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种植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区域农村工业创新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区域农村工业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区域农村工业创新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条件。区域农村工业创新有利于加速农村工业发展,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从而增加农村经济的总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条件。其次,区域农村工业创新也是建立创新型国家和区域创新的必然要求。农村工业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区域创新的速度和质量。我国农村工业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目前面临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必须探索新的有效途径加以解决,而通过区域农村工业创新,建立符合生产力发展的企业组织形式,能够全面提升农村工业素质,为农村工业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这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现代化和区域创新,从而确保建立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
本文主要研究企业组织创新。本文中的区域农村工业是指以一定区域为背景,农村工业得到一定发展,但还存在诸如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和生产技术水平低下,以及由于企业“小而全”的结构,使农村工业企业之间、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缺乏经济技术协作,难以取得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等问题的区域农村工业。研究如何通过区域农村工业企业组织创新,消除上述制约因素,全面提升农村工业的质量,增强农村工业的竞争力,实现农村工业的跨越发展,从而达到新农村建设与区域创新发展的双重目标。
二、目前农村工业企业组织形式的主要问题
按照企业组织优化的标准,合理的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是股份制的现代企业组织,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集团和大中小型企业系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相当大部分交易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而不是在市场上完成的,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交易都存在着非零的交易成本。合理的企业组织便可将存在于高市场交易费用的市场交易一体化为企业内部交易,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在现代生产活动中,工业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本身效率的高低,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效率。因此,农村工业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对农村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效的农村工业企业生产组织形式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获得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从而加速农村工业的聚集,促进农村工业的发展,反之则相反。
众所周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村工业企业多是“小而全”的组织形式,即企业规模小,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在本企业内进行,缺乏与外界特别是城市工业的生产分工协作。这种“小而全”的封闭的企业组织形式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
1.规模不经济。在现代化社会大生产中,许多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尤其是现代化的工业,大规模的生产会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而乡村工业企业,由于规模过小,形成明显的内在不经济,表现在管理成本、原料成本、销售成本、技术开发成本、运输成本高,导致单位产品成本高。虽然劳动力成本低和土地无偿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内在不经济,但这仅仅是暂时的,从长远看显然是行不通的。而且一些资源开采型企业则是以资源的浪费为代价进行生产的。例如,乡镇小煤窑采用掠夺式的一次开采方法,有的煤炭开采率不到20%,比国有煤矿低近3倍,造成了煤炭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2.交易成本昂贵。企业作为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市场的一种替代。企业的存在能够节约交易成本,即有些交易在企业内进行,使交易成本内部化,避免单个生产者直接面对市场所带来的麻烦。从这个意义上,交易环节越少企业越经济。而通过企业之间的联系--企业对技术采购和销售渠道的共同利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交易成本。农村很多小企业特别是家庭工厂作为独立的个体,直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需要与众多的对手打交道,花费很多信息成本和时间成本,对企业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无疑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由于规模不经济和交易成本昂贵,这种“小而全”的封闭的企业组织形式对农村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1)限制了企业的技术路径选择。由于“小而全”的结构加上实力弱,农村工业企业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大多采取掠夺性技术创新战略,只能利用耗能高、工艺落后、原材料浪费大的城市工业淘汰的落后设备;采用简单、粗放、劳动强度大的生产技术;选择城市和发达国家不愿生产、污染严重、治理成本高的产业,以牺牲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企业的发展。(2)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由于缺乏外界的要素来源和供给,这种小而全的企业组织形式不利于企业扩大规模。2004年农村工业企业平均从业人员12.7人,平均总产值196万元,平均固定资本原值56.5万元。其中,占农村工业总数98.5%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平均固定资本原值25.5万元,平均从业人员5.2人,年均营业收入51.2万元。(3)增加了企业的市场风险和社会成本。农村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直接面对市场竞争,由于缺乏实力,处于很不利地位,加上中国农村工业起点特别低,劳动力素质、技术装备水平等与城市工业差距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加大了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企业为了生存,只好以低价取胜,而为降低劳动力成本,不惜以损害劳动者的健康为代价。个别企业甚至依靠非正当竞争手段,如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扰乱了市场秩序,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这种“小而全”的企业模式、封闭的生产力系统,影响着要素优化组合,难以取得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制约农村工业企业自身竞争力的生长和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也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国家工业化的最终顺利完成。
三、农村工业企业组织创新的途径
农村工业企业大都规模小、实力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发展成大企业,因此,只能通过生产的分工协作,将其纳入现代大生产体系,获取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同时提高其技术与管理水平。
工业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是十分必要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日趋专业化。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也是一个生产社会化的过程,要建立在社会分工和社会协作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按照经济合理原则,实现有组织的分工和协作,消除生产要素组合过程中的封闭性所造成的危害,使社会分工和协作趋向合理化。城乡工业之间的协作尤为重要。城乡工业联系形成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可将局部优势转化为整体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特别是对于农村工业来说,与城市工业进行分工协作,能够较快提升自身的素质,尽快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轨道。那种认为城乡工业应该平行发展、二者始终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体系的观点,忽视了工业经济的内在规律性,割裂了城乡工业化的本质联系,使城乡工业不能有效地发挥各自的经济优势,降低了资源利用率,使工业整体效率降低。不仅会延缓农村工业化进程,而且最终会制约国家工业化进一步发展。
