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交通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交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交通发展

篇1

何进一步抓好农村地区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农民群众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提高交通安全和交通法制

意识,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交通安全宣传“五进”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当前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宣传教育措施难以落实。部分镇乡领导和有关单位对农村交通安全教育工作重视不够,认为是一项无所作为

的工作,可有可无,没有集中心思抓到底,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很少给予支持,致使工作松懈不落实。有些农村干部因认识不到位

,不愿挤时间、精力来宣传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法规,造成交通法制宣传力度的削弱。

(二)工作机制欠周全,宣传工作步履维艰。一是缺乏专管人员。基层交警中队普遍存在着人手紧张状况,基本上无专职宣传人员

;有些地方宣传工作网络不健全,交通宣传工作无人主管或少数干部兼而不顾。二是缺乏保障。有些镇乡、农村、学校没有宣传法律所

必需的设施、经费,工作无从做起。三是缺乏督促检查。存在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现象,缺少必要的督查与落实,宣传工作时常

间断,缺乏连续性、系统性。

(三)宣传方法比较单一,效果不佳。通常都是采取办专栏、图片展、贴标语等简单方式来宣传,只满足于一般化的宣传,不管男

女老少都用同一方法、同一内容宣传,缺乏直观形象的效果。作为基层道路交通宣传主管部门,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宣传工作模式,缺

少横向协作联系,有时仅局限于发放上级统一印制的宣传光盘、宣传资料,很少结合当地的生动、典型案例,宣传成效不明显,起不到

震慑和警示作用。

二、加强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几点对策

(一)加强领导,切实抓好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要把加强农村交通安全宣传工作作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实践来抓,把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正摆上议事日程。由各级司法行政部门牵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健全办事机构,建立和落实宣传教育工作责任制,

完善运作机制,并做好组织、规划、协调、检查、指导工作,确保宣传工作扎实开展。当前农村交通宣传的重点内容,应宣传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关方针、政策,突出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相

关配套法律法规,从而提高农村群众的整体法律素质,增强现代交通法制观念以及遵纪守法、安全参与道路交通的意识。

(二)抓住关键,培养造就一支优良的交通安全宣传工作队伍。首先,应采取各种便捷途径和有效措施,确定专人专管各村、校、

企业的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健全宣传工作网络,并从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体贴这支工作队伍,使之沉下心来持之以恒地从

事这项工作;第二,应加强这支队伍的政策法律教育,使之认识到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是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广大群众安居乐业的一个重

要手段,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工作。第三,应经常性地组织民警参加各种法制教育培训班,不断为其充实各种法律知识

,提高业务素质,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此外,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基层交警中队尽可能地配备专职宣传人员,加强与其他单位的联系、

沟通,研究和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宣传工作路子。

(三)注重实效,不断探索交通安全宣传工作的新途径。首先,应注重形式。利用民间传统节日,群众性聚会机会开展宣传;利用

广播、电视、电台、网络等阵地,营造浓厚的交通安全宣传氛围;利用送戏下乡、上门服务等机会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搞好大众性警

示教育;多渠道提供政策与法律咨询服务,举办知识竞赛,吸引群众,调动其学法、用法、守法积极性。其次,应确定重点。把增强农

村青少年交通安全意识作为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战略重点来抓,协调教育部门把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列入农村中小学校法制教育

的重要内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深入学校讲授交通安全知识,通过“小手牵大手”等活动的辐射作用,扩大教育的覆盖面。第三,应

示范带头。在农村,农民群众学法的主要来源不是书本,而是来自现实社会。村干部、党员的遵纪守法对村民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其行

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村民。第四,应兼顾其他。把农村中的中老年人、企业中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农村交通宣传教育工作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来抓,不断探索新途径,力求取得新发展,使之能够正确履行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法规的权利和义务,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

益。

(四)树立法律权威,提高农村群众守法积极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加大路面管理的同时,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村群众知道哪种行

为是法律禁止的,哪种行为是法律允许的。坚持宣传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在纠正和处理交通违法行为时,不要是单纯为了处罚而处罚

,要努力使广大群众在接受处罚中达到教育目的,从切身体验中感受到依法遵守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法规的重要性,调动群众依法参与交

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五)创造条件,推动交通安全宣传工作顺利开展。首先,各地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大工作力度,坚持不懈地抓好扫盲教育,提

篇2

为加快我区农村公路建设,使我区的农村公路建设在管理、质量、服务水平等方面更上一个新的台阶,经地委、行署研究决定,2009年为“阿勒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年”。为搞好这次活动,结合我区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一、“农村公路建设年活动”指导思想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地区一盘棋的思想,统筹兼顾,围绕完成17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任务为总目标,以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以线带面,促进地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二、“农村公路建设年活动”的中心任务“农村公路建设年活动”要以加强管理为中心,以加快建设为主题,全面实施好“通达工程”、“通油工程”以及重点农村公路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三、“农村公路建设年活动”的组织领导地委、行署成立“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指导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年活动的开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各县(市)根据地委、行署的统一部署,按照建设年活动要求和标准,设立本区域内“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开展本县(市)农村公路建设年活动。四、“农村公路建设年活动”的主要目标1、确保今年底建设完成1000公里“通达工程”,700公里“通油工程”以及地区一农场、一牧场重点农村公路改造项目,使质量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50%以上。2、掀起农村公路建设热潮。各县(市)政府和地区有关部门都要积极行动起来,要营造十分浓厚的农村公路建设年活动氛围,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地区一盘棋的思想,全力以赴支持和配合农村公路建设,确保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年活动顺利实施。各县(市)要广泛发动群众,全民积极参与,使广大干部职工和农牧民群众能积极参加义务投工投劳活动。通过各项有效措施,在全地区掀起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大搞农村公路建设的热潮。3、各县(市)及交通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把农村公路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作为2009年一项主要任务来抓。建立严格的领导责任机制,强力实行农村公路建设县(市)、乡、村三级联动,实行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并将此项工作与县乡及有关部门领导干部年终考核、奖罚挂起钩来。部门之间要积极协调配合,对公路建设中涉及的用地、拆迁等事项要无偿给予支持,合理进行解决。用足用活“一事一议”政策,调动

