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环境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档案管理工作规范性较差
档案基础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首要条件。现阶段,我国档案管理工作仍处在发展阶段,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的配合使用方面有待完善,档案信息的规范性较差,缺乏全面统一的实施标准,档案管理网络化相对滞后,很难实现信息共享和开发。部分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采用了国家管理标准,设置了计算机网络管理数据库,但由于硬件设施不完备,经常出现不兼容的现象,大大降低了数据库的使用功能。
(二)技术力量滞后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中起主导作用。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的好坏与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档案信息资料收集、整理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档案工作人员的参与。档案管理信息化不但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具有先进的专业水平,还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现阶段,我国高技术档案管理人才较匮乏,大部分从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偏低,不能较好地使用计算机技术,致使现代化设备不能发挥作用,这严重阻碍了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此外,档案管理部门多属于不直接创造价值的部分,无法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无法吸引高端人才。
(三)档案管理软件通用性较差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部门都意识到档案管理软件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优越性,并已在工作中实施软件管理。但由于档案管理软件各具特色,各部门进行选择时都会根据本部门档案资料的内容选择最适宜的软件,这就导致了各部门间的档案管理软件不统一,档案管理软件不能互用,资源共享性较差,不利于档案信息化管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档案信息网络化的进程。
二、实现档案管理网络化的意义
(一)丰富档案管理内容
众所周知,传统的档案管理均是以信息库、数据库的模式进行管理。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得档案管理模式发生了改变,除了可以存储纸质档案外,还包括声音、图像、视频等,使得信息存储更加完善,丰富了档案管理内容,更方便读者使用。
(二)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是繁琐复杂的手工操作,档案管理网络化的实施,能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从传统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节省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具规范性和准确性。
(三)解决了档案管理的时空限制问题
档案信息化管理是采用先进技术和手段进行档案资料的制作、传输、储存和检索工作,为档案管理提供便捷、快速的信息平台,通过网络可以跨空间和时间获取资料,从根本上解决了档案管理的时空限制问题。同时,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还能解决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档案资料间的查询获取。
(四)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档案资料的使用者分布于社会各行各业中,档案资料的使用需求各不相同,档案管理网络化平台的构建,为档案资料使用者提高了方便、快捷的档案查找方式,搜索到的档案更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满足了不同使用者对档案的需求,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
三、现阶段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创新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的理念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必须具备较先进的硬件设备,通过网络技术实现数字管理模式。档案管理部门要不断更新档案管理设施,采用高新技术更加快捷地向档案使用者传递档案服务信息,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要,从而增强网络化服务的建设。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地影响着传统档案管理的理念,现代档案管理工作不但要完善档案管理的硬件设备,还要不断创新服务理念,以便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二)加强档案标准化建设
现阶段,缺乏统一标准的档案管理工作严重制约了我国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档案信息的网络化管理要求档案信息管理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采用标准化管理方式,有国家的标准按照国家档案管理标准进行档案管理,没有国家标准的参照本行业的档案管理标准进行,建立具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档案信息管理数据库,推动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
(三)增强网络档案安全性
档案信息管理的网络化增加了档案信息的不安全性,为了确保网络档案的安全性,必须完善相关法律,加强档案网络法律体系的建设,改善档案网络环境,保证档案网络信息资源可以做到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合理对公众进行开放,完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我国的档案管理事业要想顺利地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网络管理模式,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培养和充实档案管理技术人才队伍。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但要精通传统的档案业务,还要尽快掌握自动化网络技术,采用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创新服务理念,更好地为档案使用者服务,真正成为信息和知识的导航员。具体应具备以下几点素质要求:
1.专业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了档案工作的好坏,因此,做好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重视并强化对档案管理人员基本专业素质培养。档案管理人员要精通档案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工作方法,顺利地将档案管理从传统文献资料管理向数字化的信息资料管理转移,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分析判断能力,对接收、整理编目的档案要做好分类管理工作。其次,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能力,加强纸质文件和电子档案的归档能力。此外,还要注重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要求档案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一门外语,提高处理外文资料的利用率;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能力培训,使其具备对声音、图像、影像等多媒体资料的处理能力。
2.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由一个人的创新理想、意志、毅力、胆识、动机、自信、兴趣以及风险精神和拼搏精神等因素组成的品格。它是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作为网络时代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主动学习和运用新的思维方法去解决档案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利用网络时代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努力提高创新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3.道德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努力做好档案需求者的需求服务工作,使档案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4.法律素质
篇2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57-02
1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型
