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民健身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全民健身现状

篇1

关键词: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现状

前言

全民健身路径指的是户外健身器材(室外健身器材),就是大家常在体育广场、公园、小区所见的那些人们用于活动身体的健身器材。自1995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大力号召人们“加强身体素质锻炼”,这时我国“全民健身”这一领域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2014年10月20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本文主要是对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实施的意义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1、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1.1大力加强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乡镇的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投资力度,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思考》一文中,李志方、张建业、李相如指出:虽然国家投资的重点逐渐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可中西部地区路径工程的覆盖面积远比不上东部地区;李相如等人之前就在《我国健身路径工程特征与未来发展》这篇文章中,对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意义和成进行了论述,对路径工程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对健身路径工程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特征做了系统的阐述,给我国健身路径工程的未来发展给予了建议;2007年常乃军,郑旗,李俊明发表的《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章中指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中西部地区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可中西部地区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其经济、文化、体育等发展速度相对滞后,这主要是受经济基础、自然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制约。现全民健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更要大力支持建设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首先是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的建设仍要继续实施。其次国家和地方体育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建设路径工程。再次要继续在土地、税收方面实行优惠政策,并要引用资金完善健身路径宣传、冠名、制作广告牌等设施,对于有能力的个人和企业进行进行鼓励和引导参与建设健身路径。最后国家应考虑帮扶机制在扶贫中的作用,让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结对帮扶,争取达到双赢,加快中西部健身路径的建设。

1.2体育保险机制不完善,无法解除全民健身路径建设的后顾之忧。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之初,全民健身器材政府采购应在那些为全民健身路径器材生产、安装的厂家为产品购买了质量责任险的供应商那置办;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也可以投入一定的经费,为全民健身器材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人身损害事故投保责任险。另一方面,引导参与健身锻炼的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使伤害事故处治更加市场化。利用引进保险机制,为意外风险事故的发生做好充分的应对方式,使用合理手段转嫁高额责任赔偿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这样能解决全民健身路径建成后的意外伤害赔偿问题。

1.3全民健身路径的管理体系有待健全。裴立新,周结友《从“全民健身体系”到“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性认识》指出:我国群众体育还处于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袁小玲在《芷江地区体育公共设施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一文中做了总结: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行政色彩较浓,供给主体单一,;体育公共设施缺乏,种类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相关法律不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不足,多是兼职和离退休人员,在专业指导方面缺乏专业性与科学性。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涉及到社会各方面,需要当由地政府领导,体育、社区、保险、计划、园林、规划、等部门共同努力。

1.4完善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在《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现状与发展探析》一文中,谢恩杰等人探析了我国健身工程发展的现状,指出应在资源配置、体育体制、工程布局、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制约全民健身路径发展最主要因就是素资金问题,除了各级政府的财力支持,积极调动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房地产开发商等社会力量投入到路径工程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形成政府和社会多渠道地投入,共同建设的发展格局。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捐赠赞助投资建成的健身路径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一定的奖励,由捐赠或赞助单位享有冠名权的同时,还应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落实免税政策。

2、综合评价与分析

虽然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的建设在不断加强,但在管理路径工程方面却突显出很大的问题,缺乏专人管理、维修路径致使人员受伤的事件早就数见不鲜了,这反映出路径工程的管理问题。尽管有很多文章都积极探讨了我国当前路径的管理、社会效益,可在探讨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极为不够,尤其突现在“全民健身路径”管理方面,国家对建设路径工程给予了很大的人力、财力支持,但就是由于管理不到位,最后达不到期待的效果,甚至造成伤害事故,所以在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探索的道路中,管理问题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杨立超,刘婷,王广亮.中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对策[J].浙江体育科学,2010,(2):7-12.

[2]李钊军,张晓红.我国全民健身路径研究的文献综述[J].福建体育科技,2012(4)

[3]李相如,范青慧.我国健身路径工程特征与未来发展[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4):96-98

[4]李志方,张建业,李相如.我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9.4

[5]郑旗,常乃军,李俊明.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01:16-19.

[6]黄彦军.全民健身路径伤害事故风险规避机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9

[7]裴立新,周结友.从“全民健身体系”到“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性认识[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6):4-8

篇2

关键词:全民健身;运动成都;太极蓉城

1.前言

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年)》到《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明确表明了从未间断的发展群众体育,增强国民体质,使群众体育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齐头并进,让中国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我国群众体育的粗放式管理,使得全民健身运动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为顺应成都城市经济发展需求,成都市需要打造体育强市。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公共体育服务力度,以满足整个社会快速增长的体育健身、休闲需求。

2.全民健身现状下的“运动成都”

2.1 “运动成都”开展及措施。2009年成都市委在全市开展了主题为“文明成都、运动成都、活力成都”的全民健身活动。“运动成都”坚持服务基层,整合资源、服务全民,活动下沉、贴近百姓为主,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口号来倡导健康、阳光、快乐运动的价值理念,转变市民的健身观念,让大家加入到健身行列中来。

为更好的发展全民健身,成都市体育局制订了“三步走”长远规划:2010 年至 2018 年着重抓好市民健康素质的有效提升,建立“运动成都”品牌;2019 年至 2030 年,通过“运动成都”品牌的建设和推广,充分提升成都全民健身行动的国际知名度;2031 年至 2040 年,努力使“运动成都”成为国际品牌[2]。政府将发展“运动成都”组织化、制度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促进“运动成都”品牌的文化发展,实施运动成都建设“3218工程”,不断提升全民健身的服务与管理水平。在2013年市级体育部门及协会全年就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 267 次,各区(市)县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 1045 次,社区及乡镇级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 2480 次,各级根据自地方特色开展活动,带动全民参与[3]。活动项目不但有参与程度高、群众基础好的乒乓球、篮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还有以资源特点、传统文化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特色为主徒步、登高、拔河、龙舟赛、等活动及群众参与度高的广场舞等。

3.成都市全民健身现状下的“太极蓉城”

3.1 太极蓉城”是必然也是城市发展需要。在“运动成都”基础上,成都市政府于2012年开展以“人才传承太极文化,助推城市发展”为主题的“太极蓉城”系列健身活动。并以2012 年成都市青羊区“太极蓉城・魅力青羊”表演上千人的“太极方阵”特色活动为开端,开展全民太极。推广太极拳不单是因其简单易学、不择场地、器材、季节,适宜各类人群练习外,还因为成都有国内第一个申遗成功的“李雅轩太极拳”,和土生土长的青城太极。潭学军说过“太极推广不仅是拳术的推广,也是新的发展时期,成都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体育工作围绕城市中心工作,服务社会发展大局和城市文明发展的需要[4]。