社会各界力量,发动群众,采用投资、投工、投劳,自愿捐款、捐物、捐料相结合,集中时间和人力,大打一场农村公路建设攻坚战,掀起农村公路建设热潮,以实际行动给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4、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机制。(1)各县(市)、各乡镇要分别明确一名领导分管辖区内农村公路的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2)要建立健全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建养计划;(3)采取插标立界,分段承包养护和季节性养护相结合,确保公路经常处于良好技术状态;(4)及时报送“一事一议”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的资料。5、落实质量责任制,实施政府监督;建立开工报告审批制度,变更审批制度,分部、单位工程报验制度,工程社会监理制度,质量追究责任制。6、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专题片、专题栏目等各种形式,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年宣传力度,营造全体动员、全民参与、全力以赴的农村公路建设良好的实施氛围。切实把农村公路建设给老百姓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解决的实际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整体推动作用,进行广泛宣传报道。三、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3月初—4月10日),为成立组织、宣传发动阶段:各县(市)都要认真组织学习“农村公路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根据“活动”的中心任务,成立相应组织,明确责任,并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建设计划,并报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备案。地区交通局及各县(市)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把“要想富,先修路”的观念变成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自觉行动,为“农村公路建设年活动”营造良好氛围。第二阶段(4月10日~9月底),为落实阶段:1、认真落实地委、行署关于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年活动精神,抓紧做好前期工作,积极创造建设条件。各县(市)对列入2009年建设计划方案的项目,要早计划、早安排,在辖区内农村公路建设中,要积极配合交通公路部门做好工程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承担如公路用地、路基取料、房屋拆迁、三杆迁移、小桥涵配套等,并责成专人负责、组织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各县(市)要积极发动群众采取捐资、投工、投劳等多种形式新、改建农村公路,落实行政村“一事一议”政策,认真做好“一事一议”;作好农村公路建设的统计工作,按月及时上报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2、地区交通局要严格执行程序,规范农村公路招投标管理。农村公路招投标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招投

标法》和有关公路建设程序,规范操作,增强工作的透明度。3、严格合同管理,确保农村公路建设质量。针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分散、涉及面广,执行层面经验不多的特点,地、县交通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严格按合同要求,加大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要将国省道干线公路的质量意识和管理理念逐步延伸到农村公路建设中来,积极推行规范化管理、机械化施工。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监督机制,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认真落实质量责任,对发现的质量问题,要采取坚决措施,该整改的必须整改,该返工的必须返工,确保工程质量。4、各县(市)要出台一系列更优惠的政策,为施工创造更宽松的建设环境。5、地区交通局要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工作,指导各县(市)农村公路建设工作有序进行,并每两个月开展一次质量、进度评比活动,实施奖惩制度,以督促各县(市)农村公路建设工作。6、充实和加强公路建设技术力量,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目前,全地区公路建设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农村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各县(市)政府和地、县交通部门要在技术管理上加强合作,及时补充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地区交通局将全力以赴加强公路建设技术指导。通过全地区上下共同努力,集中力量打好这场农村公路建设攻坚战。7、增强环保意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短、小、散,大多穿越农田及草场,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对环境造成影响。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环境保护,实行农村公路建设与环保工作并举,严格落实环保工作责任制,加强监督检查。施工路段不允许随意在道路两旁取土,对集中取土地段要及时进行复垦,减少环境破坏。要加强文明施工,做好施工便道养护,确保过往车辆安全通行。8、建养并重,发挥农村公路的长期效益。农村公路建成后,养护管理问题将十分突出。按照公路分级管理和事权划分,农村公路养护职责在县乡。要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认真贯彻落实《公路法》,坚持建养并重、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有效形式。要加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维护路产路权,将农村公路养护纳入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促进农村公路的长期稳步发展。9、加强廉政建设,为农村公路健康发展提供保证。要继续推行廉政责任制,认真落实廉政合同和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工程建设《廉政档案》,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进一步规范工程招投标、设计变更、资金使用、物资采购等关键环节,继续严格执行自治区交通系统严明纪律《八条禁令》。在工程建设中,做到廉政监督提前介入,全过程跟踪管理,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第三阶段(10月处—10月底),为检查整改阶段:地委、行署将对各县(市)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以及农村公路建设年活动落实情况进行大检查,依据阿勒泰地区农村公路检查评分办法的标准进行打分。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执行。第四阶段(11月初~12月底),为总结评比阶段:1、地委、行署组织有关人员对活动开展的情况进行检查,总结经验,找出差距。2、召开地区农村公路工作会议,对检查评比中获得前三名县(市)进行表彰奖励,对评比后两名的县(市)进行通报批评。对工作积极性高、成绩突出的县(市),在次年的公路建设项目中,将优先予以实施。

篇3

【关键词】交通基础设施;交通先行;交通运输经济;农村交通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作为我国流通经济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在全社会资本存量非常有限的背景下,惟有加速资本循环才能实现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多财富的目标,而交通运输业则起到了增加资本循环速度的作用。同时,伴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对于交通运输服务的消费也逐渐增加。这样一来,也从内需的另一面推动了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1]。

“十五”――“十一五”规划的这五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达到了相当惊人的态势。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丰富了城市生活的同时也给城市不成熟的交通系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于是,一批批的学者便致力于改善这种紧张局面,这其中实行的办法不胜枚举。最初认为城市化发展的快慢与道路的多少是成正相关的,各大省市便投入巨额资金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上。经过几年,城市快速路、主干道、环城高速等迅速形成规模。学者逐渐发现,增加道路数量并不能解决城市交通量的猛增,必须从管理方面着手,配合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不流畅的问题。

城市化推动了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也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重大改变。交通运输不仅指城市居民的移动,农村交通运输的发展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不仅和城市息息相关,和农村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来,农村大量的闲散人员去往城市,城乡间人员运输是交通运输的重点。我国拥有农民9亿多,而农村种植的粮食供中国14亿人食用,所以将农村物品如何快速准时地运往城市是我国农村交通运输业面临的最大挑战,这将也是对农村经济的巨大带动。然而,对城市化进程的关注使得人们对农村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研究甚少。本文将主要论述农村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规划。

1.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交通基础设施对人口分布、产业分布的发展具有引导作用,对运输经济起着重要促进作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加快了区域和城乡间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促进了发展理念和模式转变,改善了民生,有力推动了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国、省级干线和农村公路方便了城乡居民安全便捷出行,打破了西部地区由于交通运输不通不畅而形成的相对封闭状态,推动了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进一步优化区域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城乡间与农村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进一步繁荣了城乡经济,加快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脱贫致富步伐[2]。

陇海铁路沿线经过甘肃境内的部分乡镇农村,其经济发展明显快于远离铁路的山区,人民生活水平也高于信息闭塞的地区。中国蔬菜博览会举行地武山县是蔬菜之乡,该地种植的绿色蔬菜品种繁多,营养丰富,是市区人民的最爱,但其运输线路却仅有有限的几条。众所周知,蔬菜自摘下来开始,其营养就在流失,如何更多的保存营养价值,以便符合人们的饮食理念。不仅需要提前做好保护工作,更重要的是减少运输时间。这就需要政府投资资金做好运输规划,建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农村经济才能合理快速发展,减小东西部差距,减小城乡差距,也能更好地拉动内需,刺激农村消费,带动乡镇农村企业的发展。

对于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农村而言,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最好的方法就是以交通运输业为主干,辅以其他投资。

近年来,农民工大量出入城市,所以,农村务工人员的交通运输费用对经济发展也有影响,对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和增加农民就业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每年的春运期间,交通拥堵,致使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回不了家或不能按时回家。于是国家开通了农民工专列,然而其价格并没有多大变化,对于绝大多数短期迁移的进城务工农民工来说,运输费用的提高增加了迁移成本,增加了农民负担。

