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民健身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全民健身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

篇1

【关键词】西部地区 全民健身工程 服务体系 现状调查

基金项目:2012年博士生后期资助研究项目2012BS018;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资助项目(课题编号:09JK058)。

全民健身事业是体育事业的基础和主体,它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基本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研究西部地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对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具有一定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本研究正是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以西部地区全民健身为对象进行量化研究来验证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成,并对其中各个构成部分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对西部地区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推进西部地区全民健身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实践服务。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CNKI期刊网、万方数据库、西部部分城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处资料室查阅了有关国家、全民健身文件、统计年鉴、电子资料以及相关政府文件。

2.专家访谈法。采用提纲访谈的方式对西部地区高校7位研究全民健身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并对西部地区部分城市体育局群体处9位管理干部以及6个市(区)群体管理者进行了访谈与咨询。

3.问卷调查法。本问卷数据来自《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4]。选用数据库中西部地区数据。该调查以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主。以西部地区25-65周岁人群为调查总样本,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四川成都、重庆、贵州贵阳、陕西西安、甘肃兰州、青海西宁、新疆乌鲁木齐等17个城市发放问卷。城乡群众调查问卷发放总量为1700份,回收1564份,回收率为92.7%;有效问卷1479份,有效率为87%,共计1479份;社区(乡镇)管理组织部门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6份,有效问卷450份。

4.数理统计法。数据资料采用SPSS 17.0与AMOS17.0软件进行处理。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主要运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探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成、验证性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研究服务体系中的各项因子之间的关系[5]。

调查对象

本调查对象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西部地区的体育锻炼人群。本研究借助国家体育总局的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对西部地区25-65周岁人群为调查总样本。根据调查手册,实施随机入户调查填写问卷。第二类为西部地区体育政府机构的群众体育管理人员及西部地区高校群众体育科研研究人员。

西部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成因素分析

为寻求西部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各因素的内在联系,采用以上设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标准化问卷对20位专家,30位省、市(区)体育局群众体育管理者,70位社区与农村乡镇健身站(点)的组织者与管理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120份,回收115份,回收率95.3%,整理有效问卷107份。利用SPSS17.0对107份有效问卷进行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删除不合适的问项。KMO 及 Bartlett's 检验结果可知KMO=0.852,大于0.6以上,说明可以做主成分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的2=1261.919,自由度为197(P

西部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因素分析

1.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系分析

在对所搜集的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时,各个指标的平均得分基本都超过了3.7,这说明指标设计是合理的,在调查对象中认同度较高。即衡量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系的发展状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一是政府投资修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如何;二是社会投资修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如何;三是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场地设施对社会开放;四是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经费优秀社区体育俱乐部在发展过程中肯定是组织凝聚力高,社会效益显著。同时我们注意到有4项指标数据标准差不到1,说明调查对象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相当一致,有的问题设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下一步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2.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分析

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因素描述性统计如下。这一部分指标得分差异很小且分数较高,说明了指标设计中所涉及活动信息、全民健身相关政策与法规宣传因素、全民健身文化与活动宣传报道以及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信息影响因素对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群众体育活动信息的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服务,与群众体育活动场地使用信息的活动报道形成一致关系或融合,这样,全民健身信息系统作用采用全面体现出来;同时全民健身信息系统要根据当前政府既定方针政策制订相应的全民健身方案并全面推行。

3.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分析

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因素描述性统计如下。全民健身组织体系除了有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硬件设施和资源的保障外,还要有俱乐部内部的有序、高效的管理;此外,还要有和谐的内部关系。俱乐部组织管理者对自身在俱乐部的人际关系,包括与组织管理者、体育指导员和其他会员的关系,还有俱乐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较强的关注度。

4.全民健身活动指导体系分析

全民健身活动指导体系因子描述显示,从每项的指标得分均值可以看出,得分差异小,且分数较高,说明在设计指标是上述5项指标构成全民健身活动指导提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调查数据显示,日常健身活动指导比较匮乏,政府对此管理力度不够,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总体不高,在城镇社区分布比例不合理。群众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健身活动不科学、不规范,因此不能长久坚持锻炼,所以该项指标是健身指导体系的重点因素之一。

