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15 17:5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学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物化学 生物教育 教学方法 重要性
生物化学是一门运用化学的方法和理论研究生命物质的一门生物学科。其任务主要是了解生物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从早期对生物总体组成的研究,进展到对各种组织和细胞成分的精确分析。在其研究范围中,也融入了物理学、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及免疫学等理论和技术,而且与其他医学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与交叉。因其研究内容比较深奥抽象,发展的也比较快,所以学习难度比较大,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基A课程。生物化学的很多知识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对于高师学生毕业之后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生物化学的学习内容
在我校高师生物教育课程中,生物化学这门课程往往被安排在大二学习。在这个时间,学生们已将掌握了一定动物学和植物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掌握。但是由于下学期学生们要进行教育实习,很多学生会认为它只是一门生物教育的必修课程,其与今后的职业和教育实习关系不大,在考试前突击应付考试就可以了。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时刻强调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既要考虑教材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新知识的拓展,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关注度。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生物大分子。这是生物化学内容的第一部分,介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核酸的结构和功能、酶的催化性质及在医学上的应用。在教学中要强调这些基础知识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2.代谢及其调节。包括糖代谢、脂质代谢、生物氧化、蛋白质分解与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等。3.基因信息的传递。介绍DNA生物合成与修复、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细胞信号转导等。4.专题篇。包括血液与生物化学、肝与生物化学、维生素、水与无机盐代谢、酸碱平衡、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原理及应用。以上是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我们要重视其内在联系,重视基础知识,重视内容的衔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的授课形式要从讲述课本内容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提高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效率。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现总结几种对于生物化学教学较好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处于教师讲解和学生思考之间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能使学生原本闭塞的思维活跃起来,形成探究的欲望,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观察问题,寻求多种解题思路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这样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学科是具有活力的学科,仅仅依靠课本和老师的讲述,学生们很难体会到它的生动及活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知识点与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生物化学涉及许多复杂的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式,尤其是对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这一部分,既相互联系,又存在本质性的区别。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病例讨论其联系与区别。例如:给酮血症的动物适当注射葡萄糖后,为什么能消除酮血症?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梳理出了解答问题的不同路径,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辩论和思考,帮助其得出自己的结论。
三、加强实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实验是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教学目标而组织的教学活动,是科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典型化的重现。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试验教学在生物化学学习中应该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往往因为试验条件不足,限制了学生动手探究知识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试验教学,这样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协作精神及民主讨论的科学作风。
近年来,很多生物学教师在生物化学科研方面都取得了进展,通过实验课,教师可以把新的科研成果分享给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接触到了最新的技术,又可以促进教师继续创新研究。科研促进教学,教学问题在科研中得以解决,相辅相成,这也是我们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
总之,生物化学的内容在不断的更新,除了要参考一定的权威性教材外,还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学生应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重视生物化学的学习,这样才能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时展需要的合格生物教师。
参考文献:
[1]王艳君,陈盛.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生物学杂志,2012,(05).