近些年来,随着大学扩招,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诸多问题,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陈旧、费时低效等现象,教育部在2004年正式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其核心在于改革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建立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的新模式。2007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育手段为一体的教育体系。”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育要跟上时代步伐,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融入现代网络技术,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即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化为“网络自主学习+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支持,以教学软件、电子课本、网上资料三大资源为基础,不仅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存储能力、检索能力、表达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良好道德情感体验能力,还要满足不同知识层次学生的需求。自2002年以来,我国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可行性,阎志坚等提出分级教学,分类指导,使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教学水平都能有所提高的主张。2003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明确指出:分级教学经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有利于不同基础的学生提高英语水平,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又指出:各高等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并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向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
我国各省各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导致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显著。这一特点在以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省,更加突出。另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高等学校不断扩大招生,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云南财经大学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省各地区,面向全国的招生也使得学生个体素质的差距拉大,要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适应个性化教学的需要。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正是适应这种实际的最好模式,它根据学生语言基础的差别,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课堂授课内容及速度。在这种新型的教学组织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将大大增强。
3 网络环境下分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自2006年以来,我们在全校学生中率先进行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学校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进行三级分级教学。新生一入校,先参加分级考试,按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三个等级按50人编为为一个班,教材选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视听说教程及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系统,授课采用“4+2+2”的模式,即每周4节综合英语(以读写为主课堂面授),2节上机课(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络自主学习视听说),2节自习课(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旨在突出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以求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对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跟踪评估,我们对我校07、09级三级起点班200名生进行了英语学习情况问卷调查,与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发现,目前我校分级教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06年分级教学以后,我校学生四、六级通过率稳步上升,远远超过以往各届学生,但教学中仍存在着若干问题。
3.1分级教学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易导致两极分化分级教学后学生极易出现两极分化,进入一级起点班的学生显得比较被动,对此产生不满、进而自暴自弃的不良情绪。而学习者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即学习者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充满信心、无任何焦虑感时,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因而对于担任一级起点班的老师而言,首要任务就是耐心细致做好思想工作,要积极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围,“教学改革是最难的事,因为它是人、文化和观念的改革。”授课教师应转变观念,不过多依赖教材教学内容,让学生也意识到对于外语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应该学会以课堂学习为跳板,进行发散性思维。逐渐建立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逐步培养英语学习热情。无论是一级班还是三级班的学生都应得到同样的重视,尤其要给一级班的学生给予情感上的关注,避免与二三级起点班差距拉大,产生两极分化。
3.2分级教学使教学管理难度加大分级教学给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由于分级编班,一个班级可能存在好几个专业的学生;加上往届的重修声,一个班就会有不同年级的学生,这样致使相关院系对学生管理变得分散化,且责任不明确。同样也加大了管理部门对教学管理及学籍管理的难度,如成绩登记、存档问题、教务处排课、考试安排、阅卷工作等。
3.3评价体系和评价激励机制的进一步完善Bachman认为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评价手段也不再局限于一份试卷,而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多维度地进行评价。基于网络的革新,应当相应健全大学英语的评价和激励制度,当前大学教师越来越面临这样的职业尴尬:一方面新课程改革要求有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但因为没有适宜的评价机制来做衡量而让人无所适从;对网络这个新型”全能型对手”,大学英语教师对自身现有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等都产生了质疑,职业信心受到冲击。建议在加强高校英语教学的制度激励的同时,注重高校英语教师的内在激励,主要通过人文关怀和强化的制度激励。
另外,对学生的激励也至关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求知欲和能动性,将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我校在对大学英语进行分级教学的同时,在学期末分级出题,分级测试。虽然分级测试能很好地检查出分级教学的效果,但分级测试的成绩给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定所带来的不公平是暂时没能解决的。学期末使用难易程度不一样的试卷来考查学生,所得出的分数就不是学生英语水平的真实反映。高级班的学生会认为初级班的考试题简单,容易得高分。学校综合测评和奖学金的评定以这样的成绩作依据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有的三级起点班学生因此要求转入一级起点班。因此分级教学的考核方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应结合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比较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考核标准,建立适应学生实际水平的英语分级试题库,分别给出难度系数,最后得出英语考试的综合成绩才有可能是学生英语水平的一种客观的、准确的反映。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施的必要性,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完善。我们在注重分级教学实践的同时,应该加强理论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实践,发掘分级教学的最大潜力,把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润志坚,武世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J]中国高等教育,2002(11):8-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9
篇3
关键词:网络信息;信息服务
网络信息消费就是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需要,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资料(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过程,包括对信息的使用过程,即对信息的吸收、利用和信息需求的满足过程,要保证所需要的信息和所吸收的信息相适应。对于消费者来说消费的目的是获取信息内容,这就是使用价值。