根据国际经验,建立大中小型企业系列是一个有效途径。即在同一种行业、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之间,大企业通过合同契约形式与中小企业结成固定的承包经济关系,从而将零部件加工等生产任务交给中小企业完成,使之成为自己的生产车间或附属企业。这样就形成了以大企业为顶点的金字塔型的承包结构。塔尖是大企业,中间和底部是中小企业。系列内的企业进行密切的生产分工协作:大企业承担技术开发、组装等关键性生产,中小企业承担一般性任务和零部件加工,由此形成高效的生产体系,既充分利用了大企业实力雄厚的优势,也有效发挥了中小企业灵活的机制。具体而言,这种大中小型企业系列的优点主要是:(1)可以使中小型企业纳入现代化、专业化生产轨道,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社会分工所带来的好处。有利于促进其生产水平的提高。(2)能够将大小企业的优势较好地结合起来。既能使大企业避免企业过大、机制不灵活的局限性,又可使小企业避开激烈市场竞争的风险,集中生产。而且有利于打破地区分割,使城乡经济一体化。(3)由于系列内的中小企业群一方面是有组织的,另一方面内部的各家企业又都是独立的,所以,在获得外部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保持了内部各个小企业固有的灵活性。这就使它们在一定意义上兼有大中小各类企业的长处,并在一定意义上避免了大中小各类企业固有的弊端。创新成果在系列内扩散的速度加快,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建立大中小型企业系列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1)要有领头的大企业,而且这些大企业要具备较强的实力,能够面向国内外市场,不断强化自身的优势竞争地位。(2)城市工业改革开放以来结构进一步优化,效益逐步提高,特别是机械制造业发展迅速,一些大企业已经占领了部分国际市场,在国际上形成一定的竞争力,随着自主创新的不断深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在逐步增多,城市工业实力不断增强,辐射逐渐加大,应该而且能够成为农村中小企业的重要支持力量。(3)需要合适的行业。那些生产过程能够分解的行业,才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四、区域农村工业创新的保障措施
篇2
摘 要:种植业产业化实施农业保险模式进行管理,提高了农业种植产业发展的经济保障,为促进我国农村农业发展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专业化管理模式,优化农业种植管理的产业分配结构,本文从种植业专业化的实际情况着手,对农业保险模式进行探究,推进现代新农村农业种植与管理的科学性发展。
关键词: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
中图分类号:F842.6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219
农业种植的经济收益是农村经济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化发展,实现新农村的种植产业专业化管理,包括技术管理专业化和种植理念专业化,启动农业保险模式,给予农业种植的保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发展。
1 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现状
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是我国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管理的新途径,农业种植保险模式的实施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趋势呈现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状态,但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局部实施中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部分农村的管理者对国家实施农村保险制度的实施理念认识上存在偏差,保险模式的运行管理体制与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存在偏差[1]。一些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运行中,制度和运行管理模式上存在着偏差,使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实际中运行的效果受到影响,不利于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
2 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优化发展
2.1 保险模式的灵活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应加速实现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灵活应用。相关人员对保险模式体制的政策进行深入解读,提高社会资源应用与管理平台的综合性应用,使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新农村整体农业种植可能存在的种植风险进行合理规避,例如:农村水稻种植,基于水稻种植的技术指导,并给予水稻种植农户一定的农业种植补偿,对促进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之中的农村农业发展中的科学应用提供了可靠地实施环境。
2.2 保险模式的基本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作为一种新型农村经济官管理模式,在我国农村农业种植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为进一步优化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情况,社会中要加强对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实际政策扶植的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例如:对农村农业中,实施农业保险的种植面积与保险金额之间的比例实施层次化管理,加强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实际实施中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实现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法律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对农村实施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管理法律结构体系进一步细化。
2.3 保险模式社会整体发展的融合
实现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结构中的科学应用,促M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与社会主义整体发展相融合。引导新农村保险模式的应用作为新农村农作物的销售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中,例如:政府为了发挥保险模式爱农村种植业中的的作用,采用某农村地区引进新收割技术,实现了该地区农村农作物收割与销售自动化管理,提高农村农作物引入到市场中的销售价值,进一步完善农村种植业管理专业化水平,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发展与完善。
2.4 保险模式运行模式不断完善
实施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优化发展,使保险运行模式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农村农业种植中的基本资源优势,结合我国政府给予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种植资源的综合应用。如:实现农村农业种植技术中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模式,充分应用农村广阔的土地资源,实行现代农村种植发展中合理应用政府给予的技术和经济支持,引导农民在农业种植中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性规划;充分应用社会资源,进一步开拓新农村种植业的销售市场,应用国家基于农村种植业发展的政策优势,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推进农村农业发展商业化。例如:积极开展社会企业与农村农民签订商品供应合同,进一步拓展农村种植产品的后期销售模式专业化发展,为推进种植业产业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进一步深入实施提供发展新空间。
3 结论
实施农业保险模式,是推进新农村农业种植专业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措施,引导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篇3
关键词 茶树良种化;发展现状;经验;建议;浙江衢州;衢江区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074-02