“太极蓉城”是一个有长远目标的五年计划。在“人才传承太极文化,助推城市发展”的主题下实现“想打太极拳有人教,愿打太极拳有场地,喜欢太极拳有活动,参与太极拳有展演”的目标,到2016年实现练习太极人口达到400万人。为此成都市政府下发了《2012/2013/2014年“太极蓉城”系列健身活动实施方案》,在2012年的实施方案中明确以“挖掘太极文化内涵,契合城市精神气质,提高百姓幸福指数”的宣传思路,以太极健身宣传、人员培训学习、场地建设、竞赛展演和太极流学习五方面为主,并通过太极拳五进推广太极拳,扩大了解和参与太极健身的人数,提高市民体质。2013年的实施方案中在上一年的发展推广基础上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太极拳艺,为全民健身服务”的宗旨,开展目标督查、经费保障、工作推进和联席会议制度四项工作机制。2014年的实施方案中,在更加注重基层的健身发展,贴近基层服务市民健身。

4.成都市全民健身未来发展趋势

4.1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与承办更多高端赛事。首要满足不断扩大的健身人群的基本需求,基础设施就是发展全民健身的基础。《成都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4―2015 年)》也明确提出到 2015 年底,力争成都市80%的全民健身工作指标达到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计划》A 类评估标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打造“城市 15 分钟健身圈、农村 5 公里健身圈”[7]。重点完善“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游泳池、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和开放更多的学校场馆、公共场馆而非只在特殊的“全明健身日”或节假日里对外开放,降低某些类别场馆收费,真正地做到要想运动有场馆,要想学习有教练,要想玩乐有比赛的现状。

继续推广和普及我市全民健身的传统项目如元旦越野跑、趣味体育运动会、“阳光学子”健身系列活动的同时,推进更多新兴活动,努力申办承办高质量、高水平、高规格的大型体育赛事,不断提高办赛服务水平,打造成都品牌赛事,利用赛事促进体育设施建设,带动全民健身的同时发展其经济。

4.2 大力培养社区指导员促进完善全民健身网络体系。从“运动成都”全民健身开绐建立的以市、县、镇为主的三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到建成及乡村、社区绿道为一体的五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但还必须不断完善组织网络体系,灵活的运用体系。此时,培养更多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当务之急,只有通过这些社区指导员对社区公共健身区的管理、对健身人群健身项目的教授,才能第一时间真实准确的知道,当下全民健身的人们对健身的需求,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健身中来,全面推进和完善成都市开展全民健身工作。

4.3 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全民健身。成都市体育产业起步较晚,全民健身活动迈上新台阶,为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政府通过梳理各区(市)县的自然资源禀赋,推进“一区一品牌”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符合地方特色的体育产业类型,与观光农业、旅游业紧密结合,从而发挥体育产业的带动和辐射功能[8]。坚持以体育运动、体育休闲健身、体育赛事表演和体育培训为基础,发展带动体育产业,并且把体育与文化、旅游、会展、传媒等融合发展,让成都市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相互促进和发展。

5.小结

“运动成都”和“太极蓉城”这两个名牌在打造世界田园城市,发展体育强市,让外界认识成都的同时;还提高市民体质,为发展成都经济打的基础。它们不但是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更是成都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既锻炼了身体也改善了生活。成都市的全民健身推广目标还将以全面性发展为主,一如继往带动全市人民健身同时,也与成都市经济发展相同步,全民健身将更加的丰富多彩。(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通.覃荣周.王琪林. 成都城市全民健身文化发展与创新实践探讨[J]. 城市地理. 2014(04)

[2] 陈浩.特色全民健身 锻造响当当“运动成都”品牌[N]. 成都日报, 2012-11-02(014)

[3] 肖竹.胡锐凯 .体育产业:成都现代服务业新生力量[N]. 成都日报, 2014-07-18(017)

[4] 邓红杰.运动成都太极蓉城[N]. 中国体育报, 2013-11-15(04)

[5] 黄一可.陈浩 .成都体育 2014 新起航[N]. 成都日报, 2014-02-28(012)

篇3

关键词:社区居民;社区体育;全民健身;健身操舞;现状;成都市1前言

通过对成都市社区居民参与健身操舞锻炼的现状调查研究,以此来针对社区体育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推动全民健身操舞锻炼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健身操舞在成都市乃至全国更广泛地开展做出点滴贡献。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成都市所辖9区部分全民健身操舞锻炼者相对密集的社区居民为主要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大量阅读书籍和网络搜索,获得研究内容的相关资料。

2.2.2综合比较分析法

进行对比教学根据掌握的资料和数据结合实际,进行较全面地比较和分析研究对象。

2.2.3统计法

根据所拥有研究对象的资料和数据的统计,得出相关结论。

2.2.4逻辑推理法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进行思考和分析,推导。

3结果与分析

3.1全民健身操舞在成都市社区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

通过相关调研得知,全面健身操舞在成都市社区开展过程中对于锻炼环境的关注度、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运动强度、动作内容的选择以及运动损伤的相关防治措施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今后的发展推广过程中急需调整和补充。

3.1.2性别偏差问题

当代社会体育参与价值取向与参与内容方面的性别差异是颇为显见的。在这日益丰富多样的体育价值取向与参与内容中,男女两性之间的性别差异也日益显现。但针对全民健身操舞这项运动来讲,应该从健身理念的推广和动作设计的编排上加以创新和探索,使得更多的男性锻炼者也积极地参与到当中。

3.1.3内容资源匮乏问题

从成都市社区全民健身操舞开展现状的调查中得知,社区居民进行健身操舞锻炼主要体现在以群体形式为主。针对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借鉴和吸收较少,同时针对特殊人群相应症状调节的操舞类内容缺乏开发和采用。如秧歌类的健身操舞、太极类的健身操舞、针对经络的健身操舞、八段锦健身操舞等既传承了传统体育文化,又能对特殊人群产生一定针对性锻炼的全民健身操舞都可以引入到锻炼过程中。

4促进成都市社区居民全民健身操舞进一步良性发展的措施

通过对健身操舞在成都市社区居民中的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和健身操舞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优势分析发现,健身操舞在发展中应该取长补短,采用“扬弃”的精神借鉴吸收相关素材形成健身操舞独有的表现方式,这就需要从健身操舞的锻炼意识、锻炼知识、锻炼能力几方面下工夫,进一步关注健身操舞的科学锻炼加快健身操舞的良性发展,为健身操舞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打下坚实的基础。

4.1增强成都市社区居民参与健身操舞锻炼的科学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城镇居民参与健身操舞锻炼的科学锻炼意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健身操舞锻炼的安全性和成效性的认知程度。

4.2增进成都市社区居民参与全民健身操舞锻炼的科学健身知识

4.2.1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使其“因材施教”

影响参与健身操舞锻炼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教练员业务水平中还尚待提高,健身操舞的内容丰富多彩,种类各式各样,选择哪一类健身操舞进行健身锻炼?自身体质、体能以及外界环境对健身锻炼有何影响?人的遗传、环境、营养、工作性质、疾病、精神因素与科学健身之间的关系怎样?这一切有待于健身操舞教练员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其在锻炼中根据不同的锻炼对象,精选锻炼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有计划,按步骤地“因材施教”。