5.全民健身消费财政体系

全民健身消费财政体系描述性统计显示,消费财政体系主要从健身物品、健身服务消费和政府财政支出方面进行统计。从均值来看,各项指标超过了3.4,说明指标的合计较为合理,在调查对象中认同度也较高。通过分析,三条指标基本可以反映出消费财政体系的构成,为进一步调整消费财政体系合理化奠定了基础。

西部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成的验证分析

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场地设施对社会开放题项数值达到了0.69。从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第三次全民健身调查数据提到,我国全民健身场所中企事业单位所占的比例位列第二位。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经费路径系数为0.67。因此,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系统成为服务体系的构成因素之一。

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信息题项数值为0.72,在信息供给系统中位列第二位。I3全民健身相关政策与法规宣传数值为0.43,I1群众体育活动信息数值为0.61。从因子值分析发现,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中全民健身相关政策与法规宣传其因子值所占权重较低有待于提高,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对其他因子影响较大,首先是对全民健身组织体系的影响达到了0.63,全民健身消费市场体系影响,路径系数在0.62,意味着全民健身信息体系没提高1%,那么全民健身消费市场体系将有0.62%的提高,简言之,全民健身消费市场受到来自全民健身信息系统超过一半以上的影响。因此,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成为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通道。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活动指导体系的测量模型发现,其中日常健身活动的开展系数为0.77与全民健身体系的相关性较高,其次是日常健身活动的指导,系数为0.63属于中度相关。全民健身大型活动的开展、社区经常性开展的全民健身活动与全省每年全民健身运动这三项系数为0.54、048、041,属于中度相关。

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中,各级各类全民健身社会组织题项系数为0.77,占据该项最大的数值,说明全民健身组织建立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中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成立各级政府全民健身领导机构,其数值达到0.72,位列项目中第二位。接下来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组织体系的建设系数为0.68。从题项的系数来看这些因子较好的代表了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因子系数的高低代表了该因子在整个因子的重要性。依据理论设计组织体系是信息与活动指导体系等三类的中介变量。假设验证通过。从验证性因子检验发现政府财政支持居于首位,因子值为0.88,该因子较好的代表了全民健身消费财政体系。其次,是全民健身物品消费,因子值为0.69,全民健身服务消费值为0.41,居于第三位。因子值的高低很好地反映了全民健身中消费财政支出的现状——国家支出为主要支柱。个人消费中以物品消费为主,服务消费次之。消费财政体系对活动指导体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路径系数显示消费指向活动的系数高达0.87,意味着消费每提高1%,活动将得到0.87%的提高。这说明消费财政体系对活动体系的支持。信息体系对消费财政体系的路径系数为0.62,表示信息提高1%,消费财政体系将得到0.62%的改善。以此可以得出,缴费财政体系成为服务体系最为关键的支柱体系,对其他体系形成制约。

结 论

西部地区全民体育场地设施系统中政府投资修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居于主导性地位;全民健身文化与活动的宣传报道在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中居于首位,全民健身的信息宣传是全民健身信息供给系统中最常使用的手段;全民健身活动的指导体系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具体途径和有效手段,全民健身组织建立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中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成立各级政府全民健身领导机构,信息体系通过组织体系对活动体系的影响力度为最大,从客观角度分析,组织建立的多与寡、成功与否对全民健身活动指导体系的影响是非常有效的;政府财政支持在消费财政体系中居于首位,其次是全民健身物品消费。

参考文献:

[1]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8).

[2]陈秋斌.构建小康社会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1):12-14.

[3]芦平生,朱忠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2):41-44.

[4]李相如.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1(2).

[5]董新光.对全民健身体系基本含义、特征和架构的讨论[N].中国体育报,2003,5,29.

[6]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97-101.