衢州市衢江区茶叶生产始于20世纪60年代,盛于80年代,1988年茶叶栽植面积达3 467 hm2,茶树品种全是鸠坑种。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管理粗放、茶园老化、产品单一,产茶效能日益低下,衢东丘陵地带茶区及衢北、衢南部分山区茶园改种水果和其他经济作物,茶园面积减至667 hm2。因此,改变品种单一状况,推广能达高产、适制性广、制茶品质优良的无性系良种茶树种植势在必然[1-2]。
1 茶树良种化发展现状
根据200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茶树改良的通知》的要求,茶树良种推广成为衢江区茶叶生产的首要工作。在统一规划基础上,2002年衢江区经作站在衢北太真乡塘坞口村、衢南湖南镇乌溪江东仓村设立茶树良种种植示范点,主要引进乌牛早、龙井43、安吉白茶等3个品种试种,在试种成功后,逐步向示范点周边推广,至2004年无性系良种种植面积达77 hm2,占茶叶总面积的8.9%。2005年在衢东全旺镇大坪埂农场建成22 hm2良种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其中:乌牛早6 hm2,浙农117品种5 hm2,龙井43品种7 hm2,安吉白茶4 hm2。之后,衢江区衢北、衢南、衢东3个产茶区在示范点、示范园的引领下,经衢江区科技人员共同努力,茶树良种化工作稳步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到2013年底,衢江区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868 hm2,占茶园总面积47.9%,其中新开发良种茶园721 hm2,换种改植面积147 hm2。2009年,衢江区先后被浙江省农业厅评为“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浙江省茶厂优化改造先进县”,2013年再次荣获“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称号。
2 衢江区茶树良种化主要工作经验
2.1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相比群体种,无性系良种优质、丰产性不容置疑,茶树良种化规划主要是根据产茶区气候条件选取不同品系茶树良种[3]。衢北山区冬季气温比衢东、衢南偏低3 ℃,1―2月霜冻天气频率高,夏季缺水较严重,乌牛早、浙农117特早生品种2月中下旬萌芽极易冻害,抗逆性相对较差的白茶易受冻、热害,相比之下,龙井长叶、龙井43无性系良种适宜种植;相对衢北茶区,衢南、衢东茶区乌牛早、浙农117、龙井长叶、白茶、龙井43、迎霜等品系适宜种植。
生产企业发展良种种植,不同品系良种合理搭配尤其重要,主要是早熟、中熟、晚熟品种布局,可有效缓解采茶压力[1-2]。衢东茶区全旺镇大坪埂农场采用乌牛早、龙井43、安吉白茶搭配,3个品种萌芽间隔10 d左右,可错开采摘高峰,合理安排采工。
2.2 政府重视,政策扶持
按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树改良的通知》(浙政办函〔2001〕99号)和省农业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等办法的通知》(浙农专〔2002〕17号)文件精神,衢江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茶树良种化工程实施,及时出台《衢江区茶叶生产提升工程实施意见》文件及相关扶持政策。
扶持政策规定:茶树良种化建设中,新发展种植无性系良种茶园,连片3.33 hm2以上的业主(单户),或原有鸠坑群体土种换种改植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连片1.33 hm2以上的业主(单户),经区农业部门验收合格,给予7 500元/hm2苗木补助款奖励。该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衢江区茶树良种化进程,随后在衢州市、衢江区政府部门领导下,区经作站根据全区茶树良种化发展状况,及时制定了2011―2015年衢州市衢江区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衢江区茶树良种化率达61.1%,列为茶叶生产的重点工作。经多年努力,到2013年底,衢江区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占总面积47.9%,较2004年8.9%提高39.0个百分点。
2.3 以点带面,示范全区
按《衢州市衢江区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总体要求,根据衢江区衢北、衢南、衢东三大茶叶产区特点,2002年选定太真乡塘坞口村、乌溪江东仓村、全旺镇大坪埂农场作为茶树无性系良种推广示范点。区农业局经作站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定点、定岗负责示范点的规划、指导茶叶生产工作。
到2013年衢北太真乡塘坞口村示范点已建良种茶园26.7 hm2,辐射周边发展良种新茶园190.0 hm2,衢南乌溪江东仓村示范点建成良种茶园16.7 hm2,辐射周边库区四乡镇发展良种茶园404.7 hm2。在抓好南、北示范点同时,2005年区经作站按照现代农业精品园规划要求,着力进行衢东大坪埂农场示范园建设,该标准化示范园建成无性系良种标准化茶园22.0 hm2,主要品种为安吉白茶、浙农117、乌牛早、龙井43、浙农113、中茶108等,同时辐射周边发展良种新茶园208 hm2。
2.4 着力科技,强化培训
在茶树良种推广过程中,区经作站按“发展生产,科技先行”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培训,同时组织邀请省农业厅、市特产站茶叶专家前来指导和授课,让茶农及时了解茶叶发展趋势,掌握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近年来,每年春、秋2季,区经作站在三大产茶区举办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科技培训已成常态化、制度化。为配合茶树良种推广,把茶树新品种介绍、新茶园建设、低产茶园改造、幼龄茶树培育等基础知识作为讲解主要内容,同时向学员发放实用技术资料。根据各乡、镇茶园开发区需求,区经作站及时指派科技人员上门作现场指导。
据统计,自开展茶树良种推广工作以来,平均每年举办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班8期,每年培训学员达1 000人次以上,每年发放有关资料逾6 000份。在抓好基础知识培训的同时,区经作站经常组织种茶大户、专业合作社有关人员、龙头企业负责人、各乡镇负责技术推广人员去兄弟市县学习茶叶种植、加工、管理经验,为衢江区茶叶生产发展提升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
2.5 全程服务,确保质量
茶树良种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前期的宣传、引导、培训、组织规划花了近半年时间[4]。进入实施阶段,区经作站着重抓好良种苗木的选定、组织调运、茶苗派送各环节的服务工作,以确保良种茶苗质量和建园质量。
每年由衢江区经作站牵头,统计新建茶园苗木需求,在省农业厅和市特产站专业人员指导下,确定茶苗品种和育苗单位,并派员考察落实。茶苗出圃,调运时严把质量关,并办理相关植物检疫证书。近年来,从松阳、遂昌、安吉、新昌等地调运的茶苗质量上乘,种植后齐苗率均达90%以上。
3 茶树良种化主要成效
3.1 经济效益
衢江区茶树良种种植经济效益提高明显,莲花镇青萍农场2006年种植的20.7 hm2良种茶园主栽乌牛早、龙井43、安吉白茶,2013年名优质茶产量12.4 t,总产值279万元,净收入127万元,折合净收入6.1万元/hm2,相比全旺镇郎家茶叶合作社25.3 hm2当地种茶园,2013年名优质茶产量11.4 t,产值182.4万元,净收入53.2万元,折合净收入2.1万元/hm2,良种茶园净收益是鸠坑种茶园的2.9倍。
3.2 品质提升
衢江区名优茶生产主要是扁形、针形、毛峰类名优茶,无性系良种制作名优茶芽叶壮实、匀称度高、完整度好,而鸠坑当地种芽叶瘦小,扁形、针形名优茶适制性较差,大多以加工毛峰类茶为主。2010―2014年衢江区名优茶评比,获奖的“大山”玉露、“大坪埂”龙井、“九龙神针”等全由良种制作。“大山”玉露2010年获得“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奖”、2011年获得“第四届义乌博览会金奖”、2012年获得“浙江农博会金奖”。
3.3 生产效率提高
根据多点调查显示,衢江区名优茶手工采摘,无性系良种茶园平均每天用工27名/hm2,群体种每天采工45名/hm2,相比群体种,无性系良种茶园采工费用下降40%,这主要得益于良种茶园芽叶性状一致、发芽整齐。从近几年茶叶生产成本分析,采工工资占总成本的65%,采工费用下降直接降低茶叶生产成本,生产效率提高显而易见。
4 茶树良种化建议
经多年努力,衢江区茶树良种化成效显著。综合衢江区良种推广工作实践,为进一步提升衢江区茶树良种化水平,提出3点建议,以供从事茶叶生产的同行探讨。
4.1 重点栽植优质型良种
大多无性系良种属早生、高产型品系,2012年之前茶叶上市越早,价格越高,早熟是发展良种种植的主要标准。近几年,政府严控“三公经费”政策推行,早期礼品茶销售受阻,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茶叶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求早观念淡化。基于市场需求变化,良种推广应按适制性选取内质优良的优质型品种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在此方面,福建省在良种选育、种植上,特别注重香气和滋味,福建乌龙茶市场销售长盛不衰,效益良好,其经验值得学习。
4.2 不同品系合理搭配
茶叶生产企业在规划良种种植时,不同品种合理搭配,可错时采摘,有效调节采摘洪峰,缓解采茶压力;不同品质的良种通过优势互补可提高制茶品质,比如全旺镇大坪埂茶业公司加工的香茶是浙农117品种与安吉白茶品种的组合,浙农117产量高,而安吉白茶氨基酸含量特高,其制作的香茶香气、鲜爽度明显提高,在松阳市场售价高于其他香茶20%。
4.3 适应机采标准化茶园规划
生产成本提高,尤其是采茶成本的高涨已成茶叶生产发展的瓶颈,推广机采势在必然[4-5]。据调查统计,衢江区2014春季名优茶采工工资较2013年提高17%,目前机采茶园面积只占总面积7%,机采也只局限于大宗茶生产。中档往下名优茶、大宗茶实行机采是发展趋势,今后衢江区良种茶园建设和老茶园换种改植,应作适应机采的规划,推广机采,降低生产成本,以确保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吴步畅,庞英华.传统名茶产区更需要推广无性系良种[J].茶叶,2009,35(4):221-223.
