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与法治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6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把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在答卷的对应位置。)
1.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①我们开始有更多的独立思考②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更加丰富、更加系统③我们应珍惜初中这段美好的时光④这是我们身体迅速发育的时期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得不到友情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这说明的道理是()
A.每个人都需要友谊B.一个人如果没有友谊就活不下去
C.一个人学会交朋友是最重要的D.有了友谊就会有一切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启示我们在学习上()
A.要勤奋B.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C.要看重学习效果D.要主动问老师
4.有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而有的人却说:“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这说明()
①学习中有苦也有乐②以前学习是很苦的,现在学习是快乐的③同样的事物,认识的角度不同所产生的感受也不一样④前者说法是正确的,后者说法是错误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你的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这句话启示我们()
A.一个人一生的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
B.要学会对自己负责
C.对自己负责比对他人负责重要
D.人生的责任是让自己拥有强健的体魄
6.一位心理学家说:“一个人所发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这告诉我们()
A.人的潜能是有待开发的巨大宝库B.人是非常渺小
C.人的能力是有限的D.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
7.“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下列对全面认识自己理解错误的是()
A.既要扬长避短,又要认识自己个性的独特
B.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
C.要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D.要尽量不使别人了解自己的优劣
8.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药学家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奖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没有我们团队,我什么也做不出来。这个荣誉属于我、我的团队和整个国家。”这表明()
①个人只有依靠集体才有无穷的力量②集体需要每个成员贡献智慧、发挥特长③任何个人的影响都是微不足道的④团结的集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9.建设良好的班集体需要有为维护集体和正常秩序,保证组织活动有序进行的一系列行为准则,这说明良好班集体建设需要()
A.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B.各成员团结友爱和互帮互助
C.严明的纪律D.各成员担负相应的责任
10.社会是一张无以伦比的大网,而我们每个人就是()
A.漏网之鱼B.一条线C.网上的一个结点D.一张小网
11.只有通过社会化,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社会价值。而我们社会化的基本要求是()
A.关注社会,了解社会B.与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C.与人交往,关注自己的发展D.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12.尽管每个的境遇和条件不同,但在法律地位上,我们每个人()A.都有平等的思维方式B.都有平等的处事能力
C.都平等地享有法定的权利D.都平等地享有法定的义务
13.社会要建立彼此平等相待、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
A.实现财富平均化B.工作同等化
C.普及九年义务教育D.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歧视
14.“相逢点点头,握手问人好;感情要真挚,语言要美好。”这说明()
A.与人交往要真诚、要讲礼貌B.与人交往要学会谦让
C.与人交往要学会理解和宽容D.讲礼貌要学会换位思考
15.小明由于一次车祸而失去了右腿,行动很不便。一次放学后,小光对小明说:“瘸子,我帮你买饭。”结果,小明没有接受小光的好意。这启示我们()
A.要以恰当的方式表示我们的友善B.要关爱弱势群体
C.对他人的友好态度要发自内心D.要接受别人的一切恩赐
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每年的11月16日为“国际宽容日”,以此呼吁全世界人民加强理解,和谐相处。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宽容的是()
A.以怨报怨,以牙还牙B.是非不分,曲直不辨
C.宽厚待人,与人为善D.理解他人,苛求自己
17.七年级学生李悦有的数学问题没有理解,但又不愿意放下架子向同学请教,总是跟同学说自己有多厉害。这表明李悦同学()
A.有强烈的自尊心B.虚荣心强
C.有很强的自卑心理D.很好强,不服输
18.我想我能行,即使现在不行,通过我的努力,将来也一定能行。体现的心理品质是()
A.自尊B.自信C.自立D.自强
19.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下列名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朱熹)
B.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白居易)
C.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
D.藐视别人,就是藐视自己(惠特曼)
20.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要扬起自信的风帆,就应该()
①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认识自己②要在实践中逐渐积累③要不断反思与自省④要避免犯任何错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1.关于自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自强就是要事事出色,无所不能
B.自强就是要不依赖外力,自力更生
C.自强就是要直面困难,坚忍不拔
D.自强是一种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品质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中体现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是()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文明、自由、敬业、诚信
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二、简答题。(共9分)
23.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但是现实中仍存在种种歧视象,我们应该如何消除歧视?
三、辨析题。(7分)
24.“不只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见,我们只能通过旁观者的眼睛来认识自己。这观点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四、分析说明题。(共9分,其中综合评价1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大型青春励志生活类角色互换纪实节目“变形计”之《少年少年》中,讲述了一个家住贵州山区的十四岁留守儿童——梁训: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一个人独自生活。每天,他除了干农活外,还要上山砍柴、打水、喂猪和学习。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从不怨天尤人,总是直面困难,正视挫折,而且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了热情。
(1)材料体现梁训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2分)
(2)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培养这种精神品质?(6分)
五、综合探究题。(9分,其中综合评价1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揭西县为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开展“创建省文明县城”活动,全县人民响应号召,积极参与。揭西各中学也开展了“文明礼仪伴我行,我做揭西好少年”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水平,树立校园文明礼仪新形象。
(1)围绕主题,学校可举行哪些活动?(至少两种)(3分)
(2)在文明创建活动中,我们中学生应如何做?(3分)
(3)请为文明创建活动设计一条宣传口号。(要求:语言精练)(2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6分。)
题号1234567891011
答案AABCBADDCCB
题号1213141516171819202122
答案CDAACBBDDAC
二、简答题。(9分)
23.①不能因家境、地域和身份等方面的差异歧视他人。②不能因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歧视他人。③我们要反对性别方面的歧视。
三、辨析题。(7分)
24.这种观点是错误的。①通过他人的眼睛认识自己不是途径,我们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认识自己,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自己。②我们可以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在与他人交往、合作中认识自己,在多重比较中认识自己,在自我观察和内省中认识自己。
四、分析说明题。(共9分,其中综合评价1分)
25.(1)(2分)材料体现梁训具有自强的精神品质。
(2)(6分)我们要培养自强精神,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需要做到:①自强需要树立远大目标。明确的目标是人生的航标,赋予我们前进的动力。②自强需要脚踏实地。要实现标,必须立即开始行动,不要犹豫彷徨。③自强需要超越自我。战胜自我与成就自我是统一的,要想成就自我,就必须战胜自己的犹豫、懒惰和怯懦。
五、综合探究题。(9分,其中综合评价1分。)
26.(1)(3分)主题班会、板报设计、专题讲座、演讲比赛等。
篇2
科目:道德与法治
教学对象: 五年级
课时:第1课时
提供者: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一家亲》是教材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主题中第二课,本课有三个板块:“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互相尊重
守望相助”。本课对应的课程内容: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民族团结关乎着祖国的发展和统一,而孩子们对于其他民族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并不是熟悉的,他们的视野与经验仅存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如何让孩子们以开放的心怀认识、重视、接纳各民族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团结意识,携手各民族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梦想,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正确民族观和爱国主义情怀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了解中华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
2.知道国家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相关法律法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资料、归纳分析等方式,初步感受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2.多角度地分析民族交往事例,明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热爱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美好情感。
2.培养正确的民族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通过三年级的学习,学生知道我国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对于各民族有个自己的民族节日、特色活动、民族风情有初步了解,而对于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守望相助,共同创造中华文化了解不多。根据平时观察,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查阅资料与探究的能力,我们可以让学生自行搜集,再帮助他们了解一些国家政策法规,引导他们进一步了解各民族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感受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理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分割的血肉之情,明白祖国的发展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本课教学,我着重抓住教材中的范例和空白,先引导学生“入伙”教材,同时在课堂上拓展的事例,如:接地气的家乡高邮菱塘的回族人,也
“入伙”学生,在充分“接童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经验。在儿童当下的课堂生活中,过去的经验被唤醒,被梳理,被反思,伴随着儿童丰富情感体验的发生。儿童的社会情感得以培养,实践智慧得以提高,引领未来生活的课程价值得以实现。
本课中的法治教育,我力求让学生自己读中说,读中悟,帮助学生从法律法规的习得状态从对老师权威的依从变成对法律法规意义本身的认同,从刚性的外在约束转化为柔性的内在自觉。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归纳提升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歌曲导入,经验回望
1.