4.2.2重视和加强健身操舞健身的科学研究

健身的科学化是提高健身操舞锻炼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吸引城镇居民参加健身操舞锻炼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广泛地动员社会的一切力量,一方面从健身操舞健身方法与手段、健身操舞器材用品、体质监测等方面进行研究、开发、生产和咨询服务,加快科研成果向健身操舞健身实践的转化,提高健身操舞健身服务中的科技含量。

4.3提高成都市社区居民参与健身操舞锻炼的能力

4.3.1增加健身操舞健身的竞赛和表演活动

比赛和表演既是健身操舞的突出特点,又是推动健身操舞在城镇居民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动力之一。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健身操舞表演和比赛,尤其是开群众性的健身操舞观察和交流会,使健身操舞通过观察和交流相互学习,达到提高健身操舞科学锻炼的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4.3.2采取多途径重视健身操舞社指导员的培训

社会指导员是社会体育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传播者,其作用的发挥对大众体育的进一步深化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经过专业培训的健身操舞指导员数量不多,健身操舞指导员质量不高是阻碍健身操舞健身在城镇居民全民健身运动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4.3.3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场馆利用率

现阶段,我国体育场地(馆)产权分属各异,经营方式多样,实际使用率普遍较低,管理水平不高,高级管理人才极其缺乏,市场拓展能力不足,品牌企业和品牌服务还不成熟,经营和维护成本偏高,绝大多数依靠政府投入维持。

5结论

健身操舞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开展是可行的,良好的,它很好的贯彻了全民健身运动计划的实施,并在成都市独特有利的文化背景衬托下通过不断的借鉴吸收推陈出新形成独特的锻炼方式和自身优势,将成为成都市社区居民所喜爱的主要健身活动之一。

参考文献:

[1] 肖国良.21世纪初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1(1).

[2] 戚白云,赵先卿.现阶段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3] 陈国成.全民健身意识不良现状分析及相应对策探讨[J].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

[4] 魏亚妮,等.四川省全民健身供给现状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

[5] 宋允清,等.广东省少数民族全民健身活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3).

[6][7][8] 汪晓赞,等.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篇4

关键词:娱乐体育;全民健身;四川省

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的竞技体育取得了巨大的突破,竞技体育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反观我们的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发展相比,开展却不容乐观。后奥运时期,在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推动我们群众体育的开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社会的转型和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完成,以及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四川省的经济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科、教、文、卫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在充足的物质保障和较多余暇时间的前提下,川人开始更多的关注身心的健康,娱乐体育正是在这前提和背景下得到人们的喜爱和参与。而娱乐体育在后奥运时期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大背景下,也顺应了时展的潮流,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四川省作为西部的一个大省,以全民健身的视角来研究四川省娱乐体育的开展,调查四川全民健身群体参与娱乐体育的现状、分析影响四川省娱乐体育发展的因素、提出四川省娱乐体育发展的可行性建议,不仅能促进四川省人民群众的健康发展,同时对西部地区娱乐体育的开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四川省全民健身群体参与娱乐体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1.1 四川省群众对娱乐体育的了解情况

四川省全民健身工程实施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体育的健身价值和功能的基本认识更加深刻,知道体育活动对一个人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四川省居民的健身意识也随之不断得到增强。随机抽取被调查的2000人中,调查对象的年龄范围为:8-65岁。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居民对娱乐体育还是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其中对理论或技术有较少了解的占64.3%,所占比例最大,有较多的了解的占10.6%。但对娱乐体育的概念、基本技术、原理等基本知识了解比较深刻的所占的比例较小,只占4.4%。

在调查娱乐体育对人们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中,显示,绝大多数人还是能意识到娱乐体育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认为一般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分别占31.7%和40.6%;但认为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很重要的只占了11.2%。认为对身心健康不重要的却占10.9%。可见娱乐体育的强健身心的价值并没有让人们广泛地认识到。

1.2 四川省参与娱乐体育的群体基本情况调查

随机抽取被调查的2000人中,调查对象的年龄范围为:8-65岁。调查显示,只有351人参与娱乐体育运动,总体比例比较小,仅占17.6%。在这351位参与者中,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17-25和26-35年龄段参与娱乐体育的比例较大,分别有126人和52人。

从参与人群的职业情况进步分析得知:参与休闲体育的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在学校有便利的场地设施,加上运动气氛浓厚及体育教师的指导,参与的人数较多。其次是55岁以上的老年人,约占28.4%,他们大部分是离退休人员,空余时间较多,对待健康的意识较强。所占比例最小的是36-45岁中年人,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在在群众体育调查报告中也是参与体育锻炼最少的人群,这个年龄段的中年人大都工作压力大,而没太多的娱乐休闲时间。

群众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最大目的是强身健体,其次是减肥、健美、休闲娱乐等,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健康和娱乐价值。居民参与娱乐体育的主要目的也是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等,娱乐体育运动基本能满足全民健身的目的需求,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其中,有137人认为参与娱乐体育的目是为了锻炼身体,占39.0%,比例最大;其次是认为休闲娱乐,有104人,占29.6%,社会交往占23.2%。

1.3 参与娱乐体育的组织形式

娱乐体育的组织形式一般为群众自发组织的、体育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或是地方体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等。67.9%的居民参与娱乐体育是以比较随意、比较自由的、自发的方式进行的,这也说明了娱乐体育的随意性。平时工作压力大,空余的时间亲朋好友随意组织一下,进行轻松有趣的娱乐体育,调节心情,放松神经,锻炼身体。体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只占9.7%,反映了有关行政部门对待娱乐体育的重视和投入还远远不够,应该多开发组织一些活动,调动群众参与,官民联合搞娱乐体育活动,能大大提高娱乐体育的参与率。另外,从组织的随意性和自由性方面看,也折射出了娱乐体育健身指导员的匮乏,没有专门的指导,没有统一的协作,导致了娱乐体育自发组织的松散型和锻炼的不科学性。

1.4 娱乐体育场地设施情况调查

参与娱乐体育最经常选择的地点是在学校和公共体育场地。学校场地器材比较充足,运动气氛浓厚,所以一些校外人员,也经常到学校里参与娱乐体育,而一些公共的体育场地,一般都是群众自带器材来参与。有些单位也有自己的运动场地,能为职工们提供活动的场地,空闲的时候也会组织职工进行一些娱乐排球比赛活动。老年人首选的则是公共体育场地或是公园空地等。从这一方面我们也看出了四川省娱乐体育设施尚未健全,虽然娱乐体育对场地的要求不高,但是舒适方便的活动环境或是正规的比赛还是需要一定的场地或是房馆,目前四川省整体缺乏足够的娱乐体育场地和场馆,物质保障基础薄弱。同时参与比赛的群众经常自带器材,还有很多人基本没有活动器材,所以场地和器材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娱乐体育的开展与普及。

3.四川省娱乐体育发展的对策分析

通过对四川省娱乐体育发展现状调查,建议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改进:提高人们对娱乐体育的认识,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形式;增加投入基础上加强管理,将娱乐体育运动纳入全民健身工作中; 建立娱乐体育俱乐部,推动娱乐体育普及发展;壮大基层娱乐体育师资力量,为居民的参与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服务;加强娱乐体育的价值宣传,让居民形成自觉自愿参与娱乐体育的习惯。(四川文理学院体育系;四川;达州;635000)

基金项目:四川文理学院2010年度院级重点科研项目“全民健身视角下四川省娱乐体育发展研究”(2010A10R)

参考文献:

[1] 孙亮亮.娱乐排球在全民健身中的价值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9(9).