篇2
关键词: 高三生物复习 概念教学 核心概念
在高三生物的复习中,为什么要进行概念的复习教学呢?首要原因之一是生物学概念是学生正确答题的重要知识。其次,概念的复习教学也是符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课程标准》关于“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这一理念有这样的描述:“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课程标准》关于“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有这样的描述:“《标准》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课程标准》中的这些要求无疑传递了这样一个重要信息:要求重视“核心概念”的教学,简而言之,为体现国际科学教育中“少而精”(lessismore)的原则。生物学教学应由追求对繁杂的生物学事实性知识的记忆,转向对“核心概念”的深层次理解。
什么叫“核心概念”呢?在词典中,“概念”一词的解释是:思维的基本特征形式之一,是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把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核心”指的是中心的,重要的部分,这样说来生物学“核心概念”指的就是生物学中重要的概念。比如,“细胞”“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免疫”“种群”“基因突变”“伴性遗传”“细胞全能性”“分化”“效应器”,这些核心概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认识和实践积累下来能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生物知识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生命科学的“细胞”,是学生终生必备的知识。
因为是反映事物的共同特点,所以概念是抽象思维的起点,是判断推理的基础,科学认识的成果首先是通过概念来概括和总结的,科学中的原理、规律等都是以概念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教学中的概念亦是如此。在生物教学中使学生正确、准确地理解生物学概念尤其是“核心概念”是学生学好生物学的基础,但是,要理解和应用这些“核心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总感觉很难,毕竟这些概念不像日常生活用语那么频繁,要让学生上完一节课后就能理解和使用这些概念,确实不易。在每次的作业和考试批改中,老师们都能发现学生因为对课本的重要概念没有理解透彻而造成选择题错选或简答时用错概念的现象。下面我们来看看学生因为“核心概念”没理解到位造成错误的实例:
【例1】(2011山东高考2)下列各项中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的生物学过程是
A.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
B.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
C.小麦花粉经离体培养形成愈伤组织
D.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
这道题,几乎每个答案都有学生选中,为什么呢?很显然,学生没有把握“体细胞”和“全能性”两个概念。首先“种子”不是体细胞;其次,“全能性”这个概念课本是这样描述的:“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对于概念中的“个体”二字,如果教师在复习教学中没有强调的话,学生出错也就不可避免了。
【例2】(2011年福建高考题2)下图是夏季晴朗的白天,玉米和花生净光合速率(时间单位、单位叶面积吸收CO的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
A.在9:30~11:00之间,花生净光合率下降的原因是暗反应过程减缓
B.在11:00~12:30之间,花生的单位叶面积有机物积累量比玉米得多
C.在17:00时,玉米和花生的单位叶面积释放速率相同
D.在18:30时,玉米即能进行光反应,也能进行暗反应
这道题很多有同学选择了D答案,为什么?原因还是学生没有掌握“净光合速率”这个概念。虽然这个概念课本中并没有,但所有的高三生物老师肯定都不止一次地解释和强调它的重要性。关于“净光合速率”的概念,教师至少要让学生记住下列内容:“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一般可以用植物释放到空气中的氧气生成速率、或植物从空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的净消耗速率或有机物的积累速率表示,当净光合速率为0时,表明此时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等于光合作用速率。”如果教师在复习课中能经常强化这些知识,学生出错的概率自然就会降低了。
【例3】(2013年厦门市高三质检13)下图是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A.效应器5是指上肢的肌肉组织
B.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方向传递
C.3处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到大脑皮层控制
D.神经递质能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或上肢肌肉细胞
这道题是错误率很高的一道题,非常多的学生选择了D,显然是学生没有很好把握“效应器”的概念,课本是这样描述的:“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教师如果在复习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到括号内的内容,学生对“效应器”这一概念的理解就会更加准确,考试中也就不会出错了。
【例4】(2012上海卷8)下图为细胞内染色体状态示意图。这种染色体状态表示已发生(B)
A.染色体易位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倒位
D.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
这道题概念就有四个,完全是考查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情况,学生也常错,很多选择了D和A,原因当然是学生没有掌握好“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易位”“染色体倒位”“基因重组”这四个可遗传变异中的重要概念,而书中关于“基因重组”的描述是这样的:“基因重组的另一种类型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篇3
一、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1.加深理解,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生物实验是检验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实验,学生丰富自己的感官认识,活化学到的生物知识.有的生物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单靠教师的语言讲述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在实验过程中,W生仔细观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将枯燥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在思想放松、心情愉悦的情况下自主学习知识,更容易接受和巩固相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只是被动而机械地接受知识,就会影响学习效果,使学生失去内在的学习动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最前沿的生物知识.比如,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用一滴血检测你体内潜在的疾病”这一生物学前沿科学,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引导,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去模仿、去创新,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实验中出现的有趣现象,在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生物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动手,亲自操作实验的整个过程,手、眼、脑并用,准确、灵活地掌握实验的各个步骤,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点,化抽象为形象,再通过思考和分析将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生物实验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是严肃的、认真的、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任何一点疏忽都会导致失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于他们以后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提倡开放、创造性的探究,更要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化操作,使学生形成积极、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养成尊重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解释.