同学们,今年10月1日是祖国70岁的生日,在那天大街小巷都会响起了一首经典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吧。
2.
播放《爱我中华》。
3.
这首歌的名字叫什么(《爱我中华》),听了这首歌,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4.
小结: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民族一家亲”,感受大家庭的温暖。(板书:中华民族一家亲)
1.学生跟唱《爱我中华》。
2.学生齐说歌名。
3.学生交流。
课伊始,用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烘托氛围,回望学生的生活经验,了解我国是个有着56个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共同建设国家,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了解特点,政策优待
1.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五十六朵花装点着这个大花园,这56朵民族花,你能叫出多少名字来?
2.
和老师一样属于汉族的学生起立。你们看,班级大多数学生站起来了,汉族学生真不少呀,究竟有多少人呢?看看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出示饼形图,你想说什么?
3.
其他55个民族由于人口少,所以我们统称这些民族为少数民族。也就是说,少数民族有多少个族种?
4.
这些民族花分布在大花园的什么地方呢?出示民族分布图。看到这个分布图,你想说什么呢?随着学生的交流,引导板书(大散居
小聚居
)
5.
正因为少数民族人口少,有着大散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国家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利益,制定了一些政策法规。
1)出示小知识:国家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在少数民族人数较集中的地方成立了民族自治区,这些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除了自治区外,在一些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建立了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
2)
目前,你们知道全国已经建立了多少个自治区,你能从地图中找出来吗?引导学生认读这五个自治区。
3)
除了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也明确规定,出示第四条内容。学生认读,说说看了这两个资料,你想说什么?
6.
国家的法律法规尊重了少数民族,保障了的权利和利益,除了这些,国家在教育、经济上也对少数民族有了些政策照顾,有谁知道有哪些政策照顾?(随着学生的交流,着重讲讲精准扶贫、兴边富民行动等方面的政策)
7.
这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更加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出示人口调查图,从这个图中你看出来什么?(板书:交错杂居)
8.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保障,各民族之间流动更加频繁,看,我们同学中也有少数民族的学生。少数民族的学生请起立。你们能说说生活在这里有什么感受吗?
1.学生回忆,说出民族的名称来。老师适时表扬。
2.学生交流,汉族人数占全国人数的百分之九十一点五,其他民族人数占百分之八点五。
3.共有55个。
4.学生交流民族分布的特点。
5.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五大自治区,认读自治区。学生交流感受国家政策法规对少数民族的尊重。
6.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针对少数民族的一些优惠政策。
7.学生交流,感受民族交往交流频繁,趋势明显。
8.学生交流,让少数民族的孩子感受来自大家的温暖,让汉族的孩子明白更要关心身边的少数民族同学。
通过对图形、法律法规等小常识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站一站、数一数等方式充分调查学生的经验,感受民族构成的特点。
三.
互帮互助,和谐相处
1.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扬州就有个自治乡,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2.
扬州高邮菱塘,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请看视频《爱驻菱塘》。从这个片段中,你知道了什么,我们将进行知识问答。
1)
江苏省有几个少数民族自治乡?
2)
菱塘在我们扬州的什么地方?
3)
在菱塘,主要生活着哪族的人?
4)
在菱塘,回族人和几族同胞共同生活着?
5)
在菱塘,回族人生活得如何?
6)
回族人和其他民族相处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7)
回族人的服饰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8)
回族有个代表性的建筑是什么?
9)
回乡民族体育项目邀请赛中有哪些你最感兴趣的节目。
10)回族伯伯资助了汉族孩子上学,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
在祖国这个大家庭里,像菱塘这样各族人和谐相处,紧紧依靠着,互相帮助的事例还真不少呢,观看录像:庄仕华《爱洒边疆
肝胆相照民族情》。
4.