[2] 董 立.全民健身视野下四川省娱乐排球发展研究[J].大家,2010(20).

篇5

论文关键词:后奥运时代,全民健身,特点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选手不畏艰难,最终以51块金牌,21块银牌,28块铜牌,位居奖牌榜之首,体现出了中国体育健儿的刚强本色,这证明了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对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促进机会。经过多年的发展,群众健身意识、人数、健身场地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1.研究对象

以渭南市临渭区所有居民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走访调查、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通过比较、推理等方法进行分析,走访调查200人,问卷调查800人(收回有效问卷783份)。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居民健身场所多样化

通过调查得知,居民健身场所成多样化趋势,在广场健身的居民最多,活动的人数为占健身总人数的32%;其次是公园,活动人数为30%,小区健身路径为18%,去运动场健身的人数占8%,在临街空地健身的人数为6%,到俱乐部健身的居民有5%,其他地方健身的人占1%。公园、广场和小区健身的居民共有80%,由于公园、广场有人组织集体健身操,并且有一定数量的健身器械,吸引大量的人参加,小区内的健身场所近,方便群众锻炼,所以这两个地方的人多;生活条件的改善,去俱乐部健身的人有所增加;临街的商铺及饭店组织员工在店前进行体育锻炼,极大的增加了临街空地健身的人数。

3.2健身内容

调查显示,渭南市居民健身的方式由多到少以此为健身操或秧歌、健身走或跑步、太极拳、篮球和足球、乒乓球和羽毛球、轮滑和自行车、踢毽子等。健身操和秧歌是老年人健身的首选方式,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时青少年和上班族的首选健身方式,轮滑和自行车等新兴体育项目也成为部分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的首选,整体来看,居民健身首选娱乐性内容。

3.3居民健身的时间和频率

把一天的时间分成早上、上午、下午、晚上四个时间段。调查显示早上健身的人数为20%,上午健身的人数为8%,下午健身的人数为15%,晚上健身的人数为57%。早上健身的主要人群是老年朋友和在校的大、中、小学生,下午主要是上班族和在校的学生,晚上主要是上班族和中老年人。

健身的频率每周7次以上的占26%,每周5~7次的占20%,每周3~4次的占16%,每周2次以下的占38%,其中每周健身5次以上的主要是老年人和在校学生。学生和老年人有充足的时间和场地及共同的爱好人群进行活动,上班族上班忙,时间精力有限,健身较少。

3.4健身人群年龄分布

通过调查得知,健身人群年龄结构成两头多中间小的“V”字形。24岁以下的人群健身人数多,这类人群主要是在校学生,时间充足、精力旺盛、有良好场地和器材,这些人是以后健身的主力军;中间是25~55岁的上班人群,由于时间精力有限,这些人健身较少;55岁以上的老年人注重健康,重视健身,有时间和共同的需求进行健身,所以这类人群健身人数多。24岁以下和55岁以上的健身人群男女性别比例相当,25~55岁人群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是由于社会分工和女性家务劳动较多且照顾子女造成的。

3.5健身的目的

健身的目的有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娱乐、提高技术、社交等。从调查结果看,渭南市居民参与锻炼的主要目的是预防疾病和强身健体。这是因为身体锻炼是预防疾病和强身健体的最好方法。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很好的生活和工作。但是不同年龄段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有所区别,24岁以下的年轻人以提高技术和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25~54岁的人以娱乐和健身及社交为只要目的;55岁以上人群以预防疾病为主要目的。

3.6居民健身消费情况

居民健身消费包括健身的器材、服装、场地培训费用及相关的费用支出。调查结果显示,53%的居民健身消费主要在运动服装上,32%的居民健身消费主要在体育器材上,15%的居民健身消费主要是场地、培训、体育信息方面。健身消费受经济收入、健康价值观、时间等方面影响。调查数据表明:26%的居民健身消费每年在100元以下;26%居民在101~300元之间;24%的居民在301~500元之间;18%的居民在501~1000元之;7%的居民年健身消费超过1000元。从数据可以看出,68%的居民健身消费在301~1000元,健身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也说明人民群众越来越注意健身和娱乐。

4.结论与建议

4.1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有了健身意识,并积极地参与健身活动。活动场地分布较广,室内外结合,器械和空地合理利用,基本满足了居民健身的需要。但是临街的场地和不平整及光线不好的场地,存在安全隐患;大的健身场地和公园健身器械好,但是较少,不方便居民就近健身的需要。因此,应该多修建和开发一些小的健身场地和小区健身路径,方便群众就近、安全的进行健身活动。

4.2城镇居民进行健身活动的主要内容为健身操、健身走和跑步、太极拳、秧歌等。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参与的人也较多。新兴项目轮滑、滑板、自行车等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这都是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使得年轻人有机会进行这些娱乐活动。

4.3健身人群分布于所有年龄段,但是老年人和青少年较多,中年人较少,应该多做宣传,促使中年人多进行健身。健身主要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全民健身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健身观念的增强,健身场所的增加,健身内容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动中去。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全民健身 活动 现状 对策

一、前言

近几年,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全民健身活动是一项由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有目的、有步骤、有措施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跨世纪的,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事业。“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对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濮阳市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机构和参加体育锻炼的市民。

(二)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按照社会学和体育统计学制卷原理,设计出市民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采用随机的方法对8个健身点的居民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30份,有效率95.8%;在问卷发放的过程中,基本考虑到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的分布。

(2)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以及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阅览室,收集整理关于全民健身现状的文献资料,从而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3)访问法: 在濮阳市体育局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查阅了濮阳市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机构、经费投入等方面的确切数据,并访问了社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部分健身人群了解体育锻炼情况。

(4)数理统计法:运用Exel2003软件对调查问卷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河南省濮阳市全民健身活动的现状

(一) 市民参与健身活动的态度与目的

所谓态度,即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由表1可以看出,从年龄性别的角度分析,喜欢体育健身的人群中, 青少年占总人数的32%, 中年人占总人数的23%, 中老年人占总人数的45%, 说明濮阳市市民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呈现出中间低,两边高的势态。