1.我国网络信息消费的现状
1.1消费群体的规模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了《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保持低速增长。当前,我国网民数量已经处于高位,网民增长和普及率进入了相对平稳的时期。
1.2城乡和地域消费的不平衡性
在第31次CNNIC调查结果中,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1.56亿,占整体网民的27.6%,较2012年略有提升。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程度还是很低,在我国农村居民中,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信息消费意识相对淡薄,仍习惯于传统的信息供求模式,网络信息消费能力还在较低的水平,同时我国的地域差异也呈现出不均衡性,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域名数所占的比重非常小,中西部地区网络的普及率很低,互联网的普及都集中在东部信息比较发达的城市,东部地区的网络信息消费支出比西部地区大的多。
1.3消费结构的不均衡性
我国现在网络消费结构还是集中表现在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网络娱乐上。获取信息主要包括搜索引擎和网络新闻,据统计结果表明我国2012年,受众最广的前五大网络应用分别为: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网络音乐,博客,网络视频。商务类应用使用率在增加,现在网络购物和团购应用很受网民的喜爱,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的用户使用率也小幅上升网民网络的应用水平得到了相对的提升。
2.制约我国网络信息消费发展的因素
2.1网络消费主体
消费主体包括网络消费者的素质、意识、能力。消费者的素质是指消费者知识、智力和能力等方面。消费者的素质可以直接影响对于信息需求的表达,也影响消费者对信息的获取量、吸纳量、占有量。网络信息消费意识是指消费者对信息需要的内驱动力,用户有消费意识就意味着消费者对信息有需求,虽然我国网民的规模很大,但消费者的信息消费意识还明显落后。消费者的能力包括货币支付能力和信息消费能力。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影响了大部分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信息消费能力是指信息消费者需要有收集、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这样消费者才能利用有价值的信息来实现自己的信息需要。
2.2信息产品本身的质量
现在的网络环境存在信息膨胀,优质信息和陈旧过时、错误有害的劣质信息一起涌入网络,致使网上虚假信息、无用信息很多,消费者不能很好的识别、利用信息。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递速度快,使用便利,范围涉及广而难于管理,信息质量和数量难以控制,又加上我国法律、法规的滞后和监管的力度不够导致网络上出现的虚假信息和滥竽充数的信息很多,使用户对网络信息产品的期望值大打折扣,对网络信息消费缺少了热情,也缺少了信任,一旦对网络信息产品和服务产生了信任危机,就会严重制约网络信息消费的发展。
2.3网络消费环境
网络环境下的市场机制功能不能在网络消费环境下发挥其作用,不受市场和政府的调控。目前网络消费市场中的侵权行为严重,由于网络信息的可复制性、可篡改性、可传递性,人们在使用网络信息时,抄袭,修改,复制的情况经常发生,侵害了生产者的权利。我国对网络的规范只是颁布了一些暂行办法、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法律漏洞导致网络侵权问题此起彼伏。近年来,网络银行的使用率不断提高,网络银行的账号和密码盗取的事件也不断增加,我国的立法的滞后,缺乏对网络信息消费者应有的法律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不断受到侵害,严重制约了网络信息消费。不少网络用户都有这样的经历:个人的账户、邮箱,个人信息很容易被泄露出去,比如说,现在大学生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在网上报名,考生的个人信息很快就被泄露出来,很多机构就会发短信和打电话给考生,给考生带来了困扰。
3.促进网络信息消费发展的对策
3.1缩小地区和城乡的"数字鸿沟"
我国城市已进入信息时代,而农村还处于农业经济时代,互联网的普及率还很低。首先国家政府应该大力鼓励农村信息消费,我国首先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提高教育的质量,增强居民的信息消费意识,其次要积极改善农村互联网的接入条件,完善农村网络硬件设备,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网络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可以实施家电下乡政策,对于农村居民购买电脑实施资金补贴,政府还可以鼓励电讯、网络运营商,加大对农村市场的投入,政府给予财政支持。最后,加大西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西部地区信息化的进程,使西部地区有更多的机会利用信息技术。
3.2加强信息消费教育,增强全社会的信息消费意识
要是信息消费观念深入人心,我们可以加大对信息消费的宣传,通过电子公告及其他形式进行网络宣传,增强全社会对信息服务部门的了解。还需要加大教育力度,普及高等教育。之前提过信息消费能力是指信息消费者需要有收集、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要通过各种继续教育和网络信息利用的实践,提高对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的掌握程度,同时通过教育还可以增强消费者的法律意识,伦理道德观念,信息提供者和开发者的知识产权也能得到保护,也达到消费者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目的,从而保障信息资源消费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3.3加强信息管理体制的建设,规范网络市场
由政府引导加入市场机制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来协调各地区和各部门之间的合作,避免项目重复建设,并对整个网络信息消费情况进行监管,要对信息的价值进行审查,要对信息进行过滤,来规范网络信息消费市场。还可以引入市场机制,运用市场机制的方式来调控网络消费,打破垄断,如良性竞争的方式,能让生产者提供质量更好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同时让消费者有更好的选择,这样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和交易秩序。此外我国还要建设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努力研发网络安全程序,杜绝网络犯罪,因为安全的网络消费环境,不仅是提高现有用户使用频率、吸引新用户的重要因素,也是行业良性发展,企业有序经营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31次)[R/OL][2011-07-19]. http://.cn/z/CNNIC31/.
[2]唐军荣.我国消费者的信息消费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篇4
1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现状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1 纸质文献资源所占空间面积大、消耗人员多、且利用率持续降低
高校图书馆经过若干年的积累,馆藏基数就较大,又随着近些年一些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为了满足教育部评估要求,各校纷纷加大文献购置经费投入和文献采购力度,导致了馆藏文献急剧膨胀,很多高校又因存储空间不足而扩建新馆,增派人手管理纸质文献资源,却因大量馆藏文献老化,缺乏新鲜度,而在网络环境下,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使得纸质文献资源利用率呈下降趋势。如何激发馆藏资源活力,提高纸质文献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纸质文献资源的作用,是图书馆馆员面临的一个迫切的问题。
1.2 数字文献资源的发展势头迅猛,但对读者的获取能力有要求
数字化文献资源因自身不受空间环境限制、获取便利、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凭借着网络的便利条件,电子设备的普及和更新换代,读者们随手一部手机或是电脑就能快速获取自己想了解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多是碎片式且真实性缺乏考究,而图书馆内有参考价值的数字文献资源,却因大多数读者未能掌握科学有效的检索方法,对真正有价值、且能提高其学习和研究能力的数字文献内容获取较少。而近几年,高校图书馆注重数字文献资源的建设,利用率虽逐年上升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 网络环境下提高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利用率的几点思考
数字化文献资源固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纸质文献资源的利用价值还是不容小觑的,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应从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以网络技术为支撑,提高读者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让读者成为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率的主要推动者。
2.1 多管齐下的科学开展纸质文献资源建设
2.1.1 利用网络条件建立荐购平台。
这两年高校图书馆采购量已归于稳定,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图书馆的采购应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购买文献资源的比例和形式,使馆藏文献资源建设有针对性,有实用性和可流通性。