像这样画面你还知道哪些,课前大家也进行了搜集,来我们一起交流下。
5.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要携起手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着一起,共同创建这美丽的祖国,把祖国这个大花园打扮得更加漂亮。
1.学生猜猜扬州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乡。
2.学生看视频,交流获得的信息。
3.学生从故事中感受回汉和谐相处的民族关系。
4.学生交流民族情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搜集身边不同民族学生之间故事、不同时代各族帮助的故事,多角度去搜集。)
以身边的事例拓展开来,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不同人物感人的故事,感受民族和谐相处的情感,实现教材语境与生活情境的有效链接。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
评价指标
优秀(8-10)
良好(5-7)
需要努力(1-4)
自评
互评
师评
加分
资料搜集
能根据要求广泛搜集各种资料,并将资料进行有效整合。
能进行资料的搜集,能熟悉自己搜集的资料
搜集资料马虎,不能全面将资料搜集齐全
课堂听讲
认真听课,积极思考,课堂上无走神、讲闲话现象
听课比较认真,偶尔能思考下问题,偶尔有走神、讲闲话的现象
听课不认真,不思考问题,走神,讲闲话现象比较严重。
发言情况
积极举手发言,并有自己的见解
能举手发言,答案中自己的思想较少
很少发言,不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组合作
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够耐心倾听、尊重其他组员的观点。
能参与小组活动,基本能做到倾听别人观点,简单发表自己的观点
参加小组活动时不能耐心听取其他组员的观点,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
课后作业
积极认真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
能马马虎虎地完成课后作业
不能全部完成课后作业
积极实践
能积极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在行动习惯中体现出来
能将部分学到的知识在自己的行为习惯中体现出来
不能或较少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行为习惯中体现出来。
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7.中华民族一家亲
汉族
人口众多
和谐相处
少数民族
人口少
大散居
篇3
【关键词】企业用人;职业指导;方法实践
市场经济的春风吹遍沂蒙大地,沂水县也像全国各地一样,一夜之间用工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政府宏观调控、市场调节就业、主体双向选择、劳动者自主择业”成为新形势下的市场就业新机制。不找县长找市场,逐步替代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形式。由此,职业指导也从传统狭义的为求职者就业延伸为既为求职者就业、稳定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测评,也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留人提供技术指导,其内涵、外延均有了新的发展。
1.职业指导对企业招工用人中的匹配作用(即选对人)
指导企业与求职者的设计招聘、面试方案是实现资源匹配的关键环节,也是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选对人,求职者选好企业是双向选择的重要环节,职业指导人员组织双方通过相互沟通,了解对方基本情况,衡量把握对方条件与自身期望标准相符程度,决定选择意愿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用人单位要有“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招聘观念,求职者要有“皇帝女儿也愁嫁”的思想准备;其次要及时进行匹配。根据双方填写的登记表,及时将“郎才”配“女貌”,尽量减少在恰谈中出现“朝秦暮楚”、“朝三暮四”的现象,提高职业指导服务的匹配效率;再次,帮助企业建立个人发展目标,适时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使求职者人尽其才,设计好职业生涯,稳定就业。通过上述匹配措施,目前,沂水县已为全县400家招商引资企业成功匹配各类人员16700人,并且流动率低于0.3%。
2.职业指导在企业招工用人中的指导方法(即用好人)
指导企业在用人招聘工作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进行规范运作,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的用人机制,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开展,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非常必要。
2.1职业指导在企业招工中的应用
对企业招工用人开展指导是一个新形势下的工作领域,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配置的多样性,需要系统的职业指导,以避免招工用人上的盲目性。首先,按照用人指导的三个原则(客观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确定合理的用人招聘标准。其次,按照用人指导的五个基本程序(空岗分析、服务约定、调整用人、人事咨询、其他服务程序)协助企业招聘到适合岗位需求的员工。企业指导的重要职能是,帮助企业制定合理规范的招聘简章,使求职者有明确的求职选择和意向,进而通过科学的面试、口试、笔试等方法,获取符合条件的求职者,筛选出确定的合适人选;再次,指导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面试实战技巧,挑选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通过“企业为什么要用你?”来测试求职者的沉静与自信,通过“你为什么想到这里工作?”测试求职者的兴趣和喜欢的岗位,通过“这个职位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测试求职者具备的素质。同时,对岗位设计、心理素质、适应环境、集体荣誉、责任心事业感、能动性和创造性等指导企业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成功招聘。
2.2职业指导在企业招聘渠道有效选择上的实践
在职业指导中,经常遇到“用工荒”造成的“招工难”,职业指导可协助企业依托自身优势,选择合适的招聘渠道,招聘到合适的理想人才。一是指导企业开展内部招聘。这种办法适合在企业出现职位空缺时,通过内部竞聘上岗或调整员工岗位来实行有效增补,解决用工难;二是指导企业开展外部招聘。
3.职业指导帮企业建立用人上的长效机制(即留住人)
围绕“保民生、促就业、保稳定”这个主题,沂水县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完善就业服务职能,努力构建职业指导体系、失业预警体系、政策扶持体系、创业培训体系、职工维权体系和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六大体系”,建立平等竞争、结构合理、运作科学、充满活力的新型就业长效机制,保持了就业局势稳定。
一是指导企业强化依法用人理念,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依法用人,不仅体现在招聘的过程中,更重的要贯穿在入企上岗的职业生涯中。指导企业依据《劳动法》为职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明确岗位职责,制定合理的用工标准,减少就业歧视;指导企业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指导企业遵守《社会保险法》,为职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以防职工在养老、失业、生育、工伤、医疗等方面得到社会保障,同时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指导企业依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合理确定试用期,执行国家的休息、休假制度,关心爱护职工,不随意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减少劳动强度,重视职工安全和预防职业病发生,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科尔伯格;哲学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典范,他对道德教育的研究推动了美国的道德教育,他的道德认知发展建立在道德哲学的基础之上,这使得他的理论具有系统性。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重点探讨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启示。
一、尊重学生自主性,打造民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承认人都是天生的道德哲学家,每个人对道德问题都能做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因此,它反对浪漫主义和文化传递论主张的灌输教育,坚持进步主义的教育哲学,把道德教育看成是在尊重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基础上的个体和社会情境的交互作用,而不是人的内在潜能的发挥,也不是对既有规则的学习。这种进步主义的教育哲学前提就是主张人的自由和发展。它把个体能自主的对道德问题进行判断和选择当作道德教育的出发点。这种教育思想在科尔伯格的公正团体策略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团体中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都有对集体的各种事情自主表达看法的权利,强调通过学生的民主参与来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在实行公正团体策略的集体中到处洋溢着民主的芳香。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大多是“灌输式”的填鸭式教学,它过分强调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绝对服从,抹杀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这种教育方式在历史上的特定时期对塑造具有无产阶级政治思想觉悟的大众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的个性的增长,人们对民主、自由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种教育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抵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响应人们的要求,力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平等地进行交流,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这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实现必须以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为前提,要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敢于表达对思想道德问题的看法,尊重他们的选择,然后可以根据他们实际的思想道德状况,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只有尊重受教育者的这种自主性,才能让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展示个性,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来,才能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内在需求,让他们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地学习,从而变专断的教育为民主的教育。