(二) 市民参与健身的项目

濮阳市市民喜欢的健身活动以武术、气功、广场舞为主。慢跑是唯一各类人群都喜欢的体育健身项目,也是参加人数最多的项目。不同年龄的市民对体育健身项目有着明显的兴趣差异,青少年主要喜欢慢跑和体育游戏等体育健身项目,中老年人倾向于慢跑、武术( 太极拳、剑)、气功、广场舞等体育健身项目,分别占总人数的31%、23%、29%、11%。这些项目运动多半不受场地限制。中青年倾向于球类、游泳、健身操等体育健身项目, 这些项目大部分需要运动场馆以及一定的运动知识等。

(三)市民参与健身活动的时间

濮阳市市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晨、晚饭后和节假日,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2.4%,、15.5%、14.6%, 其次是下午和上午分别为各占4.26%,3.1%,中午休息时间几乎没人参加体育锻炼。可以看出,随着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 濮阳市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在增多。

(四) 影响健身活动频度的主要因素

在濮阳市市民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工作忙、场地器材少和缺乏技术指导成为影响市民参加健身活动的主要因素,这就形成了社会供应和民众健身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阻碍了城市体育锻炼人群的增长;另外相当一部分锻炼者选择了学校、街上花园或广场作为锻炼地点。

(五)濮阳市参加健身活动人口的职业分布

濮阳市自由职业者,下岗工人由于时间,工作性质等可以主观分配,这一类人成为了大丰市全民健身活动人群的主流。另外,事业人员一些高学历知识分子对健康的关注的程度也很高涨,他们拥有较高的健身意识,这类健身人群也正在逐渐扩大。下岗工人和企业人员一方面可能健身意识还有待加强,或是忙于工作而没有时间来进行体育活动。

四、 河南省濮阳市普及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健身意识

通过大力报道群众体育新闻,开设全民健身专栏,组织开展小型多样的趣味性体育竞赛活动,。此外, 在市民容易发现的地点及健身集中点建立大型的全民健身公益广告或全民健身宣传橱窗,利用节假日市民外出活动之际,向他们送发全民健身知识丛书、宣传手册,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现场咨询活动。

(二)健全社会体育辅导员制度,加快普及健操等项目

政府体育部门多聘请社会体育辅导员,统一管理,分社区、包责任,充分利用他们所掌握体育技能,对居民的健身活动给予科学的指导,使居民自发的健身运动变得有计划、有组织、更科学。

(三) 扩宽经费来源,兴建锻炼场地设施,鼓励现有场馆对外开放

政府及体育行政部门在加大对群众体育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同时,还应与社会各界广泛联系,采用群众集资、社会企业、个人赞助等方法, 建设一些简便实用的体育场馆。

(四) 吸引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锻炼人群,促进体育人口的增长

通过号召活跃在濮阳市各单位体育锻炼第一线的市民,带动身边的朋友,同事融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以局部带动整体发展。不断地让体育锻炼人口在各行各业里发展壮大。首先必须让他们从思想上,观念上树立积极向上的情趣,感受到体育锻炼所带来身心发展的优势。

五、小结

濮阳市体育锻炼人口分布特点为青年占总人数的32%, 中年人占总人数的23%, 中老年人占总人数的45%,老年人已把体育锻炼摆在很重要的位置,正全面实行终生体育理念,而青年人对健康的认识还不够高。今后应加大宣传力度,开设全民健身专栏,组织开展小型多样的趣味性体育竞赛活动来强化广大市民的体育健身意识,提高市民参与体育健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邵波.我市居民健身运动开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信息,2010(16):26-28.

[2]虞荣娟.中美德日大众体育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04):40-44.

篇7

摘 要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法对禄劝县中心广场内体育锻炼的参与全民健活动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 广场体育 全民健身 城区 体育活动

一、禄劝县中心广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

(一)中心广场全民健身者的情况分析

在中心广场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具有很明显的性别和年龄差异特征,女性更注重体育锻炼。在中心广场体育锻炼中有大部分是退休人员,在退休前紧张忙碌的工作为主的生活方式改变单调枯燥的家务为主的生活方式,这样很容易产生角色变更的失落感和自卑感,由于心理的需求,他们会选择体育锻炼构建新的活动和生活方式,与群体结交接触;再加上自身的机体机能在逐渐衰退,患病的概率增加,所以在中心广场参与体育锻炼者中中老年人对锻炼的需求最能体现。

(二)居民在中心广场参与体育锻炼者的锻炼时间和频率

禄劝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主要在傍晚,傍晚为锻炼者提供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和群体锻炼的气氛。选择早上锻炼的老年人居多,这也与老人早睡早起的习惯有关;傍晚中年人占大多数;年轻人大多选择在晚饭后运动,晚饭后舒适的运动环境和充足的闲暇时间,重要的是能聚集很多运动伙伴等因素。中心广场体育锻炼者大部分人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从心理学讲,体育习惯是特定的情景刺激和个人体育参与活动之间经练习和重复后形成的稳固联系。中心广场体育大多是为群体性项目,参与者容易凝聚为一个固定的集体,锻炼者特别是退休人群可以在此获得归属感,所以容易形成较为稳定的锻炼行为。

(三)居民在中心广场体育锻炼者的锻炼项目及负荷情况

选择在广场锻炼的人群大多不会选择激烈的运动项目,而是选择以轻松娱乐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来达到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等作用。一般女性和中老年人多选择运动强度偏低的项目,如健身操(舞)以及散步、慢跑等进行锻炼。广场健身操(舞)是一种舞蹈和音乐结合的运动项目,有较强的节奏感的同时舞蹈动作多为简单易学,老少皆适合的运动健身项目,所以被大多人所选用;禄劝县属于苗族彝族自治县,健身操(舞)中融入了一些具有当地少数特色的舞蹈和音乐,如跌脚舞;部分居民选择在中心广场及附近以散步和小跑的方式进行锻炼,散步或者小跑可消除疲劳、健脑益智,而且益于睡眠质量的提高。

(四)居民参与中心广场体育锻炼者参与锻炼的主要动机情况

禄劝县中心广场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呈多元化趋势,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和缓解压力,说明居民的生活质量在提高,在遇到健康问题时大多选择合适的体育运动来达到增强体质,居民也大多通过体育运动来释放压力和丰富生活,提高生活的趣味性及质量。不同年龄阶段和性别的人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于自己的体型要求和健康也越来越高,中心广场全民健身的开展无疑成为必然需求。

(五)居民在中心广场参与体育锻炼的组织情况

有相当多的人因为自身的惰性和缺乏相应的组织和指导而不能经常参加中心广场全民健身活动,禄劝居民参与中心广场全民健身活动的形式多是与家人、朋友和同事结伴自发的形式为主,大多居民都愿意参与体育的活动,主要是没有人组织是最大阻碍居民参与度核心问题。

