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教育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开展“珍爱生命,预防溺水”安全教育专题活动总结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为进一步加强我校防溺水工作,严防学生溺水事故发生,从即日起,开展“珍爱生命,预防溺水”宣传教育专项活动,多措并举将防溺水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我校紧紧围绕防溺水“六不”(即: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内容,立即开展防溺水专题安全教育活动,扎实开展好“六个一”活动。
通过对学生实施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做到充分发挥联动效能,齐抓共管,方能防范未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和谐、安全”的成长环境。时刻记住一分准备和清醒,就可以带给大家欢笑,更可以避免可能的后悔与遗憾。
篇2
论文摘要:在高度紧张的现代社会中,学生自杀等无视生命、虐待生命的现象有所增多,教育学生体悟生命、珍视生命日渐重要。在香港和台湾生命教育影响下,内地20世纪末对生命教育内涵、价值取向、理论基础、自身理论建设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在全国中小学掀起了生命教育热潮。认真总结与反思内地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成果,对于促进我国今后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中国当前正在工业化途中,如何避免西方国家因工业化带来对人精神生命的压抑,成为当前学术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生命”为研究视角的探索,在世纪之交不断涌现,逐渐促成了生命教育的兴起。
一、生命教育起因与内在意蕴
在应试教育日甚一日的今天,教育的真义被遮蔽了,教育成为“训练”的代名词,成为塑造单向度人的工艺流程。由于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针对生命非连续性事件对学生生命的伤害,不仅要全力阻止其极端行为,挽救其生命,还要通过生命教育在更高层次上拯救其心灵,启蒙生命价值。针对青少年健康发展及生命价值受到严重的威胁与挑战,台湾、香港及内地开始将生命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自下而上进行生命教育的推动工作。“生命教育”一词在内地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是将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看作一种生命教育,尚未对生命教育本身展开研究。90年代末期,生命教育才引起内地学者注意。
生命教育是一种通过增加与生命相关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以促进学生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20世纪90年代末,黄克剑先生从哲学和实践向度建构了“生命化教育”理论。从哲学向度看,生命化教育意味着训育学生创获“幸福”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提升道德心性所必需的自律意识。从实践向度看,生命化教育意味着“遵从自然的教育”和“个性化的教育”。生命教育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价值充分展现的活动。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
二、生命教育理论溯源与体系建构
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孙效智在其《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哲学基础》中指出,生命教育应包含生死、宗教以及伦理教育等部分,伦理学理所当然应是其基础。因为“哲学是提高生命境界的一种生存方式”,为此有研究者探讨了生命教育的哲学基础,包括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在我国生命教育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孔子确立的儒家思想核心范畴的“仁”,就含有生命教育思想的意蕴;孟子承袭孔子思想,提出“仁者爱人”。中国哲学的生命意识是一种反思自我生存方式、价值和意义的生命意识,是融感性、理性为一体的意识,是合万物生命于一体的意识。
近年来, 国内学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环境伦理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对生命教育的产生、内涵、目标、内容、方法与实施途径等,进行了深刻而广泛的探讨,初步形成了生命教育的理论体系。有研究者从生命教育理念切入,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生命教育理论。第一部分主要从中西方哲学角度对人的生命、生命的本义、生命的特性、生命意义以及生命的终点——死亡分别予以解读,为生命与教育之深层关系的论述确立了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主要从个体生命与教育互相关涉角度,来探讨生命教育存在的合理性。第三部分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就生命教育的理念予以建构。第四部分,强调追寻生命自由是生命教育的永恒追求。在此理念指导下,通过对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审视和反思,指出了当代教育之所以异化学生生命,在于其价值取向的偏差。而要把当代教育由异化学生生命转化为培育、完善、涵养和润泽学生生命,就必须在教育价值取向上来一个根本转变。
三、生命教育价值诉求与实现路径
综合现有论述表明,生命教育试图融合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试图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以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质量为宗旨,追求生命的全面、自由和终身发展为旨归。有研究者阐释了生命教育的五种取向:即身心健康、生死、伦理、宗教和社会取向。生命教育应是真正人道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首先是珍惜生命;然后是寻求生存的意义;最后教人超越自我、超越功利和世俗, 达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的境界。有研究者认为,形成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是其核心价值追求。因为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是生命教育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根本依据和巨大动力;也是生命教育超越功利、走向完美追求的基础;更是其长远规划自身发展的指导思想。
生命教育的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生命教育目标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基础层面是教人珍爱生命,学会保护生命,更高的层次则在于教人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在具体实现途径上,多数研究者认为:通过设计、实施生命教育的课程,以生命教育课为主体,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一方面,学校要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派工作责任心强、能胜任生命教育的教师任教。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结合德育工作、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生命教育。在总结前一阶段生命教育实践基础上,有研究者对生命教育实践进行了系统探索。认为基础教育过程应是人之生命的心路历程;基础教育的课程应有助于人的生命的整体发展;道德教育应有助于人的生命的超越与提升。该研究者从三方面对生命教育实践展开论述:一是滋润生命的课堂教学;二是关照生命的课程实践;三是涵养生命的道德教育。
四、生命教育研究得失评析
这一时期的研究,描述了当前教育忽视生命的现实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系列实践研究,收到了一定成效,促使生命教育在中小学迅速开展。在此基础上,涌现出了一批比较系统的生命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导生命教育的大面积推进奠定了基础。总体看呈现以下特点:其一,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关于生命教育的定义仍在争鸣中。其二,针砭应试教育弊端深刻,但解决问题的策略多停留在生命教育的推演水平,缺乏具体措施。其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脱节,这从出版的几本生命教育专著中可以证实。《生命教育论》从解读生命入手,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生命异化的表现,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分析了生命教育提出原因、价值追求和未来走向;《生命的畅想——生命教育视阈拓展》拓展了生命教育的研究视阈。相对来说《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与实践联系比较紧密。但是,它仍是从理想的角度对生命教育的课堂、课程和道德教育做的探讨,而对于学校如何实践这些构想,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追究生命教育研究中问题的成因,主要是缺乏“具体人”和“学校情景”的研究意识。只是停留在作为与动物相区别的人“类”生命意义的研究上,形成的只能是抽象的生命教育概念。对于以班级师生集体形式存在,真正对学生产生核心影响的生命群体缺乏关照;对处于班集体中的个体生命教育与孤立个体的生命教育缺乏区别,从而忽视了生命教育中作为班级群体的人与个体精神生命的有机结合。这就没法给中小学教师提供在复杂教学环境中,灵活实施生命教育的理论指导。今后,生命教育研究重心必须从抽象“人”转向学校境遇中的“具体人”。因为只有从学校特定境遇中,研究师生的具体精神生命,所得出的结论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生命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娄进举,宋序红[J].当代教育科学,2007,(13)49-50.
[2]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4)1-162.
[3]潘凤亮.“生命教育”先要“关怀”权利[J].人民教育,2004,(21)10.
