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教育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高中生对生命认识的调查
高中生对生命认识的调查结果见表1和图1。
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你认为人的生命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的回答,有92.0%的学生认为人的生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说明绝大部分高中生对生命的形成有正确的认识,但依然有8.0%的同学认为人的生命是由神创造的或者是两者共同的结果。其中,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高一、高二学生对生命的正确认识要高于高三。
通过图1分析可以发现,大多数高中生都为自己活着而倍感珍惜生命,认为“自杀是对自己和家人不负责任的愚蠢行为”占64.6%,“理解自杀这种行为,但自己不会去做”占28.5%,但依然有6.9%的同学认为“自杀是摆脱痛苦的方式,或许会做”。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2] 一个人对生命的认识最终会影响他对待生命的方式,所以我们应该加强高中生对生命的正确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人生观,从而实现生命的价值。
2.高中生对生命态度的调查
高中生对生命态度的调查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针对“你对自身生命的看法”有92.4%的高中生认识到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珍惜。高中生正处于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时代,理应热爱生命,充满活力,但有7.6%的学生认为生命是一种负担或认为生命如草芥,无所谓。因此对高中生进行生命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在“你认为当前自己的生活状态如何”的调查中,有85.3%的学生认为自己生活状态很满意和基本满意,有11.1%的学生认为不怎么满意,有3.6%的学生认为很不满意。同时在对压力来源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有91.2%的学生认为是学习压力大,41.5%的学生认为是个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其次依次是人际关系、感情问题、经济问题等。说明在高中阶段学生依然感到学生压力较大,同时其心理承受能力也有待提高。在对压力的应对方式上,53.7%的学生选择找好朋友倾诉,但只有1.6%的学生会选择找老师倾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教师应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交朋友,尊重学生,使师生间建立起一种信任感。在“对死亡的态度”调查中可以看出有75.7%的学生平时很少想到,这可能是由我国忌讳死亡的传统观念造成的,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也总是回避死亡这个问题。生命教育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借此希望通过生命教育的学习使学生能形成正确的生死观。
3.高中生对生命价值观的调查
高中生生命价值观的调查结果见表3和图2。
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高中生也能清醒地认识到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可以学习知识,充实自我,为以后考上好的大学打基础。从表3可以看出,在对“你心中的偶像是谁”的选择,有66.2%的学生选择比尔·盖茨,16.9%的学生选择孔繁森,16.9%的学生选择周杰伦。另外,通过不同年级的对比也可以发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自己心中的偶像也会发生明显变化。高中生是未来国之栋梁,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有人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实现自身人生的理想和价值。
高中生生命观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共同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才能让其健康成长。通过图2分析可以发现,当问到“对你形成生命观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的时候,有29.4%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的性格所决定,21.9%的学生选择是社会的影响,35.7%的学生选择是家庭的影响,而只有13%的学生选择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可以看出高中生对学校教育的不信任,大部分学生在遇到事情或生命困惑时,宁愿选择自我发泄或寻求家庭帮助也不会求助于学校。这反映了教师在平时除了学习以外缺少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关心,也反映了生命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缺失。
4.高中生对生命教育意识的调查
高中生对生命意识的调查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在“你具有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吗”的调查中,有22.0%的高中生认为完全具有,有4.7%的高中生认为没有,而有73.3%的高中生认为自己只懂一点点。说明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在除教授学生课本的文化知识外,应大力开展有关生命的教育。同时我们在“你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吗”的调查中也可以看出有73.6%的高中生认为是很有必要的。在问到“哪一种方式开展生命教育最为有效”时,53.8%的高中生认为应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5.7%的高中生认为应开设生命教育讲座,40.5%的高中生认为应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实施生命教育。说明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要运用多元化的教育途径,全面而有效地实施生命教育。
二、对高中阶段实施生命教育的思考
1.加强生命教育的师资培训是实现生命教育的首要任务
任何一项教育理念的实施,首先都得有充分理解这个理念的合格教师,特别是高中生正处于理智与成熟的边缘,更需要有经验的教师对其进行引导。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生命教育在教育领域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没有现成的教师,加强师资培育以提升教师生命教育素质就成了生命教育实施的首要任务。[3] 针对生命教育的培训,可以将目前已有的与生命教育有关的显性学科如生命科学、思想政治、社会、体育与健身等科目的任课教师以及对生命教育有兴趣的教师集中起来进行进修培训,将他们成功转型为专业的生命教育教师。同时,为了提高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在学校组织一些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专家指导等活动来引导教师认识到自我存在状态中生命意识的缺失,使教师能够关注到自身的生存状态、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从而提高教师本身的生命质量。只有教师真正了解了生命的意蕴,才能从根本上去关怀学生的生命,去影响学生的生命,去润泽学生的生命。
2.开设校本课程和学科渗透是落实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
学校实施生命教育可以有多种形式,但开设校本课程和学科渗透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对生命教育校本课程的开设也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制定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课程内容。根据高中学校的特点,可以在高一、高二基础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内容可包括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我预防的能力以及对环境友善的生活方式。高三年级由于面临升学的压力,可以每两周或三周开设一节,通过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来缓解学生因升学而带来的心理压力,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通过法制教育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民主观念、法制观念、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的观念。除开设校本课程,生命教育还应渗透到各门学科和学校的其他活动中,使每一个教育者都成为生命教育的关注者和参与者,通过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
3.学校、家庭、社会相互结合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保障
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除了在学校以课堂教学与渗透为主渠道外,还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家长相对于教师而言,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最长、机会最多,教育的影响最深刻、最系统,往往是直接的、终身的。[4] 学校可以利用家访,开家长会,让家长进学校、进课堂等方式使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同时通过对生命教育知识的宣传使家长认识到生命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生命教育的最佳效果就是把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去,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的形式来协助学生组织安排各种演出、比赛以及其他社团活动,让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安宁房等,使其了解生命的起源,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生命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更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缺失的部分,所以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合作才能更好地实施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效果才能得以维持。
4.建设关怀生命的校园文化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基础
校园生活是每一个学子都必经的过程。在学生的生命发展过程中,不只是对知识的学习,还要使其发展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能够了解自我、尊重自我、欣赏不同文化、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人。因此,建设一个丰富多彩、关怀生命的校园文化是我们开展生命教育的基础条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以绿色校园文化为切入点,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和积极健康的精神洗礼,使学生能够融入自然,树立生命意识,强化对生命的关爱,从而赋予生命教育可持续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启东市汇龙中学,江苏 南通,226200)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J].山西教育:教学版,2004(6).
[2]平子.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肖川博士访谈录[J].班主任之友,2002(9).
