授认为:中国花文化(Chinese Flower Civilization),是一种与花卉相关的文化想象和以花卉为中心的文化体系,具有闲情文化、多功能性、泛人文观三个基本特点[1]。当前,观赏游览市场仍然是陕西花卉旅游的主体市场,根据季节的差异性选择自己偏好的花型进行观赏是人们进行花卉旅游的主要途径,并在此过程中享受花卉带来的美感和闲情逸趣[2]。春季赏桃花、油菜花,春夏之交赏牡丹、槐花,夏季赏荷花、石榴花等是陕西花卉旅游的常见项目。同时,旅游者也会因为寻求野趣等原因自行寻找一些未开发的花卉旅游地。

(二)以渲染氛围为目的

花卉具有强烈的色彩和丰富的感情内涵,能带来巨大的气氛烘托效果。将花卉旅游地作为特定活动的举办地,已逐渐成为消费时尚。这些活动主要集中在婚庆、会议、聚会等对外部环境氛围要求较高的类型。例如位于秦岭的薰衣草庄园、西咸新区西部芳香园等,已成为年轻人拍摄婚纱照、寻求浪漫的热点区域。以花卉作为礼品、以花语代表心声,也是花卉的又一大用途,代表爱情的玫瑰、代表温馨的康乃馨等,在很多时候有着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三)以个人栽种为目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并称“花中四君子”,它们以高洁、清逸、质朴和淡泊等特点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境界。以花寓人、比德修身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并以此为目的进行个人栽种[3]。除此之外,消费者还会因为个人爱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原因进行花卉栽种,这类消费者的旅游目的地主要是大型的花卉市场,兼具销售功能的花卉旅游地也对其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四)以食用、药用为目的

我国对于花卉的药用和食用功能在很早之前就有所认知。例如《吕氏春秋・本味》中记载:“菜之美者:昆仑之蓣,寿木之华。”唐代《神农本草经》中对可入药花卉的名称、性味、功效主治等作了详尽的描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传统中医的地位正逐步回升,按照中医养生的观点,花卉不仅可以陶冶性情,并可实际作为食物和药物,起到食疗的效果。赏花、食花正逐步成为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时尚,代表着健康的生活方式[4]。

二、供给视角的花卉旅游市场分析

(一)主题花卉旅游

主题花卉旅游是当前陕西花卉旅游最主要的构成。一般以地方农业或者果业资源为基础,以某种花卉为主题进行开发。其开发主体一般有当地政府介入,具有规模大,市场吸引力强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主题花卉节。当前,陕西影响力较大的有三月的汉中油菜花节、西乡县的樱桃花节、四月户县的紫荆花节、礼泉县的桃花节、五月永寿县的槐花节,临潼区的石榴花节等。主题花卉旅游本身的经济性并不强,主要是通过其带动周边地区的餐饮、住宿等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同时起到宣传地方形象、吸引项目投资的效果。

(二)景区花卉旅游

景区花卉旅游的主办方一般为各类公园、寺庙、高校等,这些景区拥有一定的花卉旅游资源基础,稍加开发就能形成独具特色的花卉旅游资源,其花卉种类较为固定,观赏时间和市场都较为稳定。产品类型主要以观赏性资源为主,产品开发层次性较弱,经济性不强,门票收入是其主要的经济来源,例如兴庆公园的郁金香展、西安植物园的牡丹展、太平峪森林公园的紫荆花节、青龙寺、交大校园的赏樱活动等。

(三)花卉交易市场

花卉交易市场主要以个人种植和庆典用花卉及节日摆花为主要目标市场,当前在陕西省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较大的有朱雀花卉市场、大明宫花卉市场等。由于气候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陕西花卉市场中相当一部分的花卉无法在当地培育,主要依靠从南方地区空运,成本较高,在规模和种类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这类交易市场通常以个体形式进行经营,规模小,同质化现象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另外,市场上零散分布的鲜花店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花卉市场的消费需求。

(四)节庆花卉旅游

节庆花卉旅游的主办方一般为地方政府,在重大节日或者庆典活动过程中举办花卉展。这类花卉旅游通常带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起到宣传形象、渲染气氛等作用,在规模和时间上都有一定的限制,其目标市场主要为当地游客。这类活动在各城市都有所出现,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咸阳湖景区的菊展、郁金香展,泾阳县的鲜花节等。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陕西花卉旅游的需求市场已经逐步形成了多样化、层次化的特点,旅游者对花卉旅游的需求已经开始由简单的观赏性需求向多层次需求发展,对花卉的药用价值、礼品价值等方面需要不断提升[5]。而从供给侧面来看,对花卉旅游的开发主要以满足观赏性需求为主,对消费市场并未进行细分,产品设计缺乏层次性,部分市场尚未开发,不能完全满足消费市场的需要,具体(如表1所示)。