[4]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 [J].思想理论教育,2006,(21)25-29.
[5]刘铁芳.教育哲学作为一种探询生命尊严的努力[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3)5-6.
[6]南志涛.生命教育的哲学基础[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4)26-27.
[7]郭成等.生命教育的理论渊源与发展进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109-122.
篇3
关键词:国外;生命教育;启示
一、 国外的生命教育
(一) 美国的生命教育
美国的生命教育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其实质是通过对死亡的揭示来教育人们珍爱生命。1968年,在人本主义影响下,世界级大师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学校教育不仅只是训练学生获取知识、习得技能,还应该让他们了解生命的意义,体悟生命的价值;于是在美国加州创建柯南达村、柯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的思想。
美国的生命教育主要涉及品格教育、迎向生命挑战的教育和情绪教育三个方面的内容,其目标是促进学生在身、心、灵以及精神各层面逐步进步,变成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1]
(二) 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
1974年,澳大利亚的Rve.TedNosff牧师针对青少年吸毒且许多青少年死于吸毒这一现状,提出了hefdeucation(生命教育);并于1979年在新南威尔士州成立了第一所也是世界最早的生命教育中心,它后来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的一员,宗旨是“预防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其生命教育的目的旨在通过学校及社区的合作,帮助年青人消除不合法的药物使用,促使他们避开或延迟使用酒精;同时以最新的研究为根基,提供高品质的药物教育。
(三) 英国的生命教育
英国的生命教育是全人培养与全人关怀的教育,以学生灵性、道德、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为目标,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主辅结合的课程体系,即是以公民教育课程为核心并辅以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2]这是英国生命教育的一个特色。同时它十分关注学生生活,把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实用性。
(四) 日本的“余裕教育”
“余裕教育”,亦即“热爱生命,选择坚强”,它是针对日本青年日益衰落的心理以及自杀事件提出的。它特别注重从小对学生的教化,使他们从小就明白人要珍惜生命,同时,注意把握生命教育的连贯性,善于把知识渗透到相关学科,使珍视生命的观念深入人心,从1989年公布的《教学大纲》到1998年修订的小学道德课程,再到高中开设的《伦理》课以及大学开设的《教养课》中均涉及了“关爱生命”的内容,使生命教育自成体系,影响深远。
通过考察国外生命教育,发现其共同点如下:重视生命教育,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教育;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向学生系统传授生命教育的知识;实际生活中取材,重视实践教学;发挥合力,增强生命教育的实效。
二、 国外的生命教育对我国生命教育的启示
(一)独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国外生命教育注重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就我国教育现状而言,“相对于渗透式生命教育课程来说,单一生命教育课程更能引起人们対生命教育的重视,也更可能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落实。所以,尽管单一生命教育课程也有诸多不足,但它仍然是我国目前开展生命教育比较理想的选择”[3],所以有必要独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独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目标设置上不仅有知识层面的要求,也要有情感层面上的要求,使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真正了解生命的可贵。为此,教育工作者应在课程框架内,结合社会热点和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选择与目标相一致的内容,促进目标的实现。同时,内容要根据目标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
(二)采取渗透式教学方式
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指出只有将对人的知识与理解置于生命教育之中,将对人的教育落实在促进每一个鲜活的人的生命健康成长中,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他启示我们要重视渗透式教学方式,而这一点在我国的生命教育中有待于加强。因此,基于学科间的相通性,秉承生命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我们可把生命教育融入相关学科,采取渗透的方式让教育对象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生命教育;加上课堂教学,使教育对象在系统把握知识,明晰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内化渗透式教学所传达出的隐性的生命教育信息。
(三)注重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是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但也要学以致用,注重实践教学,让教育对象亲身体验,增强他们对珍惜生命的认同,更加关爱生命。因此可允许教育对象到殡仪馆参加葬礼,亲历救援现场,观看纪录片,让教育对象明白生死之间的关系,虽人必有一死,但是人可以在有生之年充实自己、实现自我价值,以更积极的姿态投入人生。
(四)社会、学校、家庭各尽其责,强化生命教育的效果
强调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相互配合:
社会一方面要从观念上重视生命教育,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学校的生命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而父母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教育子女关爱生命,充实的过好每一天。总之,生命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社会、学校、家庭作为单个个体不可能穷尽它的全部,只有当三者同心协力、同向发挥作用的时候,生命教育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展,才可能达到珍爱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目的。
注释:
[1]卢杰.美国生命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启示[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09,(5).
[2]徐秉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6,(4).
篇4
【关键词】生命教育理论 高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研究
0.引言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充分发展自我,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但是就目前高中教育而言,还无法达到这一目标,在实际教育中,功利性较强,学生独特的思维与个性被抹杀,严重者出现生命意识淡薄的现象。其主要是由于教育的功利性导致的。使得教育本质教会学生寻求人生价值,获得生命的真谛逐渐模糊,因此,急需要在生命教育理论下进行教学。尤其是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从古人对生命的看法来获取生命意义的启示。
1.生命教育理论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确保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与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语文素养的培养需要以生命教育理论为前提,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其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生命教育理论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另外,语文教学目标与生命教育理论思想相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出育人作用,需要借助生命教育理论来辅助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以便充分发挥出语文课程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1]。
2.生命教育理论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措施
将生命教育理论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相互结合起来,会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包括情感教育、人格教育以及审美教育等内容。其教学措施主要包括对话教学与体验教学两个方面。
2.1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是建立在双方平等、民主条件下的,通过运用言语、思维等方式来交流与沟通,注重人的个性化与主体性。其教学形式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在师生对话中,需要以平等为前提,需要师生双方的沟通与交流,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说。师生对话教学并不是简单的问答,需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交流[2]。例如,在《陈情表》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让学生在文中寻找作者陈述的几种情感,使得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以便达到学习的目的。当学生阅读完成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教师的问题。学生A回答:“悲情,在第一段‘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表明自己身世可怜、父亲早亡,母亲改嫁。以及下文中的‘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均说明作者身世之苦,总结为悲情。”另外,学生B回答:“陈述了作者的怨情。在第一段中‘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表明作者对舅舅不让母亲改嫁而怨恨舅舅,出现怨情。”在学生各抒己见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来看待,符合生命教育理论内容,在对话中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在生生对话教学中,学生之间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来学习。例如,在《兰亭集序》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组成若干个小组,对“作者在本次游历中如何对生死观的感悟进行理解的”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学生之前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询问教师等方式来寻找答案。小组成员每人分别对自己分配到的任务进行理解,其任务包括对每个段落的大意进行了解以及深入分析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学生m讲述前两段主要描写兰亭集会的盛况,描写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参加缘由以及环境、天气等。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恩爱之情,主要围绕“乐”而展开。学生n讲述第三段的大意为通过兰亭集会联想到人们的相处方式以及处世之道。继而对生死问题进行讨论,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对“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悟。在第四段中,“若合一契”表明古人对生死也有自己的看法与理解,而“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的是虚无主义的思想,在当时的东晋时代,体现作者的积极人生观。通过对话教学,让学生深入体会到古诗词教学与生命教育理论的联系与融合处,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与所表达的情感。
2.2体验教学
首先,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激活体验。在体验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体验到教学的内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例如,在《雨霖铃》教学中,可以根据诗词中的文字来想想离别时的场景,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的方式将情境再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离别时,作者与友人眼含热泪,相顾无言,在凄冷的清秋时节更加渲染出离别的情绪。在创设该情境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应的音乐与图片等,让学生带入在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感受与思想感情。其次,注重审美,升华体验。在高中语文古诗词中具有大量的优美诗句,在语言美中,古人在文字上下苦功夫,例如《人间词话》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完全将春意展现出来。在意境美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展现出来的是气势磅礴的意境。在审美体验中,需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审美想象,并感受意境美。
3.总结
教育是对人进行有目的的培养活动,需要将人看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首先需要对生命意义进行教育,对生命教育理论进行了解。尤其是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需要融入生命教育理论,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了解作者的感受。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提高学生对生命的珍爱与敬畏意识。
【参考文献】
[1]徐炳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教育科学,2013,23(12):214-215.
