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教育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命教育的特点

篇1

关键词: 职业学校 分子生命科学 教学改革

一、引言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已经渐渐从分子水平上了解了生命系统是如何工作的,这门科学通常被称为“分子生命科学”。分子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前景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同时,分子生命科学又因其内容的复杂性、高度抽象性等特点,和数学、化学及物理学等课程一起被列入了基础学科的范畴,使人一听感觉很有意思,但是一学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头痛不已。本文试从职业学校分子生命科学的教育现状、教育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分子生命科学教育的现状

1.分子生命科学教学内容的选择。

分子生命科学的研究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即使是教师也不可能了解所有的新信息,所以,也就不了解选择何种适当的教学方式;而作为学生,他们因缺乏背景知识,无法理解足够的网络信息进行选择性学习。所以,面对铺天盖地的分子生物信息,大部分学生要么不感兴趣,要么敬而远之,不知如何入手及如何分析。

2.概念的理解和推理的困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大部分学校在教授分子生命科学的时候,都是将分子生物学单独列出来讲,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方面不利于联系宏观现象,另一方面,不容易理解其中的概念,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推理,听不懂老师讲授的内容,所以往往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有的干脆就逃课,最后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死记硬背的现象。

3.实验经费不足,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

分子生命科学的实验操作基本都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所以,要想真正进行系统、综合的分子生命科学的实验的话,不但需要许多仪器,而且在这些实验过程中所用到的一些试剂、酶、菌种等材料要么有毒、要么价格不菲、要么不易保存等,这些因素一方面因为安全问题束缚了分子生命科学实验的开展,另一方面,因为高校实验经费的不足,导致一些实验只能在课堂上讲授,而不能使学生动手操作。

4.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在网络如此便利的现代社会,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演示,也能够弥补因现实条件所限造成的教学缺憾,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教师的精力和知识体系的问题,往往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进行教学。

三、分子生命科学教育的特点

1.教学内容涉及面大。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分子生命科学的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会越来越广,需要用到很多学科的知识,这对于本科生来说学习起来并不轻松。

2.概念难于理解、内容缺乏想象。

在分子生命科学的学习中,概念的多重意义和变化也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分子生命科学发展迅速,其中的基本概念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了原有的意义或变得更为详细。另外,分子生命科学的内容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事件,并且经常使用特殊的符号。在学习特定知识的时候,经常用到该领域的语言,这使学生一方面因缺乏感官的刺激,另一方面因特定语言难记而感到厌倦。

3.教学设备需更新,教学经费要充足。

对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真正掌握分子生命科学技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不但需要他们熟知理论知识,而且要将理论知识和原理熟练地运用到实验中。但是因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即使是校方注意到分子生物实验对本科教学的重要性,也往往有心无力,致使本科教学设备落后,教学经费严重不足。

4.部分内容的讲授需借助网络资源。

一个生命科学的概念,大部分涉及集群的过程,而这又涉及复杂的生物物理,生化,生态现象。为了解新兴的概念,学习者必须通过复杂的信息空间进行筛选,区别对待重要和不重要的信息。特别是难于理解的生物学概念,如自然选择、进化、变异、分子重组等,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解决学生学习的困难。

四、对教育研究与教学的启示

1.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确定讲课的核心内容。

由于分子生命科学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并且分布于不同的课程学习中,因此,应该编制一本适合学生学习的分子生命科学丛书,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单独把分子知识列在一起,作为一门新的学科。

2.科学规范地界定概念,通俗易懂地教授知识。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推理困难已成为科学教育研究的主要焦点。目前也有一些高校正在采取措施,以缩短实践和分子生命科学教学之间的差距。所以,在分子生命科学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应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使学生更轻松地进行学习。

3.构建合理网络平台,增强网络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向教育领域的渗透,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媒体教学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分子生命科学的教学和研究中,要利用网络视频发挥关键作用,从而改变学生关于分子生命科学现象的抽象思维方式,这样更有利于教学和科研的研究工作。

4.重视分子生命科学领域中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

虽然目前核物理等学科给人们带来有利的一面,但是也存在安全隐患。科学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分子生命科学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的日益紧密,人们对在哲学和伦理问题上产生了争议。

总之,分子生命科学核心内容的确立,概念的理解,利用网络进行虚拟实验及知识的传播和伦理道德的研究是本文在分子生命科学教学中的关注点。建议在高校进行更多的研究活动,了解学生对分子生命科学新概念的理解和学习的情况,建立分子生命科学大学科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利用分子生物知识为社会服务。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命教育;方法途径;事实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1-0021-03[基金项目]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立项课题(CJF13007)。

[作者简介]木尔扯尔,男,彝族,硕士,川北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医学,大学教育教学。

[收稿日期]2015-10-29

一、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相关内容为主题的一种教育模式和方法,包括生理、心理和伦理三个层面的教育,引导人们通过体验生命、尊重生命、超越生命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最终实现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生命教育的宗旨是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质,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2]生命教育的两个主体,即人的生命特性与教育互相印证,互相依存,密不可分:认得生命特性是教育存在的理由和依据,教育是人生命存在的形式和需要,教育在展示生命存在的同时也完善了生命的发展。[3]

死亡是生命的归宿,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因此谈到生命教育,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指对各种死亡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探讨死亡的本质,促使人们反思自我与他人、社会、自然乃至宇宙的关系,追问生命的终极意义,最终使学习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并将这种态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4]可以看出,生命教育与死亡教育最终目的一致,都是为了进一步促进生命的质量和意义,因此,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死亡教育是一种预防性的生命教育模式。

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自杀已成为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首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5年大学生自杀的人数已达150余人,而且这还是众高校大力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后的结果(据统计,大学生今年自杀人数已大幅下降)。[5]大学生频发的自杀、毒杀同学等事件震惊了全社会,也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这些事件的发生,一方面反映了青年学生对生命的轻视和漠视,应对挫折能力的缺失;另外一方面,也折射出了当前社会、家庭和学校生命教育的不足。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生命知识教育显得极其重要与紧迫。

此外,在我国高校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生命教育的开展也极具现实意义。素质教育指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努力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6]而健全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显然包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社会,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显然这也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如此看来,生命教育和素质教育是高度辩证统一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涵盖生命教育的内容。

三、当前我国生命教育的实施方法及特点

虽然我国引入生命教育的理念较晚,但引入后发展迅速,很多学者依托不同的学科、采取不同的模式进行了实践。总结起来,目前我国生命教育的实施方法主要有四种模式。

(一)把生命教育以课程教学的模式付诸实施

生命教育或者是单独成为一门课程,或者是依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心理教育课程、选修课程、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授课。[7]但在课程模式下,一般以一个教师对多个学生的形式进行,教师在课堂里面起关键作用,教学效果的好坏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环节的掌控,因此必须对教学环节进行保障和监控。有学者认为,在这种模式下,成立专门的实施生命教育的主管机构和配备专门的师资力量尤其重要。[8]此外,还必须针对生命教育教学内容进行特别的课程设计,以确定课程实施的目标和实施的方案可行,并对实施的具体效果进行评价,这样才能保证生命教育的教学效果。[9]

