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卫生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医疗卫生事业协同发展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内容,又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手段。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优化区域医疗资源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将京津优势医疗卫生资源直接疏解到河北,由“被动输出”转为“主动疏解”,从而实现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缓解京津就医压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政策建议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对京津冀区域进行科学的功能定位,明确各自在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中的“角色”和“职责”,进而实现合作共赢,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医疗卫生事业协同发展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内容,又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手段。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优化区域医疗资源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将京津优势医疗卫生资源直接疏解到河北,由“被动输出”转为“主动疏解”,从而实现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缓解京津就医压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一、京津冀医疗卫生事业协同发展现状
京津冀土地面积21.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2013年总人口达10919.6万人,占全国的8%;地区生产总值达62172.2亿元,占全国的11%,在国家发展中占重要一极。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适宜,具备医疗卫生事业协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一)河北的基本情况河北省与京津相比,卫生事业发展水平整体居于下游,在保障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京津冀共有卫生机构93323个(含村卫生室),北京10141个,天津4696个,河北78486个,河北占84.1%;三地共有医院2248个,北京647个,天津333个,河北1268个,河北占56.4%;三地医疗机构床位共48.4万张,北京12.3万张,天津5.8万张,河北30.4万张,河北占62.7%;三地医院床位共38.5万张,北京11.5万张,天津4.9万张,河北22.0万张,河北占57.3%;三地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共70328.0万人次,北京20500.0万人次,天津10545.7万人次,河北39282.3万张,河北占55.9%;三地医院诊疗人次共31074.8万人次,北京14707.1万人次,天津6305.6万人次,河北10062.1万人次,河北占32.4%;三地医疗机构拥有执业医师数共232472人,北京85819人,天津32059人,河北114594人,河北占49.3%;三地医院拥有执业医师数共152468人,北京57658人,天津21391人,河北73419人,河北占48.2%。截至2013年8月,北京有三甲医院30家,天津有三甲医院17家,河北只有三甲医院32家。按照北京2114.8万人、天津1472.2万人、河北7332.6万人,河北占67.2%的人口规模,河北省每千人口床位、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数量远低于京津,医学大家、高层次卫生人才、学科带头人严重不足。北京、天津作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高度聚集地,汇聚了全国优秀的医院及研究机构等公共服务资源,长期以来吸引大量外地病患前来就医,据统计,2013年北京市医疗机构中就诊的外地患者接近一亿人次。目前,每天有超过15万的河北患者在北京就医,约占北京市外来就医总人数的23%。
(二)协同发展的现状截至2014年底,河北省与京津医疗卫生管理部门之间签署合作协议4个,248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京津开展了377项不同层次的合作,其中在建或完成项目17项,签约或意向项目360项;与北京合作335项,与天津合作42项。合作范围涵盖医疗救治、疾病预防、血液保障、卫生应急、健康养老等多个领域。在医保方面,京冀人社部门签署了医疗保险合作相关协议。此外,围绕申办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京冀就快速提升张家口地区医疗服务水平达成共识,支持张家口市建设3~4所基础较好的医院。廊坊市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京冀中医药一体化协同发展试点。
(三)探索出的合作模式京津冀三地通过合作医院、合作建科、远程会诊、定期派驻专家会座诊、定期选派医务人员到合作单位进修、双向转诊、科研教学等以医疗机构合作为主的多种形式,推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协同发展,并已探索形成了一批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的医疗协同发展模式。1.传统合作模式。京津方面专家到河北省进行技术帮扶、学术交流、远程会诊以及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河北省选派医务人员到京津进行学习培训。目前河北省与京津合作大多为此种模式,且呈迅速增多态势。2.共建共管模式。双方在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开展紧密合作。如北京朝阳医院与燕达集团共建河北燕达医院,石家庄市第四医院、河北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与北京乐仁堂共建生殖妇产专科医院。这种模式实现了河北省“硬件”和京津“软件”优势的生动组合,具有推广价值。3.集团化管理模式。河北省医院加入到北京的医疗集团,合作内容更为直接和深入。如河北省儿童医院加入北京儿童医院集团。这种模式使河北省患者能够以直通车方式得到北京高端优质医疗服务,同时也能有效提高河北省医疗水平,是可持续、能共赢的合作模式。4.优势专科引进模式。河北省内医疗机构借助京津的人员、技术和设备等优质资源,建立起在某区域内有一定优势的特色专科。如张家口市中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开展肾病、脑病专科合作,承德滦平县中医院与北京中医医院开展肝病、脾胃病、风湿免疫科等专科合作,保定易县中医院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合作建设糖尿病防治重点专科。5.建设分院或实施托管模式。通过建设北京医疗机构分院或实施托管,直接分享北京医疗技术水平。如保定传染病医院与北京佑安医院合作,现已挂佑安医院保定分院的牌子。保定儿童医院与北京儿童医院达成了托管协议。6.一体化管理模式。三地共建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合作机制,在疾控工作方面实行信息、技术、物资等资源共享,建立“一体化”合作平台。三地血液应急联动保障机制,均属于此类。
(四)下一步合作意向河北省在比较京津各医院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根据各医院学科及专业优势,对各合作项目进行了统筹安排,从各三级医院申报的232个合作意向中遴选出合作项目93个,合作对象包括国家卫计委直属医院12家、北京所辖医院、大学或医疗集团22家、天津所辖医疗机构5家,涉及科室或学科范围达20余个,每家京津合作医院对接河北省各医院数量平均为1.7个、开展合作项目数量平均为2.4个。合作形式主要包括科室间合作及医院间全面合作两种,其中,有科室间的合作项目68个、医院间全面合作的项目25个,院间合作项目涉及河北省医院23家、京津医院17家。此外,与北京有3个教学研究机构或医疗集团的合作项目正在推进。
二、存在问题
当前,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机整合三地医疗卫生资源,做好区域医联体工作,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政策规定不统一的问题。京津冀三地在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差异显著。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新农合等医保统筹层次、保障水平、报销比例、管理制度等差异较大,支持社会办医、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等政策有待衔接。二是卫生信息共享不畅的问题。卫生信息化总体滞后,业务管理多头运行、各自为阵。以新农合为例,北京市没有全市联网,无法与河北省对接。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收费系统各为专网、结算困难。医疗机构间缺乏信息共享渠道,临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以及医疗文书、医疗责任等不能有效互通。三是协同机制未确定的问题。统筹协调多地区、多部门、多行业的支持保障、管理运行、互动共赢等机制亟待建立健全。四是医疗标准不一致的问题。河北省医疗服务价格与国家2012版规范大体接近,但远低于京津现行标准。五是医疗水平差距悬殊的问题。河北省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服务能力等整体发展水平与京津两地差距较大。破解京津冀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的困难和障碍,既是推动协同发展的必然环节,也是京津冀三地亟待解决的共同课题,需要三地协力合作,破除壁垒,搭建平台,积极向拓宽领域、提高层次、健全机制方面推进。
三、政策建议
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是一项重大改革和浩繁的系统工程,对于阻碍协同发展的特殊矛盾和特殊问题,要明确原则,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