篇5
【摘 要】生命教育不仅是教育教学中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形态,同时也是国家整个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中一种主要的价值追求。从生命的角度来分析现代体育教育,能够更加清晰的将体育教育中的生命品性价值体现出来,并且有助于满足个体生命的内在发展需求与外在的协调发展。基于此,本文从生命教育的本源回归的视角探讨了现代体育教育。
关键词 体育教育;生命教育;本源回归
引言:体育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将个体生命作为发展的逻辑起点的一种模式,尽可能的满足每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发展的最大需求。一方面,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充分重视生命价值,以实现体育教育中生命价值的本源回归,另一方面,在体育教育中融入必要的生命教育,又能体现出个体生命的力量与完整性。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同生命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的关系,是完成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方面。
1.生命教育与体育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1.1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指根据个体间不同的发展规律,给予个体完整的关怀,从而引导个体认清生命的本质含义,并不断的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逐渐走向完善的一个过程。生命教育的内涵是相当广泛的,从广义上来说,是个体以其内在思维和认知所建立起来的代表其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狭义上讲,生命教育中还囊括了个体对生命本身价值的认识、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面对生活所具备的心理调节能力等多个方面。但是不论从何种角度看来,生命教育都是建立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的,在体育教育中融入必要的生命教育,是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
1.2生命教育与体育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首先,生命教育能够更好的推动体育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生命关怀是生命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不同个体之间的身心特征,将生命关怀融入到体育教育中,能够更好的展示体育教育的多样化。
其次,生命教育是体育生活的侧面呈现。体育生活源于生活,而生命教育恰好是连接体育与生活之间的纽带,是对个体生命体育生活的一种侧面呈现。
再次,生命教育满足了体育教育整体性的要求。体育教育是建立在生命活动的基础上的,而生命教育又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生命教育是服务于体育教育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体育教育的完整性要求。
2.体育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本源回归
2.1将生命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基础
体育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的,任何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生命的支撑。从体育活动产生至今,包括最原始的奔跑、跳跃等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的雏形等,也都是基于生命活动本身而存在的,是一种直接作用于人体活动的运动方式。由此可见,在体育教育的环节中,应该将生命教育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首先让学生对生命有充分的认识与领悟,在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的基础上进行体育教育,这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优势所在。
2.2体育教育应该将生命本性作为最高的原则
不论何种体育活动,都是建立在生命所能达到的动作极限的基础上的,是以生命作为一切肢体活动的本源。但是在以往的体育教育中,教师对生命本源的认识较为肤浅,更多的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项运动技能的把握,将身体教育同健康教育二者分离开来,缺乏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知。长此以往,这种体育教育方式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充分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使人的生命智慧长期居于体育运动技能之下,很难达到体育教育中生命本源的回归,这就导致体育教育的弊端不断的激化。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需要建立起带有强烈生命特色的体育教育方式,将生命本质作为体育教育中最高的原则,不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并且始终保持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中对体育教育的新目标与新要求。
2.3将生命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追求目标
只有树立起体育素质、体育技能和体育热情等多重目标,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运动的参与者,而这些目标的确立都应该建立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上,从生命的本源出发,到本源的回归而终。从其外在表现来说,体育教育最为直接的目的便是锻炼学生的身体,调整身体状态,强身健体、延长寿命;而从体育教育的内涵来说,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还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最终使“身”与“心”的发展能够达到协调。而想要真正达到身心的同步协调发展,必然要将生命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追求目标,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并最终达到体育教育中生命本源的回归。
2.4在体育教育中秉承“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我国的体育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达到新教育形势的目标,就要求广大教师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始终秉承着“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重视生命的规律与个体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建立起体育教育与生命教育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使体育教育的生命本源得以回归。
总结: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而生命教育又是体育教育的内在基础,二者相互依托,密不可分。因此,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务必要注重生命教育的地位,将生命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基础和追求的目标,并且体育教育应该将生命本性作为最高的原则,在体育教育中秉承“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体育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本源回归。
参考文献
[1]万国华,杨小勇,王碧怡.生命——体育教育的本真回归[J] .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04):100-103.
[2]安宁,卢爱丽,崔红成.体育的本源回归——生命教育的体育的契合及现实价值[J].大视野,2010,12(07):89-91.
[3]戴红云,董永利,李晓明.生命教育视域下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12,11(23):33-34.