2.交通先行与交通运输在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农村交通的发展可以以城市交通的发展为先例,首先做到交通先行,规划好交通线路,使其能更多的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避免过早过多的引起交通问题。交通先行是任何国家、城市、地区发展的前提基础条件,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以交通运输为先导。甘肃省定西市的马铃薯运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国外,带动了定西市的经济发展,这其中交通运输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交通运输就像传送带上的皮带一样,将人们想要输送的物体运往任何需要它的地方,同时也为物主赚得了应有的利润。

青藏铁路的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根据青藏两省区运输需求日益增长的实际,不断深化路地沟通合作,积极开行4500吨重载列车和关角沟区段组合列车,充分发挥战略装车、整列装车、整列发车和路企直通运输优势,使运能运力实现大幅度增长[3]。青藏铁路的开通为中国西部两个省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机遇,为两个省区城镇体系的发展带来空间和直接的推动力,铁路沿线将会崛起一批新的高原城镇[4]。

交通先行带给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要更好更快的发展西部地区及农村的经济发展,建好交通基础设施及实行交通先行是最好的办法。

3.西部农村有序发展运输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地方经济的行为主体――中央与各地方政府,应营造适当宽松的交通政策环境,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引导,鼓励城乡相关流动通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新经济因素在农村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在社会发展中,交通设施的社会基础性以及交通运输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基础服务性作用,决定了交通运输充分发展的必要性。同时交通运输又是经济社会众多行业和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整体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与自然资源、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和谐发展。

正确处理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有效满足总体需求与个性化需求,满足当前需求与长远发展引导,优化各种城乡运输方式与综合运输体系结构,对运输经济的体系结构和模式做出合理的选择。

4.结语

综上所述,交通运输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农村的发展直接增加了对有限的交通设施和运输能力的需求,农村交通运输将面临需求不断增加的压力和挑战。本文对农村发展中的运输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对策措施。 [科]

【参考文献】

[1]张玉一,邓卫,季彦婕.大城市自行车交通发展战略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5(04).

[2]韩皓,哈斯,杨东援.国内外大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及政策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

篇4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农村金融;涉农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1)03-0048-04

完善农村市场环境,强化农村要素市场建设,是推动我国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加快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利于打破我国农村发展的资金瓶颈,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撑。为此,银监会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特别是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规范性文件等,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和农业发展。2009年,财政部也下发了《中央财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将对符合规定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补贴,补贴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按上年平均贷款余额2%的标准执行,并将补贴资金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当年收入进行核算。在这些有利政策的推动下,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在加大农村金融投入力度、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目逐年增加。据银监会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我国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达172家。但是,与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需求相比,农村金融的发展还远远不足,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主要表现

(一)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少

1998年开始,国有商业银行推行市场化改革,对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大量收缩县域特别是农村地区无盈利或微利的基层分支机构和网点,在某些区域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乡镇的营业网点基本撤销,同时业务权限上收,农村地区的银行分支机构不再具有审贷权,对“三农”的支持作用日渐减弱。另外,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大约有2900多个乡镇(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8%)没有金融机构,700多个乡镇没有任何的金融服务。由于受到诸多限制,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滞后,也缺乏规范。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严重不足,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少,水平不高

当前,我国农村的金融工具和产品比较单一,仍然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担保、理财、咨询等方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还非常少。电子化建设水平比较落后,银行汇票、本票等现代结算方式使用很少。以农村信贷为例,不少农村金融机构仍沿袭传统农业贷款模式,贷款品种主要还是短期农业生产性贷款等,贷款金额比较小,一般还都要求有相应的担保,难以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据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47.9万亿元,其中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只有11.77万亿元,所占比重还不到全部贷款余额的25%,有超过75%的贷款投向了非农领域,城乡金融发展严重不均衡。由于没有任何激励措施,商业银行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为农服务的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进展缓慢,金融创新缺乏动力。

(三)政策性金融发展不足

我国农业领域专门的政策性银行仅有农业发展银行一家,政策性业务单一,主要的职能局限在农副产品收购等领域,涉农的政策性金融发展严重不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农副产品的收购主体日益多元化,在这种格局下,政策性贷款业务不断萎缩,加上政策性贷款往往收益率不高,农业发展银行逐步涉足商业贷款领域,发展定位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发展战略的不稳定性不利于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影响了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和支农效果的提高。

(四)农村金融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

金融业务的开展对人才的要求通常比较高。我国农村地区的整体条件相对落后,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相关的金融、计算机、法律等诸多方面的人才都非常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按照网点数量平均计算,每个网点专科以上学历的在编员工不足一人。很多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门、深入的培训,业务水平不高,人才的短缺使得农村金融业务的创新和拓展缺乏支撑。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原因

(一)城乡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乡发展失衡问题越来越突出。城乡分割和城乡差距的扩大,已经成为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方面,城市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工业化体系,服务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广大的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收入差距也进一步拉大。199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1,到2010年已达到3.33:1,当前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在这种城乡二元的经济格局下,我国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业在市场化导向战略的推动下,把大量的金融资本投向了城市地区,造成了农村地区金融资本投入的不足和发展的滞后。

(二)农村金融业务往往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这首先源于农业发展自身的风险,农村经济受自然气候、市场环境、政策因素的影响比较大,生产经营一般周期长、季节性波动强、风险大,加上农民生产组织松散、信息不灵,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抗风险能力较差。与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相比,农业金融业务往往额度较小、运营成本较高、收益率较低,系统性风险较大。基于成本收益的比较,商业银行往往会把资金投入到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而不愿将资金用于扶持农业的发展。

(三)金融机构改革相对滞后

从农村金融的管理模式来看,绝大多数的金融机构还是以常规方式和要求来管理、考核农村金融业务,还存在信贷审批权过于集中的问题,很多金融机构还实施严格的新增贷款责任追究制度。这种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将信贷风险与信贷人员的利益进行挂钩,有效强化了信贷的约束机制,但同时也束缚了信贷业务的创新。在我国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下,很多金融机构不但不能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撑,反而将大量资金从农村地区抽走,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供求失衡。

(四)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不健全

农业生产本身的高风险性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这已经为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实。我国农村社会信用意识还相对淡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还很不健全,涉农的政策性保险和担保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业务发展极不充分,运营不够规范。财政对涉农金融服务的激励机制和扶植政策还比较缺乏,国有商业银行对民间金融的信贷批发等业务合作缺乏保障,农村

资金外流现象较为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三、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农村金融发展的思路

(一)加快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特别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方面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积极培育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支柱产业,以工业园区为重要载体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积极培育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努力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为抓手,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我国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强农村经济对金融资源的集聚能力,使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相互支撑,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关系。