(一)协同发展需要坚持的原则强化协调发展,优化机制形成合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强京津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一体性;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整体推进和构建以医疗卫生、公共卫生、健康产业和技术交流为主体的发展布局;发挥政策驱动作用,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卫生协同发展。立足自身发展,固本强基提升能力。以筑牢网底和强化县级为重点,扩大卫生资源总量;以做强重点专科和打造精英团队为跳板,强化优质资源辐射和带动;以实施对口帮扶和人员培训为抓手,引导现有资源逐级下沉。注重借势发展,吸附承载挖掘潜力。立足河北省医疗体系现状,明确河北省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空间和京津医疗功能的疏解空间;丰富合作方式、拓展交流平台,配合北京城市就医压力疏解;积极对接京津优势专业,积极引进人力、技术和管理等优质资源。突出特色发展,优势互补增强活力。整合全省优势医疗资源,出台配套助推政策,制定专项规划,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特色医疗专科打造、拔尖人才培养和卫生计生骨干储备,打造具有河北省特色的医疗服务品牌。
(二)需要抓住的重点坚持规划引领与结构调整相结合,推进资源合理布局。在贯彻落实国家统一规划、京冀“6+1”合作文件、津冀协同发展五项协议和三地医疗卫生协同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实施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结合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以京津为聚集区的医疗资源布局优化,建立区域医疗中心,搭建功能承接和吸附平台。同时,结合各地区域位置特点,合理划分功能区域,搭建医疗卫生功能承接平台。坚持服务京津与发展河北省相结合,打造互利共赢格局。继续深入组织落实原卫生部与河北省政府《关于共同促进河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框架协议》以及京冀《卫生合作框架协议》,努力推进合作事项拓展、合作项目延伸和体制机制深化。积极推进省直医疗单位与京津大型医院开展业务对接,并组织市县两级本着业务对口、实力对等的原则,与京津有关医疗单位深化全方位合作。根据河北省三级医院学科及专业优势和实际需要,对合作项目进行统筹,争取国家和京津卫生计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促进三地在设立分院、组建联合体和项目共建、技术协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合作范围。坚持整体谋划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承接京津医疗功能。抓好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打造一批具有河北省特色品牌的重点临床专科。加强人才培养,以医学拔尖人才培养和医学骨干储备为着力点,切实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阶梯储备。同时,强化转诊病种分析,增强功能疏解针对性,将全省三级医院和环京二级医院转诊前10个病种作为发展的重点,每个病种确定三家以上医疗机构作为特色专科的打造基地,依托京津技术支持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有针对性地就地消化转诊京津人数。以京张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抓住合作共建机遇,探索合作新模式,进一步承接力度,全面提升奥运医疗保障能力,推动京冀区域医疗卫生的共同发展。坚持长远布局与项目先行相结合,提升整体医疗水平。一是着眼长远,编制实施《河北省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发展纲要(2016-2020)》,以及卫生计生服务体系项目库,统筹人口流动性加大、老龄化加速、疾病谱变化等社会问题,引导医疗服务体系均等化、多元化、立体化发展;积极推进卫生信息共享互通,以医疗卫生信息共享、远程会诊、医疗设备共享、一体化预约和诊疗服务为重点,推进京津冀三地医疗卫生信息共享,促进京津冀区域内医疗技术交流和合作。二是立足当前,实施项目突破,抓紧与京津协商确定一批新的合作项目,重点推进燕达医院与北京朝阳医院合作,涿州市医院与301医院共建保障基地等重点项目,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进一步加强吸附机制建设,尽快完善省内分级诊疗制度、京津冀区域间疑难重症会诊等制度,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努力压减转诊京津患者数量。
篇2
关键词:卫生医疗机构;税收政策;分类管理;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O1―0059―02
自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卫生医疗事业取得了迅猛发展。就笔者所在的城市而言,目前,该市拥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2544家,其中省级医院4家,驻军医院2家,市直医疗机构14家,县级医院72家,乡镇卫生院311家,其他医疗机构12452家(含民营、厂企、社区服务中心、诊所、村卫生室)。该市医疗经济呈现迅猛发展势头,但医疗机构缴纳的税收却很少。据统计,2007年全市只有39家医疗机构入库营业税,入库营业税款只有10.3万元,城镇土地使用税0.5万元,房产税1.7万元。这说明目前医疗卫生机构税收政策在贯彻落实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需要对现行医疗机构税收政策及监管体制进行深入分析和改进。
一、现行医疗机构税收政策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受制于多个部门
国家实行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将医疗机构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税务机关根据医疗机构的性质、社会功能及其承担的任务,制定并实施不同的优惠政策。对医疗机构是否属于营利性的法定界定应属于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然而,由于目前医疗卫生体制尚不健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医疗机构的分类认定管理还不严格、不规范,基层税务机关在实际税收征管工作中时常发现,有些卫生医疗机构明明是某些社会组织或个人挂靠某个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或与其合资、合作而设立的“科室”、“病区”等,应属于营利性医疗机构,但其行医执照上却标注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务机关在政策落实中往往无所适从。
现行政策规定,“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免征各项税收。不按照国家规定价格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不得享受这项政策。”这就表明,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减免资格的决定权不是属于税务部门,而属于物价部门。税收减免审批权与税收减免资格决定权的分离,直接导致该项政策形同虚设。
此外,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收入,按规定征收各项税收,也就是说,这类医疗机构应使用税务机关的发票,而不应使用财政部门监制的收据。但事实上,据调查,目前绝大部分营利性医疗机构仍在使用财政部门的收费收据。这样,就出现医疗机构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的收费凭证的情况。只要税收政策在两者之间存在差异,势必会造成医疗卫生机构在收费票据选择上的差异。同时,财政部门也不愿放弃既有的经济利益和权利,鼓励和纵容营利性医疗机构领取财政部门的收费收据。
综上所述,一项税收政策在落实过程中要受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物价部门以及财政部门等多个部门的牵制,税收的执法权往往需依赖其他部门才能实现,因此税收执法难度相当大。
(二)税收政策缺乏可操作性
政策规定“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自其取得执业登记之日起,3年内给予下列优惠:对其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其自产自用的制剂免征增值税;对营利性医疗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车船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3年免税期满后恢复征税。”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免税优惠的前提条件是“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但各级税务机关至今都没有对其所包含的形式和具体内容做出进一步解释和明确规定。究竟符合什么条件才能属于“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范畴?履行减免税报批手续的具体程序是什么?减免税方式是先征后退还是直接减免?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政策缺乏可操作性,就会造成税务机关政策执行不规范,进而造成营利性医疗机构未经税务机关批准自行享受3年免征税款政策的情况。
(三)税收制度不完善
政策规定,“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收入,按规定征收各项税收”,但营业税条例及实施细则规定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免征营业税,现行营业税的9个税目中均没有“医疗卫生”专门适用的税目,并且其适用的税率究竟是多少,也没有明确的政策依据。此外,税收优惠政策方面,由于现行政策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收入只给予3年内免征营业税的优惠,部分营利性医疗机构在3年免税期满后,往往会采取变更名称等形式,以达到继续享受免税优惠的目的。这样,对营利性医疗机构进行征税就流于形式,在实际征管工作中不容易执行。
二、对医疗卫生机构税收政策的建议