篇6
生命教育,简言之,即围绕生命所开展的教育。自从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1968年提出“生命教育”以来,这种思想很快在许多国家形成新教育思潮。我国也有学者指出,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生命是人的根基,生命教育则是教育的根基,生命的成长需要是教育的基本内容。没有鲜活的生命,教育则无从谈起。生命教育的视角应倾向于个人,侧重于教育要培养幸福生活的人,即不仅要健康地活着,而且要有价值、有意义地生活。冯建军提出学校中推行生命教育着力的重要方面就是课程,应该以思想教育课为主体,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思政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和提升人的生命关怀意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增长、科技的进步,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疏离,致使各国的自杀率不断攀升。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现代化过程中,我们一直把经济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作为追求的目标,以为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学校同样如此,视学生为工具、视学生为客体,只关注学生的外在需求,在追求升学率、增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忽略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知识来启迪智慧,并将智慧融入生命,从而提升生命的意义。冯建军强调,我们必须从以前对教育社会性过分强调的误区中走出来,回归其生命本性。大学三年或四年的生活,是大学生们从学生成为社会人、职业人的过渡阶段,也是形成人生观、生命观的关键阶段。所以,在“思政课”中开展生命教育迫在眉睫,让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不仅要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还要寻求生命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和价值,实现有价值的人生。生命教育主要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进行讲授。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希望学生思考人生的本质,人生的意义,做到科学地对待人生环境。要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生命教育要借鉴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感恩教育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教育。知恩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感恩让我们懂得生命的意义;报恩和施恩让我们实现人生的价值。首先,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在教育理念上是一致的。感恩教育是通过教育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人、事及物的美好和价值,唤起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一种认同和感激,从而科学地对待周边的环境。正如前文所提,生命教育的目的也是促进学生科学对待人生环境,教会学生超越自我,达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相和谐的状态,所以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实施的路径虽然有所差别,但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都关注学生的精神家园,滋润学生的心灵土壤,希望学生感受成长的美好,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缔造幸福的人生。当今大学生由于对生命存在错误认识,感恩意识及抗挫折、抗打击心理弱,导致自杀率上升。2014年4月16日晚,中山大学历史学系2012级硕士研究生蔡某某自缢身亡,他在遗书中称:毕业论文、找工作困难重重,无颜面对家人。类似这样的新闻诸见报端,我们在惋惜的同时,不得不思考,大学把学生培养成了高技能高学历的“人才”,却没有教会其成为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人”。大学生对待人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命感受及对待生命的态度。蔡某某只看到眼前的困难,没有看到自己大好的青春,美好的未来。契科夫在他的《生活是美好的—对企图自杀者进一言》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是火柴在你的口袋里燃烧起来了,那你应当高兴,而且感谢上苍: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你的手指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这说明生活是一面镜子,如果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人生,那么生活在我们的眼里就会充满阳光。其次,感恩教育与生命教育都主张和强调感恩意识。一个珍惜生命的人必然是一个感恩图报的人,而一个能够感恩图报的人也更容易养成珍惜生命的思想观念,所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推进。如果在“思政课”中将二者融合,坚持以学生为本,凸显个体的价值,更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达到“思政课”真正“育人”的目的。协调自我身心关系,是当今大学生需要认真思考和必须面对的问题。著名励志大师尼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但经过不懈的努力,完成其他人需要手足才可以完成的事情,他有一句座右铭“无手无脚无烦恼”。他17岁开始演讲,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年轻人,成为生命的斗士。
(二)关于感恩教育融入生命教育的教学设计
笔者自2012年起,开始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通过分享体验、模拟情景体验、角色扮演体验和范例引导体验等教学手段,将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相互融合,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尊严,体验生命的喜悦。四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将感恩教育与生命教育相结合,教学效果显著。硅湖职业技术学院从2010年起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进行改革,结合现阶段招生入学体制下学生的特点,将教材体系变成教学体系。将书本的七章内容分解为十八个模块,其中将教材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形成一个题为“惜,我们珍爱生命”的模块。其教学设计为:导入(生命是个奇迹)—体验活动(我的五样)—学生感受分享—总结(拥抱生命)四个部分。感恩在生命教育中的运用,主要以感恩父母为切入点,因为对大学生而言,感受到最多的、最直接的爱来自父母。在这一模块中,导入环节命名为“生命是个奇迹”,通过一段题为“你是怎么出生的?”科普视频向学生展示胚胎在母体的生长发育直至出生的过程。我们会不禁感叹造物主的神奇,让学生知道人生来就受垂青,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就像泰戈尔所说:“我的存在,对我是一个永久的神奇。”我们不必自怨自艾,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不应拿生命当儿戏,因为生命不仅属于我们自己,最起码还属于给予我们生命的父母。某学生分享其感受时说:“很感动,生命真是太神奇、太伟大了,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谢世界迎接我们的新生,让我们得以听到鸟语闻到花香,品味酸甜感受苦辣,我们应回报以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生命,感恩这一切让我们成长。”随后,我们趁热打铁,利用视频(如唐山大地震电影片段)、图片(如父母送学生入学照片)、故事(如苹果树的故事)等,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感性教学资源向学生展示父爱母爱的伟大。某学生在随堂作业“给父母的一封信”中如是说:“从我落地的开始,我的身边便一直有你(指母亲)的身影,你的眼神便只有我,我的一颦一笑在你的眼神里都是爱,在你的怀里我茁壮成长至今。妈妈,从小到大我有很多话想对你说,现在唯一想对你说‘我爱你’。妈妈,感谢你给了我生命……教会我如何生活,感恩生命。”在上完这一模块之后,很多学生表示要好好活着,不仅为了自己,还为了养育我们、正在为我们打拼的父母亲。体验活动的名称为“我的五样”,教学设计的灵感来自于毕淑敏的散文《心灵七游戏》。首先教师在感性的背景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读该篇文章,随后引导学生慎重写下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东西。写好之后请代表上台分享自己的“五样”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总结班上学生的“五样”(包括“家人、健康、环境、理想、爱好、光明”等),随后教师应给予引导我们写下来的这些是支撑我们的人生之路的“五样”,同样也是我们要去感恩的“五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除了要感恩父母之外,我们还应让学生感受身边无处不在的爱,随后产生感恩之情,例如用感性的语言配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讲解: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的日子;没有雨露就没有丰登的五谷;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太平的国家,就没有我们现在和平安定的生活正因为这一些,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如感谢上天的阳光雨露,感谢大地的厚德载物,感谢国家的和谐安定,感谢父母的养育呵护,感谢老师的谆谆教导,感谢同学的相互帮助等等。所以,我们应该拥抱生命,感恩当下,活出生命的精彩。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生命教育 内涵 辨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030—02
生命教育于20世纪90年代末传入我国已有10多年,无论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有所发展。但总体来看,我国的生命教育只能说处在起步阶段,实践上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理论上也不够深入。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也是众说纷纭,没有达成共识。本文就生命教育的内涵进行一些探索,希望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有所裨益。
一、生命教育内涵的基本观点
生命教育是什么,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观点。
1.广义的生命教育。王北生认为: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罗楚春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王云峰等(2006)认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就是“全人教育”的概念。
实际上,以上学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全人教育,只是这种观点针对当前教育工具主义、无人教育的情况而更加强调、关注人的生命而已。
2.狭义的生命教育。冯建军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