(六)居民在中心广场参与体育锻炼存在的制约因素

禄劝县中心广场全民健身活动逐渐成为居民茶余饭后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但还有很多问题,如大多居民没有意识到体育的健康、娱乐、休闲及培养人综合素质的价值所在,还不能自主、自发积极的投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影响居民参与体育锻炼因素是由他们需求决定的,调查发现,影响禄劝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有缺乏空闲时间,其次是场地设施因素、天气因素、缺乏组织管理、缺乏指导。体育场馆的不对外开放,广场体育健身器材的缺乏及部分场地被商家所占,公园健身器材遭到破坏等因素。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经过本次对禄劝县中心广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深入调查与分析,有了基本的了解,禄劝县中心广场全民健身发展的一定优势,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加大多方面的宣传、投入或引入一定的资金、完善场地的管理和组织科学丰富的体育活动。广场全民健身活动受到专业人士的短缺、群众的健康意识不足、广场活动空间不足、体育设施不足、没人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等多方面问题影响。

(二)改善禄劝县中心广场全民健身活动的建议

1.宣传体育健身的意识,通过网站、微信、微博及公共信息展板等广泛宣传、引导群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宣传体育健身在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意义。

2.加强广场体育设施建设及管理体系,为广场体育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根据禄劝县的经济状况要开展广场体育活动应该以政府为主体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营造一个方便、卫生文明、有序的体育健身环境。

3.发挥相关人才作用,鼓励民族舞蹈的学生、老师等带领及指导群众跳舞,并让其传承。当地的学校在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中有不可缺少的地位,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来增进广场全民健身的发展。

4.加强体育活动比赛和相应的奖励制度,促进新的体育项目开展,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锻炼。

参考文献:

[1] 孙洁,赵东平.城市广场体育文化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2010.11(06):21-27.

篇8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1]同年,主席在20国(G20)安塔利亚峰会和亚洲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也相继提出供给侧改革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空前难题,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对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改革同样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目前,在体育系统诸多的矛盾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才是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2]面对未来的第十四届全运会,陕西省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将迎来绝佳机遇。应把握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把全民健身事业推向最高点。本文主要从陕西省全民健身公共体育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及管理机制、政策法规供给端着手,分析了陕西省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旨在提出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西安市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优化策略。

一、相关概念界定

关于公共体育资源的理解,国内众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董新光认为,公共体育资源是指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拥有或掌控的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用于进行体育事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要素的总和。[3]李洪波博士认为:公共体育资源是为人类所提供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从而达到体育锻炼目的,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和要素的总和。[4]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资源是:为了达到全民健身、全民健康总目标,国家和社会为人民提供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和要素的总和。包括有形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和无形资源(体育信息、科研、管理制度、政策法规等)。

二、陕西省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资源供给侧主要存在的问题

1、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不足

体育场地设施是发展全民健身体育事业的基础,全民健身、体育赛事、体育培训等所有的体育活动都依赖于场地设施。陕西省现有的大型体育场馆基本都属于民生工程,由政府出资兴建,主要是为了举办各种赛事,很难对普通老百姓开放。陕西省拥有很多高校,学校虽然配备众多体育场馆,但同样很少向社会开放。随着全民健身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老百姓健身需求日益旺盛、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公共体育场地欠缺的问题就日益凸显。就全民健身所需的场地设施来看,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平方米。”[5]因此,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足是制约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重要因素。

2、全民健身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首先,公共体育人力资源数量不足。2015年体育事业统计年鉴统计结果显示,2015年陕西省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累计人数为39068人,[6]近几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开展,陕西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有了较为快速的增加,2016年陕西省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已有47000名。但是陕西省体育人口的数量也呈现出更加快速的增长趋势,截至2015年,体育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已增长到39%,2016年陕西省经常锻炼健身人群已经达到1200万,从目前的增长速度来看,随着体育人口的不断增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缺口将会越来越大,其供给不足问题也将会日益严重。

3、全民健身财力资源的财政投资占比不合理

2015年体育事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陕西省体育事业总投资90597.4万元,用于全民健身群众体育的投资为6198.7万元,仅占6.8%。体育彩票公益金总投资10261.2万元,用于全民健身群众体育的投资为2140.6万元,占比20.8%。[6]可见,陕西省全民健身公共体育部门从体育局本级财政获得的经费比例过低。总之,陕西省当前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投资资源的财政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公众对公共体育资源的强烈需求与政府公共体育资源供给明显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

有效推动全民健身体育管理机制改革,政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推动供给侧改革,建立适应新常态的全民健身公共体育管理体系。打造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元主体协同共治新局面,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新水平。

1、全面推进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资源管理机制改革

体育场馆运营改革,是公共体育改革最接地气的切实体现,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问题是导致当前体育场馆服务水平偏低和经营效应偏弱的两大问题。体育场馆供给侧改革就是要解决体育场馆经营的三个核心问题,即经营权、所有权、使用权问题。可以组建省级体育场馆运营公司。采用集s化的方式,连锁运营全省各县市区的体育场馆,委托具有专业资源优势、又有专业运营能力的市场主体担当运营商;[7]同时积极促进体育院校改革。鼓励体育院校面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打造以高等院校为中心的运动健康管理服务平台。

2、增加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政策供给

梳理相关政策,建立适应陕西省全民健身公共体育发展新常态的政策体系;将体育健康融入医疗健康制度,倡导健康关口前移,推动建立个人医保卡账户余额部分可用于健身消费制度;推动提供体育服务的社会组织和企业,经认定取得税费优惠资格的,依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健身休闲消费金融产品,增强银行卡的健身休闲消费服务功能。促进互联网金融与健身休闲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各类电子商务平台为健身休闲消费提供服务。

3、增加人力资源供给

增加人力资源供给,加大体育宣传和教育力度。个人兴趣、对健康的关注度、周边人群及环境等对公众需求具有较大影响。所以,为了推动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吸引更多人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应提高公众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和对健康的关注度。各地体育部门可以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和活动,广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提高城乡居民科学健身素养。与宣传和教育活动相适应,应当保证有足够的公共体育宣传和教育工作的人力资源供给。

4、增加全民健身公共场地设施资源供给

首先,增加现有公共体育资源对外开放度。协调好体育场、体育馆、文化馆、活动中心、学校操场等现有公共体育资源,强化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傩浴⑸缁崾粜浴2⑼ü体育场馆的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府可通过给予补贴或发展政策支持等形式调动体育场馆部门的积极性,以此应对民众的多元化体育需求。

其次,增加全民健身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要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健身。着力构建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8]结合陕西省各地区人口密集区的健身场地需求,根据不同社区的可利用场地情况,通过科学规划、分散布点、居民共建等形式建设一批与居民健身需求基本相符的社区体育活动中心,增加全民健身公共场地的供给。

复次,整合学校、单位场地资源服务于民。陕西省分布很多高校和大型企业等单位,政府可以对此部分场地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和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将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面向周围居民开放,以此弥补场地供给上的不足。

四、结语

目前,陕西省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仍存在健身场地设施不足,人力资源供给短缺,财政投资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应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资源管理机制改革,增加政策供给、人力资源供给、场地设施供给。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全民健身公共体育需求,促进我省全民健身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5:“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http://,2015-11-10.