篇2
生命教育自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至今,已历经46个春秋,同时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其影响范围之广、影响速度之快令人震憾。而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学生在提升生存技能及生活能力的同时,更要学会做人和做事,学会规划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如以往一样单纯为学习而学习,单纯为工作而工作,而是要懂得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活得更加丰饶而精彩。学校和教师所要做的则是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形成自主的价值观,同时教会大学生努力基于自由意志去选择,选择没有好坏,即使失败也有意义,而这些都将共同构成一个与别人不同的个体。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引导人们科学的生活、乐观的处世,接受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1]。因此,生命同样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也是大学教育的主体。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其多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深刻指出:“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是教育的目的所在。”[2]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大学生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基于自由意志去了解自然,认识社会,进而体验真实的生命,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生命观去选择。选择没有正误,亦无好坏,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自己愿意和能够承担所有后果,为选择负责。同时大学生要能够正确处理好自身与其他个体、集体、社会乃至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其形成乐观、积极的生命态度,实现和完善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每个大学生都是情感丰富,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集内心活动、外在体验为一体的活生生的人,生命中的失落与痛苦常常让他们感受到压抑、苦楚,容易质疑自身的梦想与坚持。而大学生生命教育则需要教会他们确认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热爱自身生命,尊重他人生命,不因迷茫而滞步不前,不因挫折而放弃所有尝试。在生命教育课程中,告诉学生其并不是被迫的学习者,而是通过对世界的认知,形成自主的价值观,在需要的时候明辨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学会去体验和创造属于他们自身的生命价值,从而让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进一步确认。大学生生命教育,也同样能够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和珍爱生命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珍惜此刻,活在当下,学会选择,舍得放弃,活得丰富。
二、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有45.7%的大学生认为高校生命教育并没有达到要求,需要尽快开展相关教育活动,44.7%的大学生则认为团学组织的活动太单一而无法满足学生们的心理需求。同时中青报在对7080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发现,89.3%的大学生有过极度心理体验,但仅有8%的大学生寻求过帮助,因此失去了很多本可以与自我和解的机会。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领域十分丰富,专著书籍、论文均有所体现,然而教育方法多且杂,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主流。虽然生命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一些不错的成绩,影响力也较为突出,但是这些成就大部分是关于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研究,而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探索方面却需要更多的创新与钻研,同时其也没有能够有针对性、系统性成为一个完善体系,而这也正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现在我国生命教育的大方向也可这样说:让学生全方面地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生命质量,使他们学会生存,学会生活,从而摆脱迷茫,提升绝“情”的能力,这里的“情”是指的情绪,让内心强大,并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3]。生命教育也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关怀他人,关注人性本身,让学生体会生命之于自己的真正含义,注重增强他们面对逆境的能力。从生命的视角勘察,我们也能得出结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生命力价值为目的的。生命教育首先应重点关怀人的生命、人自身的价值,甚至是人性的本源。而目前生命教育的困难之处在于,课堂上大学生能够也愿意参与生命教育相关课程,但是课下的可控性并不高,同时严重的是,真正需要生命教育的大学生反而参与不进来。
不仅如此,高校专职心理教师力量不足也是生命教育的一大难点。高校更注重专业知识教学,往往忽略了大学生内心的声音。目前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投入更亟待加大。由于当今社会发展快速,许多大学生都面临着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等的冲击,速食爱情、物质贪婪、经常性地虚无享乐等让一部分大学生迷茫而困惑,因此在快进入社会时,社会竞争和就业困难更容易使他们找不到前路的方向[4]。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享受着一家人的宠爱,人生太顺利,所需皆易得,基本上没遇到过较大的挫折。一旦遇到困难,当他们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无助,什么是绝望时,更容易陷入情绪泥潭,忧虑、焦躁、难以自我调节,更甚者,一些人最终会选择伤害他人或者自杀来逃避现实状况,而不能使情况得到根本地改观。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更需要感知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从自身情况出发,站在他人的角度或者走出泥潭去从新了解自己,得到新的体会与体验。但是我国高校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相关设施还非常稀缺,更不用说一套完善的生命教育设施。心理咨询中心常常被安排在校园的某一角落,容易成为摆设,其与学生活动处的结合也不够紧密,难以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繁忙的学生生活让大学生容易为了应付考试或一些简单的学分活动而忙碌,遇到问题容易自我积淀而不寻找解决方法,此时心里咨询中心的作用没法体现出来,也很少有大学生能真正静下心思考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进一步完善自身,使自己变得更加丰富。
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人的生命观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系统和完善的,而生命观的教育也就成为了培养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最原本的方式。而任何的科学资料和数据都是对大群体的统计得来的,很难直接使用于每个独立的人,因此在大学生中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可以从加强心理辅导、巩固生命意识、加深情感体验到调动一切力量去构建和完善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以此了解大环境下的学生心理特征,以适用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去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质[5]。在当今社会下的生命教育,应该以何种途径去培养大学生的生命观呢?结合中国大学生教育现状以及国外生命观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综合生命观的内容,在大学生生命教育方面可以有以下几点对策:
(一)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
近些年,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转型、价值观念的变迁、社会失衡、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让大学生难以承受[6],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也因此变得焦躁不安,容易引发潜在的危险性。而人的行为大部分源自于“潜意识”,当有生命教育课程丰富而饱满地将正确的“潜意识”灌输于大学生时,大学生将更容易向着正确地适合他们自身的方向发展。让生命教育走进课堂,真正走入学生生活的点滴之中,教师们则可以从心理学、健康学、社会学等角度,分层次对大学生开展有关生命知识的教育,让大学生对生命教育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不仅能有效突显生命教育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大学生将正确的生命观渗透入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命教育课程应该多层次、多维度开展。在结合传统教育的同时,也要结合中国国情。中国人目前更注重“物”,即物质层面的追求,但“人”应该是社会的中心,一切以“人”为前提。因此,要让大学充分意识到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同时密切联系环境教育、道德教育等开设课程,可以有效地针对当前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使生命教育课程覆盖面更广,影响学生群体更深入,以此达到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
(二)鼓励且提供机会使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课堂上大学生能够也愿意参与生命教育相关课程,但是课下的可控性并不高。同时严重的是,真正需要生命教育的大学生反而难以参与进来。因此不仅是需要学校及教师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也需要先带动一部分学生,使他们先开展起来。教育大学生通过积极、有益的社团活动、文化活动,开拓个人的视野和思维,激发潜能,让他们通过参加这一系列的活动,使价值取向、人格素养、思想观念等在无形中得到提升,这也正是校方及教师想要达到的效果。因此学校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使身体素质提高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念意识;参与文艺活动,不仅仅只体现在表面的生活多样性,同时也陶冶情操,培养了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各类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仅在实践中提升自身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同时教会大学生如何与人沟通交流,结识更多积极向上的人。校园活动,可以是校内,也可以是校外。要想磨练大学生意志,则可以有各种爬山、夏令营、素质拓展等活动。让学生参观革命圣地,如江西赣南苏区,访问老,引导学生认识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多加组织学生聆听报告会,或参观残疾人运动会等,让大学生体会他们在挫折与困苦面前坚忍不屈的精神。这样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生命教育铺上好的开路基石,最终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改善校园环境
课程和课堂是经常被谈论的对象,目前高校主要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而缺乏对大学生其他兴趣的培养以及知识面的扩展,单一地教授课程使现在的高校校园过于“单纯”。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更加注重是好事,但是知识的获取将过于片面。学校除了教会学生在工作之前必须掌握的技能及知识外,同样需要教会他们汲取更多类型、更丰富的其他知识,使其生命价值观建立得更加完善。同时教育的原点不能忘,教育的原点是“人”,而“人”的原点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观,就是要他们都来真正关注人的存在和人的生命,增强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敬畏与热爱。同时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课程表不能都填满,要使他们有空间和时间自主选择其它喜欢的课程。校园内部除了多多宣传校园文化活动外,更需要老师及一些优秀的同学带动其他104学生在实践中认知生命教育,形成校园氛围。
(四)对大学生建立成长档案
校方可以对每个大学生都建立成长档案,档案内容可以包括进校前的情况以及进校后依据时间、类别登记其获得的荣誉、活动经历、成绩及某段时间的心里状况等,也可以是心理测评得出的结果。同时对贫困学生和成绩稍差的学生特别关注,因为真正有问题的学生反而会隐藏他们的内心抵触点,同时防御心很强,并不会主动谈起自己的心理感受,因此在进行生命教育的同时,也更需要细心观察与注重这方面的表现。成长档案以“人”为主,形成一个小型圈子,争取在心理问题或外在表现上有一定苗头之后果断止损,争取伤害的最小化。同时成长档案也非常利于教师开展针对性的生命教育,做到有的放矢。
(五)建立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办公室
1.与心理咨询室相结合,定期做简易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可以利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其按心理危机程度可以分为红、橙、黄、蓝、绿5个级别。并针对各项级别设置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同时需要结合学校情况。当需要确保学生生命安全时,也可以按需要实行可控监护。
2.观看相关电影,同时可以请专家讲解经典影片,以此把生命教育的内容穿插和涵盖在讲座中。如中国人民大学平均每天有3场讲座,其中“影片解读”栏目保持了场场满员的上座率。同时使生命教育更深入学生内心。
3.定期与各班级心理委员沟通,找到各班级特殊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分批研讨生命教育,从而找到更好的教育渠道。
4.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交流活动。可以请一些从事生命教育的相关教授或者专家,同时回答大学生的疑问,以丰富有趣的活动形式从学生生活忙碌的点滴中渗透大学生生命教育。
5.开办大学生生命教育社团,通过大学生之间互相传播正能量的方式,让生命教育深入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中。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33―03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什么是生命价值、怎样评判生命价值、如何创造生命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涉及人怎样认识自身的价值,怎样实现自身的价值,怎样有意义地度过人的一生。
生命价值观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直接影响其行为,及时发现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偏差,特别是对极端的生命价值观的判断是减少大学生极端行为、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伟大和崇高,了解生命的意义;关注、尊重、热爱自身和他人的生命;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自觉提升生命的价值,促使大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实践人生理想。
一、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分析