[7]裴立新.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6):7-10.

[8]董新光.全民健身大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7-8.

[9]吴明隆. SPSS统计应用实务: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

篇2

1、全民健身运动与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概述

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对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表现在人们对体育消费的热情度日益高涨,对体育设施设备的需求量增加,现有的体育公共设施已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基于这种情况,国家陆续颁布实施了有关于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比如2009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保障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效开展和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途径。全民健身运动的顺利开展为体育企业的不断壮大提供了稳固的基石,21世纪中国体育企业发展迅速,比如健身娱乐业、体育培训也等。尤其是2008年我国在北京举办奥运会之后,这些体育文化产业更是出现一种十分高速的发展模式。

2、全民健身与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一个国家的体育文化产业是否可以持续发展与国家对体育服务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息息相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标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全需要国家坚持“以明为本”思想,将这种思想以全民健身运动形式具体呈现出来,并使“以民为本”思想从法律角度得到保障。目前,我国的社会公众服务体系处于分散状态,虽然通过电视、网络、播音等形式使人们的健身意识直接或者间接得到提升,但是民间的公共体育设备还不够完善。

2.2、体育产业发展目标不明确

国民体育消费的需求是影响我国国民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导致我国体育文化产业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关键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育消费水平低下不能刺激国民经济发展,不能推动体育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经济拉动力。这些现象的存在是因为国家对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不明确,没有正确的方向,没有对我国体育文化产业进行详细的调查,也没有仔细认真分析我国体育产品、体育设施、国民体育消费等方面的现状。国家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有消费者的支撑,将消费者作为产业发展的前线,才可以带动产业链的发展,而不是单以市场作为导向。21世纪是以市场经济为主的时代,产品供求不平衡会影响消费群体对产品需求的欲望。因此,体育文化产业要想在其他行业中得以快速发展,就需要明确企业发展目标。

2.3、体育文化产业观念落后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体育行业发展模式是以粗放型为主,将体育产业的数量作为体育文化企业关注的焦点。21世纪与建国时期相比,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在规章制度、经营活动、产业管理、服务体系等方面有所调整和优化,但是还是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还不能完全遵照市场经济规律将注重体育产业数量转移到注重体育产业质量上面来。体育产业迟迟不能够与社会需求、会场经济相融合的原因就是没有树立科学的体育文化发展观,体育文化产业观念相比国外发达国家而言,还比较落后,还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还不能快速适应时代的潮流。

2.4、体育人口比例失调

体育人口数量对全民健身的整体质量、体育文化水平具有直接影响。随着我国体育行业数量的增多和体育人口总量的增加,对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但是,体育人口分布分散,具体原因是地域和文化的差距不同而产生的,还与年龄的不同对健身看法也有很大差距。比如,偏远地区对体育教育的投入力度较小,教师会忽略体育在青少年中的重要性,地区的体育行政对体育宣传工作不到位,也是造成体育人口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3、全民健身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

3.1、培育体育市场消费主体

培养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是促进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措施。消费是拉动经济的马车之一,只有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从理财、医疗等方面逐渐转移到体育产业上,将全民健身作为一种投资,对体育设施设备进行消费,将会从整体上改变消费结构。体育文化消费结构的改善和消费者需求总量的增加是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将消费者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培养消费者的体育消费意识是刺激国民体育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培养消费者市场消费主体需主要从两个角度去实施。站在企业角度,企业要根据市场调查结果不断更新体育产品,设计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站在国家角度,国家要引进先进的技术,将这些技术成功运用到体育产品设计中去,配套多功能性的体育产品。

3.2、规范体育竞争市场

2008年我国成功在北京举办奥运会之后,体育比赛成为全国人民生活、工作中谈论的焦点。人们关注的焦点不是体育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的结果,而是体育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体育精神。从运动员在场上努力拼搏的身影背后看到他们在场下挥洒的汗水与辛苦,还有一份为国争光的荣誉感。体育精神作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精神,企业可以将体育比赛中掺杂的商业性作为吸引消费者消费的途径,将比赛的商业性与公益性得到有效结合,弘扬体育精神,提高体育行业的社会影响度。

