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节约与环保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源节约与环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态文明观念;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具体策略
一 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和生态文明阶段。目前正处于工业文明阶段向生态文明阶段的过渡期,在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阶段,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基本没有或比较小,在进入工业文明阶段后,社会生产力急剧发展,人类对资源充满了强烈渴求,在寻找资源的道路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十分巨大,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恶果:全球气温不断升高,海平面上升,森林面积不断缩小,土地荒漠化严重,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也反过来制约了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并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生态文明的观念就是对工业文明过度发展,人类欲求超出自身承重下的反思成果。生态文明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实现和谐共生,互为促进,全面发展,实现持续繁荣。这是人类发展的理想境界,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人类社会的长久生存。这就要求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文明的观念,在实现发展的道路上以生态文明观念作为发展的基础,一切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努力,都必须实现征服改造的基础上,不因对环境的过度破坏而遭到自然对人类的反噬,实现生态文明下人类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要求社会舆论发挥总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生态文明观念的重要性,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同时,国家也应该在政策法规上对生态文明作出明确定义,并立法在生产建设中所要遵循的生态文明的活动准则。对于个人而言,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以生态文明的观念处理生活中的事情,不做对环境有害的举动,不用由危害自然环境而生产的产品。
二 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生态文明的一个重大要求就是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使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关系到我国的长远生存发展,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贫乏,环境的承载能力较弱,耕地,水资源、能源的利用已到一个相当脆弱的程度,环境对我国破坏式的开发开采已开始反噬:土地荒漠化严重,河流污染,酸雨的大规模爆发等等不一而足,为此国家不得不每年花费大量资金用于这些问题的治理,历史上因为恶劣环境影响而消亡的国家有许多,南美洲玛雅人建立的玛雅帝国,我国的楼兰故国都是因为自然环境的恶化而导致国家消亡。沉痛的教训要求我们加大力度保护环境,避免重蹈这些国家的覆辙。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环境保护制度,这是深入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人类得以生存的需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资源的需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要平衡人类需求与自然环境承载力的矛盾,保护环境,合理开发是解决途径,如果不及生态成本,恶意开发开采自然资源,自然对人类的反噬将是灾难性的。
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全世界石油资源可开采已不足30年世界使用量,天然气约为50年,煤炭可供几百年的使用,但煤炭作为能源有一定的局限性,严重污染环境,产生大量废气废渣,且适用范围有一定局限性。核能作为能提供大量能量的新能源,其原材料铀的可开采量也不足50年,并且对技术,资金,安全性有极高的要求。其他新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能源、潮汐、地热、核聚变等技术不完全成熟,利用效率低,资金要求大,在这些技术未完全掌握之前,矿物资源的利用时间与开发新能源技术所需时间构成了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节约使用能源,一旦矿物能源储量告罄,而新能源技术又未及时掌握,将对人类的生存造成灾难性的影响:汽车无法行驶,庄稼不能收割,生产生活废弃物堆积如山无法清理,缺少食物和干净的饮水,可以想象这将对人类社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人类社会必将陷入混论、无序的状态。水资源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可再生资源,但需要建立在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近年来,全球水资源贫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全世界约有10亿人不能保证干净的饮用水,我国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三分之一,缺少情况尤其严重,上百个城市缺水,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发展造成了极大障碍。综上,必须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建立节约资源的制度和办法,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在新能源产业上加以政策扶持,资金扶持,对一些非必需性的高耗能产业加以限制乃至淘汰关闭,对社会需求量大的产品,用政策法规引导生产企业加快技术升级,生产更节能环保的产品。具体到个人,应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并在生活中付诸实施:拒绝使用一次性产品,高耗能产品,形成节约的习惯,在公共设施能满足生活需要的情况下,尽量不使用个人产品(如私家车),节约资源要从每个人做起,个人节约资源在全社会的叠加,将会产生巨大的效果。
三 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的策略
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作为亟待实施的重大举措,需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实施。运用多种手段,多管齐下,达到最佳的效果。
一,政策引导。这需要国家立法部门对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在立法上保障相关需求,如资金扶持、政策扶持等等。新能源产业普遍具有保护环境,资源使用率高等特点,但鉴于新能源产业所需资金巨大,技术攻关尚需时日等特点,在资金,政策上,政府应予以倾斜。
二,涉及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企业要加大技术攻关,早日实现突破。具体来说,新能源生产研发企业要重视技术攻关,加大科研力量与资金的投入,早日实现相关技术的突破。企业作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力部门肩负的任务是巨大的,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壮大自身的同时造福于社会。
三,社会舆论加大宣传,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重要性。社会舆论对社会民众影响巨大,社会舆论的导向直接关系到民众对社会的看法。为此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弘扬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
四,社会个人厉行生态文明的理念,在生活中做到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产品最终要归于消费者,个人在生活中厉行生态文明的理念,使用健康环保的产品,节约资源,将实实在在影响到相关企业的市场形势,引导企业向着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方向迈进。
结语:人类只有地球这一个家园,为了我们长远的生存与发展,必须用生态文明的理念,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这既是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可喜的是,人类已经认识到不能无休止、无限制的对自然资源进行开采,破坏,人类保护环境的决心和施行力度正在加大。我国正在建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有了一定的成效,相信随着全社会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的高度关注,未来的形势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1] 岑可法. 中国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J]. 中国废钢铁, 2006,(02) .
[2]节约能源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J]. 园林, 2008,(01) .
[3] 徐辉. 我国当前环境保护问题的几点思考[J]. 经营管理者, 2010,(17) .