1,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分类管理。作为医疗卫生机构税收政策落实过程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医疗机构的分类管理尤为重要。根据有关法规和政策规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得投资与其他组织合资合作设立非独立法人资格的营利性的“科室”、“病区”、“项目”。已投资与其他组织合资合作开办的营利性“科室”、“病区”、“项目”,应停办或经卫生行政和财政等部门批准,转为独立法人单位。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与境内外社会组织或个人合资合作设立的非独立法人营利性的“科室”、“病区”和“项目”等部分。原则上应分立为独立法人的营利性医疗机构。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严格执行分类认定标准,做好对医疗机构的认定工作;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税务机关在执行中发现非营利性机构不符合条件的,可将有关情况及时反馈给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实现部门间的信息顺畅流通。
2,进一步规范对医疗卫生机构票据的管理。票据使用不正确,必然会影响税务机关对应税收入和非应税收入的识别。这就要求税务和财政部门必须各司其职,严格按照文件的要求对各个医疗机构的领取发票情况进行规范。一方面,财政部门要对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收据进行清理,对不符合领购资格的医疗机构坚决不予领取。另一方面,针对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使用计算机填开票据的情况,税务机关要对其加强监督检查。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与其他服务、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非医疗服务取得的收入,一律使用地方税务机关统一监制的医疗机构服务专用发票。要通过加强源头控管,实现以票控税,避免因票据使用不规范而对适用政策产生分歧的情况。对未按规定开具、取得发票的行为,要严格按发票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3,在营业税征收范围内新增“医疗卫生”税目。相对于现有政策对医疗服务的界定,该税目范围还应增加护理等项目。内容包括:医疗服务机构对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治疗、护理、康复和提供预防保健、接生、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服务,以及与这些服务有关的提供药品、医用材料器具、救护车、病房住宿和伙食的业务。同时,鉴于医疗服务是一项特殊的社会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福利和公益的特征,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幸福密切相关,建议实行较低的税率。
篇3
【关键词】初级医疗卫生保健;卫生服务整合;公共卫生;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卫生服务体系整合的实现首先体现在能否建立一个以初级卫生保健为基础的高效率的卫生体系,这个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的模式应该是:卫生服务提供行为应从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保障服务要全民覆盖和可及;要强调健康促进和预防;要以居民的健康需求为基础;要政府主导下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卫生规划,多部门合作,使服务提供更加连续、公平、有效、高质量和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健康期望。
1.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与挑战
1.1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四大方面”和“八项要素”。四大方面包括:①促进健康;②预防保健;③合理治疗;④社区康复。八项要素包括:①当前主要卫生问题及其预防和控制方法的健康教育;②增进必要的营养和供应充足的安全饮用水;③基本的环境卫生;④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⑤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⑥地方病的预防与控制;⑦常见病和创伤的恰当处理;⑧基本药物的供应。
1.2中国初级卫生保健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
其一是初级卫生保健的范畴要随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卫生保健的要求愈来愈高,不仅要求有医有药,而且追求健康长寿。同时人类疾病谱正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肺部疾病、精神病等)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上升,据WHO估计,全世界60%的死亡是由慢性病造成的(不包括艾滋病),慢性病已经成为各国疾病负担和医疗成本的主要来源,如果防治不及,会给社会、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慢病患者需要从不同的服务提供方那里接受长期、复杂的治疗,包括早期预防、疾病治疗和社会照顾等,分割的医疗服务体系难以及时预防疾病的发生,难以为患者提供连续、统一的医疗服务,而且会造成无效的、不安全的治疗和重复治疗,严重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健康,增加了医疗成本和患者的经济负担。
其二是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将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化。中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保健与需求上升到重要位置。
其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使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成为致病的重要原因,使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预防保健工作要从理论上、技术上、方式方法上适应这一发展变化的趋势,初级卫生保健势工作必具有新的内容与任务。
其四是中国目前的基本卫生保健保障制度只重视疾病发生后的治疗,而不是事先的预防。卫生服务提供中缺乏预防保健干预措施,预防、保健和疾病治疗之间相脱节,只管病人进了医院后的治疗,而不是从源头上减少病人进医院的次数。这种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服务模式不仅在宏观上不利于在宏观上改善人群的健康状况;而且在微观上会因忽视个体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服务的提供从而增加医疗费用的支出,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影响制度发展的可持续性。若不及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转变服务提供的模式,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医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医药负担将会日益加剧。
2.初级医疗卫生保健对卫生服务整合的意义
卫生服务整合是为了提供连续、无缝隙、统一的医疗卫生服务,是为构建整合型的高效有序的卫生服务体系,而这个体系包括各种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和医院,要提供多个层次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而初级卫生保健是卫生服务整合型体系的核心与基础,也就是说初级医疗卫生保健工作的制度建设的好坏是衡量卫生服务整合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卫生服务体系整合提供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及其健康促进一体化的服务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卫生改革的重点。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陆续提出构建整体化服务提供系统的构想,旨在通过这种整体化体系的变革提供整体卫生保健服务,实现卫生保健“安全、有效、有效率、及时、公平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
3.初级卫生保健制度的建设的平台与实践形式
而初级卫生保健制度的建设,需要通过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城市社区卫生体系和农村生体系这些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国实践中初级医疗卫生保健整合形式有:健康管理团队、全科医生团队、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等服务模式等均是对整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探索。
4.初级卫生服务保健体系建设的重点
4.1促进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及其健康一体化服务。
进行预防保健、门诊、住院、家庭康复之间的横向整合,使患者在不同阶段所接受的服务实现无缝衔接。促进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临床甚至社会服务等有机整合,尽快弥合医学学科间以及医学与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之间的裂痕,改变症状驱动式的医疗模式,坚持防治并重和立体健康理念,同时促进专科机构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提供,并在初级服务、专科服务乃至临床关怀机构之间建立无缝链接,使得患者在提供系统甚至家庭都能获得综合的服务,服务提供行为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保障服务全民覆盖和可及,强调健康促进和预防,形成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完整的、连续的保健服务链。