(二)发挥现有主要涉农金融机构的主导作用

农业发展银行应加大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努力拓展政策性银行支农业务领域;农业银行应发挥网点覆盖面广的优势,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改进“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等传统支农金融产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服务“三农”的新途径,提升服务能力,缓解“三农”贷款难的问题;农村信用社应继续推进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改革,积极向规范的银行类机构转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发展;邮储银行应发挥分支机构多、网点深入乡镇的优势,加快业务转型和创新,实现由吸储向综合业务的转变。

(三)培育和创新农村新型金融机构

适度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发展,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加快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组织的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各类新型金融组织,扩大信贷资金来源。鼓励银行业通过设立简易网点、提供定时定点或流动服务等多种方式,扩大网点覆盖面,尽快实现基础性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的全覆盖。

(四)加快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创新

以提供更加符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出发点,加大金融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主导作用,重点加大绿色农业、环保、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加强对农业产业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工返乡创业等方面的金融服务,建立并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等农业金融基础平台;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实行差别化的准备金管理制度,适当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试点实行更加灵活的利率政策;加强各涉农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鼓励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资金充裕的金融机构开展贷款批发业务,将贷款批发给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小额贷款机构,形成各类涉农金融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拓宽农村融资渠道。

(五)推进农村金融担保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加快涉农信贷担保公司等担保主体的发展,继续加快农户联保、互保等农村金融担保方式的推广,克服个体信用担保能力不足的制约,强化信用担保等新模式的示范推广,扩大农村信贷质(抵)押范围,探索林权、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库存产品和农村住房等为载体的抵押贷款,努力扩大可担保载体的范围,提高涉农经济主体的担保能力。

(六)建立并完善农村保险和再保险体系

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大力发展涉农保险,着力发展农业生产保险,扩大农村保险业务涵盖的品种数量、区域覆盖范围和保障力度。加快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建立以财政为主要支撑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特别是加大对特色农业等保险的保费补贴,降低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各类因素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损失。

四、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加快农村金融发展的配套措施

(一)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金融立法工作

借鉴国外相关经验,通过立法来规范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市场主体培育、业务领域拓展、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以推动农村金融的有序发展。进一步明确农村地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义务,明确从农村地区吸收的储蓄应该有一定的比例用于向农村和农业发展发放贷款,确保全年“三农”信贷投放的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要高于上年,以加大金融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发挥财税对金融支农的推动作用

认真落实财政部《关于扩大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范围的通知》,把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范围扩大到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设立金融支农风险补偿基金,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的涉农金融业务以及涉农金融业务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性金融机构给予贴息、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条件下,鼓励各级财政向开展政策性支农业务的金融机构提供贴息,降低金融支农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建立健全财政补贴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制度体系,推动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加大支农信贷投入,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向农村地区,引导和改善金融资源配置,为农村发展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撑。

(三)搭建政银企支农合作平台

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不足、农村金融发展环境不完善的现实条件下,仅仅依靠市场经济的自发作用显然不能解决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问题,政府在加快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要发挥积极的引导、推动作用。地方政府、人民银行要积极推动各类金融机构与涉农经济主体之间的合作,通过举办投资洽谈会等多种形式的政银企融资对接活动,促进金融机构与涉农经济主体之间的信息对接、业务合作,努力探索政银企合作支农的长效机制,加大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篇5

关键词:江西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改革和发展

0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区域外出务工。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难以解决其子女在其工作地接受教育的问题。因此,他们只能将子女留在农村老家,由其他家庭成员或亲戚代为监管,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1]。2014年,江西省统计局对江西留守儿童的普查数据显示,赣州留守儿童数量在江西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二。2012年国家支持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出台,赣州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愈来愈多的农民工进城寻求发展,特别是面临家庭压力的年轻父母。2010—2014年,赣州农村留守儿童从29万增长至近45万人。2013年以来,赣州市积极响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新步伐的号召,发展提速的同时使得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问题日趋明显。国内学者通过对留守儿童调查研究表明,父母长期与子女分离,不仅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而且对其学习成绩、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负面的影响。但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可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也使得更多的资金用于对子女教育的支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起到了正面的作用[2]。本文结合深入江西赣州市管辖范围内农村实地考察的数据,着重对赣州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收集和整理,并立足于赣州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和形成原因,总结经验和其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所遇的瓶颈,多方面多角度对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改革与发展策略进行探索。

1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形成原因

通过深入江西赣州农村,对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进行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个例访谈,对数据进行收集和资料整理,并结合国内相关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将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1.1父母督促力度欠缺,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不容乐观

随着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的队伍也逐步庞大。较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为爷爷奶奶辈,有些留守儿童甚至寄养在亲戚家中。爷爷奶奶年纪较为年迈,还需要完成繁重的家务和一定量的农作,使得其无精力监管孩子;父母的远离,无力督促孩子学习,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是鞭长莫及。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留守儿童的成绩普遍不容乐观,特别在各类毕业考试中竞争能力较差。留守儿童多来自贫寒的家庭,对于较为传统的江西农村家庭来说,渴望改变命运走出农村的思想应当会让孩子们更加热爱学习而勤奋刻苦。然而事实却与之相反,这其中的原因不仅是父母远离的客观因素,更多的是教育中反馈出来的不足。

1.2缺乏适时的人生引导,使得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健全

孩子在成长期间,对人生很多事情都好奇,会有疑惑,会面临很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父母是孩子最为亲近的人,孩子更倾向于听取父母的解释和见解,所以他们的建议和指导对孩子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然而,很多父母迫于家庭经济压力,选择外出工作,距离阻碍了与孩子的交流,每个月固定的电话多为寒暄而少有管教。农村学校教师教学任务较为繁重,缺乏时间和精力关注每个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代监护人由于思想的陈旧和见识不长远,对小孩身心的健康发展反而起着不良的影响。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健全。

1.3缺乏对孩子的正确言传身教,导致其行为习惯较差

很多农村老人对孙辈较为溺爱,管教方法多为简单粗暴的打骂训斥,注重养育而忽视了教育,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都缺乏教育意识。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是来自生活中的微小事情,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而父母的远离使得留守儿童缺失了这方面的教育[3]。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形成原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制度因素;既有学校教育因素,也有家庭、社会教育因素。首先,江西经济较为落后,特别是乡镇发展缓慢是导致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的根本原因,而父母外出务工是激化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原因。其次,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政策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但是很多策略仍无法落到实处,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异地求学依旧难以实现。再次,学校职责不够完备、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缺乏的现象依旧严重。同时,很多学校注重应试教育,老师教学任务过重,对留守学生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注差强人意。最后,留守家庭父母热衷于赚钱养家,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而且,父母对学生成绩的关注度也过于注重最终的分数,而对其学习过程很少参与。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容乐观,易给社会带来动荡不安,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2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遇瓶颈