2.1.2 图书馆改变管理模式,走出去将读者引进来。
现阶段大学生对图书馆的主要利用表现为:利用图书馆的空间环境设施自习;借阅消遣性图书;查找资格考试资料、论文资料或考研资料,而学术研究型用户则很少。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现有的教育制度造成的。
现在很多高校在推行教育改革,针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提出改革方案,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性,改变被动获取知识的格局。此时的图书馆也要凭借自身特点,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做出思考和改变,改变现有重藏轻利用的格局,利用自身的空间环境特点,图书馆馆员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走出去将老师和同学引进来,发挥图书馆第二课堂优势,对老师实行信息服?眨?引导其到图书馆开展教学,让图书馆大量教学资源直接参与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使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发挥。让现有纸质文献资源活起来。
2.1.3利用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图书推广活动
舒适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是图书馆独有的先天条件,图书馆需要利用好这一前提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图书推广活动。
一般高校图书馆馆藏量少则几十万册纸质文献,上百万册的占多数,如此庞大的馆藏文献资源,就算每年有几万册的新书入库量也如同石沉大海,很难体现出变化,再加上读者阅读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往往会出现许多优秀的图书无人问津而他们所需的图书或学习资料无迹可寻的尴尬情况,由此可见,纸质文献资源宣传力度的大小,直接影响高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资源的利用率。
网络环境给图书馆提供了打破传统服务方式的手段,图书馆馆员通过微信、微博、百度贴吧等方式开展创新式服务,加强纸质文献资源的推荐工作,图书馆设立好书推荐、经典读物推荐、新书推荐、读者推荐、专家推荐、线上图书共读和交流。这些推荐的图书涵盖各个知识领域,为读者的不同阅读爱好提供多样化选择。读者看了相关宣传后,对纸质图书就会产生兴趣进而阅读。通过共读和交流可以加深读者的阅读理解,提高阅读的深度。
2.2 创新服务模式,进行数字文献资源推广
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其中数字阅读是亮点,首次明显超过纸质阅读。其中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阅读率首次过半,达到51.3%;成年国民手机阅读率最高,达到60.0%;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及光盘阅读等都呈增长态势。[1]由此可见,网络环境下数字化阅读方式,必然催生新型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传统高校图书馆如何顺应时代需求,加强数字化文献资源的建设,需要从下面两方面入手:
2.2.1 加强培训进行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推广
因近几年教育部评估将数字图书也纳入评估要求,各高校也紧跟时代步伐,加快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但这些丰富的数字资源并不被学生所熟知,特别是一些学术性的数据库,读者在使用上还存在问题,这就造成了图书馆的大量数字资源闲置浪费,利用率不高。
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图书馆需注重图书馆员自身能力的提高,除了开展入馆教育和文献检索课之外,还应有针对性的开展数据库资源利用讲座。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数据库,并熟练的利用数字资源。
2.2.2建立数字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提高其利用率。
因数字文献资源的购置经费昂贵,且还需后期维护。各高校图书馆虽然在数字资源的经费上有所提高但仍有不足,有一些有需求但需求量不大的数据库资源,这时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数字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利用文献传递等方式来减少经费投入,提高数字资源利用率。
2.3 纸质文献资源与数字文献资源实行共存互补、共建共赢
网络化的进一步普及势必影响读者对纸质文献资源的利用,近几年来数字阅读虽在不断上升趋势,但大规模地文献资源数字化并不能完全的取代纸质文献,这一趋势会促使图书馆馆藏成为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共存互补的混合体。馆藏结构的改变,势必让高校图书馆对两种文献资源合理的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1合理规划馆藏结构,实现共建共赢。
合理规划馆藏纸质文献资源与数字文献资源的结构,尤其要关注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入藏比例,以及不同载体图书的品种、数量,尽可能避免不同载体的文献重复入藏。
2.3.2 根据读者借阅需求,实行共存互补。
篇5
Study on the Formation and Situation of Public Opinions From
Network on Campus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SU Honglin
(College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Yanche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Yancheng, Jiangsu 224005)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n the university, the network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opin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opin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network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positive guidance strategies.
Key words new media;university campu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0 引言
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校园网络的快速普及,信息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参与公共舆论、影响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高校校园网络(如校园BBS、校园贴吧、微博、微信等)迅猛发展,已经深入到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校园网络舆论涉及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时也反映着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和谐校园舆论环境,是21世纪赋予高校的一项新的使命。
1 校园网络媒体简介
(1)校园网络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主要有校园官方网站、校园BBS、校园贴吧、当地社区门户网站,以及师生的个人微博、微信等。校园网络媒体全面展示了老师和学生的的学习环境、工作进展、文娱生活、休闲运动等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校园里辐射范围最广、访问量最大、热度最高的主流媒体之一,是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交流学习、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对师生的工作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校园网络媒体的特点。校园网络媒体与其它传统媒体相比,存在着巨大的传播优势,具有传播快速、传播范围广、内容丰富多样、检索方便、可多媒体传播、互动性强等特点。校园网络媒体成为越来越多师生获取信息、交流学习的重要途径。
(3)校园网络媒体的作用。高校网络媒体贴近师生的工作学习,成为校园舆论传播、新闻速递、宣传教育、互动交流、娱乐休闲的重要途径,成为师生学习、工作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院网站成为学生查询教务信息、课程成绩、考试报名、提交作业、问卷调查、师生课后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校园BBS是学生讨论校园文娱生活的主阵地,在这里有校园动态、学术讨论、心情物语、影音欣赏、版友求助、跳蚤市场等;个人微博、微信成为越来越多师生朋友圈交流分享的主要媒介。
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
(1)舆论环境高度自由与舆论方向难以约束并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是匿名的、自由的、开放的,这就造成舆论环境的高度开放。校园网络舆论的参与者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高校网络舆论内容从国内外时事到师生身边事,无所不包、无所不及,积极与消极并存,真实与虚假并存,理性与偏激并存,内容包罗万象,观点五花八门,舆论的方向难以约束。