4.2构建有序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有序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建立整合型卫生服务的基石。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需要协同推进医疗保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将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适当降低参保人员社区就医自付比例等措施,引导参保人员利用社区医疗服务。既方便了参保人员就医购药,减轻了参保人员费用负担,也促进了医疗机构的公平竞争和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完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就医与支付管理,建立参保人员利用社区服务的激励机制。实现双向转诊制度与医疗保险支付体系的真正对接。关于门诊大病,建议对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病推行疾病管理,采取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大医院和社区签订联合医疗服务协议的方式,对转诊程序和费用支付衔接办法进行明确约定。关于普通门诊,探索地区可借鉴英国经验,对参保人员试行社区卫生服务守门人制度。推行医疗保险费用支付绩效考核。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医疗保险支付审核、监督办法与指标,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按绩效付费,强化医疗服务绩效考核,用经济杠杆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效率的提高。
篇4
【中图分类号】 G 478.2 R 197.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1014-02
【关键词】 卫生服务研究;组织和管理;学生保健服务
高校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是为高校学生和教职员工服务的卫生机构。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推进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在运行中也面监许多新的问题。高校教职工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择定点医疗保健机构,高校医院不再是教职工就诊的必选或首选医院。在经济体制转变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的发展,医疗保健机构作为高校的“附属”设施,不可能得到学校的重点投入,设备添置难,医务人员进修培训难,高学历、高水平的医务人员引进难,学校医疗卫生工作面临巨大压力,影响了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的建设和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
本文旨在通过对上海市高等学校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在规模建设、科室设置、人员队伍配置等内容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上海市各级各类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医疗保健机构现状,为上海市高校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出建议,促进高校医疗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
1 对象与方法
选取上海市高等学校28所,高职高专类学校26所,中等专业学校56所,总体覆盖率为82.1%(高等学校覆盖率为90.3%,高职高专类学校为86.7%,中等专业学校为76.7%)。被调查学校均设有校内医疗保健机构,各校区也均设有分支机构。对选取学校医疗保健设置、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及卫生人员职称构成情况进行调查。
2 结果
2.1 卫生机构 由表1可见,各院校在医疗机构设置上大多以门诊部和卫生所为主,科室设置较齐全,除预防保健科和综合门诊室外,主要开设的临床科室有内科、外科、口腔科和妇科;高职高专类学校以卫生所和保健站为主,主要以综合门诊的形式提供医疗服务;中等专业学校设为保健站和卫生保健室,提供综合门诊服务的仅占57.1%,所有高校和半数以上的中专学校医疗保健机构也承担着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2所高校设有住院病床并提供住院服务,其他各校通常提供门急诊服务;但门急诊观察床设置率较低,设置床位数较少,总体设置率为45.5%,3张以上床位设置率仅为13.6%。
表1 上海市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配置及服务情况
组别学校总数内设医疗保健机构12≥3类型综合医院门诊卫生所保健站卫生保健室/医务室服务内容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生指导服务方式门诊急诊住院
高等学校28151031186212828252762228172
高职高专学校262312014183242423221626100
中等专业学校5655100004214523649443245370
合计110931251191062181048897931052106332
【作者简介】 张浩(1983- ),男,上海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卫生、卫生经济。
【作者单位】 1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 200023;2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 复旦公共卫生学院;4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 马进,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 200023。
2.2 卫生人员 参与调研的学校共有医卫技术人员1144人,其中医师667人,卫技人员477人。医卫人员实配达标校比例为20.9%,但各校在人员配置上也存在失衡现象,有些院校在应配人数和实配人数短缺明显。总体来看,其中全科医师比例基本达到要求;但从学校层面看,达到要求的学校只占41.8%,中专学校医师配备数以1~2人为主,见表2。
调查学校的内设医疗保健机构中,90.9%达到“医卫人员占总在编人员比例80%以上”的要求,且高校、高职高专类学校、中专学校达到要求的比例均在90%以上。总体来看,中、高级技术职务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的62.2%;但从学校层面看,达到要求的学校只占46.4%。见表3。
表2 上海市高校校内医疗保健机构全科医师比例
组别医师总人数全科医师人数达标学校数
高等学校461131(28.4)12(42.9)
高职高专学校10120(19.8)9(34.6)
中等专业学校10543(41.0)25(44.6)
合计667194(29.1)46(41.8)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表3 上海市高校校内医疗保健机构中高级职称医卫技术人员比例
组别医卫人员总数中高级职称人数达标学校数
高等学校860558(64.9)15(53.6)
高职高专学校13771(51.8)11(42.3)
中等专业学校14782(55.8)25(44.6)
合计1144711(62.2)51(46.4)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进一步分析发现,医师中中、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相对较高,占70.3%;各学校达到要求的比例也有所增加,尤其是高校医疗保健机构中中高级职称医师占总医师数的75.0%;中专学校达到要求的学校比例较低,为46.4%。见表4。
表4 上海市高校校内医疗保健机构医师中高级职称比例
组别医师总人数中高级职称医师达标学校数
高等学校461347(75.3)21(75.0)
高职高专学校10158(57.4)15(57.7)
中等专业学校10564(61.0)26(46.4)
合计667469(70.3)62(56.4)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上海市高校医疗卫生保健机构设置类型有限,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方式简单;卫生人员分布不均衡,中高级技术职务人员比例不合理。针对于此,笔者建议如下:(1)学校和政府应在经济上加大投入,政策上给予强化,高校医疗卫生保健机构的重要功能和设置标准应该严格以预防保健和传染病、常见病的防治为主,而非包揽全部医疗任务。(2)以加强学校卫生室认证建设为第一阶段目标,在建设过程中着重通过人员队伍建设带动工作条件的改善。在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进行功能定位的同时,提高校内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准入要求,并按照全日制学生和教工综述的1.5%左右比例对医疗卫生保健人员进行定编,定期进行绩效考核。同时加强对卫生人员的职业培训,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稳定专业思想,更好地实现其为师生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功能。(3)明确人员任职资格,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学校卫生保健人员应具备全科医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师的育人技能,因此,建设双师型(医师、教师)的人员队伍是校内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4)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不能等同于以服务成人为主的心理咨询师,必须具有心理学、教育学背景以及医学、预防保健学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共同组成心理咨询团队的形式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下,学校卫生工作不仅需要满足学生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还应该为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保障的需求而不断探索发展。学校卫生保健机构只有不断加强基本建设,完善医疗保健人员队伍发展,在社会医疗改革发展中准确定位,进一步细化预防保健工作,扩大健康咨询范围,探索系统化的健康教育模式,才能实现保证在校师生员工的基本健康需求,保障学校工作的稳定、健康、顺利开展。
4 参考文献
[1] 张毅.高校医疗保健机构运行中面临的新问题.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3):69-70.