[2] 毛祖法.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 易木.浅谈无性系良种的优劣及引用[J].中国茶叶,1990(1):16-17.
篇4
关键词:河北省;特色农产品;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SWOT分析的河北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策略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5月18日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品种丰富。近几年,在大力实施品牌兴县,特别是在河北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现代农业圈的发展战略下,河北省特色品牌农产品数量逐年增加。但河北省特色农产品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品牌知名度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加工技术水平低、市场细分定位分析不足等,制约了河北省特色农产品的发展。
一、河北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品种丰富,特色农产品如京东板栗、泊头鸭梨、宽城板栗、黄骅冬枣、赞皇大枣、邢台板栗、沧县金丝小枣、涉县核桃、涉县花椒、卢龙粉丝、承德杏仁露、蠡县麻山药、宁晋鸭梨,等等。近年来,河北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据河北省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河北省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持较快发展,经营总量达到4,757.1亿元,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0%,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规模继续稳步扩大,共形成主导产业202个。但河北省特色农产品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品牌知名度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加工技术水平低、市场细分定位分析不足等,制约了河北省特色农产品的发展。
二、河北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环境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它根据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进一步分析企业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进而选择适当的战略。S是指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s),W是指企业内部的劣势(Weakness),O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T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Threats)。利用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河北省特色农产品的发展环境,有利于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劣势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为河北省特色农产品的健康发展提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一)内部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河北省属华北平原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旱作耕作区,地形多样,河流众多,土地肥沃。坝上及北部山区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适宜特种植物生长;中南部地区气温偏高,光能潜力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河北省无霜期较长,日照时间充足。全省平均降雨量为350~760mm,降雨多集中在6~9月,与光照佳期3~9月大体吻合,十分适合农作物和草木生长。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使河北省作物种类多,土特产品丰富且品质优良,推动了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以邢台板栗的生长地――邢台县浆水镇为例,该地区为山区,海拔在410~660米,属中低山区,气候属温带半干旱季风型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5度,全区无霜期196天,日照时数2,489.3小时,年均降水量635.5毫米。地区土壤以褐土为主,基岩为太古代花岗片麻岩类,土壤质地以沙壤及少砾轻壤为主。土壤呈微酸性,适宜板栗生长。
2、种植历史久远。由于自然条件适合农作物生长,各地区一般有特色农作物种植历史,有一定发展基础。例如,泊头是著名的“中国鸭梨之乡”,鸭梨产业也因此成为泊头的特色支柱产业,有“中国鸭梨看河北,河北鸭梨看泊头”的说法。泊头鸭梨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汉代,据2007年调查,在洼里王镇、齐桥镇仍有上万株树龄在100~300年的梨树,其中一株树龄300年的“梨树王”,在洼里王镇姜桥村,仍枝叶繁茂,正常结果,这些记载都表述了泊头鸭梨悠久的栽培历史。再如黄骅冬枣,已有三千年历史,可以上溯至秦汉之前,史载“燕赵千树枣”,“自古有鱼盐枣之饶”,“柳县章武(秦汉时黄骅域内置柳县、章武)皆植枣,以此物当食,家酿半斛,殷实富足”。元世祖时,黄骅冬枣形成规模化种植,黄骅市齐家务聚馆村的冬枣林即由此时种植发展形成。如今,这里仍存有全世界面积最大,年代最古老的原始冬枣林,林中百年以上冬枣古树1,067株,其中树龄600年以上者198株,这些古冬枣树虽饱经风霜,仍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二)内部劣势
1、缺乏品牌意识。河北省特色农产品虽然已有悠久种植历史,但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这与从业者缺乏品牌意识有关。一是缺乏品牌宣传意识,已有的特色农产品多是简单以产地命名,有的虽另取了品牌名称,但多数仅停留在注册,在后续宣传中没有提升品牌影响力。例如迁西板栗,很少有人知道其注册商标是“紫玉”,因为在宣传中仍以“迁西板栗”宣传,作为包装上的主要标识,并未大力宣传品牌;二是缺乏品牌培养能力,农产品经营主体多是分散的农户,缺乏有实力的企业,没有实力设计有一定深度及内涵的品牌,仅仅是起个好听的名字,结果特色农产品虽有十几种品牌,包装设计却大同小异,质量也大同小异,没有能力培养知名品牌的内涵。
2、产品质量管理薄弱。河北省特色农产品经营主体多是分散的农户,由于其分散性和行为的不规范性致使农产品的质量不稳定,产品质量管理薄弱,而且形不成规模效应,也没有可靠的外销渠道。分散的农户经营较少考虑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包装,无法产生更多的品牌附加值,致使这些地域性农产品还容易被其他产地品质较差的农产品仿冒,从而降低了市场美誉度。因此一旦其产量增加或品质下降,省内厂家就联手压价,不利于特色农产品质量信誉的培养。
(三)外部机会
1、宏观政策的支持。在国家宏观政策大力支持三农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北省也集中财力向三农倾斜,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支持特色农产品发展。近年来,国家十分关注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全面取消农业税,为中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河北省也出台了许多政策,从财政、税收等方面支持特色农业发展,各地市也出台配套政策,例如唐山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唐山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它公布了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绿色标志产品等现状与规划目标,出台了扶持特色农产品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提供扶持资金。金融方面,以华夏银行为例,华夏银行石家庄分行把推动县域经济、扶持涉农企业、支持“三农”列为信贷重点,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扩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范围,拓宽支农渠道,丰富支农品种。