以哈市某高校1.98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生命价值观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我们发现:
(一)大学生对生命意识认知清晰,接受生命、热爱和珍惜生命
对生命意识的认知是生命价值观确立的基础,能够正确地认识生命存在的价值,才能够接受生命本体,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的价值观。在调查中64.3%大学生曾经有过类似“我为什么活着和应该怎样活着”的追问,34.7%大学生认为“夜不归宿、通宵上网打游戏、看电影”是不珍惜时光甚至是浪费生命的表现;87.8%大学生选择“一定能做到热爱、珍惜生命”;60.2%大学生认为同学间打架伤人事件“那是伤害同学和自己身心的行为,不应该做”。这说明大学生对生命意识有比较清晰的认知,思索并探索生命的本体价值,接受生命,认识到生命存在的可贵,热爱生命,具有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二)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生死观,能坦然面对死亡
生命价值观不仅包含个体如何认识和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也包括其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正确的生死观,深刻地影响着生命价值观,个体对死亡越是觉知、越是了解,他们对于生命的认知就越积极,越能更好体验生命,越能获得整体的生命价值观。在调查中83.7%大学生对死亡的态度是:坦然面对死亡,因为死亡是自然规律;62.2%大学生对汶川大地震最深的感触是珍惜每一天,创造生活,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53.1%大学生对“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理解是,不赞同,没有了生命,何来价值。这表明,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生死观,坦然面对死亡的同时,努力探寻生命的意义和思考生命,以及生命存在的价值。
(三)大学生对自杀理解不全面,对自杀现象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思考
有研究认为,自杀死亡在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死因中位居前列。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时期,许多大学生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对自杀的理解更是不够全面。调查发现:69.4%大学生在回答“当你遇到很大的挫折,如失去亲人、失恋、残疾、疾病折磨等,你会选择自杀吗?”回答是:绝不会,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不会轻言自杀的;他们在回答:“你如何认为自杀?”46.9%大学生认为自杀是对家人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11.2%大学生认为自杀是对生命的轻视,不可取;38.8%大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摆脱痛苦的方式;3.1%大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勇敢的行为。这说明大学生在对自杀行为持否定态度的同时,对自杀现象已经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思考,但对自杀的理解不全面。
(四)大学生强烈渴求接受生命教育,全面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娜・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并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我国,最先实施于辽宁和上海。调查中84.7%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外国实施生命教育的情况,46.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很有必要开展生命教育,他们强烈希望学校开设美术、音乐、形体艺术课程来调节紧张的学习和生活。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大部分大学生选择为实现事业理想,不断进取的生活方式,表示在生活中一定会珍惜时光,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充分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使生活过得更加有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生命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曾深刻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生命教育理应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渴求接受生命教育,体验丰富多彩、有意义的人生,全面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五)大学生存在自身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希望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一个热门话题,调查中大学生们认为自身发展有不和谐因素”,主要是:30.6%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与自我的不和谐;26.5%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人际关系不和谐,12.2%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与自然的不和谐,30.6%大学生认为存在自己与社会的不和谐。66.3%大学生坚信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仍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54.1%大学生相信和谐社会的目标应该会实现,33.7%大学生坚信和谐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而且一定会努力做一个和谐的人。构建和谐社会就包含和谐的生命存在,一个和谐的生命必然要求身心健康的统一。调查中大学生表现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需求,大学生希望保持身体的健康,还拥有健康的心理。他们还认为人活着要有价值追求,出现的困难或逆境是不可畏惧的,它属于生命,仅只是人生的组成部分。身心健康统一、和谐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教育大学生深入思考、客观评价、逐步认识自我,形成成熟自我意识,健全人格,保持良好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勇于面对挫折,调整积极心态,创建和谐的生命存在,达到身心健康统一、和谐发展自我。
(六)大学生关注社会贡献与生命价值的关系,把金钱作为衡量生命价值的一个标准
大学生关于“人的生命价值最主要的标志是”选择情况的排前五位的依次为德行、才能、成就、社会贡献、金钱。可见在关注才能、成就、社会贡献的同时,金钱成为衡量大学生生命价值的主要标志之一,86.7%的大学生认为,社会贡献与收入相结合最能体现人生价值。林德发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影响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四个主
要因素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是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变化的现实基础。它在强化了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的同时又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使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变得务实和狭隘。因此,由社会环境所带来的这些消极效应是当今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倾向性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实施生命价值观教育中应注意:首先,尽管大部分大学生有正确的、积极的生命价值观,但依然有一部分大学生的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不懂得自己和别人甚至他类生命的可贵、可爱,因而很容易轻易处置和漠视自己的生命;其次,部分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承受能力较低,表现出无价值感或无成就感,生活没有目标,过得马马虎虎、得过且过、麻痹自己浪费光阴,不去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再次,高校的生命道德教育还较薄弱,学生渴求更多生命道德教育方面的讲座或活动,以期对自身的生命价值观的改变和完善有所帮助。
二、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途径
李若衡、杨静(2006)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在总体向上的背景中表现出一种多元化趋向,多数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同时也存在部分令人担忧的消极生命价值观。个体生命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个体所持有的生命价值观可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和对自杀的态度。有效解决由于大学生生命价值意识的失落引起的种种生命危机,促进大学生提升生命价值,感受生命美好,实现生命意义,形成积极生命价值观,健康发展。
生命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大学生的经历、人格特征、生活态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有密切关系。它不仅需要学校的积极努力,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还需要自我人格的不断完善。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资源与自我的整合,创建学校教育与自我、家庭、社会教育的支持体系,这样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在生命价值观教育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自我教育是人们把自己同时当做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所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个体为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而进行的自我选择、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
首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通过自我的观察和内省,以及他人的态度和评价,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从我与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通过与人比较认识自己。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人比较是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从我与事的关系中认识自我,即从活动的结果和做事成败经验来了解自己。其次,教育引导他们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我。在欣赏独特自我的体验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对自己进行反思和反省,自我修正,完善自我、悦纳自我、珍惜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最后,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加强自我修养,加强群体自我教育。
(二)环境教育
1 家庭教育。孙莹认为,家庭若给予子女积极和珍爱生命的生命价值观教育,那么子女的生命价值观就表现出积极、珍惜生命的特点;家庭若给予子女消极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子女的生命价值观则呈现消极和狭隘的特点;家庭若给予子女自我控制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则子女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促进子女形成积极生命价值观,教会子女正确认识死亡,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引导子女形成健康的人格;生活中让子女体会生命的美丽,正确认识挫折,勇于面对挫折,从而眷恋生活进而珍惜生命。
另外,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能给家庭成员带来快乐,能使他们体验生命美好,唤醒他们愉悦的生命情感,加强家庭成员之问的情感交流与感动,在家庭中体验亲情和责任,那么他们就能树立珍爱生命的信念,体察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
2 学校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其中,学校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起主导作用。
学校开展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可以从确立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实现生命价值观教育与“两课”的融合,实现生命价值观教育与专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审美教育等各种教育活动的有机融合,开展各种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个渠道予以展开。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加重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内容,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的生命基本规律,掌握青年期心理调适的技巧,正确地认识自我,承受挫折、培养良好情绪、发展健全的人格,改变其心理品质。
正确的职业生涯教育离不开生命教育。大学生遵循生命规律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归属感,懂得生活的意义,体味生命中的真、善、美,让自我在职业中成长,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引导大学生适当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掌握生命的有关知识和原理,真正体会生命与生存的含义,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生理与心理基础,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3 社会教育。在社会变革对大学生观念的冲击的背景下,大学生们如何评价人生价值,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大部分大学生在评价人生价值时认为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但贡献与收入相结合才最能体现人生价值。戴曦认为,影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变迁和价值观的转变,社会现象和价值观的冲突,缺乏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组织等。首先,充分利用社会媒体作用,发挥媒体优势,坚持正确的舆论向导,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进行正确的引导。其次,努力营造利于生命成长的社会环境,社会应为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实现提供有利的条件,促进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各种形式上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最后,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多方努力和多种途径与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3]孙建华,等.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调查及对策研究[J].文史博览,2005,(14):57―59.