江西是农民工输出大省,大量的农民选择在江西周围较为发达的城市工作。其直接导致的结果是赣州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逐年攀升,最终致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赣州市快速发展进程中尤为凸显。通过对相关资料的阅读整理和分析,结合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现将留守儿童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遇瓶颈总结如下:(1)2015年,江西省整体经济水平发展飞速,但是赣州市人均消费水平依旧处于落后趋势。经济的落后使得农民工依旧继续选择跨省寻求工作,吸引农民工回流难以成为现实[3]。(2)由于较多农村父母本身知识水平不高,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将孩子带到身边接受教育的意愿较低,甚至不少父母对小孩由其他监护人代为监管的现状较为满意。通过调查发现,虽然赣州市农民对孩子的教育较为重视,但是却一直忽略其自身在孩子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过分将希望寄托于学校和孩子本人。这使得原本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严重失衡,学校教育独木难支。(3)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一直制约着农村留守儿童异地求学之路。虽然近几年国家出台相关意见鼓励支持农民工子女在其工作城市接受教育,但是户籍的限制使得农民工子女在医疗、社保、就业等方面依旧受到歧视;政策的硬性规定使得很多留守儿童难以享受城市教育资源。

3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的探讨

多年前便有有识人士指出,当今社会“寒门再难出贵子”。近年来,留守儿童引发的社会问题屡屡发生,若不正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继续听之任之,寒门不仅难出贵子,而且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江西赣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其形成原因的总结分析,提出下面基本对策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改革和发展。

3.1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吸引留守家长回流

通过对留守家庭父母的调查分析发现,吸引父母回流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二是当地工作需求和资薪状况。其中,家乡周围是否有合适的工作岗位和资薪待遇是引起其选择回流的主要原因。较多农村父母表示,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使待遇稍微差点也愿意在家周围工作,这样能兼顾家庭。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前三季度GDP数据显示,江西增速居中部第一,但是赣州却位居倒数前三[4]。由于赣州市经济总体欠发达,很多农村青壮年在家乡周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迫不得已选择远离家乡到外地寻求合适的工作赚钱补贴家用。父母的远离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凸显,因此政府应当积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区域工作岗位数量和资薪待遇,可有效吸引留守父母回流,从源头处减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3.2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政策,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扶持力度

近几年国家已出台的相关政策及意见以期减少留守儿童教育过程的问题,但是由于政策的门槛高,人性化不足,使得留守儿童教育政策在推广过程遇到很多问题。政府应对留守儿童实际情况进行全方面的调研,完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政策制度,打破城乡壁垒,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扶持力度,将政策落到实处,有效减少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化,让更多的城市学校愿意接受农村儿童,保障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3.3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家长教育意识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赣州市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家庭父母把儿童的学习成绩好坏归因于孩子本身,而忽略了自身在孩子教育中的职责。而且,父母过分注重最终的分数,而对其学习过程很少参与。因此,政府及学校应通过学生转达或标语、或开展讲座、或电话联系传达等形式加大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意识,积极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来。

3.4对监护人进行教育指导,提高其教育水平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为爷爷奶奶辈,由于隔代的原因,他们的教育方法表现多为宠溺或粗暴的打骂训斥,这对孩子的成长毫无益处。因此,学校或政府应适时对家长或监护人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和指导,提高监护人的教育水平。学校或政府组织活动,定期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组织到一起,定期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给他们讲授留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发展需要,结合实际案例从理论的高度给他们的教育方式方法予以指导。同时,引导监护人之间互相交流,分享成功的教学方法,也与其老师交流,与孩子多交流,做个称职的父母,使家庭缺失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3.5完善学校职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农村学校相对于城市的学校存在环境条件差、师资队伍贫乏等状况,很多学校的寄宿制度不完善,导致留守儿童无法静心于学校学习。同时,班主任由于教学任务较重,不能与孩子交流谈心,亦无法及时与家长沟通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因此,学校应完善其寄宿制度,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住宿环境。其次,学校应注重提供教师的专业素养,各科目教师专注于本科目的教学,并相应减少其教学任务。同时,学校应给留守班级配备班主任和辅导员两位管理老师,班主任主抓学生学习;辅导员关注学生的心理、行为及思想动态,定期与父母联系,反馈交流其在校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并向家长提出家庭教育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因此,从各个方面完善学习职责,关注学生动态,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赣州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现状进行调查整理,得出了教育问题的主要表现以及引起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综合分析教育问题的形成原因,提出一些建议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即发展地区经济,吸引留守父母回流;完善留守儿童教育政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化;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弥补亲情缺失;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家长教育意识;对监护人进行教育指导,提高其教育水平;完善学校职责,优化教育结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作者:郭金妹 张建荣 邬金萍 单位: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

参考文献

[1]胡枫,李善同.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基于5城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9,(02):67-74.

[2]Borraz,Fernando.AssessingtheImpactofRe-mittancesonSchooling:theMexicanExprience[J].GlobalEconomyJournal,2005,5(01):9.

篇6

作为一名通用技术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自我发展的专业能力。但是,在很多农村中学,通用技术教师大多是其他学科的教师转行或兼职,也就是说目前的教师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通用技术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在硬件配套上也相对比较落后,我们常遇到城市中学所难以意料的困难。那么,要怎样才能促进农村中学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结合这几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及教研组的深刻剖析,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是促进农村中学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比较有效的途径。

一、教学反思对于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与强化,或给予否定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效能和素质的过程。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对自身活动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可见,教学反思在通用技术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用技术教科书是围绕《技术课程标准》来编写的,课本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照顾到各个省、地区甚至于县乡高中的差别,但是有些问题还是没有注意到。课本上介绍到的一些高新设备及技术的例子很多,比如《技术与设计2》第四章控制与设计的部分内容,大部分的例子的都是汽车自动生产线、自动取款机、自动扫描技术等。然而我们学校地处乡镇,这些高新科技设备对于我们这所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只是在电视上见过,基本上没有学生亲身体验过,所以在教学上有一定的障碍。在平常的备课过程中,我就经常在思考怎么来克服地区之间的差异。通过不断的反思,就想到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多讲一些联系农村实际情况的例子。例如在《人机关系》中,可以以农业工具为例,如铁锹,大锤等等作为我们的教学的例子。还有学生身边的桌椅板凳,家里的房梁,院子的栅栏等等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耳熟能详的例子,既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又可以让学生有感情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而且学生会心一笑,又可以缓解了课堂上的严肃气氛,何乐而不为呢?