[2] 舒宗礼.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6)55-61.

[3] 董新光.论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及改革取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7(3)6-11.

[4] 李洪波.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资源配置与政府绩效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12.1-140.

[5] 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N].中国体育报.2014-12-26.

[6] 2015年体育事业统计年鉴[N].

[7] 邹志红.体育产业发展应着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发展研究,2016(5)67-72.

[8]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6〕37号.

篇9

关键词:社会体育人才;培养;全民健身;途径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旨在为我国体育事业输出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一方面要保障我国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化,另一方面体育人才培养应响应“体育强国”的号召,注重发挥体育专业人才对不断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要影响。在当前全民健身热潮下,探讨社会体育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体育建设事业的阶段性主题。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正处于阶段性的高峰期,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国各地区积极开展,因此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的角度来探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研究体育事业深入发展问题是紧迫且必要的。

1全民健身中专业体育人才失衡的现状分析

1.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地区体育事业建设有重要的作用,从全民健身的项目和群众参与度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其全民健身项目结构丰富且群众参与度较高,而二三线欠发达地区并未普及现代体育项目和时尚健身项目。从专业体育人才分布状况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专业人才的就业吸引较小,其区域行业发展现状无法满足相关人才对工作岗位的高薪酬要求。相比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地区凭借其完善的就业机制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不断吸引着大量的优秀专业体育人才。另一方面,虽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深刻影响了区域全民健身的项目结构及社会体育人才分布,但经济因素并不是全民健身的决定性因素。以中西部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分布地区为例,其全民健身并未因经济发展落后而停滞发展,反而在当地民俗文化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独具区域文化特色的特色民间健身项目,成为全民健身与当地传统文化融合的典型案例,为我国民族文化传承指示了全新发展方向。

1.2专业体育教育机构不足

教育机构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石,体育作为专业性要求严格的一门典型学科,其人才培养需要依靠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当前专业体育教育机构不足且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是制约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高校是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第一战线,目前普遍存在高等院校中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固化问题,在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划分、技能培养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不足;其次,民间体育教育机构和健身机构是直接接触全民健身的前线,其项目类型、技能质量等指标直接决定区域全民健身发展层次。由于民间专业体育教育机构和健身机构的分布由市场行业供求关系直接决定,因此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特点,专业体育人才分布不均直接影响了全民健身的健康发展。

1.3民众的体育意识与健身行为的专业性不足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应为参与全民健身的民众提供科学专业的体育健康知识与技能,在此专业指导下民众自发开展各项体育健身项目,极大地降低了大众健身的盲目性,在项目中帮助普通民众避免因缺乏专业指导造成的健身损伤危险。体育意识是个人在参与体育项目中形成的一种优良习惯与专业认知,是个人体育专业素养的意识体现。体育意识的培养是依托于专业指导,与个人体育健身技能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基于体育意识的重要性,侧面体现出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加大群众获取专业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指导的必要性,区域内专业体育人才的分布状况、群众在全民健身中可实际接触到的专业体育项目指导程度等,都直接关系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的融合发展。

2融合发展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的实现路径

2.1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

基于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是全面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深度与广度的第一要务。首先,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要求普通高等院校解决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固化问题。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教育技术资源,结合当前社会体育行业发展现状,立足于行业市场发展需求,及时新增新型健身等体育项目,根据市场对人才的专业性需求优化专业划分。另外,还应深入人才培养与行业现状的接触层次,积极开展多方人才培养合作。其次,应深化民间专业技能机构和健身机构对全民健身的影响力。虽然民间专业体育教育机构和健身机构的分布由市场行业供求关系直接决定,但政府可采取相关引导性政策发挥民间专业机构的社会影响力。例如,可组织本地区的健身机构从业人员参与由高校举办的健身项目技能培训,以持续有效的培训活动监督社会专业技能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保障大众接受健身指导的专业性。另外,还可充分利用社会健身机构的营销需求,可定期组织健身机构安排专业指导教练到全面健身活动区域开展健身指导活动,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区域健身机构分布不均问题,另一方面可为广大健身群众提供免费的健身指导。最后,全民健身专业人才培养还可通过居民社区委培的方式开展。根据全民健身参与民众的区域性分布特点,居民社区委培方式通过社区人才选拔进行专业性人才培养可以最快速为全民健身按区域分配体育专业人才指导。该方式的人才选拔标准是筛选出具有体育特长、体育锻炼热情高涨、乐于助人的优秀居民,培训活动需由具有专业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机构承办,如体育专业高校、体育局等。培训内容应根据区域全民健身项目分布而针对性设置专业的体育知识、项目技能指导等。整体来说,人才机制的优化需全面结合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与全民健身的人才需求,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

2.2全民健身相关专业性体育教材的普及

当前,网络化、信息化是典型的时代特征,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途径也更加便捷。在体育健身方面,越来越多的民众投入到全民健身热潮之中。虽然有一部分的健身爱好者通过专业的健身机构获取专业的健身技能指导和相关体育知识,但绝大部分的普通群众主要采取网络搜索的方式自我学习健身技能知识,因此改善体育专业知识获取质量、普及全民健身相关专业性体育教材是促进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的重要措施。健身项目种类繁多且具有鲜明的区域化特色,以武术项目为例,在部分地区武术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大量武术爱好者投入全民健身热潮。但武术专业人才培养并未具备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因此群众只能通过自学获取专业性指导。解决体育专业技能普及需要体育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完善,但此过程过于漫长无法满足实际人才技能需求。因而,专业权威性教材的创编刻不容缓,专业规范的武术教材指导可帮助健身者有效避免健身的盲目性。另外,体育专业教材的普及应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网络化特征,政府应规范引导互联网信息的专业性,对互联网中体育专业知识与健身技能信息进行全面监督与专业化指导,以保障群众获取健身信息的专业性。结合人们日常网络信息接触途径,有关部门应强化对大型信息交流平台的监管,包括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大型信息传播平台,严格监督利用群众健身热情实施的不法信息传播,并监督各大网络平台的相关体育健身信息的专业性,全面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

2.3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知识技能培养

当前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现状表明,在职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断增长但专业水平整体较低,在实际的全民健身运动中能充分发挥专业指导作用的比率较低,因此对工作在第一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是解决当前全民健身人才需求的最有效途径。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针对性培养需要紧密结合其实际工作环境需求,针对性强化其基础体育知识以及具体健身项目的专业技能知识,同时还应基于个体教学指导水平强化训练其教学指导方法。另外,社会体育指导人员是广大健身群众直接接触的最专业的体育专业人才,为强化大众体育意识、提高群众健身专业素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应坚持长期性、持续性、专业性,相关体育部门应和体育高校、社区组织者密切合作,不断优化社区体育指导人员的培养机制、扩大体育指导人员的分布范围,分区域、多层次保障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技能培养,为全民健身提供充足的体育专业人才保障。

3结语

从全民健身中专业体育人才失衡的现状分析可知,制约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造成区域健身项目差异、健身参与度差异以及健身群众体育专业水平差异;专业体育教育机构不足体现在专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固化、私营健身机构分布不均等方面;民众体育意识较低且健身行为专业性不足。全民健身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发展契机,本文在人才失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注重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普及专业性体育教材等体育知识,还迫切需要强化在职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等具体建议。

参考文献:

[1]孙文树.全民健身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整合研究[C]//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0.