[2]张文远.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4.
[4]林德发.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9―12.
[5]陈文斌,刘经纬.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9):83―84.
篇4
关键词:生命质量;河北省;中学教师
中学教师是基础教育的骨干,他们平时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教育对象的复杂化、高考制度的改革以及课程改革、教学手段的革新等,承担着太多的工作重压,精神经常处于紧张状态,长此以往其心理及身体健康状况出现许多问题,以致影响其生命质量。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不仅影响到中学教师本身的发展,更会阻碍国民教育的发展。因此,如何应对压力,如何在劳累中保持一种健康快乐的心态,已成为中学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就中学教师生命质量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提高中学教师的生命质量。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河北省内不同市区的18所市属中学的在职教师为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查阅大量有关生命质量的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研究的最新动态以及相关研究成果,为本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采用分层-等比-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1240份,回收1205份,其中有效1183(男598,女585)份,有效率95.40%。
(3)数理统计法。本文回收的数据运用excel和spss13.0进行处理
(4)逻辑分析法。运用分析、演绎、综合、归纳、概括等逻辑学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和逻辑分析。
二、影响中学教师生命质量的因素
1.身体疾病
在接受调查的1183名教师中,患一种以上疾病的有978人,其中男367人,女611人,总患病率为82.7%。所调查的教师患有如下几类常见疾病的较多:
循环系统疾病:其中患冠心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的有261人,占调查人数的22.1%。这类疾病有较大的潜在危险,并且不易治愈,长期困扰教师的生活,严重影响教师的生命质量。
呼吸系统疾病:其中患咽炎的558人,占调查人数的47.2%;患慢性支气管炎的130人,占调查人数的11.0%。这类疾病虽然对教师的危害不是很大,但是其顽固性和复发性,对教师的生命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
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患胃肠炎的224人,占调查人数的18.9%;患十二指肠和胃溃疡的110人,占调查人数的9.3%。此类疾病对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很大影响。
五官科疾病:其中患沙眼或视力低下的718人,占调查人数的60.7%;患耳鼻疾病的397人,占调查人数的33.6%。此类疾病对教师影响不大,但患病率高,也不容忽视。
2.社会压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和历史的传承。在传统文化影响下教师被偶像化,在世人眼中,教师要为人师表,不仅要教育好学生,还要做人们的楷模。但是,教师也不是圣人,在担任社会角色的同时,还承担着家庭生活的重任。在工作之余,他们也需要休息,有时也可能会犯错误,犯错误也需要得到别人的谅解。但是人们却习惯用更高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这样,无疑加大了中学教师的心理压力。
3.学校压力
国家教育部门自从实施素质教育以来,重点强调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国家教育部门的升学指挥棒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升学率是各个中学生存的关键。为了在每年的升学考试中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每一任校领导都严抓教学质量。这样,学校为了管理好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对每位教师实行严格的点名制度、不定时查岗制度、考试成绩排名等方式。实际上,学校在督促教师工作的同时,也增大了每一位教师的压力[2]。
4.学生及其家长对教师的高期望值
每一个家长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他们想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最好的受教育环境和最好的老师,无疑,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值也最高。孩子的每一次进步,成为每位家长的最大追求。然而,当孩子的成绩不尽人意、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时,学生和家长对教师态度,是施加给每一位教师的最大心理压力。
5.自身压力
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中学教师还面临着学历提高、职称评定和教师资格认定等问题,也面临着合同期聘任、末位淘汰和按绩取酬等问题。有的教师能适应形势的需要,自我调整,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但也有部分教师心理比较脆弱而无法适应一系列教学改革的要求而导致心理危机。
三、几点建议
在众多增进健康的措施中,体育活动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因此,如何使中学教师群体参与体育活动,将体育活动纳入到其生产方式中,使其身心保持健康和谐状态,以应付更加激烈严俊的社会生活的挑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重视体育锻炼;因地而异、有针对性地在学校、社会修建一些投资少、锻炼效果好、管理方便又能吸引人的体育设施;在全省中学教师中间大力推广各种运动项目,逐步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支持有关方面在中学教师中间建立相应的单项体育协会,如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足球协会、篮球协会等,以便中学教师能定点、定时、定项开展日常体育活动;积极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指导员,提高体育锻炼的水平。
2.强化中学教师自身的保健意识。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强化中学教师对保健重要性的认识,使其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改变不合理的作息制度,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3.培养中学教师参与体育的习惯。通过加大大众传播媒体的宣传力度等方式塑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提高中学教师的体育意识,使他们能够认识到体育活动是实现强身健体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
4.政府有关部门应制订措施,有针对性减轻中学教师的各种压力,提高中学教师群体的健康水平。
5.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各项体育政策法规落实程度的监督,使中学教师能真正享受到国家各项体育政策,提高其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http://wenku.省略/view/edd3b5250722192e4536f6c2.
html.
篇5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生命价值观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20
1 生命价值观的内涵
“生命的价值问题,是人的价值的核心问题,它涉及到人怎样认识自身的价值,怎样实现自身的价值,怎样有意义的度过人的一生。”作为一种价值观念,生命价值观必然指导人的行为活动。因此,生命价值观的有无以及生命价值观的积极与否是一个人能否发现和创造有价值、有意义人生的关键。
2 90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现状
2.1 对生命的态度方面
大部分学生拥有正确的生死观,懂得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在对待自杀的态度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有比较正确的态度。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大学生群体,对待生命冷漠,生活态度悲观。
2.2 对生活的态度方面
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具备积极的生活态度,善于安排生活,认为生活充满意义。一部分学生对待生活悲观消极,不善于与他人交流,生活于他们毫无意义可言,更别提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了。久而久之,这类群体很容易引发各类问题,值得引起广泛注意。
在问到“在你人生中若遇到极不如意的事情,你会如何处理?”时,48%的同学会找同学朋友交流,29%的同学选择放在心里自己化解,15%的同学会找父母或亲戚中的长辈交流,在网络上寻找交流和找心理辅导老师交流各占3%,找老师交流的同学占2%。在问到“你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时,仅有9%的学生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奉献;而9%的大学生认为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不断挑战和超越自己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他人的尊重的学生分别占34%和15%;3%的同学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享受人生;19%的学生认为在于从容的生活;11%的学生把追求自我信仰视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仍有9%的大学生认为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2.3 在生命价值实现的追求方面
大部分学生表示愿意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但同时有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漠,带有较浓的功利色彩,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对人生目标和意义的思考,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在问及“您认为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时,30%的同学认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是靠个人奋斗;21%的同学认为要靠自己为主,别人为辅;8.5%的同学认为实现人生价值要顺其自然;0.5%的同学认为实现人生价值要靠别人为主自,己为辅,40%的同学认为实现人生价值要自己努力争取帮助。在问到“您认为怎样才算实现了自己对社会的价值?”时,5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在于经营好自己的生活,不为社会增添负担;31%的学生将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视为实现了自身对社会的价值;12%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社会的价值是不做违法的事。值得注意的是,有3%的同学并不清楚如何实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
3 90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对策
基于对90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调查问卷的分析,高校应选择适合培养90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的问题,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3.1 生命价值观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各高校不仅应开设专门的课程予以教授,也应在各个学科内适时地开展教育,让其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不仅如此,高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看待生命的价值,热爱并保护自我及他人的生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知晓和意识到自我及他人生命的弥足珍贵、不可随意剥夺。
3.2 生命价值观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学生最初获得的教育都来自他的家庭。因而,生命价值观教育不可脱离家庭这个大背景,不可忽视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实践基地,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延续,父母健康的生命价值观能使学生体验到生命的幸福感和责任感,从而完善其生命价值观。同时,父母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独立自主的生存能力,让学生学会善待自己和家人,对自己和家人承担责任。
3.3 生命价值观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和生存力,培养学生服务于人的意识和奉献精神,不断追求生命价值的超越。可通过政府设立专门的生命价值教育机构,开展守护生命知识的普及活动和生命意义的宣传教育活动。此外,生命的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简单传授,更是内心情感的一种交流。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应当受到尊重和激励。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都应当注重个性教育与整体教育相结合。
总之,任何教育都是以家庭教育为先导,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为补充的,三者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大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成员的耳濡目染,虽未进入社会,但社会各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和认知。因而,对90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也不能单一化,仅靠学校教育尚显不足,必须将家庭教育及社会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三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各方的力量,完善并培养好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指导大学生人生道路的选择,推动人生实践的进程,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颜伟红.高校开展生命价值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径[J].福建论坛,2008,(4):130.