2、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拥有低成本性,打破了传统销售的时间空间性,时效性、高效性等优势。全球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国家各部委对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给予了大力支持,农业部对农业信息化给予了积极的扶持政策,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趋势总体向好。一是相关部门不断出台扶持政策助力电子商务发展,譬如税收优惠、就业扶持等,完善管理体制以及规范行业运行等,这些政策促进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二是互联网的普及率逐步提高,有很多农民认识到电子商务技术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了电子商务的使用率和交易额空间。这些都为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河北省2013年将进一步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围绕农产品等10个产业,建设10个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其中包括河北省供销社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平台建设,完善交易服务体系,规范交易行为,提升平台运营水平,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这些将为河北省特色农产品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四)外部威胁
1、来自国内其他省份的竞争。河北省特色农产品在发展中也面临着来自于国内其他省份相近产业的竞争,在竞争中,品牌抢注对河北省特色农产品有一定影响。如沧州生产的金丝小枣,牌子却被山东省“抢注”,成为国家林业部命名的“金丝小枣之乡”,这使沧州的小枣产业发展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河北省在农产品产业化方面与其他省份相比有较大差距,河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只有同期山东省相同指标的1/3;河北省拥有21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而山东省拥有36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河北省拥有176家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而河南省拥有646家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河北省的农产品加工以初级加工为主,2次以上加工占整个农产品加工的30%,其中果品、蔬菜均因加工能力不足造成产量增加农户收入不增加的情况,大量的初级产品因无法销售而变质,造成原材料的浪费。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河北省在农产品发展方面与地理气候相邻的山东省、河南省还有较大差距。
2、运输成本上升。农产品销售需要运输,而运输成本的上升影响到了农产品的外销。以2011年为例,河北省抚宁县是著名的“生姜之乡”,2011年生姜再获丰收,但姜农却没能收获喜悦,因为姜价低,又没有客商来收购,大批生姜滞销。虽然生姜价格下跌有其他原因,但当时各地的“柴油荒”直接拉高了生姜的运输成本,导致部分菜贩子不愿意过多收购生姜,是农产品价跌的原因之一。许多农产品单价甚至低于了单位运输成本,以至于农民宁肯将农产品烂在地里,不去收割。
三、河北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策略建议
(一)政府积极推动――引导特色农产品产业化。河北省特色农产品经营主体大多是分散的农户,由于其分散性,使得特色农产品生产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在价高年份,农户种植积极性高,结果以后年份因为量多而导致价格下跌;价格下跌后农户又不愿种植,又导致产量降低,使次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同时,在农户之间相互竞争,为降低成本会以次充好,从而难以保证产品质量。为了解决上述农户分散经营带来的诸多问题,应当有政府的积极引导,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河北省已实施农业产业化多年,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应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多渠道投资的格局。在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中,政府投入对农产品产业化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各级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列专项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农产品产业化的补助或配套资金。同时,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强化对农产品产销的信息预警,引导农产品健康发展。
(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农产品发展。通过培育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创特色品牌,以带动整个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在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的过程中,积极推广“选好一个项目,建立一个体系(标准体系),形成一个龙头,创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做法和经验,提升龙头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示范品牌效益。企业创立一个名牌是不容易的,它不仅是成本、时间、精力的付出,更是市场的认可,它能吸引顾客建立品牌忠诚,增加产品价值,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再以农产品合作社的形式,带动周边农户,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经济、管理实力,打品牌、做营销、把好质量关,农户负责种植,按标准包装,向龙头企业输送符合质量要求的农产品。这样,几方力量形成合力,从而带动特色农产品发展。
(三)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在政府提供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支持的大环境下,应积极宣传电子商务,让各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及农户了解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促进特色农产品发展。但利用电子商务交易的商品具有质量、包装标准化的要求,这是网络的虚拟性决定的。只有质量、规格、包装标准、易配送、知名度大的商品,在网络上进行宣传和销售时才能有更好的销量,才能真正体现电子商务明显的优势。因此,应大力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建设,引导龙头企业率先实现农产品标准化,进而带动周边农户。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3.
[2]董谦,刘宾,董海荣.河北省县域特色品牌农产品对接京津市场的调查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2.11.
篇5
论文关键词:烟台市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对策