3.3、加强体育市场建设

对体育知识、技术等方面的专业训练是加强体育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产业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体育市场的专业性培训,将全民健身理念通过市场的大力宣传完善市场培训指导、市场体育建设等一系列机制。在市场宣传的同时,企业要加大对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满足人们对公共设施的需求量。

3.4、创新体育管理机制

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特点来看,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存在盲目竞争的情况。传统的体育文化运行机制主要以垄断市场生产要素来对产业链进行控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传统的运行机制已不能满足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优化、创新体育管理机制是当前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由原来的垄断市场生产要素型管理运行机制向多元化体育管理运行机制转变,将体育企业的各部门职权分离,做到公平竞争,建立一个专业化、平等化、组织化的体育管理机制。

4、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公共体育设施;资源优化;银河镇社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人们对于体育消费的观念在发生改变,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消费当中来。为响应国家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号召,我市各区各县对公共体育设施进行管理和升级。本文分析芦溪县银河镇公共体育设施的现状与利用情况,发现其在使用和保护方面存在主要问题。对这样的情况提出意见或建议,并且了解当前人们对体育设施的需求和看法,为今后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提出参考意见。

一、关于公共体育设施的研究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编制的《“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到,目前公共体育设施仍不能满足群众快速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通过供给不足、布局不合理、结构不合理、设施利用率不高、社会开放度不够表现出来。只有大力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才是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具体保证,对于提升国民意志品质和身体素质水平、拉动体育消费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各村公共体育场所设施现状

体育场馆是发展体育运动的重要物质技术条件,没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场馆,体育运动就不可能得到发展。目前,我镇公共体育设施场馆在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中还没有充分发挥其重要价值。

体育公共场所一直是我镇群众进行体育生活锻炼的主要场地,目前,我镇各村对体育场所器材管理也不规范,基本上属于放任不管。各村委员会基本是建设好了之后便无专门技术人员进行直接管理和指导,并且还存在各种各样的破坏行为。

三、萍乡市芦溪县银河镇公共体育设施影响因素与保护措施分析

1.各因素对公共体育设施服务的影响

现今的社会是一个共享的社会,也是全球网络化、资源化开放社会,作为公共体育设施必将有它的存在价值。通过调查研究表明,有不少因素影响着公共体育在这方面的发展,而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加以调整,加大力度,对公共体育这块做出更好的贡献。以下是总结出来的一些影响因素,希望对今后银河镇在公共体育设施这块做出一点参考意见。首先,我们来看下经济因素,一个国家发不发达,通过经济发展就能看得出来,同样,公共设施想要更好地发展下去,我们也可以从经济因素入手,在银河镇中多以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为主,村民主要以务农和外出务工为主,所以导致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面是比较落后的,跟不上社会进步和体育发展的节奏,所使用的器材大都偏落后且无针对性。

在思想上大多数群众都没受过专业的体育锻炼教育,进行体育锻炼时不正确地使用体育器材,将大大降低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年限。场地因素有时也会影响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发展。农村大多数土地都是以农田、建筑、学校等方式存在,并没有更多的空闲地方用来做公共体育投资,而在一些贫瘠的地方则是无人问津。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发展,虽然还存在很多影响因素,但是目前这些都是占主要的。

2.对公共体育设施的保护措施

通过以上调查研究分析,为了促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强群众体育健身锻炼意识,针对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在为以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轻松做了几点保护性措施,希望可以对银河镇在公共体育这块有帮助。第一,在公共体育设施的保护措施中,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制定合理的法律规定,加强对公共体育设施文化的管理和保护。第二,合理规划和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满足人民群众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基本需求。第三,培养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管理公共体育设施各方面问题。第四,加强群众体育思想教育,要做到人人锻炼,人人维护。第五,一部分专职人员做好清洁工作,提高公共体育设施使用年限。通过一些简单的保护措施,能够起到对公共体育设施很好的利用与发展,这又何乐而不为。