5.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探究.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实验是学生学习生物的重要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再局限于教材给定的实验方法,放手让他们去思考、去探索,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操作,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享受实验的乐趣,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
二、改善农村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对策
1.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该重视农村中学生物实验室的建设,使生物实验教学走上正轨.在实验室的管理上,学校要制定完善的实验室使用和登记记录,教师在实验前应做好实验的准备和登记,培养学生爱护实验器材的观念,实验过程中应监督学生是否按照规定完成了实验以及是否损坏了实验仪器等,使生物实验教学落到实处.
2.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实现实验教学的多样化.对于实验材料不充分的学校来说,教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制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教师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制作一些简单的实验材料,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一些因季节因素而无法完成的实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从网络上找到一些有价值的实验视频在课堂上展示,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篇4
关键词:高中 生物 实验 创新能力 培养 重要性
一、生物实验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生物实验与常规的课堂教学相比,多了很多实践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活动项目,也是生物吸引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点。探究性实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经历了质疑、思考、动手、分析、解疑的过程,符合中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利于学生把已有的生物学知识系统化,整体化,从而转化为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学生的整体素质优化增添坚实丰厚的生长点。如在“叶绿素的分离和提取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巧妙地将问题设计成新的探究点,让学生探索,比如:滤纸条的制作时为什么要剪去两个角?用滤液划线时为什么要细、要齐等探究问题的提出,会促使学生设置必要的对照实验,并从中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探究,把知识真正内化,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知识迁移的能力,很好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二、生物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学习意识
素质教育要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包括了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增长以及学生各项动手能力的发展,而实验教学就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生物科目的知识不仅仅是学生的文化课的教育,而且还有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往往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难。因此,生物实验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提问,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在平时生物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通过日常生活中现象的观察:在做菜馅时,加入盐就有水分渗出;对农作物施肥过多,就会造成“烧苗”的现象。通过现象观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同时让学生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在得出结论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继续发现问题,如植物细胞会由于过多吸水而涨破吗?植物细胞在高浓度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还能复原吗?让学生充分挖掘问题的实质,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与探索,能更好地理解知识,获取学问,而且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培养了科学研究方法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三、生物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以及思维方法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时期的教学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一定的能力以及学习、思维方法,在生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就要用到观察这种能力,要正确分辨土壤中有什么种类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有什么特点,它们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就必须细细观察;并且还涉及到取样方法的选择及物种数量的统计,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性和耐心;又如在必修1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时,为什么要向试管中注入等量的麦芽糖、加入等量的酶试剂、反应进行相同的时间?为什么不同温度酶的反应速率不同?学生就会积极地为这些“为什么”而思考分析,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对现象的观察、问题的探究与概念的形成,使知识理解、结论的检验、思维的发展融为一体,在手脑并用的实验中得到锻炼,这对于学生掌握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形成一种较为系统性的思维方法,不仅仅是用于实验,并且对于学生平常的决策、办事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已上升为一种理论指导方法。
四、对生物实验过程中的各项事件进行分析,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是,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致使实验失败。此时,实验分析就显得很重要,即可找出并排除影响因素,又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甚至可能还有意外的收获、新的发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有分析问题的习惯及思维方法,分享体验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的快乐。如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实验的难点是如何画又细又齐的滤液细线,很多学生得到的实验结果是:四条色素带比较模糊,不清晰。指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学生分析总结出了一些不错的方法,如:直接用尺子为界,用毛笔沿尺子画几次即可,又有人提出用两片的载玻片为界来画线,效果都不错。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分析实验结果比得出结论更重要。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和追求科学、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也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实验的艰辛、复杂,有利于学生在亲身经历实验过程中磨练出求实、探索、创新、协作的科学精神。
科学实验还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细微的学习习惯。实验的过程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法,实验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规范严谨地操作,不怕失败坚持改良实验,才会得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实验就无法成功,这就对学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需要学生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细致认真的观察方法等,而学生在满足这些要求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素养。
总而言之,生物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任课教师去认真对待。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多学习、多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文化素养,为更好的实现生物教学的有效进行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环境保护意识;必要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069-02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瓶颈。虽然实践证明环境污染问题需要综合经济、科技、文化等手段加以解决,但无论采取何种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都必须以全社会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为基础。环境保护意识通常是指人对环境本身和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同时也是人类持续调整自身行为,使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自觉性表现。很显然,环境保护意识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对环境的认知水平,包含诸多主观因素,如感知、思维和情感等;另一方面是指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程度,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不可或缺。