[2]陆树程,朱晨静.敬畏生命与生命价值观[J].社会科学,2008.
[3]黄希庭.当代中国青少年价值观与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117-02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德国著名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1]。他认为,教育不应仅传授知识,还应体现生命的内涵。
我国的很多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学者吴兰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受教育者学习并掌握生存的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人文关怀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引导受教育者激活与生成对自身、对他人和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敬畏与热爱之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提升受教育者的生命价值,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2]。学者王平认为,“生命教育不仅要教育人珍爱生命,还要帮助人认识生命的本质,创造生命的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不仅是对自我生命的关注,还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不仅是对人类生命的关注,还是对一切自然生命的惠泽;不仅是对今日生命的享用与重视,还是对明日生命的发展与期望”[3]。学者张娜认为,“生命教育追求的是生命观变革下的整体教育观的变革,它以生命为基点,围绕人的三重生命(自然领域的自然生命、社会领域的社会生命和文化领域的精神生命),开展相应的关爱生命存在教育、生命的丰富社会属性教育和生命精神教育”[4]。
笔者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把生命看成是最具活力和存在意义的根本,任何心理因素和困难都不能阻碍或中止生命的存活;二是教育大学生要正确认识死亡,当生命受到来自不可抗拒力或疾病的威胁时,要树立健康理性的死亡态度,要设法自救和配合治疗,不要失去存活的信心;三是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应认识到生命的存在就是生命价值的体现,只有生命存在,才有可能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价值和意义,从而使大学生能够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并且热爱和尊重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生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生命教育在取得显著的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详细分析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寻找合适的解决对策。
1.对生命教育认识不够充分,重视程度不高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看,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成绩往往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比较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代大学生具有人格发展不完善、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等共性特点,对于学业、就业、经济、爱情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方式,面对挫折和困难容易怨天尤人,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甚至出现漠视自身生命、轻视他人生命的情况。大学生中存在的生命意识淡薄、漠视生命以及对生命缺乏应有的尊重等现象,与生命教育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生命教育应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2.缺乏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薄弱
由于受传统文化思想及现实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尚缺乏专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机构和教师,其他的任课教师又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缺乏生命教育的意识和有关工作经验。而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会直接影响着生命教育的效果。为此应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这也是开展生命教育应采取的重要措施。
3.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缺乏沟通
生命教育是一项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任何一方力量的缺失都会影响到生命教育的效果。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系统的生命教育理论知识,回到家中,父母、亲人对待生命的态度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而社会教育则能让他们把在学校和家庭中学到的关于生命教育的知识进行整合。正如有研究者所言,“在家庭小范围内接受的生命教育只是局部的,是不完整的,只有到社会这一广阔的天地中,才能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感知得 更直接、更深刻、更生动,才能够接受到更全面的生命教育”[5]。学校、家庭应与社会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以弥补生命教育的不足,使生命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1.加强对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应转变思想认识。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学校不应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还应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尊重和关爱学生,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
其次,教师、家长和社会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性的指导;家长应利用各种日常生活事件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学生应在社会中对生命教育的知识进行整合。
再次,推进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应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角度出发, 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的力度,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了解生命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确保生命教育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2.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增强教师的生命意识
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将生命教育的内容与日常生活事件相结合、与相关学科相结合,充分阐述生命的内涵,使大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抗压能力,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使学生系统地了解生命教育的理论知识,防止学生产生不健康心理。
在高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需要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教师需要拥有深厚的生命教育理论知识,并能运用生命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高素质教师能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能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并能将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中。
因此,应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能力。只有教师本身具备积极健康的生命意识,才能将学生培养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和珍惜生命的人。
3.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网络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充分发挥家庭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从幼儿阶段开始,就应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从小就懂得珍爱生命,形成健康的人格。家长不仅要做珍爱生命的表率,而且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了解和认识生命现象,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使孩子学会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在这里每个人都同时扮演着教师和学生两个角色,学生能够从社会中学到很多知识,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关注生命的价值。因此,社会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因此,应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充分发挥三方面的合力作用,使生命教育更具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让生命教育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4.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他看来,“所谓教育,就是连续地改造和构建经验。教育是通过经验谋求经验的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因此,经验是教育的目的,同时是教育的方法”[6]。应该说,经验来源于实践。同样,生命教育也离不开实践,在实践中学生更能切身体会生命的意义。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真正的生命教育,应是触及心灵、感染灵魂的教育。在生命教育的实践中,教师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孤儿院慰问,观摩防火、防灾演习,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烈士陵园,观看具有生命教育价值的纪录片,等等。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实现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 社, 1991:3.
[2]吴兰. 高校生命教育途径之探析[J].科教文汇, 2008(11):11.
[3]王平. 生命教育的内涵、实践现状及其应然之路[J]. 教育科学 论坛,2008(1):11-13.
[4]张娜. 生命教育的三重意蕴[J].当代教育科学,2006(19):8-11.
[5]罗伽禄. 中小学生命教育现状及其思考[J]. 江西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6-20.
[6]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96.