[2] 石阶瑶.高校卫生机构在改革中的定位.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14(4):131-133..
篇5
[关键词] 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B
当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包括人力资源、财政支持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绩效评价等方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卫生人才奇缺、年龄结构老化、医疗机构简陋、仪器设备落后等,导致大、中医院患者人满为患而乡镇卫生院则成为饿汉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对于满足农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是针对广大农村群众的一种农村公共服务,包括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建设以及对各种多发病、常见病、传染病等的控制与治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构成主要包括: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村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和救治急症病人,同时负责对下属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而村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向其周围居民提供一般性的疾病诊治工作。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基本功能是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以及承担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即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影响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有:一是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强而有力的财政支持是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二是政策,政策支持是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基础,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保证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落实预防保健工作、防止因病致贫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同样大大促进了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建设和医疗队伍的发展;三是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农村居民的大力配合,才能使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达到一个比较广的覆盖率。
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分析
1.政府投入不到位,部分基层卫生机构运转困难
虽然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乡镇卫生院房屋和配套设施都得到了改善,但部分基层卫生机构仍存在诸多问题,运转困难,主要表现为:首先设施技术水平落后,部份乡镇卫生院由于资金压力无法引进一些新型医疗设备,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看病需求;其次,村卫生室业务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虽然有关部门加大了村卫生室建设的力度,但仍存在几个村周围仅有一个卫生室的现象,同时相当一部分的村卫生服务站只有“老三样”——听诊器、血压器、体温计,卫生事业发展于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不相适应。
2.人才队伍水平和结构不合理
目前,部分乡镇卫生院的医生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赤脚医生;二是各地卫生院校或医学院的毕业生。从比例看前者居多,其主要问题表现在非科班出身,医术不精,责任心不强,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广泛的医疗需求。部分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学历层次和职称等级仍相对偏低,直接影响到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水平。另外,由于农村交通、生活条件和待遇等问题,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稳定性并不高,很多卫生机构出现“招不到人”和“留不住人”的局面,技术骨干呈现入少出多的情况,人才流失严重。
3.制度不健全、保障机制不完善
一是在新医改实施后,虽然农村居民医保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对重大疾病的应急和保障机制仍有待完善,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卫生事件的应变能力相对薄弱,相应的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同时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体制不畅、收支不平衡以及补偿范围狭窄等问题,难以发挥医疗卫生体系对农民的保障作用。二是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运作机制不完善,缺乏规范性,随意性大,当前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分散程度高,卫生机构之间竞争处于无序状态,公共医疗卫生机构存在职位缺失和错位的现象,既影响服务体系的规模和质量,又降低了医疗卫生组织体系的运行效率。三是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如处理医患纠纷机制不完善,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其他部门政策公益性不明显,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培训支持政策不完善等。
4.医疗服务质量低下,医疗事故频发
在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中,由于医护人员专业素质和医药监管导致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事故问题屡见不鲜。由于医师数量缺乏医疗人员专业水平低下,部分“医生”根本就不具备开处方的资格,或是一些医生为谋取个人利益,乱开药、拿提成、吃回扣,给患者造成更大负担,甚者危害患者身体健康。根据有关调查,部分村卫生室未能配备高压灭菌设备、紫外线灯管,甚至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的情况,在对相关药品的抽检记录中,不合格率也相对较高,极大的影响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具体对策建议
1.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力度。资金投入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投入上要突出重点,资金投入应以卫生监督、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医疗救治以及卫生院基本建设为主,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询医、求医需求;二是创新投入方式,建立既投入、又考核、能激励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的制度措施,如根据卫生机构的服务绩效,定向拨付一定的卫生费用,或是进行相关的业务经费补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功能和效率,同时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各类资金投资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鼓励社会和个人举办农村卫生机构,改善农民就医条件;三是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进一步巩固以县医院为龙头的基础上,完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尽早进行危旧病房的改造及医疗仪器设备的更新,将基本建设、设备更新、正常维护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安排,改变过去“老三样”的就医条件。
2.加强卫生人才引进,构建人才队伍长效机制
农村需要进一步严格医疗卫生人员进入标准,构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长效机制。首先,严格人才选拔机制和用人机制,杜绝“走后门”、“关系户”现象,通过竞争机制选拨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公开招录临床专业毕业生进入乡镇卫生院,尽快改变镇、村医务人员队伍老化、人才匮乏的被动局面;其次,实行严格的职业资格制度,要求各层次医药人员均须通过相应的职业测试,杜绝无证上岗,在三级医疗机构中应合理配备现有的职业医师和乡村医生,尽可能为农村人口提供有效的医疗保障和便利;再次,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专业技术人员轮岗培训机制,例如政府可以从卫生事业经费中列出一块培训经费,用于支持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补助,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完善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编制管理政策,鼓励医学高等院校优秀毕业到基层服务、对口支援,并在职称晋升、福利待遇等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建立吸引人才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最后,完善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机制,巩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前期取得的成果,把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进一步建立激励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激发乡镇、村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3.完善对口帮扶、双向互动、定期进修制度