1992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在《地理教育国际》 中指出,现代公民的环境教育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养,还应注重环境价值观的培养,它将直接影响人们在面对环境问题时的决策。2003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提出将环境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知,通过环境保护教育培养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是解决当前环境污染问题的必经之路。众所周知,中学阶段是科学知识、个性倾向、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笔者认为,在中学阶段进行环境教育,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进步与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中学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必要性
目前,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同,我国利用电视媒体、杂志、网络等多种渠道进行了大量宣传,但在学校,对环境保护教育仍缺乏足够的重视。我国颁发的《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应使环境保护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加强中小学教材有关环保内容的研讨和讲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中学各类学科中,生物课程无疑是一门与环境相关内容联系最密切的学科,因此可以把环境保护教育融入生物教学之中。据统计,初中生物与环境相关的知识点超过40个。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主张,鉴于生物课程的知识内容,中学生物课程的教学适合且应当分担环境保护教育的重任,大力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对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尤为重要。
教育在不断发展,中学生物课程教学也应与时俱进,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学习”的层次上,还应将部分生物学知识与环境保护密切联系,对知识进行外延。即利用生物知识,引导学生去认识自然现象和环境变化规律,甚至分析环境污染问题,从而实现知识学与用的有效结合。
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方法
1. 深挖教材,利用课堂教学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中学生物教材涉及若干与环境有关的内容,但通常只是进行泛泛列举,没有进行深入阐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对相应的环境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并构建相关知识网络,以便于学生掌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务必找好环境教育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避免牵强附会,同时还应适当把握内容的比重和深度。比如,可利用教材,将初中生物的基础知识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等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正确的h境观,使他们逐步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自觉参与环境监督和宣传等实践活动,尝试解决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以下列举的是可与环境或环境问题建立密切关联的生物学知识点:①从全球环境的角度理解生物圈,保护生物圈对全人类而言意义非凡;②生态系统的类型、我国生态破坏现状及原因,生态破坏引发的后果;③植树造林利于稳定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避免水土流失,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④工业污染、乱砍滥伐、过度渔猎或放牧等人为因素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⑤物种侵袭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与启示,如凤眼莲对滇池的入侵、海洋爆发赤潮的原因等;⑥环境因素可造成生物的基因突变,如辐射导致畸形胎儿的产生频率增加;⑦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可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如对水中重金属的吸收;⑧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手段培育工程菌,利用工程菌的新陈代谢功能净化水中污染物,如利用基因工程菌净化海面上的石油或水中的农药;⑨结合土壤污染、水源污染和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的迁移污染等进行教学,使学生懂得基本的食物中毒预防方法,从而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上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重性,培养他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勇气和担当,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使之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习惯,从而利于将来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笔者认为,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教师是关键。为此,生物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增强生物课的实用性。
2. 教师环境素养的提高与考试内容渗透
通过生物教学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能否取得成效还取决于生物教师环保素质的高低。首先,教师自身应该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其次,教师要具有将相关生物知识与环境保护知识进行关联的业务能力。建议教育部门通过对生物学从教人员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相关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环境保护教育认识水平、环境保护素养和业务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从知识、技能、价值观3个层面结合实际开展环境保护教育。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考试依然是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也可以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所以生物学考试内容若与环境污染问题相关,就一定可以引起学生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对此,笔者建议生物考试可要求学生应用生物学的基本知识来解释简单的环境污染问题。
3.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投身大自然,开展课外环保活动
课余,教师可组织郊游、夏令营等课外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认识生物、生态系统及自然环境,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在这些活动中,可引导学生了解当地土地、水资源等的污染、保护和利用现状、工厂排污情况等,针对开发与利用当地资源活动中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情况进行了解。通过这类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污染和生态破坏就在身边,保护环境势在必行。
4. 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节日开展环保宣传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环境保o意识,教师可利用与环保相关的节日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讲座及知识竞赛等,还可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或学校广播等宣传我国的环保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等。
我国历来重视环境保护,注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学阶段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是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一环,对改善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中学生物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相融合渗透,是生物课程综合改革的必然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在生物教学的实践中切实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和环境污染问题,从小培养起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成为环境保护的担当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需要,也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钟云华,邓睿.中学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施[J].云南环境科学,2004,23 (增刊1):93-95.