篇2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辽宁
[中图分类号] F06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10-0042-04
本文为辽宁省社科联2007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辽宁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07lslktjjx-175)的研究成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一五”规划也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列为基本方略。在这一背景下,深入研究探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辽宁长期沿用的是以资源开采和资源依赖为特征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资源立省的典型代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既造就了辽宁这个老工业基地,也给重化工业聚集的辽宁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和后果。资源和环境无法继续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正是辽宁等老工业基地出现衰退态势,发展逐步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针对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深入研究分析辽宁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以期助于辽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进而构建我国集约、清洁、安全发展的经济体系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辽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
1.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摆脱辽宁资源瓶颈制约的根本途径
由于历史成因,辽宁以高耗材、高耗能、高耗水的传统工业生产为主,资源的短缺和过度消耗已使部分传统产业陷入困境,进而严重影响到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为缓解能源瓶颈制约,千方百计增加供给固然重要,但根本出路是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能优先的方针,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进节能降耗。[1]
2.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辽宁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
长期以来,辽宁沿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资源产出率、资源利用效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有利于促进辽宁经济增长尽快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快速提升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质量。[2]
3.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减轻辽宁环境污染的治本之策
历史形成的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不尽合理,使辽宁环境的结构性、区域性污染现象严重,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助于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3]
二、辽宁在建设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缓解资源环境压力,辽宁省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等方式,促进节能减排降耗,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就整体而言,辽宁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方面仍存在着许多不相协调之处,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认识不到位,节约优先的方针有待于一步落实
2005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强调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 水、节材 、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但是,当前辽宁一些地方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对全省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对经济发展和环境间的关系及矛盾了解不够,并没把“节约优先”很好体现到发展规划、城市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去,仍处在重经济发展、轻资源环境保护的惯性状态。
2.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标准建设滞后,可操作性差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需要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保障。然而,目前辽宁关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立法思路尚不清晰,尚未出台引导、规范节能环保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一定程度上导致现有节能环保措施和激励政策难以得到落实。并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辽宁执行的许多技术标准明显落后,在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和能源消费等领域,缺乏系统、科学和可操作的地方技术标准。此外,在法的实施方面,还大量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监督不力等现象,使立法的目标难以实现。[4]
3.尚未建立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辽宁现有的制度和政策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价格体系、税收体系等和部分宏观产业政策仍是服务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经济机制和政策体系尚未形成。目前,辽宁的资源性产品价格依旧不合理,支持节能降耗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政策受多种利益关系及其他因素影响,还没有到位。由于缺乏配套的信贷措施,各地节能降耗项目普遍存在着融资困难、融资渠道单一、资金匮乏等现象,难以形成促进节能环保的有效激励。
4.缺乏支撑节能环保工作的技术体系
技术革新与进步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支撑条件。目前辽宁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总体而言,节能环保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多数企业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的创新动力不强,环保产品技术、节能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在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要领域的一些关键产品还没有自己的制造技术。
5.全民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
虽然辽宁近年来在节能、节水、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做了许多宣传推广工作,为节能环保意识的普及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目前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工作仍由政府部门牵头推行,没有引入市场化概念,导致企业自主参与节能环保活动的意识不强。同时,由于多年来对公众资源环境意识的培养欠账极多,公众对节能环保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了解不深,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较差,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极大障碍。
三、辽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对策分析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艰巨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结合辽宁省的现实状况统筹考虑,从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倾斜、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持等多方面入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
1.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体系
产业层次的高低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是一致的,辽宁产业结构偏低是形成其高能耗的主要原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既是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产出率的关键之举,也是辽宁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1)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辽宁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提高非资源依赖型产业、低能耗产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加快工业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形成多元化的新型支柱产业和具有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特色的资源节约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和优化升级带动转变,彻底改变低层次、高能耗、低效益状态。
(2)推动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突出抓好钢铁、化工、建材、煤炭、电力等高耗能产业,依法淘汰耗能高、污染重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装置和技术设备,实现传统产业升级。钢铁工业按照高端、精品、专业化、深加工方向,扶优汰劣,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构建现代化钢铁生产体系。化工、建材、煤炭等高耗能产业,按照“存量调强、增量调优”的方针改造提升。