近年来,我市一直把食用菌作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加大措施,重点扶持,增加投入,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优势产业和我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的新生产业。据调查,我市食用菌栽培品种日益丰富,在平菇为主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双孢菇、香菇、金针菇、鸡腿菇、草菇以及杏鲍菇、百灵菇、黑木耳等一批高档珍惜菇类;栽培原料日趋广泛,从棉籽壳、常规木屑延伸到作物秸秆和果树枝条;产业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由季节性生产、单一种植向周年生产、立体种植发展;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发展涌现出山东久发食用菌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加工企业,使我市成为国内加工、出口强市。据统计,全市食用菌总产达到4万多吨,其中平菇2万吨,双孢菇1.3万吨,香菇0.6万吨,金针菇、鸡腿菇、杏鲍菇等0.1万吨,总产值超过1.00亿元。
二、烟台市食用菌产业发展主要特点
一是花色品种增加。目前,全市生产的菇类已达10余种,平菇、双孢蘑菇和香菇分别占到总产量的52%、25%和9%,金针菇、鸡腿菇、白灵菇、草菇等新兴菇类产量达到14%。逐步形成了平菇、双孢菇、香菇稳定增长,鸡腿菇、白灵菇、黑木耳等高档珍稀菇类迅速增长的发展格局,打破了“平菇一品”的单一局面。
二是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过食用菌科研、推广、生产部门的共同努力农业论文,我市在新品种引进开发、代料栽培技术开发、菌糠高效生物有机肥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食用菌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总体生物效率达到90%~150%。引进推广鸡腿菇、白灵菇、姬菇、杏鲍菇等高档珍稀品种,丰富了花色品种,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开发推广麦秸、玉米秸、果枝等代料栽培技术,拓宽了食用菌栽培原料资源空间;开发推广“两菇一菜”高效种植模式,促进了资源、空间、季节的高效利用,增加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研究开发菌糠高效生物有机肥,实现了栽培原料的重复、多元、持续利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三是产业化生产初具规模。食用菌生产已走上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的路子。牟平区依托山东久发食用菌有限公司,建成亚洲最大的双孢菇工厂化生产基地,基地扩展到市外、省外。栖霞市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发展香菇生产,经过几年发展,初步形成香菇生产集约化、区域化发展的格局。
三、烟台市食用菌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生产规模小论文格式。我市是全省食用菌出口大市,但却是生产小市,产品满足不了消费和加工出口的需要。食用菌出口占全省的60%以上,而产量仅占全省的5%左右,食用菌在人们饮食消费中占的比重还很小。大部分出口产品原料依赖外地生产,仅山东久发食用菌有限公司每年就需外购原料2万多吨。
二是产品质量档次低。部分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肥料、化学药品、营养添加剂等使用不规范,生产管理不科学等问题,造成产品安全质量下降。多数产品以初产品形式进入市场,档次上不去,附加值低。
三是菌种生产混乱。菌种是食用菌生产的关键因素。我市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不规范,缺乏统一的行业管理,育种工作滞后于生产,一些劣质菌种流入市场,严重损害了广大菇农的利益。
四是产业化水平低。各地食用菌发展不平衡,经营分散,组织化、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生产基地少,尚未形成一处高标准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域特色不浓、集团规模优势不明显。
四、烟台市食用菌发展主要措施对策
一是发挥技术优势,规范菌种管理。加大菌种生产管理力度,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宣传、督导、联合执法为手段,菌种生产要有生产许可证,菌种销售要有经营许可证,菌种检验合格证。使菌种引进推广和管理有法可依,严格把好菌种关,未经试验示范的菌种严禁使用,保证生产用种高产、优质、抗杂、适应性广、商品率高,提高经济效益。
二是实施菌种标准化生产,建立完善菌种技术规程。使菌种高产、优质、抗杂、商品率高。菌种经过生长特性、抗性、毒性、栽培特性等一系列的质量检验后,方可生产销售。现在新菌种层出不穷,消毒灭菌方法不断革新,制种原料种类拓宽,生化手段广泛采用,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加强科技投入力度,抓技术队伍建设,确保食用菌生产经营企业和生产大户的菌种检验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持证上岗。
三是找准生产主攻目标,合理规划品种布局。在全面提高产量的前提下农业论文,立足我市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按照继续发展传统主导品种、加速发展新兴品种的原则,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争取利用3年的时间,使主导品种与新兴品种的产量比例达到2:1。首先,要继续扩大平菇、双孢菇、香菇3种主产菇类和出口主导产品的生产,巩固发展已有的产业优势。从目前发展趋势看,这3种菇类的市场潜力仍很大、生产效益也很好。平菇生产取料广泛,利用玉米芯、豆秸、花生壳、棉籽壳、果渣、木屑等,或这些原料的混配料均可生产。我市平菇栽培历史悠久,是落户烟台的第一菇,也是产量第一菇,栽培技术成熟,生产技术易被农民掌握,发展基础好。另外,近年来,与平菇同属侧耳类的真菌如鲍鱼菇、榆黄菇、姬菇、杏鲍菇、白灵菇等也悄然走进市场,国内外市场潜力很大,这些菇类与平菇的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相似,因此,发展平菇可以带动出一批新兴菇类的生产,增加花色品种,推进整个产业发展。双孢菇是伴随工厂化生产发展起来的我市第二大菇类,也是出口创汇的第一菇类。随着简易栽培技术和麦秸、玉米秸代料栽培技术的开发推广,我市双孢菇生产已步入工厂化生产与简易设施生产相结合的“双轨”发展阶段,农民可利用温室、大棚、防空洞、空闲房等场所进行生产,其发展基础也很好。香菇是我市新发展起来的第三大菇类,成功开发的果枝代料栽培技术添补了国内空白,产量水平超过了常规阔叶树木屑栽培,我市果木枝条资源丰富,因此,香菇发展潜力也很大。栖霞香菇生产的迅速崛起,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论文格式。其次,加快发展一些市场潜力大、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兴菇类,如国内外市场走俏的鸡腿菇、银针菇、滑菇、杏鲍菇、草菇、舞茸菇、木耳等,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开辟新的就业门路。
四是建立示范基地,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示范基地在新品种试验示范、新技术研究开发、实用技术培训、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一步在全市建立2~3处高标准的市级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发挥示范基地的作用,加强新品种引进开发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大力推广普及食用菌作物秸秆和果枝代料栽培、草菇越夏栽培、“两菇一菜”高效种植、菌糖高效生物肥等先进技术。食用菌和其它病源菌一样,同属于微生物的范畴,极易受到病源微生物的侵染,因此,生产过程中,要通过福尔马林熏蒸、酒精擦拭、高温灭菌、高压灭菌、二次发酵等手段,做好环境、制种设备、生产场所、培养料的灭菌消毒;多数食用菌在出菇阶段,都需要一个中温、高湿、弱光、通气的环境条件,要根据不同的品种,进行科学管理。
五是实施产业化生产,推进区域规模优势形成。区域出特色农业论文,规模出效益。目前,我市牟平的双孢菇生产和栖霞的香菇生产虽具一定规模,但没有形成象东北木耳、丽水香菇、古田银耳、泰山灵芝那样享誉全球的区域特色产业,影响了市场开拓,制约了发展速度。下一步,必须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品牌带动为战略,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在牟平、栖霞的基础上,培植1~2个基地县,3~4处基地乡(镇),以此为带动,推进我市食用菌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每个基地县,要建立和完善一套上下贯通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体系,具备规范化菌种繁育能力,有1~2个主导品种,具有一定加工能力,尽快形成自己的品牌产品和区域特色;基地乡(镇)要建立自己的产销合作组织,集中连片开发,实行“一乡(镇)一品”。