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受教育者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进行自主性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而言的,就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思想道德伦理知识、思想道德判断能力的缺陷,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自主性地学习思想道德理论知识,提高思想道德判断能力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提供引起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认知冲突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到自身思想政治品德发展与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水准的差距,产生提高自身思想政治品德水平的需求和动机;其次,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但不要规定学生应该完成的学习目标,而是由学生自己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己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动力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和监控,启发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引导学生向着符合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的思想道德品质发展。
二、坚持普遍价值导向,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
科尔伯格认为心理学上把心理学研究的“是什么”的结论,当成人的价值追求和人的本性的结论,就是把“事实”等同于“价值”,而心理学家往往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直接作为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往往会犯“心理学家的自然主义谬误”。这样很容易导致教育目标的低下和价值相对论,不能达到道德教育培养人的优秀道德品质的目的。为了克服这种谬误,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心理学研究要从哲学假设出发,为此,他用元伦理学假设来解决道德教育的普遍价值取向,并确立了这种普遍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公正”。这就使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既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符合他们道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有原则性的价值导向,引导他们向最高的道德目标前进。同时,承认个体在道德选择面前具有道德判断的能力,也并不是主张价值相对论,如果只是单纯的允许每个人对道德问题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解释和选择,而不对错误的选择做出引导,很容易导致人的思想混乱和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低下。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承认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问题的自主性,以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营造民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但不应该仅仅把满足受教育者的现实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发展要求,而要着眼于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的实现,否则将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低下。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尊重人们思想的多元性、个性的多样化和自身的利益要求,但绝不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单纯迎合人们的利益追求,弱化其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目标。
篇5
一、基本情况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凸显了新形势下国家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高度重视,是教育思想的进步,对于更好地培养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热爱祖国、品德高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校是一所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学校,承担着全乡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背景下,我校坚持“激发学生兴趣、面向全体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契约精神、塑造优良品格”的教育理念,认真、扎实并常态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各项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校非常重视《道德与法治》教学,借助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的东风,使《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在实践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但也因条件的限制,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就我校的现状作一分析。
二、经验做法
1、规范开设国家课程。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从不随意增减每周的课时数,教师个人课程表与学校总课程表、班级课程表完全一致;加大课堂巡查力度,坚决杜绝挤占《道德与法治》课行为的发生,严格贯彻落实国家课程设置。
2、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着力抓好以课堂为中心的阵地建设,指导教师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学期制定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引导教师科学设计课程教学方案,不定期地对教师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和指导,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课程保障。
3、利用活动塑造学生品格。
发挥学校人力、物力、信息等各类课程资源,开展各项活动。一是充分利用每周四的队日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把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在活动中形成优良品质;二是增设实践活动课,减少课外作业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把时间还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融入;三是每学期定期开展“美德少年”评选活动,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1、学科专业教师严重不足。中心校对口分配的专业教师只有1人,其余全是由转岗教师担任《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6所村小均无《道德与法治》专职教师。该学科的教学在村小处于一片空白。
2、教师的思想、视野固守陈规。旧的、不科学教学思想、教学方式还存在,对课程标准研究得不够透彻,对新教材中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知识挖掘得还不够,部分内容不知如何去教。由于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已纳入考试科目,大多数教师存在应试心理,临近期末考试时,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老师往往要求学生机械重复地对知识进行强化记忆。过分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视学科育人。
3、教学资源分配不均:
虽然和以前相比,我校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地提升,但受学校资金的限制,现有的教学设施还是不能满足《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需要。我校中心校各个班级都配备了投影机和交互式电子白板并接通了宽带网络,但是各个村小仅配备了电视机,在教学硬件设施方面村小还是存在明显的短板。
4、教师、学生的对课程重视不够。部分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老师存在认识的偏差,认为该学科是副科。不认真备课,上课随意性较大。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也不够重视,有些是想利用《道德与法治》课松弛一下被众多作业搞得很紧张的神经,有些是想利用《道德与法治》课消化一下其他学科的作业。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常为课堂纪律发愁;课堂气氛太“活”,有的学生趁机“捣乱”而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若教师过份严肃又使气氛变得死气沉沉,学生不参与配合,教师演独角戏,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