[2] 安雪丽.中学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80.
[3] 项德文,张萍.中学生物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109-112.
[4] 赵彬.生物教学中学生环境素养的培养[J].科技教育创新,2009,(13):255-256.
[5] 张书刚.浅谈中学生物学教学渗透环境意识教育[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5):429-430.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合作学习;应用策略;教学效果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许多学生都会感觉到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讲解方式较为枯燥,因而不能以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投入生物学习中,而生物作为高中阶段的重点学科,其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去探究,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一、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国外已经有着几十年的运用历史,但在国内这个名词的出现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在实践的积累下,国外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傲人的成果,建立了一套非常成熟的教学体系,而国内则不然,在教学中的许多地方还需要讨论探究。高中生物作为学生在这一阶段学习的重点学科,其知识点涉及面较广,教学内容较为复杂,而教师在教学中仅仅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机械地将书本中的内容通过口头表述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使得学生产生厌烦、倦怠等负面情绪,其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尽如人意。如果教师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组内可以与其他组员建立一种非常和谐的交流关系,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及时在组内进行消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吸收来自其他组员的信息,克服交际恐惧,有助于班级凝聚力的提高。
二、如何运用合作学习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效
(一)设计合理分组原则
在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首先要明确分组的原则,要让学生积极地谏言献策,教师再对学生反馈回来的建议进行整合,挑选出认为可行的建议,再加上自己的思想,最后进行合理分组。从大的方面讲,教师在进行分组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学习成绩和性别比例几个方面。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个班级分为五至六组,每组五到六人,在这五至六人中首先要同时存在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和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以便于学生相互学习其长处,共同进步;其次,男女比例要尽量保持平衡,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组内同学通过交流的过程会建立起更加深厚的友谊,而这种友谊也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注重组内讨论成果
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尽量采用“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即将课堂大部分时间都交给学生,学生主要是自主学习,而教师在其中只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也会收获自主学习的快乐,能培养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对所要教学的内容进行课前引导,然后给每个小组布置探究任务,让学生在组内进行思考和交流,并轮流发表自己对教师所提问题的见解,最后总结出一个最合理的答案并在课堂上分享。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反馈回来的答案,并加以整合,进行针对性讲解,以加强学生对不懂的知识点的理解,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例如,在《细胞的基本结构》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可概述其内容,将此章节整体框架进行归纳,随后可以提出问题:植物细胞中有哪些细胞器,动物细胞呢?学生要解出此问题,首先就要明确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知道了这个最重要的区别就不难总结出动物细胞中的细胞器有:线粒体、高尔基体、中心体、溶酶体、内质网、核糖体;植物细胞中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液泡、核糖体,学生在组内要积极交换意见,充分地体现出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在合作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生物学知识更加完善,这便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而在实践教学中由于我国现行高考体制的影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这种观念显然与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而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是会考试的书呆子,难以在社会中立足。合作学习的教学目标就是将学生培养成健康、有合作意识、有竞争思想的现代化人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团结协作的快乐。例如,教学《细胞呼吸》一节时,可让学生进行分工协作,将一个大知识点细分为若干的小知识点,如让学生分别解决分类、应用、呼吸链及影响因素的问题,随后组员将各自总结的答案进行汇总交流,表达于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
三、结语
“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学效率,使得学生不再是只会考试的应试机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团结合作的快乐,能在集体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这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对他们来说将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作者:何华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第二十三中学
参考文献:
[1]龙俊.高中生物学科学生合作学习策略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06).