通用技术这门较新的课程,对我们通用技术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且机遇大于挑战。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时,如果能够利用教学反思这个模式不断地思考,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解决问题,对于我们的自身专业发展与自我成长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教学反思在农村中学通用技术课程上的典型运用

通用技术课的开展在农村中学碰到的问题比较多,在一些相应的培训也不能完全跟上的前提下,作为一名教师,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应该具备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识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如果只是一味地抱怨新学科讲授困难,那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教师。在没有良好的条件时,自己的教学反思也是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一位教学专家曾说过:教十年书未必能成为名师,但如果能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那肯定能成为教育专家。作为一名通用技术教师,课程所容纳的的知识范围那么广,每节课更应该进行教学反思,这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典型案例——苏教版《技术的性质》教学设计

第一步:介绍技术的五个性质(目的性、创新型、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

第二步: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第三步:学生分组讨论

第四步:播放视频,进行课外知识补充

第五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学生的反应比较平淡,理论知识太多,讲解起来也比较费力,可以说吃力不讨好。除此之外,课本介绍到的高新技术学生基本上都没见过,更别提用过,所以很难明白课本上的知识点。课后自己一直在反思,并把教学设计翻开细看,整节课完全就是一次典型的学生被动接受枯燥的理论,再通过案例验证理论的过程,自己犯了一直在避免的填鸭式错误。通过教学反思发现,自己原来的这个教学设计存在严重不足:一是教师活动过多学生活动过少,验证代替探究、被动接受代替主动获取;二是较少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没有进行因地制宜的教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上很多时候下意识地常犯这样的失误。如果自身想在专业上有所发展,这个问题是必须突破的。针对这个问题,自己总结了两点注意事项。

1、避免用案例去验证学生已经知道的理论。而应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还有教师要精讲,把精彩留给学生,注重开发学生创造潜能。

篇7

[关键词]城乡教育统筹 渝东南农村 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秦波(1981- ),男,重庆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小学教师教育及专业发展。(重庆 400067)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FGB080529)和重庆市教育规划课题“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08-JJ-009)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71-02

农村教育是直接影响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基础性工程,重庆要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目标,关键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有效解决。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渝东南地区,更是要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指引下,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农村基础教育工作,找准、用好城乡统筹这颗“指南针”,做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工作。

一、研究被试

在渝东南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武隆等区县(自治县)的农村地区共近50所中小学中随机抽取700名教师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42份,有效回收率为91.7%。

二、测查工具

采用《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调查问卷》,该问卷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研究”专用自编问卷,共82个项目,包括受访者基本信息(11项)和调查题目(71项)两个部分;访谈提纲是根据问卷并结合实际改编设计而成。

三、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1.关于教师队伍状况。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不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急需加强。(1)入职渠道:主要以上世纪后期学校毕业分配为主(占63.1%),本世纪初通过民办转公办的教师数量大(占15%),公招竞聘的仅占3.1%;(2)年龄结构:年龄段分布比例失衡,以30~50岁的中青年教师为主;(3)教龄结构:5年以下占10%,6~10年占22%,11~19年占39%,20年及以上占29%;(4)学历:第一学历普遍较低,中师中专学历占51.2%,通过各种学历提高途径使得最后学历大专占23%、本科占60%,基本上实现了学历达标;(5)职称结构:初、中级职称为主(初级占45%,中级占44%),高级职称教师数量过少(占6%);(6)教师获取最后学历的途径:在职函授、自考为主,通过函授取得大专的占55.3%,通过自考获取学历的占13.2%;(7)性别结构:男女比例(男54%,女46%)相对均衡。可以预测,在今后5~8年和15~18年期间(即2015~2018年和2025~2028年)这两个时间段内,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会有大量教师退休,至少在数量上会出现大量断层。

2.关于教师专业精神。一是对教师职业的职业认识不清。对“中小学教师从事着非常神圣而有意义的工作”持“非常赞同”观点的仅占6%、持“基本不赞同”和“说不清楚”观点的却达74%;二是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不足。高达98.4%的教师认为家长更看重教师的师德师风,众多教师不安于教师职守,将专业水平定格在“基本上能应付目前的教学”的道德底线上;三是对教师职业的职业情感不深,57%的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未来没有清楚的认识,高达39%的教师具有离职倾向;四是对教师职业的职业幸福感不强,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等历来不高,加之“臭老九”的历史评价,造成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强,尽管随着城乡统筹和绩效工资的实行,生活和工作条件总体上较以前有所改善,但是老师们对其社会地位的认识却出现了矛盾的两个极端——48%的教师认为“有所降低”,35%的教师认为“有所提高”;五是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发展内驱力不足,由于渝东南民族地区地处武陵山区,农村地区地理位置更处于劣势,加之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不足,教师对专业水平自我评价偏高(41%的教师认为自己已成为成熟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内在动力及主动性并形成恶性循环。

篇8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创新体制,完善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完善农村公路和客运网络结构,提升农村客运服务保障水平,推进城乡客运协调、安全发展,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提供有效的支持。

(二)总体目标。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协调发展”的原则,全面落实“农村路网建设”工程和“村村通客车”工程的各项措施、政策。建立与农村公路发展相适应、与安全保障措施相配套、与城市公交协调发展的农村客运网络,建立“路、站、运、管、安”五位一体的发展机制,为农村客运企业创造“开得通、留得住”的经营环境,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安全、经济、便捷的出行条件。

(三)主要任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通往建制村等级公路的通达率,合理布局和建设农村客运站点(含农村客运站、候车亭)。提高建制村通车率,提高农村客运供给能力、安全监管能力和运输服务质量,进一步健全以市区为中心,乡镇为结点,站场为依托的城乡与农村的客运网络,实现城乡客运统筹发展。

1.到2013年底,建设2个农村客运站。天宝镇、浦南镇各拥有一个五级以上农村客运站,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候车亭,着力改善农村人民群众乘车的环境。

2.到2013年底,逐步实现行政村客车通行,适时开通自然村农村客车。

3.到“十二五”末,初步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基本形成覆盖全区、结构合理、衔接顺畅、功能齐全、运行高效、服务优质、方便快捷、安全环保的城乡客运服务网络,实现农村客运稳定、健康、有序发展。

二、夯实基础,加快提高农村客运道路通行能力

(一)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交通运输发展和农民群众出行的实际需求出发,公安、交通、安监等部门要加大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防控对策研究力度,按照《省农村公路客运车辆安全通行条件》(试行)和经济、高效的原则,制定农村公路安保工程落实措施并指导安保工程实施。开通农村客运线路的道路必须符合安全通行条件的要求;对未达到农村客运道路安全通行条件的,不得批准新增开通农村客运。

(二)完善农村公路安保工程。2012年要完成通农村客运建制村沿线公路安保工程,增设安全、警示、防护等设施,改善公路安全技术条件。

(三)建立农村客运开通前的论证机制。交通、交警等有关部门要参照农村客运道路安全通行条件,采取“限车型、限车速、限时段”等措施。区运管所依据相关规定负责农村客运开通条件的认定。

三、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农村客运站点建设

(一)建立完善农村客运站点建设、运营、维护、管理等制度。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公路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落实农村客运站点作为公益通基础设施的优惠政策。镇政府在编制镇、村建设规划中,要统筹规划农村客运站点布局,确保农村客运站点用地;规划建设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划确定客运站点的选址;国土部门负责明确农村客运站点规划选址用地权属;交通部门要根据交通发展规划,做好与相关部门的衔接工作,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因地制宜建设农村客运站点。