农村基层医院要与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大中医院建立起较为牢固的协作关系,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农村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委托管理、团队引进、人才柔性流动等方式加强与医学高校科研院的对接,可以通过脱产学习、进修培养和专家带教等形式对乡镇村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培养,整合资源,取长补短。各基层医院可以在各个领域中选不少于1名的业务骨干外派到市人民医院或中医院等进修,逐步形成每个主要业务科室有一个带头人。
4.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作用
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的内部运行机制,调整合作医疗的参与条件、报销范围和报销比例等,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并通过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来弥补新农合中资金补偿不足的缺点,以此来保障农民的医疗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农村药品监管机制、保证政策有效性,药物对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来说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农村卫生服务的质量,完善和强化农村药品监管机制可以有效保障农村人口的用药安全。同时,加大宣传,减少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道德风险,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严格监督体系,对医院与医生的业务水平、患者治愈率及满意度、医德、服务质量及效率等做出评估,从而满足患者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总之,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应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加强医生职业化和乡镇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建设,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引进新型医疗设备,提高医生的技术层次,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引进并留住优秀卫生人才,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作用,以提高农村卫生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稳定农村医疗队伍。
[参考文献]
[1]蒋玲玲,李合伟.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社会发展,2012(4)
篇6
2010年12月25日起,浙江省永康市16所乡镇卫生院正式实施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确定基本药物507种;2010年12月25日,所有基本药物全部按零差价向新永康人和本地居民提供[1]。2011年,我市全部16所乡镇卫生院全面开始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根据本地服务人口进行卫生院人员核编,全市定编1161人,正式在岗790人。通过一年的基本药物零差率和绩效工资实施,我们对乡镇卫生院的运转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
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和绩效工资取得的成效
群众在乡镇卫生院就诊的医药费用负担明显减轻:2011年1~12月门诊人次36843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23%,门诊人均处方额去年84.71元,今年51.65元,同比下降64%;全市16所乡镇卫生院门诊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7.5%,住院比去年同期减少5%。实行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和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医务人员创收压力明显减轻;加上农保支付报销补偿方案不断优化,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抑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把门诊、住院均次费用的零增长、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等指标列入医疗机构考核内容,群众在乡镇卫生院就诊的医药费用明显减轻。
坚持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随着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和永康市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实施,乡镇卫生院回归公益性,医务人员服务重心转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保护农村居民健康为目标,开展基本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指导等“六位一体”公共卫生服务,辖区责任医生服务网络、区域社区卫生服务圈建设逐步加强,责任医生公共卫生服务示范片创建为我市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得到进一步增强,随着绩效考评体系完善,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动态管理系统建立,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开展处方点评,医院医德医风建设成效显著:随着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和绩效工资实施,乡镇卫生院彻底摆脱既往以药养医的局面,但药品“回扣”触角有向基层蔓延趋势,我市实时将处方点评制度在全市乡镇卫生院推进,落实日常督查措施,我院的抗生素使用比例从1月份的65.63%下降为35.32%,输液比例从41.26%降26.68%,抗生素滥用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基本药物制度和绩效工资初期存在的问题
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不能实现乡镇卫生院医疗和抢救全覆盖,患者分流未能有效实现:目前,我省核定的基本药物为国家基本药物302种,浙江省增补150种,我市增补过渡期使用50种。实施以来发现,由于部分医疗急救必须品种、妇科、儿科用药不在目录内,同时群众不良用药习惯尚未得到有效纠正,乡镇卫生院对核定级别以外的就诊患者不再接诊,患者认为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下降了,而药品零售企业处方药零售不规范,村卫生室、个体诊所未列入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和用药规范管理,增加了医疗风险和医患纠纷。
医院正常上、下班时间未能满足公共卫生上门随访要求,责任医生自身健康诉求未能得到重视,进修学习机会缺乏,导致责任医生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积极性有所下降。
简便、易操作的绩效分配机制尚未充分形成,现有分配机制不能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以流动儿童管理为例,作为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项目,却未被列入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预算,相关服务也未列入绩效工资报酬。根据永康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要求,各单位根据现有在职职工总数核定除基础绩效工资外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各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奖励总量内,各自制定绩效奖励分配方案进行分配,既往公共卫生服务服务经费用于购买社区医生劳务支配部分在实施绩效工资后被取消。但是不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责任医生工作量、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差别较大而平均可分配绩效奖励基本相同,未能充分体现绩效工资改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临人才流失严重,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的问题:人才流失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没有职业荣誉感和职业成就感。我们在和社区医师交流的时候,他们普遍反映没有荣誉感。社区卫生服务应该与个人的发展空间相辅相成,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长的土壤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思考和建议
调整市本级过渡期使用药品,加强急救药品储备:在充分听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意见的基础上,对市本级2011年使用的过渡期药品进行调整,保证乡镇卫生院医疗需求。对部分未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确属临床抢救必须药品,报经省里同意后另行采购,以有效防止医疗风险和医患纠纷的发生。