(二)结合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生命教育[10]

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活动的主要体现形式,其特点是目的性强、活动措施具体、方案可行。如可以通过体育比赛、歌咏比赛等使大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慰藉感和愉悦感,通过团日活动教育、恋爱婚姻家庭教育等增强大学生保护生命的意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10]需要注意的是,在活动过程中,由于组织者主要是学生,教师起辅助作用,因此如何在这些活动中实施生命教育,以及评价活动过程和活动效果是关键。

(三)在学生的生活化过程中实施生命教育[8]

这种生活化的生命教育实施理念和范敏等[11]将生命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寝室文化建设,以及薛恒等[12]提出的将生命教育融入“微环境”建设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即在学生的生活中进行生命教育。当然,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仅包括宿舍、班级、食堂、师生小范围交流,也包括课堂及社团组织活动,因此这种实施方法和方式虽然具有全方位,覆盖面广的特点,但可能存在策划和实施方案较难,实施效果难以监测的问题。

(四)个别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模式[7]

这种模式是在“马加爵事件”和大学生自杀现象增多的情况下,全国高校普遍增加心理咨询机构,开展生命教育。该模式的特点是针对性特别强,重点突出,虽然覆盖面小,但效果明显,主要通过一对一的引导,加强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生命意识。这种模式在各高校的广泛使用使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自杀数量自2006年起有所下降。[5]但这个模式有效发挥作用需要两个前提条件:其一,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寻求咨询;其二,提供咨询的教师通过各种异常情况确定需要进行辅导的学生。但是,如果学生异常表现不突出、不易发现,又不愿主动咨询,这种模式的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因此可能需要采取前面几种模式来进行辅助教育,并采取一定的方法,如人格量表、精神疾病量表对学生进行筛查后,确定高危对象并对其进行重点关注。

四、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局限性

虽然目前学者们对如何实施生命教育,以及如何评估实施效果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效果,但综合分析国内相关研究,仍然存在以下局限。

第一,我国生命教育的理念滞后,实践不足。[13]由于生命教育理念的引进较晚,虽然相关文献很多,但很多文献都是泛泛而谈,缺乏真正的创新和具有可重复的、实战化的生命教育方法。包括先前总结的我国生命教育的四种模式,都面临过程和效果评价的硬伤。此外,笔者在高校内随机问了一些工作多年的教师和专家,发现很多教师和专家对生命教育的概念都极其陌生。由此可知,现在最需要的是在高校普及生命教育的理念,然后才是开展具体的生命教育实践。另外,如何使生命教育理论与我国具体国情相适应,还需要众多学者进行研究。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的当下,在学校大幅扩招、班级学生人数暴增的情况下进行生命教育并保证效果,面临现实的困难。

第二,生命教育的实施,到底是采取独立设置,还是学科渗透,因各有特点,目前尚无定论。[14]部分院校将生命教育进行了独立课程的设置,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完全将生命教育等同于学科教育,以学科教育的标准开展生命教育,以结业成绩和学分来衡量教育效果,这显然是极其错误的。[13]因为一般的学科教育是为了普及某些知识,但是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树立一种价值观,而价值观的建立不是通过普通的教学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然而,把生命教育课程渗透到其他学科的,往往又出现渗透不全面、不系统的特点。[14]有些渗透和融合牵强附会,导致渗透的学科内容没有讲清楚,生命教育也不突出,没有实现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

第三,目前的生命教育过度强调学校的教育责任,很少关注社会和家庭的教育责任。以“生命教育+学生”“生命教育+社会教育”“生命教育+家庭/家庭教育”为主题词在知网系统查阅文献,可以发现从学校层面研究生命教育的较多,而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研究生命教育的文献较少,这正是目前相关研究过度专注学校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忽视社会和家庭作用的表现。而众所周知,教育是一生的事情,在个人良好个性和习惯养成的过程中,社会风气和家庭教育对个人的塑造作用比学校教育影响更深远。生命教育就好比种植果树,社会风气和家庭教育好比果树生长的土壤和水分,学校教育则只是添加的肥料,要想果子长得好,固然需要添加肥料,但没有好的土壤和水分,肥料再好也没有用。况且,生命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对生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长期的一个过程,绝对不是学校单方面可以完成的。然而,学者过度专注于学校特别是大学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是因为“将要成熟的果子”出现了问题――大学生中自杀和他杀事件较多,更容易引起社会及学者关注。但显然这种关注过于片面,所幸的是,目前很多学者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已经逐渐探索社会和家庭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7,14-18]

参考文献:

[1]黄建春.论生命教育的背景及实施[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2]徐会艳.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71-73.

[3]李延平.生命本体观照下的教育[J].教育研究,2006(3):35-38.

[4]尧必文,蒋九愚,张有闻.死亡教育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0):76-78.

[5]李小红.近五年来大学生轻生现象分析及对生命教育的启示[J].学周刊,2015(16):236-237.

[6]王洁.论高校实施死亡教育的必要性[J].时代教育,2015(13):128-129.

[7]黄帅.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

[8]田丽.基于生活化的生命教育课程的立体式实施体系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0):25-27.

[9]唐鲁,周玲君,李玉香,等.死亡教育课程方案的设计及实施[J].中华护理杂志,2015(2):223-229.

[10]王永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2):64-65.

[11]范敏,廖全林.浅谈将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文化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2):149-151.

[12]薛恒,黄小玲.生命敬重培育的校园微环境营建[J].思想理论教育,2015(1):92-96.

[13]符唯真.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途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5):56-57.

[14]冯建军.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0(1):35-38.

[15]王晓明.我国大学生生命对待问题透视与教育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16]庄正风,高艳玲.当代社会生命教育缺失成因探析[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4.