(二)建立农村客运站点运行机制,确定农村客运站点维护管理补助资金标准。

(三)农村客运等级站建设按照国家五级站及以上标准建设;投入使用时,在确保运营安全的前提下,将根据实际情况先以简易站标准进行试运行,以培育市场。

(四)鼓励多元化投资建设农村客运站点。积极引入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经营农村客运站点。鼓励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客运站的土地,投资建设经营农村客运站。推行农村客运站与基层运管站、公路管理站、汽车维修站、物流货运站等多站合一的模式,进一步整合资源。在不改变农村客运站功能和用途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商铺经营、广告等市场运作方式,促进以站养站,充分发挥站点效益。

四、创新机制,不断优化城乡客运网络

区发改、建设、交通、公安、国土、安监等部门要积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积极探索城乡客运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城乡公共客运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新格局。

(一)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农村客运发展规划应兼顾长期与眼前、整体与局部,综合统筹城市公交、农村公路和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农村客运线路和运力投放等要素,坚持“建管并重”,为城乡客运一体化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要稳步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建设,进一步提升市区到镇农村客运网络的组织化程度;优化、调整市区到镇和镇到村客运网络的运力结构和经营结构,促进规范、有序、安全发展;扶持、鼓励镇到建制村的农村客运网络有效发展。

(二)整合现有农村客运企业资源,鼓励和引导经营主体进行公司化改造。以资产为纽带,优化和调整现有农村客运市场结构,推行农村客运的片区经营模式、区域化运行等方式,灵活调度、合理安排,促进公司化、规模化、集约化管理,提高经营效益。

(三)根据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采取更加灵活的运输组织方式,进一步提高建制村和自然村通客车率。在严格审查农村客运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立和落实情况、农村客车安全运行技术条件、驾驶员从业资格条件的前提下,按照“限车型、限车速、限时段”的办法,积极推进“村村通客车”工程;鼓励、支持农村客运企业开行定线客车、循环客车、学生客车以及早晚、隔日、周末、墟日、赶集、预约客车等,提供优质、便捷的运输服务。

(四)鼓励城市公交“车头向下”,即:将公交线网延伸至“农村公路通客车条件”许可的乡镇建制村。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推动实行公交化运行,不断提高城市公交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

(五)选用符合《省乡村公路营运客车结构和性能通用要求》并列入国家客车生产目录的农村客车车型。选用的农村客运车辆必须符合客车安全运行技术条件,不断优化和改善车型结构,推广选用小型客车等适用车型投放农村客运。

(六)积极探索和推动农村客货运输统筹发展。依托农村客运网络,以农村客运站为载体,大力培育面向农村的物流市场,引导建立农村生产资料、消费品以及鲜活农产品的快速配送、储存、包装体系;充分发挥农村客货网点和邮政物流网点的双重优势,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加快城乡居民交流,带动农村客运市场繁荣。

五、明确监管职责,切实提高农村客运安全保障水平

(一)建立健全农村客运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机制。各有关部门、各镇及各村委会要按照“属地管理”和“一岗双责”要求,切实加强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监管,认真落实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工作的职责任务,以及道路运输安全机构、人员和经费,形成公安、交通、安监等部门共同参与管理,镇、村委会有专人监管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工作机制,落实“区管、镇包、村落实”的政策。

1.各镇要指导、监督辖区内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加大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力度。

2.区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道路运行秩序管理,严格查处客运车辆超员、超速行驶、疲劳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

3.区交通部门负责指导、监督、检查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村客运,把好农村道路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营运车辆技术状况关和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关,加强汽车客运站的安全监督。

4.区安全监管部门负责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按规定牵头调查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生产事故。

5.交通、公安、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客运企业的安全监管,督促客运企业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要充分利用动态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的监控手段,依据法定职责,实施联合监管。从事农村客运的客车应安装GPS车载终端,实行动态监控。

(二)切实提高农村客运抗风险能力。提高农村客运的公司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增强经营发展的综合实力。严格落实农村客运经营者按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足额缴纳承运人责任险等法定保险,确保具备相应的事故赔付能力,依法承担相应的事故赔偿责任,增强对各种交通安全事故的处置、赔付和抗风险能力。

(三)切实加强农村客车日常安全监管。公安、交通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加强农村客车日常安全监管。交通部门要严格客运线路审批,对夜间途经达不到夜间安全通行条件的三级(含)以下山区公路,不得批准客运班线。公安部门在道路执法中发现客运班线夜间途经达不到夜间安全通行条件的三级及以下山区公路的,要禁止通行,并及时通报交通部门,由交通部门督促客运企业合理调整客运班线的发车时间。实行公交化运营的,车辆日常维护、检查按照国家有关公交客车安全管理规定执行。

(四)严格选聘农村客运驾驶人员。农村客运企业选聘从业驾驶人员应当符合公安部门规定的客运车辆驾驶条件和交通部门规定的从业资格,并在近三年内无发生过负有同等以上责任的亡人事故,近三年内无超员20%以上、超速50%以上、疲劳驾驶、酒后开车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记录。

(五)进一步强化安全监管责任。对农村开通客运所在的镇应适当增加警力,以适应道路路面安全监管的需要,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六、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农村客运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一)建立完善组织实施体系。要认真落实发展农村客运的主体责任,把加快农村客运发展作为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各相关部门要明确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强化协调管理和分级负责,齐抓共管,切实抓好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的落实。

篇9

关键词:农村公路 建设与管理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111-02

农村公路是我国公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针对新农村建设新形势和农民的迫切需求,搞好农村道路设施公共品的供给与管理,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罗平县概况

罗平位于云南省东部,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地处东经103°57′~104°43′、北纬24°31′~25°25′之间。东与贵州省兴义市接壤,南与广西西林县隔南盘江相望,西南邻师宗县,西至北界分别与陆良、麒麟、富源3县(区)接界,有“鸡鸣三省”之称。辖3个街道、4个镇、6个乡有63万人。县境东西宽75公里,南北长99公里,总面积3 018平方千米,山区面积占78%,坝区面积占22%,千亩以上的坝子40个。县城罗雄镇,海拔1 480m,距省会昆明240公里,距曲靖市区131公里。国家重点铁路南昆线、国道324线横惯南北,省道黄罗线横穿东西,发挥着承东起西、贯通南北的重要作用。

2 罗平县农村道路建设现状

近年来,罗平紧紧住抓国家实施云南桥头堡战略和加快推进西南石漠化片区治理的有利契机,制定了《罗平县“十二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实施意见》、《罗平县2013年至2017年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罗平县关于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及《罗平县解决农村群众出行安全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多措并举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国省干线高速化、县乡公路提质化、乡村公路通畅化、村社公路通达化、联网公路便捷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枢纽建设。截止2014年底,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 300.51公里,其中,一级公路55.52公里,二级公路11.50公里,三级公路89.08公里,四级公路1 336.33公里,等外公路1 808.08公里。乡(镇)通畅率达100%,行政村通畅率达78%,自然村通畅率达96%,乡(镇)75%有等级客运站,行政村26%有客运招呼站。到“十二五”末,辖区154个村(居)委会可全部实现通水泥路的目标。初步形成了以国、省道为骨架,县际公路、县乡公路、乡村公路为脉络的区域路网体系。