(3)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避免地区之间的结构趋同。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增强区域竞争力。
2.逐步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新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面对严峻的形势,转变传统经济模式,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是辽宁的必然选择。从2002年开始,辽宁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突出抓好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业等重点工作,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但是,循环经济建设毕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辽宁的循环经济实践尚处于试验、示范的初级阶段,普及面较小,深度不够,质量不高。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辽宁应重点从两方面继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实践,努力探索出一条低消耗 、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1)以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创建资源节约型和循环型企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是企业的清洁生产,通过源头削减和全过程控制,提高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产生或排放。辽宁要认真总结经验和作法,加大推广力度,逐步建立完善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和实施机制。特别要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中大力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尽可能地采用无废或少废生产技术对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大幅度提高生产的清洁化程度,使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5]
(2)统筹规划,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区。辽宁现有7个国家级、l6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园区企业相对集中。应依靠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对区域内企业进行能源流、物资流、废物流、信息流等的重新集成,挖掘出各企业间互相合作的最大潜能,合理构建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产业链条。通过产业链接项目使园区内各企业产生的废物得到有效的利用,提升整体经济运行质量,促进园区内产业升级。
3.鼓励科技创新,加快构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技术支撑体系
应充分利用辽宁装备制造业和科研实力较强的优势,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协同参与的机制,引导和整合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加大技术支撑体系的开发和标准的制定。
(1)加快节能环保技术研发。要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增强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重点开发一批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包括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旱季节水农业技术、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城市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处理技术等。
(2)加大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力度。要进一步加快资源环境保护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加大对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及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着力加快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等多项工程建设。力求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率先突破,推动节能环保工作的深入开展。
4.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市场机制和政策体系
(1)健全财政扶持政策。要把节能环保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各级地方政府要利用国债或预算内资金,对重大节能环保工程和节能环保技术开发、示范项目给予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优先为符合条件的项目、循环经济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
(2)强化税收调节政策。积极落实国家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抓紧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品目录及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实施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船、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现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生产或使用列节能环保产品,引导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能耗、低污染、小排量汽车,调动消费者节能环保的积极性。
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措施,继续实行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逐步取消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3)完善价格促进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与环保收费改革,逐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使水、煤、电、天然气等产品的价格真正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使环保收费标准达到能够补偿污染治理成本并使治污者合理盈利的水平,形成有利于节能和提高能效的价格激励机制。
5.健全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加强监督管理
当前,辽宁除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资源综合利用法》、《水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关键是要加快研究制定与这些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并据此制定和完善本地区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从而让政府各项政令和措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因此,辽宁应抓紧制定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相匹配的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分类回收、生活废弃物治理等管理办法和规定;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和新建建筑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
此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是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比较突出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特别加大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执法力度,切实开展节能环保专项执法检查。严肃查处各种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关闭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对排污企业加大处罚额度,依法追究那些制造污染而给群众、给社会带来重大损失的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变补救性干预为预防性干预,从传统的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治理。
6.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1)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广泛宣传全省资源、环境形势和节能环保的重大意义;宣传节能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先进事迹,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节约资源的责任感。
(2)加强教育培训,普及资源环境知识。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举办节能环保技术推广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等,开展节能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对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视。教育部门要将节能纳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开展能源资源短缺的国情、省情教育,普及节能环保知识和技能。
(3)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弘扬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反对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使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郎一环,沈 镭.我国能源节约战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2):105-109.
[2]付钦太.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J].学习论坛,2007,23(2):36-39.
[3]陈湘舸,解仁美.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深层解读[J].理论探索,2006,(1):76-79.
[4]田文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学习论坛,2007,23(7):64-66.