篇7
近年高校频发伤人伤己的恶性事件。由于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感情压力的影响,很多学生选择了自杀来结束生命;有的则因为与他人关系的不和谐,对他人生命造成了伤害,如复旦大学的投毒杀人案。种种案例表明,当前高校学生的生命意识薄弱,生命观念不强。部分学生对生活感到茫然、对未来很模糊,甚至有自杀的想法。很多学生虽然有珍惜自我生命的意识,但是对身边的其他生命却很冷淡,如虐猫虐狗这类行为也时有发生。
由此看来,高校学生对生命漠视的这一现状较为严重,对他们的生命教育不容忽视。很多高校并没有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几乎没有开展过生命教育,即使是在校园惨剧发生后,也多为封锁消息或只是简单的通报,并没有系统的对学生展开生命教育。高校生活是人生中较为关键的一个阶段,但在实际的生活中,高校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人文教育往往不足,这样就使学生很难在生命中构建自我的价值观,很多人都处在一种迷茫的阶段。高校学生很需要这种生命教育来引导和帮助自己,生命教育可以指导学生热爱生命、关怀自己与他人。这种教育有助于学生构建健全的人格,正确的处理自己的情绪、态度,培养社会责任感,能经得起考验,真正在社会上立足。有些高校虽然开展了生命教育,但是却陷入了一个误区,把生命教育当作是学科教育,通过课堂的讲述展开教学,但是价值观的建立通过普通的教学是无法完成的。
生命系统理论的研究不足,缺乏实践,没有相应的体系都暴露了高校在生命教育中的不足。当前的形势下,由于应试教育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师生均面临着教学、考核压力,我国高校尚且不具备单独开设生命教育理论实践课的条件,生命教育理念相对滞后,生命教育的实践几乎没有机会在高校校园内展开。这种高校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够独立在社会上立足,对生命的尊重也不够。要想这一状况得到改善,就务必加强对高校学生的生命教育,这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二、高校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途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生命教育需确立以生命为核心的理念,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任何不尊重生命,违背生命理念的观点都应予以剔除和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生命教育也当作一门学科知识进行传授,观念陈旧,不够深入。生命教育应该做到专门化,普通课堂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起到教育作用的,不能忽略其作用。更要在知识的传递中引入技能的传递,教会他们如何生存,给予他们生存技能与生命保护技能。生命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上的时间,课下学校也应该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关注,让生命教育成为一种日常,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成为一种习惯,真正领悟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生命教育不能局限于学校的教育,学校也应该与家长及时沟通,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高校学生大部分离家在外,如果学校能及时地与家长沟通,对于学生的成长、身心的健康都是有多裨益的。高校生命教育还应该与社会相结合,与社会上的一些团体组织相沟通,展开合作,例如参观一些相关的博物馆等,多方合作,共同推进高校生命教育的展开。
(二)开展教育体验通过组织体验式的活动,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生命的不易,引发他们对生命、对生活的思考。例如,让他们闭上眼睛,体会盲人生活的艰辛;组织他们观看类似《千手观音》这样励志的电视作品。只有亲身的体会,才能让他们切实地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在开展教育体验的过程中,参与者的多重感官会被调动起来,活动中会凸显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反映出他们最真实的一面。通过一种不设防的状态,体验生活,感悟行为,在反思中完成对生命的教育感悟,并通过交流探讨身边的真实案例,体会生命的教育。各种抗震救灾的视频、各种高校的案例,都应该被利用起来,学生在对生命的尊重与漠视的两种态度对比中,提炼出自己的感悟与理解,生命的教育本质上是在鼓励学生珍视、尊重生命,领悟生命的价值,依靠单纯的课堂知识输出是很难完成的,而体验式的教育却能带给他们更直观、更切实的感受。
篇8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生命教育
20世纪60年代,杰•唐纳•华特士针对当时美国社会出现的青少年吸毒、艾滋病、自杀、暴力等事件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1979年澳大利亚针对“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问题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后续,人们不断关注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尤其体现在不断丰富生命教育内涵方面,促进了生命教育的内容从单一的“生命认识”向“生命态度”“生命价值观”“生命信仰”以及“生命教育意识”等方面扩充,并使得生命教育实践也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自杀、暴力事件愈演愈烈,常常见诸报端。这给当前高校生命教育以深刻的警醒,因此如何提高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效性,这是高等教育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台湾学者孙效智针对台湾生命教育曾说:“台湾教育体制运行中过分强调理工实用、忽视人文养成,学校仅仅教授学生如何生活下去的方法和技能,却忽视生命意义与目的的探索与习得。以至于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精于生存(甚至不择手段),却不了解生命目的和生活意义”①。这反映当前生命教育中过度以“问题”为中心,过度注重生存知识技能的培养,却缺乏引导大学生在积极参与到社会当中寻找生命的意义,以及实现信仰的教育。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品质,以激发个人潜能发挥的一门科学,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当前高校生命教育,旨在使当前高校生命教育注重人的积极品格的培养,提高学生感受生命意义的能力,恢复生命教育平衡状态,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一、高校生命教育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的生命认知现状
对大学生对生命认知主要从生理性生命、社会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这三个方面进行考察[1]。大部分大学生经历过亲戚友人去世,或者通过新闻媒体等媒介或者其它途径接收过一些相关信息,他们能意识到生命的唯一性,对生理性生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身体素质较差,不爱运动的现象,说明有许多大学生尚未未形成对生命的尊重和生命价值的重视。在对社会性生命的认知上,当前绝大部分大学生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但是缺乏责任感,主观幸福感低。在对精神性生命的认知上,绝大部分大学生能够克服生活中各种困难,保持较为积极的生活态度,但是当面对学习、就业等压力时,常会引发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
(二)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认知现状
山东地区高校调查显示,仅有23.07%的大学生在入学前接受过生命教育或者开设过生命教育课程,31.88%的大学生“几乎没有”和“一点也没有”接受过生命教育[2]。杨娉研究发现,88%大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推行生命教育[3]。这一方面说明开展生命教育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突显高校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当前高校对生命教育重视不够。
(三)高校生命教育实施现状
当前高校主要以课堂、校园活动为载体开展生命教育。在生命教育课程方面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并邀请生命教育的专家开展讲座或者专题教育,例如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开设的《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课程。但是由于课程不是专业课,学校和学生都不够重视,因此就出现课程零散,并游离于思想政治课、心理健康课、安全教育等“两课”之中。同时,思想政治课的侧重点在于对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和培养,心理健康课的侧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安全教育侧重于教会学生一些生理方面的常识和急救知识。由上可知,高校生命教育的内容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对大学生社会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的关注和引导。高校通过校园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极性和主动性,包括文体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这些无形之中能引导大学生关注生命,健康成长。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很多高校也通过网络阵地开展线上生命教育,但是总体来看,大学生对这些活动注度不高,运行方式比较分散,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体系,还需进一步的摸索和整合。
二、高校生命教育现状原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中后期,他们从自我内部关注骤然增加,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处于转型期,体制的变化和不同文化思想的涌入对大学生的生命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4]。在政治信仰方面,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信仰缺乏的问题。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出现的贫富差距、环境恶化、就业压力加大、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给一部分人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面对负面现象一些大学生缺乏科学、理性的分析,容易产生信仰动摇,树立错误的价值观念。在经济方面,由单一的计划经济到多元的市场经济的转变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一部分人开始单纯追求“利益”和“效率”,而片面的追求权力的拥有和物质的享受。这种社会氛围严重地影响着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忽视了或者很少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导致他们开始怀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文化方面,经济的多元化导致个体意识的增强,进而导致传统人生价值对一些人的影响日益减弱,而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善,一部分人就缺乏遵循的标准和方向,文化的迷茫对这些人的精神世界缺乏产生重要影响。
(二)家庭层面的原因分析
大量的心理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父母价值观、家庭氛围、家庭结构、留守经历等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有着极大的影响[5][6],这说明家庭教育是开展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是父母的价值观影响孩子的价值观。父母常把自己的愿望或者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帮助”实现,使得家庭教育失去原来的本质,只注重孩子是否“出人头地”,而忽视学生的生命教育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常出现学生压力过大而自杀现象。二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学生生命教育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在权威教养方式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溺爱教养方式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在社会上受挫;在民主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在生活中具有高自尊、高自我效能感等。
(三)高校教育层面的原因分析
中国高校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但是,高校教育出现教育失衡的现象,从生命教育来讲主要包括人格培养、系统教育两个方面[3]。一是高校过度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良好人格的培养。当前许多高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单纯以市场导向为标准,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而忽视对其品格、人文素质的培养。一些高校以高就业率为荣,片面为就业忽视高等教育的本质,使得培养出来的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缺少对生命的认知和自身独特人格的魅力。二是高校生命教育缺乏系统性。高校在生命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少,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生命教育活动的实践也很分散,多以选修课、讲座、实践参观等形式开展,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受众有限。
(四)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念存在的误区