加强健康宣教,培育安全医疗环境,营造良好医疗氛围:临床医护人员应加强与患者沟通,开展一对一宣教,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让患者了解基本用药过程,避免非需治疗、过度治疗。政府部门、宣传部门、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开展公益性广告宣传,加强安全用药、按需用药正面引导,促使广大群众形成良好用药习惯。加强村卫生室、个体诊所、药品零售企业监管,根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和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制定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基本用药目录,培育安全医疗环境。加强医患纠纷舆论正确引导,营造良好医疗氛围。
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增加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编制:建立并贯彻落实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完善培训模式和政策措施,建立全科医生培训补偿机制,适当放宽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学分要求,增加全科培 训项目实用性、可操作性。建立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培训基地,加强政策指导,支持医院以提高临床实践技能为核心开展医务人员岗位培训,提高全科医生培训可及性。建立全科医生进修轮训制度,以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为原则,逐步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内容,防止医疗队伍断层现象发生,提升全科医生职业荣誉感和职业成就感。尽快对全科医生进行明确的定位,应该有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编制。这样,全科医生才能摆脱冗杂的日常事务,其综合服务和临床能力才能提升。
进一步强化医院的绩效管理,提高职工积极性:完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实施方案,在基础绩效分级管理基础上,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着眼社会收入分配全局,根据不同地区服务人口、辖区公共卫生服务总体任务差距,以工作人员实绩和贡献为依据,完善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提高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在财政支付到位情况下,建议适当提高医生工作量、劳动强度、劳动时间投入较大地区绩效奖励工资支付比例,对节假日不能正常安排休息的社区医务人员进行适当补偿,所需经费不在绩效奖励工资控制总量中列支,采取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或医疗收支结余支付办法,提高责任医生参与基本医疗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热情,使广大群众能充分享受到医改的好处。
篇7
关键词 医疗卫生医疗机构行政处罚
深圳市某街道卫生监督所2006年成立医疗保健监督科,2007年开始对辖区的社会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卫生监督。可以说行政处罚是重要的监督管理手段,5年来对医疗机构出现的违法情况进行调查并予以行政处罚,为规范社会医疗机构的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确定今后监督工作重心、规范医疗市场,对5年来99宗医疗卫生行政处罚案卷汇总,进行回顾性分析。
资料与方法
深圳市某街道卫生监督所2007~2011年99宗医疗卫生行政处罚案卷。
方法:通过调阅深圳市某街道卫生监督所档案室的行政处罚案卷,对2007~2011年99宗医疗卫生行政处罚案卷中的超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范围进行诊疗活动案(下简称超范围)、使用未取得处方权的人员开具处方案(下简称处方权)、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案(非卫技)及未经许可擅自从事终止妊娠手术案(终止妊娠)等案由汇总,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007~2011年医疗卫生行政处罚99宗,其中2009年有1间医疗机构因超范围、处方权被各处罚2次,有1间医疗机构因处方权被处罚2次;2011年有1间医疗机构因超范围、处方权被各处罚2次,有4间医疗机构因超范围被处罚2次,有1间医疗机构因处方权被处罚2次。见表1。
依据表1数据,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
讨论
篇8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医疗纠纷事件频发[1],严重影响了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加重了医院运营成本,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医疗纠纷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根源,受体制机制、医疗环境、技术水平和医疗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笔者试图从卫生经济管理的视角对医疗纠纷予以分析。
1医疗纠纷的成本内容
1.1有形医疗纠纷成本(1)医疗赔偿金。(2)医疗诉讼与鉴定费用。(3)医疗纠纷后患者继续治疗所产生的费用或协议免除的费用。(4)医患双方冲突可能造成的公共财物的损失。(5)医患双方发生冲突引起停诊、停业而造成的医疗收入损失。(6)医患双方冲突中,双方人员肢体冲撞导致人员受伤所付出的医疗费用。
1.2无形医疗纠纷成本(1)纠纷引起医患关系紧张,冲突升级,从而使医院声誉受损。(2)医疗纠纷导致当事人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
2医疗纠纷的原因分析
2.1医院补偿机制和医疗项目定价不合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处在转轨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财政对医院的补偿比例逐年下降,使医院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因此医院运行所需经费必须通过为患者提供服务收取费用而获得。无形中将医院推向了市场,客观上默许了医院的市场逐利行为。再者现行医院收费价格与实际医疗服务成本严重背离。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与价格严重扭曲,医生的技术劳动价值在收费价格中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加之我国的医疗服务价格是按服务项目收费,收费多少与服务项目数量有关,致使医院在服务中通过诱导患者过度需求以求增加收入,从而加剧全社会医疗支出成本。使群众“看病贵”矛盾集中反映在医院,导致医疗纠纷不断上升。
2.2社会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个人医药费用负担过重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在经济不发达的西北地区,由于医疗改革(尤其农村医疗改革)“广覆盖,低水平”的特征,使患者个人医药费用负担过重。以陕西省某市为例,农民年收入大约8千余元,而参保农民由于住院起付标准高,最高支付限额低,三甲医院费用报销比例小以及基金结余率过低等新农合政策,使参合农民受益率大打折扣。若遇大病,将支付约等同于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年收入,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而迁怒于医院和医生,造成医疗纠纷上升。陕西神木县实行(包括全体农村居民在内的)全民“广覆盖、全免费”的医疗保障体系,将有力地遏制不断上升的医疗纠纷,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2.3现行的医院考核体制缺陷现行的考核体制使医院不希望把事情闹大,往往花钱买平安,愿意私下和解,息事宁人,导致“医闹”现象层出不穷。甚至发生,影响局部社会稳定。加之某些媒体由于专业所限,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医疗行为,往往强调同情弱者,陷医院于被动,导致非理性维权案件持续上升。
2.4医院对医疗费用的监管力度不强根据我国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患者对医疗服务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医疗费用高[3]。客观地说,有的医院的确存在不合理收费和乱收费现象。例如比照收费、分解项目收费、重复收费、增加收费频次、收费与病历记录不符以及医用耗材扩大收费范围等违规行为。如曾经报道的哈医大二院的“天价”医疗账单,这些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利益,加深了医患双方的矛盾,也增加了医疗纠纷的隐患。
2.5医生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疲劳先前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导致在一些案例中医院方承担了本不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了降低法律风险,医务人员采取一些保护性医疗措施,包括较多的检查以及个别情形下不愿意冒风险进行处置,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负担,也背离了医学的价值取向。个别医生职业道德缺失,为获得更高利益而诱导患者消费,用患者高额的支出去追求个人利益。
3医疗纠纷的对策
医院是多部门合作的复杂系统,医疗本身就意味着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从这个角度讲,医疗纠纷是医院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而每一起医疗纠纷的发生,都给医患双方带来巨大的痛苦和伤害,加深了医患双方的矛盾。因此,要解决医疗纠纷的深层次问题必须理顺机制、增加投入,真正做到强基层、保基本,这对解决医疗纠纷问题大有裨益。
3.1深化体制改革理顺医疗服务价格补偿机制(1)理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机制上的医疗服务收费收入,使其成为医疗机构最主要的补偿机制。政府应严格区分和规范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管理,增加对非营利性医院的财政投入,遏止城市国有非营利性医院间的盲目攀比与无序竞争,发展和培养真正具有竞争性的医疗市场。(2)大幅度提高直接体现医生技术水平的技术劳务和知识价值收费价格。借此提高医生的个人收入,使医生合理合法地享有高收入带来的有尊严的生活。使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彻底地以洁净的身躯和合理的价格步入医学殿堂。(3)大力推进单病限价收费。对患者医疗费用实行总量控制,对单病种从检查确诊入院、治疗到治愈出院限定最高医疗费用[4]。从而降低费用,解决“看病贵”问题。