篇3

关键词:生命化教育;高职院校;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1674-9324(2012)10-0145-02

一、从生命教育到生命化教育: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生命教育与生命化教育

生命教育肇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于90年代末引入我国大陆。大陆代表人物有刘济良、郑晓江、欧巧云等。生命教育最初起源于生死教育,主要是针对滥用、青少年自杀、杀人等现象而提出来的。因此,生命教育是以认识生命感性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具体的教育活动,目的是为了让人了解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最终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其宗旨是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国生命化教育最早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是著名教育学者、诗人张文质先生和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克剑教授。生命化教育的要义是“一种全新的关于生命的教育理念,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教育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在“融化”生命的教育,把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中,使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生命化教育重点在于“化”的过程,把对生命的关注和“成全”融入到具体教育之中,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范本式教育;不仅是对生命的感性认知,更是渗透在各种教育活动中的理念和精神。

生命教育和生命化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在于生命化教育相对于生命教育更具有过程化和常态性、是将生命教育“化”入整个教育的始终以及各个方面;两者的联系在于都是关于生命的教育,其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生命更好地发展。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下,生命教育才有方向和保障;在生命化教育的过程中,生命教育才能实现其目标,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生命教育的深入发展要求高职教育生命化

1.从过程上看,高职教育生命化是生命教育的推移,是彻头彻尾的生命教育。教育因生命而发生,生命由教育来成全。高职教育生命化,是将生命这个教育的原点完完全全、从头至尾推移到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办学基点要从关注以技能为主、满足社会需求转移到关注生命成长、重视生命发展上来;把学生生命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体现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如有热爱教育事业、培育生命成长的生命化教师;有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生动活泼的生命化课堂;有让学生健康快乐、陶冶情操的生命化校园文化生活;有提升学生生命价值、塑造健全人格的生命化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可使高职院校的师生深刻地领悟生命、珍爱生命、有效地防止伤害生命现象的发生。这样生命教育也就有了前提和保障,有了良好的氛围和发展的延续性,成为全过程的常规性教育,不再是时有时无、时紧时松的阶段性教育。

2.从深度上看,高职教育生命化是生命教育的深化,是生命教育。纵观国内外研究,生命教育最早起源于生死教育。如在澳大利亚悉尼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是因为要防止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而提出的;美国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形式出现的;日本是针对青少年自杀、杀人、破坏环境、浪费现象提出的;我国的生命教育是在借鉴国外、我国台湾等地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以了解生命、珍爱生命、保护生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这表明:生命教育较侧重于对生命的感性认识和教育。

高职教育生命化,不仅表明高职院校将生命的感性教育融于职业教育中,而且还深入到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层次。生命化的职业院校,所有的工作都不再把人单纯作为经济工具和职业操手来培养,而是以生命的发展来对待。通过生命化课堂、生命化教师、生命化校园生活、生命化实践和生命化家庭等教育因素,不仅重视对学生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而且重视对学生独立、自主和强大的人格力量之锻造,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因而,高职教育生命化是生命教育的深化,是更深层次的生命教育。

3.从广度上看,高职教育生命化是生命教育的扩展,是众人参与的生命教育。目前我国大学中的生命教育基本上是孤军奋战。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由于得不到认可和支持,专业生命教育教师甚少,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很多学校只是在出现危害生命的现象时,如:学生自杀或学生打架伤人,才作为危机干预手段,开展生命教育。这完全是一种短期的、可有可无的教育活动。

高职教育生命化是一种更宽泛的生命教育视野,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广泛性、全员性、普遍性。就是说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各项工作都直面学生生命、“成全”生命的成长。从国家、社会到学校、家庭,所有的教育资源全员介入、共同携手来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懂技术、高素质、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因此,高职教育生命化是生命教育在广度上的扩展,是众人参与的生命教育;是平台更广阔、发展空间更大的生命教育;是更有普遍意义的生命教育。

二、规律化、生活化、个性化:更新原则的高职院校生命教育

(一)规律化:彰显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科学性

生命化教育是随顺人的生命规律的教育。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下,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要坚持规律化的原则。即要尊重生命,不是要改造生命;要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要用先进的心理咨询技术和科学的危机干预手段进行;要用开放、灵动、因人而异的科学方法进行,决不能违背规律、毫无顾忌、随心所欲。

(二)个性化:反映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特殊性

生命化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它肯定人的天性,肯定人的独特性,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最佳突破口。冯建军教授说:“教育应该是‘量体裁衣’,为生命独特性的实践创造条件。让教育为个人而存在,创设适应个体独特生命的个性化教育,是教育对待生命的最基本的态度。”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文化底蕴不厚、自卑心理较重、社会职业角色多样性等特征,对他们的生命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知识水平、专业特点及职业选择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个性化原则,实行适应性教育;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还要尊重个体学生的不同差异,实施特色化教育,解决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困惑、烦恼,不能搞一刀切。

(三)生活化:体现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常规性

人生是生命和生活的统一体。人的生活必须以生命为基础,人的生命又必须由生活来显现。两者密不可分,互为表里。

教育作为人的一种发展方式,是生活的重要构成要素。生命化教育就是源于生活的教育。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也要在广大学生的生活中进行,要坚持生活化原则,要有常规性。利用课堂教学、校园活动、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形式;用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及生活中的苦乐哀怨等人生现象,教育每一位学生敬畏生命、活在当下、热爱生活、憧憬未来。通过他们对生活的种种体验,进行适时的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泛化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内蕴于他们的衣食住行、学习、活动、交往、实习与实践之中,即让生活生命化。绝不能把生命教育凌驾于生活之上。

三、更新观念、整合资源:更新途径的高职院校生命教育

(一)更新高职教育观念,高度重视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和保证。高职院校的主要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要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专业技术教育而轻人文素质教育,只重视学生的职业培养而忽视学生的生命成长等错误观念,树立生命化教育的新理念,以生命为教育原点,以“成全”生命发展为己任。

(二)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开辟生命教育新途径

1.构建生命化的教育课堂,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生命教育要从构建生命化课堂开始,就是要使课堂成为学生实现生命成长、人生意义提升的具有吸引力的场所;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生命发展的一段共同经历;课堂充满民主、平等、安全、愉悦,包容着生命中暂时的缺陷,也呼唤着生命智慧潜能的觉醒”。高职院校更高层次的生命教育,也要从构建生命化课堂开始。因为,这样的课堂能为以生命为内容的教育活动提供教学环境和氛围保障,同时也是对职业院校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完善。

2.培养一支生命化的专业教师队伍。学生的生命教育,必须由教师来承担。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扮演新角色,做生命化教师。生命化教师的第一要义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不仅具备丰富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高尚的道德,更重要的是对教育、对生命有独特的体验、感悟、关怀和追求。他们不仅关怀学生的生命,也关怀自己的生命,是把教育当成事业,充满人文关怀、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教师。

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生命教育专业教师缺乏、水平不高等实际,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以专业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生命化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就有了根基和保障,就有了力量的源泉和事业的“卫道士”。

3.搞好生命化的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目前高职院校很多学生的生活观单调,生命活力消解,甚至有扭曲的现象,一些人把“上课、考试、实习、过年”的周而复始看作他们的大学生活;郁闷、无聊是他们的常用字词;失落感、孤独感、空虚感是一些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因此,搞好校园生活,让学生快乐、充实、幸福地生活,是生命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院校生命教育的重大课题。教师不仅要从从物质层面来关注学生的衣、食、住、行;还要从精神和文化层面来关注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文化品位。

生命教育如果仅仅把学生限制在精致的课堂里,那么这种教育本身就是没有生命力的。社会实践,随时随地向我们提供着生命教育的丰富资源。利用高职院校的灵活办学机制和实践性强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对社会实践进行认真的指导和管理,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生命体验、思考和感悟,从而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命成长。