(2)舆论主体复杂多元与合理诉求渠道不畅并存。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主体复杂多元,每一个网络参与者既是一个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者也是一个舆论的制造者。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诉求,造成了网络舆论的主体的个性化、多元化和不可预测化。由于学校提供的合理诉求渠道少且不畅,或是学生根本不清楚如何去有关部门诉求,这时校园网络成为他们最好的诉求表达、监督学校行为的信息空间。
(3)舆论客体群体极化与媒介素养教育滞后并存。校园网络舆论的客体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他们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如学习经历、生活环境、价值观念、年龄相仿,因而他们在舆论中会倾向于一致性的结果,易造成群体认同感。在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滞后的情况下,看待问题时不全面,极易产生偏激的观点和行为,由于群体的认同感,会使舆论向错误、极端的方向偏移,甚至可能会被一些过于极端化的小团体将舆论激化,从而升级为网络群体性事件。
(4)舆论传播立体交互与校园媒体引导乏力并存。校园舆论立体交互,现代网络媒体的反应快速,覆盖广泛,校园BBS、贴吧、个人微博、微信、QQ等朋友圈迅速传播。目前,校园网络媒体却存在重说教轻宣传、重管控轻引导、重建设轻服务、重管理轻沟通,在面对焦点、热点问题不能积极主动应对,引导乏力。
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1)精心构建和谐校园,优化网络舆论环境。学院应首先从自身建设出发,精心构建和谐校园,才能塑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儒雅的学习氛围、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生动形象的课堂、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温暖如家的生活服务、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等等都会给舆论客体一个良好的舆论评价。同时要优化网络舆论环境,积极处理网络舆情。对于网络舆论讨论的热点问题,要做好耐心解释工作,及时反馈处理、跟踪回访,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为一切学生服务。
(2)加强媒介素养培训,提高舆论参与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的滞后是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问题之一,加大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高校应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视野出发,加强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学生对信息的分析选择、评估思辨、学习创造的能力,提升学生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升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法规的能力。学生媒介素养提高了,自然从源头上减少了校园网络中的非理性言论,让流言止于智者,学生才能在价值多元化、信息繁杂化的网络世界明辨是非,去伪存真。
(3)真诚面对校园网络舆情,重建解决问题的渠道。校园网络是学生与校方进行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校方应在校园BBS中开辟专门的交流窗口,并安排专门教师负责管理。通过交流窗口,第一时间得知学生的诉求、问题、困难等,并将收集到的这些问题及时反馈到归口本门,并要求相关部门在规定的时间里就问题进行响应、解决。让校方真诚地面对校园网络舆情,重建解决问题的渠道,同时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有问题就在校园BBS互动交流窗口反应,就一定能解决问题,这样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减少了不良情绪的发酵升级造成消极舆论的传播。
(4)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净化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校园网络是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来源,是各种舆论滋生的温床,因而,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是净化网络环境,引导网络舆论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学校要首先制定一套完善的校园网络制度保障体系,从制度上规范校园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比如《XX院校校园网络管理制度》、《XX院校校园网络信息条例》、《XX板块发帖回帖规则》等。在建立制度的同时,要有一支专门的立体式校园网络管理队伍,包括学院网络管理专职教师、学生校园网络自律会、BBS站长和版主等。这支专门的管理队伍可以渗透到校园网络的各个部分,融入在网络舆论的最基层,可以及时了解网络舆论的情况,构建的高校BBS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实现了从省市信息监控中心、高校、校园网络中心到BBS站长,再到各个讨论区的立体式校园网络监控体系,可以有效地监管和引导校园网络舆论。
篇6
关键词:院系资料室;现状;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203-02
普通高等院校大多设有院系资料室。由于毗邻教师的办公场所,这些或大或小的资料室为师生提供非常便捷的图书资料服务,同时作为图书馆的补充,在高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随着电子出版物和网络数据库的出现,院系资料室的先天优势正在逐渐丧失,部分高校甚至干脆取消院系资料室。大多数高校虽然仍保留院系资料室建制,但其运行面临不少的困难,且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院系资料室该何去何从,令人深思,本文结合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资料室的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校院系资料室的现状
1.场地有限,资金不足。院系资料室的藏书、阅览以及办公场所通常是由各院系自己解决。在办公用房本来就不宽裕的情况下,院系能够且愿意为资料室提供的场地面积非常有限。院系资料室通常会有一处场所放置图书资料,但难以保证阅览和办公用地。大多数院系资料室往往不设立阅览室,或将会议室兼用作阅览室。资料室的办公室则通常与行政办公室打通(或混合)使用。受场地的影响,院系资料室的藏书数量和种类非常有限,服务质量也难以保障。另外,院系资料室的运转经费很难称得上充足。以该院为例,学院资料室只有一间藏书室,且与办公室合用。经费是由校图书馆统一划拨,拨给学院资料室的经费基本上是固定的。加上近年来书价上涨较快,学院没有相关经费给予补充,使得资料室的建设资金捉襟见肘。
2.工作人员少,缺乏专业知识。院系资料室一般配备1~2名工作人员,但绝大多数是1名。他们通常由院系办公室或其他岗位的人员兼职,普遍不具备图书情报专业背景或缺乏这方面的专业培训。由于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往往不被领导重视,且需要完成其他岗位的任务,这些工作人员投入到资料室管理的时间和精力较为有限。
3.服务对象窄,受电子出版物冲击大。由于场地小,工作人员的非专职特性且时间难以固定,使得院系资料室只能小范围开放。绝大多数的院系资料室只能面向本院系的教师和研究生开放,并且每次能容纳的人数也较为有限,导致图书资料的流通率偏低。专业期刊本来是院系资料室的一大收藏特色,是吸引本院系师生进入资料室的一项重要资源,但近年来,专业期刊的出版基本上实现电子化,师生无须进入资料室就可以查阅各种专业文献,进一步加剧院系资料室的边缘化。
二、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发展思路
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数据库和计算机的普及,出版物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使得传统图书馆的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各高校图书馆纷纷加大投入,引进各种现代化的硬件软件设施,来适应这一现代化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下,院系资料室又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
1.学校领导要重视院系资料室的建设工作。院系资料室在建制上隶属各院系,校图书馆给予业务上的指导。院系领导由于缺乏图书情报的专业知识,对资料室的业务无法进行具体指导,导致部分院系的领导很少过问资料室的工作。校图书馆由于不属于自己的管辖范围,很少对院系资料室在业务上给予指导。这就造成院系资料室长期以来处于被边缘化、不被人重视的真空地带。院系资料室要发展,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只有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院系资料室是学校图书信息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才能在场地、资金和人员方面给予院系资料室大力支持。另外,学校领导要协调好院系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确保院系资料室的建设在业务上得到图书馆的指导。
篇7