随着群众空闲时间的增多和体育锻炼逐步大众化,居民对体育锻炼的需求越来越大,公共体育设施资源共享存在着巨大的压力,且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只要合理规划安排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让体育设施资源能够更好地优化配置,才能达到培养群众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让他们养成科学的锻炼习惯,自觉维护公共体育设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武毅欣.北京市公共体育设施资源配置与服务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

篇4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 学术论文 述评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是值得我们去创新和发展的。校园体育文化首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与校园德育、美育、智育、劳育共同组成了校园文化群,成为传承和创新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正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全面、创新型人才的所必须的重要条件。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陆续开始的,虽然研究的时间起始比较晚,但是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本文通过对2008-2010年校园体育文化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评述,不仅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有一定的指导和现实意义,而且对我国全民健身的实施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2008-2010年题目中含有“校园体育文化”的316篇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搜集有关校园体育文化的总计316篇,并对其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2.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l软件对所搜集到的期刊文献进行数据进行处理。

3.逻辑分析法

对搜集到的期刊论文进行逻辑分析。

4.归纳演绎法

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最后做出总结。

二、结果与分析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情况分析

1.期刊的基本情况

由表1可以看见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体育核心期刊有16篇,占所有论文的5.06%,发表在体育刊物上的有66篇,占全部期刊的20.88%,发表在非体育刊物上的论文大约有250篇,占全部期刊的79.12%。可知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进展已经从体育专业方面的单渠道发展扩展到了以体育为中心与其它交叉学科融合的综合性的研究。可见校园体育文化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得到综合类期刊的认可。学校作为连接社会和学生的纽带对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入解析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表1学术期刊统计

期刊 体育核心 体育非核心 学院学报 其他 合计

篇数 16 50 91 159 316

% 5.06 15.82 28.80 50.32 100

2.研究内容的基本情况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方面的期刊论文占了所有论文的42.09%,对其本质性的认识和解析的内容(包括作用、功能、特性、影响等)仅仅占了12.02%,其他项目或者是学科与学校体育文化相交叉的研究论文期刊占13.92%,由此可见,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不仅仅是局限在校园中体育主学科的研究,它的特殊性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会取得更理想的研究成果,这样反过来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进一步深入探究起到引导的作用。总体来看,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主要还是对其构建和建设的内容比较多,对大学生体育行为活动的影响方面较少。其中还有一部分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比较多,因其研究的具体内容不是很明确归为无主题一类。

表2校园体育文化学术论文研究内容统计

内容 作用 构建 功能方面 影响 特性特征 项目对其影响 无主题 合计

篇数 28 133 11 17 10 44 74 316

% 8.86 42.09 3.48 5.38 3.16 13.92 23.11 100

注:表2中项目对其影响具体是某一种体育项目、具体赛事、与之相交叉的学科等。

(二)研究结果分析

1.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

(1)校园体育文化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生活成员(包括教师、学生及其他工作人员等)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体育活动而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文化形态。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涵盖了校园内与体育相关的所有内容,包括体育的观念、精神、道德风尚、知识、体育教学、健身锻炼、运动竞赛等,还包括校园内的体育建筑、雕塑、环境、场地、器材等等。

(2)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不同的研究者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有不同的观点。例如王华认为从学校体育文化应该具有客观性、连续性和继承性、新颖性、教育实践性等特点,而黄霞、朱雪宇、张秋君则认为校园体育文化应该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健身性、文化的导向性、文化的主体性等特点。任莲香和虎晓东认为校园体育文化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动态性、互动性等特点。

(3)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不同的学者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也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别阐述的,有的结合不同的项目或者是交叉学科进行深入的解析;有的学者则是通过价值的方面来论述其作用等等,但是总的来说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一下几点:其一教育功能,其二健身娱乐功能,其三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其四激励功能,其五培养发展个性的功能,其六人文导向功能,其七终身体育锻炼的功能。