4.建设生命化的家庭环境。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责无旁贷,家庭也不能退出教育舞台。帮助学生建设生命化的家庭环境,建立家庭、学校双向互动机制,是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书信等形式,帮助学生按照生命化教育理念优化其家庭环境,如建议家长要结合子女的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情况,提出切合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实际要求;要把人的禀赋中属于他个人的、别人不可替代的、有其独特性的、内在而真实的力量培育出来;对一个人生命中不存在的能力不要抱奢望,这样才能对孩子产生积极的期望效应,使学生和家长学会营造良好家庭气氛、增进亲子关系、减少家庭矛盾和伤害生命等危机事件的发生;使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细胞,更健康、更和谐、更有生命情感;使生命教育得以全方位实现。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4

无论是中文的“生命教育”还是英文的“Life Education”,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诠释。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都将生命教育纳入小学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当中,有的幼儿园还邀请家长到幼儿园与孩子们一起上“生命教育”课,指导家长与孩子如何善待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

我国幼儿园也进行过关于生命教育的探索,如新华实验幼托分园、杭州市胜利幼儿园、上海闵行区幼儿园等。上海市青浦三原色幼儿园开展的《幼儿园生命启蒙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通过开展“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关怀”等活动,增加了幼儿阶段生命启蒙教育这一学习内容,探索在幼儿园开展生命启蒙教育的策略。

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对如何开展生命教育进行了调查了解,以期为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提供帮助。

一、调查范围、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范围

幼儿园部分在园幼儿家长,共计237个家庭,其中大班106个家庭,中班85个家庭,小班46个家庭。教师共16人。

(二)调查内容

1.幼儿对生命的态度的现状调查。

2.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的现状调查。

3.幼儿家长对教育理念的认识的现状调查。

(三)调查方法

以问卷调查、访谈为主。幼儿园设计了家长调查问卷,以分层抽样的方法向237名幼儿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37份。对个别家长进行随机访谈,了解幼儿的情况以及家长对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的态度及建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对生命的态度的现状调查

1.幼儿对自我生命的尊重与珍爱现状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幼儿在对自我生命的尊重与珍爱态度方面,大班幼儿、中班幼儿、小班幼儿的差别不大。30%左右的幼儿能够肯定自己的价值,做到正确地认识和欣赏自己,但大部分幼儿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对自我生命的珍惜和对危险的回避意识方面,大部分幼儿的回答是有时能或不能,而这也是家长希望幼儿得到教师引导的一个方面。

2.幼儿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珍爱的现状调查。

从表2可以看出,在幼儿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珍爱方面,小班中的大部分幼儿能够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爱,并通过语言或行动进行表达,在家长身体感到不适的时候,有52.2%的幼儿能够主动表示关心。此外,有63%以上的幼儿能够尊重长辈与不同职业的劳动者,有51.8%的幼儿能够主动向他人问好。可是,在是否能够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分歧方面,有76.5%的幼儿表示有时候能或不能,这说明幼儿对他人的尊重与珍爱具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行动体现。

(二)家长的教育理念的现状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是大班106个家庭、中班85个家庭、小班46个家庭。

分析表3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家长比较重视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大部分家长的育儿观念比较新;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存在一些问题;绝大部分家长对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给予肯定并表示支持;幼儿家长整体素质比较高,为幼儿园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提供了基础;无关因子的分析。

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课题组假设家长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对幼儿教育的关注程度与家长从事的工作和学历有关。从调查结果来看,它们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有的家长学历高、工作忙,但是仍然能够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与教师进行沟通;有的家长学历不高或者工作比较轻松,而对孩子教育的问题过问甚少。因此,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态度与其从事的工作和学历无关,而与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关。

(三)教师对生命教育的了解与认识

本次问卷调查对大班6名教师、中班6名教师、小班4名教师进行了调查。

分析表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教师对生命教育缺乏了解。

第二,教师对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了解不够全面。

第三,部分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范畴理解存在偏颇。笔者对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汇总梳理后认为,目前国内幼儿生命教育的大致情况是:①有关生与死的教育。②有关自身健康与安全防护的教育。③有利于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教育。④帮助幼儿建立优质生命信念的教育。第五,爱护生命与感恩的教育。

在笔者所在的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生命教育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

在表4中所列举出的项目均属于生命教育的范畴,但是有的教师对其中的某些项目并没有进行选择。这说明教师对幼儿生命教育还缺乏了解,如对生命教育的意义、内涵、范畴的概念不明确,对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缺乏整体规划与系统构架。

第四,无关因子的分析。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课题组假设教师对幼儿生命教育的了解程度与教师的学历、年龄、教龄无关。从调查结果来看,它们之间也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有的教师学历高、教龄长,但是对幼儿生命教育知之甚少,甚至一点儿都不了解。有的教师学历较低、教龄较短,但是却对幼儿生命教育具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对生命教育的了解与教师的学历、年龄、教龄无关,而与学习培训有关。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幼儿对生命的态度整体情况比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幼儿无法较好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有的幼儿在对自我生命的珍惜、对危险的回避意识方面还需要得到更多的引导;幼儿对他人的尊重与珍爱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行动体现上缺乏技巧。

2.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第一,教师对生命教育的意义、内涵、方法缺乏了解。第二,幼儿园原有课程体系中关于生命教育的内容比较少。第三,实施生命教育缺乏整体规划与系统构架。第四,社会上有不少关于生命教育的教育资源,但是没有进行整合、开发。第五,家长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二)思考与建议

1.提高教师对幼儿生命教育的重视,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才能更好地开展生命教育,达到保护幼儿生命的目的,释放幼儿生命潜能,开启幼儿生命智慧。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生命教育理论的学习,形成正确的生命教育观,把对生命的理解作为开展幼儿生命 教育的基础,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引导幼儿建立美好的生命信念。

2.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家长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开展生命教育。幼儿生命教育的目标不是通过幼儿在园的集体教育就能够达到的,教育的实施者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幼儿园在了解家长的愿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进行生命教育培训、开展户外亲子活动等,促进家长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生命教育活动中。

3.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不同的生命教育教学目标。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要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进行。对于幼儿来说,要理解“爱生命”有一定难度,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不同的生命教育目标,能够细化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4.寻找适合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采用多种方法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教师充分利用原有的教学资源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绘本故事开展幼儿生命教育,通过主题教学活动开展生命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生命教育,通过家园共育开展生命教育等。通过角色游戏开展幼儿生命教育,能够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模拟生活情境,以一种轻松的心态与人交往,并在游戏中解决问题,更好地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篇5