>>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策略 社会化媒体对网络舆论环境的重建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商业营销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美国大学应用社会化媒体的现状及效果评析 论中国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现状及发展建议 社会化视角下企业电子档案建设的现状及前景展望 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个体心理变化 论大学文化社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 嘉兴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 襄阳市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 国企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媒体舆论监督现状及对策 社会化媒体下的事件营销问题及对策研究 社会化媒体在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应用现状及策略研究 探析社会化媒体在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应用现状及策略 姜堰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及兽医社会化服务现状及对策 自媒体环境下优化高校思政课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对策探讨 河南省农产品物流服务社会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7
②孙静、汤书昆,《论新媒体时代大众传媒社会控制功能的失调与重建——基于社会化媒体的视角》[J].《青海社会科学》,2012(6):156
③黄立新,《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研究》[J].《行政与法》,2012(5)
篇8
【关键词】微时代;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快速兴起不仅带来了信息传播技术的根本性变革,也彻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人际交往以及思维方式。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18亿,学生群体数量超过了30%。而由于高校科研教学的需要, 校园网的建设比较完善,且高校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也较多, 其使用互联网的机会也更多,常常通过校园网络来表达自己对校园里发生的各种事件的看法、意见与情绪,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了解校园及社会各方面的消息与现况的主要途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也逐渐成为人们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探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构建和谐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对于促进高校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高校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发展现状
1.1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
随着各种新兴媒体的涌现,高校学生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对校园事件和校园动态按照个人观点做出评价、发表自己的言论。在网络的虚幻世界里高校学生无形中降低了对自己言行的约束与责任,他们接收了网络舆论的信息就会迅速传播和扩散, 这些网络观点和言论很大程度上也被一些缺乏调搜芯亢褪导士疾斓摹翱探品”所充斥, 舆论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性有待于考察和验证,从而让校园网络舆论出现了很多不良的负面影响。
1.2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网络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和迅猛发展的时期,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在其发展及引导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目前高校校园网络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大学生交流平台及网络舆论,缺乏对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监管及引导,难以及时准确的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舆论方向,消除负面影响,容易产生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言论;二是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载体比较广泛,设有校园新闻网、校方微博的新闻信息往往被转移到各种论坛进行和朋友圈讨论评述,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而学生很多学生受社会经验和辨别问题能力的局限,对于网上的政治谣言、恶意诽谤等虚假信息很难分清,极易混淆视听,规范的网络舆论制度和专兼职的舆论引导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另外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缺乏科学合理的机制。高校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应对负面宣传时工作乏力,不能理性对待、科学梳理,出现了采取简单粗暴方式封堵、删帖等情况,往往越堵宣传面越扩大,越删引起关注度越高,造成学生认知混乱,使学校的社会形象受损,影响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的开展。
2.微时代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
2.1 什么是微时代环境网络舆论
3G、4G网络的上马,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类发表微型文字、图片的网络工具应运而生,其内容可以简洁到一两张图片或只有几个字符就能表达者的用意。高校学生可以在微博,微信、QQ等手机智能APP软件随时表达自己的感情感想,展示实时画面,并能第一时间得到关注你的人的回应,进行互动交流,真正实现即时交流的目的。在微时代环境下手机智能APP软件实时便捷的操作方式受到广大学生的追捧,微时代环境下的高校网络论坛应运而生,使用QQ的群聊、微信的朋友圈、微博个人主页等工具互动交流言论的比例越来越大。
2.2 微时代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
智能手机APP软件的高度发展,给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带来新的土壤,网络舆论交流的平台前行到一个新的时期,随时随地上网已经成为常态,可以用秒来衡量其实效性,客户端在接受信息的第一时间评论,部分同学甚至在上课期间都会一些互动内容,网络舆论内容的及时性、交互性及广泛性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
3.微时代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3.1 利用微时代交流平台建立一支专兼职网络评论员队伍
微时代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建立起一支理论素养高、政治性强、业务精干、网络技术水平好的网络评论工作队伍。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一是能保证校园信息平台互动交流,协助解决教学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在发挥校园网络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尽量减少负面言论对师生的影响。这项工作可以聘请一些工作经验丰富的学工干部和党务工作者担任思想政治进网络工作顾问,对网络工作队伍进行相应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提高队伍的政治理论素质,特别是要把握好当前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3.2 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特点和引导策略的理论研究
网络舆论出现的这些问题,有高校的共性原因,也有高校的个性特点,这造成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工作艰巨而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校园网络技防的同时,又要从高校实际出发,遵循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规律,从开展校园网络舆论实际出发,从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注重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4.结论
总之,加强微时代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研究和引导,开展多角度、多层次跟踪调查与研究,特别是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研究,掌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网络舆论不断变化的特点,为校园网络舆论引导适时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利用好微时代网络舆论平台,发挥其可以实时互动交流的特征,来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维护高校各项工作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梦蕾.微时代环境下如何引导网络舆论[J].新闻世界,2013,(11).
[2]刘修阳.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生成与引导[J].东南传媒,2014,(1).
[3]郑瑶,等.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引导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6).
[4]蒋研川,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2,(1).