[5]秦书生,黄威威,付 微.辽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7,20(1):3-4.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A Case Study in Liaoning Province
Qiu Ying
(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Dalian 116052,China)
篇3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县开展一场珍惜资源的科学普及和宣传活动。广泛宣传资源对于人类生存、生命健康、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介绍水、煤、电、气、油、土地等资源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普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知识,推广节约资源新技术、增强公众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挖掘资源节约的潜力,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效率,推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动员全社会为创建节约型城市而共同奋斗。同时大力传播当今的领先科技,交流科技成果,开展送科技下乡等群众性的科学普及活动,推动科教兴县战略的实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构建中等旅游城市的步伐。
二、主题:
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
三、活动时间:
按照*市科技活动周组委会的统一安排,今年我县第科技活动周从5月15日开始至5月21日结束。
四、活动内容:
按照*市第科技活动周方案,本届科技活动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五大系列活动:
一是资源形势宣传。广泛宣传全球资源趋势及我国资源面临的严峻挑战,宣传国家和我市关于资源节约的有关法规、政策。开展以合理利用资源、开发资源知识咨询、科普宣传为中心内容的广场活动,拉开科技周的序幕;在城乡张贴“珍惜资源”、“节约资源”、“生态环保”等科普挂图;组织青年科普志愿者深入农村、乡镇开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宣传服务活动。各新闻媒体积极开展“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科普宣传。
二是资源节约知识普及。组织参观节约资源等科普展览,发放“珍惜生命之水”等科普读物和资源节约知识科普材料,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参加“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主题科普知识竞赛,推广再生水回用、水污染防治、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新产品、新技术。
三是资源节约研讨。组织有关部门科技工作者围绕合理利用资源、开发资源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蓟县、绿色蓟县、构建和谐社会等主题开展研讨。
四是参加“珍惜资源,从我做起”宣传咨询联合行动日。开展资源节约宣传咨询服务活动。普及水、气、电、油节约知识和安全使用知识,推广节能、节水、节材新产品、新技术。促进全民注意节约意识。
五是适应广大农民需要,在全县各乡镇广泛开展农业节水技术交流推广、送科技下乡活动。
五、主要活动:
科技活动周主要分两个层次实施,即全县性重点活动和基层活动。
(一)全县性重点活动
1、参加*市青少年“珍惜资源,从我做起”宣言传递行动(蓟县地区)启动仪式及蓟县第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利用周日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宣言传递行动。启动仪式后,中小学生分别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开展资源节约知识宣传。各学校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开展资源节约宣传,“保护资源、关爱环境”主题班会和科学实践活动。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主办。
2、举行送科普图书下乡活动。邀请*市图书馆携带有关珍惜资源、保护资源和农业实用技术等书籍,来我县为群众送科普图书下乡。县文化局、市文博学会主办。
3、举办专业技术人员实用技术培训。聘请*市民盟的有关专家,为我县农校教师、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国际和国内农业发展趋势及农作物种植、畜牧业、水产品养殖等专业技术的培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在全县农村开展实用技术大培训,帮助农民了解掌握农业新技术。县教育局主办。
4、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由县农口各局、县文化局、县卫生局组织精干技术力量组成下乡服务队。深入全县乡村进行以“依靠科学、珍惜资源、摒弃陋习、关爱环境”和推广“节水农业、生态农业”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咨询、义诊和宣传活动。县农口各委局主办。
5、参加全市“珍惜资源,从我做起”联合大行动。组织有关科技、环保、水务、教育等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在广场、社区、街道、乡镇广泛开展资源节约宣传咨询服务活动,普及水、气、电、油节约知识和安全使用知识,推广节能、节水设备与产品等。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主办。
6、举办“建设节约型社会”座谈会。组织县国土、矿产、环保、水务、农业、林业、水产、畜牧以及工矿企业等的专业技术人员,联系我县实际,就资源节约利用、合理开发,可持续发展进行专题座谈。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主办。
7、举办科教影视放映周。利用各种宣传媒体,组织播放与“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关的影视片。县文化局主办。
8、组织青少年参加“珍惜资源,从我做起”网上论坛。利用*市基础教育“校校通”网,结合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在网络上开设论坛。向青少年学生普及当今能源、人才、环保等资源相关的科普知识,开展“珍惜资源,从我做起”大讨论。县教育局主办。
(二)基层活动
本届科技活动周仍然坚持“以基层为主,全民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县直各部门、厂矿企业、驻蓟单位、乡镇、街道办和群众团体除参加市县重点活动外,还要根据本届科技活动周主题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安排好本单位各项活动,办出特色。
各单位的科技活动周安排,请于*年4月30日前报县科委科普科。
六、宣传报道
今年科技活动周期间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县电视台、广播电台、《新蓟州》报要积极组织好科技活动周的宣传报道工作,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采用广播、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板报、橱窗等多种形式开展好科技活动周的宣传工作。
七、组织领导及要求
1、蓟县第科技活动周由县委、县政府主办。县科委、县科协和有关部门承办。成立蓟县第科技活动周组织委员会。县委副书记罗翠华同志任名誉主任,副县长郭春富同志任主任,县委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政府办公室、县科委、县计委、县农委、县建委、县市容委、县教育局、县文化局、县卫生局、县体育局、县环保局、县广播电视局、县水务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科协等部门为成员。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科委。县有关部门、乡镇、企业和驻蓟单位要明确一名领导同志负责,指定科室具体组织实施。
篇4
[关键词] 资源节约;循环经济;产业结构
泰安市是山东省著名的旅游城市,其旅游、矿产、土地等资源都是相对丰富的,但在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存在浪费严重和开发不足现象。与国家提出的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要求相比,泰安市还有很大差距,也存在着巨大潜力。因此,泰安市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以推进“五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节约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
一、推进机制创新,建立资源节约和服务高效的机制
(一)推进机制创新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政府对能源资源的节约使用、新能源开发等应给予指导、扶持。一方面,出台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奖励措施,以形成必要的激励;另一方面,对浪费及不合理使用资源和能源的行为进行处罚和制裁;用税收、准入等经济和制度杠杆进行调控,促成工业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自身还应当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不断完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扩大政务公开范围,完善监督机制,做到科学合理决策,避免出现决策失误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同时运用各种市场调节手段,如财税、金融、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形成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破坏,形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建立废物利用的资源回收机制。树立废弃物也是资源的观念,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思路,不断探索企业和区域循环再利用新的流程模式,实现资源的梯次利用、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完善社会、资源消耗企事业单位两级回收利用渠道,努力实现统一分类管理、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合理销毁处置,提高再生利用水平,降低最终处置数量。重点推进废钢铁、有色金属、家电及电子产品等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信息网络体系、分类拆解和再资源化的处理体系的建设;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支持和培育技术含量高、专业化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企业。