3 罗平县农村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公路总量不足,通达深度不足

目前,罗平辖区13个街道及乡(镇)农村公路有3 300km,但还无法满足辖区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许多乡与乡、村与村之间的断头路尚未联通。公路网络化程度低,各乡镇间的公路多为两路连通,路网呈树枝状分布,节点间连接低于最佳水平,不适应“安全、方便、快捷、高效”的交通发展要求。

3.2 农村公路技术标准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辖区农村公路受地质、资金、环境等因素限制,技术等级较低,致使农村公路的数量、质量还存在很大差距。具体体现在农村公路技术等级相对较低,排水设施、安全设施相对较差,尤其是那些偏远乡镇的农村公路缺桥少涵,防护工程严重不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晴通雨阻现象相当普遍。

3.3 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短缺,不能满足农村公路建设需求

罗平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有限,难以筹措足够的资金配套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国家专项资金和省、市上级对口单位的补助。资金的短缺严重地制约了罗平县农村公路建设的数量和质量。2014年,罗平县计划投资2.8亿元实施32个交通建设项目,全年只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1 529.4万元,其余的要靠地方自筹解决,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

3.4 农村公路规划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

目前,农村道路的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配套性不够,专项规划滞后,前期规划与整体建设统一性不够,对公路的设计走向、通达要求、技术等级未经过严格的科学认证就匆忙上马,容易造成公路质量不高和重复性建设,影响农村道路网络的系统布局,同时,由于各镇乡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不同,造成地区差异比较大,发展不平衡。

4 罗平县农村公路建设的对策

4.1 要提高交通交通在经济社会中重要性的认识

交通具有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城乡统筹、地区互补的重要作用,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村公路发展,对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缩小地区、城乡差距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充分把握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机遇,统一思想、深化认识,认清形势、增强责任,加大投入、合力攻坚,把农村公路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全面推进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建设,着力提高农村路网整体服务功能。

4.2 提升路网,增加农村公路总量和通达深度

罗平县农村公路建设以通乡油路和通村公路为重点,增加农村公路总量和通达深度,提高路面质量。构建县域内通县乡、外连周边的路网体系,明确每年新建、该建、扩建农场公路200公里的目标,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江底至召夸高速公路、曲靖黄泥堡至罗平河高速公路、罗平-弥勒-通海高速公路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为此,县委、政府出台了《关于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2013年―2015年完成攻坚任务建设投资20亿元以上,2013年―2017年五年力争完成交通建设投资66亿元以上,力争通过三年攻坚、五年努力,建成出省入滇、东部连黔桂的重要交通枢纽,促进罗平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4.3 提高农村公路的建设标准,完善配套设施

农村公路改造,要坚持“等级多标准、路面多形式、筹资多渠道、安保多样化”的原则,按照交通运输部《农村公路建设暂行技术要求》的相关规定,根据农村公路交通量少的特点,结合当地经济条件,选择切实可行的技术标准和合适的路面结构形式,做到既能满足使用要求,又能与现阶段的经济条件相适应,力争做到精细化设计与限量设计的统一。罗平县委、政府出台《罗平县解决农村群众出行安全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从2011年起,县级财政每年配套养护资金450万元用于农村公路管养;从2013年起连续三年,县财政每年安排2 000万元用于辖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

4.4 因地制宜,规范农村公路建设规划

设计过程中要认真调查、分析,本着“线性基本不变、充分利用老路、局部加宽改造、提高路面等级、完善排水安全设施”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现阶段最需解决的是乡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规划、设计及建设问题,对已改建好的农村公路,要补充完善交通安保工程的设计,注重排水防护设施、交通安全设施的布局,重点提高路面等级,确保行车安全。

4.5 多渠道筹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

积极争取国家交通建设资金,对上级安排的农村公路建设专项资金,必须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平调和挪用;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在政府给予经费补贴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农民出资出劳;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尤其是直接受益的各类经济组织、企事业单位捐赠资金,支持公路建设;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出发,充分利用农村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加快农村公路的建设步伐。

4.6 要牢固树立四种理念,正确处理好六种关系

要实现交通事业的科学、和谐发展,就要站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要牢固树立发展、惠民、服务、创新的理念;深入研究和妥善处理好交通发展中发展与改革、发展与质量、发展与管理、发展与环境保护、发展与平安交通、发展与廉政等六种关系。

4.7 要加强质量意识,强化质量管理

要认真落实工程“四制”,建立健全“五级质保体系”,严把“五道关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虽然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集困难,但也不能过分强调低价中标,而影响工程质量。公路建设管理工作,专业性强,其过程有规划研究、设计、施工、交付使用等4个阶段,其中设计阶段是控制投资的关键,对于农村公路建设,若建设方管理人员能设计、懂造价,并且在设计阶段就参与设计,这部分人若参与公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管理工作,则施工阶段的完善设计或变更设计就会处于主动受控状态,建设方的管理工作将更主动、更有成效,施工阶段投资控制的重点也就转向了事前控制,施工中的设计问题的处理也就更方便快捷,工程质量就得到保障。

5 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农村各族人民群众要求修路的愿望和呼声日益高涨,迫切需要四通八达、安全方便快捷的畅通路。罗平县将把农村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调整、文明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注重安全贯穿到公路建设、养护与管理的各个环节。按照“扩大成果、完善设施、提升能力、统筹城乡”的农村公路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政府主导、深化改革、村民主体、交通牵头、部门协作、干部引导、全民参与、注重安全、建管并重、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飞,韩建民.华亭县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14):350-351.

[2] 赵惠萍.浅谈农村公路建设管理问题及对策建议[J].科技信息,2009(12):319.

篇10

记者8日从交通部获悉,为贯彻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交通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制定落实措施,确定了在“十一五”期间将重点抓好的“八件实事”。上述“通路”承诺就是其中的一件。

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老百姓来说,还有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策措施值得期待。交通部说,“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实施农村渡口改造和渡改桥工程。通过渡口、渡船改造和以桥代渡、以路代航等措施,切实解决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水网地区、江河两岸和海上岛屿居民过渡难和渡运安全问题,让农民群众过安全渡、乘放心船。

要积极推进县乡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对已有县乡公路的急弯、陡坡、险要路段及影响行车安全的隐患逐步进行整治,提高县乡公路的行车安全性。

要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做到路通车通,路、站、运同步发展,加快农村客运站场建设,合理安排线路,推广安全、经济、适用车型。同时,统筹城乡交通发展,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让农民群众出行更安全、更便捷。

要不断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提高全国“五纵两横”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网络运行效率,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建设,确保鲜活农产品高效、低成本流通,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要有效建立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渠道。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保障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完善养护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正常化和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