(4)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对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入解析之后就是如何建设的问题。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方面在这316篇学术论文中研究的最多,可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极为的方面,不同的学者对其持有不同的态度和看法。胡启良、兰自力、王云玲等学者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谈如何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王春雷则是通过与阳光体育运动相结合来探究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姜霞和马是根据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来谈如何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郭春燕却是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审视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应该根据不同地域和不同的发展程度,有针对性的根据当地的一些条件有选择的进行有计划性的建设,这样才能真正取得一定的成绩。

2.校园体育文化的特色研究

校园体育文化的特色研究也就是创新点和新颖点,纵观2008-2010年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论文中具有特色的是:

(1)与学校隐蔽性课程相结合的研究;

(2)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的探究;

(3)与地域条件限制的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的研究;

(4)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结合的研究。

3.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和前景研究

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归纳得知,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上,对其功能以及本质性质的研究相对较少,学科交叉的研究也较少。在研究前景方面,由于我国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东西部经济有差距,随着全面健身和终身体育思想的深入以及政府对其的重视,交叉学科的研究将会带来更深入的研究前景。

三、结论

(一)从期刊看,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作为一种校园文化,深受体育学者的重视,而且得到综合类期刊的认可。

(二)校园体育文化研究的重点比较明显,对其内在的理论性研究相对较少,与交叉学科的研究也比较少,从而导致其研究进展总是在一个层次上探究,而非深入或者综合解析。

(三)研究成果主要是集中在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构建、影响以及其他项目对其的影响等四个方面。

(四)从整体来看,有关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深度不够,以校园体育文化为研究中心的辐射面比较窄,对与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创新点的探究相对较少,研究者大多数停留在对现状的一些普通描述上,研究深度不够。

(五)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必要的实证和调查。

参考文献:

[1]于善安.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发展刍议[J].教学与管理.2010(1).

篇5

然而,不少人对全面发展持怀疑的态度,认为全面发展会阻碍人的个性和特长发展,把全面发展变成平均发展,变成了平庸发展,造成人的“全面平庸”,结果普遍培养出一大批“老实听话、本事不大”的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全科发展”,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两个概念。全面发展不是一个量的概念,不是指平均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一律化,更不是指所有个人的发展都必须遵从一个相同的模式。全面发展主要是就人的发展的完整性、统一性与和谐性而言的,强调个体基础素质的不可缺失。现代社会,全面发展特别强调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合作,学会生活。个性发展主要是就人的发展的自主性、独特性和个别性而言的,其核心是人的发展方式的独特性和人的素质构造的独特性。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每个人都会形成独特个性,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等方面都会有所侧重,都不尽相同。因此发展的方式必然具有个人性。这就是岸根卓郎在《我的教育论》中讲的“人,只有他人难以替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全面发展并不排斥个性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方式是其个性发展。要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正确面对不同差异的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强调教育要唤醒人的智慧,让理智和爱完美融合,其实质就是要培育全面发展的人,造就“全人”。特别是在人类遭遇环境、灾难、发展和自身心灵的困境时,更需要坚定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培育完整的人,因为人类的困境源于自身。

把全面发展、培育完整的人的理念、方针落到实处的载体是课程。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对普通高中的性质和任务做了明确规定,“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是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因此。要提高高中新课程的执行力度,较好地实现课程的预期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时代需要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讲,“全科发展”,即学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设计的每一门课程,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石”。

但是当下的课程实践发生较大的偏差。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知识偏深,实践严重缺乏。二是在教与学的方式上,是用培养专家的方式在“奠定基础”,类似于用训练专业运动员的方式代替全民健身。其直接的后果是,追求全科全优发展,导致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情智发展、体脑发展失衡,全面发展的目标在课程实践上落空。人的基础素质没有形成,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影响。

同时,课程实践遭遇到了高考“瓶颈”,高考并没有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而进行相应的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改革设计。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无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