5. 社会和家庭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在农村,人们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也不高。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来是为了考上高中、考上大学,他们关心的是语文、数学科目的分数,正是这些认识上的偏差,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四、工作建议:
1、强化监督,科学评估。
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未来学校竞争的重点体现在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普适性和个性化。普适性重在质量,质量越高,越适应社会的需求;个性化重在鲜明,越鲜明越受社会青睐。要达到这一目的,具体途径就是课堂。因此通过课程设置来发掘学生潜力,才能实现学校的育人的目标。科学评估,开足开齐课时。《道德与法治》学科无论在家长、学生、甚至是教师眼中都把它做为副科对待,在这种不重视的思想指导下,《道德与法治》被挤占就很正常了。但历经课改多年,学校领导、教师、家长越来越认识到德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为了保证《道德与法治》课能开齐上好,建议上级部门和各校教学评估中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开课、上课、学生的成绩考查作出科学的规定,并在平时的检查中认真落实。
2、构建体系,明确标准。
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许多因素和条件。其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新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发挥学生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的评价策略(是应以学生的考试成绩还是以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为为主要评价标准)和手段还有待完善。
3、开发资源、拓展空间。
充分利用社区和街道及家长资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搭建展示的舞台。
4、加大投入,改进设施。
教学设备是完成教学内容的保证。我校中心校已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个别村小没有电视、网络、电子白板等,这些现代化的设教学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各学校增添教学设备,大力改进教学设施是加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重要因素。
篇6
关键词:行为导向;任职教育;装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
任职教育装备教学是培养学员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员熟悉装备、熟悉保障、熟悉部队的主要途径,更是满足学员岗位任职需求的关键要素。所以任职教育装备教学必须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源于德国的行为导向教学法倡导“以岗位活动为导向,以行为能力为本位”,主要是以岗位情景中的行动过程为路径,在教学中通过对学员的引导,让学员积极参与并展开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最终形成关键能力。
1在任职教育装备教学中采用行为向导教学法的意义
1.1有利于学员增强主体意识,转变学习态度
“行动学习”是行为导向内涵的核心。行动导向法包含了三个方面,一是为行动而学习,二是通过行动来学习,三是行动即学习。[1]行为导向教学法转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观点,向以学员为中心、以关键能力为中心和以学习领域为中心转变,唤起学员的主体意识。在教员引导下,学员自己去发现、去计划、去实施、去评价,由过去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1.2有利于学员提高综合素质,培养良好习惯。
行为导向教学倡导主动探索式的学习,在行动中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去验证,在行动中去交流、去沟通、去合作。促使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学习”和“行为”良性循环中得到不断提高,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1.3有利于教员更新传统观念,提高业务素质。
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也对授课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员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大都是教员无法事先预想的,若想“授业解惑”以至“传道”,不但要对本学科的前沿动态有相当的了解,并对具体岗位实践活动也要了如指掌。
1.4有利于构建全新评价体系,能力成果并重。
行为导向教学的学习评价是多元性的。以学员为本的评价的思维模式追求的不是学员对课程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存储,而是对岗位工作过程完整性的把握。以学员为本的评价应是双边的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2]通过相互评价,促进反思。教员对学员的评价更注重对学员学习的指导。
2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任职教育教学中的实施
本文以飞机与发动机维修专业中《飞机与发动机维护》课程为例,介绍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施。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目标是培养胜任航空兵部队机械师岗位工作的初级专业技术干部。《飞机与发动机维护》课是任职教育阶段的主干课程,为实践实训课,处在院校教育与部队实践对接的关键环节。
2.1依据培养方案,提炼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以适应不断变换、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 [3]行为导向教学的核心理念就是注重关键能力和任职岗位行为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考核评估都要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否也取决于结课时学员是否具备了关键能力。关键能力的提炼不仅要全面而且要干练,不仅要满足与当前岗位任职而且要兼顾后续发展。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模型和人才培养思路,参照课程标准,提炼了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目标,包括关键能力和创新能力,如表1所示。
表1 机械师关键能力
2.2分析行动领域,构建技能模块。
行动领域是产生于从业者的职业活动中一个综合性的任务。对于航空兵部队机械师而言,行动领域就是飞机维护、飞机维修、飞机放飞一整套完整的工作过程。机械师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负责地勤机组工作,对所维护飞机的整体完好、维修质量和放飞负责;二、熟悉所维护飞机、发动机的构造、性能、原理,正确熟练地进行技术操作和飞行保障;三、指导本机组机械员进行技术操作,检验操作质量;了解各专业人员在飞机上所进行的工作,掌握各专业机载设备的完好情况,协调本机各专业的工作顺序。
针对机械师的行动领域,将工作流程分解成若干行动任务,再将行动任务精细化成若干实训科目,按照科目的性质地位、训练目的、难易程度、综合化程度进行分门别类,在学员的学习领域构建基本维护、拆装技能、性能检测、机务准备四个技能模块,使学员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由单一到综合、由个人到团队、循序渐进地进行关键能力的培养。
2.3重构教学设计,优化实训科目
据航空兵部队机械师的岗位需求,我们采取反推的方法,从岗位需求推向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推向教学设计。与传统职业教育并行式的课程设计不同,行动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为串行结构。课程设计时,既要考虑岗位行动领域,还要兼顾学员的认知心理顺序。针对基于二者归纳抽象整合后形成行动顺序来编排教学内容,实现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高度结合与统一。行为导向型教学策略的教学内容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展开工作的过程,将教学知识点编排到各个“工作任务”当中,使学员在完成各个“工作任务”的同时获得岗位任职能力。依据教学内容设置实训科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列式教学、递进式教学、流程式教学等。基本维护、拆装技能、性能检测、机务准备四个技能模块中的各个科目是并列结构。四个技能模块的难度、复杂程度、综合程度逐渐增高。基本维护科目都为单一性的科目,拆装技能和性能检测科目都是综合性科目,大都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例如:液压收放起落架检查科目中包含着进出座舱、地面电源与地面液压泵的使用、顶放飞机等子科目。机务准备模块为模拟飞行部队进行飞机放飞前的准备流程而设置的综合性科目。此外,在实践实习中穿行模拟岗位任职、岗位练兵、模拟演练等活动,使学员的综合素质得到加强,管理能力,与人协作能力得到提高。
3开展行为导向教学法需注意的问题
3.1管控讲究策略
教学现场管理是实训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行为导向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实习团队是参照航空兵部队中队、分队、工作组模拟组建而成,既可锻炼学员的协作能力,又能起到互相学习、互为补充、共同进步的目的。但在组建实习团队时需注意避免“滥竽充数”、“搭顺风车”等情况,要为所有学员搭建一个施展个性能力的机会和平台,让每一个学员的位置都成为不可或缺的。与此同时,团队的稳定性和学员学习的积极性要得到有力保障,教员可通有所侧重地指导来平衡各实习团队的差异性。此外,实习安全一直是实践实训课的突出问题,保证安全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实习前做好预判,找出存在安全隐患的环节以及对策;二是实习时安排骨干重点盯防关键环节,采用合理的操作方法规避安全风险。还有,在教学过程中,学员时常会有质疑。这就要求教员夯实自身专业素养,充分做好各种预案,针对学员的问题,答疑解惑,并可因势利导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因势利导、抛砖引玉。
3.2点评及时到位。
精彩的点评是是行为导向教学法实施的亮点和精华。点评要注重三个方面:一、要找准问题,以最简短明了的语言来揭示症结所在,并给出处置方法;二、注重知识迁徙,针对学员的方案,说明其精彩之处,并延伸至其他经典方案,并指出不足之处,以相关的知识或案例来巧妙地启发学员,使其改进;三、坚持“人都会犯错,但能从错误中学习”的理念,不要打击学员的积极性,倾注学员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培养。