泰安市已经成立了泰安拆车有限公司,负责整个泰安市的报废车辆回收拆解工作,每年回收拆解废旧车辆约2000余辆,钢铁、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可达90%以上。2006年开工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处,同时配套建设填埋场一处,项目建成后,泰安将实现生活垃圾60%焚烧发电。可见,形成废物利用的资源回收机制,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三)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泰安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高投入、高排放、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格局尚未根本改变。1991-2003年的泰安GDP增长中,外延式增长贡献率为70.9%,内涵式增长贡献率仅为29.1%。这种增长方式不仅为土地、环境难以承载,而且还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约束。因此,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关键环节。
1.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法制约束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障。当前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应抓紧制定有利于加强绿色消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以及资源回收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国家立法的前提下,完善地方性法规体系建设,加快制定行业标准规范。根据实际制订本市节约用电、集中供热等管理办法,及规范家用电器、待机能耗等标准,因地制宜建立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循环经济模式。
2.强化政策导向,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一是应对实行清洁生产、积极开展废弃物回收和循环再生利用及生产再生资源类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低息贴息贷款或减免税收等政策优惠,以使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真正有利可图。二是大幅度提高自然资源税,并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进一步提高企业排污收费标准及废弃物收费标准等,利用经济手段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3.积极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区。在企业、工业园区和社会等三个层次上推进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坚持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并规范经济社会活动。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环境友好型企业”、“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环保模范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活动;选择清洁生产、经济效益突出,资源合理利用的企业进行资源节约型企业示范;选择开发区和新建工业区进行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示范,在工业园区重点推进产业链生态化,以园区、企业、产品的绿色环保为突破,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放和污染,建设环保型、生态型工业园区;选择新建社区进行绿色社区示范。通过示范区的运作,探索工业园区、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努力建立以企业为“点”,以行业为“线”,以城市和区域为“面”的全方位的资源综合利用循环体系,实现泰安市建设经济强市和建设“蓝天、碧水、青山、绿色家园”环境模范城市的目标,并做好争创省级循环经济型城市工作。
二、发挥示范效应,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公共服务与消费体系
(一)树立节约型消费理念,提高民众资源节约意识与环保意识。必须加大教育和宣传的力度,使科学消费观深入各家庭之中,树立勤俭节约、科学健康的消费习惯,让节约成为每个公民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加强节约资源知识的培训工作,广泛开展节约资源科普教育,使广大群众掌握节约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协助执法部门对各种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费模式给予严厉打击。
(二)制定资源节约标准,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节约资源的标准,调节和规范人们的生活消费行为,限制和革除不合理消费,倡导节约型消费,这是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的关键。包括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明确激励政策、规范执法主体、加大惩戒力度等,这些都将成为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的重要保障。
篇5
关键词 :节能环保技术 工民建施工 重要性 运用
1.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新时期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建筑行业迅速崛起。然而,经济发展与建筑行业的崛起需要的代价是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使我国面临者严峻的资源形式和环境危机。为缓解资源紧张的局面,国家大力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环保技术的出现使得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成为现实,它是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随着节能环保技术的深入以及工民建施工的广泛运用,资源浪费情况大大减少,并且有效地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2.节能环保技术
2.1 节能环保技术的概况
节能环保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节能环保技术在逐步深入发展。建筑企业可以根据使用能源情况,采取相应的节能技术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当前,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建筑的采暖、空调等方面,能耗较大,节能环保技术可以有效缓解城市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状况。
2.2 节能环保技术的重要性
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施工成本,较大程度提升建筑质量。第一,节约施工成本。建筑行业的节能意识随着社会节能减排意识的不断发展而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突破了传统建筑材料的限制,可以达到循环利用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与传统材料相比,新型建筑材料成本相对较低,质量较好,利用率较高,进而大幅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二,提升建筑质量。新型建筑材料要求节能、环保、耐用,它的出现将各个施工环节环环相扣,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实现能源材料的高效利用,大大提升建筑质量。总之,节能环保技术的广泛应用存在着诸多意义。
3.节能环保技术在工民建施工的运用
节能技术在工民建施工中被广泛运用,节能施工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建筑的节能型、绿色性、环保性,因此在工民建施工过程中应坚持几点原则。
3.1 节能环保技术在工民建施工的运用原则
首先,节能建筑在施工前要综合考虑与环境的协调性。注重施工地区周围的环境、地质等因素,使节能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显得和谐。
其次,对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选择新型的节能建筑人才,确保设计过程和施工过程的节能、环保要求,将节能环保理念落到实处。
最后,选用节能环保型材料。在工民建施工过程中,选用节能型环保材料很关键,节能技术贯穿整个运输和加工环节,实现材料的循环利用。
3.2 节能环保技术在工民建施工的运用重要性
目前,我国能源形势较严峻,能源需求远远大于能源的供给。特别是建筑行业,工民建施工需要消耗诸多能源,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节能减排,在工民建施工采取节能环保技术以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第一,节能环保技术在工民建施工广泛运用,可以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新型节能材料可以循环利用而且成本较低,节能技术的利用还可以促使施工技术进步,提高施工效率与质量,缩短施工周期。
第二,节能环保技术在工民建施工广泛运用,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节能技术可以节约能源,减少能源的浪费,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与此同时,节能技术的应用,可以促使相关单位研发新型能源,促进绿色、环保的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
第三,节能环保技术在工民建施工广泛运用,可以有效推动节能技术在其他行业的普及与发展。建筑行业涉及的领域跨度较大,在工民建施工运用节能技术有利于该技术的推广,逐渐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3.3 节能环保技术的具体运用
节能环保技术在工民建施工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几种:太阳能技术、采暖节能技术、采光节能技术等。
太阳能集热器技术即太阳能节能技术,太阳能具有无限的能量,是发现最大的能源。太阳能技术已经基本普及,该技术主要是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供需要的物体使用。工民建施工采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就是运用该技术,大大降低了人们对传统能源天然气的需求。
采暖节能技术是工民建施工常用的技术措施,可以运用水源热泵系统,将外界的热能引入室内或者加入控制阀,实现能源的节约。在北方建筑中,供暖通常采用依靠热力供应的集中供暖与多样供暖,但是这种方式存在诸多问题,采暖节能技术的应用恰好能达到采暖、节能的目的。
采光节能技术就是利用光能,将光能转化为我们所需要的能源。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它可以突破侧面采光的限制,大范围的进行采光,提高采光的质量和效果充分利用太阳光。
4.结语
把节能技术运用在工民建施工可以有效地减少能源浪费的情况,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节能技术的发展可以推动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提高工民建施工的整体水平。节能技术在工民建施工的运用要求相关行业引进和培养新型节能型人才,加强与其他行业、其他领域、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发新能源,促进新型节能能源的普及与运用,适应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范吉,沈中林,试析现代工民建节能施工技术.《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年4期.
[2]殷德智.浅析工民建节能施工技术.《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年10期.