基金项目(课题):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课题(项目批准号:2013JYDJLX-YB05022)。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网络著作权;网络环境;版权保护
网民对信息的需求也日趋增多,人民对网络信息的需求也成为很多人谋取利益的新方式,随之而来的就是网络信息版权的侵权问题。很多人为了获取网络信息以谋取利益,不惜采用非法手段或直接的抄袭他人的网络信息,这类的事件时有发生,也产生许多关于网络版权侵权的纠纷案件。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这类案件的处理也是非常困难的,同时网络版权的保护对网络技术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这对网络版权保护有很大的挑战。网络信息的传播使用的无规律性使得侵权行为大量产生并难以控制。本文主要阐述网络版权问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网络环境下版权的界定和网络保护技术的问题。
一、网络版权问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著作权的概念和特征。网络版权问题的产生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同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想要研究网络版权问题也要充分的了解网络的复杂现状及网络信息的公开性。随着当今互联网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新兴的作品不断出现,同时网络信息具有的共享性和公开性的特征,都是的网络版权问题难以控制。网络信息无国界、无限制、互相交互,虽然实现了信息的高度共享却带来了许多网络版权问题,版权问题就是其中最大的难题之一。近年来网络版权问题的纠纷事件时有发生且日趋严峻。
(二)研究意义。信息共享是大多数网民的诉求,能使网络信息利用率达到最大化,使多数人实现信息需求,但版权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它维护着每个版权所有者的利益与劳动成果,是不可动摇的。这两者要有辩证看对待,既要保护版权所有者的利益又要使网络信息利用率达到最大。这种平衡是有双方利益互相调节的相对统一的、稳定的状态。这样既能激励版权所有者继续创作新颖的作品,促进社会的进步及创造性。也能控制其他人的因为信息共享带来的安逸状态。
(三)网络版权现状及挑战。网络版权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互联网日新月异发展的环境影响的。首先,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开放共享的服务平台,不断发展产生的新兴事物时时刻刻的影响着互联网的环境,是互联网环境环境显现出很多问题。互联网如此飞速的发展更新使得原有的网络版权制度不断遭到挑战和冲击。其次,网络版权的侵权问题在解决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很多网络版权侵权问题在现实情况下很难得到解决,著作权法在网络环境下难以实行其应有的作用。因为网络环境下的法律执行具有滞后性,一旦原版遭到非法传播就会在互联网上迅速蔓延,短时间内会出现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就算法律救济介入也不能控制其传播及挽回损失,所以说网络环境下的版权保护不能单单依靠法律来保护版权人的一切利益。
二、网络环境下版权的界定
作品的网络传播权利:作品的版权人有权利管理及控制其作品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途径及频率。也就是说作品上传到网络后版权人有权控制浏览者是否能对其作品进行访问、浏览、下载或传播。版权人也可以通过访问者的这些行为获取相应的利益与报酬。但由于网络传播的方式具有不定性使这种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会不可避免的发生非法传播等问题。近年来,关于网络传播权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其中的最重要的问题是网络作品在互联网上传播时发生的复制问题。这一过程很难受到版权人的控制。因此这一过程是否应该属于版权热控制范畴成为议论焦点。其次是公众范畴的问题。最后是网络传播权的法律地位。虽然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其范畴,但对待这样问题的看法一直有待统一。
三、网络保护技术的问题
(一)主要的技术措施。目前的技术保护措施主要有控制接触作品、控制使用作品两种。这两种技术在互联网信息传输中被广泛应用。虽然我国法律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破解版权人的技术保护但这样的非法破解行为时有发生。网络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很容易被人进行非法复制及传播,一旦遭到非法复制其作品将以非常快的速度传播开来,后果非常严重。为了更有效地控制作品在网络上健康的传输版权人应该在网络技术上实现突破,提高防止非法复制传播的能力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并且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防止他人的非法破解。
(二)技术保护的必要性。技术保护措施在网络作品传输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互联网的发展虽然促使版权作品得到了充分利用,但互联网的环境是非常不稳定的动态环境,非法盗版网络信息的暴利使很多人利用一切手段非法盗取他人的作品,非法传播事件屡见不鲜,这给版权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次,网络中各种破解技术层出不穷,使得网络盗版事件时有发生。最后是法律资源的缺乏。网络版权问题的法律法规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方面。其中就包括破解技术行为方面的法律法规。
(三)受保护技术。首先受保护的技术应当是有效地保护技术,也就是说该技术必须对非法行为具有一定的保护效果。其次该技术措施应当是版权人所采用的技术措施。最后技术措施应当具有合法性,即该技术措施只能单纯的用于作品的保护。
篇10
关键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非正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1-0027-04
非正式学习是一种有学习目的与学习意图的活动,或是在不经意中产生,常常没有固定的学习目标、固定的学习场所、固定的学习形式、固定和正式的教师,它是非官方的,是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但并不意味着学习是孤立的,社会性互动对其学习的效果更有意义。[1][2]
许多研究表明,非正式学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和日后踏入社会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和主要的学习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大众化,大学生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条件已经具备,那么,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意识、能力、效果如何呢?大同大学是2006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由原雁北师院、大同医专、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校合并成立的多科性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一股新生力量,笔者以该校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网络非正式学习的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为该大学多个院系的学生。被调查对象涉及到各个年级和学科的学生,保证了被研究对象的非集中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28份,有效问卷116份,问卷的有效率达到了90.6%。具体调查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男生为25人、女生为91人,由于被调查学校师范专业所占比例较大,故女生所占比例较大。
2.研究实施过程
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问卷是在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3-5],分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研究内容和目的,对已有的问卷进行学习和借鉴,再结合某大学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的。问卷主要采用选择式和里克特量表式两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编写,本次调查的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并制成图表。
3.研究结果与分析
(1)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态度方面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该校大学生对网络环境下非正式学习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22.2%的学生对网络环境下非正式学习的概念了解程度一般,选择“非常同意”和“同意”的仅占18.3%。为了避免被调查者在不了解概念的情况下随意回答问卷,问卷设计时在开头部分对非正式学习、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给以解释,并在发放问卷时又着重强调。很显然,目前该校大学生对于非正式学习含义的理解存在偏差。
在大学生对待非正式学习的态度选题上,就“我认为网络环境下非正式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并乐意主动利用网络进行非正式学习”的题目,选择“非常同意”和“同意”的大学生达到42.6%,其中选择“非常同意”的有21.6%。由此可见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没有认识到这种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在自主开展非正式学习方面态度不够积极。
对非正式学习概念的不了解以及态度的不积极也解释了目前该校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意识的薄弱。如图1所示,该校大学生平时上网的主要目的以通信交流和休闲娱乐为主,查找资料仅占40.6%。
(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所需的技能方面
本次调查大学生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能力,是从大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的能力、使用网络软件的能力、非正式学习方法的掌握能力以及进行非正式学习时资源获取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进行的。
如图2所示,在进行网上学习时,只有13.9%的学生有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能够按照制定的目标进行学习;有39.4%的大学生在进行网上活动时没有目标,上网只是漫无目的的闲逛。非正式学习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要进行学习,首先得制定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指导学习。如果缺乏学习目标,又如何进行非正式学习呢?