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时期,通过对外部世界认识不断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个阶段,他们缺乏社会经验,情绪极易变化,思考问题缺乏理性,社会中各种观念、思潮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一是感觉至上。任俊认为积极体验可以分为“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7]。人们能够清晰地认知“心理享受”比“感官愉悦”对个人的创造和社会的意义更为重要,更为持久。但是在生活中,如果有机会在两者选择的时候,大多数人会选择感官愉悦,尤其对于经验不足,缺乏理性思考、自制力差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一部分大学生会选择感觉至上现象了。他们过度沉迷当下享受,例如一些大学生乱、网络成瘾等现象,而消耗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二是价值观功利化。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面对社会诱惑、就业的压力,许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功利化的趋势。他们过度关注对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花费大量的时间考取各类证书,为了利益出现不良竞争,忽视对自己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探索。三是社会责任意识降低。一部分大学生出现理想信念不坚定的同时,社会责任意识降低也表现在对自己生命的不关注,随意地轻生,对自己生命不尊重,缺乏感恩之心。
三、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生命教育的途径
(一)体验积极的情绪,重唤生命的热情
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并不是直接对立的,消极体验反面不是积极体验而是“没有”消极体验。也就说传统意义上帮助人们消除消极情感只代表自己处于了没有消极情感状态,但不代表体验到了积极的情感。弗雷德利克森的“积极扩散理论”认为积极的情绪能扩建个体即时的思想或行为资源而帮助个体建立起持久的个人发展资源(包括身体、智力和社会性资源等),它能促进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而产生多种思维和行为,特别是创造性的思维和行为,并把这些思维和行为迁移到其他方面①。可见,积极情绪对人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由此在现在高校传统教育中,我们只关注问题,而忽视人的积极情感的激发和培养,不能使得大学生的生命具有延续性和成长性。为此高校应加强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教学思想,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生命的意义。积极情绪包括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躯体、外界带来的感官愉悦,对人的影响不如心理享受影响长远,但是由于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经验少,所以许多人会选择能够快速带来快乐感的感官愉悦,就有可能引发大学生拜金主义、沉迷网络等现象,过度消耗生命。所以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在心理享受中体验积极情绪。通过专题讲座、开设选修课、宣传正能量等活动(典型经验交流会、志愿者活动等)、加强净化校园内外环境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等形式,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下,体验生活,陶冶情操,体验生命的意义。
(二)挖掘积极人格潜质,培养全面的生命个体
积极的人格可以提高自尊、体验更多积极情绪、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感受生命意义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造能力等。积极心理学家赛格里曼在一系列“习得性无助”研究和归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人格可以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人格、悲观型解释风格人格。任俊指出自我决定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积极人格的形成,包括内在动力(胜任感、自主需要、交往需要)的满足,外在动力(外部调节行为、内摄调节行为、认同调节行为、整合调节行为)的内化[7]。可以通过增进积极的体验和自尊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塑造乐观型解释风格。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成就目标、学会合理的归因、提供社会支持满足内在动力,通过兴趣激发、外在强化、价值引导促进外在动力的内化,不断提供归属感和控制感。
(三)建立社会—学校—家庭生命教育体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社会制度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的来源,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社会、学校、家庭作为大学生重要生活的场所,对其生命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社会风气极易通过一些社会活动、新闻媒体、报纸杂志等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社会各界要加强对社会的各种信息和文化进行合理筛选,加强对影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传播媒介的监督,确保对正确主流意识的弘扬;同时掌握社会信息的主要渠道,明确信息来源;社会各界也要大力支持生命教育,例如,通过社区、社会福利机构与高校合作,建立生命教育中心或者机构,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看望孤寡老人等爱心活动,引导更多大学生关注生命。高校生命教育主要从教育理念、校园环境、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文体活动五个方面进行[3][9-10]。一是转变传统教育不注重生命意义教育的局面。生命教育不仅要加强生命知识的教育也要注重生命意义的教育,不仅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也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二是校园环境包括学习、生活环境,包括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一方面要加大良好校风学风、师德师风的塑造,同时要加强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宣传栏、网络平台等方面的建设,为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提供和谐校园环境和氛围。三是注重生命教育课程设计,继续依托“两课”开展课堂教育,增设选修课,注重对生命教育专题的研究和教材的编写,同时,生命教育内容要渗透进高校各课程,注重教师的生命情怀的培养,因为教师自身对生命的观点也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四是改进教学方法,通过讨论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五是文体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设计时要考虑时代性、实效性、主题性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丰富学生生活,同时要注意网络媒体的建设。父母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我们提倡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教育孩子,同时也要注重孩子合理成就目标的定位和良好人格品质的培养。一是家长要引导孩子科学的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能力、形象等,要关注孩子兴趣、爱好,让孩子在一个宽松、支持的氛围中,在通过努力可实现的合理目标下开展生活学习,最终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二是家长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会孩子学会辨认社会不正之风,不要片面的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人格塑造,应尊重孩子,培养坚毅的人格品质;帮助孩子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理解生命意义,不断增强成就感和幸福感。
作者:周惠玉 梁圆圆 高汝男 王磊 兰帆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褚惠萍.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2]王文姮.山东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1):89-92.
[3]杨娉.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生命教育探析[D].长沙:中南大学,2013.
[4]周惠玉,梁圆圆.转型期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13-115.
[5]贾林祥,石春.307名大学生生命意义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5):420-421.
[6]李旭,卢勤.大学生家庭因素对生命意义感及自杀意向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4(1):54-56.
[7]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篇9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缺失 应对策略
【分类号】G633.91
一、我国初中生物生命教学中的现状
(一)生物教材现状
目前我国生物教材中关于引导学生对自然进行关注,对自身的健康和生命进行维护的部分很少,并且由于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属于不会加入到考试内容中的部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会随意带过或者让学生自己去看一下就够了,不会做过多的讲解或者在这上面花费太多的时间。生物教材中关于这些内容的设置也是十分零散的,都属于堆砌而成,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比如在七年级下册“人体结构和生理卫生”中,关于人体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都是分章节介绍,而且介绍得也不全面,联系也不紧密,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同时在生理知识的章节介绍中,只是很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男女青春期第一性征,第二性征的特点,没有提到任何的青春期卫生知识,而且教师在讲授这部分的知识时也是一下带过,没有进行全面细致的讲解。
(二)教师现状
由于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加上教师整体水平需要提高,在教授过程中,教师最注重的都是要考试的内容,重分数轻教育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生物教师没有考虑到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真正意义,以及对学生的未来起到的最主要的作用,而是仅仅停留在提高分数的目的上,当然这也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是有非常重要的关系的。还有一部分老师由于自身的功利性比较强,为了提高自己的绩效,往往对于不会考试的内容直接舍弃,让学生不要在上面花费时间,还有的老师为了减少自己的工作量,不会进行认真的备课,只是照着书本进行讲解,对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会有意回避。在安全教育和救护措施上,很多教师自身都不会,更别谈可以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了。
二、原因分析
就目前我国生物教学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国教育体制问题,分数决定一切,分数决定了学生是否可以到更高的学府进行深造,分数决定了是否可以获得好的工作机会,分数可以评判一个学生是否优异,这种不全面的评价体制造就了学校、教师、家长、甚至学生自己对于分数都无比看重。凡是与提高分数无关的知识都是不需要去了解和学习的,任何影响学习的东西都是不务正业。虽然有的家长还是呼吁学校多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但是大多数家长还是反对在这上面花费时间。这样就造成了生命教育在学校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即被需要又被排斥。
三、解决策略
(一)在教育体系中纳入生命教育
教育是人才开发和培养的聚集地,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充分的认识到人类教育的需求,生命教育的推广,不仅需要有专门的课程开设,还需要在各个课程的教学中穿插生命教育的理念。另外,在讲课教学的时候,需要帮助学生将生命的疑惑、困顿解开,是他们获得成功、快乐的生活。如:在我校专门开设了与安全教育有关的课程,并安排了专业的授课教师。虽然在生命教育中安全教育只是一部分内容,但是其体现的是生命教育的功利化和简单化。同时我们在教材的选择是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心理需求进行的,由专业的生命教师带队,定制了十分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了学生生命教育学习的督查力度。
(二)构建优秀的教师团队
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必不可少的存在,优秀的教师,有趣的讲解方式,丰富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起来。因而我们需要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出来。如:本校专门配备了心理辅导老师和德育老师,形成了以班主任为主的三位一体生命教育团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本身具备的生命素养水平要求较高,需要聘请专人对他们进行单独培训,使他们能够充分的将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方法和知识掌握,这样才能够对每个学生的发展规律了解透彻。
(三)生命教育在家庭中的潜能激发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一体的,即使学校生命教育工作做得再好,得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视也是难以取得成效的。如:本校专门开设了家长微信交流平台以及家长会,安排专门的教师对家长进行培训工作,使他们能够系统、正确的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家庭生活中将自身的生命素养发挥出来,影响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笔者也会定期前往学生的住处进行家访,了解他们家庭教育的近况,对于好的表扬,不好的鼓励、引导他们改正。另外,笔者还会以班级为群体,安排家长们会面,共同探讨自己在家庭生命教育中的作用以及感悟。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变化,生命教育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只有在现有的课程基础上融合生命教育,才能够有效的将人才培养的作用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袁媛. 初中生物生命教育的缺失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钏. 初中生物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J]. 亚太教育,2015,25:42.