许世平认为:“生命教育指的是对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质量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宗旨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
以上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培养个体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的教育活动。
那么究竟哪种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更科学、更合理、更有实际意义呢?这就需要我们循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生命教育的实践轨迹探寻其内涵,以便找到生命教育的本来面目。
二、生命教育的实践轨迹
1.美国的“生命教育”。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的工具主义、实用主义倾向日益严重,“忘记”了教育为人发展服务的功能。随之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尤其是美国的青少年吸毒、自杀、他杀、暴力袭击、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国际知名作家、演说家杰·唐纳·华特士提出,学校教育不应该只是训练学生谋取职业或获取知识,还应该引导他们充分体验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作好准备,迎接人生的挑战。他认为,这一教育目标只能通过education for life(生命教育)来实现。为了实践其教育理想,1968年华特士在美国建立了阿南达学校(AnandaSchools)。阿南达学校的目标就是教导学生生活的艺术。
可见,美国的生命教育,是关于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快乐地生活、如何有意义地生活、如何迎接挑战、珍惜生命的教育活动。
2.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1974年,澳大利亚的ReyTedNoffs牧师针对青少年吸毒问题,提出了life eduction(生命教育)。他于1979年在新南威尔士州成立了第一所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tion Centre,简称LEC),其宗旨为“预防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同时,它还注重发展学生的社交技巧和有效决策、沟通、谈判的能力。
可见,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是一种以预防滥用药物、暴力与艾滋病等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孩子们的生命质量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3.我国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1997年,由于台湾学校一再发生暴力与自杀事件,台湾前教育厅厅长陈英豪认为必须在校园实行生命教育,这是台湾“生命教育”一词的正式提出。台湾教育当局认为,生命教育的议题应该包括人际关系、伦理、生死学、宗教、殡葬礼仪五大项,随后还将已经实施多年的情绪教育和性别平等教育纳入其中。
可见,台湾生命教育已经由预防自杀、降低自杀率,扩展到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人际关系以及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的探讨。
4.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20世纪我国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工具主义教育”,是“无人的教育”。应试教育使学生的自主精神与创造精神日益丧失,全面发展受到极大制约,生命、健康受到损害,自杀、暴力、犯罪现象增多,价值观念模糊。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港台而来的生命教育正契合了大陆的这些教育问题,迅速形成一股研究热潮,生命教育开始付诸实践。2004年开始辽宁、上海、湖南、湖北、黑龙江、山东、云南等各省份开始出台各种生命教育的指导纲要性文件。其中以云南省于2008年启动的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核心的“三生教育”推展力度最大。2010年7月29日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生命教育”列入其中,标志着一个崭新的中国生命教育时代已经到来。
可见,大陆的生命教育是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的教育。云南省的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核心的“三生教育”界定比较准确,也比较好理解。
从以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生命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出,生命教育都是针对当前教育工具主义严重从而导致的青少年自杀、吸毒、暴力、价值观念模糊、生命意识薄弱、性越轨行为增多等现象提出的,它更侧重于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它不突出科学教育方面,更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不突出智育方面,更偏重德育、美育等方面素质的培养;不突出人的认知方面,更偏重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这与前述的狭义的生命教育内涵是一致的。而广义的生命教育实际就是教育的概念,也就是全人教育的概念,它不符合生命教育的原初内涵,也无特定内涵和特定意义。
因此,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培养个体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惜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的教育活动。
三、生命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内涵辨析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为了更好地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我们有必要将生命教育与一些相近概念进行比较来加深理解。
1.生命教育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德育”概念的使用大体分狭义、广义两种情况。狭义的“德育”即“道德教育”的简称。然而,德育概念更多是在广义上使用,“学校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法纪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理论、制度或是实践层面上,广义的“德育”已成为主流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合称。但是广义的理解更加通行。如张耀灿、陈万柏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定义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但在随后的解释中则把法制教育及心理教育也涵盖于内了。所以广义的德育和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等同,两个概念越来越多地在广义上使用,越来越趋向于相互指代。
可以看出,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在内容上与生命教育有重合和交叉,但二者都有自己的内容和特点,不能相互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更强调阶级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价值取向上更关注统治阶级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而生命教育更注重个体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价值取向上更关注个体生命的幸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强调社会和精神层面,而生命教育的内容除了社会与精神层面的,还有生理和心理层面的。
2.生命教育与素质教育、全人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是于20世纪90年代针对我国教育别强调应试教育从而导致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差、思想品德差、心理素质差、身体素质差等等情况而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实际上,素质教育就是全人教育。而生命教育是针对教育工具主义严重从而导致的青少年自杀、暴力现象严重、价值观念模糊、生命意识薄弱、性越轨行为增多等现象提出的,它更侧重于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学会生活、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可以看出,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生命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的关系。现代的“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科学主义”、“金钱拜物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相对于“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它以培养“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人为教育的最为基本的目的。因此,生命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生命教育继承了人文主义教育的衣钵,如肯定人的价值,保障人的权利,捍卫人的尊严;注重现实的人生意义和对世俗幸福的追求;要求自由、平等与个性解放;以发展健全人格为任务等等。但是,生命教育却超越了人文主义教育。传统人文主义认为,是科学和技术导致西方社会精神和文化的堕落,这种观念导致人文主义教育走向科学的对立面。而生命教育不排斥科学和科学教育,生物学、心理学等生命科学以及科学精神都是生命教育的宝贵资源。从这一意义上来看,生命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科学——人文主义教育。
[项目基金: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工作介入黑龙江省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514130)]
篇8
〔关键词〕 学生社团;生命影院;实践操作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02-0009-04
一、以电影为媒介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案例一:据腾讯新闻报道,河南周口市郸城县实验中学一名初三学生喝农药致死。多名知情人称,事发原因为学生上课玩手机,手机被老师没收后,又被要求通知家长,学生存在压力才自杀。
案例二:据人民网报道,一个10岁的男孩因嫌楼外施工的电钻声太吵,影响到自己在家看动画片,居然用刀子割断工人的安全绳。当时工人马上出声喝止,这位小孩还是不听,继续把绳子割断了。
案例三:据我国台湾地区《中国时报》网站报道,台北市某高中6名男学生在北投区清江图书馆附近生态池抓龟,并以双脚狠踩龟壳,再拍照上传社群网站炫耀。
以上三个案例均来自互联网,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了新形势下中小学生对自己、他人和自然生命的极度漠视。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的有关数据[1],仅2013年,该研究院所就搜集到79例中小学生自杀案例,同时该教育蓝皮书指出,在中小学阶段,“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自杀率开始攀升,其中初中最高,高中次之。”这突出反映了新形势下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凸显了新形势下开展中小学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章明确提出要重视生命教育。