篇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1-0093-01
高等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理念融于校园绿化中,把校园建设成现代的、新型的生态的和谐的校园,对于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高等学校校园绿化必须严格按照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资源节约为前提,以环境友好为目标,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和高效能管理,使校园绿化有长足的发展,校园环境有显著的改善。做到校园绿化资源最大的节约,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地相处。
一、融两型理念于绿化规划中,是高校绿化的根本
绿化规划是高校绿化的龙头,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理念融于绿化规划中,是高校绿化的根本。
要使资源节约型和和环境友好型的理念融于校园绿化规划之中,规划设计人员就必须充分掌握学校的气候条件、地质状况、地下水位、土壤性状、地形地貌,充分熟悉拟用植物的生态条件、生理习性、季相变化、功能作用;充分了解学校的人文环境,风土人情和人们对校园绿化的特殊要求,充分理解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核心内涵,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适当的植物种类、规格大小和配置方式,尽可能利用学校现有可利用的绿化资源;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合理配置园林植物和其他元素,合理进行空间布局,尽最大可能发挥园林绿化的功能效益和满足人们的游憩要求;按照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立足学校,注重节约和环保设计,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理念贯穿园林绿化的始终。
二、融两型理念于绿化建设中是高校绿化的关键
校园绿化施工的质量好坏和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园林绿化的设计理念、设计意图的体现、只有综合能力强、业务水平高、质量信誉好、技术精的园林绿化施工队伍,才能打造出优质工程、精品工程,才能使规划意图体现得淋漓尽致,绿化资源利用得恰到好处。为此,施工单位必须熟悉设计图纸、领悟设计意图、明确设计理念,制订切实可行的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理念融入施工方案,把节约理念、环保理念、和谐理念和科学理念落实到每个施工过程,每个施工环节,在保证质量、保证安全和保证进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减少浪费、保护环境,真正实现“物尽其用,财尽其利,人尽其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融两型理念于绿化管理之中,是高校绿化的保障
常言道:高等学校的园林绿化是“三分栽,七分管”,栽是关键,管是保障。只有严格管理,科学管理,才能出高品质、高品位的园林绿化。
篇7
年于节能宣传周活动方案
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节能宣传工作,形成人人参与节能的舆论环境,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省、市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区上下大力倡导节约型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把节能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同时,通过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紧紧围绕今年国家“推广使用节能产品,促进扩大消费需求”主题,重点推广使用高效照明产品、高效节能空调、高效节能电机、节能环保汽车等节能产品,引导公众科学消费、绿色消费。以政府组织为推动,社会参与为基础,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节能宣传活动,使节能理念深入到企业、社区、商场、学校、农村和机关。加大节能监督力度,加快我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
二、活动主题
年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为:“节能我行动低碳新生活”。
三、活动时间
年节能宣传周活动时间为6月11日至17日。
四、主办单位
此次活动由区政府主办,区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节能工作办公室承办。责任部门包括各街道办事处、团区委、区总工会、区妇联、区政府办公室、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经信局、区教育局、区科技局、区城乡建设局、区交通局、区农林局、区服务业局、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技术监督于洪分局、环保于洪分局、区旅游局、装备制造配套产业集聚一区、二区开发建设办公室。
五、活动分工
(一)节能宣传周期间,区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节能工作办公室要在于洪广场举办各种节能宣传活动,印发节能宣传手册,展示以节能法律法规、节能生活小窍门、节能先进经验、节能产品等内容为主的节能宣传板,传播节能理念,普及节能知识,营造浓厚的节能氛围。各街道办事处(园区开发建设办公室)要在辖区内开展多种形式的节能宣传活动,宣传周活动将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内容。
(二)区政府办公室要积极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以节能宣传周活动为契机,以“绿色办公、低碳生活”为主题,在6月13日开展“绿色出行日”,并结合实际情况在全区公共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引导使用节能新产品、新技术。在政府采购中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引导机关工作人员率先垂范。
(三)区发改局要积极开展节能宣传活动。利用于洪信息网和于洪广场大屏幕开展节能宣传,开展“网络节能行动”普及低碳知识。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组织节能产品的宣传。
(四)区教育局要组织开展中小学“校园低碳行动”。利用校园网、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努力营造浓厚的节能环保氛围。组织开展好校园“四个一”实践活动即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张纸、节约一支笔、节约一度电,引导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大力营造节能校园文化。
(五)区科技局要组织开展节能创新成果宣传展示活动。通过举办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展示及各种技术交流展示活动,努力把先进的节能技术推向市场。
(六)区城建局要积极宣传推广建筑节能最新产品、技术。重点开展《阳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宣传活动,在全区范围内对建筑节能政策规章、示范项目、科普知识等进行广泛地宣传。
(七)区交通局要大力宣传交通运输行业节能法规。充分利用交通刊物、交通网站、出租车电子显示屏等媒体,广泛宣传节能相关知识。积极开展“节能环保驾驶”活动,鼓励轻踩油门、少踩刹车、怠速熄火、少用空调、常检胎压、减重行驶,宣传节能环保驾驶理念,号召驾驶员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积极参与节能活动。
(八)区农林局要组织开展“节能农村行”活动。积极开展农村沼气利用等节能技术宣传,大力推广其它生物质能、太阳能、节能炕灶等新能源和节能技术。
(九)区服务业局要大力开展服务流通企业节能宣传活动。督促各大商业街、大型超市等悬挂节能宣传条幅;各服务流通企业要积极开展以节约用电、适度消费、抑制过度包装和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等为内容的多种形式宣传活动,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夏季室内温度不低于26度。引导和鼓励使用高效照明产品、高效节能空调、高效节能电机等节能产品。加大宣传引导,大力倡导节能风尚,引导零售企业销售适度包装商品,引导生产企业实行绿色包装。
(十)区文广局要通过电视等传播渠道开展节能宣传报道,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宣传节能新技术、新产品、节能先进单位的典型经验以及日常节能知识,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
(十一)技术监督于洪分局要积极宣传计量知识和计量科学,宣传能源计量工作和计量检测在节能减排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十二)环保于洪分局要组织环保志愿者走进广场、社区宣传节能环保知识。在社区、学校开展以“节能我行动,低碳新生活”为主题的环保宣传活动,通过典型案例,宣传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化全民环保意识。
(十三)区总工会要组织开展“我为节能做贡献”活动。动员广大职工围绕企业节能开展合理化建议,积极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
(十四)团区委要通过开展“青年文明节约先行”活动。积极开展“我为节约做贡献”和“节能宣传-志愿者在行动”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增强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推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良好风气
(十五)区妇联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知识宣讲活动,普及家庭节能常识与技能,引导家庭成员将节能知识、措施、方法、成果建立起家庭档案。
六、活动要求
(一)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在节能宣传周活动期间,集中力量做好系列宣传活动。宣传活动要注重实效,面向基层,贴近公众,大力开展群众性的节能普及活动,创建节能型政府、节能型企业、节能型社区、节能型学校,增强全民自觉节能的意识。
(二)精心组织,加强协作。各责任单位要根据本活动方案分别制定本部门节能宣传周活动方案,要严格按照活动方案的要求,明确分工,加强协作,落实责任,保障各项活动的顺利实施。各成员单位要将本单位节能宣传周活动方案于6月10日15:00前报区节能管理办公室。
篇8
【关键词】生态文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污染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不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且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其核心观念就是要求任何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是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研究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资源节能和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1生态文明建设内涵