篇10
[关键词]生命教育;农村留守儿童;传统文化;道德建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探讨教育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若干建议与对策。然而目前还缺乏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再加上传统文化对生死的讳谈,使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几乎停留在空白阶段。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4年,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高达2075.42万。积极探寻可行途径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有效的生命教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生命教育内涵及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性、完整性的生命意识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真谛,追求生命的价值,最终使生命实现辉煌的教育活动。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正处在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型的过程中,城市配套发展软环境要求日益提升,农村青壮年男女成为社会流动的主力军。从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看,进城务工农民在快速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基础上,加快了城镇建设的步伐;然而城乡二元结构、老旧户籍体制等因素的存在,致使大多数民工子弟无法与进城务工父母共同生活。结果只能是孤独地留守家园,由年迈的长者陪伴,导致农民工子女问题的出现。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所以,深入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研究意义重大。首先,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与家庭团结。生命教育意的目的在于帮助孩子与社会、他人建立积极有效的互动互助关系。然而,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和父母关爱,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规范上缺乏正确的引导。加之一部分祖父母在教育儿童观念上存在的轻道德重物质、溺爱儿童及不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教育弊端,极容易导致留守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以及学习成绩向不良方向发展。开展生命教育的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留守儿童的生活幸福感,还能够帮助其确立更加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只有把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处理好,才能使其父母没有后顾之忧,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其次,开展生命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生命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给予孩子可开发的空间也很大。通过对生命教育知识的理解,留守儿童可以从主客观双重角度来认可生命的价值维度,珍惜爱护自己与他人的身心健康,关爱社会与自然,确立责任意识与目标意识。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培养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阶段,如果得不到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方面的正确引导,很容易发生道德品质的偏离。比如有的儿童沉溺于网络,有的儿童肆意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还有一些留守儿童甚至与社会不良少年纠缠在一起。因此,要多渠道地进行沟通式教育,逐步树立留守儿童的生活自信,使其学会信任他人、欣赏他人、接纳自我,形成与社会和谐的心态,进而规划自己的人生。
二、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生命教育不能脱离道德教育的约束,因为生命的本能是欲望和需要,如果不加以约束,将造成生命本能的放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等都是生命放纵的表现[1]。现实教育过程中存在着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相分离的现象,表现为“去道德化”的生命教育和“去生命化”的道德教育[2]。生命教育是对生命整全的教育,因而必须将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之中,以生命教育来整合道德教育,从而在道德建设视阈下基于人个体生命发展的需要,用道德的手段和内容来引导个体生命的发展,从而提升个体生命的意义,进而促使其实现丰盈人生。
三、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现状及困境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生命存在的问题
一是身体不健康。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细致的生活照顾,身体存在营养不良等诸多问题。而身体的不健康势必会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直接影响。二是心理发展异样。由于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太少,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联系也较少,他们想要的亲情需求难以得到较好的满足。由于缺乏亲情关爱和亲情体验,他们慢慢对周围的人和事形成消极的价值观念,严重者甚至对自我存在的意义产生否定情绪。三是迷失生命的意义。伴随社会贫富差距的日益增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再加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农村留守儿童生命安全受到伤害或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现象时有发生。当然,农村留守儿童也不缺乏积极乐观者,他们试图通过刻苦学习来改变自身命运,明确的目标压得他们没有喘息的机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孩子过早失去了童年的纯真与向往,模糊了生命存在的真正价值。
(二)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诸多学者多集中于理论领域探索生命教育的内涵,认为生命教育是“道德教育”“全人教育”“生活教育”等。而在生命教育的具体实践取向上,也存在着生死教育取向、安全健康取向、伦理道德取向等争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容易被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或安全教育代替。而国外对于生命教育的实践性建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比如美国对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意在使学生意识到生命内涵的丰富性和多面性,正确认识与体会生命的难能可贵,进而确立正确的生活目的与态度。
(三)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面临的困境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和具体化的教育内容[3]。虽然目前湖南、辽宁和上海等省市出台了关于生命教育实践的相关文件,并将生命教育归入国民教育的总体规划,然而这些文件缺乏针对性,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不仅如此,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监护和陪伴,他们的自尊建立以及安全等问题要比一般儿童更加突出,药物滥用、误用以及溺水、自杀等事件频发。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缺乏教师专业化教育。家庭教育的不完整,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比一般孩子更加崇拜和依赖教师。教师是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实施者,因此其关于生命教育的观念和专业知识势必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效果和效率产生极大的影响。可惜的是,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师关于生命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较为匮乏,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底下。一些教师甚至完全不了解什么是生命教育,又何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生命教育。
四、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对策
(一)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校作用
首先,农村中小学校应当注重农村留守儿童生命理念的树立,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珍惜生命的正确理念,帮助和引导他们认清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在于实现生命价值这个过程[4]。人生最宝贵的就是生命,只有热爱生命,将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去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才不会虚度一生。其次,农村中小学校应当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理想与信念是一个人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当一个人树立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他的人生才不会因为诸多坎坷而出现迷茫。农村留守儿童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树立理想似乎是一件困难的事,学校可以通过一些先进事例来激励和教育他们,从而引导和帮助他们制定出契合自身实际的理想目标,进而帮助他们逐步实现制定的理想目标。最后,农村中小学校应当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加强生命死亡、生命挫折、生命责任、生存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农村地区存在许多天然的娱乐场所,这些场所在给农村留守儿童带来欢乐的同时也潜藏着许多危险因素。针对此种情况,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生命教育校园主题实践活动来引导留守儿童增强对生命存在价值的理解,比如危险场景的现场模拟、危险场景的实地考察等。只有通过亲身实践与体验,才能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重视和优化学生心理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努力构建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
(二)教师加强生命教育方面的培训与进修
教师是生命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生命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学生最为信赖之人。教师只有将生命教育方面的知识真正理解透彻,才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进而帮助农村留守学生更加清晰、准确地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意义[5]。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师关于生命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较为匮乏,许多教师甚至没有接触过生命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有的教师自身素质也较为底下,缺乏师德,侮辱、大骂学生情况时有发生。这部分教师难以胜任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任务。因此,要对农村留守儿童顺利开展生命教育,学校还应当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生命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
(三)引导社会参与到生命教育过程中来
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还需要整个社会参与进来,只有整个社会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才能营造社会、学校、家庭和谐统一的生命教育环境和氛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农村留守儿童家长不能将学校教育等同于孩子整个教育,不能忽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即使身在外地,家长也应当多与家里保持联系,多给予孩子精神关爱。社会舆论也应当真正着眼于如何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和尊重生命,不能为了博眼球而将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恶性事件或其他惨剧刻意渲染。师范院校应当对师范生开展生命教育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生命教育能力,为将来从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便更好地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质量,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结语
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要形成联动机制,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使其能够重新找到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符合自身发展的生命真谛。在道德建设视阈下加强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必须确立全方位的教育内容,展示多种途径的教育手段,将道德教育的精髓和原则贯穿其中,潜移默化地让留守儿童接受。
[参考文献]
[1]冯建军.走向道德的生命教育[J].教育研究,2014(6):33-40.
[2]冯学敏.道德教育视野下的生命意识教育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2.
[3]乔虹.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实践困境、挑战与愿景[J].教学与管理,2015(32):06-08.
[4]金晓宇.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研究———以湖北省红安县农村留守儿童为例[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4.
- 上一篇: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
- 下一篇:死亡教育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