如何破解新形势下中小学生生命教育问题,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纵观目前国内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主要包括学科渗透、专题教育、社团活动、自我教育等途径。通过文献阅读[2-4],我们发现以电影为媒介开展生命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电影对中小学生具有足够的吸引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影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影响力研究报告》的数据分析,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继续高速增长,全年创造票房296亿元人民币,观影人次达8.3亿。这些数据足以说明这种融合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对人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其中当然也包括在校中小学生。
第二,电影中包含了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主题。许多电影,其实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生命教育的主题,这使得电影在承载娱乐功能的同时,更承载了生命教育功能。大多数的主流电影都是通过故事的矛盾与冲突,反映人类真、善、美的主题。这些主题,正是生命教育的核心所在。因此,通过观影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影响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提升中小学生的生命质量,是一种很好的生命教育途径。
二、学生社团里的生命影院的操作程序
笔者是一名专职的高中心理教师,近年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积极探索通过建立学生社团里的生命影院来提升高中生生命意识的有效性,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学生社团里生命影院的操作程序作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供大家参考。主要分为观影前、观影中、观影后三个阶段,具体如图1。
(一)观影前
1. 招募成员
通过学校心理协会招募成员15人左右,成立“社团里的生命影院”成长小组。对参与的成员有如下要求:喜欢看电影、有积极参与的动机、有坚持参与的毅力、有强烈的时间观念和遵守团队纪律的意识;要有一定的感悟力,每次观影以后都能撰写并分享观影后的感受。
2.初始评估
观影前,采用戴吉,张玉桃和邓云龙[5]编制的悦纳进取量表测量学生的悦纳进取情况。该量表共有25个题目,悦纳维度包括自我接纳(比如“我能接受自己的性格”)、社会接纳(比如“对于想法或做法与我不同的人,我能够接受并与其和睦相处”)和挫折接纳(比如“遭受挫折后,我能很快从中恢复”)因子,进取维度包括主动规划(比如“我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改变现状”),注重过程(比如“我在意事情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和行动活力(比如“在学习/工作中,我精力充沛、充满斗志”)因子,每个项目采用五级计分。具体见表1。
3.精选影片
要想发挥电影对高中生生命教育的有效性,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生命教育电影。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各种类型的电影不计其数,并且每年还有大量新电影涌现,那么如何才能选出适合高中生观看的生命教育电影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生命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它涵盖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见图2。
其次,确定生命教育影片的选取原则――“教育为先,兼顾趣味”。“教育为先”的含义有二:要考虑电影本身的教育性,我们要选择带有生命正能量的电影,这样才能给学生生命成长提供丰富的营养;要考虑生命教育对象学生的特点,所选择的电影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能够理解电影。“兼顾趣味”的含义是,选取的电影尽量具有趣味性,这样选择的目的主要在于提升学生的观影兴趣。
根据上述“生命教育”概念内涵和生命教育影片的选取原则,我们初步选定了如下生命教育影片,具体见表2。
(二)观影中
1.观影导入
做好所有的准备工作以后,就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影片。正式观影前要做好简单的开场白,简要介绍这部影片的概要和主要人物,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观看影片的兴趣。下面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电影――《我的马拉松》的导入语为例。
导入语:各位同学,江门市每年11月份左右会举行健走马拉松比赛,这张照片就是我参加江门市健走马拉松的一张照片(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到马拉松的话题)大家知道马拉松的全程是多少公里吗?(学生思考回答)今天我们要观看一部电影,就是与马拉松有关,电影的名称叫作《我的马拉松》,里面的主要人物是楚元,他很喜欢马拉松……
2.观看影片
一部电影的时间一般为两个小时左右,由于高中生的学习时间紧张,不可能在课堂上播放完整的影片。因此,每一部影片我们只是截取若干精彩片段进行课堂放映。另外,为了保证学生认真观看影片,观看每一个电影片段之前,需要给学生提出问题,一个片段放完以后,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同样的方式继续下一个电影片段。
3.观察反应
在观影的过程中,需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情感反应。有时候,学生会被电影里面的搞笑情节逗乐,有时候,一些学生会被电影里面的动人情节所打动,流下眼泪。作为教师,应该在观影的过程中留意这些情感反应。
(三)观影后
1.撰写心得
观影结束以后,我们会要求学生撰写观影后的心得体会。以下就是两位学生观看完生命教育电影――《我的马拉松》后写下的感受。
学生A:通过这部电影,我了解了自闭症的基本症状。其实,相比于我们缤纷多姿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十分枯燥寂寞,他们确实需要我们的关怀和来自内心的友善对待,他们需要的不多,只是我们一个温暖的笑容而已。
学生B:看了《我的马拉松》以后,我觉得人应该坚强,做一件事要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力,要对自己充满希望。我还学会了要以别人、亲朋好友的快乐为快乐,以别人、亲朋好友的痛苦为痛苦的道理。为别人分担痛苦虽然可能不能化解痛苦,但可以对别人有一丝心灵的慰藉,这也算是一种帮助。
2.分享讨论
观影结束后的下一周,我们会组织成员分享、讨论自己所写的心得体会。
3.再次评估
效果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学生社团的生命影院,不是为了看电影而看电影,它需要唤起学生对自我和他人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因此,在第一部影片观影之前和最后一部影片观影之后,两次测量学生的悦纳进取情况,然后比较数据,将其作为学生生命成长变化的一个指标。从成员学生悦纳进取的变化来看,有显著变化的是学生自我接纳(p< 0.05)和社会接纳(p< 0.05),其他维度没有显著变化(ps>0.05)。该结果表明,学生自我接纳和社会接纳能力提高了,具体情况见表4。
三、学生社团里的生命影院实施后的几点思考
通过近些年的实践,我们发现通过学生社团建立生命教育影院的方式,可以较为有效地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最后,我们对学生社团里的生命影院的有效实施,从教师、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社会三个不同的主体,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具体如下。
(一)作为教师
1.教师要做好观影各阶段的引导
如前所述,电影承载着娱乐和教育的双重功能,社团里的生命影院与一般的电影赏析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的电影赏析更多的是娱乐功能,而社团里的生命影院更重要的是教育功能。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影的生命教育功能,作为教师就需要做好观影各阶段的引导工作。首先,在观影前,教师要明确建立生命影院的活动目标是什么?以一种什么方式实现目标?如何选择生命教育影片?如何进行活动效果评估?其次,在观影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验,根据影片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电影,并留意学生的观影反应。最后,在观影后,教师要进行组织和引导,让学生在分享讨论中进一步加深对电影的理解,同时也要对整个活动效果进行评估,看观影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预定目标。
2.教师要建立并分享生命影院的资源库
如前所述,通过学生社团里的生命影院,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生命电影的反应。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建立学生社团生命影院的资源库。如果电影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很好,就可以保留,如果效果不佳,那就考虑换掉,这样就可以不断优化生命电影目录。随着时间的积累,我们就可以根据生命教育四个方面的内容,不断完善和丰富社团生命影院资源库,然后将这一资源库分享给学校的班主任、学生和学生家长,让他们利用并不断充实这个资源库,延伸社团里的生命影院的影响力,让其发挥更加广泛的作用。
(二)作为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
如前所述,目前学生的生命教育是缺失或不足的。学生感受生命是需要时间的,但是学生社团里的生命影院在高中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时间有时候难以保障。因此,我们强烈建议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把生命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课程表,将其作为一项常规工作系统地开展下去,而不仅仅只是蜻蜓点水式地进行几次消防安全演练,或者开展几次大规模的交通安全讲座而已。
(三)作为社会
如前所述,学生社团里的生命影院的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命教育影片的质量。但是,我们在选择适合学生生命教育的影片时,发现适合高中生观看的本土优质生命教育影片是稀缺资源。因此,作为社会文化艺术界人士,应该牢记说的一句话,“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不应该只是一味地强调高票房,失去自我地一味迎合观众,要在电影的商业价值和教育价值之间取得平衡,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发展,不断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面的生命教育资源,用创新的方式,为学生的生命教育成长提供更多优质的生命教育影片。
总之,学生生命教育需要学生、教师和家长、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多方共同努力,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最大程度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一般课题“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载体深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研究”(立项编号:2013YQJK13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数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DB/OL].
http://.cn/system/2014/05/15/010958560.shtml,2014-05-15.