胡景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支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用和中华民族发展。生态文明指的是人类为了为美好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建设取得的物质成果、制度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中的系统过程中,是确保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和人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将尊重自然规律作为前提,将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和谐共生作为宗旨,是将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基础,着眼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2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资源节约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资源节约就是要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2.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着力加大水资源节约保护力度
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主要控制性因素,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涵和组成部分,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必须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重点关注如何确保水资源的利用更加的高效,就是将节水的观念贯穿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伸长过程中,从源头对水资源短缺的瓶颈进行打破。要重点关注改善水资源的总体质量,强化水功能区的监督和管理,对水域纳污的能力进行核定,加快建立以水域纳污能力倒逼陆域污染减排的综合治污和保护模式。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着眼于生态功能全面提升,大力实施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水源涵养为根本,推进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快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同时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积极行动,大胆创新。要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和政策体系,推动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和全民参与,努力走出一条能耗排放做“减法”、经济发展做“加法”的新路子。
2.2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我国人均拥有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资源面积逼近保障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的红线,必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国土资源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要求,继续不遗余力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管理改革创新,完善变更调查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和保护水平。
2.3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我国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潜力非常巨大,必须将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放到国家能源发展中的优先位置,不断的推动改善能源结构。通过政策引导以及加大资金投入,不断的对煤岩液化新技术进行开发和退房,发展以煤炭资源作为基础的清洁能源;加强沼气、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建设太阳能电站,加强风能的利用,对农村以及边远地区的生活用电问题进行解决,同时,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
2.4加快对破坏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方式进行淘汰
严格按照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对落后生产设备和方式进行淘汰,按照法律和政策标准对一些破坏资源和污染环境以及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火电、小煤矿、小钢铁等进行淘汰;另外建立起落后产业退出机制,按照国家政策和市场新乒,引导和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2.5促进循环经济大发展
从企业、园区、区域三个层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开展“一市一园”、“一县一企”省级循环经济试点,推广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用循环经济理念和模式对各类园区进行再规划、再改造,形成以园区带动社区、辐射区域,逐步形成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互动格局。加快推进国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带动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提高全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
2.6合理控制能源总量
大力调整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转换升级。合理控制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逐步建立和完善能源市场交易机制,引导能源消费流向能效水平高的地区和企业。建立能源消费总量预警预测机制,及时预警和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切实改变敞开口子供应能源和无节制使用能源的现象。坚持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与节能目标、GDP增长指标、经济结构调整指标以及配额市场化交易相挂钩,建立严格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评价考核体系。
3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环境保护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提出新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我们党在总结实践经验、反思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的先进理念。我们现在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重大现实问题。从人民需求来看,我们迫切需要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安全的食品、舒适的人居环境等,同时,也迫切需要解决很多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这是百姓的期望,也是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应对挑战,我们必须要认真面对现实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广泛开展环保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广泛宣传,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教育,普及生态环保基本知识。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依法行政、守法经营的意识。(2)完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着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生态环保工作格局,健全和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推进机制,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3)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扩张,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设备,提高环保准入门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的转变。(4)强化执法监督。健全完善环境监管体系,形成全覆盖、网络化的环境保护监管体系网络,实现环境监管城乡全覆盖;大力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和监管手段信息化建设,增强环境监管的科技含量,提升环境执法能力;依法查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重视解决群众关注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与此同时,要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省、市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努力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共同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4结语
总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J].现代哲学,2007(6):1~5.
[2]袁国华,贾立斌,郑娟尔.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索[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8):24~27.