[关键词]中职 生命教育 必要性 实施

一、生命教育的三个层面

目前,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在我国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已经成为一些有识之士研究的课题。教育专家林格认为,生命教育包含三个呈螺旋式上升形态的层面内涵。安全教育是第一个层面,是底线。学校通过设立安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重新认识生命的定义、意义、价值。生命教育的第二个层面,要求施教者顺应和尊重生命发展的一般规律,以“率性修道”来推动整个教育的高效能发展。生命教育的第三个层面,是从文化的哲学视角来探讨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确立为以人文、和谐为导向目标的大教育,教育实践和改革顺势而为。把人文、和谐作为最高层面的生命教育,既能抽象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又能面向、融入世界,二者统一构建出整个教育文化的特色主旋律。

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从生命的角度透视,教育应该首先关怀人的生命,关注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完善。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干专统的应试教育仍然是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要取向,过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而学生的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都没能被放置于一个合理的地位。因此,中职学生自杀轻生、伤害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其次,受我国传统文化“未知生,焉知死”的影响和束缚,人们往往只注重对“生”的研究,而很少愿意甚至是忽视对“死”的谈论。对于死亡,学生普遍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对死亡话题的回避态度使大学生对死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恐惧死亡是因为不了解死亡。

一桩桩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刻不容缓。

三、生命教育实施设想

生命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方面,我校走在了其他学校的前列,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开展了关于生命教育的课题研究,校领导又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生命教育培训,让我们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得以升华。

(一)加强教师培训,做生命教育的有力引擎

实施生命教育,首先必须调动全校教师参与和关注生命教育,加强生命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尽快培训一批生命教育指导教师,这些教师具有强烈的生命教育意识和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能力,他们能对学生的生命状况有比较详细地了解,能对危机状况实施有效的指导和救助。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培训,旨在使我们每一位教师树立起“生命第一”的观念,深刻地领悟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更在于诠释尊重、珍爱、欣赏、成全生命的意义。

(二)倾心实践,让生命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

生命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大都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因而生命教育要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

在实施生命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把学生作为生命教育的绝对主体,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和情感,开展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学生确立生存与发展的正确方向,获得生命的健康成长。

我们还可以经常举办一些渗透着生命教育思想元素的主题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让学生们体验生命的热情奔放;就专门的生命教育话题组织开展辩论赛、征文比赛,让青春的笑靥绽放生命的光彩;指导成立文学社团,创办手抄报,积极宣讲生命教育理念;撰写、交流对生命的体验、感悟,感知、理解生命教育;通过法律法规的讲解、到监狱、劳教所现场参观、聘请公检法等人员讲解案例、参加社会调研等活动。

(三)课程渗透,提升生命教育质量

在实施生命教育时,我们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防艾教育、预防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等专项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在课程教学中找到有关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并根据这些内容设计教学。

语文课文中,很多作者尽管饱受各种挫折打击,有的还身患残疾,但都能勇敢的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豁达、乐观、勇敢的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如;苏轼、史铁生、霍金等等。

在应用计算机讲解IE浏览器的使用时,教师可以通过搜索网上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生命是宝贵的,一个人只有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通过在课堂上的一系列生命教育渗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并积极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学生在人格上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建立生命教育指导机构,让生命焕发光彩

为了切实开展生命教育,建立生命教育指导机构是一个有效的保障。指导机构除了负责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青春期困惑、自杀等危机状况进行咨询、指导和帮助,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外,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为学生扫除心理障碍。指导机构的工作方式:可以是面询、电话咨询、网上交流、协调、救助等。指导机构的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的专职教师。

总之,让学生们远离“死亡笔记”,让学生们认知生命的可贵,让学生们热爱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是生命教育意义所在,在我们涉足生命教育这个领域的时候,我们的视野一定要开阔,不能仅仅把生命教育视为一门课程,而要把生命教育作为引领整个课程改革的有力引擎,在实践中把生命教育作为一种理念,作为教育的一种途径来把握和深入。

参考文献:

[1]肖焕玲,道德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中国教育,2008年第4期

[2]姚云岭,美丽教育尽在以人为本的坚守中,中国教育,2007年第6期

篇6

学校文化是学校生命所在,造就好学校的是文化而非成绩,文化立校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学校现状,2006年我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口号,处处以人为本。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和而不同、泰而不骄”;校训是“诚、毅、和”;近期目标是“精管理、强队伍、优课堂、促质量”;发展愿景是“建文化、创特色、铸品牌、办名校”。几年来,学校在实施生命教育时,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之路。

一、生命教育之内涵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科学教育,又要重视人文教育。它是一种关注师生生命状态,丰富师生生命历程,激发师生生命潜力,促进师生生命成长,提高师生生命质量的教育。

“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是生命教育的宗旨。在这一宗旨的引领下,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心胸宽广、不骄不躁的人格精神,创设了温馨、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充分体现了“生命”与“教育”的关系,彰显了“和而不同、泰而不骄”的办学理念,体现了教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师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教育思想。

二、生命教育之践行

几年来,我校“生命教育”的开展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提高生命质量的全人教育为中心;以促进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发展为两个基本点。为全面实施“生命教育”,学校主要从“生命教育课程、打造活力课堂、体验式主题活动”这三大“砥柱”入手,并逐步构建起了生命教育的整体框架:

(一)校园文化――生命教育的熏陶工程

教学楼深情伫立,眉宇生辉;“行知园”芳洲飘香,绿茵滴翠;操场上,古木参天,绿树成荫;走廊内处处洋溢着文化的气息。生机勃勃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蕴含着生命的意义,传递着生命的价值,陶冶着师生的心灵,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研修文化――生命教育的奠基工程

我们认为,只有先让教师享受工作的幸福,教师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学校根据教师职业周期的特点对教师进行菜单式校本研修。同时,学校还根据教师的行为动机以及目标设置,将教师的个人需要、期望与工作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平台激励教师发展,充分调动和发挥生产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在自我成长中享受幸福。

(三)活力课堂――生命教育的主体工程

一个学校无论多么成功,如果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仍然只是行走在教育的边缘上。因此在实施生命教育过程中,学校把课堂教学作为生命教育的主渠道。经历了由有效高效以学定教活力课堂生命化课堂五个阶段。在教学过程中蕴含、渗透生命教育,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教育教学之“道”――构建“生命化”的课堂;研究出了课堂教学之“法”――以学定教;摸索出了适合本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之“术”――建构“自主探究,高效活力”课堂。

通过活力课堂的打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美誉度也得到了提升。

(四)校本课程――生命教育的研发工程

对于学校教育而言,任何教育思想只有通过课程才能得到系统的传播和实现。为此,学校制定了特色课程开发建设方案,研发了《八十中学生命教育校本课程体系》,进行了“双线并行”校本课程实践,即选修课和必修课同时进行。遵循“知我、知人、知物、知天”四个纬度,开发资源丰富的生命教育课程,其中将崇敬生命类的《生命教育》、浸润生命类的《知行成长课》作为必修课。同时学校开设了包括体育、艺术、文学、语言、科技五大类共19门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不同选择的需要。