3.3注重作风培养。
培养优良的工作作风是任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也是机务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在实践教学中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加强对学员作风的培养。教员要让学员体会到,工作态度与工作作风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并关乎飞行员的生命和国家的巨额财产,从而引导学员在的实践过程中养成认真负责、迅速准确、团结协作、刻苦耐劳的维护作风。
4结束语
搞好军校的任职教育,培养学员的关键能力,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任务。只有遵循培养规律,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将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入到军队任职教育实践教学中,既符合任职教育的特点及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基于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合理推进,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创造出适合军队任职教育培训的新模式,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其应有实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7
关 键 词 中小学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儿童立场;规则意识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7)01-0011-03
2016年秋季起,使用了14年的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实施意味着一线品德课教师将展开新的教学探索。而研读新教材正是我们开启新旅程的起点。笔者发现,新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改进,深化了对儿童立场的认识,更加关注儿童发展这一主题。我们必须悉心解读,运用正确的儿童观引领教学,激活儿童内在的道德与法治意识,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一、强化规则意识,开启低段儿童道德与法治之旅
低年级儿童法治观念的培养从哪里开始?这是广大一线教研员和教师的困惑之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小学低年级(1-2年级)法治教育指出了明确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包括初步建立国家、国籍、公民的概念,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识;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规则公平的意义与要求等。
据此,笔者认为,低年级儿童法治观念的培育重点应该是在正确儿童观观照下的规则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新版《道德与法治》教材重视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对法治教育的要求,在一年级上册凸显规则意识教育的内容,并注重以螺旋上升的逻辑,促进儿童法治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旧版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材包含四个单元:“我上学了”“祖国妈妈,我爱您”“我的一天”“过新年”。其单元逻辑是时间序列,即开学后四个月,9月刚入学,10月国庆节,11月学自理,12月过新年。单元主题之间联系不强,各自为政。同时,每个单元的每一节课任务都比较饱和,学完一课后马上进入新课文的学习,课文之间也相对独立。新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也包含四个单元:“我是小学生啦”“校园生活真快乐”“家中的安全与健康”“天气虽冷有温暖”。规则意识教育的内容分布在各个单元之中:第一单元第三课第四个话题“这样做对吗”、第四课《上学路上》,第二单元第六课《校园里的号令》、第七课第四个话题“这样做对吗”、第八课《上课了》,第四单元第十三课第三个话题“冬天真好玩”。内容涉及校园规则、交通规则、游戏规则、课堂规则等,贴近新入学儿童的生活实际。
我们可从中整理出这样的规则意识教育逻辑:班级――学校――家庭――自然和社会。单元主题之间逻辑性加强,体现了一年级新生逐渐扩展的生活领域和认知程度的逐步深化,这一逻辑编排彰显了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1]。每个单元中每一节课的任务都比较聚焦,对儿童规则意识养成的引领是根据学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螺旋上升的,这有助于一线教师根据教材逻辑,引领学生逐步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遵循这一逻辑,通过组织相关内容的学习,开启低年级法治教育旅程,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帮助学生更加愉快、安全、舒适、有序地参与班级、学校和社会生活,实现自主发展。
二、彰显儿童立场,凸显道德与法治学习主体
2011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观照儿童立场,“从儿童出发”一直是各版本教材编写和教学的起点。小学低年级法治教育更需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才能帮助儿童逐渐树立道德与法治意识。
笔者在研读中发现,与旧版教材相比,新教材在诸多细节作了改动,具体体现在增加了歌谣和连环画,改变了话题的表述语言和对象等。这些细小的变化使教材尽可能涵盖了所有儿童的心理、个性、家庭等情况,它不只是面上的包罗,更有点上的切实关注,从真正意义上落实了“从儿童出发”的理念。
1.增
(1)歌谣
在知识点的表述形式上,新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依据教学要求,随文编写了14首儿童歌谣,比旧版教材增加了10首。例如,在讲述上学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时,旧版教材采用填空的方法,要求学生填写交通规则。新版教材则将交通规则融入儿童歌谣,让儿童在琅琅上口的歌谣诵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遵守交通规则,上学路上注意安全的意识。这一元素的增加启示我们,教学必须注重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把儿童的需求放在首位,而不是简单地追求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
(2)连环画
众所周知,儿童对阅读故事充满天然的喜爱。可以说,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儿童。旧版一年级上册教材只有“钟姐姐对我说”一则连环画故事。可喜的是,笔者在新版教材中找到了6则连环画故事,分别是“上学啦,真高兴”(第2-3页)、“交朋友”(第6-9页)、“小熊想提问”(第33页)、“危险是怎么发生的”(第46页)、“没早睡,真糟糕”(第49页)、“团圆”(第62-65页)。大幅增加连环画故事的数量,遵循了儿童心智成长的逻辑,体现了教材从儿童出发的思想。
2.改
(1)话题
旧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教材中,有一些话题的表述比较成人化。例如,第4页“新生活开始了”。对刚刚入学的儿童来说,很难理解“生活”一词,更不用谈“新生活”了。这一话题在新版教材中的表述改为“上学啦,真高兴”,笔者认为这像极了儿童日常会使用的话语,是从儿童的日常生活出发的鲜活语言。再如,旧版教材第41页“养成饮食好习惯”,“饮食”一词也是儿童不易接受的表述。而同样的内容在新版教材第43页表述为“这样吃好吗”。将话题表述改为儿童易于接受的语言,而且问题的提出方式也更能促使儿童主动反思自己的生活,规避了表述的“成人化”倾向。
(2)对象
上学第一天,是学龄儿童由幼儿园迈进小学新天地的特殊日子。改版后的《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用图片真实而细腻地表现了学龄儿童入学时存在的不安情绪,记录了儿童的成长轨迹,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对于使用本教材的小众对象――存在不安情绪的部分儿童,采取了真实、不回避、积极关注的态度,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大部分孩子对“小众儿童”的包容和关爱之情。
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个话题“上学啦,真高兴”中,第二页左下角图片中的小女孩就有比较浓重的亲子依恋和入学焦虑:面对第一天上小学的情形,她不肯进校门,紧紧抓着父亲的手不放。故事发展到第三页,小女孩正在挥手和父亲道别,虽然她的眼角还挂着泪珠,但可以看出她在老师的安抚和引导下已经能和老师牵着手,不安情绪已得到缓解。在新编教材中,同样关注“小众儿童”对象心理的,还有一年级上册第33页小熊想提问的故事(反映个别想参与课堂却不会提问儿童的困惑)、第62页至65页改编连环画《团圆》(反映留守儿童与家人团聚,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等。
我们在教学中,要敏锐地捕捉到新版教材传达出的这一信息,本着细腻而精准地为每一个儿童设计教学的观念,不忘记、不放弃教室里的“每一个”,注意教学艺术,在无形中给予学生特别的关爱,帮助全班儿童开启对道德的认知,这才是“为了一切的学生”。
(3)绘图
众所周知,随着时代的变迁,教材的绘图风格也是与时俱进的。旧版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的图画则风格接近民国时期的漫画,色彩鲜艳,人物憨态可掬;新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图画风格清新,色彩更加柔和,人物绘制写实,更贴近当代儿童的审美。难能可贵的是,新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的版式拥有更多的留白,让儿童阅读起来眼睛更加舒适,充分显示了对儿童身体健康,特别是用眼健康方面的生命关注。
三、尊重儿童权利,引领教师提升道德与法治素养
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更要尊重儿童的权利,这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所表述的基本理念。享有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一个儿童的基本权利。新教材的使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即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各地教材在几次修订中,都在不断深化对儿童权利的认识。此次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删减了部分照片,并用图片替换等,表现出对于尊重儿童权利的重视,并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与想象空间。
1. 删