篇7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预习 实施策略
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和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与学生的成长历程相比,学校教育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往往对学生的人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我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其中,预习就是一个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很好的途径。然而,如今很多教师和学生恰恰容易忽视预习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生物学科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它对于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如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要想真正地学好这门学科,仅掌握一些生硬的生物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在开展生物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明确预习的重要性,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努力通过有效的预习活动来提高整个生物教学活动的质量,从而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一、预习在生物学习中的作用
1.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
在教学中,为了使教学活动具有针对性,教师往往会列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主有次,提高学习的效率。然而,这也容易桎梏学生的思想。例如,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指引下直奔主题,而忽视了其他一些“非重点”的知识。要知道,在科学领域,并没有所谓的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很多科学家所创造的科学成就往往就是从一些“不重要”的小细节入手的。在预习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探究任何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让学生拥有一个自由的探索空间。而在自由的探索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往往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有效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预习环节中,学生需要调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对教材上的新内容进行理解和判断。在此过程中,利用哪些知识,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都要依靠学生独立完成。这样,经过长期的锻炼,学生自然能够提高自己搜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得自学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3.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在课堂上,那些上课积极发言,反应活跃的学生往往都是“肚里有货”,这些学生都提前做了“功课”。这样,在课堂上,当教师讲到某个知识点时,学生才能与教师有“共同语言”。倘若学生在课前连教材都没有翻过,压根不知道这节课要上什么内容,在上课的时候,就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走,往往是教师指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从而导致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发挥,而只能听凭教师的“摆布”,掌握一些机械的知识。所以说,学生经过课前的充分预习,可以在课堂上有更多的东西拿出来与教师一起探讨。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能够与教师共同探究和思考的知识探究者。这样,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教师指导学生实施有效预习的策略
一些学生在教师提出预习要求以后,往往就在上课之前把教材内容大致地浏览一遍,这样就算预习过了。事实上,这种预习并不能称之为有效的预习,真正有效的预习活动需要讲求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为了保证学生的预习效果,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适当的指导。
1.利用问题引导学生预习。
很多教师在新课结束以后往往会针对下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事实上,这就是一种比较有效而又便捷的预习指导方式。教师围绕着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一些问题,这样,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自然就会沿着知识的轨迹行走一遍。另外,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的预习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自由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了回答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角度去寻找答案,并且,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动会变得更加深刻。例如,在讲到“遗传和染色体”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生男生女是不是由母亲决定的?在旧社会,往往把生不了男孩的罪责怪在母亲的头上,这个说法对不对?我国的计划生育规定,在农村地区,如果第一胎是男孩,就不允许生第二胎,如果第一胎是女孩则允许生第二胎,这种规定会不会导致我国的人口性别失调?”就这样,通过几个生活化的问题就把学生顺利地带入了正确的预习轨道,从而为新课的讲授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利用预习提纲引导学生预习。
为了让学生的预习活动更有针对性,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设计一份预习提纲,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预习提纲,再由教师提出修改意见。这样有了提纲的指导,接下来的预习活动学生就不至于脱离轨道,从而大大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3.利用作业引导学生预习。
很多时候,口头上的预习要求往往难以保证全班学生的参与,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适当利用布置作业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活动。这样在下节课新课讲授之前,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不但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还能够通过作业及时发现问题,从而给予新课讲授一定的指导。
预习环节是生物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课前有了充分的预习活动做基础,会让接下来的学习活动更加科学高效。教师一定要认识到预习在生物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科学指导,通过有效的预习活动来推动生物教学活动素质教育目标更有效地实现。
参考文献:
[1]倪智红.试谈生物课预习方法的指导[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1(02).