篇6
一、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农耕文化背景
(一)以天、地为本的自然观
《黄帝四经》曰:“人之本在地。”《管子•乘马》曰:“地者,政之本也。”固守土地、崇拜自然是阜阳乃至整个中原地区农耕文化的核心思想,日月星辰的运行,四季的更替,植物的枯荣,土地的肥沃与贫瘠等,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也会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情感。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自然不仅是“本”,而且还拥有“大美”,故民间艺术自从产生之日起便表现出强烈的亲土地、亲自然的特性。余达忠先生认为:“自然作为一种背景性存在影响和决定着人们的生活与思想,对于自然的崇拜是自然而然的,尤其是农耕社会的早期,自然崇拜是一种普遍的思想观念,社会的神话、信仰、习俗、仪式、歌谣等就在这种自然崇拜中形成和奠基下来。”刘继成先生也认为:“人对自然的高度依附性,决定了观念领域对自然价值的全面肯定。正是因此,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天道自然,不管是对儒道还是墨名法,都是哲学认知的起点,‘天人合一’则是共同的价值选择。”通过对甲骨文中“艺”、“乐”和“美”字的分析,他认为这些能够反映精神特征的文字均与自然、农业有关,“后世‘艺’由农业种植发展成为雅化的技能,即‘六艺’,进而发展成精神性的‘艺术’‘;乐’由对谷物丰收的礼赞发展为普遍性的快,进而发展为表达快乐的艺术形式‘音乐’;‘美’则由视觉的胖大和味觉上的鲜,发展成为一般性的审美。这种词义的演进,一方面体现出人类从物质向精神、从实用向审美、从向美感进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农耕文明对于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奠基性。”从对土地的关注到对田间劳动力的需求,生殖繁衍便成了农耕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命题,有趣的是,原本是人类生殖繁衍的问题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却与创造天地万物的阴阳观念紧紧缚在一起。天地、日月、昼夜、男女等等,在阴阳家看来世间万物皆归阴阳,即所谓“阴阳和而万物得”。阴阳观念关于事物发生、发展及相互关系的解释对古代农耕社会人们认识自然、安排农事具有重要意义,它深刻影响到民间习俗、信仰、文化、艺术的形成发展。尤其是“抓髻娃娃”、“生命树”、“葫芦娃娃”、“蛇盘兔”等这类关于生命主题的剪纸,刻意使用了许多象征阴阳两性的图像符号来表达阴阳相合孕育万物的观念,所以作品内容的释义性往往超过了审美性。对于农民来说,通过直观欣赏剪纸图像理解一种文化观念远比阅读文字来得容易,从这一方面讲,阜阳民间剪纸艺术也反过来促进了阴阳观念在民间的传播。
(二)忠义、孝悌,安土重迁的儒、道思想
阜阳地区民风朴厚,安土重迁,生活追求平淡、节俭、安稳。显然,这是与老子所倡导的“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5)的理想社会分不开的。封闭的社会生活造就了本分、知足、勤俭、朴实的农民性格,影响到民间剪纸艺术上则呈现出朴素、内敛、稳定、简约的风格。儒家所倡导的建立在家庭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道德伦理观念是阜阳地区农耕文化的又一核心要素。受其影响,阜阳民间剪纸艺术在以视觉形式播布审美文化的同时,还承担着宣传道德伦理规范的任务。唐家路先生在详细分析了传统道德伦理规范对民间艺术的题材选择、创作观念、艺术样式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后,认为:“是民众普遍的道德伦理及情感要求,创造、选择了这些形象化的题材和内容,使其成为道德教化的工具和伦理情感的符号。与此相应,民间艺术健康、质朴、圆满、完美的艺术风格也常常遵循和追求美与善的统一,体现了民众广泛深沉的情感观念和道德伦理要求。”(6)
(三)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
除上述农耕文化的本原哲学观念以及儒、道诸家思想以外,南北自然地理的分界、南北文化的交汇也是阜阳农耕文化保持鲜明特征的原因之一。作物上稻麦同植,交通上舟车同行,甚至在民风上“北方人的强悍和南方人的柔和也交融于淮河流域人民的习性之中”(7)。从文化地理分布看,阜阳地区地处中原文化圈的东南部边缘,东北是齐鲁文化,西南是荆楚文化,东南是吴越文化。历史上由于战争、人口迁徙、商贸往来等原因,各种文化在此不断渗透、融合,形成兼容南北、承接东西的多元文化特征,反映在民间剪纸艺术上则呈现出“既有北方的简练和粗壮有力,又有南方的精巧和秀丽多姿、粗细相间、刚媚兼备、节奏协调”(8)的独特风格。
二、阜阳民间剪纸的题材与内容
吕胜中先生说:(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9)以农耕为主的农村社会生活是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创作源泉,农事以及与农事相关的民俗现象是民间剪纸艺术最常表现的题材。《管子•牧民第一》说:“仓廪食而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10)《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11)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生辛勤劳作,期盼的就是天下太平、仓有余粮、衣食无忧、少病少灾,因此,土地、自然对他们来说具有特殊的感情,用朴实的艺术语言将田间劳作、养鸭放牧、扬场晒粮、家禽家畜、花草鱼虫等这些生活中最熟悉的形象再现出来,是表达他们思想情感的一种理想方式。利用谐音将自然界不同事物结合起来体现喜庆吉祥寓意是广大农民对土地、自然及农耕生活情感的升华和提炼,民间艺术的创作主体及欣赏主体均为土生土长的农民,共同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追求使得利用谐音表达喜庆吉祥寓意题材成为民间艺术最流行、最通俗的题材。这类题材主要有连(莲)年有余(鱼)、五谷丰登、喜鹊报春、大吉(鸡)大利、福(蝠)禄(鹿)寿喜(鹊)等。一些具有喜庆、富贵、吉祥寓意的喜字、福字、牡丹、荷花、桃、鹤、狮子、麒麟等也是剪纸常表现的题材。(图一)阜阳地区农耕文化的形成发展受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影响较深,几千年来,以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核心的儒家道德伦理规范已深深植入农耕文化的土壤之中,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从艺术方面讲,以表现忠孝、正义、善良等内容的艺术题材反映了人们对道德伦理和情感的需求,实现了艺术审美功能与教化功能的完美统一,这类题材通常来源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阜阳民间剪纸中最常见的题材有三娘教子、岳母刺字、钟馗捉鬼、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白蛇传、木兰从军、夸父追日、关公、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图二)淮河流域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所以古老的生命信仰对阜阳地区的农耕文化传承具有深远影响,这类剪纸题材最具神秘感,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涉及到婚丧嫁娶、祭祖崇拜、求子纳福、驱邪避祸等诸多方面,常见的有关生命信仰内容的题材主要有抓髻娃娃、疗疳娃娃、生命树、扫天婆、牵马小、奈何桥、瓜瓞连绵、老鼠吃南瓜、葫芦、石榴、鱼钻莲花、双鱼、对猴、对马、五毒等。一般来说,剪纸的功能是与题材相一致的,各个时代在剪纸功能的追求上不尽相同,所表现的题材也会有所不同,如剪纸起源时期的原始社会,先民们出于生殖崇拜的需要以雕、镂、剔、刻之法在石壁、树叶、皮革等材料上留下影像。由于剪刻的影像与原物酷似,以至于在古人看来剪纸能够摄取人或物灵魂,所以剪纸才会有了“招魂”功能,这一点可以从一些历史文献中得到证实,如《汉书•外戚传》、《搜神记》、《论衡•自然篇》、《汉书•郊祀志》等均记载有汉武帝因思念亡故的李夫人,命方士齐人李少翁以剪刻李夫人影像为其招魂之事。唐代诗人杜甫的《彭衙行》中也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之句。