旧版一年级上册教材选取的53张照片中有34张涉及真实儿童的镜头,占照片总数的64%;而新版一年级上册教材选取的20张照片中仅有6张涉及儿童镜头,占总数的30%。如此占比下降近一半的现象,再一次让笔者看到了教材改版对儿童人格和个体生命的尊重与爱护。
儿童照片的使用本身涉及肖像权的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即便是征得儿童和家长同意后使用真实儿童的照片,无论是正面形象还是负面形象都可能会带给当事儿童无形的压力:正面形象的儿童是不是就不能犯错?否则同班同学等身边的人也许会指责他们“拍一套,做一套”;负面形象的儿童(据笔者了解几乎都是依据旧教材要求摆拍的)是不是就总是犯错,不能进步?否则同学等身边的人也许更会指责,甚至取笑他们是天生的后进生。无论是教材编写亦或是教学素材的选取,我们都应谨慎使用真实的儿童素材,注重保护每一个儿童的尊严和权利。
2. 替
旧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教材使用了53张实景照片,而新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仅使用了20张,实景照片数量大幅下降,并用图片替换了部分照片。
例如,旧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一课“开学第一天”,选用了一张红衣小女孩背书包站在学校跑道上的照片;而新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一课“上学啦,真高兴”使用了一张图片作了替换。相对于写实性较强的照片,这张图片描绘了一个小男孩背着书包站在镜子面前的形象。儿童在学习时可以把小男孩想象成自己或者自己的亲朋好友,从而给予儿童更大的想象延展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都在尝试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选取符合地方教学实际和班级儿童学情的资源。《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以基础性的行为规则和法律常识为主,侧重法治意识、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这要求一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教育素养,在开发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强化对每一个儿童权利的尊重。
康德说:“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这位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的话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表达了对人类尊严的重视。正确的儿童观必然是回到人本身,给予教育对象――儿童以充分的尊重,认可儿童是一个个鲜活、独立的生命个体,而不是成人的附庸。在道德与法治的新旅程中,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儿童立场的认识和理解,从儿童的身心发展实际出发,关注每一个儿童的生命成长和个性发展。
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 道德与法治 应用
案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与实践相关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课程中的内容,并能深刻理解其中的内涵。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课堂上的互动活跃性,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想结合,能够提高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氛围中真正理解到课程的内涵,从而帮助初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同时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关于案例教学中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用的原则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初中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能够养成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该门课程的内涵。在教授该门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合适的案例,来提高教学效果。这其中就涉及到教师如何去选择合适的案例,关于案例的选择,可以采用如下几个原则:
1.能够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此,在应用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选取合适的教学案例,案例必须具备明确的是非立场观点,同时需要包含合适的道德立场,能够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让学生明白正确的是非观。《道德与法治》该门课程时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制观,通过选用具有正确价值观的案例,能够让学生明白是非,能够通过案例向学生呈现什么行为是对的,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错的,是不能够去触碰的,从而让学生能够对是与非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案例要坚持贴近生活现实。《道德与法治》课程所涉及到的都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都需要紧扣生活。对此,关于该门课程,采用案例教学中,同样也对于案例教学中所引用的案例也需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教学案例必须是源于生活并实际反映现实生活。来源于生活的案例能够让学生从书本上了解到实际生活,而不是仅仅只知道书本理论知识。贴近生活的事件,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现实生活,让学生更加了解实际生活的现实。
3.案例要紧跟时展步伐。在案例教学中,所选取的案例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进行更新,必须是能够反映当下的实际生活的案例。关于道德与法治,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变化,对此,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趋势来进行案例的更新。教师在选取案例中,通过选取一些最新的热点案件,让学生能够了解时代的道德和法治的发展。
二、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功能
1.思导学的功能。案例教学法,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对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案例教学发通过选取合适的案例应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治观点,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案例教学法,对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教师能够通过案例法来带动学生在案例中学到知识,明白法治中的是与非。案例法能够起到一种导学到思的功能,能够带动学生在案件中去思考,在思考中让初中学生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2.激发体验的功能。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案例,来领会案例与寓意。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案件,自己去领悟,从而让学生自己通过案件去明白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哪些行为是值得提倡的,通过案例法,让学生在案件中去体验。
三、案例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方法
在精心挑选合适的案例之后,就需要教师通过采用合适的方法来进行案例的教学。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讲案例在课程课堂上加以应用。关于如何应用,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步骤进行。
(一)优化师资队伍
首先,关于案例教学,需要配备一些比较专业的教师队伍,需要教师即具备法律相关知识背景,同时也需要教师具备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方面的背景。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比较重要,对此对他们的要求也比较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素质、政治修养、道德品质以及自身的性格特征,都会对案例的分析产生影响,只有配备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对案例进行剖析讲解,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认同。对此,培养一支道德品质高尚、理想信念坚定,具有睿智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明智的分析力和判断力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案例教学实施的关键。因此,学校应对培养专门的优质师资队伍,从而能够更好地上这门课程,让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明辨是非的正直的人。
(二)选择典型的案例
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案例的选取,前面已经谈及关于案例选取的几项原则,对此,教学在课堂讲课过程中,需要从这些符合要求的案例中选取最为典型的案例,通过该案例来为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其中所包含的知识。教师在授课前,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对案件进行筛选,从而使得课程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去思考