从花卉旅游开发主体来看,政府行为多,经济性较差,盈利能力不强。产品开发缺乏层次性,同质化现象明显。同时,由于花卉具有观赏周期固定的特点,花卉旅游者数量一般呈现出井喷式的特点,围绕花卉旅游产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纪念品开发都有待进一步深入。对于部分较为偏远的地区,如汉中市,其交通条件也限制了花卉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具体(如表2所示)。

三、陕西花卉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打造品牌花卉旅游产品

虽然陕西省的花卉旅游市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从游客构成来看,仍然以陕西当地游客为主,对异地旅游者吸引力不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明确的品牌花卉旅游产品。当前,陕西的花卉旅游产品的主要建设者以地方政府为主,优势不突出,重复建设现象明显。为更好地吸引异地市场,可以从全省的角度开发独具特色的花卉旅游,既可带动花卉旅游市场的发展,又可作为陕西旅游的形象代表[6]。例如2011年,西安世园会期间,以石榴花为背景的长安花形象深入人心,具有巨大的潜在花卉旅游开发价值,而以石榴花为核心的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在世园会后却后继乏力,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二)实现主体多元化发展

不同的主体在进行花卉旅游开发时,其目的性有着明显的差异。由于花卉旅游与当地资源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地方政府在开发主体上占据主要地位,政府行为多,市场行为有待加强,不利于花卉旅游的良性发展[7]。因此,在花卉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应强调市场的引导性,协调投资商、政府、个体经营者、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市场引导、专业开发、政府支持、个体介入的多元开发主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花卉旅游的良性发展[8]。

(三)加强花卉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

花卉旅游由于花卉种植本身的特点,其区位往往远离城市,同时游客数量波动幅度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已成为花卉旅游的瓶颈,包括交通条件、停车区域、餐住宿、无线网络甚至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由于花期的短暂性,进行花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从短期来看是不经济的,难以吸引市场投资。因此,必须要有当地政府介入,进行行政投入或者与大型旅游企业进行长期合作[9]。

(四)提高产品开发的系统性

根据陕西花卉旅游的供求关系分析,当前花卉旅游在花卉礼品、食用、药用市场上不能较好地满足市场需要,而这一部分不仅是花卉旅游文化的深度表现,更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下一步建设的首要内容。就观光型市场本身而言,加大对花卉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普及介绍,也对提升消费者旅游体验有着重要意义。

(五)注意产品开发的区位布局

囿于陕西省的地理和气候特点,陕西花卉旅游的花卉种类相对较为集中。需要对花卉旅游进行合理的布局,明确每个花卉旅游景点的目标市场,避免出现一拥而上、低位竞争的情况[10]。同时,可以结合陕西省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的特点,将花卉旅游对象拓展至花、果、叶等多个方面,开发春季观花、夏季品果、秋季赏叶的综合性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 徐媛媛,周之澄,周忠武.中国花卉旅游发展轨迹研究[J].中国园林,2016,(3):43-46.

[2] 刘宇.基于旅游体验的花卉旅游产品设计研究[J].旅游经济,2016,(6):139-140.

[3] 陈伟霞.菊文化视角下的花卉旅游开发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2):15-17.

[4] 郭彩玲.陕西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对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4):136-140.

[5] 黄安定.论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产品开发[J].中国商贸,2010,(23):141-142.

[6] 胡雪,谷颐,韩冰.吉林省花卉旅游资源开发[J].河南农业,2016,(1):7.

[7] 刘晓静,张君玲.我国花卉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5,(17):37-38.

[8] 杨明艳,普惠娟,张宝琼,吴春燕.云南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中国热带农业,2016,(1):13-18.

[9] 王冠孝,孙超,黄解宇,苏建军.河东盐池文化旅游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研究[J].运城学院学报,2015,(1):1-5.

[10] 高洪涛.许昌花卉旅游产业集聚的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3,(11):123-126.

Study on Shaanxi Flowe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upply and Demand Perspective

CHAI Ji-hong

(Sh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yang 712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