篇8
一、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生物兴趣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去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要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但在放手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掌握步骤,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前先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再指导学生在预习中抓住每一步的关键,并在每个实验步骤中规范操作,这样才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如果用左眼观察,要注意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应及时纠正学生转换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
同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适当。再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 观察,就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三、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动力,它孕育着希望的光芒、美好的情景,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希望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去发现问题。例如,在研究“消化”的实验里所提出的假设: “细胞膜只能透过小分子物质,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先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细胞膜。”这个假设的理论根据是:(1)人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生活的细胞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3)营养物质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里的;(4)人和动物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5)食物营养成分中有大分子物质。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经过反复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实验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在实验前教师首先对实验的关键步骤深入挖掘,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是教材上没有现成答案的,必须通过亲自实验观察、动脑才能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有目的去思考,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和认真思维的能力,例如在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此实验为什么要用紫色的洋葱?②实验中30%蔗糖溶液改成10%或50%的浓度实验结果会怎样?③质壁分离的条件是什么?在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中,可提出这样问题?1.为什么要选用刚培养出来的新鲜根尖?2.为什么要设计去浮色这一步骤,并选用蒸馏水冲洗?3.为什么要设计对比实验?如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会出现什么现象?这样教师在实验前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学生将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五.合理安排和组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篇9
关键词:生物教学;实践教学;教育
生物是一门以细胞为基础,进而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一门自然科学,在细胞的基础上,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中学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应从实践中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然而,实践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是一块较薄弱环节,受上课时间的限制和认识观念的不同,实践教学一般都体现在大学层面以上,这在高中教学中是一个盲端。现在的高中生物教学主要侧重在理论知识的讲授和传导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和考核教师的唯一标准[1],对于课本中要求学生动手和观察部分知识,没有得到及时充电,高中教学多在理论,少在实践。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全面发展,培养国家复合型人才,为不让学生成为生活盲者,高中生物的实践教学更是势在必行。
一、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1 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教师对生物的实践教学具有不同意见,通过调查,大多数教师认为,随着教育的发展,新课标的要求,教育体制的改变,教师应该从理论回到实践,现代化的学生是全面发展的学生,不再是像以前一样一切为了高考。教师通过实践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为生物课堂注入活力,创设愉快的环境,从而达到巩固专业知识的目的,俗话说:学生有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对于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带到实践中,升华专业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其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发散思维,学生通过实践,可以将实`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业余之余,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探究式实验[2]。由课堂到实践,再由实践转入课堂,在教学上起到一个双循环的作用,也成为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亮点,但实践教学应对安全问题进行优化评估。
2 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访谈,多数学生认为实践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每天在学校高压环境中学习理论知识,一切为了应对考试,学到的东西时间长了就忘记了,记不牢。实践可以加深巩固,而且还可以适当放松。
二、实践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笔者于2016年3月―5月对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高楼坪山地高效农业综合示范园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访谈。通过调查得出该示范园内共有生物种类213种,主要用于食用、药用、观赏和旅游于一体,包含各种新兴生物技术,在示范园内生物栽培技术和水培种植技术显著明显,将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的物体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对生物实践教学起到足够的支撑。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生物学中常用的生物分类方法、统计技术,从理论到实践,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提升,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实践教学与办学特色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施不断涌进校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改变,而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在某些学科中占有主导地位,这就需要找出一个更好地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改变这一现象,才能得以让教育发展。在生物学科中,纯粹的理论教学加上偶尔的实验教学,让学生逐渐厌烦,产生厌学心里,让学校新技术、新设备处于睡眠状态。在今天,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不断在加大,相反的,得到的成果却不理想。结合本次研究,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教学让高新技术进入校园,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加强教育制度“用之于民”政策。
为了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整合地方资源,教育部门可以将实践教学作为学校办学的特色,建立实践基地,优化考核方案,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教育发展新路。
2 实践教学与教学发展