(五)主题活动――生命教育的实践工程

生命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学生良好的品质只有在体验中才能绽放出灿烂的光辉。因此,学校注重通过“体验实践式”活动开展生命教育。主要采取:模拟情境――角色体验;主题班会――心灵体验;社会实践――行为体验;节日资源――情感体验;三结合教育――多元体验等方式。从课堂到生活,由自身及他人,将课堂的领悟与活动实践有机的结合,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宝贵,不断升华他们对人生的理解。

(六)多元评价――生命教育的动力工程

“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出一批人才”。在生命教育理念下,每个生命都是精彩的,应采用多元评价,力争让每一个生命都焕发活力。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学校开展了“争星创牌”活动。根据学生爱竞争的心理,评选礼仪星、乐学星、自律星、才艺星、洁净星等奖项,使学生感受到在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天都是快乐而充实的。

通过生命教育“六大工程”的实施,丰富了学校生命教育的内涵,拓宽了生命教育的育人渠道,真正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提升他们的生存能力、生命质量和终身幸福感奠定了基础。

三、生命教育之成效

如今,生命教育办学特色已经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成为学校每一个成员身上的一种精神品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它深入学校每一个成员的骨髓,影响人的一生。

生命教育的实施使学生学会了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使学生始终拥有乐观积极的心态,激发了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的创造热情。

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全国新形势下特色建设现场会”“全国初中名校长改革与创新研讨会”。并在“第六届中国名校长高峰论坛”“第五节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第三届中国中学校长大会”“2011全国生命教育大会”“辽宁省庆祝改革开放30年教育大会表彰会”“四川省安县中小学校长、教师暑期集中培训会”等活动上,进行了生命教育专题经验介绍。全国各地及国际慕名而来观摩学习的教育考察团队络绎不绝,反响强烈。

篇7

关键词:中小学生 生命教育 阳光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几十年来,生命教育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对生命教育的普及程度却远远不够。从小我们就有思想品德课,有政治课,从小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做好人好事、要拾金不昧等,却没有一门课程告诉我们:人为什么要活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生命所应承担的苦难和责任又是什么?正是因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生命教育意识相对薄弱,加上社会的发展与开放,特别是网络的发展,使得部分中小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模糊,直接导致了反生命的行为产生,诸如吸毒、自杀、自残、侮辱与伤害他人生命以及网络成瘾、各种各样的意外突发事件面前无法应对等问题的产生。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能否认的是,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了祖国的未来,中小学校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二、阳光生命教育

阳光生命是一种比喻,比喻生命的美好、灿烂,人生的积极、精彩,事业的成功、辉煌,生活的幸福、美满,充满希望的生命状态。阳光生命者有铭心的梦想、坚定的信念、非凡的自信、过人的胆识、明确的人生目标,他们总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问题与挫折……广义的阳光生命教育即培育以上提出的“阳光生命”的教育。

三、阳光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在阳光生命教育中,教育者首先要和学生一起直面生命遭遇的一切苦难,以一个主动积极者的身份立足于真实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要打开广阔的视域,呈现丰富灵动的视角,多渠道、多途径对学生注入阳光生命正能量。

1.课堂教学渗透阳光生命教育。一是从理念层面上看,阳光生命教育的实施主要取决于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而在方法层面上,阳光生命教育的实施则有待于老师,没有阳光的教师就没有阳光的教育,当然也不会有阳光的学生。阳光的教师如果追本溯源,只有从师范教育入手,给师范生开设阳光生命教育课程是最好的办法。当我们未来的人民教师走出师范学校时,他们是一个阳光生命者,那时我们中小学的阳光生命教育就前景一片光明。所以各师范院校必须开设阳光生命教育课程。二是从教育内容来看,阳光生命教育内容涉及学校各个学科领域,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则是阳光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教师要结合各科教材,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

2.开展专题阳光生命教育。阳光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爱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阳光生命教育活动。要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区域、学校和中小学生的特点,力求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形成校本课程。要注意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人与自然、人与家庭的启蒙教育,探究生命的可贵、生活的意义以及自我保护等内容。

3.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阳光生命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阵地,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可通过对与人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学校的班团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也可以结合学生现实需求,在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组织和安排生命教育活动,譬如利用晨宣活动与唱响校园活动对学生进行阳光生命教育,通过野外生存、游泳、火灾逃生等模拟演练锻炼学生的生存能力,通过参观禁毒所、艾滋病展等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感悟生命的价值。

篇8

【关键词】高校 生命教育 价值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39-02

近年来,国内高校中发生的各种自杀事件层出不穷,比如某高校学生在南京城墙上吊自杀、河北某高校大学生自杀身亡等,一桩桩高校特殊群体自杀案件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思。这反映出高校生命教育存在极大的不足。对此,高校应加深对开展生命教育价值的认识,重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对策。

一、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价值

(一)从学生层面而言,生命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的途径和手段。对于高校在校学生而言,他们基本上都已经年满18周岁,已经是成年人了,但家庭的溺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使缺乏社会实践的他们心理发育迟缓,有的甚至没有形成健全的心智。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社会变化、生活节奏都非常快,价值观念也处于不断的嬗变之中,这使得一直习惯于学生生活的大学生多感力不从心,无法有效融入社会。以即将毕业的学生为例,其中很多学生认为在学校里好好表现,争取优秀或拿到更多的荣誉证、资格证,将来求职就会一帆风顺;然而,事与愿违,当他真正走向社会以后,突然会感到社会与他们想象的大相径庭,加之此时缺少关心和心理疏导,以致很多学生心理发生了变化,容易产生孤独、叛逆甚至轻生的念头,而走极端的心理倾向容易导致自杀现象。由此可见,大学生自杀案件层出不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自己的情绪压抑时,无处释放也没人疏导,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世的扭曲心理。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应当告诉学生,不知生命,何以生活;不知生命,何以生存。通过加强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学会尊重生命、认识生命价值,才能不断提高生存技能,创造美好生活。

(二)从教育层面而言,生命教育是回归教育本质、推动德育发展的有力抓手。从本质上来讲,教育即对人类的积极影响,生命教育是对人类认识生命、改造生命的积极影响活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教是为了不教,通过教会学生独立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上施下效,使其作善。简单地说,教育实际上就是学生通过学习,养成对待事物的一种正确、积极的态度。作为现代高校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生命教育就是为了能够使大学生养成一种正确对待生命的态度,积极、健康的人生观、生命观。基于终身教育语境思考,教育始于生而终于死,生命教育的开展,促使了高校学生以理性的认知去重新审视生命,以饱满的激情去感悟生命,以正确的姿态去善待生命,最终再以积极的行动去升华生命。说到底,生命是基础,提高生存的能力才能全面发展,这是现代高等教育最本质的要求。