3.2强化政府职能进一步完善社会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加强卫生行业监管力度,维护群众的经济利益和就医环境。政府要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及运行机制。[5]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农村医保制度。通过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群众报销比例,缓解因病致穷、因病返贫现象。让看得起病成为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途径。
3.3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教育包括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要教育医生树立高尚医德,不辱使命,在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认真接诊每一个患者,用较少的费用获得满意效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开展积极有效的医患沟通,增加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减少因医源性损伤引发的医疗纠纷。
篇9
关键词:项目;建设;财务核算
1 基建项目的组成
建设项目的组成包括: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财务会计人员只有充分理解项目组成后,方能更正确设立账套,合理建立科目。
(一)单项工程:是指竣工后可以独立发挥生产能力或效益的一组配套齐全的工程项目。
(二)单位工程:是单项工程的组成部分,它可按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工程等进行工程成本核算的对象。
(三)分部工程:按专业性质分:电气工程、智能建筑工程、电梯工程;按建筑部位分:主体结构工程、装饰装修工程、屋面工程。
(四)分项工程:是按主要工程、材料、施工工艺、设备类别等确定。包括:土方开挖工程、土方回填工程、钢筋工程、模板工程、砖砌体工程、木门窗制作与安装工程、玻璃幕墙工程等。分项工程是计算用工、用料和机械台班消耗的基本单元。
2 基建项目审批的各项程序
(一)立项批复
编制项目建议书,并通过发改委的批复。项目建议书是对拟建项目提出的框架性的总体设想,它既是选择项目投资的依据,也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发改委的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项目建设活动切实可行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初步设计的依据[2]。
(三)编制初步设计方案
编制初步设计方案,并通过发改委批复。初步设计是指项目决策后,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所做出的建设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它是招标和施工的依据。
(四)施工招投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必须公开招标的项目:土建工程类投资总额在200万元以上;货物类投资总额在100万元以上;服务类投资总额在50万元以上的项目;总投资达到3000万元以上项目,无论其单个类别项目的金额是否达到都必须进行公开招标。
(五)项目施工
项目施工要把握好各项施工合同的签订和执行,主要审查合同内容的完整性,合同条款中对涉及工程价款的事项是否进行了约定。
(六)竣工验收
已具备竣工验收条件的项目,应在3个月办理竣工验收和固定资产移交手续。需要说明的是: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与初步设计之间的建设面积和投资额相差不能超过10%,若超过,必须报送发改委批复。
3 基建财务核算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医院基建方面的支出,统一归集在“在建工程”科目上,成本核算不明确,与医院会计账户混在一起,财务处理不规范,会计科目混乱,导致挤占基建资金的现象发生,不能有效地保证基建资金的专款专用,不利于基建财务人员对基建支出的全面把握、日后的审计及决策[3]。
(二)设立基建账
根据财政部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医院财务制度讲解》,要求医疗事业单位除按医院会计制度执行外,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即医院在设立财务基本大账基础上,开设基建专户,另设基建账套,编制基建报表。也就是说,项目开始发生费用就应设置独立的基建账套,以反映基建成本核算情况。
(三)建立会计科目
依据《国有基建会计制度》开设基建专户,设立基建账,建立基建科目,进行基建项目核算,综合医疗卫生行业的特点,合理设置项目的成本核算的对象,细化核算,完善会计科目、报表体系。如:建设项目通过单项工程按照住院楼、医技楼、门诊楼、行政楼等分别进行明细核算,并通过单位工程按人防工程、消防工程、暖通工程、土建工程、排水工程等进行细化核算。
(三)待摊投资科目
待摊投资科目的运用是基建财务管理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主要核算的是项目单位按照批准的建设内容所发生的应分摊计入交付使用资产价值的各项费用支出。下设:建设单位管理费、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勘察设计费、可行性研究费等28个子目核算。基建项目的每一笔支出都必需如实的在基建账户明细科目上反映,这有利于成本项目的细化核算,控制成本,保证基建资金专款专用[4]。
1.建设单位管理费以项目投资总概算为计算基数,实行总额控制,分年度据实列支,其中业务招待费不超过管理费总额的10%。
2.土地征用、开发及迁移补偿费应单独列示,在有关房屋、建筑物交付使用时,直接分配计入其交付使用资产价值,而不能随其他待摊投资支出对各项交付使用资产进行分配。
3.财政贴息资金的处理,无论是经营性项目还是非经营性项目,建设期间的财政贴息资金,一律计入待摊投资,冲减工程成本。
4 建设资金的使用
根据《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规定,结合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制定较详细的财务开支规定,所有基建工程要明确开支报销的程序,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及开支权限,做好项目财务管理基础工作。
(一)在项目尚未批准开工以前,可以支付前期工作费用,(但不得支付工程款)。
(二)计划任务书已批准,初步设计和概算尚未批准的,可以支付必要的施工费用。
(三)已列入国家长期或年度投资计划的施工预算项目和规划设计项目,可以支付年度计划中规定内容所需费用。
(四)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开工后,方能拨付工程款。
(五)审核每笔开支票据的合法性,请款单必须有主管院长、基建负责人、经办人签字,财务核对账目后方可付款。
5 结语
基于医疗卫生单位建设工程项目复杂,具有工程造价高,建设周期长,专业技术强,建设过程中调整变化多等特点,科学建账,成本细化,准确核算支出,有效控制工程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5]。
参考文献
[1] 陈晓霞. 浅谈医院基建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J].当代经济,2013,20 (9):70-71.
[2] 徐伟. 论非房地产基建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J].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04,(03)
[3]张亚萍. 谈医院基建项目的管理[J].山西建筑,2013,25(39):264-265.
篇10
一、工作目标
城区医疗卫生机构挂点乡镇卫生院时间为两年。建立完善挂点乡镇卫生院工作制度,使受援卫生院逐步改善就医环境,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得到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使农村百姓在就医保健过程中获得更优质的服务。
二、工作方式
1、依据需求,双方协商。根据受援卫生院的实际需要,注重改善其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和内部管理水平,提高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适宜技术服务能力。本着缺什么、帮扶什么的原则,由支援和受援单位双方协商项目。
2、帮扶项目,注重实效。要制定资金、人员、设备等对口帮扶计划,使受援单位的各项工作得到明显改善与发展。支援单位要有计划地选派思想作风好、医术过硬、责任心强的医疗骨干到受援单位,进行挂职锻练,并把对口帮扶工作作为晋升职称的考核内容之一。
三、工作任务
1、提供服务:支援单位要派医务人员定期到受援单位直接向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可选择受援地墟日期间组织中高级职称医生在卫生院开展专家门诊,也可预约到挂点卫生院开展手术指导、专题业务讲座、病例讨论等服务。医院、中医院的人员选派可以千名医师下基层结合起来统筹安排。
2、业务指导:重点指导受援卫生院开展预防保健、基本医疗、中医中药、产科和急救技术服务,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和传染病等重点疾病的规范防治;帮助专业技术人员提高运用适宜技术的能力;帮助受援单位建设重点科室,开拓新业务。
3、培训人员:支援单位派出的人员应帮助受援单位制定人才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要对该院医技人员实行技术服务传、帮、带;免费接纳受援单位医技人员进修培训;协助受援单位开展乡村医生业务培训活动。
4、卫生管理:支援单位派出的人员主动帮助受援单位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业务操作规范管理,加强内部运行机制,提高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水平。
5、经费和设备支持:支援单位根据受援单位的实际需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提供相应的经费或适宜的医疗设备,促进受援单位的建设与发展。原则上每个卫生院帮扶经费不低于1万元。
四、工作要求
1、支援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加强对“卫生下乡”工作的领导,遵照市、县主管局的工作部署,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宣传贯彻好党的惠民利民政策,加大医改政策的宣传,落实农村防控非典、人禽流感、甲流、艾滋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各项措施,要把“卫生下乡”工作作为惠民利民的一项活动抓好抓实。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医疗安全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