篇9
两型社会即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其建设核心是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以节能、节地、节材、节水、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两型社会建设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促进建筑行业朝着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环保的方向发展。
二、不同理念的建筑类型对比
在提倡生态文明的大环境下,各种针对建筑的发展理念代表了不同的探索和努力。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有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可持续建筑,这里将这 3 种建筑类型与“两型”建筑做一下对比。如表 2-1。
1 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的定义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首先,绿色建筑的评定着眼于全寿命周期;第二,绿色建筑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第三,绿色建筑必须要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第四,强调因地制宜,与自然相和谐。
2 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有着自身明显的特征,首先,低碳建筑也是着眼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第二,强调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其对环境的保护表现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第三,低碳建筑重点提到了建筑材料和设备的制造,因为它们的制造过程也会消耗资源能源并产生碳排放。由此可见,低碳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发展理念有互通之处,低碳建筑其实是绿色建筑的另一种更为具体的体现形式。
3 可持续建筑
可持续建筑的理念决定了其设计原则:第一,必须考虑所在地域的文化特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文化底蕴,嵌入其文化元素;第二,考虑建筑的功能需求,倡导采用适当的生态可持续建筑相关的技术,培养该方面的公众意识;第三,结合当地的气候、水文、地理等条件,采用被动式能源系统,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第四,少用或不用高蕴能和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建材,提倡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第五,尽力减少建筑在建设过程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尽量减少资源浪费;第六,建筑空间的使用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减少建筑体量,减少建材的使用。
4 “两型”建筑
目前只有湖南省两型办了“两型”建筑的定义,与绿色建筑的发展理念高度相合,强调资源的节约和对环境的保护。提出建筑的“两型”化发展,更能顺应株洲市的发展形势,为株洲市的两型社会建设发挥独特的作用。
5 不同建筑类型的对比分析
无论是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可持续建筑,还是“两型”建筑,都强调了全寿命周期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发展“两型”建筑,能够从不同理念的建筑形式的发展中借鉴宝贵经验。
三、建筑两型化审批利用的相关理论
1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理论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整合了多方面内容的一套系统。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不是利用机械理论来指挥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而是使用生态学知识来规范和引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理论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引导人们进行高效率的资源利用,同时保护环境,这对于株洲市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
2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最能为人们认可的就是布氏定义,即: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生存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该理论的两个基本要素是: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既使资源能够满足人民的需求,但也要对资源合理利用,而不是可以肆无忌惮地浪费。可持续发展理论着重从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科技属性等几方面来定义,涉及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其发展理念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比如表 2-2。
3 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是一般管理范畴中的子集,其特点就在于公共性,即通过依法运用公共权力、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来实现公共利益,同时接受公共监督。公共管理可以划分为 6 项职能,即 4 个职能过程——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2 个综合职能——决策和创新。在建筑的两型审批过程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履行的正是以上大部分职能。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株洲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政府的职能正向着更加简洁高效的方向发展。
四、湖南省相应的两型化标准和控制方法
湖南省两型改革[2012]10 号了长株潭城市群第三批两型标准,其中《“两型”建筑建设标准(试行)》(如表 2-3)为湖南省的建筑两型化发展提供了定量和定性的评定依据。该标准由湖南省两型办负责组织实施,该评价标准虽然可以将单栋建筑作为评价对象,但从其具体标准可知,它仍以评价住区建筑为主。“两型”建筑评价的必备条件为全部满足该标准中约束性指标要求,另外,参考性指标项数共 13 项,设计建设期的 8 项必须有不少于 5 项达标,运营维护期的5 项必须有不少于 3 项达标。
《“两型”建筑建设标准(试行)》给出了“两型”建筑的定义,明确了“四节一环保”,并提出“两型”建筑必须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使用环境。该《标准》体现出了其鲜明的特色,首先,凸显了节约型原则,提高资源利用率;第二,重视废弃物的减量化和综合利用,突出人工和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以实现对环境的友好;第三,“两型”理念贯穿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两型”建筑评价标准架构涵盖设计、运营、拆除三个阶段的分指标体系。设计建设期分为场地选择、资源节约与利用和环境质量三个分项,运营维护期分为两型管理、资源节约与利用和环境质量三个分项,拆除期分为材料回收利用和环境质量两个分项。各分项的基本内容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约束性和参考性指标相结合。
五、其他夏热冬冷地区相关的标准或措施
目前来讲,其他夏热冬冷地区还没有关于两型化建筑的审批标准和控制方法,但是其他省市关于建筑的节约环保的发展理念与“两型”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在他们的发展过程中,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部分措施很具代表性(如表 2-4)。
篇10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对这一重大部署和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即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人民群众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力量源泉,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好,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宣传,切实提高全民的资源环境意识,提高全社会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使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每个单位都积极行动起来,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加快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能源资源的消费方式。要广泛开展科普宣传,鼓励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学、电影、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发表,鼓励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优美乡镇等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要在中小学进行国情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环境文化,努力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企业应自觉遵守有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规。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理所当然地包括企业在内。实际上,每个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在生产产品、创建社会财富的同时,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能源资源,而且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因此,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每个企业,这即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随着时代的进步,绿色生产、节约生产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每一个企业,都应当本着对人类社会和资源环境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大节能、节材和保护方面的投入,完善有关设施,生产绿色产品,承担相关社会责任。每一个企业,都要积极开发应用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和产品,加快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严格执行环境法律法规和污染排放标准,完善和落实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第三,各级政府应切实发挥好管理和服务等职能。创造良好的节约能源资源氛围、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扎扎实实地解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要实行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政策,建立健全促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要进一步增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投入,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项目、环境公共设施建设,同时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增加这方面的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加环保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要加大资源环境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查处资源环境违法行为,决不允许违法者逍遥法外。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资源教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