教师在为学生授课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思考得出来的知识能够更加印象深刻。我们都知道,知识的学习主要是看是否能够被学生所灵活应用,而不是看到底给学生讲解了多少,知识只有通过应用才能被学生掌握。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案例进行阐述,让学生自己对案件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给学生以提示,引导学生去思考,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从而达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采用引导学生去思考,采用启发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案件背后所要表达的含义,让学生在案例所提供的特定的、真实的情境之下,通过教师提问、平等对话等方式来带动学生思考,这种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自己主动思考,成为课堂上的主要角色,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思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明辨能力,同时也能掌握知识,让学生在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锻炼和提升道德辨别力。
篇9
文/耿引循
《老老恒言》云:少视听,寡言笑,俱足宁心养神,即却病良方也。《广成子》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老老恒言》说:老年人应该少看、少听、少说、少笑,一心一意地宁心养神,这才是健身祛病的最好方法。《广成子》中有:不把神浪费在看和听上,保守元神,使心处于一种宁静的状态,人的身体自然就健康了。
少看、少听、少说、少笑,这种养神的方式,简言之,就是闭目养神。
中国传统养生观认为,视、听、言、动,都属于外向的消耗;闭目塞听、不思不动、精神内守而不外泄,则是内养。《黄帝内经·素问》指出:“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静则神藏,躁则神亡”,讲的是宁静可以使元神收藏,身体健康;而躁动则让元神耗散,容易生病。尤其当人到老年时,阴阳气血均不如前,过动、多耗是不利于健康的,而闭目养神实在是一种非常适合老年人的养生方式。
闭目养神时,双目微合,排除外界各种干扰,使自己处于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
坚持闭目养神,就是在给我们的生命节约能量,减少消耗,从而达到保护阳气、护守、延缓衰老的目的。
童心·蚁食·龟欲·猴行——古人的抗衰四法
文/赵铁锁
《黄帝内经》中有很多具体抗衰延寿的方法,比如“精神内守”、“形劳而不倦”、“高下不相慕”等,后来人们根据这些记载进行延伸,整理出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这就是“童心、蚁食、龟欲、猴行”四法。事实上,这套方法不仅有利于健康,对女人的容颜也有很好的帮助。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1.童心:生命永葆青春的保证
童心是一剂抗衰老、保健康的良药。很多女人看起来要比同龄人年轻得多,她们有一个共性:都有一颗不老的童心。科学研究也已经证实,保持童心是抗衰老最重要的秘诀之一。
2.“蚁食”:节制、节律、节忌
“蚁食”是说吃饭时像蚂蚁那样不挑食、不多食。如果将这个概念继续延伸,可以用饮食有节来概括。
所谓“节”,一是节制,指节制饮食;二是节律,指饮食要定时定量;三是节忌,指要忌口,身体不需要的、对病情有妨害的、不清洁卫生的饮食,均为禁忌。
饮食有节首先要注意不偏食、不嗜食、不多食。科学饮食观需要重视饮食节忌,五味能入五脏而起作用,如辛味多有发散和行气活血作用,故能解表止痛化瘀,过剩则能散气;甘味多有和缓及补养作用,故能养阴和中,多食则能变塞气机,使腠理不通;酸味有收敛固温作用,能治久泻、脱肛和遗精,多食则易使筋挛;苦味有燥湿和泻下作用,故能除湿泻火、通便健脾,多食则寒中;咸味有软坚润下作用,能散结、治痰核瘰疬、通便等,多食则导致血凝。
3.龟欲:莫让心房惹尘埃
乌龟因其寿命之长,向来被养生学家视为祥瑞的象征。我们在养生保健中要向乌龟学习与世无争的胸襟和一无所求的淡泊。 “龟欲”说到底还是调节情绪的问题。对女人而言,不良情绪可能给各种损伤容颜坏分子大开方便之门,成为影响心理和生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女人一定要学会正确面对生活,摆脱压在心头的重担,让心灵得到解脱。
篇10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互动式 教学模式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互动式课堂教学概述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本来是一项集思想、教育为一体的科目,他不仅在思想上教育学生,对学生在思想中循循善诱,让学生在该年纪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观念,更在教学上让学生燃起教学兴趣,更好地学习基础知识。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利用老师教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方式,不仅起不到上述作用,而且让学生渐渐失去了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初中课堂中引进互动式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为师生课堂互动过程,叫教学是为动态的发展过程。这种模式让师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古板模式,而是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形成学习者和教学的互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学习更加感兴趣,而且可以快速的学以致用,学习效率更高。在现在的条件下,很多学校都已经开始应用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而且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相对于小学阶段来说,这个阶段的学生在思想上以及心理上都有很了很大的成长,随着年龄的不断成熟,对社会中的事物认知能力也有了自己的见解。而且随着之前教育基本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他们对传统模式产生了厌倦,再使用传统模式来教学已经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模式正好满足了这个阶段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利用各种情景等教学方式,让孩子在老师的带动下融入到各种情景中,在各种自我探索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这样不仅使得教学更加简单,而且更加容易的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但是,互动式教学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我们的学者以及老师不断探索。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师交互性教学模式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通过案例对课文中的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类似听故事的方式学习课本中的知识,通过案例感染学生、引人入胜。自觉学习课本中的知识。
例如,在《对社会负责》一课中,老师可以选择一个案例结合课本进行讲解。先把陈光标的故事讲解给同学们听,然后针对故事通过几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及对任务、知识的认识理解。你们佩服陈光标吗?想不想成为他这样的人?为什么他可以得到人民的爱戴和尊重?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人是到对社会负责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利用这种师生之间的良性循环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互动性教学模式下,老师不再是之前的引领着和权威,而成为和学生一起的参与者和引导者。老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之前的问答交流方式而是一种新型的探讨方式,让老师和学生成为朋友,师生互动,互相启迪。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需要老师更多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不断积累。
2.辩论法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这是教育家杜威很早之前就有的观点,但是在当时很少有人理解,在毕竟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是一个比较严肃的话题。但是,现在看来,教学本就是生活得一部分,我们往往通过生活中的人和事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刻。只是,生活这个大讲堂所传授的知识没有特定性。我们通过这样的事件启发教学模式,从而有了辩论法教学模式。辩论法教学模式就是将课堂生活化,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引入当下生活中的案例,和学生一同探讨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各抒己见,在辩论中,让学生明白课文中所讲授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这种辩论法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独立性。
3.模拟法庭式教学法
所谓模拟法庭式教学法就是情境教学的一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已经开始涉及很多法律法规学习,在学习这些方面的知识时,利用前面提到的两种教学方式很多时候找不到相应的案例,然而枯燥地讲授课程又不能很好地起到很好地教育效果。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模式法庭式教学法对该法律知识进行讲解。
例如,我们接触到的“三鹿奶粉”事件,可以采取模拟法庭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案件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审理,学生通过分组的方式充当检察官、审判员、审判长、律师、原告以及被告等。让学生在自己的角色中充分发挥,在角色扮演中了解整个案件,并在互动中学习了解各种法律知识,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让学生对学到的法律法规有一个更加确切的认识,增强法制意识。
三、结语
互动式教学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贴近生活的独特性,让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变得容易许多。面对其他课程以及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长久发展来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文希望可以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互动式教学模式起到些许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开秀.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4.
[2] 王双燕. 初中思想品课互动式教学法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