由招魂发展到祈福纳祥,是剪纸功能的一大进步,也使得剪纸的题材得以大大拓展。唐代的剪纸在沿袭古人剪纸招魂习俗的同时,开始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成为节庆习俗的装饰品。如当时流行的“人日戴胜”、“镂金作胜”、“剪纸宜春”等习俗,《酉阳杂俎》记述有:“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12)李商隐的《人日即事》中有:“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崔道融的《春闺二首》中有:“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唐代李远《剪彩》中有:“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双双衔绥鸟,两两度桥人,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愿君千万岁,无岁不逢春。”可以看出,唐代的剪纸功能已由传统的招魂祭祀扩大到生活装饰,并且这种功能变化在经过宋、元、明、清等时期逐步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与此相适应,民间剪纸的题材也得到极大丰富和发展。“民间剪纸不仅体现民间艺人的审美理想与动机,是作者和欣赏者内心情感的宣泄与寄托,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功能上的实用性。”(13)剪纸艺术发展到今天,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极大提高,已无须再借助剪纸等形式从事驱邪避凶、衍生护生、招魂祭祀等活动,所以美化生活、祈福纳祥成为现代民间剪纸的主要功能,传统的驱邪避凶、衍生护生、招魂祭祀等仅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成为剪纸艺术表现的题材之一。
三、阜阳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
(一)阜阳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
“农耕文明是深植于泥土的文明。土地不仅决定着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国家形态,而且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美和艺术的属性。”(14)阜阳民间剪纸所追求的朴实率真、火热喜庆的艺术风格以及驱邪避祸、祈子纳福的永恒主题,是当地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的具体体现,是农耕文明催生的审美情感的具体体现。因此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繁复与简约、喜庆与肃穆、张扬与抒情并存的特征,是与剪纸的内容以及思想情感要求相一致的。民间剪纸艺术是群体性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主体均是民间百姓,共同的价值观、审美观造就了其特有的艺术形式。求大、求全、求满、求美是淮河两岸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形成的朴素的审美观,是美与善的统一。所谓“圆圆满满”、“和和美美”、“大大方方”、“实实在在”,不仅是艺术审美的标准,更是生活的标准、做人做事的标准,而建立这些标准的基础就是融儒、道、墨、法等思想于一体的农耕文化。受其影响,阜阳民间剪纸的形式多样而活泼,构图追求饱满而完整,造型粗犷而朴实,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例如,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剪纸,其剪刻的刀功较为轻快洒脱,画面布局自由灵活,人或物的造型姿态悠闲,体现出农村地区恬淡宁静、幸福祥和的生活面貌;取材于喜庆吉祥寓意的题材则是采用满幅式构图,多使用牡丹、仙鹤、喜鹊、鹿、仙桃、鲤鱼、麒麟等农耕文化中的祥瑞动物、植物,画面物象造型活泼、喜庆,线条柔和多变,充满动感;(图三)而信仰类题材的剪纸,由于其特殊的表现对象和使用功能,多使用严谨的对称性构图,人物、动物的神态或威严或凝重,姿势动作夸张,具有强烈的仪式感,符号性特征明显。剪刻技法上也多使用简括的刀法,注重物象的外部轮廓特征,不做局部的精细刻画。当然,对于诸如花、蝶、仕女等一些柔美的题材也不失有细腻精巧的表现,但在人物动态处理、线条粗细变化、画面主次经营上仍不作过多修饰,以体现朴素大方的一面。
(二)阜阳民间剪纸艺术的农耕文化内涵
黄淮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发祥地,历史上儒、道、法、释交汇融合,形成了以农耕为基础的多元文化特征,这种多元文化作用下产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审美习惯、思想情感、行为方式等也直接影响到民间艺术的创作活动,从而使得“这种道德伦理及情感观念与民间艺术的审美观念一起,对民众的精神意识产生重要的影响,体现了民间艺术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15)。特别是一些表现忠孝、仁义、先贤、烈女的题材能够为广大民众所传诵,说明渗透了儒、道、等精神的农耕文化所建立起来的道德观念、审美观念不仅成为人们待人处事的行为标准,也成为人们表达自己思想情感,追求理想生活的文化基础,艺术形式的圆满、大度、完美正是这种文化基础的具体体现。从文化传承的本原看,阜阳民间剪纸追求喜庆、吉祥、圆满,除了受儒、道诸家的道德观念、审美观念影响外,实质上也是驱邪避祸、求子纳福、祭祀崇拜等实用功能的延续,是对远古先民生命崇拜的继承和发展。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16)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多子不仅意味着“延续香火”、“孝敬祖先”,而且也意味着能够保持足够的家庭劳动力。从上古时代女娲造人神话到今天的遍布淮河两岸的生殖泥偶崇拜,生殖繁衍历来是民间文化传承的主题。民间剪纸中常出现的“生命树”、“喜娃娃”、“荷花仙子”、“抓髻娃娃”等题材,(图四)人物造型往往是呈正面,双手上举做蛙状,使人很容易想起远古时期的岩画和陶器中的人物形象。蛙纹造型在图像学中被认为是生殖崇拜的主要命题,反映了远古先民祈求子孙繁衍的强烈愿望。赵国华先生认为:“女娲本为蛙,蛙原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又发展为女性的象征,尔后再演为生殖女神。”(17)可见,民间剪纸中出现的蛙人形象是延续了远古时期的生殖崇拜的习俗。这类作品的人物造型很多都是以对称的形式出现,这种对称的形式不仅呈现出一种外在的形式美,更重要的是对称的造型形式反映了民间的一种偶数观念,一阴一阳,一正一负,成双成对,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18)。左汉中先生说:“中国人的‘偶’数观念中,反映着很强的生殖崇拜、生命繁衍意识。民间美术的造型体系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具有对应关系,潜藏着生命、生殖意识的造型规则。”(19)这种以偶数的观念来反映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生殖崇拜命题,一方面是中国道家阴阳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根植于广大农村的关于生殖繁衍的朴素认知。对称手法并非只用于生殖崇拜命题的作品中,一些与生殖崇拜无关的日常生活情趣的题材中,往往也会出现左右或上下对称的人或物的造型。我们虽然不能将所有对称的造型形式都判定为阴阳交合化生万物思想的暗示,但仍然可以认为这是中国民间习俗中所谓“好事成双”的偶数观念的体现,这种偶数观念同样与远古先民生殖崇拜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从化生万物的阴阳偶数对称形式中发现了美的规律,一旦这种美的规律被掌握,人们自然会把它运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阜阳民间剪纸中还有一些将动物拟人化的题材,如《猴子抽烟》、《老鼠娶亲》、《猴子拉车》、《老鼠点灯》、《蛇盘兔》、《大鸡送子》等。这类题材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动物形象较为常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可能要与远古人类的图腾崇拜以及神话意识有关。从考古出土的原始陶器上的人面鱼纹、鲵鱼纹、蛙纹等大量拟人化的造型可以看出,远古时期的先民认同了动物与人类具有某种共同的灵性,或者说远古先民之所以将人类自身与一些动物建立联系,是看中了它们的某种超常的能力,从而加以崇拜。从民俗学上讲,阜阳地区动物拟人化剪纸题材的出现是远古先民的生命崇拜意识以及万物有灵观念不断演化发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