教学的发展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实践中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行为表现,捕捉学生的寻常时刻,并加以正确的分析、判断,不断提高自身观察记录的能力;据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好各类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及时记录好反馈信息,反思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不断探索过程中,建立办学多元化、管理科学、开放有序、高效公平的教育体制机制体系,建立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标准体系,推进教育改革发展进入法治化轨道。因此,实践教学对教学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如何重视实践教学
1 转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发展教育,培养优秀学生,很多学校认为实践教学投入的财力、物力、人力都很大,对家庭、学校和学生都是很大的损失。然而,不难看出,在其他一些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国内相对发达的省份的部分学校,同样开展了校外实践教学。因此,转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大投入,提升实践教学频率,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旧教育模式,一味地教师教、学生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围绕新课标要求实施实践教学,例如,在调查基地有水培种植技术和栽培技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从中学到新的知识,运用实践教学来巩固理论,这是发展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3 优化评价方式
国家及社会应该从用人角度优化对未来学生进入社会的评价方式,打破“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让学生变得更加有活力,有情感;高效招生应该从实践的角度招录全面发展的学生,对社会有用的学生。
在高中教学中,可以开设一门实践考核,检验学生在学期或年度的成绩,用在量化上,或者把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展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优化评价方式急需解决。
总之,实践教学在生物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巩固知识,整合资源,优化课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提高地方教育文化更是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开放式实验的实践[J].中学生物教学.2015(8)::59-60
篇10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意义以及理念;有效课堂的界定
现阶段,学校教学采取的主要手段还是课堂教学,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首先就要在提高教学效率上下工夫,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要认真探索,潜心研究,最终达到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意义
生物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尤其是现在科技的发展,生物科学和技术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并且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不仅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还对我们思想思维产生了影响。因此,要想成为社会合格的人才,我们就要认真学习生物。
二、高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界定
1.教学目标的达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此为指导。
2.学生的学习愿望能受到持续激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自己课程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在一堂高效的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并且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时进一步被激发起继续学习的渴望。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特征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学得怎么样。
三、生物课堂教学低效的具体表现
1.课堂教学目标重点不够突出
新的高中生物课程目标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做到协调发展,要求教师在课堂目标的预设中必须做到重点突出,不能因偏离主题而浪费时间。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重心在于提高学生用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时间上来看大多数的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比较肤浅、仓促,备课的程度不够深入,重点不够突出。
2.兴趣激发中“度”的偏离
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入环节给学生播放了几段ppt片段,然后安排学生阅读文本和对教材上面的内容进行梳理,随后给学生一个任务。几分钟后,学生被要求展示他们的答案,结果很多学生做不出来,会的学生也只是简单粗浅的答案,有的甚至根本就不正确,教师只能草草收场。
3.实验任务设计中的不足
新课程提倡“实验型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组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意义的实验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学”,以实验为载体学会“用实践做事”。其初衷是让学生“动”起来,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实验任务的设计不当,或者是偏离了教学的目标,使课堂活动显得低效。
有的时候实验活动表面上学生能参与进来,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技能的不熟练,做的过程非常粗糙,不能培养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
四、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
1.教学设计时要突出重点,做到主次分明
新课程目标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教师要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应该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过渡。在继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要着重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在设计教案时教师也需要考虑所设计的课堂活动是否生动、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但是也不能过度拓展,应该避免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
2.教学设计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投入出发
高中生物课程难度很大,尤其是对于二、三类普通高中的生物教师更是提出了挑战,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投入恰是课堂教学有效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生物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材使用的建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学会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
3.课堂任务活动在设计上必须具备可操作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生物教师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教师对课堂任务活动的设计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要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在设计任务型活动时教师要考虑到活动的可操作性,要考虑活动的难度和所需要的时间长度。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灵活机动地调整。
(1)把握任务活动的难度,在最近发展区内搭建活动的支架
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与潜在的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支架原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是建筑楼房时必须的暂时性支持。学生的学习是不断地、积极地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则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建构知识,不断形成新的能力。
教师在任务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为介入的时空,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能力创设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一个必要的“脚手架”。
(2)设计的任务要有探究性并能激发课堂兴奋点
任务型教学活动应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调整策略,做到根据学生实际来实施教学。