研究数据表明,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使用最多的是聊天工具(比如QQ、飞信等),其次是论坛,电子邮件,再下来才是维基、网摘、Tag标签等社会性软件,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RSS、维基是什么。也就是说,大学生对进行非正式学习所需软件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进行非正式学习所需方法的掌握情况并不是很理想。对“我掌握了利用网络平台或学习中心进行学习的一些学习方法”这项因素,有23.4%的学生选择“非常同意”和“同意”,离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这个技能目标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如表3所示,只有38.9%的学生能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地积累和选取信息,可见大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水平亟待改善。对于“我能够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资料传到网络交流平台和大家分享”这一项内容,有31.7%的学生选择“不同意”,有13.3%选择“非常不同意”,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资源获取与交流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内容和效果方面
在学习内容方面,虽然非正式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但是对个体而言在内容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调查显示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非正式学习的内容选择上关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兴趣爱好、社会生活、即时灵感、专业知识。选择“兴趣爱好”的大学生最多,所占比例为76.4%,体现了学习者进行非正式学习时自主性的特点。但是选择以“专业知识”为学习内容的调查者所占比例并不大,仅为33. 6%,说明目前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方式以正式学习为主,非正式学习所起的辅作用并不大,非正式学习并没有很好发挥其作为正式学习方式良好补充的作用。
同时,问卷也就学生对学习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选择“同意”的占19.8%,选择“非常同意”的仅占1.7%,可见非正式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图3所示,就非正式学习的优势而言,相比于正式学习,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它更有利于学习者的个性发展(82.6%),更利于获得经验、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64.7%),并且更真实的反映出学习者需求(58.6%)。而选择“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的大学生只有17.2%,说明大学生认为非正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
(4)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影响因素
在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还设计问题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影响大学生进行网络非正式学习效果的内因和外因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比如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在网上学习时会受到其他信息(如游戏、视频、新闻等)的干扰而影响学习效率;有58.8%的学生认为是“网络软件更新速度太快,来不及适应”而影响了他们在网络上的学习;86.3%的学生对“目前的校园为网络环境下的非正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持否认态度。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及文献分析,得出影响因素主要有:主观意愿和自主学习能力低下、资源繁杂、缺乏学习方法和技巧、没有专门的学习网站、自控能力差、校园网络支撑环境不够理想、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等。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笔者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访谈,根据访谈结果,总结出校园网络支撑环境不够理想、资源繁杂、主观意愿和自主学习能力低下成为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原因。由此也可以总结出影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学习者自身、学习资源和环境支持。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策略[6]
1.设置学习情境,培养非正式学习的意识
思想指引行动,增强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意识,对于指导大学生进行非正式学习、提高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效率非常必要。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阶段的学习形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传统的课堂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需求,非正式学习成为了必要。而且,大学生各方面也都具备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条件。因此,非正式学习对于大学生意义重大。
针对该校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意识匮乏的现状,从教育者方面而言应该为大学生提供了解非正式学习的途径、提供相应的学习问题与情境等,引导大学生进行非正式学习,使他们正确认识非正式学习的概念、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以及学习目标设置的意义等,培养大学生进行网络非正式学习时自我调控、积极参与的良好意识。
2.加强引导作用,提高非正式学习的能力
从学习者自身角度出发,除了需要具备积极的非正式学习意识,还应提高非正式学习的能力。
就学校而言,应该认识到非正式学习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加强教学的引导作用。目前很多大学都开设有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等类似的公共课,但是相对于大学生所面对的复杂信息技术环境而言,这种课程的内容还不够深入,远远无法满足大学生开展非正式学习的知识需要。所以,高校除了应在公共课上下功夫以外,还应该开设丰富多样的培训活动、竞赛等,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检索的能力、对知识进行合理管理的能力等。
就学习者而言,在信息时代新技术和工具层出不穷的环境下,大学生一方面应该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相关培训或竞赛活动,多接触新知识;另一方面要在种类繁杂的技术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并整合成个性化学习模式。同时,大学生也应意识到人际交往在非正式学习中的重要性,突破传统的学习习惯,利用社会性网络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如利用博客、网摘、QQ等社会性软件工具,将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学习目的的人组织在一起,形成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进而建构稳定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彼此提供支持和帮助、共享知识与经验等来提高非正式学习的效果。
3.改善网络环境,提供环境和资源支持
必要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是开展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支撑。
在学习环境方面,高校应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硬件环境,包括一定数量的公用计算机、良好的网络接入,校园最好可以提供无线网络全覆盖。同时,高校应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应用平台,比如专家在线系统、数字化图书馆等,并能使学习者便捷地使用,使得网络在线交流与协作得以实现,实现知识的共享。目前大多数高校存在的问题是基本的非正式学习硬件条件已经具备,但缺乏使用的便捷性,如网络服务是有线的,有必要的应用平台但必须在内网才能使用,等等这些都大大影响了非正式学习的效果。在人文环境方面,高校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积极学习风尚的形成,如通过建立榜样机制、奖励措施等方式,来鼓励大学生的非正式学习行为。
在资源支持方面,如今网络学习资源繁杂,数量和质量不成正比,影响了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积极性。所以,目前更重要的是关注资源的质量,尽可能地为不同学习者提供符合自身的个性化资源,可以采用使用者评价、资源下载量、RSS订阅等方式,为学习者快速获得所需要的学习资源提供帮助。就高校教学而言,教师应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有用的网络学习资源,降低大学生寻找网络学习资源的盲目性和低效性。同时,相关部门在开发或提供学习资源时(比如大学生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课程等),要适当考虑到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需要,为学习网站创建良好的资源搜索和导航等个性化的资源风格,便于学生的使用和学习。
三、结束语
非正式学习对于大学生而言,已经日趋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就目前的调查来看,该地方院校大学生进行网络非正式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笔者分析后认为主要受学习者自身、学习资源和环境支持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认为,高校教育者应该意识到非正式学习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重视非正式学习情境的设置,传授非正式学习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营造良好的非正式学习氛围,提供便捷的、有效的非正式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真正促进该校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活动,增强大学生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侯小杏,陈丽亚.非正式环境下学习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1(2):39-41.
[2]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18-23.
[3]宋权华,于勇,廖守琴.长尾理论下的非正式学习方式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09(2):54-57.
[4]柴阳丽.Web2.0 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63-6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