[2]王巍. 励志影视作品的德育内涵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3]徐珊珊. 以电影为载体探索大学生生命教育[D].武汉:湖北大学,2012.
[4]张爱宁. 观影疗心――电影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5]戴吉,张玉桃,邓云龙.悦纳进取的理论建构及量表编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2),9-12.
篇9
关键词:大学;课程设计;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不同的人对生命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但生命只有一次,根据学科各领域专家的总结概括,人的生命具有:独特性(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并有其独特的需要);有限性(在时间的长河中,每个生命的存活都有一定的时限,到一定的时候,每个生命都会死亡);完整性(人的知情意行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任何一种活动中,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参与和投入的);生成性(生命永远处于不断的更新中,具有未完成性)。教育培养的对象是人,而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存在,生命教育是立足于爱的基础上,从生命视野的角度对教育进行重新解读,倡导一种关注生命健康成长的理念。因此,教育关注的是人的生命成长。生命教育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提出的.
因此从生命的特性出发可以对生命教育作如下界定:生命教育就是以全人发展为中心理念,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核心,使学生养成积极的生命态度并体悟生命意义的教育活动
二、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根据
2.1解决大学生轻生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生命教育的缺失,学生对“死”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是导致我国校园自残以及各种伤害学生生命现象的重要原因。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大学生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2.2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我们将其分为内在学习动机和外在学习动机,内在动机是指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来使行动指向目标,所以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反之,外在动机的学生更在意的是行动的结果,其行为易受外界影响,所以动机稳定性差.学生只有对自己的生命有了充分的了解,明白生命不只是吃喝玩乐,而更多的是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才会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会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时产生的学习动机很强,也不容易被外界鱼龙混杂的思想所腐蚀
三、我国大学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其弊端
为了研究我国大学课程设置的现状,以湖南某大学(后称为N大学)为例,从N大学10级外国语学院上学期课表,我们会发现其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1)分科课程多,综合课程少.在一定程度上,分科课程可深化学生对某一学科领域知识的认识,学生在分科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也更系统。综合课程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它打破了传统分科课程知识领域,还比较贴近社会现实,通过把各学科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构成新的学科,如环境教育课,人口教育课等。这些课程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地理、历史等各门学科,这是单一的学科课程无法拥有的优势.N大学只设置了一门综合课(军事教育学),其他的课程都是单一的学科课程,这不利于学生进行大跨度的思维迁移和创造。
(2)对生命教育不重视.我们可以看到,在课表中,有生命知识安全教育这门课,但是它出现在选修课中,这给了学生可以选择不学习这门课的余地,无意识地向学生暗示生命知识的教育对自身不是很重要,学校也不重视.因此他们就会有意识地不去选择这门课,更何况它和证券投资是在同一时间上课,在繁荣的市场经济下,“证券投资”多热门多有含金量的词,出现生命知识安全课冷场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3)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大学的课程设置,长期以来就有忽视实践性环节的倾向,英语精读,商务英语,英语泛读,语言学等等,占据了大部分的课表,学生确实从这些课上掌握了很好的专业知识,这些确实可以帮他们考过英语6级,8级,但不是通过了这些考试就万事大吉了,人最后还是要走向社会的,实践课程的缺失让学生无法进一步了解社会,真正步入社会时就会出现不良反应.
以上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不足,归结起来就是学校不重视学生生命教育的表现,我们是从漫长的封建社会走过来的,虽然现在我们大力倡导课程改革,一切从学生出发,但过去教育存在的不足或多或少地仍反应在现在的课程结构中。我国现在的教育状况和百万学子的希望都迫切需要生命教育,需要它来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一股新的力量。
四、生命教育在课程设置中的渗透
按照生命教育的总体课程理念的指导,现行课程可以围绕以下几个层次的纬度来选取素材。
4.1生命知识
主要包括生命本身、生命安全以及生命成长的相关知识。生命知识是涉及到生命方方面面的知识,有关生命知识的教育不再是抽象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情感的培养,而是涉及到具体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例如自我防卫、环境、心理咨询等。
4.2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它也是我国人才培养素质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和环境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我国很多大学是忽视了美学教育的,部分大学虽然设置了相关课程,但由于对美育的理解不够,也只是简单地设置些美术课程,以为教学生画几幅画就是进行了美育。其实美育的范围很广,高校教师应多花些时间研究美育课程,并从学生的生活中一点一滴落实学生的美感教育。
4.3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最早是从美国开始的。当前,不少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在死亡教育研究上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并在课程和教材研制开发、师资培训及实施的途径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它的目的在于通过介绍死亡知识,让学生了解死亡,思考死亡,并勇敢地承当死亡,从而更好地珍惜生活。一个认识,了解死亡的人,才能更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陈小鸿:《论人的全面发展》[M].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篇10