(三)从社会发展层面而言,生命教育是大学生适应并构建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价值观念不断地更新,而且各种矛盾从冲突到不断地融合。这种道德氛围以及价值取向,对高校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面对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很多大学生如大海行船,却找不到一个平静的港湾。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势下,很多大学生为工作忧心忡忡,甚至对生存、命运忧惧;刚刚刚入学的大学生,已经开始为将来的毕业出路着急,甚至看不到未来的出路,以致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怀疑。成绩差、求职处处碰壁,加之感情挫折和心理疾病的影响,很容易产生暴力情绪、自杀轻生。虽然诸多客观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大学生放弃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是大学生自己的意志薄弱、心理不成熟以及对社会变化感到惶恐,也是他们消极避世、郁郁寡欢的导火线;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对生命的认识无知,导致他们无视生命的重要性,以致酿成生命惨剧。基于此,当前高校加强生命教育,对于调整学生心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经营生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体现出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二、高校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认知深度不够。从当前国内部分高校生命教育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对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知。第一,生命教育是广义上的高校德育基础内容,从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层面来看,高校的德育内容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生命教育应当始终贯穿上述“三观”教育之中。然而,从实践来看,高校德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心理四个层面的教育,生命教育难以有效地融入其中。第二,从心理健康教育层面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生命教育的主阵地,很多心理疾病源于对生命的认知不正确,产生了极端心理,因此容易放弃生命。

(二)缺乏生命观教育。高校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号上或者纸面上,只有真正地实施了,才能有所保证。生命教育的实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高校是否设立了相关部门,不同的院系是否有专门的生命教育部门;高校内部是否配备了专业的、充足师资力量,是否能够有效承担在校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理论知识教学;高校安排的生命教育课程是否是必需的、优质的,随着这些课程教学活动的全面开展,是否能够对大学生关于生命的意义认知带来正能量。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生命教育属于现代教育教学的范畴,但是对生命教育的价值认识和关注,也只是近年来的事情。生命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只是限于意识、共识层面,未能真正地实践和落实。该种现象的存在,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当下高校乃至全社会生命惨剧时有发生。

(三)高校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力,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命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从高校层面来讲,需涉及不同的校属部门、院系;从决策层面来讲,教育方案、课程的制定和设置以及师资人员的配备等,需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对教育活动统筹规划。然而,当前高校内部之间协调不力、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以致生命教育暂时搁浅;零星的生命教育活动,因缺乏系统性而难见成效。

三、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校加强生命教育,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营造生命教育环境氛围,加强人文校园建设。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新契机,必须从理念上对传统的理念进行革新。在高校广泛普及和推进生命教育,必然要营造生命教育环境氛围,加强人文校园建设。第一,高校应当确立生命教育理念。如上文所述,生命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理念,其所回答的问题是教育本质。生命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应当始终贯彻着生命教育理念,缺乏生命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动华而不实。因此,高校应当积极营造生命教育环境条件,为有效开展生命教育准备条件。同时,还要加强人文校园建设,确立人文教育理念。对于教育而言,其存在乃因为人。在消解教育本质的过程中也消解了人的本质。教育离开了人,脱离了现实的生命个体,则不能称之为教育。由此可见,教育的本质在于其人文性,人文教育在当前大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基础性的,人文教育被抽出以后,大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生命是人文之始,而且生命教育、人文教育之间相与共生,高校开展生命教育也应当承其恩泽,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加强高校生命教育动力体系建设。具体如下:

1.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生命教育教师队伍。教师在生命教育工作开展、实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因为大学生的生命观形成以及积极人生态度的树立,均依靠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从这一层面来看,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开展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此过程中,应当提高教师的生命意识,与学生保持密切的接触。比如,当前大学生喜欢熬夜网游、聊微信和QQ,甚至半夜也不睡觉,睡眠质量非常差。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建议在适当的时候,让全班同学集体休息10分钟的时间,然后专门讲解关于睡眠的重要性,以此来提醒学生爱惜身体、热爱生命。同时,应当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科建设特点、优势,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而使他们能够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合适进行纠正。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对开展生命教育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加大配备力度,师生数量比例不小于1∶200,并且经常对这些老师进行培训,以保证生命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2.激发和挖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潜力。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时,不仅要依靠生命教育载体,还要以教师为重,尤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挖掘他们的潜力,这是自我教育的体现,同时也是生命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实践中,应当发挥高校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这样才能使生命教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的知识和理论通过某些方式教授给学生,也都需要大学生自己将教师讲授生命教育的思想进行内化,并将其纳入态度体系之中,成为自觉意识;大学生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相关生命体验和感受,也应当有效地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并且将所获得的正确生命认识外化于行为,指导自己的行为,避免出现过激或者轻生念头。同时,大学生还应当培养个人的关爱情怀,能够主动去帮助有困难的人;同学、朋友处在人生低谷期,可以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困境、走出人生低谷,对生活、生命充分希望。通过该种方式,不仅增加同学友情,而且还培养了个人的关爱情怀,更为重要的是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对人生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这就是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高校学生对待生命的消极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高校德育中的生命教育乏力。生命教育是社会教育的新课题,关系着大学生的生命和发展,因此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势在必行。同时还要看到,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唤起师生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并非一蹴而就的,因此高校开展生命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佘海舟,曾勇.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命意蕴与课堂精神[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2]曾令玉,林凡.团体心理辅导在“90 后”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

[3]金平,陈齐苗.以人为本视阈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11)

篇9

1.学校生命教育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

目前,大多数初中学校对生命教育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及紧迫性是认同的,但对如何开展生命教育却认识不明确,因为生命教育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目标,也缺乏明确的定位。在初中阶段中考压力大、课时紧的背景下,学校生命教育逐渐边缘化。事实上,生命教育与现行教育体系中隐含的“工具化教育理念”存在根本的冲突。所谓“工具化教育理念”,就是指将教育活动工具化,其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应试教育。[2]10在应试教育活动中,教育活动本身以及教育活动的参与者都有工具化倾向,成为实现某种目的的外在手段。无论学校还是社会都以学生的分数、升学率来评价学校的教育水平,所以学校始终把如何提高升学率作为关注的焦点,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考试科目的地位是雷打不动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着中考,为中考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生命教育就成了异类,身份和地位不够明确。调查还发现,一些学校管理者认为开设安全教育课、逃生训练活动、青春期健康教育讲座就是开展生命教育,这种做法背后隐含着把生命教育课程沦为“工具化课程”的意识,仍然是“工具化教育理念”的产物,这样的生命教育很可能又成为校际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量化评价的一个标准,成为一个新的指标工具,丧失了生命教育的本质意义。