[2]孟祥武.全民健身运动与社会体育专业改革双赢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1):188-190.

[3]郝小刚,高雪梅.全民健身视域下高校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的“冲突”与“共融”[J].四川体育学院,2015,34(3):113-116.

篇10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体育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阐述了现阶段全民健身运动兴起的必然性及我国在实施“全民健身”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追求身心健康是人类长期的理念,但始终又是一个难圆的梦,全民健身与终生体育,正是以这种理念为宗旨进行的两种理论和实践的尝试。全民健身的任务重点在于普及体育运动,终身体育则侧重于个体的持续性体育运动,但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从现实实施的阶段上来看两者都立足于全民健身。全民健身是实现人类身心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径,而且它也的确逐步成为全球性的时尚。为此本文就全民健身运动兴起的必然性及我国在实施“全民健身”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作初步探索,供大家参考。

1、实施全民健身的必然性

1.1作为个体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身心健康不仅是人类最低级的生存需求能够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人类最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能够得以满足的重要条件。人类的众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只有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并结合自己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锻炼才能获得键康的体魄,这些需求的实现最终应求助于健身活动,而全民健身的优越性显然是其他单一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不可代替的。因为它既能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受锻炼身体的权利,又能够为每个社会个体获得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

1.2民族、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和社会,也无论什么时候,要实现繁荣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那就是广大民众的健康问题。而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解决这一问题,改善生存状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求构成这个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要进行体育活动—因为通过增强一个人的健康进而影响着整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健康状态。全民健身便成为增进民族健康、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这也是“全民健身”所规定的教育对象的“普及性”“广泛性”学校体育必修课的“强制性”,以及体育本身所固有的“健身”“娱乐”“社会功能”等所必然要求的。

2、全民健身的内涵及其基本目的

所谓全民健身就是体育运动对象的全民化。结合全民健身运动兴起的背景,我们不难对其内涵作出明确的规范:全民健身指全体国民都有受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健身教育,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锻炼自身的身体,调节心理状态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全民健身不仅仅是一种基本的权利与义务,而且还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必需。这不仅指单纯地赋予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锻炼自己身体的权利与义务,更重要的使他们懂得全民健身运动背后的理念,提高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他们提供健身的机会和场所;每一个社会成员也并不只是权利的享受者,他们也必须担负一定的责任:个人的、社会的以及全球性的。

全民健身的基本目的或者说最终目标应当是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健身的需要,增进身心健康。这些需要包括基本的健身手段、基本的健身知识、基本的健身内容和基本健身场所等等。这些都是人们进行健身活动中的必要条件,是增进身心健康的根本保证。只有当人们的身心健康处于比较好的状态时才能有效地生存下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充分地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做出有见识的决策。当然,全民健身并不仅仅是形式,它是终生体育和全人类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正处在一个快节奏的知识爆炸时代,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处在一种非常繁忙的状态。人们需要通过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和各种健身活动不断及时地调节身心以适应各种变化,这就要求终生必须不断地进行健身活动,才能使自己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3、我国全民健身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自1995年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指导纲要》以来,应该充分肯定我国人民对全民健身权利和义务的认识逐步深化,健身意识和健身要求得到的加强,广大民众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增加,健身效果和生活质量大为提高。依据李相如等人的调查:与1997年相比,群众对全民健身的了解程度较深的由5%上升到23. 02%,知道有其事43 . 84%,从未听说过由原来的65%下降为11.65%。说明健身意识得到了加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以后,人们的锻炼次数有所增加的达到了60.12%,没有变的为36.30%,在36.30%中约占总人数的20.90%是一年四季都参加体育锻炼的,所以说有81%以上的人有所增加或没有变的。全民健身的配建改善了群众的锻炼条件,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群众的身体状况明显得到了提高,体育运动不断走进千家万户,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证明了全民健身运动在人们健身、健康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应该充分肯定在短短的几年内就能取得如此可人的成绩,我们不难看到全民健身运动的美好前景。但在肯定成绩之后,我们也应看到其中还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以及我们将要面临的新挑战。

3.1中青年体育健身人口的“休眠化”

现阶段我国实施全民健身中身强力壮、年富力强、极易从事体育健身活动的25-45岁年龄段的中青年,却是一个参加健身活动的最少的人群,处于休眠状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为全民健身计划运动的开展起到了阻力的作用,制约着我国.‘体育人口”的增长。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1)对全民健身的对象错误定位,认为健身的对象主要是老、弱、病、残。(2)繁忙的工作和家庭角色,使广大中青年无暇于健身锻炼,(3)中青年的文化层次与其健身锻炼的意识、观念的形成密切相关。(4)其他的娱乐活动抢占了健身的时间,如“麻将”“扑克”等。为此,必须加强宣传力度,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尤其要加大对中青年“活命哲学”的宣传,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宝贵生命的重要性。最终使他们从“麻将桌”与“扑克堆”中走向运动场。

3.2地区之间全民健身运动状况“差异化”

我国人多地广,地区间的人口素质、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存在着很大差异,如农村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地方自然经济占重要地位,而广大城市却以商品经济为主体,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正是由于这种差异与平衡,导致了在经济、文化发达的东部和沿海地区.投入全民健身运动的场地器材设施多,广大居民的健身观念与意识逐渐得以加强,而且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也在不断增,老百姓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经济条件较差,投人健身运动的配建经费也少。据九运会期间体育局长介绍:每年用于全民健身的经费只有十万元,有些地区人群中有些甚至连什么是体育都不明白,就更谈不上体育意识和健身运动的问题了。因此,当前全民健身工作的指导思想应该是结合地区间的差异性,把目光投向广大的农村、西部边远地区.加快农村与西部体育社会指导员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努力改变他们长期所形成的封闭、守旧、落后等,尽快使广大农民投入到体育锻炼的大潮中去。

3.3全民健身运动中的“贵族化”

健身运动的“贵族化”主要表现在运动项目上,如高尔夫球、网球和保龄球等;现代化体育场馆的高费用,如门票等,客观上限制了广大民众的参与,我们都知道上述这些设施的投人费用都是非常巨大的,与全民健身的配建费用相比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贵族化体育健身”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它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使体育产业得到良好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但是这种现象任意发展必定会导致人力、才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费。由此可见,在体育经费投入方面应提高全民健身配建的比例,应多加强大众化、便民化的体育健身场地与设施,多建立平民化的体育俱乐部和活动中心。这确实对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起到催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