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他的社会性。处于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人,他们的生命、生活和生存都无不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而我们现代的学生群体从高年级到低年级分别是由80后、90后以及00后三个不同年代的学生构成。于是我们的教师首先必须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被这个社会赋予了哪些不一样的时代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洞察到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亦是教师能够与学生真正进行生命交流的一个前提,否则教师与学生之间可能永远会因“代沟”之故被孤独地隔在鸿沟两岸。因为师生之间不能产生共同的话语,更无法互相理解,教师永远会被学生给“out”了。比如笔者在给学生讲授问题时,首先调查和了解了当今高年级学生对的一般看法和现实态度。笔者从周围的学生中发现,他们对于学生时代是否主张发生观念已经完全不同于我这个70后的老师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的开放态度。同时从我国2010年第一次的全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报告中得知,有的女孩中21.3%有过怀孕经历,4.9%的人有过多次怀孕经历。15~19岁青少年的多次怀孕率高于20~24岁。于是,在现代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十分令人担忧的“青春之殇”年代,笔者的课堂如果再大谈自己那传统而又保守的“恋爱期间千万别发生”的观点,那也只能是守旧而又苍白的说教,因为这种观点与学生周围所看到的现象完全不符。因此,笔者在深知试图用自己“不合时宜”的观念去阻止学生发生的愿望很难实现的条件下,通过另辟蹊径发现,清楚的给学生分析以“生命之流”为根基的“情爱”和从“生活之点”所生发的“”间的关系,对所需之“性”与所欲之“性”做出区别才是硬道理,这些理念才是他们恋爱生活中真正稀缺和渴望的引领力量。这些适时而又恰当的理论会让学生们更加懂得恋爱阶段中的“性”有别于“爱”,会自然而然激发一些学生去反思自身的行为,并且能够对学生未来的恋爱行为产生警醒的作用,如此的教育效果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生命在他们所处时代普遍特征的把握,来自于正视学生身上所具有的社会性,来自于对自己教育对象的了解。换言之,生命教育教师首要的方法在于了解受众生命体的时代共性,这是走进学生群体的一块敲门砖。但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学生虽都会散发着同样的时代气息,但他们却毕竟属于不同的生命体,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家庭,所经历人生阅历和成长故事等等又充满着太多的特殊性。因此,生命教育教师在总体把握学生生命时代性的同时必须将其与学生生命的特殊性相结合,这种特殊性不仅包含学生自身内在的特质和个性,还有学生生命体中所内含的本土性和地方性,这是深入了解学生个体生命的关键。比如,同为00后的孩子们,城市孩子大多生活在“421”家庭中,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他们享受的是有时似乎还会令他们“心烦”的各种关爱和呵护。而与他们同时代的农村孩子大多数却因为父母出外打工成为留守儿童,父母的怀抱对他们而言是一种难得享受的奢侈品。据《2012年城市儿童快乐指数报告》显示,7岁以上儿童六成有QQ,两成有iPad,很多孩子从小就成为“宅童”。而农村同龄儿童的视野与眼界,是无法与城市孩子相比较的,可见学生的生命特征会深受地域、家庭等不同条件的影响。因此,生命教育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但要谨记“至圣先师”孔子所提出“因材施教”之法,而且要将“因地制宜”的原则落到教学实践之中,我们关心的是同样年纪的孩子,却要有着不一样的精神“密度”。唯有如此,生命教育教师才能真正全面地欣赏到一个个唯一的、不可复制的生命体,那是一份“唯美”,正是教师对这份“唯美”的正视和关爱成为打开每个学生心门的一把钥匙。
二、生命困顿的认知度和把握度相结合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元素为核心的教育,它的切入点在于学生的生命困顿,它的宗旨在于成长生命、超越生命。当生命教育教师步入每个学生的心房时,目睹到的是学生们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其中有喜悦、有快乐、有郁闷、有惆怅……学生们所有的心理反应都是他们生活状态以及对待生命态度的集中表现,这些给教师们带来的有欣喜,但更有深深的担忧。此时,生命教育教师如果仅仅带着一份对教育的激情和热情或许还远远不够。因为“激情”是做好生命教育教师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素养,更为重要的是,生命教育教师必须能够对学生呈现在自己面前的每个内心世界有清楚的认知,尤其是他们所反映出来的生命困顿,教师要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抑或言,生命教育教师要开展一堂生命教育课一定要清晰地明白自己课堂的主旨是要为学生解决什么样的生命与生活问题,而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自己在课前一定要进行深入而又翔实的分析,一定要掂量自己是否有给学生“对症下药”,开出“良方”的能力?例如笔者在给高年级学生讲授情感问题专题时,笔者首先认识到的是爱情问题已经成为高年级学生的一个主要人生困顿,很多学生对于爱情的概念十分模糊,他们在享受着爱与被爱的同时却遭遇着相爱容易相处难,甚至相守更难的痛苦;同时许多大学生们对于“”的开放和轻率也给他们自身留下了人生中难以挥去的伤痛;并且对于失恋与求爱被拒也难以有承受痛苦的能力。笔者在发现和掌握学生的问题之后,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和探索之中,扪心自问自己有能力将学生这么重要的人生课题分析清楚吗?由于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再加之自己真实的校园恋爱经历促使自己对学生情感困惑的分析有了更大的信心和把握度。最终,笔者从学生恋爱的动机不明确;交往方式不恰当;对的轻率;对做“二奶”的宽容;无法承受失恋或被拒之痛五个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生命教育教师在备课期间一定要对学生的人生问题进行全面的考量,一定要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去换位分析,要对自己所讲解的问题吃透,否则正如生命教育专家郑晓江教授所言:“上一堂不成功或半成功的生命教育课还不如不上。”的确如此,因为一个生命教育教师自己都没有把课堂所要讲解的问题弄清楚、搞明白,他以何理由去引导学生,又如何去打开学生的心结,到头来也只能是“乱开药”,不仅没有“疗效”反而会适得其反。由是言之,生命教育教师对学生生命困顿的认知度与把握度一定要能够相互结合,这是走进生命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认知生命的多种学理性与实践性相促进
一个生命教育教师在对学生和自己所要分析的问题已经做到了如指掌之后,如何才能将生命的课堂成功进行到底,以为学生达到解惑和促使他们成长之效果呢?这从根本上取决于生命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取决于生命教育工作者自身对生命的涵养和认知,这种对生命的认知既有学理上的更有在实践层面的。
首先,一个全面而优秀的生命教育教师一定要有相当深的教育学知识,一定要经过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学习过许多的教育教学法。因为懂得如何熟练地驾驭整个课堂是能够引领学生生命的一个原始基点,是演绎一个成功课堂的前提,也是成为生命教育教师的一个必备条件。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具备从一般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能力。
其次,一个全面而优秀的生命教育教师一定要受过生死学的熏陶,因为生命教育与生死学之间有着极深的渊源。从1968年美国杰•唐纳•华特士在加州创建的“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以来,美国的生命教育实际上是与“死亡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菲费尔(HermanFeifel)发表《死亡的意义》之后,1963年罗伯特•弗尔顿(RobertFulton)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大学首次开设美国大学的第一门正规死亡教育课程。而台湾生命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傅伟勋先生和孙效智教授对“生命的学问”给予的高度关注,大陆生命教育历经了从段德智先生的“死亡哲学”到郑晓江教授的“生死哲学”的蜕变,这足以显示生命教育课堂是无法离开生死学或生死哲学知识背景的。而只有一个生命教育工作者自身对人之“生”与“死”有了充分学习、理解、思考和感悟等等之后,才有能力去理解和解决学生的生命问题。这种关于生命的知识来自于古人、前辈学者对生死的深层思考,是智慧的、有说服力的,不同于一般人对生活的通识性的感悟。比如笔者在讲授《拨动爱的音符———关于情感问题的生命教育课》时主要借鉴的是郑晓江教授总结的关于“生命与生活的紧张”、“生命二维四重性”原理来分析“情爱”与“”的关系和“生命”的层次性,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我生命的重要性,从而在他们遭受失恋或被对方拒绝时能够更为理性地对待自己的生命。这种具有生命学理性的分析会加深学生对生死的理解,会激发学生对自我的生死问题做更全面的思考和探索。
再次,一个全面而优秀的生命教育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虽然很多学生产生众多的人生困顿不能完全归结为心理原因,但却与他们长期的心理活动不可分开。因此,生命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心理学背景可以更好的帮助把握和理解学生的心理,懂得适时适地的去判断学生不同的行为反应,为和学生之间进行顺利沟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最后,一个全面而优秀的生命教育教师需要能够采取多种实践活动去提升学生的生命。因为生命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学生的知行合一,这就需要生命教育工作者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比如,通过做游戏、进行社会调查、组织参观、走近大自然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地获得不一样的生命情怀,但却收获着相同的生命成长感。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