2.学校生命教育实施缺乏充足条件性支持

调研发现,近四成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生命教育缺乏充足的条件性支持,包括教育管理层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没有将学校生命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没有把学校生命教育作为系统性工程的一部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设计,许多学校的生命教育仅仅做表面工作,并无真正实施。有的学校把生命教育纳入到某个学科,转变成知识和技能的一部分,失去了学校生命教育的本质价值和意义。生命教育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我国开展较晚,还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从社会环境看,学生家长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社会更多关注学生的学历和证书,对于学校生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缺乏了解,对学校生命教育的认识不足,因此多数学校生命教育难以开展,生命教育逐渐被淡化和边缘化。

3.生命教育师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学校生命教育内容丰富,需要专业的课程开发和活动设计,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生命教育教学难度较大,多数教师无法胜任课程,这也是学校生命教育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科学的评价导向对于学校生命教育的开展和进一步的发展意义重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不够充分,特别是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开发标准、课程评价和教学活动指导、教学资源建设等都没有形成体系,这也是造成学校生命教育实施困难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生命教育实施问题的对策

1.明确生命教育地位,从体制上为学校生命教育健康发展创设条件

“工具化教育理念”制约生命教育开展,针对“工具化教育理念”,有人提出倡导“生命化教育理念”所谓“生命化教育理念”旨在规避应试教育弊端,倡导教育以生命为出发点,教育过程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的发展规律,为生命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引导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创造而富有生命个性地发展。[2]11初中阶段实施生命教育,首先应当在学校教育目标和各个学科教学目标中体现出生命教育的要求,强化生命教育意识,在课程和专题教育中体现出生命教育思想和内容,让更多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参与到生命教育活动中。生命教育要有整体规划设计,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生命教育教学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将生命教育目标有机整合到学校教育各个环节中。在制定生命教育目标上,一方面应当生命认知和生活能力并重,引导学生学会必要的生存技能;另一方面,注重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引导学生认识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欣赏和热爱生命,进而能够尊重和关怀他人的生命。总之,推进生命教育应当在教育体制上完善、确立生命教育应有的地位。

2.提供各种条件性支持,保障生命教育的实践性研究

初中学校生命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生命教育的实践性研究有待加强,初中学校生命教育的课程目标和实施策略研究不具体,可操作性的课程实施体系和评价管理体系有待实践检验,特别是如何将体验和思考并重的活动教学引入课堂操作环节,还需要深入细致的实践性研究。因此教育部门要提供各种政策支持保障生命教育的实践性研究。某些试点校在专家引领下、领导高度重视和提供专项研究经费等,在每一项环节上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逐步开展,初步达到预期效果,其经验值得推广[3]。学校生命教育需要政府扶持和社会的广泛宣传。

3.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提高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篇10

关键词: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实施

20世纪人类凭借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为人类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恰当使用和滥用,给人类自身带来了种种危机,引发了人类对自身的许多反思。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人们在各种价值标准的抉择中很容易陷入困惑和迷茫之中。我国的教育也出现了种种漠视生命的现象,很多大学生陷入了生命困惑之中。大学生自杀现象、校园暴力的增多、啃老族的出现等现象凸显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生命价值和生命价值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不够准确。甚至有失偏颇等等。2l世纪是生命意识凸显的世纪,关注人的生命,尊重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我们应该奉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积极推动生命教育在高校中的开展。

高校中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主要有渗透课程和单一课程两种方式。渗透课程是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各门课程中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来开展生命教育。在现行各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将会得到显著的效果。例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品德修养》课中增设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起源,体验迎接新生命的喜悦,意识到随意处置生命,是轻贱生命,没有意义,更没有尊严,从中学会珍爱一切生命。“意识到死,才会儿争朝夕,充实自我,奋斗尽责,让生命焕发耀眼光彩,提升生命的价值,把对生命的追问作为对生命意义的特别解读。”再如,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中。引导学生解读认知、情感、意志等各个方面,构成一种旨在改善生命质量的综合性视角,使相关的内容融入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从而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共同发展。

单一课程是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编制为专门的深程,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生命知识的教育。为生命教育设置专门的科目和课时,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系统和集中,降低实施的难度。一些国家和我国的台湾地区对生命教育较为重视,并设有单独的生命教育课程。目前,国内大陆地区高校将生命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仅属少有,即使已经开设也是刚刚起步且于试用阶段。我们要认真学习他们开展生命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尽快编写生命教育教材,以使我国的生命教育更加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就当前国内实际情况来看,单一生命教育课程更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教育的重视,也更有利于落实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所以,单一生命教育课程是我国目前开展生命教育比较理想的选择。

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课程特点改变或调整教育方法。生命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大都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因而,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以具体的行为或举动教育人,才能真正影响人、感化人。因此,要注意到教师的身教、言教、境教、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对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影响。

在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方式、方法上要灵活多样,设置一些具体化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对大学生直接开展有关生命知识的教育,着重点在于让他们懂得珍惜生命,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理论应该深刻一些,主要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开展教育,传授给大学生有用的心理知识、伦理规范、交往技巧、应对挫折的策略等等,从而使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应对挫折,体会到自己生命意义和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一般来说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方式包括:随机教育、欣赏讨论、模拟想象(价值澄清、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参观)、生命叙事法等。

1、随机教学

当生活上或社会中出现有关生命或者生死的突发事件时(如身边人的死亡、如突发性灾难如汶川地震等),结合这个契机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生命教育知识、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教育学习,灵活运用生命教育主题。

2、欣赏讨论

欣赏讨论法包括团体讨论和小组讨论方法,前者由教师以问答方式进行,后者在学生问探讨相关生命主题。而其方式可以透过各种教学视听媒体、如幻灯片、影片、音乐、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报刊杂志等的欣赏和讨论。

3、模拟法

模拟法包括价值澄清、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想象等,价值澄清法是给学生呈现一个价值两难选择的故事,分析不同选择的后果及做出这种选择的初衷及原因,协助检视及澄清个人的价选择,修正自己的价值判断,发展自己的价值体系。角色扮演是用把自己扮成另外一个人物(比如口叼笔作画体验残疾人士的艰辛),情景模拟想象是把假设放进一个突发或者陌生的情景下,在这种想象的氛围中经历生命的特殊体验,比如突发灾害下的逃生演习等。

4、亲身体验法

人的体验的生成是基于人的生命活动、生命实践的不断展开而实现的,因此,生命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生命活动的拓展,鼓励大学生到实践活动中去体验生命的存在与意义,培养生命情感。生命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透过直接的参观访问活动进行生命教育,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关实践活动,如让他们参加亲友的追悼仪式,体会永远失去亲人的悲痛:开展“生命的旋律”教学,让学生参观产房、观看孕妇分娩的影视材料或实际过程,参观婴儿室、手术室、安宁病房等,使他们了解生命的起源,体验生命的喜悦,清楚生命孕育的艰难:深入孤儿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最终使他们认识到草率轻生的后果及连动效应,教育他们要珍惜生命,不因一时的失落、冲动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5、生命叙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